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力学讲义

结构力学讲义
结构力学讲义

第四节超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及特性

一、超静定结构的特征及超静定次数

超静定结构的几何特征就是除了保证结构的几何不变性所必须的约束外,还存在多余约束。

超静定结构的静力特征就是仅由静力平衡条件不能唯一地确定全部未知反力与内力。

结构的多余约束数或用静力平衡条件计算全部未知反力与内力时所缺少的方程数称为结构的超静定次数。

通常采用去除多余约束的方法来确定结构的超静定次数。即去除结构的全部多余约束,使之成为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这时所去除的约束数就就是结构的超静定次数。

去除约束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切断一根两端铰接的直杆(或支座链杆),相当于去除一个约束。

(二)切断一根两端刚接的杆件,相当于去除三个约束。

(三)切断——个单铰(或支座固定铰),相当于去除二个约束;切断一个复铰(连接n 根杆件的铰),相当于去除2(n—1)个约束。

(四)将单刚结点改为单铰节点,相当于去除一个约束;将连接n个杆件的复刚节点改为复铰节点,相当于去除n—1个约束。

去除一个超静定结构多余约束的方法可能有几种,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所得超静定次数一定相同。

去除图4—1a所示超静定结构的多余约束的方法之一如图4—1b所示,去除六个多余约束后,就成为静定结构,故为超静定六次。再用其她去除多余约束的方案确定其超静定次数,结果就是相同的。

(a) (b)

图4-1

二、力法的基本原理

(一)力法基本结构与基本体系

去除超静定结构的多余约束,代以相应的未知力X i (i=1、2、…、n),X i 称为多余未知力或基本未知力,其方向可以任意假定。去除多余约束后的结构称为力法基本结构。力法基本结构在各多余未知力、外荷载(有时还有温度变化、支座位移等)共同作用下的体系称为力法基本体系,它就是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基础。

选取力法基本结构应注意下面两点:

1.基本结构一般为静定结构,即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有时当简单超静定结构的解为已知时,也可以将它作为复杂超静定结构的基本结构,以简化计算。

2.选取的基本结构应使力法典型方程中的系数与自由项的计算尽可能简便,并尽量使较多的副系数与自由项等于零。

(二)力法典型方程及其意义

根据原结构在荷载、温度变化、支座位移等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已知位移与基本结构在各多余未知力以及与原结构相同的荷载、温度变化、支座位移等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位移必须相同的条件,由叠加原理,可得n次超静定结构的力法典型方程为

(4—1)

式中 X i 为多余未知力(i=1、2、…、,2);δij钆为基本结构仅由X j=1为多余未知力(j=1、2、…、n)产生的沿X i 方向的位移、为基本结构的柔度系数;Δip、Δit、Δic分别为基本结构仅由荷载、温度变化、支座位移产生的沿X i 方向的位移,为力法典型方程的自由项;Δi为原超静定结构在荷载、温度变化、支座位移作用下的已知位移(如结构边界处的已知支座位移条件、杆件变形后的已知位移连续条件等)。

力法典型方程(4—1)也称为变形协调方程。其中第一个方程表示基本结构在n个多余未知力、荷载、温度变化、支座位移等共同作用下,在X l作用点沿X l作用方向产生的位移,等于原结构的已知相应位移Δ1;第二个方程表示基本结构在n个多余未知力、荷载、温度变化、支座位移共同作用下,在X2作用点沿X2作用方向产生的位移,等于原结构的已知相应位移Δ2。其余各式的意义可按此类推。

