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全身麻醉诱导循环的影响比较

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全身麻醉诱导循环的影响比较ZHENG Kun【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年(卷),期】2019(017)018【总页数】3页(P154-156)【关键词】芬太尼; 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 全身麻醉; 麻醉诱导循环; 影响【作者】ZHENG Kun【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麻醉诱导期是指患者在接受全麻药物后,意识自清醒进入全麻状态直至手术开始的这段时间。
全身麻醉时,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疼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称为全身麻醉。
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程度与血液内药物浓度有关,并且可以控制和调节[1] 。
这种抑制是完全可逆的,当药物被代谢或从体内排出后,患者的神志及各种反射逐渐恢复。
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类阿片止痛剂,起效迅速而作用时间极短。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都是芬太尼的衍生物,舒芬太尼适用于心血管手术麻醉,其镇痛持续时间约为芬太尼的2倍。
瑞芬太尼在体内被组织和血浆中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代谢较快[2-3] 。
本文比较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全身麻醉诱导循环的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挑选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90例外科手术患者纳入本研究。
纳入标准:外科手术行全身麻醉的患者。
排除标准:(1)躯体功能障碍者;(2)哺乳期妇女及孕妇。
采用计算机表法将患者分为芬太尼组、舒芬太尼组和瑞芬太尼组,各30例。
芬太尼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4~69岁,平均(51.47±1.33)岁;舒芬太尼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3~68岁,平均(51.41±1.35)岁;瑞芬太尼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4~68岁,平均(51.42±1.37)岁。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用于全身麻醉对患者苏醒的影响对比

太尼进行麻醉 , 比较两种药物对患者苏醒 的影 响及 应用价值 , 现
报告如下 。 1 资料 与方法 1 . 1 一 般资 料 2 3— 5 8岁 , 平均( 3 8 . 9±7 . 6 ) 岁 。A S A I~Ⅱ级 4 5例 , Ⅲ级 1 9
采取 V R S评分 , ( 1分为无痛 , 2分 为微痛 , 3分为 较痛 , 4分为剧
痛) 和镇静 ( S S ) 评分 ( 1分 为无镇 静 , 即觉 醒 ; 2分 为轻 度镇 静 , 易唤醒 ; 3分为中度镇 静 , 即常瞌睡 , 易唤 醒 ; 4分为 重度镇 静 , 即 难唤醒 , 但刺激可醒 ) 分 别于术毕 1 h . 6 h和 1 2 h由专人进行 测
评, 并记 录。
例 。骨科手 术 l 9例 , 普外科手术 2 4例 , 心胸外科手术 7例 , 妇产 科 手术 8例 , 泌尿外科手术 6例 。排 除严 重心 、 肺、 肝、 肾功能 障 碍、 麻醉药物过敏 等及 其他手 术禁 忌证 患者 。将 患者 随机分 为 瑞 芬太尼组和舒芬 太尼 组 , 各3 2例 , 两 组患 者 的一 般资 料差 异
本组 6 4例 患者 , 其 中男 3 3例 , 女3 1例 ; 年 龄
瑞 芬太尼和舒芬 太尼是 常用 的全 身麻醉 药物 , 药理 效应 和 代谢 有一定差异 , 故 临床应 用价 值需 客 观评估 … 。2 0 1 0— 0 2 —
2 0 1 3— 0 2 , 我们 对 6 4例择期手术患 者分别应 用瑞芬 太尼 和舒 芬
【 关键词 】 瑞 芬太尼 ; 舒芬太尼 ; 全身麻醉 ; 苏醒 【 中图分类号 】 R 6 1 4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 编号】 1 0 0 7— 8 9 9 1 ( 2 0 1 4 ) 0 4— 0 0 5 4 - 0 2
临床麻醉中预注射瑞芬太尼对呼吸抑制影响的研究

临床麻醉中预注射瑞芬太尼对呼吸抑制影响的研究作者:雷晓兵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目的:研究在麻醉效果中预先注射瑞芬太尼对呼吸的影响。
方法:选取下肢关节镜检手术患者70 例,分为实验组(A)和对照组(B),对其分别预先注射瑞芬太尼和后续注射,观察两组的呼吸效果。
结果:A 组中,经过预先注射之后的患者再进行后续注射时有25 例没有发生呼吸抑制,10 例始终会有呼吸抑制,B 组中,会有21 例发生呼吸抑制,14 例没有发生呼吸抑制。
结论:预先注射的瑞芬太尼的患者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从而可以减轻其后续输注时的呼吸抑制作用。
【关键词】临床麻醉;预先注射;瑞芬太尼;呼吸抑制影响【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49-02通常在临床麻醉过程中,医师一般会采取提前用药的方式来减轻或降低后继供药所产生的影响。
当受到伤害性的刺激时由于它会引起外周和中枢的敏感,使之敏化而且这样会持续整个受伤的过程,这时候如果手术前用药就会阻断由手术的刺激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的刺激,从而减轻疼痛,实验早以证明术前使用阿片类或局麻类药可以减轻术后的疼痛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ASAⅠ~Ⅱ级选择期行下肢关节镜检手术患者70例,体质量为40~100kg,年龄为17~60岁,将之分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A)和对照组(B),各35例,手术前心、肝、脾、肺、肾均无异常,也不对阿片类药物过敏,总之,术前一切均符合条件,均在医师指导下正常进行。
1.2 方法患者入室后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各项指标。
然后开放上肢静脉,输入复方乳酸钠,行椎管内阻滞,阻滞平面固定后,从静脉输入瑞芬太尼,诱导量为0.59μg/kg (诱导速度为0.54μg/s)。
