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主要讨论问题:宗教改革如何引发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本来一次思想的大变革,但也引发了社会、政治、军事的大冲突,其出现与当时的许多背景因素有关系。

1.原文圣经的发行

1453年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逃亡到西欧的学者们带来了大量的古典,其中包括希腊文原文的圣经。伊拉斯谟校订出版了《新约圣经》的希腊文原文版。马丁路德研究希腊文圣经,认识到圣经里面讲的是“因信称义”,而不是拉丁文翻译的“因信成义”,这对他是很大的触动。

2.印刷术的出现

印刷术的发明/引进带来了信息革命,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迅猛发展。宗教改革以前,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一般信徒无法阅读圣经,只能完全听信各地神父对经典与教义的解释。然而在1456年古腾堡在美茵兹的印刷厂印刷了一本拉丁文圣经,之后更多的人能够自己阅读圣经,自己思考,带来对教会解释的质疑。

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者的文章通过印刷发行迅速传递到各地,宗教改革的思想迅速传播。

3.人文思想

在15世纪出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重视教育,重视思考、研究,这对宗教改革和同时期的文艺复兴运动都有很大的影响。当时的人文主义并没有怀疑神的意思,但确实带来了对教会传统、对教会权柄的质疑。人文主义发展到后来对神产生怀疑,不过那要到启蒙主义时期才渐显端倪。

4.教会的腐败

中古世纪的人民主要的心灵依靠都是宗教,对于外在的教会礼规非常重视。随着工商的发展,教会也坐拥庞大的教产,这样的富裕使神职人员的道德松懈,教会中的丑闻不断的发生。许多的高级神职人员的职位都是以金钱而不是道德换来的。有时教会为了纾解财政方面的负担,经营酒店赌场,公然贩卖赎罪券并声称能以之赎回炼狱之刑。一些高级神职人员甚至卷入性丑闻,其中教宗亚历山大六世的私生活和其于1501年10月30日主持的栗子宴会可以算是性丑闻的代表事件。虽然意大利本土因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经济蓬勃发展,以及圣伯尔纳定等教士的努力,并未对天主教义与教会产生太多的不满,但是在意大利之外的地区,逐渐对代表意大利人势力的天主教会高层产生不满,特别是在

1418年天主教会大分裂结束之后,更加深了这样的情势。这些腐败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者对教会权柄的质疑,腐败带来的许多社会矛盾遇上宗教改革的导火索就演变成社会运动和武装冲突。

5.宗教与政治密切联系

中世纪的宗教与政治密切联系。教皇和教会积极参与政治,教皇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加冕,派代表参加议会,亲自推动十字军东征,教会与政府在经济上也有许多纠葛。政治领袖也很自然地也介入宗教的事物,他们建立教会、修道院,出兵支持十字军东征。这种密切联系的后果是信仰的问题马上演化成为政治,并进而军事的问题。宗教改革过程中,各级的世俗政权纷纷表明立场,并且使用政治、军事的力量支持自己的立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支持罗马,发诏书通缉马丁路德;德意志的选侯腓特烈三世则是马丁路德最坚定的支持者,将马丁路德保护起来;慈运理在日内瓦成立政教合一的新教政府,亲自上阵打仗捍卫自己的信仰;英国亨利八世宣布脱离罗马教会而成立英国国教会,却没有进行信仰上的宗教改革。

6.工商业复兴的影响

中古世纪的欧洲大致分为教士、贵族还有骑士的上等阶级,跟农奴以及平民组成的下等阶级。随着工商业的复兴创造出了一个新的阶级──中产阶级,大多由平民商人所组成的中产阶级发展出了完善的商业组织如行会和银行等中产阶级主导的机构。但是民

生问题也随之而来,像贫富差距以及阶级对立等等。人民除了要对政府纳税,教会的各项圣礼,仪式等等也都要付费。这些社会的矛盾与信仰的矛盾混合在一起,引发社会运动和战争。

宗教改革的过程与重要人物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在耳弗大学(Erfurt)获文学硕士,又学半年法律。接着入修道院苦修,1507年获立为神父。1512年获威登堡大学神学院博士,随即教授《圣经》曾讲授诗篇(1513~1515)、罗马书(1515~1516)、加拉太书(1516~1517)和希伯来书(1517~1518)。他是德国最早用德文对照新旧约原文授课的教授之一。然而他继续依然教会律法潜心苦修,结果,使他更加强烈的不能满意于“新路”的观点。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得到内心的平安。直到有一天他在研读《圣经》时,看到“义人必因信得生”(罗马书1:17)时,突然觉醒到原来人的得救只是因为他对上帝的信仰以及上帝的恩赐,其他一切的律法都不能保证使人得以“称义”。他这信念也在获得同校一些教授的支持,加上亲眼看到人们受骗购买赎罪券的情形,又耳闻教会主教买卖圣职的丑事,他开始攻击教会出售赎罪券的作法。1517年10月31日他将批判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威登堡大学的教堂门口。由于当天恰巧是重要节庆诸圣节前夕,使得很多人看到张

贴的内容。当时古腾堡活字印刷已经商业化超过两个世代,因而印刷的文字两周后传遍全德国;四周后各种译文传遍全西欧。1521年1月3日教宗良十世终于下令将他革除教籍,他原本只要改革教会一部分制度,从此他也不再承认教宗的权威。此后他所代表的教派总称为“更正教”或“新教”,与之相对的东方的正教会、西方天主教,则称为旧教。他直接建立的教会成为“路德会”或“信义宗”。他改革的教会仍保留《圣经》没有明文禁止的教会传统。

慈运理

胡尔德莱斯·慈运理生在瑞士的威德赫斯城(Wildhaus),在巴塞尔、伯恩及维也纳受教育。慈运理在维也纳就读大学,当时候的维也纳大学正在推行大学改革。当时在人文主义者采尔蒂斯等人的领导下,促使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者的改革。随后,他又在巴赛尔大学内,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强化了他对人文主义的立场。于瑞士东部接受区牧的职务,在1519年成为苏黎世教会的牧师。慈运理在语言上是很有能力的,他可以将无论是希伯来文、希腊文或是拉丁文翻译成苏黎世的当地语言,后来,苏黎世市议会决定了圣经改革方案,成为官方政策。在1525年苏黎世市议会废止弥撒,改由慈运理的圣餐版本替代。改教的主题是教会内道德的重整,他开始攻击赎罪券,且是有计划性的攻击。在圣礼上他

更有自己的主张:圣餐是一项纪念主的仪式,仅是象征性;基督不在圣餐之中。这点与路德有很大的不同。慈运理针对圣餐的问题和马丁·路得彼此意见不同,致使于1529年在马尔堡(Colloquy of Marburg)的会议中与信义宗分道扬镳,于是各宗派再度分裂一次。在慈运理受伊拉斯谟的人文主义影响,积极参与苏黎世这个城市的宗教改革,由于在瑞士是联邦体系,是由一个一个城市所组成的,而苏黎世又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城市,所以慈氏认为从此城市开始若成功则改革将会如火如荼地展开。同时由于慈氏采较宽容的态度,使得许多苏黎世人民纷纷响应。在慈氏带领之下真是逐渐脱离了罗马公教的管辖。但就在1531年这个时刻慈氏在一场战役中阵亡,虽由他的助理起而代之,但整个改革运动就逐渐转移至瑞士另一个城市日内瓦。虽然慈运理已殒命,不过他的学说在东瑞士甚至奥地利,仍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加尔文(喀尔文)

