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标准的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标准的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标准的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l 引言

标准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在当今国际经济和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标准正在超越自身的内涵,成为世界各国促进贸易发展、保护民族产业、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技术进步和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

面对国际和国内新的政治经济形势,要使我国标准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大环境,满足国内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对我国标准重新进行评价和定位,从而为我国标准体系的建设提供依据并指出其需调整的方向。

本文从标准适用性的角度出发,建立了标准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目的是为我国标准的清理和构建新型的标准体系提供条件。

2 基本定义

2.1 标准适用性的定义

根据相关文献对“适用性”的界定,对标准适用性作出如下定义:

标准适用性是指一个标准在特定条件下适合于规定用途的能力。

在当前形势下,“特定条件”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加入WTO、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和我国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和科技竞争、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等。

2.2 标准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System of Evaluation Indlca-tors)是指由一系列反映被评价对象目标的、相互联系的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反映了被评价对象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各个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是开展评价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

标准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构建原则是:既要考虑到标准的国际化趋势,同时也要考虑到我国标准的应用情况。具体原则如下:

(1)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指的是实用性和可行性,关键是要考虑两点:一是指标要简化,方法要简便;二是必须考虑其指标值的测量和数据搜集工作的可行性,在确定指标时尽可能使用客观指标和现行的统计指标,减少主观指标和设计新指标。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所采用的科学方法等方面。在理论上要站得住脚,同时又能反映评价对象的客观实际情况。

(3)系统优化原则

具体来讲,一是要以较少的指标(数量较少,层次较少)较全面系统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内容;二是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兼顾到各方面的指标,又要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三是应采用系统论方法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使体系的各个要素及其结构都能满足系统优化的要求。

(4)通用可比原则

评价的实质就是比较。只有具有可比性的指标,才能够提供准确的比较信息资料,才能够发挥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

(5)目标导向原则

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评出名次及优劣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被评价对象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引导被评价对象向目标靠近。

标准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根据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Delphi法)来确定。

3标准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方法,建立标准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

下面对评价指标进行详细说明。

3.1 目标准的技术水平

(1)与我国生产水平相比的适应性

考察标准所规定的技术水平与当前我国在该领域的主流或平均的研究水平、设计水平、工艺水平、生产水平、管理水平等相比是否适应。

(2)与国际标准水平相比的先进性

考察标准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标准水平相比是否先进。

3.2 标准的协调配套性

考察标准的协调配套性只有一个评价指标,即:与相关标准的协调性和配套性。

相关标准指与被评价的标准密切关联的其他标准,如针对同一标准化对象的方法标准、安全标准、产品标准等。协调性指被评价的标准与相关标准在主要内容上的相互协调、没有矛盾;配套性指被评价的标准与相关标准互相关联,能够配套使用。例如,产品标准与基础标准之间的协调性与配套性、产品标准与方法标准之间的协调性与配套性等。

标准内容有重复也可以判定为不协调、不配套。

3.3 标准的结构和内容

(1)标准的结构合理性

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该指标仅从是否需要整合的角度考察标准的结构合理性。标准整合是指从结构合理性和内容完整性、或者便于用户使用标准等角度出发,通过修订的方式,将原有的几个标准或一个标准的几个部分合并成一个新标准的过程。被评价标准与其他相关标准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应整合为一个标准:

·所对应的国际标准或国外标准是一个标准,无论这些标准是等同、修改还是非等效采用该国际标准或国外标准,都应被整合为一个标准。

·针对同一标准化对象的不同部件或不同构成部分,分别制定成不同的标准,且这些标准不可能被单独使用。

·针对同一标准化对象,同一成分/性能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测定/试验,分别制定成不同标准。

·针对同一标准化对象,使用同一方法来分析/测定/试验不同的成分/性能,分别制定成不同的标准。

·针对同一标准化内容,不宜再进行细分。

·其他不应细分的情况。

(2)标准的级别适宜性

该指标包括对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两类标准的评价。针对推荐性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六条对各级标准的定义来确定被评价的标准是否适宜继续保持为该级别的标准;针对强制性标准,根据WTOHBT五项原则,确定被评价的标准是否适宜作为强制性标准。

(3)标准的内容合理性

该指标重点考察标准的技术内容上存在的问题(不涉及前面论述的标准技术水平、标准的结构合理性以及标准的级别适宜性等)。依照问题的严重程度,分为下列三种情况:·存在需要细微改动或补充的地方,这类问题可以通过技术勘误表或标准修改通知单的形式进行修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需要对标准中已达成一致的技术条款作适当的补充或修改,但不足以影响到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

——在起草、印刷标准过程中出现细微的技术错误或意义不明确之处。

·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标准的内容不够全面需要补充;

——随着技术的发展,标准的个别技术指标需要修订;

——标准中的技术指标没有量化;

——标准中的指标没有相应的检测方法,或检测方法过于复杂或成本太高;

——标准的技术内容过于繁琐。

·存在严重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标准与法律法规或强制性标准相抵触。

3.4 标准的应用程度

(1)标准的应用状况

该指标主要考察标准当前是否被用户所使用以及被多大比率的用户所使用。

(2)标准被引用状况

该指标主要考察标准是否被法规和政府文件所引用,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技术法规;或者标准是否被其他标准所引用。尤其要注意:在政府采购或招标文件中引用了该标准也属于被政府文件所引用。该指标要从引用次数和程度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3.5 标准的作用

