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教案:极限的概念及其运算

高一数学教案:极限的概念及其运算
高一数学教案:极限的概念及其运算

极限的概念及其运算 重难点归纳

1 学好数列的极限的关键是真正从数列的项的变化趋势理解数列极限

学好函数的极限的关键是真正从函数值或图象上点的变化趋势理解函数极限 2 运算法则中各个极限都应存在 都可推广到任意有限个极限的情况,不能推广到无限个 在商的运算法则中,要注意对式子的恒等变形,有些题目分母不能直接求极限 3 注意在平时学习中积累一些方法和技巧,如

)1|(|0lim ,0)1(lim

<==-∞→∞→a a n n n n

n

????

?

????><==++++++--∞→时当不存在时当时当l k l k l k b a b x b x b a x a x a l l k k k n ,,0,lim 0

1

1

10110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已知lim ∞→x (12

+-x x -ax -b)=0,确定a 与b 的值

命题意图 在数列与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中,都有应遵循的规则,也有可利用的规律,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因而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的这种能力 也就是本知识的系统掌握能力 知识依托 解决本题的闪光点是对式子进行有理化处理,这是求极限中带无理号的式子常用的一种方法

错解分析 本题难点是式子的整理过程繁琐,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出错 技巧与方法 有理化处理

b ax x x b ax x x b ax x x x x +++-+-+-=--+-∞

→∞

→1)()1(lim

)1(lim 22

22

b

ax x x b x ab x a x +++--++--=∞

→1)

1()21()1(lim

2222

要使上式极限存在,则1-a2=0, 当1-a2=0时,

1)

21(1)21(1111)21(lim 1)1()21(lim 22

2

22=++-++-=+++--++-=+++--+--=∞→∞→a ab a ab a

x b x

x x b ab b ax x x b x ab x x 由已知得上式 ∴

?????=++-=-01)21(012a ab a 解得??

??

?-==211b a

例2设数列a1,a2,…,an,…的前n 项的和Sn 和an 的关系是Sn=1-ban -n

b )1(1+,其中b 是与

n 无关的常数,且b ≠-1

(1)求an 和an -1的关系式;

(2)写出用n 和b 表示an 的表达式;

(3)当0<b <1

时,求极限lim

∞→n Sn

命题意图 历年高考中多出现的题目是与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 项和Sn 等有紧密的联系 有时题目是先依条件确定数列的通项公式再求极限,或先求出前n 项和Sn 再求极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知识依托 解答本题的闪光点是分析透题目中的条件间的相互关系

错解分析 本题难点是第(2)中由(1)中的关系式猜想通项及n=1与n=2时的式子不统一性 技巧与方法 抓住第一步的递推关系式,去寻找规律

解 (1)an=Sn -Sn -1=-b(an -an -1)-1

)1(1

)1(1-+++n n b b

=-b(an -an -1)+n

b b )1(+ (n ≥2) 解得an=1

1)1(1+-+++n n b b a b b (n ≥2) 代入上式得

把由此猜想2

11132111

323212

13212221

22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2(b b

a b b b b b a b b a b b b b a b b b b b b b a b b b b b b

b a b b b b b a b b b b a b b

a b ba S a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

++++++

+=+++++=+++++++=++++=++++++=∴+=∴+-

-==+--+-+--+-+-

),

1()11(1)()1(11)1(1

)1)(1(1)1(11)3()

1(2)

1()1)(1()1(1

1111

1

1

1

2≠+---+-=+-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a S b n b b b b b b b b b a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

1lim ,0)11(

lim ,0lim ,10=∴=+=<<∞→∞

→∞

→n n n

n n n S b b b 时

例3求11

22lim +-∞→++n n n n n a a

1

1

1

121()21:22,;lim lim 22()n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解当或时

1

1

1()212222,;lim lim 24

2()2n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

++-<<==++当时

111

212321

2,;lim lim 262n n n n n n n n a a a --+-→∞→∞+?===+?当时

2,a =-当时

1111111

11

12221

()2(2)22232622(2)22323()2222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a a n ----+++--+?-+-==-?+-+?+?==?++-+??==-??--为奇数为偶数

学生巩固练习

1 an 是(1+x)n 展开式中含x2的项的系数,则

)111(

lim 21n

n a a a +++∞

→ 等于

A 2

B 0

C 1

D -1

2 若三数a,1,c 成等差数列且a2,1,c2又成等比数列,则n

n c a c a )(

lim 2

2++∞

→的值是( )

A 0

B 1

C 0或1

D 不存在

3

)

(lim x x x x n -+++∞

→ =_________

4 若)

12(lim 2

nb n n a n --+∞

→=1,则ab 的值是_________

5 在数列{an}中,已知a1=53,a2=10031,且数列{an+1-101an}是公比为21

的等比数列,数列

{lg(an+1-21

an}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Sn=a1+a2+…+an(n ≥1),求lim

∞→n Sn

6 设f(x)是x 的三次多项式,已知a x x f a x x f a n a n 4)(lim 2)(lim

42-=-→→=1,试求a x x f n 3)

(lim

-∞→的值 (a 为

非零常数)

7已知数列{an},{bn}都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公式分别为p 、q,其中p >q,且p ≠1,q ≠1,

设cn=an+bn,Sn 为数列{cn}的前n 项和,求1

lim -∞→n n

n S S 的值

8 已知数列{an}是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d ≠0且a1=0,bn=2

n

a (n ∈N*),Sn 是{bn}的前n 项

和,Tn=n n b S (n ∈N*)

