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streptavidin-perosidase)法,即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

SP(streptavidin-perosidase)法,即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
SP(streptavidin-perosidase)法,即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

SP(streptavidin-perosidase)法,即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

按标记物质的种类,如荧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酶(主要有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铁蛋白、胶体金等,可分为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酶标法和免疫金银法等。按染色步骤可分为直接法(又称一步法)和间接法(二步、三步或多步法);按结合方式可分为抗原-抗体结合,如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和亲和连接,如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等,其中SP法是最常使用的方法。

一般的sp法步骤啊,具体如下:

1、烤片,68℃,20分钟,

2、常规二甲苯脱蜡,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I20min?二甲苯II20min?100%酒精10min?100%酒精10min?95%酒精5min?80%酒精5min?70%酒精5min

3、阻断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3%H2O237℃孵育10min,PBS冲洗3X5min;

4、抗原修复:置0.01M枸橼酸缓冲液(PH6.0)中用煮沸(95℃,15-20min),自然冷却20min 以上,再用冷水冲洗缸子,加快冷却至室温,PBS冲洗3X5min。

5、正常羊血清工作液封闭,37℃10min,倾去勿洗。

6、滴加一抗4℃冰箱孵育过夜,PBS冲洗3X5min(用PBS缓冲液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

滴加生物素标记二抗,37℃孵育30min,PBS冲洗3X5min;

7、滴加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素卵白素工作液,37℃孵育30min,PBS冲洗3X5min;

8、DAB/H2O2反应染色,自来水充分冲洗后,

苏木素复染,常规脱水,透明,干燥,封片。

测序实验室操作手册

测序实验室操作手册 文件编号: 版次: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测序实验室标准操作手册 一、健康中心实验室介绍.............................................................................................. .. (2) 二、实验室管理 (2) 2.1 实验室行为管理 (3) 2.2 实验室出入管理 (4) 2.3 实验室清洁卫生管理 (6) 2.4 仪器试剂使用管理 (10) 2.5 实验室安全管理 (11) 2.6 实验室紧急事故处理 (14) 2.7 实验室物料管理 (15) 三、实验室保密制度管理 (17) 四、测序实验室仪器操作规程 (17) 超净台操作规程.....................................................................................................................18 微量台式离心机使用规程.....................................................................................................20 移液枪使用维护规程.............................................................................................................21 冰箱使用维护规程.. (26) PCR 仪使用规程 (29) 五、高通量测序标准操作规程 (32) 5.1 模板制备标准操作规程 (32) 5.2 上机测序标准操作规程 (41) 六、测序人员考核标准 (47) 七、实验室管理考核标准 (48) 八、测序实验室工作时间表 (50) 九、附录 (50)

抗生素具体案例

1. 探秘多宝鱼养殖基地 违禁药品怎样进入多宝鱼的养殖过程,对此进行的监管是否存在漏洞?11月22天上午,记者赶到山东省莱州市朱旺村多宝鱼养殖基地,对此展开调查。山东省是我国多宝鱼的主要产地,据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统计,年产值约30亿元。而朱旺村多宝鱼养殖基地是该省最大的养殖基地,年产量在1000吨以上。 给鱼“嗑药”并非秘密 提起多宝鱼,当地一名知情者说,多宝鱼“嗑药”在业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几年前,投资约40万元的一个养殖大棚,当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刚开始养多宝鱼那几年,大家都不用违禁药。近几年多宝鱼养殖户越来越多,在竞争形势激烈的情况下,难免有人想办法使用违禁药。 朱旺村多宝鱼养殖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滕家麟说,近几年因为获利丰厚,周边许多地方也开始养殖多宝鱼,一些养殖条件差、养殖密度又大的养殖户就可能在养殖过程中使用国家违禁药品另一名养殖户说,一些人为获利便使用催生药,原本养殖1年才能上市的鱼,用催生药只需要8个月就可上市。此外,如果养殖密度偏大,鱼在水中容易因碰撞而擦伤,为防止鱼体腐烂,有些养殖户还会用甲醛做药浴和各种抗生素类的违禁药。因为循环用药,导致鱼种退化,而要保证鱼成活,养殖户往往不断加大药量。现在养殖户用得较多的是高锰酸钾、氯霉素、环丙沙星,甲醛等违禁药。 多名养殖户还告诉记者,有一些鱼贩专门来低价收购病鱼、死鱼,冷冻后作为生鲜鱼出售。有些鱼贩为增加多宝鱼的色泽,会在冷冻材料中加入违禁药物孔雀石绿。 违禁药品监管存在漏洞 记者随养殖户进入一个多宝鱼养殖大棚,在大棚内记者发现一个箱子中有几瓶甲醛。养殖户说,甲醛不是禁药,他们用甲醛来刷池子消毒用。而此次多宝鱼事件中,我国多个地方均检测出多宝鱼体内甲醛超标。对此,莱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一名官员称,甲醛不属于禁药,但在鱼类体内的残留不能超标,因此,根据有关规定,在多宝鱼上市前一个月内,不能在养殖池中使用甲醛。至于这一规定如何实施监管,这名官员未予回答。 记者了解到,对于违禁药品的监管分属不同的部门——药监局负责监管药物的销售环节和对销售药物部门的管理,而渔业局则负责管理养殖户对药物的使用过程,告诉养殖户哪些药物不能使用。 调查组官员称,现有的养殖场检查制度尚有漏洞,如果有养殖户私下购买药物,并且在养殖过程中偷偷使用,很难对其进行系统把关。比如,被列为养殖鱼类不能填加的环丙沙星等药物,却可以使用在养殖牲畜中,并不是完全的禁药,所以这些药物是可以公开销售的,这也对监管造成一定难度。 朱旺村的多名养殖户均称,他们所饲养的鱼在出养殖场时无须任何检疫措施,只是每年烟台的药监部门会随机抽样一两次拿出去检测,检测合格后就能拿到证书,全年都可以销售养殖鱼。当地养殖业深受影响 在养殖基地内,记者遇到一位从外地赶来准备收购多宝鱼的鱼贩。他说,因为现在政府暂停多宝鱼出货,他已经在这里呆了好几天,正在等解禁的消息。

