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技术指南(试行)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技术指南(试行)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技术指南(试行)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技术指南

(试行)

2019年版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2019年4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1.1规划定位 (2)

1.2规划目标 (2)

1.3主要任务 (2)

1.4规划依据 (2)

1.5规划原则 (3)

1.6编制组织 (4)

1.7工作流程 (4)

第二章技术要求 (6)

2.1城乡人口结构 (6)

2.2县域分区引导 (6)

2.3明确村庄分类 (6)

2.4村庄规划引导 (8)

2.5公共设施配套 (9)

2.6特色空间塑造 (12)

2.7近期行动计划 (13)

第三章成果要求 (15)

3.1基本要求 (15)

3.2规划成果 (15)

3.3规划文本 (15)

3.4规划图纸 (15)

3.5数据库要求 (16)

第四章备案要求 (19)

4.1备案材料 (19)

4.2备案程序 (19)

第一章总则

1.1规划定位

镇村布局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专项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的重要依据。镇村布局规划应依据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包括现行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同),在现有规划工作基础上组织编制。镇村布局规划成果要通过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逐步组织实施。

1.2规划目标

进一步优化城镇村空间布局,明确村庄(指自然村,下同)分类和布局,支持农民群众改善住房条件,引导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整治,提升乡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1.3主要任务

在综合分析村庄发展条件和潜力基础上,结合现行镇村布局规划实施评估,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和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将现状村庄①划分为“集聚提升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和“其它一般村庄”,明确各类村庄布局,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4规划依据

(1)政策文件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农规发〔2019〕1号)《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苏发〔2018〕19号)

①指城镇现状建成区以外的所有自然村。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做好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工作支持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的通知》(苏自然资函〔2019〕144号)

(2)相关规划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城市、镇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现行镇村布局规划

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等有关规划

1.5规划原则

(1)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根据国家和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围绕到2035年城乡空间布局全面优化的目标,合理确定进城、入镇、留乡的人口比例和分布。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优先引导鼓励农民进城入镇,促进小城镇多元特色化发展,合理明确乡村发展的空间载体。

(2)加强规划协调和规模管控,促进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

树立“多规合一”和“存量规划”理念,通过加强县域空间分区管控和引导,调整优化村庄布局,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逐步提高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效率;合理确定重新选址新建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规模,村庄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出现状建设用地规模。

(3)顺应乡村发展规律,优化村庄布局。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尊重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习惯以及乡风民俗,加强留乡农民的村庄布局优化和用地保障工作,因地制宜、分类推动村庄建设改造,不搞“一刀切”,不能强推农民集中和上楼,不能盲目冒进,不能损害农民权益。

(4)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条件。

加强村庄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引导需要留乡的农民按照不同村庄分类改善居住条件,促进相对集中居住,优先改善低收入农民户居住条件。按照城乡融合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的要求,着力提升乡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民群众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

(5)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彰显乡村特色。

准确把握各地乡村的差异性,挖掘本乡本土的历史、地理、文化特色,延续乡村与自然有机融合的空间关系,保护好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进一步彰显乡村地区文化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留住乡愁记忆。

1.6编制组织

原则上以县(市、区)为单位,以乡镇(涉农街道)为基本编制单元,县乡同步组织编制规划。规划编制应委托具有城乡规划或土地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承担,鼓励委托具备以上两种资质的单位或联合体承担。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建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联动反馈协调机制,强化政府政策指导与标准制定,尤其要重视自下而上的村民参与,充分尊重村民和“村两委”的意见和建议。

1.7工作流程

按照“村级酝酿、乡镇统筹、市县批准、省厅备案”的程序,推进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审批、备案工作,具体可参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意见》(苏政办发〔2014〕43号)执行。推荐按照现状调查、县域协调、镇村酝酿、部门校核和市县审批等5个流程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1)现状调查

通过现状调查(包含农民意愿摸底调查)分析和现行规划实施评估,准确把握乡村发展现状、发展阶段和存在问题,重点关注乡村人口、乡村产业、乡村建设、村庄特色、村庄设施等方面内容。

(2)县域协调

在县(市、区)层面根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明确分区乡村发展策略,统筹重大设施布局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细化村庄分类技术和政策要求,指导各镇(乡、街道)规划编制。

(3)镇村酝酿

镇(乡、街道)人民政府按照县域统筹要求,结合村庄发展实际,组织镇村干部、群众充分酝酿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村庄分类和布局初步方案。

(4)部门校核

县(市、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镇(乡、街道)形成的初步方案进行校核,经修改完善后形成报批方案。

(5)市县审批

规划成果由县(市、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技术审查,报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按规定程序上报省厅备案。

各地可结合工作需要优化调整上述流程。

第二章技术要求

2.1城乡人口结构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背景下,结合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深入分析县(市、区)域城乡空间格局与人口迁移变化趋势。根据各地开展的农民意愿摸底调查结论②,围绕到2035年城乡空间布局全面优化的总体目标,合理研究并确定乡村人口进城、入镇、留乡的比例和分布特点,为各类村庄分类与规划布局提供依据。

2.2县域分区引导

在明确乡村人口流动趋势的基础上,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依据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地方发展需求,落实乡村地区产业布局、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保护、公共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风貌保护等相关规划要求,明确不同空间地域内村庄分类和布局原则要求。

2.3明确村庄分类

按照国家、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农规发〔2019〕1号)等要求,在综合分析研究村庄发展条件和潜力基础上,将现状村庄因地制宜划分为“集聚提升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和“其它一般村庄”。

2.3.1集聚提升类村庄

是指现有规模较大、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重点村和其它仍将存续的规划发展村庄,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在城镇规划建设用地以外新建的新型农村社区,应纳入“集聚提升类村庄”。

2.3.2特色保护类村庄

②《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苏发﹝2018﹞19号)要求苏北各地要“以县为单位开展农民意愿摸底调查、基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

套以及产业发展等需求调查,准确了解进城、入镇、留乡的人口规模及分布状况”。

是指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③。

2.3.3城郊融合类村庄

是指城市近郊区及县城城关镇周边、处于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村庄,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也具有向城市转型的条件④。

2.3.4搬迁撤并类村庄

是指因避灾避险、脱贫攻坚、生态建设、重大项目和城镇规划建设等需要搬迁撤并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