约翰·加尔文生于巴黎诺阳,在巴黎大学研究神学三年,后又到外地学习法律。1536年,他出版《基督教要义》("Institute of Christian Religion")一书,随即到日内瓦。但他的改革教会提案未被接纳,且被驱逐出境。经数年潜心研究,1541年他再返日内瓦,得到欢迎,并治理当地教会二十三年,使它成为新教的中心。加尔文主张预定论:人得救与否完全是

神所预定的,但又不赞同宿命论;相反的,他认为虔诚的信仰与完美的德行是每一个将要得救的基督徒的义务,他们应该在世间努力工作以荣神益人。加尔文的教义受到许多工商业者欢迎,成为新教主流,其中以长老会的发展最为蓬勃。

英王亨利八世

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反对马丁·路德和更正教会,后为要与王后凯瑟琳(Catherine)离婚,受拒于罗马教宗,因此1534年与更正教合作并共同通过“至尊法案”(Act of Supremacy)宣布创立英国国教会,又称圣公会,与罗马旧教的教义和仪式并无二致,只是英国国王代替罗马教宗成为政教权威。直到其子爱德华六世即位后,在萨默塞特公爵爱德华·西摩的摄政下,圣公会开始正式改革教义与礼仪,包括颁行《四十二条信经》和《爱德华六世公祷书》。

宗教改革的意义

在宗教改革之前,教会不仅控制了普通民众的思想,还高高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宗教改革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的转转局面,衍生了许多不同的新教教派,并和不同民族的国家相结合,使各个王国迅速发展壮大。例如,英国的圣公会的建立使英国的民族国家和君主专制得到强化,为后来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社会基础。欧洲的各个国家

也因为各自的宗教信仰而加强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国家的精神凝聚力。

虽然宗教改革派进行改革的初衷只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但是这场改革无形中给欧洲带来了自由、宽容的新气息,从最初对不同信仰的包容到后来对不同政见的包容,这场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进步。

而反观中东的伊斯兰教,则依然深陷在中世纪的思想牢笼之中不得解脱,甚至直到今天仍然在坚持政教合一制,教权和世俗政权不但没有分离,反而进一步捆绑。这也造成了近代伊斯兰世界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世界,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伴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解体而导致整个大厦分崩离析。今天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出现也被认为是和伊斯兰教缺少宗教改革和现代化规范有关,原教旨主义者仍然主张在21世纪的世界继续执行一套只适用于中世纪社会的保守法则。

宗教改革的余波

天主教的革新——反宗教改革。

宗教自决和宗教迫害- 1555年,奉行新教、旧教两派的国家终于签订《奥格斯堡和约》,协议由各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只有迁居他国。1598年法国国王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准予人民自由信仰新教。但新教却各派互不

相容,他们本着个人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产生与《圣经》不同的见解。这种“自以为是”的结果演变成宗教迫害。原先罗马天主教就有“异端裁判所”,现在连新教都迫害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

宗教战争–欧洲各宗教改革运动历经许多流血战事,如1610年亨利四世被刺杀,法国再度内战,新教信徒大量逃亡。1618年德国路德派因不满《奥格斯堡和约》被毁,由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领导,与国内罗马天主教徒交战了三十年。直到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双方重获和平相处。又如1568年荷兰北部的加尔文派信徒因反旧教与其统治者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镇压,爆发了北方省反抗西班牙的八十年战争,直到1648年才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签订《明斯特和约》,终获独立建国与信仰自由。

在宗教改革后的英国国教,还带着不少罗马公教色彩,英国许多受加尔文派影响的基督徒称为清教徒的人,想再加以改革,使成更合乎《圣经》的信仰,却受到欲恢复旧教的国王查理一世迫害。于是许多人逃至北美洲新大陆,即后来独立的美国,并爆发1640年-1649年的内战,史称“清教徒改革”。清教徒获胜后,新教团体获相当自由的发展,直到1685年新国王詹姆士二世又想恢复旧教及专制政治。再经1688年没有流血的“光荣革命”,终于使英国此年成为欧洲第一个信仰自由的国家。各国的

宗教战争中,常夹杂经济和政治利益等的争执。从十六世纪中期到十七世纪中期的百年纷扰,欧洲人口大量减少,经济衰退,各国终于逐渐地体认久战俱伤的教训,才开始采取宗教宽容政策。

试论宗教改革对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意义

【摘要】16世纪的宗教改革直接导致了罗马教会的分裂,路德使人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使自由精神、理性精神深入人心;加尔文的新教伦理思想成为资本主义的精神,论民政的思想成了资本主义宪政的基本内容;英国的宗教改革对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对近代自然科学、实验科学的兴起,都起了直接促进作用。

【关键词】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近代西方文化转型

西方文化从所谓“黑暗的中世纪”转向17、18世纪近代理性主义时代,其间几百年时间生长出来的自由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以

及民族国家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伦理道德、民主宪政等构成近代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过去学界过分强调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对这一重大转型的重要作用,而对16世纪宗教改革的影响和作用却重视不够,或者把二者相提并论,忽视了二者之间的不同。实际上16世纪宗教改革对西方文化近代转型的影响和作用远远大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

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的比较

武汉大学教授赵林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①他认为:在15~16世纪,南部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而北部欧洲则在进行宗教改革,到17世纪,这两场运动都接近尾声,虽然两场运动的矛头都对准中世纪堕落、腐败的罗马天主教会,但是历史结果却大相径庭:那些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北欧诸国以及美国等。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赵林教授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②

当基督教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并且获得高于王权的高高在上的权力之后,罗马教会不可避免地腐败堕落了,正应了那句话:“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教皇、主教及教士们表面上遵从基督教的精神—贫穷、贞洁、顺从,暗地里却大肆捞钱,发“赎罪券”、买卖圣职,表面不结婚暗地却蓄妾,建立“宗教裁判所”,铲除所谓的“异端”,对任何与他们不同的观点都赶尽杀绝,荒唐地迫害所谓的“女巫”,完全背离了基督教的基本精神,道德的堕落、信仰的虚伪,仿佛历史又回到古罗马时代。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原本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荒淫无耻、虚伪伪善深恶痛绝,可是他们站在感性的立场而非理性的立场,过分强调人的感官欲望和感官享受,强调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这正中罗马天主教会的下怀,最终导致罗马天主教会和人文主义者同流合污。一个人文主义者曾说:“没有人比我再憎恶那些教士们的野心、贪婪和放纵生活的了。

尽管如此,我在教皇的宫廷上的地位还是使我不能不为我自己的利益而希望他们是伟大的。”③罗素写到:“大多数学者痛感当时教皇的罪恶,然而他们还是乐于受教皇的聘用。”④而教皇也给人文主义者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和金钱上的赞助。这一时期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可是在科学和哲学上却是个“不毛的时代”,罗素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几乎都不尊重科学,他们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保留下来,从教会里得到解放的最初结果,并不是使人们的思考合乎理智,倒是让人对古代样样荒诞无稽的东西广开心窍。”⑤因此有学者认为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并没有明显和剧

烈的变化。过去学界普遍认为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以人性对抗神性,以人间对抗天国,具有反宗教反神学的意义,这可能是个最大的误解。与对待人文主义者的态度相反,教皇视宗教改革者是死敌。15~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主要包括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和英国的安立甘宗、圣公会,无一例外,宗教改革都把矛头对准了罗马天主教会,希望通过改革使基督教信仰重回奥古斯丁时期的纯洁,使道德净化、高尚,可是导致的历史结果却是改革家们始料未及的,宗教改革直接导致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基督教从此被称为“新教”(Protestant)。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重要意义

