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史小论文

宗教史小论文
宗教史小论文

2014—2015年第二学期《宗教史》科目考查卷

专业:历史学(师范)班级:历史11-1任课教师:卢昌德

姓名:黄婉诗学号:11064060110成绩:

浅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地位

发生于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人们往往把它同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联系在一起,看作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变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标志。与文艺复兴所不同的是,宗教改革不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且也是一场社会变革运动。[1]欧洲现代化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都与宗教改革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一、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

15世纪到16世纪,新兴市民资产阶级(或者说是从事商业活动的市民阶层)经济力量不断增长,成为王侯政权所承认的合法集团,并提出了改革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初步要求:第一,结束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当时德国封建割据状况十分严重,由无数的小邦、公国、大公国、最大公国、伯爵领地、男爵领地和帝国自由市场等组成。这种分裂状况导致王权衰落,无力抵制罗马教会,任由教皇剥削。第二,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当时的基督教神学和天主教会具有无上的权威,把追求利润的商业活动斥为罪恶,主张遏止商业;另一方面,在中世纪,人的肉体欲望,甚至人的肉体存在本身都被视为是有罪的,认为只有严格禁欲,人才能以全身心侍奉上帝。薄伽丘在他的《十日谈》中对这种违背人的本性的做法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说:“世上有多少男女,头脑都是那么简单,以为女孩儿家只要前额罩上一重白面纱,脑后扯着一块黑头巾,就再也不是一个女人了,再也不会思春了,仿佛她一做了修女,就变成了一块石头似的。”[2]正是因为中世纪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人们才将之称为“黑暗的中世纪”。

1517年,马丁·路德(Martinl一uther,1483一1546)在德国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反对教会在欧洲各国出售赎罪券。路德此举得到广泛的支持,但路德本人却因此而遭到罗马教廷的绝罚。随后,路德连续发表《致德国基督教贵族公开信》、《论教会巴比伦之囚》、《论基督徒的自由》等文章,力倡宗教改革,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他认为

每一个基督徒都可凭信仰直接与上帝沟通,教会无权干涉世俗政权,要求简化宗教仪式等等。路德的一系列宗教改革举措,在瑞士、英国、德国引起强烈的反响,这些国家纷纷支持他的宗教改革。1555年支持路德宗教改革新教诸候与反对宗教改革的德皇查理五世缔结“奥格斯堡和约”正式确定路德宗为合法的新教教派。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

1580年,欧洲各国支持路德宗教改革的教会以“奥格斯堡信纲”、“教理问答”及几个教会古典文献为基础,编成“协议书”作为路德宗各教会的共同信纲,并由此时起,路德宗正式成为新教主流教派之一;以《圣经》为信仰的最高准则,反对教皇最高权威,主张基督徒一律平等,并简化礼仪。

作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路德是罗马帝国时期神学家奥古斯丁的追随者,他继承了其宗教神学中的原罪说,但对从原罪到拯救的理论有所发展,提出了“因信称义”说。“因信称义”说是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它认为“善行”对于人的得救是无用的,人的得救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努力。这正是对罗马天主教会“善行称义”说的否认。“善行称义”指的是:人奉行善功,上帝给人以帮助,宗教仪式和行善是积累善功的重要途径,这种灵魂得救的途径被称为皈依、修炼或“善行称义”。

[3]第二,它强调人的得救称义依靠的是信仰,否定了天主教会在个人和上帝之间的中介角色,认为只有信仰才是神和心灵神秘结合的媒介和条件。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影响是惊人的。难怪有学者在评论路德宗教改革所起的作用时指出,路德的宗教改革极有“独创性”,他将福音和基督教教义,教会组织结构及其他每一部分都置于福音原则之下。实际上,路德的独创在于强调,通过上帝的爱,靠着基督耶稣和他十字架来实现。在他看来,获得信心的基督徒从本性上讲仍然是罪人,但上帝不再把他看成罪人;相反,因为他们已产生善功,表现为爱上帝和爱邻舍。从表面上看,路德的宗教改革指向是因为教会腐朽以及对宗教堕落的反动而产生,包括路德在其《九十五条论纲》等随后大量文章针贬时弊,全面谴责腐朽的宗教制度。在维藤贝格,路德甚至将奥古斯丁修女院所有修女嫁出去,他自己也将凯瑟琳·冯·波拉(KatherineVonBora)娶为妻室,从此,神职人员独身不再是一种“美德”。教会腐朽,在客观上是路德发起宗教改革的直接爆发力;但在主观上我们也看到,教会也的确需要不断地变革,不断改进。16世纪以后,教会一直按照路德所传的福音或根据这一福音重建基

督教新教的模式。路德将耶稣道成肉身与圣餐相联系,并将饼和酒事实上已转化为基督的体和血。路德说,“我应该听取上帝的言说。”“我不是从人(教会)那里,而是从基督那里接受福音的,对福音信仰应该来源于教会信仰……即使真正的信仰只驻在一位信徒心中,他也不应放弃基督”。

路德的宗教改革独创精神是在于不断地在否定旧的事物中获得力量,与此同时“注定屹立于上帝大地之上,把人的本性感受为上帝贩赠的勇气。”路德不断提醒世人,教会来源于基督,而不是基督来源于教会。

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地位

作为一次社会政治运动,路德的宗教改革具有划时代的历史地位,首先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说,从原始基督教和奥古斯丁的宗教理论汲取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并注入了时代的新内容,虽未形成独立的哲学体系,但其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因信称义”说不仅否定了教皇的至上权威,而且甚至否定了教会存在的必要。其次,宗教改革在客观上结束了天主教内部的统一,结束了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统治,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已成为广义基督教中的三大派。再次,宗教改革的意义还在于,它克服了中世纪基督教在灵魂和肉体、天国与人间、理想与现实之间造成的二元对立,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

