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第三节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数学是历史地形成的。只有懂得历史,才能深刻理解数学。法国伟大的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曾说:“如果我们想要预测数学的未来,那么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学科的历史和现状。”近几年来,我国数学教育改革中,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致使数学史知识得到广泛的关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史选讲”作为一门选修课加以开设,进一步推动数学史和数学教学的融合。

一、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数学史,现在已经相当普及。各种教材都有关于数学史的材料。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帮助理解数学。

数学家发现数学的时候,是火热地思考着的。一旦研究完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则是冰冷的美丽形式。教师的工作是要揭开这层形式化外衣来显现数学本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内涵。

当然,完成这项工作有许多途径,应该说所有这些途径都属于教学方法范畴之内。但从数学历史的角度来把握数学本质也是其中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正如医生给病人看病,询问病人的病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样,理解数学也要知道它的发生、变化和发展的历史全过程,才能透析出隐藏于其中的数学内涵。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古希腊的演绎几何。为什么古希腊人要用公理化方法展开数学?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如何?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和古希腊数学的特征有何不同?弄清这些问题,对学生理解古希腊的演绎几何学,体会其中的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价值十分重要。

再如,西周时期的商高在解释勾股定理的来源时,提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其中明确地指出“矩”是一个最为根本的数学概念,它可以产生“方”(正方形),进一步可以产生与圆有关的数学知识(古代有“环矩以为圆”的说法),所以他认为只要对“矩”加以不同方式的变形(即折矩)就能衍生出新的数学关系(如勾股定理)。这是一个把握中国古代数学思想的典型例子。

因此,如若我们经常仔细品思这些数学历史素材,则定会“遂悟其意”,进而更为深刻地理解数学本质,形成全面、正确的数学观。

第二、提高数学的宏观认识。

数学教师的任务不仅要把书本上的东西说清楚,还要对数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有清楚的认识。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授人以业,还要授人以法,进而授人以道。教师要掌握这些“法”和“道”,必须宏观地理清数学发展的脉络,深入数学的本质。对于进行数学创新来说,数学史研究更具有指引的作用。数学史中记载了许多数学家发明发现的生动过程,向学生介绍这些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创造的方法、技巧,从而增强其创造力。如公元263年,刘徽对我国古籍《九章算术》的注释中提出了计算圆周长的“割圆”思想,刘徽本人精辟的论述:“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这些生动的描写,对后人是一种创新激励。

第三、数学史能够为数学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

数学历史可以把古人的思维与现今学生的思维作一番比较,共通的规律是什么?不同的特点又是什么?进而帮助设计数学教学。

例如,商高对矩形加以折叠(或者分割),叫做折矩(或者割矩),即把矩形沿对角线分割。然后“环而共盘”,叫做拼盘。如此一割一拼,不仅道出了复杂(直角三角形边的关系)源于简单(矩形)的深刻道理,同时给出了勾股定理的一个巧妙而简洁的证明。

上述方法可直接用于勾股定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其中蕴涵的思想(如简单与复杂的辨证关系,追求简洁的表达形式,讲究策略与方法等)对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四、数学历史能够凸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数学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数学定理,或一个数学公式,其背后就是一位人物、一种思想、一种品格或一种精神。前者是静态的,是“冰冷的美丽”,后者是活

生生的,是“火热的思考”。但要想透过“冰冷的美丽”,看到“火热的思考”背后的精神动态,数学历史便是最好的选择。笛卡儿主张“我思故我在”,打破欧氏几何的局限,创立解析几何的故事;欧拉著作等身,勤奋创作的精神,费马创立微分学思想、研究概率论、提出数论中的“费马大定理”,到300年后才完满解决。这些绚丽多彩历史故事,永远是激励后人进行数学创新的动力。

我们常说,读历史其实就是读人物,就是读人物的内心世界,品人物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一个数学历史人物的事迹也许会让某一个人因此而喜欢上了数学,甚至走上了探索数学奥秘之路。充分介绍中国现代数学家的贡献,激励意义更为直接。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等名家的事迹对青少年是很大的鼓舞。此外对当代世界数学有重大贡献的华裔数学大师陈省身等的名字也应该在中学数学课程中出现。感人至深的包头五中物理教师陆家羲的数学献身精神,同样是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材料。当我们品味出数学之中人文精神的底蕴,触摸到数学历史人物的情感、操行、思想和精神,并与之在思想上、精神上进行交流与汇合的时候,将会感召我们的心灵、激励我们的行动。此时,学生的人文感怀也就油然而生。

二、培养数学历史素养的途径

要想实现数学历史的数学教育价值,挖掘数学历史的数学教育功能,首先要提高教学设计者的数学历史素养,能够从简约的数学史叙述中看到其中的科学价值与人文精神。

首先,数学史要宏观把握。常常看到一些教材中的数学史介绍,只是提供一位数学家的画像,配以简历,说明做了“伟大”贡献就结束。这就太潦草了。宏观地把握各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才能起到教育作用。以勾股定理来说,如果仅仅了解它是什么时候发现的,由谁发现的,在中国叫商高定理,而在西方叫毕达哥拉斯定理等等,那就只看到了一些皮毛。只有进行东西方数学文化的比较,看到古人的思考过程和理性精神,那才能感染学生。

其次,数学史知识要运用细节。

运用数学史知识进行数学教学,如能关注数学历史发展中的细微之处,往往可以探得数学文化之精妙。例如,勾股定理为什么曾经又被称为陈子定理呢?因为《周髀算经》记载了陈子用勾股定理推算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太阳的直径。

这就表明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一大特色是追求实用价值。数学教学应该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但是也要防止以实用为唯一追求的狭隘做法。

