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触摸术--摘自《民间诊病奇术》

腹部触摸术--摘自《民间诊病奇术》
腹部触摸术--摘自《民间诊病奇术》

腹部触摸术--摘自《民间诊病奇术》

腹部触诊术是检查者直接用手按压、接触腹部的一种诊断技术。其中包括接触、揣摸、按压、叩敲被检查者的腹部,以了解腹部肌肤凉热润燥,肌紧张的程度,疼痛的性质、部位,肿块的形态、质地以及腹部脏器的情况,为进一步深入探明疾病的性质、部位,判断病情,确定治疗原则提供确切的依据。

施以腹部触诊术时,被检查者一般取仰卧位,头部枕以低枕头,两腿自然屈曲,两足底着床,使腹肌处于松弛状态,两手沿其两胁伸展,自然呼吸,检查者站于被检查者右侧。双手要暖和,室内自然光线要充足,温度要适中,检查动作要轻柔协调。由腹部中央向两侧按压,先轻后重,由浅而深。腹痛患者应先从无痛感的一侧按压,最后再予按压疼痛点,以免引起腹肌紧张,影响腹部其他部位的检查。

(一)腹部压痛对应病症

1、按压腹部出现疼痛者,提示罹患实证;按压腹部疼痛减缓者,提示罹患虚证。

2、胃脘部胀闷,按之出现疼痛者,称为“小结胸”,为痰热互结所致;胸脘腹部皆见硬满

疼痛,手不能近者,称为“大结胸”为痰水相结所致。

3、腹部轻按即疼痛者,提示病在表浅部位;腹部重按方出现疼痛者,提示病在深部;若其

疼痛范围小者,提示病灶局限;若其疼痛范围大者提示病灶范围大,病情较重。

4、腹部出现疼痛,按之痛甚或拒按者,提示邪实内阻,如瘀血证、胃肠燥结等症,亦主寒

甚。

5、无论是男是女,若脐下至曲骨穴,见有一条筋脉如同绳索,以指按之不得解者,为淋证、

癃闭之征兆。

6、少腹之左侧,触摸见有条索状,对于擦过性之压力出现急迫性疼痛者,称为“少腹急结

症”,该腹征多见于女性,乃瘀血之征兆。检查时应有一定技巧。其方法是嘱受检查者两腿伸直,检查者用手指尖轻轻触及少腹左侧的皮肤,然后迅速从脐旁像擦过去那样移向髂窝,如患有少腹急结症,受检查者就会突然感到疼痛而屈膝,即使意识不清的患者,会出现皱眉的动作,并有尽量避开检查者手的表示。但须注意,若仅用力按压时所产生的疼痛感觉,并非少腹急结症。

7\按压腹痛之处,若固定不移,刺痛不止者,为内有瘀血;若按之胀痛,痛处按此连彼者,

提示病在气分,多属气逆之症。

8、按压腹部,无腹直肌挛急之表现,腹部软而无力,但肠管蠕动则亢进,即所谓的“皮

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该体征也属腹肌拘急或里急之证,是属虚证,即使伴有便秘等见症,也应禁用泻下药。

9、以其食指轻触脐部周围,若即出现压痛表现者,其腹直肌也多有挛急表现,脉弦紧,脐

之两侧见有压痛者,为血瘀之征兆。

10、脐之左方至脐下均有抵抗性压痛者,为体内有瘀血之征兆。

11、脐之右方至脐下出现硬结,且有抵抗性痛煮气血瘀滞,湿热郁结于小腹部之征兆。

12、心下处见有疼痛膨胀感,立位时有压痛感,心下和左腹部有时出现硬结者,提示罹患

多种胃病以及肋间神经痛、胸痛慢性胰腺炎等病症。

13、若见腹痛牵引两胁,按之则软,吐水则痛减者,提示为水气;若见绕脐而痛,按之硬

者,为燥屎干结于肠内所致;若见脐腹疼痛时作时止,按之其形如筋结,久按转移,或指下如蚯蚓蠕动,或高低凹凸,按之起伏聚散,上下住来,浮沉出没者,乃虫积所致。

14、若见腹部呈局限性肿胀,按之疼痛者,提示为损伤或疮疡所致;若表皮发热、按之局

部灼热烙手,且疼痛拒按者,为内痈之征兆;若痛在心下脐上,硬痛拒按,按之痛甚者,为食积之征兆;若痛在脐傍小腹,按之有块状应手者,为血瘀之征兆。

15、用食指和中指从腹部皮下沿正中线可触及如同铅笔芯状线,称为“正中芯”。触诊时,

与芯线呈垂直角度上下探摸,除医者手指有感觉外,患者并有疼痛感出现。提示罹患虚证多为脾虚或肾虚,较为难治。

16、腹部按之不痛者,为常态或病症较轻,若见疼痛者为局部有病变,一般痛愈痛者病愈

重。但也有某些病患者,病之初时,体壮而邪盛,正气旺盛,故疼痛剧烈;病久体羸气竭,疼痛反见轻或无疼痛感出现,故应引起必要的注意。

(二)、腹内积块对应病症

腹部触诊积块时,应注意其大小、形态、软硬、有无压痛、能否活动、表面光滑度等的一系列具体情况。

1、若见腹中有积块,应手而不温,重按见移动或痛甚者,为腹背罹患癥瘕之征兆。腹内有动者为积,腹内有动如弹指者

为气积;按之可移者为聚,按之不移者为癥。

2、若见左少腹部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为肠中有宿便;若见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加重,且有反跳痛感,局部包块

应手者,提示罹患肠痈一病。

3、若见包块推之不移者为癥,可动者为瘕。固定不移之包块往往导致虚劳、腹水或肿胀。

4、若见肿块按之柔软,且有水鸣音者,为饮邪内聚所致;若见肿块较硬,但按之无痛感者,提示罹患结核、瘰疬等病症。

5、若见脐之两旁有筋脉拘急,如臂如指者,为痃气所致。

6、心之积位于脐上;脾之积位为脐中;肝之积位为脐左;肺之积位为脐右肾之积位于脐下;胃之积位以中脘穴为中心而

位于脾之上;大肠之积位于左天枢穴下方;小肠之积位于右天枢穴下方;三焦之积位以石门穴为中心,而位于脐下;膀胱

之积位以中极穴为中心,而位于下腹部。

7、若见包块经常性存在而不散,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者为积,病在血分;若见包块时聚时散,痛无定处,按之无