对于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标准的作用”是不同的:

3.5.1 推荐性标准

·促进贸易

标准在贸易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标准打破贸易壁垒,直接降低贸易成本,推动了贸易的发展,或者标准在贸易仲裁中起到了作用等。

例如:

——标准有效地提高了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标准作为合同的技术内容;

——标准作为合格评定程序的依据;

——标准打破了技术性贸易壁垒,降低了国际交易的成本;

——合理利用标准保护我国民族工业,建立技术性措施,也可认为促进了贸易。

·组织生产

该指标主要从依据标准进行生产的企业由此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来考察,而不能光看企业是否依据该标准进行生产。此处的“生产”不局限于有形产品的生产,服务行业和管理部门的活动也可以看作生产活动。

·保障健康和安全

该指标主要考察标准在保障健康和安全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在保障健康和安全方面有作用的标准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保护人身的健康和安全;

——保护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

——保护残疾人、弱势群体;

——社会应急机制、公共安全机制的建设等。

·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该指标主要考察标准在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如人口资源、土地资源、煤或石油等能源。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尽力使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防止、减少并治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标准是否发挥了作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和再生能源;

——合理开发利用各种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

——预防和控制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

——预防自然灾害,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素质等。

·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市场发展

该指标主要考察通过标准的实施,在规范我国市场秩序和引导市场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如果标准在帮助政府开展监督检查、检验认证、行政执法过程中,或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过程中作为有效的技术尺度或准则,则可认为标准起到了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市场发展的作用。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该指标主要是指借助标准中先进的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转型和升级,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淘汰落后产业和高能耗产业,优化产业总体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先进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标准对于第一产业的结构调整有重大意义,先进的生产技术或试验方法标准对于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有显著作用,而科学规范的服务业标准对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在特定的行业或专业中,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区别考虑。

·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该项指标主要指标准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起到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例

如:利用标准作为载体固化科技成果,推动形成新的产品和产业,或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里的科技成果专指我国自行开发研制的科技成果,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采用先进的国际标准不属于“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促进理解,达成共识

该项指标是考察基础性标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的基础性作用,或者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被普遍使用,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例如标准化的原则和方法、术语标准、图形符号标准、量和单位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等。

3.5.2 强制性标准

·保护国家安全

该指标主要考察标准在保护国家安全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具体含义同WTOHBT协议中的规定。

·保护人身健康和安全

该指标主要考察标准在保护人身健康和安全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具体含义同WTO/TB T协议中的规定。

·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

该指标主要考察标准在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具体含义同WTO/TB T协议中的规定。

·保护环境

该指标主要考察标准在保护环境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具体含义见WTO/113T协议的规定。

·防止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利益

该指标主要考察标准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具体含义同WTO/TBT协议中的规定。

·维护国家正常经济秩序等其他方面

该指标主要考察标准在除了上述五个目标之外、在维护我国正常的经济秩序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在评判标准的作用时,应首先从标准当前所起的作用来考察,而不是标准从前或曾经起到的作用;其次,应考察标准实际起到的作用,而不是标准应该起到的作用。还应注意的是,在评判标准的作用时,不应采用“联想法’它意夸大标准的作用。

4总结

标准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研究工作。通过对3个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所归口的28O项标准进行的评价和分析,证明了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标准适用性的评价是有效的和切实可行的。目前,标准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已被用于指导国家标准清理工作中。

对于任何一项标准,其适用性的高低都是非常重要的。适用性低的标准不仅无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反而可能起相反的作用,阻碍科技的创新,影响社会的进步。因此,标准化管理机构和标准化工作者一定要重视标准的适用性,不断提高标准的适用性。

电网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电网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 摘要: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发展重点。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 全面构建电网企业现代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对于实现电网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电网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希望能对电网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提供理论的帮助。 关键词:电网企业绩效评价平衡计分卡 一、企业绩效评价理论 (一)绩效评价的定义 企业绩效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利用其有限的资源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企业绩效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将企业经营活动成果和预先设定的标准或存在的初始状况进行比较判断企业经营状况的一系列活动。 (二)主要绩效评价理论 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实践的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理论: 1.关键绩效指标评价理论 关键绩效指标评价理论是指通过设置关键绩效指标,来反映个体的工作成果.并以此来评价其绩效水平。关键绩效指标(KPI)来自于对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分解,它们与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因素相联系。 2.标杆管理理论 标杆管理以度量标准来衡量各单位之间的绩效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推崇先进单位在经营管理中的优秀措施和方法,促使企业突破本组织的局限并在更广阔的视野上寻找基准。 3.平衡计分卡理论 平衡计分卡理论以战略目标为导向,通过建立一套财务与非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财务绩效指标、客户指标、内部业务流程指标和学习与成长绩效指标等,

以此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综合、全面、系统的评价。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