在持续诱导后7min,观察并记录这段时间的呼吸变化,之后再以0.05μg/(kg·min)输入。
对比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用于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的效果

对比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用于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的效果1. 引言1.1 背景介绍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
在心脏病患者需要进行非心脏手术时,全身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式。
选择适合的药物对于手术的成功进行至关重要。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是两种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它们在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备受关注。
这两种药物在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和评估。
本文旨在对比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在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中的效果,并评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这两种药物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性。
2. 正文2.1 药理作用对比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都是合成阿片类药物,具有镇痛和镇静作用。
它们主要通过结合中枢神经系统的μ受体产生作用,从而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
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在药理作用上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舒芬太尼的作用强度更强,镇痛效果更持久,能够提供更好的术中镇痛效果;而瑞芬太尼则作用持续时间较短,需要更频繁的补充剂量以维持麻醉状态。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也略有不同,对于心脏病人来说,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来使用,以确保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在临床应用中,医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选择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进行全身麻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2 临床应用对比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作为全身麻醉药物,在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有着一定的区别。
舒芬太尼具有较快的起效和清醒时间,适用于需要快速诱导和清醒的手术,而瑞芬太尼的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适用于手术时间较长或需要延长麻醉深度的情况。
舒芬太尼在临床应用中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如丙泊酚等,以达到更好的麻醉效果。
而瑞芬太尼则通常单独应用,因为其效果较为持久,不需要频繁的补药。
在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选择还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史、手术类型、麻醉医生的经验等因素。
芬太尼类药物比较

芬太尼类药物比较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芬太尼族类镇痛药物比较芬太尼族类镇痛药能激活μ型阿片受体,作用强度大大高于吗啡。
芬太尼效价为吗啡的100倍,而芬太尼与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效价比为1:12和1:1.2。
芬太尼族类镇痛药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μ1型受体介导的,但同时也会激活部分μ2型受体和δ受体,后两者被认为主要涉及到对呼吸动力的抑制作用。
芬太尼:为强效镇痛药,适用于麻醉前、中、后的镇静与镇痛,是目前复合全麻中常用的药物。
作用强度为吗啡的60~80倍。
由于芬太尼的脂溶性很强,易于透过血脑屏障而进入脑,也易从脑重新分布到体内其他组织,尤其是肌肉和脂肪组织。
单次注射的作用时间短暂,与其再分布无关。
如反复多次注射,则可产生蓄积作用,其作用持续时间延长。
注药后20-90min血药浓度可出现第二个较低的峰值。
因此芬太尼如反复注射或大剂量注射,可在用药后3-4h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临床上极应引起警惕。
舒芬太尼:镇痛比芬太尼更强,安全范围广。
舒芬太尼对μ-受体的亲合力比芬太尼强7~10倍。
舒芬太尼的镇痛效果比芬太尼强好几倍,而且有良好的血液动力学稳定性,可同时保证足够的心肌氧供应。
静脉给药后几分钟内就能发挥最大的药效,药理学研究结果中,重要的一方面是心血管的稳定性,脑电图反应与芬太尼类同,同时不存在免疫抑制、溶血或组胺释放等不良反应。
舒芬太尼对呼吸也有抑制作用,其程度与等效剂量的芬太尼相似,引起胸壁僵硬的作用也相似,只是持续时间较芬太尼长。
但是另一方面,舒芬太尼的时量相关半衰期与芬太尼相比下降了7倍,因此也减少了蓄积的危险性。
舒芬太尼对呼吸抑制的时间短于镇痛时间,复苏时间也短于芬太尼。
瑞芬太尼:是纯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清除半衰期仅6min,是超短时,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恢复迅速,无蓄积作用,麻醉深度易于控制等优点,适用于持续静脉输注。
较之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在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等短小手术领域中的应用已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
阿片受体及其药物

瑞芬太尼可用于术后镇痛 吗?
