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合集下载

林蛙管理注意事项

林蛙管理注意事项

林蛙管理注意事项
林蛙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两栖动物,又是一种著名的滋补保健食品。

林蛙是食、药两用的珍贵蛙种,具有明显的润肺养阴、补肾益精、补脑益智等功能,是男女皆宜的保健品。

封沟养蛙实际上是半人工养蛙,从蝌蚪收集、孵化到幼蛙上山,可借助人工辅助措施,有利于提高幼蛙存活率。

待幼蛙进入山林后自由取食,则完全是一种自然生长过程。

本文以封沟养蛙为例,试举7 个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让农户少走一些弯路,尽可能提高幼蛙成活率,使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 孵化池蓄水要充足,严防干涸春旱时,水源得不到保证,要将孵化池中间挖一深坑,使整个孵化池呈”漏斗”状,水少时蝌蚪可躲进深水坑,不至于因干涸而死亡,遇春旱时要每天巡视一遍孵化池,及时补水。

2 注意放养密度蝌蚪初孵出时,每平方米水面宜不超过4000 只,不宜过密,如果密度过大可随时往其它池中疏散转移,以后随蝌蚪日龄增大,每平方米水面放养数量应逐渐减少。

3 预防天敌进入林中之前,蝌蚪的天敌主要是禽、蛇、鼠,禽类以野鸭为主,这个时期应看护好孵化池,将池边蛇、鼠洞堵塞,并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护措施,消灭蛇、鼠,驱赶野鸭。

4 病害防治红腿病是林蛙的主要病害。

如果发现幼蛙患有红腿病时,将染病林蛙捞出,单放进一个池中,将池水配制成5%的高锰酸钾水溶
液浸泡24 小时,然后再放入正常池中。

5 选择适宜的上山路径幼蛙上山时,尽量使幼蛙避开陡坡或石壁,要人工辅助幼蛙转移至缓坡处上山。

如果幼蛙上山道路不畅,群集一处,一是易招引天敌;二是难觅食物,会造成幼蛙大量死亡。

6 适当补充饲料幼蛙初上山时,密度过大,林中自然生长的昆虫不够众多幼蛙采食,可在幼蛙较密集处,投放一定量的低龄黄粉虫,补充野。

怎样养好中国林蛙

怎样养好中国林蛙
避免高温
在高温天气下,应增加通风换气次数,以降低养殖场内温度,保 持适宜的湿度。
防止潮湿
通风换气时应注意防止潮湿,避免空气中的水分凝结在墙壁和地 面,影响林蛙生长。
防止天敌侵害
封闭养殖场
为避免天敌进入养殖场, 应将养殖场殖场进行驱虫处 理,防止寄生虫对林蛙造 成危害。
饲养密度
根据养殖规模和环境条件合理调整饲 养密度,避免密度过大导致缺氧、营
养不良等问题。
饵料管理
合理安排饵料种类和投喂量,以促进 种蛙生长和繁殖。可投喂活饵料如蚯 蚓、黄粉虫等,也可添加适量的蛙类 配合饲料。
疾病防治
定期检查种蛙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 治疗疾病,防止疾病传播。
种蛙繁殖
01
03
繁殖季节
03 养殖环境
应选择安静、远离污染源和人类活动的地方,以 保证林蛙生长环境的安静和卫生。
养殖池设计
01 养殖池大小
根据养殖规模和林蛙生长需求设计养殖池大小, 一般以10-20平方米为宜。
02 养殖池深度
根据林蛙生长阶段和习性设计养殖池深度,一般 以1-1.5米为宜。
03 养殖池形状
养殖池形状以长方形或圆形为宜,有利于林蛙活 动和生长。
蝌蚪的营养需求。
人工饲料
使用专门为蝌蚪配制的饲料,确保 饲料营养均衡,避免使用劣质饲料 。
投喂管理
根据蝌蚪生长阶段和摄食习惯,合 理安排投喂时间和投喂量,避免过 量或不足。
04
成蛙养殖
成蛙养殖池管理
养殖池选址
选择安静、避风、向阳、近水源 的地方,利于成蛙生长和繁殖。
养殖池规格
养殖池大小适中,一般以20-30 平方米为宜,水深1-1.5米,保
体质健壮

