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

合集下载

校企合作与教学-技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校企合作与教学-技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t e u l— ai e a ut h Do b eQu l dF e l i f y
W U in g o S i a Ja — u . HI Zh- o t
( hzo Po s o aIs t ef eh o g, h nf g n 2 5 0, h a S ah u r es n lnt to Tcn l yZ a g a ag 16 0C i ) f i i u o i n
r fr n te u rn fc l a mii rt n n etbi ig g v r me tl y tm fr ut aig he eo mig h c r t a ut d n s ai a d sa l hn a o en na s se o c l v t t e y t o s i n d u l-u l e c l . l g sn e o u nta h r’ e s fe gn eigp a t ea dv ct n l bl is o beq ai df ut Col e e dt f c so c es s n eo ie r rci o ai a it . i f a y e o e n n cn o a ie
F cl a ut y
0 引言
高职教育是我 国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有着不 同质的另一种重要类型的高等教育 ,是职业技术教育 的 高等阶段 ,可分为研究生型、本科型、大专型三个层次 ,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面 向基层、面向生产 、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 岗位 ,培养实用型 、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 的高等职 业教育 ,也是培养 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一样,必须有与人才培养 目标 及 其类 型 相一 致 的师 资 队伍 、多样 化 的可利 用信 息 资源 、具有 适 宜其 人才 培 养 的实 践训 练 的精 良技 术装备三大基础条件支撑的高职人才培养环境 。各个高职院校充分运用三个办学要素,构建办学文化 , 创建办学特色,不断地与社会进行人流 、资金流 、物质流、信息流 的交换 ,完成办学的 自 我完善与 目标 实现 。 在高职教育构成 中,具有灵魂性的要素是师资 队伍 的建设。高职教育需要一定数量具有渊 博的专业 理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 的专业技能的 “ 双师型”教师 。其决定着能否充分利用有限的财力、 物力、信息资源 , 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 目标,培养能够受社会欢迎、造就实现 自我的人才。 双师型 ” “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面临着越来越激
烈的竞争。

如何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

而对于高职
院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日益增高,如何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
队伍,成为了高职教师们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双师型”师资队伍成员的培训和评估,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教学研究和教学活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个人专业化水平。

二、构建协同创新的团队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构建师资队伍和学科交叉、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
多元化的合作促进教师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创新,提升教师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养,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引进和选拔具有高学术水平、优秀教学经验和职业背景的教师,同
时加强优秀教师的培养和提拔工作,强化教师队伍的竞争机制,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营
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和氛围,将优秀教师和高校发展同步推进。

通过协同创新的视角,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个人素
质和团队协作能力,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校企合作机制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校企合作机制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合 、 企 合 作 ” 学 模 式 已 逐 渐 成 为 高 职 院 校 实 现 培 养 校 办 目标 的 主 要 途 径 , 在 这 一 机 制 下 如 何 构 建 一 支 质 量 优 、
素 质 高 、 力 强 的“ 师 型 ” 师 队 伍 是 一 项值 得 深 入 研 能 双 教 究 的重要 课 题
因此要 具 备 广博 的学术 知 识 、 良好 的 身 心 素 质 、 好 的 职 良
业 道 德 、 良好 的 教 育 教 学 与 研 究 能 力 及 较 强 的 现 代 信 息

市 场 的高技 能 、 素 质 专 门人才 。 高 高 职 高 专 院 校 的 教 师 参 与 实 践 尤 其 是 有 影 响 的设 计
实 践 项 目 的 机 会 不 多 , 过 “ 训 制 ” 企 业 进 行 顶 岗 实 通 轮 到

“ 师 型 ” 师 队 伍 的 内 涵 双 教
践 的周期 又较 长 。 过 不 断 的专 业 建设 与发 展 . 个 专业 经 每 都 有 相 应 的 校 外 实 训 基 地 ,我 们 就 应 该 充 分 发 挥 校 外 实 训 基 地在 “ 师 型 ” 师培 养 中 的推 动作 用 。在 校 企合 作 双 教
渐成长为“ 师型” 师。 双 教
近 几 年 , 国 高 等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发 展 迅 猛 . 前 共 有 我 目 高 职 院校 13 所 , 江 苏 就有 7 所 , 29 仅 9 占全 国 的 6 。2 1 年 % 00 江 苏 第 二 阶段 招 生计 划 为2 5 8人 , 科 计 划 2 8 8 人 . 752 专 0 79 占 总 计  ̄ 7 .6 , 可 以 说 高 职 毕 业 生 是 服 务 地 方 经 济 建 J , 57 % 设 的 一 支 主 力 军 。 虽 然 数 据 显 示 高 职 毕 业 生 就 业 率 高 于 本 科 生 , 仍存 在 一 方 面高 职 院校 毕业 生 就 业 难 . 一 方 但 另

