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合和意合不等于Hypotaxis和Parataxis《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

形合和意合不等于Hypotaxis和Parataxis《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
形合和意合不等于Hypotaxis和Parataxis《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

形合和意合不等于Hypotaxis和Parataxis《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

形合和意合不等于Hypotaxis和Parataxis–《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

一、引言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一概念,能够高度概括英汉两种语言信息传递机制的基本特征及本质性差异,直接影响到英汉翻译实践活动的导向问题,因而围绕着形合和意合问题开展的研究,是国内语言学界和翻译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形合和意合问题开展研究,参与人数之多,影响范围之广,可以说是空前未有的,凡是学习过英语的人,都听说过形合和意合,都知道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但是,目前形合和意合研究的现状所反映出的种种现象表明,人们对形合和意合的概念以及英语重形合和汉语重意合的概念还存在不少模糊认识,有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亟待澄清。

二、形合和意合不等于Hypotaxis和Parataxis

“hypotaxis”和“parataxis”即为形合和意合在英语里的对应词这一认识,在国内语言学界和翻译界颇有影响。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在写文章涉及形合和意合问题时,无论其所持的角度、涉及的层面、讨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只要提及形合和意合,总要加括弧注明或是在英文摘要里表明,“hypotaxis”和“parataxis”即是形合和意合的对应词。可见这种认识的影响之大,以至于人们往往对“hypotaxis”和“parataxis”的具体概念究竟是什么不假思索,人云亦云。现实情况表明,这种模糊认识给从事翻译实践活动的普通译者以及普通翻译教学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其实,英语里的“hypotaxis”和“parataxis”是一对很普通的术语,分别源自希腊语的“hypotassein”和“paratassein”,前者意为“arrange under”,后者意为“arrange side by side”,主要是一种句法概念,用来指能够体现句子成分从属和并列关系的两种排列方式。国外除了一般工具书中的术语界定和相关著述的个别章节提及之外,很少有人像国内语言学界和翻译界一样,把它们当作一个特别重要的涉及两种语言信息传递机制基本特

征的现象专门加以讨论。而且,人们在提及这两个术语时,对它们的界定并不一致。有的将“hypotaxis”和“parataxis”的适用范围限定于复合句里分句间的从属和并列关系;有的认为,其适用范围不仅涉及复合句里的分句,还应包括句子里词语与词语之间以及相邻的句子之间的从属和并列关系;有的认为,“hypotaxis”和“parataxis”的区别在于是否使用连接性词语;有的认为,二者的区别不在于使用连接性词语与否,而在于事实上的从属和并列关系;还有的认为,“parataxis”在古英语里用得比较多,而在现代英语里,则更多地采用“hypotaxis”的形式,等等。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国外相关著述中所提及的“hypotaxis”和“parataxis”及其用得比较多的派生词“hypotactic”和“paratactic”可以看出,无论人们从什么角度予以提及,无论人们的界定存在什么分歧,大家对“hypotaxis”和“parataxis”这两个术语的界定,始终没有超出句子成分的从属和并列排列方式的基本概念,充其量也只不过涉及相邻的句子。(Li 2011)(参见Chimombo & Roseberry 1998: 131-132;Connatser 2007: 140;Gelderen 2004: 8;Halliday

2004: 374-375;Smith 2005: 65;Thibault 1991: 46;Wilson 1993: 318)因此,把“hypotaxis”和“parataxis”简单地看作“形合”和“意合”的对应词是不妥当的,把“形合”和“意合”的概念局限于“hypotaxis”和“parataxis”的从属与并列的句子成分排列方式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对“hypotaxis”和“parataxis” 即为形合和意合在英语里的对应词深信不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对“hypotaxis”和“parataxis”的具体概念究竟是什么不假思索,人云亦云?

一般认为,形合和意合的说法最早是由王力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在1944年出版的《中国语法理论》中,王力(1984:468-472)谈到汉语“联合成分的欧化”问题时,确实提到了形合和意合,并在括号里分别注明英语对应词“hypotaxis”和“parataxis”。但是,从王力先生在文中所做的具体分析来看,他当时提到形合和意合,主要是针对汉语和英语复合句里分句之间的连接方式及一些连接性词语的使用而言的,并没

有超出“hypotaxis”和“parataxis”的基本概念,也没有特意对形合和意合做出一个确切的界定。因此,就目前国内学术界讨论形合和意合的深度和广度而言,与王力先生当年在《中国语法理论》里提到形合和意合问题时谈及的具体内容不完全是一个概念,绝非“hypotaxis”和“parataxis”概念所能涵盖。

经常还可以看到有人在谈到形合和意合问题时,引用奈达(Eugene A.Nida)的论述,认为奈达先生曾经说过,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英、汉语两种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莫过于意合与形合的区分。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奈达先生也认为“hypotaxis”和“parataxis”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应词?的确,奈达先生曾经谈到,就汉语和英语而言,“hypotaxis”与“parataxis”的差别或许是最重要的语言区别特征之一。但是,奈达先生这样讲,并不能说明他认为“hypotaxis”和“parataxis”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应词。从奈达先生的著述里对“hypotaxis”和“parataxis”的阐释可以看出,他对这两个术语的界定并没有超出句子成分的从属和并列两种排列方式的基本概念,也就是说,

奈达先生对“hypotaxis”和“parataxis”的认识,与国外其他学者对“hypotaxis”和“parataxis”的认识,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差别。(Nida 1982: 16;1964: 210;1969: 168,202,204)至于人们之所以会误以为奈达先生认为“hypotaxis”和“parataxis”就是形合和意合在英语里的对应词,可能是由于受到“hypotaxis”和“parataxis”即为形合和意合这种认识的影响,直接把奈达先生提到的“hypotaxis”和“parataxis”翻译成了“形合”和“意合”。

有学者提出,由于国内学术界对形合和意合的认识不尽一致,应该对应不同的英文译语,如“hypotaxis”和“parataxis”、“overt”和“covert”、“morphotactic”和“semotacitc”、“syndeton”和“asyndeton”。(郑文婧2007)我们认为,虽然目前人们对形合和意合的认识尚不能统一,但它们毕竟是国内学者针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的产物,不大可能在英语里找到一对现成的对应词语,这就“如同西方没有阴与阳这样的概念,而分别用yin与yang来表示一样”(王菊泉2007)。如果人们在有争议或不