路德宗教改革给了欧洲封建制度巨大的国际中心—罗马教廷—一次沉重的打击,改变了德意志大部分地区受教皇政治控制、经济压榨特别是精神独裁的历史。使德意志的民族独立基本上得到了维护,堵塞了资财外流的重大漏洞,扭断了天主教会一统的精神枷锁。

第二,这次运动的全过程,“预言式地提示了未来的阶级斗争”。资产阶级不仅把农民引上了政治舞台,“而且在农民之后,把现代无产阶级的先驱也弓}上了舞台,他们手里拿着红旗,口里喊着财产公有的要求”。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这场革命不仅具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以宗教外衣为标志的特点,而且和欧洲1848年的革命相比,也有“完全类似”之处。

第三、“路德的宗教改革确实建立了新的信条,即适合君主专制的宗教。”此后,德意志不少诸侯自任教会首领,集本邦的政教大权于一身,并结成新教联盟,开始了争夺霸权的裁争。各诸侯国依靠市民阶级的力量、争取建立近代君主专制国家的努力,并不是历史的倒退。首先,因为这种斗争是企图实现“把民族结合起来万的“等级君主制”,它沉重地打击和动摇哈布斯堡家族所控制的封建帝国的统治,其次,这种君主制实际上是“瓦解中的封建君主制和萌芽中的资产阶级君主制”,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

第四、宗教改革运动表面上没有给德国带来直接的、显著的经济后果,但这种特殊的历

史局部反常,是由于持续的政治分裂状态以及地理大发现、世界贸易中心转移等客观历史原因综合造成的。路德宗教改革的广泛深刻的影响,在解放社会生产力方面,的确给欧洲资产阶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一长远利益,它理所当然也是德国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重要路标,是德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不仅在德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六世纪的欧洲,英、法等一些国家,继德国之后也发生了宗教运动,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因为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锁链。”

注释:

[1].马丁·路德:《奥格斯堡告白》.转引自《历代基督教信条》(香港版)第59页.

[2].马丁·路德:《桌上谈》,转引自《路德选集》下册, (香港), 1968年版,第319页.

[3]孔祥民:《德国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194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罗克斯伯里第三版) [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圣经[Z].中张尚仁.西欧封建社会哲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国基督教协会,2009.

[3].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亨利希?海涅.论德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赵林.宗教改革对于西欧社会转型的历史作用[J].江苏社会科学, 2002, (3).

[6].路德文集#信仰与社会[M].香港:香港协同出版社,1992.

[7].雷雨田,刘兴仕.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其意义[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1).

[8].基佐:《欧洲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9].李勤:《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作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7月.

宗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宗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梁子毓英语学院英语137班 摘要: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又是发达国家中最具宗教色彩的国家,可以说美国的发展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教从美国建国伊始至今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这种影响绝不仅仅只是停留在道德方面,在政体的确立、民主制度的促进等方面都有着同样深远的作用。如今,宗教在美国的影响力有增无减,信仰上帝的人越来越多了,宗教在美国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研究宗教对美国发展的影响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特征,可以使我们对宗教在美国社会的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宗教美国社会影响 引言 美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宗教性。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移民带来了他们自己的宗教,使美国成为多宗教的国家。各种不同的宗教必然会对美国的社会产生影响,同样也融入了美国的文化。在众多宗教中,影响最大的是新教众多教派中的清教,清教在发展过程中,其影响超越了宗教领域,渐渐渗透到了美国宗教以外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使美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带有明显的清教主义特征。清教主义因而成为美国文化和社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美国的文明都刻有明显的清教主义印记,清教主义文化也造就了独特的美利坚精神与文化。 一、基督教新教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美国虽然只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却从一个英属殖民地逐渐成为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民选总统,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这些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些都与基督新教及其伦理道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甚至是决定性的。 早期殖民北美的新教1徒的新教信仰,构成了北美早期社会思想风潮的主调,也构成了以后美利坚的民族精神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是因为早期移民北美的多数人都是新教教徒的缘故。由逃亡的清教徒们建立的美洲殖民地,在宗教上,一直与英国本土的宗教处于对立状态。美洲大陆的宗教主流为清教徒,英国的国教则为天主教与新教的混合体圣公会安力甘宗,安力甘宗作为英国国教一直是清教徒改革的对象。在美国独立战争及18世纪二十年代,英国本土和美洲殖民地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伟大复兴”运动,这场运动在美国是新教教义的普及和强化运动,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新教教义在新大陆被强化的运动,这场运动最后导致了新教的进一步振兴,从而在思想上与英国国教彻底脱离了关系。宗教运动进一步促进了北美殖民地人群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加强了殖民地与英国本土的在宗教上和政治上的离心力,为独立战争做了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准备。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本土上的宗教对立,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美国近代发展奠定基础的南北战争,实际上也有着深刻的宗教原因——美国清教对南方奴隶制的憎恶而引起的南北方对立。废奴主义一直是基督教教义的传统。在新教中这被理解为上帝爱世上的每一个人。这种思想成为西方人权思想的源头。既然上帝爱每一个人,个 1新教:新教(Protestantism)是由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的一系列新教派的统称,主流教派有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圣公会。

