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的思考

合集下载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评理论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评理论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启示

人 们 处 于 一 种 享 乐 之 中 的 鸦 片 。 阿 多
者 许 愿 来 欺 骗 消 费 者 ,但 这 种 许 诺 并 没 有 得 到 现 实 的 兑 现 ,仅 仅 是 让 顾 客
表 人 物 霍 克 海 默 与 洛 文 塔 尔 就 讨 论 了 诺 认 为 : 文 化 工 业 通 过 不 断 地 向 消 费 大 众 文 化 批 判 观 点 “
大 众 文 化 的 发 展 带 动 了 消 费 市 化 、 竭 化 。 响 人 们 的 思 维 力 和 鉴 赏 衰 影
性 质 的 . 响最 深 。它 对 大 众 文 化 形 成 场 , 影 响 着 人 们 的 生 活 方 式 及 思 考 方 力 。大 众 文化 不 应 是 僵 化 的 , 应 是 鲜 影 而 了 一 些 批 评 观 点 ,对 我 国 大 众 文 化 具 式 。 大 众 文 化 作 为 科 技 新 成 果 所 产 生 活 的 。我 们 常 常 说 艺 术 是 生 活 的反 映 ,
如 则 大 众 文 化 的 单 一 性 。在 利 益 驱 使 人 们 生 活 的 一 部 分 。 电视 带 来 的 不 只 市 场 , 果 能 够 发 挥 其 积 极 作 用 , 会 l 下 ,很 多 人 盲 目 追 求 文 化 的 艺 术 t 及 是 信 息 和 娱 乐 . 它 改 变 了 人 的 生 存 状 弓 导 大 众 走 向 正 确 路 线 ;如 果 发 挥 消 生 - 电视 里 的世 极 作 用 . 有 可 能 误 导 广 大 民 众 , 至 则 甚 价 值 性 。 有 些 文 化 产 品 一 旦 获 利 就 会 态 。电视 主 导 了 大 众 意 识 。 媒体 工 作 者 应 该 要 伴 随 大 批 量 雷 同 的 文 化 产 品 . 毫 无 创 界 是 一 个 被 编 辑 和 改 变 的 世 界 , 使 我 会 危 害 社 会 。所 以 , 新意 义 , 是 不停 地一 再复 制 。于 是 , 只 们 无 法 识 别 .但 是 也 会 引 领 大 众 思 想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化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文化工业理论下中国的大众文化述评摘要:20世纪8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传入中国,其精英主义立场迅速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

他们很快地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并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对中国的大众文化进行猛烈攻击。

本文立足于法兰克福文化工业理论批判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旨在更好的认识中国本土的大众文化。

关键词:文化工业大众文化语境发展趋势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提供了一种有典型意义的大众文化批判模式。

这种模式把文化工业所操纵的文化活动的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单面性、操纵性、强制性看作是当代工业社会文化艺术的根本性特征。

法兰克福学派详尽揭露了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对大众文化的平民化趋向采取激烈的拒斥态度,毫不客气的说,正因为有了文化工业理论,中国大众文化的众多“负面性”被放大化,变得所谓的“显而易见”。

法兰克福学派典型的誓死扞卫精英文化的立场,在中国兴起大众文化的时代,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并对中国的大众文化也进行猛烈的抨击。

但是我国大众文化与西方大众文化生成语境及其不同,不能片面的照搬其文化工业的批判模式对我国大众文化进行批判。

我们要肯定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意义,正确的看待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为我国文化建设服务。

一、文化工业理论影响下对中国大众文化的批判大众文化在法兰克福学派眼中,是一种非文化、反文化或虚假文化。

“文化工业”这一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概念集中代表了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的大众文化观,也成为中国学者引用最多的术语。

而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操纵化、单面性、强制性等这些由“文化工业”衍生的语词也经常被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所套用。

在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大众文化的着作《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导论”中,尹鸿认为,大众文化在生产方式上是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

