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批评

翻译批评
翻译批评

论文题目:“黔驴技穷”两种译本的对比分析课程名称:翻译批评

任课教师:孟凡君

专业:英语(师范)

班级:2013级师范3班

学号:222013310011134

姓名:廖萌

2017年1月3日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制

黔驴技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一:

When a donkey has exhausted its tricks

Guizhou was a place where donkeys were not bred. A man full of fancy ideas shipped one there, but when it arrived he found it was not of much use. Therefore, he took it to the mountain area and left it there.

Then a tiger saw it and, impressed by its size, took it to be a mysterious creature. So, he hid himself in the woods to steal a good look at it. By and by he came out and tried to approach it with great caution, though still not sure what it was.

One day, the donkey brayed. Shocked, the tiger fled far away in extreme fear, thinking it was going to bite him. While keeping at a distance, he paced to and fro and watched, only to find that it had no special powers. Gradually used to its bray, the tiger got nearer and walked around the donkey. Nevertheless, he still dared not attack it. Then, going still nearer, he tried flirtation with it, and even went as far as touching it, leaning on it, bumping at it and provoking it. The donkey could not withhold its anger and gave the tiger a kick. At this the tiger rejoiced because he calculated that that was all it could do. Then he leaped on it, roaring, and gnawed at its throat. Having eaten the donkey’s whole flesh, the tiger went off contented.

Liu Hedong Ji

( A collection of Essays by Liu Zongyuan )

The donkey of Guizhou

There were no donkeys in Guizhou until someone officious took one there by boat; but finding no use for it he set it loose in the hills. A tiger saw this monsterous looking beast thought it must be divine. It first surveyed the donkey from under over, then ventured a little nearer, still keeping a respectful distance however.

One day the monkey brayed. The tiger took fright and fled for fear of being bitten, in utter terror. But it came back for another look, and decided this creature was not so formidable after all. Then growing used to the braying it drew nearer, though it still dared not attack. Coming nearer still, it began to take liberties, shoving, jostling, and charging roughly, till the donkey lost its temper and kicked out.

“ So that’s all it can do!” thought the tiger jubilantly.

Then it leapt on the donkey and sank its teeth into it, severing its throat and devouring it before going on its way.

Liu Hedong Ji

Translated by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about the two translations of

“ When a donkey has exhausted its tricks”

Analyzing the two translations as a whole, we are aware of that the first translation is in the Chinese mode.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is closer to the first translation. In other word, the first translation uses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method. It is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one. What’s more, it is in popular and easy-to-understand language. We can understand it eaisly because for us Chinese, we are capable of understanding it on the condition that we clearly get the Chinese meaning. However, the second translation is in the English mode.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is not so close to the second one. The second one has some tricks such as adding and cutting down so that it is more natural and concise. What we can get from the second one is that it has used the method of free translation. It isn’t translated word by word but getsthe main line of the original text. What’s more, the diction of the second one is more advanced. For example, the use of “officious”, “survey”, “jostling” can express the meaning more vividly and gives us a deep impression.

From the detail to analyze the two translations, we are able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The first sentence is “黔无驴” and Chinese meaning is that there are no donkeys in Guizhou, which is exactly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econd one. From the first translation, we know that it has more meanings than that. In the first translation, “ Guizhou was a place where donkeys were not bred” conveys more detailed meaning.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 think the first one explains the reason as well as expressing the meaning clearly. For the translation of “好事者”,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he first one is translated into “ a man full of fancy ideas” while the second is translated into “ someone officious”. I think the first one is better for the reason that it has no relation to intervene others’ things.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one may aim at telling us the person just wants to make a adventure of taking the donkey to Guizhou. For the translation of “神”, the first one is from Chinese view and the second one is from the Western people’s view. Thus, the second one refers to something divine, such as God. The two both have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are proper in their own contexts. As for “窥之”, the first one is translated into “ steal a good look at it “ while the second one is “ survey the donkey”. I think the second is more concise and conveys the meaning clearly. “ Survey” has meaning “ to look at or consider someone or something carefully, especially in order to form an opinion about them”. From the original text, we know the donkey is a new creature in this area and the tiger has known nothing about it. Thus, the tiger will observe the donkey

and get something about it from the observation. The second one is more suitable.

“异能”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two forms. The first one is a noun, “ special powers” while the second one is an adjective, “ formidable”. The meaning of the first translation is clear to us and it is literal meaning. However, “ formidable” has the meaning “ difficult to deal with and needing a lot of effort or skill”. In my opinion, the second one has more meanings than the first one. In fact, the original text may implies that the donkey is not difficult to deal with while the tiger has observed it for a long time. For the next sentence “益狎,荡倚冲冒”, the first one is translated into “ he tried flirtation with it, and even went as fas as touching it, leaning on it, bumping at it and provoking it”while the second one is “ it began to take liberties, shoving, jostling, and charging roughly”. Actually, from the next sentence, we know that the donkey has lost the tempor. Therefore, we can speculate that the offence is terrible and the donkey cannot put up with it. The verbs of the second one convey the meanings to a greater degree. The degree of offence is more serious and we can get the later result. “ shove”, “jostle”, “ roughly” all give us an impression that the donkey is suffering great anguish. The seond is better than the first one from this perspective. A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技止此耳”, the first one applies the indirect speech into it and the second one applies the direct speech into it. No matter the indirect speech or the direct sppech, they both have their own functions. In terms of the use here, I hold the view that they are suitable. Indirect sppech makes the whole sentence more fluent while the direct sppech makes the whole sentence more vivid and clear. Although their functions vary, they have achieved the aim of expressing the meaning successfully to all of us.

