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A.传单B.信件C.报纸D.电报

答案 C

2.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近代维新派在宣传维新思想时使用的新方式是()

A.公车上书B.著书出版

C.创办报刊D.进行变法

答案 C

3.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 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B

4.(2021·衡阳十校高考调研冲刺预测五)“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这可说明()

A.《申报》在国内最畅销

B.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

C.报纸主要面对下层民众

D.《申报》内容通俗易懂

答案 D

5.(2021·北京海淀二模)下图为1907年京《益森画报》所载《厮役演说》画中文字为:毛家湾某女学堂,每日下午,各学生家多来相接。一女生仆人,年五十馀,初十傍晚,在该堂门首对各家父兄及仆人演说“阅报之益”,津津有味,颇能动听。演说不奇,出自厮役则奇。此材料可直接用来研究()

①戊戌变法②晚清教育③辛亥革命④报刊传媒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答案 B

6.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展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

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

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

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

答案 C

7.(2021·山西临汾一中、忻州一中、康杰中学高二第二学期3月联考)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拍摄了《红旗谱》《燎原》《平原游击战》《董存瑞》《白毛女》等一系列影片,一方面是对于战争胜利的歌颂,另一方面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这主要体现了电影的()

A.教化价值B.娱乐价值

C.商业价值D.艺术价值

答案 A

8.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

A.“电光影戏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

B.“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

C.“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

D.“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

答案 C

9.茅盾的《子夜》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其中有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的情节。当时吴老太爷不可能看到()

A.青年女子穿旗袍B.家家户户看电视

C.有些商人住洋房D.市民乘坐有轨电车

答案 B

10.有人总结某种大众传媒的特点:第一,信息较为详细,

D.国民对西方社会了解需求增多

答案 D

12.(2021·太原高一期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外来词最先通过报刊译介过来,经报章媒体广泛传播,并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运用、磨合、变异和普及,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最终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这说明() A.报刊杂志是以传播西方思想为主

B.科学著作是由大量外来词构成的

C.报刊杂志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

D.外来词是西方列强文化殖民的产物

答案 C

13.宣统年间,《国风日报》发刊词阐明办报宗旨:“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引诱国民,勿令责任卸弛。”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倡导民主革命,实现共和立宪

B.重视舆论监督,保障政令畅通

C.明确政治导向,彰显救亡图存

D.拓宽国人视野,引领民间风尚

答案 C

14.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 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

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 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A.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B.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

C.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

D.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

答案 A

15.(2021·焦作高二第一学期期末)下图是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示意图

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政府对互联网的重视

B.互联网在中国发展迅速

C.中国与世界联系加强

D.手机日益受到网民青睐

答案 D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

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阶层。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中国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答案(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原因:政治上,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上,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上,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启蒙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媒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含解析)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近代以来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兴起、发展的主要史实。 2.分析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等各传媒业的主要特点。 3.探究报刊业、影视业和互联网等各传媒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主要影响。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① 1.电影 (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3)在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4)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事业 (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3)影响 ①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 ②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互联网的兴起┄┄┄┄┄┄┄┄③ 1.诞生: 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诞生。 2.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 (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影响 (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①[思考]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待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刊? 提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但它也是近代西方文明和近代文化的载体,传播了西方文化,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给中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思考]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这说明当时报纸有何功能? 提示:报纸具有传递信息、开阔民众视野的社会功能。 ②[思考]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ca19093538.html,。“1905”有何寓意? 提示: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的电影事业从此起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点同步解读 1.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

