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提升展示课导学案设计

生活中的比提升展示课导学案设计
生活中的比提升展示课导学案设计

课题:生活中的比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数 ______ 数______ 数 知识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8:11=_______:________=(-------)。

1、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2、区别:(意义上区分)

(1)除法是一种___________。

(2)分数是一个___________。

关系。

根据下面以下信息写比,求比值

五星红旗长和宽的比是3比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的脚长和身高的比约是1比7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树高和影长的比是5.7比3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10克糖溶解在100克水中,糖与水的比是( ),糖与糖水的比是( ),水与糖水的比是( )。

3.甲数是乙数的2倍,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甲数是乙数的一半,甲乙两数的比是( )。

4.甲数比乙数多3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5.火眼金睛断对错

球场上的比分是3:0,所以比的后项可以是0。( )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则甲数是乙数的43

。( )

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5,则甲数与乙数的最简整数比是3:2。( )

综合能力展示台,展现能力的时刻到了!

1.某班今天有3人请假,出勤50人,缺席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

2.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3天完成,乙队单独做要7天完成,甲队和乙队工作时间的比是( ),工作效率的比是( )。

3.一个比的后项除以3,要想使比值不变,前项应该( )。

A 不变

B 乘以3

C 除以3

4.求比值

36:27 2.5:3.5 6米:40分米 1.5小时:45分钟

1吨:500千克 2.4:0.8 36分:21

中考英语写作专题课学案

2020年中考英语写作专题课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作文审题并构建文章基本结构。 2.能够根据要求列出关键词,学会连词成句。 3.根据主题句、适当的连接成分等学会组句成篇。 4.学会自主修改作文。 【学习过程】 Step1.Lead in 七.B.写作(计20分)以高邮市一模英语试卷为到入口。 随着中考的临近,九年级同学的学习生活愈加紧张。作为一名九年级的同学,你如何评价自己的生活状态?在最后两个月里,你有什么样的打算和希望?请根据以下问题,写一篇题为“The life as a Grade Nine Student”的短文,介绍自己的迎考状态和学习愿景。 问题: 1. 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school life now? (Including what you do and how do you feel ) 2. What's your plan about the following two months? (Including the plan for subjects or others) 3. What's your hope? (Including the aims or others) 要求:1)表达清楚,语法正确,上下文连贯; 2)必须包括提示中的所有信息,并按要求适当发挥; 3)词数:100词左右,开头已给出,不计入词数; 4)不得使用真实姓名、校名和地名等。 The life as a Grade Nine Student How time flies! The big day is coming soon. There’s an old saying, “He who fails to plan plans to fail.” As a Grade Nine student, I hope that Step2.Pre-writing How to get higher marks in writing 1. To cover all the main points and details. 2. To write sentences well; 3. To combine(结合) sentences well. 4. To check the composition(作文) carefully. 5. To write neatly(整洁地). Task1. To cover all the main points and details 审题目,列要点 Change the questions into a table. 1、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school life now?(Including what you do and how do you feel )

河南省中考历史小短文写作导学案

河南省中考历史小短文 写作导学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历史小短文写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近年真题的命题趋势,总结历史小短的命题思路。 2、通过典型例题分析、限时写作训练,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3、通过拓展提升与经验总结,找出适合自己的答题技巧。 【学习过程】 技巧点拨(一)明确题目要求 1.是否要求“题目自拟”; 2.是否要求体现事件的联系或对比; 3.是否有明确指向,比如题目明确要求内容包括性质、影响等。 写作原则:时序正确,无史实错误 技巧点拨(二)联系类小短文 1.分析每一则材料所反映的事件。 2.分图一事件的影响,找出影响中与图二相关的联系。分析前者的影响和后者背景,一般都是因果关系或递进关系。 写作格式:A事件+A事件影响+B事件背景+B事件 1.概括第一则材料反映历史事件,写出与第二则材料相关的影响。 2.写出第二则材料的相关背景,概括第二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和影响。 (多则材料以此方法类推,字数压缩) 题型示例:(2016河南中招25题)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场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达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技巧点拨(三)题目拟定 1.概括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2.概括几个事件的共同主题 3.概括事件反映的历史进程 技巧点拨(四)对比类小短文 1.明确材料反映历史事件。 2.对比分析事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从事件的背景、性质、影响、主题等方面入手) 3.注意时序性。 写作格式: (A B相同背景)A事件+B事件+A B事件对比 1.分别概括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2.写出两则材料的涉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如果事件背景相同或主题一致,需要在小短文段首写明共同的背景或主题。 题型示例:(2017河南中考25题)请对比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比较)

