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乙烯乙炔实验演示教案

制取乙烯乙炔实验演示教案
制取乙烯乙炔实验演示教案

△ 制取乙烯实验演示教案

【提出理论】乙烯分子在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含有一个碳碳双键,其中一个键易断裂,使得它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实验现象非常清楚。下面,我们一起来通过实验来验证乙烯的化学性质。在验证乙烯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们应该先要制取乙烯气体,有哪个同学能告诉老师,实验室制取乙烯的方法。

【学生回答】实验室制取乙烯气体的方法是将无水乙醇和浓硫酸共热至170℃,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板书】2CH 3CH 2OH →CH 2=CH 2↑+H 2O

【演示实验】

⑴按图2将仪器装置好,检查气密性。蒸馏烧瓶内加入10mL 的无水乙醇,再用量筒量取30mL 的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加进蒸馏烧瓶内。加入几粒沸石防止爆沸。

⑵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的乙烯气体,用拇指堵住,观察乙烯的颜色,闻气味。 ⑶将导气管先后通入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中,观察溶液的变化。

⑷将导气管换成尖嘴导管,然后用火柴点燃乙烯气体,观察火焰。

【实验现象板书】(1)蒸馏烧瓶中溶液开始加热后几分钟逐渐变黑。

(2)气体通入溴水和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褪色。

(3)点燃气体,火焰明亮,有少许浓烟。

【整理联系】

乙烯气体的制取中浓硫酸起到催化剂和脱水剂的作用。

乙烯中含有碳碳双键,具有还原性,可以将高锰酸钾还原为锰酸钾, 与溴水反应为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

H 2

SO 4

乙烯中含碳量较大,火焰有少许浓烟。【结论板书】

乙烯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①燃烧—火焰明亮,伴有少量黑烟。

反应方程式:C

2H

4

+3O

2

=2CO

2

+2H

2

O

②被KMnO4氧化

反应的实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使乙烯被氧化(产物中有CO

2

)

反应方程式:12KMnO

4+18H

2

SO

4

+5C

2

H

4

==12MnSO

4

+6K

2

SO

4

+10CO

2

↑+28H

2

(2)加成反应

反应实质:C=C断开一个,2个Br分别直接与2个价键不饱和的C结合。

反应方程式:CH

2=CH

2

+Br

2

=CH

2

Br-CH

2

Br

乙烯的试验室制法

有机化学专题复习 ∣ 一、几种重要物质的实验室制取 (一)、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乙醇、浓硫酸 2、反应原理:CH 3CH 2OH CH 2=CH 2↑+H2O 3、装置:液—液加热,如图: 4、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 注意: (1)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和脱水剂。 (2)温度计的位置:插入反应液中但不能触及烧瓶底部,目的在于控制反应液的温度在170℃,避免发生副反应. (3)加入碎瓷片是为了防止液体暴沸。 (4)点燃乙烯前要验纯。 (5)反应液变黑是因浓硫酸使乙醇脱水碳化,故乙烯中混有SO 2 。 C 2H 5 OH 2C C + 2H 2SO 4(浓)== CO2↑+ 2SO 2↑+ 2H 2O (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CaC 2 + 2H —OH ————→ C 2H 2↑+Ca(OH)2 ;△H= -127KJ/mol 2、装置:固+液→气 发生装置 注意事项: 浓硫酸 170℃ 浓硫酸 △