中国林蛙的经济价值的几种生态养殖模式

中国林蛙的经济价值的几种生态养殖模式

水质要求
选择水质良好的水域,确保中国林蛙生长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提高林蛙质量和产量。
养殖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监测水质、水温等环境因素,做好养殖 管理,提高养殖效率。
水域利用
利用水域资源,实现中国林蛙和水产品的共同养殖,提高整体 经济效益。
农田生态养殖案例
1 2
农田资源利用
利用农田资源,建立中国林蛙养殖基地,实现 农作物和林蛙的共同生长,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
水上栖息地
在水域周边设置水上栖息地,为林蛙提供 遮荫、避难、觅食的场所。
农田生态养殖技术
农田选择
选择土壤肥沃、灌溉方便、 无污染的农田,进行林蛙的 养殖。
仿自然环境
在农田中模拟森林和水域环 境,为林蛙提供适宜的生活 条件。
共生关系
利用农作物和林蛙之间的共 生关系,实现农田的生态平 衡和林蛙的经济价值。
农田生态养殖模式
土地资源丰富
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建立农田生态养殖模式,可以增加农田经 济收益。
结合农作物
在农田中结合农作物进行林蛙养殖,可以实现农田和林蛙的双丰 收。
绿色环保
通过农田养殖模式,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对环境友好 。
03
中国林蛙的生态养殖技术
森林生态养殖技术
森林环境
利用未被人类活动破坏的森林环境,建立养殖基地,保 持林蛙的生活习性。
森林资源利用
利用森林资源,建立中国林蛙养殖 基地,模拟自然生态环境,提高林
蛙生长质量和产量。
立体养殖
在森林中养殖中国林蛙的同时,还 可以养殖其他动物,形成立体养殖
模式,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自然繁殖
在森林中养殖中国林蛙,利用森林 资源,实现中国林蛙的自然繁殖, 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

林蛙人工养殖常见疾病及治疗措施

林蛙人工养殖常见疾病及治疗措施

·159·畜 牧 兽 医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年第1期摘要:林蛙人工养殖过程中,从蝌蚪期到成蛙期都极易患病。

本文针对林蛙人工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结合本地区林蛙的防病实践,介绍林蛙疾病诱因、防治原则、预防措施及常见疾病治疗措施。

关键词:林蛙;疾病;治疗措施在林蛙高密度、集约化人工养殖过程中,由于放养密度大,其生活空间受到极大限制,排泄物清理十分困难,蛙圈内的病源微生物明显增多。

此外,投喂饵料营养成分不全面,管理技术不科学、不规范等因素,均造成林蛙的自身免疫力降低。

因此,林蛙从蝌蚪期到成蛙期都极易患病。

1 疾病诱因1.1 生物因素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水环境中除存在着一些致病微生物外,多数是兼性致病菌。