高中人教版文化生活校本教材(导学案)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单元概述 本单元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力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等一系列问题。从逻辑上看,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第二单元的深化和展开,又是第四单元的基础。 本单元内部的结构关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特征一)——源远流长(汉字和史书典籍见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新辉煌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特征二)——独领风骚(独特性: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化地域差异(区域性:吴越文化、滇黔文化)——文化民族性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为核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3.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和近代的衰微,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 是文字和史书典籍 2、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分析: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要引导学生以“文

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 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中华民族文化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为中华文化、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二、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难点: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课前预习案】(20分钟) 一、阅读与思考: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62—P66,在教材找出并勾画以下知 识,初步识记 自主探究 1、古代辉煌的历程 阅读课本P62—63,思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在教材上做好标记和勾画。 2.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阅读课本64页思考问题并在教材上做好标记 ① 文字、汉字的意义是什么? ②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是什么? 3、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阅读课本第65、66页思考问题并在教材上做好标记。 ①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华文化为什么在近代思考: 1、归纳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什么? 2文字的作用与汉字的作用有何异同? 3、判断: (1) 文字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标志。( ) (2)汉字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

八年级下册写作《学习仿写》导学案(教案)

写作学习仿写 【目标导航】 1.收集、诵读课内外经典作品,培养阅读经典作品的爱好,提高欣赏经典作品的能力; 2.领悟课内外经典作品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掌握仿写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学会使用恰当的修辞、句式、结构和写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来进行表达; 3.能在对范文进行批注的基础上,运用仿写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激发习作者的热情,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了解作文文题,熟悉作文要求,搜集相关素材,为习作做准备。 一、《安塞腰鼓》中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黄土高原上人们打腰鼓时的场景,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试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场景。200字左右。 二、在各类描写中,心理描写是难度较大的一种,因为它的描写对象“无影无踪”。鲁迅写“我”看社戏过程中的心情,莫顿·亨特写“我”爬下悬崖时的心态,都德写“我”上课时的心理,方法不一,却都做到了真实可感。选择其中之一加以模仿,写一个心理描写的片段。200字左右。 三、在众多表现亲情的散文中,《背影》《秋天的怀念》都是非常典范的作品,以平实的语言叙写平凡的事件,传达真挚的情感。模仿这两篇课文的写法,写一 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新课导入】 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一篇好文章,在写法上总有值得模仿、借鉴的地方。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课文是不是这样的。 【写作要求】 1.找出所选片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作者是如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的。想想你要描写一个怎样的场景,如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2.重读《社戏》的相关段落,归纳心理描写的方法,如综合运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等,作为自己仿写的指导。 3.重读《背影》《秋天的怀念》,借鉴其具体写法。安排好文章结构与线索,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让文章更有表现力。 【技法点拨】 所谓仿写,就是模仿范例作文,是根据一篇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目的地进行模仿的一种写作方法。仿写好像写字临帖一样,就是作文起步阶段的“临帖”。 1.放低要求,循序渐进 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一见作文题就咬笔杆,感到无话可写?问题主要出在要求不当上。学习总有一个过程,由易入难,由简入繁。习作亦是如此。学习写作,我们最应先了解“我可以写些什么”,然后是“我可以怎样去写”,而不是“怎样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学习写作,从学习范文开始。因为范文可以直观地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表现内心感受。从中,我们也可以领悟到许多实用的写作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为我们今后的构思提供材料,从而打下比较扎实的写作基础。 习作起步阶段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开始可以放低些要求,重点放在段落的练习上。熟练以后,再逐步丰富文章的内容及表达的方法,提高习作水平。 2.立足模仿,鼓励创新 “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茅盾语)因此,在习作练