抗生素生产工艺以及发展前景

课程论文 题目: 抗生素生产工艺以及发展前景 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2012 年10 月30 日

抗生素生产工艺以及发展前景 摘要: 抗生素是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等一类化学物质的总称,是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产生的能在低浓度下有选择性地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有机物质。 关键词:抗生素;生产工艺;应用;发展前景 一、抗生素的概述 抗生素是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索等一类化学物质的总称。它是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其生产活动过程中所产生,并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性地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有机物质。 抗生素的生产目前主要用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物合成。很少数抗生素如氯霉素、磷霉素等亦可用化学合成法生产。此外还可将生物合成法制得的抗生素用化学或生化方法进行分子结构改造而制成各种衍生物,称半合成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就是半合成青霉素的一种。 二、抗生素的发展 最初认为,抗生素是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在低浓度下就能抑制它种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甚至杀死它种微生物的化学物质.然而,抗生素的迅速发展很快就突破了这一定义:在来源上,已不局限于微生物,它包括高等动、植物产生的代谢物,也包括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在性能上,从抗菌到抗肿瘤、抗

病毒、抗寄生虫等物质亦属抗生素范畴.纵观抗生素的发展史,抗生素的研究、生产大体可分三个发展阶段: 1.天然抗生素的发展阶段 1928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1881-1955)偶然发现了青霉素.1938年,Chain和Florey等科学家又成功地从点青霉的培养液中分离制得青霉素.40年代初期,随着培养方法的改良,青霉素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从而很快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产量迅速增加.由于青霉素的发现,挽救了无数感染性病人的生命,被当时的人们誉为黄色的魔物,科学家Fleming、Florey和Chain因此同时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奖.之后,一系列新抗生素如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新霉素、土霉素、红霉素等相继被发现,对如肠伤寒、斑疹伤寒及赤痢等有特效.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青霉素G开始使用时只有8%葡萄球菌对它有耐药性,而到了1962年,耐药的葡萄球菌增加到70%,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对抗生素的结构改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 2.半合成抗生素的发展阶段 1958年,发现了青霉素的活性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并通过6-APA的酰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新的青霉素.随后,对头孢菌素C结构进行改造研究,分离出母核7-氨基头孢霉烷酸(T-ACA).目前,大多数半合成头孢菌素均为母核7-ACA中的7位氨基酸及3位乙酰甲基进行化学改造制得的衍生物.1960年,通过对四环类抗生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大环内酰抗生素、利福平类抗生素等相继进行化学改造,获得了大量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力强、稳定、毒性小、易吸收等优点的半合成抗生素.目前,半合成青霉素和半合成头孢菌素品种已不下70个,其产量和销售额占据着抗生素的大半壁江山.

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常用培养基的制备、灭菌与消毒 一、实验目的 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了解常见灭菌、清毒基本原理及方法;掌握干热天菌、高压蒸汽灭菌及过滤除菌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人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代谢产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混合物。培养基的原材料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素和水。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和实验目的不同,培养基也有不同的种类和配制方法。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有时又称为普通培养基。由于这种培养基中含有一般细胞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所以可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之用。 干热天菌、高压蒸汽灭菌方法主要是通过升温使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杀死微生物的效果。 三、试剂与器材 1.器材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培养基、分装器、天 平、牛角匙、高压蒸汽灭菌锅、pH度纸、棉花、牛皮纸、记号笔、麻绳、纱布、吸管、培养皿、电烘箱、注射器、微孔滤膜过滤器、镊子等。 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 四、实验内容 1.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无菌检查 2.干热灭菌:装入待灭菌物品→升温→恒温→降温→开箱取物 3.高压蒸汽灭菌:加水→装物品→加盖→加热→排冷空气→加压→恒 压→降压回零→排汽→取物→无菌检查 4.过滤除菌:组装灭菌→连接→压滤→无菌检查→清洗灭菌 五、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 1.要严格按配方配制。 2.调pH不要过头。