各多余未知力X i的大小与方向必须受力法典型方程的约束,多余约束力与变形协调

“结构力学I”课程标准

“结构力学I”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结构力学I 英文名称:Structural Mechanics I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学时:56 课程学分:3.5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 授课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教研室:土木工程教研室 制定人:赵腾飞、袁立群、孟昭博 审定人:张绪涛、孟昭博、崔诗才 一、课程性质 《结构力学I》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将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掌握分析计算杆件体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类结构的受力性能,培养学生结构分析与计算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及进行结构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并能够应用结构力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目标要求 (一)总体目标 掌握结构在荷载、支座移动等因素作用下结构强度、刚度等的分析、计算方法;掌握结构的合理组成形式及分析方法;熟悉结构力学相关的基本概念,了解近似计算方法、了解计算结构力学的相关分析方法。在头脑中初步建立结构的力学思维方式,能正确应用力学知识对结构的强度、刚度以及结构合理组成进行分析。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理解结构力学的一般概念及结构受力、变形等特点; (2)能正确建立力学相关计算模型并对其进行结构几何组成分析; (3)能正确利用多种方法对结构进行受力分析、绘制相应的内力图; (4)能正确通过虚功法求解结构的位移,并能大致绘制结构的变形图。 2.能力目标 (1)能熟练计算、绘制静定结构、超静定结构的内力; (2)能熟练求出指定截面的广义位移; (3)能判别平面杆系结构的几何组成合理性。 3.素质目标 (1)能将力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着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2)引入前延、后续课程,做好课程衔接,形成课程体系,为后学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3)培养学生的受力概念、直观受力感觉和力学意识,勇于担当结构安全和经济两大重任。 三、课程内容 第1章绪论 (一)课程教学内容 1. 基础内容 基本要求: (1)掌握结构概念,了解结构分类; (2)掌握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研究内容等相关概念; (3)掌握结构简化计算模型的取用方法、原则,掌握各类杆系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点,了解常见的荷载类型及特点; (4)了解本课程的特点、要求和学习方法。 重点: (1)计算模型的简化取用方法; (2)不同类别的杆系结构受力和变形特点。 2. 提高、拓展内容 (1)了解、发现结构力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2)探索身边的结构力学,趣味结构力学; (3)力学的学习方法讨论、交流会;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108学时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试行) 适用专业:工程造价专业(高职)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工教研室 2015年9月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是建筑工程建设的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安全员等职业岗位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是建筑类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 通过本课程学习,为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招投保与合同管理、工程资料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后能胜任岗位工作及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2.课程地位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结构力学、钢筋砼结构、钢结构、砖石结构、土力学及地基基础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建筑施工组织、高层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概预算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根据广泛的社会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技能需求信息反馈,结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方案设计,使学生能掌握本书涉及的建筑施工的基本工艺和一般房屋建筑的建造过程,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按“建筑工程的施工工序”确定工作任务,以“施工流程”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以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选取恰当教学方法,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和重构,并合理序化,力图构建学生在校学习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一致性,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2.课程设计思路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108学时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108学时.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试行) 适用专业:工程造价专业(高职) 审定(组)审定日期修订日期制定日期课程编码制定人修订人人2015.09 马淑红JG032208 郑亚迪 2015.09 王伟芳 2015.09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工教研室. 2015年9月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是建筑工程建设的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安全员等职业岗位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是建筑类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 通过本课程学习,为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招投保与合同管理、工程资料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后能胜任岗位工作及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2.课程地位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结构力学、钢筋砼结构、钢结构、砖石结构、土力学及地基基础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建筑施工组织、高层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概预算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根据广泛的社会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技能需求信息反馈,结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方案设计,使学生能掌握本书涉及的建筑施工的基本工艺和一般房屋建筑的建造过程,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础。(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按“建筑工程的施工工序”确定工作任务,以“施工流程”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以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 1 按照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对教学内选取恰当教学方法,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力图构建学生在校学习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容进行科学整合和重构,并合理序化,一致性,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标准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标准 (适用于:铁道工程(单招)专业,参考学时:60) 一、前言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结构设计原理 2.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 3.课程编码:031051 4.学时:60学时(理论:40学时;实训:20学时) 5.适用专业:铁道工程(单招) (二)课程性质 1.课程性质 结构是土木工程中最基本的元素,《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围绕着工程中常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圬工结构的设计计算进行理论和实践性的教学。 《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运用已学的《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材料》等知识,初步解决结构原理及结构设计问题的一门课程。其特点是: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且承前启后,为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的课程,也是学生感到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所以《结构设计原理》及其系列课程一直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我校从开设的《结构设计原理》、《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到毕业设计都渗透结构设计的理论,课程贯穿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所有环节。 我校交通与工程系成立以来,担任该课程的教师按照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认真进行课程的讲授和课程的建设,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学生的好评。 本课程主要介绍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圬工结构的各种基本构件受力特性、设计原理、计算方法和构造设计。 2.本课程的作用 功能是培养学生掌握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和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和与施工及工程质量有关的结构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图纸的识读能力、基本构件的设计能力、使用和理解各种结构设计规范能力、解决工程结构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

