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综述
叶下珠抗肿瘤抗病毒研究进展(综述)

2 叶下珠 的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21抗 乙肝 病毒 ( V) . HB 作用
21 . 1体外抗 H V作用 T yg a 等 氯仿提取苦味叶下珠, , B haa j r a n 将所得粗提物及其层析分离部分分 别配制成 2 和 1 % %溶液, 再与等量的 H s g B A 阳性人血清在 3 ℃下混合, 8 后粗提物使血清中 H s g 7 4h BA
a tv fe fPh l n hU rna i r r s ntd. ci i so i yla t S u i raa ep e e e K wo d ey r s: Ph la hU rn ra; he c o t e t ; t r ; n i mo y l nt Su i a i c mia c nsi n s a i us a t l u t n vi u t r
维普资讯
至 滞柱纳讲 28(70 熬 03)— 07.8 ,27
; z : S
叶下珠抗肿瘤 抗病毒研 究进展( 综述)
袁 宇熹 ,林 毅 2 明艳林 1 , ,童庆 宣
(. 1 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 天然产物研发中心,福建 厦门 3 10 ; . 6 02 2华侨大学 生物工程与技术系,福建 泉州 3 22 ) 60 1
A s c b t t:M a y c e c lc n t u n s u h a l a o d ,f v n i s n n , ep n i s a d r a n h mia o si e t,s c s ak l i s l o o d ,1 g a s t r e o d t a i n tn i s h sb e e t e o Ph l n h rn ra E t cs o P y l n h rn r a h sb e a n n , a e n i n i d f m y l t u u i a i . x r t f h l t u u i a i a e n d i f r a s a a s
抗病毒研究的新进展

抗病毒研究的新进展最近,全球抗击新冠病毒疫情已经持续了数月。
在这段时间里,抗病毒研究成为了科学界的重点之一。
科学家们利用前沿技术,在病毒的防治上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这些新进展,希望有所帮助。
一、病毒溶解疗法病毒溶解疗法,又称为“病毒感染治疗系统”(Virotherapy System),是一种新兴的抗病毒治疗方法。
该方法通过特殊技术将病毒改造成攻击癌细胞,并使其逐渐死亡,以达到治疗病毒的目的。
近年来,该技术在抑制多种病毒攻击和治疗某些癌症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不过,这种方法仍处于试验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验证。
二、抗病毒核酸药物抗病毒核酸药物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病毒感染的方法之一。
核酸药物分为两大类:核酸酶抑制剂和核苷类似物。
其中,核酸酶抑制剂可以阻止病毒利用宿主细胞合成DNA和RNA的过程,直接抑制病毒复制;而核苷类似物则能与病毒合成新的DNA和RNA分子,从而达到抵御病毒的目的。
最近,一些抗病毒核酸药物在对新冠病毒的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群体免疫技术群体免疫技术是通过病毒传播路径的切断,达到群体免疫的目的。
病毒需要通过宿主传递,才能在大量人类中传播。
因此,如果存在大量有免疫力的人,就可以有效阻击其传播。
最近,德国等国家实施了一些群体免疫方案,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实施群体免疫方案需要考虑到伦理和与道德的问题,因此需要在广泛的社会讨论和认可之后才能执行。
四、药物组合疗法药物组合疗法是通过组合不同种类的药物来治疗病毒感染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增加疗效,并且减少患者的副作用。
由于病毒治疗中存在多种复杂的分子反应和生物学环境变化,因此在药物组合疗法中,药物剂量,治疗时序以及副作用管理等方面的选择都应该更为谨慎。
五、抗体药物抗体药物是通过模拟体内抗体产生来达到治疗病毒的目的。
目前,针对新冠病毒感染,抗体药物已经在一些临床试验中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这种药物的优点是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针对特定病毒的抗体药物,从而大大提高治疗成功率。
连翘抗病毒的研究进展

连翘抗病毒的研究进展连翘是一种常用的清热中药,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连翘抗病毒的成分与病毒种类的研究,结果显示连翘开发成呼吸系统的抗病毒新药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前景。
[Abstract] Forsythia suspense is 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ed commomly in clearing heat and can inhibit many kinds of viruses. The article revi ewed Forsythia suspense’s antiviral components and categories, which shows the extensive theory base and applyed prospect of developing a kind of antiviral new drug in systema respiratorium.[Key words] Forsythia suspense; Virus; Overview连翘为木犀科植物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的果实,味苦,无毒,性微寒,归肺、心、胆经,为中医常用的清热解毒药。
连翘主产于我国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以山西产连翘为道地药材[1]。
近年来连翘抗病毒的研究报道逐年增多,本文对其研究进行综述。
1 抗病毒成分赵文华等[2]对连翘抗流感病毒胶囊有效部位的进行分离鉴定,鉴定了其中的8种,分别为Forsythoside D(Ⅰ)、咖啡酸(Ⅱ)、连翘苷(Ⅲ)、(+)松脂素-β-D-葡萄糖苷(Ⅳ)、Forsythoside C(Ⅵ)、β-Hydroxyacteoside(V)、芦丁(VII)、连翘酯苷(Ⅷ),证实苯乙醇苷类、黄酮类及木脂素类成分是连翘抗流感病毒胶囊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陈修婷沈阳药科大学 76期药学院基地班摘要:本文对病毒的影响和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情况作了简要概述,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给予了介绍关键词:抗病毒药物实验研发前言:病毒是引起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元凶,危害性极大、影响面甚广。