2.3.5其它一般村庄

是指目前看不准、暂时无法分类的村庄。村庄分类首先明确上述四类看得清、能确定发展方向的村庄,其它在城乡发展进程中难以看清的大量村庄应纳入“其它一般村庄”中,留出足够的观察和论证时间。

各地可按照上述要求,结合地方实际进一步细化明确村庄分类与管控等具体要求。对于经济发达、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城乡空间格局基本稳定的地区,可根据地方实际不单设“其它一般村庄”这一类型。

2.3.6与现行规划村庄分类的关系

2014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意见》(苏政办发〔2014〕43号)提出将村庄分为“重点村”“特色村”“一般村”,其中“重点村”和“特色村”是规划发展村庄。当前由于国家和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已明确提出了新的村庄分类方式,考虑到前后工作和政策的延续性,本轮镇村布局规划应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开展优化完善工作。本次优化完善中村庄分类与2014版分类方法原则上可对应如下:

(1)“集聚提升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都属于规划发展村庄。

③同时具备集聚提升类和特色保护类村庄遴选条件的,优先纳入特色保护类村庄。

④“城郊融合类村庄”仅指城市近郊区或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部分村庄,其它乡镇内不设这

种类型。

(2)“集聚提升类村庄”和“特色保护类村庄”原则上可分别对应为原定的“重点村”和“特色村”。

(3)“城郊融合类村庄”对应于城市近郊区及县城城关镇周边、处于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部分“重点村”或“特色村”。

(4)“搬迁撤并类村庄”为“一般村”中,因避灾避险、脱贫攻坚、生态建设、重大项目和城镇规划建设等需要搬迁撤并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其它纳入“其它一般村庄”。

图1 两版村庄分类对应关系示意图

2.4村庄规划引导

2.4.1集聚提升类村庄

“集聚提升类村庄”要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集聚提升类村庄”应作为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的中心节点,规划配置辐射一定范围乡村地区的、规模适度的管理、便民服务、教育、医疗、文体、农资服务、群众议事等功能建筑和活动场地,引导建设完善的道路、给排水、电力电信、环境卫生等配套设施。

2.4.2特色保护类村庄

“特色保护类村庄”要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

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在既有村庄特色基础上,着力做好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建筑风貌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和展示,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风貌、协调村庄和自然山水融合关系、塑造建筑和空间形态特色等,并针对性地补充完善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2.4.3城郊融合类村庄

“城郊融合类村庄”要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形态上保留现有村庄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打造成为城市后花园。

2.4.4搬迁撤并类村庄

“搬迁撤并类村庄”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统筹解决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拟搬迁撤并的村庄,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统筹考虑拟迁入或新建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村庄搬迁撤并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依托适宜区域进行安置,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搬迁撤并后的村庄原址,因地制宜复垦或还绿,增加乡村生产生态空间。

2.4.5其它一般村庄

“其它一般村庄”应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保持村庄环境整洁卫生,做好长效管理和维护。

2.5公共设施配套

各地要按照城乡融合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的要求,参照《江苏省“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试行)》(苏发〔2017〕14号),统筹考虑政府公共财力、村庄规模、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等,合理确定符合地方实际的乡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或要求。要遵循保障民生、服务均等、城乡统筹、高效集约的原则,乡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在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

城郊融合类村庄集中配置。其它一般村庄原则上不新增公共服务设施,但应保证基本公共服务能够覆盖。搬迁撤并类村庄原则上不再新建公共服务设施。

各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具体技术要求,可根据国家、省有关标准、规范和政策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在本次镇村布局规划中细化确定,也可单独制定出台地方乡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相关政策文件。

2.5.1配置原则

公共服务配置要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下,实现设施集约布局,引导有限的公共财政投入发挥最大的效应。根据规划服务人口规模的不同,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可按照两级进行规划配置。

(1)综合配置设施

服务于整个行政村,提供相对齐全的日常生产生活服务项目,需充分考虑设施需求频率和农村居民出行能力、出行方式,合理确定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5分钟出行距离,具体可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形地貌条件以及道路通达情况因地制宜确定。

该类设施需在镇域内统筹考虑服务半径、行政辖区和现状基础进行规划布局,可优先考虑依据现状村部所在村庄或现状规模相对较大的村庄进行配置。

(2)基本配置设施

主要服务所在村庄,提供最基本的日常生产生活服务项目,须在所有规划的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村庄中配置。

2.5.2功能引导

按照使用功能不同,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总体上分为九类:政务服务、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服务、公共交通、市政公用、生活服务和公共安全。根据人口规模合理配置相应的设施内容,原则上同一级别、功能和服务方式类似的公共服务设施宜集中布局,形成村内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增强村庄综合服务能力和集聚人口的吸引力。

在城镇周边的各类规划发展村庄,可根据与城镇公共服务中心的距离远近,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内容和布局,鼓励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表1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同类别及设置项目参考表

注:“★”表示宜配置,“☆”表示有条件配置,“——”表示不宜配置。

2.6特色空间塑造

2.6.1保护乡村特色

要注重挖掘整理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传统空间格局和街巷肌理鲜明、特色产业发展前景良好的现状村庄,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特色保护类村庄”管控名录,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名

村和传统村落,留住乡愁记忆。在原有形态上改扩建的村庄要注重挖掘、保护和彰显历史文化特色,延续传统空间格局和街巷肌理,保护乡土文化和乡村风貌,同时注入产业发展活力,让乡愁有所寄。

表2 “特色保护类村庄”分类保护参考

2.6.2塑造时代特征

要顺应新时代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和乡风文明建设的变化趋势,加强新建村庄规划选址和特色塑造,建设与自然山水和谐共生、具有鲜明文化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新型农村社区。村庄建设要防止建设规模过大、边界过于生硬,要特别防止出现城市社区化倾向,避免“千村一面”。

2.7近期行动计划⑤

明确近期(至2022年)拟建设村庄⑥的规模、边界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具体要求。涉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的,应做好衔接。

要根据近期人口流动趋势分析和农民实际建设需求,制定近期规划村庄分类名录,合理预测人口规模,明确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和边界。

⑤近期行动计划有关内容和要求针对支持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苏南、苏中地区可根据需要参照执行。

