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世凯的历史评价

合集下载

袁世凯_研究综述

袁世凯_研究综述

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摘要:1911年10月10日在那个战火纷飞、动乱不堪的年代,武昌首发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革命党的革命浪潮瞬息之间已成燎原之势,中国大地南北对峙,局势混乱无以复加,然而作为清廷重臣的袁世凯却能成功“窃国”,轻易“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并于1912年3月10日于北京太和殿上宣誓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这一切看似让人匪夷所思的历史事件,其实是袁世凯凭借一系列的优势斡旋于清政府、南京政府欧美列强之间,它也究竟是有着历史的必然性的。

关键词:袁世凯就任总统原因研究综述袁世凯是中国近代一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他于清季投身行伍,襄赞洋务运动及清末新政,自道员、督抚累升,至入值军机,甚至内阁总理大臣,成为清末头号权臣。

袁世凯艺权均通,有任事之才、治军之能,实为清朝一务实干练的能臣,自小站练兵至接掌北洋,还有他建新学的学校,废除科举,裁撤旧军改编警察,令中国军警分离。

袁世凯对中国的军事和工业化,有着很大的贡献。

民国成立,袁氏当选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堪称主导中国由封建帝制向民主共和成功转型的第一功臣,后于1916年改元洪宪,称帝建国,他的一生起起伏伏、荣辱并存,他的一生也每时每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和近代化进程。

另外,袁世凯同样也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史学界对他的评价渐趋活跃,争论的问题亦是涉及方方面面。

近些年来,涉及袁世凯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辛亥革命时期,尤其是在他就任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的层面,总体看来,成就十分显著。

故而,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写一篇研究综述,对主要成果进行梳理,方便以后学习。

1911年10月10日在那个战火纷飞、动乱不堪的年代,武昌首发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革命党的革命浪潮瞬息之间已成燎原之势,中国大地南北对峙,局势混乱无以复加,然而作为清廷重臣的袁世凯却能成功“窃国”,轻易“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并于1912年3月10日于北京太和殿上宣誓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袁世凯简介

袁世凯简介

生平袁世凯出生的那天,他的叔祖袁甲三恰好寄书到家,言与捻军作战得胜。

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大喜过望,因此为这个新生的婴儿取名为“凯”,并按照家族“保世克家企文绍武”的排行,给婴儿命名“世凯”。

袁世凯的得名即与战争行伍有关,似乎在预示着这个新生儿一生的戎马生涯。

次乡试未中,随后弃文从武主要活动(负面)镇压义和团运动、“二次革命”。

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签订《中俄声明》,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

主要活动(正面)自小站练兵到接掌北洋,袁世凯建立了中国近现代第一支新式军队,采纳西法编练新军,并与徐世昌等编就了迄今仍被军事学研究权威部门取为《中国兵书集成》压卷之作的两部兵书——《新建陆军兵略录存》《训练操详晰图说》。

袁世凯废除衙门创立警察治安管理模式,领衔仿效西方建立巡警制度,成立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令中国军警分离。

袁世凯还积极开矿设厂办公司,发展实业经济,甚至在遭谴归隐之后还说出“官可不做,实业不可不办”的话语。

站在客观历史的角度,袁世凯对中国的军事和工业化有很大的贡献尊重知识分子,凡一国之盛衰强弱,视民德民智民力之进退为衡。

而欲此三者程度日增,则必注重于国民教育。

1905年,他督修了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评价正面:史学唐德刚曾断言:尽管有私利交织其间,但袁世凯在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路上确实做了很多实事,比孙中山做得多。

以往对于袁世凯的历史评价一般以负面居多,但是这些负面评价是否公允也被质疑。

,袁世凯对中国民主进程的推进所作出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袁世凯晚清时期高举“立宪”的大旗,几乎是孤军奋战请求立宪,对晚清宪政的形成至关重要。

