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游泳运动员赛前大强度高原训练期间身体机能状态的研究

优秀游泳运动员赛前大强度高原训练期间身体机能状态的研究
优秀游泳运动员赛前大强度高原训练期间身体机能状态的研究

高原训练心得体会

高原训练心得体会 篇一:高原训练的研究综述 高原训练的研究综述 摘要:从生理生化角度和高原环境对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出发,阐述了高原训练的概念、发展和研究现状,对机体产生的效应,以及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并介绍了高原训练在方法和器材上的进展。 关键字:高原训练;缺氧;方法 现代运动训练是为提高专项运动成绩而组成的一种综合系统教育工程,要达到训练的目的就必须开发和运用新的、更有效的科学训练方法和手段,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体育科学理沦研究的深入,使运动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 这就更需要有科学的训练方法,高原训练就是在这种要求下产生了。 1.高原训练 高原的概念 高原是指在海拔较高,一般是3000m以上的大片起伏较小的平地。大多数人在到达3000m这个高度以后都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超过这个高度, 生理、生化和形态等方面的适应性改变就会变得愈来愈明显, 并具有明显的生物学特征。 高原训练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高原训练即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在高原低压缺氧的环境下进行训练,通过高原缺氧和训练负荷双重刺激,可以使训练者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使机体产生一系列抗缺氧的生理适应变化。 近年来,在查看和总结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国际上已基本认同世居平原的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应为XX-2500m,低于XXm,低压缺氧刺激过小,不能充分挖掘身体潜力,而海拔高于2500m,机体难以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不利于训练后的身体恢复。同时发现对于世居在高原的运动员的最佳训练高度是缺乏相关的研究的。最近的文献研究还表明,高原训练最佳的持续时间应为4-6周,而对于高原训练后最佳的比赛时间一般认为是下平原后的4-5天,中长距离项目10-14天,短距离项目20-26天。 高原训练的发展过程 高原训练应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当时就发现在较低海拔的高原上,人体的最大心率会逐渐下降,这或许是高原训练研究的萌芽。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原苏联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在高原环境下人体可以产生缺氧适应。而在高原上同时进行运动训练获得的适应,更有利于使人体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功能得到加强,对提高有氧代谢运动能力,促进运动成绩特别是耐

高原训练

1.高原对身体的影响 高原如此神秘,从运动员下飞机的那一刻起,就可以观察到身体内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血液中的氧容量、血浆、总血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下降,而肺通气量、体液损失、安静时脉搏和基础代谢率增加。 这些变化是因为高原的大气压下降而引起的。在练习时,这种现象加重,此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更大。在这些变化中,值得注意的是,增大了的肺通气量降低了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局部压力,同时提高了PH值浓度。为适应这种呼吸碱中毒,肾脏通过分泌重碳酸盐来降低血液中PH值浓度,使其恢复到正常生理水平,从而得到代偿(称为肾代偿)。不论高度如何,空气中氧分子是恒定的,高度的增加及伴随着的大气压的下降将降低空气中氧量。 除此之外,高原还降低了肺内氧气的局部压力,从而减小了肺脏和血液之间的压力倾斜度。由于分子是从高压力区域向低压力区域移动的,较小的压力倾斜度降低了进入血液的氧气量。 对运动能力来说,最明显的现象是,心脏和骨骼肌肉的氧供应量减少,从而降低了在较高有氧强度下练习的能力。 2.1968年墨西哥城 人们对高原训练表现出浓厚科学兴趣并相信它对运动成绩能产生影响,首先是受1968年墨西哥城(高度为2286米)夏季奥运会的启发。在高原地区进行的比赛,短跑和力量运动员的成绩好于以往奥运会的比赛成绩,而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成绩则略微下降。跳远运动员比蒙和400米跑运动员埃文斯的优异成绩大部分应归功于高原地区空气阻力的下降,这里的空气要比海平面稀薄和干燥。 在高原,耐力项目(1500米或更长)成绩的下降,主要归因于最大有氧能力或最大吸氧量的降低。最大吸氧量代表肌肉每分钟消耗的最大氧量,它经常作为有氧素质的指标。 由于在高原地区,肌肉可利用的氧气减少,最大吸氧量低于海平面地区的数值。不仅如此,对身体素质出色的个体,最大吸氧量下降更大,因为他们血色素中的氧饱和度下降较大。换言之,开始时,运动员血色素越高,则失氧越多。 运动员对高原的耐受性,存在着很大差异。对那些不能更好忍耐高原的运动员,从中等到极端高度可能导致急性高原反应,即以头疼、恶心、没有胃口和疲乏为特征的现象。练习会加重急性高原反应,而随着氧气的供应、药物以及返回较低高度,这种症状通常将得到缓解。 3.利用高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 高原训练在提高运动成绩方面有许多玄妙之处,许多短跑和力量项目运动员来高原进行比赛,目的是在较稀薄的空气下跑得更快和跳得更远。许多长距离选手来高原是为了在缺氧状态下训练,以便返回平原后,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下,提高运动成绩。 目前的理论主张,在缺氧状态下的训练可导致适应性刺激反应,使身体产生更多的血红细胞,以便运送氧气到练习的肌肉群。当返回平原时,长跑运动员体内会留有更多的血红细胞,使氧气运输能力提高。然而,如果运动员在高原生活和训练的时间过长,则随着高原训练强度的降低,也许破坏作用会超过心血管的积极性适应。 我们有理由认为,长期在高原使用较低速度的训练会使运动员的跑动速度更慢,尽管心血管系统对高原环境产生了适应性。这种观点已经导致了更多的新研究,并使我们对高原训练的问题看得更清楚。对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来说,在高