1517年10月31日,为了反对购买“赎罪券”,路德贴出“95条论纲”,宗教改革由此开始。作为虔诚的基督徒,路德有着高尚的道德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清洁的家庭婚姻生活,路德改革的目的就是维护基督教信仰的纯正,不畏教皇权威而重建信仰权威,当时的德国虽然贫穷、落后,但虔诚的信仰让德国人普遍道德淳朴、高尚,看不惯罗马教会和人文主义者的道德堕落、败坏,路德改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一呼百应。

路德改革的思想核心是“因信称义”,反对罗马天主教会虚假的“善功称义”,称义不在于善功,而是上帝白白地给人的恩典,只要内心信仰虔诚,人人皆祭司,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他认为只是信,才使人称义、使人自由、使人得救,《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权威,他轻视信仰外在的形式化表现,注重内心的信仰虔诚,使得信仰

从外在形式变成了内在的精神自由,突显了个人精神的自由,路德的思想直接影响到康德和黑格尔,使得德国理性精神的发展达到顶峰,这都可以在路德的内心信仰虔诚这里找到根源。马克思对路德有段著名的评价:“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宗教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⑥但是这心灵的锁链是德国人的精神家园,是德国人所需要的。虽然路德强调一切以《圣经》、信仰作为标准,压抑了科学理性精神,加上宗教战争,近代的德国长期在政治、经济上发展缓慢,可是在道德、在人的自由思想方面却结出了累累硕果。虔诚的信仰对于自由精神、伦理道德是有贡献的。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即便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也难以避免精神空虚、道德沦丧。人毕竟是一种有灵性的生命,他不可能长久生活在一种无信仰的精神荒漠中。

加尔文宗教改革的重要意义

加尔文一生未婚,拼命工作,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他勤俭节约、内心清洁,反对一切浪费奢侈行为。他提倡、鼓励通过生产、经商等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不是为了私利享受,而是为了荣耀上帝。在日内瓦,找不到酒吧、戏院等奢侈消费的场所,他鼓励多积累,提倡少消费,因此加尔文教又被称为“清教”,清教徒为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奠定了经济基础。加尔文教特别有利于在商业和生产竞争中成功的优胜者,反之,那些游手好闲、挥霍浪费的行为却不被上帝所喜悦。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论证了经过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新教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所起到的重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在他随后著作《中国宗教—儒家与道家》、《印度宗教—印度教与佛教》以及《伊斯兰教》中,他试图说明: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这些民族的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马克斯·韦伯指出:“即使在德国,加尔文教的影响也是最强的;加尔文宗比其它教派更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在一些即以苦修来世又以腰缠万贯而著称于世的派系中,笃信宗教的生活方式和非同寻常的经商手腕结合了起来……艰苦劳动精神,积极进取精神的觉醒往往被归功于新教。”⑦韦伯进一步论证了新教伦理道德精神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他指出:“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完全可以理解为理性主义整体发展的一部分……新教形成了一个先于纯粹理性哲学发展的阶段。”⑧他还论证了新教徒对职业即天职的观念、在职业中献身于劳动的观念,一直是并且至今仍然是资本主义文化最有特征的因素之一。

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一书中有段名言:“神安排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有其当尽的本分,也为了避免任何人越过自己当尽的本分,神称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为呼召。如此,地位低的人会在自己的岗位上毫无怨言,免得离开神所呼召他的岗位。此外,人若知道神在万事上引领他,就会极大地减轻他一切的担忧、劳苦和其它的重担。如此,官员会更甘心乐意地尽自己的本分,家长会拒绝离开神对他的

呼召,每一个人只要确信生活上一切的困苦、烦扰、疲劳和担心都是神亲自给他的重担,他就会忍耐到底。”⑨在加尔文看来,即使是最卑微的日常工作,只要是为服侍神,其中就会闪耀着神的荣耀,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加尔文教发展迅速,在英国、荷兰、德国、北欧诸国以及美国等都有大量的“清教徒”,造成的历史结果是这些国家最后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一直到19世纪末期,清教徒勤俭节约和清洁的精神仍然是美国的主流精神。

加尔文早年学习法学,精通法律,《基督教要义》一书以“论政府”一章结束,颇有深意。加尔文反对只强调基督徒的自由而忽视政治上、法律上的责任和义务,认为人需要国家、需要法律,他说:“设立政府,为要维持对神的崇拜,保存纯正的教义,维护教会的组织,约束人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遵守国家的法律,彼此和睦,维持治安。”⑩加尔文主张政教分离,两个国相分离;清教徒要顺服国家,国家不能压制清教徒;他主张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贵族共和政体,他认为:“政体分三种,君主政体,由一人掌权;贵族政体,由国中的主脑人物掌权;民主政体,或平民政治,政权属于全体民众。”君主政体容易导致专制,民主政体是多数人的统治,容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最好的政体就是贵族共和政体,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洛克和孟德斯鸠。加尔文认为主张无政府主义的人,是愚昧无知的。加尔文论民政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近代西方的民主宪政。

英国宗教改革的意义

同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相比较,英国的宗教改革最不彻底,很少涉及神学、教义、教规,保留的天主教残余最多。英国的宗教改革是1534年国王亨利八世进行的从上至下的改革,他主要关注的是教会的政治权力以及教会的财产而不是教义、教规和神学。亨利八世改革的意义主要为王权的壮大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他确立了国家至上的原则,王权大于教权,国王至尊,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直接促使英国民族国家的迅速发展;通过宗教改革,剥夺了教会的土地和财产,这才有了后来的“圈地运动”,使得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大量涌入城镇,刺激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使得英国最早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也称清教徒革命),1688年的“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安立甘宗最先开创了宗教宽容的原则,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强盛、民主政治的生长和实验科学的发展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土壤,使得英国在近代发展为欧洲最强盛的资本主义国家。

现在也有许多证据证明新教对英国实验科学的发展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科技革命以及现代科学的兴起大致发生在17世纪的欧洲,是在宗教改革之后。而其中的加尔文宗尤其是清教徒对于此项事业可以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资料统计: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新教徒占70%,他们认为通过认识自然,人们能够认识上帝,发展科技是对人类有益的工作,能够荣耀上帝、有益于人类。科学家可以在他研究的科学领域把上帝悬设起来,放在一边,可是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他却不得不面对上帝。

新教的思想主张与现代科学精神也有一致性。新理性精神、观察、实验的方法、追求知识、追求真理以及和谐、有序的发展、最终造福人类的目的等,构成了现代科学精神最主要的内容;而新教主张: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他本身就代表了最高理性,他创造了有理性的人,他创造的自然界也是有理性、有秩序、有规律的,因而人们研究自然、探索自然从而认识上帝,这不仅不会冒犯上帝反而会获得上帝的喜悦。《圣经》把人类比喻成上帝的管家、仆人,上帝把他创造的世界交给人类管理而不是让人类破坏大自然,疯狂掠夺、榨取自然资源来满足人类的贪欲,上帝创造的世界是好的、善的,人类只能按照上帝的旨意尽职尽守管理好主人的产业而不能去破坏它,这显然表达了一种人与世界和谐发展的思想,与现代科学精神不谋而合;新教也摧毁了中世纪对亚里斯多德权威的迷信以及教皇的统治,抛弃了正统经院哲学的思维方式,上帝具有完全自由意志,而人类理性是有局限性的,因此人类只能尊重事实而不是理论,这直接导致17世纪普遍的科学方法即观察、实验的方法。可见,新教对17世纪兴起的科学革命是有贡献的。新教主张人类的终极目标是获得拯救,这与现代科学精神主张最终造福人类的目的也是一致的。