第5卷第10期经济与社会发展 VOL.5.No.10 2007年10月ECONOM I C AND S OC I A L DEVELOP MENT OCT.2007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 卢小珠,卢宁宁,邹继业,赵选忠 [摘要]建立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是评价一个城市创新能力最基本的前提,而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大多是理论推断,缺乏实用价值。为使创新型城市具有可衡量性,文章总结了现有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动态连续性和简明扼要性等原则,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分为人才资源、物质基础和创新成果三大部分48项指标;根据国内先进城市在相关指标上达到的水平,提出了未来五年中国创新型城市应达到的标准。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研究 [作者简介]卢小珠,广西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卢宁宁,广西工学院管理学副教授;邹继业,柳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赵选忠,柳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672-2728(200710-0056-05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灵魂,是技术革命的生命。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后,创新不仅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而且也是我国许多地区的发展战略,许多城市都把构建创新型城市作为“十一五”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但是,什么是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的衡量标准是什么?达到什么水准可以称为创新型城市?却没有统一的标准。理论界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各异,各个城市在制定目标时各有各的内容和标准。这不仅使将来是否实现创新型城市无从评价,而且使构建创新型城市成为

国家电网未来发展趋势

国家电网未来发展趋势 王亮201711131076 上周四有幸听了席老师的讲座,感触颇深,席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国家电网的发展历史,公司内部的组成,以及现在的技术动态。我觉得既然是学生,我们离毕业还有两年,我们更应该关注国家电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领先别人,赢在起跑线上。 伴随着中国电力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中国电网也得到迅速发展。电网系统运行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网络规模也不断扩大。全国已经形成了东北电网、华北电网、华中电网、华东电网、西北电网和南方电网6个跨省的大型区域电网,并基本形成了完整的长距离输电电网网架。 广义的电网是发电设备、输配电设备和用电设备采用一定的结构和运行模式构建起来的统一整体。因此,自从有了发电机及其相应的供电系统,便有了电网。1882年,爱迪生公司在纽约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正规的直流电站和相应的供电系统,可以认为是人类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电网。然而,由于当时不能为直流电升压,输电距离和输电容量受到极大的限制,于是,特斯拉于1887年发明了交流发电机和多相交流输电技术。1897年,美国西屋公司在尼亚加拉水电站的首台交流发电机投入运行并为35公里外的水牛城供电,从此确立了现代电网的基础。 2015年3月,《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在发电侧和售电侧开放市场引入竞争,价格由市场形成,同时管住中间的输配电网环节,电网公司一家垄断局面将被打破。目前电网建设已成为我国电力建设的主要方向,电网建设前景诱人。“十三五”期间,我国电网投资规模持续扩张,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初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电网的目标。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未来电网将呈现以下重要发展趋势: 第一,可再生能源将成为电网中的主要一次能源来源。人类已经认识到化石能源是不可持续的能源,有必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来替代之。这是因为:(1)核能在本世纪中叶前难以成为主导能源。核裂变能的原料也属于有限资源,且其利用存在安全风险,核废料处理也比较复杂。由于核裂变能的利用还涉及到国际安全环境,当前的核裂变能技术出口是受到国际有关条约严格控制的。尽管核聚变能可满足人类长期发展需求,但其应用前景尚不明朗,ITER(国际热核聚变堆)计划到本世纪中叶才能建成首个示范电站。(2)可再生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且可开采量足够人类使用。据统计分析,地球上接收的太阳能是人类目前能源需求总量的10000倍。地球上的风能总量也达到了目前人类能源需求总量的5倍,如果再算上水力资源、生物质能源、地热能、海洋能,则可再生能源的总量更大。由此可见,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巨大。(3)可再生能源目前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单位成本呈逐年下降趋势。根据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预计,到2020年,光伏发电基本上可以实现平价上网。(4)国际已经有共识认为,可再生能源今后仍然会快速发展,且将逐渐成为主导能源。例如,2012年,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12年世界能源展望》,对2035年前的全球能源趋势作出了预测: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力来源,并在2035年接近第一大电力来源——煤炭的发

配电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配电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背景 配电网是电网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和广大用户紧密关联,配电网对实现向用户可靠电力供应、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改善配电网建设运行条件,公司认真组织实施配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不断提升工程管理水平,规范工程建设标准。整体上看,公司配电网建设管理工作成效显著,有效改善了供用电条件,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保障。截至2009年底,公司系统110kV及以下配电网投资占电网总投资比例已达到40%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近些年来城市和农村电力需求增势强劲,部分地区用电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司系统配电网的建设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现有配电网结构和供电能力已出现难以满足用电发展要求的情况,配电网供电面临着巨大压力和风险。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公司系统配电网电能质量、供电可靠性还存在较大差距,亟待进一步提高。 为加快配电网发展,改变配电网建设滞后的局面,提高配电网管控力度,更好的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力需求,公司于2010年年初提出了实施城市和农村配电网统一规划的工作部署,并以此为指导要求进一步深入开展公司系统配电网“十二五”规划工作。与传统配电网规划按照专业分头管理的工作模式不同,“十二五”配电网规