成熟的认识基础上,把形合和意合以各种不同的概念传播出去,是不妥当的。例如,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形合和意合即为“hypotaxis”和“parataxis”的影响,尽管国内学术界对形合和意合的认识尚未统一,但是在关注英汉对比研究的外国学者的眼界里,中国人所研究的形合和意合问题,恐怕就只能是他们意识中的“hypotaxis”和“parataxis”的基本概念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赞同王菊泉先生提出的方法,在英语里分别用拼音“xinghe”和“yihe”来表示形合和意合。这样,即使国内学术界对“xinghe”和“yihe” 的认识尚不能统一,但至少不会让外国人误以为我们针对形合和意合问题的研究,即是局限于“hypotaxis”和“parataxis”的从属与并列的句子成分排列方式的研究,也不会让外国人误把形合和意合等同于“overt”和“covert”、“morphotactic”和“semotacitc”、“syndeton”和“asyndeton”之中的某一对术语。国内形合和意合研究的现状表明,我们中国人所研究的形合和意合问题,绝非这些英语术语中的任何一对所能涵盖,要远比它们之中的任何一对复杂且深奥得多。

三、形合和意合的不同认识

尽管人们都认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而且有不少学者把“hypotaxis”和“parataxis”当作形合和意合的对应词,但是大家在讨论形合和意合的问题时,对形合和意合的界定却并不一致,存在着不少模糊认识。

王菊全(2007)在梳理前人关于形合和意合论述的基础上,将各家的论述归纳为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以连淑能为代表,把形合与意合看作造句法,认为形合与意合的主要区别在于词语或分句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因而主要是句法层面的现象;另一种观点以刘宓庆和潘文国为代表,主张把形合与意合视为语言表达法或话语组织法,认为形合、意合现象不仅存在于句子及句子以下层面,也存在于句子以上层面,乃至语篇层面。

郭富强(2006)从语言哲学、语言结构、翻译理论与实践和汉语意合研究等方面对前人的形合和意合研究进行了分析综述,涉及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句法结构、语义范畴、篇章理论、语言

类型等各个方面。

也有学者就目前形合和意合研究中的模糊认识提出质疑。尽管这些质疑的声音尚未引起国内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比较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但是其终将会对形合、意合辩证统一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起到有益而健康的推动作用。例如,沈家煊(2003:30)提出,有人说汉语语法以意合为主,但实际上不存在脱离形式的意合。汉语究竟怎么个意合法,我们自己也没有说出什么道道来。西方的语法研究虽然长期注重分析,但是一些有识之士现在已经意识到综合的重要性,对意合的研究也已取得不少成果。高卫东(2005)认为,我们对什么是形合,什么是意合缺乏深入的概念分析,导致我们在谈论汉语的意合现象时往往忽略了意合后面的形合因素,在谈论英语的形合时没有注意形合背后的意合因素。王菊泉(2007)认为,印欧语富于形态,注重形式,借助显性标记表达各种语法意义或逻辑关系是一种常态,不用显性形式而让语法意义或逻辑关系隐含即一般理解的所谓意合则是一种变态,这样也就不大可能形成一般人所理解的形合与意

合的对立。余东(2010)认为,作为术语,形合和意合本身虽然是以英语为参照物得出的产物,却同时也是典型的汉语思维表述方式,是按汉语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思维方式来论语言之形。所以,若以西方逻辑思维来推敲,这对术语可以说模糊有余,严谨不够。任永军(2010)认为,无论是把意合看成是造句法,还是看成语言表达法,都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失误,那就是,意合概念并不是从汉语的语言事实中归纳概括出来的,而是以西方语言如英语为范本来套汉语的结果。

我们认为,面对目前形合和意合问题研究的现状,一方面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之所以会存在各种所谓的不同认识,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研究针对的具体问题不同,所持的角度不同,所涉及的层面也不相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老老实实地承认,有关形合和意合,还有各种层面上的问题有待逐步深入细致的研究。正如许剑宇针对意合法的研究所说:

不能因为意合法暂时没有完美的定义而过分地指责它,因为目前研究意合法的人们老老实实地

承认意合的具体情况还没有搞清楚,只能逐步深入下去。这不见得比那种盲目引进各式各样新潮的术语和定义却食洋不化的毛病落后到哪儿去。(许剑宇1998)

因此,客观地说,除了针对那些以同样的认识基础所做的同类研究之外,不应对各类研究孰优孰劣,孰重孰轻,简单地做出评价,而应当对这些研究所反映出的种种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认识到形合和意合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隐性机制有待人们去挖掘,认识到形合和意合问题的研究涉及到各种复杂的因素,尚待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层面对各种具体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全面深入的挖掘、探索能够扩展形合和意合问题研究的视野,不断完善研究的方法。只要能够揭示形合和意合的本质性问题,有利于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视角和层面认识形合和意合问题的全貌,对语言工作者和翻译工作者的实践活动有所启示,无论从什么角度、什么层面进行的相关研究都是有益的。

四、英语重形合和汉语重意合的基本概念

尽管人们对形合和意合的认识尚不能统一,而对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一两种语言构形与传意取向不同的信息传递机制的基本特征似乎并没有多大异议。但是,如果我们关注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一概念在英汉翻译实践应用层面上的问题,就会发现,人们在这方面依然存在着模糊认识,倾向于从英汉两种语言形式结构对比的角度来找个说法,或是把它们不同的构形问题和传意问题混淆在一起。这种模糊认识对从事英汉翻译实践活动的普通译者以及普通翻译教学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以至于有许多人以为,重形合和重意合就在于是否使用连接性词语或有没有性、数、时、体、态、格等形态变化,以为英汉翻译涉及到的重形合和重意合问题,就是这些东西的加减问题。这种负面影响之深、之广,仅仅从网络上可以看到的数量庞大的相关文章及电子教案即可见一斑。

一些学者对以往那种重形合和重意合的诠释产生了疑问,开始从一些新的角度和层面来进行探索研究,摒弃了以往那种陈旧的观念(即认为英

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单纯涉及到句子内部成分从属和并列排列方式),把讨论的范围扩展到各种形态变化、词语替代或重复、修辞手段等等,把句子以下层面和句子以上层面区别开来,开阔了研究的视野。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有许多实质上依然是在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结构为基础,试图从形式结构对比的角度来找个说法。

