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粤方言词汇看广府文化

从粤方言词汇看广府文化
从粤方言词汇看广府文化

从粤方言词汇看广府文化

内容摘要: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中负荷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行在一定地区的方言则是各种地理文化最直接的体现。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构素,透过词汇的变化,更能直接反映各种地理文化。由于广府地区地处亚热带珠江三角洲流域,常年高温多雨,因此粤方言中很多词汇都反映出其亚热带水乡的地理文化特点。这种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为广府地区创造了天然良好的交通条件,成为其经济突飞的有利因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府人的经济观念也由重农向重商转变,这种变化明显地体现在粤方言词汇上。另外,通过粤方言词汇,我们还能从中窥探出广府人“不时不食”与“无鸡不成宴”等饮食特点、与谐音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广府忌讳文化以及以英语借词著称的广府外来文化。

关键词: 粤方言词汇广府文化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The Language is rich in abundant culture. Dialect, which is prevailing in a certain geographic, is the most direct expression of geographical civilization. Glossary, as the basic structure of language, reflects the various geographical cultures more directly through the change of vocabulary. Guangdong is located in Zhujiang Delta, which is in subtropics and with perennial raininess and high-temperature. As this reason, there are many vocabulary of Guangdong dialect reflects the geographic and cultural features. The Pearl River Delta water net in Cantonese provides a perfect traffic, as one of the favorable economic facto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the economic concept of Cantonese is changing from farming focus to economic focus. Such changes embodies in the Guangdong dialect vocabulary obviously. In addition, from the Guangdong dialect vocabulary we can know the diet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from time to time, do not eat", "no chicken is not a feast" , and the Cantonese taboo culture, which ha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homonym culture, and ab extra culture which is famous for English sounds.

Key words: Guangdong dialect, vocabulary, Cantonese culture

从粤方言词汇看广府文化

语言不仅是社会现象,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精华。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八五”计划纲要和“十年规划”的初稿中,把“语言与文化”、“语言变异及其与社会诸因素的关系”的研究放在重要地位。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始终忠实地反映着该语言的社会的历史、文化、及民族心理。语言中负荷着文化的内涵,文化个性在语言中经过历史的沉淀,结晶在词汇平面,所以特定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方式之一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1]因此,词汇更能直接反映文化。

而通行在一定地区的方言则是各种地理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它深深地刻上了地理文化的印记。一种方言总有它自己的传统,有各种文化因素在支持着它。特别是一种较大的、影响日益见广的方言,更是如此。粤语不仅是广府地区人民的母语,而且是岭南地区最重要的方言,

它不仅蕴藏着广府地区的传统文化,而且保存着大量在中原一带已经消失了的传统文化。而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构素,是语言大系赖以存在的支柱。所以透过粤方言词汇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广府文化的特征及其变化。广府地区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心理状态、思维习惯和文化结构,都可以在词汇中有所表现。

一、从粤方言词汇看广府地理文化

地理文化是同一民族中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它从属于民族主体文化。方言是地理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地理文化整体的一部分。方言为某一地区的居民服务,在日常生活中能很好地发挥交际作用。方言深深地刻上了地理文化的印记。广府地区地处亚热带,是珠江三角洲水网的中心,因此粤方言也深深地刻上了亚热带水乡地理文化的印记。

在粤方言中,有一个很常用的词“冲凉”,意即洗澡,但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普通话中“洗澡”的含义。因为粤方言流行的广府地区地处亚热带,常年高温多雨,湿热难挨,夏季漫漫,天气炎热,用冷水洗澡成为人们去暑降温的一种习惯方式。“冲凉”就是托起一桶水从头上往下肢浇下去,一下子就把暑气冲掉了,换来了凉爽的感觉。冲凉冲凉,“冲”的结果是“凉”,显然,清凉爽身,是人们一日数浴的目的,因而把洗澡这种行为命名为“冲凉”。这个命名把洗澡的卫生功能掩盖了,而突出了它在独特的亚热带地理气候环境下的专门功能。“冲凉”的“冲”字也体现了南北文化的差异。由于高温多雨,气候湿热,广东人洗澡是为了去暑爽身,以水泼淋当然是种痛快方式。后来延伸到冬天用热水洗澡也称“冲凉”。从“冲凉”一词,我们不难看到其背后隐藏着粤方言地区的气候特征和人们的生活习惯。这就是“冲凉”一词所表现出来的以地理环境因素为主的语言文化意义。

广府文化中的这种地理文化因素在语言交际中并不仅仅体现在一两个词身上。广府地区处于亚热带,冬天气候温暖,终年不见冰雪,也极少结冰,所以往往“冰”“雪”不分,“冷”“冻”混淆。其实广州人口语中的“雪”与真正自然中的雪无关,而是现在日常生活所使用的“人造冰”。如北京的“冰棍儿、冰淇淋、冰箱、旱冰鞋”,广州话说成“雪条、雪糕、雪柜、雪屐”;广州人还把冰厂、冰镇、冰镇巴鱼说成“雪厂、雪藏、雪鱼”,把冷冻猪肉说成“冻肉”,冷水说成“冻水”,冷冰冰说成“冻冰冰”,“今天很冷”说成“今日好冻”,“水都凉了”说成“水都冻晒”等等。由于广东长年气候温润,所以人们也常“泥”“土”不分,普通话中说成土的事物,粤语中常常说成“泥”,如土砖叫“泥砖”,土墙叫“泥墙”,土路叫“泥路”,土山叫“泥山”。这种“雪”对“冰”、“冻”作“冷”、“土”叫“泥”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广府地区,其间隐含着种种习俗民情意义,都是受到两广独特的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地理文化因素的影响。

广府地区靠近大海,有许多江河湖泊,水路发达。“拍拖”一词,最能体现这一地方特色。过去,珠江水道上行使着一种没动力的客船,叫花尾“艔”。这种客船由另一艘小型机动船(叫“火船仔”)牵引前进,所以又叫“拖艔”。正常情况下,“火船仔”在前“艔”在后,中间用一条约三四十米的缆绳连带着拖动航行。若是离岸或靠岸,或者途中风浪较大时,则两者并排联结在一起行动。这就是“拍拖”。“拍”者,并排靠着也;“拖”者,拉着前进也。后引申为男女并肩挽手而走,由此进一步指青年男女谈恋爱。并衍生出指称恋人的一个词:“拖友”。如果恋爱关系破裂了,就叫“甩拖”。

此外,粤语管结婚叫“拉埋天窗”,这个词语可以解释为用布帘挡住为采光而开的像窗子一样的装置。但是,光这样解释还未能表达其含义。原来,广州的居住条件比较简陋,楼房一个紧挨一个,两家共用一面墙,为了采光,房顶上通常要留一个天窗。可是,晚上一亮灯,住在旁边楼层较高的人只要探出脑袋往窗处一望,下面楼层的动静尽收眼底。因此,结婚的晚上必须拉上布帘遮住明亮的天窗,以防止别人俯看,“拉埋天窗”就成为结婚的同义词。在粤语中还有很多反映广府地区的亚热带珠江三角洲水乡地理文化的词语,如:

水路——路程,包括陆路。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过去人们多搭船舟由水路往来,久而久之将所有水陆交通道路习惯称为“水路”。

水脚——旧时将水陆路费或运费称为“水脚”。

海——将流经广州的珠江称为“海”。广州人口语中的“海”,实指珠江,如“过海”即过江,“海皮”即江边。广州珠江南岸的城区称为“海珠”区。这大概与广州古代属海边滩涂有关。河粉——用大米粉切蒸而成的粉条。这种粉条以广州沙河镇(现为沙河街)所制作的最为著名,因此被称为“沙河粉”,简称“河粉”,或单音“河”(如说“炒河”、“汤河”、“蒸河”等)。

二、从粤方言词汇看广府经济观念

语言中反映出方言区的经济文化的独特面貌。几百年来,适合“一年两造”甚至是“一年三造”的优良天然气候使广府地区农业生产发达,农业的高度发展是广府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因素。广府的经济观念也表现出浓厚的重农色彩。如“米路”,即谋生或找活路的意思,因为大米是广东的主食,有米才能活。过去为了温饱(吃饭),要千方百计谋生,就称“搵米路”。广府人也喜欢吃用大米研制的食品,这种食品叫“粉”,所以关于粉的词也不少。粤方言里多用本义为米粉的“粉”表示,如“胡椒粉、古月粉”、“玉米粉、粟米粉”、“白粉”、“药粉”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日益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意识也影响到了人们的语言观念及语言行为。如市场经济的效率观影响到语言使用中的实用主义,只要在特定的场合能方便交际,或能带来一定的附加信息的完成,人们就会使用某种语言而不太计较其它因素的制约。语言地位的变化不仅是语言与语言学范围内的事,而且是社会经济文化圈中随之移动的一个子系统。以粤方言为主要交际语言的毗邻港澳地区的深圳、珠海经济特区,汕头经济特区,广州乃至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优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府人的经济观念也从重农向重商转变。由于粤方言通行于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市民文化氛围较浓,粤方言的俗语词较丰富,而且越发达的地区,商业味的词语便越鲜活。如,广州话的“一球”(1,000,000元)、“一盘水”(10,000元)、“一枝野”(1,000元)、“一旧水”(100元)等商业隐语色彩浓的词语较多,并时有创新。而追求吸引眼球效应的“照杀”(按报价成交)、“大出血”(大亏本)等更是被广泛使用。

