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分析总结1

曲式分析总结1
曲式分析总结1

绪论

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

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曲式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MFA。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

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和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

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

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和高潮。)一、有关旋律

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是“它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是指包含了“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当分析需要和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

1、旋律的外形

广义的旋律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看,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1)大山型(大波浪型):由跨度较大的音程、起落较宽的幅度构成,它常和某种崇高的感情、宽广的歌唱或壮阔豪迈的性格相联系;如《黄河颂》、《我爱你中国》、《天鹅》;

(2)连续上行的旋律常表现高涨、激昂的情绪。

如下例(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如下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3)连续下行的旋律进行常用来表现从紧张化为松驰的情绪。

如下例(肖邦《革命练习曲》)

这个主题是一个从愤怒的和弦到失望的下行音阶,虽说第一个强有力的和弦代表作曲家以满腔热血的革命精神勾勒出一幅华沙起义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场面,但随之而来的旋风般的下行旋律告诉我们,斗争并未取得最后胜利,相反,而是令人失望。

特别是曲首冠音,气息悠长的旋律具有诉说、叹息的情绪。就像浪漫主义诗人的朗诵,也相当于语言文字中的感叹句,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

如下例(柴可夫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这是一首优美动人象征着爱情的主题,可是由于两大家族的世仇,给这对充满幸福的情侣也抹上了一丝淡淡的惆怅,音乐上带有情人之间倾诉着不可预测的未来。

(4)同音反复的水平式旋律,常常起着背景性的作用,或者象歌剧中的宣叙调,渲染其某种特定的气氛。

如下例(格罗菲《大峡谷组曲》第一乐章“日出” )

这是号称“音乐山水画家”的美国作曲家费尔德·格罗非,1920年游览了世界著名美国名胜,亚利桑那洲科罗拉多河上全长402公里的大峡谷之后,于1930年写作的一部名为《大峡谷》交响组曲的第一乐章。这是长笛奏出的具有主题音乐特点的华彩旋律,仿佛是清晨的鸟鸣,把我们带入了科罗拉多河上的人间奇景。(当然无休的同音反复会带来一种机械的音乐效果,也违背了音乐发展的自然规律,但在某种需要的情况下,用这种手法来显示旋律的魅力所在。)

再如《月亮颂》中的尾声,最后在叙述“他若在梦中见到我,把他从甜梦中唤醒”。

(5)最高音在最后的疑问式旋律,常产生与问话语气相似的“疑问”效果。如:舒曼的《为什么》、李斯特的《前奏曲》。

(6)锯齿式:旋律的起落幅度较小,波峰周期较短、经常是由较小的音程在不宽的音域里迅速上下波动,它能使情绪显得生动活波。

如下例(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天方夜谭》)

这个旋律雅丽流畅,充满了幻想色彩,像在讲述着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的故事。

如下例(拉威尔《波莱罗舞曲》)

这是一支西班牙风格的主题,委婉的旋律刻画出西班牙少女的动人形象。

(7)环绕型:环绕音围绕着中心音上下运动。

a、平稳对称:环绕音围绕中心音上下对称;如:《年青的王子与公主》;

b、离心式:以跳进为主的离心式进行,常表现一种活跃的气氛,如下例(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2'55″)

这个迥旋曲的主题逐渐离开它的中心音口,向第二插部靠近,此时情绪热烈欢快。

c、环绕音离中心音越来越近,如《打起手鼓唱起歌》的结束句。

2、旋律的隐伏骨架

在旋律中能够起着支撑旋律的结构,体现了旋律的风格和旋律中重要的音级。所以在音乐中有“听得见的音响和看不见的结构”。

旋律的骨架常由旋律中某些重要的发音点构成,它们可能从其中的长、短、高、低、轻、重、起、止、色(即色彩)各音中产生。例如:《打起手鼓唱起歌》(由重音构成)、《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由起止音构成)。巴赫《c小调帕萨卡里亚》主题。

3、旋律的高潮及其布局

旋律高潮:在艺术效果上最激动人心的瞬间;

高潮爆发的位置:

“弹性的”:指作曲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高潮设置在旋律全长的任意位置;

“硬性的”,如果作曲家没有特殊处理,会把高潮设置在全长的黄金分割点处(0.618)。

高潮处的调式音:一般高潮处的会安排下属音,而最为典型的是使用调式的六级音。(如《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

4、旋律的时代风格

?巴洛克时期:有一种固定的构成形式,旋律由三部分构成——主题头(特征较明显)、音乐的一般性进行、小结尾(终止式);

?古典主义时期:主要体现在音程上——级进、同度、跳进分开使用;

?浪漫主义时期:由两种典型状态,一种是纯粹的五声化旋律,象征庄严崇高的理想;另一种是典型的半音化进行,表达内心痛苦的流露;

?现代风格:有两种典型形式,一种是“音程菲声乐化和返身进行”;一种是节奏的菲周期性处理。

第二节——节奏

摘要:节奏的概念、作用、节奏分析的要点包括节奏的组合方式、与风格的关系、节奏的密度

一、节奏的概念:

由于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动态的艺术,所以音乐艺术的生命和特点取决于它“在时间中的运动”,而在时间中的运动与发展就取决于音长的安排。所以,我们给节奏下一个定义就是:

1、定义:用长短方式来体现的一种特定的音乐时间关系。

2、狭义的认识:狭义的“节奏”仅作为与“旋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仅指音乐中的时间因素,所以说,狭义的节奏就是指发音点的长短及组合(节奏=音长);

3、一般所指:在实际音乐作品中,发音点的长短及组合与拍子的“强弱”及速度的“快慢”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音型组合的过程中,同样性质的节奏单位和同样数量的发音点数,完全可能由于不同的重音安排而造成不同的节拍效果,此时,节奏的概念就有所扩大,它指音长与节拍、速度的结合。也就是说,节奏=音长+节拍+速度。

二、作用

旋律决定一部音乐作品的性质;节奏决定一部音乐作品的性格。

如果我们把音高看作音乐的基本材料并能决定一部作品的基本性质的话,那节奏就能赋予音乐以多样化的性格。例如,很多变奏曲中,同一个主题在各个变奏中的多样化变形,是一定离不开节奏的。

三、节奏分析的要点

1、节奏单位

节奏单位也叫做“音长单位”和“音长模式”,是用来规范和衡量节奏的一种标准,它可以简单的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基本的单位”,即可以用“2”为参数来“倍加”或“倍分”的那些单位,例如: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另一类则是不能为第一类所概括的各种音长,如各种连音或自由节奏,通称为“特殊的单位”。

2、节奏的组合方式

根据自然的呼吸确定节奏型,从而判断其组合形态。节奏的组合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3、节奏与风格的关系

风格是一个包容量很大的概念,能够影响风格的因素也很多。因此在讨论节奏风格的时候,主要只限于音型模式方面,因为特定的音型组合不仅要涉及到时代、个人、民族或地方风格,还常常与音乐的体裁与类型相关,因此最能体现节奏的风格特性。

4、节奏的密度

节奏的密度,即在单位时间内,发音点的多少。

一般来说,节奏的密度越大,音乐的紧张度就越强;节奏的密度越小,音乐的紧张度越弱。

第三节——调式及和声

摘要:调式在旋律中的作用,和声及其表现作用,综合音乐语言分析实例,音乐语言的语义性及不确定性。

一、调式在旋律中的作用:

当某些不同的音级围绕着一个中心音有规律的运动时,就形成了调式。从调式的主音出发,按照高低顺序进行到临近的另一个主音,就形成了音阶。由于音阶基本都是存在某个调式之中,所以音阶也叫做调式音阶。在传统音乐里,已有四种主要的调式音阶构成体系,分别是:东方的五声调式音阶、教会调式音阶、西欧大小调式音阶和现代的人工调式音阶。而每种体系又包含众多的调式音阶结构。

那么调式音阶在旋律中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1、它规定了旋律中各音的主次地位、动静关系以及稳定程度。例如,在大小调式中,要想表现活跃、紧张的情绪,要想使音乐具有向前发展的动力,旋律中就尽量少用调式音阶的Ⅰ级、Ⅲ级和Ⅴ级音;而要想获得停顿、收拢、终止的效果,旋律中可多用I级、Ⅲ级和Ⅴ级音。