的确,就英汉翻译实践的层面来说,针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结构方面的对比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翻译实践活动毕竟需要通过两种语言信息载体的转换来实现。这些形式结构方面的对比研究,可以帮助译者了解和关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在形式结构上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是,问题在于,如果拿这样的对比来界定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概念,把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构形问题与传意问题搅合在一起,无益于形合和意合问题的研究。倘若照着这个思路发展下去,一方面会使重形合和重意合的讨论范围向不合理的方向蔓延,增加不必要的争论焦点,从而使从事翻译实践活动的译者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又摆脱不了形式结构对比的桎梏,使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

越矛盾,使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概念越来越混乱,既颠覆了人们对于能够体现英汉两种语言信息传递机制基本特征及本质性差异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一概念的基本认识,却又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失去了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

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们各自的信息传递模式,一方注重形式结构,讲究以形驭意,即重形合;一方注重语义逻辑纽带,讲究意定形随,即重意合。而正是他们各自的这种特点鲜明的构形与传意有机统一的信息传递模式,体现出英汉两种语言信息传递机制的基本特征及二者之间的本质性差异。因此,人们之所以对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一概念存在着模糊认识,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大家就这方面的讨论,实质上始终局限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结构本身的对比,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形式结构对比的思路。也就是说,人们往往只专注于语言信息传递机制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只热衷于讨论两种语言如何构形,而忽略了两种语言如何传意。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两

种语言性质不同且又不可分割的构形与传意的有机统一割裂、混淆在一起,没有抓住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本质性差异所在。

这里姑且仅以能够反映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形式结构特点核心问题的基本句式为例,来看看二者在信息传递机制上的本质性差异。英语的基本句型无论怎样归纳,充其量也就只有那么几种,凡是学习过英语的人,都可以脱口而出;而即便是以汉语为母语者,倘若被问到汉语有哪些基本句型,也难以回答得上来。如果要为汉语归纳出基本句型,数量则会十分庞大。有学者曾经专门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对汉语的句型进行分类归纳,得出了一百三十多种基本句型(陈亚川,郑懿德2000:437;陈建民1999:219;李临定1986)。如果把这种涉及英汉两种语言各自形式结构特点的语言现象拿来对比,囿于形式结构本身的细节性问题,那么刻意挑选出一些例子来对比某些方面的异同,还算勉强可以做到,但是若要深入,若要面对浩瀚的实际语言材料,则会困难重重。因此,那种试图以英汉两种语言形式结构本身的对比来界定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

概念的研究,且不说它继续深入研究的出路在哪里,至少对从事英汉翻译实践活动的普通译者来说,没有多大实际指导意义。

我们认为,英语的重形合可以从英语本身以形驭意的信息传递模式的角度来探讨,汉语的重意合可以从汉语本身意定形随的信息传递模式的角度来探讨,分别揭示英汉两种语言各自构形与传意有机统一的表达关系,二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因此,要搞清楚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概念,不应局限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结构本身的对比,不应把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构形问题和传意问题纠缠在一起来对比,尤其是不应像有些人那样,全然不顾汉语构形与传意有机统一的表达关系,而一味地比照着英语的形式结构特点来谈汉语缺什么、少什么。

就英汉翻译而言,我们讲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主要是为了使译者明晰英汉两种语言信息传递机制的基本特征与本质性差异,了解它们各自构形与传意有机统一的信息传递模式,认识到在翻译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当自觉摆脱语言文字

形式结构本身的束缚,并且知道如何摆脱语言文字形式结构本身的束缚,从而能够对其解决翻译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有所帮助。也就是说,我们讲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是为了使译者认识翻译的信息传递本质,熟悉英汉两种语言各自如何构形,怎样传意,知道自己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应该怎么做,为什么应该这么做,可以怎么做,为什么可以这么做。

五、构形与传意的有机统一

任何一种语言的信息传递模式都是构形与传意的有机统一,二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从而体现出这种语言信息传递机制的基本特征。

王维贤先生曾经指出:

形式和意义的对立和相互制约是语言的本质。如何在语言研究中解决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问题是语言学的永恒的主题。(王维贤1997:86)

围绕着形合和意合问题进行的英汉两种语言的

对比研究,恰恰能够体现出英语和汉语各自形式和意义对立和相互制约的本质,同时也体现出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中,必须解决好它们各自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问题。而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一概念,能够高度概括英汉两种语言信息传递机制的基本特征及本质性差异,对深入研究两种语言各自如何构形、怎样传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重形合和重意合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流,目的是为了传递思想、观点、意志、情感、消息等各种信息;人们要通过语言相互传递信息,就必须遵守共同的语言形式结构规约,不然就无法进行交流。英语使用者和汉语使用者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决定了各自的信息传递模式,一方重视形式结构,一方重视语义逻辑纽带。但是,重视形式结构,并不意味着就不能语义通达;重视语义逻辑纽带,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章法。因此,无论是英语的重形合,还是汉语的重意合,都是针对英汉两种语言各自内部的信息传递机制本身而言,都是针对能够体现这两种语言各自的信息传递机制基本特征的

构形与传意有机统一的信息传递模式而言。简言之,英语的重形合,就是指英语本身的构形规约和传意方法之间的表达关系是以形驭意,而不是指英语相对于汉语更为重视构形;汉语的重意合,就是指汉语本身的构形规约和传意方法之间的表达关系是意定形随,而不是指汉语相对于英语更为重视传意。

六、硬道理与软道理

英语以形为先,注重形式结构;汉语以意为先,讲究语义逻辑通达。正如王力先生所说:

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的;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的。惟其是硬的,所以西洋语法有许多呆板的要求……;惟其是软的,所以中国语法只以达意为主……(王力1984:141)

但是,王力先生所谓的“硬”及“没有弹性”和“软”及“富于弹性”,主要是以西洋语法为参照物,针对西洋语言和汉语在形式结构上的差异而言的。如果从英语重形合和汉语重意合,即从英汉两种