(1)求{Tn}的通项公式; (2)当d >0

时,求lim

∞→n Tn

参考答案

1 解析

)1

11(21,2)1(C 2n

n a n n a n n n --=∴-=

=,

2

)1

1(2lim )111(

lim 21=-=+++∴∞→∞

→n

a a a n n n

答案 A

2 解析

???=+=+???=+=+???==+62

22 ,122

22222c a c a c a c a c a c a 或得 答案 C

二、3 解析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

→lim

)(lim

.211

11111lim

2

3

=++

++

=+∞

→x x

x x

答案 21

4 解析

原式=

1

12)2(lim

12)12(lim

2

2

22222

2222=+-+-+-=+-+--+∞

→∞

→nb

n n a a n a n b a nb

n n a b n n n a n n

???==??????=+=-4221

20222b a b b a ∴a ·b=82 答案 82

5 解 (1)由{an+1-101an}是公比为21的等比数列,且a1=53,a2=10031

,

∴an+1-101an=(a2-101a1)(21)n -1=(10031-53×101)(21

)n -1=1

121)21(41+-=n n , ∴an+1=101

an+1

21+n

又由数列{lg(an+1-21

an)}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且首项lg(a2-21a1)=lg(10031-21×53

)=-2, ∴其通项lg(an+1-21

an)=-2+(n -1)(-1)=-(n+1), ∴an+1-21an=10-(n+1),即an+1=21

an+10-(n+1) ②

①②联立解得an=25[(21)n+1-(101

)n+1]

(2)Sn=

]

)10

1()21([25111

11∑∑

==++=-=n k n k k k n

k k a

911

]1011)61(211)21

([25lim 22=

---=∴∞→n n S

6 解 由于a x x f a x 2)(lim

2-→=1,可知,f(2a)=0

同理f(4a)=0 ②

由①②可知f(x)必含有(x -2a)与(x -4a)的因式,由于f(x)是x 的三次多项式,故可设f(x)=A(x -2a)(x -4a)(x -C),这里A 、C 均为待定的常数,

,

1))(4(lim 2)

)(4)(2(lim ,12)(lim

222=--=----=-→→→C x a x A a

x C x a x a x A a x x f a x a x a x 即由1)2)(42(=--C a a a A 得,即4a2A -2aCA=-1

同理,由于a x x f a x 4)

(lim

4-→=1,得A(4a -2a)(4a -C)=1,即8a2A -2aCA=1

由③④得C=3a,A=221a ,因而f(x)= 2

21a (x -2a)(x -4a)(x -3a), 21

)(21)4)(2(21lim 3)(lim

2

2

33-=-??=--=-∴→→a a a a x a x a a x x f a x a x 1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

1(1)1(1)

1(1)1(1)1(1)1(:.7----------+------+-=

--+

----+

--=

--+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q p b p q a p b q a q p b p q a p b q a q

q b p p a q q b p p a S S q q b p p a S 解

由数列{an}、{bn}都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知p >0,q >0

.

1

)1(00)1(01))(1(1)1()

1()1())(1()1()1()1(lim

)1()1()1()1()1()1()1()1(lim lim 1111111

111

1111

11

11111111p p q a q a p p q p b p q a p

p b q a p q p b q a p p b q a p q p b p q a p b q a p q p b p q a p b q a S S p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时当当p <1时,q <1,

lim lim lim lim 1

1====-∞

→∞

→-∞

→∞

→n n n n n n n n q q p p

1

lim

1

=∴-∞→n n

n S S

8 解 (1)an=(n -1)d,bn=2

n

a =2(n -1)d

Sn=b1+b2+b3+…+bn=20+2d+22d+…+2(n -1)d

由d ≠0,2d ≠1,∴Sn=d

n

d 21)2(1-- ∴Tn=nd

d

n nd d n d n

d n n b S 2221221)2(1)1()1(--=--=--

(2)当d >0时,2d >1

122121101211

)2(1

lim )2()2()2(1lim 2221lim lim 1)1(-=--=--=--=--=∴∞→-∞→-∞→∞→d

d d d n

d n n

d n d n

d n nd d n nd n n n T

课前后备注

高中数学《函数的极限(一)》教案

课 题:2.3函数的极限(一) 教学目的: 1.理解当x →+∞,x →-∞,x →∞时,函数f (x )的极限的概念. 2.从函数的变化趋势,理解掌握函数极限的概念. 3.会求当函数的自变量分别趋于+∞,-∞,∞时的极限 教学重点:从函数的变化趋势来理解极限的概念,体会极限思想. 教学难点:对极限概念如何可从变化趋势的角度来正确理解.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数列极限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当项数n 无限增大时,无穷数列}{n a 的项n a 无限趋近于.....某个常数a (即n a a -无限趋近于0),那么就说数列}{n a 以a 为极限,或者说a 是数列}{n a 的极限.记作lim n n a a →∞ =,读作“当n 趋向于无穷大时,n a 的极限等于a ” “n →∞”表示“n 趋向于无穷大”,即n 无限增大的意思n a a →∞ =有时也记作:当n →∞时,n a →a . 理解:数列的极限的直观描述方式的定义,只是对数列变化趋势的定性说明,而不是定量化的定义.“随着项数n 的无限增大,数列的项a n 无限地趋近于某个常数a ”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数列的项a n 趋近于a 是在无限过程中进行的,即随着n 的增大a n 越来越接近于a ;另一方面,a n 不是一般地趋近于a ,而是“无限”地趋近于a ,即|a n -a |随n 的增大而无限地趋近于0. 2.几个重要极限: (1)01lim =∞→n n (2)C C n =∞→lim (C 是常数) (3)无穷等比数列}{n q (1