大量的“炒”族词是粤语商业词的又一特色。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二讲就提到:“许多人把土地当作赌具做投机事业,俗话说是炒地皮。”《民生主义》不管是孙中山起草还是汪精卫起草,他们都是讲粤语的广东人。二三十年代,香港和上海都从西方引进了证券交易,炒股之风开始盛行。香港叫“炒”,而上海则叫“做”。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取消了证券交易,而香港的证券市场依然红火,炒作的范围更加扩大了。90年代前后,深圳,上海等城市先后建立证券交易,带上香港文化印记的“炒”族词又在广府地区死而复生。并由“炒”派生出“实炒、虚炒、权炒”,出现众多可以炒的人和物,如:眼下股票热,有人专营“炒股”;港台歌星风靡大陆,体育热席卷中华,又有人专门“炒票”,一张歌星演唱会或世界级比赛的门票,竟能被炒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此外,外币走俏,又有人“炒汇”;房地产发财,有人“炒楼”。凡是能在流通领域成倍增值的东西,常常被人们冠之以“炒”,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表现这种生意热的程度。“炒”本来为中国老百姓最为大众化的一种烹调手法,而用于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却为语言增加了不少生动的色彩和韵味。

广府人经常以“水”喻财,“水”族词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经济类商业性词语。有钱叫“有水”,没钱叫“冇水”,缺钱叫“水紧”,给钱叫“磅水”,补钱叫“补水”,退钱叫“回水”,借钱叫“度(读“铎”)水”,交钱叫“过水”,筹钱叫“扑水”,搜刮钱财叫“掠水”,货币

贬值叫“缩水”……为什么广府地区会以水喻财呢?很多人以为是从称工资为“薪水”或由于广府地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而来的。其实,水与钱搭上关系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水”起初指银子的成色,叫“银水”,清代小说《镜花缘》[2]第76回就有这个词。后来转指货币兑换贴补金或汇费,出现了“贴水”、“汇水”等词。直到现在,兑换货币或调换票据等,“水”也进入专业名词行列。比价高的一方向另一方收取比价差额叫“升水”,比价低的一方向另一方补足比例的差额则叫“贴水”。原来,以水喻财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也不是广州话独有的,只不过广州话一直用到现在而且用得更充分罢了。

在粤语中还有很多反映广府经济文化观念由重农向重商转变的词语,如:

食谷种——“谷种”是水稻的种子。“食谷种”即“吃老本”。

卖猪仔——被人出卖。源于20世纪初以前,许多贫苦青壮年被迫或被诱骗到国外做苦工,因为一签合同就被迫上船运走,失去人身自由,犹如卖猪仔。现在此词语已泛用,如明明买票搭这部公共汽车,后被“车主”转卖到另一部公共汽车,也称被“卖猪仔”。

收银台——因粤语将钞票称为“银纸”而得名。

买大包——每逢换季,服装店、百货商店等往往将部分商品减价贱卖,门口海报都写着“大减价”、“跳楼价”、“大出血”等。这种减价贱卖现象就统称为“买大包”。后来也指“卖人情”。

三、从粤方言词汇看广府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与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相比,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单就饮食一道论之,中国之习尚,当超乎各国之上。”[3]民国时就有句号称“一生理想”的民谚:“生在苏州,住在杭州,食在广州,死在柳州。”由此民谚可知,广州饮食名冠全国。广府的范围以讲广州话的珠江三角洲区域为代表,以广州为中心,因此,“广府菜”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广州菜”,广州菜是粤菜的主流。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对人民各方面生活的影响源远流长。而“食在广州”这种饮食文化也渗透到语言中。广州饮食习惯的主要特点都能从粤方言中有所体现。

(一)广州人吃东西很讲意头

除夕吃“团年饭”一定要有鲤鱼压年,因为“鱼”与“余”同音,意谓年年有余;过年要吃年糕,“糕”与“高”谐音,意谓年年高升;年初一不能杀牲只能吃斋,而且要有发菜腐竹,“发菜”与“发财”谐音,“腐竹”与“富足”谐音,意谓发财富足;开市要吃鲤鱼生菜,“鲤”与“利”谐音,“生菜”与“生财”谐音,意谓大利生财,等等。

(二)广州自然条件优越,菜肴用料广、选料精、求新鲜,所以广府人特别讲究“不时不食”“不时不食”就是在最适合的季节选用最好的食品,讲求时令,不合时令的食品不吃。俗语说“秋风起,三蛇肥”。蛇类冬眠前营养价值最高,所以秋天是食蛇旺季。狗肉燥热,有利御寒,冬令时节,广州大街小巷都是摆卖狗肉煲的摊档。至于“打边炉”和各种补品、炖品,更是御寒佳品。“大署小暑,有米懒煮”,盛夏时节,人们多以冬瓜、莲叶等煲粥为食。此外,如“秋冬腊味”、“老鱼嫩猪”(意思是老的鱼和嫩的猪都是做菜的好材料)、“禾虫过造恨唔返”(是一句极赞禾虫美味的俗谚等俗语),都反映出广州饮食讲究时令。

(三)广州人爱“饮茶”

“喝茶”在粤方言里称作“饮茶”。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毛泽东就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的诗句。[4]广东的“饮茶”不同于北方的“喝茶”,喝茶只是喝清茶,而饮茶不仅喝茶,并且吃各种点心和炒菜。广东人有上茶楼饮早茶、午茶和晚茶的习惯,而喝茶则不分场所和时间。广州较早出现人们聚集饮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馆、茶寮、茶居、茶楼等,名目繁多,形式各异。至清代,广州的茶市渐趋兴旺,出现一批颇具特色的茶楼,广州人称之为“茶居”。而“饮早茶”则是广州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所谓早晨上茶居饮早茶“一盅两件”(意谓饮一盅茶,吃两件点心)、“虾饺烧卖”,粤语叫作“叹

茶”。“叹”是享受、受用的意思。“叹茶”,就是在茶楼里悠闲地喝茶吃茶点。时至今日,“饮茶”已成为广州人饮食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

(四)“无鸡不成宴”

鸡,是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一种家禽。广州人吃饭更是“无鸡不欢”,以至有“无鸡不成宴”之说。甚至连神也喜欢“吃”鸡。人们如果因为家贫等原因,拜神的供品里缺少了鸡,那就得一边拜一边向神灵解释、道歉不休,以免神灵责怪。这样,“拜神唔(不)见鸡”就被用来形容人自言自语说个不停。因此,广州话里有很多与鸡有关的词语,如:

野鸡——指非正式的、不合标准的或没有执照的,如:野鸡学校、野鸡车。

鸡啄唔断——形容人说话很多,絮絮叨叨,没完没了,连鸡也啄不断。

鸡咳——形容别人的不屑一顾的话语。

鸡屙尿——鸡只有一个泄殖孔,屎尿一齐排出,并不单独排尿。“鸡屙尿”比喻不存在的或罕见的事。

发鸡盲——患夜盲症。

鸡嗉咁多——鸡嗉,指鸡嗉囊。比喻很少。

鸡咁脚——形容急急忙忙地赶路,一般指赶紧离开某地或趋往某一目标,含贬义。

鸡髀打人牙铰软——意思是吃了人家的嘴软。

鸡仔媒人——指爱管闲事的人,又指做吃力不讨好之事的人,或管无价值之事的人。

还有一些以“鸡”作词尾的词:

二撇鸡——又叫“两撇鸡”、“两撇须”,八字胡子,也指蓄有八字胡子的人。

三脚鸡——一种外形像汽车的机动三轮车,曾在广州盛行一时。

小学鸡、中学鸡——戏称小学生、中学生,有时略带轻蔑。

偷鸡——指开小差,偷懒;或指没有正当理由的缺席。

走鸡——指跑掉,逃脱,或指错失机会,失去时机。

静鸡鸡——又可叫“静静鸡”,指静悄悄。

其实以上各词的“鸡”都与家禽的“鸡”没多大关系。但是带上了“鸡”这个字,却往往使人有种诙谐、轻松的感觉,使人感受到一种俗趣。不过,它们大都不能登大雅之堂,一般不在较严肃的场合下说。

