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路志正活用名方的经验举隅
路志正治疗眩晕用药经验

·1686·路志正治疗眩晕用药经验于晓东(唐山市丰润区中医医院,河北唐山064000)摘要:路志正教授崇尚脾胃学说,临床治疗眩晕病多从脾胃入手,认为痰浊阻滞,清阳不升;湿热中阻,上蒙清窍;脾虚湿盛,清窍失养;脾阳不足,寒饮上泛等为其主要病机,治疗上或祛邪或扶正,但每每兼顾培补后天之本,验之临床,其效甚佳。
关键词:路志正;眩晕;调理脾胃;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07)12—1686—02路志正教授,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医师承制导师,首批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精通中医经典,学术上崇尚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临床上博采众长,大胆探索,心圆智方,经验丰富,以“杂病圣手”著称于杏林。
l辨证分型路老治疗眩晕病,常将其分为虚实两类,虚证(1)脾虚湿盛,清窍失养:证见眩晕,伴四肢困重,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苔薄腻或舌质淡胖,脉濡缓;(2)脾阳不足,寒饮上泛:证见眩晕频作,伴视物昏花,面清肢冷,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时有耳鸣,口干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细。
实证(1)痰浊阻滞,清阳不升:证见眩晕。
头重如蒙,头额重胀,伴胸脘痞闷,泛泛欲呕,少食多寐,肢体倦怠,苔白腻,脉濡滑;(2)湿热中阻,上蒙清窍:证见眩晕头重,四肢困重,伴脘腹痞闷,口中苦而黏腻,渴不欲饮,纳呆,尿黄短,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3)胆胃不和,浊气上逆:证见头晕恶心.伴视物旋转,胃脘及胁肋疼痛,纳谷不馨,暖气频作,舌红苔薄,脉弦滑;(4)肝脾失和,肝阳上亢:证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常于情绪波动后加重,伴胸胁苦满。
纳谷不馨,少寐多梦,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2用药特点依据上述分类,统计路老治疗眩晕216张处方,以虚证为主症者占20.37%,实证为主症者占79.63%。
虚证以脾虚湿盛(气虚)为主81.82%;脾阳不足,寒饮上泛占18.18%。
路志正经验方

路志正经验⽅路志正经验⽅字号:⼤中⼩⼀、百麦安神饮 组成:百合30克、淮⼩麦30克、莲⼦⾁15克、⼤枣10克、夜交藤15克、⽢草6克。
功能:益⽓养阴,清热安神。
主治:凡由⼼阴不⾜、虚热内扰,或⽓阴两虚、⼼神失养⽽引起的神志不宁、⼼烦易怒、悲伤欲哭、失眠多梦、善惊易恐、⼼悸⽓短、多汗,时欲太息、⾆淡红或嫩红,脉细弱或细数⽆⼒。
适应证: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
⽅解:思虑过度,⼼阴暗耗;或久病不愈,致阴⾎耗伤;或劳伤⼼脾,⽓⾎两亏⽽使⼼失所养,⼼神不宁。
故⽤淮⼩麦、⽢草、⼤枣益⼼脾之⽓;以莲⼦⾁、百合、⼤枣养⾎和营,以百合微寒之性,清内蕴之虚热;且淮⼩麦、百合、莲⼦⾁、夜交藤、⼤枣诸药均有安神定志的作⽤。
诸药合⽤,共奏养⼼阴、益⼼⽓、清虚热、缓诸急、安神定志之功。