这些文化产品不再是个体创造的产物,从策划、投资、制作到宣传、发行直到消费,都被作为一种批量复制生产的工业产品。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引言: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的一群思想家所组成的学派,他们包括阿多诺、马克斯·霍克海默、赫伯特·马库塞等人。

这个学派以研究和批判现代工业社会为主题,其学术研究也囊括了大众文化的分析与批判。

本文将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大众文化批判的理论观点,包括大众文化的特征、影响以及对社会的潜在危害。

一、大众文化的界定和特征大众文化是指为大众消费而生产的文化产品,如电视节目、电影、流行音乐、时尚等等。

这些文化产品一方面可以满足大众的审美和娱乐需求,另一方面也成为相当程度上改变社会生活的力量。

然而,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持有批判的态度,并认为它有一定的危害性。

首先,大众文化倾向于重视娱乐的功能,而忽视审美和知识的价值。

在大众文化的审美标准下,艺术和文化的内涵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表面化的娱乐性内容。

这使得大众在接受文化产品时,更多地关注刺激感官和情绪的快感,而忽视了思考和体验的深度。

其次,大众文化强调消费和市场的推动力。

文化工业化使得大众文化制造成为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商业的目的在于获取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大众文化将经济效益置于文化艺术的创新和高质量的产出之上,导致文化产品质量的下降和同质化的问题。

再次,大众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也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焦点之一。

大众文化倾向于通过集体化的手段对个体进行塑造和控制,导致个体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审美观念变得趋同和单一化。

这种趋同导致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性受到侵害,社会的多样性和个体的创造力受到压制。

二、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关注大众文化对社会的潜在危害并提出批判,认为大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社会中权力与压迫的存在。

首先,大众文化通过娱乐和消遣的方式转移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大众文化给人们带来了暂时的快乐和满足感,使人们远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困境。

这导致社会中潜在的不平等和不公正被忽视和掩盖,而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的被动习惯。

21 世纪电影商品拜物教: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之理论投射

21 世纪电影商品拜物教: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之理论投射

2020第13期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两位重要的领军人物马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奥多•阿多诺出版了《启蒙辩证法》一书,在其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化工业”这个术语,用以描述文化完全被资本和技术控制后的同质化现象,并对由此而带来的艺术批判精神的丧失、艺术独创性的消解、受众审美感受力的倒退等诸多弊端进行揭示和批判;“商品拜物教”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资本论》中提出的,《资本论》从商品的价值研究出发,揭示了存在于商品社会的商品经济拜物教和资本主义拜物教现象,并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商品的价值跳跃获得剩余价值的秘密。

文化工业理论与商品拜物教是西方现代社会学与文化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大理论极大地启蒙了针对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思维。

对于兼具艺术与商品二重属性的当代电影而言,怎样在文化工业的控制下维持自身的艺术性、在商品拜物与美学创造之间形成平衡,是众多艺术生产者和研究者亟需面对的问题。

一、文化工业中电影的标准化生产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在对启蒙思想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思中发现,曾经用知识替代幻想以使人们摆脱对神话的恐惧、以树立自主性为目标的启蒙运动,因为某些原因已经背离了“初心”,“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1]。

于是,他们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开始了对资本主义内部逻辑的探索,并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领域中。

掌握权力的人垄断的文化使暴力变得越来越公开,资本主义文化先是将本该是一种艺术的电影变成一种俗套的流水线商品,而作为商品的电影则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商业和政治的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电影不需要再装扮成艺术了,它们已经转变为公平的交易与“精心生产出来的废品”,而真理转化成了意识形态,这种现象被霍克海姆与阿多诺称为“文化工业”。

[2]引起法兰克福学派不满的,正是文化工业将自由的艺术精神转变为用于消费的文化产品,艺术精神走向了消亡,启蒙思想倒退成了蒙蔽大众的神话。

文化工业名词解释文学

文化工业名词解释文学

文化工业名词解释文学
文化工业是指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工业体系。

其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都是按照商品的操作模式运行的,它以大众消费为对象,以现代传播媒介为手段,一步步走向物化了的纯粹商品。