形为聚,病在气分。

8、若见腹中肿块较大者,提示所患之病深重;若见肿块生长速度快者,提示其预后不良;若见肿块形态不规则、表面或

边缘不光滑、推之不动者,提示所患之病为重症,预后不良。

9若见妇女小腹部有积块者,多为血瘕之征兆;若见男性小腹部有积块,推之可移动者,多为疝气之征兆。

(三)腹壁的软硬程度对应病症

1、若腹壁按之柔软而重按脐腹有力者,为正常人之表现。

2、若见腹壁薄弱而廓小,按之较硬而无弹性,或虚软如同水上浮纸,且无根底者,多为病情危重之征兆。

3、若见腹壁憨厚而廓大,按之柔软而有力感,或腹部按之如同水上浮板,且有根底可应者,提示有神,亦主高寿。

4、若见腹壁按之坚硬,为腹肌紧张所致,提示邪实居内,多为危重症之征兆,常兼有腹痛等症,为外科、妇科急

腹症表现之一。

5、罹患有外感病,用手做腹部按压,若未见发硬者,提示邪在外表,病较易治;若用手按压腹部,见有硬痛表现者,

提示邪已入里,病较难治。

6、做腹部检查时,在腹壁深层、脐上之左右两侧可触及犹如按琴弦或木棒之感受觉者,称为“挛急”或“里急”,

可见于腹部的多种疾病。若单纯出现,则为腹肌紧张之表现,若伴有压痛者,则多为腹内有炎性病变之故。

7、若见腹壁瘦薄,在脐腹部按压,见濡软无力者,为虚证之征兆;若按压见软弱无力者,为脏气虚损之征兆;若用手

按之如指入柴灰样,为脏腑精气衰竭之危兆;若用手按压,陷凹久久不起者为水停肌肤之征兆;若在脐下应手陷凹者,

为肾虚之征兆。

8、瘦削之人,其腹力衰弱,但大便后则更为衰弱;肥胖之人,其腹力旺强,大便燥结者其腹力更旺强。

9、若按心下如同触及木板者,为心下痞坚之征兆,多由心脏功能障碍所致,临床表现为咳嗽、水肿、呼吸急促,甚至

不能平卧。

10、若见右侧腹部腹肌挛急,提示罹患精神失常、癫痫等疾病。

11、若见小腹部感觉不敏感或有功能障碍者,按之感觉无力,且有明显的空虚状者,称为“小腹不仁”,为肾虚之征

兆。多见于截瘫所致昏迷患者,或腹部手术后大小便功能障碍者。

12、按压小腹部,若从脐下至耻骨联合附近的腹直肌均呈痉挛状态者,为下焦虚证之征兆。其中,发病程度较轻者,

称为“小腹拘急”;发病程度较重者,称为“小腹弦急”。

13、若自觉少腹胀满膨隆,按之局部有抵抗感者,称为“少腹硬满”,有水症和血症之分。水证者小便不利,血证者

小便通利。以资鉴别。

14、若见上腹部腹直肌挛急,胃脘部自觉有物梗阻而烦闷不舒,按之局部有紧张感,但下腹部柔软者,称为“心下支

结”,可见于外感、杂病等多种病症。

15、若见腹部胀满,按压腹壁其张力较低或腹壁松弛;或腹壁紧张、发硬,但按压时感觉无力者,提示为虚证。若见

腹壁虽较软弱,但按压时可见有底力者,为实证之兆。

16若将四指并拢,在其心下部位做触摸检查,局部见有弹性的抵抗感,但无压痛感者,称为“心下痞硬”多由胃脘疾患

所致。

17、患者自觉胸胁苦满,医者拇指自其季肋下向上方按压,出现明显抵抗感,且同时患者感觉气短、痛苦加重,可出现

于单侧或双侧。若见于右侧者,提示罹患有肝胆疾患有;若仅有轻度的胸胁苦满和脐之左侧出现轻微的抵抗压痛感,则

为肝郁血虚之征兆。

18、酗酒者,其鸠尾穴下如同板状,其左右更甚者,为酒气甚而血凝滞之征兆。见此者,3—5年内定吐黑血

四)腹部皮肤的润燥变化对应病症

1、若见腹部皮肤润泽,为元气充足之征兆,外感受邪热虽重,但其热易退;若见腹部皮肤枯燥无润泽,为元气不足、

阴分衰弱之征兆;若见虚火亢盛者,则病情重而难愈。

2、若见腹部局部皮肤甲错,或无毛之处突生毳毛,按之拘急或板硬者,为瘀血或癥瘕之兆。

3、若见脐下甲错,为小腹内有瘀血之征兆。

4、若腹部皮肤润滑,乃津液未伤之征兆;若见腹部皮肤干燥,手心扪之有明显的枯燥感者,为津液已伤之征兆;常

见于久病血瘀、大便燥结等病症。

5若见腹部皮肤腻滑且有光泽者,为血气旺盛之征兆;若见腹部皮肤枯燥者,为血虚之征兆。

(五)腹部皮肤温度变化对应病症

1、若腹部皮肤按之发热或热灼炙手者,提示罹患热症;若腹部皮肤喜冷而拒按者,提示罹患实热症;若心下动而皮肤热灼炙手者,提示热势更重。

2、若腹部皮肤按之发凉者,提示罹患寒证;若腹部皮肤发凉而拒按者,提示罹患寒实证;若以暖手按压感觉舒适者,提示罹患虚寒证;若见脐下寒者,提示肾阳不足;若见脐周发凉者,脾胃虚冷;若见脐上发凉者,为心肺阳虚之征兆;若见两胁腹部发凉者,为肝胆生发之气不足之征兆。

3、若初按即感灼手者,为脾胃有热而实火内充之征兆;若久按灼手者,则为脾虚而阴火内伏之征兆。

4、罹患有危重症,若见少腹冰凉者,为阳气欲绝之征兆;经有效治疗后,若脐下转温者,为阳气回复之征兆。

5、若重按腹部而热气灼手者,提示为伏热之征兆,且热不易除去;若初按不觉有热,且久按之热气灼手者,提示为湿热遏伏于内之征兆;初按热甚,久按之热泪盈眶更甚者,此乃邪热炽盛于里之征兆。

6、若见身热退后,其腹部按之仍有热者,为热未尽解之征兆。

7、若其脉候有热,而腹部不见有热者,或自感手足,按压胸腹不见热者,或初按觉有热,但久按则退减者,此乃表热之征兆。

8、若孕妇其脐下发冷,提示胎死母腹中;若其孕妇脐下温暖,则胎儿未死,仍活在母腹中。

9、若见小儿肚腹胀满,按之有热者,为宿食之征兆。

若腹壁垒皮肤薄弱而缺乏弹性,且表而皮肤能被手指抓起者,为虚证之征兆;相反,若腹壁

皮下脂肪丰富,腹部皮肤有弹性,表面皮肤不能被抓起者,为实证之征兆。

(七)采用时钟定位法进行鉴别急腹症

以脐部为中心点,作为时钟的针轴,将其12点钟位置处朝上,与会6点钟位置处画一条垂直线,且与

腹中线重叠在一起,这样腹部各部位的疼痛即可在钟面上定出位置来。

1、1点钟位置处提示脾破裂,左侧胸膜炎、肺炎。

2、2点钟位置处提示急性胰腺炎。

3、3点钟位置处提示溃疡性结肠炎。

4、4点钟位置处提示左输尿管结石、麦克尔憩室炎。

5、5点钟位置处男性——附睾或睾丸炎、左侧腹股沟嵌顿疝或绞窄疝;女性——左侧宫外孕、左侧

急性盆腔炎、左侧卵巢扭转。

6、6点钟位置处男性——急性前列腺炎、女性——痛经、急性膀胱炎(女性多于男性)。

7、7点钟位置处所患疾病同5点钟处,但位置在右侧。

8、8点钟位置处右侧输卵管结石、麦克尔憩室炎、急性阑尾炎等病症。

9、9点钟位置处局限性肠炎(克罗恩病)

10、10点位置处肝脓疡、急性肝炎。

11、11点位置处胆道蛔虫症、急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肝破裂、右侧胸膜炎、右侧肺炎。

12、12点位置处心绞痛、急性胃炎、胃溃疡穿孔。

腹腔探查术术前讨论模板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讨论日期:[XXXX]年[X]月[X]日地点:XXX科医生办公室 主管医师:XXX(姓名+职称)主持医师: XXX(姓名+行政职务+职称) 参加人员:(要求科内所有医师均参加,其中手术医师、护士长及责任护士必须参加,参加人员按职称从高到低依次列出,但外出学习、开会或下乡者不得列出)XXX主任医师,XXX主任医师,XXX主任医师,XXX副主任医师,XXX副主任医师,XXX副主任医师,XXX副主任医师,XXX副主任医师,XXX副主任医师,XXX主治医师、XXX主治医师、XXX主治医师、XXX主治医师,XXX主治医师、XXX医师、XXX医师,XXX护士长及XXX责任护士,住培医师、研究生、进修医师及实习医师。 主管医师([XX]副主任医师)汇报患者病情摘要: 病情摘要: 术前诊断:(腹痛待查) 手术方案:拟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腹腔镜下腹腔探查术。 讨论目的:讨论手术方案可行性、评估手术风险及防范措施。 讨论意见(按职称从低到高的顺序记录): XXX副主任医师:(手术指证)1.主诉:腹痛一天;2.查体提示:是否存在急性腹膜炎或急性完全性肠梗阻;3.CT等影像学检查:[急性肠梗阻/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不明原因腹腔出血]诊断明确,目前CT辅助检查提示[肿瘤/粘连/肠扭转]导致肠梗阻可能性大;或腹膜炎可能消化道穿孔/肠坏死等所致或诊断性腹腔穿刺提示消化道穿孔/腹腔出血,患者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梗阻症状明显加重或患者病情危重需急诊手术探查,手术指证明确。合并疾病[XX]已初步纠正改善/对手术影响可控。/并发症较重,但手术无法拖延,且家属充分了解风险并要求手术,[现已经过心内科/呼吸科、麻醉科、ICU会诊并指导治疗,同时至医务处纠纷办公室备案]。 XXX副主任医师:(合并症处理)患者手术适应征明确,术前检查未见明显手术禁忌,但(1)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史多年,围手术期应密切观察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同时保持与心内科、神经内科及麻醉科的密切联系,保证围手术期患者的安全;(2)患者既往血糖控制欠佳,术后应密切注意血糖变化情况,并及时请内分泌科会诊,根据血糖监