建筑力学课程标准剖析

《建筑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建筑力学 课程性质:《建筑力学》包括静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内容。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以高等数学、物理学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建筑工程问题的简化能力,一定的力学分析与计算能力,是学习有关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 总学时:72 理论学时:60 实践课时:12 学分:6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 一、课程定位 《建筑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建筑构件和常见结构受力和承载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技术课程及将来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设计、工程预决算、工程监理等工作打下必要的力学基础,并能为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拓展专业领域提供一定的支持。 二、课程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1.掌握力学有关术语、分析原理、假设; 2.掌握一般建筑构件和结构的静力分析方法和计算原理; 3.掌握一般建筑构件和结构的内力、应力、变形计算方法和计算原理; 4.熟悉实际工程中常见构件出现的承载力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方法。 2.2能力目标 1.能建立和做出构件和简单结构的计算简图和受力图; 2.能用静力平衡方程求出构件和简单结构的计算简图和受力图中的未知 力。 3.能进行砖柱(墙)、框架中柱、脚手架立杆等轴心受力构件的内力计算 和确定其承载力。 4.能进行偏心受压砖柱(墙)、一般框架柱等偏心受压构件的内力计算和 确定其承载力。 5.能进行单跨静定梁、板等受弯(扭)构件的内力计算和确定其承载力。

6.能确定静定多跨梁、静定平面刚架、静定平面桁架的内力。 7.能了解超静定结构受力特点,结构体系的几何组成规律。 2.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职业精神; 2.培养学生诚恳、虚心、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公共道德、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遵纪守法和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标准和规范意识以满足专业岗位的要求。 三、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秉承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课程开发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和方法,遵循高职教育基本规律,结合国内和地区实际,依照原有知识总量不变的原则,对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力学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重组。先进行综合职业行动领域和情境分析,然后深入企业调研和行业专业研讨、确定行动领域(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高度概括、典型表述)、构建学习情境(归纳典型工作过程)、分解和确定学习任务。 四、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建筑力学学习领域

《结构力学》讲义课件

结构力学讲义 第1章绪论 §1-1 杆件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结构的定义: 建筑物中支承荷载而起骨架作用的部分。 结构的几何分类: 按结构的空间特征分类:空间结构和平面结构。 杆件结构力学的任务: (1)讨论结构组成规律与合理形式,以及结构计算简图的合理选择; (2)内力与变形的计算方法.进行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验算; (3)讨论结构稳定性及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反应。 结构力学的内容(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角度提出) (1) 将实际结构抽象为计算简图; (2) 各种计算简图的计算方法; (3) 将计算结果运用于设计和施工。

§1-2 杆件结构的计算简图 1.结构体系的简化 一般的构结都是空间结构。但是,当空间结构在某一平面内的杆系结构承担该平面内的荷载时,可以把空间结构分解成几个平面结构进行计算。本课程主要讨论平面结构的计算。当然,也有一些结构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而不宜简化成平面结构。 2.杆件的简化

铰支座 (2) 滚轴支座(3) 固定支座 4. (4)定向支座 M 5.材料性质的简化 将结构材料视为连续、均匀、各向同性、理想弹性或理想弹塑性。 6.荷载的简化 集中荷载与分布荷载