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

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 一般心理训练方法 感知觉训练法。对墙传、垫、扣等熟悉球性的练习;传不同重量、弧度、距离球等本体感觉练习;目标性传、垫、扣、发的方位感练习;促进“人与球”和“人与网”在空中合理位置的“空中感觉”练习;设计能固定传、垫动作的简易教具进行限制性或诱导性练习等。 集中注意训练法。运动员结合日常基本技术动作训练在脑中回忆动作形象,使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动作形象上;运动员选择自身的肌肉动作来训练自己的注意力;运动员使自己的注意力稳定在单个或连续动作上。 念动训练法。运用运动表象和自我暗示相结合的心理训练方法。例如,在脑中运用动作技术练习时形成的准确动作表象,选用简单而明确的术语进行暗示,在想像中完成动作。 意志品质训练法。克服主观困难的方法有说服教育、榜样作用、自我命令等。克服客观困难的方法可采用改变负荷大小、练习难度、要求的高低和环境的改变等方式。 赛前心理调节训练的方法 比赛动机训练法。可采用激励、诱导、命令、表扬和惩罚等教育方法来改变训练环境和条件,客观分析可能取胜的原因,利用训练任务的有效刺激、利用传媒的宣传和发挥榜样的力量等来激发运动员的比赛动机。 心理适应训练法。这是促进运动员与竞赛环境之间保持心理协调的心理训练方法。其主要方法有:适应场地设备的训练;适应生活的训练;适应观众的训练;适应裁判的训练;适应比赛气氛的训练。 心理准备训练法。这是通过了解竞赛双方的情况和运用模拟训练等帮助运动员做好参赛心理准备的训练方法。例如,预先了解对方情况及各种与竞赛有关的资料,做好心理上准备;并模拟训练,用语言、音像资料等因素来描绘比赛情景,亦可采用模拟对手特点的实景模拟对抗训练。 赛中心理控制的方法 自我暗示法。运动员在赛时出现情绪不稳定时,可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如“我必须沉着、镇静”“我感觉良好”“这个动作我能完成好”等默念的方式暗示自己,稳定自己的情绪,驱散周围环境对自己心理上的不良刺激。 注意力集中法。当运动员在赛时遇到诸如观众、对手、裁判或同伴等劣性刺激时,立即找出适合于自己集中注意力的对象,排除所有外界刺激,运用深呼吸和使肌肉紧张起来的方法,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将要完成的比赛中。 教练员榜样法。教练员应在比赛中做到临危不乱,遇险不惊,真正成为运动员的“主心骨”。一位运动心理学家曾对教练员说:“比赛的关键时刻,也是运动员最容易极度紧张的时候。此时运动员总会向你投来探寻和求助的目光。你的情绪会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动作表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为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教练员和体育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发现高原缺氧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高原训练是指在一定的海拔高度上进行的强度刺激的训练,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负荷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达到和突破自己的生理极限,产生一系列抗缺氧生理反应,充分调动身体的机能潜力,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和比赛成绩。 高原环境中的大气压、气温、湿度、太阳辐射、气流等都对运动员有影响,但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大气中氧气压的下降。高原训练对运动员产生的积极生理效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肺系统功能的改善、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增加,使机体携带、运送氧气的能力提高;二是机体利用氧气的能力增加;三是组织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分解供能能力增强,肌肉具有更高的耐酸能力和氧利用效率;四是肌肉中糖元等能量物质的含量和储备增加;五是提高大脑对低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六是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韧性,对运动员的自信心、耐受能力、拼搏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高原训练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长期的高原缺氧刺激无疑对机体有不利的影响。首先,高原缺氧训练可引起体重下降,骨骼肌组织丢失、肌肉萎缩,其在运动能力上的表现是肌肉力量的丢失。如高原缺氧环境引起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过度增加,使血液的粘滞性增高,

进而引起体循环、肺循环、微循环的改变,导致血流变慢,循环阻力增加,甚至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对组织的氧供应不利。另外,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强度降低,绝对运动量也比平原训练少,这又使平原训练所获得的肌肉神经应激性减退,甚至消失的可能。高原训练中产生的疲劳不宜完全恢复,易造成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另外由于客观环境和训练的影响,在高原训练中更易发生感冒、肠胃功能紊乱,甚至出现受伤、血尿、心电图紊乱等现象。 运动员对高原缺氧在适应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而这种个体差异决定了高原训练效果的好坏。如何预测运动员对高原缺氧的个体适应能力、制定个体化训练方案、合理地安排高原训练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高原也只能从增加机体运输和利用氧气能力、骨骼肌代谢能力及心肺功能等几个方面为运动能力的提高打下生物学基础。而运动能力,特别是比赛能力远远不是这几个因素所决定的,包括技术、战术、甚至心理等多方面的决定因素。因此,建议教练员们一定要摆正高原训练在正常训练中位置,认识到高原训练只能作为一种训练的辅助手段应用于日常训练中。