形合、意合基本概念

英汉语形合和意合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李靖民 (《外语研究》2012年2期) 引言 英汉语比较研究中的形合和意合问题是国内语言学界和翻译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形合和意合问题开展研究,参与人数之多,影响范围之广,可以说是空前未有的,凡是学习过英语的人,都听说过形合和意合,都知道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但是,目前的形合和意合研究现状所反映出的种种现象表明,关于形合和意合的概念以及英语重形合和汉语重意合的含义还存在不少模糊认识,有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亟待澄清。 “形式和意义的对立和相互制约是语言的本质。如何在语言研究中解决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问题是语言学的永恒的主题”。(王维贤1997:86)围绕着形合和意合问题进行的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恰恰能够体现出英语和汉语各自形式和意义对立和相互制约的本质,而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中,也的确总是要涉及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问题,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然要涉及到多种因素和多个层面。本文认为,面对目前形合和意合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应当进行深刻的反思,厘清其根源,使形合和意合研究更为富有成效。 1. 形合和意合在英语里的对应词 “hypotaxis”和“parataxis”即为形合和意合在英语里的对应词这一认识,在国内语言学界和翻译界颇有影响。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在写文章涉及形合和意合问题时,无论其所持的角度、涉及的层面、讨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只要提及形合和意合,总要加括弧注明或是在英文摘要里表明,“hypotaxis”和“parataxis”是形合和意合的对应词。可见这种认识影响之大,以至于人们往往对“hypotaxis”和“parataxis”的具体概念不假思索,人云亦云。 笔者(2011)曾经指出,英语里的“hypotaxis”和“parataxis”是一对很普通的术语,分别源自希腊语的“hypotassein”和“paratassein”,前者意为“arrange under”,后者意为“arrange side by side”,用来指能够体现句子成分从属和并列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其应用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其应用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其应用 摘要:英汉语言中形合与意合是句法和语法中十分重要的两个概念。这种差异体现在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短语、句子等方方面面。 关键词:形合;意合;形式 Abstract:Hypotaxis and parataxis are two important concepts in syntax and grammar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This difference reflects on the vocabulary ,phrase and sentence and other aspect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Keywords:h ypotaxis ; parataxis;form 一.引言 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E.Nida)在其著作《译意》(Translating Meaning)译书中所指出的“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意合与形合的对比。”在英汉语篇中,意合与形合是语篇组织上最为常用的手段。汉语是意合语言,所谓意合是指句子的各个组成成分之间如词语与词语之间、词语和分句之间不使用语言形式手段来连接,而是通过词语以及分句的含义来表达句中存在的语法、句法含义以及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被称作“流水句”,呈现出“波浪形”;所谓形合,是指英语句子中的各个组成成分—如词语和分句之间以及词语和词语之间通过显著的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

词)来连接,句子的组成成分处于主从关系中,可以在不同的位置插入各种从属结构,抽丝剥茧,层层展开。因而,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呈现出“枝杈形”。总而言之,形合与意合这两种基本的语言组织手段在汉英语言表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形合与意合的对比 正如奈达所指出的,翻译要实现功能对等或者说是动态对等。而所谓功能对等,就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风格。英语中的形合是用连接词来体现分句之间的依附关系或者从属关系。语句各成分之间的相互结合常用恰当的连接词或者各种语言俩接手段,以表示其结构关系。而汉语中的意合却不依靠关联词而依仗次序来体现相互之间的关系。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或者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而少用连接语,句法结构形式短小精悍。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造成的。从性质上分,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重内省和体悟,却不重逻辑,因而语言简约、含义模糊,从而使得汉语表现出意合的特征。相较而言,西方文化属于科学文化,注重分析和实证,以逻辑和理性探索自然规律。这种形式逻辑的思维模式客观上要求在表述逻辑关系时必须依赖于各种连接手段承上启下,脉络清晰自然。汉语的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汉语中形合手段的使用要比英语少很多,主要体现在:没有英语所常用的那些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以及连接副词;介词数量少,大约只有30个,而且大多是从动

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成因及对比分析

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成因及对比分析李晶 摘要: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对比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结构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英汉语言形合和意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不断加深,人们对英汉语言形合和意合的关注度也越来越 高。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内涵、成因的分析,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特征。 关键词:英汉语言;形合;意合;成因;对比 英语形合和汉语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最重要的区别特征,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提 出汉语里多用意合,联接成分并非必须,西方多用形合法,联接成分不可或缺。英汉语言的形合和意合一直都被视为语言学界研究的重点,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其特征也存在着显著差别。 一、形合与意合的内涵 (一)形合与意合。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他的《中国语法理论》中首次提出 形合和意合两个概念,并将其作为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形态。形合和意合中的“合”也就是 排列、组合的意思,是语言符号组织的基本方式。形合和意合的含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广义上来讲,形合主要是指的是句子的形态组合,能够借助一定的形式组 成完整的句法,主要包括词组标记、语法范围标记以及词类标记等。狭义上的形合主要是利 用词汇的手段,句子的形式主要借助一些连接词进行连接并组成句子,进而形成完整的语法 意义和逻辑意义。形合注重形式的变化和组合,注重句子外在结构的完整和规范,以外在的形式表达句子的意义。意合从广义上来讲,主要是不运用任何外在的形式或者词语的形态构成语言的表达意义,注重句子内在的逻辑表达和含义,词语和分句之间的连接不借助任何的 形式和手段。从狭义上讲,意合注重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上下语句之间的含义,通过句子之间的含义构成完整的语句含义,使得句子语义连贯。意合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句子之间 的隐性连接,注重语义之间的内部联系和语用功能,注重以意统形态。概括来说也就是形合 注重语法结构和功能,注重语句之间的形式连接,而意合注重无形的语义连接句子各部分之 间的关系,注重句子的内在含义。 (二)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一直在语言界作为研究的 重点。英语和汉语从语系分属的角度来看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者语言 的语系不同进而也决定了两种语言的差异较大。形合和意合作为英语和汉语句式结构和行文 的重要方式。汉语注重意合和英语注重形合是汉语和英语两大语系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所在。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这样解释汉语和英语两大语言之间的差异:汉语句式的组合多采 用的是意合法,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复合句式。英语语言中的意合作为一种变态,在汉语中却是一种常态。美国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学家Nida曾经指出,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结 构上最大的区别在于英语注重形合,而汉语注重意合。因此可以说明了语言学家们对英语和 汉语的形合意合研究持有相同的意见和看法。因此可以总结出英语重视形合,分属印欧语系, 汉语注重意合,分属汉藏语系,形合的特点注重外在之间的形式连接,句子多用词语连接。而意合多注重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在英汉互译中 显得十分明显。就形合和意合两个特征来讲,英语注重词语的形态变化以及句子之间的结构规范,注重语句之间的连接,关注于语法,结构明显。而汉语注重语用功能,词语没有形态的变化,语言的结构松散,侧重于语义的表达,语法结构不明显。 二、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差异原因 语言形成的条件十分复杂,影响因素也是多重的,对于语言的研究人们主要是从文化、 社会背景。历史、宗教等因素进行研究。英语国家和中国所受的文化熏陶和思想传统等各方