3.干热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堆放过紧,注意温度的时间控制,70oC 以下放物、取物。 4.高压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过多,加热后排除冷空气,到时降压回零 取物。 5.过滤除菌要注意各部件灭菌,压滤时,压力要适当,不可太猛太快, 滤膜要注意清洗保存。 六、思考题 1.培养基配好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如何检查灭菌后的培养基是 无菌的? 2.在配制培养基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为什么? 3.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应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 4.培养基的配制原则是什么? 实验二土壤中微生物分离纯化培养 一、实验目的 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了解不同的微生物菌落在斜面上、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进一步熟练和掌握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掌握微生物培养方法。 二、实验原理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单细胞挑取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混合平板法,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步骤:倒平板-制备土壤污水稀释液-涂布-培养-挑菌落;平板划线法步骤:倒平板-标记培养基名称-划线。 三、试剂与器材 1.器材盛9m1无菌水的试管、盛90m1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 烧瓶、无菌玻璃涂棒、无菌吸管、接种环、酒精灯、无菌培养皿、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等。 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1号培养基,查氏培养基 四、实验内容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指导-实验一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指导 实验一金霉素链霉菌培养基的制备(验证型) 实验目的: 1、学会培养基的配制 2、掌握灭菌方法。 实验原理: 金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亦称“金色链霉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链霉菌科(Streptomycetaceae),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在固体培养基上产生金色色素,故名。其菌落为草帽型, 菌落直径一般为3~5毫米, 表面较平坦, 中间有隆起。菌落开始为白色,长孢子后变青色。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短杆状的菌丝。抗菌素工业上用以生产金霉素。 放线菌是一类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单细胞微生物。放线菌在土壤中分布最多,大多数生活在含水量较低、有机质丰富和微碱性的土壤中。多数情况下,泥土中散发出的“泥腥味”就是由放线菌中链霉菌产生的土腥素造成的。放线菌大都好氧,属于化能异养,菌丝纤细,分枝,常从一个中心向周围辐射生长。因其生长具辐射状,故名放线菌。放线菌能像真菌那样形成分枝菌丝,并在菌丝末端产生外生的分生孢子,有些种类甚至形成孢子囊,因而曾被误认是真菌。但其菌落较小而致密,不易挑取。不少菌种在医药、农业和工业上广泛应用,可产生抗菌素,现已发现和分离出的由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多达4 000多种,其中,有50多种抗生素已经广泛地得到应用,如链霉素、红霉素、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等用于临床治疗人的多种疾病;有些可生产蛋白酶、葡萄糖异构酶;有的用于农业生产,如灭瘟素、井冈霉素、庆丰霉素等。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由链霉菌生产或经半合成制取的一类广谱抗生素。抗菌谱极广,包括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和螺旋体。品种主要包括金霉素、四环素和土霉素。四环素早在1948年即开始用于临床,至今已有50余年历史。现在四环素已被收入中国药典2005版,还被收入美国、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药典。上世纪70~80年代四环素产销处于全盛时期,我国有上百家企业生产,临床用量很大。多年来由于四环素类的广泛应用,临床常见病原菌对金霉素耐药现象严重。1950年,国外有报道四环素族药物引起牙着色,病因是在牙的发育矿化期服用四环素族药物,可被结合到牙组织内,使牙着色。四环素还可在母体通过胎盘引起乳牙着色。其后又后续报道四环素沉积于牙、骨骼以至指甲等,而且还能引起釉质发育不全。在这方面,国内直至70年代中期方引起注意。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因细菌耐药性增加以及新的抗生素大量上市等原因,四环素产销逐渐萎缩,市场疲软。因为副作用大,只外用,用于治疗结膜炎、沙眼。 材料、试剂和器材: 试剂: NaBr母液(100 g/L) KCl母液(100 g/L) M-促进剂母液(2.5 g/L) 器材:

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安全手册(20201101121416)

实验室操作规范 本规程中列出了最基本的实验室操作和程序,他们是微生物学操作技术规范的基础。在规划实验室和国家级实验室项目时,可以根据这些规程来制订实验室安全操作的书面程序。每个实验室都应该采用“安全手册”或“操作手册”,其中定义了已知的和潜在的危害,并规定了特殊的操作程序来避免或尽量减小这种危害。规范的微生物学操作技术是实验室安全 的基础,而专门的实验设备仅仅是一种补充,绝不能替代正确的操作规范。下面列出了一些 最重要的概念。 进入规定 1在处理危险度2级或更高危险度级别的微生物时,在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图1)。 2、只有经批准的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3、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 4、儿童不应被批准或允许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5、进入动物房应当经过特别批准。 6、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不得带入实验室。 人员防护 1在实验室工作时,任何时候都必须穿着连体衣、隔离服或工作服。 2、在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或感染性动物 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必须洗手。 3、在处理完感染性实验材料和动物后,以及在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前,都必须洗手。 4、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泼溅物、碰撞物或人工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必须戴安全眼镜、面罩(面具)或其他防护设备。 5、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如去餐厅、咖啡厅、办公室、图书馆、员工休息室和卫生间)。 6、不得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子。 7、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 8、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储存食品和饮料。 9、在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 操作规范 1严禁用口吸移液管。 2、严禁将实验材料置于口内。严禁舔标签。 3、所有的技术操作要按尽量减少气溶胶和微小液滴形成的方式来进行。 4、应限制使用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除了进行肠道外注射或抽取实验动物体液,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不能用于替代移液管或用作其他用途。 5、出现溢出、事故以及明显或可能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必须向实验室主管报告。实验室应保存这些事件或事故的书面报告。 6、必须制订关于如何处理溢出物的书面操作程序,并予以遵守执行。 7、污染的液体在排放到生活污水管道以前必须清除污染(采用化学或物理学方法)。根据所处理的微生物因子的危险度评估结果,可能需要准备污水处理系统。 8、需要带出实验室的手写文件必须保证在实验室内没有受到污染。 实验室中标本的安全操作 实验室标本的收集、运输和处理不当,会带来使相关人员感染的危险。