煎法:上药以冷⽔浸泡半⼩时,加⽔⾄500毫升,煮沸20分钟,滤汁存暖瓶内。
服法:不分次数,欲饮⽔时,即取此药液饮之。
禁忌:肥厚油腻。
⼆、乌梅败酱⽅组成: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茯苓15克、黄连4.5~6克、⽊⾹(后下)9克、当归10克、炒⽩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参12克、炒⽩术10克、葛根12克、⽢草6克。
功能:清热化湿,调⽓⾏⾎,健脾抑肝。
主治:由湿热下注所导致的长期腹泻、⼤便粘滞或带脓⾎、腹痛坠胀,或⾥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光⽩、⾆质暗滞、苔腻、脉弦滑或弦细数。
适应证:慢性⾮特异性结肠炎、肠炎、慢性胃炎、肝功异常等。
加减:⼤便脓⾎,⼝苦急躁,⾆红苔黄腻脉弱滑,势感邪实者,去太⼦参、⽩术等健脾益⽓之品,加⽩头翁、秦⽪、⼤黄炭、炒榔⽚等清肠导滞之味;胃脘痞闷,⾆苔⽩腻,湿阻⽓滞者,酌加藿梗、荷梗、佩兰、半夏、厚朴、苡仁等化湿理⽓之品;腹泻便溏,⾯黄乏⼒者,重⽤“四君”健脾益⽓;脘腹冷痛,畏寒肢冷,酌加淡附⽚、⼲姜、细⾟等温阳散寒药;⼤便滑脱,重⽤乌梅,加煨诃⼦收涩固脱;并发肠息⾁者,加莪术、僵蚕消瘀散结。
⽅解:本病多属“久痢”、“滞下”等范畴。
国医大师路志正应用三仁汤经验举隅

国医大师路志正应用三仁汤经验举隅李金懋;戴方圆;王一非;赵佳慧;于晓晗;李平【期刊名称】《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8(13)12【摘要】国医大师路志正对治疗湿邪主张用宣、化、渗三法,即开宣上焦,芳化中焦,渗利下焦,尤其强调芳化中焦、健脾祛湿的重要性,常常以调理脾胃作为治疗湿邪的核心。
在多年的临床中,路老善用芳香化湿代表方三仁汤加减治疗如胸痹心痛、头痛、眩晕、湿郁发热等各种以湿邪为主要矛盾的疾病。
文章以辨病、辨证、随证加减为主,从病因、病机、辨证、方药等角度解析路老在湿浊阻滞之胸痹、湿热眩晕、湿郁发热、气分湿热之湿阻、湿热头痛等病证中应用三仁汤的经验。
文章总结了路老对三仁汤功效、方药的理解,并对其加减进行阐释,尽可能地探寻路老应用三仁汤经验的全貌。
其用三仁汤以分消湿邪为目标,以调畅气机为原则,以调理脾胃为根本,全方位地对湿邪的来源与去路进行干预,终得到良好的疗效。
文章最终的目的在于继承与发扬国医大师的思想,提高中医临床能力。
【总页数】4页(P1629-1632)【关键词】路志正;三仁汤;名医经验【作者】李金懋;戴方圆;王一非;赵佳慧;于晓晗;李平【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相关文献】1.巧用路志正脾胃升降学说治疗闭经验案举隅 [J], 冉青珍;路洁2.国医大师路志正活用名方的经验举隅 [J], 杨利3.国医大师路志正小儿保育经验20则 [J], 林海;黄雪琪;逯俭;路志正4.国医大师路志正补益法治疗胸痹心痛经验撷英 [J], 李金懋;李平5.国医大师路志正养血荣筋汤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振中阳,培土疏木!国医大师路志正辨治腹痛经验分享

温振中阳,培土疏木!国医大师路志正辨治腹痛经验分享腹痛作为临床常见症状,辨治规律复杂多变。
国医大师路志正指出,虽然某些特定性状的腹痛可以作为特异症,“但见一证便是”,为立法处方指明方向,但更多是疾病因机证势的共同结果,因此治疗宜阴阳有纪,脏腑有序,脉络有度,方能取效。
详循举按若网在纲参经络,定病位腹居人体正中,在脏以肝脾肾为主,在腑以肠胃为先,其外尚有足三阴、足少阳、足阳明、手阳明、冲、任、带等诸多经脉循行,因此后世医家将腹分为小腹、大腹、脐腹、胁腹等区别审视。
