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麻醉

合集下载

老年患者怎样麻醉处理

老年患者怎样麻醉处理

老年患者怎样麻醉处理老年患者是指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老年患者的麻醉处理成为了麻醉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老年患者因年龄增长带来的生理改变,如心肺功能下降、肾脏功能减退和糖脂代谢异常等,使他们在接受麻醉时面临更多的挑战。

此外,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这些都会增加麻醉的风险。

再者,老年人的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对麻醉药物的反应可能与年轻人不同,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使得麻醉的风险和复杂性增加,需要医生更加精细和慎重的处理。

同时,老年患者和其家属对麻醉的了解和认识往往不足,因此,我作为一名麻醉医生,希望通过这篇科普文章,帮助大家理解老年患者的麻醉处理,解除疑虑,让老年患者更安心地接受手术。

临床上常见的麻醉方式有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等等,不同的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都要不同的处理方法,下面我们简述一下老年患者的麻醉处理方式。

1.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指将麻醉药物通过静脉注射或呼吸道吸入,使患者进入意识丧失的状态,达到无痛和无意识的麻醉效果,通常使用药物包括镇静剂、催眠剂、肌松剂和麻醉药物。

在全身麻醉下,患者不会感觉到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并且没有意识,可以使手术过程更加顺利,但其需要专业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监护和支持,避免可能的麻醉并发症的发生,如低血压、心跳过缓等。

全身麻醉通常适用于需要较长时间的手术,如心脏手术、腹腔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健康状况、手术类型和个体差异等情况进行选择和搭配。

对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需要进行特别注意和谨慎处理,因为老年人通常比年轻人更容易出现麻醉并发症而出现心肺功能损害,这可能会延长麻醉恢复期并增加手术风险,以下是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处理的几点建议:(1)评估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基础健康情况,了解患者有没有慢性疾病或服用长期药物等情况。

(2)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性别、身体机能等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麻醉方案,因为老年人对麻醉和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通常会下降。

老年手术患者的硬膜外麻醉知识

老年手术患者的硬膜外麻醉知识

老年手术患者的硬膜外麻醉知识一、硬膜外麻醉简介硬膜外麻醉是一种常见的局部麻醉技术,常用于手术过程中为患者提供疼痛缓解和舒适感。

对于老年手术患者而言,了解硬膜外麻醉的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老年手术患者,硬膜外麻醉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麻醉技术之一,它可以有效地控制术中和术后的疼痛。

然而,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和潜在的心血管、呼吸系统等方面的问题,使用硬膜外麻醉时需要特别注意麻醉剂量和监测,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

硬膜外麻醉可以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包括局部麻醉作用和全身麻醉作用。

它通过阻断神经内部的信号传导来减轻或消除手术部位的疼痛感觉。

对于老年手术患者,硬膜外麻醉通常能够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减少手术期间和术后的不适感。

开展硬膜外麻醉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在患者的手术部位所需节段进行硬膜外穿刺,并置入硬膜外导管注入局麻药。

在老年患者中,应当需要特别注意注射的剂量和速度,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在硬膜外麻醉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并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他们对药物可能更为敏感,因此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

虽然硬膜外麻醉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仍存在一些潜在的并发症,如头痛、神经系统损伤和感染等。

特别是对于老年手术患者而言,需要特别注意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二、硬膜外麻醉过程医护人员需要事先对患者进行合适的麻醉评估和准备工作。

医生会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史和药物过敏情况,确保患者适合接受硬膜外麻醉。

患者通常被要求躺在手术台上,侧卧位或坐位,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操作。

通常在腰段进行硬膜外麻醉。

手术开始前,医生会在患者的腰椎区域清洁和消毒,然后使用局部麻醉药物麻醉该区域。

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等。

一旦局部麻醉生效,麻醉医生进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术。

硬膜外导管是柔软的,以减少对患者的不适感。

通过插入的导管,医生会注射硬膜外麻醉药物,使手术部位产生麻醉。

麻醉科中的老年患者的麻醉管理与注意事项

麻醉科中的老年患者的麻醉管理与注意事项

麻醉科中的老年患者的麻醉管理与注意事项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患者在医院内接受各类治疗的情况也日益增多。