又如,“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或“勾三,股四,弦五”),反映了中国古代数学形式化、符号化进程缓慢的特点。相比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虽然也是从古埃及的“黄金三角形”(即边长分别为3,4,5或6,8,10的直角三角形)发现勾股定理的,但很快过度到符号化的一般表示。此外,毕达哥拉斯也可能是受启于古巴比伦的勾股数(即一组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现在我们也称勾股数3,4,5为毕氏三数)。从3,4,5到勾股数是一个重要的数学进展。

再次,数学史知识要适当引申。数学是一种文明,要从数学历史中获得联系性的启示,融会贯通,才能充分发挥教育效能。

仍以勾股定理为例,要从早先的勾股定理,延伸到刘徽、赵爽的“勾股术”并引申到费尔马大定理;既要看到商高的证明,也要看到刘徽的证明,还要看到欧几里得的证明以及美国总统加菲尔德对勾股定理的多种证明;既要看到“环而共盘”,又要看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图案;既要看到“222

+=”,又要看人们预想的太空语言的表达方式等等。

a b c

三、数学史教育的原则

数学史教育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广泛性。

第一、科学性是第一位的原则。教师向学生传授的数学史知识必须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既不可随意编造,也不能无端拔高,更不可艺术加工,把数学史当作故事,随意虚构。特别在讲授中国的数学史时,实事求是更能激发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热情。

第二、实用性是指所讲的数学史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及将来工作有直接帮助作用。限于时间、授课计划,应有所侧重,例如初等数学中的数的起源与记法、无理数的导入与确立、圆周率、勾股定理、笛卡尔对直角坐标系的贡献等,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的概念、函数的概念、非欧几何的创立,不仅史料丰富,而且内容精彩,非常适合于课堂教学,对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趣味性指课堂教学要有趣味。题材的典型,情节的生动,发展的曲折,数学史上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例子不胜枚举,教者应恰当选材,能使课堂教学娓娓动听。讲授时要合理地运用语言,全身心地投入表达,语调同情节配合,知

识性与趣味性共生,应避免照本宣科或哗众取宠,要寓教于乐,以教为本。

第四、广泛性是指选取的数学史知识要不分年代、国家。数学是几千年来全人类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历尽千辛万苦共同取得的财富。在整个数学科学发展长河中,数学是在人类社会变革推动之下,各国数学家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探索的结果。因此在进行数学史教学时注意选择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史料,不能仅局限于中国的数学史。这样才能全面地、真正地、准确地展示数学史的全貌。

四、数学历史与数学教育结合中的一些注意问题

从目前来看,数学历史与数学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过程,确实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以下是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数学历史与数学教育要在深层次结合,避免表面化。例如,只提及历史上有那么个人,有那么回事,没有切入到更深层次的联系界面中,因而不能发挥数学历史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其次,数学历史与教学内容要融合,不要割裂。这就是说,不要介绍一段数学历史,然后接着讲课程内容,前后没有任何联系,不作任何衔接,给人一种断裂感,学生在思想上不能得到启发。

再次,运用数学史知识要客观,不要片面拔高。例如,对于到底是商高定理出现早,还是毕达哥拉斯定理出现早的问题,应该根据史实客观地叙说,多一些谦逊的态度、欣赏的目光,不要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事实上,在勾股定理的发现上中国人是否走到了前面至今没有定论。目前比较倾向于古巴比伦的勾股数为勾股定理的最早原形。至少是知道勾股数的时间,比起我国公元前1000年的《周髀算经》中描述的勾股定理要早几百年的时间。

最后,数学史用于教育,要把爱国主义和国际意识统一起来,不要局限于发现的迟早。数学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科学发现上,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应该彼此借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能以己之长,说人之短,借以提高自己的信心。相反,要实行拿来主义,把外国的一切优秀文化,包括数学成就都充分尊重,吸收过来。“洋为中用”,为中国的建设服务,这是爱国主义的精粹。我们注意到,许多国家的数学教学大纲中,并没有直接提到“爱国主义”的字样,但是他们强调联系现实生活,努力吸收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数学成果,为发展本国科

学事业服务,实际上也是爱国主义教育。数学上的成就不能只论迟早,不可用比别人早多少年作为衡量数学成就的标准。

人类的数学文明最早起源于巴比仑,其次是埃及。巴比伦的泥板、埃及的纸草书上的数学记载都在公元前1000年以上。即便是后来的古希腊的数学文明也远早于中国。中国古代数学虽然出现得比地中海文明要迟许多,但是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样为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著名数学家,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奖的吴文俊教授,曾经十分深刻地指出,中国古代数学的优秀传统是“算法数学”。中国算学虽然缺乏古希腊式的公理化演绎体系,却十分准确地用算法的形式表达出来。1970年代,吴文俊教授从研究中国古算受到启发,并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思考,发展出了世界领先的“数学定理机器证明”方法(世称“吴方法”)。这样的古为今用,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才能真正激发起民族自豪感。

如何运用数学史进行数学教学,是一个国际数学教育界共同关心的问题。1998年,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在法国马赛组织了一次“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专题研讨会①。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数学文化,要求数学教学充分反映数学的文化底蕴,从课程内容,概念形成,证明方法,习题配置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使数学史融入、丰富和促进数学教学。

总之,数学史不是竞赛场,仅仅记录“胜者为王”。数学文化观念下的数学史,要把握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到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是如何各自发展,又如何彼此融合,互相促进的。