To sum up, the two translations have their ow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Generally speaking, they are good translations from many aspects. At least they have given us a clear image of the situation and we get the idea of the whole passage throught the transaltions. What’s more, the translating techniques are applied in the two translations. The first one uses more easy words but conveys the meaning clearly while the second one uses more advanced words and also conveys the meaning clearly. I can conclude from it that the criteria for a good translation is to express the original meaning clearly and the readers can understand well from it. What I have learned from it is that for the transaltion of myself, I ought to remember the criteria well. If my ability is not very strong, I should at least use easy words to convey the meanings clearly. However, if my ability has been strengthened from a lot of practice, I am inclined to take some advanced and suitable words into my translation. Different stage requires different perforamnces.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easy

words and advance words are not absolute in transaltion. Different situations may demand different transaltion style. We should make the remedy for the specific case. Therefore, to be a good translator, we need to practice more and learn more from others’ works.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问题。纵观中外翻译史,上下三千年,各家各派,纷纭拿斗,标准之名目,可谓繁矣,标准之论述,可谓广矣,然而能集百家之言,折衷其间,彻底、系统地解决这个问题者,还从未有过。近年来翻译理论界种种观点层见叠出,海内海外的中国学者都在酝酿创建中国式的翻译理论体系或云翻译学,这实在是-件大好事。然而翻译标准既然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若不先行解决,则翻译学的建立就大成问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笔者将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简述如下,权作引玉之砖。 1.翻译标准难题何以久攻不克? 一言以蔽之:原因在于我们思维方法上的单向性或定向性。我们习惯于形式逻辑推理,习惯于认为一件事物不是a就是b,习惯于说:道路只有一条,答案只有一个,等等。对"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易·系辞》)的古训,人们常作片面理解,即只看重"一致""同归"处,对"百虑"’殊途"则斥为异端,所以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知不觉地沿用了单向思维方式。无怪乎几千年来,不少译家总是挖空心思地要寻出一条绝对实用的翻译标准来,虽寻而不得,仍苦寻不止,因为他们认定必有这条标准在,只不过是现在研究得还不够深不够透,未发现它而已。可是如果用逆向思维方式或立体思维方式想一想,假如天下本来就没有这么一条标准,你寻得出来么?而被问者自然也可以反问:何以见得一定无这条标准呢?本文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们还是先从立体思维方式说起, 2.何谓立体思维方式? 我所谓的立体思维方式与一般人所说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思维方式大体上一样,所不同者,是要强调思维的空间性并暗示思维主体者的作用。在我看来,其他任何一种方式(包括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而往往又是这些优点在不同的场合成了最引人注目的缺点。就单向思维而言,其优点就在于其单向性。人类思维若不借助于这种单向性,就无法切实地把握这个世界:因为人的认识非得有一个最初的出发点不可,经由这个点,构成认识线,再由线构成认识面。人类认识一直是囿于线性认识范围内,具有单向定义性、定势性特点,很少超越它;如能达到面的认识能力,就很不简单了(难怪我们经常呼吁要考虑全面,把考虑全面作为一种理想,正意味着我们很难进行全面地思考)。但即使我们达到了面的认识能力,也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真正理想的认识方法是立体的、多维的或全方位的认识方法。简单说来,我们在考察对象时,有动态法和静态法。我们可以让考察对象固定,而认识主体环绕它进行任意考察(动态),也可以让认识主体固定,而对象环绕主体接受考察(静态);在某种场合,认识主体可以用意念进入被考察对象的核心向其作由里往外的立体性辐射考察,或相反,考察对象被置于认识主体的立体认识模中心,由认识主体对其进行由外到内的立体透视性考察。当我们具体考察一个对象时,我们假定它是一个置于空间的静止原点,我们可以在它的周围空间的任何一个点来考察它,而由于其背景不同,在任何一点上的考察结果都会不同于任何别的一点上的考察结果。所以在考察者心中,这个原点所代表的可以是无穷个别的什么东西,而不只是一个。同理,假如我们把认识主体(我)看成一个置于空间的静止原点,又假设这个原点是可以同时向任何方向进行观察的眼睛的话,那么其观察结果和我们平时只从一个方向看出去(我们的视幅只局限在双眼前方)所得结果将是多么令人惊赫的不同,这宛如是一种全息式观照。换句话说,一个事物可以是al可以是b,可以既是a又是b,还可以同时是c,d,e……等等,这全取决于我们所处的观察点。正是从这种思维方式出发,我们可以推论出-- 3.具体翻译标准不可能只有一个把一部译作放在观察点上(空间),一百个读者会产生’百种印象,因为该译作的价值并不仅仅依该译作所谓的固定价值而定,而常常倒依欣赏者本身的文化素养、审美心理、及其他功利性目的等等而定。所以译作的价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其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价值接收者(欣赏者),而价值接收者的判断标准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历代译家认识上的根本局限性在于他们老是下意识地追求唯一的、万能的、可以判断一切译作价值并指导翻译实践的终极性实用标准,须知这种标准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所以折腾了两、三千年,从来就没有结果。但是没有这种绝对标准不等于说没有任何标准。恰恰相反,我认