高原训练的原理及利弊

高原训练的原理及利弊 高海拔训练可以促进红细胞生成,而红细胞内含有一种蛋白质负责将氧气结合,叫做血红蛋白,就是说血液内的血红细胞含量决定了血液的携氧能力,然后通过血液流动向身体各个部位和机体提供氧气,这对于竞技体育来说几乎就是合法的兴奋剂。专业运动员基本上至少都要在高海拔地区练两周以上。当然,其实哪怕你练一周,回到正常海拔后都能让你受益好几周的。 除了血液方面,在高海拔地区那种相对缺氧的环境下,训练会变得异常艰难,也就逼迫你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应付这种额外的不适和压力,而你的肌肉和关节在这个过程中会得到更大的强化,也就是无氧能力,这对四百运动员非常重要,鄙人原来就是练四百的。 其实,哪怕非运动员去了高海拔地区训练也会受到很好的效果,事实上,非运动员正因为血红蛋白数量较少,所以提升速度和提升量都会高于耐力型运动员。 不过,高海拔训练结束后,最好在赛前两三周回去,要不然过劲了就失效了。其次,血红蛋白的生成需要铁,所以在去高原前后要多摄入富铁制品,比如:红肉、豆类、绿叶菜。当然,补水也是必需的。而且,高原训练会对免疫系统和红细胞再生能力有一定损害,所以前期的训练量大概也就正常量的四分之一吧,循序渐进的加量。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产生的积极生理效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心肺系统功能的改善、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增加,使机体携带、运送氧气的能力提高; 二是机体利用氧气的能力增加; 三是组织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分解供能能力增强,肌肉具有更高的耐酸能力和氧利用效率; 四是肌肉中糖元等能量物质的含量和储备增加; 五是提高大脑对低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 六是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韧性,对运动员的自信心、耐受能力、拼搏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运动员情绪调节与心理训练

运动员情绪调节与心理训练 1、如何调节运动员的紧张情绪? 运动员参加比赛,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比赛的规模愈大,给运动员带来的心理压力也会愈重,甚至产生紧张情绪。情绪的过度紧张,可使运动员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反应,诸如:心率过速、呼吸困难、尿频、血压升高、思维受阻、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灵活等。在这种紧张情绪的影响下,运动员比赛时动作僵硬、不协调、多余动作多,不能发挥正常的训练水平,有时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伤病事故。特别是田径项目中有障碍物的比赛,如跨栏跑、撑竿跳高、3000米障碍等。 为此,运动员在赛前必须进行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训练中教练员可根据赛前的技术和战术训练的要求,有意识地妥善安排,以调整运动员的参赛情绪。具体方法如下: 一、自然适应的心理训练法。 教练员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运动员参加各种类型的竞赛,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参赛经验,从而消除紧张情绪。此种方法效果颇佳,但费时。 二、临场转移法 运动员产生紧张情绪与比赛现场的气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让运动员暂时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如听音乐、看报纸、聊天等,做些与比赛无关的事情,或者暂离比赛现场,或者让他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待运动员逐渐把情绪稳定下来,再回到赛场。 三、模拟法 教练员有意识地仿造一些比赛场面,使运动员身临其境而产生一定的紧张情绪,让运动员在模拟的比赛环境中学会自我调控情绪的方法,以适应比赛。四、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法是心理训练中最为有效的方法。自我暗示首先需要编制一些运动员平时所熟悉的习惯言语,用来自我命令,达到自我暗示的目的。自我暗示语是特殊形式的言语,它简略、具体,但语气必须肯定,如:“我一定能取得优异成绩”、“我能发挥正常水平”和“我的竞技状态很好”。不能用否定的言语进行暗示,如:“我千万别紧张”或“我不要碰栏架”等等。跨栏运动员可编这样一套用语:“我今天精神十分饱满”、“我感觉两腿很有力”、“我今天一定会发挥出最好水平”、“我情绪高涨”、“我真想马上参加比赛”、“我精力充沛地在跑道上飞奔”、“我正在参加跨栏跑的比赛”、“我轻松地跑完了全程”。每个暗示语间稍加停顿,用自己所熟悉的语气,缓慢和平静的语调有力地命令自己。然后,再想象着跑完全程2一3次,之后进人比赛状态,准备比赛。赛前要让运动员把精力放在技术上,切莫放在比赛的结果上。 五、放松法 放松法也是一种自我暗示的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神经系统,摆脱紧张情绪。可用于赛前准备活动后,几分钟的时间内进行。但这种方法只应用于那些有一定心理训练基础的运动员。

浅谈高原训练的营养和运动营养补给

浅谈高原训练的营养和运动营养补给 摘要:高原训练作为一种外在的负荷刺激,配合适当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可以达到增强运动员训练效果的目地。有必要对高原训练中的营养代谢特点、营养物质补给以及针对性的运动营养补给进行研究,以期为高原训练的实践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原训练营养补给运动营养补给 应该认识到,高原环境的外在刺激容易导致多种问题,比如身体反应较大;训练负荷不易控制,训练强度较难提高,力量、速度素质容易丢失;易出现疲劳、伤病、个体不易恢复等。运动营养是指运动员所采用的具有提高运动能力、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改善由于运动训练所引起的身体机能的紊乱以及预防某些运动性疾病等功能的物质。合理的营养补充能够加快机体的恢复,适应组织代谢的变化,促进运动训练的实施,从而承受大负荷的训练,不断提高运动竟技状态和运动成绩。 1、高原训练的营养补充 1.1合理均匀的热量补充 德国人认为在高原训练中应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在膳食结构中占61% ,蛋白质占13%,脂肪占13%。[1]在缺氧的高原环境中,含脂肪较多的食物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和降低运动强度、延长运动时间才能转化为热能,且不易消化吸收,因此,高原地区运动员膳食应以糖和蛋白质的摄入为主。高原训练运动员需消耗的糖主要从食物及饮用含糖的饮料中获取,食用的物质必须含有高浓度的糖,并且很容易被人体吸收。糖的补充应以低聚糖为主。同时建议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改一日三餐为一日多餐制((5次),以促进消化和吸收。一般情况下,补糖的浓度应在5%-10%之间,一般要控制在8%为佳。训练后补糖的浓度可以稍高一点在10%-35%之间。[2]就蛋白质的补充而言,缺氧时氮的代谢处于负氮平衡。研究报道,一定量的蛋白质对高原适应比较重要。因此,应及时补充优质蛋白质,如蛋、奶、鱼、肉以及动物肝脏。补充蛋白质可选择优质蛋白质、游离氨基酸、蛋白质水解产物等形式补充。高脂肪膳食容易引起厌食,且缺氧严重时,脂肪氧化不全,酮体增加,对急性缺氧的适应不利。因此高原训练时应采用低脂肪膳食。 2.2水和矿物质的补充 一般认为,在高原训练时每天至少比平原时同等情况下多饮1L以上的水,补液的原则仍是少量多次。德国的一份资料表明,在平原每跑1h要补充水分2L;美国的著名篮球运动员乔丹在一场比赛当中及稍后,按规定及习惯一般补液3L (记300mL一瓶的含碱性、低糖、含丰富电解质钾钠的佳得乐的运动饮料共10瓶)。1995年英国人尼莫建议,在高原运动时可选用矿泉水,最好再加入(每升)