这些病菌在数量少、蛙体健康的条件下,不会使林蛙致病。

但随着水质变差、气候恶化、饵料不足、饲料单一、密度过大等不利因素出现,这些病菌就会成为致病菌。

目前发现最严重的病害是林蛙红腿病、烂皮病、肠炎等。

1.2 环境因素例如水温、水的酸碱度、水中溶氧量、水中有害气体、农药、化肥等,超过允许范围时均可能导致林蛙生病。

1.3 饲养管理因素如不合理的放养密度、饲料变质、饲料单一、营养不全面、蛙池及蛙场设计不合理等,可导致林蛙生病。

蛙场环境恶劣,不定期消毒,也可使林蛙患病,所以蛙场应定期消毒,严格防疫程序,控制细菌和病毒繁殖和产生,保证林蛙不得疫病。

林蛙养殖主要是防疫和预防。

得病后治愈率较低。

2 防治原则基于林蛙发病诱因,疾病防治基本原则是:无病有防,遇病早治,防病重于治病。

避免林蛙疾病发生,林蛙人工养殖才能健康发展。

3 预防措施3.1 环境消毒林蛙生活在水中,水体环境对林蛙影响很大。

在放养林蛙前半个月左右,对林蛙孵化、饲养池进行彻底消毒。

用生石灰(300kg/hm 2)进行全池抛洒消毒。

林蛙孵化、饲养池注水后,还要对水体消毒。

用浓度为0.5g/m 3的硫酸铜和0.2g/m 3的硫酸亚铁全池泼洒消毒。

农村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养殖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 传统养殖方式低效:农村养殖业大多还采用传统的人工饲养方式,养殖效率低下,无法满足
市场需求。

2. 养殖环境污染:缺乏科学的养殖管理,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善,导致环境污染问题。

3. 养殖品质不稳定:农村养殖业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养殖品质难以保证,影响了产品的市
场竞争力。

4. 品种单一化:部分农村养殖业过度追求规模和利润,导致品种单一化,增加了养殖风险。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
1. 推广现代化养殖技术:引导农村养殖业采用现代化的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

2. 加强环境管理:加强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建立科学的养殖废物处理系统,减少环境污染。

3. 提高养殖人员素质:加强对农村养殖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养殖管理水平和养殖技术。

4. 多样化养殖品种:推广多样化养殖品种,降低养殖风险,增加农村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 建立养殖合作社:鼓励农村养殖户组成养殖合作社,共同分享资源和信息,提高养殖效益。

6. 支持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政府对农村养殖业的支持力度,提供贷款、补贴等政策措施,促
进农村养殖业发展。

辽东地区东北林蛙养殖现状调查

辽东地区东北林蛙养殖现状调查

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17期动物科学辽东地区东北林蛙养殖现状调查廖玺付业霞侯建明尹海波王丹*(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辽宁大连116600)摘要为了解辽宁省东北林蛙产业发展现状,本研究以辽宁省东部地区为背景,从养殖环境、动物习性和养殖技术、药材产量与品质、经济效益、从业人员情况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东北林蛙产业结构和养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结果表明,辽宁省东北林蛙产业存在部分扶持力度不够,养殖处于粗放式散养模式,产业从业人员趋于老龄化,养殖技术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备,东北林蛙种质混乱等相关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东北林蛙;养殖现状;辽宁省东部地区中图分类号S96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17-0064-03动物药是中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蛤蟆油是一种名贵滋补药材,其味甘、咸,性平,归肺、肾经,具有补肾益精,养阴润肺之功效,常用于病后体弱,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盗汗,咳嗽咯血[1],主产于我国东北地区。

《中国药典》记载蛤蟆油为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 David)雌蛙的干燥输卵管。

目前,有不少学者对蛤蟆油基原动物考证后认为,蛤蟆油的基原动物应为东北林蛙(R.dy⁃bowskii)[2-4]。

东北林蛙(R.dybowskii)隶属于动物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5],其蛤蟆油是辽宁省道地药材,被誉为“辽药六宝”之一,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目前,在辽宁省东部地区有少量野生和大量人工养殖的东北林蛙。

辽宁省东部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占据全省大部分林业基地,降雨充足,水源充沛,适于东北林蛙的繁衍生息,且经过种源的野生抚育和人工驯养,位于辽东地区的宽甸县、凤城市、桓仁县的林蛙在全国林蛙中属于优势品种[6]。

本研究以辽宁省东部地区为背景,对新宾满族自治县、清源满族自治县、凤城市、宽甸县、桓仁县、本溪县和岫岩满族自治县的10个村镇的东北林蛙养殖基地,从养殖环境、动物习性和养殖技术、药材产量与品质、经济效益、从业人员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调查,对该地区东北林蛙养殖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促进辽宁省东北林蛙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中国林蛙与活饵料套养技(二)