2、利用不同调式的特征来加强表达的情绪。例如,由于自然大调式的主音与三级音之间是个大三度的音程,主音与六级音是大六度的音程,所以自然大调式音响明亮、自然而稳定,因此,若表现“光辉的颂歌”、“雄壮的进行曲”、“欢快的舞曲”,一般都选用自然大调式来写作。同样的道理,小调式的音响色彩比大调式要暗淡的多,所以那种“悲凉的挽歌”、“忧伤的叹息”,以及许多类似情绪特点的音乐,都采用小调式来写。由于五声调式不含小二度、三全音、大七度等尖锐的音程,所以,在以大小调为主的西洋音乐中,五声调式常用来表现“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希望”以及描写大自然等音乐形象,如《朝景》。

当然,调式的“色彩”以及人们对这种色彩的感受也不是绝对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传统的审美习惯,特别是具体作品的处理。例如,古希腊人认为多礼亚调式是庄严的;弗里吉亚调式是鼓舞人心的;爱奥利亚调式的音阶结构和今天的自然小调式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认为它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欲。海顿、莫扎特的作品,几乎都是用明朗的大调式写作的,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却以擅长处理悲剧体裁而著称,他们的作品常常采用小调式。(《二十世纪调式简述》)

二、和声及其表现作用

1、通过不同的和声结构以及不同的和声序进表现不同的乐思

所谓的和声结构也就是纵向音的关系,包括排列法以及重复音,它们均可形成和声稳定性、紧张度、色彩感、音响疏密等差别。例如:开放排列,音响较亮,密集排列音响较浓,声部较融合。

和声序进指在调式中,前后和弦的进行。在古典主义和声中,为了强调和声的功能性,常采用根音上四度、下三度、上二度的进行。若表现和声的色彩性,常使用和声上三度、上五度的进行

2、体现个人风格的和声

从晚期浪漫主义以后开始,和声发展史上常以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和声风格作为分水岭,它开辟了和声史上的新纪元。由F—B—#D—#G构成的和弦,被成为“特里斯坦和弦”。

到了二十世纪,很多音乐家都有自己常用的和弦,这些和弦也被称为“人工和弦”,例如斯克里亚宾创造的“神秘和弦”里,包括了各种四度音程。

还有巴托克创造的“轴心和弦”,由两对三全音构成,如下例:

还有“巴托克和弦”,也称为大小三和弦

3、给音乐作品合理的断句

和声犹如文学作品中的标点符号一样,作为音乐的句逗标志,划分音乐的句法、段落,这对于那些没有唱词的器乐作品来说非常重要。

三、实例分析(综合音乐语言的各个方面分析《六月——船歌》的呈示段)

船歌(Barcarolle)——起源于威尼斯贡多拉船工所唱的歌,十九世纪成为一种浪漫抒情曲体裁,这种体裁有如下特点:

?要求使用复合节拍;

?要求使用幅度宽广的半分解和弦音型伴奏;

?速度适中。

?旋律富有歌唱性。

1、音高关系:前两小节可以分成两个句读,第一个句读是直线式上行,第二个句读是迂回式下行,在外形上形成一波三折,在感情上是一唱三叹。

2、节奏:以等分型为主。也可以说是先等分后逆分。

3、节拍:4/4拍,是个复拍子。

4、调性、调式、和声:g旋律小调,和声以主功能为主。

5、速度:如歌的行板。

6、力度上:伴随着音高的流动自然的变化。

7、音域、音区:音域达纯十度,是常人的正常音域;音区方面是在钢琴的中音区,也是男高音、女高音的正常音区。但相对来说,男高音更加轻松所以,说它如歌,甚至还可以说可歌。

8、音色:我认为是男高音的音色。

9、演奏法:要求连奏。并且要有悠长的气息,一气呵成。

10、织体:使用半分解和弦伴奏,增强了如歌的性质,使得音乐更加抒情。

以上是从基本表现手段的十个方面所作的简略分析。

四、总结:

1、音乐语言具有一定的语义性,应该多掌握这些习惯性的表达。

由于音乐语言是构成音乐作品的基础,是表达音乐内容的基本手段,是人们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一定的共性,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它又具有一定的语义性。也就是说,某些音乐语言体现出来的特征,可以与表达一定的情绪相关。因此,了解一下音乐语言及基本要素的一般特性,了解一下音乐表现手段的习惯性和特殊用法,对理解和分析音乐作品是很有帮助的。比如①旋律的上行将导致情绪的高涨,反之,将带来情绪的松懈;②三和弦在结构上的“大、小、增、减”不同,就有音响上的“刚、柔、扩、收”的色彩之分。不少的“语义性”表达,还与特定的地方、民族、风格、流派、作曲家的个性因素有关。③例如德奥音乐中上行六度构成的旋律,往往被认为代表了希望与热忱(舒曼《梦幻曲》)。

④柴可夫斯基音乐中的二度下行,特别是半音化的小二度,则常常与忧伤、叹息或内心痛苦等形象有关(《第六交响曲》MovII)

⑤弦乐器的音色常被认为和人、人的思想、情感、语言与歌唱有关,所以在表达女性柔美的性格时,常使用弦乐器的音色;⑥多声复调织体的音乐,则常常被认为同时表达了集中不同的音乐形象或同一形象的不同侧面,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草桥结拜》2.54《楼台会》(14,15.15分),或《大峡谷组曲》中游客的主题与毛驴的驼铃声(241)。

2、音乐语言具有不确定性:不能过于机械。

“语言”在这里是一个借用词,音乐语言是不可能象文学、诗歌中的语言那样具有确切的内容含义的。比如一条旋律、一个和声进行、一段节奏等。例如,一条大调的音阶,又无数音乐家用过,一个大三和弦的分解,也有无数音乐家使用过。

分析实例:

1、外形;曲首冠音式,大山式的起伏。

2、调式:b D自然大调b b和声小调b D旋律大调

3、音区:高中低

4、力度/明暗度:█▇▆▅▄▃▂▁

第二章:音乐的主题

音乐的分支很多,所分的各行各业虽然从事的专业各不相同(有音乐理论的、音乐评论的、音乐创作的、音乐演奏的、音乐演唱的、音乐指挥的、音乐欣赏的),但却有一样东西可以将它们联系起来,它是什么呢?这就是“音乐作品”。作曲的人需要写作品,演唱演奏的需要表演作品,音乐教育的需要较作品,音乐欣赏的需要听作品。音乐的各行各业都离不开音乐作品,而音乐作品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灵魂的就是音乐的主题。

一、意义与特点

1、主题是指音乐作品中那些“意义突出、性格鲜明、表现力强和可塑性大”的组成部分。

这句话较长,它是一句经常用来说明问题的一个基本句型——“是字句”,就表明“什么是什么”。“是”作为一个联系动词,它前后两部分的内容是一样的。所以,这句话可以简化一下,就变成“主题是音乐作品中的组成部分”。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明,音乐作品中除了主题之外,还有其他部分。主题和其他部分一起构成主题。那么这句话同时还说明另外一层含义,音乐术语中的主题与其他艺术门类中术语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其他艺术门类中“主题“的含义主要指体裁。比如这个电影是什么主题?……廉政主题、战争主题、爱情主题,此时主要指体裁。因此,那个主题并不是那个艺术作品中的某个组成部分。而音乐作品中的主题和那个主题的所指就不一样。在音乐作品中,“主题”不仅是音乐作品的一个具体组成部分部分,而

且还是音乐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重要到什么程度,刚才用了十六个字进行概括:“意义突出、性格鲜明、表现力强、可塑性大”。

下面是第二句话。

2、主题,尤其是优秀作品的优秀主题,具有类似“格言”的效应。(格言效应:言简意深、耐人寻味、易听易记、常听常新)。

那么,格言是什么效应呢?言简意赅、耐人寻味、易听易记、常听常新。

这句话说“主题,尤其是优秀作品的优秀主题,具有类似“格言”的效应。”这就表明不是所有音乐作品的主题,而必须是优秀作品的。那么是不是优秀作品的所有主题都具有格言的效应呢?也不是这样的。这里要求必须是优秀作品中的优秀主题,才具有类似格言那样的效应。

我们知道,格言不仅在中国有,在西方也有。比如在中国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不怕路远,就怕志短。”、“鸟贵有翼,人贵有志。”、“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那么“格言效应”是一种什么样的效应呢?我们也可以用十六个字来解释,叫言简意深、(格言不能太复杂,太复杂了别人记不住。音乐作品的主题也不能太复杂,否则别人也记不住。)耐人寻味、易听易记(这个作品要容易听,而且还要容易记。这也是衡量一个作品好坏的标准。一首作品的主题太大,别人记不住。对作品的追踪、聆听就是靠记忆,你一首作品演完了,别人还弄不清楚它的主题,这也不好,所以要易听易记)、常听常新。