其中,麻醉管理是老年患者手术安全的重要保障,但由于老年患者生理功能的变化和常见的合并症,麻醉管理策略也需相应调整。

本文旨在探讨麻醉科中老年患者的麻醉管理与注意事项,以提高老年患者手术的安全性与效果。

一、老年患者生理变化与麻醉管理1.老年患者生理变化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主要表现在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肾脏功能等方面。

心脏舒张功能的减退导致心脏前负荷增加,降低心脏耐受力;呼吸道肌肉力量和弹性下降,容易导致术后肺部感染;肾脏的滤过率和排泄功能减弱,易引起药物在体内的堆积等。

这些生理变化对于麻醉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的确定提出了挑战。

2.麻醉管理策略(1)术前评估:麻醉科医生在手术前需全面了解老年患者的病史、体检结果和药物使用情况,并对其评估其手术风险。

此外,老年患者还需要进行心电图、胸部X光片、心脏超声等相关检查,以确定其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状态。

(2)麻醉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由于老年患者药代动力学的改变,麻醉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进行相应调整。

老年患者对吗啡类、苯二氮䓬类和巴比妥类药物的敏感性增加,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谨慎选择剂量,并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

(3)麻醉的监测与管理:老年患者麻醉中需进行全程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呼吸、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此外,麻醉深度的评估也很关键,可以通过瞳孔灵敏度、BIS监测和全身运动反应等指标进行评估。

二、老年患者麻醉注意事项1.术前准备在老年患者手术前,需提前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手术风险,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抗心衰、抗感染和抗凝等治疗。

患者在手术前需要空腹,并避免使用引起胃排空延缓的药物。

2.药物的选择与剂量调整老年患者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谨慎调整,以避免副作用和药物堆积。

一般来说,老年患者对吗啡类、苯二氮䓬类和巴比妥类药物的敏感性增加,所以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适当降低剂量。

老年患者麻醉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老年患者麻醉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老年患者麻醉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A1型题1.老年患者手术危险性相关因素无关的是:A.年龄(大于65岁)B.全身状况(ASA分级)C.手术类型D.急诊或择期E.婚育史2.老年患者术后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处理最重要的是:A.迅速给予利多卡因静脉注射B.迅速给予胺碘酮静脉注射C.先判断病因,对因处理D.迅速给予艾斯洛尔静脉注射E.迅速给予毛花苷丙静脉注射3.针对房颤的叙述错误的是:A.房颤是老年患者中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B.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C.对有阵发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的患者,控制心室率非常重要D.还需防止左房血栓形成脱落,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E.术前采取措施转复为窦性心律,有助于提高老年患者心脏功能4.老年患者药代动力学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经肠道吸收速度减慢,吸收总量减低B.经静脉给药吸收将减慢C.经皮肤黏膜给药药物吸收将减少D.经皮下给药吸收速度不变E.经肌内注射吸收速度增快5.老年患者窦性心动过缓行阿托品试验,阳性结果为给药后窦性心律低于:A.50次/分B.90次/分C.100次/分D.120次/分E.70次/分6.钙离子拮抗剂作用特点错误的是:A.减慢心率B.降低心肌收缩力C.减低血管张力D.抑制冠脉血管痉挛E.诱发支气管痉挛7.老年人对下列药物敏感性增加,但除外:A.吸入麻醉剂B.巴比妥类药物C.麻醉性镇痛药D.苯二氮类药E.肌松药8.老年人麻醉前用药错误的是:A.老年患者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降低,药物作用时间延长,麻醉前用药剂量较青年人减少B.H2受体拮抗剂可以减少误吸的风险C.东莨菪碱常出现的兴奋、谵妄,对老年人一般应酌情慎用D.阿托品有利于麻醉的实施和调整心率。