⑥拟建设的村庄,既包括选址新建的村庄,也包括在原有村庄形态基础上进行改扩建、改善住房条件的村庄。

划定建设边界要依托现有的山、水、林、田、湖等形成自然边界,避免简单机械、过于方正;在国省干线周围布点时要预控距离,为绿化布置等留有余地,避免造成灰尘和噪音污染。在划定边界时,要加强与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鼓励利用原有村庄建设用地,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要求,村庄建设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

划定村庄建设用地边界确有难度的,可提出初步用地规模与控制范围,具体边界可结合下一步编制村庄规划细化明确。

第三章成果要求

3.1基本要求

规划名称统一为《**县(市、区)镇村布局规划(2019版)》,和《**县(市、区)**镇(乡、街道)镇村布局规划(2019版)》。今后各地对镇村布局规划进行动态优化,可相应将规划名称中年份调整为编制年。

规划坐标统一为国家大地2000坐标系,底图统一采用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纸,数据比例尺1:5000。基础地理信息采用最新数据。

3.2规划成果

县(市、区)规划成果包含文本、图纸和数据库,以及必要的规划说明。有条件、有需求的地区,可增加镇(乡、街道)规划成果。

3.3规划文本

县(市、区)规划文本包括县(市、区)域乡村发展总体目标、村庄分类及布局、村庄规划引导、公共设施配套、规划实施措施等内容。规划说明除了对文本和图纸的简要说明外,还可包含乡村现状调查、现行规划实施评估、与相关规划衔接等内容。

镇(乡、街道)规划文本重点阐述本辖区内村庄分类布局及规划引导要求,文字应简明扼要,具有实效。

3.4规划图纸

规划图纸至少包括村庄布局现状图、村庄布局规划图、近期规划图,注重加强图纸美化表达。主要图纸参照本技术指南的参考图例绘制(详见附图1),具体要求如下:

3.4.1村庄布局现状图

在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基础上,表达现状村庄分布、行政边界、道路交通线以及必要标示说明等要素(样图详见图2、3)。

3.4.2村庄布局规划图

县(市、区)村庄布局规划图以县(市、区)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图为底图,表达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经批准的城镇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下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的位置等内容(样图详见附图4)。

镇(乡、街道)村庄布局规划图以镇(乡、街道)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图为底图,表达镇(乡、街道)规划建设用地范围、行政村村部所在位置,以及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和其它一般村庄的位置等内容(样图详见附图5)。

3.4.3近期规划图

县(市、区)近期规划图以县(市、区)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图为底图,表达近期(2022年)计划实施建设或改造的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的位置、名称等内容(样图详见附图6)。

镇(乡、街道)近期规划图以镇(乡、街道)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图为底图,表达近期(2022年)计划实施建设或改造的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的位置、名称、规划边界等内容(样图详见附图7)。

3.5数据库要求

3.5.1数学基础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地图投影与分带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标准3°分带,平面坐标系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

3.5.2 GIS空间数据格式

提交的空间数据库:ArcGIS mdb地理数据库或者shapefile文件。

3.5.3内容要求

(1)村庄分类信息

①自然村庄名称属性。

②空间位置属性。村庄建设用地的几何中心。

③分类属性。包含“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其它一般村”等分类属性。

④现状人口和户数属性。

(2)近期规划村庄信息

①近期实施村庄的规划边界。

②近期实施村庄的名称、分类以及规划用地、人口、户数规模等属性数据。

3.5.4空间分层和属性结构定义

镇村布局规划空间要素主要包括村庄布点和近期规划村庄。图层描述见表3。

(1)村庄布点属性结构定义

表4 村庄布点属性结构描述表(CZBD)

(2)近期规划村庄属性结构定义

表6 近期规划村庄属性结构描述表(JQGHCZ)

无线网络的规划与优化

无线网络的规划与优化(杭州移动胡永庆) 一、规划 1.1宏站系统规划设计:规划目标定义及需求分析,传播模型校正,预规划(链路预算,容量估算),站址初选和勘查,详细规划(系统的站点布局,无线系统参数配置),多载频组网,时隙规划.,码资源规划,覆盖规划,小区规划(小区所属BSC或者RNC边界规划,小区所属LAC边界规划,小区所属交换机边界规划),网络层次规划,配套要求(对天馈部分的要求,对基站传输的要求,对基站电源的要求)。 1.2 分布系统设计除以上规划设计外增加了:室内覆盖规划和设计流程,室内传播模型,室内分布系统方案,共分布系统干扰分析,共网工程改造。 1.3 室内分布系统规划要求:网络指标,边缘场强规划,功率配置规划,天线覆盖半径规划,无线传播模型,室内链路预算,频率规划,小区规划,电磁辐射的要求,信源选取要求。 1.4 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方案:室内分布系统改造要求,无源室内分布系统改造方案,有源室内分布系统改造方案,新建独立主路由解决方案,新建独立室内分布系统,BBU+RRU 室内分布解决方案。 二、优化 2.1 优化指导思想与原则:最佳的系统覆盖,合理的切换带的控制,系统干扰最小,均匀合理的基站负荷。 2.2 网络优化分为:工程优化,运维优化,加站优化,拆站优化。 2.3 无线网络专题优化:覆盖专题优化(隧道覆盖优化,大型场馆的网络优化,高速场景下的网络优化,),干扰与消除专题优化,协同优化(提高切换成功率)专题优化,无线资源管理算法和参数专题优化,室内覆盖规划优化策略,室内覆盖优化问题。 三、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规划必须以频率覆盖为大局 规划有大有小,大到系统规划,小到小区规划,但都必须要以大局为重,这个大局应该是频率覆盖。频率覆盖是指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的每个地方都应该要有连续的无干扰的频率覆盖。无干扰不是说一点儿都没干扰而是这个干扰至少不影响手机正常接续和通话。连续覆盖指信号全覆盖,没有盲区、一般场景下没有越区覆盖。干扰会降低话务量,轻者掉话重者不能接入,使容量受限;盲区或者弱覆盖使移动电话掉话,使新电话不能接入,这足以说明频率覆盖的重要性。2G是异频系统,3G也是异频系统,4G是同频系统,为了提高频率使用率,一定要讲究复用距离和隔离复用,严格按照各个频规结合现场分配频点。 3.2 规划必须以优化为指导 A、边界问题:小区所属BSC或者RNC边界规划,小区所属LAC边界规划,小区所属交换机边界规划,这三种规划是属于小区规划,而小区是日常反映故障需要优化的最小单位,因此规划必须要以优化为指导。尽量使跨BSC或者RNC的切换降低,位置区频繁更新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降低,使平时的日常维护量降低。边界优化原则:1、位置区内产生的话务量不可大于BSC或RNC寻呼所能处理的话务量,同时也要考虑位置区容量的要求,位置区的划分不能过大或过小。2、位置区、BSC、RNC尽量以江河、山脉以及人迹罕至的地方划分边界,以减少不必要的位置更新和跨BSC、RNC切换。城市内划分位置区、BSC、RNC以话务量较低、人流动性较少的地方划分边界。3、位置区不要跨越MSC、RNC、BSC。4、位置区、BSC、RNC规划应在地理上为一块连续区域,避免和减少