中国林蛙与活饵料套养技(二)

中国林蛙与活饵料套养技(二)在中国林蛙南方养殖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养殖失败,上海丰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孙乃钧先生在多年的生产和指导实践中,遇到过许多这样的例子。

现将这些问题总结如下,供读者参考。

1、用人不当人是成就任何事业的根本,无论是自己亲自养殖还是招聘其他人员养殖,除了要具备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的精神外,还必须具备必要的养殖技术。

用人不当往往就会造成养殖失败。

如某养殖场聘请专人繁殖饵料并投饲,近百万只幼蛙每天只投喂0.5~1千克饵料。

此人明知饵料不足,但担心物主嫌他繁殖饵料技术不过关,既不汇报实情,也不建议购买饵料,致使近百万只幼蛙仅剩一两千只,等到物主发现,悔之晚矣。

2、饵料不足及投喂方法不当在养殖中国林蛙的过程中,人工繁殖饵料往往会占去养殖者60%~70%的精力。

许多养殖户的幼蛙死亡率高,多是由于饿死或营养不良所致。

因为幼蛙个体小,只能吃小的蛆虫和黄粉虫,若按10万只幼蛙计算,每天需投20万~30万只蛆虫或黄粉虫,此时不可凭估计来判断饵料是否足够,必须注意观察每次投饵后幼蛙的取食情况,若饵料剩5%,说明够吃,否则要增加投饵。

蝌蚪的饵料最好选用营养全面的、出壳小鸡食用的全价复合颗粒饵料;幼蛙的饵料要以幼小的昆虫(体长不超过1厘米)作为骨干饵料,然后选用2~3种昆虫作为辅助饵料,并吸引一些昆虫来丰富饵料的品种,保证饵料在量足的前提下,品种丰富。

无论是蝌蚪期还是幼蛙期,饵料的投喂一方面要定时、定位,尽早使中国林蛙形成取食反射;另一方面要定量、定质,在保证中国林蛙吃饱的前提下,还要保证吃好。

3、防范及应急措施准备不足许多养殖户对干旱、防汛、排灌等问题不够重视,对意外事件的防范措施准备不充分,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缺乏应急方案。

因缺乏喷淋与排水设施而造成林蛙干死、淹死的例子有很多。

4、管理失误有些养殖户对所养的中国林蛙数量心中无数,蛙的数量减少,也不究查原因。

如某一个蛙场,地下老鼠已成堆,蛙的数量明显减少,而养殖户却浑然不觉。

2024年林蛙养殖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林蛙养殖市场调查报告

林蛙养殖市场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林蛙养殖是一种以人工方式繁育和饲养林蛙的养殖业。

近年来,林蛙养殖在中国逐渐兴起,并且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林蛙养殖市场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为有意开展林蛙养殖业务的投资者提供参考。

二、市场现状分析2.1 市场规模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林蛙养殖市场总体规模较小,但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该市场估计每年以10%以上的增长速度扩大。

目前,大部分林蛙养殖场位于江浙沪地区及珠三角地区。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增加,林蛙养殖市场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2.2 市场竞争目前,中国林蛙养殖市场存在激烈的竞争。

主要竞争者包括养殖场主和养殖企业。

由于市场规模较小,养殖场主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价格方面。

同时,养殖企业通过品牌优势和规模效应来争夺市场份额。

2.3 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对林蛙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要求较高,对健康食材的追求也促使了对林蛙养殖产品的需求增长。

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林蛙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

三、市场发展趋势3.1 技术创新林蛙养殖领域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

养殖场利用先进的生态环境模拟技术,提高林蛙的繁殖和生长效率。

同时,一些养殖企业通过发展智能化养殖设备,实现对养殖过程的全面控制。

3.2 品牌建设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养殖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

通过提供高品质的林蛙产品,并打造专属品牌形象,养殖企业希望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3.3 消费升级随着消费者对于食材的追求不断升级,林蛙养殖市场也面临着消费升级的趋势。

