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导学案模板

高效课堂导学案模板
高效课堂导学案模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高效课堂导学案全套精编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导学案

目录 课题:科学之旅序号:01 (1) 课题: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序号:02 (3) 课题:运动的描述序号:03 (5) 课题:运动的快慢序号:04 (7) 课题:测量平均速度序号:05 (9) 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序号:06 (12) 课题:声音的特性序号:07 (14) 课题:声的利用序号:08 (16) 课题: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序号09 (18) 课题:温度计(一) 序号:11 (20) 课题:温度计(二)序号:12 (21) 课题:熔化和凝固(一)序号:13 (23) 课题:熔化和凝固(二)序号:14 (25) 课题:汽化和液化(一)序号:15 (27) 课题:汽化和液化(二)序号:16 (29) 课题:升华和凝华序号:17 (31) 课题:光的传播序号:18 (33) 课题:光的反射(一)序号:19 (35) 课题:光的反射(二)序号:20 (37) 课题:平面镜成像(一) 序号:21 (39) 课题:平面镜成像(二) 序号:22 (41)

课题:光的折射序号:23 (43) 课题:光的色散序号:24 (45) 课题:看不见的光序号:25 (47) 课题:透镜序号:26 (49) 课题:生活中的透镜序号:27 (52) 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序号:28 (54) 课题:眼睛和眼镜序号:29 (56) 课题:显微镜和望远镜序号:30 (58) 课题:透镜及其应用复习(一)序号:31 (60) 课题:透镜及其应用复习(二)序号:32 (62) 课题:质量(一) 序号:33 (64) 课题:质量(二) 序号:34 (66) 课题密度序号:35 (68) 课题:测量物质的密度序号:36 (70) 课题:密度与社会生活序号:37 (74)

最新导学案的设计(模板)讲课教案

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是实施“121”高效课堂模式的重要载体。 导学案的编制核心要素: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效果测评。 导学案的编制形式: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 一节课一篇导学案。 导学案一般要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分为ABCD四个级别。 【A级】为“识记类内容”,部分内容也可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解决。 【B级】为“理解类”,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 【C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 【D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 “导学案”是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的一体化的教学方案。 它是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121”课堂教学模式特点,集思广益,兼融教师的个性特点而形成的,目的在于摒弃课堂的形式主义,追求课堂的实效。一方面它是教师集

《×××××》导学案(第×课时)课外部分 【复习巩固旧知识】(10-15分钟) 【课前预习新知识】(10-15分钟可以放在“自主学习”环节进行)

课堂部分公倍数和公因数易错题目 一、求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A÷B=8(AB均为非0的自然数),A、B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2、A=B+1(或A-B=1)(AB均为非0的自然数),A、B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3、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如果A ×15 = B,A和B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4、如果A=2×2×3,B=2×3×3,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二、求特殊数值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求下面数字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8和57 34和91 52和91 三、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问题。 1、工地上有两根长短不一的钢筋,一根长20米,另一根长12米。要求将两根钢筋分别截成相等的小段且没有剩余,每段最长多少米? 变形题:工地上有两根长短不一的钢筋,一根长20米,另一根长12米。要求将两根钢筋分别截成相等的小段且没有剩余,最少可以截成几段? 2、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72厘米,宽是40厘米,要把它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且没有剩余,这种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多少厘米?至少被剪成几块?

导学案模板(教师版)

第四单元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班级:姓名:学号:小组评价: 【课前导学】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1﹚了解伽利略、牛顿对建立经典力学所做的贡献 ﹙2﹚了解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普朗克提出量子论 ﹙3﹚理解相对论、量子论提出的意义 2.重点:伽利略对物理学发展的重大贡献;经典力学的建立;相对论的提出;量子论的诞生。 3.难点:物理学各阶段发展的原因;对科学发展创新性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 1、经典力学 (1)伽利略(意大利科学家)——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发现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自制望远镜发现许多肉眼看不见的星体,证明“日心说”的正确性。 (2)牛顿(英国科学家)——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经典力学建立标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力学体系(经典力学体系)最显著特征: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这一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 2、相对论的创立 内容: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①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 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②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权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的分布状态。 意义: ①打破了传统的牛顿力学体系的。 ②发展了牛顿力学,把物理学由近代推进到现代阶段。 3、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①诞生:1900年,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②发展: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理论;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E=MC2) ③意义: a. 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