翻译批评的现状与发展

翻译批评的现状,问题与发展 翻译学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一样,其独立的学科身份不仅取决于理论体系与制度体系建构,更取决于其独特的社会功能的实现。作为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批评通过检视翻译产品、监督译事、匡谬正误、褒优贬劣,起到规范翻译行为、扩大译作影响、促进翻译事业繁荣、保障翻译行业健康发展、推动翻译理论建设的作用,从而保证翻译的社会文化交流功能得以有效的发挥。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的翻译批评得到了新的发展。首先,翻译批评的对象日渐丰富,从翻译文本、到翻译管理、到翻译理论,从政治文献和文学翻译,到经贸、科技、外宣与影视作品的翻译,翻译批评的范围不断扩大。其次,翻译批评的方法与渠道日趋多元,从基于批评者的个人经验和情感倾向,评点单一译本优劣与得失,到以语料库等可量化、可再验性的译文质量评估方法来对比考察原作与译作的风格,从印刷文本和报刊杂志的翻译批评,到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渠道展开的翻译批评等。另外,翻译批评的理论化程度得到了提高,批评者越来越多地借鉴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工具,发展出专门的翻译批评理论。人们在运用新的方法开展批评时,会有意识地对原有的翻译观念进行调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翻译理论中关于翻译的定义,发展了翻译学的理论体系。 然而,翻译批评在取得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困境与问题,主要为批评精神的缺失和批评理论与实践脱节两个方面。 首先,翻译批评有着过于功利的表现,一些翻译批评者“与人为善”,抛弃了批评的真正价值——批评本身,庸俗化的赞誉不绝,“剜烂苹果”式的批判鲜见,即使采用某种理论为分析工具,也预设了结果,为了“颂扬”而“批评”。其次,在世俗化和商业化的冲击之下,翻译批评者对版权盲目引进、畅销书汉译“大干快上”、非主流国家文学作品汉译无人问津等现象普遍,对于译风浮躁、译书质量粗糙等问题,一些专业期刊从未有过任何反应。另外,一些翻译批评者缺少严谨理性的学理分析,罔顾译者的翻译目的、目标读者的反应和译作产生的社会效果,以偏概全,将客观的批评变成私愤的宣泄,而一些“著名”的译者只愿意听赞歌, 对批评意见则无法接受。这些都从某个侧面反映出当今翻译批评精神的退化。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不断引入,我国翻译批评实践获得了丰富的理论工具,理论的批评化和批评的理论化增强了批评者的理论意识。当今学术型的翻翻译批评的现状、问题与发展 蓝红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译批评大多建立在某种翻译理论的基础之上,但大多数理论都有一个逻辑起点深圳翻译公司源文本、读者、译者、语言或文化,因而翻译批评容易忽视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失之偏颇。许多采用某种理论的翻译批评关注的是理论本身,而并非指向译者的翻译实践活动;或者为增强批评的“学术性”而戴上某个“时髦”理论的帽子,走的却是主观优劣判断的老套路。还有一些批评者具有很强的主体建构的倾向性,表现出对理论的反感和对自我经验的强调,因而经常从“批评”移情到“创作”或“翻译”中,而使自己丧失了“批评者”的资格。因而,未来的翻译批评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好地发挥理论在翻译批评中的认识、预测、解释、批判等功能。 当今,翻译批评的形态已不再单一,从文学鉴赏性的翻译审美批评,到以文本为导向的译语要素批评,从重视翻译过程的译者心理批评到转向译作功能的社会文化批评。翻译批评需要知性的同时,更要突破感觉,注重理性;既要尊重价值尺度,又要追求事实判断。尽管目前我国翻译批评有着科学化的趋势,但其人文主义特色依旧浓重,基于语料库数据的描写性批评实践虽有尝试,但还十分少见,文本取样量化、模型构建、历史个案研究、读者反应调查等实证性方法在翻译批评实践中还需进一步加强。 此外,未来我们应更加重视对于网络翻译批评的研究。随着网络技术和设备的普及,网络翻译和网络翻译批评已不再新奇。当前,网络翻译批评以跟帖、点击率、专家榜单、微博、个人博客等形式存在,为批评专家和普通译文读者提供了一个共同发表译文批评意见的平

翻译批评与赏析

翻译批评与赏析-习题: 牛仔裤的意义 Directions: Please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passage, an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parts underlined. (补充-知识背景:莱克星顿(Lexington,又被翻译为列克星顿),美国马萨诸塞州一小镇,因美国独立战争在此打响而著名。据2000年统计,人口30355人,面积42.8平方公里。莱克星顿建立于1642年。) 牛仔裤的历史表明,美国人对工作的态度比表面上复杂得多。 1.在职业生涯接近尾声的一次采访中,时装设计师伊夫·圣-洛朗坦诚了一个遗 憾:他没有发明蓝色牛仔裤。“它们有表达力、性感、简洁,”这位长着一张猫头鹰脸的法国人叹息道。“都是我希望在我的服装中所具备的。”美国的牛仔裤爱好者可能会加上其他一些属性。上溯至上世纪30年代,也就是大受欢迎的西部片帮助牛仔裤工装成为好莱坞明星服饰的年代,牛仔裤就被理解成了代表着大于美国精神的东西:不服输的个人主义,无拘无束和一种部分阶层的对于勤奋工作的尊敬。 2.“深藏在每一位美国人的内心深处……的是一种对于边疆的渴望。”1925年, 《时尚》杂志在指导读者如何穿出真正的“西部品味”(它当时的建议是牛仔裤外加斯泰森毡帽和一种大无畏的冒险精神)时兴奋地谈论道。在1873年发明了当代蓝色牛仔裤的旧金山企业李维·施特劳斯公司,曾在设计出手提马鞍和亲吻女牛仔的牛仔裤牛仔的海报后,见证了销量的大涨。 3.回到上世纪50、60年代,美国消费者从全国性的杂志和电视广告大战中了 知道了牛仔裤的英雄历史。他们被告知,这种结实的蓝色粗布,在装备驯服西部的先驱之前,是作为“尼姆斜纹布”在与之同名的法国城镇开始其声明的,并曾被哥伦布用作船帆。在一个如此经常地被文化战争所撕裂的国家中,牛仔裤打通了意识形态、阶层、性别和种族的界限。从吉米·卡特开始的每一位美国总统都会在钓鱼、修剪灌木或是参加体育活动时穿上牛仔裤,以显示他们的普通人身份——尽管奥巴马曾因为穿着他后来承认“有点邋遢”的肥大牛仔裤而遭到嘲讽。 4.自美国大兵和水手将其带到旧世界和亚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蓝色牛仔 裤已将美国的自由思想传遍了全世界,经常使得各国政府为了跟上潮流而手忙脚乱。纽约时尚技术学院(FIT)博物馆馆长爱玛·麦克伦登(Emma McClendon)在《牛仔裤:时尚的先驱者》(Denim: Fashion's Frontier)这本制作精美的新书中指出,当柏林墙在1989年倒塌时,记者们吃惊地发现,东柏林的年轻人穿得与西方同龄人一模一样的——都是身着水洗牛仔裤。麦克伦登的书是与FIT在第七大道举办的一次小型但杰出的牛仔裤展览一同