宗教文化期末论文

我对五斗米道教的认知和理解 我对五斗米道教最初的接触,大概在玩的三国游戏时吧。其实刚开始并不知道张鲁和道教有什么关系,迷迷糊糊读了多年的三国演义书,看了几遍的电视剧,都没发现张鲁和道教有什么关系。直到高考后的暑假接触了一个叫三国全面战争的游戏,它里面各个势力有自己的特色兵种,而张鲁势力的信仰是道,特色兵种是鬼卒和鬼道祭祀,于是学生抱着勤学好问的态度,查了些相关的资料,算是对五斗米道教有了些最基本的认识,下面学生就谈谈对五斗米道教的认知和理解。 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正一道、太清玄元道、正一盟威之道等。一般认为:创立者为东汉顺帝时期的张陵(张道陵),创立地点为四川鹤鸣山。但也有人认为创立者为张修,甚至有张修,张陵,张衡三人共为首领创立等等说法不一。争议主要集中张陵和张修之间,原因如下是: 裴松之《三国志注》所引的《典略》中有张修较详细的记载: 熹平中,妓贼大起,三梢有骆耀。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骆唯教民缅医法角为太平道,修为五千米道。……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 而《三国志》——魏志中记载: 张鲁,字公祺,沛国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復行之益牧…… 故到底是张陵还是张修谁为五斗米道教真正的创立者是存在一定的史料不清的。不过我更赞同有学者给出的一种解释既:公元142,年张陵创立天师道"规定凡入教者须缴纳五斗米"故又称之为五斗米道教。公元178年,张陵升仙,儿子张衡继承教主之位,不料却英年早逝,卒于179年。张衡去世后,其子张鲁因为年幼无法胜任教主一职,教权旁落,被张陵弟子张修暂掌。张修继承张陵父子的做法,继续以五斗米道教化民众,逐渐在汉中及巴蜀地区形成强大势力,其本人被称之为五斗米师。然张修终归不是张陵的直系子孙,执掌五斗米道名不正言不顺。可张鲁母子势单力薄无法与张修相抗衡,只好投靠益州牧刘焉静待时机。公元184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张修在汉中积极响应。起义失败后,张修率领的五斗米道遭受沉重打击,只得投靠益州牧刘焉,张修被拜为别部司马。公元190年,张修被张鲁袭杀,此后张鲁接管五斗米部教教权。另外五斗米道诞生于巴蜀地区,此是传统观点,但也有分歧,主要是四川鹤鸣山与青城山之争。最早记载鹤鸣山的是陈寿《三国志·张鲁传》所载张陵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不过《华阳国志·蜀志》说张陵学道青城山,而《汉中志》则说在鹤鸣山。周九香《青城山与鹤鸣山》一文中统一了这一分歧,认为张陵在鹤鸣山修炼,在青城山传道,二者都是五斗米道的发祥地。然而,近年由于支持张修为创道者的呼声日高,张修是巴人,他在哪里修炼得道,史无明载,五斗米道的源起地又变得扑朔迷离。 至于五斗米道教为什么叫五斗米道教?一般认为: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由此可见五斗米道有信教者交米五斗的特点,故时人将“三张”创立的教派称之为“五斗米道”。是否创教伊始就向信徒收米五斗呢?似值得怀疑,推测应是张陵在鹤鸣山“学道”之后,已经东入巴郡安区传教,并在那里有了大批信徒,宗教

宗教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c511887369.html, 宗教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一、宗教文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论中国优秀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教学与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7期.何虎生.王超. [2].多元宗教文化的涵化与和合共生——以河湟地区的道教文化为视点.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杨文炯.樊莹. [3].嘉绒藏族村落社会的宗教文化——以大渡河上游的沈村为例. 《西藏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3期.郎维伟.周勇军. [4].跨文化视角下的民俗宗教文化旅游资料英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6期.朱益平.马彩梅. [5].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学术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孙浩然. [6].旅游表述语境下的中国宗教文化商品化解析. 《世界宗教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1期.黄秀琳. [7].传统宗教文化与中国企业家慈善事业——以胡润百富慈善榜闽籍企业家群体为研究对象. 《世界宗教文化》.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2期.甘满堂. [8].从"宗教文化"到"公民文化"——兼论当代中国宗教社会角色的转变. 《江海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2期.李向平. 二、宗教文化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宗教文化中空间的符号表征和实践.被引次数:2 作者:董琳.宗教学民族大学2013(学位年度)