(1)反应装置不能用启普发生器,改用广口瓶和分液漏斗。 (2)实验中常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 目的:降低水的含量,得到平稳的乙炔气流。 (3)制取时在导气管口附近塞入少量棉花 目的:为防止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 (4)纯净的乙炔气体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用电石和水反应制取的乙炔,常闻到有恶臭气味。 (三)、苯的取代反应 1、反应装置 2、反应现象 3、反应原理 4、注意事项 (1)、试剂的加入顺序怎样?各试剂在反应中所起到的作用? A 、首先加入铁粉,然后加苯,为防止溴的挥发,最后加溴。 B 、溴应是纯溴,而不是溴水。加入铁粉起催化作用,实际上起催化作用的是FeBr3。 (2)、导管为什么要这么长?其末端为何不插入液面? C 、伸出烧瓶外的导管要有足够长度,其作用是导气、冷凝。 D 、导管未端不可插入锥形瓶内水面以下,因为HBr 气体易溶于水,以免倒吸。 (3)、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分离? E 、导管口附近出现的白雾,是溴化氢遇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氢溴酸小液滴。 F 、纯净的溴苯是无色的液体,而烧瓶中液体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烧杯底部是油状的褐色液体,这是因为溴苯溶有溴的缘故。除去溴苯中的溴可加入NaOH 溶液,振荡,再用分液漏斗分离。 (四)、实验室制备硝基苯 (1)药品的选用 (2)反应原理(包括主反应和副反应) (3)装置特点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技能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教具学具的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各种能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课件、小鼓、音叉、水槽、烧杯、钢锯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然后告诉大家你 听到了什么播放一段交响曲学生交流感受。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学生回忆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

乙炔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化学品中文名:乙炔; 电石气 化学品英文名:acetylene; ethyne 企业名称: 生产企业地址: 邮编: 传真: 企业应急电话: 电子邮件地址: 技术说明书编码: √纯品混合物 有害物成分浓度CAS No. 乙炔74-86-2 危险性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具有弱麻醉作用。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单纯窒息。暴露于20%浓度时,出现明显缺氧症状;吸入高浓度,初期兴奋、多语、哭笑不安,后出现眩晕、 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嗜睡;严重者昏迷、紫绀、瞳孔对光反 应消失、脉弱而不齐。当混有磷化氢、硫化氢时,毒性增大,应予以注 意。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害。 燃爆危险: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皮肤接触: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 眼睛接触: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食入: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

危险特性:极易燃烧爆炸。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经压缩或加热可造成剧烈爆炸。与氟、 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能与铜、银、汞等的化合物生成爆炸 性物质。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 灭火方法:用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消防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 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应急行动: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 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 断泄漏源。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喷雾状水抑制蒸 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 或泄漏源。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隔离泄 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 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卤素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 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 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乙炔的包装法通常是溶解在溶剂及多孔物中, 装入钢瓶内。储存于阴凉、通风的易燃气体专用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 应与氧化剂、酸类、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 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 理设备。 接触限值: MAC(mg/m3): 未制定标准PC-TWA(mg/m3): 未制定标准 PC-STEL(mg/m3): 未制定标准TLV-C(mg/m3): 未制定标准 TLV-TWA(mg/m3): TLV-STEL(mg/m3): 监测方法:无资料。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设计6页word文档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设计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中包含大量的演示实验,它们是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是塑造学生科学精神和培养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模式下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规律、增强课堂效果。下面就如何设计好演示实验,发挥演示实验的课堂效果,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演示实验要精心准备,反复调试 为了更好地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教师课前必须精心准备实验材料、设计合理的实验过程,弄清楚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并要反复操作调试,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从而使实验做得规范、熟练、成功,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讲解“电磁铁”,由于实验器材的原因,教师课前必须经过试验找到合适的电流范围,以便达到实验效果。讲解物体浮沉条件,通过改变液体密度让学生发现鸡蛋从下沉到悬浮最后到漂浮。这个实验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就要求教师课前将水变成盐水,使鸡蛋下沉到水底的状态变为悬浮的临界状态,这样鸡蛋从下沉到悬浮最后到漂浮的过程明显、节省时间。讲解“压力压强”,教师要选择有弹性的海绵和质量合适的物体。在演示热机原理的实验时,经过反复的调试,得出在试管中加入水的体积为试管的四分之一,需要用酒精灯加热大约2分钟,实验的效果非常明显。 2 演示实验装置设备,尽可能使用学生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品组