(完整版)《数列的极限》教学设计

《高等数学》——数列极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A 、【课前准备】1、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本节内容。 2、分组: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教师需要做好协调工作,确保每位学生都参加。 B 、【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填写教学日志,教材、用具准备等(2分钟) C 、【复习回顾】 数列的定义(2分钟) D 、【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接下表 教师活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 结合实际,情景导入(时间4分钟) 导入1、战国时代哲学家庄周所著的《庄子·天下篇》引用过一句话:“一 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也就是说一根长为一尺的木棒,每天 截去一半,这样的过程可以无限制地进行下去 导入2、三国时的刘徽提出的“割圆求周”的方法.他把圆周分成三等分、 六等分、十二等分、二十四等分、··· 这样继续分割下去,所得多边形的 周长就无限接近于圆的周长. 教师引入:不论是庄周还是刘徽,在他们的思想中都体现了一种数列极 限思想,今天我们来学习数列极限。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没体会到情景导入的目的,教师最后要总结导入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二)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时间9分钟) 1.提出问题:分析当无限增大时,下列数列的项的变化趋势及共同特征. (1)1,21,31,41…n 1 …递减 (2)递增 (3)摆动 学生参 与,思 考,感 受 学生参 与,思 考 问题,在 老师的引 导下对数 列极限知 识有一个 形象化的 了解。 通过讨 论,学生 了解以研 究函数值 的变化趋势的观点研究无穷数列,从而体会发现数列极限的过程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周和刘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并使他们对数列极限知识有一个形象化的了解。同时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使学生更好的承上启下。 (一)概念探索阶段”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由于注意到学生在开始接触数列极限这个概念时,总是以静止的观点来理解这个描述变化过程的动态概念,总觉得与以

【精品】高中数学新课 极限 教案 (9)

课题:2.4极限的四则运算(二) 教学目的:掌握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并会求简单的数列极限的极限 教学重点:运用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求极限。 教学难点:数列极限法则的运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数列极限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当项数n 无限增大时,无穷数列}{n a 的项n a 无限趋近于.....某个常数a ,那么就说数列}{n a 以a 为极限。记作lim n n a a →∞ =. 2。几个重要极限: (1)01lim =∞→n n (2)C C n =∞ →lim (C 是常数) (3)无穷等比数列}{n q (1

记作:+∞→x lim f (x )=a ,或者当x →+∞时,f (x )→a . (2)当自变量x 取负值并且绝对值无限增大时,如果函数f (x )无限趋近于一个常数a ,就说当x 趋向于负无穷大时,函数f (x )的极限是a . 记作-∞→x lim f (x )=a 或者当x →-∞时,f (x )→a 。 (3)如果+∞→x lim f (x )=a 且-∞ →x lim f (x )=a ,那么就说当x 趋向于无穷大时,函数f (x )的极限是a ,记作:∞→x lim f (x )=a 或者当x →∞时,f (x )→a . 4.常数函数f (x )=c 。(x ∈R ),有∞ →x lim f (x )=c 。 ∞→x lim f (x )存在,表示+∞→x lim f (x )和-∞→x lim f (x )都存在,且两者相等.所以∞→x lim f (x )中的∞既有+∞,又有-∞的意义,而数列极限∞ →x lim a n 中的∞仅有+∞的意义

高中数学新课 极限 教案

课 题:2.2数列的极限 教学目的: 1. 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 教学重点:会判断一些简单数列和函数的极限 教学难点:数列极限的理解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这节课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数列是否“趋向于”一个常数的讨论中,虽然学生对“趋向于”并没有精确的认识,但是凭借他们的自身的感受,运用“观察”“分析”“归纳”“概括”也能得到一些数列的“极限”的肤浅认识,这是感性认识 数列的极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的通俗定义是:随着项数n 的无限增大,数列的项a n 无限地趋近于某个常数a (即|a n -a |无限地接近于0),它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战国时代哲学家庄周所著的《庄子·天下篇》引用过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也就是说一根长为一尺的木棒,每天截去一半,这样的 过程可以无限制地进行下去(1)可以求出第n 天剩余的木棒长度n a = 1 2n (尺);(2)前n 天截下的木棒的总长度n b =1- 1 2 n (尺) 分析变化趋势. 2. 观察下列数列,随n 变化时,n a 是否趋向于某一个常数: (1)n n a n 12+= ; (2)n n a )3 1(3-=; (3)a n =4·(-1)n -1 ; (4)a n =2n ; (5)a n =3; (6)a n =n n 2)1(1--; (7)a n =(2 1 )n ; (8)a n =6+n 101 二、讲解新课: 1.数列极限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当项数n 无限增大时,无穷数列}{n a 的项n a 无限趋近于.....某个常数a (即n a a -无限趋近于0),那么就说数列}{n a 以a 为极限,或者说a 是

