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教学论试题

历史学科教学论试题
历史学科教学论试题

1.运用讨论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民主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要为讨论的开展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气氛,教师务必避免以权威自居,也避免在引导中下定论。

(2)全面性原则:该原则要求讨论应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讨论中有收获。

(3)有效性原则:该原则要求任何形式的讨论都应当有效——有助于某些教学目标的实现。

(4)鼓励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在讨论中始终关注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

2.中学历史评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评教学目标

评教学目标主要评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是否定位准确、明确具体可行;二是是否兼顾三个维度的目标,并将三大目标有机整合;三是评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2)评教学内容

评教学内容重点从四个方面评:一是对教学内容的宏观把握与微观处理是否准确恰当、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有特别的精彩创新之处。二是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情况及突破方法是否合适;三是评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选取的材料是否典型,利用是否充分,还有没有理家恰当的教学资源可以用(如地方特色的资源);四是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状况。

(3)评教学过程

这里的评教学过程主要是指评教学过程的总体推进情况。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评:一是整体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环节是否清楚,教学节奏是否紧凑有序;二是教学情景的创设、讨论与探究的问题的设计、课堂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效,符合学生实际;三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明确的学生意识,特别是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培育。

(4)评教学方法

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三个: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科学合理(依据选用的五条标准评);二是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三是教学手段是否灵活多样,课堂互动是否充分。

(5)评教师基本功

对教师基本功的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师教态;二是教师的语言(准确、丰富、清晰、生动、流畅、有感染力);三是教师的板书;四是教师机智,即能否在课堂随机应变,有效地调控和组织教学。

(6)评教学效果

评教学效果的指标有三个:一是三大目标的是否实现;二是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效果如何;三是总体教学效果。

2.对《新文化运动》一课,设计三种导入新课方式。并说说导入新

课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设计要求:1、详细写出三种导入新课的方式。2、说明导入新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包括教的目标,也包括学的目标。它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最后达到的一种目标。它是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般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

(2)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设计实际上就是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

(3)教具的设计

历史教具是历史教学必要的辅助手段,包括实物类教具、图示教具、多媒体教具等。实物教具如小黑板、某种历史物件的模型或样品、有利于教学的其他具体物品;图片教具主要是一些历史图片、地图;多媒体类教具就是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的设施。

(4)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效果。怎样进行板书设计,将在后一节讲述。

(5)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设计是教师对已确定的教学内容怎样教及推进程序的一个总体思考,其中重点是教学过程的推进顺序。

第一,以质性评定统整量化评定;第二,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第三,重视学生个性化,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第四,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第五,不仅重视结论,更加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4.以初中《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说明怎样进行教材分析?

本题参考答案:

(1)要搞清所教的章节在整个历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2)弄清所教章节有哪些知识点,并进一步确定重、难、疑点。

(3)理清本节或课知识间的联系(逻辑关系)。

(4)科学处理教材——即将教材内容整理成合适的教学内容。

举例(略)

案例分析题(共2题,第1题5分,第2题10分,共15分)

1、一教师运用历史剧方法教授《商鞅变法》(七年级),教学完毕,当专家问道“通过历史剧怎么体现完成了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时,该教师答道:学生参与了活动,通过活动掌握了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目的也就达到了。请你评价该教师的回答。

教师的这个回答存在忽略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问题。(2分)过程与方法在这里只是手段而非目标,教师用了各种方法,学生也参与了,但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获取知识,学生在参与中学到了知识,但没有学到过程与方法。教师一定要清楚这是一种学习方法,而且要让学生也知道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历史的方法。(3分)

2、某教师在讲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高一)新课内容后,出示讨论题目“当时的资本输出和今天我们的招商引资有什么本质不同?”,分组讨论,要求一、三、五排同学向后转,与二、四、六排相邻同学组成一组讨论(全班共7排),然后教师站在讲台上等待讨论完成。请你(1)评价该教师确定的讨论题目;(2)运用分组讨论方法时,教师应做好哪些工作?该教师对讨论过程的组织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该讨论题目有一定的价值:既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资本输出这一难点概念,也有利于解决当时的资本输出和今天的招商引资表面形式相同的思维障碍。(3分)进行分组讨论时,教师做好精心安排,主要工作有:①以就近、方便为原则分好小组;②明确内容及指导语;