翻译形合与意合

翻译形合与意合

1. All was cleared up some time later when news came from a distant place that an earthquake was felt the very day the little copper ball fell. 2. 介词。介词包括单介词(如 with, to, in, of, about, between, through)、合成介词(如inside, onto, upon, within, without, throughout)和成语介词(如 according to, along with, apart from, because of, in front of, on behalf of, with regard to).据G..Curme 统计,英语各类介词共约定俗成85个。介词是英语里最活跃的词类之一,是连接词、语或从句的重要手段。R. Bander 指出:“A preposition may be defined as a connecting word showing the relation of a noun or substitute for a noun to some other word in the sentence. …Prepositions appear constantly in English speech and writing. …Over ninety percent of preposition usage involves these nine prepositions: with, to, from, at, in, of, by, for and on.”英语造句几乎离不开介词,汉语则常常不用或省略介词: 1) The many colors of a rainbow range from red on the outside to violet on the inside. 3. 其他连接手段,如形态变化形式,包括词缀变化,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形态变化(如性、数、格、时、体、语态、语气、比较级、人称等)及其保持前后一致的关系,广泛使用代词以保持前后响应的关系,以及使用“it”和“there”作替补词起连接作用等等。英语常常综

英汉的形合与意合之别

摘要: 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组织和表达方式本质差别在于汉语以意合为主,英语以形合为主。这种差异根源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即东方综合,西方分析。对比两种语言各自的形合手段与意合特征可以发现:英汉语中形合与意合的使用是量的、而非质的差别。 关键词:形合;意合;思维方式;形合手段;意合特征。 0、导言: 全世界共有几千种语言,它们都是以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思想的,这一点是共同的;至于这两方面如何结合,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它们的发音特点、语法结构等特征,可以归并成类,称为语系。其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 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具有用声调来区别意义的特点。(陈炎,2007)把一些相关连的语意表达片断粘合在一起而很少用关联词,就构成了句子,因此汉语的句子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句型。相比较而言,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则是一种拼写文字,靠词尾,前后缀(用一定的字母组合)、连接词等来产生语法形式,表示各种语言关系,非常重视结构上的完整和表达的科学性、逻辑性。英语的最基本表达结构是句子,并遵循严格的结构模式--句型。简而言之,英语强调的是形式上紧密结合,汉语强调的则是意义上紧密结合。通过以下举例对比,汉英表达上的这种差异可见一斑: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o秋思》)"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中国古诗词充分利用了汉语的意合手法,了了数笔,不用一个动词,仅通过几个意象的简单罗列便使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画面跃然纸上,语句的简练达到了极致。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ould not die in vain-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new birth of freedom-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world. (Abraham Lincoln Gettysburg Address)在此句中,动词"resolve"的三个并列宾语,分别用"that"与"and" 等语法手段连接以体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种差别,在语言学上被称作意合与形合。有语言学家宣称: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组织和表达方式上最大也是最本质的差别就是汉语以意合(Parataxis)为主,英语以形合(Hypotaxis)为主。《美国传统词典》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分别是: Hypotaxis: the dependent or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 or relationship of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 Parataxis: the juxtaposition of clauses or phrases without the use of coordinating or subordinating conjunctions. 换言之,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来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为形合;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与逻辑顺序而实现的连接为意合。 1、对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的哲学解释 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表达方面的这种显著差异,根源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民族对同一客观事物常有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表现在:"西方分析,东方综合"。所谓"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许多部分,越分越细。其优点在于能够比较深入地观察事物的本质。但也有缺点: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谓"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事物的联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周志培,2003) 以西医与中医的差别为例:西医见病不见人,把人当成机器一样的来分析、研究、拓展,依据铁定的诊断标准,按照既定的流程来诊治;中医则不同,中医是见人不见病,认为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人与宇宙万物是和谐统一的,依据阴阳五行经脉理论,讲究辩证施治,甚至要因时因地因人治宜,可能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再如绘画艺术:中国画讲求气韵,意趣,