路志正在腹痛治疗中,尤其强调分区辨证,指出胁腹、少腹为肝胆经所布,疼痛以拘急、胀闷、走窜为多;脐腹为脾胃经所布,并有大小肠经所属,疼痛以胀满、痞硬、上逆为多;小腹为肾经所布,并有膀胱经所属,疼痛以重坠、冰冷、牵掣为多,以外测内,有助于辨证的精准。
别浅深,定表里路志正提出,腹痛多为里证,但有在气在血,在脏在腑,兼表证无表证之别。
腹痛归因脏病者,多以虚损,如脾气虚弱、脾阳不足、肾阳虚馁、肝血失濡等,归因腑病者,多以邪实,如饮食停滞、阳明腑实、湿邪壅滞、气滞血瘀等,并提出病变初起,正虚邪侵,往往表邪未解,里证已成,表里俱见,病情日久,正邪对峙,由虚致实,必有实邪产生,或为食滞、或为痰浊、或为瘀血,甚至出现癥瘕积聚,其间更多虚实夹杂,当仔细权衡,以别病位之表里浅深。
合四诊,辨虚实路志正判决腹痛虚实时重脉诊,特别强调脉势,指出脉来洪劲滑利为实,迟涩羞馁为虚。
参以脉体,洪大多为热盛,弦劲多为结热,弦滑多为湿热,弦紧多为寒结,弦涩多为寒凝,迟短多为阳虚,细涩多为血虚。
参以脉数,洪数多为实热,滑数多为湿热,迟少多为虚寒。
参以脉位,沉伏多为虚寒,沉牢多为寒结,浮数多为实热,或阴盛隔阳。
参以四诊,确立腹痛虚实的病机。
温振中阳培土疏木脾为坤土,有承载生化之功,又是升发之本,最易为寒湿之邪所困,故甘温补益是治脾之本,如仲景之小建中汤、理中汤之辈。
路志正指出腹痛温补其要三:首先是脾肾同求。
【老中医】路志正以温法治脾胃病经验

【老中医】路志正以温法治脾胃病经验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当代脾胃病大家,对临床各种疑难杂症,多从脾胃入手,每获捷效。
笔者有幸跟随路志正学习,现将本人学习的点滴体会阐述如下。
路志正认为,人体的阳气,如同阳光之于花草树木,是生命产生的原动力。
脾胃居中,不仅为阳气的产生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气机升降的枢纽。
所以,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于阳气的产生和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脾胃在五行属土,土乃万物之母,以厚德载物,德者,神气也,为用,属阳;物者,有形之质,为体,属阴,德乃物的功能体现。
对于脾胃而言,阳气如同釜底之薪,是脾胃腐熟水谷的动力源泉,为土之大德。
而脾阴、胃津为物属阴,也可以说是脾胃功能的固态体现,但需阳气的温运才能释放其能量,发挥其功用。
如果饮食不能节制,进食生冷,伤及脾胃阳气;或恣食肥甘厚味,加重脾胃负担,宿食积于胃中,早期多为湿食中阻,继而化热,酿成湿热,出现胃脘胀痛、反酸、烧心、呃逆、纳呆、口干口苦、大便黏腻排出不畅或便秘等症,日久不去,由实转虚,伤及脾胃阳气。
正如《医学纲目》云:“脾胃之症,始则热中,终传寒中。
”而温运中阳,可以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否则阳衰土败,土湿水寒,水盛土湿,万物萧条”(《四圣心源》)。
这在脾胃病的中后期、以及老年或体弱之脾胃病患者中尤为突出。
所以,路志正认为:脾胃之德运昌盛,才能使其升降相因,燥润相济,纳化如常,则气血充盛,阴阳平和,万物生机盎然。
随着西医检查手段的不断发展,很多临床医生忽略了中医四诊在疾病诊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过度依赖西医检查手段和结果,胃炎、肠炎、溃疡、糜烂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皆以炎症对待,以苦寒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之品,如蒲公英、连翘、黄芩、黄连等,损伤脾胃阳气、戕伐其升发之性,致中焦虚寒,升清、运化无力,水湿停滞为病。