新课改优质课导学案

新课改优质课导学案 姓名:赵忠祥班级:六年级一班科目:数学 教学内容 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11~12页的“小实验”、“算一算”、“试一试”和“练一练”等。 课时目标 1.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 算圆锥体积。 2.能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进一步丰富对空间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重点难点 1. .圆锥的体积计算.。 2. 理解圆锥体积。 3. 经历“小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口答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板书:V=Sh 圆锥体积=底面积×高 2.计算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直径6厘米,高5厘米。 (2)底面周长6.28分米,高40厘米。 过程要求: ①学生独立完成,请两位同学上台板演。 ②小结练习情况。 (3)小结要点内容: ①圆锥体积计算方法。 ②计算圆锥体积所必须的已知条件。 ③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改正情况。 ④计算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单位统一等。 板书内容: 第(1)题。 底面积:3.14×(6÷2)2 =28.26(平方厘米) 体积: 28.26×5 =141.3(平方厘米) 第(2)题。 底面半径:6,28÷3.14÷2 =1(分米) 高:40厘米=4分米 体积:3.14×12×4

=12.56(立方分米)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出示教材例题插图。 师:求麦堆的体积,实际上是求什么?(实际是求圆锥的体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师;要研究圆锥的体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1)计算圆锥的体积需要哪些条件? (2)圆锥的体积与什么体积有联系?(圆柱)有什么样的关系? 2.小实验。 师:要研究圆柱的体积需要转化成已学过的物体体积来计算。你认为转化成哪一 种形体最合适? 学生懂得是圆柱。 (1)出示教具。 如: ①应该选哪个圆柱做实验呢?为什么?(选择小那一个。圆柱太大不能找到与圆 锥的关系) ②这对圆柱、圆柱有什么关系呢? 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圆柱、圆锥是等底等高的。 (2)教师示范。 用空圆锥装满沙往空圆柱里倒,让学生观察看看倒了几次,倒满圆柱。

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

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 高效课堂的课堂评价和传统课堂上最后环节实行的达标检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统课堂评价过于注重甄别与选拔,而忽视改进与激励;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过于注重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评价。而在高效课堂上,是立足于每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一、评价原则 完整的高效课堂评价能够概括为“二二六”评价原则,促动“两个发展”,落实“两个转变”,体现“六个维度”。 (一)促动“两个发展”是关键 在发展理念上,一是要促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学习目标上,不但要促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还要促动学生发展性目标(准确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情感体验、准确的价值观培养)的形成;表现在教学过程上,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动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二是要促动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课堂评价对教师教学实行问题诊断,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策略。 (二)落实“两个转变”是重点 就是在发展过程中,一是要由原来注重教师的“教”转变到注重学生的“学”。在课堂上要重点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二是从注重“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到“注重有效的学法指导的研究”。 (三)体现“六个维度”是根本 1、自主的水准:查看的指标是各学习小组学生参与的人数和次数是多少,参与的质量高不高。 2、合作的效度:问题有没有合作价值?合作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问题有没有必要通过合作来解决?是不是假合作?合作有没有彼此的参与和任务的分工?学习是否高效? 3、探究的深度:是否有探究价值,是否达到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是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新发现、新创造、新生成。 4、拓展的宽度:知识本身是一个系统,要从整体上来看待,将每堂课所学

《师说》导学案(学生)

第 11课师说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在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中学会运用。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背诵全文。 【重点】1.掌握基本文言现象,能够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难点】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巩固检测 【教具】多媒体 【教时】3课时 预习案 1、依据辅读,掌握作家、作品及标题含义。 2、读准字音,熟读文本,梳理文意。 3、完成“自学检测”所有题目,限时25分钟,独立完成,检验预习成果。 4、将预习中疑惑记录到“预习存疑”中,以备小组探究时解决。 Ⅰ文本辅读 一、走近作者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二、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