如患者心率增快、有明显心肌缺血时应避免使用E.可以选择麻醉性镇痛药常规使用9.老年患者合并冠心病,围术期增加心肌氧供的措施不包括以下哪项:A.保持适当的心率B.保持适当的血压C.积极输血D.保持适当的血红蛋白含量E.维持较高的氧饱和度10.冠心患者术前常接受长期多种药物治疗,不包括下列哪种药物:A.β受体阻滞剂B.左甲状腺素C.钙通道阻滞剂D.阿司匹林E.他汀类药11.β受体阻滞剂通过下列途径控制冠心病症状,哪项是错误的:A.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氧耗B.降低肺动脉压提高血氧含量C.心肌收缩力来降低心肌耗氧量D.降低血压降低心肌氧耗E.延长心室舒张期时间,增加心内膜下及梗死心肌组织的灌注来增加氧供而起作用12.老年人肾结构及功能的改变错误的是:A.肾脏总体积减少B.肾血流量可降低C.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D.储备功能下降E.肾素浓度和活性增高13.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描述不准确的是:A.整个心血管系统的顺应性降低,循环血容量改变常难以适应B.输血补液时需要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和数量,否则易引起充血性心衰C.容量不足而补充不及时,也容易发生休克等不良后果D.老年患者心血管代偿功能减退,麻醉药对循环功能的抑制明显,麻醉和手术期间易发生血流动力学波动E.肺动脉压升高,手术麻醉风险极大14.老年人药效动力学特点,不恰当的是:A.老年人药物清除减慢B.药物作用时间延长C.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容易出现不良反应D.老年人用药应酌减剂量,加强监护,制订个体化用药方案E.老年人用药时避免采用滴定(titration)的方法15.老年人连续硬膜外麻醉的特点:A.所需药量增加,起效快B.所需药量减少,起效慢C.所需药量不变,起效慢D.所需药量减少,起效快E.所需药量增加,起效慢16.老年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的特点错误的是:A.老年人脊麻后头痛发生率低B.老年人CSF容量减少,压力降低,故局麻药容易在蛛网膜下腔扩散,少量的局麻药就可以获得满意的阻滞效果C.麻醉平面可控制在T10以下,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会很大D.局麻药剂量较青壮年应减少E.禁忌与其他麻醉方法联合17.老年患者术中体温低与哪项无关:A.基础代谢率降低B.体温调节能力降低C.血管收缩反应减弱D.术前使用阿托品E.大量补液18.老年患者实施静脉全身麻醉,以下静脉麻醉药物对循环系统抑制最轻的是:A.丙泊酚B.硫喷妥钠C.咪达唑仑D.依托咪酯E.苯巴比妥19.老年人呼吸系统改变,错误的是:A.肺活量减少B.残气量减少C.气道阻力增加D.解剖和肺泡无效腔增加E.呼吸储备功能降低20.高血压患者,围术期降压药物使用叙述错误的是:A.考虑到常用降压药物对麻醉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手术当日应停用B.利尿药不仅可进一步减少高血压患者的血容量,还可引起低钾血症C.中枢作用降压药可减少麻醉药的用量D.解交感药可减弱循环系统对失血和麻醉抑制的代偿能力E.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消除低血容量、麻醉过浅和高碳酸血症时的心率加速反应21.帕金森病患者麻醉应注意以下问题,不正确的是:A.大多数帕金森病患者属于高龄,常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B.帕金森患者术前服用左旋多巴的,对于吸入麻醉药七氟烷可使心脏致敏,造成心律失常C.手术麻醉时间过长时,术中可给予左旋多巴D.帕金森患者还易于发生术后思维混乱和幻觉,应该避免使用可能会促发或加剧帕金森的药物E.术前常规所服用的抗帕金森病药物,在术后也不能停药22.老年人术中低血压常见的原因,错误的是:A.低血容量B.心输出量降低C.外周血管扩张D.低温E.术中觉醒23.老年人气管插管错误的是:A.颈椎病妨碍颈部活动、颞下颌关节和环状杓状关节病变妨碍张口与声门暴露B.老年患者肥胖者居多,颈部短而粗,头不易后仰,旋转幅度也受限,给气管插管带来困难C.常规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减少口咽部分泌物,改善插管条件D.牙齿常有松动脱落或参差不齐或全口义齿等均可造成气管插管困难E.糖尿病患者麻醉前必须常规检查颞下颌关节和颈椎的活动度以评估是否为困难气道24.老年患者接受神经阻滞麻醉,错误的是:A.神经阻滞麻醉对全身干扰小,适用于老年人的短小手术,机体功能恢复快,便于早期活动B.老年人对局麻药的耐量降低,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恰当定量,并注意局麻药毒性反应C.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上肢手术,腰神经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适用于下肢手术D.也可考虑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以减少全麻药的剂量E.周围神经系统传导速度随年龄增加逐渐减慢,神经阻滞多选择较高浓度局麻药25.男性患者80岁,冠心病史20年,实施非心脏手术麻醉前准备不恰当的是:A.术前放置冠脉支架B.氯吡格雷、噻氯匹定等抗血小板药物常规术前7天停用C.术前过度紧张可通过交感系统兴奋而增加心肌耗氧量,可加用苯二氮类药D.理想的麻醉前用药应使入手术室时患者呈嗜睡状态,无焦虑、紧张没有烦躁不安,也无胸痛、胸闷等心血管症状。