故叶天士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
”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又易感时令之湿,则寒湿内生,壅滞中宫,虚与湿、寒兼见。
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便秘经验

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便秘经验验案举隅患者,女,时年15岁,学生,主因“便秘3年”于2006年1月25日初诊。
患者3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干,日行1次,未予治疗。
现大便干硬如球,日1次,面部雀斑,双踝上部可见点状出血疹,为硬币大小,褐色,皮疹痒,纳可,眠可,尿黄。
月经平素正常,量稍多,白带量多。
患者平素喜进冷食。
舌淡苔白稍黄,脉沉弦。
中医诊断为便秘,辨证为湿浊阻滞,治以温中宣清导浊。
方药:太子参12g,生白术15g,炮姜6g,砂仁6g(后下),当归12g,晚蚕砂15g (包),桃仁、杏仁各10g,皂角子8g(炙酥),炒莱菔子10g,火麻仁12g,甘草3g。
7剂,水煎服。
▲太子参二诊:2006年2月15日。
上方进14剂,便秘改善,每日1行,大便干硬减轻,双下肢足踝部皮疹消失,腹痛基本消失,纳眠可。
舌体稍胖,质红,苔薄,中有裂纹,脉沉弦。
前用温中宣清导浊法,大便得畅,唯过去脾胃损伤,湿浊仍盛,拟健脾祛湿固带为法调理善后,仿傅青主完带汤之义化裁。
服药两周,其母告知,大便已正常,带下亦改善。
按语:本案患者为年轻学生,素饮食不节,过食寒凉,脾阳受戕,从而导致阴寒内盛,凝滞胃肠,糟粕传导失职,影响肠道的宣清导浊功能,从而加重便秘。
湿浊中阻,寒积痞滞,致腑气不利,秽浊之气浸淫,而致面部雀斑、踝部点状血疹,故治以温中宣清导浊,首诊以理中汤健脾温阳,合宣清导浊汤以宣泄湿浊,通利大便。
二诊大便即畅,而脾虚湿盛之证渐现,故拟健脾祛湿固带为治,仿傅青主完带汤意化裁而收功。
值得指出的是,皂角子辛散走窜,可逐秽涤垢,融释湿滞而治疗便秘,前人用之少,量亦小,然路志正教授用至8g,实为荡涤肠胃秽浊之要药,用之得当,其效自显。
大国医路志正:路氏八段锦及其养生秘方

大国医路志正:路氏八段锦及其养生秘方大国医路志正:路氏八段锦及其养生秘方来源: 发布时间: 2012-05-19 20:31提出“燥痹”、“产后痹”等病名和辨证论治等内容,推动风湿病学科建设。
首创穴位编码法,为针灸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他崇尚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师古而不泥古,大胆探索,推进学术继承创新;●他治学严谨,精心育人,关注中医药的命运,多次上书献策。
他是国医大师路志正路志正,男,汉族,1920年12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1939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路氏八段锦预备势自然站立,两脚平行分开,两脚外侧与肩同宽,两腿自然站直,两膝微屈,头正颈直,头顶“百会穴”微有顶意,双眼自然垂视前下方,口微闭,舌尖舔上腭,下颌微收,含胸拔背,直腰松胯,垂臀提肛,两肩下沉,两臂自然下垂,两手置于两腿外侧裤中线,手指向下,手掌向内,宁神调息,气沉丹田。
用法此预备势有三重意义:①自此式开始,接练各段动作,可提高各段的功效。