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仍是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困惑之一。
近年来,由于病毒的肆意蔓延,抗病毒类药物发展较快,已成为抗感染药物中举足轻重的品种,可以说,抗病毒药物有了一定的发展,新的抗病毒药物也仍在研发与临床试验中,这将是一个永不衰落的大类。
本人也借此综述讨论一下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
病毒:一种具有隐蔽性、破坏性、传染性的恶意代码。
病毒无法自动获得运行的机会,必须附着在其他可执行程序代码上或隐藏在具有执行脚本的数据文件中才能被执行。
专题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还有药学方面的专业学科。
引用文献起止1962-2010新的病毒在不断滋生,导致了各类传染性疾病流行,从而带动了抗病毒药物的快速发展。
有数据显示,约有60%的流行性传染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自然成了医药界投资的热点。
乙肝免疫球蛋白、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单克隆抗体、干扰素α-2b等一系列抗病毒药品已成新宠,迄今,全世界已发现的病毒超过3000种,而且新的病毒还在不断被发现,对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已成为趋势。
上世纪80年代医学家发现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艾滋病是危害性极大、死亡率很高的传染病①。
1991年至今新发现的人类传染性病毒有庚型肝炎病毒、人疱疹7~8型病毒,引起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Sin Nombre病毒,巴西出血热病毒和委内瑞拉出血热病毒等②。
1998年1月~2003年3月底,国外首次上市的抗病毒新药共12个,(1)抗疱疹病毒药3种,占25.0%,(2)抗流感病毒药2种,占16.7%,(3)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6种,占50.0%,(4)广谱抗病毒药1种,占8.3%。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艾滋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引言:艾滋病,全称乙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多年来,科学家、医生和研究人员们在艾滋病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本文将对艾滋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涵盖病毒传播、病毒治疗和疫苗研发三个方面。
一、病毒传播的研究进展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途径传播,对这些传播途径的研究成果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首先,性传播方面的研究表明,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大大降低HIV感染的风险。
此外,一些性传播相关的高危行为和疾病如其他性传播感染病(STDs)和阴茎龟头炎也与HIV感染风险密切相关。
因此,科学家们提倡普及性教育,宣传正确的避孕和保护措施。
其次,血液传播方面的研究指出,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中,但通过规范的血液检测和献血者的筛查,可以有效避免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和注射毒品等途径传播。
最后,母婴传播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孕妇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对婴儿的影响以及预防措施。
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的广泛应用使得感染的孕妇可以通过使用药物控制病毒复制,从而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
二、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病毒治疗是目前控制艾滋病流行的重要手段,针对艾滋病毒的治疗药物不断取得新突破。
首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的提出是艾滋病治疗的重要里程碑。
ART通过联合使用多种抗病毒药物来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和死亡率。
然而,ART并不能根除病毒,而且需要长期使用,患者需要定期监测病毒负荷和药物耐药性。
其次,研究者们在探索新的病毒靶点和药物开发方面取得了进展。
例如,核心结合抑制剂(CCR5拮抗剂)被用于阻断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糖基化抑制剂(HIV gp120抗体)则可以干扰病毒和宿主细胞融合。
这些新型药物的研究表明,多靶点、多机制的联合药物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
三、疫苗研发的进展长期以来,疫苗一直被认为是预防艾滋病最有希望的途径之一。
综述范文

学校代码:学号:毕业论文题目:中药抗病毒的研究与应用作者: XXX专业:班级:指导老师:XXX年月日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前言 (2)1 作用机制 (2)2 常用抗病毒中药 (2)2.1 金银花 (2)2.2 黄芪 (3)2.3 连翘 (3)2.4 黄芩 (3)3 临床应用 (3)3.1 抗肝炎病毒 (3)3.2 抗呼吸道病毒 (4)3.3 抗艾滋病病毒 (5)4 小结 (6)5 参考文献 (6)6 致谢 (7)中药抗病毒的研究与应用XXX( XXXXXXXX)摘要病毒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威胁人类生病的病原体,一旦感染。
传播迅速。
死亡率高。
中药在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中药抗病毒的研究一直是药学界瞩目的课题之一。
目前,已从中药中筛选和寻找到了一些高效抗病毒药物,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性疾病,发挥着独特的疗效。