思考与练习

1.试举例说明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价值。

2.怎样认识数学史教育中爱国主义和国际视野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阅读有关吴文俊研究中国古代数学史,并做出机器证明创新工作的文献。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答案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答案 1.台体体积公式的教学 《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对台体及其体积公式的内容做了删减,在新人教版数学必修2中也仅列出台体的体积公式,并未对其由来和证明过程做介绍.然而,台体体积公式所隐藏的数学价值却不能被一个简单的式子给遮盖住.克莱因在《古今数学思想》一书中用这样一句话来展示它的魅力:“埃及几何里最了不起的一个法则就是计算截棱锥体的体积公式!”可见,若是在讲授台体体积公式这块内容时,只是粗略的介绍计算过程、重点记忆式子结构就太遗憾了,这就损失了一次宝贵的与数学史交流的机会,更可惜的是,学生也会因此错过对台体体积公式产生良好建构认知的过程. 朱哲与张维忠撰写的《一节基于数学史的教学课例:正四棱台的体积公式》一文中,对正四棱台的体积公式证明给出了若干种办法,令人眼前一亮!作者不单单从台体定义的角度出发,利用“补”的方式证明公式,还引导学生采用各种不同的“切割”方式进行证明.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作者在教学中引入了一段数学史料,启发学生探索古埃及人是如何得到台体体积公式的,并最终揣摩出了古埃及人得到公式的思路. 这里的价值除了体现在感慨数学产生的伟大外,更重要的是

学生能按照前人的思路思考问题,四千年前的数学正是人类史上数学的起点,数学是怎么来的?数学的思想是由什么产生的?这些问题都太重要了!有了这些内容的强化,才能使学生在认知“台体体积公式”这块内容时产生足够多的看法、产生足够多的观念,才能对其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可见,数学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兴趣的培养。 2.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纵观国内外关于“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发现这个领域的相关研究不少,并且热度也一直不减.国际上把对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的研究简称为HPM,有不少学者一直从事这方面领域的研究. 国内也很重视在数学教育中对数学史的融人.在新课标中,“课程的基本理念”里就指出:“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并设立了一本《数学史选讲》的选修教材,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对数学史的重视.另一方面,国内的学者们自2000年来对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研究颇多,发表过上千篇相关论文.笔者对其做了一个简单的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它们的观点大多如下: 观点一:数学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史修养. 观点二:数学史可以显示多元文化差异,促使学生形成丰富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及发展措施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及发展措施 摘要: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枝干,数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在科学技术、工程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数学教育,则是促进数学知识和技能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数学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数学教育中,数学史被视为一门“应用历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历程、掌握数学思想的演变、培养数学兴趣和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将就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对数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教育;关系;发展措施 一、引言 数学史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发展及其实践应用的历史,并探索它们和社会、文化、科技、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关系。数学教育则是以数学知识、技能、思想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是人类数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就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对数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二、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 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历程。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史,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掌握数学发展的脉络和发展规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和本质。 其次,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的演变。在数学史中,可以发现许多数学思想是在一代代数学家的实践中逐渐成熟的。通过对这些数学思想的追溯和探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数学思想的本质和演变过程,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另外,数学史还可以对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热情产生积极影响。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数学的奥秘和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数学教育发展的措施 1.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水平。教师是数学教育的关键环节,他们的水平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着数学教育的发展。因此,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数学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和教育能力,增强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 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尽管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适用于现在,但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一、数学史有它的教育价值: 普及数学史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旨趣;学史能够给数学课堂教学添色增彩;中小学教材渗透着丰富有趣的数学史;数学史是认识数学知识本质的催化剂;数学史本身蕴含着当下教材基本知识。 二、数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目前学术界通常将数学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一、)萌芽数学时期(公元前600年以前); (二、)常量数学时期(前600年至17世纪中叶); (三、)变量数学时期(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20年代);(四、)近代数学时期(19世纪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五、)现代数学时期(20世纪40年代以来)。 第一阶段有一下两项重要成果:计数制度的产生和使用(如图1)。测量和 图1 作图(如图2赵爽对勾股定理证明方法,图文结合)。

图2 第二阶段是常量数学时期(初等),那个时期数学发展的两条主线: 1.中国初等数学的辉煌成就、 2.灿烂的古希腊数学。 其中中国初等数学的辉煌成就有三次发展高潮:(1)两汉时期;(2)魏晋南北朝时期;(3)宋元时期。 领先的成就有: 1、计算技术的创用 2、加、减、乘(九九表)、除;分数、小数、近似计算 3、更相减损术、比例算法、盈不足术 4、刘徽的“割圆术”,祖冲之的“圆周率”,祖暅原理,算经十书 宋元四大家:杨辉、秦九韶、李冶、朱世杰。贾宪三角(杨辉三角);秦九韶《数书九章》之“正负开方术”、“大衍求一术”;朱世杰之《算学启蒙》、《四元玉鉴》的“招差术”、“垛积术”;李冶是的“天元术” 第三时期变量数学时期主要有:几何学的变革;微积分的创立与

发展;多分支的形成:集合论、抽象代数、复变函数等,这几个重要成果。 几何学的变革时期代表人物有费尔玛、高斯、笛卡尔等。笛卡尔在实际上建立起了历史上第一个倾斜坐标系,把几何和代数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微积分虽然不是牛顿与莱布尼兹发现创造的,但却是他俩大体完成的。牛顿改变了以往从“和的极限”到“定积分”的老路,开创了从导数到不定积分到定积分的新路。清楚得表明了他对微分和积分互逆关系的认识。莱布尼兹认识到求积依赖于在横坐标的无限小区间上的纵坐标之和或无限窄小的矩形之和。更重要的是他认识的求和(积分)与求差(微分)运算的可逆性。 数学方法:(1)化归的方法、(2)变换的方法、(3)类比的方法、(4)归纳的方法、(5)合情推理的方法、(6)反证法、(7)数形结合的方法、(8)分类讨论的方法、(9)运筹的方法。 数学观点:(1)近似的观点、(2)抽象的观点、(3)一一对应的观点、(4)对称的观点、(5)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观点、(6)“变中有不变”的观点、(7)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观点、(8)运算与结构的观点、(9)博弈的观点、(10)关系、等价关系、序关系、相关关系、比例关系、函数关系的观点 数学思想:(1)“命题需要证明,证明依靠逻辑”的思想、(2)量化的思想、(3)数学建模的思想、(4)最优化的思想、(5)公理化的思想、(6)数学机械化的思想、(7)数据处理与数理统计的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现状及展望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现状及展望 本文旨在探讨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数学史研究与数学教育之间存在密切,二者相辅相成。通过对数学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从而为数学教育的优化提供借鉴和指导。数学教育的进步也反过来促进数学史研究的深入。 自萌芽时期起,数学便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这个过程中,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制于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在我国的开展尚面临诸多挑战。尽管如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当前,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学思想、方法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二是数学课程与教材中数学史的融入与实践;三是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相结合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促进;四是数学史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等。尽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研究方法单实证研究不足等问题。 展望未来,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开展:一是加强跨学科研究,促进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二是注重实践研究,