xx镇村布局规划

项目名称:xx市镇村布局规划-xx镇编制单位:xx市xx镇xx xx市建筑规划设计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现状综述 第三章镇村布局规划第四章配套设施规划第五章实施措施建议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 1.2 基本任务 在xx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xx镇总体规划指导下,进一步确定xx镇村庄布点,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及时清理多余的道路和弃用的老住宅、电力架线以及其它不再使用的基础设施,连片整理农业空间,保护和优化生态空间,继承和彰显历史文化。 1.3 规划依据 (1)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29号】; (2)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推进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的通知【苏建村(2005)125号】; (3)《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 (4)《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5) 《xx市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6) 《xx市xx镇总体规划》(2000-2015);

(7) 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规划范围 xx镇行政辖区,面积67.6平方公里。 第二章现状综述 2.1基本状况 2.1.1区域位置 xx镇位于xx市西部,泰州市区和xx市区连线的中心,东与xx镇相连,西与泰州海陵区相接,北界红旗良种场,南毗张甸镇。328国道横穿全境,新通扬运河流经中部腹地。镇域总面积67.6km 2,其中耕地65704.27亩。 xx镇建镇较早,古镇始建于宋代,长期以来以xx庄而闻名。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均为镇建制。1958年成立xx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xx乡,1986年撤乡建xx镇,1999年12月经江苏省xx 批准,与其南部的大冯乡合并组建为现在的xx镇。 2.1.2自然特征 xx镇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适合于农作物的生长。据多年观测,xx地区年平均气温14.5°C。平均降雨量为1000~1050mm,无霜期225天,常年盛行东南风,土地承压力为6~7吨/m2。xx镇又位于沿江高沙土地区与里下河水网平原的过渡地带,镇域内地势平坦,河网交错,

村落分布空间布局发展思路

村落分布的空间布局发展思路浅析【摘要】如何合理安排县域村落分布的空间布局,是村庄体系规划中应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以县域自然村落为对象,基于村庄现状特征的分析,建立了村庄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类标准,明确不同类型的村庄发展策略和村庄布点调整思路,寻求一种相对直观而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法。 【关键词】恭城;村落分布;村庄体系规划 【 abstract 】 how to arrang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unty village layout, is in the planning of village system should focus on content, this paper gongcheng yao autonomous county as an example, county natural villages for obje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characteristics, villag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village development and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clearly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village stationing adjust the thought, seek a relatively intuitive, the maneuverability is strong planning method. 【 keywords 】 gongcheng; village distribution; village system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前言 村落分布空间的调整优化一直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村布局规划的江苏新实践——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为例

摘 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乡村地区正发生着剧烈的转型与重构。乡村有其独特性,在社会发展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乡村的发展正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新时期下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也经历着新的实践和探索。在回顾江苏省历轮镇村布局规划的基础上,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为例,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新实践进行思考,以期为同类型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镇村布局规划;新型城镇化;扬州市区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deepening, the country area is undergoing drastic transformation. The country is unique, and ha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Rural development issues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new period, the work of the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undergoes new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overview of the past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in Jiangsu, this paper takes the case of the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of Yangzhou urban district ” and think of the new round work in Jiangsu. Its preparation method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Key words: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 new-type urbanization ; Yangzhou urban distric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3- 29(6) 作者简介 罗小龙,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瑞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刘豫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陈眉舞,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博士。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村布局规划的江苏新实践 * ——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为例 罗小龙 何瑞雯 刘豫萍 陈眉舞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土地利用等方面,中国乡村都经历了一个剧烈变动的转型过程[1]。2000年代中后期,在“城乡统筹”政策的引领下,农村地区开始了新一轮的乡村转型,并呈现出农民就业非农化程度高、外出务工时间长期化的趋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农村人口老龄化[2]和空心村[3]现象日渐凸显,传统的乡土社会正逐步消逝[4],引发了学界对乡村问题的持续关注。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出现了“从关心城市到关心乡村问题”的宏观政策拐点[5]。随着中共十八大“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我国镇村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新型城镇化着重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开始从“城镇的单视角转向城镇和乡村协调发展的双视角”[6]。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化工作的重点将更关注镇村发展,促使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农民市民化、致富有出路、乡愁有所寄、权益有保障”[6]。由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镇村布局规划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时代要求。 在上述背景下,江苏省于2014年开始推进新一轮的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本文基于《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实践,对新时期下江苏省镇村规划编制的新探索进行总结,旨在为同类型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新城运动”的格局机制与管治研究(编号:41471133)。

