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药典EP5.0

欧洲药典EP5.0
欧洲药典EP5.0

2.6.14 细菌内毒素

细菌内毒素实验是使用来自鲎(美洲鲎或东方鲎)的阿米巴细胞溶解物用于检测或定量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实验。本实验有三种检测技术:基于凝胶形成的凝胶法技术;基于内源性基质断裂后浊度的变化的浊度法技术;基于带有生色团的合成肽断裂后的颜色的变化的显色法技术。

本章介绍了下列6种方法:

方法A——凝胶法:限量实验

方法B——凝胶法:半定量实验

方法C——动态浊度法

方法D——动态显色法

方法E——终点显色法

方法F——终点浊度法

可使用6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进行实验。如果出现怀疑或争议,除非文中另有规定,否则以方法A的结果为准。实验应在可避免污染的方式下进行。

器具

将所有的玻璃器皿和其它遇热稳定的器具置于热空气烘箱中用经验证的的方法除热原,常用的最少时间和温度是250℃30分钟,如果使用塑料器具,如用于自动移液器的微量滴定板和移液吸头,应使用经证实无可测内毒素及对实验无干扰的器具。

注:在本章中,“试管”这个词泛指所有容器,例如微量滴定板孔

内毒素标准品原液的制备

内毒素标准品复溶原液是用经过国际标准品校准的内毒素参考标准品制备的,例如内毒素标准品BRP。

内毒素以国际单位(IU)表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国际标准品等于1 IU。

注:1 IU=1 EU

按照产品说明书和标签上的说明制备和储存内毒素标准品复溶液。

内毒素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将内毒素标准品原液强力混合后,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检查用水)稀释本复溶液制备合适的内毒素稀释液系列。

稀释液应尽快使用以避免因吸附导致的活性损失。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溶解或稀释活性物质或药品制备供试品溶液,某些物质或产品可能更适合用其它水性溶液进行溶解或稀释。如果有必要,调整供试品溶液的PH 值以使试剂和供试品溶液的混合物的PH 在试剂生产商所指定的范围内。这通常适用于PH 值范围在6.0-8.0之间的产品,PH 值可按试剂生产商的推荐用酸、碱或缓冲液调节。酸碱可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在无热原的容器中用原液或固体制备。缓冲液必须经验证无可测内毒素和干扰因子。

最大有效稀释倍数的确定

最大有效稀释倍数(MVD )是允许的样品的最大稀释倍数,在此稀释倍数下可确定内毒素限值。

λ

供试品溶液的浓度

内毒素限值?=

MVD

内毒素限值:非经肠道给药的活性物质的内毒素限值,用剂量定义,等于:K/M K=每小时每公斤体重的内毒素阈热原剂量 M=每小时每公斤体重产品的最大推荐剂量

非经肠道给药的活性物质的内毒素限值用IU/ml 、IU/Unit 等生物活性单位表示。 供试品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

——如果内毒素限值是以重量单位表示(IU/mg )则为mg/ml 。 ——如果内毒素限值以生物活性单位表示(IU/Unit )则为Units/ml ——如果内毒素限值以生物活性单位表示(IU/Unit )则为Units/ml λ=凝胶法技术中的标示灵敏度或浊度法或显色法技术的标准曲线的最低点 凝胶法技术(方法A 和B )

凝胶法技术可以检测或定量内毒素,它是基于试剂在出现内毒素时形成凝胶的原理。在标准条件下导致试剂形成凝胶所需要的内毒素浓度为试剂的标示灵敏度,为确保实验的精确和有效性,应按1. 预备性实验所述进行标示灵敏度复核实验和干扰实验。

1. 预备性实验

(i) 标示灵敏度复核实验

在使用鲎试剂做实验前,应复核其标示灵敏度λ,以IU/ml 表示,将试剂溶液重复4管进行实验。当使用新批号的试剂或任何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实验条件改变时应进行试剂灵敏度复核。

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稀释内毒素标准品原液制备相当于2λ、λ、0.5λ、0.25λ的至少4个浓度的标准品溶液。

在一支试管中将等量的试剂溶液和其中一个浓度的标准品溶液(如0.1ml)混合,如果是使用装有冻干试剂的单次实验小瓶或安瓿,可直接将溶液加入瓶中或安瓿中。根据试剂生产商的建议将反应混合物恒温孵育一段时间(通常是37±1℃ 60±2分钟),避免震动。检验凝胶的完整性:如果是试管,从恒温器中依次拿出每支试管,平稳地倒转大约180?一次,如果形成坚实的凝胶,倒转过来时不滑脱,结果记为阳性,如果未形成完整的凝胶,则结果记为阴性。

如标准品溶液的最低浓度的所有重复管的结果均为阴性,则实验有效。

终点是内毒素系列递减浓度中最后一个阳性结果,使用以下表达式计算终点浓度的对数平均值,然后求平均值的反对数:

f e

anti ∑

=log

终点浓度几何平均值

∑e = 所用的稀释系列的终点浓度对数值的和

f = 重复管数

终点浓度几何平均值是试剂溶液(IU/ml)的测定灵敏度,如果0.5λ≤λ≤2λ,则标示灵敏度符合规定,用该批试剂进行实验时使用该灵敏度。

(ii)干扰实验

按表2.6.14-1制备溶液A、B、C和D,供试品溶液稀释倍数不得大于MVD,不含有任何可测内毒素,按1. 预备性实验(i)标示灵敏度复核实验进行实验。

表 2.6.14-1

溶液A=无可测内毒素的供试品溶液

溶液B=干扰对照

溶液C=标示灵敏度对照

溶液D=阴性对照(检查用水)

使用1. 预备性实验(i)标示灵敏度复核实验中给出的表达式确定溶液B和C的终点浓度的几何平均值。

当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实验条件改变时,重复干扰实验。

所有溶液A和D的重复管均为阴性,溶液C符合标示灵敏度复核实验的规定,则实验有效。

如果用溶液B确定的试剂灵敏度0.5λ≤λ≤2λ,则供试品溶液在此实验条件下不含有干扰因素。否则溶液对实验有干扰。

如果稀释倍数小于MVD的供试品溶液对实验有干扰,可使用更大的稀释倍数重复干扰实验,但不得大于MVD。使用高灵敏度的试剂允许用更大的稀释倍数制备供试品溶液,这有助于消除干扰。

