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_1ppt课件

小分子药物
单克隆抗体
埃罗替尼,特罗凯 埃克替尼 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 吉非替尼,易瑞沙
利妥昔单抗,美罗华 曲妥珠单抗,赫塞汀 西妥昔单抗,爱必妥 贝伐单抗,安维汀
索拉非尼,多吉美
舒尼替尼,索坦
与化疗合用,膜外,
单药使用,膜内,疗效
疗效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 肿瘤评价标准可能要修正
影像学客观缓解与否,不一定能反映病人 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许多病人影像学 上肿瘤并没有明显退缩,但生活质量和工 作能力一如常人,说明急需要制定新的疗 效评价标准。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
化疗理念可能要在一定程度上修正
至今未获得令人满意的公认结果。 分子新靶点治疗药物一般没有剂量依赖性,它们在上市前 大都已经过剂量对比研究,证明提高剂量不能提高治疗效 果。 格列卫治疗失败后增加剂量可能有效。 格列卫治疗肿瘤迅速退缩者,不需要水化也没有高尿酸血 症或肿瘤溶解综合症的表现。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靶点及靶点检测
-与是否为单抗无必然联系
美罗华 赫塞汀 格列卫 易瑞沙 爱必妥 阿瓦斯丁 特罗凯 多吉美 索尼替尼
癌症治疗经济毒性:肿瘤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时代不可忽视的问题

癌症治疗经济毒性:肿瘤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时代不可忽视的问题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针对其的研究与治疗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伴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对恶性肿瘤的分子机制以及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有了更广泛和深入的认识,大量针对肿瘤细胞不同位点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药物被批准进入市场。
这些药物在取得显著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伴随着相应的毒副作用,这其中,由于药物费用昂贵所导致的经济副作用日益被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社会性的热点话题。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1/3的美国人由于医疗花费存在经济问题。
和其他慢性病患者相比,肿瘤患者的自费额更高,经济负担更大。
一、高昂的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药物价格在美国,肿瘤治疗药物以及相应的辅助治疗费用逐年上涨,患者每个月在医药上的花费通常已超过10000美元。
2013年因恶性肿瘤所致的个人医疗花费约为115.4亿美元,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高达173-207亿美元。
可以肯定的是,药品已经成为了医疗费用的主要来源。
我国一项针对抗肿瘤靶向药物的可负担性进行评价的研究显示,吉非替尼、曲妥珠单抗、舒尼替尼这3种药物降价50%再经医保报销,依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生灾难性支出。
可见,即便是在有医保的条件下,由于靶向药物价格昂贵其经济毒性的危害仍然严重。
国内市场主要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药物价格及赠药政策二、经济毒性的相关危险因素1. 与疾病和治疗相关不难理解,中晚期肿瘤、需要放化疗治疗或者合并其他肿瘤及慢性病的患者,有着更高的经济毒性风险。
2010年美国的全国健康调查研究(NHIS)显示,在1556例肿瘤患者中,接受化疗、放疗以及存在肿瘤复发或合并多个肿瘤的患者经济负担比例更高。
此外,疾病本身的性质以及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将显著影响其工作能力,从而加重经济困难的可能性。
肿瘤患者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由于治疗周期延长、治疗方案相对复杂,需要支付更多的医疗费用。
骨髓增殖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策略

g n sso eti y e fMP e ei fc r n tp so N. T e dso ey h sge t rmoe h e eo me to AK slcieihbtr a h ic v r a r al p o td te d v lp n fJ 2一ee t n ii s y v o
C S E h i e ft n h le g s U S S t er b ne sa d c al n e . i