划采取城、农网合一规划,并由公司发展部统一管理,不仅有利于统筹协调城、农网规划工作,而且也有利于实现配电网规划的前瞻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但是目前公司系统配电网运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配电网基础数据的积累普遍不足,无论是在数据统计范围上还是在数据统计口径上尚不能满足“纵到底、横到边”的大规划体系的要求。上述情况给“十二五”配电网规划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进一步提升配电网管理水平,推动配电网规划工作有序开展,公司适时提出了开展配电网规划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配电网规划指标体系对提高公司系统配电网规划工作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通过引导建立指标数据库,逐步积累覆盖公司各项管理和业务的指标数据,能够为配电网规划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将其作为评价配电网统一规划成效的工具,及时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检验,能够为配电网的建设改造提供依据。 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目的 配电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全面衡量公司配电网规划的工作水平,通过对配电网规划内容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评价,掌握配电网规划方案对规划目标的满足程度和对现状电网的改善程度,并通过指标体系的实施及结果的分析,进一步促进配电网规划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和实践,推进配电网规划工作的精细化、精准化,不断满足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配电网建设和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 配电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针对110(66)kV、35kV高压配电网

智能电网是未来电网发展的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04433057.html, 智能电网是未来电网发展的趋势 作者:牛震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29期 摘要:阐述了智能电网的概念和特征,并简单介绍了智能电网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对其重要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指出了建设智能电网在网络拓扑、通信体系、分布式电源接入、智能调度、防护系统、电力电子设备、计量体系、需求侧管理等领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强调发展智能电网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智能电网发展趋势发展意义智能调度 中图分类号:TU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9-637-01 一、智能电网的概念 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讯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它可以改善电力传送和使用效率、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2003年美国从自身的国家利益出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战略发展计划,它对电网的运行 模式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它考虑了多种能源的输入,可以进行多种能源的产出,进行多种能源之间的转换。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国家安全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这些基本概念为“智能电网”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三年后即2006年,美国IBM公司提出了“智能电网”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传感器连接资产和设备提高数字化程度;二是数据的整合体系和数据的收集体系;三是进行分析的能力,即依据已经掌握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以优化运行和管理。通过以上几个方面达到自动监控电网,优化电网性能、防止断电、快速恢复供电的目的。奥巴马上任后提出的能源计划,除了已公布的计划,美国还将着重集中对每年要耗费1200亿美元的电路损耗和故障维修的电网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建立横跨四个时区的统一电 网,重点研发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发展智能电网产业,最大限度发挥美国国家电网的价值和效率,将逐步实现美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统一入网管理;全面推进分布式能源管理,创造世界上最高的能源使用效率。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政府的智能电网有三个目的,一是由于美国电网设备比较落后,急需进行更新改造,提高电网运营的可靠性;二是通过智能电网建设将美国拉出金融危机的泥潭;三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 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

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 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5、生态城市社会和谐生态城市的社会和谐,要做到住房保障、医疗水平、文体设施、科技教育、收入分配、交通便捷、城市安全面面俱到,住房保障率要达到90%以上,住房价格收入比保持在3-6之间;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8人以上,没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30张;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3册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1、5平方米以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以上,R&D经费支出占GDP的2%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2、2,基尼系数0、38;公共交通分担率大于50%,平均通勤时间小于30分钟;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小于10件,人均固定避难场所面积大于3平方米。 6、生态城市创新引领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引进开发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在保持自然特色风貌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通

逃离北上广深 中国十大最宜居二线城市

逃离北上广深中国十大最宜居二线城市 2013年10月29日 09:48 来源:中国企业家 分享到: 0人参与0条评论 三亚 三亚的城市发展,是一条超常规和超越式的发展之旅,这在中国的城市发展中非常少见。三亚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其次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龙头,总投资达180亿元的海南东环铁路计划于2010年第三季度建成,到时三亚至海口只要几十分钟。经过几年快速的发展,三亚的房市已不再是纯粹意义的住宅房地产,而是具有特殊性的旅游房地产。三亚的商品房销售,岛外购房者占到90%,国外购房者占近3%。在三亚买房消暑避冬,也成为全国以至国外一些中高层消费者追求生活品质的象征。如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三亚正逐步成长为世界级的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成为愿意享受生活和放松心情的人士之选。

天津 对内陆人来说,能闻到海的味儿,能亲近水,又不至于日日领受海风过于热情的吹拂,正是适度。天津有点被天津话带沟里去了的意思,再加一枚狗不理包子,大家就都觉得它土。其实这座城市,正经说来是中国现代化第一城。北洋政府时期,台上的是北京,台后的是天津。私以为,这是天津最大的魅力。租界建筑外头的石头是硬的,里头的思想史、政治史、经济史更硬。故天津的宜居,首先宜的是对历史有那么点兴趣的人。 宁波 让甬城人最津津乐道的是:宁波2006年被公众评为“年度首选宜居城市”,2009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与那些干涩、枯槁、笨拙的无水之城相比,宁波很幸运地拥有了穿过城市的流动之水。但它更以经济发达而闻名于世。2009年,宁波市GDP总量超过

了4200 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名列全国第四位。本是以港口而兴的宁波,目前正努力打造立体化的陆、海、空、水交通运输网络,城市的形象与品质也得到全方位提升。 成都 是天下的“盐”。是中国“第四城”。2009年成都荣获“低碳中国贡献城市”。它最新则拟定了建设世界现代化田园城市目标,分三步走:5至8年实现新三最,中西部第一;20年步入世界三级城市比肩休斯顿;30至50年跻身世界二级城市向巴黎看齐。成都的宜居不仅关乎居住问题,而且还在于有良好发展机遇。尽管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考验,成都的楼市依然坚挺,外地人来蓉购房也创了新高。2007年—2009年一季度期间,在成都的购房者中,外地人占四成左右,约三成左右的外地购房者资产在100万元以上。 杭州