核心素养聚焦 1.课前思考:古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有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变化和发展?报刊、影视、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各有什么样的利弊?你认为目前什么方式是人们使用最多的传媒方式? 2.通过观看老电影和使用E-mail的实践等活动,加深对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方式的感性认识,并正确对待各自的利弊,尤其对互联网,在肯定它对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要对其弊端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以“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朋自网上来,不亦……”或者《我与网络》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反映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并能表达出自己对网络的看法。 4.设计一张表格,调查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自己的调查给同学们提几点关于使用网络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 (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 (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 (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07-1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编: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注:本资料由《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独家提供。试题精 选自2007年---- 2010年全国各地所有高考试题 ......分解而成,排版工整、合理,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同时园地真诚希望各位同行尊重园地解析和分解的成果,请不要把该资料上传到其它网站,谢谢合作!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人教版)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2010年题组 1.(2010·海南单科18)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1.D 从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1925年前后,华商投资175家电影公司,上海占绝大多数,电影是文化经济发展的体现,因此选D。1925年国内军阀混战,排除A,材料所涉内容是电影的发展,不是电影业的产生,排除B,没有谈到市民对电影的态度,排除C。 2009年题组 1.(2009·福建文综16)右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1.B 从报纸中使用简体字可知B项正确。 2008年题组(无) 2007年题组 1.(2007·海南历史14)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单项选择题 1. 有资料说:“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自唐代起,中国就有了邸报,但邸报的作用仅限于传达朝政信息,所载内容无非皇帝诏令、诸臣奏议与宫廷动态而已,且只供官吏士大夫阅览。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开启中国近代报业之端绪。从上述资料中可以获取有关中国报纸起源的信息是() A.唐代“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B.晚清时出现的报纸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C.“邸报”是官吏士大夫创办的 D.报刊业从一出现便展现了革命性的一面 2.1903年山东第一份报刊《济南汇报》创刊,此后《山东官报》、《济南日报》等多种报纸在济南陆续出现,读报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它对人们的影响有()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A.图文并茂、声像具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4.2009年10月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闭幕。《纽约时报》的一位编辑说:“报纸不是唯一传播新闻的地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报纸传播速度不及互联网 B.报纸不是人们获得新闻的唯一来源 C.报纸的发展面临挑战 D.报纸已经不传播新闻 5.1896年8月14 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七夕设文虎(即灯谜)候教……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这则材料里蕴含的最恰当的历史信息是() A.上海开风气之先B.电影在上海出现 C.电影进口到中国D.上海报业非常发达 6.某制片公司拍摄一部电影,影片反映的是1915年的上海发生的故事,其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A.住在西式洋楼里的洋人吃西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5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课型】 高一新授课 【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材分析】 一堂成功的课需要有一条贯以始终的线索,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魂”。其实这个“魂”并不难找,教材的编写者往往就会给予一些提示。譬如人教版教材在单元导入部分,设置了学习建议一栏,提出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可以作为对课程线索的参考。具体来说本单元的学习建议有二,其中第一点提示:“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找出导致这种变迁的因素。”我们注意到,“大众传媒的变迁”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二的第16 课,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第3 课,其他两课分别是第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和第15 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单元中各课标题均使用了“变迁”一词,说明其正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认为本课的主旨不仅在于罗列报刊、影视、互联网各自的发展历程,更在于让学生体会一百多年来,由大众传媒之进步所引发的社会生活方式转变。 学习建议的第二点则提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学习本单元的内容,还要注意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就本课来说,从报刊的照搬模仿,到互联网与世界发达国家基本同步发展,其背后是中国对世界的不断追赶、靠拢、甚至超越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在内容设计中,需要在兼及世界传媒演进背景的基础上,建立将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置于现代化进程之一隅的视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近现代报刊发展的两个阶段(洋人办报阶段与国人办报阶段),知道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报刊;知道影视在我国普及的大概过程;简单叙述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 2、理解报刊业、影视业及互联网的发展给当时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3、分析影视业繁荣的原因,评价互联网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归纳大众传媒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形成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2016学年度高二历史同步练习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含解析)