[ yw rs Mylpoirtenol m;J K V 1F agtdte p Ke od ] e rleai epa o f v s A 2 67 ;T re r y e ha
frte t ame t f o h r t n N.T i rve smmaie h ttso AK n ii r agtdt ea yo N a dds e o MP h s e iw u r s es u f z t a J 2 ihbt si tree rp fMP n i- o n h
的细胞可向终末分化成熟 ,多不伴发育异常。通常 意义上的经典 M D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o . P Pl y cte i vr, V) yhma ea P 、特 发性 血小 板 增 多症 ( se— E sn
tltrm oyhma T) i ho bcte i,E 、特 发 性 骨 髓 纤 维 化 a
肿瘤 本 质 。
lo S T al H C )有 可 能治 愈 I 。 — MF 。。对 于高 危 I MF患 者 ,考 虑实 施 aoH C l — S T是合 理 的。对 I l MF患者 的 药 物治 疗 通 常 针 对 贫 血 或 脾 肿 大 ,羟 基 脲 是 控 制 I MF患 者脾 大 、 白细胞 增 多 、血 小板 增多 的 首选 药
肝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肝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肝癌是一种严重的癌症疾病,全球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肝癌。
肝癌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重点。
目前,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但由于肝癌的发展通常在初期难以发现,因此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步入中期或晚期,传统治疗方法对这些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
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肝癌分子靶向治疗逐渐成为了肝癌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肝癌分子靶向治疗的原理是利用肝癌细胞内某些特定分子的生物学作用来控制或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等生命活动。
分子靶向治疗相比于传统疗法,具有创伤小、不易产生副作用、作用快速、有效率高等优点。
目前,肝癌分子靶向治疗主要以靶向蛋白和靶向信号通路为主。
这些靶向物质包括EGFR、VEGF、mTOR、VEGFR、PI3K、AKT 等,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
例如,在增殖期的肝癌细胞中,靶向VEGF的药物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新生血管生成,从而阻止肝癌细胞的生长。
靶向ERBB2的药物则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缓解患者的痛苦。
随着肝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新药物被开发出来。
例如,索拉非尼是一种口服多靶点抗肿瘤药物,已经被FDA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肝癌。
索拉非尼是一种抑制多种靶点的药物,可以同时抑制VEGF、PDGF等生长因子受体,从而减缓肝癌细胞的生长。
另外,利妥昔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药物,主要靶向ERBB2受体,已经被批准用于治疗HER2阳性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目前正在进行针对肝癌的二期临床试验。
肝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未来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多靶向抗癌药物的研究。
目前已知的多靶向抗癌药物可同时靶向多个信号通路和蛋白,但其可能会产生更高的副作用。
因此,如何准确控制药物剂量,减少副作用成为研究重点。
其次是针对肿瘤细胞异质性的研究。
由于肝癌细胞的异质性,不同的患者甚至同一患者不同的病灶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因此如何精准筛选患者并进行个性化治疗,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护理配合

[】 徐 启 明, 鄂, 孝迈 , . 门 失弛 缓症 的 外科 治疗 [ . 4 孙玉 黄 等贲 J 中华胸 】 心血 管外 科杂 志, 9,() 89 . 1 3 2: -9 9 9 9
肿瘤分子靶 向治疗 的护理 配合
【 键 词】 肿 瘤 分子 ;靶 向治疗 ;靶 点 ;常见副 反应 ;护 理 配合 关
中图分类号 :R 7 .3 43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14(0 1 6 04 — 2 6 1 8 9 2 1 )2 — 3 3 0
表1 分子靶 向治疗 药物 分 类