总之,路德的宗教改革、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和英国的宗教改革虽然侧重点不同,各有特色,导致的历史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共同的敌人是罗马天主教会,宗教改革直接导致了统治欧洲达千年之久的罗马教会的分裂,此后民族国家纷纷崛起。路德使人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在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的土壤上却结出丰硕的自由精神、

理性精神之果;加尔文的“天职观”、勤劳节俭清洁的新教伦理成了资本主义的精神,民主政治成了资本主义宪政的基本内容;英国的宗教改革对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以及对近代自然科学、实验科学的兴起,都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随着宗教战争结束而来的宗教宽容,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理性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完成了西方文化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转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硕果累累,宗教信仰与政治、经济相剥离,宗教信仰越来越成为了个人的事情,宗教精神慢慢衰落了,世界变得越来越世俗化,这也是宗教改革家们所始料未及的。

世界近代史九:宗教改革

历史学考研科目世界近代史之宗教改革 本节主要内容: 宗教改革的背景;马丁·路德与德国的宗教改革;闵采尔与德国农民战争;路德教与加尔文教的创立;英国国教会的产生;反宗教改革运动。勤=思整理了一下内容,以供大家参考。 本节导论: 16世纪爆发于德国,继而波及西欧的宗教改革是一次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其历史任务是在思想上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神学思想体系,在组织上摆脱罗马教廷控制,在政治和经济上摆脱教廷压迫和掠夺,实现民族教会自主。欧洲宗教改革首起于德意志,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和发展,引起了德国农民战争的爆发。欧洲宗教改革影响最大的是瑞士加尔文改革、尼德兰革命和英国清教运动,都是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的。面对宗教改革,天主教会进行反改革,组成耶稣会,企图复兴罗马教会,重树教皇权威。耶稣会曾在明末清初进入中国,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历史学考研球,逸散就、凌⑨巴斯、就贰起。 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的历史背景,深刻认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和路德教派、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及其影响,揭示宗教改革的实质,并对闵采尔的人民宗教改革思想以及德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影响给予科学的分析和探讨。 重点和难点: 应讲明以下三个问题:宗教改革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运动发生的三个中心地区德国、瑞士和英国的特点是什么?运动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一)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 对于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重点应讲明: 1.15世纪西欧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出现是运动的必备条件。资产阶级的前身市民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开始推动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这些民族国家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和意

2021年中国22地方国企改革概念股名称代码一览

22地方国企改革概念股一览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上海 概念股:锦江股份(600754)、锦江投资(600650)、氯碱化工(600618)、三爱富(600636)、双钱股份(600623)、百联股份(600827)、友谊股份、上海物贸(600822)、光明乳业(600597)、金枫酒业(600616)、海博股份(600708)、上海梅林(600073)、上海电气(601727)、上海机电(600835)、自仪股份(600848)、海立股份(600619)、广电电气(601616)、飞乐音响(600651)、中华企业(600675)、金丰投资(600606)、上实发展(600748)、强生控股(600662)、隧道股份(600820)、交运股份(600676)、上海建工(600170)、上海贝岭(600171)、兰生股份、棱光实业(600629)、金山开发(600679)、西藏城投(600773)、老凤祥(600612)、新世界(600628)、亚通股份(600692)、益民集团(600824)、上海九百(600838)、上工申贝(600843)、浦东建设(600284)。 二、广东 概念股:广弘控股(000529)、中金岭南(000060)、风华高科(000636)、广晟有色(600259)、星湖科技(600866)、佛塑科技(000973)、省广股份(002400)、生益科技(600183)(持股)、粤高速A(000429)。粤电力A(000539)、白云机场

(600004)、粤水电(002060)。 三、北京 概念股:中国国贸(600007)、大龙地产(600159)、有研新材(600206)、首旅酒店(600258)、北京城建(600266)、首开股份(600376)、金自天正(600560)、中电广通(600764)、京能置业(600791)、北京城乡(600861)、北辰实业(601588)、金隅股份(601992)、中信银行(601998)、金融街、经纬纺机(000666)、顺鑫农业(000860)、安泰科技(000969)。 四、安徽 概念股:国元证券(000728)、皖能电力(000543)、安徽水利(600502)、铜陵有色(000630)( 000630 )。 五、江苏 概念股:南京中北(000421)、南京化纤(600889)、南纺股份(600250)、南京港(000040)、航天晨光(600501)、南京高科(600064)、南京医药(600713)、金陵药业(000919)、栖霞建设(600533)。 六、四川 概念股:川化股份(000155)、泸天化(000912)、四川路桥(600039)。 七、河南 概念股:银鸽投资(600069)、神马股份(600810)、安阳钢铁(600569)、大地传媒(000719)。 八、湖北

浅析宗教改革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 浅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 had an indelibl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in Europe. Renaissance liberated thoughts, and developed culture and art.Reformation broke the monopol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and cleaned the church. They are the the eternal memory in European history.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对欧洲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文艺复兴解放了细想,发展了文化与艺术。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垄断,清洗了教会。他们都是欧洲历史上永恒的记忆。 关键词:Renaissance文艺复兴Reformation宗教改革 The feudal system封建制度天主教会The Catholic Church liberated thoughts解放思想 中世纪(medieval age)的黑暗使的欧洲的发展有些停滞,教会的专制使的整个社会显得阴气沉沉,因此发生在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的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为整个欧洲带来一阵清风,给混沌污浊的欧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然而,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Reformation)更是给欧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欧洲的影响有何不同呢? 文艺复兴虽然带来了欧洲文化和艺术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这种形式的运动是小众参与的,那些有文化,搞艺术的,贵族的人毕竟是少数。虽然文艺复兴对后世的影响很深远,也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但是这些在当时的人民群众看来都是虚无的,跟他们的生活不相关的,他们仍然在黑暗的教会的统治下过着艰苦的生活,这就看出了文艺复兴当时在欧洲社会的局限性,文艺复兴属于思想解放运动,所以当时解放的只是一些有思想的人,对于人民大众,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然而,宗教改革则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The Catholic Church)的垄断地位,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在极大的程度上的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我们都知道,西方文化一宗教为主,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宗教,一旦宗教进行改革,意味着整个民族的人民的生活和宗教信仰要发生一定的改变。这属于一项全民运动,它不仅清洗了中世纪污浊的教会制度,更给广大教徒的生活带来新的希望。这就是宗教改革最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综合一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有一下几点: 相同点 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发生在在西欧封建制度(The feudal system)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检测(二十八)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作业】

检测(二十八)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马丁·路德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烦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A.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 B.倡导因信称义宣扬理性主义 C.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D.关注民众疾苦体现人文主义 解析:选C题干材料有关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内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从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这适应了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故C项正确。 2.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针对“日心说”,路德讥讽哥白尼是“自命不凡的占星术士”“愚蠢到公然与《圣经》相违背”,加尔文也回应道:“有谁胆敢将哥白尼的依据置于圣灵之上呢?”这表明() A.自然科学仍待突破神学的束缚 B.宗教改革阻碍科学革命的推进 C.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背道而驰 D.新教与旧教教义主张基本一致 解析:选A针对“日心说”,路德和加尔文持反对意见,说明自然科学仍待突破神学的束缚,故A项正确。 3.(2018·山西名校联考)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和“王权侵害罪法”,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否则按侵害王权罪论处。这反映出英国() A.不承认罗马教廷B.世俗王权不断加强 C.把新教作为国教D.推崇宗教信仰自由 解析:选B材料中“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禁止……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都体现了限制罗马教会权力的特点,这在客观上加强了世俗王权,故B 项正确。 4.《圣经·新约》中称:“心里相信,就可称义。”但又强调“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因此有宗教学者认为马丁·路德强调信仰即可得救是“故意曲解了《圣经》”。这种“曲解”()