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78991326.html, 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浅析 作者:焦健 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3年第12期 中图分类号:G86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2-000-01 摘要随着游泳运动训练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竞技对游泳运动员的体能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对理论的分析,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提出了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概念,探讨和分析了训练内容、训练原则和训练要求,建议教练员从一般性身体训练、专项体能训练和综合体能训练等方面来提高游泳运动员的体能。 关键词游泳体能训练训练内容训练要求 游泳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类竞速竞技性项目,它是一种凭借自身肢体动作和水的作用力,在水中活动或前行的技能活动。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游泳运动逐渐成为体育运动中重要的比赛项目。中国游泳整体竞技水平与先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只有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理论创新,用科技的力量才能实现游泳训练上的突破。竞赛的激烈性对现代游泳运动员的体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良好的体能也是运动员充分发挥和运用技术和战术必不可缺的条件。 一、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概念 游泳体能训练是采用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改善人体形态结构,功能和调节人体物质能量的储存及转移所具有的潜在能力和适应外界环境的综合运动能力。游泳项目与走和跑有所不同,其中一个显著的差别是游泳时为漂浮,克服水面阻力运动时需要消耗能量,阻力的大小取决于水质和游泳者的身材,体形和游速。这个差别使得游泳所消耗的能量比跑步同等距离的能耗大4倍左右。游泳运动以有氧代谢为主,距离越短,无氧代谢供能所占的比重也就越大。值得注意的是游泳运动员体能与形体结构、系统器官的机能水平、能量物质的储备心理因素与意识品质以及外界环境等都高度相关。因此游泳运动员的体能是人体形态结构、机能与代谢状况的综合体现。 二、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 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和运动训练理念的提升,游泳运动的体能训练的内容可分为三个大的部分。 (一)一般身体训练 一般身体训练又称为基础体能训练,是运动成绩的物质基础。游泳运动员身体的训练旨在建立扎实的体能基础,它是指运用生理、生化、解剖等方面的知识作指导,通过一定的手段,提高运动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等方面的素质。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研究与建议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研究与建议 摘要:本文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心理训练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认为在训练中心理素质训练是一个重要环节。提高队员心理素质,可以促进和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的水平。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篮球运动心理训练运动水平 1.前言 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其目的是培养运动员适应篮球项目要求的各种心理品质,克服运动员和运动队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同时,通过心理训练进一步磨练运动员的意志、陶冶性格、提高战斗力、改进运动队内部的相互关系,以保证训练取得良好效果,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2.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2.1 情绪稳定 青少年心理训练是一个完全出自内心的自我动员过程,因此教练员应帮助青少年建立对心理训练的高度自觉性、坚定性和良好的训练信念。同时,教练员的情绪状态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调节的效果也有密切关系。 2.2 参与动机 青少年训练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推动队员积极学习、刻苦训练以及创造优异成绩、为集体争取荣誉的重要条件。这阶段的青少年动机不统一,又不稳定,教练员应使队员端正动机,明确目的,使队员动机与集体目标有机统一,这样才能使球队齐心协力战无不胜。 2.3 运动员个性 运动员个性、气质在训练和比赛中都能充分体现出来。如运动员兴奋快慢,有的表现欲强,有的面临强手敢于拼搏等等,作为教练员要善于观察,了解队员的性格,发挥运动员个性长处。 3.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 由于青少年篮球运动技术的获得,比赛的发挥,都是在心理调节下实现的身心结合活动,所以,对心理的训练也就和对技术、战术、身体训练一样重要。 3.1 诱导训练法 3.1.1诱导训练法的概念 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的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里状态引导到某一个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以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里状态。诱导的途径是多样的。诱导者常常发出语言信号,由运动员的听觉器官接受信息,并按预定要求去实施。鼓励与批评、服与疏导、发与幽默都是诱导的常用手段。 3.1.2 使用诱导训练法应注意: (1)是所采用的诱导手段应是运动员感兴趣的,能引起运动员注意力转移的;(2)是诱导者是教练员、心理学家,也可是同伴,但均应是运动员愿意接受的;(3)是应从诱导的目的、手段、信息传递方式及结果等多方面计划安排某一次诱导训练,切不可随意滥用,以防产生负作用。

