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颗粒团聚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合集下载

纳米粒子团簇

纳米粒子团簇

纳米粒子团簇是由数个至数百个原子、分子凝聚在一起形成的纳米尺度的超微粒子。

这种团簇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随所含的原子数目而变化,其空间尺度在几埃至几百埃的范围内,介于原子、分子与大块材料之间,是一种介观物质。

纳米粒子团簇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例如磁性、吸附和排斥作用等。

在液体介质中,纳米颗粒的团聚可分为软团聚和硬团聚两种。

软团聚主要是由颗粒间的静电力和范德华力所致,可以通过一些化学作用或施加机械能的方式来消除;硬团聚形成的原因除了静电力和范德华力之外,还存在化学键作用,因此不易破坏,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控制。

纳米粒子团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量子器件、能量贮存、催化反应、新型材料、生物医学检测和宇航工业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和应用。

此外,对纳米材料个体的研究可以揭示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是纳米材料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方面。

而对纳米颗粒群体的研究则可以探索组装纳米材料及其器件,使分子团簇、原子簇的特异性、微观性在宏观上得以表达,使无序的状态变成有序状态,使简单的组装研究向自组装方向发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纳米粒子团簇”的学术文献或咨询相关专家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材料力学中的纳米颗粒聚集行为研究

材料力学中的纳米颗粒聚集行为研究

材料力学中的纳米颗粒聚集行为研究1. 纳米颗粒聚集的基本概念和原因纳米颗粒聚集指的是纳米级颗粒在空间中自发地相互靠近形成聚集体或聚集结构的行为。

在材料力学中,纳米颗粒聚集现象普遍存在于多种材料体系中,包括粉体、颗粒填充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等。

纳米颗粒聚集行为的研究对于理解材料力学性能、材料加工和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颗粒聚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范德华力:纳米颗粒之间的吸引范德华力使得颗粒相互靠近,范德华力主要来源于离子间相互吸引力、极性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氢键等。

(2)静电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的纳米颗粒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会使颗粒相互排斥,而不同电荷的颗粒之间静电相互作用会使颗粒相互吸引。

(3)包络作用:纳米颗粒表面的有机分子或胶体物质能形成覆盖层,使颗粒之间出现包络作用,促进聚集的发生。

(4)扩散:纳米颗粒由于热力学作用以及外加力的作用,会发生不受控制的扩散运动,最终导致颗粒相互接触和聚集。

2. 纳米颗粒聚集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纳米颗粒聚集行为对材料性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关键的几个影响因素如下:(1)力学性能:纳米颗粒的聚集程度直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如材料的拉伸强度、抗压强度、硬度等。

(2)电子性能:纳米颗粒的聚集现象会导致电子的隧穿效应和载流子的限域效应,从而影响材料的电学性能。

(3)热学性能:纳米颗粒的聚集会导致材料的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的变化,进而影响材料的热学性能。

(4)光学性能:纳米颗粒的聚集行为会对材料的光学性质产生显著的影响,如吸光度、折射率和发光性能等。

3. 纳米颗粒聚集行为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为了研究纳米颗粒的聚集行为,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了许多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方法和技术:(1)原位观察技术:利用原位观察技术,如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可以实时观察纳米颗粒的聚集行为,揭示聚集机理。

(2)X射线衍射: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可以获得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晶体缺陷等信息,从而探究纳米颗粒的排列和聚集形态。