§1-3 杆件结构的类型 §1-4 荷载的分类 2.4.刚架 5.组合结构 6. A B 荷载可分为恒载和活载。 一、按作用时间的久暂 荷载可分为集中荷载和分布荷载 荷载可分为静力荷载和动力荷载 荷载可分为固定荷载和移动荷载。 二、按荷载的作用范围 三、按荷载作用的性质 四、按荷载位置的变化

? §2-1 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和概念 几何构造分析的目的主要是分析、判断一个体系是否几何可变,或者如何保证它成为几何不变体系,只有几何不变体系才可以作为结构。 几何不变体系:不考虑材料应变条件下,体系的几何形状和位置保持不变的体系 一、几何不变体系和几何可变体系 几何可变体系:不考虑材料应变条件下,体系的几何形状和位置可以改变的体系。 二、自由度 杆系结构是由结点和杆件构成的,我们可以抽象为点和线,分析一个体系的运动,必须先研究构成体系的点和线的运动。 自由度: 描述几何体系运动时,所需独立坐标的数目。 或者说几何体系运动时,可以独立改变的坐标的数目。

《建筑力学》课程标准

《建筑力学》课程标准 1.范围 本大纲适用于xxxxx学院各相关专业。学时范围:64 学时。 2.引用标准 2.1 教育部教高[2000]2号:《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2.2 xxxxx学院《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2.3 xxxxx学院《课程教学大纲技术标准》。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各相关工种》。 3.内容 3.1课程性质及教学特点 课程性质: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一门必修课。 教学特点:建筑力学是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应用力学的基建筑力学本原理,分析和研究建筑结构和构件在各种条件下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方面问题的能力。 3.2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建筑结构的外力分析、内力分析、杆件的应力与强度计算机结构的刚度校核,以及压杆稳定概念等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这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建筑装饰工程有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专业课打下一定的基础。 3.3 课题(含实践课题)名称与建议学时数

3.4教学内容、目标及考核标准

3.5课程考核方式说明 本课程采用过程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学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查组成,平时成绩占30 %,期末考查占70 %。平时作业和期末命题覆盖到各章,并突出了重点。 4 教学资源 4.1课程教学环境要求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及习题,课外作业、实验、考试等 (1)课堂讲授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法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增加习题课,答疑质疑等讨论等教学环节。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用幻灯和插播教学录像片等手段,并逐渐采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2)实验环节与内容 实验课是建筑力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对材料在轴向拉压时的力学性能进行演示实验。实验课是建筑力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对材料在轴的拉压时的力学性能进行演示实验。 (3)习题课安排 习题课安排在静力学基本概念,平面力系.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杆件的应力强度校核中进行。 4.2课程教学资料 教材:杨力斌、段贵明主编《建筑力学》,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高教出版社 教参:《建筑力学》(第2版),吕令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力学(第1分册):理论力学》,邹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建筑力学(第2分册):材料力学》,王秋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建筑力学(第3分册):结构力学》,李家宝,高等教育出版社 5 课程评价 5.1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办法,结合督导组、学生信息员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5.2 本课程教学工作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当综合课堂教学日志、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和成绩分析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提交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标准(范例)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学分:3学分 课程代码:F030100077 学时:60学时 授课对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授课时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二年级第二学期 先修课程:【基础课】高等数学、工程力学、工程地质等; 【专业课】房屋建筑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 后续课程:【专业课】建筑施工技术、高层建筑施工等 编制人:鄢维峰审核人:鄢维峰 制定时间:2010年2月26日 二、课程性质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职类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其主要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即土力学和基础工程。土力学研究对象是由三相(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的土体,它在变形体的连续性、均匀性、各向同性、弹塑性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于一般的连续介质。土力学就是研究这样一种介质的强度、变形、渗流稳定性问题的科学。基础工程则运用土力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筑物地基的设计理论和基础的结构设计,地基土与结构物等相互作用等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为设计提供依据,解决岩土工程中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这一对矛盾。 在建筑工程中,由于地区差异、地质复杂,以及地基与基础设计施工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课程的重要地位。 根据高职学生计算能力差,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及本课程的特点,拟设计以下应对措施: (1)理论课的训练,为职业资格考试和将来学历及资历的提高打下基础;(2)通过实践(试验)课的虚拟项目设计训练,为就业服务。 该课程涉及到施工员、建造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并且也是本专业“专升本”考试的主要考点和难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具备相关施