探索数学史如何更好地融入数学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全球化发展。我们应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学术交流,鼓励多样化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二是提高研究者的综合素质,培养跨学科、全面发展的人才;三是推广数学文化,提高公众对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对于理解数学知识、优化数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现状和不足,结合国际发展动态,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发展策略。要重视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提高全社会的数学素养和文化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的道路上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数学史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资源,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学科,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现状,以期为数学教育的优化提供参考。 数学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学史料的融入、数学文化的传承、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等。存在的问题主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绪言(一) 1 【单选题】(A)于1758年出版的著作《数学史》是世界上第一部数学史经典著作。 ?A、蒙蒂克拉 ?B、阿尔弗斯 ?C、爱尔特希 ?D、傅立叶 2 【单选题】首次使用幂的人是(C)。 ?A、欧拉 ?B、费马 ?C、笛卡尔 ?D、莱布尼兹 3 【单选题】康托于(B)年起开始出版的《数学史讲义》标志着数学史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A、1870 ?B、1880 ?C、1890 ?D、1900 4 【判断题】历史上最早的数学史专业刊物是1755年起开始出版的《数学历史、传记与文献通报》。错误 5 【判断题】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选集》中记载了关于丢番图年龄的诗文。(错误)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绪言(二) 1

【单选题】卡约黎的著作《数学的历史》出版于(B)年。 ?A、1890 ?B、1894 ?C、1898 ?D、1902 2 【单选题】史密斯的著作《初等数学的教学》出版于(A)。 ?A、1900 ?B、1906 ?C、1911 ?D、1913 3 【单选题】(D)数学史教授卡约黎倡导为教育而研究数学史。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4 【判断题】四等分角以及倍立方问题同属于三大几何难题,是被证明无法用尺规做出的。(错误) 5 【判断题】史密斯倡导建立了ICMI。(正确)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绪言(三) 1 【单选题】Haeckel的生物发生定律应用于数学史中即为(C)。 ?A、基础重复原理 ?B、往复创新原理 ?C、历史发生原理 ?D、重构升华原理

2 【单选题】史密斯的数学史课程最早开设于(C)年。 ?A、1889 ?B、1890 ?C、1891 ?D、1892 3 【单选题】《如何解题》、《数学发现》的作者是(C)。 ?A、庞加莱 ?B、弗赖登塔尔 ?C、波利亚 ?D、克莱因 4 【判断题】M.克莱因认为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是数学家历史上遇到的困难,数学史可以作为数学教育的指南。(正确) 5 【判断题】18世纪欧洲主流学术观点不承认负数为数。(正确)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绪言(四) 1 【单选题】HPM的研究内容不包括(D)。 ?A、数学教育取向的数学史研究 ?B、基于数学史的教学设计 ?C、历史相似性研究 ?D、数学史融入数学科研的行动研究 2 【单选题】HPM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其中不包括。D ?A、大中学校数学史课程 ?B、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上的运用 ?C、各层次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的观点

浅谈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联系

浅谈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联系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之间的联系有以下几方面:在教育教学中学习数学史的作用;数学史对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密切作用;数学史与数学课堂紧密相连。 标签:数学史;数学教育;数学教学;课堂:作用 数学史是学习数学、认识数学的工具。要想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就应该在数学课堂上合理运用数学史作为补充和指导。学习数学史,开发学生数学思维,有效的数学课堂都与数学史的使用有密切联系。如果数学教育只停留在数学理论本身的学习上,甚至对数学理论的实质也没有深入探究,学生就不可能理解数学知识体系之上的数学思维和信仰。因此,学习数学史对的数学教学有重要作用,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数学观念、数学思维、数学整体意识有特殊意义。 一、在教育教学中学习数学史的作用 1、学习数学史,有助于激发学生爱国精神。 学习数学史,了解我国数学的过去,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并能更加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不仅历史上辉煌,未来必将更加辉煌。 例如: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在数学史上,中国古代汉到金元的期间,中国古代数学硕果累累,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刘徽、祖冲之父子、贾宪、秦九韶、李冶、朱世杰生平著名数学家及《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注》、《数书九章》、《测圆海镜》、《四元玉鉴》等名著,创造了许多世界一流的成果。近几十年来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在许多领域跨进了世界先进行列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陈省身数学奖”获奖者李邦河说:“我在研究微分拓扑时得到的乐趣之一,就是经常能在文献上看到或在自己的文章中用到陈省身示性类、吴文俊示性类、周炜良定理、陈省身公式等。这些镌刻着中华民族前辈数学大师们成就的丰碑,使人感到异常亲切,异常舒畅,也激励着我奋发工作”。 2、数学史,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般数学教学给学生一种幻觉,似乎数学是没有变化和成长过程的,是生就天衣无缝的完整体系,是看似令人生畏的概念、公式、定理组合。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穿插数学史,将数学产生,发展,变化的科学演化过程暴露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懂得数学是一个动的成长的科学。数学概念和理论是通过克服一系列矛盾、挫折而形成的,它不是固定的,并且是可以修理的。从而使学生克服绝对化、简单化和神秘感,使学生更加理解数学和热爱数学。 例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他的研究课题《哥德巴赫猜想》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他的雄心壮志就是在念中学就树立的,老师给他们介绍了哥德巴赫猜