国企混改深圳样本,别样的“道路与梦想”(1027)

国企混改深圳样本,别样的“道路与梦想” 十一国庆,全民出游;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除了诗和远方,更热闹的是房市限购刷屏。国庆7天,19城频出限购新政,包括深圳、东莞、惠州的19个城市先后发布新楼市调控政策、多地重启限购限贷,深圳表示“自断四肢”、坚决执行上级政策。自此,“房市大跃进”告一段落、步入周期性调整阶段,“有形的手”发力国企混改。 作为市场经济变革的前沿,2016年深圳国资上市公司混改大戏不断! 深深房牵手恒大地产,别样的“道路与梦想” 10月13日,上市公司深深房公告表示,深深房、深投控(深深房控股股东)、恒大地产、凯隆置业(恒大地产控股股东)签署了《关于重组上市的合作协议》,深深房以发行A股股份及/或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恒大地产100%股权,恒大地产有望借此上市。同时出于谨慎起见,深深房与恒大地产约定,自合作协议签署日起7个月内,双方将进行排他性洽谈,在正式协议签署之前恒大地产可引入总金额近300亿元的战略投资者,以使资产重组符合监管规则、顺利实施。 就深深房而言,作为深圳国资上市房企中仅剩的“5朵金花”之一(其他几家为:深天地、深国商、深长城、深鸿基,现均已改名易姓,成为潮汕民资等手中的上市平台),公司是老牌上市房企、资历堪比万科。 深深房近几年盈利走势(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牛牛金融研究中心

2016年上半年,深深房营收为10.97亿元,比上年同期11.47亿元减少4.33%;扣非后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27亿元,比上年同期1.86亿元减少达31.59%;同时营业成本却上升至8.16亿元,同比增加16.97%。万科、恒大地产、碧桂园等其他房企上半年向规模和利润拔足狂奔的路上、营收攀升到3,000亿规模时,深深房旗下建设项目仅有4个,年营收规模继续停留在20亿元左右的瓶颈上,公司要么规模停滞不前、逐渐在行业中湮没,要么换一种方式、以另一种姿势重生,就像其他金花一样。 据公告,凯隆置业对恒大地产的2017-2019年的业绩做出承诺,承诺期其归属母公司累计净利须达到888亿元。在与深深房的重组协议中,恒大地产也许下了宏愿:承诺将在2017至2019年三年中实现合约销售额分别为人民币4,500亿元、5,000亿元和5,500亿元。 克而瑞《2016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100》显示,房地产行业集中度正进一步提高,落单的日益被边缘化。据牛牛金融研究中心统计,榜单中包含万科、恒大地产、碧桂园的前10位销售总金额达到9,740亿元,遥遥领先;第11-20位销售总金额3,340亿元、只有前三强总金额4,532亿元的7成,包括了曾经处于有利竞争位置的绿城中国、金地集团、龙湖地产和招商蛇口,上半年销售金额均不到500亿元,离行业领先群体的差距越来越大;第21-100位、共80家企业销售总金额9,752亿元、仅够和前10位打平,只占到前100位销售总金额22,832亿元的42.7%。按目前市场发展趋势,领先房企的收入继续快速增长,恒大地产的营收承诺也算合理,未来发展可期。 此次交易各方资产重组的背后,是恒大集团今年已将其金融、健康医疗、移动互联网社区等业务注册到深圳,并租下后海卓越中心20层楼办公。若与深深房的交易顺利完成,则意味着恒大集团通过资产腾挪、重组并购及资本运作,将其两大核心业务地产和金融都放在了深圳。自此深圳将成为许老板的主场,在此恒大集团将与万科、中海地产、招商蛇口等一较高下,逐步展开其总资产3万亿的野心之旅。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3.3.2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作业)

第二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9·河北唐山摸底)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以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同以萨克森选侯为代表的世俗贵族阶级结成了反对罗马教廷的同盟。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二者都有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B. 民族矛盾成为德意志主要矛盾 C. 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D. 建立资产阶级廉洁教会的需求 2. (2019·江西红色七校联考)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但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 ) A. 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精神 B. 削弱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 C. 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 D. 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 3. (2018·河北保定二模)16世纪欧洲产生了许多新教派,每个新教派都以古代《圣经》原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信仰的最高权威,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该历史现象( ) A. 表明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 B. 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直接推动而出现 C. 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D. 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 4. (2019·河北邢台月考)马丁·路德认为:教育是要培养“具备世俗生活知识和能力的人”,“灵魂与肉体不是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保持身体健康是每一位基督徒的天职。这一论述( ) A. 摧毁了罗马教廷的宗教权威 B. 践行了“因行称义”的原则 C. 推动了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D. 使世俗王权高于天主教权 5. (2018·河南郑州三模)16世纪的英国,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到变革,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使得延续数个世纪之久的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给城市的社会秩序带来比较大的麻烦。这说明宗教改革( ) A. 推动了社会秩序的重组 B. 促进了行政机构的调整 C. 摧毁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D. 阻碍了近代城市的转型 6. (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考)下面两幅图片是14751600年间德国大学学生修读专业统计图。 (左图为新教大学,右图为天主教大学。实线为世俗专业,虚线为神学专业)据此可以推知( ) A. 德国宗教改革成效最为显著 B. 天主教的垄断地位受到冲击 C. 宗教改革影响学生专业选择 D. 世俗文化引导社会发展潮流 7. (2019·湖北武汉十月联考)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中讲述了一个“穴居人”的故事:在那里,人们“以正义待人”,财产“永远混在一起”,人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田园生活。这说明孟德斯鸠( ) A. 主张回归自然 B. 反对教会特权 C. 追求社会平等 D. 倡导权力制约 8. (2018·山东滨州二模)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具有爱国家、爱荣誉、爱自由的美德。据此可知,该篇文章的主旨是( )