相较於同时代的国民党,袁世凯是一位敏锐,引人注目的外交官。

——美国外交官马慕瑞一世怪杰的袁世凯,以符合民意而再起者,卒以伪造民意而亡——李大钊负面:窃取革命果实,搞独裁。

以往对于袁世凯的历史评价一般以负面居多,但是这些负面评价是否公允也被质疑。

袁世凯简介

袁世凯简介

• 袁世凯在北洋政府时期的外交政策 • 袁世凯在北洋政府时期,实行了一系列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 益 • 袁世凯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维护政权 • 袁世凯在北洋政府时期的外交政策为他后来的外交手腕奠定了 基础
袁世凯的外交手腕及国际影响力
袁世凯的外交手腕
• 袁世凯在外交事务中,表现出一定的外交手腕,为中国 争取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 袁世凯善于利用国际势力,为自己争取利益 • 袁世凯的外交手腕为他后来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基础
袁世凯的国际影响力
• 袁世凯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 袁世凯的努力为中国争取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 袁世凯的国际影响力为他后来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基础
06
袁世凯的失败与遗产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困 境
•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困境 •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成为北洋政府的掌权者,但面临着政治危 机 • 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打压反对派,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危机和 社会动荡 •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困境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袁世凯在北洋政府时 期的权力斗争
• 袁世凯在北洋政府时期的权力斗争 • 袁世凯在北洋政府时期,面临着激烈的权力斗争 • 袁世凯试图通过政治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维护政权 • 袁世凯在北洋政府时期的权力斗争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袁世凯的历史地位及遗产评价
袁世凯的历史地位
•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 袁世凯在清朝末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辛亥革命和北洋政府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袁世凯的历史地位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袁世凯在甲午战争后的影响
• 甲午战争后,袁世凯受到清朝政府的重用,担任北洋大臣 • 袁世凯在北洋大臣任期内,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整顿北洋官场 • 袁世凯的甲午战争经历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试述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以袁世凯为例

试述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以袁世凯为例

试述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以袁世凯为例摘要:多少年来,中国近代史教科书在惋惜辛亥革命失败的同时,都忘不了加上一句“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把袁世凯说的一无是处。

但我们更应该从正反两面看待袁世凯。

我们不仅要看到袁世凯称帝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和人民心愿的,是一种倒退。

也要看到他在经济、政治、教育、军事等方面还是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一面。

关键词:袁世凯、帝制、近代化一、袁世凯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家族。

袁家在清道光年间开始兴盛,袁世凯的从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运总督,也是淮军重要将领,其家族成员对袁世凯的思想境界有深刻影响。

袁世凯从小学习四书五经,但自己偏爱武术、兵法,从小立志,经常自谓“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

常常不惜重金搜罗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被人讥笑为“袁书呆”。

袁世凯曾制联“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这也为他今后一生的戎马生涯奠定了基础。

袁世凯参加过数次科举考试,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没得到成功,这也因此更加坚定了他投笔从戎的决心。

他仰慕李鸿章,决心效法李鸿章的淮军。

他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

”这也表现出了他的爱国思想。

袁世凯是在朝鲜崭露头角的,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乃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征朝鲜半岛。

清军将大院君掳至保定问罪,当年23岁年纪轻轻的袁世凯,则以“通商大臣”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

1885年,袁世凯被封为清朝驻朝鲜大臣,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海陆皆败,袁世凯随军撤退天津。

因袁世凯在朝鲜时期表现突出,有“知兵”之名,大学士李鸿章乃于1895年举荐袁氏负责督练新军。

从此袁世凯开始走入了他在中国政治舞台,他为了自己的愿望慢慢爬上来一个比个高的的地位。

④1898年戊戌政变前,帝党人物曾寄望于袁的新军,谭嗣同即曾面劝袁世凯出兵围攻慈禧太后所居之颐和园。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评传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评传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评传——袁世凯(班级:140604 学号:3114001723 姓名:余志豪)关于对袁世凯的评价,早在建国前就有陈伯达的《窃国大盗袁世凯》一书问世,此书一出,便奠定了袁氏的历史定位问题,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前,袁氏的脸谱逐渐固定成了一个极其反动和违背民心的政客和暴君的形象。