干扰可通过适当的处理克服,比如过中和、透析或热处理,为了确定所选择的处理方法能有效消除干扰而又不会损失内毒素,可使用已加入内毒素并用所选择的处理方法处理过的供试品溶液重复干扰实验。

2.限量实验方法(方法A)

(i)实验过程

按照表2.6.14-2制备溶液A、B、C和D,并按照1. 预备性实验(i)标示灵敏度复核实验叙述的过程进行实验。

表2.6.14-2

用不大于MVD的稀释倍数制备溶液A和B(阳性产品对照),并用1. 预备性实验(ii)干扰实验中所述的处理方法处理。溶液B和C含有2λ浓度的内毒素标准品,溶液D(阴性对照)为检查用水。

(ii)结果判断

阳性对照溶液B和C的两支重复管结果均为阳性,阴性对照溶液D所有重复管均为阴性,则实验有效。

当溶液A的两支重复管结果均为阴性时,供试品检测合格。

当溶液A的两支重复管中有一支为阳性时:

—如果供试品已稀释到MVD,产品不合格;

—如果供试品的稀释倍数小于MVD,用更大的稀释倍数稀释供试品重复实验,但不得大于MVD。

3.半定量实验(方法B)

(i)实验过程

本实验通过确定终点浓度来定量供试品溶液的细菌内毒素。按照表2.6.14-3制备溶液A、B、C和D,根据1. 预备性实验(i)标示灵敏度复核实验检测这些溶液。

(ii)计算和结果判断

除非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否则实验无效:

(a)溶液D(阴性对照)的两支重复管结果均为阴性;

(b)溶液B(阳性对照)的两支重复管的结果均为阳性;

(c)溶液C的终点浓度几何平均值在0.5λ和2λ范围之间

要确定溶液A的内毒素浓度,可将每一终点对应的稀释倍数乘以λ计算出每个稀释系列的每支重复管的终点浓度。

供试品溶液的内毒素浓度是重复管的终点浓度的几何平均值(见1. 预备性实验(i)标示灵敏度复核实验中给出的表达式)。如果是用稀释的供试品溶液进行实验,用测得的浓度乘以稀释倍数计算原始溶液的内毒素浓度。

在一个有效实验中,如果供试品溶液的稀释液的检测结果都不是阳性,内毒素浓度记为小于λ(或如果是检测稀释的样品,记为小于λ?样品的最小稀释倍数)。如果所有的稀释液结果均为阳性,内毒素浓度记为大于等于最大稀释倍数乘以λ(例如表

2.6.14-3中,初始稀释倍数?8?λ)。

如果内毒素浓度小于规定的值,则供试品符合实验要求。

光度法技术(方法C、D、E和F)

1.浊度法技术(方法C和F)

该技术是测定浊度变化的一种光度法实验。根据所使用实验原理,该技术分为终点浊度法实验或动态浊度法实验。

终点浊度法实验是基于内毒素浓度与反应结束时反应混合物的浊度(吸光度或透光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动态浊度法实验(方法C)是一种测定反应混合物达到预定吸光度所需的时间(反应时间)或浊度变化率的方法。

该实验应在试剂生产商推荐的恒温温度下进行(通常是37±1℃)。

2.显色法技术(方法D和E)

该技术是用来测定内毒素与鲎试剂反应中的显色肽释放出来的显色团。依据所使用的实原理验,本技术分为终点显色法实验或动态显色法实验。

终点显色法(方法E)是基于反应结束时内毒素浓度与释放出来的显色团数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动态显色法(方法D)测定反应混合物达到预定吸光度所需的时间(反应时间)或颜色变化率。

该实验应在试剂生产商推荐的恒温温度下进行(通常是37±1℃)。

3.预备性实验

为了确保浊度法和显色法实验的精确性或有效性,需进行预备性实验以确保标准曲线符合规定以及供试品溶液不会干扰实验。

当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任何实验条件发生改变,要求对实验方法进行验证。

(i)标准曲线的可靠性实验

使用内毒素标准品溶液制备至少3个内毒素浓度建立标准曲线,每个浓度的内毒素标准品溶液至少重复3管并按照试剂生产商的建议(容液比例,恒温时间、温度、pH等等)进行实验。

使用动态方法时,如果要求的范围大于两个对数数量级,则应该在标准曲线范围内添加额外标准品来支持每个对数数量级的递增。

在试剂生产商指定的内毒素浓度范围内,相关系数的绝对值|γ|必须大于等于

0.980。

(ii)干扰实验

选择一个内毒素标准曲线中点或靠近中点的内毒素浓度。

按照表2.6.14-4制备溶液A、B、C和D,按照试剂生产商的建议(供试品溶液和试剂溶液的量,供试品溶液和试剂溶液的量的比例、恒温时间等等)至少重复2管进行实验。

表2.6.14-3

溶液A=稀释倍数不超过MVD的供试品溶液,已做过干扰实验,供试品溶液的进一步的稀释亦不能超过MVD,根据干扰实验结果,使用检查用水制备两个稀释系列1,1/2,1/4和1/8,也可使用其它合适的稀释系列。

溶液B=含有2λ内毒素标准品的溶液A(阳性产品对照)

溶液C=含有2λ、λ、0.5λ、0.25λ浓度的内毒素标准品的两个检查用水系列。

溶液D=检查用水(阴性对照)

表2.6.14-4

溶液A=供试品溶液,可用不大于MVD的稀释倍数稀释。

溶液B=含中点浓度的供试品溶液,与溶液A稀释倍数相同

溶液C=内毒素标准品溶液,浓度同3. 预备性实验(i)标准曲线可靠性实验(阳性对照)的验证实验中的浓度。

溶液D=检查用水(阴性对照)

用含有添加内毒素的供试品溶液的平均浓度减去未添加内毒素的供试品溶液的平均浓度来计算添加的内毒素的平均回收率。

如果在实验条件下,测得加入供试品溶液中的内毒素的浓度在已知添加的内毒素浓度的50%-200%范围内,则供试品溶液无干扰。

当内毒素回收率超过指定范围,应按照凝胶法技术中1. 预备性实验(ii)干扰实验所述的方法去除干扰因子。

4.实验

(i)过程

按3. 预备性(ii)干扰实验的实验过程。

(ii)计算

使用阳性对照系列溶液C创建的标准曲线计算溶液A的每支重复管的内毒素浓

度。

实验只有符合以下三个要求才有效:

(a)溶液D(阴性对照)的结果不超过所使用的试剂要求的空白值的限值;

