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度写范文弟子规第十五讲-弟子规的第八讲的是什么模板

小度写范文弟子规第十五讲-弟子规的第八讲的是什么模板
小度写范文弟子规第十五讲-弟子规的第八讲的是什么模板

弟子规第十五讲|弟子规的第八讲的是什么

弟子规第十五讲

“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有时候或许你拥有的知识量并不比他人少,但你在日常行为中却总表现得浮浮躁躁、粗心大意、冒冒失失,让人对你放心不下,由此难以取得他人的信任。所以和成功的人相比,也许你并没有输在知识的多少上,而是输在你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

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关乎着一个人的未来,无不关乎着一个人命运的沉与浮!《弟子规》在“谨”这一章中主要讲的是“谨行”,着重于从生活细节方面,从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养成做事不急不躁,沉沉稳稳的性格。练就沉稳的性格,长大成人后无论做什么事情就会踏实而稳健。

诸葛亮在著名的《诫子书》中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险躁则不能冶性”,意思是说:“做事太过冒险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菜根谭》中说:“性情急躁,粗心大意的人,做什么事都不容易取得成功;性情温和,心绪平静的人,各种福分到时候自然会降临到他头上。”

(《菜根谭》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一个人性情急躁,往往做事浮躁得很,到时候终归是忙忙碌碌,难见成效;热热闹闹,浮华一场。特别是那些原本相当有才气的人因为浮躁的内心在左右着自己的行为,终究是难有成就,相当可惜!所以一个人有所成就,除了靠才气,运气等之外,还要靠心气。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内心平和,做事踏实而稳健的人更容易走向成功之路。一个内心平和,做事踏实而稳健的人做起事来审慎,严而不露,容易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向成功之路;一个内心平和,做事踏实而稳健的人在工作中也更容易取得他人的信任,从而被委以重任,被委以重任则会更容易地在众多的人当中脱颖

而出,从而取得事业的成功。

定能生慧。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注释】缓:慢,与“急”相对。揭;掀开。宽:横的距离大,范围广,与“窄”相对。触:碰,撞。棱:物体上的条状突起,或不同方向的两个平面相连接的部分。【解读】进出房间时,掀帘子的动作要轻缓,不要发出声响。转身的时候,幅度要大一些,不要猛地一转身,碰到桌子等物的棱棱角角。

《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是开门掀开帘子,动作要慢,手要轻,不可使帘子猛地一下掀开,哗啦一声发出大的声响。

(《朱子童蒙须知?杂细事宜第五》凡开门揭帘,须徐徐轻手,不可令震惊声响。)在日常生活中,掀开帘子的动作是轻缓还是猛地掀开,“哗啦”一下子把一屋子人吓了一跳;转弯时的动作是不急不慢还是猛一转身把桌子等物碰得东倒西歪的,甚或自身也被撞得“哎呦”一声蹲了下来,这些都能显示出一个人做起事来是莽莽撞撞,还是稳稳重重的心理,也能显示出一个人是粗鲁冒失还是庄重文雅的个人修养。这是指在家里面,窗帘你要把它揭起来,现在很多百叶窗你要把它拉起来,那得慢慢拉,不要拉出声音来。你拉得急了,可能窗帘的绳子断了,生活上就很多的不便。这是指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要慢慢做,不能够急躁,动作瞻视要安定徐为。如果你做得很急促,因为你的心很急,你做事就急,做事急躁往往就会做事不成功。所以古人提醒我们,事缓则圆,做事缓一步往往能够做得圆满,急于求成,往往都是败事。这都是我们从揭窗帘要懂得悟到人生的学问。你看到一个人能不能够做大事,看他这个心是不是安定,看他安定往往从这些动作、生活当中就能看得出来。慌慌

张张忙忙乱乱的,怎么可能担负起大业?所以古人讲「每临大事有静气」,他就很安定,愈是大事来的时候他心愈静,这样子就能成功。

宋朝的将领,一位大将叫宗泽,他出兵的时候总是心放得很宁静,边走边行军,他一言不发。他写了一首诗,「伞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看他行军的时候一步一步的走,看着这些山势水势,听着马踏沙的声音,胸中已经有了计策。这样的将领出必胜,因为他心有这种安定。我们知道,佛法里面也讲「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智慧从哪里生的?从一个人的定,就是清净心产生。而清净心怎么养成?从这些生活小事当中,这是守戒,包括『缓揭帘,勿有声』,

这都是持戒。从持戒而能得定,做事就能够有条不紊,定力就能产生。

产生定力了,他就有智慧,比如说我们讲课的人也是如此,讲课要慢慢讲,吐字要一个个吐,千万不能够急着、快。一开腔就急着讲的话,往往都讲不好,这是我们讲课往往会有这样一种经验。你看我们老师讲课都是慢慢讲出来,先缓然后速度才慢慢加快。一开拔就很快速的话,往往讲到最后,讲到都是乱了。