未来电网的发展趋势

未来电网的发展趋势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未来电网的发展趋势 编辑:华英电力 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电网的规模和结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从最初的局域小规模电网发展到区域中等规模电网,进而发展到今天的跨区互联大电网。如今,电网已经为人类供应了大约四分之一的终端能源,成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 未来电网将呈现以下重要发展趋势:第一,可再生能源将成为电网中的主要一次能源来源。第二,电网的结构和运行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第三,新材料技术将在电网中得到广泛地应用。第四,物理电网将与信息系统高度融合。 广义的电网是发电设备、输配电设备和用电设备采用一定的结构和运行模式构建起来的统一整体。因此,自从有了发电机及其相应的供电系统,便有了电网。1882年,爱迪生公司在纽约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正规的直流电站和相应的供电系统,可以认为是人类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电网。然而,由于当时不能为直流电升压,输电距离和输电容量受到极大的限制,于是,特斯拉于1887年发明了交流发电机和多相交流输电技术。1897年,美国西屋公司在尼亚加拉水电站的首台交流发电机投入运行并为35公里外的水牛城供电,从此确立了现代电网的基础。 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电网的基本形态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即电网以铜、铝等为基本导电材料、以传统电力设备为基础、以可调度能源(如化石能源、水力和核能等)作为电力的主要一次能源来源、以交流为运行模式的基本形态。然而,电网的规模和结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从最初的局域小规模电网发展到区域中等规模电网,进而发展到今天的跨区互联大电网。例如,2012年,我国发电总装机容量已经接近12亿千瓦,年总发电量接近5万亿度,我国电网已经基本形成了“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的总体格局,已经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成为世界最大的电网之一。如今,电网已经为人类供应了大约四分之一的终端能源,成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未来电网将呈现以下重要发展趋势: 第一,可再生能源将成为电网中的主要一次能源来源。人类已经认识到化石能源是不可持续的能源,有必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来替代之。这是因为:(1)核能在本世纪中叶前难以成为主导能源。核裂变能的原料也属于有限资源,且其利用存在安全风险,核废料处理也比较复杂。由于核裂变能的利用还涉及到国际安全环境,当前的核裂变能技术出口是受到国际有关条约严格控制的。尽管核聚变能可满足人类长期发展需求,但其应用前景尚不明朗,ITER (国际热核聚变堆)计划到本世纪中叶才能建成首个示范电站。(2)可再生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且可开采量足够人类使用。据统计分析,地球上接收的太阳能是人类目前能源需求总量的10000倍。地球上的风能总量也达到了目前人类能源需求总量的5倍,如果再算上水力资源、生物质能源、地热能、海洋能,则可再生能源的总量更大。由此可见,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巨大。(3)可再生能源目前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单位成本呈逐年下降趋势。根据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预计,到2020年,光伏发电基本上可以实现平价上网。(4)国际已经有共识认为,可再生能源今后仍然会快速发展,且将逐渐成为主导能源。例如,

2011中国智能电网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战略剖析

?2011中国智能电网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战略剖析 ?【OFweek智能电网编译:Kinshale】与传统电网相比,智能电网在发电、输电、配电及用电四大环节中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智能电网成为世界各国集中投资的战略型产业。智能电网通过优化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供需和应用实现节能,通过特高压技术解决能源结构不匹配问题,通过高效率的配电技术提高整体电网的稳定性和效率,是应对能源危机的必由之路。中国发展智能电网可以参照高铁的发展战略,实现引进技术、实现自我研发、到成功的技术输出的三阶段转换。特别是各国技术标准还没有统一的情况下,中国将凭借规模经济准备自主技术标准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标准的制定,扩大市场支配能力。 中国的智能电网产业 中国能源供给及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平衡催生智能电网的发展 中国能源结构以煤炭资源为主,煤炭资源保有储量的76%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等北部和西部地区,而能源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中东部地区,随着中国能源开发西移和北移的速度加快,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与能源消费地之间的输送距离越来越远,能源输送的规模越来越大。要满足未来持续增长的电力需求,从根本上解决煤电运力紧张的问题,需要发展智能电网,实施电力的大规模、远距离、高效率输送。 2009至2020年国家电网总投资3.45万亿元,其中智能化投资3841亿元,占电网总投资的11.1%,未来10年将建成坚强智能电网2009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设备研制及各环节的试点工作;2011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建设华北、华东、华中“三华”特高压同步电网,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2016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目前正在推进“一特四大”的电网发展战略以特高压电网为基础,促进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约化开发,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大型能源基地为依托,建设由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构成的特高压电网,形成电力“高速公路”。同时,将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发展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自主创新、国际领先的坚强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产业的特点及作用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刘玲玲1刘洁2刘晓静3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100083 )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廊坊 065000) (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 050016) 摘要:本文在分析创新型城市内涵基础上,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展开综述,并对目前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指出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缺点。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述评 [中图分类号] F299. 22 [文献标识码] A 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novative Cities Liu ling-ling, Liu jie Liu xiaojing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Langfang, 065000 )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6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innovative city. Representative of domestic innovat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city main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novative city is reviewed, pointing out that the curr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h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Key words:innovative city;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review 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关于创新型城市,毫无疑问来源于约瑟夫·熊彼得的“创新”理论,继而开创了对相关“创新”问题的研究。杨冬梅、赵黎明[1]等人定义创新型城市(Innovative city)是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一般是由区域科技中心城市发展演变形成,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融合的一种城市演变形态;完善的城市创新系统是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在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不断形成自我平衡调整和发展功能的基础上,推动建立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城市经济增长,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就目前国内较为普遍的定义,创新型城市概念的界定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创新型城市是指在城市政府的引导组织下,整个城市形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倡导竞 1刘玲玲(1977-),女,河北,汉,北京城市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城市问题,电话:E-mail:,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教三楼A302,邮编:100083 2刘洁(1979-),女,河北,汉,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城市发展 3刘晓静(1977-)女,河北,汉,河北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经济、社会保障