文化生活第9课第2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导学案

第9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2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班级姓名 一、明确目标引导过程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了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辨别科学与非科学现象,自觉树立科学精神。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精神文化活动,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升华我们的道德境界。 3.价值目标: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自主学习筑牢基础 (一)阅读P100-101页,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建设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1.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必须推动社会主义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建设。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人心凝聚,,各项事业就会。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培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阅读P101-102页,理解如何建设精神文明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的教育。 (1)地位:教育是和的基石。 (2)要求:①要坚持教育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坚持教育为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③把作为教育的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1)地位:科学技术是。 (2)要求:①大力加强科学建设;②普及,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③坚持和并重,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发展文化事业 (1)具体措施:深化,解放和发展。 ①大力发展,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②加快发展___________,推动其成为国民经济__________产业。 (2)文化改革和发展的总要求:努力为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充分涌流,开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三)阅读102-103页,了解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和对青年的要求 1.创建活动具有实践性 (1)主体:是亿万人民参加的伟大实践。 (2)措施: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活动,完善社会体系。 (3)目的:形成、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社会风尚。 (4)形式:人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创造了__________的形式。 2.对当代青年的要求 投身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_______。 三、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第六课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导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古代的辉煌历程 2、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①文字:是文化的____________,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___________。 ②汉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___________。小区分:文字≠汉字,是人选入文代的标,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汉字与民族节日的作用不同。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 ①地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_________的重要见证。 ②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在近代衰微的原因 (1)内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2)外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小提示: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但中华文化走向衰微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要求 (1)在____________领导和_________________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______________相适应,与___________相协调,既保持____________,又体现时代性。 【练一练】 1.判一判:下列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文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3)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4)汉字和史书典籍决定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5)中华文化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6)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就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语文园地》第一课导学案.doc

《语文园地》第一课时导学案 设计者:丛台区广安小学冯玲玲 学习目标: 1.学习分清主次的阅读方法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好处。 3.积累一些传统习俗及其寓意。 学习重点: 1.分清内容主次,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的好处。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交流平台” 1.我能读通顺“交流平台”中的内容,画出读懂的语句并在旁边做批注,我 的感受是 。 2. 我还知道文章也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是 3. 如果我来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我会从以以下几方面来介绍 重点介绍简单介绍 我这样写的原因是: 二、走进“词句段运用” (一)词语运用 1.我能读通顺句子,比较句中加点的词语我发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在括号里填入与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 语。 (1)节日期间,北京各个景点迎来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故宫博物院人头攒 动,八达岭长城(),南锣鼓巷(),什刹海()。

(2)花园里,各色的月季欣然怒放,艳丽的桃花(),热情的杜 鹃花(),美丽的海棠(),到处花香醉人。 (二)习俗寓意 1.读一读,结合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说说下面两种习俗的寓意。 过年的时候吃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筑上雕刻蝙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还知道下面的习俗和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作文导学案