心理教育在业余游泳训练中的应用

心理教育在业余游泳训练中的应用 本文结合笔者实际的业余游泳训练经验,在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对心理教育应用于游泳训练的方法和原则进行了阐述,并对心理教育能够促进训练质量的提高进行了论证。 标签:心理教育;教练员;游泳训练;运动员 一、心理教育应用到战术训练中 无论遇到怎样的比赛环境,运用哪种战术,运动员都要稳定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做出合理的体能分配。 (一)提高运动员勇气,克服胆怯 胆量锻炼法:突然告知要跟实力较强的运动员比赛;助威法:鼓励运动员,为其助威;意向转移法:根据自身带队经验,曾经鼓励运动员力争蛙泳全能最后一项800m第四,却不想取得了800m第一名的好成绩,其原因就在于运用意向转移使得运动员情绪得以舒缓进而更能够超水平的发挥;局部拟制法:有一位队员在比赛前过度紧张,寝室难安,我故意气她,大哭一场后,第二天恢复正常,取得了好成绩,究其原因就是我的“气”拟制了其害怕心理。 (二)培养冷静心理,更好地应对比赛中的突发状况 触怒求平法:无缘无故对其进行训斥,考验其能否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多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培养遇事不慌的良好品质。动中求静法:例如额头顶苹果进行仰泳练习,乒乓球拍托乒乓球赛跑等等。 (三)培养正确体能分配的心态和能力,不骄不躁,稳中取胜 从哲理教育中我们得知运动过程中,合理分配体力,保持匀速运动是最省力省功的。同时要注重运动员速度灵敏度的培养,例如在每次训练完一项后让运动员估测自己的成绩,长久下去,其误差会逐渐缩小,一般不会超过1秒。比赛前运动员要对对手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此为基础制定自己决胜的战术。 二、进行心理教育时要注意的原则 (一)自觉积极性原则 于运动员而言,心理教育只是外在的因素,以此促进其自身因素产生变化,培养其自觉积极性。有以下几种培养方法:目的性教育。其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保持队员正确的训练态度。其二,制定训练计划时让运动员参与其中。其三,始终对运动员进行科学细致的引导。例如加大训练强度时,要让运动员明

浅谈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浅谈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9-09-23T15:20:02.890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5月10期作者:郭欢 [导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自行车运动员通过高原训练来提高运动成绩。 郭欢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自行车运动员通过高原训练来提高运动成绩。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高原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及高原训练对运动员生理机能的影响,旨在为自行车运动员通过进行高原训练来提高运动成绩提供更加可靠地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原训练;自行车运动员;身体机能 1前言 高原训练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后得到快速发展。高原训练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海拔1500-2500m的地区进行定期专项训练的方法。由于高原性缺氧负荷和运动本身所产生的缺氧负荷,使得运动员所承受的负荷比平原更加深刻,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训练,能最大程度的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 自行车运动是一项下肢沿圆周登踏,综合耐力、力量、速度素质的体能类周期性运动,它要求运动员要具有较高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研究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生理机能的影响,旨在为自行车运动员提供高原训练对身体机能影响的理论依据,以求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张洁等[1]通过对比高原训练不同时期运动员心电图发现,高原训练期间及返回平原后右心室电压均比上高原显著增加,这是心脏代偿适应的结果,高原训练时,运动员承受的负荷比平时要大得多,心输出量也会代偿性的增加。他们还发现,初到高原时,运动员心率加快,但是从高原返回平原后,再完成同样负荷后心率较上高原前相对更低,这表明在经过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心率储备有所增加,这有利于运动能力及运动成绩的提高。 3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血液系统的影响 马国强等[2]通过检测了7名运动员在高原上进行4周的场地爆发力、公路有氧、身体力量、场地最大速度训练前后的静脉血。发现在高原训练后Hb提高了7.4%,促进了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了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邹飞等[3]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了8名进行了5周高原训练的自行车运动员血常规指标,发现运动员RBC在上高原后就开始增多,第3周出现巅峰期,第4周开始呈现下降趋势;HGB在上高原的4周中一直呈上升趋势,HCT保持升高到第3周开始下降,在高原训练期间,由于低氧和训练的刺激,SpO2降低直接刺激到到组织细胞,产生大量EPO,EPO对RBC的生成有特异的刺激作用,所以高原训练可以改善机体对氧的运输能力,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但也有研究报道,在一定浓度内,Hb过高会导致HCT和血液粘稠度上升,降低运氧能力。当运动员处在过度训练状态时,Hb 水平会开始下降,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项指标都会开始下降,回到平原,下降趋势越加明显。 4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运动系统的影响 骨骼肌对氧的利用能力是有氧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运动时机体会出现氧供给与消耗的失衡,进而导致肌氧含量发生变化,其变化可以反映运动状态下肌肉生理特征。马国东等[4]测了11名优秀自行车运动员常氧和急性低氧下进行递增负荷运动时氧肌含量的变化,发现低氧时无氧阈和最大摄氧量出现时所对应的心率和SpO2、均显著低于常氧运动时,而在低氧环境下,在四个不同功率等级下低氧训练HbO2均显著高于常氧对应值、HHb均显著低于常氧所对应值。因此,提高自行车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时的低氧通气反应有利于提高其有氧能力可以一定程度的改善运动员氧转运机制以及骨骼肌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5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的影响 自行车场地短距离项目除了需要极强的力量和速度素质外,对运动员的体能储备、消除疲劳能力也有较高要求。研究指出,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通过两个月的高原训练,爆发力、最大速度和速度耐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5]。马国强[2]通过对7名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进行为期4周1900m高原训练,分别在高原训练前、结束后和结束2周后采静脉血测试血常规。结果显示高原训练后Hb和红细胞压积分别提高了7.4%和6.9%而睾酮提高了22.9%,各组间血乳酸分别降低了11.2%、21.2%和9.5%,而20min间歇期内的乳酸消除率明显提高。提示高原训练未对自行车运动员的最大频率和最大功率产生显著影响,但以糖酵解代谢供能为主的重复做功和做功维持能力,以及疲劳消除能力均有所提高。 6结论 高原训练能有效提高自行车运动员的心输出量,心率储备;提高自行车运动员血液携氧以及机体对氧的运输能力;改善骨骼肌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加速疲劳的恢复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 张洁. 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及果糖的营养效果观察[J]. 福建体育科技, 2010, 29(5): 9-11. [2] 马国强. 4周1900m高原训练对男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的影响[J]. 中国体育科技, 2013, 49(4): 60-67. [3] 邹飞. 5周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WBC、RBC、HGB和HCT影响的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9( 25): 38-40. [4] 郑建国. 低氧训练对中长项目自行车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4, 4( 28) : 124-127. [5] 马国东. 急性低氧对优秀男子自行车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时肌氧含量的影响[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7(6): 51-55.