中国八大宜居幸福城市

中国八大宜居幸福城市 1、大连 大连历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祖先就开发了大连,1899年开始称大连。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对大连地区进行了侵扰。作为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主要战场,大连在近代史上曾遭受两次大的战争劫,沦为俄、日殖民地近半个世纪。 大连环境绝佳,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东北之窗”“北方明珠”“浪漫之都” 之称,是中国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最大的港口城市;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 2、威海 威海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相比,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气候温和的特点。威海市大陆度为54.1%,由于濒临黄海,受海洋的调节作用,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大风多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 1984年威海成为第一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被评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 1996年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09年5月7日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城市。2015年成为中韩自贸区先行示范城市。201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7年入选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2018年1月入选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3、昆明 昆明享“春城”之美誉,云南省省会,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昆明开放而时尚,浓缩了云南的区位优势,从两千多年前的“南方丝绸之路”到开放的昆明一直是东亚大陆与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及政治联系的陆路枢纽。“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使昆明成为中国主要的会展城市之一。 4、莱西 莱西位于胶东半岛中部,是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县市之一。莱西市地形总趋势是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中部为缓岗平原,南部为碟形洼地,境内气候为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比较明显,境内有胶东半岛第一大水库莱西湖,姜山湿地公园,连续举办过两届世界休闲体育大会。 2017年11月,莱西市获评“2017年度中国十大品质休闲县市”,“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 5、兰州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支点,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2017年10月,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 6、西宁

智能电网发展及展望

智能电网发展及展望 摘要: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智电电力),也被称为“电网 2.0”,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 近20年来,虽然信息、通信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日渐老化的传统电网结构并没有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用户对电力供应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国家安全、环保等各方面政策都对电网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建设智能电网已经箭在弦上。 关键词:智能电网发展概况智能电网计划未来展望 前言 2005年,一位名叫马克?坎贝尔的加拿大人发明了一种无线控制器,这种控制器与大楼的各个电器相连,让大楼里的电器互相协调,减少了大楼在用电高峰期的用电量。欧美各国对智能电网的研究开展较早,且已经形成强大的研究群体,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其智能电网的建设动因和关注点也存在差异。 我国电力行业紧密跟踪欧美发达国家电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着力技术创新,研究与实践并举,在智能电网发展模式、理念和基础理论、技术体系以及智能设备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2009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2009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发布了“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2009年8月,国家电网公司启动了智能化规划编制、标准体系研究与制定、研究检测中心建设、重大专项研究和试点工程等一系列工作。在2010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这标志着智能电网建设已成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

低碳指标体系案例

中瑞合作中国低碳城市项目(LCCC)初步工作成果发布 字体:【大】【中】【小】 8月27日,瑞士驻华使馆、中国低碳城市项目管理办公室联合召开中国低碳城市项目工作成果发布会,公布了初步形成的中国低碳城市能源管理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是经过瑞士公共能源规划和管理、绿色建筑等方面的专家以及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专家结合中国国情,共同研究制定的。该体系涵盖总体碳指标、城市管理、城市经济、建筑和交通5个方面,共设定68个指标。会议听取了试点城市(区)对指标体系的意见和建议。经过进一步修改后,中、瑞专家将分别到各试点城市(区)进行实地调研,针对各自特点完善能源管理指标体系。区金融办、发改委相关人员参会。 深圳将建低碳城市指标体系 https://www.360docs.net/doc/c04433057.html,深圳商报作者:沈小妮2010/10/11 7:45:03 提要:金秋十月,深圳的低碳生态示范市建设迈开了稳健的步伐:排放权交易所正式运行,深圳抢占低碳市场“头啖汤”;《深圳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0-2020)》出炉,各个政府部门在低碳发展的道路上,以引领者的姿态指引相关行业。 刚刚迈入而立之年的深圳,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日礼物: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签订《关于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合作框架协议》(简称《协议》),重点探索城市发展转型和南方气候条件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模式。这一份厚礼,既是对深圳以往城市建设和环境生态保护成绩的肯定,也殷切寄望深圳为全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做出表率。 金秋十月,深圳的低碳生态示范市建设迈开了稳健的步伐:排放权交易所正式运行,深圳抢占低碳市场“头啖汤”;《深圳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0-2020)》出炉,各个政府部门在低碳发展的道路上,以引领者的姿态指引相关行业。 建立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2009年7月,深圳开全国先河,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鼓励发展低碳经济。市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新增低碳经济内容:“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促进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低碳城市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更是进一步转变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需要。深圳正在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作为深圳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力争成为具有低碳领导力的城市。 为了给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客观、全面的科学依据,深圳市人居委大力推动对我市碳排放现状的调查研究。今年,环境科学研究院启动了《深圳碳排放现状及发展低碳经济关键途径研究》,该课题将从建设低碳城市的战