(b)阳性对照系列溶液C的结果符合3.预备性实验(i)标准曲线可靠性实验中

所定义的验证的要求

(c)用溶液B的内毒素浓度减去溶液A的内毒素浓度计算出来的内毒素回收率

在50%-200%范围内。

(iii)判断

如果溶液A的重复管的内毒素浓度平均值小于产品的内毒素限值,则所检产品合

格。

5.试剂

(i)试剂溶液

按照鲎试剂生产商的建议,用检查用水或缓冲液溶解鲎试剂,轻轻搅动,将复溶的试剂按生产商的指示冷藏或冻结。

(ii)鲎试剂

鲎试剂是一种冻干产品,从鲎(美洲鲎或东方鲎)的阿米巴细胞获得,该试剂是按照有关当局的管理条例生产的。

除了内毒素外,鲎试剂还与某些 -葡聚糖反应,不与葡聚糖反应的鲎试剂也有供应;他们是通过去除鲎试剂中的与葡聚糖反应的G因子或抑制鲎试剂中G因子反应体系来制备的。这种试剂可用于出现葡聚糖的内毒素实验。

(iii)检查用水(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

检查用水是注射用水或用其他方法制备的不与实验所使用的试剂反应的水。

欧洲药典EP8.0-2.6.1无菌检验-sterility中英文翻译

2.6.1. STERILITY 2.6.1 无菌检查法 The test is applied to substances, preparations or articles which, according to the Pharmacopoeia, are required to be sterile. However, a satisfactory result only indicates that no contaminating micro-organism has been found in the sample examined in the conditions of the test. 本检查方法适用于按照药典要求应当无菌的原料、制剂或其他物质。但是,如果按照本无菌检查法的结果符合要求,仅表明在该检查条件下未发现微生物污染。 PRECAUTIONS AGAINST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微生物污染防范 The test for sterility is carried out under aseptic condi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such conditions, the test environment has to be adapted to the way in which the sterility test is performed. The precautions taken to avoid contamination are such that they do not affect any micro-organisms which are to be revealed in the test. The working conditions in which the tests are performed are monitored regularly by appropriate sampling of the working area and by carrying out appropriate controls. 无菌检测试验应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为了达到这样的条件,检测环境应当与无菌检测的操作要求相适应。避免污染的防范措施应当不对本检查方法进行检测的微生物造成影响(应并不影响用本检查法检测的微生物)。通过对工作区域的适当取样以及进行适当的控制来对无菌检查的工作环境进行例行监测。 CULTURE MEDIA AND INCUBATION TEMPERATURES 培养基和培养温度 Media for the test may be prepared as described below, or equivalent commercial media may be used provided that they comply with the growth promotion test. 应按下面描述的方法制备无菌检查的培养介质,如果满足生长促进试验要求,与本处所述培养基相当的商业化培养基也可以采用(也可采用与本处……)。 The following culture media have been found to be suitable for the test for sterility. Fluid thioglycollate medium is primarily intended for the culture of

美国及欧洲药典系统适应性要求

系统适应性——美国药典 系统适应性是气相和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证明色谱系统的分离度和重现性能满足样品的分析要求。 测试基于这样的原理:仪器、电路、方法和样品组成一个整体系统,我们可以对这个系统进行测试评估。 影响色谱系统的因素包括: ●流动相的组成、离子强度、温度和pH 值 ●柱子大小、流速、柱温和压力 ●固定相特点,包括填料类型,载体形状、 粒径、孔径、表面积等。 ●常用固定相为反相硅胶,以十八碳烷基 健合硅胶最常用,其它经过化学修饰的 硅胶也有使用。 分离度R s是理论塔板数n的函数(也叫柱效),α是分离因子,k是容量因子(所有符号的意义见前文“色谱定义和说明”部分)。在规定的色谱条件下,n表示洗脱物中相邻化合物的分离程度,可作为衡量色谱系统柱效能的指标,但是不如直接测试的结果可靠。峰的尖锐程度部分反映柱效,这个参数对检查微量物质至关重要。 标准品或者标准溶液需要重复进样以确保精密度。除非个论中有规定, 系统适用性五针的数据的相对标准偏差不超过2.0%, 如果超过2.0%的话, 需要进样六针。 在含量测定中,如果纯品含量100%,则相对标准偏差没有最大值限制,这个值可根据多次进样对照溶液来计算: %RSD=KB/t90%,n-1 K为常数0.349,由公式k=(0.6/)×(t90%,5/)计算得来,表示B=1.0时六次进样的相对标准偏差。B是个案中规定的上限。n是对照溶液的进样次数(3≤n≤6),t90%,n-1是自由度为n-1、置信水平为90%,双侧检验时的t值。 除非另有规定,RSD不能超过下表中的值。此规定不适用于相关物质检测。 对称因子AS,用于衡量峰的对称性,完全对称时值为1。拖尾越严重,AS的值越大(见图4)。偶尔也会有值小于1的情况。如果对称因子与1的差值越大,则积分的精密度越差。 信噪比(S/N)是系统适应性的一个重要参数,计算公式如下(图5): S/N = 2H/h H是峰高,即峰最高点到基线的距离;h是噪音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系统适应性测试的数据通过重复进样标准品或者特定文件中规定的对照溶液而得到, 此文件中对相关参数的定义同样适用于其它操作条件,以下情况可做相应调整:●标准品(包括参考物质)对适应性测试 中的所有化合物均适用 ●在系统适应性测试中为改进色谱系统性能 而作适当调整 对色谱系统的调整不能弥补柱子和系统本 身的缺陷。 为满足系统适应性要求而对分析方法调整

欧洲药典 10.0 EP 10.0 长春西汀 中文翻译

01/2008:2139 修订:7.3 长春西汀 Vinpocetine 欧洲药典10.0 Ph.Eur. 10.0 EP 10.0 C22H26N2O2Mr 350.5 [42971-09-5] 定义 乙基(13as,13bs)13α-乙基-2, 3 ,5 ,6-13α 13b六氢-1H-吲哚3, 2, 1-d吡啶3, 2, 1-ij,l, 5-二痰杂萘-12-羧酸。(Ethyl (13aS,13bS)-13a-ethyl-2,3,5,6,13a,13b-hexahydro- 1H-indolo[3,2,1-de]pyrido[3,2,1-ij][1,5]naphthyridine-12-carboxylate.) 含量:98.5%- 101.5%(干品)。 特征 外观: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 溶解性:几乎不溶于水,可溶于二氯甲烷,微溶于无水乙醇。 鉴别 A.比旋度(见检测项)。 B.红外吸收光谱(2.2.24)。 对比:长春西汀CRS。