为此对中药抗病毒的研究与应用进行论述和探讨。
关键词中药抗病毒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前言随着药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扩大,证实一些中药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活性,对病毒具有多重作用、很少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小、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优势。
从传统功效看,以清热药、解表药、补虚药居多,如板蓝根、柴胡、黄芪等;从有效成分看,有生物碱(如黄连、苦参),黄酮(如黄芩),有机酸(如金银花),挥发油(如连翘),多糖类(如红景天)等,尚有含有蛋白质、酚、醛、氨基酸等有效成分的药物,在临床使用中证实都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1 作用机制目前据各种资料及临床使用证实,中药抗病毒疗效显著,抗病毒谱广,毒副作用小(主要指全身用药无明显的组织细胞毒性,无致畸、致突变作用,无免疫抑制、骨髓抑制作用),无耐药产生,且大都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其抗病毒机制有如下几点:一是直接杀灭抑制病毒;二是抑制和阻止病毒的复制;三是延缓病毒所引起的细胞病变;四是提高宿主机体免疫功能,加强抵抗病毒能力;五是诱生干扰素和加强干扰素诱导作用。
连翘抗病毒的研究进展

21 0 0年 1月 第 7卷 第 2期
・
研 究进展 ・
连 翘抗 病 毒 的研 究进展
肖会 敏 。 四 旺 王 剑 波 , 艳 华 , 王 谢 杨 倩
( 四军 医大学 药学 系药 物研究 所 , 西西安 第 陕
7 03 ) 10 2
【 要】 翘是一种 常用 的清热 中药 , 多种病 毒具有 抑制作 用 。本 文综述 了近年来 连翘 抗病毒 的成 分与病 毒种类 的 摘 连 对
[ y wo d 】 os ti s e s ; i s O ev w Ke r s F ry as p n e V r ; v r i h u u e
连 翘 为 木 犀 科 植 物 F r  ̄ i sse s ( h n . h 的 果 o )ha up na T u b) l s Va 实 , 苦 , 毒 , 微 寒 , 肺 、 、 经 , 中 医 常 用 的 清 热 解 昧 无 性 归 心 胆 为
Pr g e so h t y o o s t i u p ns n a iiu o r s n t e sud ff r y h a s s e e i ntv r s
X , 日 i n WAN ia g WAN i b , I a h a Y 1 0 umi, 4 G Sw n ' , G J n o X E Y n u, ANG p肌 a
f si t o t aMe ia S h o o hr c, o r layMeia U i ri , i n 10 2 C ia I tue f e dc, c ol f amay F ut Mitr dcl nv s y X 7 0 3 , hn) n t Ma r i P h i e t a
大剂量维生素c辅助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大剂量维生素C辅助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马建春,赖莎,杨泽民,陈吉生(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广东广州510080)摘要:目的通过检索国内外发表的文献,论证大剂量VC辅助抗病毒方面的疗效,以期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㊂方法以 维生素C ㊁ 大剂量维生素C ㊁ 抗病毒 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等关键词,检索PubMed㊁Medline㊁Cochranelibrary等国外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㊁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㊁中国生物医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对大剂量VC抗病毒作用进行分析汇总㊂结果大剂量VC对病毒性感冒㊁病毒性肺炎等病毒性疾病有疗效,且适用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㊂目前有两项关于VC治疗COVID⁃19的临床试验㊂目的大剂量VC有可能成为COVID⁃19治疗的药物,但临床应用应密切关注其副作用㊂关键词:大剂量维生素C;抗病毒;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COVID⁃19中图分类号:R563.1+405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2096⁃3653(2020)02⁃0174⁃04DOI:10.16809/j.cnki.2096-3653.2020022303收稿日期:2020⁃02⁃23作者简介:马建春(1984 ),男,硕士研究生,Email:maje184194@163.com通信作者:陈吉生(1967 ),男,学士,主任药师,主要从事医院药学研究,Email:cjslym@163.com㊂ImplicationsofhighdosevitaminCforthetreatmentofCOVID⁃19MAJianchun,LAISha,YANGZemin,CHENJisheng∗(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GuangdongPharmaceuticalUniversity,Guangzhou510080,China)∗CorrespondingauthorEmail:cjslym@163.comAbstract ObjectiveThepurposeofthisstudyistoreviewtheliteraturepublishedtodemonstratetheefficacyofhigh⁃doseVCinantiviraltherapy withaviewtoprovidingclinicalreferenceforthetreatmentofnewcoronaviruspneumonia COVID⁃19 .MethodsWiththekeywordsof"vitaminC" "high⁃doseofvitaminC" "virus" "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 overseasdatabasessuchasPubMed Medline CochranelibraryandCNKI VIP CBMweresearchedtoanalyzeandsummarizetheantiviraleffectofhigh⁃doseVC.Resultshigh⁃doseVCwaseffectiveforviraldiseases suchasviralcoldandviralpneumonia