试述纳米粉体制备过程中粒子的团聚及控制方法

试述纳米粉体制备过程中粒子的团聚及控制方法

试述纳米粉体制备过程中粒子的团聚及控制方法1. 纳米粉体制备过程中粒子的团聚现象是指纳米粉体在制备过程中粒子之间相互吸引而形成的团块或聚集体。

2. 粒子团聚的主要原因是静电作用、范德华力、表面能及溶剂挥发等因素的影响,使粒子间发生相互吸引。

3. 粒子团聚对纳米材料性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控制和消除。

4. 控制粒子团聚的方法之一是通过表面改性,如采用表面修饰剂对粒子进行包覆以增加粒子间的排斥力,从而减少团聚现象的发生。

5. 表面改性剂可以选择有机物、无机物等多种材料,通过吸附在粒子表面形成稳定的层以增加粒子间的隔离。

6. 表面改性剂的选择应考虑其与纳米粉体相容性的问题,以及对纳米粉体性能的影响。

7. 另一种控制纳米粉体团聚的方法是通过超声处理,超声波的作用力可以破坏粒子团聚,使之重新分散。

8. 超声波通过其高频振动和剪切力对粒子进行分散,从而有效地消除团聚现象。

9. 超声波处理时间和功率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纳米粉体的特性和制备条件来确定。

10. 在纳米粉体制备中,还可以通过添加稳定剂来控制粒子团聚。

11. 稳定剂的作用是通过与粒子表面发生相互作用,减少粒子间的吸引力。

12. 稳定剂可以选择阳离子型、阴离子型或非离子型等多种类型,具体选择需要根据纳米粉体的性质和要求来确定。

13. 在纳米粉体制备过程中,可以采用液固分离的方法来分离粒子团聚。

14. 液固分离是通过减小溶液中的中间质量浓度,使团聚体流失到液相中,从而实现团聚的去除。

15. 液固分离的方法主要包括离心、过滤和沉淀等,具体选择需要根据纳米粉体的性质和要求来确定。

16. 控制纳米粉体团聚还可以采用电场和磁场等外界力场的作用。

17. 电场作用可以通过施加外电压或使用电磁场来实现,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发生变化,从而减少团聚现象。

18. 磁场作用可以通过外加磁场的作用下,使纳米粒子带上磁性,利用磁场的作用力来分散和控制纳米粉体的团聚。

纳米颗粒团聚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纳米颗粒团聚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布朗运动
颗粒与溶剂的碰撞使得颗粒具有与周围颗粒相同的动能,因此小颗粒运动得快,纳米小颗粒在做布朗运动时彼此会经常碰撞到,由于吸引作用,它们会连接在一起,形成二次颗粒。二次颗粒较单一颗粒运动的速度慢,但仍有机会与其他颗粒发生碰撞,进而形成更大的团聚体,直到大到无法运动而沉降下来。
范德华力和氢键的影响悬浮在溶液中的微粒普遍受到范德华力的作用,很容易发生团聚。范德华力与颗粒直径成反比,纳米颗粒由于尺寸小,因而具有较强的范德华力作用。常见的纳米颗粒如SiO2颗粒是由刚性、实心、极细的球状颗粒组成,生成时众多颗粒熔结在一起,形状很不规则,且纳米SiO2分子表面有很多的-OH,水分子很容易和表面的-OH生成氢键,具有亲水的强极性表面,它们之间由于氢键和范德华力的吸引而容易生成集结群,受力后易分开,但很容易再集结。
物理分散方法物理分散方法常用的有机械分散法和超声分散法。机械法主要是利用机械应力作用有目的地对粒子表面进行激活以改变其表面晶体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而超声分散法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领域。利用超声波可以有效地将纳米颗粒的软团聚打开,粉体由于强烈的冲击、剪切、研磨后以更为均匀的小的团聚体分散在介质中。超声时间对颗粒的分散性影响较大,他们把超声时间从增加到1s,颗粒在介质中的分散性明显改善,团聚体体积变小且分布更趋均匀,但超声时间过长时,纳米颗粒的团聚现象反而加剧,这主要由于超声波能量较高,颗粒表面形成了许多高活性点,颗粒间碰撞的机率增加,容易形成新的团聚体,因此分散性反而变差。
;凝胶过程进行修饰,获
得了一定范围内可控结构和可控粒度的纳米材料
!(&#

339
目的。无机纳米颗粒在非极性的油性溶液中分散时,
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官能团吸附到纳米微粒表面,而
非极性官能团与油性介质相融合,许多无机氧化物

防止纳米粒子团聚的方法

防止纳米粒子团聚的方法

防止纳米粒子团聚的方法一、前言纳米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纳米粒子的团聚现象也成为制约其应用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如何防止纳米粒子团聚已经成为了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防止纳米粒子团聚的方法。