一、报刊业的发展 1.近代报刊业的出现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2.近代国人创办报刊的第一次高潮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表现: ①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 ②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③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3.20世纪前期近代报刊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共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报刊业的进一步发展 (1)《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2)《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比较丰富。 (3)改革开放后走向繁荣,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迅速发展。 【温馨提示】报纸的出现是人类社会从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媒时代的标志,报刊主要影响了人们的政治生活。

【问题导思】 1.报纸有哪些优缺点? 答案:优点在于不受时间限制,互相传阅,经济实惠。缺点在于即时性差,浪费资源,震撼力较低,有文化程度限制。 ?预习检测 1.下列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报刊业发展状况的表述的是(C) A.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B.各种专业性报刊纷纷创办 C.刊物的种类有所减少 D.党报党刊发挥主导宣传作用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业的发展 (1)传入:19世纪末,电影传到中国。 (2)起步: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2)较快发展:20世纪20—40年代。 ①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②《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③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走向辉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2.电视业的发展 (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问题导思】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迅速普及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具有可视性、多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强化: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1.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到1896年前后,发行量高达38 400份。光绪皇帝和洋务派大臣每期必读;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还主动投稿;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这表明( ) A.西方思想受到各界普遍欢迎B.民族危机刺激国人了解西方 C.中美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D.社会精英主张学习西方制度 2.甲午战争前,有人认为《申报》是中外流氓所办的报纸,但甲午战争后《申报》成为时务的入门书,凡是有志前进的都不可不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注时局渴求新知B.江浙地区地方性报纸的出现 C.维新人士办报热情高涨D.《申报》是影响最大的报纸 3.1902年7月,上海《中外日报》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在征婚广告中,男方希望女方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则征婚广告主要反映这一时期( ) A.追求婚姻自由已经成为社会风尚B.传统婚姻已经完全向近代婚姻转变C.婚姻的主婚权全部由当事人掌握D.西学的影响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而1912年元旦的《申报》则以显著位置对民国成立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这一变化表明 ( ) A.《申报》开始转变对华立场B.媒体报道追求客观公正 C.《申报》始终紧随政治风向D.时局变动影响大众传媒 5.有网友爆料称,在青岛市乐凌路“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吃饭时遇到宰客事件:点菜时已向老板确认过“海捕大虾”是38元一份,结账时却变成了38元一只,一盘虾要价1 500余元。后来,青岛市市北区物价局对经营者处以9万元罚

【精品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2)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了一些__________自己办的报刊。 2.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1)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在报上宣传____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2)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宣传____________思想。 (3)20世纪前期,中共创办《__________》《红色中华》《新华日报》《____________》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___》《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____________》《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也较丰富。 3.中国报刊业的繁荣 (1)党报党刊继续发挥____________作用,各种__________、__________报刊也创办起

来。 (2)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____________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的发展 (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__________》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______________。 (3)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______。 2.电视事业的发展 (1)1958年,________________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改革开放后,电视____________。 (3)在现代社会中,__________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 2.发展:__________后风靡全球,__________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具有迅速____________的功能,因此,被称为“____________”。 (2)网络媒介可以集______、______、______于一体,还能模拟____________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高度______,双向传受。 4.影响 (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______________。 (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____________,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______、娱乐方式。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A.传单B.信件C.报纸D.电报 答案 C 2.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近代维新派在宣传维新思想时使用的新方式是() A.公车上书B.著书出版 C.创办报刊D.进行变法 答案 C 3.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 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B 4.(2021·衡阳十校高考调研冲刺预测五)“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这可说明() A.《申报》在国内最畅销

B.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 C.报纸主要面对下层民众 D.《申报》内容通俗易懂 答案 D 5.(2021·北京海淀二模)下图为1907年京《益森画报》所载《厮役演说》画中文字为:毛家湾某女学堂,每日下午,各学生家多来相接。一女生仆人,年五十馀,初十傍晚,在该堂门首对各家父兄及仆人演说“阅报之益”,津津有味,颇能动听。演说不奇,出自厮役则奇。此材料可直接用来研究() ①戊戌变法②晚清教育③辛亥革命④报刊传媒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答案 B 6.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展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 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 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 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 答案 C