③指导学生做好小组内的分工(组织者、记录者、小组代表);④巡视并参与小组讨论;⑤教师做好小结。(5分)该教师在分组、指导、巡视参与等方面存在不足。(2分)

四、教学设计(35分)

完成对《抗日战争》(高中《历史Ⅰ》)一课的下列设计。

答题得分标准:

(1)教学目标设计(5分)

(2)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说明原因及解决办法)(10分)

(3)导入新课设计(5分)

(4)终课设计(5分)

(5)板书设计(10分)

问答题(共4题,第1、2题各10分,第3、4题各5分,共30分)

1、学生是怎样感知历史知识的?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感知历史知识?试举一例。

隐藏答案

一切的认识过程都是从感知开始的,学生的历史学习也是如此。可供学生感知的材料包括教材的图文、教师的语言、直观教具、建立在丰富材料基础上的想像,借助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学生触摸历史,形成具体的历史表象。(3分)

教学中要求占有丰富、准确的历史资料,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生动的语言、直观教具等帮助学生有效地感知历史知识。(3分)

例(4分):略

2、中学历史教学中对正文和补充文的教学各有什么要求?

隐藏答案

对正文的教学要求:该内容在教科书中基本上都要有所体现,但不同内容又要区分对待:重点内容充分利用资料讲清楚、讲透彻;非重点内容按教材叙述讲清楚即可(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内容要按按程度区分出层次:重要、一般、不重要。(5分)

对于补充文,在教学中可多讲,也可少讲,甚至不讲。决定讲多少的依据主要有三点:一是看是否涉及重难点内容,是则多讲,不是则少讲或不讲二是是否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则多讲,不是则少讲;三是看是否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5分)

3、评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隐藏答案

(1)听好课。听好课是评课的基础。听课做到五字要求:“悉”、“听”、“看”、“记”、“思”;(2分)

(2)坚持平等交流、实事求是的原则(1分)

(3)坚持激励、发展的评课目标。(1分)

(4)评课重点突出,不要面面俱到。(1分)

4、讲解和讲述有什么不同,“讲”要注意哪些事项?

隐藏答案

讲述强调“述”,而讲解重在“析”,讲述强调“知其然”,讲解关注“知其所以然”;讲述多用于初中,讲解多用于高中。(2分)

讲应注意三点:

一是语言的生动性、规范性、条理性;

二是“讲”应为精讲,即在重难点上下功夫讲,教师要知道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

三是切忌满堂讲,注意有“讲”,还要有学生的读、议、练。(3分)

三、案例分析题(共2题,第1题 6分,第2题9分,共15分)

1、有关抗日战争的内容,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规定的: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请分析课程标准这一规定所体现的知识掌握层次。

隐藏答案

课标的这一要求实际上包括了三个知识掌握层次:一是在识记层次上要求学习对日本侵华暴行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的基本史实;(2分)二是在理解层次上,要求在基本史实学习的基础上,真正理解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意义;三是在运用层次上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对这一要求注意让学生运用纵横对比归纳的方法深刻地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2分)

2、某教师运用谈话法教“门户开放政策”这一新内容时,设计了四个问题:(1)美国此时是否已具备独占中国市场的条件?(2)为了独占中国市场美国采取了什么样的策略?(3)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本质意图是什么?(4)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你(1)对该教师的这一设计进行评价;(2)教学中运用谈话法有哪些要求?

隐藏答案

该教师运用了启发性谈话方式导学新课。四个问题围绕“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背景、主要内容、本质及影响而展开,它能够引导学生对该内容的全面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又加深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5分)

教学中运用谈话法应注意:谈话应当有目的、有计划,避免随意性;提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启发性问题;问题应明确,不能模棱两可;留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4分

四、教学设计(35分)

完成对《辛亥革命》(高中《历史Ⅰ》)一课的下列设计:

答题得分标准:

(1)教学目标设计(5分)

(2)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说明原因及解决办法)(10分)

(3)导入新课设计(5分)

(4)终课设计(5分)

(5)板书设计(10分)

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中学历史学科特点。

隐藏答案

思想教育性;时序性;不可重演和不可直接体验性;观点与材料、史实的紧密结合;综合性。(5分)

2、简述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用依据。

隐藏答案

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适合课型;符合教师的特点,发挥其长处。(5分)

3、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怎样有效地运用谈话法?