作文导学案 设计者时间:2013-5-24 课题:作文教学(第一案) 怎样审题 (第一课时) 【考点目标导学】作文审题技巧 【重点难点】准确、简洁、新颖、富有文采 【导学建议】提供文题,教师点拨,提供解题技巧。 【学法点拨】1.紧扣关键词语2.把握话题材料3.重视提示语句4.把握文体要求 【课前预习导学】 (提供五个文题,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要求同学们根据下面提示思考怎样审题,每小组交五个题目) 文题一 下面是一个很长的中考作文题,你读一读,审一审。看你发现了哪些对作文有用的信息。根据下面一 段文字作文: 现在社会上有种风气,父母爱孩子,真有点近乎溺爱。只要求孩子读书、升学,至于待人接物、劳动、生活等等都置之脑后了。特别是家务劳动,都由父母包了下来。小到洗一块手绢,一双袜子,都是妈妈代劳,这是不利于培养下一代的。我的父母却不然,他们严格要求我会生活,爱劳动,不怕吃苦,勤奋、节约,对我的缺点从不迁就。所以,我学会了自己走路。 以“我学会了自己走路”或“______这样要求我”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夹叙夹议的文章,其中代替父母或老师,正式写文章时将它代进去。本文也可以取材于所见所闻,但要用第一人称写。 文题二 生活中笑声常与我们相伴。在笑声中,友情在加深,学业在长进,困难被克服,隔阂被消除……。)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选一个有意义的侧面,以“笑声”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文中要有场面描写。 文题三 点亮感恩的心 文题四 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原野,吹开了满园的鲜花……。在这美丽、幸福、生机勃勃的春天里,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以“我在春天里”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文题五 精彩____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课堂合作探究】 (一)小组交流展示: 1.请同学们利用课堂5分钟时间,小组交流讨论预习内容,每小组提供五个最佳题目。 2.教师投影参考答案,点拨解题技巧。 文题一 审题中发现:①“学会了走路”是一个比喻,指的是有独立生活的能力②文题中的材料是暗示要写别人对“我”严格要求和“我”自己的努力③作文时不一定要写自己的父母④作文的内容也可以不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 文题二 此导语中含了一组排比句,暗示了这篇考场作文立意的某些侧面,并用省略号暗示考生去进行发散联想。导语在文题中的作用是:1、提示立意角度,2、开拓写作思路。通过抒写“笑声”可以表现怎样一个有意义的侧面呢?你可以写“友情在加深”或“学业在长进”,可以写“困难被克服”或“隔阂被消除”,还可以写自己由

文化生活_导学案_第六课_修改版[1]

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制作人:蔡金兵马永春黄进 【今天的努力,是明天成功的基础】 一、【课程标准】 3.9 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源远流长、从未中断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和史书典籍。 (3)了解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6)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感受中化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3)学生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三、【学习重点、难点】 (1)中华文化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重点) (2)理解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重点、难点) (3)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重点、难点) 四、【学法指导】 1、将自主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笔标注出来,课上通过小组研讨或合作探究的方式予以解决。 2、通过反馈练习,巩固基础,强化运用。 五、【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基础过关 1、中华文化的特征:、。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程:见课本P63 (可采取巧妙记忆法:殷周影响,春战雏形;秦划时代,汉儒至尊;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明清衰微,再创辉煌。)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有哪些?) 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和是很有说服力的。 ①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的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4、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1(根本原因) 2、(重要原因)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P65—P66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①文学艺术的作用、特点、地位 A、作用:文学艺术,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 B、特点: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C、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②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意义 A、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B、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C、意义:我国的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①文化区域性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 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 特点。 ②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 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6、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 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 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③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 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 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7、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包容性 ①含义: 。 ②意义: 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1、2010年11月27日来自海峡两岸的百余名学者齐聚湖南省常德市,分享 对上古时期与尧舜齐名的“善卷”其人其事研究成果,探讨善卷文化对海峡 两岸发展的意义。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托人向常德市鼎城区赠送了 “善卷故里”和百德善为先,一心卷之首“的题词。 “善卷相传为尧舜时期的著名隐士,据《吕氏春秋》记载,帝尧曾被善卷的 德行达智所感动,拜善卷为师。 台湾文化艺术界联合会理事主席,陆炳文认为,善卷文化对具有和谐前景 的两岸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用善卷文化构建起两岸关系的新高地, 来保护传统文化,发扬善德文化。 思考: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有怎样的关系? 2、2009年2月,著名的中医学家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袁家麟指出, 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 富的养生方法、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1)上述材料体现中华文化的哪些特点? (2)思考中华文化为什么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六、【巩固练习、学习测评】 1、我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B.秦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C.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隋唐时期吸纳外来文化 2、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 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这表明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3、“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 ) A.受历史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受地理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C.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是导致文化区域性的主要原因 D.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1