老年患者手术麻醉并发症临床分析

老年患者手术麻醉并发症临床分析

老年患者手术麻醉并发症临床分析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患者手术的比例也随之增加。

由于老年患者身体内部、器官功能逐渐减退,对于手术麻醉的耐受性也相应地降低,因此老年患者手术麻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也相对较大。

本文将从老年患者手术麻醉并发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等方面展开分析。

1.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老年患者心脏功能逐渐下降,血管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因此在手术麻醉过程中,老年患者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心梗、心衰等。

临床上表现为术中或术后心率变化、血压不稳定、心绞痛、胸闷、气短等症状。

2. 呼吸系统并发症老年患者肺功能下降,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容易引发术后肺部并发症。

在手术麻醉过程中,老年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风险也较高。

临床上表现为术后咳嗽、气促、呼吸困难、胸部感染等症状。

3. 神经系统并发症老年患者神经系统功能下降,容易出现术中或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

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有脑血管意外、神经根损伤、意识障碍等。

临床上表现为术后神经功能障碍、肢体活动受限、意识模糊等症状。

二、老年患者手术麻醉并发症的诊断老年患者手术麻醉并发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辅助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要对老年患者手术前的基础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代谢系统等方面的功能状态。

术中要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心率、血压、呼吸情况等,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术后要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征兆。

针对老年患者手术麻醉并发症的临床表现,还可以进行一些辅助性检查,如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脑电图、神经电生理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针对老年患者手术麻醉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和确诊结果,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首先要确保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及时纠正血压、心率等异常。

老年患者麻醉要了解的常见知识

老年患者麻醉要了解的常见知识

老年患者麻醉要了解的常见知识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出现明显减退,对麻醉药物的耐药性减低,而且容易出现并发症,所以在对老年患者实施手术麻醉时,要对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和耐药性进行正确评估,并结合实际情况选用适合的药物和麻醉方法,保证老年患者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那么对于老年患者而言,需要知道哪些麻醉常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听听专家的解释!1.老年患者麻醉的奥秘!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麻醉一直是一种辅助性的存在,在手术或治疗的过程中都是医生占主导地位,而麻醉医生只是在一旁观看,没有什么很大作用。