中国宜居城市|宜居城市的故事范文.doc

【个人简历范文】 篇一宜居城市里的故事 放假了,总是被雾霾笼罩的我想去一些没有遭受个工业污染侵袭的地方休息一会。几经商议,我坐上了前往昆明的飞机。 身处江淮地区的我从来没有去过西部的城市,下飞机时,一股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不禁对这座城市产生好感。明天就要去石林了,今晚我要好好休息一下呢。 石林景区人山人海,但这丝毫没有减消我旅游的兴致。石林高耸入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虽然在进入进去之前就被导游告知要发挥自己全部的想象力,但是我还是被那形态各异的石头怔住了。“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我想起了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是啊,这个世界上存在造物主吗。 “别发呆了,要掉队了。“旁边的同学小心的提心我,我这才从无边的遐想中跳出来。我问同学”你说,这世上有造物主这种东西存在吗。“同学答道”从科学上看肯定是没有的,但是要让自然形成这样壮观的景象会要多长时间啊,又会是多么的巧合啊。” 时间如白驹过隙,我游览石林的旅程就要结束了,在快要解散的时候,我问导游,为什么少数民族的服饰颜色那么鲜艳,导游也就耐心地给我讲解少数民族的服饰。导游带的帽子上有两个鲜艳的三角形,我问这是做什么的。导游说,帽子上有两个三角形的女士表示未婚,没有的就是已婚,当一个小伙子摸那个三角形的时候就表示他要向那个姑娘求婚。我感到十分惊讶,导游的年龄看上去也不小了,为什么她的帽子上也有两个三角形。导游说,石林景区是由政府开发的,政府统一着装,实际上已婚女士穿着这种服装是违反民族规定的。在说这些的时候,导游并没有埋怨,但语气中已经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哀叹。 我想,石林风景固然美好,但是政府在向群众展现她的美好时是否能够尊重当地民族的文化呢。又能否切实做到思想品德教科书上要求我们中学生做到的对少数民族的“四个尊重”呢。 篇二宜居城市里的故事 拉着那个沉重的行李箱,我展开了一场不知何时会结束的旅行走过了一座又一座城市,只想找到一座能将心灵安顿的地方,到那时候,我便会为整个行程画上句号。 天色渐晚,我不由得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在血色的晚霞之中,我隐约看到了一排排屋舍。再往前走一段路,一座普通的城市呈现在了我的面前。 “呵,又到了一站,就在这里住下来,体会一下这座城市的情感。”这样想着我走进了城市。 “远方的客人,您好啊!欢迎您!”一位居民热情地向我打着招呼。

未来电网发展的四大趋势 智能化是终极目标

未来电网发展的四大趋势智能化是终极目标 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电网的规模和结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从最初的局域小规模电网发展到区域中等规模电网,进而发展到今天的跨区互联大电网。如今,电网已经为人类供应了大约四分之一的终端能源,成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 未来电网将呈现以下重要发展趋势:第一,可再生能源将成为电网中的主要一次能源来源。第二,电网的结构和运行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第三,新材料技术将在电网中得到广泛地应用。第四,物理电网将与信息系统高度融合。 肖立业 广义的电网是发电设备、输配电设备和用电设备采用一定的结构和运行模式构建起来的统一整体。因此,自从有了发电机及其相应的供电系统,便有了电网。1882年,爱迪生公司在纽约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正规的直流电站和相应的供电系统,可以认为是人类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电网。然而,由于当时不能为直流电升压,输电距离和输电容量受到极大的限

制,于是,特斯拉于1887年发明了交流发电机和多相交流输电技术。1897年,美国西屋公司在尼亚加拉水电站的首台交流发电机投入运行并为35公里外的水牛城供电,从此确立了现代电网的基础。 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电网的基本形态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即电网以铜、铝等为基本导电材料、以传统电力设备为基础、以可调度能源(如化石能源、水力和核能等)作为电力的主要一次能源来源、以交流为运行模式的基本形态。然而,电网的规模和结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从最初的局域小规模电网发展到区域中等规模电网,进而发展到今天的跨区互联大电网。例如,2012年,我国发电总装机容量已经接近12亿千瓦,年总发电量接近5万亿度,我国电网已经基本形成了“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的总体格局,已经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成为世界最大的电网之一。如今,电网已经为人类供应了大约四分之一的终端能源,成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未来电网将呈现以下重要发展趋势: 第一,可再生能源将成为电网中的主要一次能源来源。人类