工技术岗位基本技术工作的能力,并应用这些知识来初步解决某些实际的工程问题,特别的应为本专业学生专升本统一考试积累理论知识。 三、课程设计 本课程以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采用行动导向的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将技能培养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各部分分解为递进的多个教学项目,以教学项目为基本教学单元, 以技能培养的具体行动为执行方式,配置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过程, 最终完成技能培养任务。该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工作过程要素: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工作产品、工作环境,并基于学生认识基本规律: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低级到高级。 (一)课程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解决与土相关的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 ①能根据土的主要物理性质的概念,对土的物理指标进行测定和换算,对土体进行评价和分类。 ②能根据土力学基本计算原理进行挡土墙设计和土坡稳定分析。 ③能按照土工实验规范进行土的含水量、液塑限测定、测定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等实验。 ④能根据土力学相应计算公式,进行地基土的沉降计算,并与实时观测结果相比较。 ⑤能结合土力学理论公式在给定某工程背景的条件下,进行一般天然地基浅基础的设计。 ⑥能结合课程的训练锻炼具有工程团队协作的能力。 2、知识目标: ①了解能正确处理与土力学及地基基础相关的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②掌握土的物理性质与工程分类的知识。 ③掌握土的三相比例指标的重要性及运用三相草图进行指标间的换算。 ④掌握土中应力计算的方法,包括应力存在的形式,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的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108学时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108学时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试行) 适用专业:工程造价专业(高职) 课程编码制定人制定日期修订人修订日期审定(组) 人 审定日期 JG032208 郑亚迪2015.09 王伟芳2015.09 马淑红2015.09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工教研室

2015年9月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是建筑工程建设的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安全员等职业岗位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是建筑类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 通过本课程学习,为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招投保与合同管理、工程资料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后能胜任岗位工作及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2.课程地位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结构力学、钢筋砼结构、钢结构、砖石结构、土力学及地基基础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建筑施工组织、高层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概预算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根据广泛的社会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技能需求信息反馈,结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方案设计,使学生能掌握本书涉及的建筑施工的基本工艺和一般房屋建筑的建造过程,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按“建筑工程的施工工序”确定工作任务,以“施工流程”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以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

屋面及防水工程施工课程标准

. .. ... 《屋面及防水工程施工》课 程标准 (试行)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职) 课程编码制定人制定日期修订人修订日期审定(组) 人 审定日期 JZ3047 亚迪2015.04 伟芳2015.04 马淑红2015.04

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工教研室 2015年4月 《屋面及防水工程施工》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屋面及防水工程施工》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土建施工员等职业岗位过程中的主要容,是该专业毕业生从事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为主的岗位群的核心课程,其岗位职业能力的要建筑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等一系列建筑工程管理的能力。基于建筑施工工作岗位,针对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构建课程标准,提炼、整合、优化学习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建筑工程建设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建筑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与现场管理的能力;具备建筑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的基本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从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各岗位对该类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 2.课程地位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结构力学、钢筋砼结构、钢结构、砖结构、土力学及地基基础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建筑施工组织、高层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概预算等专业