形合、意合与翻译

形合、意合与翻译 万江波 提要: 形合和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的重要区别特征,汉语以意驭形,而英语则以形制意。由于语言与思维模式之间相互制约,西方形式逻辑的思维模式要求语言倚赖于各种连接手段承上启下。而汉民族重内省和体悟,不重逻辑,因而语言简约、意义模糊。一般来说,在译英为中时应以表“意”为核心进行遣词造句;译中为英时应先确定适当的“主谓”主线,再梳理脉络。关键词: 形合;意合;思维模式 ? 1. 形合和意合的概念 众所周知,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它们在发音、构词法、句法、修辞形式以及谋篇布局方面都有各自的规律和特点,两者之间虽不乏相通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Eugene A. Nida说过,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莫过于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之分了(1982)。 “形合”和“意合”是已故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译。形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syntactic devices)或词汇手段(lexical devices)。意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semantic connection)”(方梦之,2004)。印欧语言重形合,语句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或各种语言连接手段,以表示其结构关系。汉语重意合,句中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少用连接语,所以句法结构形式短小精悍。 例如:The boy had his breakfast and went off to school.(男孩吃过早饭上学去了。)这里英文中“his”跟“The boy”前后照应、相互攀连,“and”将两个承接的动作衔接起来,是英文形合的手段。如果翻译时过于拘泥于原文的形合语言,译文会显得冗余累赘和拘谨(“男孩吃过他的早餐,然后上学去了”) ,而汉语里“吃过早饭上学去”两个连贯的动作显得很紧凑。 再如雪莱在《西风颂》中的名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里英文中的“If”就表现了从句与主句之间“假设-判断”关系,而汉语译文则没有采用任何连接词语,并不显得突兀,反而更觉一气呵成、余音绕梁。 简言之,“形”是英文行文必不可少的要素,而汉语的句子铺排则以“意”为核心。 ? 2.形合、意合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比较 著名翻译家、散文家孙家晋曾说过,“西文像树上分出枝桠,中文如铜钿串在一起。”1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印欧语言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有人称之为线性的语言,其句法以主谓结构为中轴线;如果有宾语或补语成分,可在主线上延伸;定语及状语成分则以枝桠的形式构成分支线,并通过关联词与主轴线相接。这种树状结构由于主谓结构形成了对“全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挈性结构主轴”(刘宓庆,1990),因而各支的脉路都一目了然,枝枝桠桠都必有归宿。如果把句的结构比喻成一棵树,那么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彼此关联、相得益彰,构成了密密挨挨的树林。 由此可见重形合的印欧语言是一种非常强调外在逻辑形式的文字,从句法到篇章都强调演绎和推理。有了逻辑的语言就有逻辑的思维,有了逻辑的思维反过来也会有更为逻辑的语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形式逻辑的三要素——概念、判断和推理,总结了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归纳法和演绎法,并创立了演绎推理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亚里士多德相信,一切演绎的推论如果加以严格地叙述都是三段论式的。现代西方的自然科学与人文哲学的研究都证实了它们是以“三段论”为基础而衍伸出来的各种领域学科,而逻辑性成了西方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西方思维传统注重分析和实证,在论证和推演

从形合与意合看英汉语思维的差异与互译

从形合与意合看英汉语思维的差异与互译 王祥兵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外语系 中国人信奉强调天人合一的民族根性,使中国人顺从“天意”,崇尚古人古文,重形象和悟性思维,重归纳推理,重暗示含蓄,重言简意赅,重以史为鉴,轻空谈假想的思想哲学。因此中国人不习惯于西方文化的那种逻辑和分析,而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于世。就思维定势而言,直觉的整体性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特征。中国人的这一切思维特征可以说都融进了汉语的“意合”当中。 3. 从形合与意合的角度看英汉语句子之间的翻译转换 根据上面分析的英汉语在形合、意合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在进行两者之间的翻译转换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贾玉新,1997:411-418) 3.1 树形结构与线形结构之间的转换——思维模式之间的转换 英语句子一般总有一定的框架,句子的主谓结构是全句的出发点,其它修饰、限制、补充等附加成分好似主干上的旁支,借助各种关联词进行空间搭架构成一种树形结构。英语句子在表达复杂一些的意思时,主要通过增加结构层次,旁支延伸,叠床架屋的办法,是一种空间构型的复杂化。 而汉语句子则没有一定的主谓框架限制,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词的区别,有可能几个动词结构连用,或几个名词性短语连续铺排,节奏简洁明快。汉语句子在表达一些复杂意思时,一般是按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层层铺开,形成连贯铺排之势,这说明汉语句子结构是线型的。 两种语言在类型上的差别其实也就是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表现在句型上,英语习惯于形式的,带有一定语法框架的表达,而汉语习惯于按时间顺序和事理逻辑原则连贯铺排的表达。概而言之,英语的造句心理是一种“焦点式”,句子的主谓结构,尤其是谓语动词,是全句的焦点,其它成分的配置都要根据主谓框架而定。而汉语的造句心理则是一种“散点式”,一个个句读段按时间或事理逻辑铺排,没有一定的框架限制。 根据以上英汉句子结构的根本差异,在英汉互译中就要注意使译语各句子符合其自身的思维模式,译成汉语时要注意不可拘泥于原文的层次结

翻译形合与意合

翻译形合与意合 所谓形合(hypotactic),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所谓意合(paratactic),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 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一、英语的形合法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句,注重显性接应,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用得十分频繁: 1. 关系词和连接词。关系词包括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如who, whom, whose, that, which, what, when, where, why, how 等, 用来连接主句和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或表语从句。连接词包括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如and, or, but, yet, so, however, as well as, (n)either…(n)or…及when, while, as, since, until, so…that, unless, lest 等,用来连接词、词组、分句或状语从句。英语造句几乎离不开这些关系词和连接词,汉语则少用甚至不用这类词,如: 1. All was cleared up some time later when news came from a distant place

that an earthquake was felt the very day the little copper ball fell. 2. 介词。介词包括单介词(如with, to, in, of, about, between, through)、合成介词(如inside, onto, upon, within, without, throughout)和成语介词(如according to, along with, apart from, because of, in front of, on behalf of, with regard to).据G..Curme 统计,英语各类介词共约定俗成85个。介词是英语里最活跃的词类之一,是连接词、语或从句的重要手段。R. Bander 指出:“A preposition may be defined as a connecting word showing the relation of a noun or substitute for a noun to some other word in the sentence. …Prepositions appear constantly in English speech and writing. …Over ninety percent of preposition usage involves these nine prepositions: with, to, from, at, in, of, by, for and on.”英语造句几乎离不开介词,汉语则常常不用或省略介词: 1) The many colors of a rainbow range from red on the outside to violet on the inside. 3. 其他连接手段,如形态变化形式,包括词缀变化,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形态变化(如性、数、格、时、体、语态、语气、比较级、人称等)及其保持前后一致的关系,广泛使用代词以保持前后响应的关系,以及使用“it”和“there”作替补词起连接作用等等。英语常常综合运用上述的关系词、连接词、介词、以及其他连接手段,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筑成长短句子,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如: 1)He boasts that a slave is free the moment his feet touch British soil and he sells the children of the poor at six years of age to work under t