②初学者可先学站此式,然后再学练各段动作,更易于掌握,同时此种学练方法与传统的气功学练方法(先学练静功后学练动功)相一致,故作用亦佳。
③凡年老体弱、患有重病,练习动作有困难者,可先练此式,数日至月余,手足和丹田会有气感,即可逐步学练各段动作。
单练此式时,作用同一般站桩,称顶天立地桩。
口诀两足分开平行站,横步要与肩同宽,头正身直松腰胯,两膝微屈对足尖;双臂松沉掌下坠,手指伸展要自然,宁神调息垂双目,静默呼吸守丹田。
一、双手托天理三焦(一)动作说明自预备式起随吸气两手向前稍提起,掌心翻转向上,十指相对于脐下丹田前,缓缓上移两手向上托起至胸前。
随后配合呼气掌心翻转向里、向下、向外、再向上,推于头顶之上。
两臂自然伸展,意在上推。
同时双脚足趾稍用力抓地,呼气尽。
稍停片刻后,两手随吸气双手十字交叉,沿身体正中线下落至胸前,掌心向下,指尖相对。
『名医经验』国医大师路志正临证经验--肝胃不和脾失运圆机活法消痞满

『名医经验』国医大师路志正临证经验--肝胃不和脾失运圆机活法消痞满吴某,女,80岁,2013年12月31日初诊。
主诉痞满1月余,嗳气,泛酸,纳谷尚馨,口干,疲劳,夜间睡眠醒时汗出,身热,再难以入睡,大便1~2日1行,多不成形,小便调,舌体胖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沉弦尺弱。
辨证:湿浊蕴滞,肝胃不和。
治法:芳香化浊,清胆和胃。
处方:太子参12克,青蒿12克,柴胡10克,郁金12克,黄连8克,乌贼骨10克,瓦楞粉(包)15克,竹茹12克,姜半夏9克,婆罗子9克,荷苏梗(各)12克,炒薏苡仁20克,茯苓20克,炒枳实12克,甘草3克,生姜2片为引。
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4年1月7日):患者述服药后痞满、嗳气减半,已不泛酸,夜间燥热汗出,头部及下肢无汗,入睡难,口干不多饮,大便日1行,便质偏软,小便调,舌体胖质淡暗,苔薄欠润,根部剥脱,脉同前。
路志正先生见已收效,予上方加减:青蒿改为15 克,生姜改为1片,以银柴胡易柴胡、去乌贼骨、茯苓、薏苡仁,加丹参12克,炒枣仁18克,石斛15克以清虚热、养阴液、安心神。
7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服药后脘腹胀满改善,夜间燥热汗出减,寐后半夜睡眠轻浅,口干欲饮,近纳食馨,易疲劳,服润剂后,便溏、次数多,矢气多,小便黄,舌体胖大质淡暗,苔薄见润,脉细滑。
证属脾虚失运,治宜健脾益气,温中止泻。
处方:太子参15克,炒白术12克,炒山药12克,炒三仙(各)12克,茯苓12克,姜半夏9克,石斛12克,炮姜6克,草蔻仁(后下)5克,车前子(包煎)15克,广木香9克,防风6克,泽泻9克,炙甘草6克,黄连3克。
10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服上方后脘腹胀满改善,嗳气减缓,口干欲饮,夜间少饮,易疲劳,寐早醒,近因食绿豆粥、百合而胃脘不舒,影响睡眠,大便成形,小便调,舌质暗淡,苔薄,中有裂纹,脉细(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轻度肠化,HP+)。
以益气养阴,和胃降逆佐以酸甘化阴法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医大师路志正活用名方的经验举隅杨利,指导:路志正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摘要】路志正教授临床强调辨证论治,用方灵活多变,常活用古代名方,在辨证的基础上,紧扣制方之旨,抓住根本病机,拓宽了主治范围,如用原治泄泻之痛泻要方治疗木旺土虚的眩晕;用风劳之秦艽鳖甲散治疗阴虚内热之风痹;用湿热痹证之当归拈痛汤移治皮肤病。
