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超声鉴别
腹股沟疝和股疝的鉴别–影像PPT

腹股沟疝和股疝的鉴别–影像PPT腹股沟疝和股疝的鉴别腹部疝80%为腹股沟疝,5%为股疝,其他还有切口疝、脐疝、食管裂孔疝等上腹部疝。
腹股沟疝男性多见,男女比为7:1。
股疝女性多见,男女比为1:2。
有文献报道,腹股沟疝发生嵌顿和绞窄的可能性较低,18岁者为27.2%,75岁者为3%。
但股疝嵌顿和绞窄的可能性却较高,为40%。
因此,手术前鉴别二者非常重要。
因为腹股沟疝一般是可以观察的,而股疝常推荐手术。
方法一:冠状位CT重建图像可用于鉴别二者,冠状位是所有的位置上显示腹股沟韧带最清晰的位置。
股疝的颈,也就是其疝出的位置,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后方,在冠状位的连续图像上,可见自腹股沟韧带的后方疝出。
而腹股沟疝,常自腹股沟韧带的前方疝出。
资料显示,28例股疝、47例腹股沟疝,除1例腹股沟疝外,均在CT上作出正确鉴别。
方法二:依据病变与耻骨结节的关系和是否压迫股静脉。
压迫股静脉的判断:需满足以下3条标准1 与疝囊相邻的股静脉为椭圆形, 2 疝囊位于股静脉短径的轴线上, 3 股静脉的直径小于正常值的2/3(可与对侧比较)一组资料显示,45例股疝中,43例(93.3%)伴有相邻股静脉的受压。
98例腹股沟疝中,10例(10.9%)伴有股静脉的受压。
45例股疝中,所有的疝囊均位于耻骨结节的外侧。
98例腹股沟疝中,65例疝囊至少有一部分位于耻骨结节的内侧,其余位于耻骨结节的外侧。
本文的另一组资料显示:如果把股静脉受压和位于耻骨结节的外侧统一考虑,11例股疝为100%,92例腹股沟疝为1.3%(1/92)。
并且,嵌顿的股疝疝囊(7例)均位于耻骨结节的外侧,而嵌顿的腹股沟疝疝囊(11例)均位于耻骨结节的内侧。
但嵌顿的腹股沟疝伴有较高的股静脉压迫(5/11,45.5%)。
所以,腹股沟区疝,若疝囊位于耻骨结节的外侧(称之为局限性疝囊),且伴有股静脉的受压,应考虑为股疝。
第二节腹股沟疝

② 病史长的巨大疝,估计腹壁缺 损较大,而疝环松弛者,手法 复位成功,也仅是一种姑息性 临时措施,有一定的危险性, 须严格控制,应用成功后建议 病人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防 复发。
(二)手术治疗
斜疝的手术方法很多,但可归为: 高位结扎术 疝修补术 疝成形术三类
1.高位结扎术
手术在内环处显露斜疝囊颈,在囊颈 根部以粗丝线作高位结扎或贯穿缝合术, 随即切去疝囊。
而腹股沟管壁的加强或修补是绝大 部分腹股疝手术的主要步骤。方法 很多,通常有加强腹股沟前壁和后 壁两类手术。
加强腹股沟前壁的方法
佛格逊(Ferguson)法 方法:在切断疝囊颈作高位结扎后,不游
离精索,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腹横腱膜弓 (或联合肌腱)在精索前面缝至腹股沟韧 带上。
目的:是消灭上述两者间的空隙薄弱区。
此法也适用于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斜疝,但由 于精索移位较高,可能影响其发育,适于老年 人大斜疝。
③ Mc Vay法:方法: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 和联合肌腱缝至耻骨梳韧带上。此式适用于腹壁 肌肉重度薄弱的成人大疝、老年人和复发性斜疝。 加强后壁的方法亦宜于不同情况的腹股沟直疝修 补术。
Shouldice法:将腹横筋膜自耻骨结节处向上切开, 直至内环,然后将切开的两叶予以重叠缝合,先 将外下叶缝于内上叶的深面,再将内上叶的边缘 逢于髂耻束上,以再造合适的内环,发挥其括约 肌作用。然后按Bassini法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 肌腱缝至腹股沟韧带深面。
常用 Bassini法,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发 现腹横筋膜缺损很大,不能直接缝合时, 可利用自身阔筋膜、腹直肌前鞘,以及 尼龙布等材料,作填充缺损成形术。 直疝属继发性疝。术前须考虑其发病原 因(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便秘等), 应予处理。 若不能控制或另伴有严重内脏疾病者, 则不宜手术,可使用疝带治疗。
简述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要点