网络规划与网络优化面试知识

网络规划与网络优化工程师 一GSM、CDMA网络 GSM网络的容量仅仅是由硬件和载波配置决定的,覆盖仅仅由功率和天线决定的。CDMA网络中全网同频,码分复用,带内干扰对小区的覆盖和容量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UMTS网络规划小区覆盖范围受上线链路限制,小区容量受下行链路限制。 二、3G网络的优化 3G网络优化任务包括:最佳的系统覆盖、最小的掉话和接入失败、合理的切换、均匀合理的基站符合、最佳导频分布。 优化的参数:每扇区的发射功率、天线位置、邻区表及其导频优先次序、邻区导频集搜索窗的大小、切换门限值等。 三、UMTS系统优化的常见工具: (1)规划工具 我们将初步设定的站点输入电子地图中去,反复仿真分析,然后判断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覆盖、容量和质量。扩容时,我们将现有的数据输入到网规工具中,然后判断是否能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2)网管系统 王关系统起监控和收集数据作用。 Qos包括:硬阻塞、软阻塞、掉话率、呼叫失败率、通话成功率、硬切换成功率、上下行负载数据业务的重传和延迟、数据业务和电路业务的比率等。 网管系统至少应该完成三个功能: 1监控网络流量和性能 2及早检测和发现问题以提高服务质量 3网络规划和发展过程中得自动化。 (3)路测工具和软件 我们通过路测工具和软件对网络进行对群簇测试和全网测试,然后分析总结其中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做出分析总结即可完成工作任务。 以上是本人的面试题目,面试公司是一家中型网络优化公司,有员工在阿联酋工作,就是我们学校上一届的学长们,公司是河南子翔,它是一家及培训和做通信为一体的公司,做网优累大家都知道,希望大家都能找到一个好公司好工作,这家公司我不一定去。 以下是网优人的感慨: 这是网优人女友的感慨:男友是网优工程师,常年出差,等结婚了想稳定下来,要转行么,好迷茫男朋友26了,做了4年NSN,自由人,一年近20W,常年出差在外地,打算过两年结婚,不想让他这么漂着了。。。常年异地对家庭肯定不好。。。现在准备买婚房了,考虑到贷款,还是要接着做一段网优。。。不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发展,是转行开饭店吗。。 俺离开网优后有所想(网优前辈) 1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编制要点(试行)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结合我省各县(市、区)的实际,规范我省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深度,提高我省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特制定《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1.2 村庄布局规划的归属和作用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用于指导县(市、区)域范围内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应单独编制。 1.3 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1.4 指导思想 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 1.4.1“因地制宜、宏观调控、统筹发展、规模适度”;

2 村庄布局规划要点 2.1 村庄布局规划的作用 编制各县(市、区)域的村庄布局规划,主要用于指导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2规划层面划分 村庄布局规划一般分为总体层面和详规层面。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属于总体层面,与县(市、区)域体系规划保持一致;村庄建设规划或村庄整治规划则属于建设性详细规划层面。 2.2.1 总体层面: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1)、以县(市、区)域城镇体系体系规划为依据,落实县(市、区)域生产力布局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 (2)、以行政区划调整和“拆村并点、生态移民”规划为依据,提出村庄撤并、迁移标准,明确迁移和保留的村庄的名称、地点、人口及用地规模;落实并调整近远期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的空间布局; (3)、重点解决各乡驻地、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和新型社区的布点和发展规模;分区拟定村庄的各项建设标准; (4)、协调安排村庄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拟定配套设施的建设标准,制定共建、共享方案; (5)、提出区域空间管制规划要求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 (6)、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2.2.2 详规层面:村庄建设或整治规划

最新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图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1) 一、重要意义 (1) 二、基本任务 (1) 三、规划原则 (1) 四、技术要求 (2) 五、规划依据 (2) 六、规划范围 (3) 第二章规划理念与思路 (3) 一、规划背景 (3) 二、规划重点 (3) 三、规划技术路线 (5) 第三章现状分析与评价 (5) 一、区域位置 (5) 二、历史沿革 (6) 四、行政区划 (6) 五、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 (6) 五、社会经济概况 (7) 五、人口与行政区划 (8) 六、城镇建设概况 (9) 七、村庄建设现状 (9) 八、现状特色资源评估 第四章现状调查问卷分析 (15) 一、调查问卷设计 (15) 二、问卷统计分析 (15) 三、自然村实地走访 (20) 第五章上轮规划实施评估 (20) 一、上轮规划概况 (20) 二、实施情况 (20) 第六章相关规划解读 (20) 一、城市总体规划 二、片区规划 三、集镇总体规划 四、土地利用规划 五、其他相关规划 第七章村庄分类与布点规划 (21) 一、村庄分类规划 (21) 二、村庄布点规划 (23) 三、村庄建设引导 (32) 第八章镇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4) 一、等级划分 (34) 二、设置标准 (34) 三、规划方案 (36)

第九章镇村基础设施规划 (36) 一、道路交通规划 (36) 二、供水工程规划 (37) 三、排水工程规划 (37) 四、供电工程规划 (38) 五、通信工程规划 (38) 六、燃气工程规划 (38) 七、环卫工程规划 (39) 八、综合防灾规划 (39) 第十章规划政策建议 (39) 一、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39) 二、长期管控、分类管理 (40) 三、延续村庄肌理,保护和传承乡土特色 (40) 四、配套农村人口转移等相关政策 (40) 附表1:涟水县陈师镇优化镇村布局规划——规划村庄一览表 (41) 附表2:涟水县陈师镇优化镇村布局规划——规划发展村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一览表 (48) 附表3:涟水县陈师镇优化镇村布局规划——规划发展村庄公用设施规划一览表 (51) 附表4:涟水县陈师镇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各行政村、自然村现状调研图片错误!未定义书签。 ①利用主体结构钢筋作避雷引下线工程量计算: 计算利用主体结构钢筋作避雷引下线工程量时,应按设计要求计算,当设计要求利用其 中两根主筋时,工程量应按被利用主筋总长度计。 例:某大楼高85m,此楼有6处利用主体钢筋作避雷引下线,每处要求利用两根主筋, 试计算工程量: 引下线工程量85×6×2=1020m ②设计利用基础钢筋作接地网,其工程量计算方法: 其工程量计算方法: ⑴、被利用主钢筋单根延长米L乘以设计要求利用基础钢筋根数n: L×n ---------(a)钢筋全长 ⑵、被利用钢筋全长除以6(按平均为6m焊接一处) (L×n)/6 -------- (b)连接处 ⑶、被利用钢筋单根长度乘利用根数n减一再除以6(按平均每6m两根主筋间跨接一处)

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

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 导则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镇村布局规划定点的村庄规划;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的有关要求进行规划。 1.2 基本任务 在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下,具体确定村庄规模、范围和界限,综合部署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确定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县级村镇规划主管部门可结合村庄居民建房和预控用地等不同需求,对以上要求进行简化,确定编制村庄平面布局规划,并按照《江苏省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要点》(试行)执行。 1.3 规划依据 1.3.1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 1.3.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3.3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3.4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 规划原则 1.4.1 城乡统筹的原则。村庄建设与城镇发展相协调,优先促进长期稳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合理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的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1.4.2 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点等,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切合实际地部署村庄各项建设。 1.4.3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村庄应切实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进行建设;合理布局村庄各项建设用地,集约建设。1.4.4 保护文化、注重特色的原则。保护村庄地形地貌、自然肌理和历史文化,引导村庄适宜产业发展,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注重村庄生态环境的改善,突出乡村风情和地方特色,提高村庄环境质量。