隐藏答案

谈话应当有目的、有计划,避免随意性,不能想到什么问什么;问题应具有启发性;问题应明确,不能模棱两可;留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谈话活动要面向全班同学,不能只是教师与个别被提问的学生之间活动,更不能整节课总是只让少数同学作答。(5分)

4、课前说课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隐藏答案

说教材内容、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效果预期。(5

分)

三、开放性问答题(10分)

您认为要当好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隐藏答案

答题要求:(1)请不要简单罗列,要简要说明理由;(2)请按自己的真实想法回答;(3)请按重要程度依次排列您所认为的必备素质。

(答案略)

四、教学设计(50分)

编写高一上册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一课的教案。

教案编写要求:

(1)格式规范;

(2)板书设计单独列出;

(3)对于教学过程部分只详写导入新课和小结,新课教学环节按简案样式写出即可;

(4)不写教学后记。

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特殊矛盾主要有哪些?

隐藏答案

历史发展的顺序性和学生认知特点的矛盾;历史知识的多样性与学生知识经验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历史的真实性与学生信息渠道广泛性的矛盾;历史知识的一度性与学生学习需要不断复习巩固之间的矛盾。(5分)

2、怎样理解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阶级分析与历史主义相统一原则?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参考答案

3、简述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探究法教学的要求。

隐藏答案

加强教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内在动机、探究欲望);课题选择以简便易行为原则;引导学生学习完整的探究过程;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5分)

4、什么叫说课?与上课相比,说课有什么特点?

隐藏答案

说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理念,以语言为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进行说明,并对教学效果作出预期的一种教研形式。(2分)

特点:说课的表述工具是语言;说的对象是专家、同行、评委;说课重在阐释“为什么这样教”。(3分)

三、案例分析(10分)

该案例是某老师在讲完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组织的一个课堂讨论片断,请在看完案例后回答问题。

师:(讲完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现在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历史假设,即:“如果把洪秀全换成了朱元璋,太平天国运动还会失败吗?为什么?”下面我们就这一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请相邻的四个同学为一组进行讨论,讨论前请每个小组先自己推选讨论组织者、记录人和发言代表。(学生讨论,教师等待讨论结束)

师:好,相信经过这三分钟的讨论,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了。请小组代表阐述本小组的观点。

生(某小组代表):我们认为会成功,因为朱元璋的起义就是成功了的,朱元璋的个人能力尤其是领导才能使他有能力领导一场农民起义成功。……

师:朱元璋并没有成功,他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没有最终解决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自己当了皇帝,这能叫成功吗?再来听听其他小组的观点。

……

请回答:(1)对该讨论题目的讨论价值及教师组织讨论过程的片断进行评价。(2)运用讨论法时教师应做好哪些工作?

隐藏答案

参考答案:(1)该讨论题目有一定的价值:可帮助学生解决关于农民起义成功标准的思维障碍,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一难点知识。(3分)教师在组织讨论过程中,注意了对分组的安排指导(2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教师以自己的标准答案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违背了讨论的民主原则和鼓励原则,讨论也就难以达到既定目标。(2分)

(2)运用讨论法时,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工作:①按就近、方便原则分好小组;②明确内容及指导语;③指导学生做好小组内的分工;④巡视并参与小组讨论;⑤做好小结。(3分)

四、教学设计(50分)

编写高一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中华民国的成立》一课的教案。

教案编写要求:

(1)格式规范;

(2)板书设计单独列出;

(3)对于教学过程部分只详写导入新课和小结,新课教学环节按简案样式写出即可;(4)不写教学后记。

初二历史学科教学计划

初二历史学科教学计划 初二历史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一、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为重点,努力把本期的历史成绩提高到全市的中等水平。 二、工作任务 1、初二⑴⑸班历史,每周两节。 2、《中国历史》第三册,共27课。 三、教学目标 1、平均分达到60分; 2、合格率达到2/3; 3、优良率达到1/3; 4、名次力争上到中等。 四、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普遍对历史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 2、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这方面的提高。 五、教材分析 1、本期历史第三册教材内容有所删改,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大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 (1)减负,降低难度;