职业技术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职业技术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职业技术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目录一、报告说明 (2)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3)三、建立高效的产学研创新平台 (9)四、职业技术教育评估与激励机制 (14)五、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 (19)六、加快技术技能人才的市场化培养 (23)一、报告说明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公开渠道或根据行业大模型生成,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涉及到资源配置、教育内容、师资建设、社会认知、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

解决这些问题,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亟需国家、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行业企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推进,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低端劳动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通过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能够熟练掌握先进的技能操作,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职业技术教育要加快改革步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技术能力与创新能力并重的高素质技术工人。

实施方案通过对教育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各方面进行创新和优化,能够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整体质量。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增强学员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同度,进而提升整个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职业技术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已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编制实施方案的关键在于通过改革创新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使其更具全球竞争力。

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职业院校教师的薪资待遇普遍偏低,尤其是部分基层院校的教师收入更为有限。

这导致很多职业院校教师缺乏足够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动力,也影响了优秀人才的引进和留存。

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

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

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 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高职 院校是否拥有一支 “ 素
质优 良 、 结构合理 、 专业配套 、 专兼结合 ” 的“ 双师型”
( 二 )建设 “ 双 师型”师 资队伍是 经济社 会发
展的迫切要 求
随着社 会经济 的快 速发展 ,产 业结构 的调整和
理论 课程 ,又 要能指 导实 际操 作 。建 设一支高素质
积极调 整专业设 置 、课程结 构 、培养符 合经济 发展 和产业 升级需要 的高素质技 能型 专门人才 ,促 进就 业率和 就业质 量的提高 ,加强 “ 双师 型 ”师资 队伍
是重要保障。
作者简介 :顾 志祥 ( 1 9 7 9 一 ),男,江苏泰 州 1 人 ,南通职业大学讲 师。 基金 项 目:本 文系江苏省 “ 十二五”规划课题 “ 高等职业教 育改革与发展专项研 究课题 ” ( 2 0 1 1 J G0 0 4)、2 0 1 3 年 南通职 业大 学高等教育教改项 目招标课题 ( 2 0 1 3 一 Z B一 0 6 )的部分成果之 一。
较 低水平 ,这直接影 响着高 职院校教 育教 学质 量的 提升和 人才培 养 目标 的实现 。因此 ,在 校企合 作办 学的背 景下 ,当前 高职 院校 要不断 加强 内涵建设 ,
端人才 , 为传统产业提高技术含量 、 提升产品结 构 、 提 高产 品附 加值培养 大批具有 创新能 力的高端技能
训。 面对新形势 , 高职院校要在主动服务学 习型社会 ,
同时 ,高职 院校在强化 实践教 学 、加强校 内外 实训 基地 建设方 面也做 了大量工 作 ,与之相 比 ,却 忽视了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 。主观上普遍认为一所学 校不可能专 门建设教师培训基地 ,从而使得 “ 双师 ”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途径与方法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途径与方法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途径与方法导读:本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途径与方法,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途径与方法肖琴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或技能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由此决定了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既能进课堂又能进工厂、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短,各职业院校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由传统学科大学培养出来的,基本属于“三门”教师,而有企业工作经历或在职业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具备高技术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可谓少之又少。

“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实践经验缺乏,技能教学能力不强,已成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

要想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培养高技术人才,培养出一支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笔者就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谈一些浅显的观点。

一、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激励机制职业院校要制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和激励措施。

如制定教研成果奖励办法、学科带头人评选及奖励办法等;对参加省、市技能比武成绩优异的教师重点奖励;在评先评优、晋级、“双师型”教师的工资待遇等从制度上、政策上向“双师”倾斜。

二、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职业院校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师的资格外,还应具备相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

因此,无论是刚分配来的新教师还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都必须到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尽快考取相应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