andwassuitablefor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causedbyviralinfection.TherewerecurrentlytwoclinicaltrialsofVCinthetreatmentofcovid⁃19.Conclusionhigh⁃doseVCmaybeadrugforcovid⁃19therapy butitssideeffectsshouldbepaidcloseattentioninclinicalapplication.Keywords high⁃doseVC antiviraleffect ARDS COVID⁃19㊀㊀维生素C(vitaminC,VC),又称为L⁃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以还原型抗坏血酸的形式存在于血液和细胞内,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辅助治疗等,但VC抗病毒作用一直未有系统研究㊂面对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许多潜在治疗药物纳入临床试验研究范围,有部分机构开始验证VC对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治疗作用㊂本文根据国内外的文献,对大剂量VC抗病毒的可能机制㊁临床用量和不良反应进行综述,以期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㊂1㊀VC抗病毒机制[1⁃3]VC是人体免疫系统必需的维生素,可从多个方面增强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力,高浓度的VC抗病毒能力增强,尤其是以脱氢抗坏血酸(DHA)的形式可抑制A型流感病毒㊂广东药科大学学报㊀JournalofGuangdongPharmaceuticalUniversity㊀㊀Apr.2020,36(2)㊀1.1㊀提高白细胞对病毒的抵抗力[1]缺乏VC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㊂在病毒感染,尤其是流感病毒感染,体内白细胞内VC的含量下降,使白细胞对抗病原的能力下降㊂当VC的含量高时,白细胞活跃度增加,提高对病原菌的清除能力㊂1.2㊀抗氧化作用机体感染病毒时,出现发热㊁咳嗽㊁四肢酸痛等症状,导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自由基生成增多,一定程度降低机体免疫力㊂VC能抑制细胞释放氧,清除细胞内外氧自由基,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及羟化反应,发挥抗氧化作用㊂1.3㊀诱导体内产生干扰素在病毒感染,特别是对流感病毒的感染时,VC能诱导体内产生干扰素(IFN⁃α/β),干扰病毒mRNA转录和DNA复制,还可通过促进淋巴母细胞的生成,提高机体对外来和恶变细胞的识别和杀灭,参与免疫球蛋白合成,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力㊂1.4㊀其他作用VC是胶原蛋白合成必需的物质,机体适当给予VC可间接提高免疫系统对外来病毒的阻挡作用㊂2㊀维生素C抗病毒治疗临床应用根据文献报道,在病毒治疗中一般应用大剂量VC,剂量多为1 10g/d,个别案例给药剂量可达到100g/d,同时VC多为辅助用药,较少单独用药㊂2.1㊀在病毒性感冒中的治疗作用国内关于VC治疗病毒性感冒的研究多集中在医疗机构㊂高峡[4]进行VC辅助治疗儿童早期病毒性感冒疗效观察,对照组患者给予炎琥宁注射液㊁利巴韦林和氯苯那敏,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大剂量的VC(0.5 1岁:100mg/次;1 3岁:150mg/次;>3岁:200mg/次,3次/d,口服)辅助治疗㊂结果显示,试验组的平均退热时间㊁感冒症状改善时间㊁治愈时间㊁治疗有效率分别为(25.2ʃ2.1)h㊁(27.5ʃ6.0)h㊁(52.0ʃ4.0)h㊁97.4%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40.0ʃ2.7)h㊁(44.6ʃ6.3)h㊁(68.7ʃ5.1)h㊁82.1%(P<0.05)㊂岳爱萍[5]研究大剂量VC辅助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观察,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和注射用炎琥宁,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VC注射液5.0g,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P<0.05)㊂国外有学者进行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验证VC对病毒的治疗作用㊂Gorton等[6]研究大剂量VC在预防和缓解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功效,共有715例患者纳入研究㊂对照组中有症状的人用止痛药和鼻出血减轻剂治疗,试验组中有症状的人在最初的6h内每小时以1000mgVC的剂量治疗,后每天给予3次㊂结果表明:在服用大剂量VC后,试验组的总体流感和感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下降85%(P<0.01)㊂Douglas等[7]进行VC用于预防和治疗感冒的回顾性研究,研究者搜索了CENTRAL㊁MEDLINE㊁CINAHL等数据库,同时搜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临床试验登记册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试验注册平台(WHOICTRP)㊂排除每天使用少于0.2gVC的试验和未进行安慰剂比较的试验后,共29项试验纳入研究,涉及11306名参与者㊂结果显示:在成年人中,感冒持续时间减少了8%(3% 12%);在儿童中减少了14%(7% 21%)㊂根据研究结果,VC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毒性感冒症状,缩短治愈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等,但所有研究未进行随机双盲试验,研究病例相对较少㊂2.2㊀在肺炎(包括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作用病毒性肺炎是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的肺部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㊁头痛㊁全身酸痛㊁干咳及肺浸润等㊂目前肺炎的病原学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病毒性肺炎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㊂涂建军等[8]研究大剂量VC佐治小儿肺炎的疗效,对照组给予儿童肺炎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加用VC0.2g/(kg㊃d)静滴㊂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37.5%(P<0.01)㊂臧惠瑛[9]研究复方丹参注射液和VC合用对小儿病毒性肺炎的治疗效果,对照组给予抗感染㊁对症和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mL和VC1g,每日1次㊂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P<0.05)㊂施丽斌等[10]研究了丹参注射液和VC对小儿肺炎急性期的治疗效果,对照组给予抗感染㊁吸氧㊁止咳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4mL和VC2g,每日1次,疗程5 