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让思维之花绽放
巧设问题情境,引领数学思维

/ . :
巧设“ 现实性, , 的问题情境 , 激活学生 思维
、
生: 自豪地) 过 ! ( 玩
师 :微 笑 着 ) 球 人 都玩 过 !( 示第 2 倾 斜 度 稍 大 的 滑 ( 地 出 个 梯) 玩哪个 ? 想 大 多 数 同 学 说 : 2个 。 第 老 师 再 出 示 第 3个 倾 斜 度 很 大 的滑 梯 。 “ 3个 !” 用 老 师 问 , 子 们 脱 口而 出 。 后 , 多 同 学 第 不 孩 稍 好
高了教学 效果 。
容 易再现 出来 。多媒 体 以其优 美 的声音、 鲜艳 的色 彩、 泼逼 活
真 的 动 态 来பைடு நூலகம்呈 现 教 学 信 息 , 上 屏 幕 上 的 文 本 补 充 总 结 , 集 加 能
三 、 用 多媒体 , 破 教学重难 点 , 化 教学方法 利 突 优
中学生 的注 意力 , 到强化 记忆 的效果 。精 美、 达 清晰 、 有趣 的 画面 还可 以激 起无意 的记忆 , 数学知识 在 自然 的状 态下 , 使 不
在 课 堂 中 利 用 多 媒 体 创 设 问题 情 景 :以 抗 震 救 灾 车 队 装 满 救
总之 , 应用 多媒 体辅助 教学是一 种高层 次、 高效 率的现代 教育手 段 。把 它应用 到课堂数 学教学 中,能有效提 高学生数
笑着改变 了主 意, 啊 , 2个 。 “ 第 ” 师 :满意 地笑了) ( 同学们 笑 了, 笑什 么? 生 : 3个太斜了 。 ’ 第 师 : 这 3个滑梯不 同在 哪呀 ? 那
事例可供我们教学 使用 。
例如 , 华应龙老 师在 教学 《 的度量》时, 角 课始导入 设计 了
又突 破 了难 点, 优化 了教学过程 , 学生 学的轻松 , 而且提 高 了 学 习效率 。又 如 : 教学 《 相遇 问题》 的应用 题 时, 生对“ 学 两地 、 同时出发、 向而行 、 相 相背 而行” 以及 《 , 追击 问题》 的“ 中 赶上 、 超过” 等这 些概念 , 学生第 一次接触 比较抽 象 , 以理解 。我 难
问题引领——主动性学习的抓手

2012-05课改探微所谓“问题引导”是指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对教学要求进行准确把握(即对材料的价值、目的、重点、难点、疑点及整体结构的准确把握),将课本知识分门别类、按层次由低到高归纳成有系统的“问题”(教学任务),明确学生原认知结构中不利于领悟新知识,形成新认知结构的“前概念”,使“问题”具有合理的高度和梯度。
教师的“问题引导”十分必要,它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基础,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通过预设教学目标、加强问题教学、实施主动查漏等手段,对提高学生主动性学习能力略有成效。
比如,生物学基础概念的教学,正确理解基础概念是学好生物的前提。
如何体现学习的主动性呢?比如,在进行内环境的概念教学时,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主动性的提高,内环境概念的内涵就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只是给予一点提示,即“内环境是由体内细胞生活环境出发”。
再如,进行生态系统概念教学时,由学生对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比较,确定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区别,这样学习会使学生在内心深处留下深深的印记,达到概念教学目的的同时,让学生很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课堂不再枯燥,使学习不再是“接受填灌”。
在进行个别活动的同时也有集体活动。
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一、目标明确,以问题贯穿全课堂,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者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达,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在明确教学目标后,要设置相关有价值的问题,以问题进行教学,会把学生引入整个课堂学习中。
比如,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节的教学中,要明确的设定“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个目标。
学习本节的目的是“可以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进行分析”,既然是以“碳循环为例”,那提示学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碳循环是怎么回事”,所以,再针对碳循环进行问题设计,比如“碳通过什么生理过程以什么形式由无机环境进入到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内部又是通过什么形式进行流动的?”等等。
以问题为驱动 引领课堂教学