论翻译的原则

摘要:抽象的标准如“善译”和“化境”是不可实现的理想,与其取法不可实现的理想,毋宁提出切实具体的要求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2)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3)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关键词:信守内容意旨;遵从译语习惯;切合语体语域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①但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换易言语”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无疑就是: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方法应如何?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三字经’!”② 虽然严复持论有故,但认真审视不难发现,“信、达、雅”实质上既不是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抽象标准,也不是具有切实指导性的具体标准,“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把信、达、雅并列起来作为翻译标准是具有逻辑缺陷的,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原文不达,也可以故意使之‘达’;原文不雅,也可以故意使之‘雅’。那么,这样和‘信’字,岂不自相矛盾?”③ 《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意谓朴实的内容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的内容又未免虚浮。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反对浮华的辞藻,所以说“辞达而已矣”—言辞足以达意就可以了。《尔雅》序题下疏说:“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其中的“雅言”是指区别于各地方言的“诸夏的话”—标准语,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普通话”。但是,严复的“雅”指的不是“利俗文字”—大众的语言,而是“汉以前字法句法”。为了掩盖“达”的矛盾,严复在“畅达”(如“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和“表达”(如“题曰达旨,不云笔译”)之间周旋,取便发挥,借“辞达而已”求“信”—“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借“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求“雅”—“信达之外,求其尔雅”。不难看出,严复的逻辑是:要“信”则必须“达”,要“达”则必须“雅”,换言之,“雅”是“达”的条件,“达”是“信”的条件,“为达”最终成了“求雅”的借口:“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与“并世译才”的林纾相比,严复所译的书总共不过八九种,而在其所译的这八九种书中,只有《群学肄言》、《原富》、《群己权界论》和《社会通诠》四种“略近直译,少可讥议”,④此前“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⑤此后“中间义忄旨,则承用原书;而所引喻设譬,则多用己意更易。盖吾之为书,取足喻人而已,谨合原文与否,所不论也”。⑥严复虽然提出“信、达、雅”,但他本人并未完全履行。 严复是在译介西学的时候提出“信、达、雅”的,因此“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完备与否,必须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来审视,不能简而单之地就事论事,从而忽视严复“辛苦辶多译之本心”。 严复“窃以谓文辞者,载理想之羽翼”。⑦于是,从“达”来看,洋务派和传教士翻译的书“不合师授次第”,“不合政学纲要”,有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目的,因而“非命脉之所在”。相比之下,“新西学”的命脉之所在则是“维新”,即运用进化论、天赋人权来反对天命论、君权神授论,用自然科学、机械唯物论来论证无神论,从而“开民智,强国基”。正是“于自强保种之事”,严复才“反复三致意焉”。从根本上说,严复的“辛苦辶多译之本心”是“取便发挥”,其所谓“达旨”是“旨”在“达”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的“民权平等之说”、“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自由主义与功利主义学说和自然科学及其方法论。 从“雅“来看,严复以“雅言”来“达旨”是“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因为当时的白话远未成熟,饱读先秦诗书,受古文的熏陶而成积习,摇头晃脑地读起古书来连平仄也都留心的老夫子大抵不常接触“利俗文字”,对“利俗文字”的运用不像对古文的运用得心应手,但又要

《翻译鉴赏与批评》教学大纲

《翻译鉴赏与批评》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翻译鉴赏与批评 课程英文名称:The Appreciation and Criticism of Translation 学分:2 总学时:36 课程性质:非学位选修课 适用研究生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我校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研究生非学位选修课,适用该学科的3个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英美文学、翻译。是研究翻译实践中的佳作和误译的一门边缘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研究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懂得比较和欣赏译文的多样性,通过欣赏和比较不同译者的对同一原文给的不同译文,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同时让学生了解采用积极的、进取的态度开展翻译批评的重要性。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翻译鉴赏与批评概述 1.充分了解翻译鉴赏与批评的目的和意义,旨在吸取精华,提升自身翻译技能。 2.掌握翻译鉴赏的批准和翻译批评的尺度。 二、翻译鉴赏 1.了解翻译鉴赏的重要性,掌握翻译的鉴赏能力,必须具备较好的英汉语言技能。 2.了解文体差异与翻译的多样性。 3.了解翻译鉴赏离不开翻译理论的指导。 4.了解如何进行翻译鉴赏来提升自身的翻译水平。 三、翻译批评 1.了解翻译批评必须建立良好的翻译理论之上,因为“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一个基本环节。” 2.学会翻译分析,依据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鉴别译文的优劣,尤其要从跨文化交际效果上探讨译文的好坏。 3.学会多译本评析,了解翻译错误分析的重要性。 4.了解文学翻译批评的意义。 5.了解应用翻译批评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6.了解翻译批评的对象,它不是指译者而是指译文,翻译批评就是品评译文。 7.了解翻译批评的标准,认清翻译标准的相对性和非恒定性。 8.了解并掌握翻译批评的方法。翻译批评不同于文学批评,但它又不能不借鉴文学批评。但决不能将翻译批评等同于文学批评。