美国宗教对政治外交影响

美国宗教对美国政治与外交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美国是一个拥有近2000种独立的宗教或教会的大国。据统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美国人声称信仰上帝,超过一半的美国人称每天至少祈祷一次,百分之四十以上的美国人称每周至少去教堂参加礼拜一次。并且,当我们追溯美国宗教和文化传统时,会发现,“WASP”传统,在美国历史的优势地位保持了200多年。因此,说美国社会是世界上最具有宗教性的国家并不为过,进而,宗教对美国政治与外交势必产生相当程度上的影响。 最初乘着“五月花”号到达美洲新大陆的移民,多是为逃避宗教迫害或怀揣着宗教热情而来的,这使得美国在建国伊始就有很强的宗教性。并且,基督教的文化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美国立宪建国的领导人,清教徒的思想中含有很强烈的幽暗意识,他们认为“神性至善,而人性本恶”,“道德沉沦的趋势普遍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由此产生的自由宪政思想就是日后美国革命建国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使得这批立宪者制定出一部现实主义,以制衡为核心的宪法,为后世的美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第一款就谈到了宗教问题,规定“国会不得设立宗教或者限制其自由实践的法律。”这两个分句分别体现了美国宪法针对宗教问题的两个基本原则:政教分离和宗教自由。然而,“美国历史却可以证明,彻底的政教分离根本就没有出现过,作为美国宗教传统的基督教新教一直在影响着美国社会。”而托克维尔也认为,美国人的政治制度之所以得以经久不衰,宗教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他说:“美国这样的政教分开反而让两者相辅相成。人在社会上有越大的自由,人就需要更大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在美国就来自于个人的宗教信仰以及与宗教有关的道德价值观念。”由此可以看出,宗教帮助了美国的统治者和立法者,使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得以更加注重“永恒的爱好,崇高的情感,和对非物质享乐的热爱”。 由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两个分句,只是单方面的,即它只限制了政府对于宗教的权力,而对于宗教不得干预国家政治,政府事务,国家教育等问题却丝毫没有涉及。因此,毫无疑问,第一修正案为以后的政教冲突以及宗教干预政治埋下了种子。 当宗教保守主义把主要精力放在政治事务和社会问题上时,就带动了宗教右派的发展,而这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宗教右派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事务。宗教右派通过基层活动,通过媒体舆论,国会游说,通过印刷品、广播、电话、互联网,通过与共和党联姻,对美国政治的影响正在逐步增大。共同的利益使共和党同宗教右派走到了一起。从此,共和党得以获得牢固的选民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共和党在1980年,1984年,1988年连续三届大选的胜利。而美国多数州的州长和联邦国会多数议员也有共和党人所担任。宗教右派则从共和党这里得到了政治上的支持和发展机会。在联邦选举和立法机构的活动中,宗教右派的势力在逐渐增大,形成了一股势力强大的政治右派集团,直接影响着美国的内外政策,包括对华政策。 宗教右派宣传传统家庭价值,反对堕胎合法化,主张教育私有化和地方化,反对同性恋者的权利,反对政教分离原则,希望恢复基督教传统价值在

中国宗教与文化课程论文

浅谈我对宗教的认知和理解 摘要: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们都认为鬼神之说是无稽之谈,有强烈宗教信仰的人多半是因为愚昧,被宗教的假相所蒙蔽,殊不知人在社会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宗教影响。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借助宗教道德的信仰来诉求理想愿景,具有使人减少对黑暗社会的仇视,憧憬理想社会的功能。但是事物皆具有两面性,宗教有事亦会被某些人或势力所利用进行危害社会的非法活动。因此对待宗教我们需要辩证地去看待,取其精华,避其糟粕。 关键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功能 宗教的概念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力量统摄着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神秘力量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宗教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意识现象,它的内容只能是现实存在状况的反映,它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最终也只能存在于各种客观因素总和构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中。宗教是人为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形态上的变化。 宗教的利 宗教寄托着人们对命运的期望和对人生的关注。想让世界更美好,是信教者的心愿,他们希望把神的恩泽撒播到地球的每个角落,祈求人类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天下大同。宗教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愚昧、落后和无知。一方面,当今的社会,信教的人中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修养好的人不少。另一方面,实际上宗教的教义、经典著作中也有许多积极有益的哲学思想、文化因素和高深学问。虽然我们知道天国遥不可及,但是每个人,特别是信教的人们,心里都有个神,可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宁静。从一定角度上说,宗教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通过其超越性帮助了别人。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

中国传媒大学2015 学年第二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 题目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学生姓名陈超阳 学号8 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生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林媛 教师所属学院 成绩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3) 一、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变化 (3) 二、现今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3) 三、日本文化导致中日关系变化 (3) 四、日本文化导致中日关系的困局 (3) 总结: (3) 参考文献: (3)

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摘要:世界上恐怕再也难以找到像中国与日本这样微妙的双边关系了。从历史角度上讲,两国间有二千年的交往史,从官方到民间都有大量的人员相互交往,相互学习,有着惊人相似的文字。然而从甲午战争,直到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的对华政策都建立在“软弱和分裂的中国”思维之上。中日关系自1972年复交以来,在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近年来,中日关系由“政冷经热”逐渐转向“政冷经凉”,引起政府和民间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日本民族文化的角度,先对建交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做一个大致的阐述,再者着重研究当今中日关系,最后分析日本文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文化中日关系对华政策 正文: 一、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变化 在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上,伴随着彼此社会内部结构的动荡与重组以及周边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与调整,日本人的眼中的中日关系有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受国际环境、中日各自国内状况及两国关系等诸因素的影响,中日之间的相互认识,大体以冷战结构崩溃为一大转折点,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化。而这两个时期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20

宗教学概论笔记整理

宗教学概论 方尔加 2011年8月30日 一.宗教的表现形式(现象) (1)亚洲 中东:伊斯兰教(什叶派、逊尼派)、基督教、犹太教(不同宗教,不同教派)车臣地区、高加索地区 印巴地区 中国新疆、西藏地区 印尼、菲律宾 东南亚 泰国(北部和南部) (2)非洲 尼日尼亚(伊斯兰教与基督教) 喀麦隆(伊斯兰教与基督教) 苏丹(伊斯兰教、基督教、非洲原始宗教) 索马里 (3)欧洲 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 法国、挪威、英国与北爱尔兰(亚。当斯) 总的来说,宗教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经济原因、利益的分配。 参考资料:《东方瞭望周刊》2007年第17期《出身名校的佛门弟子》《东方瞭望周刊》2007年第6期《当代中国宗教信仰调查》 《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32期 我国宗教原则:自办、自养、独立自主 二.宗教学 (1)宗教学与宗教观 原始社会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但没有哲学。 宗教学与宗教观的关系类比哲学与常人的世界观 (2)“宗教学”的概念的产生 产生的前提是承认各种宗教 首先提出“宗教学”概念的是麦克斯。缪勒(英国籍德国人)论文集《宗教学概论》,标志着西方开始承认其他宗教。刚开始的研究是比较性的研究,比较历史比较功能。 比较的方法:信仰主义(信仰者的方法)、实证主义(反对形而上,形而上强调

