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生活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学习更加实用有效。
在生活中学习,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解决。
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更好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学习语文时,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阅读,写作,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科学时,我们可以在实验室中去验证科学原理,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
同时,生活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学习素材。
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社会事件、文化习俗等等,都可以为我们的学习提供很好的素材。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体验,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从中获得文化的魅力和理解。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社会事件和人际关系,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提高我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习中生活,也是十分重要的。
学习是一种全面而持久的过程,我们需要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来支持和促进学习。
例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可以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精神状态和学习效率。
我们可以通过旅行、参观博物馆、读书等活动,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
保持与家人和好友的良好关系,可以提高我们的情绪稳定性,让我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同时,在学习中生活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和发展自己,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更好地体现我们的学习成果。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创新设计、科技创新、社会创新等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现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之,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践。
只有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将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个体。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生活是学习的最好课堂,学习也应该融入生活中。
这句话简单而深刻地揭示了生活与学习的关系,生活是我们学习的源泉和实践场所,学习又是我们提升生活品质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手段。
生活与学习应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让生活走进课堂。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学习的资源。
我们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观察、思考等方式,将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作为学习的素材,使之成为学习的支撑点。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矛盾、挑战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契机。
这就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生活中的点滴成为我们学习的动力。
学校课堂也应该更多地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让学习融入生活。
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更应该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可以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一些小发明,解决身边的一些烦恼。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增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校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让学习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得到启发和提高。
生活走进课堂和学习融入生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相互促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让生活走进课堂,使学习有了更多的实践依托和生动例证,使学生更有感触和共鸣;而让学习融入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未来的挑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已经不再是简单地获取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只有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
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学习是我们不断提高的途径。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促进发展论文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促进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带到课堂中,让学生亲身体验,触动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发展。
一、课前搜集资料,积累生活素材,为课堂进行铺设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
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
如教学《节约资源》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了身边许多没有节约资源的现象:水龙头没关紧,没用过的纸张随手丢掉;没吃完的包子躺在了草坪上-----课堂上,大家交流着自己的调查,愤愤之情难以言表。
很多孩子低下了自己的头,意识到自己的小行为正破坏着大环境。
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生活调查与引导下,把孩子与其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孩子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品德教育只有与学生的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享受作用,更多地给予学生温暖的感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唤醒、激活他们心中潜藏的美好道德情感。
如在对学生进行勤劳节俭教育时,在课前可以布置孩子做一下资料的调查与搜集:我们的周围谁是勤劳的?小到父母、同学、老师,大到农民、工人、科学家等;勤劳的结果怎样?生活富裕、学习成绩好、粮食丰收、企业效益好、国家繁荣等;如果我们一直坐享其成,将来可能会怎样?从个人的成长到国家的发展,列举大量事例;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状况及其消耗总量,计算每天的消耗与浪费所带来的惊人的数据,让学生在心灵上产生一种震撼:勤劳节俭不仅仅是个人的小事,还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存亡;展示国内外著名企业、著名人物在勤劳节俭方面的真实感人事例,体会在现代社会、现代人们又是怎样勤劳节俭的?哪些是我们能做的、应该做的?什么是合理消费、正当享受?等等,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在熟悉的、放松的、自在的生活常态下,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选择,让学生在一种亲历中自己去评判、去思考、去感悟,伴随着主体思想的不断提升,伴随着主体情感的真实交流,学生的内心被认可、被震撼、被启发,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实施了”无痕”的教育,实现了品德的自主构建。
让生活走进英语课堂,把英语教学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英语课堂,把英语教学融入生活1. 引言1.1 引言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国际语言,学好英语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技能之一。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难以保持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让生活走进英语课堂,把英语教学融入生活成为当今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提倡使用生活化教学法已经成为教师们的共识。
生活化教学法通过将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和素材融入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和素材,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除了使用生活化教学法,运用实践教学法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实践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通过参与各种真实的语言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法,学生可以更快地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水平。
促进英语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生活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语法和词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翻译等多种能力。
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全面提高英语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开展英语角和英语社团活动也是让生活走进英语课堂的一种有效方式。
英语角和英语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练习英语口语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英语水平。
通过参与各种英语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语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让生活走进英语课堂,把英语教学融入生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生活化教学也能使英语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情。
英语教学需要与生活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使学习英语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2. 正文2.1 提倡使用生活化教学法提倡使用生活化教学法是一种让生活走进英语课堂的有效方式。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因此,学生的现实生活就成了品德与生活课堂的立足点。
教师应以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然而,怎么体现生活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活力?一、内容――源于儿童生活儿童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品德教育只有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把蕴藏于儿童生活中的道德事件和问题作素材,让课程内容充满儿童文化,从中引发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才能真正唤起儿童的共鸣与向往,才能培养出真正内化为属于学生自己的品德。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关注儿童外在的生活环境和内在的生活世界,创造生活化的、儿童喜爱的教学内容。
1.关注儿童外在的生活世界《欢欢喜喜过新年》这一单元,教材编排的大部分内容背景是北方城乡过大年贴窗花、吃饺子的习俗。