二、物理方法1. 超声波法超声波是一种高频振动波,可以通过在液体中引起剪切力和压力来分散纳米粒子。

具体操作时,将含有纳米粒子的溶液放入超声波浴中,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超声处理。

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纳米粒子团聚。

2. 磁场法磁场法是利用磁性材料对纳米粒子进行吸附和分散。

具体操作时,将含有磁性材料和纳米粒子的溶液放入磁场中,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处理。

这样可以使磁性材料吸附在纳米粒子表面,从而分散纳米粒子。

3. 气相法气相法是将液态原料喷雾到高温反应室中,利用高温气相反应制备纳米材料。

这种方法可以得到纳米粒子的单分散状态,避免纳米粒子团聚。

三、化学方法1. 表面修饰法表面修饰法是将一些具有亲水性的功能基团引入纳米粒子表面,从而改变其表面性质,使其在水溶液中分散。

具体操作时,将含有纳米粒子的溶液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和功能基团,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反应。

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纳米粒子团聚。

2. 电化学法电化学法是利用电化学原理来控制纳米粒子的分散状态。

具体操作时,将含有纳米粒子的溶液放入电解池中,在适当的电位下进行处理。

这样可以改变溶液中离子浓度和pH值等参数,从而影响纳米粒子的分散状态。

3. 溶剂置换法溶剂置换法是利用不同极性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控制纳米粒子的分散状态。

具体操作时,将含有纳米粒子的溶液加入适量的有机溶剂,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处理。

这样可以改变纳米粒子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其分散状态。

四、总结防止纳米粒子团聚是纳米技术应用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而以上介绍的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都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控制纳米粒子的分散状态,以保证其性能和稳定性。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纳米材料安全性、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和监管,以确保其安全应用。

纳米粒子发生团聚的原因及控制方法

纳米粒子发生团聚的原因及控制方法

纳米粒子发生团聚的原因及控制方法
纳米粒子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其尺寸通常在1-100纳米之间。

由于其尺寸和表面特性的独特性质,纳米粒子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生物成像、催化剂等领域。

然而,纳米粒子会因为吸附、电荷、范德华力等因素而发生团聚,降低其应用效果和安全性。

因此,控制纳米粒子的团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纳米粒子发生团聚的原因,以及控制纳米粒子团聚的方法。

一、纳米粒子发生团聚的原因
1.吸附力:纳米粒子表面可能会吸附空气中的分子、离子、蛋白质等物质,导致纳米粒子之间产生吸附力,从而发生团聚。

2.电荷:纳米粒子表面的电荷会影响其稳定性。

当纳米粒子表面带有相同的电荷时,会产生相互排斥的力量,使纳米粒子分散。

反之,如果表面带有不同的电荷,会产生相互吸引的力量,使纳米粒子团聚。

3.范德华力:范德华力是物质之间的一种引力,它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当纳米粒子之间的距离很近时,会产生范德华力,使纳米粒子聚集在一起。

二、控制纳米粒子团聚的方法
1.表面修饰:通过在纳米粒子表面引入不同的化学官能团,可以改变其表面电荷,从而调节表面吸附和排斥力,控制其稳定性。

2.添加分散剂:分散剂可以在纳米粒子表面形成包覆层,防止纳米粒子之间产生范德华力和吸附力,从而防止团聚。

3.控制环境参数:环境参数如温度、pH值等可以影响纳米粒子
表面电荷,从而控制其稳定性。

4.离子强度调节:适当调节溶液中的离子强度,可以改变纳米粒子表面电荷,从而控制其稳定性。

总之,控制纳米粒子的团聚是纳米材料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综合运用表面修饰、分散剂、环境参数和离子强度等多种方法来解决。

防止纳米粒子团聚的方法

防止纳米粒子团聚的方法

防止纳米粒子团聚的方法介绍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粒子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然而,纳米粒子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出现团聚现象,影响了其性能和稳定性。