实验室常用生化试剂配方

实验室常用生化试剂配方 1.常用抗生素配制以及使用说明(参考链霉菌室操作手册2019版) 抗生素 英文名称及缩写 抗性基因 贮藏液浓度(mg/ml) 100 25(无水乙醇配) 50 25 50 50 25(DMSO配) 100 50 35 25(0.15M NaOH配) 50(DMSO配) 50 50 MM 使用终浓度(μg/ml)链霉菌 2CM YEME 大肠杆菌 LA或LB 氨苄青霉素氯霉素潮霉素卡那霉素壮观霉素链霉素硫链丝菌素红霉素阿泊拉霉素紫霉素萘锭酮酸 TMP Ampicillin, Amp bla Chloramphenicol, Cml Hygromycin, Hyg Kanamycin, Km Spectinomycin, Spc Streptomycin, Str Thiostrepton, Thio Erythomycin, Ery Apramycin, Am Viomycin,Vio Nalidixic acid Trimethoprim cat hyg aac/aph aadA str tsr ermE aac(3)IV vph -* 10 10 2 5 10 5 100 10 -- 25 25 20 25 10 - 50 ------ 2.5 - 5 50-100 25 - 25 50 25 25 20 10-30

注意事项: (1) –表示无记录或不能使用,贮存液除特别说明外均用无菌水配制,配制过程请 确保抗生素粉末充分溶解混匀后再分装; (2)Km 和Am有交叉抗性,同时具有这两种抗性基因时应适当提高抗生素的量,并 设置阴性对照; (3)Hyg、Vio易见光分解,配制好后应用锡箔纸包好,使用过程中建议避光操作。有些抗生素需要在低盐的环境(如DNA培养基)下筛选效率较高,如Hyg, Km, Vio (4)用无菌水配制的抗生素需在超净工作台内用0.22 μm一次性过滤器过滤除菌并 分装;氯霉素、TMP、硫链丝菌素可以在超净工作台外配制分装,无需过滤除菌,但需确 保配制贮存液所用溶剂(无水乙醇、DMSO)未遭受污染,建议配制氯霉素时使用新的无水 乙醇,不要使用抽提质粒或总DNA时用的无水乙醇,以防止污染;DMSO,即二甲亚砜,易 挥发,有剧毒; (5)长期不用的抗生素请置于-20℃保存,抗生素粉末按照使用说明一般置于4℃保存,经常使用时可以暂置于4℃保存; (6)抗生素的实际使用浓度请结合实验经验进行适当调整; (7)配制抗生素时应尽量一次性称取抗生素粉末,配制过程中建议穿工作服,戴一次 性橡胶手套及口罩,及时清理称量配制抗生素时使用的台面及器具,以避免抗生素及溶剂 对自身的损伤及对工作环境的污染。 注意事项: (1)表中所列酶均可以用无菌水配制,也可以用相应的缓冲液配制,缓冲液配制方法 参考《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3版)》: 蛋白酶 K缓冲液:50 mM Tris(pH 8.0),1.5 mM 乙酸钙; RNase A缓冲液:TE (pH 7.6):10 mM Tris-HCl,1 mM EDTA;溶菌酶缓冲液:10 mM Tris-HCl(pH 8.0); (2) RNase A配制好后沸水浴处理5 min,取出贮存RNase A后首次使用时也需沸水 浴处理5 min后再使用; (3)制备原生质体时使用的溶菌酶配制时需过滤除菌,其他情况一般无需过滤除菌; (4)所有酶均应在-20℃保存,使用过程中避免反复冻融,配制过程中尽量避免外界 污染。 (1)IPTG用无菌水配制,0.22μm一次性滤膜过滤除菌,分装保存于-20℃;

实验室相关标准操作规程完整

实验室生物安全实施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预防与控制院感管理工作达到预期目标,防止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 2、适用范围:检验部门工作人员。 3、定义:无 4、管理要求: 4.1进入规定 4.1.1在实验室入口处应贴生物危害警告标志。注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和负责人电话。 4.1.2未经许可,非授权人员不应进入实验室。 4.1.3. 实验室门应保持关闭状态。 4.1.4. 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个人衣物不应带入实验室。 4.2.个人防护 4.2.1.工作服 4.2.1.1. 在实验室工作时,应穿着工作服。 4.2.1.2. 不应穿着实验室工作服离开实验室。 4.2.1.3. 实验室工作服不应与日常服装放在一起。 4.2.2.手套 在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脱手套后应洗手。用过的一次性手套应丢入感染性医疗废物袋内。 4.2.3.洗手 脱手套后以及离开实验室前,都应洗手。 4.2.4.其他防护 4.2.4.1. 当有可能受到喷溅物污染、碰撞或人工紫外线辐射伤害时,应戴合适的护目镜。 4.2.4.2. 不应再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子。 4.2.4.3. 不应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接触镜(隐形眼镜)。 4.2.4.4. 不应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内储存食品和饮料。 4.3.实验室工作区 4.3.1. 实验室应保持清洁整齐,严禁摆放和实验无关的物品。 4.3.2. 每天工作结束后,应消毒工作台面和生物安全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消毒。 4.3.3. 所有受到污染的材料、标本和培养物应废弃于医疗废物容器内,不得与普通垃圾混放。需要清洁再利用的材料,应先压力蒸汽灭菌处理。 4.3.4. 需要带出实验室的手写文件应保证在实验室内没有受到污染。 参考文献:[1] WHO.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3版.2004. 5、标准无 6、流程(无) 7、表单(无) 8、相关文件 8.1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S].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 368-2012].