好的主题,应该具有这样的功能,应该产生这样的作用。我们去评价、去领会一首作品,我们首先就要抓住它的主题。

3、因为优秀的主题一定会包含最基本的乐思、凝聚最核心的素材、概括最重要的音乐形象。

4、所以,主题才会成为音乐过程的起点、(音乐是需要时间的,而主题就是这个时间的起点)成为音乐发展的依据、成为音乐统一的力量。

5、进而所得到的结论是:音乐作品的分析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捕获、识别、理解和把握音乐主题的过程。

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是要捕获、识别、理解、把握音乐主题,这里有八个字,四个动词,这是四种不同的状态。首先是捕获,捕获靠什么呢?可以靠耳朵,可以靠眼睛。也就是说在听作品的时候,要听出来什么是主题;在看总谱的时候,要能看出那里是主题。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能力。

然后是识别,当你抓到之后,要能识别这是个什么主题?那是个什么主题。然后要理解,这个作曲家为什么要在这首作品中写这样的主题,对不对?你捕获了、识别了,理解了,最后就把握了。

所以说,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是捕获主题、识别主题、理解主题和把握主题。

实例分析:

二、主题的特征

主题的特征指一个主题能够区别于其他主题和能够使人们对它实行追踪的标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特征:靠自己的感受,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括;

2、体裁特征——由速度、节拍、音型决定;需要注意:

a、不要把音乐主题的体裁简单等同于主题所属音乐作品的题材;

b、某些主题不具有明显的体裁特征,为此也不必无中生有;

3、风格特征:包括a、时代特征;b、民族或地域特征;c、流派或个人风格;

4、外形特征:

a、点状:音乐被休止符切割成许多短小片断,或由很多短小片断反复构成。(例如《胡桃夹子》);

b、线状:气息宽广、线条悠长。(例如《黄河颂》);

c、面状:进入浪漫主义时期后的那些由平行旋律构成的主题,在印象主义作品中较常见;

d、网状:一种纵横交错的副调织体(例如《牧童短笛》);

第三章音乐的形象

摘要:形象的定义,分类。

一、形象的说明

1、形象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复杂到你怎样去想象都不过分的程度。(对同一部音乐作品或同一段音乐的形象,我们的理解不可能达到一致的统一。中国有句话叫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而国外有句谚语叫做“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的哈姆雷特”之说。由于形象这一名词来自于视觉领域,它是个视觉领域的名词,用来解释视觉领域的现象较合适,但用视觉领域的名词来解释音乐这个听觉艺术,就显得困难。)所以总的来说,一方面由于

它比较复杂,我们不必深究;但另一方面由于它又比较重要,我们又无法回避。因此,形象的问题应该讨论到适可而止的地步。

2、什么是音乐形象?当音乐能真切的表现某种特定的情绪、场景、过程等,并能使听者在心中产生相关的联想,这种被表现的对象和所产生的联想就叫做音乐的“形象”。(比如听《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描写“同窗三载”的一段,情绪热烈、欢腾,我们从中仿佛可以“看到”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一起同窗共读、朝夕相处、无忧无虑的生活场景,也能感受到两人感情之浓。)

二、必要的注意

1、对形象的理解和描述,要注意“求大同,存小异”(艺术鉴赏中所引起的情绪可因人而异)

音乐艺术的抽象和不确定的特性决定音乐要求大同,存小异。它有“三可、两不定”即:不可停滞、不可中断、不可逆转;内容表达不确定,以致形象理解不限定。(美术是空间的艺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是通过乐音流动的方式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这就决定了它的形象不可能象造型艺术那样具体,而只能较为抽象。

2、且勿“形象化”之。理解音乐形象时,既要客观、合理的理解音乐形象,又必须防止误入“形象化”的极端。

3、要注意积累音乐的习惯性表达方法和语义性的表达手段

不少习惯性的用法如:旋律上行可以导致情绪的高涨,下行可以带来情绪的松弛。三和弦结构上的“大、小、增、减”,可以形成音响上的“刚、柔、扩、收”,弦乐器常被认为和人、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等各方面相关;小提琴常用来表现女性,大提琴常用来表现男性等。

而一些“语义性”的表达方法,常和特定的地方、风格、民族、作曲家、流派等结合。如钢琴上表现伤感的音乐,其调性的选择常是黑键调;德奥音乐的上行六度常代表一种热忱和希望;可以表现小提琴特性和体现演奏家技巧的经典的小提琴作品常用D大调。一些特定的节奏常和一种音乐体裁相关(圆舞曲、玛祖卡、探戈)。肖邦的音乐要弹的象雾一样的明亮。

三、主题的分类:

根据主题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

(一)、概括性主题:用比较纯粹的方法去概括地表达某种抽象情绪的主题。(占绝大多数)可以分为三类:

1.歌唱性主题:以节奏的不断变化和乐音的频繁流动为特征,并有大气息、长线条、如波浪般起伏的旋律外形。

?、具有歌唱性(歌唱性包括如歌性和可唱性)如肖邦的夜曲,Song with Words.舒曼《梦幻曲》

?、歌唱性程度:歌唱性程度需要音高不断的流动、节奏不断的变化;调性宽广、音色统一。如《梁祝》、《天鹅》

2.律动性主题(有规律的运动):可以理解成歌唱性主题的逆形式。主要表现在节奏、音高、句法或结构等方面的周期性,而周期性通常又表现为重复。如《卡门序曲》(音乐上很悦耳,

律动性较强,但歌唱性较差)、《肖七》第一乐章的法西斯主题(它的节奏是)、《胡桃夹子》

3、歌舞性主题:就是将“歌唱性”与“律动性”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主题。一般都具有载歌载舞般的音乐形象。它又有三种情况:

?、融合:即将两种特点混合起来。

?、并置:将两种特点在同一主题中一前一后的出现。如《第五钢琴奏鸣曲》、如莫扎特《第四十一交响曲》

?、对置:将两种特点在同一主题的不同声部一上一下的放置。例如《天鹅》

(二)、标题性主题:使用某种特定的音乐方法(文字概括)力求生动地表达某种特定情绪的主题。(标题音乐是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繁荣起来的,“标题音乐”的名称也是十九世纪的产物。但标题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十七世纪。十八世纪以后,更出现了一些早期标题音乐的代表作品。如巴赫在1704年所作的《离别随想曲》,也是早期标题音乐的典范作品。贝多芬在1808年所作的《田园交响曲》,是标题交响曲的先声。柏辽兹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所作的《幻想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交响曲,则以鲜明的标题性、戏剧性和新颖的配器效果见称于世,是浪漫派标题音乐的划时代作品。门德尔松在同一时期,也写了一系列描写自然风光和取材于文学作品的序曲。这种标题序曲到了李斯特的手里,发展成为交响诗。)

1.客观描写性主题

通常采用描写的、模拟的、仿真的手法来表现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生活中富有特点的声响。

较适合模仿的有声音(利用下行三度表现杜鹃的叫声《杜伊勒里宫花园》、《杜鹃圆舞曲》,再如圣桑的《公鸡与母鸡》、《狮王进行曲》)、过程(描写日出的如《朝景》)

《二月狂欢节》

2.性格刻画性主题

偏重于以某种特定的手法来概括地描写表现对象的主要性格。(《狮王进行曲》中借用“进行曲”的体裁来刻画狮王及其行进时的威严性格。《彼得与郎》中彼得的主题就是来自速维尔少先队队歌。舞剧《胡桃夹子》中为了描写“咖啡”和“茶”,就简明而巧妙地采用阿拉伯舞曲和中国舞曲来唤起听者的联想,因为一般认为咖啡原产于阿拉伯,茶原产于中国。)

3.标题联想性

用概括性的文字标题来提示音乐所表现的形象。它的特点是要有一个标题,只有结合标题才能激发我们的联想,否则就是概括性的。例如《天鹅》,对照这个标题,可以很容易的想象到天鹅在水上怡然自得的情景。

(三)、中介性主题

介于“概括性”和“标题性”主题之间或同时具备这两种特点的一种主题类型。有两种情况,一是整部作品有明确的标题性构思,但其主题却做概括性处理。如《王子与公主》;二是把概括性的旋律与标题性伴奏背景相结合的中介性主题,这种情况与歌唱性和律动性两种结合起来的情况类似。如《天鹅》