本文将探讨防止纳米粒子团聚的方法,以提高纳米粒子的应用效果。

界面改性方法纳米粒子表面的改性是防止纳米粒子团聚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改变纳米粒子表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增加纳米粒子之间的排斥力,从而防止团聚的发生。

使用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常用的纳米粒子界面改性剂。

其主要作用是在纳米粒子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小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提高纳米粒子的分散性。

常见的表面活性剂有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等。

聚合物包覆将纳米粒子包覆在聚合物薄膜中,可以有效地防止纳米粒子的团聚。

聚合物薄膜可以通过溶液法、沉积法等方法制备,并通过界面相容性来提高纳米粒子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另一种常用的防止纳米粒子团聚的手段。

通过改变物理条件和使用特殊设备,可以有效地阻止纳米粒子的聚集现象。

超声处理超声波在纳米材料界面分散和防止团聚中广泛应用。

超声波的高频振动可以产生剪切力和离子振荡,并产生微小气泡,从而有效地分散纳米粒子。

超声处理还可以提高纳米粒子的可溶性和分散度。

搅拌和磁力搅拌搅拌是一种简单且常用的物理方法,可在液相中将纳米粒子均匀分散。

使用搅拌器或磁力搅拌器进行长时间搅拌,能够有效地防止纳米粒子的团聚。

搅拌应适度,以免过度搅拌导致纳米粒子的破坏和聚集。

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主要通过改变溶液中的pH值、离子浓度和添加表面修饰剂等方式,调控纳米粒子的分散状态和稳定性。

溶剂调控通过改变溶剂的性质,如极性和溶解力,可以影响纳米粒子的分散性。

合适的溶剂可以与纳米粒子表面形成相互作用力,阻止纳米粒子的聚集。

pH调节溶液的pH值对纳米粒子的分散状态有重要影响。

通常,改变溶液的pH值可以改变纳米粒子表面的电荷,从而改变纳米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适当调节pH值可以实现纳米粒子的分散和稳定。

一种防止纳米材料颗粒在高温环境中团聚和长大的方法

一种防止纳米材料颗粒在高温环境中团聚和长大的方法

一种防止纳米材料颗粒在高温环境中团聚和长大的方法
纳米粉体产生团聚主要是由于粉体颗粒的高比表面能、颗粒间的相互吸引,以及外加轻基性或配位水分子的影响造成的为防止纳米粉体的团聚,必须从上述三个方面着手。

(1)表面改性
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对纳米颗粒进行表面处理,改变其表面物理化学性质,降低纳米粒子的表面能,提高纳米粉体的稳定性。

(2)控制溶液pH值
根据不同纳米粒子种类及不同的溶剂种类,控制溶液处于不同的值状态,使纳米粒子表面带上合适的电荷,利用同种电荷间的相互排斥作用来分散纳米粒子,防止纳米粒子的团聚。

(3)加入反絮凝剂在颗粒表面形成双电层
选择适当的电解质作为分散剂,使纳米粒子表面吸引异电离子形成双电层通过双电层的库仑排斥作用使纳米粒子之间发生团聚的引力大
大降低,从而有效防止纳米粒子的团聚。

(4)超声波处理或高能球磨
通过超声波或高能球磨来提供能量,达到分散颗粒的目的,进而解决纳米颗粒间的团聚。

但这种方法不能提供长久的分散力,一段时间后,被分散的纳米粒子可能重新团聚。

(5)采用适当的洗涤方式
由于水能提供羟基,是引起纳米粒子团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采用适当的洗涤方法,不引入水并将溶液中原有的水分除去,是防止纳米粒子团聚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常利用低沸点的有机物来洗涤纳米粉体以防止其团聚。

(6)采用适当的干燥、锻烧方式
在干燥、锻烧含纳米粉体的溶液时,在保证干燥完全、锻烧分解充分的基础上,温度越低、时间越短越好若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纳米粉体易聚集长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纳米颗粒表现出良好的分散状态,出现一定数
量的原生颗粒分布,无大团聚体。表面改性使粒子表
面形成了包敷膜,改善了颗粒的分散性和与基体的
相容性。由粒度分布仪测试的结果表明:纳米复合颗
粒分布范围较窄,属于纳米级分布。也有人利用聚氧
乙烯醚
;聚氧丙烯醚;聚氧乙烯醚;嵌段共聚物