高中数学教案:极限与导数极限的概念

极 限 的 概 念(4月27日) 教学目的:理解数列和函数极限的概念; 教学重点:会判断一些简单数列和函数的极限; 教学难点:数列和函数极限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实例引入: 例:战国时代哲学家庄周所著的《庄子·天下篇》引用过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也就是说一根长为一尺的木棒,每天截去一半,这样的过程可以无限制地进行下去。(1)求第n 天剩余的木棒长度n a (尺),并分析变化趋势;(2)求前n 天截下的木棒的总长度n b (尺),并分析变化趋势。 观察以上两个数列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当项数n 无限增大时,数列的项n a 无限趋近于某个常数A (即A a n -无限趋近于0)。n a 无限趋近于常数A ,意指“n a 可以任意地靠近A ,希望它有多近就有多近,只要n 充分大,就能达到我们所希望的那么近。”即“动点n a 到A 的距离A a n -可以任意小。 二、新课讲授 1、数列极限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当项数n 无限增大时,无穷数列}{n a 的项n a 无限趋近于..... 某个常数A (即A a n -无限趋近于0) ,那么就说数列}{n a 的极限是A ,记作 A a n n =∞ →lim 注:①上式读作“当n 趋向于无穷大时,n a 的极限等于A ”。“n →∞”表示“n 趋向于无穷大”,即n 无限增大的意思。A a n n =∞ →lim 有时也记作当n →∞时,n a →A ②引例中的两个数列的极限可分别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思考:是否所有的无穷数列都有极限? 例1:判断下列数列是否有极限,若有,写出极限;若没有,说明理由 (1)1, 21,31,…,n 1,… ;(2)21,32,43,…,1 +n n ,…;

极限的概念教学设计

《极限的概念》教学设计 公共教学部数学教研室徐小丽 1、教学内容分析 使用教材: 《高等数学应用教程》,许艾珍主编,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8第一版。第一章第二节《极限的概念》。 内容分析: 极限描述性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有感性认识初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形成、培养理性思维能力的过程。极限思想是高等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学习微积分的理论基础。理解极限的概念,对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严密思维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等数学》是学生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科之一,难学是因为高等数学中的抽象思维对学生的巨大考验。极限的概念是学生接触高等数学后遇到的第一个重点,又是难点,更加增加了学习的困难。 理解好极限的概念,对学生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学好高等数学的信心。 教师应注意耐心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用静态的有限量来刻画动态的无限量的方法和过程,充分利用教材的相关例题对概念进行深化,从而加深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3、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以“任务教学法”为主要框架,将教学目标分解成两大学习任务:知识学习任务和实验认知任务,每项任务由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让学生在接受一项项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学习目标,同时每完成一项子任务也能增强学生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教学过程由“任务驱动”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将知识教学内容分为5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为一个知识点,增强学习信心;实验任务分为3个子任务,任务一学会使用极限命令,任务二在实例中体会极限的思想和特点,任务三进一步加深对极限思想的理解,并培养学生通过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数学的热爱;实验任务分组实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良性竞争意识。 极 限 的 概 念 知识任务 实验任务数列的极限 函数极限的概念 简单的函数极限讨论 函数极限存在的充要条件 分段函数在分段点处的极限问题 极限命令的应用 连续计息问题—你能成为百万富翁吗? Koch雪花曲线—一个不可能的结论! 教 学 目 标

极限定义教案

§2.1 数列极限的概念 教学目标:使学生建立起数列极限的准确概念;会用数列极限的定义证明数列极限等有关命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列极限的N ε-定义的清晰概念.会应用数列极限 的N ε-定义证明数列的有关命题,并能运用N ε-语言正确表述数列不以某实数为极限等相应陈述. 教学重点:数列极限的概念. 教学难点:数列极限的N ε-定义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引入新课 三、新课讲授 数列极限 对于这个问题,先看两个个例子: 1.割圆术:求圆面积 “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刘徽 2.古代哲学家庄周所著的《庄子. 天下篇》引用过一句话: “一尺之棰,日 A

取其半,万世不竭”.把每天截下的部分的长度列出如下(单位为尺): 第1天截下 12 , 第2天截下2111 222 ?=, 第3天截下23111 222?=, 第n 天截下1111 222n n -?=, 得到一个数列: 231111 ,,,,,2222 n 不难看出,数列12n ?? ???? 的通项12n 随着n 的无限增大而无限地接近于零. 普通定义:一般地说,对于数列{}n a ,若当n 无限增大时,n a 能无限地接近某一个常数a ,则称此数列为收敛数列,常数a 称为它的极限.不具有这种特性的数列就不是收敛的数列,或称为发散数列. 据此可以说,数列12n ?? ???? 是收敛数列,0是它的极限. 数列{}{}21,1(1)n n ++-都是发散的数列. 需要提出的是,上面关于“收敛数列”的说法,并不是严格的定义,而仅是一种“描述性”的说法,如何用数学语言把它精确地定义下来.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以11n ?? +???? 为例,可观察出该数列具以下特性: 随着n 的无限增大,1 1n a n =+ 无限地接近于1→随着n 的无限增大,11n +与 1的距离无限减少→随着n 的无限增大,1|11|n +-无限减少→1 |11|n +-会任意小,只要n 充分大. 如:要使1 |11|0.1n + -<,只要10n >即可;

高等数学-函数与极限-教案.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教学目的: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式。 2、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 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 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 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教学重点: 1、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 2、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3、极限的概念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4、两个重要极限; 5、无穷小及无穷小的比较; 6、函数连续性及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7、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1、分段函数的建立与性质; 2、左极限与右极限概念及应用; 3、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的应用; 4、间断点及其分类; 5、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应用。 §1. 1 映射与函数 一、集合 1. 集合概念 集合(简称集): 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 用A, B, C….等表示. 元素: 组成集合的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 a是集合M的元素表示为a M.