靶点
An i e e i g og n ss
4结 论
’
[】 黄 偶 麟 . 门失 弛缓 症 [ / 恺 时. 心 外科 学 . 京 : 民卫 生 1 贲 M]顾 / 胸 北 人 【】 刘 文 彪, 和, 超 , . 食 管 胃连接 部 的解 剖学 观 测[】 2 张玉 汪 等 成人 J_ 武 警 医学 院学报 , 0 , () 09 . 2 21 2: -2 0 2 9 [】 李辉 . 发性 食 管功 能 障碍 性疾 病 [ / 3 原 M]李辉 . 管功 能障碍 性疾 / 食
邢 长莉
( 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肿瘤科B区,重庆 4 0 3 ) 0 0 8
【 要 】通 过对 调 节细 胞增 殖和 转移 通路 的 深入 了解 , 摘 发现 了新的肿 瘤 治疗靶 点 , 并进 一 步促 进 了 向治疗 的 发展 。对 于肿瘤 分子 靶 向治疗 , 靶
护 理人 员应 结合 临床 ,给 予相应 的护理 配合 。
21 0 9月第 9卷 第 2 1年 6期
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

・
综述 ・
肿 瘤 的 分 子 靶 向 治 疗
M oe u a a g td t e a y f r c n e l c l r t r e e h r p o a c r
蔡 素 霞
( 河南 科 技 大 学 第 一 附 属 医 院 妇 产 科 河南 洛 阳 4 10 ) 7 0 3
0 0 ) 柔红 霉素 积累 量也 有 所增 加 , 药 逆 转率 显 著 .1 , 耐
提 高 。临床 上 有 通 过 向正 常 骨髓 或造 血 干 细 胞 转 导
MD 1来 增 强 化 疗 时 对 骨 髓 的 保 护 。 此 外 还 有 肿 瘤 免 R
1 1 基 因增 补 技 术 将 目的 基 因 导 入 病 变 的 细 胞 或 . 其 他 细 胞 , 去 除 异 常 基 因 , 过 具 有 治 疗 意 义 的外 源 不 通
新 希 望 。 现 就 目前 肿 瘤 分 子 靶 向 治 疗 的 基 础 研 究 和 临
床应用做 一综述 。
l 基 因 水 平
基 因靶 向 的 实 现 通 常 是 用 P R 或 反 转 录 P R C C
( TP R) 术 扩 增 目 的 核 苷 酸 片 断 , 目 的 核 苷 酸 R -C 技 将
苷 酸 类 药 物 通 过 Wat —r k碱 基 配 对 与 细 胞 内 核 酸 s nC i o c
通 过将 自杀基 因导入 肿瘤 细 胞 , 无 毒 性前 体 药 物 在 使 肿瘤 内代谢 为毒性 产物后 杀伤 肿瘤 细胞 。单 纯疱疹 病
(N D A或 R A) 异 结合 形 成 杂交 分 子 , 而在 转 录 N 特 从 和 翻译 水 平抑制 特定 基 因表达 , 反 义 技术 中最 常用 是
肿瘤治疗了解靶向治疗的原理和效果

肿瘤治疗了解靶向治疗的原理和效果肿瘤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而治疗肿瘤的方式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改进。
在传统的化疗和放疗治疗方法之外,靶向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一种新兴手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靶向治疗的原理和效果。
一、靶向治疗的原理靶向治疗是基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的差异进行设计,并且利用特定的分子靶点来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复制。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靶点选择:靶向治疗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靶点。
科学家们通过深入研究了解肿瘤的发展机制,发现了一些具有关键意义的靶点。
例如,临床上常见的靶点有EGFR、PD-1、HER2等。
这些靶点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血管生成、侵袭转移等过程密切相关。
2. 靶点抑制:一旦确定了靶点,科学家们会开发相应的靶向药物来干扰这些靶点的功能。
靶向药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包括阻断信号传导、抗血管生成、诱导凋亡等。
这些药物通常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能够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3. 个体化治疗:靶向治疗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个体化治疗。
由于肿瘤患者之间的靶点表达存在差异,因此对于不同的患者,需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选择。
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型和表型等特征,可以确定最适合患者的靶向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二、靶向治疗的效果靶向治疗相较于传统的化疗和放疗,在某些情况下显示出了显著的优势。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案例:1. 高效率:靶向治疗的核心是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打击,因此在选择适当的靶向药物后,治疗效果往往比传统疗法更显著。