(2)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 (3)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本册内容叙述了从清朝到国民革命失败的历史,共27课,每课一课时,有星号的'为弹性课,由提示、正文、阅读、图表、资料、注释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 部分是必掌握的内容。 六、教学措施 1、采用堂上奖分积分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约束课堂纪律。 2、通过堂上练习、小测、设问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反馈及巩固。 3、充分利用图片,投影,小黑板等教具,突出每课的重点、难点、以增强直观感。 4、在教学过程中渗入环保教育,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部分教 育学生: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令到人多地少,不利于社会发展,学习中国近代史部分。教育学生:战争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破坏了社会的发展,环境受到重大的污染、破坏,我们要珍惜,保 护自然环境。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汇集 一、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 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主罗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 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 程 D.学 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16.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17.“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 ) A.一般发展 B.自我实现 C.全面发展 D.情感发展 18.(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学科教学论】国内体育与健康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简要介绍国内外体育与健康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1、近代中国体育教学理论(1840年—1949年)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由独立自主的封建专制的国家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中国的教育也进入了近现代时期。在体育教学思想领域中,各种教学思想、理论经过冲突、融合,出现了新的特点。 康有为有一套比较完整的体育教育理论,他是中国近代最早从资产阶级全面教育的意义来认识和阐述体育的。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文明到中国来,特别注重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全面发展教育学说,因而第一次从全面教育角度把西方体育教育引入中国,并且有了初步的实践。改良派的体育教育思想与理论在当时对我国体育教育理论的发展起了非常有益的启蒙作用。 五四”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反封建主义,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运动。一些进步的体育思想理论对我国体育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世纪后半叶,以美国为主的英、美各教派在我国创办了教会学校,并设立了基督教青年会,宣传西洋体育。西洋体育在我国的广为传播,对我国体育教育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 2、我国当代体育教学理论(1949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先是批判并全盘否定美国的自然体育思想,在学习前苏联体育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体育教育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不仅呈现出和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相对应的趋势,而且其自身也经历着不断深入与丰富发展的新进程。 结合体育与健康教学论的发展趋势,谈谈如何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对全国实行强身健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小学是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和强化的最好时期,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不怎么需要干重活,所以整体的身体状态不如从前。所以,提高农村小学体育的教育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对现在存在的问题做浅要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良措施,希望能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和受过系统培训的老师 我国农村学校体育老师的配给要少于城里学校,很多学校因为缺乏资金或者根本就不配体育老师,而是由其他任课老师代替。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一般都偏大,学历也普遍偏低,很多都是代课老师,没有受过正规体校专业化的培训,在思想和业务上无法达到要求,在制定教学内容、计划以及实际的操作中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无法真正地理解体育精神,所以在课改方面的创新也不会很大。很多老师因为带班比较多,工作量都很大,但是在待遇方面确比主课老师要少很多。 (二)缺少经费和投入 虽然国家对农村的教育经费进行了很大的投入,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本来底子就很薄,很多都远远不够,用于体育的专项经费更是屈指可数。现在很多学校把体育课和活动课当作可有可无的课程,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导致农村小学很难有符合标准的设施,器材和活动场所。有些学校虽然占地面积很大,但有的时候宁愿盖校舍,给食堂养猪缺码舍不得给学校建一个标准的活动场所。同样那些体育器材就更不要说了,很多都已经不能再用却没有经费进行购置。在一些更贫困的地区,一根牛皮筋、一个乒乓球桌就能让学生们很满足。 (三)观念落后 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重智轻体的观念依旧未改变。很多的教师和家长都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为成绩好就一切都好,就可以出人头地。所以大家一贯把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只是一味追求升学率,使得学生在这种陈旧思想的影响下,放弃上活动课的机会。久而久之上活动课的人越来越少,影响了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积极性。素质教育的提倡对农村学校的发展虽有积极影响,但人们的观念并没有得到完全扭转。同时很多老师也不是太重视体育课的内容,认为学生只要在做运动,不出任何意外,老师的任务就算完成。正是因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阻碍了农村小学体育发展。课堂活动老师大都安排跑步,做操,打篮球等,因为器材的缺乏选择的范围不是很广很多也不具有技术性,根本就无法培养出专业的农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导读:范文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范文一: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题库答案