理性主义)、客观主义即价值中立(没有绝对的中立只有相对的) (3)什么叫宗教学 揭示宗教本质的、从历史中揭示宗教发展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学问。(4)宗教学研究的对象 宗教的基本构成要素(最低限度的要素;决定宗教性质的要素;决定其他非基本要素;所有宗教所共有的) 宗教发展的历史 宗教的社会功能即对以下的影响:一是上层建筑包括思想与政治两个方面,其中思想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而政治则包括制度与机构。二是经济基础。 宗教哲学(何谓观?即大角度、根本性的角度) (5)宗教学研究的方法(马克思的方法) 不能用精神来解释精神 到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宗教产生的根源 要在社会的发展变化中研究宗教 最终把人神关系、神神关系还原成人人关系。

美国宗教文化与政治

美国的宗教文化与政治 作者:王滨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 刊名: 成功(教育版) 英文刊名:SUCCESS 年,卷(期):2008,""(6)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条) 1.段琦美国宗教变--一个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宗教 1994 2.于可当代基督新教 1993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王涛.Wang Tao试析宗教文化对美国外交的影响-河南社会科学2005,13(4) 作为一个实行政教分离的国家,美国国内的宗教色彩却是十分浓厚的,宗教文化在美国社会中具有深厚的基础和深远的影响力,不仅在国内政治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且对美国的外交思想和外交决策也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2.学位论文王林西方宗教文化视角下的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2007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是西方文化由欧洲向美洲扩散的结果。在这一文化扩散的过程中,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受到西方基督宗教文化的巨大影响并在美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领域和方面产生了各不相同的表现。在政治领域,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以西方宗教文化的名义为美国人的侵略行为张目,并为美国领土扩张提供所谓“天定命运”(Manifest Destiny)的理论武器,使得美国在19世纪的领土扩张和对外侵略得以顺利进行。在哲学领域,西方宗教文化培养了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的超验唯心主义思想和19世纪美国人独立自主的民主和自由意识。在文学领域,西方宗教文化为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提供了精神支柱和表现素材。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通过宣传平等、博爱的基督教思想和观念来倡导由浪漫主义思潮衍生出来的民主、自由的西方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并为美国文学摆脱欧洲文学模式的羁绊和束缚以及独立美国文学的产生做出了贡献。在艺术领域,西方宗教文化为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艺术文化的兴起提供了载体和表现舞台,为美国民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本论文的写作是在西方宗教文化视角下对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的考察,其目的在于对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的渊源、形成、发展和表现做出回顾与评价,认识西方宗教文化与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的关系。 在序言部分,本文首先对本课题研究中的基本理论与概念进行了简要梳理和限定,然后简要评述了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其中,既有国内外学者对西方宗教文化与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关系研究现状的综述和展望,也有对国内外西方文化史研究现状的简要回顾和大体分析。此外,序言部分还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正文部分共有四章。其中第一章首先通过近代西方宗教文化的演变历程的回顾,综合对浪漫主义思潮在德国的萌芽、在法国的表现和在英国的发展所进行的考察、评述了西方宗教文化的形成和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兴起的历史原因,美国宗教文化特点的形成、浪漫主义思潮在美国的兴起与表现、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对美国的影响,美国浪漫主义思潮在美国政治、哲学、文学和艺术上的表现;第二章从西方宗教文化的视角考察了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欧洲文化渊源、美国本土意识和表现意识等方面内容,得出清教主义及其信条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思想源泉和宗教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表现的重要内容和形式等结论。第三章以西方宗教文化的视角对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政治、哲学和艺术思潮进行了考察,对西方宗教文化在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政治、哲学和艺术思潮中的地位进行了初步定位和一定程度的归纳总结。第四章通过对宗教和政治、哲学、文学及艺术思潮关系的历史省察,认识了西方思想文化史中宗教影响的巨大作用。除此之外,该章还从西方文化扩散的角度解释了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对美国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并对西方文化扩散的原因、动力、特点、途径和后果等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3.期刊论文倪钢.NI Gang论信息技术对宗教文化的影响——以对美国OFC的分析为例-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23(8) 由于人类社会进入了因特网时代,考察"信息技术对宗教文化的影响"这个难题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方面看,这种考察有助于理解技术哲学研究中的"技术文化"问题;从实践方面看,这种考察有助于理解网上宗教社区(OFC)这类社会现实.本文首先对网上宗教社区进行了社会学和哲学视角的探讨,给出了OFC定义,从哲学的视角分析了信息技术对网上宗教社区的三种影响,在此基础上说明了信息技术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4.期刊论文王振忠.Wang Zhenzhong方言、宗教文化与晚清地方社会——以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藏"榕腔"文献为中心-社会科学2009,""(6) 方言与一地的文化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区域社会研究中.利用方言文献,可以极大程度地把握地方文化的脉动.通过研读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藏的大批榕腔文献,可知,由19世纪西方传教士形成的榕腔文献,与经本土世俗文人之手产生者颇有不同.相比之下,传教士记录的榕腔文献似乎更有章法.榕腔文献的大批产生,反映出传教士改造中国社会的强烈企图.榕腔文献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透过此类方言文献,我们可以看到晚清福州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作者希望通过此一研究,使得方言文献得到历史学界应有的重视. 5.学位论文朱秀蕾美国宗教组织“伊斯兰民族”个案研究2005 黑人穆斯林是美国伊斯兰教信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许多美国黑人来说,伊斯兰教是他们实现种族平等,找回民族根源,选择不同于基督教的宗教文化手段。“伊斯兰民族”是美国黑人穆斯林社群中最具影响的宗教团体。20世纪初,风起云涌的黑人运动成为美国黑人伊斯兰宗教运动的先声,涌现出了一批启蒙思想家。1913年建立的“摩尔人科学圣殿”是“伊斯兰民族”的雏形。1930年,“伊斯兰民族”正式诞生。该组织早期基本思想是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法尔德—伊莱贾信仰”。创立人法尔德及其后继者伊莱贾在政治与宗教方面的实践将“伊斯兰民族”推向了美国黑人伊斯兰宗教运动的巅峰。20世纪60年代,泛非主义和正统伊斯兰教的传播让“伊斯兰民族”的领袖马尔库姆·艾克斯对原有的“法尔德—伊莱贾信仰”开始动摇。他本人在思想上的转变让“伊斯兰民族”开始面对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普世主义的矛盾,也为“伊斯兰民族”在70年代的分裂埋下了伏笔。80年代,美国黑人的政治诉求和精神世界得到相对满足,“伊斯兰民族”必然面临的民族主义与普世主义矛盾进一步凸显。 6.期刊论文吉平郊美国宗教文化的内容及影响——简介《论美国的民主》一书-出版参考2008,""(19) 在美国,公民宗教是美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文明的核心,是维系美国存在的根基. 美国学者总结出美国宗教文化的六个内容,第一,神秘;第二,教义,即相信美国是世界上唯-按上帝旨意建立的国家.第三,礼仪,即圣诞节、感恩节等;第四,道德;第五,个人信仰经历;第六,社会机构. 7.期刊论文杨虹美国宗教文化的多样性探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1)