网络规划开题报告

网络规划开题报告 题目:CDMA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 一、文献综述 CDMA又称码分多址,是在无线通讯上使用的技术,更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随着我国移动用户数量的迅猛增长,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网络规划与优化是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改善网络的通信质量。采用快速有效的网络优化方法,改善网络的性能和服务质量成为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网络规划作为网络建设的前期工作,主要涵盖了两方面,无线网络规划和网络计算。CDMA无线网络规划的一般方法主要考虑在网络选址,天线选择,地理环境等问题。无线网络规划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准备阶段、小区估算和详细的网络规划。准备阶段,我们主要需建立覆盖和容量目标,因为覆盖和容量目标是所需质量和整个网络成本之间的一个权衡;小区估算阶段,主要依据对小区容量的预测、小区覆盖范围的预测及覆盖区域的业务需求预测,估算出所需小区数;详细的网络规划阶段主要包括站点规划、PN规划、扇区信道载波配置、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网络覆盖、话务模型生成等。 CDMA无线网络优化是对前期网络规划的补充,对前期规划存在的问题一步修正网络优化是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改善网络的通信质量。采用快速有效的网络优化方法,改善网络的性能和服务质量成为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所关注的

重要问题之一。网络优化即通过对频率设计、基站参数、网络结构等一系列调整措施,来建设一个覆盖良好、话音清晰、接通率高的优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对于CDMA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更为重要,因为CDMA移动通信系统是干扰受限的通信系统。系统的容量是软容量,网络优化不仅能改善网络的性能和服务质量,还能增加系统的容量。 加强网络优化,提高网络的运行效率,实现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经营效率 以及竞争能力的提高,已成为发展的必然。 移动网络优化的目标是尽可能利用系统资源,如系统基础结构和频谱,使系统性能达到最佳。为了测量通信系统的性能,需要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对网络进行评估。指标的选择依赖评估者对不同网络性能的侧重。无线网络的性能通常由话音质量、无线覆盖、掉话率、起呼失败率、止呼失败率、系统容量和建筑物穿透率等确定。而CDMA 网络还包括误帧率、软切换比率。优化过程的结果是寻找一系列系统变量的最佳值,优化有关性能指标参数,提高网络质量是无线网络前期建设的重要成部分,对无线网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背景现状及主要内容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与在我过的快速普及,在3G网络建设与维护方面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CDMA是3G的主要技术又因为CDMA系统是一个自扰系统如网络容量的曾加与话务质量成为主要矛盾使得前期的网络规划与优化变得非常重要

最新村镇规划整理

村镇规划 一、城乡规划法的作用 1、贯彻依法治国的精神,更有利于依法行政 2、城乡统筹、一体化规划 3、为村镇规划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4、体现了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5、构建了公众参与的制度框架 6、有助于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居民点的概念 居民点是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 三、村镇的基本特点、村镇规划的概念 1、特点(1)区域的特点:村镇在规模、分布、平面布局以及建筑形式、构造等方面也必然产生差别——平原和山区,南方和北方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2)经济特点:农业经济所占比重较大。以农、收、副、渔业生产经济为主。 (3)基础设施特点:基础设施不足,发展落后 (4)村镇环境特点①村镇环境脏②环境建设乱③环境意识差 2、概念村镇总体规划是在全乡范围内进行的村镇布点规划和相应的各项建设的全面部署。是全乡山、水、田、林、路、村综合规划的组成部分。 四、规划新世纪现代化村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原则; 2、珍惜土地原则; 3、近远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原则; 4、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原则; 5、创造舒适、卫生居住环境原则; 6、发挥集镇基地作用原则; 7、保护名胜古迹原则; 8、认真贯彻群众路线的原则; 9、可持续发展原则。 五、简要说明村镇规划的资料内容包含哪些 1、自然条件和历史资料 (1)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水文和水文地质、气象气候 (2)区域概况: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农业生产条件 (3)历史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历史沿革 2、社会经济资料 (1)人口结构:村镇现状总人口、职业构成、年龄构成、人口变动情况 (2)村镇建设管理情况(3)村镇工业发展状况(4)集市贸易 3、现有建筑物、工程设施与环境资料 (1)居住建筑(2)公共建筑与绿地(3)工程设施:交通运输、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4)环境资料 六、村镇体系结构层次划分分为哪四个层次 我国村镇的体系结构一般按各自所处的地位、职能进行层次划分自下而上依次分为基层村--中心村--一般集镇--中心镇4个层次 (1)基层村:是村镇中从事农业和家庭副业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居民点, 没有或者只有简单的生活福利设施。在生产组织上,有的是一个村民小组,有的是几个村民小组,住户规模少则几户,多则百余户。

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2006年试行版) 江苏省建设厅 2006年6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PAGEREF _Toc138092319 \h 1 第二章村庄布局... PAGEREF _Toc138092320 \h 4 第三章公共服务设施... PAGEREF _Toc138092321 \h 7 第四章住宅... PAGEREF _Toc138092322 \h 9 第五章基础设施... PAGEREF _Toc138092323 \h 11 第六章绿化景观... PAGEREF _Toc138092324 \h 15 第七章投资估算及主要技术指标... PAGEREF _Toc138092325 \h 18 第八章附则... PAGEREF _Toc138092326 \h 19 附件: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资料收集及规划成果要求...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了加强对我省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特制定《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 适用范围及编制深度 1.2.1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镇村布局规划定点的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和规划管理;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建设规划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的有关要求进行。 1.2.2 根据建设和预控用地等不同需求,由县级村镇规划管理部门与规划编制单位商定规划编制深度。 1.3 基本任务 在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下,具体确定村庄规模、范围和界限,综合部署村庄各项建设,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1.4 规划依据 1.4.1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 1.4.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4.3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4.4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5 村庄建设规划原则 1.5.1 城乡统筹的原则。村庄建设与城镇发展相协调,优先促进长期稳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合理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的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1.5.2 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产方式等,切合实际地部署村庄各项建设。 1.5.3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村庄应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进行建设;应紧凑布局村庄各项建设用地,集约建设。 1.5.4 保护文化、注重特色的原则。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突出地方特色。 1.5.5 村庄田园化的原则。保护村庄自然肌理,突出乡村风情,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美化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1.5.6 尊重民意的原则。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尊重村民意愿,积极引导村民健康生活。 1.5.7 循序渐进的原则。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村庄建设规模、速度同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增减相适应。 1.6 村庄建设类型 根据当地现有建设基础、建房需求等多种因素,可将村庄建设划分为整治型(含保护古村)、整治扩建型和新建型。 1.6.1 整治型村庄:不集聚或基本不集聚周边其它地区村民的村庄。 1.6.2 整治扩建型村庄:在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下,以现状村庄为基础,适度集聚周边地区村民的村庄。 1.6.3 新建型村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如因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安