0-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要解决哪些问题32页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历史课程的本质是什么需要探讨历史课程的基本原理,以指导历史课程的编制与历史教学的实践,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学”等问题;需要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转换和应用于历史课程教学实践中,解决怎样研制历史课程和如何组织有效的历史课程教学等技术性问题,所以,历史和教学论应该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0-4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呢11页 课程与教学既有关联,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领域。课程强调每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探讨的是“教什么”、“为什么教”的问题,而教学强调教师的行为,探讨的是“怎么教”的问题;课程与教学不可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作。 1-1确定历史课程目标的依据41页 历史课程目标的拟定,需要综合考虑历史学科、社会需求、学生发展等诸多方面的要求,历史课程目标一定要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围绕公民素养的培育这一社会要求,探讨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获得怎样的历史认识,养成我们所希望的公民素养 1-4中学阶段的历史学科人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44页 这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拥有一定的实践性的历史人文知识,透过历史知识进行反思,形成自我的历史意识,对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思考;透过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评价或情感反应,理解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行为是如何作用于人类的文化发展的,形成自信、进取、乐观、不断完善自我、爱憎分明的人文态度,进而形成具有以人为本的观念、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追求完美的个性;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反思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坚持理性、实证、怀疑、民主、奉献等人文精神,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5 历史课程公民教育目标:44页 历史学科的公民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政治说教,它使通过具体的历史情境以及所产生的学习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总结前人经验和教训,理解人类社会,反省人类的行为,深化和发展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陶冶学生的公民意识。历史是一门思考的学科,借助于历史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质疑、批判、反省、包容、理解、欣赏、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用平等对话的方式来处理矛盾冲突等个性品格,进而养成责任心。具体包括公民意识教育:爱国主义、尊重本国传统、民主意识、平等意识、自由意识、责任意识、权利意识等;道德教育:崇尚仁德、关心、宽容、尊重差异、尊重他人、理解、坚毅勇敢、刻苦勤奋、立志敬业等;意识形态教育:民族文化意识、自觉践行社会的核心价值、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等。

2020—2020学年度历史教学计划

2020—2020学年度历史教学计划 xx—xx学年度历史教学计划 时光流逝,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本学期我担任初一和初二的历史课,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特制订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课改的要求,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属于中国历史的古代史部分,距今时间较久远,特别是先秦史,跨度很大,学生的理解主要是跟时间有关的内容比较难一些,需要分析的较少,重点内容是在奴隶社会的基本发展及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还有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所创造的财富,对社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后半部分主要讲到封建社会的诞生、发展,统一国家

的产生、发展,创造的中国古代史上的灿烂文明及对世界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纵向为近代史,主要内容体现了近代的屈辱史,中国由封建社会没落到开始社会转型,接受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打破传统思想,摧毁旧的社会体系,这些内容贯穿本书的始终;主要内容是:侵略与反抗,近代化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内战烽火,近代的社会变化和成就。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情况,现在还不是很细致的了解,从目前的初步了解及课堂的表现来看,学生的课堂纪律尚可,态度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总共87名学生里,优生较少,大约在15人左右,中等生是主体,大约在50人左右,后进生约20多人,而且学习习惯各不相同,来自不同的学校,所以学习观念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不同。 八年级学生的情况都比较熟悉了,106名学生,优生在30人左右,中等生50人,后进生20人左右,在优生里,学习主动性强,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少,大部分都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和更多的指导;中等生里,大部分都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且在课堂上还不能进行完整的听学;后进生的学习状况就更加困难,不仅基础差,而且态度问题特别难以处理. 四、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2015考研湖师大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748_英语教育综合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748] 考试科目名称:英语教育综合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分值及考试时长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长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结构 英语教学理论部分 第一部分:英语教学理论基本知识 (1)名词解释题:6道题,每题5分,共计30分。 (2)简答题:4道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第二部分:英语教学理论基本知识运用 分析论述题:3道题,每题20分,共计60分。 英语语言基础部分 第一部分:英语语言知识 (1)多项选择题:15道题,每题2分,共计30分。 (2)完型填空题:15道题,每题2分,共计30分。 第二部分:英语语言技能 (1)阅读理解 a.多项选择题:10道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b.简答题:10道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2)翻译 a.英译汉:1道题,计20分。 b.汉译英:1道题,计2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1.考试内容 (1)学科教学论: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交际能力、语言教学的交际原则;任务及任务型教学;新课程标准;教案设计;课堂管理;语言知识教学与跨文化意识培养;语言技能教学与综合语言技能教学;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教材评估、选择及开发利用;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发展脉络。 (2)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的定义;一语与二语习得的差异;第二语言习得的途径与习得顺序;中介语;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输入、互动、输出对习得的影响;母语的作用;学习者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课堂教学对二语习得的作用;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发展脉络。 (3)英语语言基础: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八级规定的基础词汇与语法;阅读四篇总长度为1600词左右的文章,选择最佳答案或简要回答所给问题;英汉段