合,尽可能多地使用自制教具 物理来源于生活,并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应尽可能使用学生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品组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物理现象,并可巧用身边物品进行物理实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演示磁极间相互作用时,可利用粉笔做导轨演示很是方便。具体做法:将七八支粉笔平行摆好,然后将两条形磁铁拉开或靠近来演示相吸或相斥。此实验还可用在力学部分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又例如顺手拿过学生的铅笔,将两环形磁铁套在铅笔上演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还能说明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另外,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地使用自制教具。自制教具一般都是教师针对现有实验不足或者现有仪器演示效果不明显而设计 制作的,实验结果会更明显、更直观,学生更容易观察到。如讲解“浮与沉”时,教师可以利用自制潜水艇进行演示,效果会很明显。 再如在演示“液体沸点和气压关系”的实验时,首先在两只烧瓶里装上适量的水,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水中,然后给左烧瓶加热,由于空气受热膨胀,左瓶一部分空气通过导管流到右瓶里,使左瓶的气压减小,而右瓶气压增大。加热一段时间后,夹子夹紧橡皮管。用酒精灯同时给左右烧瓶加热,直到水沸腾,读下左右温度计示数大约为94 ℃和105 ℃。

乙炔(MSDS)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乙炔(MSDS)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一标识 中文名乙炔电石气英文名:acetylene 分子式C 2H2 相对分子质量26.04 CAS号74-86-2 结构号:CH≡CH h3w v,M G 危险性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化学类别:炔烃R3}0[2F:`K*b)Mp;q(G 二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含量工业级≥97.5%https://www.360docs.net/doc/c415287497.html,.^f F~c(T K p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气体,工业品有使人不愉快的大蒜气味。 主要用途: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之一。亦是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和塑料的单体,也用于氧炔焊割。https://www.360docs.net/doc/c415287497.html, \ l o U K{ O Q﷓U)e!f#j t)H~6|3p w 三健康危害&L9N4Tc/}O|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具有弱麻醉作用。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单纯窒息。 ]~6jY0KbW 急性中毒:暴露于20%浓度时,出现明显缺氧症状;吸入高浓度;初期兴奋、多语、哭笑不安,后出现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嗜睡;严重者昏迷、紫绀、瞳孔对光反应消失、脉弱而不齐。当混有磷化氢、硫化氢时,毒性增大,应予以注意。{ Wc ~+WXq)@ `(n h u*q u$p { 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眼睛接触六西格玛品质论坛@7x | }E#~$H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气。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https://www.360docs.net/doc/c415287497.html,f%p"w g/PZ 食入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易燃闪点(℃)无意义 爆炸下限(%):2.1 引燃温度(%):305 爆炸上限(%):80.0 最小点火能(mJ):0.02 最大爆炸压力(Mpa)无资料 危险特性:极易燃烧爆炸。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能与铜、银、汞等的化合物生成爆炸性物质。U﷓g:is.n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课程

、声音的特性 【提出问题】 1、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很尖、很刺耳,而有的听起来却很粗、很浑厚。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就是指音调的高低。既然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又为什么会造成音调有高有低呢?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相同物体也能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那么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或假设】 1、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 物体的振动有两个参数:振幅和频率。振幅是指物体在一次振动中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而频率是指物体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所以音调的高低与响度的大小应该与这两个因素有关。 为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我们可以利用一把钢尺按在桌子边沿,使它一端悬空,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子边的长度来改变它振动的频率,并保证前后振动时振幅基本相同,观察声音的音调是否发生变化。 在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大小时,我们可以借助音叉来进行,通过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来观察音叉振幅的大小。但由于音叉的振幅较小,不便观察,我们可以利用乒乓球来放大其振幅。 所需器材:课桌、钢尺(或锯条)、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小球)、细线、音叉【进行实验】实验步骤: (一)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如图1-1那样,将一把钢尺(或锯条)紧紧按在桌子面上,使钢尺的一端伸出桌子边沿。用手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振动频率)。 2、使钢尺伸出桌子边沿的长度增加或减小,再次拨动钢尺,且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与上面的相同,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同时注意听声音的音调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1中。 表1 (二)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 1、如图1-2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或泡沫小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改变音叉发声的响度,再将发声的音叉快速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再根据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来推断音叉振幅的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2中。 表2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心得体会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心得体会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成功的演示实验更加容易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我就谈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1.创新物理演示实验教具能增强演示效果,增大演示可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加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用气球做压强实验,用自制特大果冻做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我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和超长导线,将电池盒、开关、灯座及灯泡,等科学地排布在其上,把挂在黑板上,通过长导线和桌面上的演示电表相连,醒目大方,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一目了然,演示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2.实施小实验、小制作教学手段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如果能在改进课堂教学