智慧树知道网课《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判断题】(10分) 无线网络规划主要指通过链路预算、容量估算 给出基站规模和基站配置,以满足覆盖、容量的网络性能指标。 A. 错 B. 对 2 【多选题】(10分) 网络规划的原则包括() A. 最大程度减少干扰 B. 不计成本,满足用户需要 C. 要达到服务区内最大程度无缝覆盖 D. 在有限带宽内提高系统容量

3 【多选题】(10分) 无线网络规划基本过程包括() A. 规模估算 B. 站点选择 C. 需求分析 D. 规划仿真 4 【多选题】(10分) 无线网络规划要给出() A. 规划报告 B. 基站数量 C. 基站配置

D. 站点位置 5 【单选题】(10分) 传播模型是用来()的 A. 计算话务量 B. 估算基站配置 C. 建立话务模型 D. 估算空中传播的损耗 6 【多选题】(10分)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传播损耗() A. 地形 B.

植被 C. 建筑 D. 频率 7 【多选题】(10分) 城市区域,电信LTE800MHz的宏蜂窝可以用()传播模型计算损耗? A. Cost231-Hata模型 B. 通用模型 C. Okumura-Hata模型 D. 自由空间模型 8 【多选题】(10分) 城市区域,电信LTE1800、2100MHz的宏蜂窝可以用()传播模型计算损耗?

A. 自由空间模型 B. 通用模型 C. Cost231-Hata模型 D. Okumura-Hata模型 9 【单选题】(10分) 上行链路预算计算中,要用()的发射功率。 A. 基站发射机 B. 手机发射机 C. 基站接收机 D. 手机接收机

铜山县郑集镇镇村布局规划文本

铜山县郑集镇镇村布局规划文本 出处:郑集之窗-郑集资讯发表时间:[2008-5-7] 收藏本文 铜山县郑集镇镇村布局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1.1规划目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 1.2规划基本任务 在徐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进一步确定郑集镇村庄布点,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及时清理无用的道路和弃用的老住宅、电力架线及其它不用的基础设施。 1.3规划依据 1、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29号]。 2、《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苏建村(2005)125号文件]。 3、《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4、《徐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4、《徐州市总体规划》(2003-2020) 5、《铜山县郑集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规划范围 郑集镇行政辖区为本规划范围,总用地65.08km2。 第二章现状综述 2.1基本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郑集镇位于徐州市西北部,距市区25公里,周围分别与马坡镇、黄集镇、刘集镇、柳新镇和沿湖农场相接。徐沛铁路专用线从镇域南北穿过,郑集运河由西向东直入微山湖。徐沛公路、徐丰公路、郑马公路在此交汇,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越。

2、气候:郑集镇属北温带、亚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4.10℃,平均年降雨量为800.0mm。全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其次为东北风,平均风速为3m/秒,全年日照总数平均为2400小时左右。 3、水文:郑集镇地下水流向自西向东,地下水位为1.5——2米左右,地下水丰富,水质好,埋深浅,开采方便,宜作供水水源。 4、地质:郑集镇域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海拔在34.3-37.8之间,无丘陵山川,地势较平坦。属郯庐地震断裂带地区,烈度为7度。 5、资源:全镇水系较多,镇域内有郑集河东西贯穿全镇直入微山湖。还有张湾大沟、苗湾大沟、八一大沟、桃园河、立新引河等。境内农副产品较丰富,有小麦、棉花、水稻、油料等,主要副业有种植畜牧鱼产蔬菜瓜果林业等。部分村庄地下有煤炭资源。 2.1.2经济社会概况 郑集镇镇域现状人口48200人。郑集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6.6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640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 18.3:70:11.7,财政收入522.8万元。 (1)第一产业现状 2004年全镇粮食总产量3817.8万公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为0.45亿元,占32.1%,林业产值为0.11亿元,占7.8%,牧业产值为0.80亿元,占57.1%,渔业产值为0.12亿元,占8.5%,第一产业增加值1.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42元。 (2)第二产业现状 近几年,郑集镇工业体系发展初具规模,截止到2004年底,全镇工业形成以轻纺、机械、蔬菜加工、豆奶食品和建筑业等为主的生产体系。其中农具制造和蔬菜加工出口多个国家。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63亿元。有工业企业208家,职工总数4324人,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4.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 4.2亿元。(3)第三产业现状 郑集镇商业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镇区,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0.77亿元。2.1.3镇域土地利用概况及存在问题 2004年底郑集镇域土地总面积6508公顷,其中镇区建设用地258公顷, 占总面积的3.9%,耕地3562公顷,占总面积的54.7%,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657公顷,占总面积的10.1%。土地利用结构大体合理,农村人均建设用地153m2,用地指标较高。各类现状用地指标见下表: 郑集镇现状用地指标统计表 该镇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迹,在镇区内有一汉代老槐树和耶稣教堂,但不存在古村庄或特色鲜明的村庄,在村庄选点时不作考虑。

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实施细则

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统一县域(县级市、区,下同)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技术文件的内容与深度,依据《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是和《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配套的具体规定,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除遵守本细则外,尚应符合其他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三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当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四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是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应单独编制。 第五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由县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第六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进行多方案比较和经济技术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意见。 第七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采用的勘察、测量图件和资料必须符合城乡规划勘察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质量要求。 1 / 13