[教案]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 (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 (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 (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通过辨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就能使它们为我所用,为社会造福,从而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信息传播的途径非常有限,口语和书籍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挥着迟缓而重要的作用。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报刊应运而生,这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相继出现了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 教材选取了报刊、影视和网路这三大媒介,以点代面,从其自身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各种媒体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报刊和电影的历史较长,内容较为丰富,是本节课的重点。电视和网络媒介的历史短暂,但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大,对中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以讨论、探究等形式积极引导。 在信息时代多元化的传媒手段中,各种媒介都有着自身无可比拟的优势,以其各自的方式影响着社会思潮,使得社会思潮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但是也容易让人无所适从。在信息爆炸时代,怎样正确而有效地吸收信息,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呢?这是对我们的一大考验。

课时作业6: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选择题 1.有资料说: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但邸报的作用仅限于传达朝政信息,所载内容无非皇帝诏令、诸臣奏议与宫廷动态而已,且只供官吏士大夫阅览。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国,开启中国近代报业之端绪。从上述资料中可以获取有关中国报纸起源的信息是( ) ①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②晚清时中国有了近代报纸 ③邸报是官吏士大夫创办的④中国近代报业是欧美传教士和商人开创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根据材料,邸报只是供官吏士大夫阅读,而没有说明它是由谁创办的。将带③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B 2.报纸所具备的社会功能有( ) ①报道新闻②传播知识③通达民情④舆论监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3.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派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解析:题干中的材料表明,当时人们认为报纸能分“是非曲直”,能使“四海闻”,能起到“振聩发聋”的作用,这说明民众对报纸的社会功能已有了深刻的认识。 答案:D 4.下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 )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解析:A项说法太绝对;B项“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与史实不符;D项“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不符合史实;该广告的右侧是对产品功效的介绍,故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C项正确。 答案:C 5.中国首次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 ) A.《歌女红牡丹》 B.《渔光曲》 C.《风云儿女》 D.《定军山》 解析:《渔光曲》是近代中国首次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答案:B 6.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当时电影的题材主要是反映( ) A.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 B.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 C.社会新貌和文化娱乐 D.国际风云和百姓现实 解析:新中国成立以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被大量搬上银幕,成为中国电影主题。

专题16 大众传媒的变迁(讲)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2) Word版含解析

【课堂讲解】 一、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英文刊――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刊――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最早的中文报刊。1872年外国人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2)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开始办报: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开国人办报之先河。 3)维新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成为宣传新思想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中共先后创办的《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1931年在瑞金创办的《红色中华》, 1938年在武汉创办的《新华日报》(现为江苏省委机关报),1941年在延安创办的《解放日报》(现为上海市委机关报)】 3、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4、改革开放后 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拓展】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提醒注意,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方式,更应注重其在社会舆论方面的导向性作用,把真实、客观作为发展的方向,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避免假新闻和恶意炒作的出现。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作业1含解析新人

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寮之中均闻而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这一社会现象反映出() A.近代社会转型曲折艰难B.晚清改制缺乏社会基础 C.国人思想守旧不愿革新D.士大夫研习西学已成风尚 2、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口:“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一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3、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是幸运的,可不同的城市,机遇也不一样。生活在下列哪一城市的孩子能有幸目睹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A.天津B.北京C.广州D.武汉 4、1866年7月22日的《上海新报》,刊登了一则介绍英国机器图画的广告,内云:“本馆新到英国寄来画图一箱.镌刻工细,奇巧非常.本馆陆续印诸新报上,俾寄来新制之器皿,既能增人见识,复可开人心思,凡西国时尚之器,华人可一目了然.…如合己意,不论农工商贾,何妨自行买来,以应必需之用.”对上述材料理解有误的是() A.《上海新报》应该是外商在华创办的中文商报 B.该广告极力向中国推销机器及产品 C.广告促使农工商贾纷纷购买机器 D.新报广告增长了国人对西方器物文化的见识