简述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要点
斜疝和直疝是鞘状韧带在腹壁内形成的位置不同所导致的两种腹壁内脏器官突出现象。
这两种疾病在诊断和治疗方法上有一定区别,以下是它们的鉴别要点:
1. 位置:斜疝通常发生在阴囊或睾丸上方,通过鞘状韧带从腹壁突出,而直疝则发生在股骨大转子或股骨髁上,通过一条直的韧带从腹壁突出。
2. 症状:斜疝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睾丸下降和鞘膜积液等。
直疝的症状包括腰部酸痛、咳嗽、便秘或腹泻、睾丸下降和阴囊肿胀等。
3. 检查:斜疝可以通过阴囊托带或手术进行诊断,而直疝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或MRI)以确定其位置和类型。
4. 治疗方法:斜疝可以通过阴囊托带或手术进行治愈,手术方法包括鞘状韧带修补或融合术。
直疝通常不需要治疗,但需要密切观察和监测,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斜疝和直疝的区别在于其突出位置和症状。
斜疝通过鞘状韧带从腹壁突出,而直疝通过一条直的韧带从腹壁突出。
对于斜疝,可以通过阴囊托带或手术进行治愈;对于直疝,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和观察,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腹股沟直疝与斜疝的区别是什么

第 1 页 腹股沟直疝与斜疝的区别是什么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疾病的名称我们都是不了解的,也是不太清楚这些疾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要是有人能够先弄清楚这些疾病的话,可能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就不那么恐惧了。很多人都对于腹股沟直疝与斜疝这两种疾病都是很陌生的,甚至不知道这两种疾病的区别的。那么到底腹股沟直疝与斜疝的区别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是怎么样解答这一问题的吧。
腹股沟斜疝是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右侧腹股沟疝较为多见。腹内脏器和组织经腹壁下动脉内侧黑塞尔巴赫(Hesselbach)三角突出体表为腹股沟直疝。年老体弱,腹壁肌肉、腱膜、筋膜退化,腹壁强度降低,在腹内压增高的作用下可发生直疝。巨大直疝使腹股沟管后壁强度明显减弱或缺如也可并发直疝。
腹股沟斜疝在很多方面都是与直疝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 2 页
1、发病年龄: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直疝多见于老年人。 2、疝块外形:斜疝的疝块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直疝的疝块为半球形,基底较宽。
3、疝突出途径:斜疝是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直疝是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4、回纳疝块后压住疝环:斜疝可不再突出;直疝的疝块仍可突出。
5、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斜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的内侧。
6、精索与疝囊的关系:斜疝发生时,精索在疝囊后方;直疝者精索是在疝囊的前外方。
7、嵌顿机会:斜疝发生疝嵌的机会较多;直疝发生嵌顿的机会极少。
腹股沟直疝与斜疝的区别的内容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到我们大家吧。除了这些内容外,我们还要认识到 第 3 页
腹股沟直疝与斜疝的治疗的,这样的话,我们就能从根本上不害怕这两种疾病的发生了。我们要想保持身体健康的话,我们就要多多的锻炼自己的身体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超声鉴别
有朋友问,如何利用超声鉴别腹股沟斜疝和直疝? 简
答如下: 腹股沟疝是腹腔内容物通过腹股沟区的薄弱部位
向外膨出。分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两种。 腹股沟斜疝是通
过有腹股沟内环-腹股沟管-腹股沟外环向外膨出,膨出路径
正好是胎儿时期睾丸下降的通路。 腹股沟斜疝是通过腹壁
筋膜的薄弱点(即所谓的“Hesselbach 三角”,下图)膨出。
超声鉴别从以下三点着手:确定疝口的位置:实时超声检查
时可以通过Valsalva动作准确确定腹腔内容物疝出的具体位
置(嵌顿疝除外),此为疝口。疝口位于位于腹股沟韧带中
点(即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连线中点)外侧的为斜疝,疝口
位于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的为直疝。确定疝囊与精索的
位置关系:与疝囊中部横断疝囊,并同时寻找精索结构。疝
囊位于精索前上方的为斜疝,疝囊位于精索后下方的为直
疝。(精索横断是常常呈蜂窝状结构,其内可以显示睾丸动
脉和精索静脉)。确定疝囊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于下腹部
腹直肌外三分之一背侧可以显示腹壁下动静脉。探头向下寻
找腹壁下动脉的走形,并判断它与疝囊的位置关系。腹壁下
动脉绕行于疝囊内后侧的为斜疝,腹壁下动脉绕行于疝囊外
侧的为斜疝。(教科书上讲“斜疝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
直疝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内侧”,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这实
际上是描述术中将疝囊提起来之后所见。影像学上腹壁下动
脉和疝囊实际上是绕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