其实不然,麻醉是患者度过手术的第一步,它在手术中的作用和手术本身一样重要。

这主要是因为要想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证自身的安全,同时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要有专业的麻醉师在旁边进行观察,只有麻醉是成功的,手术才是成功的。

高龄患者手术危险的主要原因是高龄、急症手术和同时存在的多种疾病。

因其体内贮藏功能显著降低,导致其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显著增高。

此外,由于老人身体机能较差,加上某些社会原因,导致老人生病后延误就医的现象十分常见,往往到了病情较重的时候,再就医,这也加大了外科手术的风险。

与单一病症共存的病人相比,使用麻醉药的危险性更高。

所以,在高龄病人的手术中,一定要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工作,特别要注意共存的各种并发症,以确保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平稳,减少麻醉危险。

很多老人都是一些基本疾病,需要长时间吃药,但由于手术的原因,一些药要停药,例如,如果是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可以在术前一天停止用药,同时就可以考虑到病人的情况。

2.麻醉的方式有哪几种?哪种最好?根据麻醉效果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全身麻醉,一种是半麻醉。

而半麻中也包含了神经阻滞等方法。

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会有人问医生,到底哪一种麻醉方式更好?对于这种问题,专家也无法给出最准确的答案。

只能跟大家说,在临床麻醉过程中医生会权衡利弊,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权衡手术风险。

比如一个年轻人摔了一跤,手骨折了。

老年患者麻醉实施及操作全过程

老年患者麻醉实施及操作全过程

老年患者麻醉一、麻醉选择和实施老年患者麻醉选择总的原则: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要求选用简单、安全、效果确切的麻醉方法。

(一)局部麻醉和神经阻滞局部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对全身干扰小,适用于老年人的短小手术,机体功能恢复快,便于早期活动。

但老年人对局麻药的耐量降低,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恰当定量,并注意局麻药毒性反应。

根据不同部位选择不同的阻滞麻醉,如颈丛神经阻滞适用于颈部手术,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上肢手术,腰神经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适用于下肢手术。

麻醉时需掌握操作技巧,尽量避免发生并发症。

另外也可考虑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以减少全麻药的剂量,如颈丛阻滞与全麻复合。

使用喉罩通气更能发挥局部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的优点。

(二)椎管内麻醉1.硬膜外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可保持患者清醒,止痛和肌松良好、应激反应低、还有助于改善凝血功能和减少下肢静脉栓塞。

老年患者硬膜外阻滞麻醉的最大优点是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并发症较少,且对患者的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影响较小。

老年患者硬膜外阻滞的适应证:下腹部以下手术如疝修补术、会阴肛门手术、髋关节手术及下肢手术等。

老年患者硬膜外阻滞的特点包括:①临床资料表明,年龄对局麻药在硬膜外间隙扩散有一定影响,20~30岁每阻滞1个神经节段约需2%利多卡因1.5ml,而从20~40岁硬膜外阻滞所需药量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至70~80岁每阻滞1个神经节段所需的药量较20~30岁年龄段几乎减少一半,这是由于老年人椎间孔狭窄致药液经椎间孔向椎旁间隙扩散减少,及老年人的硬膜变薄使药液易透过硬膜等因素所致老年人的硬膜外间隙较成人狭窄、椎管比较狭小,因此老年人对局麻药的用量减少。