2015届高三第一轮《文化生活》第九课复习导学案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解释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说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2、说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地位。 3、解释建设文化强国的原因。 4、解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 5、说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说明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二、重点与难点: 1、解释建设文化强国的原因。解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三、知识清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2、简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原因? 3、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4、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 5、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根本任务?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为目标。() 说明: 2.科学发展观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 说明: 五、巩固练习 1、[2014·山东卷] 某地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着力推进文化礼堂建设,设立学习讲堂、民风廊、励志廊等,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从单纯娱乐向更高精神层面的跃升,形成了一股崇德向上的强大力量。该地的成功经验表明,新农村文化建设要( ) A.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农村通俗文化 B.承袭农村传统习俗,提高农民道德修养 C.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保障农民文化权益 D.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2013韶关一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种自信源于() ①中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中国文化具有其他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2015届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二课导学案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再认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观察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2、分析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懂得文化影响需要自觉学习和主动感悟。 3、总结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体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们文化素养的关系。 4、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了解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5、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6、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重点与难点: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2、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 三、知识清单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哪些方面? 2、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表现? 3、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何特点? 4、概括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人只要处于一个特定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说明: 2、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发展发挥着深远持久的正确引导。() 说明: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说明: 4、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说明: 五、巩固练习 1、[2013高考,广东卷]2013年3月,广东某市的读书月活动提出,文化强市从阅读开始。建设文化强市过程中,读书的意义不可替代。强调读书的文化意义,是因为() ①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②先进文化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④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3高考,江苏卷]某著名大学校长认为,一所大学所能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心灵。精神家园里没有了心灵,人就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真正的情感和责任。这是因为() A.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3、(2013广东揭阳一模)30.“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给上述材料加一个标题,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B.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同步写作导学案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习作指导学案课件 第一单元习作指导 @甸回四月 习作写什么一一审题意.日月要求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这样来解读一--ll月主旨.巧拟题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介绍家乡的风俗。我们可以写节日习俗,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泼水节等;也可以写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蒙古袍、习习巴等)、饮食(手抓羊肉、重庆火锅、北京烤鸭等)、民居(北京四合院、陕北窑洞等);还可以写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刺绣、混望、木雕、剪纸等)。这些都是习作的材料,选一个最感兴趣的写下来。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主题即可。女日〈家乡的春节〉〈家乡的大秧歌〉。 各师i井为法一一理思路,学校巧 (一)确定内容,合理布局。如果我们要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写之前,先查阅资料?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在介绍的时候,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如果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则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己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如“昕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昵……”或“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然后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如果你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 (二)按照顺序,条理清楚。我们在写家乡的风俗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不能东拉西扯,语无伦次。如果是写家乡的一种风俗,就逐层介绍民俗的特点,先写民族的主要特点,再写次要特点。如果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就以事情的发展的顺序来记叙。另外,写的时候要详略得当,条理清楚。 (三)巧用修辞,写出特色。为了增强自己所写的民俗的“吸引力”,写作时可以采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还可以引用俗语和使用一些民族特有的名称等。 (囚)认真修改,完善习作。写完后和同学交换习作,看看他们对你写的“风俗”是不是感兴趣,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导学案.doc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导学案 一、寻找载体 (一)中考优秀作文赏析 ( 2013 年半命题作文“找回——” ) 找回那把蒲葵扇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题记 小院,外婆,蒲葵扇。 蒲葵扇摇啊摇,摇落了一地的星光碎影,摇出了蒲葵扇间的盛夏童年。 月儿弯弯,星光闪闪。一个盛夏的夜晚,蝉不停地嘶叫,空气有些稠,只有那棵歪脖老 槐树下还有些许流动,我与外婆,便在这树下乘凉。待外婆铺好凉席,穿着粉色小凉鞋的我便滴溜溜地跑过来,依偎在外婆怀里。只见外婆拿出一把崭新硕大的蒲葵扇扇了起来。扇面油亮亮的,扇柄也被捆得格外结实,扇边还没来得及整掉的线头飞舞起来。风迎面而来,我心中的柔软被触碰了一下,却只是冲外婆傻傻的笑:原来外婆怕我不适应没有空调的夏夜,硬是挪着小脚跑到三里外的集市上挑了把最大的蒲葵扇。于是我就在这清凉的“晚风”中,在外婆牛郎织女的故事中,在这棵歪脖子老槐树下甜甜睡去 蒲葵扇摇啊摇,摇落了一地的星光碎彩,摇出了小院十载春夏秋冬。 月光灿灿,星光淡淡。还是一个夏夜,我回家探望外婆。仍在那棵歪脖子老槐树下乘凉, 我们仰望星空。不适意!有些烦恼地翻找,终于在箱底找到了那把久违的蒲葵扇,又瞧瞧外婆鬓间的汗水,便给外婆扇了起来。外婆感觉到了,用微显浑浊的眼望着我:“好,好,乖 孙女长大了。”一切仿佛与记忆重合了,只不过人调换了,扇老了:扇面已然发黄,甚至有 裂纹,扇柄“吱呀吱呀”地发出响声,扇边也被补了又补。于是在这清凉的晚风中,牛郎织 女的故事中,在这棵歪脖子老槐树下,祖孙俩仰望着星空 蒲扇是一种回忆,是爱,承载着那份淡淡的祖孙情。而今,为了学业,已有多少时日不 曾再见到这把蒲葵扇了?