以问题为驱动引领课堂教学作者:陈华忠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0年第03期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的引领。
缺少问题的导向,课堂教学没有方向,也没有活力;那么,如何设计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笔者认为,问题的设置应依据教学内容,考虑课堂教学与学生认知的需要,应具有导向性与启发性。
而问题的提出要把握好时机,找准提问的“支点”,应问在关键处,从而真正做到以问题为驱动,引领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一、在知识的衔接处设计问题,建立联系数学学习是以具体的活动为载体,课堂上所设置的各项活动又是一个连贯的整体,为让课堂教学各个活动有机相连、线条清晰,通常在知识的衔接处设计问题,从而架起教学衔接的“桥梁”。
如,在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时,当学生认识了“什么叫间距与所栽的棵数”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到底间距与棵数有什么联系呢?”引领学生讨论,并画简单示意图进行探究,然后指名上台展示,学生明确间距与所栽的棵数成一一对应关系,发现间距与棵数(两端都栽)的规律性问题。
接着用课件展现情境图,引导学生思考。
只栽一端、两端不栽情况间距与棵树的关系,这样,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三种情况间距与棵树的关系,再运用这个规律去解决例题,这样连接自然,给人环环相扣感觉。
如果缺少这样的过渡问题,前后教学内容无法形成有机整体,课堂教学给学生造成凌乱感觉,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二、在学习迷茫时设计问题,予以解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堂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感知、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此,教学时,教师通常让学生先进行猜想问题,再进行小组交流、探讨问题,寻找答案。
当学生在活动中认知出现障碍,思维陷入低谷时,教师要提出启发性问题,对学生进行引领,帮助学生进行探究与解决。
如,在教学“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一课时,课件出示古文:“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后,让学生猜一猜:“鸡几只,兔几只”时,学生处于茫然之中,无从着手,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学数学中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实践探究

·205·思维空间摘 要:数学是教学核心学科之一,如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已被视作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当下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点。
本文对问题引领式教学的概念与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谈谈小学数学中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引领;高效课堂大多数的孩子在童年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在他们的小小脑袋中有无数对世界的疑惑,那么教育应该如何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如何让小学生在充满“小问号”的海洋中乐此不疲地探索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探究“问题引领式教学”的运用,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问题引领式教学的概念与特征“问题引领式教学”是问题教学法的一种新的运用形式。
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既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目标,又将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途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笔者通过阅读、分析、整理大量的“问题引领式教学”的课堂案例以及文献总结出了“问题引领式教学”的特点:第一,注重问题的生活性。
自古以来数学与生活都应是密切相连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问题的知识性,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积累知识,还要关注问题的生活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注重问题的探究性。
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又一个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思维受到启发,引导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乐园里“闯关”,逐步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注重问题的导向性。
小学生思维活跃,所提问题大多是奇思妙想、五花八门的,为了提升课堂效率,教师应该注重问题的导向性,引领学生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形成深度思考,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小学数学中问题引领式教学的实施策略(一)制作系列问题工具,引领学生能够提问小学生的记忆力和思考力都还不够成熟,仅仅依靠数学情景激发学生产生提问的感觉是不够的,在创设了情境之后,教师还需要做一个“引路人”,引导学生从情境或者任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达问题并分享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驱动学生深度学习

以问题为导向,驱动学生深度学习作者:***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22年第10期[摘要]文章从数学素养培养的角度,提出以问题为导向,驱动学生深度学习的观点:从思维困惑处切入,启动深度思考;从教学关键处切入,触发深度探究;从知识联系处切入,促进深度迁移;从学生易错处切入,有效深化思维。
[关键词]问题;思维困惑处;教学关键处;深度学习当“让深度学习发生”的观点提出以后,小学教师密切关注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期待让数学学习“真发生”,并在认知层面上已经达成了高度共识。
然而真正落实到实践层面之上,问题仍然很多。
尤其是如何让深度学习真正在课堂发生,对于教师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好的问题是诱发数学思维的载体,也是促使深度学习发生的基石,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巧妙设置数学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找对、找准问题的切入点,从而促进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自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显著地提升思维水平,提升数学素养。
本文拟从“如何找准问题的切入点”的视角,给出“驱动学生深度学习”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从思维困惑处切入,启动深度思考思维的困惑处就是认知困难的地方,这往往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
从这些地方切入提問,就是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学”,所提的问题也是引领学生参与主动建构的数学问题,往往可以启动学生的深度思考,使得原有经验与新的问题在不断碰撞、磨合,在问题获得解决的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和认识茅塞顿开,思维也获得进阶[1]。
例如,教学“倍的认识”,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师:如图1,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课件展示图1)图1 图2生1:图中有2个苹果,4个梨,也就是2个2,所以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
师:那老师拿走2个梨,现在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课件展示图2)生2:梨和苹果一样多,没有谁是谁的几倍了。
生3:不对,现在梨的数量是苹果的1倍。
师:生2和生3给出了不同的说法,你赞同谁呢?回忆我们学习的“倍”,从它的含义出发思考他们的说法哪个更有道理一些。
如何有效地打破认知局限,提升思维广度和深度?