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根据广泛的社会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技能需求信息反馈,结合建筑法规课程的理论教学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屋面工程与防水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案设计,使学生能掌握本书涉及的屋面与防水施工的基本工艺和一般房屋建筑的建造过程,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按“屋面与防水工程的施工工序”确定工作任务,以“施工流程”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以课程容与学生特点选取恰当教学法,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对教学容进行科学整合和重构,并合理序化,力图构建学生在校学习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一致性,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法,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法实现教学目标。 2.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这一典型工作任务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对该课程的容选择作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以屋面与防水工程的施工工艺过程分析为前提,引入知识点。 在教学子情境选择中,考虑以下几个面来重构知识和技能: (1)由易到难和施工的先后顺序; (2)充分考虑高等教育对理论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通过屋面及防水工程施工工艺分析、模拟现场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提升职业能力。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建筑力学与结构 课程标准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标准 一、课程简介 2.课程简介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主干职业基础课,其主要功能,一是为后续课程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工程材料、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奠定基础,二是为将来的职业工作——工程造价奠定结构及力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如分析和处理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识读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能力等。 二、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的性质:《建筑力学与结构》是培养工程造价专业高技能人才重要主干专业课程,建筑类专业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任务:本课程包括建筑力学、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通过学习,应能了解建筑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的基本计算方法,理解结构构件的构造要求,能正确识读建筑结构施工图,并能处理建筑施工中的一般结构问题。 三、课程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简单计算; 2、掌握建筑结构常用材料的种类和性质; 3、掌握建筑结构及结构构件的构造知识; 4、了解一般建筑结构构件(或连接)的设计原理与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具有对建筑工程的实际结构进行理论简化的能力; 2、具有对一般结构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 3、具有对基本构件进行验算的能力; 4、具有能够判定力学传递途径及危险截面的能力; 5、掌握力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三)素质目标 1、通过对建筑力学的学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结构严谨、一丝不苟的思维方式; 2、通过对建筑结构的学习,能够对结构体系有大致的掌握,对结构的设计及计算过程有整体性的理解; 3、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具有严肃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4、培养遵循设计规范而创新的能力,设计规范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综合性技术法律法规,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灵活应用,处理遵守与创新能力的矛盾; 5、培养学生能够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综合应用的能力,并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对待综合性技术问题,能够采用多途径解决工程技术方法的能力。

《桥梁结构》课程标准分析

附件1:“理实结合”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 桥梁结构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适用专业: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授课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学分学时:学分5讲授72实践8 编写执笔人:审核人签字: 1.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 1. 1课程定位与作用 课程的定位:桥梁结构是土木工程专业(道桥隧方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既是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和结构力学等课程的后续课程,又是桥梁工程设计、桥梁电算的重要基础,并对道路与桥梁方向学生的实践实习、毕业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程的作用: 通过学习还应了解各种大跨度桥梁的构造、计算和施工特点,以及国内外桥梁发展的概况和趋势。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学生在毕业后,除能从事常用中小型桥梁的设计计算和施工工作外,并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联系实际,初步具备解决较复杂桥梁问题的能力。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导课程:结构设计原理、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桥涵水文 后续课程:桥梁结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1.2课程设计基本理念 根据国家在道路桥梁建设方面的需要,分析相关工作岗位的需求,确定对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需求,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构建区别与传统学科型内容体系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容体系,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同时与行业企业合作,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点,基于工作过程重构工作内容,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课程设计思路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参照企业行业的需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加强实践教育并积极探索实践能力考核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和就业竞争力。本课程包含了桥梁设计、施工等整体概述和桥梁结构计算分析两大部分内容,先进行桥梁整体概述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对桥梁工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再进行桥梁结构的计算部分。使学生在毕业后,除能从事常用中小型桥梁的设计计算和施工工作外,并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联系实际,初步具备解决较复杂桥梁问题的能力。课程中以典型的梁式桥为核心教学内容,基本使学生掌握梁式桥的设计、计算、施工等方面知识,同时对于其他桥型方面的学习给予积极的指导,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 课程教学以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习题课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电教录像,投影仪,加大知识密度。实习教学,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辅导答疑和质疑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桥梁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桥梁的参观实习,以真实项目为导向,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加强他们所学知识的应用。 2.课程目标 总目标 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桥梁结构理论基础、宽广的桥梁知识面和强烈的工程意识,具备桥梁工程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等综合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熟悉桥梁的总体设计原则与要求,熟悉桥涵上部结构分类、桥面系类型设施构造等 掌握常用桥涵的上部构造要求,中小桥梁上部结构的设计与内力计算方法; 掌握钢筋混凝土桥、预应力混凝土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斜拉桥、悬索桥、拱桥等常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 掌握桥涵常用墩、台、基础的类型与构造; 掌握中小桥涵基础设计及下部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 能运用设计规范、手册和标准图进行中小桥涵的上部结构设计,会进行受力计算。