国企改革概念股龙头一览

国企改革概念股龙头一览 主题投资 中国南车、中国北车的合并成为今年资本市场最耀眼的并购重组案例。此外,市场曾有消息称,中国船舶(600150)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领导将互调,引发南北船合并的猜测。中国重工(601989)和中国船舶随后发布澄清公告,但投资者仍追捧这两家上市公司。中石油和中石化合并、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600050)合并以及中国远洋(601919)与中海集运(601866)、中外运长航集团、招商局集团整合的传闻出现后,虽然上市公司均发布公告澄清,但市场仍予以热捧。此外,市彻出现东航与南航合并、六大稀土集团合并等传闻,反映了国企整合的预期强烈。更多资讯可以关注炒股策略工厂fjemoney每天资讯时时更新。 国企改革概念股龙头有哪些? 国企改革概念股龙头一览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粮):中粮生化(000930)、中粮地产(000031)、中粮屯河(600737)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国投):中成股份(000151)、国投中鲁、国投电力(600886)、国投新集(601918)、中纺投资。这五家公司7月14日起即停牌。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诚通):中储股份(600787)、岳阳林纸(600963)、冠豪高新(600433) 中国轻工集团公司(中轻):中国海诚(002116)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国电):国电电力(600795)、长源电力(000966)、英力特、平庄能源(000780)、龙源技术(300105) 中国建筑(601668)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材):中国玻纤、北新建材(000786)、洛阳玻璃(600876)、方兴科技(600552)、瑞泰科技(002066)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医药(600056)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国药):国药股份(600511)、国药一致(000028)、现代制药(600420)、天坛生物(600161)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5.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课时作业及答案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2013·济宁高二检测)16世纪初,德国有一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 牛。”右图漫画形象地说明了() A.罗马教皇对德国搜刮掠夺 B.罗马教皇对德国的重视 C.德国的畜牧业发达 D.德国与教皇的关系密切 2.(2013·昆明高二检测)路德说:“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 D.否定教皇地位 3.面对教皇和教会组织的围剿,路德慷慨陈词:“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这最能表明他() A.对天主教会的教义、做法不满 B.具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坚持斗争 C.痛心于天主教分崩离析的局面,积极挽救 D.得到了德国人民和部分封建主的支持 4.(2013·潍坊高二检测)“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他主张“从头到脚改良教会”。上述观点主要反映马丁·路德的思想是() 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 B.天主教徒不应盲从教会说教 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D.虔诚信仰并与上帝直接对话 5.(2012·广东文综)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6.在《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文章中,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特别受到诸侯的欣赏() A.《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B.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C.减少教堂和修道院 D.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子 7.(2013·南京高二检测)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掀起者,他的宗教观点具有极高的价值。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宗教观点反映了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 B.其宗教观点用宗教语言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主张 C.其宗教观点是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的新主张 D.其宗教观点从根本上触犯了德国封建集团的利益 8.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赎罪券和《圣经》 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正确认识国企党组织与董事会的关系

正确认识国企党组织 与董事会的关系 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始终没变 新时期,国企董事会该如何作为?实现规范的公司治理,需正确认识企业党组织的作用特别是党组织和董事会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双向进入的内涵,这不是要企业党组织凌驾董事会之上,更不是强化党委书记个人的权利。双向进入的意义在于使党的工作与企业决策、管理等工作有机地地融合在一起,避免“两层皮”的现象,使公司法人治理更好地发挥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企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基本完成国企公司制改革、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健全。2015年9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重点是推进董事会建设,建立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规范董事长、总经理行权行为,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经理层的经营管理作用、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切实解决一些企业董事会形同虚设、‘一把手’说了算的问题,实现规范的公司治理。” 深化国企改革,确立企业党组织在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和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社会上对此有一些微词:一说是改革的倒退,一说是不伦不类。有的企业党建专家和官员疾呼修改公司法,明确规定企业党组织在国企中的法律地位;一些国企负责人有困惑:企业党组织凌驾于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之上,必将改变公司治理结构。所有这些林林总总的看法,多是臆想、误读或误解。国企实现规范的公司治理,需正确认识企业党组织的作用特别是党组织和董事会之间的关系。 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始终没变 《指导意见》开宗明义:“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概念是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上第一次提出来的:工人阶级的责任之一就是“要求参加管理国有企业”。上世纪30年代共产党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始了领导国企的实践,提出了国企政治、经济和生产技术“三大民主原则”的思想。 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计划为主市场为辅、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相适应,国企经历了从经济指标承包、下放自主权转换经营机制到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改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企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和如何发挥作用多次遭到挑战和质疑。上世纪80年代末,一度提出党组织属地化管理的观点,与此相应,有人提出党组织要从国企撤出。尽管这些观点没有真正成功付诸实施,但是,企业党建工作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却实实在在地被削弱和忽视了。一些国企负责人出现的违法乱纪、贪污腐败、行贿受贿、利益输送、任人为亲、道德败坏、生活糜烂、腐化堕落,甚至里通外国等严重问题,不能不说与削弱国企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有直接的关系,同时说明,深化国企改革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国企的领导。 整体来看,几十年来国企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在企业内部设立党组织、坚持对国企的领导和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始终没有变。《指导意见》提出:“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14—17 世纪起源于意大利、随即蔓延到几乎全欧洲的文艺复兴是思想文化领域内“ 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最进步的变革” [ 1 ]。在其推动下,由马丁· 路德于德国发难的宗教改革是在宗教领域内反对以天主教为首的顽固守旧势力的运动。“ 从这个时代起,我国以及整个东方文明,逐渐从世界上领先的、繁荣的地位而转向落后与衰落,西欧则从这时起逐渐超过了东方” [ 2 ]。因此,这一课题一直引起中外学者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仅就这一课题中与中学教学有关的一些问题将最近史学界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综述,谨供参考。 一、关于文艺复兴 1. 文艺复兴起源或产生于意大利的原因 有关文艺复兴的起源,史学界经过长期研究,基本取得了一致,即“ 文艺复兴多重起源说” ,也就是说,文艺复兴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下产生的。但不同的学者在论述这一问题时侧重点有所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 )经济因素说:郭振择认为, 14 ~ 16 世纪,西欧各国封建社会内部先后产生了资本主义关系,新的资本主义要求为自己的发展扫清道路,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为了取得政治上的合法地位,首先向教会神学统治和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冲击,文艺复兴是在资本主义关系和人文主义倡导下产生的。[ 3 ]文艺复兴最早滥殇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而此时佛罗伦萨的经济发展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基础。郑如霖分析,佛罗伦萨工场手工业发达,商业贸易规模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新文化的发展必然要冲破教会的桎梏和摆脱经院哲学的世界观,于是新兴资产阶级就从文化的各个方面向封建制度和教会展开了斗争[ 4 ]。 ( 2 )政治因素说:王小兰认为,意大利之所以成为文艺复兴的摇篮,和某些城市政权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美第奇家族当政时期是佛罗伦萨的黄金时代,其中罗伦佐· 美第奇不但是“ 文学家的保护人” ,他本身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对建筑、音乐、诗歌都十分爱好,他统治期间,佛罗伦萨的文化达到最高峰。有些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重用人文主义者,到 15 世纪中叶,人文主义者已大量充斥于各地的政府机构中,对推动文艺复兴运动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5 ] ( 3 )文化因素说:张尚仁认为文艺复兴之所以起源于意大利,是因为意大利在承袭古代文化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若干世纪以来,这里一直是古罗马文化的中心;[ 6 ]孙锦泉认为,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使意大利在对古希腊文化吸收方面在西欧各国独占鳌头,从古代继承下来的文明还继续居于领导地位;[ 7 ]北意有丰富的古典藏书和完备的图书馆系统,南部文化北向流动的撞击,独步全欧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文化效应——文化的世俗化和非闭锁型倾向、注重文化教育投资的城市观念、物质归向于文化型的市民消费特征等,都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起源的原因。[ 8 ] 随着研究视野的逐步拓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在历史研究中乐于运用各种方法,因而考察历史现象也变得多角度、多层次,越来越从更微观的角度进行历史阐释,在考察文艺复兴起源时,在以上各因素交互作用观点的基础上,又从更深的层面提出新的观点。王挺之认为,意大利佛罗伦萨那种“ 以公众庆典和仪式为特色的社会生活的开放性、竞争性和创造性的文化空气在人们心理和社会实践上都对文艺复兴有一种潜在的、不可低估的影响。” [ 9 ]刘建军认为文艺复兴的原因,更直接来自于文化演变上的因素,概而言之,既是由于中世纪内部人学因子生成的结果,同时也在于历史给予当时文化发展的四大馈赠(中世纪社会产生了现代城市、大学的出现、神学导致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宗教内部发生了变革要求)和三大机遇(黑死病导致对人生问题的深入思考、古代文化典籍的重新发现在此时人们面前展示出了一个新世界、地理大发现拓展了人的视野)。[ 10 ]解光云认为意大利较早形成并迅速趋于强大的文化消费,使意大利的文化资源得到开发利用,从而变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发展优势,经改造创新后再生的文化产品,为文艺复兴提供了必需的养料。[ 11 ] 2. 文艺复兴及其文化的性质 对发动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阶级属性的界定的分歧而导致了国内史学界对文艺复兴及其文化性质观点的分歧。长期以来,苏联学者对文艺复兴定性的结论给我国学者很深的影响,认为它是“ 新兴资产阶级文化” [ 12 ]或“ 早期资本主义文化” [ 13 ],从 50 年代以来的论著基本都沿用这个看法。刘祚昌论述文艺复兴性质时指出它是“ 欧洲思想界文化界人士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并非对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它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为求得自身的发展,他们必须首先在思想上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的桎梏下释放出来,不得不借用与基督教神学对立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世俗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又超越了古典文化,其文学艺术作品及政治哲学思想都鲜明地表达出新的时代精神:重视现世生活、重视人的价值、强调运用人的理智,概括起来就是人文主义精神。” [ 14 ]而袁庆和则将一种模糊的方法试用于文艺复兴的课题,从人文主义者服务对象的模糊性(既有教皇、封建主的“ 庇护” ,又有新兴市民阶级)研究,发现更能接近历史的真相,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文艺复兴文化是“ 市民阶级发展阶段的产物,是市民文化向资产阶级文化的过渡” [ 15 ] 3. 对文艺复兴的评价 以往学者都侧重于在文学艺术方面来谈文艺复兴的影响,实际上对于中世纪后期引起社会深刻变革的这一大规模社会运动,仅从文学艺术方面评述过于表面化,近年来学者对这一问题逐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尹虹认为文艺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人的觉醒,在于