集合的表示: 列举法: 把集合的全体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例如A ={a , b , c , d , e , f , g }. 描述法: 若集合M 是由元素具有某种性质P 的元素x 的全体所组成, 则M 可表示为 A ={a 1, a 2, ? ? ?, a n }, M ={x | x 具有性质P }. 例如M ={(x , y )| x , y 为实数, x 2+y 2=1}. 几个数集: N 表示所有自然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自然数集. N ={0, 1, 2, ? ? ?, n , ? ? ?}. N +={1, 2, ? ? ?, n , ? ? ?}. R 表示所有实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实数集. Z 表示所有整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整数集. Z ={? ? ?, -n , ? ? ?, -2, -1, 0, 1, 2, ? ? ?, n , ? ? ?}. Q 表示所有有理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有理数集. },|{互质与且q p q Z p q p +∈∈=N Q 子集: 若x ∈A , 则必有x ∈B , 则称A 是B 的子集, 记为A ?B (读作A 包含于B )或B ?A . 如果集合A 与集合B 互为子集, A ?B 且B ?A , 则称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 记作A =B . 若A ?B 且A ≠B , 则称A 是B 的真子集, 记作A ≠?B . 例如, N ≠?Z ≠?Q ≠?R .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 记作?.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 集合的运算 设A 、B 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属于A 或者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并集(简称并), 记作A ?B , 即 A ? B ={x |x ∈A 或x ∈B }. 设A 、B 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既属于A 又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简称交), 记作A ?B , 即 A ? B ={x |x ∈A 且x ∈B }. 设A 、B 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属于A 而不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差集(简称差), 记作A \B , 即 A \ B ={x |x ∈A 且x ?B }. 如果我们研究某个问题限定在一个大的集合I 中进行, 所研究的其他集合A 都是I 的子集. 此时, 我们称集合I 为全集或基本集. 称I\A 为A 的余集或补集, 记作A C . 集合运算的法则: 设A 、B 、C 为任意三个集合, 则 (1)交换律A ?B =B ?A , A ?B =B ?A ; (2)结合律 (A ?B )?C =A ?(B ?C ), (A ?B )?C =A ?(B ?C ); (3)分配律 (A ?B )?C =(A ?C )?(B ?C ), (A ?B )?C =(A ?C )?(B ?C );

数列的极限教学设计

《高等数学》——数列极限 教学过程设计

A 、【课前准备】1、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本节内容。 2、分组: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教师需要做好协调工作,确保每位学生都参加。 B 、【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填写教学日志,教材、用具准备等(2分钟) C 、【复习回顾】 数列的定义(2分钟) D 、【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接下表 教师活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 结合实际,情景导入(时间4分钟) 导入1、战国时代哲学家庄周所著的《庄子·天下篇》引用过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也就是说一根长为一尺的木棒,每天截去一半,这样的过程可以无限制地进行下去 导入2、三国时的刘徽提出的“割圆求周”的方法.他把圆周分成三等分、六等分、十二等分、二十四等分、··· 这样继续分割下去,所得多边形的周长就无限接近于圆的周长. 教师引入:不论是庄周还是刘徽,在他们的思想中都体现了一种数列极限思想,今天我们来学习数列极限。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没体会到情景导入的目的,教师最后要总结导入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二)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时间9分钟) 1.提出问题:分析当无限增大时,下列数列的项的变化趋势及共同特征. (1)1,21,31,41…n 1…递减 (2)递增 (3)摆动 2.解决问题:[共同特征]不论这些变化趋势如何,随着项数的无限增大,数列的项无限地趋近于常数.(即无限地接近于0) 3.强化认识:(学生回答)观察下面三个数列 :分析当n 无限 增大时,下列数列的项 的变化趋势 (1)1, (2)0.9, 0.99, 0.999, 0.9999……… 学生参 与,思 考,感 受 学生参与,思 考 问题,在 老师的引导下对数 列极限知识有一个 形象化的 了解。 通过讨 论,学生 了解以研究函数值 的变化趋 势的观点研究无穷数列,从 而体会发现数列极限的过程 这一阶段 的教学 中,采取 “启发式 谈话法” 与“启发 式讲解法”, 注 意不“一 次到位”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周和刘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并使他们对数列极限知识有一个形象化的了解。同时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使学生更好的承上启下。 (一)概念探索阶段”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由于注意到学生在开始接触数列极限这个概念时,总是以静止的观点来理解这个描述变化过程的动态概念,总觉得与以 前知识相比,接受起来有困难,似乎这个概念是突然产生的,甚至于不明概念所云,故我

高等数学函数及极限教案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教学目的: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式。 2、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 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 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 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教学重点: 1、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 2、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3、极限的概念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4、两个重要极限; 5、无穷小及无穷小的比较; 6、函数连续性及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7、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1、分段函数的建立与性质; 2、左极限与右极限概念及应用; 3、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的应用; 4、间断点及其分类; 5、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应用。 §1. 1 映射与函数 一、集合 1. 集合概念 集合(简称集): 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 用A, B, C….等表示. 元素: 组成集合的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 a是集合M的元素表示为a M. 集合的表示:

列举法: 把集合的全体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例如A ={a , b , c , d , e , f , g }. 描述法: 若集合M 是由元素具有某种性质P 的元素x 的全体所组成, 则M 可表示为 A ={a 1, a 2, ? ? ?, a n }, M ={x | x 具有性质P }. 例如M ={(x , y )| x , y 为实数, x 2+y 2=1}. 几个数集: N 表示所有自然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自然数集. N ={0, 1, 2, ???, n , ???}. N +={1, 2, ?? ?, n , ???}. R 表示所有实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实数集. Z 表示所有整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整数集. Z ={???, -n , ???, -2, -1, 0, 1, 2, ???, n , ???}. Q 表示所有有理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有理数集. },|{互质与且q p q Z p q p +∈∈=N Q 子集: 若x ∈A , 则必有x ∈B , 则称A 是B 的子集, 记为A ?B (读作A 包含于B )或B ?A . 如果集合A 与集合B 互为子集, A ?B 且B ?A , 则称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 记作A =B . 若A ?B 且A ≠B , 则称A 是B 的真子集, 记作A ≠?B . 例如, N ≠?Z ≠?Q ≠?R .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 记作?.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 集合的运算 设A 、B 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属于A 或者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并集(简称并), 记作A ?B , 即 A ? B ={x |x ∈A 或x ∈B }. 设A 、B 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既属于A 又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简称交), 记作A ?B , 即 A ? B ={x |x ∈A 且x ∈B }. 设A 、B 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属于A 而不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差集(简称差), 记作A \B , 即 A \ B ={x |x ∈A 且x ?B }. 如果我们研究某个问题限定在一个大的集合I 中进行, 所研究的其他集合A 都是I 的子集. 此时, 我们称集合I 为全集或基本集. 称I\A 为A 的余集或补集, 记作A C . 集合运算的法则: 设A 、B 、C 为任意三个集合, 则 (1)交换律A ?B =B ?A , A ?B =B ?A ; (2)结合律 (A ?B )?C =A ?(B ?C ), (A ?B )?C =A ?(B ?C ); (3)分配律 (A ?B )?C =(A ?C )?(B ?C ), (A ?B )?C =(A ?C )?(B ?C ); (4)对偶律 (A ?B )C =A C ?B C , (A ?B )C =A C ?B C .

高中数学《数列的极限》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数列的极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和描述性定义。 ②使学生会判断一些简单数列的极限,了解数列极限的“e-N"定义,能利用逐步分析的方法证明一些数列的极限。 ③通过观察运动和变化的过程,归纳总结数列与其极限的特定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极限的思想方法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有限与无限、近似与精确、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数列极限的概念和定义。教学难点:数列极限的“ε―N”定义的理解。

三、教学对象分析 这节课是数列极限的第一节课,足学生学习极限的入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在《立体几何》内容求球的表面积和体积时对极限思想已有接触,而学生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主要接触的是关于“有限”的问题,很少涉及“无限”的问题。极限这一抽象概念能够使他们做基于直观的理解,并引导他们作出描述性定义“当n无限增大时,数列{an}中的项an无限趋近于常数A,也就是an 与A的差的绝对值无限趋近于0”,并能用这个定义判断一些简单数列的极限。但要使他们在一节课内掌握“ε-N”语言求极限要求过高。因此不宜讲得太难,能够通过具体的几个例子,归纳研究一些简单的数列的极限。使学生理解极限的基本概念,认识什么叫做数列的极限以及数列极限的定义即可。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课是采用启发式讲授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及学生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实际问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高中数学教案:极限的概念

极 限 的 概 念 教学目的:理解数列和函数极限的概念; 教学重点:会判断一些简单数列和函数的极限; 教学难点:数列和函数极限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实例引入: 例:战国时代哲学家庄周所著的《庄子·天下篇》引用过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也就是说一根长为一尺的木棒,每天截去一半,这样的过程可以无限制地进行下去。(1)求第n 天剩余的木棒长度n a (尺),并分析变化趋势;(2)求前n 天截下的木棒的总长度n b (尺),并分析变化趋势。 观察以上两个数列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当项数n 无限增大时,数列的项n a 无限趋近于某个常数A (即A a n -无限趋近于0)。n a 无限趋近于常数A ,意指“n a 可以任意地靠近A ,希望它有多近就有多近,只要n 充分大,就能达到我们所希望的那么近。”即“动点n a 到A 的距离A a n -可以任意小。 二、新课讲授 1、数列极限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当项数n 无限增大时,无穷数列}{n a 的项n a 无限趋近于..... 某个常数A (即A a n -无限趋近于0) ,那么就说数列}{n a 的极限是A ,记作 A a n n =∞ →lim 注:①上式读作“当n 趋向于无穷大时,n a 的极限等于A ”。“n →∞”表示“n 趋向于无穷大”,即n 无限增大的意思。A a n n =∞ →lim 有时也记作当n →∞时,n a →A ②引例中的两个数列的极限可分别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思考:是否所有的无穷数列都有极限? 例1:判断下列数列是否有极限,若有,写出极限;若没有,说明理由 (1)1, 21,31,…,n 1,… ;(2)21,32,43,…,1 +n n ,…;

高数函数与极限教案

授课时间: 20 年9月 日 使用班级: 授课时间: 20 年9月 日 使用班级: 授课章节名称: 第1章 函数、极限与连续 第1节 函数(二)、第2节 极限 教学目的: 1.理解复合函数的定义及复合过程,分段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极限的概念,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 2.熟练掌握∞→x 和 x x →时f(x)的极限存在的充要条件; 3.理解无穷大、无穷小的概念; 4.掌握无穷大的判定方法和无穷小的概念及性质,会用无穷小量的性质求教学重点: 1.函数极限与数列极限的概念,求极限的方法; 2.无穷大量与无穷小量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 1.函数极限的定义; 2.无穷大量与无穷小量的概念和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讲练结合 教学手段:传统讲授。 作业: 层次1:书16页1、2(1)(2)、4、6 层次2:书16页5、7 教案实施效果追记: (手书) 第1章 函数、极限与连续 第1节 函数(二)、第2节 极限 复习及课题引入(时间:5分钟): 1、作业题处理; 2、复习函数的相关性质以及基本初等函数的相关知识点。 讲授新内容 ※※※※ 一、函数的概念(二)(时间:15分钟) 1、复合函数: 【引例】(公司员工问题) 某公司员工的工资占公司利润的若干比例,而公司的利润又取决于所销售的商品的数量,因此,该公司员工的工资由所销售商品的数量决定。 定义7设 ()u f y =,其中()x u ?=,且函数()x u ?=的值域包含在函