这样的文化产品不是由大众自发产生的,而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在大众文化的包装下,大批量生产又大批量批发到大众文化生活中的精神麻醉剂。

因此,貌似充分自由的娱乐遮蔽并代替了大众在完全工业线上机械生存的不自由,它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娱乐大众,使大众在大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中同质化,达到统治阶级行使意识形态的统治功能。

"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是由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提出的。

"文化工业"在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那里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正如这一概念的倡导者所言:"在我们的设计草案里,我们谈到了'大众文化',我们用'文化工业'取代这种表述,以便一开始就排除其倡导者的下述解释的可能:这是一个类似一种从大众本身,从流行艺术的当前形式自发地产生出来的文化的问题。

文化工业必须与后者严加区分。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工业"这一概念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学派中至少具有以下几种含义:第一,文化工业的主要载体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通俗)文化形式,通俗艺术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第二,文化工业已成为现代资产阶级用来进
行思想统治的文化手段;第三,文化工业问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俗文艺问题,而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摘要:西奥多·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针对西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高度商业化、世俗化的现象,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工业”的同一性、商品性和虚假性等特点,尖锐地批判了“文化工业”对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试图唤醒被“异化”,甚至自愿“异化”的人们的自由和个性。

对于当今中国文化的正确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中国文化发展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领军人物,他受家庭影响自小受到严格的音乐知识训练,受勋伯格无调音乐所蕴含的对总体性的反抗以及对个体的推崇的启发,在二战法西斯猖獗的大背景下,对受同一性思维操控而异化的“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刻批判。

一、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形成背景“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

阿多诺生活的时代消费主义现象蔓延,再加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带来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复制技术和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艺术产品不再具有神圣性和高雅性,成为普通的消费商品。

从而形成了消费社会,为文化工业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土壤。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掌权,为了保证对国家的高度控制,纳粹党力图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实现高度的一体化。

通过监控和打压与纳粹主义者持不同观点的作家、记者等知识分子,焚烧“非德意志”的书籍著作,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建立各种纳粹社团、节日等方式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从而实现思想文化领域的同一性和高度一体化。

其次,阿多诺亲眼见证性了即使在自由民主的美国,高度发达、无孔不入的大众传媒也是在宣传为政治目的以及商业利益服务的、缺乏文化应有的自明性精神和自律性的“大众文化”,其实质也是对人性的同质化,是对个性的破坏。

再加上阿多诺受卢卡奇、韦伯的支配理论、本雅明的“星丛”理论等的影响,他对受同一性逻辑支配的文化“文化工业”提出了激烈的批判。

二、“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主要内涵文化,自古以来就与高尚的精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被看成是纯洁人的精神、丰富人的个性的力量。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第10卷第3期Vol.10,No.3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2019年6月Six.,2019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田斯嘉(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工业图式化的生产模式已经渗透到全球各地各个文化领域,文化日渐趋同,丧失独特性。

而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进行伪装蒙昧大众,而大众可以通过启蒙冲破文化工业对人的支配。

关键词:文化工业;阿多诺;图式化;现代性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3-146-02引言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性俨然成为整个时代发展的核心,人类文明相继驶入飞速发展的阶段。

与此同时,现代性本身存在的种种问题也相继暴露出来,人们意识到在这种飞速发展中,人类并没有进入真正的人性状态,反而陷入野蛮之中,人们开始对其进行深刻反思。

当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试图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发觉当代阶级的文明正在崩溃,文化的进步正呈现出走向其对立面的趋势,文化失去了本身的意义,而文化工业则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8世纪中期,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开创者西奥多•阿多诺及马克斯•霍克海姆在《启蒙辩证法》中首次提 出"文化工业"这一概念,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的过度商品化、标准化。