历史教学论期末复习

一、 名词解释: 1.历史课程: ①狭义:指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计划、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学活动等。 ②广义:指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人类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的总和 历史课程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课程计划精选历史课程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和技能,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2.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门学科目的、任务而编写的指令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具体规定身门学科知识、技能的范国、深度及体系、结构,同时规定教学的一般进度和对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3.历史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最高行政部门制定的,规定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学习方法、计制安排、实施建议等,并用以指导,规范、评估和管理历史学科与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法规性质,体现着国家意态,体现国家对历史课程的要求。 4.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和集中体现,是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景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主要包括:唯物史现、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5.教学目标:是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对学生通过学科教育教学要达到的标准或结果的预期。 6.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基本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7.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基本学科特征) 8.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基本方法和途径) 9.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的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基本能力要求) 10.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基本价值观) 11.学业质量标准:是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以教育质量为基础所规定和设计的学生课程学习活动所应该达到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 12.课程:①课程是知识: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的科学中精心选择出来的,并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②课程是经验:只有被学生真正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课程。③课程是活动:课程是受教育者各种自主活动的总和。 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是教学的目标或计划,是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是一门

(完整版)初一历史下学科教学计划

东疏中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计划 学科历史年级初一 任教班级初一1-5班教师郭霞审批(签字)教研组长 教导主任 2012年2月

初一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1、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及学习兴趣 今学期本人担任初一(1-5)班的历史课的教学,通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2班3班5班,表现突出。上课时各班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大多数同学都能当堂掌握所学的内容。但也有个别同学的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得当,对历史学科丧失了兴趣。2、学生的基础知识 从上学期的几次学业水平测试来看,学生的整体基础比比较扎实,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少部分同学基础较差,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厌学,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发现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另一方面,要及时辅导,精简知识点,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3、学生的智能因素 大部学生对历史学科比较感兴趣,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能够积极自主学习,善于合作交流,初步学会了历史学科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一定历史思维能力,发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能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4、学生的学习方法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但有少部分同学,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致使基础较差,学习感到吃力,这需要教师进一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5、教师本人对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水平 本人从教初中历史教学十多年,对课程标准、教材有一定的理解,具有一些教学经验,对“三环节教学”也有了较好的把握,重点在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的指导上还不够熟练,教学方式的转变还不够灵活。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钻研,吃透教材,新课程标准,把握素质教育脉搏,搞好“三环节教学”。加强对学生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叙述的是隋朝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计3(实验节活动课。三个单元的标题、与《历史课程标准》4节正课和22个单元、.稿)内容标准中国古代史板块中的第五至第七个学习主题完全一致,与新课标特点相辅相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答案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一 Ⅰ、Single-choice question Select the best answer for each of the questions, and there is only one correct answer to each question. 1._________ involves teachers identifying issues and problems relevant to their own classes. A.Literature review B. Questionnaire C. Action research D. Classroom observation 2. ___________ relates to the truthfulness of the data. A. Validity B. Reliability C. Subject D. Object 3. Which one is not the area of the institution ___________. A. restrictions B. time, length, frequency C. classroom management skills D. syllabus 4. In the following, which method is not appropriate when you try to act against the students’ indiscipline ___________. A. deal with it quietly B. giving lines C. don’t take things personally D. don’t use threats 5. When you are reading an article, your purpose is to find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article. Then which reading strategy will you employ ? ___________ A. scanning B. skimming C. identifying attitudes and making inferences D. identifying and understanding argument 6. Among the following activities, which belongs to the listening activity? ___________ A. describing and arranging B. skimming for the main idea C. picture dictation D. brainstorming 7. Factors that have an impact on student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clude all the options listed below except ___________. A. the country’s language policy B. society’ attitudes t oward the target language C. social-cultural factors D. students’ cooking skills 8. English is described as foreign language in all of the countries except ___________. A. France B. Japan C. China