(完整word版)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第三节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数学是历史地形成的。只有懂得历史,才能深刻理解数学。法国伟大的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曾说:“如果我们想要预测数学的未来,那么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学科的历史和现状。”近几年来,我国数学教育改革中,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致使数学史知识得到广泛的关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史选讲”作为一门选修课加以开设,进一步推动数学史和数学教学的融合。 一、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数学史,现在已经相当普及。各种教材都有关于数学史的材料。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帮助理解数学。 数学家发现数学的时候,是火热地思考着的。一旦研究完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则是冰冷的美丽形式。教师的工作是要揭开这层形式化外衣来显现数学本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内涵。 当然,完成这项工作有许多途径,应该说所有这些途径都属于教学方法范畴之内。但从数学历史的角度来把握数学本质也是其中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正如医生给病人看病,询问病人的病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样,理解数学也要知道它的发生、变化和发展的历史全过程,才能透析出隐藏于其中的数学内涵。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古希腊的演绎几何。为什么古希腊人要用公理化方法展开数学?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如何?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和古希腊数学的特征有何不同?弄清这些问题,对学生理解古希腊的演绎几何学,体会其中的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价值十分重要。 再如,西周时期的商高在解释勾股定理的来源时,提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其中明确地指出“矩”是一个最为根本的数学概念,它可以产生“方”(正方形),进一步可以产生与圆有关的数学知识(古代有“环矩以为圆”的说法),所以他认为只要对“矩”加以不同方式的变形(即折矩)就能衍生出新的数学关系(如勾股定理)。这是一个把握中国古代数学思想的典型例子。

2022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综述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综述 12世纪时,有关古希腊和中世纪阿拉伯的数学书籍就作为一种数学古籍和数学研究的形式流传入西欧,对西欧数学发展产生了影响。近代以蒙蒂克拉出版的经典著作《数学史》为代表,数学史走入人们的视野,但早期的数学史学者包括蒙蒂克拉、康托尔并未关注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二者的联系。1855年,《数学历史、传记与文献通报》诞生于法国,这也是历史上第一种数学史专业刊物。随着数学史研究愈发细化,许多学者渐渐认识到,史料性质的数学史有着多样的教育价值,如英国数学家德摩根(A.De Morgan)指出,研究数学知识的发展进程和历史次序,能够给数学教育带来思考和帮助。 1972年第二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PM)理论应运而生,HPM的研究工作涉及到教师、学生、教学等多个方面,从“为教育的数学史”材料出发,研究历史相似性的相关规律,探索数学史如何融入教学实践,HPM与教师专业发展又有何联系等等。本文主要关注“融入数学史的教学实践研究”。 HPM理论最终指向实践教学,阐释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以数学史视角进行切入与设计,探讨了融入数学史作为一种数学教学方法,有何效果,又如何实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和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史的持续关注,HPM理论开始走进一线数学教师的视野,数学史也渐渐走进一线的数学课堂。 一、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的沿革 国际上将专门研究数学史与数学关系的组织成为HPM。数学史

与数学教学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很早就引起了数学家,数学史家和数学教育家的关注,在19世纪初就有一些数学家关注到了数学史与数学学习的关系,如阿贝尔(Niels Henrik Abel,1802-1829)就认为学生“在数学上取得进展,应该向大师学习而不是他们的学生”。1896年,卡约黎(Florianeaj Cajori, 1859-1930)在《A history ofelementary mathematics with hints on methods of teaching》中写到:“儿童的教育必须要考虑目前的与历史上人类的教育相一致的方式安排,换句话说,个体的知识发生要遵循种族的知识发生所经历的相同过程”。而且他认为数学史对数学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发资源。对于在数学教育中使用数学史的问题至少可以追溯到1890年以前。像美国著名数学史家卡约黎(Florian. Cajori, 1859-1930)、美国著名数学史家和数学教育家史密斯(David Eugene Smith, 1860 -1944)、意大利著名数学史家洛利亚、丹麦著名数学史家邹腾(Hieronymus Georg Zeuthen,1839-1920)、英国著名数学家德摩根(A. De Morgan, 1806 -1871)、荷兰著名数学史家迪克斯特休斯(E. Jan Di2jksterhuis)等欧美数学家、数学史家都大力提倡数学史的教育价值。他们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数学史都各有论述。“HPM”这个名称源自于1972在英国埃克塞特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的一个工作组,HPM团队开始发展壮大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它的团队来自于世界范围内的数学教育家,数学史家和数学教师,其目标是运用数学史,提高数学教育的水平,并且从1984年开始,HPM每隔四年就举办一次卫星会议。从世界范围来说,HPM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领域,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结合的实现研究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结合的实现研究 摘要:数学史的强大教育功能已逐渐为大家认识和接受,但在现行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实现它与数学教育结合则研究得并不深入。本文从数学史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数学史与中学数学教育的在课堂和课外的结合方式等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教育结合 数学史强大的教育功能逐渐被大家认识和接受,新课程中在选修模块中也加入了数学史的内容,但在现行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实现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结合则研究得并不深入。实现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结合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在数学教育中如何选择数学史内容。 1 中学数学史教育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既然是把数学史内容用于中学教学就必须考虑中学生的特点和它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所以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针对性。我们需要明确中学数学史的内容是针对中学教学需要的,不是进行史学研究或考查。到底是杨辉三角还是贾宪三角都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特征和与二项式展开系数之间的关系。学习它们的目的不是进行史学研究,能引起学生兴趣就好,能启发学生思维就好,能增进学生认识就好。 第二,连贯性。这种连贯性不是说所选的数学史材料要按时间的顺序展现给学生,而是说在某一体系的介绍时保持一定的完整性。比如说初中阶段介绍负数的产生,无理数的发现,高中阶段在加上复数的应用,整个数域的扩充就保持了连贯性[1]。 第三,目的性。数学史与中学数学教育的结合首先要明确一个观点,不能为教历史而教历史,基本历史常识固然是需要的,但更高的层面应该是为数学教学而历史。数学史与中学数学教育的结合不仅仅是告诉学生一些有趣的故事,增加一些学习的花絮,而是实实在在的要促进学习,促进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提高。 在这种前提下,学生本身数学知识水平就显得有些重要了,数学史的内容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呈现的故事,而应该是有数学味道,学生能体会到的数学内容。大数学家的发明创造再简洁、再严密、再完美,中学生的知识层面制约了他们对这些数学内涵和魅力的欣赏。所以那些紧扣教材的,学生真正可以理解的内容就显得尤为宝贵了。在这些材料上的挖掘也许比讲讲那些对中学生来说高深的数学定理的名字,加上几句十分美好的感叹要有用得多。只有学生在对数学史内容的学习中遇到和数学家相似的困惑,才能理解数学家创造的精髓所在,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数学史教学的目的可以说才真正的达到了。 2 数学史与中学数学教育的结合方式探讨 具体到中学教学的实践,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结合可以从课堂和课外两个方面来实现: 2.1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在课堂的结合 数学史与数学教学最直接的结合是在课堂上,这种结合方式的最大优势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自己对数学史的理解和感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高屋建瓴的数学理解、数学观点必将给学生醍醐灌顶之感。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史作为引入背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情景的创设对整堂课的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课堂情景的创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史知识为课堂情景的创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一个古算术题,一段科学家的故事,都可能创造出充满趣味,引人入胜的课堂。 (2)在课堂上展示。中学阶段生物、地理等课堂上展示的图片模型总是那么让人难忘和充满期待,数学课堂则显得枯燥很多。事实上,数学课堂上数学家的图片,邮票等实物的展示同样能使学生印象深刻[1],不要一成不变的认为数学课堂不需要“花哨”的包装,一张纸、一支笔就够了,