数 ()u f y =的定义域内,则称()[]x f y ?=为由()u f y =与()x u ?=复 合而成的复合函数,其中u 称为中间变量. 例如,x u u y sin ,2 ==可复合成x y 2 sin =. 注意: ①、并不是任意两个函数都能构成复合函数. 如,21u y -=和22+=x u 就不能构成复合函数。因为对函数 21u y -=而言,必须要求变量[]11,-∈u , 而222≥+=x u ,所以对任何x 的值,y 都得不到确定的对应值。 ②、利用复合函数不仅能将若干个简单的函数复合成一个函数,还可以把一个较复杂的函数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函数,这对于今后掌握微积分的运算时很重要的。 例4、将下列复合函数进行分解. (1)x y cos ln =; (2)3 sin x y =. 解 (1)x y cos ln =是由u y ln =,x u cos =复合而成的. (2)3 sin x y =是由3 u y = ,x u sin =复合而成的. 2、初等函数: 定义8:由基本初等函数经过有限次的四则运算和有限次的复合步骤所构成并用一个式子表示的函数,称为初等函数. 例如:x y cos ln =,1 ) 1(2-++=x x x x y ,2cos 2+=x y 等都是初等函数。 3、分段函数: 定义9:在自变量的不同变化范围中,对应法则用不同式子表示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注: (1)分段函数仍旧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函数定义域的并集. (2)分段函数一般不是初等函数.除? ??-==,,x x x y ,0, 0<≥x x 例如:

数列的极限教学设计

课题:数列的极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极限概念是数学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因为高等数学中其它重要的基本概念(如导数、微分、积分等)都是用极限概念来表述的,而且它们的运算和性质也要用极限的运算和性质来推导,所以,极限概念的掌握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能初步根据数列极限的定义确定一些简单数列的极限. 2.观察运动和变化的过程,初步认识有限与无限、近似与精确、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提高的数学概括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数列极限的概念以及简单数列的极限的求解. 难点:数列极限的定义的理解.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 观察 举例: [A]战国时代哲学家庄周著的《庄子·天下篇》引用过一句话: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B]三国时的刘徽提出的“割圆求周” 的方法。他把圆周分成三等分、六等分、十二等分、二十四等分······这样继续分割下去,所得多边形的周长就无限接近于圆的周长。 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 (二)、学习新课 2、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1)直观认识

请同学们考察下列几个数列的变化趋势 A. ,10 1 ,,101,101,10132n ①“项”随n 的增大而减小 ②但都大于0 ③当n 无限增大时,相应的项n 10 1 可以“无限趋近于”常数0 B. ,1 , ,43,32,21+n n ①“项”随n 的增大而增大 ②但都小于1 ③当n 无限增大时,相应的项1 +n n 可以“无限趋近于”常数1 C. ,)1(, ,31,21,1n n --- ①“项”的正负交错地排列,并且随n 的增大其绝对值减小 ②当n 无限增大时,相应的项n n )1(-可以“无限趋近于”常数0 概念辨析 问题拓展 N -ε 讲授例题 【例1】.已知数列 114651 2,,,,,.....,1(1),...2356n n ++-

极限与连续教案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第一章 极限与连续 §1.1极限的概念 1.1.1函数的概念 1. 函数的定义 圆的面积A 与半径r 之间的关系A=2 r π表示。这里A 与r 都是变量,当半径r 变化时。圆的面积A 作相应的变化 定义1.1 设x 与y 是两个变量,D 是非空实数集,如果对于任意x D ∈,按照某个对应法则f,变量y 有惟一确定的实数与之对应,记作y=f (x) 则称f 是定义在D 上的函数(映射),x 称为自变量,y 称为因变量,D 称为函数f 的定义域.数集M=f(D)={f(x)|x ∈D}称为函数f 的值域。 2.函数的定义域 1)在分式中,分母不能为零 2)在根式中,负数不能开偶次方根 3)在对数中,真数必须大于零 4)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 :正切12x k ππ≠+ 余切x k π≠ 反三角函数:正(余)弦11x -≤≤ 正(余)切(,)x ∈-∞+∞ 例 求函数()lg 2x f x x =-的定义域 解:要使()l g 2x f x x =-有意义,必须使2 x x ->0即x >0或x <0 3.函数几种特性 1)有界性 若存在正数M,使得在区间I 上()f x M ≤,则称()f x 在I 上有界. 例如()sin f x x =在(,)-∞+∞上有界,因为sin 1x ≤而1 ()x x ?= 在(0,1)内无界. 2)单调性 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D,区间I ?D 如果对于区间I 任意两点x 1及x 2. 当x 1f(x 2) 则称函数f(x)在区间I 上是单调减的. 利用导数的判别 1如果在(,)a b 内()0f x '>则()f x ↑ 2如果在(,)a b 内()0f x '<则()f x ↓