=5=)作为改性剂对012
3
溶胶
3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
新型纳米复合材料是否具有各种优异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无机纳米粒子与有机物二者的界面结构即纳米颗粒的分散装态是否良好。直接生成法是制备新型口腔纳米复合材料方法中应用最广的一种,主要是将纳米颗粒分散在聚合物粉体、溶液、熔体中,通过机械共混或熔融共混制得。在实际应用中,纳米粒子极易吸附成团,成为带有若干弱枝连接界面的尺寸较大的团聚体,很难均匀稳定地分散于有机体中。研究表明,利用表面修饰法对无机纳米颗粒进行表面改性处理,降低其表面能可以促进颗粒均匀稳定地分散于有机体中。所谓“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就是用物理、化学方法改变纳米颗粒表面的结构和状态,从而赋予颗粒新的
2分散方法
纳米颗粒在溶剂中的分散属于溶胶,如果经过较长时间胶体颗粒仍能保持分散状态,这个体系就是稳定的,我们所研究的纳米颗粒的分散属于疏水体系,始终具有热力学不稳定性,需要外力(如超声、搅拌等)的参与使其保持一定的(动力学)稳定性。为了达到胶体化学意义上的稳定状态有两种途径:(1)使颗粒带上相同符号的电荷,彼此互相排斥。(2)通过在颗粒表面吸附某种物质如高分子,阻止颗粒的相互接近,这两种机制结合起来被称为“静电空间位阻稳定作用”。目前常采用的分散方法有物理的和化学的方法。
;凝胶过程进行修饰,获
得了一定范围内可控结构和可控粒度的纳米材料
!(&#

339
1.2布朗运动
颗粒与溶剂的碰撞使得颗粒具有与周围颗粒相同的动能,因此小颗粒运动得快,纳米小颗粒在做布朗运动时彼此会经常碰撞到,由于吸引作用,它们会连接在一起,形成二次颗粒。二次颗粒较单一颗粒运动的速度慢,但仍有机会与其他颗粒发生碰撞,进而形成更大的团聚体,直到大到无法运动而沉降下来。
1.3范德华力和氢键的影响悬浮在溶液中的微粒普遍受到范德华力的作用,很容易发生团聚。范德华力与颗粒直径成反比,纳米颗粒由于尺寸小,因而具有较强的范德华力作用。常见的纳米颗粒如SiO2颗粒是由刚性、实心、极细的球状颗粒组成,生成时众多颗粒熔结在一起,形状很不规则,且纳米SiO2分子表面有很多的-OH,水分子很容易和表面的-OH生成氢键,具有亲水的强极性表面,它们之间由于氢键和范德华力的吸引而容易生成集结群,受力后易分开,但很容易再集结。
2.2.2小分子无机电解质或无机聚合物如硅酸钠、铝酸钠、柠檬酸铵等,这类分散剂可以发生离解而带电,吸附到粉体表面可以提高颗粒表面电势,使静电斥力增大。
2.2.3聚合物类这类分散剂具有较大的分子量,吸附在固体颗粒表面,其高分子长链在介质中充分伸展,形成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吸附层,产生的空间位阻效应能有效阻止颗粒间相互聚集。
通过吸附、涂敷、包裹等物理作用对微粒进行表面修
饰。表面物理修饰主要包括溶液或熔体中聚合物沉
积、吸附改性、单体包敷聚合改性、表面活性剂覆盖
改性、外层膜改性及高能量改性等。近年来报道较多
的是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通过添加高分子表面活性
剂让其吸附在溶胶颗粒周围使粒子间存在空间位阻
力势能,从而使颗粒间势垒变大,达到防止团聚体的
纳米颗粒团聚问题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复合材料;超声分散;偶联剂
.纳米科技作为21世纪影响人类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具有奇妙而光明的应用情景,而其中纳米复合材料由于其优良的综合性能已经成为纳米材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纳米复合材料”指分散相尺度至少有一维小于100nm的复合材料即把纳米颗粒分散到常规的三维固体中。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纳米复合材料尤其是有机无机分子存在相互作用的复合材料由于其优越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当今纳米材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纳米颗粒本身极易团聚,因而获得理想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将纳米颗粒分散到有机聚合物中。研究表明采用适当的物理、化学方法对纳米颗粒进行有效分散和表面修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笔者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的文献报道,对纳米颗粒的团聚问题作一综述。
面活性剂而获得有机改性:一种较好的方法是通过
某些无机阳离子使
012
3
表面由负电荷变为正电荷,
然后再吸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即可获得憎水性
012
3
!(+#