英汉互译中的形合与意合

英汉互译中的形合与意合 摘要:本文从形合意合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了对比。通过例句证明了英语重形合而轻意合,汉语重意合而轻形合的特点,并且分析了形合与意合形成的原因及区别的表现和辩证关系,最后指出了这种区别对翻译的影响。关键词:形合,意合,语境 一、形合与意合的概念 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是语言表现法。形合是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意合是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形合”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意合注重意义上的连贯。 二、英汉语形合、意合的成因 形合指的是词与句子的组合主要是通过显性的形态标志体现出来的,当形态标志不充分的时候,还可以用其他语法手段来显示词组、句子、句群中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意合指的是语言中词与词、句子和句子的组合主要是凭着语义上的关系和联想达成的。词语句子的组合往往在外部形态上没有明显的标志,交际双方能够在一定的语境下依据自己的语感,对语句做出正确的语义解码。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形合和意合兼而有之的,没有一种语言会是纯形合或纯意合的语言,所不同的 只是它们表现趋势上的差异。形合和意合两种手段通常都存在于一种语言中.在汉英双语对比中,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①在言语交际层面上,说汉语的人能够依靠汉语话语对上下文包括情景上下文[包括情景上下文(situational context)语境(linguistic context)]强烈承继性来进行交际,而一旦这种交际能够顺利进行,言语交际双方就可以不求话语语句的形式完备,说出一些言简意赅、"残缺不全"的句子来。这些独特的"汉语精神"和英语对应表达方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相比汉语而言,它有较丰富的形态标志,有较鲜明的词类分别。句子以限定动词为中心,各种语法范畴在英语中都有全面体现。英语话语交际中句法形式要求比较严格。 陈宏薇的看法是:"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一个句子可由好几个短句组成,它们之间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无需形式上的粘连;对比之下,英语句子往往要求用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将句子成分连成一个意义与形式珠联璧合的整体. ② 三、英汉语形合、意合的表现 汉语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汉语的意合法往往通过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紧缩句等来实现语义连贯。 例1: 1)吃苹果 to eat an apple 2)吃食堂 to have one's meal in the mess 3)吃了一嘴油 to be left with the oil or grease on one's mouth after a meal 例2: 1) 吃素 to abstain from eating meat 2) 吃劳保 to live on pension 3) 吃老本 to live off one's past gains 从例1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语词组的形式制约很弱。三个例词都是动宾结构,但只有"吃苹果"是支配式的。"吃食堂"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吃了一嘴油"表示动作的结果。在形态丰富的语言里,这三个例词的不同语义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的语法形式如"格"的变化形式表现出来。在英语中则用虚词"in", "with", "on"体现出各自的语义特点。从例2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汉语语词组合的随意性和简洁意合的特点,与之对等的英语译文则需借助虚词来明确词语间的关系或用意。相比之下,英语的表达因此也显得繁琐,有失简约。 从句子分析的角度来说,汉语也是一种形式制约比较弱的语言。"汉语的语义结构,通常采用一种直接反映思维程序的对接是直接组合,十分简约"(刘宓庆,1991)。汉语的主语提挈功能很弱,语法结构常常寓于语义结构之中。我们从下面的三组例句说明上面的观点。 例3: 1)昨晚抓住了三个小偷。

英汉对比:形合与意合

---------------------------------------------------------------最新资料推荐------------------------------------------------------ 英汉对比:形合与意合 英汉对比之形合与意合 1/ 19

形合与意合 (Hypotactic vs. Paratactic)? 形合(Hypotactic)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The dependent or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 or relationship of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Example: I shall despair if you don’t come.? 意合(Paratactic)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The arranging of clauses one after the other without connectives show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The World Book Dictionary) Example: 大雨倾盆,河水泛滥,冲毁了很多民房。

---------------------------------------------------------------最新资料推荐------------------------------------------------------ 英语的形合法英语造句多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注重显性接应(overt cohesion),重形式,重结构。 相对汉语而言其连接手段和形式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使用频率极高。 1. 关系词和连接词关系词:who, whom, whose, that, which, what, when, where, why etc. 连接主从句。 连接词:and, or, but, because, so, however, as well as, either…or…, as, since, until, unless, so…that…etc. 连接词、词组、分句或状语从句。 3/ 19

英汉语翻译的形合与意合-印(DOC)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一) 英语是一种非常讲究语法的语言,而语法关系则通过一定的外显形态标记来表现;而中文则不用形态变化,靠词序、虚词、上下文关系等来表达语法关系。正如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欧化的语法”一章中说:中国话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须;西文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 如: 他正在看这本书。He is reading this book. 他已经看了这本书。He has read this book. 这个例子比较简单,很多同学对此已经比较熟悉了,但是在写作中却经常有同学在这些方面错误不断。 在汉语里,句子和句子之间通过内在的意义而非形式的逻辑关系来连接,因此常常省略连词、代词等成分。如: 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汉语中,连接手段是非必须的,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全句整体来判断出词语前后隐含的关系。而在英文中,这种隐含的关系必须被“显性”化。如: 他买了台电脑,花了六千块。 就绝对不能写成:He bought a computer, spent 6000 yuan. 而必须写成:He bought a computer which cost him 6000 yuan.或He spent 6000 yuan on a computer. 他今天没来,妈妈住院了。 就不能写成:He is absent today, mother is ill. 而要写成:He is absent today because his mother is hospitalized. 这种只求“意思”不讲“形式”的句子在汉语里比比皆是,如: 我们换个地方,教室正在上课呢! 现在很饿了,我们去吃食堂! 十块钱一下子就花光了! 如果不考虑英汉的差别,直接按照中文思维写出:We change a place,the classroom is having a class./ Now is hungry, we go to eat the dining hall./Ten yuan spends finished. 之类则要闹出大笑话来。 英语前重心,汉语后重心 先来看一个例子,一封来自学员的E-mail: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其应用审批稿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 合及其应用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及其应用 摘要:英汉语言中形合与意合是句法和语法中十分重要的两个概念。这种差异体现在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短语、句子等方方面面。关键词:形合;意合;形式 Abstract:Hypotaxis?and parataxis are two important concepts in syntax and grammar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This difference reflects on the vocabulary ,phrase and sentence and other aspect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Keywords:h ypotaxis?; parataxis;form 一.引言 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其着作《译意》(Translating Meaning)译书中所指出的“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意合与形合的对比。”在英汉语篇中,意合与形合是语篇组织上最为常用的手段。汉语是意合语言,所谓意合是指句子的各个组成成分之间如词语与词语之间、词语和分句之间不使用语言形式手段来连接,而是通过词语以及分句的含义来表达句中存在的语法、句法含义以及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被称作“流水句”,呈现出“波浪形”;所谓形合,是指英语句子中的各个组成成分—如词语和分句之间以及词语和词语之间通过显着的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来连接,句子的组成成分处于主从关系中,可以在不同的位置插入各种从属结构,抽丝剥茧,层层展开。因而,具有明显的层次