《公路工程造价》课程标准

XXXXX学校 《公路工程造价》课程标准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XXXXX学校各相关专业。 学时范围:72 学时。 2.制定本标准的依据 2.1 教育部教高[2000]2号:《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2.2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3XXXXX学校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各相关工种》。 3. 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基础理论的讲授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反应国内外工程造价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体现我国当前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和主要内容,完全能够满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公路造价工程师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独立工作能力,初步具有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4.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5. 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公路工程造价技术,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极强的技术,它不仅涉及国家建设经济政策与相关法律法规,还涉及工程技术、生产管理、项目管理、价值管理、采购管理、监理咨询、招标合同、IT技术、国际惯例等学科和技术内容。 5.1课程设置依据 本课程涉及交通工程、系统工程、交通工程经济与法规、交通规划、结构力学、土质土力学、交通控制与管理、道路工程、轨道交通、交通项目评价、道路工程监理、土木工程材料 等知识。 5.2课程目标定位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公路工程消耗量定额和公路工程造价。其目标是懂得定额的制定原理及学会定额的应用,掌握用定额标准及计价规范计算工程量及工程造价,以便为工程造价管理服务。 5.3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本课程涉及交通工程、系统工程、交通工程经济与法规、交通规划、结构力学、土质土力学、交通控制与管理、道路工程、轨道交通、交通项目评价、道路工程监理、土木工程材料 等知识。由于涉及的专业多、内容多、知识面广,所以要求将上述有关课程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5.4课程项目设计(或学习情景设计等) 本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所以授课时要联系所学的知识,包括工程制图、测量实习、港站实习等实习知识,理论结合实际,多做一些案例分析,把学到的课本知识应用于实践。 6.课程目标 6. 1知识目标 本课程中,公路工程消耗量定额和清单的应用是重点,定额概预算是难点,概预算费用标准和计价是重点;软件学习考察综合学习能力。知识目标就是掌握这些重难点。 6. 2能力目标 实践操作,定期进行工地参观实习,学习造价软件的应用。 6. 3素质目标 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7.教学活动设计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学时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学时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试行) 适用专业:工程造价专业(高职)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工教研室 2015年9月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是建筑工程建设的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安全员等职业岗位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是建筑类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 通过本课程学习,为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招投保与合同管理、工程资料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后能胜任岗位工作及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2.课程地位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结构力学、钢筋砼结构、钢结构、砖石结构、土力学及地基基础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建筑施工组织、高层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概预算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根据广泛的社会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技能需求信息反馈,结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方案设计,使学生能掌握本书涉及的建筑

施工的基本工艺和一般房屋建筑的建造过程,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按“建筑工程的施工工序”确定工作任务,以“施工流程”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以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选取恰当教学方法,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和重构,并合理序化,力图构建学生在校学习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一致性,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2.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建筑施工技术这一典型工作任务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对该课程的内容选择作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以施工工艺过程分析为前提,引入知识点。 在教学子情境选择中,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来重构知识和技能: (1)由易到难和施工的先后顺序; (2)充分考虑高等教育对理论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通过施工工艺分析、模拟现场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提升职业能力。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所涉及的程度用语主要有“熟悉”、“正确”、“基本”。“熟悉”指对所学习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正确”指没有任何错误,“基本”指对案例的分析基本到位。 二、课程总标准 表1 课程总标准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学时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学时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试行) 适用专业:工程造价专业(高职)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工教研室 2015年9月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是建筑工程建设的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安全员等职业岗位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是建筑类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 通过本课程学习,为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招投保与合同管理、工程资料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后能胜任岗位工作及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2.课程地位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结构力学、钢筋砼结构、钢结构、砖石结构、土力学及地基基础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建筑施工组织、高层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概预算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根据广泛的社会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技能需求信息反馈,结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建筑