5、下图反映了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变化。以下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评述,正确的是 “第一媒介” 6、1908年,《申报》在光绪帝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一直密切关注,连续报道其病情的变化消息约30次,并多次刊出御医入诊的“脉案”和药方。在报道中,文章还经常标明“据内廷人云”、“据内监云”等。据此可知,当时《申报》 7、120年前中国放映了第一部电影,当时放映的是( ) A.进口有声黑白片B.进口无声黑白片 C.国产有声黑白片D.国产无声黑白片 8、1907年,清廷创办《政治官报》发布“如官办银行钱局、工艺陈列各所、铁路矿务各公司及农工商部注册各实业,均进馆代登广告,酌照东西各国官报办法办理”的启事。由此可以看出 9、1905年天津《大公报》发表文章说: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即如那名山胜水、种景致、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磁源集团汇英中学人民版必修二高一历史限时练:.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单选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来自于下列哪部电影插曲() A.《风云儿女》B.《歌女红壮丹》C.《渔光曲》D.《定军山》 2.以下关于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叙述完整的是() ①让人们及时地了解各地信息,方便为人们的生活 ②大大密切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避免了矛盾和冲突 ③丰富和发展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④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3.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不仅创立了《时务报》,而且创新了报刊文体,力求文字通俗易懂。这反映了维新派() A.致力于文艺创作的革新B.注重营造维新思想氛围 C.认为民众是维新的力量D.意识到了维新的急迫性4.1908年,《申报》在光绪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一直密切关注其病情的变化,连续报道约30次,并多次刊出御医入诊的“脉案”和药方,在报道中还经常标明“据内廷人云”“据内监云”等,据此可知,当时《申报》() A.刊发的消息来自官方通报B.难以获得独家新闻 C.重视刊发消息的准确性D.新闻报道标准杂乱

5.歌词:“我赚钱啦赚钱啦,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我左手买个诺基亚,右手买个摩托罗拉,我移动联通小灵通,一天换一个电话号码……。”与此现象关联密切的技术进步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B.通讯技术的发展进步 C.卫星广播电视的推广D.国家“菜篮子工程”推广 6.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A.《渔光曲》B.《歌女红牡丹》C.《定军山》D.《难夫难妻》 7.衣食住行可以折射出时代特有的风貌。20世纪30年代上海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①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②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③小明在家里用视频和同学聊天④人们用移动电话问候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8.1909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这里所说的使人们“开眼界”的应该是() A.电视B.广播C.电话D.电影 9.1882年,顺天(北京)乡试发榜,江南士子仅隔24小时就在《申报》上获知考试结果。则当时最可能采用的通讯方式是()A.铁路运输B.航空运输C.驿站传递D.电报 10.1986年7月《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题目为《北京流行黄裙

2019新创新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下能力提升:(十六) 大众传媒的变迁 含答案

课下能力提升(十六) 大众传媒的变迁 (满分:50分 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下面是1895~1898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对表中信息的正确叙述有( )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中国人自办报刊总 数 所占百分比 1895 7 3 42.9% 1898 47 39 83% ②维新变法推动了报业发展 ③言论自由的局面已经出现 ④报刊成为新思想传播的载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如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 .出版业的发展 B .广告业的进步 C .婚姻礼俗之变迁 D .世界文明之演进 3.民国时期,报头含“民”字的报纸在新闻界中有“竖三民”“横三民”之称。“竖三民”是说“一脉相承”,指《民呼》《民吁》《民立》三报;“横三民”是说“齐头并起”,指《民权》《国民新闻》《中华民报》三报。当时报头含“民”字的报纸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 .深受三民主义的影响 B .为了发动民众的力量进行民主革命 C .为了推动报刊业的快速发展 D .为了得到政府的支持 4.近代中国一则广告宣称:“凡各国山川、人物、草木、鸟兽、胜景、奇事、战争、玩耍,无不完备,且活动如生。”“看看看,真极!看看看,奇极!”这则广告宣传的是( )