②老年人的脊椎韧带已经产生钙化和纤维性变,椎管穿刺可能较年轻人困难,直入法难以成功时,旁入法可以达到目的。

③老年人硬膜外麻醉时血流动力学改变比全麻明显。

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老年患者施行中胸段硬膜外阻滞时更易出现低血压,注药前需先开放静脉输液,平卧后注入极小量试验剂量,以后分次小量追加维持量,直至获得满意的阻滞平面,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
适用范围:适用于大多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 注意事项:术前评估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 物和剂量,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手术安全进行。
麻醉管理要点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监测血压、心率、 心输出量等指标
保持液体平衡, 避免过度输液或
脱水
使用血管活性药 物,如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等
预防低血压和心 律失常,及时处
板药物等
患者心理状况:评估 患者心理状况,如焦
虑、恐惧等
患者家庭支持:评估 患者家庭支持情况, 如家庭经济状况、家
庭照顾能力等
麻醉方法选择
局部麻醉
1
2
3
4
优点:操作简单, 风险较低,对患者 生理功能影响较小
缺点:镇痛效果有 限,可能影响手术
操作
注意事项:避免局部 麻醉药物过量,防止 神经损伤和感染风险
3
脑卒中:可能导 致偏瘫、失语等
4
癫痫发作:可能 导致意识丧失、
抽搐等
谢谢
呼吸系统并发症
肺不张:预防 措施包括保持 呼吸道通畅、
翻身拍背等
肺栓塞:预防 措施包括抗凝 治疗、下肢静 脉超声检查等
呼吸衰竭:预 防措施包括保 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支持等
气胸:预防措 施包括避免过 度通气、保持 呼吸道通畅等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心律失常:如房颤、 室颤等,需及时进行 心电监护和治疗
低血压:如血压过低, 需及时进行补液和升 压治疗
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 等
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 等
精神心理疾病:如焦虑、抑 郁等
麻醉风险评估
患者年龄:老年患 者麻醉风险较高
患者身体状况:评估 患者心肺功能、肝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8,35,857)
◆ 麻醉时间长短(Moller Lancet 1998)、术后疼痛可影响 老年病人的谵妄发生率。
◆ 临床证据表明减少用药品种、避免缺氧和CO2 蓄 积、术后适当镇痛可降低老年围术期谵妄
老年病人麻醉及深静脉血栓
◆ Serenson和Pace总结13项随机对照研究, 随访>1月,RB组DVT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但死亡率和失血量没有明显的降低。
老年患者麻醉
世界人口现状
15
12
9
6
3
0 20 30 40 50 60 70 80
ASA 1,2 ASA 3 ASA 4
年龄、ASA分级和外科术后并发症的关 系