另外,“鸡”和“鸭”在方言成语里经常并列在一起说,这可能是因为同为家禽的缘故吧。如:

鸡手鸭脚——意为笨手笨脚,有时也形容手忙脚乱的样子。

鸡毛鸭血——表示鸡犬不宁,狼狈不堪,也表示输得很惨。

鸡同鸭讲——这是个有趣的场面,鸡与鸭对话,一方“咯咯咯”,一方“嘎嘎嘎”,相互不知所云,旁人看着好笑。这比喻双方言语不通,不能交流。也比喻双方意见分歧极大,没有共同语言,谈不来。

(五)有几款粤菜有特殊含义

粤菜以其色、香、味、形俱美著称。但是广州话里却有几款“菜式”叫人不敢领受。

最著名的一款是“炒鱿鱼”。它用来比喻老板或企业解雇雇员。旧时雇工所用的席子多为较便宜的“咸水草席”,只能卷不能折叠。鱿鱼在油锅里一炒就卷了起来,就像卷铺盖的样子。因此而得名。这个习俗相沿多年,成为过去广东商人解雇职工的一种手段。到了近年,雇工主动辞职不干也可以说“炒老板鱿鱼”。

与“炒鱿鱼”意义相近的是“无情鸡”。旧时,每年旧历12月16日“尾祃”(俗写为“尾牙”,是指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祭祀土地公,是华人传统上在一年里最后一天拜祭土地的日子。通常开铺做生意的人都很重视这一日,会隆重其事的,拜祭土地公,以感激过去一年来得到土地公的疪佑,使生意有所收获,同时又祈求来年生意能大展鸿图。各公司行号则藉此聚餐,

酬谢员工辛劳),广东一带的商人习惯在这一天请工友们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席宴上必有白斩鸡。老板虚情假意地把鸡肉夹到谁的碗里,谁就明白自己即被老板解雇了,匆匆吃完饭就去账房结算工钱,背起铺盖走人。这块鸡肉就叫“无情鸡”。另一说是白斩鸡端上桌时鸡头对着谁就将要解雇谁,因而这鸡叫“无情鸡”。

还有一款谁都不愿意惹的“菜”就是“冬瓜豆腐”。其实这是一个忌讳词,相当于普通话的“三长两短”,意思是指可能发生的意外的事、不吉利的事,可能来临的灾祸、危险等。因为过去办完丧事后,丧家要摆素宴来答谢前来吊丧或帮忙的亲朋(称“解秽酒”),席上少不了冬瓜、豆腐、菠菜等素菜(到现在已不限素菜,但决不是高级菜);久而久之,人们便用“冬瓜豆腐”来暗指不吉利的事了。

其他的还有“炖冬菇”,就是指被降职或遭到不合理的处分。“炒虾拆蟹”,这不是一道真正的菜式,而是指人满嘴粗言秽语,极不文明。“返炒牛肉”,意思与“炒冷饭”差不多,都表示毫无新意的意思。有时还比喻人很皮,不怕打,多指小孩。

四、从粤方言词汇看广府禁忌文化

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甚至某个人都有着某些特殊禁忌。广府人的忌讳文化就与谐音文化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特别注意忌口。

珠江三角洲一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很注意忌口。“忌口”,即不说不吉利的话,故有“好的不灵丑的灵”的俗语。在“忌口”习俗中,又特别忌说或忌用“十三”之数。凡婚姻嫁娶的喜事,都不用农历十三这一天。

该习俗的由来,始自三水县。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杨公的人,生有十三个儿子,人人都说他命好,杨公亦以自己有十三个儿子为恃,常常对人说:“我有十三个儿子,即使碰上三灾六祸我也不怕,一年十二个月,就算一个月死去一个,我还有一个儿子为我送终。”事有凑巧,有一年发生了瘟疫,刚好这年润月,杨公的儿子得了疫病,一个个先后都死去了。到了年关十二月,杨公的十三个儿子全部死掉,只剩下他自己,晚年景况十分凄凉。人们都说,杨公的遭遇全部都是应在他自己说的丑话上。此后,人们便忌说丑话,一时说了出口,也要吐一口唾沫再说过一句好话。同时,“十三”这个数也被认为是个不祥之数。在三水县白坭镇一带农村,至今仍将每月农历十三称为“杨公忌”。这一天,说话要特别小心,千万莫说丑话。

后来,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地处珠三角腹地的广东等地市场经济发达,有很多人积极投身于商品经济的大潮,即便没有经商的人处于这种环境中也会带上浓厚的商品意识,而经商必然会带来冒险性,这种冒险性促使人们做生意都想图个吉利,因此大家都很注重“讲意头”。粤方言中数字“8”尤其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8”与粤方言中的“发”字谐音(声母不同,但韵母与声调均同)。广府人最喜欢的一组数字是“168”,无论电话号码、车牌号码、房号,还是邮箱地址,都喜欢选用这组数字。因为“168”与粤方言的“一路发”谐音,取“不停地发财”这一吉祥意。但“4”的“命运”就坎坷多了。因为“4”与“死”谐音,凡是与“4”组合在一起的号码都被视为不吉利,人们都很忌讳使用。

忌讳词的存在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一定文化的反映。人们对于那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事物采取回避态度,但事物是客观存在无法回避的,于是便用另一种说法来代替,使之听起来顺耳一点,刺激性少些。

广州话的忌讳词可分作二类:

一是婉词,委婉地说出不想直接说的意思。这一类型很多语言都有,广州话也不少。例如:称“猪血”为“猪红”。因为血是红色的,所以借用了它的颜色,况且“红”与洪福齐天的“洪”、鸿运当头的“鸿”同音,于是便被采用了。同类的例子还有:

遮——指伞。广州话伞与“散”同音。“散”有散伙、散档(收场、结业)之义,不吉利。

伞是遮阳挡雨的,于是改用“遮”。

凉瓜——指苦瓜。苦瓜的“苦”是个令人沮丧的字眼,况且广州话里说人哭丧着脸为“苦口苦面”,这“苦”字实在要不得。改“甜”字吧,又名不副实,于是根据苦瓜性寒凉而改为“凉瓜”。

二是反语,用与所忌讳的词相反意义的词来代替,与之针锋相对。上文已提及,广府地区经商的人很多,而经商必有冒险性,因而很怕亏本。于是凡是带有“亏本”、“没钱”意义的字眼都很忌讳,所以会找一个与其相对并带有某种吉祥意的词语去代替它。最典型的例子是将通书(历书,又叫黄历、皇历)称作“通胜”。因为“书”跟“输”同音,通书意为通通输了、全输光!于是来个180度大转弯,“通胜”,全赢了!与此相似的,丝瓜也有不少人称作“胜瓜”。因为“丝”与“输”音近,在邻近的一些地方如顺德二者更是同音。根据同样的原因,丝瓜就被叫作“胜瓜”了。此外,还有“猪脷”、“牛脷”,由于粤语中的“舌”与“蚀本”(亏本)中的“蚀”同音,因此人们找了一个与其相对且能表达某种吉祥意义的“利”字来代替它,后来又创方言字“脷”。现在还引申到人的舌头,也称“脷”。如医生诊病时,叫病人“伸条脷出来睇睇”。

还有,我们有时看到广告“吉屋出租”。这“吉屋”实际上就是空屋。因为广州话里“空”与“凶”同音。“凶屋”,谁去租?为求吉利,就改“空”为“吉”。其他例子还有吉楼(空置的楼房)、吉铺(空置的店铺)等,甚至落空了、一无所获也可以说“得个吉”。

在上述反语中,有时要用另一个字来代替所避讳的词的时候,为了突出这是方言的说法,有时会创造新字来表示。如:称“猪肝”为“猪膶”,因为“肝”与干燥的“干”同音,而广府人以“水”喻财,最不喜欢“干”了,因而改为“家肥屋润”的“润”,滋润才会有财。后来为了显示这是人和动物的器官之一,就创造了一个“膶”字。上文提到的“猪脷”中的“脷”也同样是新造字。

还有不入上述二类的,例如喝酒时干杯叫“饮胜”,因为干杯就是喝干,“干”不好,所以要改用一个意味好点的。所以通常大宴亲朋,大家举杯,广州人都会欢叫一声“胜嘅”。当然可以归入广义的反语。即用好的词汇代替不好的词汇,但两个词不是反义词。

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广府人的忌讳文化与谐音文化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某些词语的读音与现实中另外一些带有某种不吉祥意义的词语具有谐音关系,人们就会忌讳使用这些词语。这些粤语中特有的忌讳词,则反映了广府地区群众趋利避讳、祈福避祸的忌讳心理状态。