历史教学论复习资料.pdf

《历史教学论》复习题 名词解释: 1.教学目标 是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可分为学科目标,阶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2.课程 在西方,“课程”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文中,常见的含义是“学习的进程”。在我国,课程一词始于唐宋,狭义的课程即学科或者教学科目,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有学习者的学习经验或者体验。 3.综合课程 为了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避免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对相关学科进行综合化的编制,把若干相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的课程。 4、课程标准: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历史教材 广义是指师生为了达成历史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而利用一切素材和手段,即教学的材料,狭义是教科书。 6.固定制 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有计划的行政的方式,专门组织人力进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采用自编自审的方式,并制定专门机构出版发行,指定全国各地学校统一使用。 7.审定制 指教科书的编写由民间组织进行,但须各国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门人员审查批准后方可出版,供学校使用。 8.认定制 指教材的编写由民间组织,然后经过国家教育部门的原则认可后,方可使用。 9.选定制 书的编写、出版、发行、使用等等,国家不控制,不干涉,完全由民间来组织。 10.专题史体例 建立以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等模块为框架,历史专题为单元,贯通古今,中外混合的历史知识体系。运用专题史的形式可以不必像通史那样的时间顺序编写,可以跳跃式叙述,可以把本国的历史和外国历史的叙述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中外历史合编的优越性。 11.学习 答:广义是指学习者(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引起行为变化的过程。狭义是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获得知识与技能,并掌握一定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指学生的学习)。 12.研究型学习 答: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一定的课题,通过个人和小组合作,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活动。 13.自主学习 答:是一种个体自觉的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与能力,它强调个体学习的主动性。

级英语学科教学论教学大纲

附件1: 一、课程描述(明确本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和学科特点,明确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在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特别注意该课程在能力矩阵中的应突出培养的能力,200字以内)。 《英语学科教学论》是英语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和主要的职业课程,本课程通过系统介绍中小学英语教学基础理论,结合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模拟教学实践,达到熟练运用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教学方法与操作技巧,逐步形成中小学英语教师应有的初步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小学英语教师良好的职业信念和专业发展能力,为成为合格中小学英语教师奠定必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简要介绍学生应掌握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分条列出)。 1)能说出并解释中小学英语教学基本理论,能有针对性地运用其指导教学实践活动; 2)能应用中小学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学的基本方法进行教学设计与模拟教学; 3)能列举常见中小学文化、情感与学习策略基本教学方法,自觉将其渗透在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教学之中; 4)能概述常见中小学英语课外活动组织方法与形式并能独立设计课外活动; 5)能使用中小学英语听评课与说课技巧,按要求对所听课程进行评议与模拟英文说课; 6)能阐明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基本理论与方法,结合实际指导自己的专业发展。 2.能力目标:(主要是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具备哪些能力,分条列出)。 1)通过对中小学英语教学基本方法与技巧的学习,结合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具备基本的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能力; 2)通过有关中小学英语教育理论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具备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 3)通过模拟授课实践与试讲专门训练,形成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高一历史上册教学计划一新学期开始,为了更好的配合和完成本学年的历史教学任务,特制定此教学计划,内容如下: 一、教学内容: 高一历史必修(I)是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二、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索。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考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教材分析: 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 历史必修(I)的8个学习专题,共27课。主要是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站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市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的政治活动既受制于经济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又发作用于经济及其他活动,给社会发展以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学习历史,了解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共5个班,每个班将近50个学生,生源质量高低不一,因此,我在教学当中一定要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地巩固和提高。针对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则要进行一定较难的作业布置和试卷的布置。针对学情和特点略讲某些章节教学中一定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并以基础知识为主。 五、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有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购建。共八个学习专题,包括导语、学习建议、主要介绍专题的历史发展线索或学习重点,并提出一些学习方法上的建议。正文后辐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 附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一.填空题1.()()(),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2.()中的()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3.()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4.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的()教育。5.()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6.博比特的()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7.永恒学科大致有三大类:()()()。