(论文)论翻译的原则-外语翻译1_070425121009

(论文)论翻译的原则-外语翻译 摘要:抽象的标准如“善译”和“化境”是不可实现的理想,与其取法不可实现的理想,毋宁提出切实具体的要求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2)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3)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关键词:信守内容意旨;遵从译语习惯;切合语体语域 Abstract: Transmigration, an abstract whole at large, is too good to be practical and such concrete subwholes und er “good translation” as fidelity to the source-language text in content and intention, grammatical normality, and lexical appropriateness are more workable as cardinal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 fidelity; grammatical normality; lexical appropriateness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①但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换易言语”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无疑就是: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方法应如何?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三字经?!”② 虽然严复持论有故,但认真审视不难发现,“信、达、雅”实质上既不是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抽象标准,也不是具有切实指导性的具体标准,“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把信、达、雅并列起来作为翻译标准是具有逻辑缺陷的,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原文不达,也可以故意使之…达?;原文不雅,也可以故意使之…雅?。那么,这样和…信?字,岂不自相矛盾?”③ 《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意谓朴实的内容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的内容又未免虚浮。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反对浮华的辞藻,所以说“辞达而已矣” —言辞足以达意就可以了。《尔雅》序题下疏说:“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其中的“雅言”是指区别于各地方言的“诸夏的话” —标准语,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普通话”。但是,严复的“雅”指的不是“利俗文字” —大众的语言,而是“汉以前字法句法”。为了掩盖“达”的矛盾,严复在“畅达”(如“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和“表达”(如“题曰达旨,不云笔译”)之间周旋,取便发挥,借“辞达而已”求“信”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借“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求“雅” —“信达之外,求其尔雅”。不难看出,严复的逻辑是:要“信”则必须“达”,要“达”则必须“雅”,换言之,“雅”是“达”的条件,“达”是“信”的条件,“为达”最终成了“求雅”的借口:“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与“并世译才”的林纾相比,严复所译的书总共不过八九种,而在其所译的这八九种书中,只有《群学肄言》、《原富》、《群己权界论》和《社会通诠》四种“略近直译,少可讥议”,④此前“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⑤此后“中间义忄旨,则承用原书;而所

翻译批评与赏析

一、什么是翻译批评? 翻译批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某一译作所作的评价。这种评价必须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杜绝胡批乱评和感想式的点评,应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系统地去观察和分析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必须尽可能做到客观、科学和公正。应当同时是一"译者、译文阅读者、译文分析家、翻译理论家与翻译史家"(Berman,1995)(许钧,袁筱一:"试论翻译批评",《翻译学报》1997年第1期)。 :1)为欣赏而作的翻译批评;2)为纠正错误而作的翻译批评。前者重在分析出自优秀翻译家笔下的模范之译作,评价其艺术价值、所遵循的翻译原则及采用的相关技巧,意在立为范文,为翻译界同行或初学者视为楷模而学之;后者则重在剖析粗制滥造之译作,分析并纠正其中的错译和误译,意在警示他人以此为鉴。 翻译批评就其思想方法而论可分为3类:1)功能性批评(functional approach), 2)分析性批评(analytical approach)和3)对比性批评(comparative approach)。功能性批评在分析和评论译文时较为笼统,其重点在整个译作的思想内容而不顾及语言细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个主观的批评方法,类似老师凭印象给学生打分。分析性批评则是较为细致客观的剖

析,译文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每一语段和段落都会对照原文加以对比和分析,错误的译文被分门别类地挑出来加以评论,并提出改进意见;好的译文挑出来加以褒扬。对比性批评是选择同一原作的若干种译文,同时采用译文与原文对比、译文与译文对比的方法找出各自的优劣之处。好的加以褒奖,劣的予以批评。 翻译批评有助于克服翻译界存在的滥译、乱译等问题,因而对繁荣我国翻译事业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翻译批评有助于纠正译作中出现的错误、改进不足,因而对提高译文的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翻译批评还是联系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重要桥梁,因为任何翻译理论的建立均有待于翻译实践的检验;反之,任何翻译实践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一定的翻译理论。翻译批评还是翻译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有助于增强学习翻译人员的翻译能力,提高其翻译水平,扩大其知识范围,加深对所译作品或材料的了解,学习新知识,提高译出语和译入语的水平。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也离不开翻译批评。因此,做好翻译批评与做好翻译应是同等重要的,是相辅相成的,切不可等闲视之。 翻译批评--翻译批评原则(2) 二、翻译批评的原则

论翻译的技巧、理想、标准及其形成过程.