7d㊂结果显示:治疗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为5.27d,对照组时间为7.8d(P<0.01);治疗组住院时间为7.5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9.9d(P<0.05)㊂国外也有学者研究VC在肺炎治疗中的作用㊂Won⁃Young等[11]评估VC㊁氢化可的松和硫胺素联合治疗对重症肺炎的疗效㊂研究者将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期间接受联合疗法(其中VC6g/d,571第2期㊀马建春,等.大剂量维生素C辅助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每6小时给予1.5g,共4d)方案治疗重症肺炎的指标与之前未接受联合疗法的指标进行比较㊂结果显示:接受治疗的患者的住院死亡率为1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9%(P=0.04)㊂VC方案与倾向评分调整分析中的死亡率降低独立相关(调整的优势比=0.15,95%置信区间=0.04-0.56,P=0.005)㊂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在第7天的放射学评分中位数改善显著高于基线(4vs2,P=0.045)㊂Hemilä等[12]通过检索文献,确定了3项VC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研究,病毒流行期间,对照组不给予药物,治疗组给予VC(1g/d)㊂这3项试验均证明VC组的肺炎发生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80%或更高(P<0.01)㊂大剂量VC治疗肺炎(部分为病毒性肺炎)的疗效确切,但多数研究是VC与其他治疗药物合用,推断大剂量VC有可用于肺炎的辅助治疗㊂2.3㊀在其他病毒感染治疗中作用2.3.1㊀病毒性心肌炎㊀关于大剂量VC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文献报道较多,多数为联合用药,磷酸肌酸钠㊁干扰素㊁左卡尼汀等常与VC联合应用(VC的剂量为1 3g/d),临床证实对心肌炎的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13⁃14]㊂2.3.2㊀基孔肯雅热(CHIKV)病毒㊀有研究者报道了1例54岁的西班牙裔CHIKV感染患者使用大剂量VC的治疗情况㊂患者在2d内接受了大剂量的静脉注射VC(100g/d)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没有任何副作用㊂基于这种情况下的积极结果,研究者建议应进一步研究静脉注射VC作为潜在的急性病毒感染治疗方法[15]㊂2.4㊀在由病毒感染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中的应用㊀㊀大剂量VC除用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轻症或中症患者的治疗中,还可用于重症患者的ARDS的治疗中㊂研究者报道了1例大剂量VC用于肠病毒/鼻病毒引起的ARDS的辅助治疗㊂1名20岁健康的女性受到病毒感染,出现了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并迅速发展为急性肺损伤,最终导致ARDS㊂患者开始体外膜氧合(ECMO)并使用大剂量静脉注射VC(每24小时200mg/kg)㊂经过治疗,患者肺部气体交换显著改善,12d后该患者出院且患者无长期ARDS后遗症[16]㊂Yuan等[17]总结了用于禽流感病毒(AIV)和ARDS的药物㊂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被确定感染了AIV并患病几天后,肺部症状开始发展,肺泡细胞可能已经受损,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风险很高㊂在医院诊断之前及时进行VC预处理(50mg/kg或大约5g/d)对于患者避免致命的炎症可能非常重要,VC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ARDS引起ARDS的风险㊂重症或危重症COVID⁃19患者有可能快速进展成ARDS,VC在ARDS治疗方面的效果值得考虑㊂3㊀临床已开展大剂量VC治疗COVID⁃19的临床研究㊀㊀目前,国内外开展治疗COVID⁃19相关药物的临床试验共100余项㊂鉴于大剂量VC可提高抗病毒水平及在病毒性肺炎和ARDS治疗中的功效,美国和中国分别有关于大剂量VC治疗COVID⁃19的临床试验公示㊂3.1㊀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公示项目[18]通过查阅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trials.gov),可知有1项关于VC治疗COVID⁃19的临床试验公示(VitaminCinfusionforthetreatmentofsevere2019⁃nCoVinfectedpneumonia:aprospectiverandomizedclinicaltrial;注册项目号:NCT04264533)㊂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给予静脉输注大剂量VC(剂量:24g/d,每次12g,溶解于50mL溶媒中,按照12mL/h的速度输注,持续7d);对照组给予50mL空白溶媒㊂通过验证受试者28d后的存活率㊁ICU治疗时间㊁入组10 28d的呼吸指数和呼吸机参数等指标,判断大剂量VC在COVID⁃19治疗中的疗效㊂3.2㊀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公示项目[19]评价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联合维生素C片在临床标准抗病毒治疗基础上治疗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㊁开放㊁平行对照临床研究 (项目编号:ChiCTR2000029768)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org.cn)网站公示㊂该研究共纳入60名确诊为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住院受试者进行治疗观察,其中试验组给予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口服,150mg,3次/d)+维生素C片(口服,0.5g,1次/d)+临床标准抗病毒治疗,对照组给予临床标准抗病毒治疗㊂通过临床恢复时间㊁肺部炎症吸收的改变㊁病毒感染症状的改变等指标,论证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与维生素C合用对普通COVID⁃19的辅助治疗作用㊂4㊀大剂量维生素C不良反应[20⁃23]4.1㊀停药引起坏血病㊀当机体每日给予大剂量VC(1 2g/d),改变了体内VC的调节机制,加速了VC的分解和排泄㊂若忽然停药,体内VC量较高剂量671广东药科大学学报㊀第36卷㊀时期急剧下降,出现早期坏血病症状㊂4.2㊀形成血栓㊀大剂量VC增强红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能力,增加红细胞的凝血酶生成,从而促进红细胞血栓前活化和黏附,从而增加血栓的形成㊂此外,大剂量VC可对抗肝素和双香豆素的抗凝血作用,导致血栓形成㊂目前,有文献报道了大剂量VC引起血栓的临床案例㊂4.3㊀造成肾脏损伤和形成泌尿系结石㊀大剂量的使用VC与泌尿系统结石有密切关系㊂已有试验表明,每日摄取VC4g,可使其尿中排出量增加,增加肾脏负担㊂同时,大剂量VC可使尿液由中性变为弱酸性,1周后,可发生尿路草酸钙结石和肾结石,严重者并发尿频㊁尿急并产生血尿㊂4.4㊀其他不良反㊀大剂量VC可导致肠蠕动增加,引起腹部绞痛与腹泻;提高血尿酸浓度,易诱发痛风;可降低妇女的生育力,且影响胚胎的发育;高浓度VC静脉注射,可产生严重溶血反应等㊂5 结论大剂量VC在抗病毒方面的疗效得到研究证实,这可能与VC提高白细胞对病毒的抵抗力㊁诱导体内产生干扰素和抗氧化等药理作用相关㊂大剂量VC不仅可提高抗病毒水平,能够预防和治疗ARDS,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ARDS引起的死亡率㊂虽然国内外未有VC治疗冠状病毒(包括COVID⁃19)的研究,但考虑到VC抗病毒作用是通过提高免疫系统,并非针对病毒的相关靶点,且对重症肺炎的治疗有积极意义,可考虑将大剂量VC应用于COVID⁃19的辅助治疗,提高其他治疗药物的疗效㊂目前,已有临床试验试验研究大剂量VC在COVID⁃19治疗中的作用,以期通过临床试验,证明VC在COVID⁃19治疗中有显著疗效,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药物㊂但VC大剂量应用不良反应增多,临床应用应引起重视㊂参考文献:[1]程璘令,刘雅雅,李冰,等药理剂量维生素C体内抗流感病毒疗效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37(5):356⁃359.[2]聂怀鑫,王佃亮.维生素C的免疫功能及其缓释技术[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3,8(5):380⁃383.[3]杨建辉.维生素C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5):56⁃59.[4]高峡.维生素C辅助治疗早期病毒性感冒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学,2014,9(2):182⁃183.[5]岳爱萍.大剂量维生素C辅助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5):457⁃458.[6]GORTONHC,JARVISK.TheeffectivenessofvitaminCinpreven⁃tingandrelievingthesymptomsofvirus⁃inducedrespiratoryinfections[J].JManipPhysiolTherap,1999,22(8):530⁃533.[7]DOUGLASRM,CHALKEREB,TREACYB.VitaminCforpreventingandtreatingthecommoncold[J].CochraneDatabSystemRev,2000(2):CD000980⁃CD000980.[8]涂建军,彭茂兰.大剂量维生素C佐治小儿肺炎40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7(7):63.[9]臧惠瑛.复方丹参佐治小儿病毒性肺炎疗效观察[J].1997,6(6):978.[10]施丽斌,杨尔麟.复方丹参㊁维生素C治疗小儿肺炎30例疗效观察[J].中国基础医学,1998,5(6):347.[11]WON⁃YOUNG,KIM.CombinedvitaminC,hydrocortisone,andthiaminetherapyforpatientswithseverepneumoniawhowereadmittedtotheintensivecareunit:Propensityscore⁃basedanalysisofabefore⁃aftercohortstudy[J].JCriticalCare,2018,47:211⁃218.[12]HEMILÄH.VitaminCforpreventingandtreatingpneumonia[J].BMJOpen2013;3:e002416.[13]杨鑫.左卡尼汀注射液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小儿急性重症心肌炎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3,19(9):1387⁃1388.[14]黄倩华.磷酸肌酸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探讨[J].当代医学,2015(8):156⁃157.[15]GONZALEZ,MICHAELJ.HighdoseintraveneousvitaminCandchikungunyafever:acasereport[J].JAcadOrthomolMed,2014,29(4):154.[16]FOWLERIIIAA,KIMC,LEPLERL,etal.Intravenous㊀vitaminCasadjunctivetherapyforenterovirus/rhinovirusinduced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J].WorldJCriticalCareMed,2017,6(1):85.[17]YUANS.Drugstocureavianinfluenzainfection--multiplewaystopreventcelldeath[J].CellDeath&Dis,2013,4(10):e835.[18]Clinicaltrials.gov[DB/OL].[2020⁃02⁃11].https://㊀㊀clinicaltrials.gov.[19]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DB/OL].[2020⁃02⁃13].http://www.chictr.org.cn.[20]苏桂棋,黄和林,蒋娜,等.