腹部触诊

腹部触诊 实践技能考试时,腹部触诊要注意触诊手法、压痛及反跳痛、肝脏、脾脏触诊法及注意事项。 1.腹部触诊方法 (1)被检查者应排尿后取低枕仰卧位,双手自然置于身体两侧,两腿屈起稍分开,腹肌放松,做深而均匀的腹式呼吸。 (2)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右侧,前臂应与腹部表面在同一水平,检查时手要温暖,手法要轻柔。 (3)按顺序触诊腹的各部。一般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进行检查;原则是由下而上、先左后右、从健康部位逐步移向病变区域。 (4)边触诊边观察被检查者的反应与表情,对精神紧张或有痛苦者应给以安慰和解释。 (5)触诊手法的应用:①浅触诊法:腹壁压陷1cm左右,用于检查腹壁的紧张度,表浅的压痛、肿块、搏动和皮下脂肪瘤、结节等;②深触诊法:腹壁压陷2cm以上,用于检查压痛、反跳痛以及腹腔脏器、腹内肿物的状况;③滑动触诊法:触及腹腔脏器或肿块时,在其上作上下、左右的滑动触摸,以了解脏器或肿块的形态及大小;④双手触诊法:用于检查肝、脾、肾和腹腔内肿块等;⑤浮沉(冲击)触诊法:用于大量腹水时检查深部的脏器和肿块;⑥钩指触诊法:用于肝、脾检查。 (6)注意事项:①为避免被检查者腹肌紧张,检查者可先将手掌置于腹壁上,使被检查者适应片刻,再行触诊检查;②检查时可同时与被检查者交谈,转移其注意力,减少腹肌紧张;③各种触诊手法应结合不同的检查部位,灵活应用。 2.压痛及反跳痛 (1)压痛:正常腹部触诊时无疼痛感,重按时可有一种压迫感。触诊时,由浅入深进行按压,发生疼痛者,称为压痛。压痛多来自腹壁或腹腔内的病变,如果抓捏腹壁或仰卧屈颈抬肩时触痛明显,可视为腹壁病变,否则多为腹腔内病变。腹部压痛常因炎症、结核、结石、肿瘤等病变引起。 压痛的部位常提示相关腹腔脏器的病变。临床常见的压痛点和压痛部位有:①阑尾点叉称麦氏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外1/3处,阑尾炎时此处有压痛;②胆囊点,位于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胆囊炎时此处有明显的压痛;③急性肝炎时,可在右季肋部、上腹部产生压痛;④十二指肠溃疡可在中上腹部产生压痛;⑤胰腺炎症,可在左侧腹部产生

中医诊断触诊、腹诊.doc

---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中医诊断触诊、腹诊 「触诊」 医生以自己的手指,触摸病人的头面、皮肤、四肢、胸腹、腰背等处的 温度、润涩、积聚、痞块、肿胀和疼痛反应等情况,称为触诊。触诊常能收 集到协助诊断的第一手资料。触诊皮肤温度时,应注意室内温度;触诊胸腹时,应注意患者的体位和情绪,不可令其神经紧张。 (1)触扪皮肤:主要是感知病人皮肤的温度和湿度。若皮肤清凉,自 觉畏寒,而不发热,则多为虚寒;如皮肤烫热、无热无汗或有汗而不多,常 为外感;肌肤清凉,汗出清稀,则多阳虚;肌肤灼热,汗出如油,是阴虚; 自感发热,但扪之不热,多属虚热(阴血虚、气阳虚)。 (2)触摸手足:手足清冷,身不发热,则为寒厥,多因阳虚;若手足 清冷,而头身发热,此为真热假寒的热厥;手背热,多为热病,兼恶寒发热 者为表证,不恶寒但发热者为里证;手心热,则多阴虚内热,见于慢性消耗 性疾病,如慢性肝炎、肺结核等。小儿发热指冷,伴见眼红有泪、流涕咳嗽、须防麻疹,如并见口腔颊粘膜有细小白点,即可确诊。 (3)触扪胸腹:胸高气粗,手按胸廓起伏有力,则多为风热袭肺(如 支气管肺炎)或痰热壅肺(如大叶性肺炎)。左乳下(虚里),心跳动不应手,为宗气内虚(心力衰竭);不用手摸,其心动应衣,为宗气外泄(心肌

肥大);心下(上腹部)痞满,按之硬痛者,为结胸(痰热水结),按之濡 软者为虚痞(脾虚气滞)。 胁肋为肝胆部位,右侧积聚属肝(肝肿大);左侧积聚属脾(脾肿大);胀满痞痛,忽聚忽散为“聚”(气郁);有形不移,坚硬拒按的为“积”(血积)。肝脾肿大,均属积聚,积聚还包括腹腔包块,肿瘤。脘腹胀痛,喜按为虚, 拒按为实,喜得热烫为寒,喜近冷物为热;腹壁灼热烫手为内热(多为肠胃热);腹部膨胀,移动震荡,按之随手而起,全身浮肿为水臌(多见于肾性 水肿);按之坚硬,肤色苍黄,青筋暴露,四肢瘦削者,为血臌(多见于肝 性腹水);小儿腹大青筋,四肢瘦削,毛发干萎,鼻痒,唇烂者为疳积(为 消化不良或营养不良);脐腹疼痛,左腹下按之有块状累累者为燥屎(降结 肠部位可摸到结粪);腹痛时有包块鼓起,按之凸凹不平,上下移动者为虫 积(可为蛔虫性肠梗阻);腹痛偏右,在髂骨隆起处与脐联线的中、外 1/3 交点(阑尾点)按之痛甚,痛时缩足而卧的,为肠痈(阑尾炎);小腹胀满 拒按,小便不通利的,为蓄水(尿潴留);小便通利的为蓄血(大便色黑, 可能是肠出血)。 「腹诊」 过去,对中医的诊断手段只谈望、闻、问、切四大诊。对腹诊有的根本 漏而不谈,有的虽提及、也只聊聊数语带过。其实,中医的腹诊源远流长, 它源始于先秦时期,《内经》中即已总结和奠定了腹诊的理论和框架;东汉 张仲景在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腹诊,扩展了其临床