检测 比旋光度(2.2.7):+127到+134(干品)。 取0.25 g溶于二甲基甲酰胺R,并用相同的溶剂稀释至25.0 ml。 有关物质。液相色谱(2.2.29). 供试溶液。取50.0mg供试品溶于流动相并用流动相稀释至50.0ml。 对照溶液(a).取1.0ml 供试品溶液用流动相稀释至50.0ml。 对照溶液(b).取5.0mg 长春西汀杂质B CRS,6.0mg长春西汀杂质A CRS,5.0mg 长春西汀杂质C CRS 5.0mg长春西汀杂质D CRS,溶于流动相,并用流动相稀释至50.0ml。 对照溶液(c).取1.0ml 对照溶液(a)和1.0 ml对照溶液(b)用流动相稀释至20.0ml。 色谱柱: -尺寸:l = 0.25m, ? = 4.6mm -固定相:色谱用末端封尾的十八烷基硅烷键和硅胶R(5μm)。 流动相:15.4g/l 的醋酸铵R溶液,乙腈R(45:55 V/V)。 流速:1.0ml/min。 检测器:分光光度计,280nm。 进样量:15 μl 运行时间:长春西汀保留时间的3倍。 相对保留时间,以长春西汀(保留时间=约16min)为参照:杂质A= 约0.4;杂质D=约0.68;杂质B= 约0.75;杂质C=约0.83。 系统适应性:对照品溶液(c): -分离度:杂质B和D之间的分离度不得少于为2.0。 限度: -杂质A:不得超过对照品溶液(c)色谱图中相应峰的峰面积(0.6%); -杂质B, D:每种杂质不得超过对照品溶液(c)色谱图中相应峰的峰面积(0.5%); -杂质C:不得超过对照品溶液(c)色谱图中相应峰的峰面积的0.6倍(0.3%);

欧洲药典附录中文版

欧洲药典附录中文版

第二部分、附录 附录1 溶液的澄清度 (3) 附录2 溶液颜色检查 (4) 附录3 旋光度 (9) 附录4 铵盐检查法 (11) 附录5 氯化物检查法 (13) 附录6 硫酸盐灰分 (14) 附录7 铁 (16) 附录8 重金属 (18) 附录9 干燥失重 (23) 附录10 硫酸盐检查法 (24) 附录11 红外吸收分光光度法 (26) 附录12 pH测定 (31) 附录13 滴定 (37) 附录14 氯化物鉴别反应 (40) 附录15 指示剂颜色与溶液pH 的关系 (41)

附录1 溶液的澄清度 在内径15~25mm,平底,无色、透明、中性玻璃管中,加入等量的供试溶液与浊度标准液,使液位的深度都为40mm,按如下所述方法进行比较。浊度标准液制备5分钟后,以色散自然光照射浊度标准溶液和供试溶液,在黑色背景下从垂直方向观察、比较澄清度或浑浊程度。色散自然光必须较容易区分浊度标准溶液Ⅰ与水,浊度标准溶液Ⅱ与浊度标准溶液Ⅰ。 如果供试溶液的澄清、透明程度与水相同,或者与所用溶剂相同,或者其澄清度不超过Ⅰ号浊度标准溶液,那么可判定该溶液为澄清。 试剂: 硫酸肼溶液:取1.0g硫酸肼溶于水,加水稀释至100.0ml,静置4~6小时。 乌洛托品(六亚甲基四胺)溶液:在100ml容量平中,以25.0ml水溶解2.5g乌洛托品。 浊度标准贮备液:在存放乌洛托品溶液的100ml容量瓶中,加25.0ml的硫酸肼溶液。混合,静置24小时,贮存在无表面要求的玻璃容器中,可在2个月内使用。该浊度液不得黏附玻璃,用前必须充分摇匀。 浊度标准原液:取浊度标准贮备液15ml,加水稀释、定容至1000ml。该液临用前制备,至多保存24小时。 浊度标准液:由浊度标准原液与水按表1-1配制,即得。本液应临用前配制。 表1-1

欧洲药典中英文翻译 EP8.0干燥失重

2.2.32. LOSS ON DRYING 干燥失重 Loss on drying is the loss of mass expressed as per cent m/m. 干燥失重指重量损失,表述为% 重量/重量 Method. Place the prescribed quantity of the substance to be examined in a weighing bottle previously dried under the conditions prescribed for the substance to be examined. Dry the substance to constant mass or for the prescribed time by one of the following procedures. Where the drying temperature is indicated by a single value rather than a range, drying is carried out at the prescribed temperature +/- 2?C. 方法:将要求数量的待检样品放置于预先干燥的称量瓶中,按要求条件进行干燥,直至样品干至恒重或下述程序指定的时长。如果干燥温度给定的是一个值而不是一个范围,则在指定温度+/- 2?C进行干燥。 a) “in a desiccator”: the drying is carried out over diphosphorus pentoxide R at atmospheric atmostpheric pressure and at room temperature; “在干燥器中”:指在室温常压下,用五氧化二磷试剂,进行干燥 b) “in vacuo”: the drying is carried out over diphosphorus pentoxide R, at a pressure of 1.5 kPa at room temperature; “真空”:在室温下,真空1.5kPa下,用五氧化二磷试剂进行干燥 c) “in vacuo within a specified temperature range”: the drying is carried out over diphosphorus pentoxide R, at a pressure of 1.5kPa to 2.5kPa with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prescribed in the monograph; “在指定温度范围内真空下”:真空1.5kPa至2.5kPa下,各论要求的温度范围内,用五氧化二磷进行干燥 d) “in an oven within a specified temperature range”: the drying is carrie d out in an oven with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prescribed in the monograph; “在烘箱里指定温度下”:在各论要求的温度范围内,用烘箱进行干燥 e) “under high vacuum”: the drying is carried out over diphosphorus pentoxide R at a pressure not exceeding 0.1kPa, at the temperature prescribed in the monograph. “在高真空下”:在各论要求的温度下,不超过0.1kPa的真空下用五氧化二磷进行干燥 If other conditions are prescribed, the procedure to be used is described in full in the monograph. 如果需要采用其它条件,则在各论中应进行详细描述。