宗教与科学、文化论文

宗教与科学 王寒工商学院1404班 一、综述 宗教、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否定任何一个,人类文明就会有很大缺失。从过去几千年两者共存、共发展的事实来看,宗教与科学是可以、也应当携手并进的。 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容易依赖科学而忽视宗教。加之历史上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有些人就走上了极端道路,认为宗教与科学是不共戴天的,这显然是不妥的。两者在历史上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并不一味的是对抗,很多时候两者也能相互促进。个人认为,两者的关系应当分成四个大阶段来看待:原始宗教孕育科学萌芽、统治宗教初期推动科学的诞生、近代科学诞生后与宗教的冲突、现代社会中的宗教与科学。这将在下文中详细讨论。 在从历史角度来探讨两者关系的同时,我们还将理性的思辨穿插其中。毕竟我们探讨它们的关系并不是为了给它们的过去加注释,而是为了给它们的未来作指导。 在辩论赛的结尾,陈教授引导我们从中国的特殊情况来看两者关系。这个问题将在本文末尾试做一定的分析。 二、宗教与科学的概念的界定 辩论赛上,正方辩手认为,宗教是一种“信仰体系”,信仰超自然;科学是一种“探索体系”,探索真理。反方辩手从本质角度对两者进行了界定:宗教的世界观是信仰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方法论是纯粹的信仰;科学的世界观是坚信真理的存在,方法论是怀疑直觉并实践。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存在一定的瑕疵。马克思指出:“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然意识和自我感觉”。这是从人、自我意识层面的剖析。马克思又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是从社会压迫的角度的剖

宗教学论文

宗教学论文 浅 谈 佛 教 与 基 督 教 对 中 国 的 影 响 班级编号: 姓名: 学号:

摘要:漫漫中国上下五千年,不仅有本土文化促进它的文明发展,当然也有外来宗教与之融合,发展。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具有宗教性、思辩性和融合性的文化精神内涵,及丰富的象征性形式语言;基督教则为中国进入现代文明打开了通道。 关键字:中国发展佛教基督教文化政治 叔本华说:“生命短促的人类,川流不息地,一代一代相继来到这世界,又相继离开这世界;每人都肩负著恐惧、匮乏和忧虑,跃进死亡的怀抱。当人类如此地生死相继时,他们从来不厌其烦地问什么东西使自己烦恼,这个悲喜剧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向天呼求,但天道无言。天没有给我们回答,却来了一批带著启示的教士。” 回首千年,在世界四大古文明(埃及、古巴比伦、中华、印度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从未被外来文化中断,中国宗教特别以爱国为荣;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全国性的政教合一政权,中国宗教习惯以社稷为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国宗教自然以“和合”为贵;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宗教大都以伦理为重。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 由此,我们不禁发出疑问,中国漫漫五千年发展进程中哪种宗教对他的发展影响最大呢?有人说道教,因为它源自中国,但我却认为是佛教和基督教。 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期空前盛行,隋唐时期兴盛发展,更有玄奘西游从印度半岛带回了大量佛经。近二千年来,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护持、译述与弘扬,不断演变和发展,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结合,宗派纷呈,妙谛流布,逐步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如何影响中国呢? 首先,成为了统治者麻痹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同时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佛教宣传灵魂(精神)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若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可以得到幸福。这种宣传有很大欺骗性,麻痹了人民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斗志。因此,佛教一传入中国便很快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扶持,也得到了老百姓的信赖。 其次,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佛教的传入,古代印度(天竺)的医学、天文、历法、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也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科技文化的内容和人民的文化生活,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艺术的繁荣。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如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 最后,在中国古代后期,佛教已成为中央政权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和加强与边区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的纽带。由此可见,佛教对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很多学者认为基督教是西方文化对世界做出的一个重大的贡献。在当前世界的全球化过程中,基督教也扮演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发展