高效课堂导学案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能听懂、会说“What do you do on Satuadays/Sundays? I often do homework.”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2.能够完成Let’s try .部分听力训练。完成Let’s check.部分,对本单元进行阶段性评价。 3. 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重难点」 1.重点:要求学生能听、说、认读句型“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 Sundays ﹖I often ….”并能在情境中运用。 2.难点:正确运用所学词组和句型谈论学习和生活实际情况。「教学准备」录音机、人物图片头饰、词组图片、小黑板或幻灯片、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辅助教学﹙3分钟﹚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小黑板或幻灯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方法。 「自学指导」 1. 听Let’s try 部分录音,圈出你听到的图片。 2. 再听录音,检查开对答案。然后听录音跟读对话。 3. 听Let’s talk 部分对话,回答问题: 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 What do you do on Sundays? 4. 听录音并跟读对话。 5. 同桌互读互教。 6. 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本课主要句型在小组内完成小组调查活动。 7. 练习抄写对话。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教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不仅要学生了解学习内容、重难点、更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二.先学环节13分钟 【Let’s try部分】 1. 利用学过的词组图片,教师询问学生的周末安排, T: 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 S1: I often watch TV. T: What do you do on Sundays? S2: I often read books. 2. 出示Let’s try 部分挂图,让学生说一说这些人物的周末安排。 第2/6页 3. 听录音,学生完成听音圈图的练习。 4. 再听录音,边听边读、边看。 【Let’s talk 部分】 1. 自主探究。学生自学对话,不会读或不理解地方画上线。查单词表或问问老师。教师巡视解难。 2. 学生听录音,跟读对话。 3. 同桌互读互教,教师巡视解难。 4. 教师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及时纠正发音并释疑解难。﹙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Let’s try 部分复习了学过的词组和句型,将听与说相结合,适当降低了学习难度,为下面的对话学习打下了基础。Let’s talk 部分通过自学、听录音跟读、互教互学,教师点拨等,中等生和优等生都能完全掌握运用。在这一环节中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避免了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高效课堂导学案

高效课堂导学案 《印度》第二课时教学程序 【引言】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南亚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的《印度》,下面提问上节的主要内容: 【提问】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师:对,印度这样一个地形条件比我们国家好,它的气候又如何呢?他的气候,资源分布又对印度的农业、工业布局产生了哪些影响呢?目前印度又是 一个什么样的国力水平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印度。 新乡市第十中学地理组 任务分解小组准备 【气候】 1、孟买各月气温有何特点?孟买那些月份降水多?那些月份降水少?一年可以分为哪两个季节?〔课本第35页2题(1)(2)(3)(4)〕 2、那种风向的季风给印度带来大量的降水?为什么?(练习册第十三页第14题) 3、为什么印度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怎样应对?〔练习册第十四页第14题的(3)〕【作物分布】 4、参照农作物不同的习性,在图上正确标出水稻、小麦、棉花、黄麻和茶叶的分布区。〔课本第36页3题(1)〕 5、总结水稻、小麦、棉花、黄麻和茶叶的分布于地形,气候和河流的关系。 〔课本第36页3题(2)〕 6、“绿色革命”的含义以及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课本37页【崛起的工业】 7、找出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班加罗尔。?说出印度的工业布局与原料分布之间的关系。(课本第37页1、2小题。) 8、印度独立前后的工业变化以及处在领先地位的工业部门?(练习册第十四页第15题) 请同学们各自认真预习屏幕上的八道题,把不懂得批注下来留作一会小组交流时间五分钟。 【小组抽题,下座位交流】 【师:下面进入展示环节】 新乡市第十中学地理组 温故而知新 新乡市第十中学地理组 【气候】 1、孟买各月气温有何特点?孟买那些月份降水多?那些月份降水少? 一年可以分为哪两个季节? 〔课本第35页2题(1)(2)(3)(4)〕 开放展示互动生成 新乡市第十中学地理组 2、哪种风向的季风给印度带来大量的降水?为什么? (练习册第十三页第14题)(1)印度的主要气候类型为 气候。其气候特征为 。 (2)此地的气候6月-----9月为一年中的 季,风由 吹 向 ,盛行季风,应是上面甲、乙两图中图 图所示。 甲图 乙图

高效课堂活动记录

教师高效课堂活动记录 时间:2016年10月13日 地点:二楼办公室 参加人:全体教师 主持人:李印宝 内容: 1、学校教学研讨月。围绕“高效课堂”展开讨论。讨论的内容包括: a.目前学校所提倡做的哪些可以坚持下来,哪些需要改进; b.每一个老师有哪些好的做法可以推荐给大家。讨论的形式方面:下一周每个教师都要开展讨论,每一个人必须出示书面发言稿,不要大谈理论,只谈具体做法和效果,可以是条款式的。发言时间在五分钟左右。最后争取形成我校本学科高效课堂的标准。讨论时有学校领导参加。 2、做好常规工作。全组成员按照《教学常规工作表》反思自己的教学。一定要体现自己个性化的备课,课后要有教学反思,一课一案。每期听课不少于20节。教学一定要常规常态化,该留的资料和痕迹一定要留足。 全组老师对学校的“高效课堂”活动月表示会积极配合和支持,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全组教师先一起对今后的思想品德教学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后又分成三个备课小组展开更加具体且有针对性的教研讨论。