四、从粤方言词汇看广府外来文化

粤语与它所承载的广府文化一样,具有与生俱来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广东地区是最早被迫设立通商口岸的地方之一,而且香港被英国割占,随着外国的新的东西的传入,英语词汇也就大量进入粤语。因此,粤语以善于吸收外来词语尤其是英语借词著称,这些使用中的外来词成为粤语区别于其他地方方言的特色之一。归国华侨和他们的亲属可能是借词的最初使用者,和外国人有生意上的关系或者在外国人的机构中工作的中国人也可能将接触到的外语转换成“借词”。这些借用的外来词与对外交往关系甚大,因此可视为粤语中的外来文化。

广府地区外来词主要的传入途径有三个:一是由外国人传入,二是由海外华侨、港澳同胞传入,三是由香港影视作品传入。后两种途径所传入的借词占了粤方言词的绝大多数,其中又以香港影视作品所起的作用最大。

广府外来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英语借词特别多,而且大多从港澳地区传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汇,海外的资金、技术、设备源源而入,广府地区与外国和港澳的接触往来的机会增多,许多英语词伴随着西方文化输入粤语,成为一种新潮词语。如:称球为“波”(ball),称投篮为“恤”(shoot),称麦克风为“咪”,萨克斯管为“式士风”(色士风),小提琴为“梵拧”,衬衣为“恤衫”,领带为“呔”,手杖为“士的”,沙发为“梳化”,巧克力为“朱古力”,发酵粉为“泡打粉”,出租小汽车为“的士”,公共汽车为“巴士”等等;其

他的还有“卡拉OK”(源于日本,自港台传入)、“XX屋”(来自日语,指小型专门的百货店)、“XX一族”(来自日语,指同类、同帮)、“爆棚”(指客满、满座)、“水货”(走私货、次货)、“冷”(指毛线,来自法语“laine”)。这些词无一不是来自港澳台或外语。

由于外语对粤方言的渗透,使粤语成了汉语中最富于洋味的一种方言。粤语所吸收的英语外来词许多是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词语。如在文化艺术方面“卡士”(cast,规模、档次)、“威也”(wire,铁索)、“派对”(party)、“花生骚”(fashoin show)、“的士高”(disco)、“桑那”(sauna)、“基”(gay,同性恋者)等;在饮食方面有“士多”(store)、“奶昔”(milk shake)、“吉列”(cutlet)、“布菲”(buffet,自助餐)等;在体育方面有“卜成”(boxing,拳击运动)、“士碌架”(snooker,桌球)、“比坚尼”(bikini)等等。

其中,“的士”可以说是发展得最成熟的外来词。“的士”就是出租车,“叫出租车”一般说“打的”,人们用“打”这一动词和“的士”相搭配,构成“打的”这一动宾短语。“出租车”、“叫出租车”都比较长,比较拖沓,相比之下,“的士”、“打的”一类多为双音节,简洁、经济、短促上口,完全符合汉人的传统审美意趣,适合现代广府人生活的快节奏,又同现代汉语词汇发展的双音节化的方向相一致。在这里,“的”已经作为一个词素,而且它还有了一定的能产性,如“打的”、“摩的”、“面的”。这些衍生的“的”系词语,既源于英语,又已不同于英语,虽仍具洋味,却已融进了汉民族的个性,因而被人们所承认,被社会所承认,最终广泛流传。这些“的”系词语由广府地区传入,并已在中国大部分土地站稳脚跟并扩大、发展。

粤语的外来词一直都在发展中,淘汰过时的,添加新生的。被淘汰或逐渐消失的有两种情况,一是该事物已经或正在退出人民的生活圈子。例如:“仙”(cent,铜元)、“咕哩”(coolie,篾称搬运工)等;二是随着社会的变化,逐步被普通话相应的词代替,例如:“士担”(stamp)、“芝士”(cheese)、“燕梳”(insure)已分别被“邮票”、“奶酪”、“保险”所代替。

结语

以上粗略分析了广府地区的地理文化、经济观念、饮食文化、禁忌文化、外来文化等诸多文化因素在粤方言词语中的反映。通过粤方言词汇,我们认识到广府地区具有亚热带水乡的地理文化特点,而且这种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影响到其地区的经济观念由重农向重商转变。这种天然的优越条件也使广府人有“不时不食”与“无鸡不成宴”等饮食特点。另外,与谐音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广府忌讳文化以及以英语借词著称的广府外来文化也在方言词汇中有所体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中负荷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地域文化-说说西安的方言土语

地域文化---说说西安的方言土语 【摘要】陕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汉字为文字初补祖仓颉所创造。仓颉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贪略到今天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由于陕西地理特点是东西狭、南北长,各地方言土语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话,因咬音轻重语速缓急不同而内容涵义不同。本文通过西安方言土语的一些用法来谈谈西安的地域文化; 【关键字】西安方言地域文化 一、导语 这几年,影视作品中大量使用陕西方言,让各地人民群众领略“汉唐普通话”的魅力。从《美丽的大脚》里面的赵面粉到《天下无贼》中的二当家的,从各个电视台轮流放映不清场的《12·1大案》到前些日子热播的《武林外传》,陕西方言好像无处不在。于是呢,我们就通过西安的方言土语来看看西安地域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西安方言土语的一些用法 听过《武林外传》中佟掌柜说西安话的人都觉得西安话不十分好听。确切说,佟掌柜的陕西话是比较柔的西安话,语音语调听起来还蛮舒服的。真正的陕西话土的掉渣,“天(读淺)地(读鸡)钉(读京)子铁(读且)”,估计只有真正的西安人才能读出原味儿来。感谢我们陕西的导演张艺谋在他的新片《三枪拍案惊奇》中又让陕西话

火了一把:“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喊起来像秦腔,听起来荡气回肠。下面来看看西安话的一些分类用法:1、形容类:用人的某一器官形容:1)眼:好看叫顺眼,讨厌叫训眼,麻烦叫麻眼,难看叫伤眼,不讨人爱叫白眼,勾心斗角叫玩心眼,脾气暴躁叫毛眼,死不认帐叫瞪白眼,束手无策叫干瞪眼,事情乱叫没眉眼,另眼看叫翻白眼,盼人究叫害红眼,向上看叫势利眼,有点子有办法叫有板眼,心胸窄气量小叫小心眼。2)手:熟练叫老物,帮忙叫搭手,紧俏叫抢手,出售叫脱物,小偷小摸叫三只手,谨慎肯干叫挖抓手。3)脚:上坡叫爬脚,下坡叫力脚。走路叫拐脚,岔路叫撇脚,不穿鞋袜叫精脚,能干重活叫力脚。4)气:发怒叫着气,遇到坏事叫晦气,自大叫傲气,痴呆叫二气,排场叫阔气,刻薄叫贪气,挨整叫受气,胡搅叫邪气,扭捏叫妖气,努力向上叫争气,老人康健叫福气,小孩聪明叫志气,心灵手巧叫灵气,痴头笨脑叫木气,办事漂亮叫美气,遇到好事叫运气,死人叫断气,慷慨大方叫爽气,穿戴时髦叫洋气,正直无私叫硬气。 2、用十二属相形容人: 贼得跟老鼠一样,犟得跟牛犊一样,凶得跟老虎一样,跑得跟兔子一样,大得跟飞龙一样,毒得跟蛇蝎一样,欢得跟马驹一样,绵得跟羊娃一样,灵得跟猴子一样,红得跟鸡冠一样,笨得跟猪脑一样,轻得跟狗尾一样。 3、用地理名词形容:

东北方言词典(精华版)