例如,针对HER2阳性的乳腺癌,使用靶向药物Herceptin可以明显地改善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2. 减少毒副作用:由于靶向药物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有较好的区分度。
相比之下,传统的化疗和放疗不可避免地会伤害正常细胞,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
而靶向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这些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可预测性:通过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可以预测其靶点表达情况,判断其对靶向药物的敏感性。
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1

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概念就是针对性地瞄准一个靶位进行治疗“有的放矢的治疗”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指利用肿瘤特异性为靶点,达到直接治疗或导向治疗目的的一类疗法。
阻断其生长、转移或诱导其凋亡,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达到控制肿瘤之目的。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常用的治疗靶点有:细胞受体、信号传导和抗血管生成等。
一、单抗类药物:单克隆抗体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一种治疗方法。
肿瘤细胞表面有一些特异的肿瘤抗原可供利用作为单克隆抗体攻击的靶点1、曲妥珠单抗-贺赛汀:是一种针对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单抗,HER-2受体过度表达的乳腺癌。
静脉给药输液反应和心脏毒性。
需要检测靶点。
一年治疗费用为30万。
2、利妥昔单抗-美罗华:是近年来治疗低度恶性淋巴瘤的最重要进展。
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有效和稳定者维持治疗6个月。
过敏反应.CD20抗原膜外,需要检测靶点,每3周1次静滴,6~8次。
2.4万/次(6个月)。
3、贝伐单抗-阿瓦斯汀:为新型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目前正在进行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
静脉给药。
不需要检测靶点。
胃肠穿孔/伤口愈合困难。
4、爱必妥(西妥昔单抗):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先进的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结直肠癌和头颈部鳞癌。
2007年中国上市。
需要检测靶点。
过敏反应,呼吸困难,低血压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1 伊马替尼,格列卫:能抑制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的抑制剂,对Ph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缓解率也高达70%,胃肠道恶性基质细胞瘤,对化疗和放疗高度拮抗的恶性胶质瘤(最常见的脑肿瘤)可能有效。
口服需要检测靶点。
2 吉非替尼易瑞沙: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铂类、泰素帝等化疗失败的非小细胞性肺癌,对乳腺癌、前列腺癌及头颈部肿瘤等均证实有效。
亚洲人、腺癌、女性和未吸烟者疗效优势。
不需要检测靶点,口服。
间质性肺病,皮疹,腹泻3 埃罗替尼、厄罗替尼、特洛凯、特罗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标准文案 精彩文档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21世纪抗癌新曙光——分子靶向治疗,分子靶向治疗是现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突破性和革命性的发展,代表了肿瘤生物治疗目前的最新的发展方向。 靶向治疗分为三个层次,器官靶向、细胞靶向和分子靶向。分子靶向是靶向治疗中特异性的最高层次,它是针对肿瘤细胞里面的某一个蛋白质的分子,一个核苷酸的片段,或者一个基因产物进行治疗。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指在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基础上,利用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或相对特异的)结构分子作为靶点,使用某些能与这些靶分子特异结合的抗体、配体等达到直接治疗或导向治疗目的的一类疗法[1]。 