陶菊隐在《北洋军阀统治史话》中提到“袁世凯生前死后至今的一个世纪中,是一个一直受人唾骂的人物。

他出卖维新志士,资产阶级维新派骂他;他在山东镇压义和团,农民及下层劳动人民骂他;他逼宣统退位满蒙贵族骂他,骂他是奸雄,是曹操一类的人物,要和他拼命,甚至要干掉他;他残杀国民党人,扼杀民主制度,国民党人骂他;他背叛民国,帝制自为,更遭到全国人民的痛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继续骂他,认为是以他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是中国近代史上继往开来、臭名昭著的一个封建军事集团,他上继曾国藩、李鸿章等出卖国家和反人民的罪恶事业,又替蒋介石政权提供了军事独裁的可耻榜样。

”[③]如此的骂声一片,袁氏可谓是死后难安也。

傅德华在《台湾袁世凯研究概述》也提到这个问题,“仅从上列部分专著的书名及论文的篇名用词,如:…袁氏窃国‟、…一代枭雄‟、…中国近代史上翻云覆雨的政治人物‟、…民国叛徒‟、…现代化的保守人物‟等,不难发现台湾学术界对袁世凯的一生的评价基本上是否定的。

”[④] 台湾学界如此,大陆的各种出版物中也是一样的基调,尤其是在普通老百姓的口头上,袁氏的名声也是很臭的,拿本人为例,别人动辄骂我的时候总是会带上“你个袁大头”之类的话,我听了也很有点不快之感。

从侯宜杰在《袁世凯评传》的一些叙述中,我们看到袁氏的一生是怎样被描述的,书中的内容提要,“独夫民贼袁世凯是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反动政客。

本书引用丰富而确凿的史料,对袁氏反动的一生作了全面的叙述,深刻的分析,科学的评论,淋漓尽致地显露了袁世凯的卑鄙行径、阴谋诡计、狡诈性格。

”[⑤]可见袁氏在人们所能见到的读物中是什么样子的,他就是一个刻在模子里的反动的人物。

我对袁世凯的认识

我对袁世凯的认识


政变上谕中 并未指名捕拿谭嗣同

以当时的条件 荣禄不可能乘火车 连夜赶回北京
叁 慈禧事后欲重惩袁。 荣禄力保, 才任命袁为直隶总督。
6
袁世凯-小站练兵
1
新建陆军 2 德国教官+近代德国陆军制度
小站 练兵
5
3
4
兵种:步、马、炮、工、辎等
外国新式武器装备
新的营规营制、饷章、操典
7
袁世凯-京张铁路
工作概述 绘制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9
人算不如天算
人算不如天算
图形绘制 背景 重回起点 机会再临
结局
慈溪太后发动政变后,全国反清浪潮迭起,袁 世凯觉得大清无法维持,应该变革,并且倾向 君主立宪变革,理由有二:

将皇帝架空,以便自己掌握实权

担心若皇帝仍握有实权,慈禧太后去世后,皇 帝秋后算账。
11
人算不如天算
起因
重回起点 形绘制 机会再临
袁争夺财政权和竭力主张中美互 派大使的行为,以及言官弹劾袁 权高震主的奏折,促使载沣作出 罢袁决定。 冲突
载沣将袁世凯以腿脚有病为由令其回 家养病。袁世凯又回到了起点。
结局
人算不如天算
机会再临 图形
结局
背景
重回起点
武昌起义, 迎来推翻帝制高潮
调军参战
清政府三顾茅庐
成为大总统
13
人算不如天算
图绘制 结局
24
我眼中的袁世凯
我认为, 对袁世凯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 历史关键人物, 应当把他还原到当时特有 的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条件下去分 析, 既要突破 “好人一切都好, 坏人一切 都坏”的老框框, 也要把握好评价尺度, 不 能矫枉过正, 更不能有意无意地替他擦洗 身上的污点。否则袁世凯重新评价问题就 会有为袁世凯翻案的嫌疑, 这是多数有良 知的中国人不能理解和不愿接受的结果。