《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学生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辽东学院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一、宗教文化的概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文化等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重温中华文明的创造历程,包括宗教文化的创造历程,从中吸取智慧,经验和教训,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利于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华新文明。中国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发展的,形成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 (一)宗教文化的传入 在先秦,有邹鲁文化、燕齐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秦文化、吴越文化等地方性文化之间的对立与互渗;在秦汉则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道两家的互绌相摄,汉末以后有儒佛道三家的鼎立和互补,其后又有四家五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以及更多的亚文化体系之间的融汇与共存。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种多元开放的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形成兼收并蓄的传统。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各种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发展,相互和平共处,人们可以兼信两教或三教,这种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许多外国宗教以和平方式,通过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径传入中国,其中以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最为成功。 佛教之进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主动请进来的,取经、译经活动绵延了数百年。中国人在理解、消化和改造佛学上,态度之认真,思索之深密,耗时之持久,都是相当惊人的。唐、宋、元、明、清诸朝,陆续传入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祆教、犹太教和近代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新教),除了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联系外,其他宗教,包括明末利玛窦传入天主教,都是以和平的正常的方式传入中国。

美国政治与文化期末论文

作者:暨南大学梁月佩 2011年 05月 29日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摘要】 门户开放政策是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利益均沾,机会平等原则。影响:它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既是美国传统对华政策的延续,又是这种政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这项政策的提出,表明美国在对华关系中,已经摆脱了追随者的处境,它要以自己的主张去影响和带领别的国家了。同时,它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在以后的30多年中,在中国对外关系的各个关键时刻,美国一再重申门户开放政策,并根据不同的形势做出新的解释,使之成为美国对华关系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门户开放;提出;失败原因;影响

1.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Open-Door Policy is a term used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t means that powerful countries have equal opportunities to trade with colonial or developing countries. When countries agree to observe the Open-Door Policy in an area, they simply agree to permit their merchants and investors to trade freely there. John Hay, 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state, started the idea of the Open Door in 1899. At that time, several Western powers had special interests in China. Each power was trying to get all the trading rights for itself. Hay sent notes to the competing powers, asking them to maintain complete equality for all nations that wished to trade with China. The competing powers accepted Hay's proposal, and they signed treaties agreeing to observe the Open-Door Policy. 1895年甲午战争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进一步衰落,帝国主义强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它们在苛刻的条件下争先恐后借款给中国政府,霸占中国的海港、攫为租借地,强索筑路和开矿特权,把中国领土划分为各自的势力范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争夺战。但在这场争夺战中美国所得甚少。华美合兴公司苦心经营,才争得粤汉铁路的利权,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美国忙于与西班牙的战争,无暇顾及在中国的争夺。麦金莱政府中也曾讨论攫取中国一部分领土或在中国划定一块势力范围的问题,但当时的种种主客观条件却使美国没有在中国实行赤裸裸的掠夺政策。 从客观上讲,当时列强已经在中国(尤其是沿海省份)划定了势力范围,美国要插足,就会同别的大国产生尖锐的利害冲突。从主观上讲,一则,美国毕竟是一个后起国家,它的军事力量还远不如别的大国,战胜西班牙已属不易,哪里还是其他大国的对手?二则,美国刚刚夺得菲律宾,它在亚太地区首先关心的是巩固在菲律宾的统治,提防来自其他大国的威胁,它不想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中国;三则,美西战争在美国国内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在这种情况下麦金莱政府不得不在中国谨慎从事了。 但美国毕竟不能不重视中国问题,因为美国实业界早已将中国看成是潜在的巨大市场,美国政府有必要在中国问题上表明自己的关切。1898年9月,麦金莱任命海约翰(John Hay)为国务卿,海约翰本人就是百万富翁,有大量铁路股票、公司债券和房地产。海约翰接受了曾在驻华使馆担任参赞,此时任国务院中国问题特别顾问的柔克义的建议,于1899年9月至12月训令美国驻英、俄、德、法、意、日等六国大使向驻在国政府递交一项照会,要求它们承认以下三项原则: (1)对于中国的势力范围或租借地内的任何既得利益,一概不加干涉; (2)中国现行税则适用于所有势力范围内一切口岸(自由港除外)所装卸的货物,而不问其国籍,此种税款由中国政府征收; (3)在各自势力范围的任何口岸,对他国入港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只的入港费,在各自势力范围的铁路上,对他国臣民运输的货物实行不同的运费标准。 这就是美国最初提出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也是美国真正提出自己独立对华政策的开始。显而易见,它是以承认列强对华特权和既得利益为基础的,列强从

宗教学期末论文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历政系 宗 教 学 作 业

贵州宗教概况 摘要 贵州属于多民族文化区,各种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宗教文化也繁多,了解贵州宗教文化,更能进一步了解贵州的发展,在贵州的文化区中,宗教文化也是一种资源,本土固有的布依族、苗族宗教也是一种多样性宗教文化,对比其他四大宗教,这些宗教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非凡的意义。 关键词: 贵州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布依族宗教、苗族宗教、法律保障、理性信仰 一、背景① 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经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近13.9万处,宗教教职人员36万余人,宗教团体55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100余所。 佛教在中国已有2000年历史。据统计,中国有佛教寺院3.3万余座,出家僧尼约20万人,其中藏语系佛教的喇嘛、尼姑约12万人,活佛1700余人,寺院3000余座;巴利语系佛教的比丘、长老近万人,寺院1600余座。 道教起源于古代的巫术、殷代以来的鬼神崇拜、先秦的道家学说及战国以后的方仙信仰。已有1700多年历史。中国现有道教宫观9000余座,乾道、坤道5万余人。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是道教早期的两大教派。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伊斯兰教为中国回、维吾尔等10个少数民族中的群众所信仰。这些少数民族总人口约2100多万,现有清真寺3.5万余座,伊玛目、阿訇4.5万余人。 天主教自公元7世纪起几度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中国现有天主教徒约550多万人,教职人员约7000多人,教堂、会所约6000处。