维生素C的作用及常见不良反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120⁃125.[21]KIMK,BAEON,KOHSH,etal.High⁃dosevitaminCinjectiontocancerpatientsmaypromotethrombosisthroughprocoagulantactivationoferythrocytes[J].ToxicolSci,2015,147(2):350⁃359.[22]FERRAROPM,CURHANGC,GAMBAROG,etal.Total,dietary,andsupplementalvitaminCintakeandriskofincidentkidneystones[J].AmJKidneyDis,2016,67(3):400⁃407.[23]LAMARCHEJ,NAIRR,PEGUEROA,etal.VitaminC⁃inducedoxalatenephropathy[J].IntJNephrol,2011,2(2):78⁃88.(责任编辑:王昌栋)771第2期㊀马建春,等.大剂量维生素C辅助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1页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综述 人类致病病毒是一种核酸颗粒, 结构极为简单, 多数缺乏酶系统, 只能依赖宿主细胞复制其核酸和蛋白质, 然后装配成病毒颗粒而增殖。病毒感染引起多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据不完全统计,约60%流行性传染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迄今,全世界已发现的病毒超过3000种,而且新的病毒还在不断被发现。2002年8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病毒学大会上,由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提出的第7份报告收录了3600多种病毒,其中使人类致病的病毒有1200多种,分为29个科,7个亚科,53个属。
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至今仍缺乏专属性强的药物,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主要有如下几类:抑制病毒复制的抗病毒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免疫调节剂;针对临床症状的止咳、镇痛、解热和消炎等治疗药;防止继发感染的抗感染药;预防病毒感染的疫苗及阻断病毒传播的消毒药等。
本文主要介绍抑制病毒复制的抗病毒药。抗病毒药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病毒抑制剂(virustatic agentis),不能直接杀灭病毒和破坏病毒体,否则也会损伤宿主细胞。抗病毒药的作用在于抑制病毒的繁殖,使宿主免疫系统抵御病毒侵袭,修复被破坏的组织,或者缓和病情使之不出现临床症状。至今,某些病毒性疾病如脊髓灰质炎和狂犬病还没有抗病毒治疗药,只能靠疫苗预防,一旦错过防疫期,后果十分严重。
近年来新的抗病毒药不断出现, 但是病毒性感染的发病率仍持续不衰, 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艾滋病及其病原病毒的出现, 对抗病毒药的研究开发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随着临床应用的曰益广泛, 医生和患者对抗病毒药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抗病毒药的研究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针对发病率高、危害大的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等, 根据类型及作用特点, 对抗病毒药物进行综述。
1、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 肝炎病毒感染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治疗学难题, 在肝炎病毒中的乙型(HBV)、丙型(HCV) 和丁型(HDV)在急性感染后有80% 以上会转为慢性, 其中20% 若持续感染有可能发展成肝硬化, 其中的1%~5% 转为肝癌。
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为嗜肝病毒,全世界超过3 亿人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患上慢性肝炎,进而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该病毒感染为排名第九的世界范围内最常见致死病因。
国外对治疗病毒性肝炎新药的研制侧重于开发抗肝炎病毒药。 80年代曾进行试验的阿糖腺苷、磷酸阿糖腺苷、阿昔洛韦、齐多夫定因疗效不佳,毒性反应大,在国外已不再用于治疗乙肝。近几年各大型企业利用已建立的肝癌细胞株,肝炎病毒转染细胞株或转基因细胞株和转基因小鼠肝炎动物模型遴选抗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药,开发了多种核苷类药物,对HBV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如拉米夫定(lamivudine)、泛昔洛韦(famciclovir)、洛布卡韦
(lobucavir)、阿地福韦(adefovir dipivoxiil)、FTC(二脱氧氟硫代胞嘧啶)、FMAU(氟甲阿糖尿嘧啶)、FDDC(氟二脱氧胞嘧啶)、BMS 200475(环氧羟碳脱氧鸟苷)。1998~2002年国外学者先后对30多个品种进行临床前实验研究。近期进入II~III期临床试验的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页 药物有21个,在这些试验药物中,用于抗乙肝病毒的试验药物多数来自抗HIV逆转酶抑制剂和抗疱疹病毒DNA聚合酶抑制剂,这两种病毒酶的抑制剂也是抗乙肝病毒的靶点;而用于抗丙肝病毒的试验药物多数来自广谱抗病毒药或RNA病毒抑制剂以及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免疫调节剂。
1. 1 核苷类药物 以核苷为基本构架, 通过碱基或戊糖环的改变而产生一系列核苷类似物, 具有明显的抗HBV活性, 曾成为抗HBV 药物研究的热点。这类药物可分为嘧啶核苷类似物和嘌呤核苷类似物。前者如拉米夫定,后者如喷昔洛韦(penciclovir)、阿特福韦(adefovir)及其衍生物等。
拉米夫定由Biochem Pharma公司开发, Glaxo Wellcome公司上市, 其化学名为2′, 3′-双脱氧23硫代胞苷, 是一种胞嘧啶核苷类似物, 作为抗HIV药物早已获批准, 由于可明显抑制HBV的DNA复制, 后来其适应症扩大到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能抑制HBV的DNA多聚酶——逆转录酶, 使HBV的DNA降至下限, 转氨酶至正常, 对慢性乙型肝炎、失代偿性乙型肝炎导致的肝硬化、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有预防治疗作用。2000年11月批准的片剂(每片100mg)与抗HIV感染的片剂(每片150mg)不同, 100mg/d可能是最佳的治疗剂量。