A āi [挨剋] āi kēi 受到指责、训斥。[例]那家伙~多少次了,也没脸。 [挨梃] āi tìng 挨打,挨揍。[例]“李老疙瘩不~,是不会那么老实的。” [哀咕] āi gu 央告。[例]“小白鞋怎么~,他就是不答应。 ài [爱小儿] ài xiǎor 贪便宜,图小利。[例]那个姜老板是个土鳖财主,贪财~…… B bā [八杆子拨拉不着] bāgān??zi bō??la bù záo 互不相干,毫无联系。[例]“好好念书,是正经,别成天弄那些~的事情。” [八字没一撇] bāzì mé yī piě指事物尚无头绪。[例]别听他瞎扯,那事~呢。 [叭叭的] bābā??de 说话侃快、脆生。[例]那丫头说话~,就是做起事来糊涂。 [巴锔子] bājūzi 锔子。[例]“青砖面的锅台,秫秸穿的锅盖,打了三个~的水缸……”(《回头草》,载《绿野》1981年第3期) [笆篱子] bālí??zi 监狱。[例]“大前年,他躲劳工,藏在松木林子里,韩老六告了状,他被抓去蹲了三个月~,完了送到进寿当劳工。”(《暴风骤雨》) [扒瞎] bāxiā撒谎。[例]“二老歪,你寻思我~哪!”(《风雨月亮泡》),载《说唱艺术》1982年第1辑) bá [拔尖儿] bá jiānr (1)好胜,抢上。[例]二丫头在姐们里最能~。(2)居首位。[例]他在班级里学习~了。 [拔犟眼子] bá jiàng yǎn??zi 脾气执拗;说极端的话。[例]李二最能~,谁也犟不过他。bǎ [把家虎儿] bǎ jiā hǔr 过日子俭朴,不乱花钱[例]赵大嫂真能过日子,是个~。 [] bǎ??ba 屎。[例]别让孩子到处拉~。 bāi [掰扯] bāi??che 说话,讲道理。[例]“杨大叔,让我把破沙发拉回家去,~~看到底是谁跟我过不去。”(《北方曲艺》)1983年第3期) bái [白眼狼儿] bái yǎnr láng 指忘记别人情份或心意狠毒的人。[例]那小子是个~,你可不能理他。 bǎi [摆儿摆儿的] bǎir bǎir??de 神气的样子。[例]看人家~,挺有派儿。 bài [败家] bài jiā挥霍浪费。[例]那小子,纯是个~子。 [拜年嗑儿] bài nián kēr 恭维人的话。[例]那家伙真会说,满嘴~。 bān [班儿对班儿] bānr duì bānr 指年岁和其他方面相仿的人。[例]“那张大发是多好的孩子呀,从小和桃花~一块玩。”(《愁女难嫁》,载《春风》1983年第1期) bǎn [板板正正] bǎn bǎn zhèng zhèng (1)行动不越轨。[例]他干啥事都~。(2)衣物规整。[例]人家的衣服都是~的。 [板脚] bǎn jiǎo 因为鞋底太硬,脚在鞋子里面不舒服。[例]这双鞋太~了。走不上二里地他脚非磨起泡不可。 bàn

粤方言与普通话的语法差异

粤方言与普通话的语法差异 一、倒装 倒装是粤方言与普通话在语法上的一个比较大的差异,粤方言相对于普通话的倒装主要为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通常表现在一些名词上。如普通话说公鸡母鸡,粤方言里就成了鸡公鸡乸;普通话说青椰子、酸萝卜,粤方言就说椰青、萝卜酸。 状语后置通常表现在句子上。如普通话里的“你先走。”“你多吃几碗饭吧。”,粤方言里就成了“你走先。”“你食多几碗饭啦。”。 另外还有一些同素颠倒词也可算到倒装里。如普通话的秋千、夜宵、要紧,在粤方言里面却是千秋、宵夜、紧要。 二、一些副词用法的不同 粤方言里的“先”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副词,它可以涵盖普通话里几个副词的意思。 1.等埋阿爸翻嚟先食饭。(等爸爸回来了再吃饭。)——再 2.先得五蚊咁少?(只有五元那幺少?)——只有 3.都要佢肯先得噶。(也要他肯才可以啊。)——才 另外还有“得”也是。 1.得噶啦你。(有你的。/你可以的。) 2.得咗!(成了!)——成功 3.食得噶。(可以吃的。)——可以、能 4.等得嚟都蚊训啦。(等到那时就太迟了。)——到 5.你由得佢啦。(你随便他想怎么样吧。) 三、量词 量词这一项的特点首先表现在量词本身的不同。如在普通话里,修饰一个人的量词只能用个,但在粤方言里面就可以用个(呢个人——这个人)、条(佢条女——他的女朋友)、件(你件蛋散啊——你这个废柴)、淠(你淠烂泥——你这个废物)。而不同的量词虽然都是用来修饰人的,却有着不同意思:阿叔条女(阿叔的女朋友)、阿叔个女(阿叔的女儿)。又如,粤方言中把量词都变成“啲”的话,就从单数变成了复数:本书几好睇。(这本书挺好看。)——啲书几好睇。(这些书挺好看。) 其次表现在粤方言中直接把量词放在名词前能起到强调、特指的作用,但普通话里并不会出现量词前没有数词或者指示词的情况。如:朵花好靓啊。(这朵花好漂亮啊。)再次,粤方言的量词可以充当有从属意味的“的”、“之”。如:我本书。(我的书。) 四、时态的表达 在粤方言里,用“过”、“咗”、“晒”、“紧”、“开”这五个字就可以简洁地说清楚动作的时态甚至程度。相比之下,普通话就要说得比较麻烦一些。 我食过呢种糖。——我(曾经)吃过这种糖。 我食咗粒糖。——我吃了一颗糖。/我(已经)把那颗糖吃掉了。这句话只要在最后加上语气词嘎啦就又可以变成另外的意思:我食咗粒糖嘎啦。——我要把这颗糖吃掉啦。 我食晒哋糖啦。——我(已经)把那些糖吃光啦。 我食紧糖啊。——我正在吃糖。 我食开呢种糖噶。——我一直都吃这种糖的。

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的四川方言词语

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的四川方言词语 摘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语言则从口头和书面上承载了文化。每种语言都是该民族长期共同创造的一种文化、一片天地。方言虽然只是语言的分支,但是方言的文化蕴涵、文化价值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本文就通过将四川方言中的各种方言词语与普通话词语及语义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四川方言的发展演变规律,展示出四川方言的生动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将这笔重要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下去。 关键词:四川方言词语比较地域文化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四川简称“川”,以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而得名。又因先秦时四川曾分属巴国(首都今直辖市重庆)、蜀国(首都今四川成都)两诸侯国,故别称“巴蜀”;今又以成渝为主体的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产生与四川地区的四川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的一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可以说,四川方言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末年,杨雄《方言》记述“梁益之间”或“西南蜀汉”之类的方言词汇就说明当时的四川地区已经有方言的出现,算起来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明代李实的方言著作《蜀语》算是四川方言的第一本专著吧。到了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中,大量外来人口迁移到四川。这次长达一百多年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对四川有着深远的影响,就语言上来说,这次移民使得四川本土方言与外来方言共存于四川这片土地上,并且经过时间的交融,外来方言早已影响了原有的四川方言,逐渐形成了今天“四川一百单八县,县县有方言”,且杂有客家话、湘语等的“新”的四川方言。 成都话是四川官话的代表方言,在声韵调系统上,与成都话相同或者相近的方言点最多,在全省居首。其次,成都话具有权威性,四川境内的方言广播、方言话剧、方言电影电视、方言小品等一般都采用成都话。成都话所具有的普遍性和权威行事历史必然的产物,因此现在四川方言中诸多的方言词语也是从成都话中产生出来并流传开来。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方言词语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 在四川重庆地区多山、多沟、多坎,平地较少,就算有也是面积较小的。因

桂林方言与地域文化

xx 方言与地域文化 桂林方言属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在广西的所有方言里面桂林话算是最温柔的,它不同于桂南地区难懂的北话,几乎和普通话的发音相近,基本上各族人民都能听懂,所以它历来是南方科场、官场的通用语言,故有“南方官话”之称。 而导致桂林方言与广西其他地区方言的差距巨大的原因,还得从历史上桂林地区的居民情况说起。历史上桂林外来移民不断,这对桂林的方言影响很大。特别是清末至抗战时,由于战乱频繁,大量湖南、广东的移民进入,使得现在的桂林人中湖南和广东人的后代分别占到以上。所以桂林方言中带有大量的湖南和广东味。比如: 把“ke na kai (去哪里)的去”读成“ke(克)”这像湖南话,而把咸”字读“ han:这像广东话。此外,由于解放前桂林一直是广西的省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所以很多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人进入广西定居在桂林附近。加上历史上桂林的驻军、大小官员及其家属和仆从也不少,从而导致桂林地区(包括很近的柳州)原住民比例较小,这些移民对桂林方言的形成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从而形成了桂南桂北的方言差别较大的现状。 虽然说桂林话和四川话、云南话一样同属于北方语系,但是它又有不同于云南话、四川音的特别韵味。如把鞋(xie)子叫做“ha子,把一直”说成麻直”,叫小孩为“把爷”,实在是别具一格。究其原因,是与桂林地区特有的地域和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 xx 方言所蕴含的地域和历史文化 要说起桂林方言中最经典的词汇典故,那就非“狗肉”莫数了。“狗肉”二字在大江南北是一个贬义词。狗肉朋友就是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却唯有桂林方言中它不是贬义的,桂林人通常把好朋友叫做“狗肉”。这又是为什么呢?相传,桂林人是好吃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是无所不吃。比广东人也不逊色。同时也爱好吃狗肉。冬日里,三两好友,一瓶三花,围坐于香气四溢的狗肉火锅傍,谈板路,品小酒,其乐溶溶,也是人生一大乐事。此时不熟悉之人或者道不同之人的介入都会影响了这份意境。所以有好朋友才在吃狗肉一起的说法。 而桂林灵川当时有三位秀才是好友,上京赶考。十年寒窗,倍是艰苦。就相约,考完后一起去吃狗肉,改善生活,兼庆贺。三位秀才就进入考场,甲乙两秀才天资聪颖,