久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适宜海拔高度研究

第34卷总第89期2013年3月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 ournal of N onhw嚣t U ni ve r si t y f or N at i onali t i es(N at ur al Sc i ence) V01.34.N o.1 M ar ch,2013 久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适宜海拔高度研究 李明清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对久居或世居高原中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海拔高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久居或世居高原中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应当选择至少高于久居地或世居地342m作为训练地,其升高幅度为久居地或世居地的19.93n5,所选择的训练地至少使运动员的相对最大摄氧量下降1.59493m12kg r ai n,即比久居地或世居地下降2.75%,这为高原训练选择训练地点的方法学指标标准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世居;高原;中长跑;马拉松;海拔高度 [中图分类号]G8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102{2013)01—0087—05 O前言 由于影响高原训练的主要因素有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训练的时间、训练负荷、比赛的时间间隔等.而适宜海拔高度是影响高原训练效果的首要因素,是研究高原训练的逻辑起点,所以它一直是高原训练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际上已基本认同世居平原的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海拔高度为2000--2500ITI.而对于久居或世居高原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海拔高度的研究,尚欠深入.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久居或世居高原的运动员,由于长期受到轻度或中度缺氧刺激,产生了代偿性反应,从而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机能都较低海拔地区人群强,为了使久居或世居高原运动员在高原获得有效的缺氧刺激,必须选择不同于世居平原运动员的适宜的海拔高度.究竟怎样确定海拔高度,就要考虑到运动项目不同其训练负荷特点的不同,所以为了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基于我国的训练实践经验和研究积累,我们把中长跑和马拉松从众多运动项目中分离出来,对我国久居或世居高原中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海拔高度进行研究,以期能为我国中长跑和马拉松训练界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为我国久居或世居高原的中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海拔高度. 1.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对久居或世居高原中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海拔高度进行研究. 2讨论 2.1久居或世居特点是选择高原训练海拔高度的出发点 “最佳海拔高度”的选择,是高原训练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认为,高原训练是在特定环境下的 [收稿日期]2013—01—20 [作者简介]李明清(1968一),男,甘肃定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田径训练和运动训练学面的研究 一87—

田径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

田径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 蚌埠七中梁夫超 心理训练对于进一步提高田径运动员的水平和能力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不同的心理训练阶段,都应有自己的目标、要求、评定方法及控制手段。心理训练应与学校田径运动的技术、战术训练相结合,帮助运动队员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技、战术风格。系统的心理训练可提高田径运动员的认知水平,为队员个体的进步服务。 对于田径运动员的训练,在平常我们运用最多的是技术和战术方面的练习,也就是通过大量的运动负荷以及模拟比赛来进行的。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对于田径运动员心理活动的了解和心理训练,却没有或很少涉及到。 运动心理学实际上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它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但是直到1976年,才真正为运动所用。心理训练的方式和计划是多种多样的,若应用得当,心理训练一般会取得显著效果。 在多年从事教学与训练中,我觉得在心理训练中实行如下方法会对田径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有所提高和帮助。 下面简要地谈谈这几个方面的心理训练: 1.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许多心理学家所依赖的一种训练类型,并且各有不同的达到效果的手段和方法。这种训练的好处体现在运动中,可以预防损伤、调整机能,成为其他心理训练的基础等。 放松能够使肌肉减少紧张度,而紧张往往会引起损伤。就好像柔软的柳枝能够随风摇动,而干硬的树干却容易被折断一样,一个处于肌肉松弛状态的运动员比处于肌肉紧张状态的运动员优越的多。放松的另一种好处是人在生理上表现出消耗能量减少。在许多次的训练中发现,一个田径运动员做准备活动时,如果没有任何要求,在放松状态下自己跑十圈,跟在有要求、紧张状态下跑十圈,最后他们所用的时间一样,但外在表现却大不一样,例如体现在呼吸状态和疲劳状态上,放松的队员要轻松的多。