的前提下,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如自制小孔成像照相机、潜望镜、望远镜、简易天平、电动机、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同时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 3.创新实验教学的方法 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为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自由观察。待观察一段时间后,老师再提出问题。肯定有部分学生观察方法不当,老师可指导学生重新观察,这样做一定可以加深印象。另外,一些成功率较高的实验也可以由学生去演示,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总之,演示实验的创新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应该不断思考,不断创新,让演示实验为教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完整版)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大全MSDS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大全(MSDS)

1,1,1-三氯乙烷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1,1,1-三氯乙烷 化学品英文名称: 1,1,1-trichloroethane 中文名称2:甲基氯仿 英文名称2: methyl chloroform 技术说明书编码: 612 CAS No.: 71-55-6 分子式: C2H3Cl3 分子量: 133.42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 CAS No. 1,1,1-三氯乙烷≥95.0% 71-55-6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轻者表现为头痛、眩晕、步态蹒跚、共济失调、嗜睡等;重者可出现抽搐,甚至昏迷。可引起心律不齐。对皮肤有轻度脱脂和刺激作用。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有毒,具刺激性。 -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能燃烧,并产生剧毒的光气和氯化氢烟雾。与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能发生强烈反应。与活性金属粉末(如镁、铝等)能发生反应, 引起分解。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 20 TLVTN: OSHA 350ppm,1910mg/m3; ACGIH 350ppm,1910mg/m3 TLVWN: ACGIH 450ppm,2460mg/m3 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含量: 工业级一级≥95.0%; 二级≥91.0%; 三级≥90.0%。 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 pH: 熔点(℃): -32.5 沸点(℃): 74.1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 一、实验题目:《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和亲自实验,感知浮力的存在和方向,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知道浮力跟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 3、体验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 三、实验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认识浮力,二是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其基本思路是:从学生纸船比赛开始,通过师生互动游戏后教师引导分析,认识浮力的存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意识。 四、实验方法和原理: 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即在保持液体的密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保持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改变液

体的密度。原理是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拉力、浮力与重力平衡,即F+F浮=G。 五、实验器材:纸船、沙子、石块、细线、水、鸡蛋、食盐、水槽、外型完全相同的铁、铝圆柱体、弹簧测力计。六、实验步骤: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1、将纸船放入水槽中,待纸船静止后,提出问题:(1)纸船怎么会浮在水面上?(因为乒纸船受到水的浮力)(2)试分析它的受力情况(纸船受到重力和浮力这对力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平衡力的角度推理出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2、将小石块投入水中,小石块沉下。提出问题:(1)小石块受到水的浮力吗?给你一弹簧测力计,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学生思考、讨论以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启发学生:用弹簧秤先测出石块的重量,然后用弹簧秤拉着石块慢慢浸入水中,观察弹簧秤的读数的变化,就可以判断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2)在上面的实验中,石块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浮力大小怎么计算?(3)由上面的实验,你能否想出一个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二)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影晌浮力大小的因素 1、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比赛:让学生用自制的纸船装沙,看谁的船装得多?(2)向水中按矿泉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六忌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六忌 一、忌课前准备不充分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是疏忽大意,以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过或曾看见别人做过,不必特意准备;还有的是怕麻烦。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 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是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第三是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四是教师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蒸发吸热这一问题时,教师可用方座支架、小烧瓶、细玻璃管、有色水和小烧杯等组装一个伽利略气体温度计,用它来演示蒸发吸热现象比直接用普通温度计演示现象清晰、直观。第五是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二、忌操作不规范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三、忌实验用语不准确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准确而不含糊。有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定律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在称呼仪器名称时就有三种错误现象:一是随意更改仪器名称,如将滑动变阻器称为电阻器,将斜面小车称为木板小车等。二是将类似的仪器混为一谈,如将圆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称为弹簧秤。三是方言和普通话夹杂使用,对仪器的读音不准。 四、忌唱独角戏,不让学生参与配合 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解脱节。那样做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的“仓库”,完全没有发挥出