三、依托行业优势,到企业参观、调研、实习笔者学校是江西省轻工行办的下属职业院校,樟树盐矿也是其下属单位。

我校缺乏制盐、热动力等专业的高技能实习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可以依托行业优势,不定期派出老师到盐矿进行考察、调研和参观、实习,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方式和方法的研究摘要:“双师型”师资队伍不但要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行业实践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是应用型大学建设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本文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简要介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着重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与措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双师型教师,深化校企合作前言: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就变得必要和紧迫。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该了解现状和问题,明确目标,面向需求,立足实际,既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也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1:办学定位的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

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1]”。

地方本科院校,既不同于部属研究型大学和省属重点大学,也不同于各类高职院校,它应该有自己的边界,自己的办学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应当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以全新视角看待当今的高等教育,面向实现转型发展的国家需求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立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承担社会赋予高校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务,主动顺应形势,在本科教育阶段,更加注重培养面向基层,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主动完成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

2: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师资的要求以往师资队伍建设中追求的是高学历,高职称,而忽视引进应用型人才。

目前学校教师大多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没有实践经验,从而不了解实际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

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一、确立标准与选拔制度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首先需要明确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包括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选拔制度,确保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能够被选拔到师资队伍中。

二、培训与发展针对现有师资队伍,需要制定相应的培训与发展计划,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

培训内容应包括教育教学理论、专业实践技能、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知识,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如集中培训、在线学习、企业实践等。

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研讨会等活动,拓宽视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三、激励与评价机制为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与评价机制。

对于表现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晋升机会,如提高薪酬待遇、提供进修机会等。

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便更好地激励教师不断进步。

四、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同时,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

五、交流与共享为了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共享。

通过建立教师交流平台、组织教师沙龙等方式,让教师们互相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共同成长和进步。

同时,通过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共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果和资源,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

总之,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需要从确立标准与选拔制度、培训与发展、激励与评价机制、校企合作、交流与共享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摘要: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深入开展,为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已成为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中之重。

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职教理念,结合我院示范院校建设经验,本文提出了依托“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实现校企之间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合作互融,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模式,对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师型”师资队伍;新思路师资队伍是学校办学的主要条件,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教育部相关文件也明确做出规定,高职高专院校的“双师素质”的教师数要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70%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双师型”教师不足50%,远低于实际需求。

这表明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已成为今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目前国外校企合作中“双师型”教师角色有二:一是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技术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角色。

如澳大利亚的“TAFE”职业教育模式,专业教学和职业实践集中在校园内,教师同时承担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任务,因此对职业教师要求非常严格,除学历要求外,必须有3~5年行业工作经历。

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技术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角色。

如德国的“双元制”职教,它有职业学院和企业两个教学场地,学院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体,也传授一些基本技能;企业以传授实践技能为主体,也补充传授新的企业理念和有关的理论知识,因此专职教师必须获得博士学位且至少有5年以上的企业专业实践经历。

我国高职教育理论界对“双师型”师资的内涵理解和认识不一,甚至出现了认识上的差异,有“双证书(职称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双职称(讲师+工程师)”的教师即为“双师”教师之说,也有“双能力(双师经历)”的教师即为“双师”教师之说。

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明确指出,“双师型”教师并非是讲师与工程师的简单叠加或具有“双师经历”、“双证书”的教师,而是由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和教师综合构建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到比较一致的看法: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既要有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能力,又要具备工程师或技师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突破口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按照教育部要求,高等院校的师生比应达到1:14以上,教师的缺口很大:75%左右的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50%的专业教师是近五年进校的新教师,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不足,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而在现有的条件下,高职教师很少有获得实践培训的机会。

从职业院校来看,他们更关注被培训者,忽视对“培训者”的培训,这造成了培训质量难如人意;从物质条件来看,有限的经费投入造成高职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硬件的匮乏与落伍,使高职教育很难超前甚至紧跟时代的步伐;从教学场地来看,我国的高职教育基本上由高职院校来完成,企业和社会其他机构很少参与高职教育,这就使得高职院校难以建立足够数量的产学合作基地,造成专业训练场地缺乏。

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告诉我们,依托“产学研”相结合、建立“校企合作”交流平台,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最佳突破口。

一方面让教师直接从生产第一线获取企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获取相关培训证书,更好更快地建立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目标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由合作企业负责推荐专业骨干与高技能人才承担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任务,保证实践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以及相对稳定。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新理论、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流程、新规范不断涌现,“双师型”教师就成为一个动态的概念。

有些原本从企业工程师岗位调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师后,虽在当时已成为“双师型”教师,但在若干年以后他们的知识渐渐老化,实践经验也会过时。