七大方言

首页 编辑词条 七大方言 1. 北方方言:北京话为标准语(影响力强) 2. 粤方言:广州话为标准语(影响力强) 3. 吴方言:苏州话为标准语,今多以上海话为其代表。 4. 闽南方言:厦门话为标准语,但影响力不强 5. 湘方言:长沙话为标准语,影响力不强 6. 客方言:梅州话为标准语,在广东省的梅州、惠州、河源、龙川、紫金等客语区影响力比较强。 7. 赣方言:南昌话为标准语 1、北方方言 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粤方言 粤方言,又称粤语,俗称广东话,当地人称白话,英文叫Cantonese,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通行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广西自治区的东南部,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区。以广州话为代表。粤方言内部被分为4个片,但语音与标准粤语广州话相对来说差别不大。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有47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县、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香港、澳门。此外,惠州、韶关、湛江、海丰、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等16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行粤方言的县市有23个,即南宁、横县、贵县、桂平、平南、藤县、梧州、玉林、北流、容县、博白、陆川、钦州、合浦、浦北、灵山、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县、钟山。此外,海外华侨及华裔中以粤方言为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地域的多个文化特征,来揭示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相互关系。让我们感受地貌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生活。 【关键词】方言地域文化历史地理环境文化习俗 前言 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其中的规律是一样的,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分体,二者之间是大同和小异的关系。 正文 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一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者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便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有哪些重要的视角?应该着重发掘哪些方面的语言事实,考察哪些方面的文化特征? 一方言与地方历史 我们都知道,方言是历史上形成的,现存的方言的许多特征只有联系地方史料才能正确理解。比如闽语区大家都知道的“妈祖”、“天妃”,也进入了方言口语:泉州人把面目威严的女人喻为“天妃妈”。由此可见历史人物在当地的深远影响,在方言中留下的印记。 语曰:“四川一百单八县,县县有方言。”清代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后,外省各种移民民系在四川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聚落形式,各从其俗,各得其所。与外人交流用四川官话,平时家人聚谈或同籍交谈则用原籍方言,谓为“打乡谈”。例如“打帮帮腔”本指川戏高腔戏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后台专人紧接台前人物的唱腔或道白,以传达烘托句中人物的复杂感情活动和心理活动。“打吆喝”打招呼:是人们相遇时即兴的问话。在四川传统教育中特别包含了“要喊人”,开县人打招呼,开口闭口都是“你俩儿”,显得十分亲热。

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下册复习重点-单词、句型翻译、语音、语法

四年级上册各单元句型总汇 我们有一个新教室。 Let’s go and see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What’s in the classroom? 教室里面有什么? One blackboard, one TV, many desks and chairs. Where is it ? 它在哪儿? It’s near the window. 它在窗户旁边。 It’s so big. 它很大。 Let’s clean the clas sroom. 让我们一起打扫教室 Let me clean the windows. . 让我来擦窗户。 The door is orange.门是橙色的。 语法点:where 引导的是特殊疑问句,“哪里”,看到where 就要想到地点,方位词,例如on, in ,under, near等 语法点:let’s = let us 让我们let me 让我 文化知识:.想问别人问题,要先说“excuse me对不起,打扰一下。” 你书包里有什么? An English book, a maths book, three storybooks and… 一本英语书,一本数学书,三本故事书和 I have a new schoolbag. 我有一个新书包。 What colour is it? 它是什么颜色的。 It’s black and white. 它是黑色和白色的。 语法点:what colour引导的也是特殊疑问句,问的是颜色,回答中肯定有例如purple,red 等等。 我有一个新朋友。 A Chinese friend? 一个中国朋友? What’s his name ? 他的名字叫什么? His name is Zhang Peng. 他的名字叫张朋。 He’s tall and strong. Who is he ? His name is Wu Yi fan. He has short hair. 他有短头发。 My friend has glasses and his shoes are blue. You’re right! 你说对了。 Y ou’re right! 你说对了。What’s her name? 她的名字叫什么?Her name is Amy. 她的名字叫Amy. 语法点:is:是has/have: 有注意什么时候用is, 什么时候用has/have. 语法点:he 他,his 他的,she 她her 她的 她在起居室里吗? Yes, she is.是的,她是。No, she isn’t. 不,她不是。

东北话大全

东北话大全 满语词汇保留在汉语中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满族发源于长白山,后入中原。清代鼎盛,人数有数百万。清室灭亡,满族仍存。它先是采用了汉字,后又逐渐采用了汉语。目前,齐齐哈尔北面有个小村子叫“三家子”。据称仍有居民会说满语,小学还有满语课。历史上这里住着计、孟、陶三姓的老百姓,都是满族。不过,现在那里讲满语的年轻人也不多了。我国现存满语档案尚有《满文老档》《满州实录》等上百万件。当前仅有目录。翻译原文已经是十分困难的事了。 满语有元音音位6个,辅音音位19个。字母40个。另还有拼写外来词的外来音字母。玄烨谕博达礼等人编有满文分类词书,收词一万二千余,按音序排列。黑龙江省有满语研究所。研究满语的出版物有《基础满语概论》、《满语文法会要》等专著。源于满语的汉语词语很多。比如昆虫“蝼蛄”,俗称“喇喇姑”。“嫫嫫”又作“嬷嬷”,指奶娘;“妞妞”又作“妞儿”,指小女孩。老北京人在反驳对方或表示鄙视时,喜用语气叹词——“姥姥”!这个词儿也为源于满语的音译词,词义当然不指外祖母,而表示强烈的“不信、不服”的含意,潜台词是“没门儿、少来这套”。 源于满语的汉语音译词还有——啰嗦、喇忽、埋汰、胳肢、

瘆等。例如“啰嗦”指说话、办事不利落。“喇忽”是粗心、疏忽的意思,如“你这个人呐,太喇忽啦!”“骨立”是称赞物品外形精美。东北方言“埋汰”是肮脏的意思。“胳肢”指在别人腋下、脚心等处抓挠,使发痒发笑。“瘆”是害怕、恐怖的意思,如“这个倒霉玩意儿,看着就瘆得慌!” 在清朝时期,呼和浩特的满族全都使用蒙语,而且大都满蒙汉语兼通。辛亥革命后,满族才改说汉语。时至今日,依然还有不少满语词汇保留在汉语中。以下列举一些,同大家分享。满语蚂螂(蜻蜓,现在依然有人用蚂螂眼来形容眼神不好的人)、懒散(不振作,提不起精神做事)、捅娄子(闯祸)作贱(故意取笑)、埋汰(不干净、脏)胡里巴图(头脑不清楚)、兀里巴图(水不凉不热,比喻办事不利索)、麻利(办事利索干脆)、密得吗德儿(不明不白)、哈喇子(口水)、拉忽(粗心大意)、央计(说好话)、巴不得(盼望以久)、哼多(训斥)、随和(原意劳累现为顺从用来形容好相处)、掰扯(查看、分析)、胳肢(搔腋下)、哈喇味(食物变质有味)、苛答(给人受气)、把仕(匠人)、赤马糊(眼屎)、消停(安静)、糟践(损坏)、折腾(翻来覆去)、瞅(看)、贼呼啦(窃贼,现也常用来形容人不老实,不可信)、汗沓儿(衬衫)、累赘(不利索、负担)勃勒盖(膝盖)、沁(也作`胡沁`意为胡说八道)、姑爷(女婿)、姑娘(女儿)。东北话和北京话中的“满语”对比 东北(满洲)是满人的“龙兴之地”,北京是满人在“关内”的聚