欧洲药典中文翻译

附录1溶液的澄清度 在内径15~25mm,平底,无色、透明、中性玻璃管中,加入等量的供试溶液与浊度标准液,使液位的深度都为40mm,按如下所述方法进行比较。浊度标准液制备5分钟后,以色散自然光照射浊度标准溶液和供试溶液,在黑色背景下从垂直方向观察、比较澄清度或浑浊程度。色散自然光必须较容易区分浊度标准溶液Ⅰ与水,浊度标准溶液Ⅱ与浊度标准溶液Ⅰ。 如果供试溶液的澄清、透明程度与水相同,或者与所用溶剂相同,或者其澄清度不超过Ⅰ号浊度标准溶液,那么可判定该溶液为澄清。 试剂: 硫酸肼溶液:取硫酸肼溶于水,加水稀释至,静置4~6小时。 乌洛托品(六亚甲基四胺)溶液:在100ml容量平中,以水溶解乌洛托品。 浊度标准贮备液:在存放乌洛托品溶液的100ml容量瓶中,加的硫酸肼溶液。混合,静置24小时,贮存在无表面要求的玻璃容器中,可在2个月内使用。该浊度液不得黏附玻璃,用前必须充分摇匀。 浊度标准原液:取浊度标准贮备液15ml,加水稀释、定容至1000ml。该液临用前制备,至多保存24小时。 浊度标准液:由浊度标准原液与水按表1-1配制,即得。本液应临用前配制。 表1-1

附录2 溶液颜色检查 按本药典规定,用下面两种方法之一可以检出溶液在棕色-黄色-红色范围内的颜色。 如果溶液A的外观与水或所用溶剂相同,或者颜色浅于标准比色液B9,则可判定溶液A为无色。 方法I

用外径为12mm的无色、透明中性玻璃管取2ml的供试溶液,与相同玻璃管中的2ml的水,或2ml本文所规定的标准比色液(见标准比色液表)进行比较。在散射自然光,白色的背景下,水平观察比较颜色。 方法Ⅱ 用同样平底、内径为15~25mm的无色透明中性玻璃管,液位的深度为40mm,将供试溶液与水或溶剂或本文中规定的标准比色液(见标准比色液表)对比。在散射自然光,白色的背景下,垂直地观察比较颜色。 贮备液 黄色液称取46克氯化铁,加大约900ml盐酸溶液(25ml浓盐酸和975ml水混和)溶解,继续添加,并定容。 滴定并以上述盐酸溶液调整,使黄色液每毫升含 FeCl3﹒6H2O。避光保存。 滴定在一个配有磨口塞的250ml锥形瓶内,加入黄色液,15ml 水,5ml浓盐酸和4g碘化钾,塞上瓶塞,在暗处放置15分钟,再加100ml 水。用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游离的碘,在滴定接近终点时加淀粉试液作指示剂。 1ml 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相当于 FeCl3﹒6H2O。 红色液称取60克氯化钴,加大约900ml盐酸溶液(25ml浓盐酸和975ml水混和)溶解,继续添加,并定容。 滴定并以上述盐酸溶液调整,使红色液每毫升含 CoCl2﹒6H2O。

欧洲药典CEP证书修订更新规定指南中英对照版

Date of implementation: 1 March 2010 Introduction: The holder of a Certificate of suitability shall inform the EDQM of any change to the information in the certification dossier by sending an application form and all necessary documents demonstrating that the conditions laid down in the present guideline are met. Classification of changes The changes have been classified in three categories (notification/minor/major) depending on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e change on the quality of the final substance. These three categories are based on those (IA-IAIN/IB/II) of the Commission Regulation (EC) No 1234/2008 concerning the examination of variations to the terms of marketing authorisation for medicinal products for human use and veterinary medicinal products. Any change not classified as a notification or a major change should be classified as a minor change except in the following cases where a new application should be submitted: - addition of a new route of synthesis and/or a new manufacturing site where the specifications of the final substance are different from the one already approved - transfer to a new holder that is not the same legal entity as the approved one, where the transfer does not occur because of a merger or because the company is sold, and where the manufacturer does not take out the Certificate of suitability in their own name. The changes related to Ph. Eur. monograph revisions or any other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are treated separately and generally initiated by the EDQM. 执行日期:2010年3月1日 介绍: 欧洲药典适用性证书持有人必须向EDQM报告所有与申报文件有关的变更,申报时应填写申请表格和所有必要的资料,证明变更符合现行指南的规定。 变更分类 根据变更对最终产品可能产生的影响程度,变更分为三类(通知/微小/重大)。 分类原则是根据EC法规1234/2008 (IA-IAIN/IB/II):EC成员国审核人用和兽用制剂销售许可证变更规定 所有未划为通知或者重大变更的变更都是微小变更,但以下情形必须按新证书申请办理: - 增加新合成途径或新生产场地,而且成品质量标准发生变化。 - 持有人转让,新持有人与现行法人不同,这种转让不是公司合并、出售的结果,生产厂也没有以自己名义获取原有证书。