术后镇痛有效剂量 0.05~ 0.15μg/kg.min
呼吸抑制或呼吸停止发生率高达 29%
需严密监测呼吸
所以用于PCA有待进一步研究
单独使用地佐辛PCIA 时,容易产生头晕嗜睡,应予 重视。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秘发生率很低。 药物依赖性低。
地佐辛注意事项
与喷他佐辛一样,由于激动受体,提高血浆去甲 肾上腺素的水平,对心血管产生兴奋作用
与舒芬太尼比较,地佐辛导致的头晕病例稍多,但 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病例较少
可见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及镇静。
也报道有头晕、厌食、定向力障碍、幻觉、出汗、 心动过速及注射部位皮肤反应。
脊髓:脊髓胶质区
周围:
μ1: μ2:
脊髓上镇痛、镇静
呼吸抑制,较少胃肠蠕 动,恶心呕吐,心率减 慢,药物依赖性
kappa κ1,
κ (
)
κ2, κ3
脑 脊髓 周围:
脊髓镇痛、镇静 轻度呼吸抑制 致幻作用 利尿
delta δ1, 脑
δ ( ) δ2
脊髓镇痛 呼吸抑制 缩瞳
吗啡,哌替啶, 芬太尼类,羟 考酮
(2)脑啡肽、强啡肽、内啡肽等通过与阿片受体结 合抑制腺甘酸环化酶,使突触后神经细胞内cAMP (环磷酸腺苷)生成减少,使神经递质释放减少, 从而产生突触后抑制作用。
三、阿片受体药物分类
阿片受体激动药
激动受体 吗啡、哌替啶、芬太尼族
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
激动受体,也可激动受体,对受体有不同程度的 拮抗
对比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用于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的效果

对比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用于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的效果1. 引言1.1 介绍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是两种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它们在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中起着重要作用。
舒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阿片类药物,具有镇痛和麻醉作用,常用于手术中的麻醉诱导和维持。
它的作用速度快,效果持久,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瑞芬太尼也是一种阿片类药物,具有类似的麻醉和镇痛作用,但其作用持续时间更短,更适合需要快速清醒的手术。
在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中,选择合适的全身麻醉药物对手术成功和患者恢复都至关重要。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不同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手术情况,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手术类型进行选择。
正确使用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
了解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特点及其在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提高手术质量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接下来将重点比较这两种药物在实际临床中的效果和风险,以便于医生和患者能够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1.2 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的重要性心脏病人进行非心脏手术时需要全身麻醉是非常重要的。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安静,不能有意识和感觉,以便医生可以更好地进行手术操作。
全身麻醉可以帮助患者达到这种状态,同时也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焦虑,确保手术过程顺利进行。
对于心脏病人来说,非心脏手术可能会增加手术风险,因为心脏病人可能存在心血管方面的问题,如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等。
此时,全身麻醉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确保手术过程安全、顺利进行。