老年人定义
◆ 纪年年龄 我国老年人标准60岁 WHO老年人年龄划分标

75-85高龄
◆ 生理年龄
65-75老 年患者
85-100超高龄
◆ 生理学改变 ◆ 药理学改变 ◆ 麻醉前评估和准备 ◆ 麻醉管理
老年生理学改变--中枢/周围神经系统
◆ 大脑皮层和丘脑容积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形成非病理性脑积水
◆ 皮层突触数目改变? ◆ 多巴胺、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
色胺等神经递质发生显著的区域性减少 ◆ 脊髓神经元丢失和反应性的神经胶质增生
III.抗利尿激素反应下降,尿浓缩能力下降
基础代谢率和体温调节
I. 30岁后,基础代谢率每年约降低1%。术中老年患者的体温 降低一部分及基础代谢率低有关,还及老年人自主周围血 管控制调节能力降低有关
II.体温降低导致麻醉药代谢和排泄降低,苏醒延迟;体温降 低可使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和血压上升,并诱发心律失常和 心肌缺血;术后分解代谢增加
麻醉相关内科并发症
I. 不注意术中低体温,即使病人未发生寒颤,常伴 术后心肌缺血发生率增加。
II. 在老年病人,低体温发生率在硬膜外+全麻技术 最显著,其次是硬膜外,最小的是单纯全麻。
III. 浅低温病人较常温病人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机会更 经常。
麻醉相关外科并发症
I. 术后感染及应用 propofol有关。( NEJM, 1995; 333: 147 - 54 )
◆ Higher FiO2 ◆ Beta-blockers ◆ Timely Antibiotic administration ◆ regional anesthesia ◆ minimal to no sedatives during spinal or
epidural
Ten Things That Are Good For Elderly Patients
◆ 因此超过65岁患者推荐丙泊酚剂量小于 1.0mg/kg,速度大于1min
老年病人围术期的几个问题
◆ 老年病人的体温调节差易发生低体温 ◆ 围术期的血栓形成 ◆ 低血容量以及误吸的危险 ◆ 液体的摄入及平衡及肾功能不全的关系 ◆ 谵妄和认知机能不全 ◆ 心血管并发症 ◆ 输血
老年病人围术期谵妄的诱因
物代谢 ◆ 肾脏排泄功能下降,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老年人药理特点--药效学
◆ 对兴奋性药物不敏感 ◆ 对抑制性药物不敏感 ◆ 对全麻药物敏感 ◆ 全麻药物药效增强
老年人药代和药效学及青、中年人的差别
I. 机体组成成分的变化 I. 血浆蛋白结合率 II. 机体的脂肪和肌肉组成
II. 生理功能改变 I. 药物的代谢和清除能力 II. 对药物的敏感性改变
心脏和自主神经的生理改变
心脏代偿功能下降 易发生心率失常和猝死 交感兴奋时反应能力减低
老年生理学改变--呼吸系统
老年生理学改变--肝脏
◆ 合成蛋白质能力下降 ◆ 血浆蛋白减少 ◆ 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降低 ◆ 血清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老年生理学改变--肝脏
◆ 老年人肝功能监测: ◆ 肝清除率Cl(hep)
1、心脏病、心肌纤维化、心肌肥厚、CO、SV、射血分数均减 少,心脏代偿功能随年龄增长下降 2、心房、肺血管充盈增加,导致肺充血 3、心室舒张功能减退 4、动脉硬化,SVR升高,血压升高 5、静脉弹性减退,顺应性下降,容量相对不足 6、动脉硬化,尤其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心率功能 减退 7、窦房结功能减退,心率不齐几率增加,易发生房颤 8、副交感张力增加,交感兴奋时反应减弱
血浆蛋白结合率
I. 影响老年人蛋白结合率的因素 I. 白蛋白浓度低,造成麻醉药物及血浆蛋白结合量的降 低 II. 血浆蛋白质量降低,因此及药物的结合能力下降 III. 同时应用其他应用药物,影响血中蛋白及麻醉药的结 合率 IV.某些病理状况,可抑制血浆蛋白及麻醉药的结合
肝肾功能改变对消除半衰期(T1/2β)影 响
老年生理学改变--中枢/周围神经系统
◆ 有髓神经纤维发生萎 缩和髓鞘退行性改变
◆ 外周有髓神经纤维传 导速度减慢
◆ 无髓神经纤维传导速 率似乎不收影响
老年生理学改变--中枢/周围神经系统
◆ 自主神经系统表现为对应激和变化的适应 能力减弱
对急性血流动力学改变的 稳态机制减弱
老年生理学改变--心血管系统