分子靶向治疗是以病变细胞为靶点的治疗,相对于手术、放化疗三大传统治疗手段更具有“治本”功效。分子靶向治疗具有较好的分子选择性,能高效并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而这正是传统化疗药物治疗难以实现的临床目标(表1)。 表1 分子靶向药与传统化疗药的比较 传统化疗药 分子靶向药 作用靶点 DNA、RNA或蛋白质 特定蛋白分子、核苷酸片段 选择特异性 差 强 治疗效果 差别很大 效果明显 不良反应 消化道和造血系统 少有,但有独特反应 分子靶向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地位的确立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重大进展,主要是:对机体免疫系统和肿瘤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深入了解;DNA重组技术的进展;杂交瘤技术的广泛应用;体外大容量细胞培养技术;计算机控实用标准文案 精彩文档 制的生产工艺和纯化等。特别是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突破, 成为分子水平上理解机体器官以及分析与操纵分子DNA的又一座新里程碑,与之相发展并衍生一系列现代生物技术前沿:基因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和生物芯片技术。除此之外,计算机虚拟筛选、组合化学、高通量筛选都加速了分子靶向治疗新药研究进程。1997年11月美国FDA批准Rituximab用于治疗某些NHL,真正揭开了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序幕。自1997年来,美国FDA批准已用于临床的肿瘤分子靶向制剂已有十数种,并取得了极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策略 1.寻找新的分子靶点 寻找可供治疗干预的分子靶点,其实质就是找到正常细胞与癌细胞之间的生化与分子差异。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的发展,将不断涌现出新的分子靶点,为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这些靶点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肿瘤血管生成因子、蛋白激酶及信号传导通路,法尼基蛋白转移酶、端粒及端粒酶、DNA 拓扑异构酶、泛素化途径调控因子、DNA引物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等, 其活性在肿瘤组织都有所变化,是抗癌药物的筛选的目标靶点(表2,图1)。 表2.分子靶点按作用机制的尝试分类: 作用的主要环节 作用机制或靶点 代表药物 细胞增殖 抑制CDK,cyclin活性 HMK1275 细胞凋亡 Bcl2,P53, C-myc, P21,TRAIL G3139,Forminivirson/
信号转导通路 PKC ISIS 3521, SCH66336, LY317615 实用标准文案 精彩文档 Ras途径 EGFR,PDGFR等 ZD1839,STI571,OSI-774,trastuzumab raf kinase BAY 43-9006,ISIS 5132 MAPK R115777, BAY 43-9006 血管生成 VEGF,PDGF,FGF,TGF Bevacizumab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Angiostatin,Endostatin 肿瘤转移、侵袭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Marimastat 肿瘤耐药 P-gp XR9576 MRP, LRP,GST,PKC,TopoII等
致病基因 抑制突变基因产物形成 反义寡核苷酸,SiRNA 修复、去除致病基因 同源重组、基因敲除 其他 端粒及端粒酶、DNA 拓扑异构酶、泛素化途径调控因子
2.设计理想的靶向抗肿瘤药物 开发一个成功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与靶分子高特异结合;(2)与靶分子结合时呈高亲合力;(3)分子量小的靶向分子更容易在瘤组织内通透;(4)稳定的分子化学结构,有利用于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5)与治疗对象有生物同源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宿主的异种蛋白反应等。同时,还应与新技术、新方法结合,不断地完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 3.分子靶向治疗前的寻靶工作 分子靶向治疗的实施首先需通过免疫组化(IHC)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实用标准文案 精彩文档 图1. 部分靶点作用机制 技术正确的寻找分子靶标,根据其结果筛选合适的靶向药物。每一个分子靶向 药物都是针对一个异常的肿瘤靶点分子,由于肿瘤的复杂性,并不是同一种肿瘤必然都有同样的相应异常的靶点,相反不同肿瘤可能有相同异常靶点,必须先检测后治疗,做到“有的放矢”。 4.