腹部触诊流程

河南省肿瘤医院 腹部触诊流程与评分标准 科室姓名:主考老师:分数

腹部检查相关注意事项与知识点: 一、注意事项: 1.可以边检查边交谈,分散被检查者注意力,以减少腹肌紧张,注意被检查者面部表情。 2..避免用指尖猛戳病人腹部,每检查一个区域后,检查者手应提起并离开。 3.如果估计被检查者肝脏、脾脏肿大明显,开始检查部位应当下移。 4.视诊发现全腹膨隆见于腹腔积液、积气、胃肠胀气、腹腔巨大包块。局部膨隆见于脏器肿大、肿瘤/炎性包块、腹壁肿物、疝等。全腹凹陷见于消瘦、脱水、恶病质,需进行进一步检查。视诊内容有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胃肠型、蠕动波等。 5.病理状态下可见腹壁静脉曲张。判断曲张静脉的血流方向方法为:选择一段没有分支的腹壁静脉,用一手示指和中指指腹压在静脉上,然后一指紧压不动,另一指紧压静脉向外滑动,挤出该段静脉内血液,至一定距离后抬起该手指,看静脉是否迅速充盈,帮助判断血流方向。门脉高压:血流方向以脐为中心向四周伸展,俗称“海蛇头”;上腔静脉阻塞时上腹壁和胸壁静脉血流方向向下;下腔静脉阻塞时静脉血流方向向上。 二、腹部分区: (1)体表标志:包括肋弓下缘、腹上角、髂前上棘、腹直肌外缘、腹中线、腹股沟韧带和脊肋角等。 (2)腹部分区:包括四区法、九区法和七区法。 1)九分区法:由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井字形九区,上水平线为两侧肋弓下缘连线,下水平线为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两条垂直线通过左右髂前上棘至腹中线连线的中点。四线相交将腹部分为左右上腹部(季肋部)、左右侧腹部(腰部)、左右下腹部(髂窝部)及上腹部、中腹部和下腹部9个区域。

2)四分区法:通过脐画一水平线与垂直线,两线相交,将腹部分为四区,即右上腹、右下腹、左上腹和左下腹。 3)七分区法:根据九分区法的两条水平线将腹部分为上中下区,上下腹部再由腹正中线分为左、右上腹部和左、右下腹部。中腹部则按照九分区法的两条垂直线分为左右中腹部和中腹部。 三、肝脾大测量 1.肝肿大的测量: 1)第一测量:右锁骨中线上,肝上界(肝相对浊音界)至下缘之间的距离。 2)第二测量:右锁骨中线上,肝下缘距肋弓的距离。 3)第三测量:前正中线上,剑突基底部至肝下缘的距离。 正常肝脏:肋下≤lcm,剑下≤3一5cm,上下径9—11cm。 弥漫性增大:见于肝炎、肝淤血、脂肪肝、早期肝硬化、白血病、血吸虫病。 局限性增大:见于肝脓肿、肝囊肿、肝肿瘤。 2、脾大的测量: 1)第一测量:又称甲乙线。左锁骨中线上,肋缘至脾脏下缘之间的距离。 2)第二测量:又称甲丙线。左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之间的距离。 3)第三测量:又称丁戊线。脾脏右缘距前正中线之间的距离。脾脏向右越过前正中线,测量为正值,反之为负值。正常人脾脏不能触及。脾明显肿大时记录第二、三测量。 轻度肿大(肋下<2cm):见于肝炎、伤寒、急性疟疾、粟粒结核、败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中度肿大(不过脐):见于肝硬化、疟疾后遗症、SLE、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重度肿大(过脐或腹中线):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疟疾、黑热病等。

手术病人术前、术后交接核对记录表

广西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柳州市中医院 手术病人术前、术后交接核对记录表 一、术前病人交接 (一)一般资料交接核对 科室外一科床号5044姓名吴XX 性别□√男□女年龄17 住院号124568 手术日期:2011 年08 月05 日拟行手术名称:剖腹探查术+肠粘连松解术 手术部位:腹部药物过敏:□√否认□有过敏生命体征:T 36。8℃P 88次/分R 20次/分BP 120/70mmHg 体重62Kg 意识:□√清醒□痴呆□嗜睡□昏睡□谵妄□烦躁□浅昏迷□深昏迷 病历本:□√有□无影像学资料:□√X片□√CT □MRI 共2 张其他物品:无 带术中用药(填写):无送达手术室时间:8:20 (一)一般资料交接 送达科室:外一科送达日期:2011年08月05日送达时间:11:40 (此栏手术室填写)生命体征:T 36。8 ℃P 82次/分R 20 次/分BP 125/72 mmHg 意识:□√清醒□未清醒□药物镇静□嗜睡□昏睡□谵妄□烦躁□浅昏迷□深昏迷□痴呆 病历本:□√有□无影像学资料:□√X片□√CT □MRI 共2张其他物品:无 液体余量:200 ml,液体名称:林格液 ②表中的空栏用于填写未涉及的内容,如皮肤情况空栏处可填写“烫伤、划伤”等,管道名称空栏处可填写除胃管、尿管以外的引流管名称等;③术后交接表中输液渠道、管道情况空栏处由手术室填写,其中留置针、锁骨下V、颈内V留空处需填写左、右及部位;④下划线“”处用文字填写相应内容;⑤特殊情况交待或说明栏用于记录病人特殊病情的交接及表中需要进一步说明的内容如有皮肤异常的部位、范围及深度等;⑥术前病房护士核对项目需两人核对并双签名;⑦交接表中空栏处无内容填写时请划斜杠“/”。

腹部检查81423

腹部检查 腹部范围检查方法:按视、听、叩、触的顺序进行 一、腹壁静脉 门静脉高压时:腹壁静脉血流以脐为中心呈放射状 上腔静脉梗阻时,腹壁和胸壁的静脉血流方向向下 下腔静脉梗阻时,腹壁静脉血流向上 二、肠鸣音 正常:肠鸣音大约每分钟4~5次 1.肠鸣音活跃>10次/分 见于急性肠炎、服泻药后或胃肠道大出血等 2.肠鸣音亢进>10次/分 3.肠鸣音减弱 4.肠鸣音消失 见于急性腹膜炎、腹部大手术后或麻痹性肠梗阻。 三、振水音 正常:餐后或饮入大量液体时,可出现振水音。 异常:清晨空腹或餐后6~8小时以上仍能听到振水音,提示胃内有较多液体潴留,见于幽门梗阻和胃扩张等。 四、移动性浊音叩诊 检查移动性浊音是判断腹腔内有无积液的重要方法。 移动性浊音:腹部叩诊出现的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移动性浊音。 正常人无移动性浊音。若出现移动性浊音阳性,提示腹腔内游离腹腔积液达1000ml以上。 五、触诊——触诊是腹部检查的主要方法 方法:触诊时,病人取仰卧位,两腿屈起并稍分开,以放松腹肌。护士站于病人右侧,面对病人,前臂与腹平面在同一水平。先全腹触诊,后脏器触诊。全腹触诊时,先浅触诊,后

深触诊,一般自左下腹开始沿逆时针方向依次检查腹部各区。原则是先触诊健康部位,逐渐移向病变区域,以免造成病人感受的错觉。边触诊边观察病人的反应与表情。 1、反跳痛 护士的手指在触诊压痛处稍停片刻,待压痛感觉趋于稳定后,迅速抬起手指,若病人感觉疼痛骤然加重,并伴有痛苦表情或呻吟,称为反跳痛。 反跳痛是壁腹膜受炎症累及的征象,见于急、慢性腹膜炎。腹膜炎病人腹肌紧张、压痛常与反跳痛并存,称腹膜刺激征。 2、肝脏触诊 肝脏触诊时,除须保持腹壁放松外,应嘱病人做深而均匀的腹式呼吸以使肝脏随膈肌运动而上下移动。 单手触诊法较为常用,护士将右手平置于右锁骨中线上估计肝下缘的方,4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示指前端的桡侧与肋缘平行或示指与中指的指端指向肋缘,紧密配合病人的呼吸运动进行触诊。 病人深呼气时,腹壁松弛下陷,指端随之压向深部;深吸气时,腹壁隆起,触诊的手稍落后于腹壁随之抬起,并以指端向前上迎触随膈肌下移的肝脏。如此反复,自下而上逐渐触向肋缘,直到触及肝缘或肋缘为止。 ①正常: 一般触不到肝脏,少数可触及,但其下缘于深吸气末肋下不超过1cm,剑突下不超过3cm。 ②压痛 当右心衰竭引起肝淤血肿大,用手压迫肝脏时,由于使回心血量增加,已充血的右心房不能接受回心血液而使颈静脉压上升,表现为颈静脉怒张更明显,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3、脾脏触诊 正常脾脏位于左季肋区,相当于第9~11肋的深面,肋缘下不能触及。 4、胆囊触诊 ①胆囊肿大 肿大的胆囊超出肝缘及肋缘时,可在右肋下的腹直肌外缘处触及。 ②胆囊触痛与Murphy征阳性 检查时,护士将左手掌平置于病人的右肋缘部位,拇指指腹以中等度压力勾压于右肋