文化生活第九课导学案(第一课时)

第九课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重点、难点】 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自主学习】 一、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1.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历程 (1)求索目标: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2)历史结论:奉行“”论或“”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3)重振标志: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4)新民主主义文化:①基础: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人民革命实践。②主线:。③主体:。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基本内涵:①指导思想:。②根本目标:培育有理想、、有文化、的公民。③时代要求:面向、面向、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④本质特征:文化。(2)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和。 ▲特别提醒:“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实际上就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的两种具体表现。前者一味推崇外来文化而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后者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拒绝外来文化和新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是什么 (1)灵魂:指导思想。(2)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4)基础:。 2.为什么 (1)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2)必要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所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推动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3.怎么办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鼓舞斗志;用引领风尚。 ▲特别提醒:文化多样性并非指指导思想“多元化”。由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即文化具有多样性。但是在社会主义建

【公开课导学案】高中英语概要写作指导之--找要点 公开课导学案

Teaching Design for-------- Tips on Summary Writing Teaching Aims: 1.Knowledge and Ability aims : 1.To know the definition of the summary writing 2.To know the problems of their summary writing 3.To know the 5 skills of looking for points in a passage 2.Emotional aim:To have students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finding the points for summary writing and have a certain number of methods to grasp the points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Understand some skills for looking for points. https://www.360docs.net/doc/c813414860.html,e the consolidation exercises t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skill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Understand some skills and apply them in their summary writing. Teaching Methods: .Task-based method Teaching Aids: 1. A blackboard 2. A computer for multimedia

写作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导学案

写作训练: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导学案【课标要求】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 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学习目标】 1、积累关于亲情的精美文句 2、学会在生活小事中观察与体验亲情,按要求完成写作实践 3、感受亲情的温暖,感悟亲情的伟大 【教学重点】 观察生活,感受真情;运用技法,真实写作。 【教学难点】 努力让学生做一个生活与写作的有心人 一、课前作业 认真观察父母关心自己的一件事,从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角度写作一个片段(内容真实,突出重点): 从这件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呢? 二、新授

(一)发现 锦囊 唐代诗人李贺,为了把诗写好,每天起得很早,背上饭兜、锦囊,骑上一匹瘦马,沿着一条小溪漫游。一路上,他细心观察和了解自然风物,即景吟诗,每逢想出佳句就写在纸条上,放入锦囊之中。就这样从早到晚坚持积累生活素材,勤奋地进行诗歌创作。李贺的妈妈看着儿子那装满记有诗句纸条的锦囊,十分心疼地说:“唉呀!孩子啊,早晚得把你的心呕出来才罢休吗?”正因为李贺不辞辛劳,精雕细琢,才使得他的诗篇千年传颂。 诗袋 尧臣的诗作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资料链接 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着名作家,