四、小结。

在第二个问题“必要的注意”中已经说到,对形象的分析要求“求大同,存小异”,即不能把形象化,还要言之有物,论之有据。对于根据主题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所分的类别,在认识上,既要和其它音乐语言相结合,合理的、准确的把握音乐的形象,还应该认识到,对一部作品或一段音乐所表达形象的解释可能存在多种说法。

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doc

音乐学院《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体现该乐曲或段落的基本性格面貌的乐思,称之为(主题)。 2. 一首乐曲中的某个结构单位,如果用它自身的主要调性的主功能来完全终止,那么该结构单位称为(收拢性结构)。 3.乐段的内部结构可以细分为(乐句)、(乐节)、(乐汇)。 4. 乐段最后落于主调的属和弦,以和声的半终止结束,称之为(开放乐段)。 5. 段落之间还可能形成尾首重叠的关系,称为(侵入终止)。 6.音乐作品的结构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要素包括:(旋律)(和声)(织体)(调式调性). 7.乐段的调性结构可分为(单一调性)和(转调)的结构 二、名词解释(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复乐段 复乐段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复乐段的“复”,为重复或复合的意思。它既是一个量的概念,即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分量,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内容为重复关系。复乐段以其包含乐段数量的差别,可分别称之为二重复乐段、三重复乐段等。但三重及三重以上的复乐段实际上非常罕见,因此,通常所谓的复乐段,也即指二重复乐段。 2.三部性原则 三部性原则是在呼应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部性结构就是

在遥相呼应的两部分之间,插入一个中间部分。 三部性原则在音乐中的具体体现,可用图式:A-B-A来表示,即主题(呈式)——离题(对比或引伸展开)——返题(主题再现)。三部性原则的核心是再现,因而也可以称之为再现原则 三、简答题(共四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哪些特征? 答: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以下几个特征: (1)乐思材料比较片段化、零碎化。 (2)调性与和声呈不稳定功能。这种不稳定功能的最基本的体现是避免全曲的主要调性而在从属调性上进行。调性与和声的不稳定功能的进一步强化则体现为不确立一个明确的调性为目标,避免主和弦或避免完全终止式,不在一个调性上作较长的停留,较多使用不协和和弦等等。 (3)结构上不规整,不形成正规的乐句或乐段结构。结构的分裂是体现结构不稳定功能的常用手法。 2.乐句、乐节、乐汇有什么特点? 答:乐句是乐段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乐段内部的曲式成分。其长度一般约为4至8小节,具有一定的节奏音型和旋律的起伏,乐句的和声包含相对完整的内容,句尾通常要出现和声终止式。 乐节指长度约为2至4小节的、规模较小的音乐片段,多数乐节相当于半个乐句的长度。 乐节内若能再细分,则可以划分出乐汇。乐汇是由两个以上的乐

曲式分析

曲式分析 第一章:绪论 1.曲式——音乐作品的结构样式。(音乐的各要素按照一定逻辑关系和时间关系。) 2.曲式分析——以典型的音乐结构为基础,寻找音乐作品结构的共性化特征及规律。 3.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音色、音区、力度、演奏(唱)、调性、调式、和声、织体、复调、配器等(分析音乐作品结构的基本手法)。 4.曲式分析的原则:单一原则;并置对比原则;再现原则;回旋(循环)原则;变奏原则;奏鸣原则。 5.音乐材料及发展手法:重复;变奏;展开;派生对比;并置对比;模仿;模进;分裂;时值的压缩与扩大;调式对比;音程的扩大、压缩与转位;动机贯穿;旋律的自由发展;织体。 6.音乐的陈述类型:(1)稳定型陈述:呈示型、结束型、引子型。(2)非稳定型陈述:展开型、过度型。 7.动机——音乐作品中最小的有机组成部分。 8.主题——能代表音乐作品的性格和形象音乐的思维。 9.音乐曲式结构发展的基本原则:呼应原则;三部性原则(再现原则);起承转合原则;变奏原则;回旋原则。 第二章:一部曲式 1.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结构。速度、节拍、体裁取决于乐段的长度。 2.一部曲式的乐段的特点:(1)由多个乐句组成,有完整的旋律,不是零碎的展开:(2)能表达完整明确的乐思,乐段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3)有明确的终止;(4)一般为稳定陈述。 3.乐段的内部结构:乐段——乐句——乐节——乐汇。 4.乐段的分类标准:(1)以乐段内部乐句的数量作为划分依据;(2)以句子之间的关系作为依据;(3)以构成乐段乐句的数量2的N次方和句子小节2的N次方为标准,可分为方正型和非方正型;(4)以乐段调性变化和终止作为依据;(5)以音乐结构的陈述方式作为依据,可分为呈示型乐段和中间展开或连接型的乐段。 第三章:单二部曲式 1.单二部曲式——由两个对比又统一的乐段有机结合形成的曲式。 2.单二部曲式的分类:有再现单二部曲式、无再现单二部曲式(对比式和引申式)。 3.有再现单二部曲式(二段曲式)、四句式上下片乐段(四句式的平行乐段)和起、承、转合式乐段的区别:二段曲式比四句式上下片乐段的第一部分的主调收拢使句读划分更为清晰;二段曲式比起、承、转合式乐段,前两个乐句与后两个乐句的对比性及收拢性使乐段感增强,结构层次更分明。 第四章:单三部曲式 1.单三部曲式(三段曲式)——由三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按照三部性结构原则组合形成的曲式。 2.基本特征:呈示乐段——中段——再现乐段。(ABA)图式:(1)a+a'+a(2)a+b+a(3)a+b+c 3.中部:发展中段(引申型)、对比中段(并置型)。 4.发展中段(引申型)的特征:第二段和第一段之间的对比较少,更多的是第一段主题的延伸发展。(第二段采用第一段的材料) 5.对比中段(并置型)的特征:既有新材料的对比并置,又有第一段材料的引申发展形成的中段——综合性三段曲式。(第二段完全采用新主题新材料,形成和第一段明显的并置对比) 6.再现段:(1)原样再现(2)变化再现:变奏再现、动力再现、减缩再现。 7.动力化再现:引进新的乐思. 第五章:复三部曲式

分析化学(四川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第六版)总结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一节 误差 一、系统误差 定义:由于某种确定的原因引起的误差,也称可测误差 二、偶然误差 定义:由一些不确定的偶然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也叫随机误差. 偶然误差的出现服从统计规律,呈正态分布。 三、过失误差 1、过失误差:由于操作人员粗心大意、过度疲劳、精神不集中等引起的。其表现是出现离 群值或异常值。 2、过失误差的判断——离群值的舍弃 在重复多次测试时,常会发现某一数据与平均值的偏差大于其他所有数据,这在统计学上称为离群值或异常值。 离群值的检验方法: (1)Q 检验法:该方法计算简单,但有时欠准确。 设有n 个数据,其递增的顺序为x 1,x 2,…,x n-1,x n ,其中x 1或x n 可能为离群值。 当测量数据不多(n=3~10)时,根据测定次数和要求的置信度,查表得到Q 表值;若Q >Q 表,则舍去可疑值,否则应保留。 (2)G 检验法:该方法计算较复杂,但比较准确。 若G > G 表,则舍去可疑值,否则应保留 第二节 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一、准确度与误差 1.准确度:指测量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反映了测量的正确性,越接近准确度越高。 系统误差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2.误差:准确度的高低可用误差来表示。误差有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之分。 (1)绝对误差:测量值x 与真实值μ之差 (2)相对误差:绝对误差占真实值的百分比 二、精密度与偏差 1.精密度:平行测量值之间的相互接近程度,反映了测量的重现性,越接近精密度越高。 偶然误差影响分析结果的精密度。 2.偏差精密度的高低可用偏差来表示。 偏差的表示方法有 (1)绝对偏差 :单次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x x d i -= (2)平均偏差:绝对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n x -x d n 1 i i ∑== (3)相对平均偏差:平均偏差占平均值的百分比:100%x d ?= r d min max X -X X X Q 相邻 离群-=S X X G -= 离群