10月份手术讨论记录

10月份手术病例检查分析汇总、持续改进 一、计划阶段( P): 手术病例质量管理作为二甲复审检查的重点之一,关系到外科工作重点的多方面。全力做好手术的分级管理、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等管理制度,有利于减少手术相关风险,减少病历缺陷,从而利于手术病例质量与安全的管控。 手术病例质量管理的相关制度比较多,涉及的内容包括:《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术前病例讨论制度》、《术前患者确认制度》、《围术期管理制度》(包括术前管理、术日管理、术后管理、围术期医嘱管理)、《急诊手术管理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风险评估制度》、《重大手术审批制度》等。质量控制目标: 1. 手术病例质控率 >90%; 2.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执行率 >90%; 3. 术前病例讨论制度执行率 >90%; 4. 手术同意书术前患者本人签字(印章)率 95%; 5. 术前患者确认制度 >95%;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正确执行率 >90%;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执行率 >90%; 6. 手术部位标识率 >90%、正确率 >90%; 7.1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率<40%,1类切口感染率<0.5%;(新增)预防性使用抗生 素中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唑林)占比 >90%; 8. 其他问题包括:围术期管理制度、急诊手术管理制度及重大手术审批制度等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二、执行阶段( D): 成立手术质量控制监管小组,科主任为组长,为手术病例质量控制第一责任人。各医生应严格执行相关手术制度,增强手术管理制度意识,减少手术风险。 1. 加强思想教育,强化安全意识; 2. 重视人员培训,规范核查流程; 3. 严格执行手术部位标识制度; 4. 规范手术安全核查表记录方法; 5. 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 三、检查阶段( C): 10 月份手术病例 41 例,质控 41例,质控率 100%;术前平均 1.95d ,术后平均 7 . 66d 。手术病例 100%质控,有效监测、督导各项手术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 1.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术者分级授权制度:I 级手术11 例,占26.8%; II 级手术20 例,占 48.8%; III 级手术 10例,占 24.4%。10月份手术病例中,手术分级管理、术者分级授权制度落实率:(39/41)95.1% 。

腹诊(综合)_图文.

腹诊 第一节腹诊的理论依据 腹部为阴海,内纳五脏六腑,为水谷之乡、气血之源,又是全身经气最集中的部位,可谓全身之阴府,五脏六腑之宫城。 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阴维脉、阴跷脉、带脉等经脉主要循行于腹。其余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下膈,属大肠”,手少阴心经“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手厥阴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下膈、循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贯膈、络肝、属胆”,这些经络又皆起于腹和止于腹,即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奇经八脉中除督脉及阳跷、阳维脉之外,也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因此,腹部为全身经脉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极密的部分。 因手足三阴经及任脉皆循于腹,故腹部为阴脉之海,主候阴气的盛衰。腹部十二募穴内通五脏六腑,为窥视脏腑之孔道,腹部募穴通过内气与背俞相通应,在诊断时,二者必须互参,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是也。 此外,腹部经穴密布,其中还有神阙、气海等要穴,为视察内脏,尤为候脾胃冲任的要地。因此,腹部是窥视人体内脏的一个重要哨所,《灵枢·胀论》曰:“胸腹脏腑之廓也”。 第二节腹部部位分布 腹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接股,侧临肋,后有背,其性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器,为内在脏器的屏障和宫城,有保护脏腑的作用。腹部大体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剑突下方称心下,上

腹部相当于胃脘。脐周为大腹,下腹部系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见图9—1。心下、胃脘、大腹部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虽各自的位置不同,但其气皆汇聚于腹,有濡腹润腹之功。并且,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内在脏腑与外腹的联系,使腹部不同的区域,又分属不同脏腑(见图9—2。因此脏腑靠腹护卫,腹赖脏腑生化气血充养,内外一体,相互依存,维护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因为脏腑在腹内的分布各有一定位置,且与体表相对应,加之经络的内外循行联系,所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在腹的一定部位有所反映。 图9—1腹部分区图图9-2外腹内脏相应图 第三节腹部经穴诊病 脏腑在腹部的募穴,常被选作为相应脏腑在腹外定位之用。如中脘与胃,其左为胃体,右为胃窦、幽门(在中脘与右梁门之间,右日月与胆,右期门与肝,左章门与脾。其它如巨阙与胆管,天枢与小肠,大横、腹结与结肠,归来与子宫附件等等,均能反映有关腹内脏腑的症状。在临床中若按压患者的腹部这些穴位,如出现压痛则表明与其相应的脏器可能有病。 1.梁门穴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位于上腹部,脐上四寸,中脘旁二寸(见图9-3。

四步触诊 评分标准

四步触诊 姓名: 学号: 项目具体内容标准分实得分 1.1操作前准备,与受检者的沟通15分 【评分点】 物品齐全(1分),自我介绍(1分),核对孕妇的姓名、床号(1分),与孕妇沟通,解释产前检查目的,安抚、取得孕妇同意配合(3分,无具体内容不得分) 孕妇排空膀胱(2分),松解衣裤,充分暴露腹部,头部稍垫高(1分),仰卧位于检查床上,双腿屈曲,稍分开,使腹肌放松(1分)。 检查者应位于孕妇右侧(1分) 操作者正确戴好口罩、帽子,手清洁和消毒,消毒洗手液六步洗手法洗手(4分,六步洗手法顺序不对扣4分) 2.1目的、体位5分 【评分点】 检查子宫大小、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及胎先露是否衔接(2分) 孕妇双腿略屈曲,稍分开,操作者面向孕妇头端(3分) 2.2步骤、手法60分 【评分点】 第一步手法:

检查者两手置于宫底部(3分),手测宫底高度,根据其高度估计胎儿大小与妊娠周期是否相符(2分)。然后以两手指腹相对交替轻推,判断在宫底部的胎儿部分(5分),若为胎头则硬而圆且有浮球感,若为胎臀则柔软而宽且形态不规则(5分)第二步手法: 确定胎产式后(1分),检查者两手掌分别置于腹部左右侧(3分),轻轻深按进行检查(5分)。触到平坦饱满部分为胎背,并确定胎背向前、向侧方或向后(3分)。触到可变形的高低不平部分为胎儿肢体,有时能感到胎儿肢体在活动(3分) 第三步手法: 检查者右手拇指与其他4指分开(3分),置于耻骨联合上方握住胎先露部(5分),进一步查清是胎头或胎臀,左右推动以确定是否衔接(3分)。若胎先露部仍可以左右移动,表示尚未衔接入盆(2分);若不能被推动,则已衔接(2分) 第四步手法: 面向孕妇足端(5分),检查者左右手置于胎先露部两侧(2分),沿骨盆入口向下深按(3分),进一步核实胎先露部是否正确(2分),并确定胎先露部入盆程度(3分) 3.1操作熟练、无菌观念8分 【评分点】 操作步骤及手法正确(5分); 协助孕妇整理衣物,解释其情况,交代注意事项(3分) 3.2爱伤观念、仪表、态度6分 【评分点】 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受检者反应并及时处理,操作时态度认真严谨,珍视生命,尊重与关爱病人(3分);