乙炔MSDS安全技术说明书

乙炔安全技术说明书 1、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乙炔 化学品英文名称:Acetylene 分子式:C2H2 分子量:26.04 CAS号:74-86-2 公司名称:xxxx 公司地址: xxxx 企业应急电话:xxxx 2、成分/组成信息 化学品中文名称:乙炔化学品英文名称: Acetylene 有害成分:乙炔浓度:≥98% CAS号:74-86-2 3、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具有弱麻醉作用。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单纯窒息。急性中毒:暴露于20%浓度时,出现明显缺氧症状;吸入高浓度,初期兴奋、多语、 哭笑不安,后出现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嗜睡;严 重者昏迷、紫绀、瞳孔对光反应消失、脉弱而不齐。当混有磷化氢、 硫化氢时,毒性增大,应予注意。 环境危害:电石法生产的乙炔含有H 2S、PH 3 等杂质,系无色毒性气体,对人体 有害。H 2 S在居住区大气的一次最高允许浓度为0.01mg/m3,作业场 所空气中的最高允许浓度为10mg/m3,PH 3 在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最高允许浓0.3mg/m3,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燃爆危害:极易燃烧爆炸。 4、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无资料。 眼睛接触:无资料。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无意义。 5、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易燃,极易燃烧爆炸。与空气或氧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温物体、静电、放射线等点火源,极易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

剂接触会猛烈反应。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能与铜、 银、汞等的化合物生成爆炸性物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纯乙 炔也会发生自身直接分解爆炸和其聚合物分解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关闭阀门,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为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等。 灭火注意事项: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来泄露气体燃烧的火焰,以防止发生回火现象,避免发生更严重的爆炸危险。禁止用四氯化碳等卤 代烷灭火剂灭火。着火容器和溶解乙炔气瓶,在灭火后应继续用水冷 却至正常环境温度(≤40℃)为止。 6、泄露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环境温度严格控制出入。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正压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 泄露气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消除方法: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防爆型排风机送至空旷处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溶解乙炔气瓶夹具等连接处泄漏,可关闭瓶阀,更换垫片处置。漏气 容器和气瓶要妥善处理,严禁用户自行焊补、任意敲打等,应送专业 检验单位修复并作检验合格后再用。 7、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溶解乙炔使用时要控制流速,防止静电积聚。操作场所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电气设备和工器具。溶解乙炔气瓶操作时,必须配 置回火防止器。采用不发火专用瓶阀扳手,直立操作使用,严禁卧放 排气。放气压力不得超过0.15MPa,流量不得超过0.6m3/瓶.h。瓶内 气体严禁用尽,剩余压力不低于0.05MPa,用毕应关紧瓶阀。严禁在 泄露情况下操作使用乙炔气。验收时应注意品名,注意定期检验日期, 溶解乙炔气瓶每三年进行一次定期检验,超期检验气瓶应及时送检。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 严格遵守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操作规程。 储存注意事项:乙炔通常是溶解于溶剂(丙酮)、储存在钢瓶内多孔填料的毛细孔中(即采用溶解乙炔气瓶储存)。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仓间温度不宜 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氧气、压缩空气、 氯气等卤素、氧化剂等分开存放。仓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 爆型,开关尽量设在仓间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设置 消火栓。库存超过三年的乙炔瓶,无论空瓶或满瓶,均应送专业检验 单位检验后方可使用。 8、接触控制/个人防护 最高容许浓度(MAC):中国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隔爆型电器与照明。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the report on the work of various departments, supervise and inspect the management and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d results of implementing financial plans of the company, effective correctiv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achievement of business objectives for the year; 1.4 the objective fixed: according to market trends and emerging issues within the company, called special topics in business management strategy session on ... 2.6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management: policy formulation, improve the pay and benefits system and develop payroll and staff benefits in a timely manner; 2.7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hrough rational design method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bjective and fair assessment of the work of the staff, to improve their employees ' work, and continuous upgrading of the working methods and quality; 2.8 employees career planning: according to the real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and its needs, ident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need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design for its development goals, according to implement communication with staff to modify employee development goals; 2.9 archives: archives of the statistics of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to ensure human 一、声音的特性 【提出问题】 1、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很尖、很刺耳~而有的听起来却 很粗、很浑厚。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就是指音调的高低。既然声音都是由物