2017历史人民版选修1 专题五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影响力,主要原因是() A.教权高于王权 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 C.德意志四分五裂,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便于罗马天主教皇对德意志的控制和掠夺。 2.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是() A.德国宗教改革B.英国的清教运动 C.瑞士宗教改革D.尼德兰宗教改革 解析:选D。在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中,尼德兰人民进行了一场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同于卡尔文宗教改革的是() ①领导宗教改革的是国王 ②教义方面保留了天主教主教制度、基本教义和宗教仪式 ③没收教会财产,归王室所有 ④否认教皇是最高领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综合比较能力。④是相同点,可排除A、C、D三项。 4.之所以说欧洲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潮流,主要依据是() A.对天主教会发动了摧毁性的冲击 B.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打击了封建势力 C.发展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D.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框架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干中“思想解放”信息,可首先排除B,因为B属于经济方面;A中“摧毁性”表述有误,排除;D应是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本题选C。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

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 学说——“因信称义”说。 ——《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材料2: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美)迈克尔·H·哈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请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促使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2)材料1中“因信称义”学说与天主教学说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宗教改革后是如何实现材料2中“宗教思想自由原则”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第(1)问从天主教会的奢侈腐败方面作答。第(2)、(3)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答案:(1)天主教会的奢侈腐败。 (2)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对上帝的虔诚信仰,获得上帝的赦免;天主教则主张靠教皇和圣礼等繁琐的宗教仪式才能升入天堂,即“因行称义”。 (3)德意志新、旧教诸侯发生多次战争后,于1555年签订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领地中的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原则。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中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起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材料2:……卡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卡尔文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间的王国难道还能

统考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37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第37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课时作业·学以致用] 实战演练夯实基础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53页 一、选择题 1.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说:“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展开B.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 C.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D.英国发生清教革命运动 解析:“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可得出与宗教改革有关,故A项错误;“基督教传播”不会对宗教信息产生冲击,故B项错误;“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是宗教改革产生的影响,故C项正确;“英国发生清教革命运动”只是针对英国,不能对整个“西方”,故D项错误。 答案:C 2.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将手写的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威登堡教堂门口,不久后他便收到了从德国南部倒流回来的印刷本《九十五条论纲》。这表明( ) A.德国民族意识觉醒B.西欧识字率在增长 C.抨击教会引起共鸣D.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马丁·路德的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抨击了教会的贪婪,马丁·路德收到了从德国南部倒流回来的印刷本《九十五条论纲》,说明抨击教会引起共鸣,故选C项;宗教改革使德国民族意识觉醒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哪些人读了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排除B项;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排除D项。 答案:C 3.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 A.教皇和教会失去了作用 B.新教信仰不再需要宗教仪式 C.新教信仰方式发生变化

D.新教主张过世俗生活 解析:左边的示意图体现了“因行称义”,右边的示意图体现了“因信称义”,这说明新教信仰方式发生变化,故选C项;A、B两项表述有误;D项所述材料未体现,排除。 答案:C 4.下图为描绘荷兰圣像破坏运动的插图,该运动 ( ) 《圣像破坏者》,创作于1566—1568年 A.破除人们对宗教神学的迷信 B.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破坏上帝在信徒心中的形象 解析:通过题干中该插图的创作时间,即1566—1568年,可知该插图的创作深受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信仰上帝就可以得到救赎,不必按照教会所规定的繁琐仪式,所以在插图中出现了破坏圣像的行为,故选C项。 答案:C 5.中世纪,欧洲圣诞老人的形象人是主教圣·尼古拉斯,由他负责赠送礼物给民众,也负责拿鞭子和棍棒抽打异教徒和为恶者。16世纪后,人们彻底摒弃尼古拉斯的存在,将妖怪、女巫等神话人物,塑造成了民间新的“圣诞礼物赠送者”。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文艺复兴的兴起B.宗教改革的推动 C.自然科学的勃兴D.启蒙运动的传播 解析:根据材料“中世纪,欧洲圣诞老人的形象人是主教圣·尼古拉斯……16世纪后,人们彻底摒弃尼古拉斯的存在”并结合所学,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故选B项;文艺复兴早在14世纪就已兴起,排除A项;根据材料“将妖怪、女巫等神话人物,塑造成了民间新的‘圣诞礼物赠送者’”,与自然科学勃兴不符,排除C项;启蒙运动主要在17、18世纪,排除D项。 答案:B 6.有学者说:“启蒙运动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传播到全世界,结果全世界都改变了思想方法。”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是指 ( )