如何有效地打破认知局限,提升思维广度和深度?一、认知拓展与思维升级我们的思维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与回应。
在这个章节,我们将探索如何扩展认知领域,提升思考的品质和深度。
1.1 洞察自我:识别与突破思维局限思维定势如同隐形的屏障,影响我们看待问题的视野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自我洞察,我们可以揭示这些隐匿的思维模式,并学会挑战它们。
首先,我们要培养自我反省的意识,定期审查我们的思考路径,注意何时我们可能不自觉地陷入旧有模式。
其次,尝试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比如换位思考,或把自己置于不同的环境中,这有助于打破常规思维。
最后,拥抱新知,接纳不同的观点,持续学习和更新信息,有助于我们摆脱思维定势的桎梏。
1.2 问题引领:自我质疑与现状挑战以疑问为导向的思考模式是一种有力的工具,它激励我们对既定事实和观念提出质疑,从而促进个人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提问的习惯,对他人和自己都保持好奇心,如问:“我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或“这一观点的依据何在?”这样的做法能帮助我们揭示表象下的深层逻辑,激发创新思维。
此外,勇于挑战现状至关重要,即使面对公认的事实,也要保持开放心态,勇敢质疑,因为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对已知知识的颠覆和超越。
通过自我洞察和问题引领,我们可以不断拓宽认知的边界,增强思维的敏锐度和灵活性,使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更具应对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关键在于保持好奇、批判性思考,并付诸实践。
唯有如此,我们的思维才能真正得以提升。
二、知识积淀与技能习得在个人与职业生涯的旅途中,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学习是两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它们共同铸就了我们面对挑战、抓住机遇的基石。
2.1 广泛学习:拓展知识疆界跨越学科的广泛学习倡导打破常规的学术边界,深入探寻各个领域的奥秘。
这不仅有助于拓宽我们的视角,更能激发无尽的创新灵感。
通过研读各类书籍、参与专题讨论、在线学习或是投身跨学科项目,我们可以在经济学、心理学、艺术、科技等诸多领域深化理解,洞察不同学科间的内在关联。
数学课堂不妨“小题大做”

数学课堂不妨“小题大做”作者:谢丽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2年第12期摘要:高三的数学课,以复习为主,深度学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主建构学习过程,挖掘学习潜力并发展其良好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深度学习的理念,引导我们进行有效教学,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这是教学的一个新思路。
关键词:高三数学课;“小题大做”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28-002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自我思考能力,提高其自觉探索、解决问题的本领呢?笔者通过实践发觉教师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教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更能用问题引领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让数学的课堂处处绽放思维之花。
笔者在上完一节高三三角复习课后颇有感触。
一、典例分析1.“小题”演绎“大戏”两种解法都要求学生头脑清晰,条理清楚,计算准确,能熟练运用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进行边角互化,属于对定理知识层面上的考查及简单的应用。
解三角形主要综合运用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知识,解方程等思想方法。
分析两条思路,发现学生对解三角形的认识还停留在知识层面上,只是将现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了简单的线性输入,这些都反映出学生解题思路单一,方向单一,一旦中途受阻,将无法继续进行。
若再回头重新审题计算,不仅浪费时间,很多人还会找不到有效的突破口。
平时注重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习惯,能很好的拓展学生数学思维。
第二题,在三角的基础上还考查了基本不等式,涉及到取值问题的时候还需进一步考虑到角的范围。
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既需考虑三角的特殊性,又需注意函数求最值的一般方法,特别是通过角的范围来确定基本元的范围,从而观察可否适用基本不等式,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
2.“小题”演绎“别有洞天”2.课后反思通过上述两题的解法,不难发现,对于一些小问题的研究,思考更深一步,说不定在思维上就会走出捷径,对于问题的研究也会豁然开朗。
问题引领,开启与文本对话之门