消费者对于林蛙产品的品质和来源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四、市场前景展望基于对林蛙养殖市场的调查和分析,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林蛙养殖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消费者对健康食材的需求将持续推动林蛙养殖市场的发展。

未来市场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年均增长率超过10%;2.技术创新将推动养殖效率的提升;3.养殖企业将通过品牌建设和服务升级来增强竞争优势;4.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将成为市场新的增长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蛙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林蛙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林蛙养殖产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在管理和技术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阻碍了产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

(一)养殖产业管理方面
1、林蛙产业管理主体缺位
林蛙属于陆生野生动物,由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发放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

这里的主管部门是指各林业局(包括县市局和森工局)的野生动物保护处(科)或资源林政处(科),他们负责发证和监督,是行政执法部门。

养殖技术的推广、产业的推进等工作则由另外的部门负责。

两个部门同时管理,极易造成互相推诿,导致管理上的不作为。

如遇到养殖户只抓不养、滥捕林蛙的现象,发证部门说他是养殖户,应该养殖管理部门管,而养殖管理部门没有执法权又没办法管。

甚至还有一些林业局只管发证,对产业的发展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

省里好像就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产业管理。

使一些政策的制定、指导和信息、技术、项目的交流引进以及各方面关系的协调等项工作没有人做,就连全省林蛙产业数据都是不确切的数字。

2、规章制度不健全
林蛙养殖在我省已经开展了十几年了,但尚无一个正式
的管理规定。

吉林省最早的一份保护发展林蛙的规范性文件《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保护发展林蛙资源的布告》还是1992年发布的,现在看这份文件不但内容不够全面,而且早已经过期。

一些诸如与柞蚕养殖、与渔业养殖、与牧业养殖的冲突如何解决?春季不准捕捉、销售,不准采取电击、挡趟子的方式捕捉等均无细则规定。

各地管理部门仅依靠《野生动物保护法》及其细则是远远不够的。

3、林地使用政策过于严格
林蛙养殖必须在林地上推建一定规模的越冬池和孵化池,需要到省里审批,而且要交较高的林地占用费、植被恢复费等。

从《森林法》的角度来讲,林蛙及林蛙养殖均属森林资源及林业的范畴之内,在林区的沼泽、灌丛、石塘等无树木之处,推建水池用于养殖林蛙,对林业和生态只有好处而无坏处,应该不属于改变林地用途和占用林地。

但实际执行时,不论有无树木,只要是在林地面积内都要报批和交费。

4、人工养殖管理混乱
近年来,全人工养殖取得成功的报道处处可见。

有不少专家和养殖场在各种媒体上大肆宣称已人工驯化成功,提供蛙种并回收成蛙。

但是,真正获利的全人工养殖户还很少。

主要原因还是投入过大,疫病难防,效益低下。

还有一些人将原产于长白山区的林蛙拿到山东省、上海市等非产地去放养,也都以失败告终。

从林蛙的生物学特性来讲,林蛙全人工养殖或非产地养殖,人为地改变蛙的食性、习性,容易对林蛙资源造成严重损失,即使养殖成功也会使蛙油质量下降。

另一方面,国家质检管理部门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吉林长白山中国林蛙油国家标准》正式确定:吉林长白山中国林蛙油是以原生态条件下自然放养的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为唯一原动物,是《中国药典》收载的道地哈蟆油药材。

而且现代科学也进一步证实了中药道地性的存在。

所以从这角度来讲,所有的全人工养殖和非产地放养的林蛙油都不是道地的林蛙油,是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林蛙油品质,大量发展全人工养殖或非产地养殖只会扰乱和冲击林蛙油的市场秩序。

可是,这么浅显的道理,各级林业管理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媒体却视而不见,甚至将全人工养殖和非产地养殖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加以鼓励和扶持,在养殖、运输、销售等各种手续办理方面大开绿灯,一些媒体和网站还连篇累牍地介绍所谓的成功经验。