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关键在于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获取实践经验,除掌握教学能力外,还要定期到生产单位学习与培训,掌握岗位操作技能。

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为及时改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

主要表现为:1.建立了校企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企业是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也是实训实践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

教师可以利用专业理论优势,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员工职业素养、专业理论提升等继续教育问题,参与企业新产品研发与项目攻关,让企业从合作中受益,同时培养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2.便于专业教师随时下企业,丰富实践经验,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轮空的间隙或寒暑假,深入合作企业开展调查研究、挂职锻炼和带学生实习。

这样就让教师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对员工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等的具体要求,便于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出改进意见,使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了解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维护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处理方法,便于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企业的真实案例作为今后的教学案例、毕业设计课题、课程设计或实训题目,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

3.解决了实训实践师资力量薄弱问题。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课程设置的要求,合作企业负责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管理与指导工作,负责推荐企业中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实践课程兼职教师,使生产第一线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直接引入教学课程中。

三、依托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高职教育应该具备开放性和多样化,根据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结合学院中长期师资规划、示范建设的实际情况,依托校企合作交流平台,我院已基本构建了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较强实践能力、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1.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为切实加强学院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出台了《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教师下企业实习管理办法》、《关于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文件。

一是鼓励专业理论课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产品研发与项目攻关;二是选聘企业中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与企业联手培养实训实践指导教师;三是引进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

2.明确校企合作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1)成立产学研办公室和工作领导小组。

教学副院长直接领导办公室工作,工作领导小组则由院长、副院长、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学生处、就业办以及专业系部的负责人组成,并设立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校企联络工作。

(2)建立校企人才资源库。

凡是学院的教师、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以及双方单位的管理人员,均被列入校企共享人才资源库中。

(3)拟定校企合作工作计划。

根据学院教学计划安排情况和企业实际运行情况,校企双方协商制订《年度支持工作计划》。

(4)成立技术应用型人才专家指导委员会。

邀请知名企业家及行业专家担任专家指导委员,预测未来几年的市场需求,共同开发相关课程,让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5)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这些企业不仅成为学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基地,也是教师的专业实践基地。

(6)明确双方工作职责。

校企双方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使人才共享机制与培养要求更合理、更清晰。

(7)建立双方互认的考核体系。

校企双方的人才在对方单位服务过程中的表现与成绩也将记录在人才共享资源库的“备注”栏中,作为其年度考核的参考依据。

3.细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案(1)明确院系二级的目标与责任。

根据近五年发展规划,制订3~5年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方案,责任到专业系,由人事处、教务处、产学研合作办等部门督促落实,并建立考核与奖惩制度,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完善培养制度。

(2)强化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或直接参与企业科研项目,支持教师在合作企业担任技术员、技术经理、技术顾问等兼职职务,并获得行业资格证书。

(3)选聘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合作企业还负责推荐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实践教学兼职教师,使人才培养过程得到了行业和学科的双重支撑。

(4)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让兼职教师接受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培训,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教学观摩,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理论素养,也丰富了他们的感性经验,使兼职教师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建设成果近年来,我院始终立足于服务浙江制造,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办学之路,先后与杭州、温州、台州、衢州、嵊县等地方政府建立科技合作关系,与著名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了大丰收。

依托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果卓然,办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

1.教师教学研究水平显著提高。

据统计,五年来,我院已与浙大中控、娃哈哈集团、航天电子等企业集团共建了23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聘请了163名行业专家担任学院顾问专家,企业推荐高技能人才担任实践课兼职教师129人,选派专业教师下企业实习达105人;完成260多项企业技术服务课题,50项研究成果获国家专利,目前合作在研的863工程项目和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各1项,有1项校企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有2项校企合作完成的教学改革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学生技能竞赛获奖全国领先,毕业生就业率全省领先。

由专兼职教师组成教练组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比赛,五年来我院共有600余人次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名列全国高职院校前茅。

如:首届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取得3金1银的佳绩;2008年先后获得国家级大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产品造型)大赛获一等奖且总分全国排名第一。

正是在种种荣誉的辉映下,我院毕业生供不应求,近五届毕业生的供需比达到了1:2.3,其中2004、2005、2006、2007、2008年首次就业率分别为94.87%、98.85%、99.57%、98.76%、99.56%,重点专业就业率达100%,名列全省高职院校前茅。

3.面向企业技能培训成效显著。

学院建立了国家、省、市、区级培训基地9个,积极承担政府、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是国家级数控技能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浙江省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浙江省技能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