8.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指()和()的动力。 9.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0.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分析()分析。二.选择题 下列选择题中有的是单选题,有的是多选题,请将所选择的答案的序号字母填上空格多选题的答案多于标准答案则扣分。 1.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A.全班上课B.班内分组教学C.多媒体教学D.班内个别教学2.教学媒体分为()。A.单项教学媒体B.双项教学媒体C.自学媒体D.传递媒体教学

3.讲授法的类型()。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演 4.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 A.益智功能 B.健体功能 C.美育功能 D.养德功能 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 A.均衡性 B.双向性 C.综合性 D.选择性 6.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以归结为()。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书本中心 D.课堂中心7.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 A.整体结构 B.中观结构 C.宏观结构 D.微观结构

历史教学论 考试题

一、基本概念 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是以普通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为依据,结合历史学科固有的学科特点,广泛选择和采纳古今中外教育实践中产生的优秀教学方法、技能和经验,以历史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将基础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为一体的应用理论学科 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简言之,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 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策划和谋略,所采取的方案,它要解答的是“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 课型:课堂教学的基本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也叫课型。一般可以划分成两类: ①单一课型 主要是指在一节课内完成单项教学任务的课。例如:绪论课、授新课、讨论课、练习课、复习课、考试课、讲评课等等。 ②综合课型 主要是指在一节课内完成多项教学任务的课。其特点是一节课完成的一定教学任务和单一课是相同的,而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案:平时也称为“课时教学计划”,它是教学设计方案,教师备课的书面成果,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教案是“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结构,并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教学大纲: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教材范围、教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历史意识:历史意识就是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 教科书:1.教科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工具。 2.教科书是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蓝本。 3.教科书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内容。 4.教科书是教育教学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

英语学科教学论期末考试(整理)

yingyu英语学科教学整理 一.缩写 PPP: presentation, practice, and production TTT : Teacher Talking Time STT: Student Talking Time 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EA: Engage-Study-Engage-Activate IATEFL: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SOL: 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P185) EFL: teacher a teacher who teaches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p2 ESA:engage study activate TQ:teaching aids SA: means stages where the teacher leads a question and answer session with the students SS: means pairwork TQ---SA: it means stages where the teacher leads a question and answer session with the students OHP: the overhead projector 二.Definition 1.Schema: schema is a structured cluster of pre-conceived ideas about a specific theme, it helps us to organize our background knowledge about the reading material. 2. skimming and scanning:Skimming is a kind of reading skill which means getting a general idea of what the reading material is about. Scanning is a kind of reading skill which means searching for particular bits of information. 3.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language acquisition: gaining use of a language without any conscious learning 4. Stereotype: Stereotype is a popular and highly exaggerated concept of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Concentrating on just a few features of the particular group, it is an image, conception, or belief which exaggerates, oversimplifies, and thus distor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ople and their behavior. For example, one group might consider another to be backward, belligerent, sexy, or arrogant. In those traditional Chinese films, thieves and criminals are always those who have ugly faces and look violent. But in reality, people with ugly faces may also have a kind heart like the cartoon film ―The Beauty and the Beast‖. This kind of misconception is the result of stereotype. 5. Gist listening: Listening exercise which require students to listen for the main idea 6. comprehensible input: language which is certainly above the students’productive level, but which they can more or less understand 7. attention span: the length of time you can concentrate on some idea or activity(internet P11) 8. plateau effect: the phenomenon that people sometimes find they don’t improve much or as fast as before.(P13) 9. rough-tune: exaggerate the voice tone and gesture to help get the meaning across/ rough-toning is that unconscious simplification which both parents and teacher use by exaggerating tones of voice, speaking with less complex grammatical structures than they would if they were talking to adults. When rough-toning, their vocabulary is generally more restricted. They don’t set out to get the level of language exactly correct for their audience, but to rely on a general perception of wha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