显示了路老深厚的临床功底和灵活的临床思维,值得我们继承研究。
【关键词】名医经验;路志正;痛泻要方;眩晕;秦艽鳖甲散;风痹;当归拈痛汤;皮肤病【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164(2012)02-0056-03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寝馈歧黄70余载,经验宏富,临证强调辨证思维,用方灵活多变,疗效卓著。
余有幸跟师路老二年,蒙耳提面命,获益良多,尤其对路老活用历代名方的经验有深入的了解,今举数则,并附一己之心得,就正于同道。
1痛泻要方巧愈眩晕痛泻要方由白术、白芍、陈皮、防风组成,本为治土虚木贼之泄泻而设,《医方集解·和解之剂》:“此足太阴、厥阴药也。
白术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芍药寒泻肝火,酸敛逆气,缓中止痛;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陈皮辛能利气,炒香尤能燥湿醒脾,使气行则痛止。
”[1]路老则独具巧思,指出应用本方当着眼于“抑木扶土”四字,而不囿于病名,如此方能活用无方。
本方不仅可治泄泻,对于头晕、头痛等多种病证,只要合乎病机,均可奏效。
【病案举例】患者女性,69岁,石家庄人,2008年5月28日因“头晕反复发作10余年,伴耳鸣”初诊。
患者头晕反复发作,约每周发作一次,每次晨起即发作两小时,有时天旋地转伴恶心,耳鸣如蝉。
多方服中药治疗,遍尝镇肝熄风、益气聪明汤等方药,仍头晕耳鸣,平素心悸、无力、视力模糊,口干渴,但不敢多饮,纳少,稍多食易脘胀、泛酸,大便不成形,日一、二行,尿频,以后半夜为著,舌红少苔,左手脉沉弦,右手脉弦细弱。
血压:120/60mmHg。
路老认为患者肝旺而脾虚,故治宜柔肝养血以抑木,运脾和胃以扶土,处方:党参12g,葛根15g,菊花10g,炒蒺藜12g,天麻10g,防风8g,僵蚕10g,丹参15g,白芍15g,姜夏9g,茯苓20g,陈皮10g,炒白术15g,炒枣仁18g,炒枳壳12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先煎)。
水煎服,14剂。
2008年6月27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头晕减轻,每周发作一次,但持续时间缩短,程度减轻,耳鸣如前,仍食欲不振,食后泛酸,自觉食物皆呈酸味,阵发性心慌,尿频,视力模糊,大便已正常,舌红少苔,脉沉弦小滑。
路老认为方已中病,大法仍守抑木扶土为主,随症加减,去丹参、茯苓、枳壳,加煅瓦楞子18 g,生山药15g,桑椹子12g,以制酸和胃,并加强养阴之力。
水煎服,14剂。
其后患者以本方加减,服至2008年8月底来诊,诉头晕已未发作,饮食、二便均调,仍有视物模糊,眼科检查为白内障,为其手术治疗。
【体会】本案肝木过旺而脾胃虚弱,前医镇肝熄风仅治肝旺,且方中滋阴之品易碍胃、重镇之品则伤脾;益气聪明汤则升脾阳有余,而有增肝阳上亢之弊。
因此路老立法以调和肝脾之刚柔以复其常,已是棋高一着。
选药方面平肝而不碍脾胃、健脾而不过升,更具匠心。
方取痛泻要方以抑木扶土,更伍天麻、菊花、白蒺藜、僵蚕、生龙牡以助平肝熄风之力,药味不过重浊则不伤脾胃。
六君子汤法以运脾和胃,参入葛根升发清阳,《本草备要》[2]谓本品“辛甘性平,轻扬升发……为治脾胃虚弱泄泻之圣药”,因其性平而能生津,故升而不燥。
因其心悸故合酸枣仁汤意以养心肝而安神。
选药惬当,故刚柔相济,肝脾调和,多年之疾,霍然而瘳。
2秦艽鳖甲散妙治风痹秦艽鳖甲散出自元代罗天益之《卫生宝鉴》,原方为:地骨皮、柴胡(各一两),秦艽、知母、当归(各半两),鳖甲(一两,醋炙去裙)。