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以理性原则为核心建立起来了一系列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反思认知体系,并且极力推动成规模化的知识创造与传播,不同学科与思想流派的持续产生和激辩。

这些思想文化推动着社会向现代性承诺给人们的美好未来发展着。

但文化工业的出现却显露出启蒙意识形态的倒退。

文化这一领域被现代社会中的权利中心所侵害,原本自由发展的文化领域因为社会权力的加强而有所限制,成为了新兴技术媒介等垄断资本主义手中的工具。

权力中心试图”从技术的角度来解释文化工业”,假装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但最终文化只是工厂逻辑下标准化的"文化工业”产物。

图式化的运作模式尽管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与本杰明在关于"大众文化的发展是否可以真正为大众提供服务”这一问题上产生争议,但都承认了文化工业对文化领域带来的巨大影响:文化多样性的消失。

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的影响及其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的影响及其意义

影响
1、社会思潮的启迪
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对于中国社会思潮的启迪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以 后,中国的思想界开始接触到这一学派的思想,逐渐意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 会的矛盾和问题。这一学派对于大众文化、消费主义、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批判, 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社会。
2、学术界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的影响及 其意义
01 引言
03 影响
目录
02 背景 04 参考内容
引言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德国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其强调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 和反思,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深入剖析,对文化和艺术的影响 力进行研究。在这一流派的影响下,中国也出现了一股探讨法兰克福学派思想 热潮。本次演示将围绕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的影响及其意义展开讨论。
3、文化角度
从文化角度来看,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这一学派认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已经成为了商品,丧失了其应有的批判 功能。在中国,这一思想引发了对于文化本质和功能的深入思考。
未来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将继续发挥其影响力。在中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将会更加深入地探讨这一学派的思想,并将其融 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未来,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将会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扮演 更加重要的角色,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论点二: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 理论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这一理论 为我们提供了深入剖析现代社会的新思路。通过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等问题, 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本质。其次,这一理论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学 者,形成了许多新的社会哲学流派,推动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
论文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 工业 文化全球化 资本