论翻译的技巧、理想、标准及其形成过程 作者:佚名时间:2007-11-25 12:48:00 ——兼析作为《论不可译性》之理论前提的康德先验哲学观提要:怎样才能提升翻译研究的理论水平?进行翻译理论研究是不是必须诉诸康德的先验哲学框架?本文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作者认为,作为王宾教授所谓“不可译性”之理论前提的康德哲学“经验vs先验”的基本观点,其实并不适合于进行翻译理论研究;实际上,这里的根本问题是“翻译的实际经验性行为”与“翻译标准”之间的关系。只有从我自己购建并逐渐完善的社会个体生成论的角度出发,把翻译研究所涉及的历时性维度与共时性维度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翻译技巧、翻译理想和翻译标准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翻译标准”及其形成过程,从而使之发挥适当的作用,达到逐步提高翻译理论研究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康德先验哲学框架,理想,标准,技巧,历时性和共时性,社会个体生成论 无论就日益普遍的日常国际文化交往而言,还是就越来越多的学术成果的引进和输出而论,翻译都是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有关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有关“译得好”还是“译得差”、“可译”或者“不可译”的问题,不仅是翻译研究者不断着力加以探讨的理论问题,也是时刻困扰具体翻译工作者的实际问题。那么,我们究竟从什么理论立场出发,才能比较适当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使翻译理论研究的水平不断得以提升呢? 王宾教授的论文《论不可译性》[1](以下简称“王文”)是一篇非常重要、学术含金量非常高的文章,这一方面表现在它以基础理论探讨和具体个案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结合现代西方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对“可译性”还是“不可译性”这种在国内翻译界由来已久的争论,进行了系统严密、有理有据的分析和论述,从而得出了肯定“不可译性”的结论;另一方面,它在进行这种分析和论证时所依据的,是一个被国内外许多重要学者认为理所当然的基本理论框架,亦即康德的先验哲学及其基本框架,并因此而把这种争论所涉及的、对于翻译研究来说具有基础性重要意义的、由经验和先验构成的学理性悖论揭示了出来。我认为,相比较而言,这后一个方面理论意义更大,因为它虽然不是王文的结论、而是其基本前提,但直接触及到人们进行翻译理论研究所必然涉及的根本关节点,也把其关键性难题非常鲜明地揭示了出来。显然,只有解决了这个基本问题,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才有可能不再停留于细枝末节,而是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33 课翻译批评--翻译批评原则

第33 课翻译批评--翻译批评原则 一、什么是翻译批评? 翻译批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并运用一定的方法, 对某一译作所作的评价。这种评价必须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杜绝胡批乱评和感 想式的点评,应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系统地去观 察和分析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必须尽可能做到客观、科学和公正。从事翻译批 评的人必须对翻译本身,对它的实质、可行性、原则、方法、目的、作用等基本 问题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他不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的工 作态度,而且应当同时是一"译者、译文阅读者、译文分析家、翻译理论家与翻 译史家"(Berman,1995)(许钧,袁筱一:"试论翻译批评",《翻译学报》1997 年第1 期)。 翻译批评就其目的而言可分为两类:1)为欣赏而作的翻译批评;2)为 纠正错误而作的翻译批评。前者重在分析出自优秀翻译家笔下的模范之译作,评

价其艺术价值、所遵循的翻译原则及采用的相关技巧,意在立为范文,为翻译界 同行或初学者视为楷模而学之;后者则重在剖析粗制滥造之译作,分析并纠正其 中的错译和误译,意在警示他人以此为鉴。不过,这两类翻译批评并不能截然分 开,因为二者之间有时也会出现互相交叉的现象(如为欣赏而作的翻译批评有时 也带有一点有关误译或败笔的批评)。 翻译批评就其思想方法而论可分为3 类:1)功能性批评(functional approach), 2)分析性批评(analytical approach)和3)对比性批评(comparative approach)。功能性批评在分析和评论译文时较为笼统,其重点在整个译作的思 想内容而不顾及语言细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个主观的批评方法,类似 老师凭印象给学生打分。分析性批评则是较为细致客观的剖析,译文中的每一个 词语、每一句话、每一语段和段落都会对照原文加以对比和分析,错误的译文被 分门别类地挑出来加以评论,并提出改进意见;好的译文挑出来加以褒扬。对比

第34 课翻译批评--翻译批评的方法和步骤

第34 课翻译批评--翻译批评的方法和步骤 一、翻译批评的方法 翻译批评应采用"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剖析相结合的批评方法"(许均,袁筱一: "试论翻译批评",《翻译学报》,1997 年第1 期),换言之,批评者既要见树又要 见林,切不可将二者分割开来。这里所说的林(宏观视野)既可以理解是语篇的 整体结构和全部思想内容,也可理解为包括语篇、超越语篇结构的拌语言要素、 超语言要素以及相关社会因素等内容。由于翻译不能脱离社会,因此翻译批评同 样也不能脱离社会,必须按社会的规范去进行翻译批评。这里所说的树(微观剖 析)是指语篇范围内的词语、句子、段落、语义、修辞手法、文体等个体单位内 容。下面仅列举马红军的一段翻译批评实例: It was a typical summer evening in June, the atmosphere being in such delicate equilibrium and so transmissive that inanimate objects seemed endowed with two or three senses, if not five. There was no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near and the far, and an auditor felt close to everything within the horizon. The soundlessness impressed her as a positive entity rather than as the mere negation of noise. It was broken by the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韩江洪 \摘要:本文探讨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的主要思想。他认为,翻译规范是由翻译理念因子演变而来。他把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后者又细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他系统地描述了规范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指出“明晰”、“真实”、“信任”、“理解”四种价值观是翻译规范的基础和依据。他的翻译规范论是对图瑞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1·引言 近二十年来,翻译规范的描述性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第一个较为系统地对翻译规范进行描述性研究的当推图瑞,他的《描写翻译学及其它》系开山之作。在他之后,不少译论者都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并均有建树,赫曼斯和切斯特曼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图瑞和赫曼斯的理论近来国内译界已有评介,如赵宁(2001)和廖七一(2000),而切斯特曼的规范论尚未见介绍。切斯特曼在图瑞和赫曼斯的理论基础之上,对有关翻译规范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规范的来源、规范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规范背后的价值观等等,首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进而构建了自己的翻译规范理论。他的规范论为翻译规范理论之河注入了一股活水,标志着翻译规范研究又朝前迈进了一步。 2·翻译规范的来源 切斯特曼致力于把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理论和看法纳入一个宏观的框架之下。他借用了社会生理学中的一个词meme。meme是社会生理学家岛金斯(Dawkins)在1976年写的一本书《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来的,他的这个概念在原书里是用来描述文化现象的进化。meme来源于希腊语词根mimeme,岛金斯把mi-去掉,是为了使它看上去更像gene。岛金斯认为meme是文化传播的单位。切斯特曼把岛金斯的meme概念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来,他认为翻译中的meme指的是翻译理论和观念(切斯特曼1996:63-71; 2000a: 1-17)。我们据此姑且译meme为“理念因子”。它不可避免地影响译者的思维方式和翻译。所有的翻译理念因子构成了庞大的理念因子库(meme-pool),其中有些翻译理念因子没有最终赢得普遍接受便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另外一些曾经非常风行却最后又让位于其他的翻译理念因子,还有一些理念因子生命力很旺盛,似乎坚不可催。不同的翻译理念因子在不同的时期,占据了不同的地位。一旦某种翻译理念因子占据了主导地位,即变成翻译规范(Chesterman1997a)。翻译理论的发展与翻译理念因子的演变密切相关。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理念因子的演变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切斯特曼1995:253-268):1.单词阶段———词是翻译的基本单位;2.“上帝之词”阶段———全方位忠实源语文本。源语文本中的语法形式不可改变,语法形式负载有意义;3.修辞阶段———译者的忠实转向读者,强调译文流畅。4.逻各斯阶段———译者的创造性和语言的塑造力被置于重要地位;5.语言学阶段———注重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和关系;6.交际阶段———强调信息的功能和语用等方面;7.目标阶段———关注译本在目标语文化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或遵循规范、或打破规范;8.认知阶段———该阶段把我们带回翻译操作中心,也即译者的头脑,探究译者翻译时作出的决定及其理由。每个阶段都可视为一个特别的理念因子或因子群。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概念和见解,其中有的概念和见解能够持久生存并进入随后的阶段,它们其实也就是规范。这些阶段本身也可被视为规范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些阶段各自的顶峰在时间上约略有先后顺序,但阶段之间也有许多重叠,它们逐一累积而并非严格地前后相继,从根本上说,它们代表着思想簇而不是历史时期。 3·翻译规范的分类 图瑞较早地对翻译规范作出分类,他区分了三种翻译规范:初级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初级规范是指那些决定文本选择的因素以及整个多元体系中的翻译策略。起始规范制约译者个人的倾向,译者在这种规范的制约下选择重源语文本或者重目标语文本,或者是选择某