数学史与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史就是数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记录了数学的发展脉络,包括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著名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马赫曾经说过:“没有任何科学教育可以不重视科学的历史与哲学。”数学教育同样如此。华东师范大学汪晓勤教授领衔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研究十余年,总结出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四种运用方式:附加式、重构式、顺应式和复制式。附加式即在课堂上讲述数学故事、历史背景等,没有直接改变教学内容的实质;重构式是借鉴或重构知识的发生、发展历史;顺应式即顺应教学实际,根据历史材料编制数学问题,或对历史上的思想方法进行适当改编;复制式是直接采用历史上的数学问题、解法等。基于此,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的导入、新授、应用、拓展环节中融合数学史,旨在丰富、润泽学习过程,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一、导入——附加式呈现数学史, 激趣启思,意趣交融 导入环节是课堂的开端。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将教学内容与相关的数学史资料进行创造性加工,或编辑成妙趣横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设计成问题,引发数学思考;或整理成纪录片,拓宽学生视野。如学习时、分、秒时,播放时间发展史的资料:在古代,祖先们白天外出,晚上回到山洞,昼夜交替,一个轮回就是一天。后来人们发现,太阳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在不同时刻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就发明了日晷来确定时间。人们还发现容器中的水或沙子,从一个小孔中流出的时间是固定的,就想到了用水钟或沙漏来计量一天的时间。

再后来钟表出现了,时间的计量越来越精确。通过附加呈现的时间史,让学生了解到钟表是先人在历史长河中,通过不懈努力才发明创造出来的,体会到人类探索的艰辛与曲折和人类执着的探索精神。数学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让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再提出问题:钟表又是如何计时的呢?引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心智,促进高效数学课堂的开展。 二、新授——重构式演绎数学史, 探索本质,积累经验 美国数学家、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曾经说过“: 学习数学只有当看到数学的产生、按照数学发展的历史顺序或亲自从事数学发现时,才能最好地理解数学。”教材中呈现的是结论,看不到该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影响学生对知识的亲近与理解。教材呈现的只是“一棵树”,但是数学史可以呈现“一片森林”。从数学史这片“森林”中,可以看到知识诞生的内在逻辑,看清知识的内涵本质,以此引导学生去触摸数学本质,领悟学习真谛。如《角的度量》一课,许多教师是按照“认识量角器——介绍量角器使用方法——进行量角练习”的顺序组织教学的,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主要原因是缺少探究活动,学生对量角器是单位小角的累加这一本质认识不到位,思维深度不足。强震球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量角器本质的认识上。教学步骤如下:(1)比较:∠2大于∠1,但到底大多少呢?无法准确描述。用10度的小角量∠2,∠2比∠1大了一个小角。(2)启发:用小角测量比∠1和∠2都大的∠3时,要把一块块小角拼起来测量比较麻烦,

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重要性的论文

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重要性的论文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重要性的论文 数学是研究空间的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一门历史性很强的学科,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教育就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数学史是研究数学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即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的联系的一门学科。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已经越来越为许多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所关注。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有机结合早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热点问题。现代微分几何的奠基人陈省身曾经说过:“了解历史的变化是了解这门科学的一个步骤。”学习数学史应该成为数学教育的一个部分,帮助润色与提升数学教育。所以在数学教育中,我们可以考虑将适量的适合的数学史知识较为系统地引入数学课堂,助于数学学习,贯穿日常生活。 一、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列宁指出:“一种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最宝贵的一部分,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以智慧。” (一)学习数学史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数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吴文俊院士曾说过:“数学教育和数学史是分不开的。”随着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对数学教育的本质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奠基性意义,对学生的整体和长远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发展,使之培养成为“会认识、会做事、会做人”的合格公民。由此可见,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应用于认识一切客观事物。对于数学中的抽象概念和理论,学生如果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就会对其有更深入的认识。而数学史的学习会使学生认识到某些知识的产生、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知道数学不是子虚乌有的。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讲述与抽象概念相关的数学史,比花长时间在认真分析概念的效果好得多。高中课程标准则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作为一条基本理念,并将“数学史选讲”作为选修课程的专题。因此,学习数学史是数学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 (二)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存在重要价值 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中数学史知识的渗透逐步得到重视。初中人教版数学教材也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数学史知识以“读一读”的形式纳入其中。那么加大数学史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力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意