教师高效课堂活动记录 时间:2016年11月17日 地点:二楼办公室 参加人:全体教师 主持人:李印宝 内容:注重课堂在有趣的基础上有效 第一:采取多种手段改变学生单方面的听,视觉感官的刺激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第二:关于导学稿。 大家一致肯定了导学稿的好处:1.设置的预习填空题,上面的基本观点或价值,学生可以通过对基本知识的预习,便于他们在课堂活动中发言更有价值。设置了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思辨性的问题,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可以及时检查、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处理导学稿应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和班级的情况作适当的变化和灵活的调整。可以规定一两个环节,其他的自己去操作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备课。 第三:关于小组合作。 大家也肯定了小组合作的好处。但同时老师们也提出了一些问题: 1.小组合作时,每个组员是否都在参加? 2.是不是要贯穿课堂的始终,有没有必要性?

【免费下载】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英语第五册)班级 课 题 Unit 6 Happy birthday 课 时 1课时 学习目标:1 能听说、认读数字1到10。 2 能听懂所学的指令语,并能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3 听懂、会说 Happy Birthday to you! How old are you? I'm... 能在实际情境中 运用。要求模仿正确,语调自然。教学思路(纠错栏)预习任务: 一、检查学生预习生单词情况 二、检查学生预习课文情况自主、合作、探究:一、小组展示 Let's talk 二、小组展示 Let's play 三、小组展示 Let's learn 四、小组展示 Let's do 五、小组展示 Let's make 六、小组展示 Let's sing 我来闯关:一、选出正确的单词.( ) 四 A. one B.five C. three ( ) 七 A. four B.ten C. seven ( ) 六 A. six B.eight C.two ( ) 三 A. seven B.nine C. three ( ) 五 A. one B.five C. four ( ) 二 A. two B. seven C. three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导学案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导学案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给学生一根拐杖,让学生为自己探索,给学生一双翅膀,让学生飞翔 ——“高效语文案例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案例式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为了进一步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创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了第二附属小学“案例高效课堂”实施方案,行动切实可行,方法具体,可操作性强,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理念。 1和 “高效课堂引导学生”的总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和习得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运用指导性案例教学可以促进课堂师生良好互动,关注学生情感,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民主。 2、对“引导学生的高效课堂”的理解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不同层次、不同发展能力、不同理解和不同知识生成结果的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学、培训和实践应该有针对性,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能够得到落实。 (1)“引导学生的高效课堂”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先学后上学,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2)“高效课堂学习指导计划”是为所有学生,为我们自己的学生,为

活着的学生和成长中的学生。通过学习指导计划,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全面发展,使学生容易学习,教师能够正确教学。 (3)“高效的课堂引导学生”不仅能提高学生,也能提高教师,使教学双方都能受益。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提高学习质量和学生的主体素养。 (4)“高效导生课堂”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模式,建立了“师生”、“生师”、”生生”的多元交流模式。信息交流的三维网络已经形成。同时,它还能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5)“高效课堂”综合教学案例教学减少了课堂中的隐性浪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课堂成功率 (6)“引导学生学习计划的高效课堂”是围绕新课程实施“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而设计的。它旨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给出一些建议,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并对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反馈 3。编写和使用生成性“学习指南案例”的原则 生成性“学习指南案例”首先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其次应注意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结构体系,第三应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第四应提供适当的学习效果测试材料,第五应注意不要将“学习指南案例”写成类似于学习指南的模型,第六,教师应找出完成学习案例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编写“一组错误的问题”总的来说,

导学案实施方案

尹村镇中心学校“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实施方案 新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关注学生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新课改实行以后,我校积极响应县教育局的决策,在全校推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以此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转变、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一、推行“导学案”的必要性 在相当长的一段的时间中,我校和许多学校一样,把提升课堂效率的希望放在“大容量、一言堂和拼时间、死读书”上,尽管把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消耗到了极点,也在特定时期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一些作用,但这种轻视主体违背规律的课堂终究是效率低下的课堂,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严重制约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办学水平和提高学生能力目标的实现。 在学习、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理清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必要元素:有效教学的主体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学习;有效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引领;有效教学不能忽视个体的差异。在参考了一些取得成效的学校经验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决定在全校推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含义及编写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