链霉菌产生的抗生素

链霉菌产生的抗生素 https://www.360docs.net/doc/c815002231.html, 2005-9-5 17:07:05 来源:生命经纬 一次代谢物是维持生物合成或生长过程中所需的代谢物,至于对生命的维持不具明显的功能,只在某些生物上产生的代谢物,则是二次代谢物,如抗生素或色素等。 链霉菌可以产生多种二次代谢物,包括各种物质的分解酵素及抗生物质。这些代谢产物除了可用在人体的医药以及当成家畜饲料的添加物外,在农作物生产方面,也可做为植物保护之用。链霉菌是已知放线菌中最大的族群,可产生高达一千多种的抗生物质,许多重要的抗生素如放线菌素、链霉素、四环霉素、保米霉素、维利霉素、嘉赐霉素及康霉素等,都可由链霉菌生产。一般而言,农用抗生素具有较低毒性及残留性质,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或者能改变病原菌的形态而达到保护作物的效果。 链霉菌产生的抗生素种类繁多且结构复杂,从结构上区分,大致可把农用抗生素分为下列六大类: 氨基糖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属于糖的衍生物,由糖或氨基酸与其它分子结合而成。在植物体内具有移行性,可干扰病原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如链霉素。 四环霉素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是由四个乙酸及丙二酸缩合环化而形成,可以抑制病原菌核糖体蛋白,如四环霉素。 核酸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含有核酸类似物的衍生物,作用于病原菌的去氧核糖核酸合成系统,抑制其前驱物或酵素的合成,如保米霉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它是由 12 个以上的碳原子组成,且形成环状结构,通常可和细菌的 50 核糖体亚基结合,以阻断蛋白质的合成,如红霉素。 多烯类抗生素:由 25 ~ 37 个碳原子组成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含有 3 ~ 7 个相邻的双键,可与病原真菌细胞膜上的类固醇结合,有破坏细胞膜的功能,如治霉菌素。 多肽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是把氨基酸用不同的肽键结合,经常形成网状结构,可以抑制病原菌细胞壁的合成,如纯霉素。 由于多数链霉菌具有分泌抗生物质或细胞外酵素的能力,可以有效抑制植物病原菌。此外,少部分还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或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的效果,因此链霉菌在生物防治应用上极具潜力。

链霉菌操作手册

链霉菌室实验操作手册(2003年) 第一章培养基抗生素生长因子 (3) 常用抗生素及其使用浓度 (3) LB(Luria-Bertani)培养基 (3) LA (3) 基本培养基(MM) (3) R5(1L)链霉菌原生质体转化时用 (4) YEME(酵母膏-麦芽膏培养基) 1L(液体培养链霉菌) (4) TSBY (1L)(液体培养链霉菌) (4) MS培养基 (5) 2CMY培养基(用于井岗的接合转移) (5) YMS培养基(阿维,井岗产孢) (5) YD培养基 (5) 生长因子补充物的使用浓度 (6) 第二章DNA基本操作 (7) 大肠杆菌质粒的抽提 (7) 酶连反应 (7) DNA片段凝胶回收 (8) DNA纯化 (9) E.coil总DNA的提取 (9) 链霉菌质粒DNA的小量提取(还需改进) (10) 去磷酸化处理(详见分子克隆实验指南以及Takara的CIAP使用说明) (10) AT克隆(详见说明书) (10) Southern Blot (11) 第三章PCR及相关技术 (13) PCR (13) PCR重组(详见《PCR技术实验指南》p429 重叠延伸技术) (14) PCR定点诱变(DpnI法) (14) 第四章基因片段转移技术 (15) 大肠杆菌CaCl2法制备感受态细胞及DNA转化 (15) DNA转化 (15) 大肠杆菌质粒的快速检测 (15) 接合转移(详见英文《手册》249页) (16) 链霉菌原生质体的制备 (16) 链霉菌原生质体的转化 (17) PCR-Targeting技术中E.coli电转化感受态的制备及电转化 (17) 第五章RNA操作技术 (19) 链霉菌总RNA的抽提 (19)

实验室管理和使用操作手册

实验室管理和使用操作手册

实验室管理和使用操作手册 一、做好实验室的布置 1、门牌 2、管理制度 3、标语 4、课程表、座位表 管理规范 实验室内的各种配套设施要巧安排,要适合实验室管理与使用的要求,做到布局合理,整齐划一。如在实验教学及仪器药品保管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有害气体,因此实验室都要建立良好的通风排气装置,以便及时把有害气体排出室外。中小学一般采用比较经济的排气扇通风装置,有条件的学校应采用先进的、吸气能力强、噪声低的管道汇流式通风装置。实验教师要经常检查通风设施,检查是否完好,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实验室应配备废液处理装置,实验中废液应收集,经集中处理后排入污水管道;防火设施到位;实验室前后标语与环境相符;实验室有关制度齐全;课程表、座位表张贴醒目。 二、做好实验设备的管理 1、安全管理:水、电、消防、危险品、防

潮、防尘、防霉 2、实验设备管理:教师演示台学生分组实验台、准备台、凳子、水槽、综合布线、仪器柜、药品柜、标本柜 管理规范 (一)仪器橱窗的管理 存放仪器的橱柜要色调一致,摆放整齐,仪器橱摆放时应注意采光、通风、美观和方便等要求,同时还应考虑便于仪器分类存放。一般情况下仪器橱呈一字形排列,橱门要与窗户垂直,便于通风。各排仪器橱之间要留有不少于1 米的通道,便于取放。仪器橱一般不要靠墙摆放,非靠墙不可的,橱与墙之间应留有10cm 左右的通风空间。一般新旧仪器橱要相对分开,高矮、式样相近的仪器橱要放在同一排或同一室。仪器橱定位后要编序号,序号一般编在仪器橱正面上方。 (二)实验桌凳的管理 学生实验桌应排列整齐,色调一致,每张实验桌应编有序号。要教育学生爱护实验桌、凳,不要在实验桌、凳上乱涂乱写,实验完成后要保持桌面的洁净。 (三)实验室水电设施的管理