一、《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考试范围

一、《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考试范围 1.第三章多声部音乐调性的识别与和声分析 本章考试内容是分析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音乐作品 包括:调性的识别、转调、离调、换调,副属和弦等内容。 声与作品分析基本要求 一、和声分析的次序 (一)分析全曲基本调式调性布局 (二)分析段落和声结构 (三)分析乐句和声结构 (四)分析转调与离调和声 二、和声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和声终止式 1.半终止 2.完全终止 (二)关注和声低音 和声的原位与转位 2.第四章音乐材料陈述与展开 (1)音乐材料陈述主要是:稳定性陈述与非稳定性陈述两种类型 (2)音乐的材料展开手段主要是: 1)变奏,织体变化、和声变化、旋律变奏、调式调性、速度、配器等。 2)延展,重复、模进、分裂、紧缩、扩大等。 3.第五章音乐作品曲式结构的基本原则音乐分析中曲式构成有两种原则

原则一: 原则二: (1)并列原则 (1)呼应原则 (2)再现原则 (2)三部性原则 (3)变奏原则 (3)起承转合原则 (4)回旋原则 (4)变奏原则 (5)奏鸣原则 (5)回旋原则本讲课主要采用第二种原则 4.第六章规范化曲式之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本学期讲课至第六章第三节为止。 第一节一部曲式(一段式) 一、一部曲式定义 二、乐段分类 (乐段内部结构) (一) 单乐段 1. 一句类乐段 2. 二句类乐段 3. 三句类乐段 4. 四句类乐段 5. 五句类乐段 (二) 展开型乐段 (三) 平行复乐段 三、一部曲式的和声 (一) 和声结构的开放性 (二) 和声结构的收拢性 四、一部曲式的从属部分 五、一部曲式的应用 提示:重点掌握复乐段 第二节单二部曲式(二段式) 一、定义:两个内容不同或相近的乐段,建立在对比与统一基础上,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总结]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总结]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本学期担任2015级生物技术及应用班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工作,对学生经过近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现作出总结,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 每一节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结合课本内容和专业对口岗位,准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收集每课的知识要点,及时整改。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该班二分之一的学生都是文科生,对于高中化学不熟悉,这就需要把教材内容讲解得通俗化、生动化、幽默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我还将比较简单的章节让学生自学,自己做PPT并给大家讲,加强学生互动能力,让他们能够说出来。认真关注课堂,使课堂教学紧张有序地进行下去。解决学生提出的棘手问题时要灵活多样。 三、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老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均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四、让学生准确掌握各章节的知识点 为了让学生尽快准确地记忆各章节的知识点,我每章节都做一次小结,明确告诉学生哪个知识点是教学重点,哪个是需要务必记住的,哪个是掌握了解就可以的,做到层析分明,让学习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掌握全部知识点,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点。对于考试不能达到理想分数的学生,要求学生写出试卷分析,找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改进学习方法,迎头赶上。 以上是近一学期的工作经验积累,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学生的成绩还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还不端正,学习劲头还不足,部分容易小富即安,不求上进,自我满足。这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感谢您的阅读!

《曲式分析基础教程》学习总结(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 曲式的定义及概述 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 音乐是时间艺术,音乐的形式是在时间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曲式也就是音乐过程的结构。换言之,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的音乐事件在一个有起讫的时间过程中按一定的逻辑结构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便是音乐作品的曲式。 每一首具体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都是不尽相同的,但是我们仍然在其中发现一些规律 应注意的一点,曲式的学习必须与具体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相结合。 有关曲式结构的一些基本术语概念 主题 在一首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体现该乐曲或段落的基本性格面貌的乐思,称之为主题。 主题也即是主导乐思。主题的长度并无严格的规定,他通常是一个乐句或一个乐段。 主题可以是单一材料的,也可以是对比的(多出现于大型的乐曲中)。 一首乐曲中的主题数量可多可少。 有多个主题时,可分为主要主题与次要主题。 在具有一定长度的主题中,主题的开头部分成为“主题头”,它往往体现为主题最核心的动机材料。在乐曲发展过程中,主题头的乐思动机具有特别醒目的特点,从而成为辨认主题素材的最重要标志。 结构单元,次级结构与整体结构 一首完整乐曲的曲式结构就是该乐曲的整体结构。 能够成为整体结构的最小曲式是乐段。 音乐中最小的具有一定完整性的结构单元是乐段(可以表达乐意的最小结构单位)。 由乐段构成的次级结构称为段,为最底层的次级结构单位。有大于乐段的曲式构成的次级结构称之为部,部本身还可以分出下属层次的结构单位来。 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 乐曲中的某个结构单位,如果用它自身的主要调性的主功能来完全终止,那么该结构单位称为收拢性结构。相反为开放性结构。 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结构在微观与宏观上来解释,它的结论将是不同的。

曲式与作品分析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述 1、《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的分析角度,将侧重在“作曲技术理论范畴”。而在作曲技术理论的各学科中,本教程又更集中于“音乐结构技术理论”。所以该课虽然不要求全面、系统地分析作品的和声、复调或配器技术,但要求学生具备以上学识,以便将有关内容作为音乐语言要素进行综合观察,并根据其在具体作品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作出重点分析。 2、曲式学虽然对历史上的音乐结构法则进行过系统化的规范,但世界上却没有绝对统一的方法、模式。因为作曲家在创作时,对利用和发挥各音乐要素的偏好各不相同,所以也没有绝对格式化的分析方法,我们只能是根据具体作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3、音乐分析应从宏观入手,逐步深入到细节。音乐语言要素中(在音乐构成的“各种要素”中),曲式是支撑骨骼,调性布局和和声功能布局是宏观环节,其他要素在一般情况下,多属于微观分析。宏观和微观是互为表里的综合体。分析与综合相辅而成。 第二节本课程所包含的基本内容 1、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旋律线、节奏、节拍、速度、调式、调性、和声、音区、音强(力度)、音色、演奏(唱)法、织体等。 2、音乐发展的基本手法 包括重复、再现、模进、迭奏、变奏、宽放、紧收、演化、对比等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的音乐发展手法。 3、音乐语言的陈述结构 包括乐段及其扩展形式、模进结构、连句结构、自由结构等一系列音乐语言的陈述结构形式。 4、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主要学习规范化曲式,以不同的曲式结构原则(并列原则、再现原则、循环原则、奏鸣原则、变奏原则和套曲原则)为基础,重点讲述曲式结构的类型。 第二章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 (旋律线、节奏、节拍、速度、调式、调性、和声、音区、音强(力度)、音色、演奏(唱)法、织体等) 第一节关于旋律(M) 1、定义: 旋律是指音乐的一切横向音高关系,是由音程的大小和音程的方向两种属性构成。也就是说,它是由乐音的连续横向运动形成的轨迹。 2、旋律分析的内容 ⑴旋律的外型

分析化学总结

第二章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第一节 误差 一、系统误差 定义:由于某种确定的原因引起的误差,也称可测误差 二、偶然误差 定义:由一些不确定的偶然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也叫随机误差、 偶然误差的出现服从统计规律,呈正态分布。 三、过失误差 1、过失误差:由于操作人员粗心大意、过度疲劳、精神不集中等引起的。其表现就是出现离 群值或异常值。 2、过失误差的判断——离群值的舍弃 在重复多次测试时,常会发现某一数据与平均值的偏差大于其她所有数据,这在统计学上称为离群值或异常值。 离群值的检验方法: (1)Q 检验法:该方法计算简单,但有时欠准确。 设有n 个数据,其递增的顺序为x 1,x 2,…,x n-1,x n,其中x 1或x n 可能为离群值。 当测量数据不多(n=3~10)时,根据测定次数与要求的置信度,查表得到Q 表值;若Q >Q 表,则舍去可疑值,否则应保留。 (2)G 检验法:该方法计算较复杂,但比较准确。 若G > G 表,则舍去可疑值,否则应保留 第二节 测量值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一、准确度与误差 1、准确度:指测量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反映了测量的正确性,越接近准确度越高。 系统误差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2、误差:准确度的高低可用误差来表示。误差有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之分。 (1)绝对误差:测量值x 与真实值μ之差 (2)相对误差:绝对误差占真实值的百分比 二、精密度与偏差 1.精密度:平行测量值之间的相互接近程度,反映了测量的重现性,越接近精密度越高。 偶然误差影响分析结果的精密度。 2.偏差精密度的高低可用偏差来表示。 偏差的表示方法有 (1)绝对偏差 :单次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x x d i -= (2)平均偏差:绝对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n x -x d n 1i i ∑== (3)相对平均偏差:平均偏差占平均值的百分比:100%x d ?=r d min max X -X X X Q 相邻离群-=S X X G -=离群

考研曲式答题分析总结(复三部曲式)精华[1]