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探究、导学导练、当堂达标。 概括起来说,这一模式主要包含五个构成要素,即:“学案、导学、探究、点拨、练习”。 1.“学案”由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和技能训练四个要素组成。教师设计学案时,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内容,着力点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要准确、具体,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通过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情景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达到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2.“导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导”,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推动。二是“学”,其中包括扫除显性障碍和找出疑难问题,也包括对教学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自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3.“探究”是学习的灵魂。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弄清事物规

数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14.2.1 公式法(平方差公式) 庆阳市镇原县城关初级中学 数学教师:李海霞 课型:新授课 主备;李海霞 审核: 班级 姓名 【成果巩固】分解因式: C 类:(1)ax x a ax +-223 (2)3 233452015y x y x y x +-- B 类:(3) xy xy y x -+-22 (4))2()2(52x a x -+- A 类:(5))()()(23y x y x y x ---++ (6))23)(5()7)(32(a b y x y x b a --++- 【目标识记】 1.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特点,能熟练利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2.能综合使用提取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掌握两种方法分解因式的步骤。 【预习导学】 1、 预习教材P167-168内容1.填空: 2、自主学习:(1)填空: ()224;a = ()224;9 b = ()240.16;a = ()222;a b = ()()224.a b -= (2)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________.a b a b +-= 【小组活动】 一、探究交流: 多项式24x -与多项式225y -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吗?如果不能,那你能将多项式24x -与多项式225y -分解因式吗?这两个多项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合作学习: 1.分析:多项式24x -与225y -的特点: (1)()2224x x -=-; (2)()22225.y y -=- 这两个多项式都可以写成两个数的_________的形式

2.(1)计算填空: ①()()22____;x x +-= ②()()55____.y y +-= (2)根据上述等式填空:①24__________;x -= ②225_________.y -= 三、课堂展示: 1、回顾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________.a b a b +-=将公式反过来,即: (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 公式的结构特征:(1)左边是二项式,每项都是平方的形式,两项的符号相反.(2)右边是两个多项式的积,一个因式是两数的和,另一个因式是这两数的差.(3)在乘法公式中,“平方差”是计算结果,而在因式分解中,?“平方差”是待因式分解的多项式.(4)公式中的a b 、可以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 2、学生习题展讲,教师评价点拔 课本P108例1、例2 【达标测试】 C 类:1.下列多项式能否用平方差公式来分解因式?为什么?能用的将其因式分解。 (1)22;x y + (2)22;x y - (3)22;x y -+ (4)22.x y -- 2、分解因式: (1)416;a -+ (2)24;x y y - (3)()()2222.x y x y +-+ (4)计算 22758258- B 类:课本P112第7题 A 类:观察下列各式:32-12=8=8×1;52-32=16=8×2;72-52=24=8×3;……把你发现 规律用含n 的等式表示出来. 【总结反思】

创新学案模板

1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事情强迫孩子去做,是对孩子最大的摧残。 2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合作意识,而且能够是学生获得更大的幸福感。使学生在互助中找到快乐。 4 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把一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编辑成检测题,检测一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一堂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收获 的多少是一堂课是否高效的标尺。 _年级_______第_册高效课堂?快乐四季创新学案 编者:____________ ___年___月___日

1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事情强迫孩子去做,是对孩子最大的摧残。 2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合作意识,而且能够是学生获得更大的幸福感。使学生在互助中找到快乐。 4 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把一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编辑成检测题,检测一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一堂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收获 的多少是一堂课是否高效的标尺。

1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事情强迫孩子去做,是对孩子最大的摧残。 2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合作意识,而且能够是学生获得更大的幸福感。使学生在互助中找到快乐。 4 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把一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编辑成检测题,检测一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一堂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收获 的多少是一堂课是否高效的标尺。

如何设计导学案

如何设计导学案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怎样编写出高效、实用的导学案,这是一线教师最为困惑的问题,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能否达成的关键环节。下面就导学案的编写,向各位老师交流如下: 一、实施导学案的意义 通过“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是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更新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间的发展和联系,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学生通过阅读,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获取知识。 4.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三、编写导学案的指导思想

导学案模板(学生版)

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导学案 班级组名姓名 课题:7、傅雷家书两则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后重点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整体感知两封家书中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3、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4、理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 【教学重点】1、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2、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一、课前预学 1.第一封信中,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 2.说说傅雷给儿子写这两封信的缘由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3.依据课文话傅雷,请用下列句式写话: 读着这些语句:“惟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生的追求、苦练……”,我感觉傅雷是一个严谨勤奋治学的学者; 读着这些语句“ ”,感觉傅雷是一个的中国人; 读着这些语句“ 九年级上语文学科第二单元第7课第 1 页