近现代史作业-评价袁世凯

近现代史作业-评价袁世凯

从落魄公子到民国总统——袁世凯简评3150103236黄霆峰袁世凯颇受争议。

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真正的改革家。

而我,只想从历史的角度对他做一个公正的评价。

袁世凯出生河南项城,其父是项城的一个豪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出生在土豪家,是个富二代。

出生富贵的袁世凯,自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熟读四书五经,并且自幼对兵书有一种异常的狂热,不惜重金购买兵书战策,有人讥讽他为“袁呆子”,但这也为后来他的军事领导能力奠定了基础。

十三岁,他就已经雄心万丈了,曾制联:“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既然有如此雄才大略,那当然要考取功名利禄了,毕竟那时候科举还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

那就考呗,可是非常可惜,袁世凯两次科考,连个举人也没捞到,这就比较尴尬了。

那现在是继续苦读呢还是留在家做个大土豪呢?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留在家做土豪,虽然说富不过三代,这不才两代嘛。

但是他没有,他摒弃了两者,既没有选择继续读书科举也没有选择做土豪。

他选择了投笔从戎,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敬佩的,要知道,他可是个富二代,现在要去军营里摸爬滚打,甚至可能把小命弄丢了,光是勇气便值得我们敬佩。

其次,他放弃了富贵日子,不做啃老族,这一点,比起现在一些生活荒诞奢靡,整天爆出什么“门”,什么“门”的富二代简直强太多了!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注定做不了文人的袁世凯在军事方面却是个“好苗子”,在外闯荡期间,运气来了,当时淮军将领吴长庆与袁世凯的养父袁保庆“订兄弟之好”,所以袁世凯打算投奔吴长庆。

吴长庆为了报答袁保庆的恩情,此时也写信给袁世凯,“招其往学军旅”。

军营中的袁世凯如鱼得水,积极上进,“谦抑自下,颇知向学”,并认为是“有造之士”,被破格提拔为了帮办营务处。

这期间,他还在军中继续苦读,再欲科举,这份毅力和刻苦是无可挑剔的!似乎命运想捉弄一下袁世凯,就当他再要应举的时候,1882年,朝鲜发生动乱,于是袁世凯跟随吴长庆部队东渡到了朝鲜,考试哪有打战来得重要啊?战场才是袁世凯的天地,他就像一只苏醒的猛虎,率领一支清军,冲在队伍最前方,收割了十几个兵变参与者的人头。

最新-2018高中历史名人必备知识点 历史人物--袁世凯生平事迹及功过评价 精品

最新-2018高中历史名人必备知识点 历史人物--袁世凯生平事迹及功过评价 精品

2018高中历史名人必备知识点:历史人物--袁世凯:生平事迹及功过评价袁世凯简介:(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传统上认为他的本质是反动、落后的,并且是图谋复辟的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后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维持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

建立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陆军(新军),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

开始主张建强国、创建强大的中央政府等,但后来在杨度等立宪人士的鼓惑下复辟称帝,最终以失败收场。

袁世凯生平事迹:1859年9月16日 (咸丰九年)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家族。

父祖多为清朝显贵,权重一方1876年(光绪二年)1879年(光绪五年)袁世凯两次乡试都未考中,遂决计弃文就武人物肖像(20张)1881年(光绪七年)袁世凯至山东登州,投靠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任“庆军”营务处会办。

吴长庆为淮军统领,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

1882年(光绪八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当年23岁的袁世凯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以“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

以整顿军纪和镇压兵变有功,为朝鲜国王所看重,并得清政府奖叙五品同知衔。

1884年(光绪十年)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欲挟制王室;国王李熙奔赴清营求助,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

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举,袁世凯任驻汉城清军“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