数学史与中学数学教育

数学史与中学数学教育 作者:陈富丽 来源:《成才之路》 2014年第15期 河北遵化陈富丽 在国际数学领域中,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各国数学界人士的重视。数学史 与数学教学关系国际研究小组的成立充分证明了其受重视程度。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 也做着积极的努力,新课程改革就是一项数学教育界的重要举措。 数学史对中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受到了许多数学家的重视。将数学史融入到中 学数学教育中,完全符合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学习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数 学知识,可以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思维发展过程,能够理解不同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对数、微积分,研究方程、函数等,这些内容都是在高中数学中常会遇到的重要 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适当地讲授与之相关的数学史内容,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学习数学家们勇于挑战真理、刻苦钻研、永不放弃的科学精神,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教育学生,使其能够在平时的学习中提 高学习热情,养成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在讲授推理部分内容的时候,可在课堂教学中引 入近代数学的三大猜想:费马猜想、四色猜想、哥德巴赫猜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在讲授哥德巴赫猜想时,让学生体会猜想具有偶然性,要善于改变和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数学史对课堂教学具有辅助作用。数学知识和历史知识是互补的,让学生了解数学史知识,会使学生比较深刻地了解所学知识,知道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对他们引入的动机和产生 的后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与之相关的数学史内容,能够刺激学生的探索心理,让他们 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内容,大大提高其积极性。 数学史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从整体上对知识加以认识和把握,组织成结构良好的知识网络。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缺乏数学史的知识,不知道所学知识在数学学科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因而不知道所学知识有何用。我国高中新课改针对数学史的要求,根据国际数学的发展趋 势中对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潮流,采取了开设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措施。《数学课程标准》新意迭出,在教学内容上的亮点之一是增加了数学史方面的内容,数学史选讲大体包含六 个方面的内容:数学发展史、代数学发展史(数与符号)、几何学发展史、微积分(分析学)、数理逻辑与计算机科学、名题赏析。 数学史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史学习则是数学教育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教 学过程中这一领域让许多一线教师以及数学教育研究者都普遍关注。数学史融入数学课程,有 助于学生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数学的史学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可以通过选修课程形式或者网络教学传达给学生。 (河北遵化一中数学组)

数学史与高中数学教育.docx

数学史与高中数学教育 数学史对于数学教育的意义早在19世纪就被西方数学史家和数学教育工作者所认识。这种认识似乎又与18世纪的一种教育理念密切相关: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创始人孔德(https://www.360docs.net/doc/c719084260.html,te,1798―1857)提出,对孩子的教育在方式和顺序上都必须符合历史上人类的教育,因为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历史上人类知识的发生是一致的。这种理念使后世数学教育家相信:数学史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就是一种十分有效、不可或缺的工具。19世纪的数学教育杂志――法国的《新数学年刊》以大量篇幅刊登东西方数学史、数学文献方面的文章,英国著名数学家德摩根(A.DeMorgan,1806―1871)强调数学教学中应遵循历史次序,美国著名数学史家卡约黎(F.Cajori,1859―1930)强调数学史对数学教师的重要价值,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H.Poincare,1854―1912)在出版于1908年的《科学与方法》(ScienceetMethode)中认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完全按照数学史上同样内容的发展顺序展现给学生,美国著名数学史家和数学教育家、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第二任主席史密斯(D.E.Smith,1860―1944)提倡数学教育中对数学史的运用,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波利亚(G.Polya,1887―1985)也持有与庞加莱类似的观点。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登塔尔(H.Freudenthal,1905―1990)则批评那种过于注重逻辑严密性、没有丝毫历史感的教材乃是“把火热的发明变成了冷冰冰的美丽”,认为数学史应该是数学教师用于数学教学的必备知识。到20世纪70年代,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意义已经是许多西方数学教育家的共识:利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启发学生的人格成长、预见学生的认知发展、指导并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构筑数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等等。 于是我们看到了西方中学数学课本中数学史内容的增加。丹麦的一套中学教材即由女数学史家安德逊(K.Anderson)主编,数学史完全融入了教材内容本身。波兰的中学数学课本含有丰富的数学史知识,如著名数学家生平、数学符合的起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活动或数学思想(包括埃及、中国、印度、希腊的数学),等等。 数学素养包括知识、才能和思想三个方面,即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素养。这三个方面彼此联系,层次由低到高。形成数学素养的关键是要在知识传授、才能培养及有目的有计划的素质教育中让学生理解数学蕴涵的精神、思想、观念、意义等内容,并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处理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意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数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及数学的美,首先是从数学的发展史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当然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继承人类文化的过程,因为人在本质上是文化遗传物,世世代代积累的文化要由人来继承。所以在高中阶段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其数学素养的提升。笔者通过在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认为数学史对高中数学教育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讲数学一定要讲知识的背景,讲它的形成过程,讲

数学史与中学数学教育-最新年文档

数学史与中学数学教育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也是数学家们刻苦勤奋、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以生命和热情谱写的壮丽诗篇。它不仅追溯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还探索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历史上数学科学的发 展对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在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适度、适量地融入一些数学史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一、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数学史是数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和价值观,特别是要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只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学生才能自觉的学习数学,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终身受用的。 数学史是学习数学、认识数学的工具。人们要弄清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发展过程,增长对数学的通识,建立数学的整体意识,就必须运用数学史作为补充和指导。特别是,现代数学的体系犹如“茂密繁盛的森林”,使人“站在外面窥不见它的全貌,深入内部又可能陷身迷津”,数学史就是在这森林里指引方向的“路标”,给人以启迪和明鉴。 二、融数学史于数学教育之中是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