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孩子们了解北方过大年的有关习俗外,而且还应该联系近距离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回忆过年时候搓汤圆、做年糕、燃烟花、放鞭炮等一家人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生活场景,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激发起他们对生活、对亲人、对和平的热爱。
2.关注儿童内在的心理世界《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一单元《我上学了》关注的就是儿童内在的心理世界。
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儿童来讲是一个大的转折点。
刚刚踏入小学校门的儿童,对学校这个陌生的环境、对小学生这样陌生的角色心里既充满新鲜与好奇、期盼与憧憬,也不免有一些担忧、不安甚至惶恐。
为了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情绪稳定、心情愉快的学习。
“我上学了”这一单元,配合小学的入学教育,通过“我背上了新书包”“我们的校园”“新同学新朋友”“校园铃声”这四个主题循序渐进地让儿童的心理得应有的储备,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由幼儿向小学生的角色转换。
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课堂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学生的生活,关键词: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让生活走进小学音乐课堂

让生活走进小学音乐课堂【摘要】音乐教育在小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将生活元素融入音乐课堂则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途径。
通过利用生活中的音乐素材,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音乐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并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将生活和音乐融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增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更能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让生活走进小学音乐课堂,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未来发展方向应更加符合学生生活的音乐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生活和音乐的融合将给小学音乐课堂带来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同时也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
【关键词】音乐教育, 小学音乐课堂, 生活元素, 音乐素材, 音乐魅力, 感悟, 情感表达能力, 教育意义, 价值, 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音乐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音乐是一种跨学科、跨文化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音乐教育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学习音乐,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愉悦和情感传达,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音乐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协调性和节奏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将音乐教育纳入小学课程,让学生在早期接触到音乐的美好,对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更能够塑造学生成长中的美好记忆和人格素养。
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的存在,让音乐走进小学课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他们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1.2 小学音乐课堂的特点1. 专业指导老师:小学音乐课堂通常由专业音乐教师负责教学指导,他们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并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2. 专业音乐设备:小学音乐课堂通常配备了专业的音乐设备,如钢琴、吉他、打击乐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让生活走进课堂——《自选商场》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让生活走进课堂——《自选商场》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让生活走进课堂——《自选商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材分析:《自选商场》是义务教育课堂标准实践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教学,一幅自选商场的插图,罗列一些商品的名称,还有一篇关于自选商场的短文,组成了本课识字的文本环境,简洁明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凭借自己的经验认识更多的字,了解更多的知识。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积极倡导学生、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识字,让他们在感兴趣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分析:班上有32位活泼可爱的学生,说话、做事、看问题天真单纯。
他们喜欢与教师交流,,喜欢说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事。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这节课我直接让课文情景生活化,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还提高了分析能力。
学习目标1.认识14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两个偏旁“女”、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观察自选商场,了解自选商场的购物方式,体会它给购物的人带来的便利。
课时设计:两课时。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游戏激趣.老师今天带你们到商场里去购物,喜欢什么你们自己选,买到后把词读给老师听,读准字音就算你们“付钱了”(学生们来到事先准备好的商场里“买”东西,物品上都贴有卡片,老师则坐在“店”门口“收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贴近学生生活的游戏进行导入,使学生亲身感受购物的乐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生活”走进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可见,突出数学的现实性和时代性,是新课程的主流。
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科书上的知识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给课堂以“生活”的活水,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才能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数学的价值。
那么,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呢?
一、补充生活背景,激活数学课堂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况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因此教师应做个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数学应用提供生活素材,并适时引导学生主动用获得的数学观念,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分析其间的数学现象。
1.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谱写新知教学的前奏。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情境,从孩子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数学不再枯
燥、抽象,进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
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2.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社会生活中的时事。
将社会生活中的时事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在感受时代脉搏的同时,学会数学知识。
科技发展的现实是振奋人心的,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上天,北京申奥的成功,奥运健儿的屡屡夺冠等内容都是数学教学中的素材,这些的引用也更使课堂增添了一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祖国如此辽阔,世界如此博大,宇宙如此神秘,各种新闻时事层出不穷,教学之余,我们要善于捕捉其中蕴涵的数学信息,载入课堂,使课堂成为生动的生活磁场。
二、巧用生活经验,活化数学文本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
学知识十分重要。
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数学文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瞄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化“冰冷”为“火热”,使学生体验到自己身边“熟悉的风景”中蕴涵着许多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是那么有趣和有用。
1、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
比如《立体图形的认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是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个重点,我在课前要求学生收集身边的各种形状的物体、包装盒,学生对这个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动手,收集了许多感性材料,并在收集过程中对立体图形成了简单的感性认识。
上课时,孩子们纷纷展示着自己亲手收集的成果:牙膏盒、橡皮、可乐罐、肥皂盒、皮球、矿泉水瓶……而课前的那些感性认识,使学生减少了他们对新知的陌生感。
其实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都可以和教材内容“链接”而进入课堂,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活化数学文本。
2、重组教材的生活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现行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有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对于这些可以适当进行改编、重组、删减、增补。
如现行教材中的实际问题少部分无论是叙述的方式还是条件的多少或是题型结构上都呈现出程式化、固定化的倾向,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做一些初步
的尝试和探索。
a、我们可以适当地改变陈述的方式,使之更贴近于现实生活,更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b、我们可以适当改变问题的呈现形式,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c、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取代改编教材的例题,让人有种身临其境之感。
3.引入合适的生活实例。
“如在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前,我要求学生回家和爸妈玩一个游戏:从家里任选几样东西,请爸爸妈妈称出它的重量,记录下来,然后你再自己拿一拿这些物品,看能不能拿动?一听是游戏,孩子们立即高兴的跳起来,又是和爸妈一起玩,他们更感兴趣了。
在这里,那些物品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原型,从这些生活原型中隐含着数学知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而孩子们只是单纯以玩的心态在和父母做游戏,他们就有了情感的投入,内驱力的支持。
课上,孩子们那一张张洋溢着成功愉悦的脸庞充满了课堂,他们快乐的汇报着自己的成绩:一袋盐重一斤,也就是500克;一条棉被重5斤,我拿得起;一桶水重10斤,我拎起来很吃力的……他们的激情也迅速燃烧了我,我当时就在想:孩子们纯真质朴的发言交流不正是孩子们学习数学新知识最好的依托吗?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
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从而使他们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