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方案设计,使学生能掌握本书涉及的建筑施工的基本工艺和一般房屋建筑的建造过程,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按“建筑工程的施工工序”确定工作任务,以“施工流程”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以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选取恰当教学方法,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和重构,并合理序化,力图构建学生在校学习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一致性,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2.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建筑施工技术这一典型工作任务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对该课程的内容选择作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以施工工艺过程分析为前提,引入知识点。 在教学子情境选择中,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来重构知识和技能: (1)由易到难和施工的先后顺序; (2)充分考虑高等教育对理论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通过施工工艺分析、模拟现场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提升职业能力。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所涉及的程度用语主要有“熟悉”、“正确”、“基本”。“熟悉”指对所学习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正确”指没有任何错误,“基本”指对案例的分析基本到位。 二、课程总标准 表1 课程总标准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标准

附: xxxx学院《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作用: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能正确认识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构件。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 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表2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三、课程目标(必填) 该门课程从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等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支撑着专业的核心技能之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和设计能力,从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土建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支撑着这些专业必须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知识能力。 (一)总体目标 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建筑施工图的识图能力,具备职业岗位中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相关工作过程的技术指导、质量检查和简单的事故分析与处理的能力,具有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职业岗位所需的合作、

交流等能力。 (二)具体目标 1、能力目标 深刻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构造规定的意义,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领会规范的规定。 2、知识目标 了解钢筋混凝土的发展,熟悉钢筋和混凝土力学性能,认识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力学性能,懂得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熟悉钢筋混凝土受力破坏特点。 3、素质目标 熟悉材料力学性能,掌握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的构造措施。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必填) 表3 课程结构、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五、考核标准及成绩评定办法(必填) 表4 钢筋混凝土课程考核方式

表5 考核框架(与教学内容一致) 考核标准(与教学目标一致) 表6 项目(综合)实训考核标准

《建筑力学》课程标准

《建筑力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代码 100101 二、适用专业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三、课程性质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性质。它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几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一般建筑结构的组成方式,对建筑结构的受力性能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和必要的基础知识,对结构内力、应力及位移的分析计算问题具有初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对一般的建筑工程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为学习后续的专业如建筑结构、平法识图与钢筋翻样等专业课程提供一定的力学基础。学习本课程要求有较好的数学基础知识。 四、课程学分与时数分配 《建筑力学》课程共160学时,安排在第一、二学期授课,共10学分。

五、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的思路为: 通过深入进行企业调研、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课程团队共同分析梳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课程标准编写中,以能力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能力形成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以企业认可的能力指标体系评价学习成果。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1.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确定课程目标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行业发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正确分析结构受力的核心能力,使其能深刻理解提高构件承载能力所采取的工程措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以课程为依据,选取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宽基础、重实践、会实际的专业岗位技能要求,以教学主题模块为基本单元,将结构受力分析作为组织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要线索,适当使学生了解后续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案例教学等手段,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本课程的学习对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本课程的工程性、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课程改革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行业新技术、新标准和实际工程案例,使得学生“所学既所用”,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以案例分析、任务驱动为导向,组织课程教学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驱动,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变本书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教学手段,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通过具体工程案例和施工图纸,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营造真实的工作氛围,实现现场教学、边讲边练,“教、学、做”融为一体,突出课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 4.以过程评价为重点,制定考核评价标准 建立一套以能力考核为核心、以过程考核为重点的学习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发展,过程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独立思考的习惯,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解决专业问题的综合能力等方面。强化课程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作用,更真实地反映课程的能力目标和教学质量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