合理的全身麻醉还可以降低手术对心脏病人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心脏病人进行非心脏手术时全身麻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选择合适的全身麻醉药物对患者的手术结果和术后恢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需要医生和麻醉师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呼吸功能的影响阿片类药物引起呼吸抑制的药理学基础1.1 阿片受体与呼吸功能阿片受体是介导内源性阿片肽生物学效应和外源性阿片类物质镇痛等药理学作用的受体。
自1973年以来,国外学者相继发现在脑内和脊髓内存在着阿片受体,这些受体分布在痛觉传导区以及与情绪行为相关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导水管周围灰质、内侧丘脑、杏仁核和脊髓罗氏胶质区等。
经典的阿片受体可分为μ、δ、κ 3种类型,不同类型受体有不同的存在位点及生理作用。
三种受体均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该类受体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一个细胞外氨基端区域,七个跨膜域以及一个细胞内羧基端尾区。
其中,μ受体对呼吸的抑制作用最为肯定,研究的也最多。
它位于脊髓以上水平,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边缘系统、纹状体、下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被激活后,可产生镇痛和呼吸抑制等作用。
Matthes[1]等报道,给予镇痛剂量吗啡(6mg/kg)野生型小鼠出现呼吸频率下降,而MOR(μ受体的分子生物学命名)缺失小鼠没有改变。
MOR缺失小鼠使用极高剂量(1600mg/kg)的吗啡出现死亡时也无典型的呼吸抑制[2]。
人的μ受体DNA位于第6号染色体的q24-25和第3号染色体的q26[3],与大鼠的μ受体有95%的同源性,含有400个氨基酸残基。
在中脑、纹状体和丘脑中可以观察到高水平的μ受体mRNA的表达,而脑皮层则表达量很低。
Pasternak等用3H标记放射性配基进行受体结合研究实验,发现纳洛酮能抑制放射性配基结合于μ1受体结合位点。
体内研究表明,其能够选择性拮抗吗啡诱导的镇痛反应,不能对抗呼吸抑制和躯体依赖作用,因此提出μ型受体可能存在μ1、μ2两个亚型。
μ1受体主要作用是镇痛,镇静,使心率减慢;μ2受体则与呼吸抑制,欣快感和生理依赖性相关。
δ受体调控通过调节或拮抗μ受体所致的呼吸抑制而发挥其调节呼吸的功能。
而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的κ受体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呼吸功能的影响1. 阿片类药物引起呼吸抑制的药理学基础1.1 阿片受体与呼吸功能阿片受体是介导内源性阿片肽生物学效应和外源性阿片类物质镇痛等药理学作用的受体。
自1973年以来,国外学者相继发现在脑内和脊髓内存在着阿片受体,这些受体分布在痛觉传导区以及与情绪行为相关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导水管周围灰质、内侧丘脑、杏仁核和脊髓罗氏胶质区等。
经典的阿片受体可分为μ、δ、κ3种类型,不同类型受体有不同的存在位点及生理作用。
三种受体均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该类受体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一个细胞外氨基端区域,七个跨膜域以及一个细胞内羧基端尾区。
其中,μ受体对呼吸的抑制作用最为肯定,研究的也最多。
它位于脊髓以上水平,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边缘系统、纹状体、下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被激活后,可产生镇痛和呼吸抑制等作用。
Matthes等报道,给予镇痛剂量吗啡(6mg/kg)野生型小鼠出现呼吸频率下降,而MOR(μ受体的分子生物学命名)缺失小鼠没有改变。
MOR缺失小鼠使用极高剂量(1600mg/kg)的吗啡出现死亡时也无典型的呼吸抑制。
人的μ受体DNA位于第6号染色体的q24-25和第3号染色体的q26,与大鼠的μ受体有95%的同源性,含有400个氨基酸残基。
在中脑、纹状体和丘脑中可以观察到高水平的μ受体mRNA 的表达,而脑皮层则表达量很低。
Pasternak等用3H标记放射性配基进行受体结合研究实验,发现纳洛酮能抑制放射性配基结合于μ1受体结合位点。
体内研究表明,其能够选择性拮抗吗啡诱导的镇痛反应,不能对抗呼吸抑制和躯体依赖作用,因此提出μ型受体可能存在μ1、μ2两个亚型。
μ1受体主要作用是镇痛,镇静,使心率减慢;μ2受体则与呼吸抑制,欣快感和生理依赖性相关。
δ受体调控通过调节或拮抗μ受体所致的呼吸抑制而发挥其调节呼吸的功能。
而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的κ受体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小。
近年来也有报道阿片受体在外周组织如肺,气管,心,肾,肝,脾等也有分布,其中阿片受体在整个呼吸道分布密度以肺泡壁为最高。
3种阿片受体能够介导cAMP形成的抑制,μ和δ受体的活化通常会增加K+通道的开放,引起神经元超极化和动作电位生成抑制作用。
κ受体的活化导致Ca2通道的开放抑制,这是一种突触传导抑制的机制。