最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 说明书

一.乙炔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乙炔 化学品英文名称: acetylene 中文名称2:电石气 英文名称2: CAS No.: 74-86-2 分子式: C2H2 分子量: 26.04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乙炔 含量:≥97.5% CAS No.:74-86-2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具有弱麻醉作用。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单纯窒息。急性中毒:暴露于20%浓度时,出现明显缺氧症状;吸入高浓度,初期兴奋、多语、哭笑不安,后出现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嗜睡;严重者昏迷、紫绀、瞳孔对光反应消失、脉弱而不齐。当混有磷化氢、硫化氢时,毒性增大,应予以注意。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窒息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眼睛接触: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极易燃烧爆炸。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能与铜、银、汞等的化合物生成爆炸性物质。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卤素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乙炔的包装法通常是溶解在溶剂及多孔物中, 装入钢瓶内。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酸类、卤素分开存放,切忌

一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有机化学专题复习∣一、几种重要物质的实验室制取(一)、乙烯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乙醇、浓硫酸浓硫酸+H2O =CHCHOH ↑ CH2、反应原理:CH 170℃2322: 3、 装置:液—液加热,如图 4、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注意:(1)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和脱水剂。)温度计的位置:插入反应液中但不能触及烧瓶底部,目的在于控制反应液的温度在(2. 170℃,避免发生副反应 3)加入碎瓷片是为了防止液体暴沸。( 4)点燃乙烯前要验纯。(。(5)反应液变黑是因浓硫酸使乙醇脱水碳化,故乙烯中混有SO2浓硫酸OH 2C HC52△ C + 2HSO(浓)== CO2↑+ 2SO↑+ 2HO 、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2224(二) 1、反应原理: CaC + 2H—OH ————→ CH↑+Ca(OH) ;△H= -127KJ/mol 22222、装置:固+液→气发生装置

注意事项: 1)反应装置不能用启普发生器,改用广口瓶和分液漏斗。( 2)实验中常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目的:降低水的含量,得到平稳的乙炔气流。)制取时在导气管口附近塞入少量棉花(3 目的:为防止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 )纯净的乙炔气体是无色无味的气体。(4 用电石和水反应制取的乙炔,常闻到有恶臭气味。、苯的取代反应(三)、反应装置1

、反应现象2 、反应原理3 4、注意事项(1)、试剂的加入顺序怎样?各试剂在反应中所起到的作用? A、首先加入铁粉,然后加苯,为防止溴的挥发,最后加溴。、溴应是纯溴,而不是溴水。加入铁粉起催化作用,实际上起催化作用的是FeBr3。B )、导管为什么要这么长?其末端为何不插入液面?(2 C、伸出烧瓶外的导管要有足够长度,其作用是导气、冷凝。气体易溶于水,以免倒吸。D、导管未端不可插入锥形瓶内水面以下,因为HBr 、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分离?(3) E、导管口附近出现的白雾,是溴化氢遇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氢溴酸小液滴。烧杯底部是油状的褐、纯净的溴苯是无色的液体,而烧瓶中液体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F溶液,振荡,再用分液色液体,这是因为溴苯溶有溴的缘故。除去溴苯中的溴可加入NaOH 漏斗分离。、实验室制备硝基苯(四)(1)药品的选用)反应原理(包括主反应和副反应)(2 )装置特点3