抗生素抗性在链霉菌菌种选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抗生素抗性在链霉菌菌种选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黄永春彭祎曹仁林陈志永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天津,300191) 摘要:随着链霉菌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紫外、化学诱变方法已经严重滞后于当今本学科发展的需求。采用赋予链霉菌株抗生素抗性的方法可显著提高菌株的抗生素产量,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从基因角度揭示了抗性产生机理及菌株抗生素产量提高之间的关系,为该方法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链霉菌的育种技术发展到今天,主要经历了自然选育、诱变育种[1]、原生质体融合[2]及生物工程[3]等技术发展阶段。不同的育种技术在不同的时期发挥了不同作用,生物工程育种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当前工业化生产的农用抗生素高产菌株的选育仍以诱变育种技术为主。其主要原因不仅仅是诱变育种技术简单易行,而且更重要的是诱变育种的处理方法越来越新颖,筛选模式越来越有效[4]且在理论指导上也由原先的随机突变原理上升到定向突变,具有了更加完备的理论指导体系。 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的产生往往发生在形态分化与生理分化的转型期,例如孢子产生期,这一规律适用于绝大多数链霉菌,而且其机理目前已经了解的很清楚[7]。研究发现,在此转型期内常常伴随着鸟苷四磷酸(ppGpp)的激增[8,9]。Ochi等[10,11]经过详细研究后指出,ppGpp在触发链霉菌抗生素合成启动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这说明ppGpp是启动链霉菌进行次级代谢的信号分子,对链霉菌的次级代谢过程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鸟苷四磷酸(ppGpp)的合成受到两个基因的控制,即relA和relC。relA基因编码鸟苷四磷酸合成酶,而relC(=rplK)基因则编码50S核糖体蛋白L11。当relA或relC基因发生突变时,ppGpp的合成受阻[12]。三家独立的实验室分别应用分子水平的实验方法对链霉菌模式菌株天蓝色链霉菌A3(2)进行研究发现,ppGpp的合成和抗生素的生产之间具有明确的关联[13-15]。这就为链霉菌的定向育种提供了一条思路。 1. 链霉素抗性诱变育种 当天蓝色链霉菌A3(2)的relA或relC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菌株的抗生素生产能力受损时,可通过引入链霉素抗性使其产抗生素的能力得到完全恢复[16],这就表明在不需要ppGpp 调控的情况下链霉菌仍可以启动次级代谢过程。据报道,获得链霉素抗性后,不仅可以影响链霉菌的产抗生素能力,而且对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的研究也表明,获得链霉素抗性的突变株其产抗生素能力较原始菌株可提高5~10倍[17],这就证明获得链霉素抗性提高菌株产抗生素能力是一种普适方法,可适用于大多数具有产抗生素能力的细菌。 那么链霉素抗性突变菌株是如何绕过ppGpp对链霉菌的调控作用,直接启动次级代谢的合成途径,提高链霉菌抗生素产生能力的呢?为此,有学者对链霉素抗性突变株从基因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Hosoya,Y等[17],以枯草芽胞杆菌(B. subtilis)高浓度链霉素(400μg/mL)抗性突变株为研究对象,对得到的11个典型突变株进行基因测序发现,在这些突变株的rpsL 基因(编码核糖体蛋白S12)内部均发生了点突变,而且检测到的氨基酸改变均发生在核糖体蛋白S12的第56位赖氨酸(Lys-56)氨基酸上。随着第56位上的赖氨酸转换成不同种类的其它氨基酸,菌株的产素能力提高倍数也不同,例如当Lys-56转换成Arg或Thr时,产素能力提高约10倍,而当它转换成Ile时则对产素能力无影响。然而对链霉素低抗性(5-20μg/mL)突变株的研究发现,在rpsL基因内部并未发现任何突变,且其产素能力仍可提高10~50倍。 以链霉菌模式菌株天蓝色链霉菌A3(2)(Streptomyces coelicolor A3(2))的relA突变

实验四 细菌

实验四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观察 实验四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代表种类的菌落形态特征。 2.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细胞形态观察。 二、实验原理 菌落形态是指某种微生物在一定的培养基上由单个菌体形成的群体形态。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每一类微生物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形成的菌落各具有某些相对的特征,利用观察这些特征,来区分各大类微生物及初步识别、鉴定微生物,方法简便快速,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常被采用。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圆褐固氮菌,枯草芽孢杆菌,灰色链霉菌,酿酒酵母,青霉的单个菌落平板,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us albus);Bouin氏固定液, 0.01%结晶紫溶液,酒精等。 显微镜、载玻片、擦镜纸、盖玻片、接种环。 四、操作步骤 (一)四大菌落的形态观察 观察圆褐固氮菌、枯草芽孢杆菌、灰色链霉菌、酿酒酵母、青霉的单个菌落特征,并按实验菌落特征描述的方法记录结果。 (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用镊子小心取出用插片法培养的放线菌培养皿中的一张盖玻片,将其背面附着的菌丝体擦净。