A.修筑铁路B.创办报刊 C.放映电影D.开通电话 5.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6.“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这是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曹先生与徐小姐在剧院看电影 B.张小姐基本上是乘坐电车上班 C.谭先生积极收集全国各地的战况 D.夏太太在家收看上海电视台的节目 7.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语言的出现就是一个缩影。像“喜欢”叫作“稀饭”,“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啊?”甚者更是直呼新文化运动又来了。下面对此有关评价错误的是() A.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和质量的变化 B.网络语言极大地方便了人们语言交流,必将是文学领域的重大变革 C.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 D.对于网络语言,我们最好坚持“网络语言有风险,使用需谨慎”的态度 8.互联网在改变人们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表现在() ①网上购物②家庭办公③网上炒股④网银结算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创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

【基础练习】《大众传媒的变迁》(历史人教必修2)

《大众传媒的变迁》基础练习 一、单选题 1.电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了第一部电影是( ) A. 《定军山》 B. 《红楼梦》 C. 《水浒传》 D. 《三国演义》 2.1897年,上海人孙宝暄在日记里记载:“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群灯熄,白布 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中国人能看到自己制作的最早的“电光影戏”是( ) A. 《定军山》 B. 《白毛女》 C. 《红色娘子军》 D. 《小兵张嘎》 3.用手机微信,扫一扫、摇一摇、抢一抢,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种便捷的交 流方式主要得益于( ) A. 互联网技术 B. 生物技术 C. 原子能技术 D. 航天技术 4.1905年《大公报》发表文章说: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即如那名山胜水、……各 种景致、各种情形……种种事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电影……实在是欧美各文明国学问美术进化的一种大表记。……要说顶有意味,更是那讽劝讥诮的故事,叫人看了,能够刺激国人的神经,感到人的善念。文中作者认为() A. 电影兼具娱乐、开阔视野和教育国人的作用 B. B、电影广泛地影响着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 C. 电影作为新兴娱乐方式一开始就受到国人的欢迎 D. 电影已成为大城市中重要的娱乐形式 5.“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 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 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 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 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6.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 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

高中历史 5.16《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5.16《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发展的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分析影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图表,加深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讨论,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五、教学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生: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 师:很好,这些都属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近代以来,随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就越来越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大众传媒出现,最先是报刊,随后是广播、电影、电视等相继出现。目前已形成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两大体系,并正在崛起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体系。那么这些大众传媒在中国是如何发展的?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大众传媒的变迁 [推进新课] 1.报刊业走向繁荣 师: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大家看教材思考,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生:经历了形成、发展、繁荣三个阶段。 师:大家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表格,对知识进行整理。 生:(学生看书,进行整理,然后回答) 师:(边讲授,边操作多媒体完成表格)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_《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优教导学案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优教导学案 主干梳理 知识点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 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国人办报 ①1873年,在汉口出版《》,开创国人办报的先例。 ②维新运动中,办报成为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手段,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③民国成立后,报刊更加活跃,实现了专门分工。 图解图示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知识点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2.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 ①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 ②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是1923年由英美报商在上海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③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年的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④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⑤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这是近代中国

第一座的广播电台。 ⑥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改革开放以来,无线电广播日益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接受教育、文化娱乐和其他信息服务的重要工具。 (2)电影 ①发展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②概况:1896年,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是在上海。1905年拍摄的京剧《》片断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 (3)电视:20世纪30年代问世。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成立。1978年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2008年6月9日,“中星9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直接服务于国家广播电视“”工程和卫星直播领域,解决了边远地区和农村广大群众收看电视难的问题。 知识点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2008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深化探究 主题: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讲史料 史料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 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 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练史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