乙烯 烯烃 乙炔 炔烃教案

乙烯烯烃乙炔炔烃 一、学情分析 乙烯是烯烃的代表物,教材内容特别强调从实验、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回避类别性质的归纳。教材介绍了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目前生产乙烯的主要途径是从石油中获取,它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还介绍了乙烯在生活中的一些用途,从乙烯用途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根据物质结构的知识,紧紧围绕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使学生掌握一般有机知识学习方法,掌握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对有机物中的淀粉、油脂、化学燃料、蛋白质等就有一定的了解,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烷烃的知识,为乙烯和不饱和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乙烯分子的组成、结构式和电子式、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烯烃、炔烃的物理性质的规律性变化。 3、掌握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4、了解烯烃、炔烃的系统命名法。 【过程与方法】 注意不同类型脂肪烃的结构和性质的对比;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实物、模型、计算机课件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学会方法、形成能力;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有机物的结果和性质,培养学习有机物的基本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 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四、教学难点 烯烃的顺反异构 五、教学设计 一、乙烯 1、乙烯的结构特征 分子式C 2H 4 电子式: 结构式:结构简式:CH 2=CH 2 空间结构:平面型结构,6个原子在同一平面内,键角都约为12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条件。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重点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头发丝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说说弹簧测力计在使用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2.你能不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根头发能承受的拉力? 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实验目的】 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头发丝 【实验步骤】 1、观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最大刻度),认清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检查弹簧测力计不受力时,指针时否指在零刻度处。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等处,感受一下1N、5N、10N 的力有多大。

3、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质量已知(约1kg)的物体,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察 4、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前进,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5、在倾斜放置的长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沿木板匀速上升,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6、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手拉头发,逐渐加大拉力,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实验记录】 【评估与交流】 能否用弹力橡皮筋制作测力计?为什么?

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教学难点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 【生】大金属球. 探究重力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提出问题】 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或假设】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1、照图23-1那样,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2、在图23-2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接这些点,你发现它们落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或直线上?你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汇总

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目录八年级上物理实验目录 一、演示实验 1、测一测你听觉的频率范围; 2、探究声音的奥秘; 3、观察水的三种状态记起特征; 4、练习使用温度计; 5、观察蒸发现象; 6、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 7、人工造“雪”; 8、分解太阳光; 9、观察色光的混合; 10、观察颜料的混合; 11、探测红外线的热效应; 12、光的直线传播——手影; 13、探究光的反射; 14、观察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15、认识透镜; 16、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17、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18、透镜的应用; 19、通过两个透镜观察物体; 20、观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现象; 21、观察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现象; 22、探究透镜的奥秘; 23、光的折射与透镜原理; 24、比较课桌的长、宽、高; 25、观察刻度尺; 26、用刻度尺测量纸张的厚度; 27、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 28、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 二、分组实验 1、观察水的沸腾; 2、探究水、松香的熔化特点; 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

一、演示实验 1、托盘天平的认识和使用; 2、探究物体的形状、形态的变化对其质量大小的影响; 3、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4、测量水的质量; 5、探究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6、比较物质的硬度; 7、认识物体的结构; 8、探究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9、观察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10、观察弹簧测力计; 11、判断重力的方向; 12、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力; 1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4、探究大气压强; 15、估测大气压的值; 16、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17、探究浮力的大小; 18、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19、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20、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1、探究阻力对物体的影响; 22、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23、观察惯性现象; 二、分组实验 1、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2、用量筒和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探究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大小; 4、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5、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6、探究压力和压强的关系和效果; 7、探究液体的压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