高原训练安排

高原训练安排 赛强训练,准备期周三,山上训练四周,下山离比赛三周,共十周组成高原训练周期。 准备周期,具体的方法,、手段、准备期水上以有氧为主,自由泳,混合泳为60%,手、腿基本功为10%,主项为30%,三周水上总量20万—22万,强度、血乳酸在十毫摩尔以上的有四堂课,4—6毫摩尔10堂课,其它课都在1—3毫摩尔左右,陆上14小时。 山上训练,三天适应,三周大练,三天调整,总量在18万—20万,短距离,14—16万,本人经验一定要有3—5堂强度课,运动员完成的成绩,是教练员满意的,血乳酸在12毫摩尔以上,6—8堂课血乳酸在5毫摩尔以上,其它有氧,因为有氧运动是游泳比赛致胜的最关键因素。高原训练对老运动员有更多的好处;高原训练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心血管有增强的作用;特别对女运动员的影响更大;对速耐性查的运动员有提高的作用,高原训练的注意的问题,要注意运动员的身体恢复,还要注意:1、高原上的绝对力量,2、体重下降,3、生命指标的测量,4、各种身体的不良反应。陆上力量以山下力量的80%为标准(为了保证水上课的质量)。 下山三周,调整三天,十天有氧加速度,两堂模拟强度课,总量12—15万,调整比赛 。。。。。。。。。。。。。。。。。。。。。 把六百米分成两组,再把三百米分成六段五十米,如果想在一分钟内完成一百米,就把它分成两个五十米,每个五十米都用三十秒来完成,一组完成以后就是三百米。中间有九分钟左右的过渡时间,然后开始第二组,这两组加起来就是六百米。三个两百要求从三十米内全力冲刺,后面的一百七十米就在三分钟三十秒内完成,下一个组的前五十米在一分三十秒内完成,接下来的两百米要在三分钟内完成,或者把两百米分成四个五十米,每个五十米中的前三十五米用一分钟完成,然后经过七八分钟的过渡时间开始第二组。此方法对强度要求非常高。 两百米项目,就把它分成四个五十加一个一百米,然后又三组,加载一起就是九百米,一组要在一分三十秒到五分钟内完成。

运动员的机能评定

运动员的机能评定 运动员机能水平与运动项目、训练水平、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运动量是否适宜以及运动训练后恢复状况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进行运动员机能评定一定要考虑到上述因素。运动员机能评定主要采用血液指标、尿液指标等,目前应用唾液指标进行机能评定尚不成熟。 一、脉搏、血压和体重 脉搏、血压和体重的测定是了解运动员机能状态最简易的指标,一般在早晨起床前后的基础状态下进行测量,需经常进行检查。如运动量适宜,晨脉变化每分钟不超过正常的3-4次;血压变化范围上下在10毫米汞柱以内;体重减少低于0.5Kg。数日内如有脉搏、血压明显的持续上升,而体重明显下降则说明运动员对训练量不适应,有疲劳积累的征兆。 二、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诊断贫血的主要指标之一。中国普通人群安静时血红蛋白正常值范围,男性为120-160克/升,女性为110-150克/升。联合国卫生组织(W.H.O)判断贫血的标准是:6个月-6岁低于110克/升、6-14岁低于120克/升、成年男女分别低于130克/升和120克/升。常人血红蛋白正常范围和贫血诊断数值也适用于运动员,血红蛋白值是评定运动员机能的最常用指标。当运动员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或运动员机能状态较差时,可观察到血红蛋白值降低,这种由运动引起的血红蛋白下降被称为运动性

贫血。在运动实践中,我们发现当运动员上强度和上量训练时,血红蛋白下降,由此引起运动员运动能力下降。如果运动员血红蛋白值持续下降超过 10%以上,就应采用提高血红蛋白的恢复措施,否则就应调整训练负荷。大量运动实践研究证明:当运动员机能状态较好,身体对训练负荷适应时,血红蛋白值较高,训练和比赛可出现较好的运动成绩。因此,在监测中常采用清晨安静时血红蛋白值来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 三、血尿素 尿素是人体内蛋白质代谢的评定指标。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尿素的生成和排泄处于动态平衡,血尿素浓度相对稳定,其安静值约在1.8—8.9毫摩尔/升。运动员安静时血尿素浓度偏高,为5.5—7毫摩尔/升,原因是受训练的影响体内蛋白质代谢旺盛。血尿素指标在运动时可用以评定运动员负荷量。运动中血尿素浓度升高一般出现在运动时间30分钟以上,绝大多数血尿素升高出现在运动持续时间40—60分钟左右。若一次大运动量训练后,血尿素超过8毫摩尔/升,是训练负荷过大的表现。若在训练或比赛次日晨测定血尿素浓度,可以评定恢复状况,血尿素值低表示代谢平衡恢复,即运动负荷适宜,身体机能良好。运动次日晨或第三日晨血尿素值仍超过正常值水平,则表示机体对训练负荷不适应,身体机能较差。在安排训练周期负荷量时,依据血尿素浓度变化可分析训练负荷情况: (1)血尿素在训练前后未发生显著性变化,说明运动负荷量