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海陆皆败,袁世凯随军撤退天津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袁世凯由军务处大臣荣禄、李鸿藻等奏派扩练驻天津小站的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

聘德国军官十余人担任教习,又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几年,一些专家学者试图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开始从正面审视和评价袁世凯,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

这本来是好事,但时下对袁世凯的评价越来越高,大有把过去的全部定论推翻之势,这就不能不令人忧虑了。

我们认为,对袁世凯这样复杂多变的历史人物,应当把他还原到当时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下去分析,既要突破“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老框框,也要把握好评价尺度,不应矫枉过正。

●关于袁世凯对近代中国是否“未建尺寸之功”的问题//袁世凯一生到底有没有
做过顺应历史潮流、有益于国家民族和社会进步的事情,这是深入评价袁世凯不可回避的问题。

冷静地审视清末民初那段历史不难发现,袁世凯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能臣,并不像一些论者所说的那样“未建尺寸之功”。

一是驻使朝鲜,不辱使命。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袁世凯随吴长庆东渡平乱。

在朝鲜期间极力维护清王朝与朝鲜宗藩关系,并因此赢得了朝野一致好评。

二是编练新军,以振国威。

1895年12月,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练兵。

他还着手兴建各类军事学堂,培养军事人才。

这就开了“我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

”三是首倡新政,堪称楷模。

他先后在山东、直隶力行新政,成为显赫一时的政治明星——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联合张之洞奏请朝廷废除科举考试;发展近代新式教育。

四是顺应潮流,颠覆满清。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被迫重新启用袁世凯。

这时,他不仅可以像曾国藩镇压太平军那样对付革命党人,而且“他完全有能力在1911年底之前把这场革命碾得粉碎。

”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与革命党人联手,将清朝268年的统治画上一个句号,并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迅速成为现实。

此外,他还提倡实业,注重发展经济,提出的一些举措对近代工商业的较快发展无疑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关于认识和评价袁世凯需要把握几个关键问题
近年来,有的论者在肯定袁世凯某些历史贡献的同时,却矫枉过正,片面夸大他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比如,有论者认为,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无论是领导国民推翻晚清政府还是建设中华民国都“非袁莫属”,甚至把他的功劳抬高到同时代的孙中山、黄兴等人之上。

事实上,深入评价袁世凯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关于袁世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到底有没有告密的问题。

袁世凯评价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弄清楚袁世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到底有没有告密以及告密案与戊戌变法失败有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袁世凯到底有没有告密?对此,过去史学界几乎都认为这是毋庸争辩的历史事实,即便是袁世凯本人也未否认。

美国哈佛大学孔祥吉在《蔡金台密札与袁世凯告密之真相》一文中,通过当时思想保守又了解内幕的蔡金台写给李盛铎的两封信,结合其他档案和文献资料进行考释,还原了袁世凯通过荣禄向慈禧告密而引发戊戌政变的全过程,得出“袁世凯无疑是告密的元
凶”这样的结论。

他这个观点其实是对国内传统观点的又一佐证。

然而,有的学者根据档案资料,订正出“慈禧回宫的时间不是1898年的9月21日,而是19日,从而使20日荣禄得袁世凯密报后‘闯园告变’的旧说失去时间和空间的凭籍。

”还有学者认为,“梁启超在《谭嗣同传》中说袁世凯告密,也是基于某种个人感情,并不可信。

”//袁氏告密是否是导致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传统观点认为,正是因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然而,近年有论者认为,“戊戌政变的爆发非由袁世凯告密所致”,因为维新派的“密谋”不密,“即使袁世凯不去告发,慈禧也很快就会从其他渠道得知,予以先发制人的打击。

政变实属必然。

”还有学者根据袁世凯亲信张一在《心太平室集》和另一个亲信陈夔龙《梦蕉亭杂记》的记述得出,“袁世凯本来没有告密的念头,只是在初六(9月21日)晚听到杨崇伊带来太后‘训政’捉拿二康的消息后,怕受牵连而不得已为之的被动告密,显然政变在前,袁世凯告密在后”。