广东方言粤语方言有十大特色

客家话版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 莲塘背,割韭菜;韭菜花,结亲家; 亲家面前一口塘,打条鲩鱼八尺长; 大头拿来熬汤食,尾巴拿来入学堂; 入个学堂四方方,搬条凳子读文章; 文章读哩几多本?三十零二本; 一本丢落塘,一本丢落井; 井里起银杆,银杆好架桥; 桥上好食饭,桥下好洗碗; 一洗洗到“乌舌嬷”,拿给阿婆养鸡嬷. (注:“乌舌嬷”指地是油嘴滑舌、爱耍贫嘴之人) 粤语版 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瞓落床, 听朝阿妈要赶插秧罗,阿爷睇牛去上山岗,啊… 虾仔你快高长大罗,帮手阿爷去睇牛羊,呀… 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瞓落床, 听朝阿妈要捕鱼虾罗,阿嫲织网要织到天光,啊… 虾仔你快高长大罗,划艇撇网更在行. 月光光,照地堂,年三十晚,摘槟榔, 五谷丰收堆满仓罗,老老嫩嫩喜喜洋洋,啊… 虾仔你快啲眯埋眼罗,一觉瞓到大天光,啊… 现代汉语地来历 正宗地古汉语 中国支正统汉语地一支是闽南语原名河洛话,另一支是客家话. 上海话归属地吴语(叫吴语不是因为原来吴国使用这个语言,而是因为现在地吴语区和原来吴国差不多)是原百越族语被河洛话影响后形成地(福州话则是从吴语里分出来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而粤语,是南越族地语言被河洛话和客家语影响后形成地. 北方方言特别是北京话,则是河洛话被满语蒙语大量入侵后形成地.是最偏离古汉语地一支. 关于现在北京话(北方方言)地来源: 目前地北京话,乃是汉语在五胡乱华以后,受到北方胡人以政治、军事力量之影响与压迫而改变音调地结果.南北朝时,北朝统治者是以鲜卑语为北齐之国语,唐代以后,五代十国期间,胡人大量移居中原,北方胡汉杂处通婚以致音调、语法越变越烈.到南宋偏安时期中原已成「胡汉语」天下,换而言之,变种汉语已成定型.辽、金、元三朝代皆以北京为国都北京官话渐渐形成.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北京话已成为汉语系中胡化最深地一支,后满人入关,满人虽习汉语,却使得北京话成为满大人官话,西洋人称为,清代汉语与唐代汉语相比亦即完全走样,音调不仅大变汉字意义亦多不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北方方言与北京话又有不同,音调并没有变得那么变态,没有儿话音等特征. 关于现在广东话地来源: 广东话有三大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和客家方言.先讲三大方言地来源,三大方言地来源都来源于中原地汉语,来源于河南、陕西一带地汉语,因为移民地时间、路线不同形成不同地方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点

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点及部分试题讲析 主讲教师:陈香 (一)语音 一、用汉语拼音给下面的汉字注音,如果有变调的, 请在下面划横线标出。 接阅可俄泪更盆瑞粉笔月牙儿水库选举 读了领导他们围嘴儿好产品浅水儿子 二、汉语的音节可以分析为。 音节是___的语音单位。汉语中,一个汉字读出来往往就是一个____。

三、普通话的声调,用“五度标记法”是怎样表示的? 调值和调类的关系如何? 1.声调就 是。 2.普通话的声调有___类,它们是。通常说成。 3.调值是。 4.普通话声调的调值可以用___ 来表示。普通话各类声调的调值是。 5.普通话中发音高而平的是___,先降后升的是___,由中升到高的是___,由高降到低的是___。 6.按"去、上、阳、阴"声调排列的成语是() A、山河锦绣 B、异口同声 C、去粗存精 D、破斧沉舟 E、英明果断 7.按"阴、阳、上、去"声调排列的成语是()

A、心明眼亮 B、光明磊落 C、胸怀广阔 D、钻研马列 E、坚持努力 8."鱼"和"雨"、"衣服"和"依附"、"大嫂"和"打扫"靠__来区别 9.普通话中又轻又短的调子叫___,这是一种___现象。 10.变调比较重要的有___、___的变调和___。 11.在上声音节之前,上声音节的调值由___变为___,称"上上相连变阳平"。 12.上声在非上声转化来的轻声前念,在上声转化来的轻声前念。 13.去声音节在去声音前调值由变为,这是由于后一音节起点高而同化的结果。 14.根据"一"字的变调规律,"一心一意"中的两个"一"应分别读作和。 15. 简述三声的变调规律

四、请指出下列各组的相同点: g、k、h的发音共同点是 j、q、x的发音共同点是 zh、ch、sh、r、的发音共同点是 d、t、n、l的发音共同点是 z、c、s的发音共同点是 b、p、m的发音共同点是 m、n的发音也有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 五、请指出下列各组的不同点: g和k的发音不同处在于_______,相同处在于______。d和t的发音不同处在于______,相同处在于______。b和p的发音不同处在于______,相同处在于______。z和c发音的不同处在于______,相同处在于_____。zh和ch发音的不同处在于_____,相同处在于______。j和q发音的不同处在于_____,相同处在于______。 六、一般来说,韵头由充当。

中国地域文化一

百家讲坛:地域文化的形成 葛剑雄教授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人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细粮,北方人喜欢吃粗粮,傣族人习惯住吊脚楼,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等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地域文化呢?了解地域文化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 葛剑雄教授认为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或者说叫一个空间范围它的特点的文化类型。它的特点,要求它跟周围、跟其它地方有不同的。你不能说咱们现在穿西服,那人家也穿西服,这就都一样了,比如北京以前住四合院,那么其它地方,你到了上海没有四合院,他住石库门,这就是不同。 所以它应该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它的特点。其实这种现象,我们老祖宗早就注意到了。在司马迁他写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一般谚语说,叫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风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风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什么叫风呢?用现在话讲风就是流行,你有什么流行的东西,它不会传得非常远的,也不会过一百里地,在过去这个流行就流行不出去了。但是俗就不同,俗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讲风俗风俗,其实这个风和俗是两个含义,那个俗的我的理解就是习惯。就是风流行,它流行一段时间以后,有的就慢慢慢慢形成习惯了,那就保存下来了,有的流行流行一阵子就变了,新的流行又来了,新的风又来了。所以一个地方流行什么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它的地方的文化或者地域文化。等它慢慢慢慢成为俗了,成为人,一批人的习惯,它就逐渐逐渐保存下来了。地域文化构成的范围很广,但是往往有几种因素是最重要的。比如方言、饮食、民间信仰、民居等。全文: (沿着历史的轨迹,追根溯源,揭示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上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将带我们领略地域文化的魅力,感受沉淀五千年的文明记忆。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人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细粮,北方人喜欢吃粗粮,傣族人习惯住吊脚楼,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等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地域文化呢?了解地域文化,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上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将带您走遍中国疆域,为您讲述中国的地域文化。) 各位观众各位朋友,今天我要将的是关于地域文化。其实说穿了很简单,一个地方有它的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这就是地域文化。比方说咱们北京,可能就说北京文化,你到天津,人家就说是天津文化。所以所谓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或者说叫一个空间范围,它的特点的文化类型。所谓它的特点,就要求它跟周围,跟其他地方有不同的。你不能说咱们现在穿西服,那人家也穿西服,这就都一样了。比如北京以前住四合院,那么其它地方,你到了上海没有四合院,他住石库门,这就是不同。所以它应该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它的特点。其实这种现象我们老祖宗早就注意到了。 在司马迁他写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一般谚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他那个时候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他讲的谚语就是他那个时候已经是老话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风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风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什么叫风呢?用现在话讲风就是流行,你有什么流行的东西,它不

重庆方言词汇的地域文化阐释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0, 8(3), 381-387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0898733.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610898733.html,/10.12677/ml.2020.83052 Regional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Chongqing Dialect Vocabulary Weiyan Tao, Youkui Xia*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School of Art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Apr. 24th, 2020; accepted: Jun. 3rd, 2020; published: Jun. 10th, 2020 Abstract China has a vast territory, as the saying goes, “ten li is different from one day”. “The name of the five sides, the different voice of speech”, has been since ancient times. Chongqing dialect (Chongq-ing dialect) belongs to the southwest mandarin of the northern dialect area. Although it has many similarities with other branches of the northern dialect area, it also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its own. It integrates itself in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grammar and other aspects, especially vo-cabulary.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four aspects of Chongqing dialect characteristic nouns, dialect characteristic words, slang, Xiehouyu, trying to reflect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 through these words of different semantic fields. Keywords Chongqing Dialect, Vocabulary, Region, Culture 重庆方言词汇的地域文化阐释 陶苇燕,夏友奎*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收稿日期:2020年4月24日;录用日期:2020年6月3日;发布日期:2020年6月10日 摘要 中国地域辽阔,俗话说“十里不同天”。“五方之名,言语异声”,自古已然。重庆方言(重庆话)隶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虽与北方方言区的其他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自己的特点,在语音、*通讯作者。