宗教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宗教对美国教育的影响以及对我国的若干启示 姓名:李旭 学号:1070400074 专业:教育学 班级:07级2班

摘要 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在发达国家中宗教色彩最浓,而重视教育的思想也始终在民众中处于主导地位,民主、共和的观念在教育领域中深入人心。在美国,作为两种调控社会秩序的手段,受教育的程度定义着人们的行为,而宗教规制着人们的内心世界。本文探讨宗教对美国教育领域的协调作用、共同影响,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宗教;教育;影响 宗教作为调控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教育在人类文明以来一直没有消失,反而是更加深刻的定义了人类的行为,规范了人类的制度,使人们生活有了秩序,因此有人群的地方就必须有教育;宗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因此有苦难的地方就需要有宗教,以表达人们对尘世的超脱与对来世的向往。宗教与教育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并共同维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一、具有宗教内涵的美国社会 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在发达国家中宗教色彩最浓。宗教在维系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帮助贫困民众、稳定社会结构和推动社会进步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宗教是美国人的精神支柱,更是美国民族的精神源泉。 (一)美国宗教教派众多,呈多元化特点 美国宗教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这是众多学者们长期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却观点各异。王恩铭教授认为,美国宗教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宗教派别多;二是政治与宗教分离。刘澎教授认为,美国宗教有四个特点。美国宗教最主要、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基督教新教为主导;美国宗教是多元的;美国宗教具有层层向下的“草根性”,也就是说,各宗教团体把眼睛瞄准基层;美国宗教以各种方式发生变化。本文则重点谈一下美国宗教的多元化特点。 1. 宗教种类众多

美国政府与政治论文

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 两院制国会的起源是因为国家的创建者希望拥有一个贴近且跟随民意公论的“人民议院”;以及与一个较为慎重且具贵族气派的参议院,以防护集体情绪的狂乱。宪法规定法律之通过须经两院允许。 美国所有的政策法规提案都是由众议院起草并通过,而后提交参议院审核。参议院只能表决通过或是不通过,但不能对提案进行修改。这样的权利分工的目的是: 任何提案都是为了公民的利益,但不能因人口多的州,而损害到人口少的州的利益。所以众议院为了让提案在参议院能够顺利通过,在草拟提案是就必须考虑到各州的利益,一旦参议院通过,就最后交给总统批准执行。总统则代表着整个国家的利益,他可以有权否定提案。 选举 美国众议院:美国每一州以人口为基准在众议院中行使代表权,但各州至少有一名议员。院内议员总数经法律定额为435名。众议员一任两年。众议院主席称之为发言人(the Speaker)。 美国参议院:美国每一州于参议院中均有两位议员作为代表,与各州人口无关。所以全院员额为100名议员。参议员任期六年,相互交错,故每隔两年改选约三分之一的席位。美国副总统为参议院主席,但不担任参议员;除非是为了打破表决平手的僵局,否则不得投票。 众议员平均薪资在2005年为美金162,100。众议院议长与院内两党领袖薪资更高。相较之下,参议员所得同于众议员,内阁首长为美金180,100,而美国总统为美金四十万元。 两院权利 众议院是根据公民人数组成的,众议员代表着选民的利益,所以人口多的州众议员也多,表决的优势也就多。 众议院一般被认为较参议院更具党派色彩。宪法授权众议院因『叛乱、贪污或其他轻重罪行』而弹劾联邦官员,并授权参议院作同样的尝试。众议院可经简单多数表决通过弹劾案,而参议院须三分之二多数表决通过定案。经判决确定的政府官员自动解职,参议院可进一步禁制被告将来再任公职。在弹劾过程中不准

论文查重旅游宗教文化论文

论文查重旅游宗教文化论文 旅游宗教文化论文(一) [摘要]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世界各国的迅猛发展,使各国的旅游管理者深刻认识到,保护和开发宗教旅游资源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中的重要意义。我国既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又是一个宗教旅游资源大国。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充分利用我国优越的宗教旅游资源,开辟出极具旅游价值的旅游景观、开发出具有宗教特色的旅游产品,根据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宗教习俗安排旅游接待活动,来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 [关键词] 宗教文化旅游业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 目前,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喜爱的愉悦身心的活动,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旅游热在中国老百姓中正悄然兴起。而要真正搞好旅游业,就必须处理好旅游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二者如同鱼和水的关系。 在旅游资源中,宗教文化可谓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无论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宗教文化作为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关的统计资料表明:“著名的旅

游景点中,宗教名胜所占的比例,在中国达到了55%”;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宗教名胜竟占了90%”。本文拟就宗教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做以下分析。 第一,宗教文化与旅游观光。旅游观光是旅游者旅游的核心内容,因此,旅游景点在旅游业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各种宗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可供旅游者旅游观光的景点。如“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我国”,经过漫长的发展岁月在我国风景优美的名山大川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佛塔、佛窟,留下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壁画、摩崖艺术珍品。我国甘肃敦煌莫高窟更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成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超凡脱俗的“仙境”。认为“人若成了仙,就可以到仙境生活,做到超脱生死,清虚宁静,自由自在,不被物累”。这个仙境并非仅仅指渺茫的“天国”,也包括人间的一些境地。而风光秀丽的名山胜地常常被道教认为是神仙所居之处和修道成仙的理想场所。因此道教有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说,几乎天下所有的名山大川都纳入了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唐朝时先后传入我国”,二者在中国的发展虽然没有佛教和道教那样以名山大川为其修行的场所,但伊斯兰教各种风格的清真寺、基督教各式梦幻般的教堂不仅吸引了大量非信教者的旅游观光,更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教徒最富吸引力的旅游胜地。总之,各种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