为粗末,每服五钱,入乌梅一个,青蒿同煎,临卧时、空心各一服[3]。
本第29卷第2期(第56页)2012年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Medical EditionVol.29No.2P.562012方功可滋阴养血,退热除蒸。
主治虚劳阴亏血虚,骨蒸壮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困倦盗汗等症,古人称之为“风劳”,现代临床上常用于结核病的潮热,温热病后期阴亏津伤,余热未尽,以及原因不明的长期反复低热属于阴虚型者。
但用于治疗痹证却未见报道,路老曾以此方治疗阴虚内热之风痹,取得良好效果。
中医治疗风痹多以祛风为主,而间有阴血不足、风邪外袭,郁而化热者,恰合本方之病机,故有效验,介绍如下:【病案举例】患者女性,46岁,1977年9月5日初诊,3个月来呈游走性多关节痛,低热(体温37.2 37.5ħ),日见消瘦,经某医院查血沉80mm/h,白细胞13500/mm3,抗“O”为1000U,诊断“急性风湿热”,经用水杨酸剂及激素,症状时减时剧,未见显效,请路老诊治。
路老诊为:病人关节痛游走不定,病属风痹。
形体消瘦,精神倦怠,面色淡白,皮肤干燥,午后低热,五心烦热,舌红苔黄腻,脉来弦细。
此系病久阴伤,虚热内蒸,血虚不营,气虚不运,故成风痹之证。
治当清虚热、退骨蒸、滋阴血,拟秦艽鳖甲散化裁:秦艽9g,炙鳖甲(先煎)12g,银柴胡9g,当归9g,地骨皮9g,双钩藤(后下)15g,海风藤15g,丹参15g,山药15g,生甘草3g。
二诊:服药四剂,适逢患者月经来潮而量少,关节疼痛加重,纳差,考虑经期不宜寒凉,暂以通阳祛风之法,药用:桂枝9g,白芍15g,山药12g,制川、草乌(各,先煎)5g,炙鳖甲(先煎)12g,鸡血藤15g,追地风15g,透骨草15g,菟丝子12g,白薇9g,三剂。
三诊:月经未尽,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脉弦细。
路老认为属冲任亏损、心脾两虚,以归脾汤加减三剂。
四诊:月经已净,关节疼痛,动则增剧,午后潮热,舌苔白腻,脉细数。
路老认为病仍属阴虚内热,再以初诊之方,继服16剂。
五诊:药后关节痛减,烦热已除,体温36.8ħ,微有脘胀,偶见便溏、纳呆。
上方去地骨皮,合入四君子汤以助脾运。
继服24剂,诸症消失,查血沉18mm/h,白细胞8600/mm3,抗“O”为500U,各项指标均已正常。
【体会】风湿性关节炎,其痛呈游走性,中医辨证属风痹,以“风善行而数变”之故,治疗上前贤及近代教科书均主张:以祛风为主,佐以散寒除湿,并配合养血之品,选用防风汤、大秦艽汤之类。
这是常法,但临床上患者体质不同,有些患者常法不效,就应具体分析,仔细辨证,因证而变,不能拘于常法。
本例患者体瘦、肤干、五心烦热、午后低热,脉细,为阴虚骨蒸、气血不营之证。
因阴血不足显著,故不能再以祛风为主,因风药多燥,最易耗伤阴血,乃以秦艽鳖甲散化裁。
药用秦艽、鳖甲、地骨皮、银柴胡以清虚热、退骨蒸;当归、丹参配鳖甲以滋阴养血活血,补而不滞;钩藤、海风藤伍秦艽通络祛风,通而不燥,共奏滋阴血、清虚热之功。
治疗过程中兼理脾胃,并随时顾及妇女特点,因人制宜,随证变通,因而取效。
3当归拈痛汤善疗皮肤病当归拈痛汤首见于《医学启源》[4],为金代“易水学派”的开创者张元素所制。
本方由当归、羌活、防风、升麻、知母、黄芩、苍术、白术、葛根、茵陈、苦参、人参、猪苓、泽泻、甘草组成。
洁古老人谓此方“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
”清代张石顽盛赞为“湿热疼痛之圣方”[5]。
因此历代医家均用以治疗关节肌肉肿痛,而路老则大大拓宽其主治范围,尤其治疗皮肤病方面有独到的经验。