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

科技信息2012年第35期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0引言 众所周知,汉语对日本语言文字的影响是最大的,日本原本是个没有文字的国家,现在使用的日本文字(平假名、片假名、汉字)是在隋唐时期从中国引进的。很多词汇也是向中国学习的过程中引入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到了近代和当代,转变为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与此同时,日语词汇开始反向大量流入汉语中来。在对汉语中外来语的研究中,汉日之间的语言接触最为引人注目。中国研究者余又孙早在1934年发表的《日文之康德哲学译著》、《西周之生涯与思想》、1935年发表的《日本学术名词沿革》等一系列论文中就论述了日语词汇流入汉语的情况。中日战争期间,中国方面对日语词汇的研究一度搁浅。从50年代的汉语规范化和文字改革运动开始,日语外来词的研究又被提起。1958年2月出版的第一部这方面的专著《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用了相当篇幅讨论了来自日语的外来词。同时,《中国语文》1958年2月号也刊登了王立达题为《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一文。到了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学术研究氛围也逐渐自由起来,对汉语中日语词汇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09年出版的刘凡夫、樊慧颖的著作《以汉字为媒介的新词传播—— —近代中日间词汇交流的研究》,2010年出版的沈国威的著作《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2008年廖正刚、孟瑾的论文《东北文化的肌肤—— —从历史及认知角度看东北方言》,2011年季庆芝的论文《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反输入》等。从这些研究之中,笔者发现学者们对于日语词汇流入汉语这一现象,主要围绕在近代与当代,即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以后两个时期。而对于在中日战争前后大量流入到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的现象却鲜少有人提及。笔者希望通过本文,使人们能够对这一时期日语词汇的流入有所了解。 1日语词汇进入东北方言的时代背景 语言的接触并不是偶然发生的,通常都会受到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现在被学术界普遍认为的日语词汇大量进入汉语的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也都有其不同的时代背景。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正是中国还沉浸在中央大国的美梦之中固步自封时,日本已通过明治维新成功转变为近代化国家。一些中国有识之士急于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改变中国现状。所以在这一时期拼命地向日本学习,据研究表明中国的近代新词主要是从日语词汇中得来,具有代表性的是社会、哲学、法律、医学等方面的词汇。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大门敞开了,这就为国人了解世界、学习世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日本的先进科技、动漫、时尚等都吸引着中国人的眼球,于是大量日语词汇再次涌入中国。现在青少年之间风靡的流行语中就存在很多日语词汇。 日语词汇大量流入东北方言主要是在中日战争前后即1905年至1945年期间。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以后,通过《朴茨茅斯条约》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得辽东半岛租借权等一系列权益,由此开始了在中国东北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在殖民统治期间,特别是在伪满洲国成立之后,大批的日本移民迁移到中国东北。一方面日本人在各层次机关担任实质领导人。学校里日本人教师也达到了40%以上。另一方面普通的日本移民则与当地的东北人民一起进行着生产生活活动。因此无论在政界、商界、民间,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交流成了当务之急。所以这一时期的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既有使用在公文书报等出版物中的书面语,又有日常生活中的口语。 2日语词汇进入东北方言的原因 语言的接触,是由人类之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引起。日语词汇能够大量的进入东北方言,具体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政治上,日本对东北实施殖民统治开始,为了“皇民化”得以顺利实现,日本政府提出要从文化领域影响中国人。在文化领域中,国语最具有日本精神,所以对东北人大肆进行日语教育。在日语教育政策中,日语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后和汉语一样成为东北地区的国语。甚至日方规定当时的高等学校(相当于现在的职业高中或者高中)学生毕业时候日语必须要过三级翻译级别,否则不允许毕业。即使这样,当时的教育并满足不了当时的实际需要,所以1940年前后,日本方面提出将同文同种的日本汉字使用到公文的里面。1944年,又制定了“满洲假名”政策。这样,不仅在教科书、报纸、杂志、书籍等出版物中使用日语,而且专有名词和日常会话中也慢慢渗入日语。 生活上,在民间,大批日本移民与东北人民共同生产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商业买卖的需要,当时的东北人也模仿了日本人的日语。 军事上,由于这一时期正好处于中日战争时期,由于时局需要,很多汉语中没有的军队、警察语言也流通起来。 此外,如果单纯从语言的角度来看,由于中国和日本同属汉字文化圈,语言的借用和融合也相对方便。 3东北方言中日语词汇的意义与使用 通过对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的分析考察,发现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日语词汇在借用方法上既有直接借用汉字文字的词,又有直接音译假名的词。 借用汉字文字词: 便所:日语汉字“便所”,意思是厕所、卫生间。 果子:日语汉字“菓子”,意思是点心、糕点、糖果。东北方言意思稍有变化,是点心、糕点之类,不包括水果。 落花生:日语汉字“落花生”,意思是花生。 满员:日语汉字“満員”,意思是名额已满,满座。 生徒:日语汉字“生徒”,意思是学生、学徒。 水准:日语汉字“水準”,意思是标准。 才:日语汉字“才”,意思是年龄,岁。东北方言中读作“suì”,医院里使用的较多。 音译假名词: 古鲁码(gǔlúmǎ):“くるま”,意思是汽车。 咖细(kǎxi):“かし”,意思是糕点、点心之类的食物。与“果子”同意。 磨机(mòji):“もち”,意思是粘糕、打糕。 榻榻密(tǎtɑmì):“たたみ”,在东北方言中仍然沿用着,表示床垫、蒲苇草垫。 瓦斯(wǎsi/gási):“ガス”,意思是煤气。现在在东北煤气、天然气都被称为“瓦斯”。 晚霞子(wǎn xiázi):“ワイシャツ”,意思是女式衬衫。 邮便(yóu biàn):“ゆうびん”,意思是邮政、邮件等。人们常说“打邮便”。 虽然像“町、番地、出张、主催、急行券、放送局、厚生科、幼稚园、表题、下记、料、”等等一些日语词汇,于解放后,在中国政府下令规范汉字语言文字规范,禁止“协和语”的使用的情形下,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逐渐消失了。但如上文所列它的痕迹则至今依然可以见到,并已深深融入到东北人民的生活生产之中,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和老年人之间。 4结论 日本对中国东北实施的殖民统治,确实是不堪(下转第778页) 浅析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 郭晓颖 (东北大学日语系辽宁沈阳110819) 【摘要】人类之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语言间的相互借用和融合现象。由于历史原因,东北方言深受当地各民族语言和周边的俄、日、韩等国语言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东北方言中遗留的日语词汇来论述日语与东北方言之间的渊源及其使用情况。 【关键词】语言接触;东北方言;日语词汇 ○高校讲坛○ 677

粤方言

粤方言 广东地区现在通行的三大方言,即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就是各个时期迁入广东的汉语方言与当地土语融合的结果。粤方言通称“粤语”,习惯上也叫“广东话”,本地人又叫“广府话”或“白话”。“粤”虽是广东的简称,“粤方言”却并非指广东境内的所有方言,而是指一种流行语广东、广西境内,以及港澳等地以广州话为代表的大方言。【1】 一、粤方言的形成与分布 在秦代以前,居住在广东、广西地区的,基本上是称为“南越”(百越的一种)的少数民族,包括壮、瑶、黎和疍家等,经济落后。直到公元前222—前218年,王翦(jian)、任嚣、赵佗受秦始皇之命平定百越叛乱,发兵数十万驻守岭南,开始了早期汉语和百越语融合的先声。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粤方言最早的源头,应该是楚人南迁、楚语南来所导致的结果”【2】。汉代至唐宋,中原汉人更是络绎不绝地进入岭南,促进了粤语的发展和定型。还有的学者认为粤语起源于宋代【3】。元明清以来,粤语的变化很小。 总之,粤语一方面继承、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南方非汉语的成分。 粤语的分布地域主要在两广,包括珠江三角洲、粤中地区和粤西南地区,粤北、粤西的部分吸取,广西的东南部(如南宁、玉林等地),以及海南岛的一些工矿及临场(如三亚、陵水等地)。粤语在海外的分布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东南亚地区粤语也很流行,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此外,在中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及哥斯达黎加等国,粤语中的四邑话较通行;在非洲的南非、马达加斯加等国,也有粤语的存在。【4】 二、粤方言的共同特点 广东省内的粤方言有不同的分支,它们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但也有一些不一致的现象。这里主要叙述粤方言各分支中共同性的一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及方言用字等地共同特点。【6】 1、语音方面 总的来说,各地粤方言的语音系统是比较复杂的,复杂性现在韵母和声调调类都比较多。与共同语比较,粤方言的韵母和声母都超出共同语三分之一以上,有的甚至超出一倍以上。 粤方言的声调是汉语各大方言中最复杂的,其共同特征就是调类数目多,个别地方只有六七个,一般都是八九个或十个,其中以九个声调的地点为最多。九调的地区占整个粤方言区四分之三以上。因此一般都把“九声”作为粤方言的一大特色,如广州话有九声: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上阴入、下阴入和阳入。【5】 2、词汇方面 (1)总的来说,词汇方面粤方言各地一致性相当高。基本词汇抱愧约占总词汇三分之二的与民族共同语相同的语词和约占总数三分之一粤方言特有的词语,在粤 方言的大部分地区都是相同的。 (2)粤方言中有一大批本方言自行创新的方言词,这些方言词占不同于民族共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