欧洲药典翻译一部分

5.4 残留溶剂 在活性物质、辅料和医药产品中限定残留溶剂水平 ICH采取了关于残留溶剂杂质指导原则,这个指导原则描述了在活性物质、辅料和医药产品中的溶剂浓度限定。指导原则排除了已存在的市场产品。EP采用了和这项指导原则同样的原则,不管存在的活性物质、辅料和医药产品是否是药典专论的内容。所有的物质和产品都要测定它们中可能出现的溶剂浓度。 其中限额适用遵从以下的,溶剂残留量测试在特定专论一般不提及,因为从一个制造商到另一个采用的溶剂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一总章的要求通过制药用物质(2034)适用。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溶剂应告知主管,该信息也列于为EP专论的合格证而递交的卷宗,在证书中也提及。 其中只有使用第三类溶剂时,采用干燥损失测定或者进行溶剂的具体测定。如果采用了一种被确认可行的、权威的第三类溶剂,但高于限度0.5%,溶剂的具体测定是需要的。 当使用第一类或第二类溶剂(或第三类溶剂超过限度0.5%)时,用在一般方法中描述的方法,否则采用经证实的合适的方法。 当进行残留溶剂的定量测定时,在计算物质含量时,这个结果被考虑进去,除了干燥检验。 杂质: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 1.前言 该指导原则的目的是建议为了病人安全在药物中可允许的残留溶剂的量。该指导原则建议少使用有毒溶剂,描述了一些残留溶剂的毒性允许水平。 在这医药产品中的残留溶剂被定义为在活性物质或辅料的制造或医药产品的制剂中使用的或产生的有机挥发性物质。这些溶剂没有通过实用生产技术完全清除,在活性物质合成中合适地选择溶剂会提高产量,决定一些晶体的结构、纯度、溶解性等特征,因此有时溶剂会成为合成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该指导原则并没有指出辅料中使用的溶剂和溶剂化物,但是,这些产品中的溶剂含量应该评估并说明理由。 由于残留溶剂没有疗效,所有残留溶剂的去除都应该达到产品的标准或药品生产和管理规范或其他质量要求,医药产品不应包含比安全系数更高的水平的残留溶剂,一些溶剂会造成不允许的毒性,应该在生产中避免,除非他们的使用在风险效益评估中有强烈的理由。为了防止病人的副作用,一些低严重毒性的溶剂应该被限制。理论上,在生产中不应该使用有毒溶剂,所有在该指导原则中出现的溶剂列表在附录1中,该列表并不是详尽无漏的,其他溶剂可以使用可加到表中,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的限度或者溶剂的分类也可以随着新的安全数据而改变,含有新溶剂的新产品在市场上许可的安全数据的支持是以这个指导原则中的杂质限度概念为基础的。 2.指导原则的范围 活性物质、辅料和医药产品中的残留溶剂都在该范围内,因此当知道生产或纯化过程会导致这些溶剂的出现时,必须进行检测,只须检测在活性物质、辅料和医药产品生产纯化中的残留溶剂。虽然制造商会选择检测医药产品,但也可以从生产医药产品的组分水平用一种累积方法来计算医药产品中的残留溶剂水平。如果计算结果等于或小于该指导原则中规定的,就不需要考虑医药产品的检测了,但是如果高于这个水平,就需要检测医药产品来确定合成过程中是否要减少相关溶剂的水平到可允许的量,如果在制造中使用了一种溶剂医药产品也应检测。

欧洲药典附录中文版

第二部分、附录 附录1 溶液的澄清度 (2) 附录2 溶液颜色检查 (3) 附录3 旋光度 (6) 附录4 铵盐检查法 (8) 附录5 氯化物检查法 (9) 附录6 硫酸盐灰分 (10) 附录7 铁 (11) 附录8 重金属 (12) 附录9 干燥失重 (15) 附录10 硫酸盐检查法 (16) 附录11 红外吸收分光光度法 (17) 附录12 pH测定 (20) 附录13 滴定 (22) 附录14 氯化物鉴别反应 (23) 附录15 指示剂颜色与溶液pH 的关系 (24)

在内径15~25mm,平底,无色、透明、中性玻璃管中,加入等量的供试溶液与浊度标准液,使液位的深度都为40mm,按如下所述方法进行比较。浊度标准液制备5分钟后,以色散自然光照射浊度标准溶液和供试溶液,在黑色背景下从垂直方向观察、比较澄清度或浑浊程度。色散自然光必须较容易区分浊度标准溶液Ⅰ与水,浊度标准溶液Ⅱ与浊度标准溶液Ⅰ。 如果供试溶液的澄清、透明程度与水相同,或者与所用溶剂相同,或者其澄清度不超过Ⅰ号浊度标准溶液,那么可判定该溶液为澄清。 试剂: 硫酸肼溶液:取1.0g硫酸肼溶于水,加水稀释至100.0ml,静置4~6小时。 乌洛托品(六亚甲基四胺)溶液:在100ml容量平中,以25.0ml水溶解2.5g乌洛托品。 浊度标准贮备液:在存放乌洛托品溶液的100ml容量瓶中,加25.0ml的硫酸肼溶液。混合,静置24小时,贮存在无表面要求的玻璃容器中,可在2个月内使用。该浊度液不得黏附玻璃,用前必须充分摇匀。 浊度标准原液:取浊度标准贮备液15ml,加水稀释、定容至1000ml。该液临用前制备,至多保存24小时。 浊度标准液:由浊度标准原液与水按表1-1配制,即得。本液应临用前配制。

-头孢曲松钠(非无菌粉)欧洲药典翻译

头孢曲松钠(非无菌粉)标准操作规程(EUR) 6.1 性状:本品为类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略吸湿。 6.2 鉴别: 6.2.1 本品的红外光图谱应与对照品的图谱一致。 6.2.2取本品0.1g置于试管中,加水2ml溶解,加150g/L碳酸钾溶液2ml,加热至沸,不得有沉淀生 成;加焦锑酸钾试液4ml,加热至沸;置冰水中冷却,必要时,用玻璃棒擦试管内壁,有致密的白色沉淀生成。 焦锑酸钾试液:取焦锑酸钾2g,在95ml热水中溶解,迅速冷却,加入氢氧化钾溶液(2.5g→50ml)和1ml稀氢氧化钠溶液(8.5g→100ml)。放置24小时,过滤加水稀释至150ml。 6.3 pH值:取本品2.40g,加无二氧化碳的水溶解并稀释至20.0ml,用pH仪测定,pH值应为6.0~ 8.0。 6.4 水分:取本品0.100g,用水分仪测定,含水分应为8.0%~11.0%。 6.5 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取本品2.40g,加无二氧化碳的水溶解并稀释至20.0ml,量取2ml该溶液 加水稀释至20ml,溶液应澄清无色;如显色,与黄色、黄绿色5号标准比色液比较,均不得更深。 6.6 比旋度:取本品0.250g加水稀释至25.0ml,依法测定,比旋度为-155°— -170°。 6.7 相关物质: 6.7.1色谱系统:色谱柱:Thermo ODS-2 HYPERSIL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柱(31605-254630), 250mm×4.6mm 5μm,检测波长:254nm 流速:1.5ml/min 进样量:20μl 6.7.2 溶液配制: 供试品溶液:称取本品30.0mg,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100.0ml。 对照溶液(a):称取头孢曲松对照品30.0mg,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100.0ml。 对照溶液(b):称取头孢曲松对照品5.0mg和头孢曲松杂质A对照品5.0mg,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100.0ml。 对照溶液(c):量取1.0ml的供试品溶液,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100.0ml。 0.067M 磷酸盐缓冲液pH7.0:称取0.908g磷酸二氢钾加水稀释至100.0ml,作为溶液A;称取 2.38g磷酸氢二钠加水稀释至100.0ml,作为溶液B,分别取38.9ml溶液A和61.1ml溶液B混合 均匀,如有必要调整pH至7.0。 pH5.0柠檬酸缓冲液:称取20.17g柠檬酸加水稀释至800ml。

欧洲药典质量标准的起草技术指南,英文版

Technical Guide for the elaboration of monographs European Pharmacopoeia European Directorate for the Quality of Medicines & HealthCare 6th Edition - 2011

? Council of Europe, 67075 Strasbourg Cedex, France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Making copies of this ? le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or posting this ? le on a web site that is open to public consultation is strictly prohibited.