。”,我感觉傅雷是一个多么的父亲; 读着这些语句“ ”,我感觉傅雷是一个多么。 二.课中导学 1.请你选择自己最欣赏的语句进行赏析,并试着用恰当的朗读语气来表现傅雷形象。 如:“我是过来人……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读得慢一些,加点字读得重一些,读出无比心疼、体贴入微的语气。) 2.领略哲理,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如:“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②“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③“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的感情的创伤,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情怀。” 三、课后研学 读了两封信,你觉得傅雷最终希望儿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理解“坚强”的含义)九年级上语文学科第二单元第7课第 2 页

高效课堂下导学案编写及使用要求

高效课堂下导学案编写及使用要求 新理念下如何实施自主探究——导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从导学案的编写和应用给出明确操作要求,希望广大教师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导学案界定 1、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经验、具体文本、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教学资源而制定的学生的学习方案。 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2、导学案的主要特点 从导学案的内涵看,导学案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探索性、引导性。 从导学案的实施看,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知识结构的梳理是导学案的重点;阅读思考、质疑释疑是导学案的特色;巩固、练习、反思是导学案的着力点。 3、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导学案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学方式等方面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教学过程案例,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导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的案例,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二、怎样编写导学案 1、导学案设计的原则 (1)课时化原则:分课时处理学习内容,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导学案。

(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要使设计的导学案让学生学得懂、学得兴趣,关键在于所设计的导学问题是否有探索性,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导学问题链。问题设置要科学,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并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参与化原则:在导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通过导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学生是主体,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主动求知而设计的学习活动案例,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做到心中有“人”。备课时,不仅要备课标、教材,了解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知识编排设计等,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了解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设计的导学案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还要考虑学法指导的渗透,使学生懂得如何学。 (4)方法化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导学案教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 (5)层次化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6)生活化原则:尽可能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2、导学案编制的要求 从“教案”到“导学案”的转变,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的“导学案”。其特点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要具有预先性和指导性。 各科的导学案设计和编写的一般要求: (1)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使导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3)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导学案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导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导学案模版

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主讲:河北挥公实验中学张海晨 高效课堂“六项实操技术” 课堂模式要有道---------符合“三本”是根本 导学案是路线图---------集智备课作支撑 小组学习定成败---------小组建设很关键 学情调查是起点---------问题教学是主线 独、对、群学是方法------自学能力最重要 展示、评测是手段-------活实结合有保证 以文章《故乡》中日两个国家中学语文课堂上这种设计的差异。 《故乡》的教学设计——中日语文课堂教学对比,从教育的角度审视两个国家在教学方面产生的差别,教学的思想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技术都不一样。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结果,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案例对比 1.日本静冈县C中学初三班C老师的《学习设计》(教案) 一、学习课题:鲁迅的《故乡》(竹内好译)。 二、学习目标:怀着问题意识读故事。(问题很简单,这是我们中国孩子缺乏的缺少问题意识。) 三、主要流程:第一节课内容:⑴鲁迅通过这篇作品,想要表达什么(根据出场人物的言行来独立思考)(这是我们的独学);⑵组织学习小组来讨论,共同思考(这是我们的对学、群学,小组合作学习);⑶反复组织小组讨论和班级全体讨论,以“希望”和“路”为切入点深入思考(这是我们的群学、大展示的形式。和我们高效课堂所讲的流程是一致的)。第二节课内容:⑴揭示主人公的心情波动曲线;⑵聚焦重点场景,感受出场人物的心灵动态,进一步思考;⑶通过精读,进一步逼近主题;⑷朗读,把学生理解的结果通过朗读反映出来。 四、合作学习(完成语句的理解;把握故事的构成和出场人物;逼近主题,列出关键词;通过关键词分析,深化课文的理解)。 五、引出结论(学生见解的重视,文本鉴赏的升华)。 整个学习设计的核心是围绕的不是文本,而是围绕着每一个孩子,以人为本。它是人本的设计,不是文本的设计。这与中国的教案有着质的差异,我们设计的教案都是目中无人的文本化的设计,从来不考虑基于个体,基于人的设计。 2.上海近郊H中学初二班W老师的《教案》 一、初步感知:思考“我”回故乡的情感主线是什么?(一个“悲”字贯穿全篇);为什么20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使我心境如此悲凉(人和景物的变化使我觉得悲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