第二章基础资料调查 第八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一般包括自然条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相关资料等。 第九条自然条件 (一)气象资料:气候特征、全年气温变化、日照时数、风象变化、降水量及气象灾害等。 (二)水文资料:地表水的常年水位、最高水位、水质、流量等;地下水的资源分布、储量、水质、开采状态等;可利用外来水资源情况;行洪、蓄滞洪区分布范围、防洪标准及历年洪涝灾害发生情况等。 (三)地貌地质:各种地貌类型及空间分布、高程变化;地震、滑坡、塌陷、冲沟等地质灾害状况;地下矿产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矿产采空区、开采波及线的影响范围等。 第十条资源环境 (一)土地利用:全县耕地及其它各类用地面积、比例,各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及人均水平。 (二)人文自然资源:文物古迹名称、位置及保护控制范围,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的位置、控制范围及开发利用情况。 (三)环境保护:大气、水体、噪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状况,影响范围及治理措施等。 2 / 13

网络规划与优化模拟题

科目编号:5313 全国信息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教育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120 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科目:网络规划与优化) 注意事项 1、 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您的姓名、考号等; 2、 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您的答案; 3、 请保持试卷卷面的整洁,不要在标封区填写无关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如果一个网络运营商分别有15 MHz 的上、下行频宽,那么他可以获得( D )个GSM 频 点 (减去一个保护频点)。 A 、600 B 、599 C 、75 D 、74 2、 手机开机时依次同步上的信道是。( A ) A 、FCCH 、SCH 、BCCH B 、FACCH 、SDCCH 、BCCH C 、AGCH 、SDCCH 、TCH D 、RACH 、SCH 、BCCH 3、 当以下哪个统计项不为零的时候,说明发生了paging 过载现象:( B ) A .ACCESS_PER_PCH B .PCH_Q_PAGE_DISCARD C .ALLOC_SDCCH_FAIL D .PCH_AGCH_Q_LENGTH 4、 信令链路OML 的速率和第三层的协议各是什么?(B ) A. 1024bits/s,V.35; B. 64Kbits/s,X.25; C. 25Kbits/s,V.35; D. 25Kbits/s,X.25. 5、 在cell 中定义RTF 时如果要使RTF 具有某些扩展性的性能,必须把RTF 定义为(B ) A 、16kbps B 、Sub RTF C 、Full RTF 6、 由于阻挡物而产生的类似阴影效果的无线信号衰落称为( C )。 A 、多径衰落 B 、快衰落 C 、慢衰落 D 、路径衰落 7、 以下哪个现象不存在模拟网,而只存在于数字无线网中。( D ) A 、瑞利衰落 B 、拥塞 C 、快衰落 D 、码间干扰 8、 什么是power balance?( D ) A 、每个小区可以承载相同数目的用户 B 、网络可以支持不同class 的移动台 C 、所有的BTS 的发射功率都是同样大小的 D 、MS 与BTS 都在满足其接收灵敏度的条件下工作 9、 假设一个用户在一小时内分别进行了一个两分钟及一个四分钟的通话,那么他在这一小 时内产生了多少话务?( C ) A 、10 millierlangs B 、 50 millierlangs C 、100 millierlangs D 、200 millierlangs 10、 无线信号在水面上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损耗( C ),无线信号的频率越高,在空 气中传播的损耗越( )。 A 、大 大 B 、大 小 C 、小 大 D 、小 小 11、小区选择C1算法跟以下那个因素有关?( C ) A 、 Rxlev_min B 、MS_Txpwr_Max C 、Rxlev_Access_Min D 、BS_Txpwr_Max 12、移动台功率控制带来的好处是( A )。 A 、延长移动台的电池使用时间 B 、获得更好的Bit Error Rate(BER) C 、获得更高的接收信号强度 D 、获得更好的话音质量 13、GSM 系统使用的多址方式为( D )。 A 、FDMA B 、TDMA C 、CDMA D 、FDMA+TDMA 14、下面哪些不是SDCCH 的功能?(D ) A 、分配TCH 给MS B 、发送短消息 C 、位置更新信息 D 、运营商的特殊的32位的二进制编码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2013)

附件2: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 1.2 基本任务 镇村布局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在县(市)域城镇体系指导下,进一步确定村庄布点,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1.3 规划依据 1.3.1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3.2城镇总体规划; 1.3.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3.4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3.5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 规划范围 镇村布局规划以乡镇域范围(包括林场、农场)为规划范围,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纳入城镇总体规划统一考虑。 第二章镇村布局 2.1 镇村布局规划原则 2.1.1 积极引导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户在村庄集中居住,鼓励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进城镇居住,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 2.1.2村庄布局应因地制宜,体现“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的原则,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尊重地方习俗,

满足农民小康和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促进集约经营;以规模大、区位好的现有村庄进行整治、集聚为主,以新建村庄为辅,村庄选址应考虑地质、基础设施条件和防洪、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的要求,便于农业机械化作业,耕作半径合理。 国家规定的行洪、泄洪区内以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不得布局村庄。 规划撤并的村庄不考虑新建或改建,纳入所并入的村庄进行规划建设。 2.1.3充分考虑丘陵、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灵活选址;保留古村落,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遗存,突出地方特色。 2.1.4 按照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经济配置规模以及村庄布局规划要求进行公共设施布局和市政设施配置;对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规划保留村庄应加强配套完善,规划撤并村庄以维持基本设施条件为原则。 2.2 村庄功能和布局规划 2.2.1 村庄功能 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户聚居点,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要积极引导向镇区集中。 2.2.2村庄人口规模 2.2.2.1 村庄集聚要根据经济社会和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考虑地形地貌、区域性基础设施条件、农业产业结构特点,确定合理的耕作半径;村庄人口规模应该考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给的经济合理性。 2.2.2.2在没有地形地貌制约的情况下,有条件地区的村庄集聚的居住人口规模一般以不低于800人为宜,每个农业劳动力宜按15—20亩/人耕地考虑。丘陵山区、水网地区等地形地貌特殊的地区应按照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村庄集聚规模。 2.2.2.3村庄人口规模既要坚持适度集聚的原则,又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然村庄现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施的可行性,兼顾民风习俗,合理确定人口集聚规模。 2.2.2.4 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框算村庄的居住总人口。 2.3 镇域工业规划 原则上村庄不得布局工业,现有工业应逐步向镇以上工业区集中,以利于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