(二)养殖技术方面
1、缺乏科学的养殖标准。

我省林蛙养殖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些诸如蝌蚪饲料、药品没有统一标准,科学的养殖技术标准没有推广,大多数养殖户始终沿用传统的养殖技术,普遍存在孵化率、变态率及回捕率低等问题,商品蛙质
量亦有所下降。

2、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

由于林政管理较为严格,受占地面积和生长树木的限制,承包户推建的越冬池、孵化池、变态池大多不是在最合理的位置,而且数量和面积远远满足不了大规模高效益养殖林蛙的需要;还有些养蛙户,不了解蛙的繁殖和生长特点,任选地点随意挖“三池”,既破坏了森林的生态环境,又投入了较高的成本,降低了收入,甚至造成经济损失。

3、疾病防治难。

不少养殖者错误地认为投放卵团的多少决定着效益的高低,盲目地大量投放卵团,而不注重后期管理,出现蝌蚪发病率较高、蝌蚪饲料营养不全面等现象。

而且随着养殖量的加大,蝌蚪及幼蛙的疾病也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些以前从未出现过的病症,防治难度加大。

按照相关技术资料介绍的药品,不但不好购买、配制难、防治效果也不好。

有关科研机构出品的专用药品,价格高,品种少。

4、上山死亡率高。

我省大部分林区为国有重点林区,植被好,生态系统完整,各种野生动物十分丰富,其中蛇、鼠、獾、貂等动物及各种鸟类都是蛙类的天敌,特别是一龄幼蛙上山后,几乎没有防范和逃避能力,成为其天敌的美餐。

这些天敌又都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明令禁止捕杀的。

所以很多养殖户投放了大量的卵团,精心饲喂,辛辛苦苦大半年,到秋后却没回来多少蛙。

5、盲目引进品种。

虽然我省的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是林蛙养殖业中的首选品种,但其中也有部分在性状上出现退化现象。

加之大多数养殖者投入时以卵团为主,一到春季就四处外购卵团,根本不考虑林蛙长成后是否具有体长、个大、产油率高、发育快等特点。

有时甚至将黑龙江、内蒙古的林蛙等劣种引进沟系内,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建议
1、加强管理。

林蛙养殖产业在我省已形成较大规模,各级政府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机制上不断创新,及时掌握林蛙养殖产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抓典型示范,建立有效的产业管理机制。

省林业部门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精干人员,以加强对这项事业的领导,不断推进林蛙养殖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2、各级林业和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要以保护和发展野生动物,防止失态失衡,保持不同区域物种之间固有特性为主要任务,对非产地养殖林蛙和圈养林蛙的方式加以制止,在发放和办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野生动物运输许可证》时要严格把关,对造成林蛙损失的要从严查处
3、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快制定林蛙生产加工的技术规范,实行产地保护,有效防止非产地以次充好的商品上市,确保林蛙油地道纯正,维护林蛙油在国内国际的良好声誉,打造中药材产业的品牌。

4、国家有关部门和省政府,应从扶持林蛙养殖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以人大立法的形式,出台一部林蛙养殖管理办法或规定,以规范许可和养殖行为、合理化解各方面矛盾,促进林蛙养殖业快速高效发展。

5、省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要组织专家编制科学的养殖技术标准。

比如林蛙养殖技术规范,林蛙养殖日历(养殖者每天需要做什么)等;研究并生产林蛙蝌蚪配合饲料和防治林蛙疾病的成药;开展中国林蛙的育种研究和推广等工作,培育出生长发育快、产油率高、抗病力强的优良林蛙品种;各级养蛙协会要将养殖户组织起来,开展养殖经验交流、技术推广和培训活动,建立规范化养殖基地,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技术培训,有效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

当然,随着林蛙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还会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只有把这些课题真正破解,才能确保林蛙养殖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靖宇县特产管理办公室
靖宇县特产研究所
2010年11月1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