谈翻译批评标准的体系_吕俊

谈翻译批评标准的体系* 吕 俊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摘 要:本文讨论了翻译批评标准的体系问题。指出翻译批评的哲学基础是价值哲学而不是认识论哲学,阐释了翻译活动的评价结构和特点,认为翻译批评的标准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它是一个有序的体系,它以评价主体的目的性为主导,以评价参照体系为限制条件。 关键词:翻译批评;价值哲学;评价论;翻译批评标准体系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 ses th e criticism system of translation,pointing out that the phil osophical basi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is not epistemolo -gy but axiology.T he author also illustrates the structure and the features of evaluation,argui ng that the criterion of translati on cri ticism is not a monistic system but a plurali stic one,and a specific criteri on is usually dominated by the purpose of th e evaluative subject and restricted by the evaluative frame of references. Key Words:translation cri ticism;axiology;evaluation;cri terion system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3-0052-04 1.翻译批评标准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在翻译研究的争论中,可能没有比关于翻译批评标准的争议更多、分歧更大的了。究其原因,是研究者把本应放在价值哲学框架中解决的问题放到了认识论哲学的框架之中。受科学主义的影响,认识论哲学思想深入人心,这种思想使得人们追求标准的一致性与统一化,认为任何标准如果缺乏统一性和一致性就失去权威性和存在的价值。翻译批评标准也应如此,如果怎么都行,还要批评何用呢?这种思想的根源是没有认识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区别。在自然科学中,人作为主体与认识的客体之间是可分离的,客体不会因主体的不同而改变其内在结构或规律性,也就是说,客体中没有主体的地位与意义。但人文科学则不同,它是主体思想的产物,是主体创造的自为性存在,在它身上存在着主体的地位与意义,即主体的思想与情感。而这些主体的意义是来自创造者的内省,而内省的产物是需要他者的批评与评价的,因为内省的内容是可错的,或偏激的。所以人们称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是评价性科学,而自然科学是实证性科学,这类科学必然要求人们对事物有一致性的结果,这是客观性与真理性的要求。如果把自然科学的标准拿来作人文科学的标准显然是行不通的。自然科学是价值中立的,而人文科学是价值关涉的。 人文科学是评价性的,即它与主体密切相关。所谓评价是对价值的评估与判定,而价值又是主客体的一种关系属性,它不存在于主体之中也不存在于客体之中,而是存在于它们的关系之中,是客体的存在与其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所以评价不能只看客体一方,也不可只看主体一方,必须从两者的关系来看。例如,一瓶矿泉水对于常人来说并没有多大价值,但是对一个沙漠旅者来说可能不亚于他的生命。所以评价这瓶水的价值不仅是水本身的属性,还在于不同主体对它需要的情况。因此,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评价是不一样 的,因为它对于他们的意义与功效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若就翻译而言,事情要远比一瓶水与人的关系更为复杂,因为一部著作,或一部译作,其客体属性是多方面的,可以有知识性、审美性、道德伦理性,等等,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获益,满足不同主体的需要,而读者也可以有对知识的不同需求,有不同的审美情趣与不同的伦理观,因此,这会使评价工作变得十分复杂。那么如何评价一本著作或译作,能否使用一致性的标准呢?很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因此,翻译批评标准只能是一个多元的系统,而不可能仅仅是一个绝对的、极限的、唯一的标准。这是因为客体本身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主体需要也是不尽相同的。在这种主客关系中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因此,单一的、一致的标准并不存在。 但是,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翻译就是一种把原文所表达的内容忠实地,即不走样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的过程,所以,原文就是译文的唯一标准。因而/忠实0、/等值0等标准就应运而生了。但是,随着人们对语言的不断深入的认识,现象学与解释学,还有读者反应批评和接受美学的理论使我们原来的梦幻破灭了。语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在语言学的三个分支学科中,只有语音与语法系统是封闭与自足的,而语义系统从来就是开放性的。这就使得意义即使在同一语言文化中也不会是明确和确定的,更遑论不同语符转换之后的情况。解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又告诉我们,意义并不存在于作者心中,亦非在文本的符号之中,更非在读者心中,而是在对话中生成,等等。现代阅读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是由三个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一是符号的约定性,其二是语境性,其三是解释者。符号的约定性是基础,没有这种约定性,人们便无法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即无法描状事物或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并使之被别人所了解,它是社会约定性,是人用符号把现实与语言联统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工具。但是这种约定性只提供概念性意义,并不是全部意义。而 *此研究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十五0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内容之一,项目批准号04WWA002。作者简介:吕俊,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收稿日期:2005-12-15;2006-04-20(修改稿) 2007年第3期总第216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 2007,l 3 Serial l 216