个体化治疗 所谓个体化治疗,就是要根据具体病人的预期寿命、治疗耐受性、期望生活质量和病人自己的愿望和肿瘤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来设计具体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使用分子靶向药物的个体化治疗的几点补充:(1)按每一例患者的基因序列和蛋白质功能信息, 确定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分子靶点, 选择对该患者的最佳分子靶向药物; (2) 与循证医学相结合精心设计和优化治疗方实用标准文案 精彩文档 案:由于分子靶向药物的年轻,没有足够的临床经验积累,所以更应与循证医学结合,寻找疗效最佳的、与患者的具体情况相符病案来选择剂量、给药途径等; (3)综合治疗是关键:由于大部分分子靶向药物仅是使肿瘤处于控制状态,并不根治肿瘤,这就更要求靶向药物必须联合各种不同疗法,取长补短,用综合治疗提高疗效与患者的生活质量。 5.科学地评价分子靶向治疗的疗效,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 在完成一定疗程后,目前主要通过FDG-PET/CT、CT、MRI、肿瘤标志物等检查方法评价疗效与预后,而近几年内发展起来的体内分子成像则是一种更进一步微观评价疗效的新技术,它可以检测癌前病变分子异常、细胞生长动力学、血管生长因子、肿瘤细胞标记物、基因的改变,这种成像手段若与分子靶向治疗等新型靶向技术相结合,可在肿瘤的表型产生之前进行疗效评估。应以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为金标准,利用上述这些检测技术的检测结果,不断调整和探索更趋合理的剂量、程序和组合。 肿瘤分子靶向药物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按药物本身性质特点主要分两类,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单抗类分子靶向药物常用的有:Rituximab(美罗华)、Herceptin(贺赛汀)、IMC-C225 (Erbitux)和Avastin等;小分子化合物常用的有:Glivec(STI571, 格列卫)、ZD1839(Iressa)、OSI774 (Tarceva)等。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也可按其作用靶点分类,如表3。 表3按靶点分类的部分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药物 Target Agent #Trials Target #Trials #Trials 实用标准文案 精彩文档 Angiogenesis Endostatin ZD6474 PTK787 SU6668 SU5416 Bevacizumab SU11248 3 1 1 3 3 approved 1 EGFR/ HER2 ZD1839 OSI-774 cetuximab MAB225 EMD7200 EKB569 RG83852 trastuzumab PKI166 GW572016 approved approved approved 1 1 1 1 approved 1 2
BCL-2 G3139 2 Farnesyl transferase BMS-214662 R115777 L778,123 SCH66336 2 3 2 3
MMP BAY 12-9566 Marimastat COL-3 BMS-275291 Neovastat 3 3 1 3 3
PKC ISIS 3521 SCH66336 LY317615 2 1 1
DNA MG98 2 mTOR CCI-779 1 实用标准文案
精彩文档 MTase raf kinase BAY 43-9006 ISIS 5132 3 3 MEK CI-1040 2
1.单克隆抗体:分子靶向治疗单克隆抗体药物一般包括非结合型单抗和结合型单抗。结合型单抗,或称免疫偶联物(immunoconjugate),由单抗与“弹头”药物两部分构成。可用作“弹头”的物质主要有3类,即放射性核素、药物和毒素,与单抗连接分别构成放射免疫偶联物、化学免疫偶联物和免疫毒素。Mylotarg是由抗CD33分子的单抗和抗肿瘤抗生素calicheamicin连接的偶联物,在抗肿瘤单抗药物中, 是第一个于2000年获批准上市的药物与单抗偶联物。2002年2月Zevalin在美国获批准, 是第1个上市的放射免疫偶联物。Mylotarg与Zevalin的研究与开发表明,单抗偶联物可以作为一种技术平台,即利用特定的“弹头”药物分别与不同的单抗进行连接,制备一系列靶向性各异的单抗药物。 1.1 Rituximab(美罗华) Rituximab是一种针对CD20的人/鼠嵌合单抗,通过与B细胞及B淋巴瘤细胞上表达的CD20抗原结合,经ADCC、CDC等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1997年11月美国FDA批准Rituximab用于某些复发、难治、CD20阳性B细胞性NHL。Rituximab在治疗各类NHL均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与CHOP、MCP等化疗方案联合应用时疗效更加显著[3-5]。对CLL[6]及毛细胞性白血病[7],Rituximab也显示出一定的临床疗效。总体上讲,使用Rituximab是相对安全低毒,但其发生最严重的肿瘤细胞快速溶解综合征的毒性反应的几率是10% [8]。 1.2 Herceptin(Trastuzumab,贺赛汀) Herceptin是一种针对HER-2/neu原癌基因产物的人/鼠嵌合单抗,能特异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