8位顶级私募大佬的核心理念和投资方法

8位顶级私募大佬的核心理念和投资方法2015-10-24 在股民的印象中,“私募高手”颇有些武侠小说中世外高人的意味,他们身手不凡,异常低调,神龙见首不见尾,更是断然不可能将自己的独门秘笈广而告之。然而,他们又从来都是市场追逐的焦点,其投资思路和持仓不断被市场拿来研究、跟踪。本文总结梳理了王亚伟、徐翔、裘国根、黄平、赵丹阳、但斌、王茹远、赵军等8位明星基金经理的核心投资思路和技巧,感悟高手策略,启迪投资智慧。 私募江湖人物谱之王亚伟:冷门股练就老猎手 真正优秀的基金经理是能够穿越牛熊周期并持续排名前列的,公募基金时代的王亚伟创造过五年十倍的记录,并且成功穿越07-09年的牛熊周期。从1998开始管理基金,到奔私成立千合资本,王亚伟的投资理念、投资手法、选股模式在不断变化,也一直是很多投资者模仿和膜拜的对象。 奔私后的王亚伟对于新兴行业的偏好加大,比如重仓三聚环保以及最新中报对于次新股的喜好,成为暴风科技第一大流通股东。 最新数据显示,王亚伟旗下的千合资本2015年半年报共现身24股,11股为二季度新进,其中暴风科技、苏试试验、红相电力、浩云科技为次新股,大唐电信、国电南瑞、许继电气、置信电气均为电气设备行业,兼具能源互联网、充电桩和国企改革等多重概念。同时,千合资本对北京城乡、南京化纤、启明信息、一汽轿车等4股进行了减仓。 历来,市场对王亚伟的投资风格似乎存在一定误解,总是捉不准、摸不透。本文将尽可能全面还原王亚伟的投资思路,以供投资者借鉴学习。 1.王亚伟精髓:独立思考偏好冷门灵活多变 王亚伟崇尚独立思考,他认为,要想获得超越市场的超额收益,必须要从充斥市场上的各种声音中冷静下来,独立思考。坚持独立思考,注定王亚伟不可能去随大流。他在筛选股票时,甚至有意识地重点发掘基金行业重仓股之外的股票,而不在最热门的那些大白马上投入过多精力。 王亚伟自己表示,寻找投资机会,自己喜欢挖掘不被大家重视、被市场忽视一些投资机会,在那些领域,可以慢慢研究、慢慢挖掘,没有人跟你抢,而且投资成本可以控制得比较低,如果花了工夫去研究,而且别人没有研究,容易被低估,这样未来获得收益就是一个时间的问题。然后用组合的方法去投资,这是一种确定性比较强的操作收益来源。 伟称并没有简单的把自己的投资风格作一个简单的划分,到底是激进还是稳健,或者是价值还是成长,就这种简单的划分,有利于外界去区分,但是并不全面准确。投资不要拘泥于一种类型,该稳健的时候

浅谈对宗教的认识

浅谈对宗教的认识 经过对于宗教的学习,让我对宗教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世界比较活跃的几大宗教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我的眼里宗教的世界还是陌生和神秘的,只有亲身去接触了才会了解。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下面我来谈谈我对它们的看法。 在《宗教百科全书》中,宗教的定义是这样的:“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地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应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会中还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响。” 所以,宗教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信仰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是一人们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宗教寄托着人们对命运的期望和对人生的关注。想让世界更美好,是信教者的心愿,他们希望把神的恩泽撒播到地球的每个角落,祈求人类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天下大同。宗教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愚昧、落后和无知。一方面,当今的社会,信教的人中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修养好的人不少。另一方面,实际上宗教的教义、经典著作中也有许多积极有益的哲学思想、文化因素和高深学问。虽然我们知道天国遥不可及,但是每个人,特别是信教的人们,心里都有个神,可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宁静。从一定角度上说,宗教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通过其超越性帮助了别人。 但是宗教中也有不好的地方,如犹太教的一些习俗却是极其残忍的,比如说割礼,割礼是犹太人在七到八岁时要进行的一项重要的仪式,在外人眼里是无法理解的,在其宗教中解释器意思是说是当时卫生条件的制约,这样做的话有利于某种疾病的减少,但这仅仅是对于犹太教的男性而言。对于犹太人女性来将就更为残忍,而这种残忍的事情仍然在残害犹太教的信徒们,所以这是信教其中的一个弊端。 总的来说,宗教是长期的,在未来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对于黑暗势力、邪恶势力利用传统宗教或创立邪教进行危害社会的非法活动,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当然要保持必要的警惕;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做的事情是,必须以更大的努力发扬传统宗教当中所包含的那些正面的、积极的、有益的文化因素,这才是我们当前更需要做的事情。我认为,我们将来的努力方向,是要把宗教建设成一种文化宗教。 初二(8)班 施娇娇

欧洲宗教改革史研究的基本脉络 - 宁凡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23日/第B01版 宗教学 欧洲宗教改革史研究的基本脉络 宁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1517年10月31日,修道士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大教堂门前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其初衷并非是要分裂教会和创立与天主教相对立的新教,而是为了揭露罗马教会和神职人员的腐败堕落行为,以维护基督教信仰的纯洁性。然而,路德的行为却在客观上导致了世俗社会的巨大变化。此后,欧洲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如近代国家的形成、资本主义的萌芽、启蒙思想和科学的出现以及尼德兰革命和光荣革命等资产阶级政治革命,都与此紧密相关。 按照时间顺序,欧洲的宗教改革史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宗教改革时期。路德和梅兰希顿为宗教改革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引发了一系列圣徒传记和教会史著作的出现。如约翰内斯,斯莱达努斯的《宗教和政治事件评论》和马蒂,弗拉奇乌斯的13卷本《教会史》。这一时期的天主教会也出版了一些小册子来宣扬反宗教改革的言论,但并未受到新教徒的关注。新教徒利用路德的诞辰来宣传新教理论,使新教徒对世界的新解释传遍欧洲。 二是从19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末。兰克的《宗教改革时期的德国》是此阶段的代表作。兰克将视野扩大到整个欧洲来探讨宗教改革,并使后来学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近代国家的出现与宗教改革的关系上,即国家主义宗教改革研究。新兰克史学派的代表人物亨利希?冯?特莱特施克提出“从路德到俾斯麦”的口号,把路德对德意志民族的重要意义和俾斯麦对统一德国的重要性相提并论,指出路德的新教精神对德意志民族性格的意义就像逻辑和美学对罗马人那样重要。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从其他角度来研究宗教改革的学者。如约翰内斯?扬森认为,中世纪后期的黄金时代正是被宗教改革所终结,为德国带来了宗教的排他主义、重商主义和集权专制。他把路德看做这种排他主义的支持者,认为他只支持王权而不支持普通民众。 三是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宗教改革史研究呈现出新趋势。60年代,天主教的改革者和新教学者开始对话。天主教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路德的宗教改革,并认为宗教改革时期与中世纪后期之间存在着逻辑联系,中世纪后期的宗教虔诚对理解宗教改革的后果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教会合一时代的到来,研究宗教改革的学者开始关注过去一直被忽略的方面。如托马斯,闵采尔对宗教改革的影响、再洗礼派和其他宗教运动对宗教改革的推动作用等。学者的视角也在扩大,他们不再把宗教改革视为德国的事件,而是把它看成波及整个欧洲的伟大变革。70年代以后,东德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将宗教改革看做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这种观点对宗教改革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另外,还有学者开始研究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手段,如人们的交流手段、某些节日的作用和社会运动的本质等。80年代,有学者提出,宗教改革的时间应包括中世纪的后期一直到16世纪末,其发展的高峰应在16世纪下半叶,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16世纪上半叶。他们提议把这一时期称为“忏悔时代”。 纵观近代欧洲学界对宗教改革史的研究,其发展变化与历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分不开。18世纪以后,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不断从宗教领域向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扩展,学者的研究视野也随之扩大,角度也渐增多,很难从总体上总结当代的宗教改革史研究的特点。但是其中有两个趋势值得关注:一是女性在宗教改革时期地位的变化和新婚姻观对其生活的影响成为当代学者关注的焦点:二是宗教改革直接推动了近代媒体的出现,新教和天主教都利用印刷术来宣传教义,不仅促进了新旧宗教理论间的交流,也使媒体的影响不断扩大。 第1页共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