然后将长有菌的一面向上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上,用低倍镜、高倍镜观察。找出3类菌丝及其分生孢子,并绘图。注意放线菌的基内菌丝、气生菌丝的粗细和色泽差异。 (三)霉菌的形态观察 1.粘片观察: 取一滴棉蓝染色液置于载玻片中央,取一段透明胶带,打开霉菌平板培养物,粘取菌体,粘面朝下,放在染液上。镜检。 2.假根观察: 将培养根霉假根的平皿打开,取出皿盖内的载玻片标本,在附着菌丝体的一面盖上盖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只要用低倍镜就能观察到假根及从根节上分化出的孢子囊梗、孢子囊、孢囊孢子和两个假根间的匍匐菌丝,观察时注意调节焦距以看清各种构造。 (四)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酵母菌的话体染色观察及死亡率的测定 1.以无菌水洗下PDA斜面培养的酿酒酵母菌苔,制成菌悬液。 2.取 0.05%美蓝染色液1滴,置载玻片中央,并用接种环取酵母菌悬液与染色液混匀,染色2~3min,加盖玻片,在高倍镜下观察酵母菌个体形态,区分其母细胞与芽体,区分死细胞(蓝色)与活细胞(不着色)。 3.在一个视野里计数死细胞和活细胞,共计数5~6个视野。 酵母菌死亡率一般用百分数来表示,以下式来计算: 死亡率=死细胞总数/死活细胞总数×100% 五、注意事项

霉菌的研究

霉菌的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霉菌的形态,菌落特征,繁殖方式以及霉菌的分类,霉菌的危害和防治措施。霉菌是形成分枝菌丝的真菌的统称。霉菌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霉菌可以进行无性繁殖或有性孢子繁殖。 关键词:霉菌形态,菌落特征,繁殖,分类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orm of mold, Colony characteristics, Reproduction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fungi, mold hazards and control measures. Branching hyphae of the formation of mold fungi collectively. Mold has a strong ability to reproduce, molds can be asexual reproduction or sexual spores. Keywords: the form of mold, Colony characteristics, Reproduction, Categories 1引言 霉菌是形成分枝菌丝的真菌的统称。不是分类学的名词,在分类上属于真菌门的各个亚门。构成霉菌体的基本单位称为菌丝,呈长管状,宽度2~10微米,可不断自前端生长并分枝。无隔或有隔,具1至多个细胞核。在固体基质上生长时,部分菌丝深入基质吸收养料,称为基质菌丝或营养菌丝;向空中伸展的称气生菌丝,可进一步发育为繁殖菌丝,产生孢子。大量菌丝交织成绒毛状、絮状或网状等,称为菌丝体。菌丝体常呈白色、褐色、灰色,或呈鲜艳的颜色,有的可产生色素使基质着色。霉菌繁殖迅速,常造成食品、用具大量霉腐变质,但许多有益种类已被广泛应用,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早利用和认识的一类微生物。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象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2 霉菌的形态 2.1霉菌的基本结构 霉菌菌丝细胞和酵母一样是真核细胞,都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及内含物、液泡组成。大多数霉菌细胞壁成分是多糖(多为几丁质,少数低等的水生性较强的真菌则以纤维素为主),可被蜗牛消化酶水

实验室操作手册

1微生物鉴定 1.1 显微镜相关操作 1.1.1 简单染色 实验步骤: 涂片: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在载玻片上加一滴蒸馏水,用接种环取菌涂在载玻片上,做成菌悬液。 晾干:让载玻片自然晾干或者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用火缓慢烘干。 固定:拿住载玻片一端,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以不烫手为宜)。染色:将固定过的载玻片加复红染色1~2min。 水洗:用蒸馏水洗去载玻片上的染色液。 干燥:将载玻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干。 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再切换到高倍镜观察,并在找到视野后,将高倍镜转出,在载玻片上加入一滴香柏油,将油镜浸入油滴中仔细调焦观察细菌的形态。 1.1.2 革兰氏染色 实验步骤: 涂片: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在载玻片上加一滴蒸馏水,用接种环取菌涂在载玻片上,做成菌悬液。 晾干:让载玻片自然晾干或者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用火缓慢烘干。 固定:拿住载玻片一端,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以不烫手为宜)。结晶紫染色:在载玻片上加适量(盖满细菌涂面)的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min。水洗:用蒸馏水洗去结晶紫染液。 媒染:滴加碘液,媒染1min。 水洗:用蒸馏水洗去碘液。 脱色:将载玻片倾斜,连续滴加95%乙醇脱色20~25s至流出液无色,立即水洗。复染:滴加番红复染5min。

水洗:用蒸馏水洗去番红染液。 晾干:将染色好的载玻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干。 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再切换到高倍镜观察,并在找到视野后,将高倍镜转出,在载玻片上加入一滴香柏油,将油镜浸入油滴中仔细调焦观察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性。 1.1.3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 取材:选取培养良好的微生物菌液约5~7mL。分装到1mL离心管中,12000rpm 离心5min,弃置上清液,收集菌体。 清洗:用PBS缓冲液(pH=7.2)清洗菌体,12000rpm离心5min,弃置上清液,收集菌体,重复5~7次,确保菌液中没有残留培养基。 固定:常用固定剂有 2.5%戊二醛,1%四氧化锇。在4℃下固定一晚上。次日用PBS缓冲液(pH=7.2)清洗样品。 脱水:用40%、70%、90%和100%的乙醇分别依次脱水,每次15min。经脱水后的样品应马上干燥,若无法进行干燥操作,应当将脱水后的样品放置在-80℃冰箱中保存。 干燥:菌体样品一般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临界点干燥法对菌体进行干燥处理。镀膜:将菌体样品放在真空镀膜机内,把金喷镀到样品表面后。镀膜完成后取出样品制备完毕。 1.1.4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 超薄切片技术是为透射电镜观察提供薄样品的专门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体的各种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一般厚度在10~100nm的切片称为超薄切片,制作这种切片的技术叫做超薄切片技术。 样品制备步骤: 取材:选取培养良好的微生物菌液约5~7mL。分装到1mL离心管中,12000rpm 离心5min,弃置上清液,收集菌体。 清洗:用PBS缓冲液(pH=7.2)清洗菌体,12000rpm离心5min,弃置上清液,