电网每日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电网每日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发表时间:2017-12-07T18:58:57.930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23期作者:赵亦菲 [导读] 摘要:电力企业为进行电网每日运行状态的综合评价,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太原供电公司山西太原 030001) 摘要:电力企业为进行电网每日运行状态的综合评价,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立足于评价标准建立相关方法和要求,从电网经济性、稳定性、可靠性等不同方面进行评价指标分析。随后,进行人员协调调度,通过分层法判断不同指标的高低,选择顺序分列法展开指标综合,对指标综合方法的具体运用进行分析。其评价指标的建立能够从低到高对电网每日运行结构进行判断,便于人员进行运行结果的分析,确保电力系统稳定运行。 关键词:电网;每日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用电量的增加,电网评价体系分析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在较早以前就已经有了电网规划评价,而运行评价研究更多的是在电网运行长时间的观察评价中。笔者在现有结论结果研究上,对电网每日运行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研究。 一、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 对事物展开量化划分为2种形式,第一,建立评价指标;第二,形成指标综合方法。第一种主要是将评价目的和评价目标作为依据,建立分层指标结构,在同一层的指标需要确保具有独立性。具体步骤为:立足于评价目标与要求,确认评价一级指标;确定一级指标选择次一级指标,由上自下分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方法则是从底层指标入手,选择系统化形式综合推算得出上一级指标参数,由下自上逐个综合得出最后评价参数。 电网每日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目标为:输电网运行结果,建立指标体系过程中需要选择能够反映电网每日运行状态的指标。立足于电网每日运行具体要求,选择每日运行评价的3个一级指标,考量影响其指标运行状态选择次级指标。 二、电网每日运行评价指标体系 (一)经济性 在电网运行的经济性标准中,变压器损耗可以分为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两部分。在工程计算中,我们设定电网电压大小、波形恒定,这样当某一台变压器的空载损耗P0为一定值,其负载损耗PZ则与负荷平方成正比:PZ=(S/SZ)2Pkn。 其中,S为变压器的实际负荷;SZ为变压器的额定容量;Pkn为变压器在额定电流下的短路损耗。单台变压器的总损耗为:P=P0+PZ=P0+(S/SZ)2Pkn。当两台变压器并列运行时,各变压器的负载分配与该变压器的额定容量成正比,与短路电压成反比。(二)稳定性 稳定性指标观察中通常按照电网具体运行状态,选择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在具体运行时应对潮流展开控制的断面。其稳定性标准内包含的负载率作为最大参数,其公式为: 最大负载率= 其中,代表第i断面可以承载的最高荷载;代表现阶段计算点的具体负载;代表选择的断面集。断面荷载平衡度计算公式如下。其中N为断面总数。 负载平衡度= (三)可靠性 可靠性指标是国家电网公司的一个重要考察项目,再具体运行时考虑负荷节点的可靠率Ri。 二、指标方法和实现 (一)综合方法 笔者选择分层(AHP)形式进行分析。分层主要是定性和定量融合的不同决策形式,将相关人员的判定作为定性分析定量化,把不同判定条件的差异数值化,应用范围较广。为更好的进行电网每日运行结果评价,利用评价成果进行电网完善,选择该种方法可以把有关人员对有关标准的经验总结转为指标综合过程中的权重参数,进而选择分层方法。 而选择顺序排列(TOPSIS)主要是运用正、负理想解进行不同方案评定。通过对评价结果研究电网每日运行。而顺序排列形式在评价过程中,将现阶段标准和高低参数的距离视为评价标准,有助于直接了解电网运行。 (二)方法实践 当选择评价指标后,根据供电单位人员的实践总结通过AHP选择不同指标权重。当得出每日运行指标后选择顺序排列形式展开电网每日运行评价。 1、(TOPSIS)无量纲化形式 选择极差正规化形式,也就是指标xij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指标j的第i天选择的参数。其中,Vij代表指标无量纲化结果;

智能电网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南京师范大学 中北学院 题目:智能电网技术及其应用 班级:881350 学号:15 姓名:梁津铖 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专业方向: 指导教师:包宇庆 设计时间:2016.12

智能电网技术及发展前景 摘要:日前全球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随着电力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用户对电力供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国家安全、环保等各方面都对电网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智能电网是国际公认的解决21世纪能源问题的一个重大解决方案。电力与通讯是的双向化是智能电网的一大特色,灵活、清洁、安全、经济、友好等性能都是智能电网是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大量的精力,力求在智能电网研究邻域有所斩获。而在中国,在政府及国家电网公司的政策引领推动下,智能电网研究正不断向着建设中国特色智能电网的目标稳步前进。 关键词:智能电网,能源问题,传统电网,国家战略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在全世界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一个共同的精确定义,其技术大致可分为四个领域:高级智能电网智能电网量测体系、高级配电运行、高级输电运行和高级资产管理。高级量测体系主要作用是授权给用户,使系统同负荷建立起联系,使用户能够支持电网的运行;高级配电运行核心是在线实时决策指挥,目标是灾变防治,实现大面积连锁故障的预防;高级输电运行主要作用是强调阻塞管理和降低大规模停运的风险;高级资产管理是在系统中安装大量可以提供系统参数和设备(资产)“健康”状况的高级传感器,并把所收集到的实时信息与资源管理、模拟与仿真等过程集成,改进电网的运行和效率。智能电网是物联网的重要应用。 二、智能电网的概述 2.1 智能电网概念 智能电网是以物理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决策分析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 2.2 智能电网的特征 1)稳定可靠:智能电网抗干扰性强,由于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可以很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