胃癌根治术手术记录文本

胃癌根治术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胃癌及其浸润深度、淋巴转移、生物学特性等有关基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加之胃镜、B超、CT等新技术的发展,使早期胃癌和发展期胃癌的诊断率大为提高,根治性胃部分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的手术死亡率降至5%以下,并发症已见减少,五年生存率也已明显提高。围及术式已日趋标准化。手术适应证也日益明确。根据全国胃癌协作组参照日本胃癌规约,把胃癌根治术分为根治Ⅰ式(R1)、根治Ⅱ式(R2)和根治Ⅲ式(R3)三种基本术式。对某些早期胃癌,即病变局限于粘膜层,做R1手术,清除胃周第1站淋巴结即可达到治疗要求。对于一般进行期胃癌,R2手术可作为基本术式,须清除第2站淋巴结。对某些已有第3站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应施R3根治术以争取相对性治愈切除。所谓胃癌根治术,其根治性亦是相对而言的,其效果取决于胃癌的分期、病变部位、淋巴结转移、生物学特性等因素。因此手术术式也据此而作决择。根据近年来国外报道,扩大根治术获得了更好的疗效,因而以R3为基础的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或联合脏器切除术,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图1]。 [适应证] 胃癌根治术切除围及术式已日趋标准化。手术适应证也日益明确。根据全国胃癌协作组参照日本胃癌规约,把胃癌根治术分为根治Ⅰ式(R1)、根治Ⅱ式(R2)和根治Ⅲ式(R3)三种基本术式。对某些早期胃癌,即病变局限于粘膜层,做R1手术,清除胃周第1站淋巴结即可达到治疗要求。对于一般进行期胃癌,R2手术可作为基本术式,须清除第2站淋巴结。对某些已有第3站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应施R3根治术以争取相对性治愈切除。所谓胃癌根治术,其根治性亦是相对而言的,其效果取决于胃癌的分期、病变部位、淋巴结转移、生物学特性等因素。因此手术术式也据此而作决择。根据近年来国外报道,扩大根治术获得了更好的疗效,因而以R3为基础的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或联合脏器切除术,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图1]。 [适应证]

四步触诊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四步触诊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一、操作目的 通过四部触诊法可以判定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胎先露是否衔接、子宫大小是否与孕周相符,并估计胎儿的大小和羊水量的多少。 二、物品准备 检查床、洗手液、纸、笔 三、操作流程 报告:(我是产科护士XX,我操作的项目是四部触诊,现用物准备完毕, 是否开始,请指示?是!),f洗手(六部洗手法)戴口罩f取出医嘱卡核对f 了解孕妇既往健康情况向孕妇做好解释一嘱排空膀胱一关闭门窗,屏风遮挡f协助病人仰卧于检查床上f暴露腹部f双腿略微外展,腹肌放松f检查者位于孕妇右侧f手要温暖,动作轻柔,分四步进行触诊f第一步:检查者面向孕妇,两手置子宫底部,了解子宫外形,并测得宫底高度,估计胎儿大小与妊娠周数是否相符,然后以双手指腹相对轻推,判断在宫底部的胎儿部分f第二步:检查者左右手分别置于孕妇腹部左右侧,一手固定,另一手稍用力深按检查,两手交替,仔细分辨胎背及胎儿四肢的位置f第三步:检查者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置于耻骨联合上方握住胎儿先露部,进一步查清是胎头还是胎臀,左右推动以确定是否衔接f第四步:检查者面向孕妇足端,将两手分别置于先露部两侧,向骨盆入口方向向下深按,再次核对胎先露部的诊断是否正确,并确定先露入盆的程度f记录并告知检查结果f 协助病人穿好衣服f整理床单位及用物f洗手 四、应知应会 1、什么是四步触诊? 答:是产前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触诊检查了解子宫大小、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及胎先露部是否衔接的四步检查手法。 2、四步触诊的注意事项? 答:①向孕妇解释目的,帮助孕妇摆好体位,减少衣着暴露。②触诊时手法轻柔, 减轻孕妇的不适感。③触诊结束后,要告知孕妇触诊结果。

消化道穿孔 手术记录

手术记录 住院号:xx 科室:普外科住院号: xx 床位号:5 姓名:xx 性别:男年龄:45岁手术日期:2019年09月07日术前诊断:消化道穿孔拟施手术:剖腹探查术 术中诊断:回肠穿孔;弥漫性腹膜炎 术后诊断:回肠穿孔,弥漫性腹膜炎已施手术:剖腹探查术+肠梗阻 减压术+穿孔处肠壁切除术+回肠穿孔修补术 手术名称:剖腹探查术+肠梗阻减压术+穿孔部肠壁切除术+回肠穿孔修补术麻醉方式:全麻麻醉医师:xx 麻醉开始时间: 20时25分麻醉结束时间: 22时30分共计: 02时05分 手术开始时间: 20时25分手术结束时间: 22时30分共计: 02时05分 手术人员:主刀xx 助手xx 手术过程:探查见回肠距回盲部约1米处直径约3.5cm穿孔,其内粪便溢出,腹 腔内大量淡红色渗出液体,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 1.气插全麻,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 2.上腹部正中切口长15cm,上至剑突下,下至脐,逐层切开进腹。探查腹腔, 如术中所见。决定行剖腹探查术+肠梗阻减压术+穿孔部肠壁切除术+回肠穿孔修补术。 3.清洗穿孔口,用无菌套膜围绕穿孔处,主刀用双手轻柔挤压扩张小肠,使其内容物通过无菌套膜挤出肠腔,待小肠内压力明显减轻,肠壁张力明显减轻后,用直线型切割吻合器沿肠壁横行切除穿孔部肠壁,并用3-0可吸收线加强褥式缝合,调整胃管,吸取腹腔内液体,反复用温盐水及甲硝唑冲洗腹腔,见腹腔内液体颜色变淡。 4.手术野彻底止血,再次检查腹腔内其他脏器未见损伤后,留置盆腔引流管,逐层关闭腹腔。 5.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出血约20ml,术中病人血压平稳,麻醉效果满意,安返病房。 记录医师: 审核医师:

腹部触诊

腹部触诊 第一操作流程文字 目得: 1、触诊就是用医生手指或触觉来进行体格检查得方法。 2、触诊时结合解剖部位及脏器、组织间得关系进行分析方有诊断价值。 3、通过触、摸、按、压被检查局部、以了解体表(皮肤及皮下组织等)及脏器(心、肺、肝、脾、肾、子宫等)得物理特征。 4、帮助医生对检查部位及脏器就是否发生病变提供直观得重要依据。 用物准备: 屏风,需要时备手套,必要时准备木板。 二、操作前评估 1、告知:操作得原因、方法、可能出现得不适,征得患者同意。 2、心理:了解患者得心理状态,交待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及家属恐惧。 3、认知:对腹部触诊得认知。 4、、环境:隐蔽程度、清洁、安全。 三、操作计划 1、操作者:仪表符合要求,修剪指甲,洗手,必要时戴口罩无菌手套。 2、用物:按需备齐用物,放置合理。 四、实施操作 1、触诊时必需紧密结合解剖部位及脏器、组织间得关系进行分析方有诊断价值。触诊可用于检查身体任何部位,在腹部检查时尤为重要,病人取平卧位,双下肢屈曲,使腹肌放松后进行触诊。可取右侧卧位触诊脾脏;取直立位,上身稍前倾来触肾脏。触诊时,检查者应以整个手掌平放在病人腹部,手应温暖,动作要轻。手过凉或用力过大过猛,可造成腹肌紧张,使触诊检查不能顺利进行。触诊应先从正常部位开始,逐渐移向病变区域,最后检查病变部位,检查压痛及反跳痛要放在最后进行。一般常规体检先从左下腹开始,循逆时针方向,由下而上,先左后右,由浅入深,将腹部各区仔细进行触诊,并注意比较病变区与健康部位。触诊前应教会病人进行深而均匀得腹式呼吸。检查时要注意病人得表情,尤其就是检查压痛、反跳痛等。 2、常用触诊得方法有:(一)直接感触法:以手掌或手指直接轻置于体表被查部位,以感触被检查部位得温度高低、有无细震颤或搏动感等,主要用于体表检查。 (二)浅部触诊法:将右手放在被检查部位,以掌指关节与腕关节得运动,进行滑动按摸以触知被检查部位有无触痛或异常感觉。常用以检查皮下结节、肌肉中得包块、关节腔积液、肿大得表浅淋巴结、胸腹壁得病变等。检查时除注意手法轻柔外还应观察有无压痛、抵抗感及搏动,如有肿块应注意其大小有与邻近脏器之间得关系等。 (三)深部触诊法:运用一手或双手重叠在被检查部位逐渐加压向深层触摸,借以了