甚至还有论者认为,光绪帝受到慈禧制裁后就“自然以为是袁世凯蓄意构陷,捏造了这个给他带来奇祸的密谋。

”并说这对袁世凯来讲是一种“误解与误会”。

//一些专家学者对上述观点立即做出回应,指出:袁世凯确确实实曾经积极参加过维新活动,并给光绪帝上过书,给翁同龢上过说帖。

可是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袁世凯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

袁世凯在关键时刻为维护自身利益,权衡利弊,从观望到最终选择掌握生杀大权的慈禧,仅从这一点看,不管袁世凯有没有告密,他都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2.关于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与搞帝制有没有直接关联的问题。

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是主动为之还是在做过一番努力后不得已为之,以及他接受《二十一条》与搞帝制有没有直接关联?这也是袁世凯深入评价问题的又一重要环节。

袁世凯到底是主动还是被动接受《二十一条》?以往大部分论者认为,袁世凯“一心想当皇帝”,“处处讨好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民族利益”。

近年,有学者从考据学的视角对袁世凯在《二十一条》说帖上所做的朱批一一进行了分析,得出:“袁世凯对于日本的《二十一条》说帖总体上认为不能接受,并进行了相当的抵抗。

”本想利用列强掣制日本,但他们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故袁世凯‘以夷制夷’幻想只能破灭,最终还是接受了修正了的《二十一条》”。

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与帝制的关系问题上,传统观点认为,对日本提出的无理要求,袁世凯本来完全可以严词拒绝,但为得到日本对其帝制的支持又不惜拿《二十一条》作为交换条件。

然而,近年有的论者认为,“日置益既没有在递交‘二十一条’之前窥破袁氏的帝制野心,也没有在递交‘二十一条’之时以支持帝制相引诱”,从而得出袁世凯的这种对日让步,是“在痛苦的两难选择中做出的理性抉择,与袁世凯的帝制野心无关。

”还有论者认为,袁世凯在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下“不得不以和平手段与日本周旋”,“所谓袁世凯为了当皇帝而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结论,根本就不能成立。

” //我们认为,不管袁世凯有没有以接受《二十一条》作为获取日本支持这种动机,也
不管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时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是铁的事实。

仅从这一点看,袁世凯就逃脱不了与《二十一条》的干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袁世凯卖国的罪名是怎么洗也洗不掉的。

//3.关于袁世凯的帝制自为问题。

//帝制自为是袁世凯一生中走错的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袁世凯评价和深入评价问题的关键所在。

洪宪帝制对广大人民来说无疑是一场深重的灾难。

对这件事情,历史上几乎都是一边骂倒,正如有的论者指出,“洪宪之举,迹近儿戏,背叛民国,夫复何辞?”然而,近年来有论者试图为他开脱,认为当时帝制虽已推翻,但心存帝王情结的人不在少数;并把袁世凯称帝动因归结为部分外国使节怂恿、袁克定等人蒙蔽等外在因素,提出“袁世凯是被人撮弄着坐上皇帝的宝座的。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也说,袁世凯并没有想帝制自为,甚至说“袁公之不幸,是他原无做皇帝之实,却背了个做皇帝之名。

”//然而历史事实是,袁世凯为实现皇帝梦,先后废弃《临时约法》、暗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接受《二十一条》等,最重要的是他在制定《大总统选举法》时,不仅规定大总统可以连选连任,而且连继承人也得由现任总统推荐,就连大总统的推荐办法都是用“嘉禾金简”密藏于“金匮石室”。

袁世凯逆历史潮流,搞帝制自为虽然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但在其思想深处,总认为只有穿上龙袍,坐上龙椅,才能博得守旧势力的拥护,才能更有力地对付革命党人,才能赢得更多人的顶礼膜拜,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我们否定袁世凯,不仅是因为他做了皇帝,更重要的是他为了做皇帝而不择手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