从英汉思维的差异看形合与意合的转换

从英汉思维的差异看形合与意合的转换 从英汉思维的差异看形合与意合的转换[文学语言学研究] 梁素文约5139 字 摘要: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体现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内容。在 具体的英汉互译中,译者必须充分意识到形合和意合在译文中的具体转换,同时还要考虑到 思维方式在翻译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本文以刘士聪教授的《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中 的部分文章为例,具体地论证思维方式在形合和意合转换中的作用和影响,以期为英汉互译 提供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英汉思维形合意合翻译 1.引言 翻译家M.S.Peden 认为,翻译是一项“破旧立新”的“重建事业”,而译者就是承担“重 建工程的建筑师”——得首先打破原文的外形结构,然后在按译语的表达习惯组词成句(转 引自张增健,1998)。英汉作为两种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必然会带来文化上的差异。这两种 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各自的语言中,虽然使汉语和英语各具民族特色,但是不能忽视的是 由于思维的差异性,给翻译带来了诸多不便。比如词汇缺失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概括来说, 汉语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的”、“辩证的”、“形象的”、“主观的”、“模糊的”。而英语的思维方 式是“具体的”、“分析的”、“抽象的”、“客观的”和“精确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 意识到思维方式所起的作用,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合和意合的简单转换。思维方式虽有其共 同之处,但是其中的差异之处还要译者多加留意,以免带有“翻译腔”和“欧化”的倾向。 所以张增健(1998)其文章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要为自己的翻译处理争取到更多的周旋、 舒展的活动空间,而不致于被“脚镣”铐死。 2.英汉思维方式简略 任何民族的思维模式都是在长期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转引 自乔小六,2007)。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它

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成因及对比分析

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成因及对比分析 李晶 摘要: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对比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结构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英汉语言形合和意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不断加深,人们对英汉语言形合和意合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内涵、成因的分析,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特征。 关键词:英汉语言;形合;意合;成因;对比 英语形合和汉语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最重要的区别特征,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提出汉语里多用意合,联接成分并非必须,西方多用形合法,联接成分不可或缺。英汉语言的形合和意合一直都被视为语言学界研究的重点,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其特征也存在着显著差别。 一、形合与意合的内涵 (一)形合与意合。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他的《中国语法理论》中首次提出形合和意合两个概念,并将其作为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形态。形合和意合中的“合”也就是排列、组合的意思,是语言符号组织的基本方式。形合和意合的含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广义上来讲,形合主要是指的是句子的形态组合,能够借助一定的形式组成完整的句法,主要包括词组标记、语法范围标记以及词类标记等。狭义上的形合主要是利用词汇的手段,句子的形式主要借助一些连接词进行连接并组成句子,进而形成完整的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形合注重形式的变化和组合,注重句子外在结构的完整和规范,以外在的形式表达句子的意义。意合从广义上来讲,主要是不运用任何外在的形式或者词语的形态构成语言的表达意义,注重句子内在的逻辑表达和含义,词语和分句之间的连接不借助任何的形式和手段。从狭义上讲,意合注重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上下语句之间的含义,通过句子之间的含义构成完整的语句含义,使得句子语义连贯。意合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句子之间的隐性连接,注重语义之间的内部联系和语用功能,注重以意统形态。概括来说也就是形合注重语法结构和功能,注重语句之间的形式连接,而意合注重无形的语义连接句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注重句子的内在含义。 (二)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一直在语言界作为研究的重点。英语和汉语从语系分属的角度来看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者语言的语系不同进而也决定了两种语言的差异较大。形合和意合作为英语和汉语句式结构和行文的重要方式。汉语注重意合和英语注重形合是汉语和英语两大语系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所在。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这样解释汉语和英语两大语言之间的差异:汉语句式的组合多采用的是意合法,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复合句式。英语语言中的意合作为一种变态,在汉语中却是一种常态。美国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学家Nida曾经指出,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结构上最大的区别在于英语注重形合,而汉语注重意合。因此可以说明了语言学家们对英语和汉语的形合意合研究持有相同的意见和看法。因此可以总结出英语重视形合,分属印欧语系,汉语注重意合,分属汉藏语系,形合的特点注重外在之间的形式连接,句子多用词语连接。而意合多注重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在英汉互译中显得十分明显。就形合和意合两个特征来讲,英语注重词语的形态变化以及句子之间的结构规范,注重语句之间的连接,关注于语法,结构明显。而汉语注重语用功能,词语没有形态的变化,语言的结构松散,侧重于语义的表达,语法结构不明显。 二、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差异原因 语言形成的条件十分复杂,影响因素也是多重的,对于语言的研究人们主要是从文化、

英汉语言比较之一:形合与意合

英汉语言比较系列之一 综合语(synthetic)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拉丁语、德语及古英语等都属于综合语。分析语(analytic)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现代英语是从古代英语发展出来的,仍然保留着综合语的某些特征,但是也具有分析语的特点:有形态变化,但不象典型的综合语那么复杂;词序笔汉语灵活,但相对固定;虚词很多,用得也相当频繁。因此,现代英语属于综合-分析语(synthetic- analytic language)。从语源(Etymology)观来说,英语属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汉语则属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 一:形合与意合: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短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overt-cohesion),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cohesive ties)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用得十分频繁。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covert-coherence),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汉语介词数量少,大约30个,大多从动词“借”来的。) 1)When I try to understand what it is t hat prevents so many Americans from being as happy as one might expect, 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two causes, of which one goes much deeper than the other. (关系词和连接词) 为什么如此众多的美国人不能如想象中那样幸福呢?我认为原因有二,而两者之间又有深浅之分。 2)He had a disconcerting habit of expressing contradictory ideas in rapid succession. 他有一种令人难堪的习惯:一会儿一个看法,自相矛盾,变化无常。(介词)3)He boasts that a slave is free the moment his feet touch British soil and he sells the children of the poor at six years of age to work under the lash in the factories fo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