有人报道
!(*#
采用表面活性剂对
-12
3
;.<纳米复合粒
子进行表面处理取得成功的例子,活性剂吸附在颗
粒表面形成微泡状态,颗粒间产生相互排斥力,不发
生接触,从而防止团聚体的产生,据电镜观察发现,
机能并使其物性得到改善,实现人们对纳米颗粒表面的控制。许多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探索,提出了多种表面修饰方法,按其原理可以分为表面物理修饰和表面化学修饰两大类;按其工艺可分为7类:表面覆盖修饰、局部化学修饰、机械化学修饰、外膜修饰、高能量表面修饰、沉淀反应修饰。表面物理修饰表面物理修饰
!+#
总的来说就是
1纳米颗粒的团聚原理
1.1纳米颗粒的表面效应所谓“纳米颗粒”是指物质颗粒体积效应和表面效应两者之一显着变化或两者都显着变化的颗粒,纳米颗粒的表面效应是指纳米颗粒的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粒径变小而急剧增大后引起的性质上的变化。纳米颗粒具有很高的表面积,当纳米颗粒的粒径在10nm以下时,表面原子的比例迅速增加,当粒径降至1nm时,表面原子比例高达90%以上,原子几乎全部集中到颗粒的表面,处于高度活化状态,导致表面原子配位数不足和高表面能,从而使这些原子极易与其他原子相结合而稳定下来,可见,纳米颗粒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表现出强烈的表面效应。
2.1物理分散方法物理分散方法常用的有机械分散法和超声分散法。机械法主要是利用机械应力作用有目的地对粒子表面进行激活以改变其表面晶体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而超声分散法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领域。利用超声波可以有效地将纳米颗粒的软团聚打开,粉体由于强烈的冲击、剪切、研磨后以更为均匀的小的团聚体分散在介质中。超声时间对颗粒的分散性影响较大,他们把超声时间从0.5s增加到1s,颗粒在介质中的分散性明显改善,团聚体体积变小且分布更趋均匀,但超声时间过长时,纳米颗粒的团聚现象反而加剧,这主要由于超声波能量较高,颗粒表面形成了许多高活性点,颗粒间碰撞的机率增加,容易形成新的团聚体,因此分散性反而变差。
目的。无机纳米颗粒在非极性的油性溶液中分散时,
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官能团吸附到纳米微粒表面,而
非极性官能团与油性介质相融合,许多无机氧化物
(如
012
3
)有自己的零电点值,其
89
值为
3:+
,因此
根据零电点值并控制溶液的
89值,可以通过表面
活性剂吸附而获得有机化改性。例如
012
3
的零电点
89值很低,故可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吸附阳离子表
2.2化学分散方法化学分散方法是选择一种或多种适宜的分散剂提高悬浮体的分散性而在悬浮体中加入分散剂,使其在颗粒表面吸附,可以改变颗粒表面的性质,从而改变颗粒与液相介质、颗粒与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使颗粒间有较强的排斥力。常用的分散剂主要有以下几类:
2.2.1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由亲油基和亲水基两部分组成,是双亲分子,包括长链脂肪酸、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等,该类分散剂的作用主要是空间位阻效应,亲水基吸附在粉体表面,疏水链伸向溶剂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