考研曲式答题分析性语言 方整性结构显得对称、平稳,非方整性结构更显得活泼、灵活,变化丰富,生动形象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适于表现激昂、强烈的情绪和富于戏剧性变化的形象。(造成两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和旋律、节奏等表现因素有关,后者跟乐句长短变化也有密切关系。) “呼应”关系,体现在和声上:第一句结束在属和弦上,为典型的半终止(音落在短时值的弱拍上,感觉不太稳定),具有开放意义;而第二句则以一个完满的终止式停在了主和弦上(在相对较强的拍子上结束,稳定感较强),具有较强的收拢性。(旋律上也体现出一定的“呼应”关系:呼应关系是通过和声和旋律双重作用而实现的。) 在展开中顺着音乐的发展,将原材料加以引申或结合插入新的材料。 结构有时复杂,是由于内容表现的需要,通过结构形式对音乐形象的反作用来强化表现,深化情感,丰富音乐的情趣等,跟某些体裁也有一定联系。 每一部分均为方整性结构,十分对称平衡,旋律清晰,节奏鲜明 在移调时改变调性,伴奏织体也随之改变 虽然在调性上有更多的变化,但是保持主题形态及结构基本不变 有的中部结构稳定,结尾又为开放性,前后连贯一气 简单的重复在表现意义上仍是不同的。起强调、巩固的作用,加深对已陈述的乐思的乐思的感受。 微小的变化使曲调更显丰富活泼 音乐材料在不同音高上的变化重复,造成主题在整个音区的变化,从而给乐思的发展带来新的因素(引起调式、和声功能的变化、对比)(严格摸进和自由摸进)

通过和声色彩上的忽明忽暗的变化紧缩模仿带来音乐什么的增加 高潮时旋律发展中情感内容最为深刻动人和紧张的时刻,也是使旋律完整统一起来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旋律中都包含着一个不断上升到高潮然后逐渐回落的发展过程。(高潮时一个区域,结构较为复杂的作品中,高潮往往呈现出多级发展的态势,还要区分主要高潮和次要高潮,并找出它们在发展中的作用和相互联系。如整个过程中力度不断增强、节奏越来越密集、音区不断向顶端的最高点或最低点进行、织体不断增厚、以模进为主的逻辑发展等等,形成一个高潮区。高潮点上的和声一般需要具有较高的紧张度,因此经常使用不协和音响。但也有时在高潮的持续过程中并非一直使用不协和音响。) 由于主题材料虽相同,但在音乐发展中经过处理,使原主题特性有了显著改变,从而与原主题或主题材料形(起表达乐思的作用)成鲜明对比,获得句段鲜明的效果。 各段落各部分之间相同或相异,体现了音乐发展上的层次结构鲜明,对音乐内容和形象的发展的逻辑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前奏(引子、序曲),为主题段落进入做准备,规模较短小,起和弦伴奏作用。连接部处在两个主体部分之间,其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的新的主题及新的调性出现做准备。连接部通常用后面的主题,使两部分的连接比较自然而有机的联系起来。 最后段落结束时的补充作为结尾(具有独立结构),在此重复主和弦,或重复终止和声进行,做最后的巩固,用曲中的基本材料加以发展,起到全曲的综合总结。(最后的尾声有时也常用主持续音,帮助加强结束的稳定作用。) 结束时的主题再现(总结概述的作用),即使是照原重复的再现(在主题的对比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大纲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412009 412010 课程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 英文名称: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 of Musical Composition 学分:4 总学时:36/学期*2 = 72 课程开设院(系):音乐系 适用专业:音乐学本科专业 前期课程:《基本乐理》、《和声》、《视唱练耳》。 一、说明 (一)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实用性、技能型课程。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对各类音乐作品不同结构形态而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对学生学习其它音乐理论课、技能课有着指导意义。 本课程以曲式结构类型的教授为基础,同时注重对作品的构成材料和内在联系等微观的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个层面。 (二)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通过对中外音乐作品的具体分析,讲述音乐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辨证关系、乐思的产生极其发展的整体结构原则等,使学生掌握音乐作品中曲式结构的原则极其特征,掌握分析音乐作品的必要知识与基本技能,并通过分析音乐作品的各种结构类型与表现因素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理解并表现音乐作品的能力。 (三)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作品分析能力,有初步通过听辩音响判断作品曲式结构的能力。通过对一些定型化的、较为规范的曲式结构模式和曲式结构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整体框架以及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时的整体构思,同时极大提高学生运用乐理、视唱、和声、音乐史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

1、本课程以辨证唯物论观点,依据中外音乐创作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具有普遍规律的曲式体系,对典范音乐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2、教学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学生作业,进行课堂辅导与集体讨论。 3、力求启发式教学、加强课堂提问与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进度 第一章绪论(4学时) §1、曲式及其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2、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 §3、音乐作品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4、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意义 第二章一段曲式(14学时) §1、一段曲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一段曲式的内部结构 §3、一段曲式的主要类型 §4、音乐作品实例分析 第三章二段曲式(单二部曲式)(16学时) §1、二段曲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二段曲式的主要类型 (1)、带再现的二段曲式 带再现二段式作品分析 (2)不带再现的二段曲式 不带再现二段式的作品分析 §3、二段曲式与复乐段的区别等 §4、双重二段曲式 复习(2学时) 第四章三段曲式(单三部曲式)(12学时) §1、三段曲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三段曲式的结构与类型 引申性中段及其作品分析

曲式分析基本概念

乐思:即音乐的思想材料,构成音乐语言的素材,规模可大可小,小至音调和动机,其次是乐节、乐句、乐段等,大至完整的主题。主题:鲜明的形象性,一定的完成性 动机:最小规模的乐思,是音乐结构中的最小单位,是乐节的再划分部分,典型的动机包含一个节拍重音,即相当于一小节。音调:区别不同音乐形象的乐思,与动机着眼点不同 音型:旋律、结构、和声进行的乐思,与动机着眼点不同 乐思陈述的类型:呈示性、展开性、过渡性、收束性、导入性 音乐曲式的功能:三个主要功能(陈述、对比、再现)和三个辅助功能(引子、连接、结束)主题的陈述的特点:主题的统一、调性的统一、结构的统一 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的结构。 乐段的特征:1、建立在单一主题上的、最小的完整曲式2、乐段的组成部分是乐句3、这些乐句之间具有问答呼应的关系,乐句数量不一定4、主调音乐风格的乐段,和声和旋律的完满终止时乐段结束时的典型标志5、大多数乐段的陈述时呈示型的6、乐段可以作为独立乐曲的曲式,也可以是较大型作品的一部分 乐段的类型:单乐段、平行复乐段、三重乐段、四重乐段、乐段聚集 单乐段:是包含一个乐段的结构。划分依据:1、依据和声:开放性乐段、收拢性乐段、转调乐段。2、依据主题材料及乐思发展的状况。3、依据乐段拥有乐句数量:二乐句乐段、三乐句乐段、四乐句乐段、多乐句乐段、单乐句数段。4、依据结构的模式:方整性乐段、非方整性乐段(基数节,前后两句乐节数量不等) 两乐句乐段:平行结构和对比结构。平行结构是指两乐句开头的主题材料基本相同,而落音或终止式不同。平行两乐句乐段常见的平行情况有:两乐句开头相同、第二乐句为第一乐句的模进或移调、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主题旋律的反向等。对比结构是指两乐句开头的主题材料基本不同,但仍保持着一定的呼应关系 平行复乐段:(三个条件缺一不可)1、两个大乐句开头的主题材料相同或相似2、大乐句的内部能够划分小乐句3、大乐句末尾的终止式不同,形成呼应。 单二部曲式:单二部曲式由两个部分组成,通常第一部分为乐段,第二部分为乐段或规模相当于乐段的段落。图式:ab由于发展主题的不同方式,二部曲式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单主题二部曲式、对比主题二部曲式(ab之间的区别可达到对比的程度) 单二部曲式因第二部分是否再现第一部分的主题因素,又可分为:有再现部的单二部曲式(第二部分在收束时再现第一部分的一个乐句,整个第二部分由相当于一个乐句的规模的中部和是乐句的再现部组成)、没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与单三部曲式的区别: 1、中部和再现部能分开单独成乐段的篇幅相当的、中部可能会做更大幅度的展开的是单三;中部与再现部合并的是单二。 2、再现部规模不同 单三的中部的类型:1单主题的中部:第一部分主题移到从属调或将第一部分主题材料进行分裂展开2对比主题的中部: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的另一个呈示部的乐段3合成性的中部:中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联合形成 回旋曲式:基本主题(称为“主部”或“迭句”)出现三次以上,中间插入互不相同的段落(称为“插部”)。图式:abaca……. 17世纪~18世纪上半叶:单主题回旋曲式(古回旋曲式)——各个插部通常取材于主部主题,与逐步形成不大的对比 18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世态风俗性回旋曲:对比主题回旋曲式(古典回旋曲式)——各个插部都和主部形成对比、与古回旋曲式完全不同