医学好东西腹部检查(三)—触诊

医学好东西腹部检查(三)—触诊 触诊是腹部检查的主要方法,对腹部体征的认知和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有些体征如腹膜刺激征、腹部包块、脏器肿大等主要靠触诊发现。 一、腹部触诊检查要点 1.根据检查目的不同,嘱被检查者采取不同体位。若取仰卧位检查时,头垫低枕,两手自然放于躯干两侧,两下肢屈曲并稍分开,平静状态下做腹式呼吸,以放松腹肌,并使膈下脏器上下移动;检查肝、脾时,可分别采用向左、向右侧卧位;检查肾时可用坐位或立位;检查腹部肿瘤时可用肘膝位。 腹部触诊体位 2.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右侧,前臂应与腹部表面在同一水平。检查时手要温暖,动作要轻柔,先行腹部浅表触诊,以全手掌放于腹壁上部,使患者适应片刻,并感受腹肌紧张度。 3.检查顺序,作为常规,自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触诊腹的各部。

腹部触诊顺序 4.若病人有腹痛,应先触诊未诉病痛的部位,逐渐移向病痛部位,以免造成患者感受的错觉。边触诊边观察被检查者的反应与表情,对精神紧张或有痛苦者给以安慰和解释。亦可边触诊边与患者交谈,转移其注意力而减少腹肌紧张,顺利完成检查。 5.合理应用不同触诊法。如浅部触诊法,目的在于检查腹壁的紧张度、抵抗感、表浅的压痛、包块、搏动和腹壁上的肿物(皮下脂肪瘤、结节)等。为了解腹腔内脏器情况、检查压痛、反跳痛和肿物时,需要用深部触诊法,包括脏器触诊、深压、滑动、浮沉(冲击)触诊法。有时还要用双手触诊(双合诊)感知脾、肾、子宫等脏器。

浅部触诊法 二、腹部触诊内容主要包括腹壁紧张度、有无压痛和反跳痛、腹部包块、液波震颤及肝脾等腹内脏器情况等号。分述如下: (一)腹壁紧张度(abdominal wall tensity)指触诊腹部时腹肌的紧张程度。是根据腹肌抵抗感来确定的。正常人腹壁有一定张力,但触之柔软,较易压陷,称腹壁柔软。有些人,尤其是儿童因不习惯触摸或怕痒而发笑,致腹肌自主性痉挛,称肌卫增强。在适当诱导或转移注意力后可消失,此属正常情况。某些病理情况可使全腹或局部紧张度增加、减弱或消失。 1.腹壁紧张度增加 (1)全腹紧张度增加有以下几种: 1)腹部饱满感触诊时,腹部张力增大,但无肌痉挛,亦不具压痛。见于腹内容物增加如肠胀气或人工气腹、腹腔内大量腹水者。 2)板状腹(board-like rigidity)指腹壁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见于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刺激而引起腹肌痉挛所致。 3)揉面感(dough kneading sensation)或柔韧感指全腹紧张,腹壁柔韧而具抵抗力,不易压陷,触之犹如揉面团一样。多见于结核性腹膜炎,此乃由于结核性炎症发展较慢,对腹膜刺激较缓,且有腹膜增厚和肠管、肠系膜的粘连所致。此征亦可见于癌性腹膜炎。 (2)腹壁局部紧张度增加常因其下的脏器炎症波及邻近腹膜而引起。如上腹或左上腹肌紧张常见于急性胰腺炎;右上腹肌紧张常见于急性胆囊炎;右下腹肌紧张常见于急性阑尾、但也可见于胃肠穿孔,穿孔时胃肠内容物顺肠系膜右侧流至右下腹,引起该部的肌紧张和压痛。 另外,在年老体弱、腹肌发育不良、大量腹水或过度肥胖者腹膜虽有炎症,但腹壁紧张可不明显。盆腔脏器炎症也不引起明显腹壁紧张。 2.腹壁紧张度减低表现为按压腹壁时,感到腹壁松软无力,多为腹肌张力降低或消失所致。 (1)全腹紧张度减低见于重症肌无力、慢性消耗性疾病、严重低钾或大量放腹水后。也可见于身体瘦弱的老年人或经产妇。 (2)局部紧张度减低腹壁局部松软无力,较少见。常为该部腹肌瘫痪或缺陷所致。前者见于脊髓灰质炎或周围神经损伤,后者见于疝或腹直肌分离等。

【中医诊断学】 按诊

第六章按诊 【教学目的】 掌握按诊的方法,按脘腹的内容和意义;熟悉按诊的意义,按胸胁、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按诊的体位、方法、注意事项。按诊触、摸、按、叩等法的操作方法,按诊的意义。 2.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方法、内容与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熟悉按诊的含义和意义;按诊的体位、手法、顺序。了解按诊的注意事项。 二、按诊的内容 1.熟悉诊虚里的部位、方法和临床意义;按胸部、按乳房、按胁部的一般临床意义。 2.掌握腹部按诊的一般方法;脘腹部位的划分;按脘腹异常变化的意义;腹满、腹水、腹部肿块的按诊特点和临床意义。 3.熟悉肌肤寒热、滑涩、疼痛、肿胀、疮疡的常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了解尺肤的部位和诊尺肤的临床意义。 4.熟悉按手足寒热变化的临床意义。 5.了解按腧穴诊病的理论依据;诊断各脏腑病变常用的腧穴名称。 【教学方法和参考学时】理论讲授。2学时。 概说 【按诊的定义】 按诊是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按压叩病人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它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病方法。是切诊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诊的意义】 按诊是切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望、闻、问诊所得资料的补充和完善,为全面分析病情、判断疾病提供重要的指征和依据。 按诊可以进一步确定望诊之所见,补充望诊之不足,而且还可为问诊提示重点,特别是对脘腹部疾病的诊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按诊可以进一步的探明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程度。

【按诊的历史沿革】 按诊的运用,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按诊的论述更多,尤其是胸腹部的按诊,已成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清代以后,按诊在一些医书中还列有 专门篇章论述,拓宽了应用范围。 近代对中医腹诊及腧穴诊断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方法上与西医的触诊和叩诊相沟通,提 高了按诊的临床诊断价值。 第一节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一、按诊的体位 应根据按诊的目的和准备检查的部位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体位。诊前首先需选择好体位以暴露按诊的部位。一般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 坐位:适用于皮肤、手足、腧穴的按诊。 医生面对病人而坐或站,用左手稍扶病体,右手触摸按压局部。 仰卧位:用于按胸腹等部位。 病人全身放松,两腿自然伸直或屈起双膝,医生立于病人右侧用右手或双手按诊。(PG.130 图6-1) 必要时也可以病人侧卧位(PG.131 图6-2)、或肘膝位(PG.131 图6-3)。 B 图 6-1 病人仰卧位

产科四步触诊及骨盆测量

产科四步触诊及骨盆测 量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产科腹部四步触诊法 一、适应症(10分) 产前检查中,为检查:①子宫大小、②胎产式、③胎先露、④胎方位以及胎先露部是否衔接时采用此方法。 二、操作顺序(10分)(每一步操作分) 第一步手法:检查者两手置于宫底部,了解子宫外形并测得弓底高度,估计胎儿大小与妊娠周数是否相符,然后两手指腹相对轻推,判断宫底部胎儿部分; 第二部手法:检查者左右两手分别置于腹部左右侧,一手固定,另手轻轻深按检查,两手交替,仔细分辨胎背及胎儿四肢的位置。 第三步手法:检查着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置于耻骨联合上方握住胎先露部,进一步查清胎先露是胎头还是胎臀,左右推动确定是否衔接。第四步手法:检查者左右手分别置于耻骨联合上胎先露部的两侧,向骨盆方向深按,再次核对胎先露部的诊断是否正确,并正确胎先露部深入盆的深度。 三、熟练程度(10分) 正确回答90﹪内容9~10分,回答80﹪7~8分,回答70﹪5~6分,依次类推。 四、无菌观念(10分) 1.注意衣帽整齐。(7分) 2.检查完产妇后,应洗手。(3分) 五、注意事项(10分)