耐受性良好, 口服给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低, 以恶心、呕吐、腹泻及疲劳等较常见。但停药易复发, 需长期服用, 且有耐药病毒株出现。拉米夫定是第一个口服有效的乙型肝炎治疗药物, 主要用于干扰素无效的患者。
喷昔洛韦(penciclovir)及其前药泛昔洛韦(famciclovir)亦有抗肝炎病毒的作用, 泛昔洛韦口服后迅速吸收并转化为具有抗病毒活性的代谢物喷昔洛韦, 喷昔洛韦可抑制HBV DNA多聚酶活性, 对肝炎病毒DNA有强大的抑制作用。目前推行的“鸡尾酒”疗法, 将半量的拉米夫定、泛昔洛韦再配合胸腺肽治疗乙型肝炎。
SK1899也是喷昔洛韦的一种口服前药,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在体内迅速代谢为主要产物喷昔洛韦。
阿特福韦(adefovir)由Gilead Sciences公司开发, Ⅲ期临床研究证明有抗HBV活性(包括拉米夫定耐药性慢性HBV), 但口服生物利用度低, 过敏反应严重。阿特福韦二吡呋酯(adefovir dipivoxil, GS2840) 是阿特福韦的衍生物, 生物利用度高于阿特福韦, 在体内迅速
转化为阿特福韦, 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 据查作为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药已经上市。
另外,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开发的entecavir(BMS-200475) 口服吸收良好, 体外实验表明有抗HBV活性, 不良反应轻微, 耐受性良好, 处于Ⅱ、Ⅲ期临床研究。Abott公司的emitricitabine的抗HBV活性表现在与干扰素α-nl、α-2a、α-2b 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 不良
反应小, 抗HBV 感染处于Ⅱ、Ⅲ期临床研究。
1. 2 生物类药物 干扰素(INF) 是FDA批准的第一个抗肝炎病毒药, 干扰素有3种(α,β,γ), 分别由人体白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致敏淋巴细胞产生, 血原性干扰素已经不再使用, 目前使用基因工程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3页 制得的干扰素。α干扰素是国际公认的治疗慢性肝炎的抗病毒药, 干扰素α-2a(商品名Intron A)、干扰素α-2b(商品名Viraferon)由Schering-Plough 公司开发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
肝炎。干扰素alfacon-1(商品名Infergen)由Yamanouchi公司开发, 获欧盟许可用于治疗丙型肝炎。但这类药物给药后在体内迅速达峰浓度,并快速下降,总有效率不超过40%。α干扰素注射剂(INFA22b, Schering-Plough公司开发)和利巴韦林口服剂(Schering-Plough 公司开发, 商品名Rebetol)的联用治疗以前从未治疗过或治疗后复发的丙型肝炎, 目前其复合制剂(商品名Rebetron)已上市。美国Enzon/Schering-Plough公司开发的聚乙二醇修饰的α22b
干扰素( 商品名Pegintron,Viraferonpeg), 聚乙二醇附着物呈长毛状, 它围绕干扰素使其避开人体的代谢系统, 使干扰素代谢延长以达较长的半衰期, 已经在欧美作为单一疗法得到认可。Pregenics公司附着聚乙二醇的干扰素α22a (商品名Pegasys)与Pegintron的代谢途径不一样, 但两者与利巴韦林联用的效果类似。
1. 3 免疫调节药 胸腺素( thymo sin) 是人工合成的28 肽化合物, 为胸腺肽第5 组分, 能促进T 细胞成熟, 使细胞在被各种抗原或有丝裂原激活后产生各种淋巴因子, 如α、γ干扰素, IL-2等, 促进抗体形成并抑制干细胞凋亡。大剂量时能对抗严重肝脏疾病。
Science Pharmaceuticals 公司开发的thymalfasin用于治疗乙型肝炎, 加强免疫系统, 作为单一疗法或与泛昔洛韦或拉米夫定联用治疗乙型肝炎, 而与α干扰素联用治疗丙型肝炎。IL-2能使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 促进对感染的肝细胞的清除, 可增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免疫力, 但长期抑制HBV的能力有待进一步证实。已上市。此外, 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Bio-Hep-B)作为免疫刺激剂于2000 年在美国上市。
1. 4 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的发展为预防和治疗乙肝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传统的血源疫苗发展到重组乙肝疫苗,目前乙肝疫苗已发展到第三代的DNA 疫苗。
1.5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衍生物 最近,有两种新的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衍生物N-壬基-脱氧野尻霉素(DNJ)和N-壬基-脱氧半乳糖野尻霉素(DGJ)问世。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N-壬基-DGJ的作用下,病毒糖蛋白可发生错误折叠, 减少HBV的释放。在实验浓度下,N-壬基-DNJ和N-壬基-DGJ能够使HBV的DNA合成分别减少8/9和14/15。它们的抗病毒活性次于拉米夫定,但与其它核苷酸类似物相当。该药可能是通过干扰前基因组RNA衣壳的形成,加速病毒核心颗粒的降解,影响前基因组RNA逆转录酶而发挥治疗作用。此外,两者还可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导致核蛋白错误装配。因此,它们弥补了核苷酸类似物作用的不足,而且没有后者的缺陷,如干扰核酸合成、线粒体毒性等不良作用。美国Jefferson医学院生化和分子药理系的Mehta等研究了亚氨基糖抑制剂抗HBV病毒的机制后发现,亚氨基糖可阻断HBV释放,但不会抑制连接N端的糖加工过程。虽然N-壬基-DNJ是内质网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剂,但它在对内质网葡萄糖苷酶功能无影响的浓度下仍能保持抗病毒活性。该实验证实了以下假说:N-壬基-DNJ在不影响糖加工过程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抗HBV活性。同时,有资料提示,N-壬基-DNJ在病毒包膜形成之前,可阻止HBV前基因组RNA的衣壳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