阿片受体活化的整体效应是抑制神经传导。
其对呼吸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抑制脑桥嘴背侧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来实现。
μ受体通过G蛋白α亚基介导,作用于延髓与控制呼吸节律的有关神经元对呼吸产生影响。
在延髓和脑桥的腹侧表面,特别是孤束核和疑核被认为是阿片受体产生呼吸抑制的重要部位。
μ受体对呼吸功能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包括呼吸频率,潮气量和对CO2的敏感性等。
1.2 按照阿片类药物与阿片受体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阿片受体激动剂,主要激动μ受如吗啡,哌替啶,芬太尼族等;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主要激动κ受体,对δ受体也有一定的激动作用,而对μ受体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
由于作用的受体不同,这类药与纯阿片受体激动剂相比,其引起呼吸抑制作用较轻,很少产生依赖,但镇痛作用也较小。
它们中的一些可被用作拮抗剂,如烯丙吗啡,而另一些则可用作镇痛药,如喷他佐辛、丁丙诺啡、纳布啡等。
但是烯丙吗啡不能用于拮抗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引起的呼吸抑制,反而有可能使之加重,目前已被广泛使用的纳络酮取代;阿片受体拮抗剂,主要拮抗μ受体,对κ和δ受体也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如纳络酮、纳曲酮和纳美芬等。
纳洛酮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拮抗剂,其化学结构式为1-N-烯丙基-14羟-去甲二氢吗啡酮,是阿片类麻醉药的特效解毒药,能拮抗阿片受体激动剂和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具有催醒、解除呼吸抑制的作用。
1.3 不同给药途径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作为静脉复合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静脉给药途径在阿片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及危重病人,尤其需行控制呼吸者,药物的呼吸抑制反而有利于呼吸治疗。
随着脊髓胶质区中阿片受体的发现,又提出了椎管内给药的途径,1979年临床医生首次在椎管内应用阿片类药物。
经过多年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与全身用药及其它给药方式相比,椎管内阿片类药物可以更大程度的减少药物剂量、不良反应,增强镇痛效果。
呼吸抑制是椎管内应用阿片类药物后可能引起的最严重的并发症。
硬膜外腔应用吗啡后可能再1h之内出现呼吸抑制;而硬膜外腔应用脂溶性阿片类药物可能在几分钟之内即出现呼吸抑制。
与早期呼吸抑制相比,迟发性呼吸抑制更难预料。
迟发性呼吸抑制与阿片类药物在脑脊液中向头侧弥散有关。
硬膜外腔应用芬太尼或舒芬太尼,脑脊液中药物浓度达到高峰所需的时间分别为10~20min和6min;而硬膜外腔应用吗啡后,脑脊液中吗啡浓度达到高峰所需的时间为1~4h,因此椎管内应用水溶性阿片类药物吗啡更容易发生迟发性呼吸抑制,Bernards等的研究也证明此观点。
近年来,镇痛技术和药物方面的大量研究旨在探讨新的镇痛药物和新的给药途径,力图改善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TTS(经皮肤给药系统)芬太尼贴剂已经获得了美国FDA的认可,这种给药途径虽起效缓慢,但可以在术后24h内提供与静脉注射同等剂量药物时相当的血清药物浓度,且应用TTS芬太尼时发生呼吸抑制现象很少见。
其它一些新的给药途径,如可控电离导入法、经口腔鼻腔以及眼球粘膜给药法,因为给药方便和不亚于其它途径的生物利用度,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呼吸的抑制作用也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2. 各种阿片受体激动剂对呼吸功能的影响2.1 吗啡吗啡,作为经典的阿片类代表药物,是纯阿片受体激动剂,有着显著的呼吸抑制作用。
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
潮气量变化则依给药途径而异:静脉注射后一般都减少;其他途径给药时先增加后减少,则分钟通气量亦随之下降。
呼吸抑制程度与剂量相关,大剂量可导致呼吸停止,这时吗啡急性中毒的主要致死原因。
吗啡对呼吸的抑制,主要在于延髓呼吸中枢对CO2的反应性降低;其次在脑干呼吸调整中枢受抑制。
此外,吗啡还降低颈动脉和主动脉化学感受器对缺氧的反应性。
吗啡由于释放组胺和对平滑肌的直接作用而引起支气管痉挛,对支气管哮喘病人可激发哮喘发作。
2. 2 哌替啶和苯哌利定这两药亦是纯阿片受体激动剂,对呼吸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吗啡相似,其程度与剂量相关。
2. 3 芬太尼族类芬太尼族类镇痛药的作用强度大大高于吗啡。