TECHNICAL GUIDE FOR THE ELABORATION OF MONOGRAPHS 6th Edition – 2011 CONTENTS 1.INTRODUCTION (6) 1.1.P URPOSE OF THE G UIDE (6) 1.2.T EST PROCEDURES (6) 1.3.E QUIPMENT (7) 1.4.Q UANTITIES (7) 1.5.R EAGENTS (9) 1.6.C OMMERCIAL NAMES (9) 1.7.R EFERENCE STANDARDS (10) 2.MONOGRAPH ON A SUBSTANCE FOR PHARMACEUTICAL USE (10) 2.1.D EFINITION (11) https://www.360docs.net/doc/cb1409747.html,binations (12) 2.1.2.Content (12) 2.2.C HARACTERS (14) 2.2.1.Appearance (14) 2.2.2.Taste (15) 2.2.3.Odour (15) 2.2.4.Solubility (15) 2.2.5.Stability factors (15) 2.2.6.Hygroscopicity (15) 2.2.7.Solid-state properties (16) 2.2.8.Other characteristics (16) 2.2.9.Behaviour in solution (16) 2.3.I DENTIFICATION (17) 2.3.1.General (17) 2.3.1.1.Methods requiring complex instrumentation (18) 2.3.1.2.Other methods (18) 2.3.2.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 (18) 2.3.2.1.Salts of organic acids or bases (18) 2.3.2.2.Chemically related substances (18) 2.3.2.3.Polymorphism (19) 2.3.2.4.Optical isomers (19) 2.3.3.Ultraviolet and 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 (19) 2.3.4.Melting point, freezing point and boiling point (20) 2.3.5.Specific optical rotation (21) 2.3.6.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21) 2.3.7.Gas chromatography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 (21) 2.3.8.Chemical reactions (22) 2.4.T ESTS (22) 2.4.1.General (22) 2.4.2.Titles (22) 2.4.3.Solution S (23) 2.4.4.Appearance of solution (24) 2.4.4.1.Clarity and degree of opalescence (24)

英国药典Appendix XVI C翻译

第一部分 Appendix XVI C. Efficacy of Antimicrobial Preservation (Ph. Eur. general text 5.1.3) 如果药物制剂本身没有足够的抗菌活性,那么就应该加抗菌防腐剂。在药品正常的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液体制剂特别是多剂量液体制剂,尤其需要添加防腐剂。这样不仅可以阻止细菌繁殖、限制微生物污染;还可以防止细菌污染给患者身体带来的危害和对药品本身的污染。抗菌防腐剂在GMP中不能被替代。 抗菌防腐剂的效果根据药物制剂的组成成分的不同、防腐剂加入的形式的不同、或使用容器或封口的不同而增强或减弱。在最终的包装容器内的制剂,我们需要验证它在整个有效期内的抗菌活性。这样才能保证在贮存过程中抗菌活性不会减弱。样品从最终容器中取出时就需要立即进行验证了。 在药物制剂发展期间(注:研发Research & Development,D就是发展期间,将活性分子变成处方制剂的过程),应该需要证明药物制剂本身的抗菌活性。如果没有就需要添加合适的防腐剂、或防腐剂能够保护制剂免于遭受微生物污染的不良效果和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细菌的繁殖。 抗菌活性应该通过以下一系列测试来证实。这些测试并不用于常规的对照目的。 测试抗菌防腐剂的有效性 测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不论最后的包装容器是什么,都需要用规定的接种物,也就是合适的微生物对制剂进行攻击。二、在规定的温度下贮存已接种制剂。三、在一段时间间隔内抑制容器内的样本生长,然后计数这样被除去的样本中的菌数。 在测试条件下,如果在规定时间和温度下,接种后制剂中的菌落数有重大的下降或没有增加,那么药物制剂中防腐剂的作用就是可以接受的。接受标准(即在规定时间内减少微生物的数量)随着制剂类型的不同而不同。因为制剂类型的不同所达到的保护的程度也不同。(见表5.1.3-1/2/3)。 微生物检测(见附录二) 绿脓假单胞杆菌A TCC 9027; NCIMB 8626; CIP 82.118. 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ATCC 6538; NCTC 10788; NCIMB 9518; CIP 4.83. 白色念珠菌A TCC 10231; NCPF 3179; IP 48.72. 黑曲霉A TCC 16404; IMI 149007; IP 1431.83. 使用单菌株攻击而且设计微生物可以在合适的地方补充其他菌株或品种,这样就能代表可能的制剂污染。推荐大肠杆菌(A TCC 8739; NCIMB 8545; CIP 53.126)用于所有的口服制剂,鲁氏接合酵母(NCYC 381; IP 2021.92)用于所有的含有高浓度糖的口服制剂。 接种菌的准备 检测的开始阶段,在琼脂培养基B(2.6.12)表面接种细菌或在没有额外抗生素添加(2.6.12)