只念了三年书,十岁左右开始干活谋生。他干过各 种职业,贫困屈辱的生活培养了他对旧世界的仇恨 和反抗性格。1918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一度 被德国军队占领,他冒着生命危险完成组织上交给 自己的任务,显示了他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得到了同志们的赞扬。在一次激战中, 他的头部、腹部多处受伤,右眼因伤而丧失了80% 的视力。严重的伤痛使奥斯特洛夫不得不离开队伍。伤势有所好转,他就马上自觉性转入劳动建设,后 来他染上了并患了,常处于昏迷状态。 到,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完全失去了活 动能力,但他丝毫也不悲观消沉,在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他完成了自传体小说《》。 1、回忆一下,你阅读过的《》一书 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2、结合小说作者的生活经历,你明白了什么? 3、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写作故事,请简要地说一说。(二)语言积累 一首关于亲情的诗

课导学案及答案

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 【学习目标】 1、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2、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学习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自主探究】: 一: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的传播,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动摇。 2、隋唐时期,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出现的社会潮流。 3、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的不断思考和探索。 二、宋明理学的兴起发展 1、什么是理学?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从而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理解) 2、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 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 2)主要思想观点:A、认为是世界的本原 B、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C、主张通过的方法去把握“理” 3)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适应了的需要,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成为教科书。学术思想流传。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南宋:明朝: 2)主要思想主张A、陆九渊:a、“心即也”;b、“宇宙便是吾心,”天地万物都在心中;c、可得到天理。 B、王阳明:a、“”、“”b、“致良知”“” 三、评价:1、实质:理学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 2、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3、积极作用: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要点透析:】 【定时训练】 1.魏晋隋唐时期,关于佛教、道教、儒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压制,无从发展 B.佛教与儒学完全对立 C.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主张“排儒” D.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

写作训练导学案

写作训练导学案(一课时) 一、文题: 一件小事 二、目标要求: 1.通过这次写作训练,提示学生要热爱生活,抓住生活中的点滴事件,培养自己天天向上的情操。 2.继续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结合题意,打开思路。 3.小事表现大主题,结构上前后照应,运用对比手法,要有心理描写。 三、审题指导: 1.题意: 这个命题有三层意思:一层是“事”,告诉我们这是个记事的题目;二层是“一件”,三层是那个“小”字。“小”这层处于关键位置,我们俗称“题眼”。“小”,有两方面要求:一是事件本身要小,二是还得有一定的意义才行。 2.难点: ①场面要小。

事情发生的地点,不得追求热热闹闹的大场合。公园里搞划船比赛呀,礼堂里迎新年大联欢呀,场面太大了。要着眼于家庭室内,街头巷尾,校园一角。小事么,自然应在小的场面中进行。 ②人物要少。 既然是事件,当然得有人物出场。只写“一阵风吹过,两片树叶落下来”,那怎么行?小事,出场人物不可太多。全家几辈人凑在一起给太奶奶祝90大寿,乱;全班人参加搞卫生大扫除,多。小事中的人物,独角戏可以,两三个为宜。 ③时间要短。 有的事件,时间拖得长,一小时,几小时,甚至一整天,那很难算是小事。小事,节奏也要快,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跟妈妈去一趟百货大楼,得一两个小时吧?记全校运动会,得半天吧?这都不符合小事的时间要求。一般地说小事;两三分钟内解决问题最好。 ④情节要简。 以简明的情节交代问题,这是小事四点要求中最为关键的一条。写去同学家玩,见那缸小金鱼很喜欢,自己很想要。那同学看出来了,给了两条,这就行了。至于人家那一大缸金鱼是从哪儿弄来的,自己有了这两条小金鱼又如何养它,不要东拉西扯。简明的情节,反而能使小事的中心表达得更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