芬太尼效价为吗啡的100倍,而芬太尼与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效价比为1:12和1:1.2。
其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μ1型受体介导的,同时也会激活部分μ2型受体和δ受体,后两者被认为主要涉及到对呼吸动力的抑制作用。
几乎所有的阿片类药物均会产生剂量依赖的通气抑制作用,因此芬太尼族类对于呼吸功能的影响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2. 3.1 芬太尼芬太尼合成于1960年,和吗啡一样,发挥有效的镇痛作用的同时往往引起显著的呼吸动力的减弱。
静脉应用芬太尼对呼吸驱动力、呼吸时间、呼吸肌活动均有抑制作用。
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静脉注射后5~10min呼吸频率减慢至最大程度,抑制程度与等效剂量哌替啶相似,持续约10min后逐渐恢复。
快速静脉注射芬太尼可引起胸壁和腹壁肌肉僵硬而致影响通气。
剂量较大时潮气量也减少,甚至停止呼吸。
其呼吸抑制时间长于镇痛时间。
此外,在长时间的连续注射后芬太尼的蓄积作用会更加明显,可出现呼吸抑制和延迟复苏。
Ferquson等研究芬太尼对呼吸模式的作用结果使吸气持续时间增加了30%,呼气持续时间增加了95%,潮气量的增加与吸气时间成比例。
同时吸气时的气流模式发生了改变,吸气起始时的气流增加率有所减少。
由于芬太尼的脂溶性很强,易于透过血脑屏障而进入脑,也易从脑重新分布到体内其他组织,尤其是肌肉和脂肪组织。
单次注射的作用时间短暂,与其再分布无关。
如反复多次注射,则可产生蓄积作用,其作用持续时间延长。
注药后20~90min血药浓度可出现第二个较低的峰值。
因此芬太尼如反复注射或大剂量注射,可在用药后3~4h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临床上极应引起警惕。
2. 3.2 舒芬太尼舒芬太尼合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与芬太尼相比,它对μ1型受体具有更高的选择性,镇痛作用是芬太尼族类中最强的,且维持时间持久。
舒芬太尼对呼吸也有抑制作用,其程度与等效剂量的芬太尼相似,引起胸壁僵硬的作用也相似,只是持续时间较芬太尼长。
但是另一方面,舒芬太尼的时量相关半衰期(静脉恒速输注药物一段时间停药后,中央室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的时间)与芬太尼相比下降了7倍,因此也减少了蓄积的危险性。
舒芬太尼对呼吸抑制的时间短于镇痛时间,复苏时间也短于芬太尼。
Conti等的研究结果显示,舒芬太尼的连续输注可以用来作为一种单纯的镇静剂,用来使患者缓解不适,和达到所需要的清醒状态下的镇静水平,同时并不引起显著的对呼吸动力,分钟通气量,呼吸频率和呼吸模式的影响。
2. 3.3 瑞芬太尼瑞芬太尼是芬太尼家族中的新成员,合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纯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清除半衰期仅6min,是超短时,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恢复迅速,无蓄积作用,麻醉深度易于控制等优点。
较之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在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等短小手术领域中的应用已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
瑞芬太尼对呼吸也有抑制作用,其程度亦与等效剂量的芬太尼相似,但持续时间较短,停药后恢复更快,停止输注后3~5min 恢复自主呼吸。
也可引起肌僵硬,但发生率较低。
Noseir等的研究结果显示,瑞芬太尼也会产生剂量依赖的呼吸频率减慢及ETCO2的上升,且这种抑制与注射速度有关,减慢注药速度可减少呼吸抑制的发生率。
Glass等[15]对48名健康志愿者的研究发现,单次推注瑞芬太尼0.0625-2µg/kg或阿芬太尼8-32 µg/kg,动脉氧和二氧化碳分压得变化都在注药后5min达最大效应。
而然,这种效应的持续时间,瑞芬太尼要比阿芬太尼短一些(20vs.30min)。
一组志愿者在无任何外界条件刺激,吸入气中保持8%CO2浓度的条件下,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05-0.1µg ·kg-1 ·min-1可以使分钟通气量下降50%。
Babenco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单次推注瑞芬太尼的呼吸抑制最早在给药后2.5min出现,50%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的效应位浓度EC50为1.12ng/ml。
Bouillon[18]等的研究结果强调,瑞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呼吸抑制剂,通气抑制的C50约为0.92ng/ml,特别是在单次推注的情况下最有可能出现临床显著的低通气状态。
同时辅以异氟醚吸入或异丙酚输注,可使患者保留自主呼吸的瑞芬太尼最大输注速率为0.05µg ·kg-1 ·min-1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