浅谈翻译批评

浅谈翻译批评 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频繁,翻译成为关注的焦点。作为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批评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但是目前的翻译批评研究仍然面临着种种问题,实力还比较薄弱。本文在简述翻译批评的定义的基础上,从翻译批评的现状出发,探讨存在的问题,分析翻译批评的方法,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一点想法。 关键词:翻译批评,定义,现状,问题,方法 Abstract: With the growing cross-culture activities, translation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criticism is a hot topic. But the modern translation criticism is still the weaknes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Based upon the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from the poin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problems and analyses the methods,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Key Words: Translation Criticism, Definition,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Methods 随着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翻译批评越来越受到关注。翻译批评在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深刻的影响。由于翻译批评主体的批评标准、自身修养以及理解不同等各种原因,当前的翻译批评界还面临着各种问题。翻译批评是翻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简单的赞美或是挑毛病。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对翻译批评的认识。 翻译批评的定义 翻译批评主要讨论如何对译文进行科学、客观、系统的评估。但是,如何对翻译批评进行科学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中国翻译词典》中,对翻译批评的明确定义是:从广义上讲,翻译批评即参照一定的标准,对翻译过程及其译作质量与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的标准因社会历史背景而异,评价旨在促使译作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作,并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 许钧指出,“有翻译,就会有翻译批评,这应该是必然的的事。”翻译批评反映了人们进一步认识翻译和提高翻译水平的努力,它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只是批评是否合理、有价值,那就不一定了。在国内多种翻译刊物上关于翻译的种种讨论,都是在进行翻译批评,也是对翻译批评本身的探讨。王佐良将翻译研究分为三大类,即翻译理论探讨、译文品评、译史研究,其中译文品评即是翻译批评的内容。

翻译批评与鉴赏-范文

译者的阐释与读者的误读:以《红楼梦》译文为例 作者(学号) (学院、班级、专业) 摘要:文学经典的阐释是一个历史过程,永远不会终结。译者翻译的过程,是对原文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对译文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但是,在批评界,阐释、误读与错译三者有时混为一谈,甚至等同起来。阐释学观点认为,对作品的理解总是以理解者——包括作者、译者、读者——的视野为前提。本文通过讨论《红楼梦》中几个具体例证,试图考察作者、译者、读者三个主体因素在文本的创作、翻译和阅读过程中所起的主体作用。本文指出,译者对原文的不同解读,在读者眼里可能是错译,也可能是误读——在理解者本人看来,不同于自己理解的就是误读。这些解读,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构成文学文化的一部分。(宋体,小五,1.25倍行距) 关键词:译者;错译;误读;阐释学;主观性 Translator’s Interpretation and/or Readers’ Misinterpret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Renditions of Honglou Meng Author Name (student number) Abstract: Interpretations of literary classics is a historical process without end.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ST and reading TT is a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 Translation errors and misinterpretations are sometimes confused and misused by the critics. Cultural misinterpretation is a complex phenomen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with multifarious reasons. From a hermeneutic point of view, interpretation is always conditioned by one’s own horizons and perspective. By discussing several exemplary cases of Honglou Meng in translation and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author, translator and reader can all play a subjunctive role in their respective interpretation processes of writing, translating and reading. Translation errors should be avoided, while misinterpretations, whether reasonable or unreasonable, are unavoidable and destined to be part of literature. (Times New Roman, 5号, 1.25倍行距) Key Words: translation errors; misinterpretation; author; translator; reader 一、引言(小标题用黑体五号字;正文用宋体五号字) “文化”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文化交流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季羡林先生(2007:151)曾说,没有文化交流,人类就没有进步,就没有今天世界上这样繁荣兴旺的社会。“文化热”自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流行,当时就有一些极端意见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文明的冲突,文化之间的深刻差异和尖锐对立是不可超越和克服的。今天世界的纷争虽不完全是由文化冲突引起,但也决非与文化冲突无关。目前的文学文化界,文化和谐与冲突成为热点。翻译评论界也不例外。也难怪,语言文字的差异造成的翻译困难一般摆在明处,容易引起重视,而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困难却往往如水中的暗礁,导致翻船。王佐良(1989: 34)认为,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解释清楚。孙致礼(1999: 62)也说:“翻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差异,还要密切注视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处理的好坏,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本文试图从阐释学视角,以《红楼梦》翻译为例,探讨翻译过程中因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因素对文化因素的不同处理而出现的误读和错译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