◆ Avoiding hypothermia ◆ Shorter-acting 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s ◆ Lower dose of iv&inhaled agents ◆ Diastolic pressure ◆ time to respond
感谢聆听!
◆ MET(Metabolic Equivalent of Energy) 指能量代谢当量,是以安静、坐位时的能 量消耗为基础,表达各种活动时相对能量 代谢水平的常用指标。每公斤体重从事1分 钟活动,消耗3.5毫升的氧气,这样的运动 强度为1MET。1MET的活动强度只比健康 成年人的基础代谢稍高一些,相当于健康 成年人安静坐着时的代谢水平
麻醉相关外科并发症
◆ 硬膜外阻滞+全麻+硬膜外镇痛及全麻+静 脉镇痛,在大血管外科手术死亡率及围术 期心肌缺血等无显著不同( CAN J Anesth, 1996; 43: 769 – 77 )。因此不应谈论椎管 内阻滞及全麻哪个好,而应注意围术期的 管理,不仅注意术中管理同时注意术后管 理。
麻醉相关外科并发症
=Q*E ◆ 常规肝生化指标不因
年龄而改变 ◆ 肝功能动态指标:半
乳糖消除、氨基吡啉 去甲基化或咖啡因清 除
老年生理学改变--肾脏
I. 年龄增长肾脏变小,70岁时肾质量减少30%;80 岁时有功能肾小球数量仅为年轻人的50%
II. 肾血流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并且影响肾小 球滤过率(GFR),每年下降1% ~ 5%,40岁后 肌酐清除率每年下降1%
◆ Urinium等,2162例髋关节手术,行区域 阻滞,DVT和第一个月的死亡率明显降低, 但3,6和12个月的死亡率无明显的变化。
◆ 单中心和大样本研究表明髋部手术RB及GA 对心肺并发症和死亡率之间存在差异。
Ten Things That Are Good For Elderly Patients
丙丙泊泊酚酚
◆ 丙泊酚用于20-84岁患者麻醉诱导时
丙泊酚诱导收缩压到最低点的半衰期(HALF-TIME FOR NADIR IN BP)
20-29yrs
5.7min
70-84
10.2min
◆ 有研究表明,单次注射丙泊酚1-1.5mg/kg, 速度小于30s,或0.5-10.mg/kg复合其他药 物,诱导后低血压可持续10分钟。
老年人的机体组成改变
I. 身体脂肪比例增加(女性更明显) II. 骨骼肌质量下降(约10%) III.细胞水分(主要是细胞内液)减少 IV.老年人血管容量减少20 ~ 30%
老年人药理特点--药代学
◆ 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增大,作用时间延长 ◆ 血浆白蛋白减少,血浆内游离型药物浓度
增加 ◆ 肝脏酶水平下降,肝血流量减少,影响药
VIII.若病人经常有日间心绞痛发作,接受硬膜外或腰麻,围 术期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术后>术前>>术中,接受全麻的病 人术后>术前=/>术中。
麻醉方法选择
◆ 原则:手术部位、体位、时间、病情 安全、平稳、无或者少并发症
◆ 全身麻醉
◆ 椎管内麻醉
◆ 外周神经阻滞
麻醉诱导:
◆ 药物预防心血管反应、小剂量缓慢给药、 插管时机的选择
中枢神经系统改变对麻醉药物药效的影 响
◆ 吸入麻醉药MAC值及病人年龄增加呈线性关系,老年病 人局麻药、镇痛药、巴比妥类和其它静脉麻醉药需要量亦 降低。
◆ 老年病人达到同样镇静水平,地西泮的血浆浓度显著低于 青年成人;老年人达到等效EEG 抑制,芬太尼需要量显著 降低,巴比妥类药物需要量较40-50岁人降低30%。
II. 术中低温及结肠和直肠外科病人感染有关( NEJM, 1996; 334: 1209 - 15)
III. 硬膜外阻滞行下肢血管外科手术,病人需再移植、取栓和 截肢的机会较全麻少。(Anesthesiology, 1993; 79: 3 13)
IV. 术后硬膜外布比卡因加吗啡镇痛比硬膜外单用吗啡或静脉 吗啡镇痛的胃肠功能恢复更快。 ( Anesthesiology, 1995, 83: 757 – 65 )
VI.外科手术开始前行硬膜外阻滞,术后维持48小时镇痛, 可阻止由于外科应激所发生的蛋白合成降低和蛋白分解增 加。(anesthesia, 1996; 51: 37 - 40)
VII.在大手术,硬膜外应用布比卡因加阿片类药物维持胃肠 道pH较单独应用阿片类镇痛药物优越。 (Anesthesiology, 1997, 86: 55 - 63)
TPR(total perioperative risk)
目前较多按下列公式描述
TPR=M+S+MS+[A+(AM+AS+A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