双锐 利 的 目光 仿佛 在 文本 中挖 出宝 藏似 的 。整 个课 堂学 生
思维 活跃 , 争 先 恐后 地发 表 自己的见 解 , 真正 成 为学 习的 主
人。
眼 皮底 下 逃 走 的 , 只 有 险中 求胜 , 采 取蒙 骗 的 手段 , 由此 看
出狐狸 的狡 猾之 极 。 如果问: 从 哪里 看 出狐狸 很狡 猾 ?笔者
读 自悟 中交 流 。 有 的说 它 “ 细 无 声” , 像牛毛, 像 细丝 , 让 人感 觉不到 ; 有的说它“ 潜入夜” , 在 人们 睡 觉 的 时候 下 ; 有 的说
它 滋润 万物 , 春雨 贵如 油 。这 样的 课堂 学 习 , 使 学 生 的主体 地 位真 正得 到 了落 实 。遇 事 好 问 、 勇于探 索 固然 重要 , 我 们 更 要 点燃 学 生 对事 物 持续 探 究 的热 情 , 这 样 才能 充 分激 发 学 生 内在 的创 造欲 望 , 培养 其 探究 性思 维 的品 质 。
文 本对 话之 门呢 ?
一
自己 , 看 待他 人 ” 这 一深刻 内涵 。 教师 少而 精 当的有效 提 问 ,
让 学生 有 充裕 的思 考时 间 , 达到 以精 问促 深思 的 目的 , 学生 真正成 为 学 习的主 人 。
、
整 体设 问 , 紧扣核 心 问题
新 课改 背景 下 ,简约 课堂 倡导 教 师在 教学 设计 上 围绕
阅读 经伟 ・ 说文论道
问题 引领 , 开启 与 文本 对 话 之 门
江苏扬 州市 宝应 县 实验 小 学( 2 2 5 8 0 0 ) 苗玉 玲
课 堂提 问是 语 文教 学的 “ 常规武 器 ” 。有效 的课 堂 提 问 能 极 大 地调 动 学生 学 习的 内驱 力 , 开启心智 , 促进思维 , 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淮安市深圳路小学(223005) 朱 莉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教学
艺术。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可以促进学生用英语交际。恰当的提问会把学生带入一个奇
妙的境界,让他们在这样的境界中积极思考,探寻答案。课堂提问既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
运用问题来促使学生思考呢?一、提问的重要作用1.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小学英语课堂教
学中,适当地运用提问策略,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他们在问题的刺激下开动脑筋,这
样的提问比单纯的讲解效率要高很多。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
让他们在获取新知时,也能复习巩固旧知。2.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课堂上的提问,可以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当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偶尔走神时,我们可以抛出一个问题,暗示他应该认
真听讲,这样比直接批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地
思考。他们若想获得肯定,也必然会加倍集中注意力,加快思维运转的速度,出色地完成任
务。3.交流反馈教学信息在讲授新课时,我们若想了解学生们是否理解教材内容,最有效
的手段就是提问。如果学生对答如流,那么他们一定掌握得很好;如果他们回答得磕磕绊绊,
那肯定需要重新讲解。此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来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对教学内容进
行补充,直到学生完全掌握为止。二、提问的运用策略提问可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我们
在备课时,要预设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更要及时调控,把问题融入课堂每一个必要的环节,
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变得更容易。1.在新课导入时提问一节课的开始是尤为重要的,如果在
上课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那么,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必然会非
常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案例:在教学5a unit1“the firs
t day at school” part e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书上的图片,然后
问学生:“where’s the slide?”(it is in the garden.)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i can see
some trees.)从学生的回答引出e部分对话,并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这些问题
给新授内容作了铺垫,利用旧知引出新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也遵循了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2.在内容衔接时提问在小学英语课堂教
学中,教师从一个知识点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不能生硬,要自然流畅。在教学中,我们要注
意知识点的衔接,要多方位、多角度地设计各种问题,发挥学生的横向、类比、联想等思维
技能,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知识,结合新知探索、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创
新能力。案例:在教牛津英语新教材3a unit4“my family story t
ime”时,学完单词后,要过渡到基本句型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who i
s the man in the picture?who is the woman in
the picture?who is the boy in the picture?w
ho is the girl in the picture?who is the old
man in the picture?who is the old woman in t
he picture?”让学生逐一回答这些问题,他们很快就知道该如何表达,既学会了
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还说得很流利。3.在重点突破时提问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
的,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是预定的,只有在课堂上抓住重点问题,才能节省时间,让学生学到
更多的知识。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就要找出单元的重点内容,然后以此为主线,串联其他
内容,这样就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了。案例:在教5a unit2“a new hous
e”part a时,重点内容是:what’s in\on\under\behind...?
there’s a...there are some...针对上述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
问题:“is there a bedroom?what’s in your bedroo
m?are there any flowers in the garden?what’
s near the garden?”回答出这些问题就可以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我们也
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他们掌握的情况,然后根据他们的回答,随时调整,有目的地进行
操练,这样既可以加深他们对新知的理解,又能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运用新知。4.在
解决难点时提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些难点问题是容易让学生感到困惑的,如语法知识、
句型结构等。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解决难点,让他们的困惑在瞬间瓦解,让他
们在学习中也能体验到成功,让他们信心倍增。案例:在教学“is this...”的句型
时,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问题:“is this a pen?”(yes, it is.)“is
this a book?”(no, it isn’t.)教师也可以指着学生的物品,随机
提问学生,让学生在问答中练习句型,使他们很快就知道该如何运用句型。总之,小学英语
课堂上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并能化解教学重难点。因此,
我们要多加运用,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容易,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英语,达到培养他们英语
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特约编辑 熊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