《春之歌》曲式分析报告

门德尔松《无词歌第30首·春之歌》OP.62,NO.6之曲式分析报告 (总述全曲结构,指明曲式类型) 这是一个引申型(展开型)单三段曲式,进入再现段之前有连接,曲末有尾声。 ----------------------------------------------(分述部分内部的论述顺序由于组织语言及行文的需要可作调整)(分述次级结构) 首段是一个8+7结构的并行不等长的减缩型乐段。(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整个乐段调性持续在主调A大调上,和声按照T—S—D—T的模式运动,简洁流畅而富有逻辑性,为典型的呈示型和声手法;(交待下一次级结构的终止式)第一乐句在第8小节处停留在V6 5上作半终止,第二乐句在第14至15小节由K6 4—V7—I形成收拢型的全终止;(对材料进行必要的描述)整个乐段的旋律呈波浪型,富有歌唱性,伴奏织体以八度和声音程加倚音性的上行分解和弦构成,使音乐具有了明快、活跃的形象特征。 (分述次级结构) 中段是一个20小节的不可分句乐段,但从材料的运用来看又可将其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依次交待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延续前一乐段的材料是2+2的乐节重复。第二阶段引用前乐段的材料加以展开,以顶针句法形成了2+2+2+2的四个乐节。第三个阶段材料接近第一个阶段,前4形成了一次不完满的全终止,后四小节为补充终止部分;(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这一乐段从A大调进入,在22小节处转入属调E大调,直至34—35小节由V7—I结束本乐段。和声上以正格进行为主,较前一乐段省略了下属功能的使用,使整个和声进行显得更为紧凑。从上述分析可看出这一乐段的对比因素主要体现在调性及材料的展开方面。 (分述次级结构) 连接段是一个从材料上可分为7+7的过渡性段落,前7小节引用前面的材料作动机性的发展,后7小节以十六分音符作类似华彩性的展开从而顺利引出再现段;(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整个这一段落从E大调进入,随后在40小节处转入A大调(主调),在和声运用上,重新纳入下属功能组和弦,并频繁的使用了到二级、四级上的离调和弦,使得这一段落的和声富有动力性。

曲式分析

曲式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的音乐事件在一起有起迄的时间过程中按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便是音乐作品的曲式。 音调:是具有性格特征的短小旋律。 音调的分类:1富有感情色彩的音调,如号角的音调、疑问的音调、叹息的音调、哭泣的音调等。2模拟自然界音响的音调,如号角之音、报钟声、风声、鸟鸣等。 节奏:是长短不同和强弱不同的音的配合方式,缓慢的节奏通常表现平静、深沉或悲哀的情结;快速的节奏通常表现活跃、兴奋或愉快的情绪;切分节奏通常表现紧张或不稳定的情绪。 节奏模式:1扬抑格,2抑扬格,3扬抑抑格,4抑扬扬格,5扬扬格,6抑抑抑格 节拍:节拍是强拍和弱拍有规律的周期性交替。 小节的强弱关系:是一种高级的节奏,它普遍存在于一切,但在快速度的段落中特别明显。 节拍交错:节拍的强弱关系常因节拍交错而变得复杂化,节拍交错有横向和纵向二式。横向节拍交错:①2/8和3/8的交错②2/4和3/4的交错③5/4和4/4的交错④6/4和5/4的交错⑤7/8和6/8的交错;纵向节拍交错:①二声部交错、②多声部交错。 和声在曲式上的组织作用表现:①终止式;②和声韵律:最常见的和声韵律是“Ⅰ—Ⅰ—Ⅰ—Ⅴ;Ⅴ—Ⅴ—Ⅴ—Ⅰ”的对仗;③和声变奏:当短小的旋律频频反复时,每次反复可因变化和声而把一系列互相呼应的乐节和乐句联合成为乐句和乐段。 织体:是音乐材料组成音的编织物的组织方式。 织体的类型:①单声部的织体。包括单声部的独唱、独奏和齐唱、齐奏(同度或八度),这种织体写法有时显得很淳朴、自然,具有民间格调,有事则有严肃、深沉的性质。②复调织体。包括支声复调、对比复调和模仿复调。③主调音乐的织体。有旋律与和声结合而成,有持续低音式、和弦式、分散和弦式等类型。 乐思:是音乐思维的载体,是构成音乐作品的素材。 动机:是音乐结构中最小的有机单位,有少数音组成,环绕一个主要重音结合成的节奏音组。是音乐作品中最小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最小的乐思,动机总具有一定得形象意义和节奏逻辑,所以规模虽小,仍不失为音乐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常包含一个强拍,即占有一小节。 主题:狭义的主题是有完整结构而未经发展的乐思;广义的主题则是狭义的主题经过初步发展以后形成的较大的结构,但在全曲中,它仍是音乐形象的主题的结构则大于乐段。 主题内部乐思发展的主要手法:①反复和模进。②音程的缩小和扩大。③节奏的缩小和扩大。⑤对比。 ⑥旋律变奏。⑦和声变奏。⑧展衍。 发展主题的手法:是主题内部乐思发展手法的扩大,常用的有①变奏:主题的结构不变,而把旋律加以装饰,或变化织体写法、和声细节等,但仍保持旋律、和声结构的轮廓。②展开:用主题的片段来反复、模进、变奏,或引进新的乐思,调性不稳定,结构逐渐分裂。③对比:引进新的主题和原来的主题遥遥相对,对比的大小通常是和结构的大小相称的。新主题和原有主题之间的对比程度,通常要大于主题内部乐思的对比程度。 乐思的陈述:①呈示性陈述:用于音乐材料或主题的初次陈述,结构和调性都比较稳定,主题材料比较统一,和声较单纯,结束多半是收束性的,即结束在主调或关系调的完全终止上,呈示型的陈述常构成主题或主题变奏。②展开性陈述:结构逐渐分裂,调性的转移逐渐频繁和迅速,这种陈述并没有完整的结构,结束多半是开放性的,结束梓不稳定和弦上或不稳定的调上,主题展开时或主题内部乐思展开时都可采取这种陈述方式。③过渡性陈述:连接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时所用的陈述方法,在乐思的发展上合调性布局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材料细碎,结构不规整,调性和声不稳定,常用音阶式的走句,上下翻腾的音流或某一音型的多次重复模进。④收束性陈述:结构逐渐分裂,而调性非常稳定。在乐段、乐部或乐曲的最后。常采取补充终止式使乐思的发展逐渐静止下来。⑤导入性陈述:又称引子,出现在乐曲主题之前或某一段落之间的部分,在主题出现之前,有情绪、调性、体裁、速度等方面的预示。结束:a多落在Ⅴ,以期待Ⅰ。b也有落在Ⅰ,作为调性的预示。引子可以使几个小节,或几个和弦的重复。声乐曲中,引子成为前奏。 各种段落分类:按其结构功能分1引子,2开始段落(呈示部),3中间段落(中部),4连接段落(连