论文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文化 工业 文化全球化资本
对于文化工业理论的渊源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一些分歧。大多数学者认为,法兰克福学派是
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理论的始作俑者。但有的学者指出,最早涉及“文化工业”问题
的是马克思,虽然他并没有提出过“文化工业”概念。如在谈到雇佣劳动使得“我的活动成
了商品,我完全成了出卖的对象”时,马克思说:“一切所谓最高尚的劳动一脑力劳动、 艺
术 劳动等都变成了交易的对象,并因此失去了从前的荣誉。全体牧师、医生、律师等,从而
宗教、法学等,都只是根据他们的商业价值来估价了。”[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同一种劳动
可以是生产劳动,也可以是非生产劳动。例如,密尔顿创作《失乐园》得到5镑,他是非生
产劳动者。相反,为书商提供工厂式劳动的作家,则是生产劳动者。·····一个自行卖唱的歌
女是非生产劳动者。但是,同一个歌女,被剧院老板雇佣,老板为了赚钱而让她去唱歌,她
就是生产劳动者,因为她生产资本。”[2]可以说,马克思的确涉及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商
品化、文化市场化现象,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但是很显然,马克思所探
讨的还不是依托 科学 技术的、具有工业生产模式和意识形态“同化”功能的现代意义上的
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文化商品化、文化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法兰克福学派正是
针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文化状况,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影响下,最早提
出文化工业理论的。
1947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合著了《启蒙辩证法》,在该书的《文化工业:作为欺骗群众的启
蒙》一文中,阿多尔诺认为“大众文化”(massculture)一词模糊而不准确,应该用“文化工
业”(culturalindustry)这一新术语取而代之。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文中并没有给文化工
业下明确的定义,只大致提出它指涉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
娱乐工业体系。在((文化工业再考察))一文中,阿多尔诺对这个术语作了阐释,认为其中的
“工业”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表示事物本身的标准化和分配技术的合理化,而不是指严
格的生产过程,除了文化工业的某些主要部分(如电影工业)之外,个别的生产形式(即构思及
创作)仍被保持。因此,文化工业一词并不表示生产,而是表示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和“伪
个别性”。“文化工业”概念提出后,法兰克福学派其他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本杰明、哈
贝马斯等人也对这个主题加以阐述,形成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体现在《文化的肯定性质》、《单面人》、(机械复制时代中的
艺术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等文本中,由于每个文本都有自己的主题,
因而在阐述文化工业时也各有侧重,但总体上都对文化工业采取了批判的、否定的态度。这
与该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文化批判理论是一致的。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批判精神才是马克思
主义的生命力所在,他们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行强烈谴责
和彻底抨击,展开了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之维,这些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文化工业与文化/艺术的性质相悖。文化工业对文化/艺术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是法
兰克福学派批判文化工业的首要之点。文化/艺术彰显个性、独创性、否定性以及超越性等。
而文化工业则借助于科技进步和工业化生产,把文化/艺术产品纳人市场交换的轨道,按照从
生产到流通到消费的商品操作程序运作,使之服从于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则,最终蜕变为纯粹
的商品。首先,文化工业通过模仿、复制和包装等使文化产品具有了同质化、标准化、齐一
化的性质,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指出的:“在文化工业中,这种摹仿最终成为绝对的”[3],
“达到个性化的努力最终被摹仿的努力所取代”o[4]文化工业使文化/艺术失去了个性、独立
自主性,降低了、损害了文化/艺术真正的、内在的价值。其次,文化工业在追求利润、形成
文化同质性的过程中,剥夺了文化的批判功能,即其否定的、大拒绝的方式,使文化/艺术丧
失了对社会的否定、批判的维度。再次,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发展是文化服从于资本的权力、
资本的逻辑的结果,在其中,价值原则支配了文化的各个方面,工具理性支配了文化领域,
甚至支配着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意味着文化的人文意义和内在价值的全面覆灭。总而言之,
文化l艺术沦为商品,带来了文化/艺术产品标准化和齐一化,引起了文化/艺术的质变。

第二、文化工业与人性相悖。文化工业行使着意识形态的功能,通过大量标准化、齐一化的
文化产品的影响和渗透,不知不觉中实现对人的思想、心理的控制。阿多诺清醒地意识到这
一点,他认为现代社会对个人的控制程度大大超过以往,这种控制不是通过暴力和恐怖手段
实现,而是通过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功能完成;马尔库塞在《单面人》中提到:“娱乐和信息
工业不可抗拒的产品所带来的是各种定式的态度和习惯以及精神和情感方面的某些反应,这
种反应使消费者在不同程度上愉快地与生产者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后者与整个娱乐和信息
工业紧密结合起来。这些产品向消费者灌输某些思想并操纵他们的行为;它们提倡一种不受其
虚伪影响的虚伪意识„~.这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他们都致力于说明,文化工业通过文化商品
的生产,控制和规范着消费者的需要,成了一种支配人的力量。文化工业造成“启蒙在意识
形态方面的倒退”,人们逐步习惯于看似丰富多彩、实际上却单一机械的生活方式,缺乏对社
会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否定意识,丧失了主体意识、感性能力和主动性,失去了从事更有价值
和更为充实的活动的潜力。文化工业不仅侵人了人们的生活世界,更渗透到人的“私人空间”。
“私人空间”本是人具有内在自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可以成为并仍然是‘他自己”。
但是文化下业控制了大众日常生活直至内心意识,一体化的公共舆论侵人了“私人空间”,剥
夺了个人的内在自由,使人丧失了‘他自己”。“文化工业的每个运动都不可避免地把人们再
现为社会需要塑造的那种样子”,[5]成为与人的本性相背离的物化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