常见霉菌的代表属

常见霉菌的代表属 (一)根霉(Rhizopus) 分类:与毛霉同属接合菌纲毛霉目。 分布:分布于土壤、空气中,常见于淀粉食品上,可引起霉腐变质和水果、蔬菜的腐烂。 形态特征: 很多特征与毛霉相似,菌丝也为白色、无隔多核的单细胞真菌,多呈絮状。——与毛霉主要区别在于根霉有假根和匍匐枝,与假根相对处向上生出孢囊梗。孢子囊梗与囊轴相连处有囊托,无囊领。 繁殖:无性繁殖产孢囊孢子,有性繁殖产生接合孢子。根霉的孢子囊和孢囊孢子多为黑色或褐色,有的颜色较浅。 代表种:米根霉(R.oryzae) 黑根霉(R.nigrican)等。 应用:①根霉能产生一些酶类,如淀粉酶、果胶酶、脂肪酶等,是生产这些酶类的菌种。在酿酒工业上常用做糖化菌。 ②有些根霉还能产生乳酸、延胡索酸等有机酸。③有的也可用于甾体转化。 (二)毛霉(Mucor) 分类地位 分布 形态特征 繁殖方式 代表种—总状毛霉、高大毛霉、 鲁氏毛霉、梨形毛霉 应用 在分类系统中属于接合菌纲、毛霉目。 分布:广泛分布于土壤、空气中,也常见于水果、蔬菜、各类淀粉食物、谷物上,引起霉腐变质。 形态特征:菌丝发达、繁密;白色无隔多核,为单细胞真菌。 形态特征:毛霉的孢子囊梗有单生的,也有分枝的。 分枝有单轴、假轴两种类型。 毛霉的菌丝多为白色,孢子囊黑色或褐色,孢子囊孢子大部分无色或浅兰色,因种而异。繁殖:可形成孢囊孢子、厚垣孢子、接合孢子。 无性繁殖: 孢子囊梗直接从菌丝体上发出,单生或分枝,顶端产生膨大的孢子囊,孢子囊为球形,囊壁上常有针状的草酸钙结晶。在囊轴与孢子囊梗相连处无囊托,但孢子囊壁破裂时,留有残迹—囊领。 经济价值:蛋白酶、淀粉酶、 有机酸、甾体转化 毛霉的应用:

常见霉菌毒素的种类及危害分析

常见霉菌毒素的种类及危害分析 霉菌毒素是一些霉菌在基质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霉菌产毒仅限于少数产毒霉菌的部分菌株。不同的霉菌可产生同一种霉菌毒素,而一种霉菌可产生几种霉菌毒素。 霉菌根据生长条件划分为田间霉菌和仓储霉菌两种。田间霉菌是指镰孢菌属、青霉菌属和麦角菌属等野外菌株,这类霉菌通常是谷物在生长过程中就已感染。仓储霉菌主要是指饲料或原料在储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以曲霉菌属为主。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曲霉菌产生的,其他曲菌、放线菌、镰孢霉菌和青霉菌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所有动物均对黄曲霉毒素敏感,不过不同动物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在家畜中以仔猪最为敏感。低浓度的黄曲霉毒素污染导致采食量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和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母猪饲喂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饲料,毒素会通过母乳传播而造成仔猪生长迟缓甚至死亡。此外,黄曲霉毒素还会干扰肝脏的解毒功能以及损害免疫系统。 赭曲霉毒素 赭曲霉毒素是由赭曲霉菌等所产生的一种毒素,分为A、B两种类型。赭曲霉毒素A的毒性较大,主要侵害猪的肾脏和肝脏。赭曲霉毒素可以造成猪的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消化功能紊乱,肠炎,甚至腹泻,脱水多尿,伴随蛋白尿和糖尿。妊娠母畜子宫黏膜出血,往往发生流产。中毒后的病理变化以肾脏为主,可见肾脏肥大,呈灰白色,表面凹凸不平,有小泡,肾实质坏死,肾皮质间隙细胞纤维化;近曲小管功能退化,肾小管通透性变差,浓缩能力下降。 呕吐毒素 呕吐毒素属于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主要由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等镰刀菌产生。其危害主要是造成猪只的呕吐,同时降低采食量。呕吐毒素也属于一种很强的免疫抑制剂,它在猪体内可以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对快速生长的组织(如皮肤和黏膜)和免疫器官均可产生影响,降低猪群的抵抗力。 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由禾谷镰孢霉菌产生,是具有类似雌激素作用的霉菌毒素,临床症状因感染剂量和年龄不同而异。玉米赤霉烯酮对猪影响最大的部位是生殖系统。较低的浓度会诱发女性化现象,较高浓度会干扰排卵、受孕、植入及胚胎的发育。可造成后备母猪或小母猪出现假发情和阴道脱垂或脱肛。该毒素会造成怀孕母猪的流产和死胎、初生仔猪出现八字腿及外阴部肿胀。 T-2毒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