曲式分析

三部曲式 摘要:1、概述:意义特点;呈示部;中部;再现部;2、对比性三部式;3、插部性三部式 第一节概述 一、意义与特点 1、定义:以三个功能不同的乐部为基础,按照三部性原则构成的曲式。 2、来源: ⑴三部曲式和巴洛克时期古代组曲中的“双阙舞曲”现象有关; 巴罗克时期[1]的古代舞曲包含四首基本舞曲: 阿列曼德舞曲(Allemande)中速 库朗舞曲(Courante)快速 萨拉班德舞曲(Sarabande)慢速 吉格舞曲(Gigue)急速 四首舞曲缺一不可,速度各不相同。乐章内部速度不变,整体上呈现快的愈快,慢的越慢。常在第三首与第四首之间插入一些舞曲。 关于插入: a、不能重复基本舞曲; b、插入的基本上都是舞曲(偶尔是咏叹调); c、通常采用同名舞曲,以成双配对的方式插入,且一大一小,一难一易; d、当时演出习惯是:演奏完插入的双阙舞曲后,把第一手重复一次后,再进入吉格舞曲。 ⑵三部性原则和巴罗克时期歌剧咏叹调中“Da Capo”的演出方式有关; ⑶三段式的单位升级; 二、关于呈示部 1、呈示部的结构不能小于二段曲式,大则可无限,常常是二段式或三段式; 2、呈示部内部的不稳定性要作必要的“远距离”保留; 3、在典型情况下,呈示部最后的终止需要完全而完满; 4、在一些含有交响性思维的三部曲式中,呈示部可能采用二段式、三段式的变体,或者使用奏鸣曲式、变奏曲式等更复杂的曲式。 三、关于中间部 1、对比性中部: ⑴具有呈示性,曲式结构较完整、主题相对稳定、结构比较方整,可以反复,所以独立性程度较高。 ⑵在主题、速度、织体以及题材等方面,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 ⑶调性变化不是必须,常常调式变换来实现色彩对比。所以中部除了“Trio”的标识外,还常用“Maggiore(大调的)”、“Minore(小调的)”中部标识。 ⑷古老的三声中部写法通常采用收拢性结构。 2、插部(Episodie)Epi/Ep:特点在于,中部插入一个新的主题,而后进行展开性加工处理[2]。 ⑴三部曲式中部的一种类型; ⑵指回旋曲式主要主题每两次出现之间按照一定关系插入的部分; ⑶在奏鸣曲式中,用以取代正常展开部的部分(Sonata form with Epi); ⑷在音乐的正常进行中突然闯入的那些在性格上对比、在材料上与前后音乐无关的临时性段落;(浪漫主义之后,强调音乐的戏剧性,常插入这种段落); ⑸指复调音乐中,每两组和应之间具有一定主调织体特点的连接性段落(Episodie 间插段或间插句)。 3、混合中部(Mix) 4、三声中部与插部的关系: 相同点:①使用的材料新,②与前后的对比强; 区别:①三声中部的调性和声稳定,②曲式结构完整,与前后部分界限分明,独立性较高③还可能有反复;

分析化学实验答案总结

1.如果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在保存过程中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用此标准溶液滴定同一种盐酸溶液时可用甲基橙和酚酞为指示剂有何区别为什么 答:吸收二氧化碳,溶液中有碳酸钠. 如果以 甲基橙为指示剂 ,反应产物为氯化钠,应该没有影响. 如果以酚酞为指示剂 ,反应产物为碳酸氢钠,相当于有一部分氢氧化钠没有参与反应,消耗的氢氧化钙体积变大,结果偏大. 2.草酸,柠檬酸,酒石酸等有机多元酸能否用NaoH溶液滴定 答:看你要滴总酸还是分步滴定了.总酸肯定能滴,分步滴定的话要看这些酸的几个解离常数之间有没有差10的三次方以上. 能否作为酸碱滴定的基准物质 答:不行.Na2C2O4在水中溶解度很大,不易获得组分固定的晶体(都会带有数量不定的结晶水) 4.若以氢氧化钠溶液滴定盐酸溶液,属于那类滴定咋选择指示剂 答:酸碱滴定,指示剂可以选择酚酞,甲基橙,甲基红等。从实际操作的角度,一般选择甲基橙 5.测定醋酸含量时,所用的蒸馏水不能含二氧化碳,为什么 答:测定醋酸含量时,所用的蒸馏水不能含有二氧化碳,否则会溶于水中生成碳酸,将同时被滴定. 1. 在中和标准钙溶液中的盐酸时,能否用酚酞代替甲基红来指示为什么

答:不能。在缓冲剂NH3-NH4Cl环境下,pH=10,酚酞显红色,会干扰EBT由红色变为蓝色时的终点观察。而甲基红此时显黄色,可以被红色和蓝色掩盖,不会影响终点观察。2. 简述Mg—EDTA提高终点敏锐度的原理 答:这是因为:测定钙(镁)等离子时,常用铬黑T(EBT)作指示剂,而Ca2+与EBT的反应显色不如Mg2+与EBT的反应显色敏锐(变色易观察)。所以测定时,常加入Mg2+-EDTA,这样,在含Ca2+的溶液中加了Mg2+-EDTA后,由于Ca2+-EDTA的稳定性比Mg2+-EDTA强,所以,Mg2+-EDTA中的微量Mg2+能被Ca2+取代出来,而Mg2+与铬黑T的稳定性又大于Ca2+与铬黑T的,所以,最终是Mg2+与铬黑T显色了,终点时,就变成了Mg2+与铬黑T之间的变色了,更敏锐了。 3. 滴定为什么要在缓冲溶液中进行 答:控制PH,避免其他离子的影响,指示剂显色也与PH有关。 自来水硬度的测定 1. 本实验中最好采用哪种基准物质来标定EDTA,为什么 答:用碳酸钙,水硬度的分析是指水中钙镁的总量,基准物质与被测物质一致,相同的分析方法,相同的分析元素,所以造成的误差最少。 2.在测定水的硬度时,... 在测定水的硬度时,先于3个锥形瓶中加水样,再加NH3-NH4Cl缓冲液,三乙醇胺溶液,铬黑T 指示剂,然後用EDTA溶液滴定,结果会怎样 答:变兰 3.为什么要在稀热盐酸中且不断搅拌下逐滴加入沉淀剂沉淀BaSO4HCl假如太多有...答:硫酸钡是一种细晶形沉淀,要注意控制沉淀条件生成较大晶体的硫酸钡。因此必须在热稀盐酸中不断搅拌下沉淀同时要缓慢滴加沉淀剂和搅拌,减少硫酸钡沉淀中包藏的硫酸杂

曲式分析总结6

奏鸣曲式 第一节概述 一、奏鸣曲、奏鸣曲式、奏鸣原则 1、奏鸣曲(Sonata)一种多乐章器乐套曲体裁。常用一件乐曲独奏或与钢琴重奏,一般有 三、四个相互对比的乐章组成,其中各乐章的特点与曲式结构如下:第一乐章是快板,使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慢板,使用三部曲式、变奏曲式或自由的奏鸣曲式;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使用三部曲式;第四乐章是快板或极板,使用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 一个乐器独奏的套曲——独奏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钢琴奏鸣曲) 2~9件不同乐器合作的套曲——重奏曲(三重奏、八重奏) 独奏乐器与乐队合奏的套曲——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 乐队合奏的套曲——交响曲 2、奏鸣曲式是一种在构思上以一对矛盾为基础、在材料上以两个主题为中心、在结构上以三种功能为支撑所构成的比较复杂的三部性曲式。 需要说明的是也有很多不使用奏鸣曲式结构的奏鸣曲。例如贝多芬《第十二钢琴奏鸣曲》Op.22,《第十三钢琴奏鸣曲》Op.26。 3、奏鸣原则:即指奏鸣曲式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⑴双主题中心原则; ⑵交响性发展(在尖锐对比的矛盾基础上所作的戏剧性和过程性发展)原则; ⑶调性服从原则; ⑷三部性方向原则; 4、表现:由于奏鸣曲式以两个主题间的对比以及在整个乐曲发展中所表现的积极展开为基础,所以,这种结构基础决定了它表情能力的十分广泛,特别擅于表达抒情性的、具有心理刻画性质的,以及富于哲理性的内容。 二、来源 1、古二部曲式 古二部曲式指流行于巴洛克时期的一种特定的音乐结构形式,他的特点是:音乐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其第一部分从主调开始,则一定结束在副调上,呈开放状态;第二部分从副调开始,经过小展开或向下属调过渡,最后回主调结束,两个基础部分各自反复一次。 古二部曲式一般采用复调风格,所以在结构上不同于二段曲式,它不具备二段曲式清晰的句逗和成型的主题。如巴赫《第六法国组曲》中的《阿勒曼德舞曲》。 由于古二部曲式在A段打破了调平衡,在B段通过调扩展和乐思的展开,又有恢复调平衡的结论。 2、古奏鸣曲式

曲式与作品分析报告

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 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曲式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 =MFA 。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 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 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和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 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和高潮。) 一、有关旋律 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是“它

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是指包含了“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当分析需要和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 1、旋律的外形 广义的旋律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看,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1)大山型(大波浪型):由跨度较大的音程、起落较宽的幅度构成,它常和某种崇高的感情、宽广的歌唱或壮阔豪迈的性格相联系;如《黄河颂》、《我爱你中国》、《天鹅》; (2)连续上行的旋律常表现高涨、激昂的情绪。 如下例(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