路老指出:本方具有“彻上彻下、通达内外、立足脾胃、攻补兼备”之特点。
羌活、防风可开达上焦、肌腠,苍白二术擅理中焦,猪苓、泽泻以渗利下焦,合成开上、理中、渗下之势;升麻、葛根之升,配黄芩、苦参之苦降,共奏燮理中枢升降、分消湿热之功。
知母“清阳明独胜之热”;茵陈开泄太阴之湿(《本草备要》)[2],二者相配清泄脾胃之湿热。
参、术、草之补气健脾,一者脾主四肢肌肉,脾旺则湿自化,以杜湿热滋生之源,二者防苦寒药败胃。
伍当归之养血活血。
诸药相伍,使得湿热之邪无所藏匿,亦无所滋生,因此,对于湿热所引起的各类皮肤病,以及上、中、下多个部位者均可应用,每收良效。
湿疹【病案举例】患者女性,36岁,河北人。
因“手足湿疹两年”2009年3月5日初诊。
患者两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手足湿疹,反复发作,发作时为小水疱样,有时为脓疱样皮疹,搔痒明显,约10余天可自愈,每月发作2次,上肢关节窜痛,以肩背部为主,汗出少,自觉汗出后症状可减轻,夜寐差,梦多,困倦乏力,纳可,二便如常。
形体消瘦,两颧浮红,舌体适中,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属湿热内蕴,风湿热毒外发肌腠。
治以疏风祛湿、清热止痒。
羌活、防风各10g,防己15g,独活10g,升麻10 g,当归、葛根各12g,川芎10g,生地、赤芍各12g,黄芩10g,连翘12g,薄荷(后)10g,蝉衣12g,炒杏仁9 g,炒苡仁30g,炒莱菔子15g。
14剂,水煎服。
2009年3月20日二诊,服上方后湿疹较前减少,瘙痒减轻,无脓疱样皮疹,局部色暗,抓之有滋水,头部昏沉,口粘口干,大便日二次,不成形,小便如常,舌暗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热毒减而湿邪尚存,仍以当归拈痛汤合清震汤化裁:炒苍术15g,炒白术12g,羌活10g,防风10g,防己15g,升麻10g,当归12g,葛根12g,川芎10g,黄芩10g,赤小豆30g,蝉衣10g,炒杏仁9g,炒苡仁30 g,茵陈12g,清半夏12g,猪苓15g,泽泻15g,荷叶12g,地肤子15g。
14剂,水煎服。
服上方后诸症减轻,头昏口粘不明显,后患者按上方继服一月,湿疹消失。
其后遇饮食不慎仍有轻度发作,服上方七剂即能缓解。
嘱节制刺激性食物,以防复发。
【体会】湿疹中医称“浸淫疮”,随其发生部位又有各自名称,然其病机总因过食腥荤发物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复感外界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皮肤,发为本病。
当归拈痛汤内调脾胃升降、外祛风湿热毒,恰合湿病的病因病机,故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湿疹属湿邪偏重者。
本案初诊因热毒较重,故加用连翘、生地、赤芍等凉血解毒之品;又兼肌腠闭郁,故汗出症减,遂加薄荷、蝉衣以开腠理。
二诊热象减而湿犹存,故去凉血之药,加清震汤以除湿升清、苓泽以淡渗利湿、赤豆当归散以利湿解毒,方证丝丝入扣,故奏效颇捷。
痤疮【病案举例】患者女性,22岁,因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一年余,在某医院服激素,关节痛减轻,但痤疮多发,遂于2010年6月10日来诊。
诊见:颜面、胸背部痤疮丛生,大如黄豆、小如黍米,周围有红晕,有些顶端有脓点,轻度痛痒感,并有困倦乏力,胸闷气短,口粘,舌暗红,苔黄腻,脉细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