论游泳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技巧

论游泳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技巧 一、消除恐惧并赢得成功 恐惧是一名游泳运动员追求成功的最大障碍,只要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的困难略微提高,那么恐惧就会以不同的面目如期而至,你永远不会知道恐惧潜伏在哪里,或者何时会出现。然而,现在我要告诉你一个最有效克服恐惧的方法,你只要这样想,我已经有一些疯狂了。 二、战胜顾虑 要在游泳中真正取得成功,并不总是要努力取得某一目标,而是要能够克服自身的阻力。这个阻力是什么?就是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但是,为什么每个人都有对成功的自身阻力呢?肯定是每个人都想在自己的游泳事业中取得成功。 三、起伏不定 你的成绩总是很好,或你体验过极度高兴和低落,上下起伏摇摆不定吗?似乎是,一些游泳运动员会竭尽全力来维持他们的成绩更加稳固,而这个成绩有时会在相同的一天里从最美好的情景变为最糟糕的事情。所以,你在哪里可以买到一些稳定剂呢?只有在一个地方你可以得到,但不必匆忙,因为它总是在那等着你,即你的头脑中。 四、斗智 有意思的是,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许多优秀、成功的游泳选手对自己的心理能力非常清楚,他们采用灵活、合理和聪明的心理智能迫使对手心神不安。这些心理策略可以被称为游泳中的每日心理战。正如人们所知,像游泳这样的运动项目,即使是一个微小的优势都有可能导致成绩上的巨大差异。 五、紧张是能量 索普(Ian Thorpe)、德布鲁因(Inge DeBruijn)、克拉泽伯格(Lenny Krayzelbury)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都获得了金牌,从某些方面说,这并不惊奇,因为他们都被认为是各自项目中的最强选手。然而,即使这些经验丰富的游泳选手也都承认要与比赛时的紧张心情进行斗争,甚至与他们的内心信念水平进行斗争。 六、体会其它游泳选手的日常训练 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复制成功运动员训练的某些方面,特别是那些能与自己的日常训练能相融合的部分。 七、信念-成功的一个最基本要素 一名游泳选手应具有的最有效武器就是对自己要有坚强的信念,这样他/她可以单独战胜具有超强能力、技术和体力的竞争对手。 八、失败的恐惧 你从内心深处或真诚地认为,自己是否值得成为一名优胜者吗?这个问题也许并不像听起来那么愚蠢!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里真实地认为自己是什么样将决定结果。如果你不是真诚地相信自己应得到最好的结果,那么总会有东西阻止你充分认识自己的潜能。 九、视觉化是成功的关键 许多人问,什么是神奇的技术?什么是心理训练中最快、最容易和最好的技术?这可能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是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那就是视觉化。 十、吹毛求疵者对实干家 在成为一名优秀成功游泳选手的道路上,你必须学会克服的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处理那些你无法回避的、经常批评你所做的任何事情的人。成功的一个明确信号是,你开始受到那些不做任何事情,但却试图摧毁你梦想的人的多余关注。这些人经常炫耀自己是“专家”,但是在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作者根据高原训练的最新研究成果,描述了高原训练是如何影响血管和心/肺系统并为在高原训练和比赛的运动员提供参考意见。 1.高原对身体的影响 高原如此神秘,从运动员下飞机的那一刻起,就可以观察到身体内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血液中的氧容量、血浆、总血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下降,而肺通气量、体液损失、安静时脉搏和基础代谢率增加。 这些变化是因为高原的大气压下降而引起的。在练习时,这种现象加重,此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更大。在这些变化中,值得注意的是,增大了的肺通气量降低了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局部压力,同时提高了PH值浓度。为适应这种呼吸碱中毒,肾脏通过分泌重碳酸盐来降低血液中PH值浓度,使其恢复到正常生理水平,从而得到代偿(称为肾代偿)。不论高度如何,空气中氧分子是恒定的,高度的增加及伴随着的大气压的下降将降低空气中氧量。 除此之外,高原还降低了肺内氧气的局部压力,从而减小了肺脏和血液之间的压力倾斜度。由于分子是从高压力区域向低压力区域移动的,较小的压力倾斜度降低了进入血液的氧气量。 对运动能力来说,最明显的现象是,心脏和骨骼肌肉的氧供应量减少,从而降低了在较高有氧强度下练习的能力。 2.1968年墨西哥城 人们对高原训练表现出浓厚科学兴趣并相信它对运动成绩能产生影响,首先是受1968年墨西哥城(高度为2286米)夏季奥运会的启发。在高原地区进行的比赛,短跑和力量运动员的成绩好于以往奥运会的比赛成绩,而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成绩则略微下降。跳远运动员比蒙和400米跑运动员埃文斯的优异成绩大部分应归功于高原地区空气阻力的下降,这里的空气要比海平面稀薄和干燥。 在高原,耐力项目(1500米或更长)成绩的下降,主要归因于最大有氧能力或最大吸氧量的降低。最大吸氧量代表肌肉每分钟消耗的最大氧量,它经常作为有氧素质的指标。 由于在高原地区,肌肉可利用的氧气减少,最大吸氧量低于海平面地区的数值。不仅如此,对身体素质出色的个体,最大吸氧量下降更大,因为他们血色素中的氧饱和度下降较大。换言之,开始时,运动员血色素越高,则失氧越多。 运动员对高原的耐受性,存在着很大差异。对那些不能更好忍耐高原的运动员,从中等到极端高度可能导致急性高原反应,即以头疼、恶心、没有胃口和疲乏为特征的现象。练习会加重急性高原反应,而随着氧气的供应、药物以及返回较低高度,这种症状通常将得到缓解。 3.利用高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 高原训练在提高运动成绩方面有许多玄妙之处,许多短跑和力量项目运动员来高原进行比赛,目的是在较稀薄的空气下跑得更快和跳得更远。许多长距离选手来高原是为了在缺氧状态下训练,以便返回平原后,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下,提高运动成绩。 目前的理论主张,在缺氧状态下的训练可导致适应性刺激反应,使身体产生更多的血红细胞,以便运送氧气到练习的肌肉群。当返回平原时,长跑运动员体内会留有更多的血红细胞,使氧气运输能力提高。然而,如果运动员在高原生活和训练的时间过长,则随着高原训练强度的降低,也许破坏作用会超过心血管的积极性适应。 我们有理由认为,长期在高原使用较低速度的训练会使运动员的跑动速度更慢,尽管心血管系统对高原环境产生了适应性。这种观点已经导致了更多的新研究,并使我们对高原训练的问题看得更清楚。对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来说,在高原生活和休息能更好地刺激血红细胞的生成,而在高度较低的高原进行训练,可以保持较大的训练强度。许多运动员采用生活在高原,而训练在较低高原的方法(即在专门设计的高原帐篷中休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