向 1.在数学教育中融入数学史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数学是比较枯燥单调的,不像物理、化学那样直观,也不像历史、地理那样生动有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穿插数学史的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例如在课堂上介绍一些数学家的趣闻轶事、数学概念的起源、古今数学方法的对比等等,都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2.在数学教育中融入数学史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古人说“读史可以明智”,“智”的意思就是启迪,开发智力。数学是人类理性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晶,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只有通过自己理解获得知识,学生才能进行创新学习。 3.在数学教育中融入数学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 质 我国是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国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介绍祖冲之的圆周率、刘徽的极限思想,还有古代著作《九章算术》、现代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以及“鸡兔同笼”“七巧 板”“折竹问题”等中国经典的数学问题。国外的如阿拉伯数字的由来,莫斯乌比带的妙用等等。这些丰富的数学史料会让学生

数学史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关联建立与发展

数学史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关联建 立与发展 德国数学家海尔布罗纳与法国数学家蒙蒂克拉分别于1742年和1758年出版的《世界数学史》与《数学史》,标志着一个独立研究领域—数学史的出现。之后,数学史的教育价值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1972年,研究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的国际研究小组(hpm)成立,数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数学史与学生的认知提升、数学史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等都是其研究与关注的主要内容。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揭示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曲折过程,包含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思维过程,是人类智慧宝库中的结晶。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数学史的教育功能,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提出“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认为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对数学的发展历程有所认知,还可以让他们初步体会数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史做出的非凡贡献,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激发他们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2005年5月,我国“第一届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会议”在西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多个省市以及国外著名大学的众多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围绕如何将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相结合以及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史这一主题展开。该会议提出了研究数学史的重要目的—为历史而历史、为数学而历史、为教育而历史。 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对这一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细致化。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中提到,数学文化是教材中不学发展史

的相关材料,帮助小学生了解数学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增加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家严谨和认真的治学态度,欣赏数学所蕴含的逻辑美与形式美等。例如,可以引入《九章算术》、《几何原本》、珠算、黄金分割等数学史料。在教材内容设计上,《标准》还提倡要为学生提供一定量的数学阅读材料,包括背景材料、史料知识等,供学生选择阅读。 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联系和互动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一纲多本”的理念下,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态势,数学史作为数学背景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呈现出多维度的渗透与融入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特点。下面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两个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作为对象进行简要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共十二册,每册平均约110页。其中,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下册均未安排数学史相关内容。涉及的数学史内容包括三年级上册的分数表示法、乘号的来历、古代计时工具介绍;三年级下册的七巧板、加减符号、小数的表示法、除号的来历、指南针等等。纵观涉及数学史内容的6本教材发现,除了六年级上册只有一处数学史内容—鸡兔同笼外,其余各册所含较多,共23处。且每处篇幅大小不等,从1/4页到一页不等。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平均每册110页左右。其中,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下册均未涉及数学史内容。其余几册共有13处,分别为三年级上册的24时计时法、分数的产生、古代计数法;四年级上册的计算工具的发展、古代乘法计算(铺地锦);四年级下册的哥德巴赫猜

(完整word版)数学史复习资料

《数学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可公度量:对于任何两条给定的线段,总能找到某第三线段,以它为单位线段能将给定的两条线段划分为整数段。这样的两条线段为“可公度量”,即有可公度量的度量单位。这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世界任何量都能表示成两个整数比信念的反应。 2、出入相补原理:一个几何图形(平面或立方体的)被分割成若干部分后,面积或体积总保持不变。 3、费马大定理:关于X、Y、Z的不定方程X n+Y n =Z n ,对于任意大于2的自然数n无非 零整数解。 4、大数定律:概率论历史上第一个极限定理属于伯努利,后人称之为“大数定律”。概率论中讨论随机变量序列的算术平均值向常数收敛的定律。P128 帕斯卡曾提出的n为正数时的二项式定理,得到所谓伯努利定理:若p是某一事件单独出现一次的概率,q是不出现该事件的概论,则在n次试验中,该事件至少出现m次的概率等于二项式(p+q)n 的展式中的从p n 项到p m q n-m 项的各项之和。容易看出,这实际上就是概率论中最重要的定律之一——“大数定律”的最早表现形式。 5、倍立方体:就是已知一立方体,求作另一立方体,使它的体积等于已知立方体的两倍。 也即求作一立方体的边,使该立方体的体积为给定立方体的两倍。 6、祖氏原理:P65“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即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两个几何体,被 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任意平面所截,若所得截面总相等,则此二几何体积相等。它被称为“祖暅原理”。 1、简述古希腊数学的特点。 答案二:(1)追求理性和唯理的论证数学特点; (2)欧氏几何开创了公理化理论体系; (3)欧式几何形成了演绎思维的特征; 总之,希腊数学是追求理性,主要以演绎几何为特征的数学。 2、简述欧几里得《原本》中所确立的公理化思想。 答:公理化思想是古希腊时期在欧氏几何中确立数学演绎范式。这种范式要求一门学科中的每个命题必须是在它之前已建立的一些命题的逻辑结论,而所有这样的推理链的共同出发点,就是一些基本定义和被认为不证自明的基本原理——公理或公设。这就是所谓的公理化思想。 3、简述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答: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是在平面内引进所谓“坐标”的概念。 借助这种坐标概念,把平面上的点和有序实数对(x,y)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即:每一对实数(x,y)都对应于平面上的一个点,反之,每一个点都对应于它的坐标(x,y)。这样,可以将一个代数方程f (x,y)=0与平面上一条曲线对应起来,于是几何问题便可归结为代数问题,并反过来通过代数问题的研究发现新的几何结果。 4、简述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的基本思想 答案一:非欧几何的基本思想:用与欧氏第五公设相反的命题作为替代公设,由此出发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