1.在作前三步手法时,检查者面向孕妇,作第四步手法时,检查者则应面向孕妇足端。 2.做第一步手法时,若先露为胎头,则硬而圆且有浮球感,若为胎臀则软而宽且形状略不规则。 3.做第二步手法时,平坦饱满者为胎背,可变形的高低不平部分是胎儿肢体,有时感到胎儿肢体活动,有助诊断。(2分) 4.做第三步手法时,若胎先露部仍浮动,表示尚未入盆,如果已衔接,则胎先露部不能被推动。(1分) 5.做第四步手法时,若胎先露部为胎头,在两手下按的过程中,一手可顺利进入骨盆入口,另手则被胎头隆起部阻挡不能顺利进入,该隆起称为胎头隆突。枕先露时,为额骨与胎儿肢体同侧,面先露时,胎儿隆突为枕骨,与胎背同侧,但多不清楚。(2分) 6.经4步触诊法,若胎先露部难以确定时,可行肛诊或阴道内诊协助诊断。(1分) 骨盆测量 【骼棘间径与骶耻外径测量及正常值】 一、适应症(10分) 产前检查判断骨盆入口大小及形状时常用的骨盆外测量经线。 二、操作顺序(10分) (一)骼棘间径测量 1.孕妇体位:屈伸腿仰卧位,检查者站在孕妇右侧进行检查;(1分) 2.找准孕妇两侧骼骨的骼前上棘;(1分)

小肠切除手术记录

环县****医院手术记录 住院号:001303 门诊号:___ 手术时间: 2015-11-14-09:00 记录时间:2015-11-15-08:00 姓名:许** 性别:男年龄:73岁 术前诊断: 1、消化道穿孔; 2、肠梗阻;3、急性阑尾炎; 术后诊断:1、小肠梗阻并坏死穿孔; 2、弥漫性腹膜炎 手术方式:剖腹探查术、小肠梗阻减压并肠穿孔修补术、小肠坏死切除肠肠吻合手术者:李** 助手:**、**、** 麻醉药物:复麻液麻醉师: ** ** 手术及病理情况:置病人仰卧位于手术床,麻醉成功后,常规消毒手术区域并铺巾单,贴手术膜。取剑突下正中切口,长约10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腹膜入腹。探查:肝、胆、脾、胰腺、胃及十二指肠光滑未见破溃穿孔,幽门前浆膜层有0.5×0.5cm陈旧性瘢痕。腹盆腔位置咖啡色粪水样积液,吸净吸出液体约400ml,探查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无扩张及穿孔。沿结肠系袋找到回盲部,见阑尾较长并充血水肿,分束切断结扎阑尾系膜,剧阑尾根部0.5cm处切断阑尾,并予双结扎。残端用碘伏和酒精处理并荷包包埋。自屈氏韧带开始逐渐探查,见空肠明显扩张,自下逐步加重,至回肠段高度扩张,内有大量积液,在回肠远段可见两处穿孔约0.3×0.3cm,相距15cm,其中一处全层穿孔,有肠液溢出,一处粘膜层穿孔,浆膜层透亮。自全层穿孔后进入吸引器吸头,吸出大量肠液,约1500-2000ml,扩张小肠恢复原状,分别予以粘膜层和浆膜层缝合修补两处穿孔点。再距远段穿孔点约20cm处小肠可见坏死段约8cm 长,肠管发黑热敷无活力,坏死段中央小肠壁见一同心圆形套叠解开状痕迹,决定行坏死段小肠切除吻合,取两把无损伤肠钳,在越过两侧肠坏死界限约2cm 处将两侧肠管夹住,分离结扎切断坏死段小肠系膜,距两侧坏死界限0.5cm处切除坏死小肠,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干净并新洁尔灭棉球消毒残端,行端-端吻合,分别自对端肠壁两侧用1#丝线各作一缝合固定牵引线,行粘膜层和浆膜层缝合,确认吻合口通过顺畅无渗漏、吻合段小肠血运好。生理盐水及甲硝唑溶液冲洗腹腔,见无活动性出血及肠漏。自左右下腹壁各做一引流穿孔,戳孔引出接引流袋后固定。清点纱布器械无误后,逐层关腹。手术顺利,麻醉满意,术中出血约50ml,术后安返病房。标本向家属展示后送病理。术后医嘱已下。 手术者签名:

(完整版)腹部检查操作步骤及要求

腹部检查操作步骤及要求 腹部检查的顺序与其他系统检查略有不同,由于触诊可导致肠鸣音的改变,故遵循望、听、叩、触的顺序进行为宜。 1.腹部的形态或轮廓:正常人腹部平坦对称。弥漫性全腹膨隆见于腹水、胃肠胀气或巨大囊肿等;局部膨隆见于肿块或增大的脏器等;腹部凹陷如舟状者见于恶病质及严重脱水;局限性凹陷多见于手术后疤痕收缩。 2.腹部呼吸运动:正常人呼吸运动自如。呼吸运动受限或消失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水及膈肌麻痹。 3.腹壁静脉:注意检查静脉有无怒张及血流方向。腹壁静脉怒张见于肝硬化及上、下腔静脉梗阻。 4.腹壁皮肤:注意皮疹、色素沉着、腹纹、疤痕、疝、皮肤弹性、水肿、脐及体毛分布等。 5.胃型、肠型或蠕动波:正常人一般看不到胃肠蠕动波。幽门梗阻患者上腹部可见胃型或蠕动波。肠梗阻患者可见梯型肠型,蠕动方向不一致。 6.上腹部搏动:病理情况见于右室肥大、腹主动脉瘤及三尖瓣关闭不全。 【听诊】 1.肠鸣音:要求听诊3-5分钟,注意其频率、音调及强度。正常频率为4~5次/分钟,超过10次/分钟为频率增多,0-l次/3-5分钟称肠鸣音减少,见于麻痹性肠梗阻。肠鸣音高亢呈金属声见于机构性肠梗阻。 2.振水音:医生用微弯的手指,在病人上腹部进行连续冲击2-3次,同时将耳部接近上腹或用听诊器听取胃内气体与液体碰撞的声音,称为振水音,见于幽门梗阻或胃储留的病人。 3.心血管音:腹主动脉瘤可听到收缩期杂音;肾动脉狭窄可在脐左右处听到收缩期吹风性杂音;肝癌肿块压近肝动脉或腹主动脉时,可听到收缩期吹风性杂音;肝硬化门脉高压腹壁静脉怒张,可听到静脉嗡鸣音。 4.摩擦音:肝、脾周围炎时,在相应部位深呼吸时可听到摩擦音。 【叩诊】 1.肝叩诊: ⑴肝上界叩诊:沿右锁骨中线各肋间从上至下叩诊,叩诊音由清音转为浊音即肝上界。正常人肝上界位于第5肋间。当肝下缘触及时,应叩肝上界以确定肝脏是否真正肿大。正常肝浊音区(右锁骨中线)为9-11cm。 (2)肝下界叩诊:肝下界与结肠、胃等腹腔脏器重叠,故叩诊准确性差。(3)肝区叩击痛:以左手掌平放患者肝区,右手握拳用轻至中度的力量叩击左手背,出现疼痛者称肝叩击痛,见于肝脏肿、肝炎等。 2,胃泡鼓音区叩诊;为于左前胸下部,呈半圆形的鼓音区,为胃内含气所致。3脾叩诊;正常在左腋中线9一11肋间为脾浊音区,前缘不超过腋前线,宽度为5-7cm。 4.肾叩诊:将左手平放于病人肋脊角,右手掌握用轻到中度的力量叩击左手背。正常无肾叩痛。 5.膀胱叩诊:一般从脐下叩至耻骨联合上方,用以了解膀胱充盈度。 6.移动性浊音叩诊法:主要用于检查有无腹水存在。病人取平卧位,从脐部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