高一数学教案:极限的概念及其运算

极限的概念及其运算 重难点归纳 1 学好数列的极限的关键是真正从数列的项的变化趋势理解数列极限 学好函数的极限的关键是真正从函数值或图象上点的变化趋势理解函数极限 2 运算法则中各个极限都应存在 都可推广到任意有限个极限的情况,不能推广到无限个 在商的运算法则中,要注意对式子的恒等变形,有些题目分母不能直接求极限 3 注意在平时学习中积累一些方法和技巧,如 )1|(|0lim ,0)1(lim <==-∞→∞→a a n n n n n ???? ? ????><==++++++--∞→时当不存在时当时当l k l k l k b a b x b x b a x a x a l l k k k n ,,0,lim 0 1 1 10110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已知lim ∞→x (12 +-x x -ax -b)=0,确定a 与b 的值 命题意图 在数列与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中,都有应遵循的规则,也有可利用的规律,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因而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的这种能力 也就是本知识的系统掌握能力 知识依托 解决本题的闪光点是对式子进行有理化处理,这是求极限中带无理号的式子常用的一种方法 错解分析 本题难点是式子的整理过程繁琐,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出错 技巧与方法 有理化处理 解 b ax x x b ax x x b ax x x x x +++-+-+-=--+-∞ →∞ →1)()1(lim )1(lim 22 22 b ax x x b x ab x a x +++--++--=∞ →1) 1()21()1(lim 2222 要使上式极限存在,则1-a2=0, 当1-a2=0时, 1) 21(1)21(1111)21(lim 1)1()21(lim 22 2 22=++-++-=+++--++-=+++--+--=∞→∞→a ab a ab a x b x x x b ab b ax x x b x ab x x 由已知得上式 ∴ ?????=++-=-01)21(012a ab a 解得?? ?? ?-==211b a

《数列的极限》教学设计

《数列的极限》教学设计 南海市桂城中学邝满榆 (一)教材分析 数列和极限是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衔接与联系最紧密的内容之一,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微积分中所有重要概念,如导数、定积分等,都是建立在极限概念的基础上,极限的概念是微积分的重要概念和重点,本节数列的极限是极限的一类,与函数极限形式不同,但它们的思想是完全相同的,通过数列极限(ε-N定义)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极限的思想方法,为学习高等数学打下基础。 (二)教学对象 学生在初中已知道:当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不断的成倍增加时,多边形的周长P n不断增大,并越来越接近于圆的周长C。在高一立几推导球的表面积公式时也接触过极限的思想。这些都为学生理解数列极限的定义打下基础。但因为学生以前接触的代数运算都是有限运算,而极限概念中含有“无限”,比较抽象,又要将“无限”定量描述出来,即用ε-N的语言叙述出来更困难了,所以这一课是数列极限这一章中学生最难听得懂,教师也最难讲得好的一课。讲好的关键是结合数列的图象和表格讲清“无限”的几何意义,使学生对数列极限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并讲清“无限趋近”和“无限增大”的意义和二者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 (四)教学目标 ⑴掌握数列极限的定义。 ⑵应用定义求证简单数列的极限,或从数列的变化趋势找到简单数列的极限。 ⑶通过数列极限定义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五)重点、难点 理解数列的概念及定义中一些字母和记号的特性。 (六)教学方法:启发分析,讲练结合。

(七)教学过程 一、 定义的引进 1. 复习提问 ⑴ |a| 的几何意义: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⑵ |x-A| 的几何意义:表示数x 的点及数A 的点之间的距离。 ⑶设ε>0,解不等式 |x-A|<ε,并且在数轴上表示出它的解集。 X 2. 启发引导:当学生按照上述结果回答完问题后,指出满不等式 |x-A|<ε的点x 全部落在区间(A-ε,A+ε)内,要使点x 与点A 的距离即 |x-A| 无限制地小,ε要怎样变化?引导学生说出ε是一个任意小的正数。 3. 定义的引进 本节课的课题是“数列的极限”(板书),极限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早有出现,公元前四世纪,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庄子就指出了“一尺之棰,日取某半,万世不竭”,我们把每天取去一半后所余的尺数用现代熟悉的表达方式可以得到一个数列: 把上述数列的前几项分别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① 0 从图形容易看出,不论项数n 怎样大, 永不为0,只是0 的近似值,但当n 无限增大时,数列 的项就无限趋近于0。即当n →∞时, →0。 再看无穷数列②:0.9,0.99,0.999,……, ,…… 如图由,||εεε+<<-?<-A x A A x )"(",......;21,......,81,41,21万世不竭这是一个无穷数列n 321161814121n 21{}n 21n 1011-n 21

极限的运算教案

极限的运算 教案 一、学习要求 1.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2.会用两个重要极限公式求极限. 3. 知道什么是高(低)阶无穷小、什么是同阶无穷小以及什么是等阶无穷小. 重点 极限的求法,两个重要极限,等阶无穷小代换. 难点 灵活运用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和等阶无穷小代换求极限. 二、内容提要 在上一节极限的定义中我们学习了函数的极限、数列的极限,极限的性质、无穷小的定义及其性质、无穷大的定义及其与无穷小的关系。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极限的运算。极限的求法是本课程的基本运算之一,这种运算涉及的类型多、技巧性强,我们平时应注意适量地多做一些练习,特别要切实掌握基本方法。 1. 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设x 在同一变化过程中,)(lim x f 及)(lim x g 都存在(此处省略了自变量x 的变化趋势),则有下列运算法则: 法则1 [])(lim )(lim )()(lim x g x f x g x f ±=±; 法则2 [])(lim )(lim )()(lim x g x f x g x f =, 法则3 ) (lim ) (lim )()(lim x g x f x g x f = (0)(lim ≠x g ). 上述极限四则运算法则对自变量的其他变化过程下的极限同样成立. 下面我们来证明法则2,其他法则证法类同。 证 设B x g A x f ==)(lim ,)(lim ,则知 βα=-=-B x g A x f )(,)(, 即 βα+=+=B x g A x f )(,)((α,β都是无穷小) 于是 )())(()()(αβαββα+++=++=?B A AB B A x g x f . 由无穷小的性质知αβαβ++B A 仍为无穷小,再由极限与无穷小的关系,得 [])(lim )(lim )()(lim x g x f AB x g x f ==. 例1 p28思考题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