谷胱甘肽欧洲药典5.1标准

GLUTATHIONE Glutathionum C10H17N3O6S Mr 307.3 DEFINITION L-?-Glutamyl-L-cysteinylglycine. Content : 98.0 per cent to 101.0 per cent (dried substance). 谷胱甘肽 C10H17N3O6S Mr 307.3 定义描述 L-r谷氨酰基-L-半胱氨酰基甘氨酸 含量:按干燥品计算,98.0%-101.0% CHARACTERS Appearance: white or almost white, crystalline powder or colourless crystals. Solubility : freely soluble in water, very slightly soluble in ethanol (96 per cent) and in methylene chloride. 性状 外观性状:白色或几乎白色结晶性粉末或无色的结晶。 溶解度:易溶于水,微溶于96%乙醇及二氯甲烷。 IDENTIFICATION A. It complies with the test for specific optical rotation (see Tests). B.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 (2.2.24). Comparison : glutathione CRS. 鉴别 A 比旋度符合特定的光学旋转测定(见测定项)。 B 红外吸收光谱检测(2.2.24) 对比:谷胱甘肽CRS. TESTS Solution S. Dissolve 5.0 g in distilled water R and dilute to 50 ml with the same solvent. Appearance of solution. Solution S is clear (2.2.1) and colourless (2.2.2, Method II). Specific optical rotation (2.2.7) : ?15.5 to ?17.5 (dried substance). Dissolve 1.0 g in water R and dilute to 25.0 ml with the same solvent. 测定 溶液S:取本品5.0g,蒸馏水R溶解并稀释至50ml。 溶液澄清度溶液S澄清(2.2.1),无色(2.2.2, Method II) 比旋度(2.2.7) -15.5。~-17.5°(干品物质) 取本品1.0g,蒸馏水R溶解并稀释至25.0ml。 Related substances.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2.2.47). Prepare the solutions immediately before use. Internal standard solution (a). Dissolve 0.100 g of phenylalanine R in the electrolyte solution and dilute to 50.0 ml with the same solution.

中国、美国、欧洲药典比较

姓名:徐涛学号:14211020462 专业:中药生物技术学 《中国药典》、《美国药典》、《欧洲药典》比较 1、各国药典概况 1.1 历史沿革 《中国药典》 英文名称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 .P。 1950年4月,成立了第一届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药典委员会分设名词、 化学药、制剂、植物药、生物制品、动物药、药理、剂量8个小组,第一版 《中国药典》于1953年由卫生部编印发行。1957年出版《中国药典》1953年 增补本。1953年药典共收载药品531中,其中化学药215种,植物药与油脂类 65种,动物药13种,抗生素2种,生物制品25种,各类制剂211种。 1965年1月26日卫生部颁布《中国药典》1963年版(第二版)发行通知和实施办法。本版药典收载药品1310种,分一、二部,各有凡例和有关的目录,一部收载中医常用的中药材446种和中药成方制剂197;二部收载化学药品667种。此外,一部记载药品的“功能主治”,二部增加了药品的“作用与用途”。 1979年10月4日卫生部颁布《中国药典》1977年版(第三版),自1980 年1月1日起执行。本版药典共收载药品1925种,其中一部收载中草药材(包括少数民族药材)、中草药提取物、植物油脂以及单味药材制剂等882种,成 方制剂(包括少数民族药成方)270种,共1152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生物 制品等773种。 1985年9月出版《中国药典》1985年版(第四版),1986年4月1日起执行。本版收载药品1489种,其中一部收载中药材、植物油脂及单味制剂506种,成方制剂207种,共713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776种。 1990年12月3日卫生部颁布《中国药典》1990年版(第五版),自1991 年7月1日起执行。1990年版的第一、第二增补本先后于1992、1993年出版,英文版于1993年7月出版。本版共收载药品1751种,一部收载784种,其中 中药材、植物油脂等509种,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275种;二部收载化学制品、生物制品等967种。与1985年版药典收载品种相比,一部新增80种,二部新 增213种,删去25种。药典二部项下规定的“作用与用途”和“用法与用量” 分别改为“类别”和“剂量”。有关品种的红外光谱吸收图谱,收入《药品红 外光谱集》另行出版,该版药典附录内不在刊印。 1995年卫生部颁布《中国药典》1995版(第六版),自1996年4月1日起正式执行。本版药典收载药品2375种,一部收载920种,其中中药材、植物油脂522种,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398种;二部收载1455种,包括化学药、抗生素、生化药、放射性药品、生物制品及辅料等。一部新增142种,二部新增品 种499种。二部药品外文名称改用英文名,取消拉丁名;中文名称只收载药品 法定通用名称,不再列副名。

欧洲药典7.0附录炽灼残渣 熔点 干燥失重 重金属

熔点: 毛细管法测定的熔点是由原来的固体颗粒紧列物质转变为液态时的温度。 专注规定,该装置和方法,用于测定其他因素,如液面凹陷或熔化范围,来描述物质的熔化过程。 装置。该装置由: -一个合适的玻璃容器含有液体浴(例如,水,液体石蜡或硅油)和安装一个合适的加热装置, -一个合适的手段,搅拌,保证了温度的均匀性的浴室内, -一个合适的温度计毕业不超过0.5摄氏°间隔设有浸泡标记。一系列的温度不超过100摄氏°, -无碱硬玻璃毛细管内径0.9毫米到1.1毫米与0.10毫米至0.15毫米,壁厚和一端封闭 除非另有规定,干燥的细粉状物质在真空和无水硅胶为24小时介绍了足够数量的毛细管管给紧凑型柱4毫米到6毫米的高度。提高浴的温度约10摄氏°以下的假定的熔点和调整加热速度约1°℃/分钟。当温度为5℃以下的假定°熔点,正确地介绍了毛细管管插入仪器。对上述设备,使毛细管管,封闭端附近的中心温度计的灯泡,浸泡标记,是一级液体表面。记录温度在过去的粒子进入液相校准装置。该仪器可以校准使用熔点参考物质如世界卫生组织或其他适当的物质。 干燥失重 干燥失重质量损失表示质量分数的方法。将一定量的待测物质在干燥至恒重的称量瓶中检测。干燥待测物质至恒重或按下列步骤干燥,浮动范围为±2°C。 A, 在干燥器中:常温常压下,以五氧化二磷干燥。 B,真空干燥:室温下,在压强为1.5千帕~2.5千帕,放置五氧化二磷的真空干燥箱内干燥。 C,要求温度范围内真空干燥:在专论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压强为1.5千帕~2.5千帕,放置五氧化二磷的真空干燥箱内干燥。 D,在要求温度范围内的干燥箱内干燥:在专论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干燥 E,高真空干燥:在专论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压力不超过0.1千帕,放置五氧化二磷的真空干燥箱内干燥。 如有其它要求的条件,根据专论中的具体规定操作。 干燥失重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B-C 干燥失重(%)= × 100 B-A A 称量瓶重量(g) B 干燥前称量瓶与样品的重量(g) C 干燥后称量瓶与样品的重量(g) 重金属 方法A 供试溶液:12ml待测水溶液,2ml pH为3.5的缓冲溶液,混合后加1.2ml 的硫代乙酰胺试液,立即混合。 对照溶液:10ml标准铅溶液(1ppm或2ppm Pb),2ml pH为3.5的缓冲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