【宽转弯,勿触棱】

这是讲,这虽然看起来是生活小事,转弯,桌子有个棱角,转弯的时候别撞到棱角上,就得宽着转。你转得太急,靠得太近了,就碰到身体上,就往往会撞伤。我们经常会有这种经验,比如说在厨房,我们炒菜的时候,可能动作太迅速了,一下子头可能碰到油烟机的角上,或者是一转身就碰到门上。这些都会撞到身体很痛,甚至受伤,我们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之始也,所以爱护身体就是尊重父母。这是对小孩来讲,从这小事当中,养成爱惜身体的一个态度。这个『棱』,我们引申之后看到这个意思,也可以解释为痛处。这种是非之地、人

家痛处你不可以去碰,你碰了的话,触了棱,往往就会产生很多不愉快。所以要宽宽的转弯,特别是当讲话讲得激烈的时候,要稍缓一点。

【苏嘉折辕】

苏嘉是西汉著名大臣苏武的哥哥,曾经负责给皇帝驾车。有一次皇帝外出,苏嘉给皇帝驾车,从都城长安来到郊外的行宫。当皇帝正要下车时,苏嘉因为不小心,一下子把车辕撞到了门前的柱子上。车辕被折断了,皇帝也受了惊吓。结果,苏嘉被判为大不敬的罪责,只好自杀。看来,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小心谨慎,看起来一件小事如果处理不好,有时也会酿成大祸。

【学会关爱他人】——注意交通安全

有一次,一个出租车司机,在快车道上行驶。突然发现一个人要“打的”,为了能快速赶到路旁拉这个客人,他不顾正在人行道上骑自行车的一位女士,直奔过去,将这位女士逼倒摔在马路边上,腿摔断了,自行车也压坏了。该司机不仅没有拉到这个“打的”的客人,还必须拉着这位女士到医院治病。这位女士住了三个月的院,该司机赔偿了几千元的医药费和一台自行车。这位司机仅仅为了5元钱,既违反了交通规则,又给别人造成极大的痛苦,自己也破了大财。

所以我们要养成凡事为他人着想的习惯,做一切事情要考虑到对别人有没有妨碍,这样就会避免伤害到别人,同时也保护了自己的利益,否则害人就是害己。

在日常的生活中还要注意一些礼节,如:我们在回家关单元的楼宇门、自己家的门时,一定要轻轻地关,如果声音太大,会打扰到四邻;还要注意上楼的脚步也要轻;在家中拉窗帘时,也要轻轻地拉,一是对窗帘本身的使用能够耐久;二是如果家里的人还没有起床,这样也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休息。另外在餐厅里,吃饭前后或清理卫生时,移动桌椅板凳,一定要将它们提离地面再移动,这样做的好处之一是使它

们本身的使用寿命更加持久;之二是对家人,特别是在楼下居住的邻居不会使他们内心对你产生厌烦,这样你和他们的身心都会很安康的。我们在公共场所对以上的各方面更应该注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从一点一滴地关心周围的每一个人,这样无论对自己的身心和德行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礼记?少仪》中说:“手里拿着空的器皿要像拿着装满东西的器皿一样小心翼翼,进入无人的房间要像进入有人的房间一样约束自己。”

(《礼记?少仪》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

【注释】执:拿着。虚:空。器:用具的总称,如武器,容器。盈:充满。

【解读】手里拿着空的器皿要像拿着装满东西的器皿一样小心翼翼。

《朱子童蒙须知》中说:“手里拿着空的器皿时,也必须端庄严谨,唯恐有个闪失。”(《朱子童蒙须知?杂细事宜第五》执器皿,必端严,惟恐有失。)

大部分人懂得如何拿着、端着一个盛满东西的器皿,谨慎又小心,唯恐失手,但却并不把手中的空器皿当回事,只有极少部分人拿着、端着空的器皿时也像器皿里盛满东西一样小心翼翼,但就是这份小心、

这份谨慎,却显示了人与人之间做事的区别。不要小看了这种类似于多此一举的小心谨慎,它却造就了一个人事事小心,事事谨慎的做人做事态度,为将来的工作,将来的事业磨练出了一种心境。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凡改天换地,扭转局面的魄力和能力,无不是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般的小心谨慎中历练出来的。”

(《菜根谭》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缲出。”)

正好像军人打仗一样,所谓「练兵千日,用在一时」,平时练兵的时候就好像真的在打仗。有一位帅曾经讲过,他说在打仗的时候要当作平时来看,平时就要当作打仗的时候来看。这种功夫练就出来之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他都会认真、谨慎的去对待。古人存养自己的品德,也是懂得在这种日用平常中去练功。要知道这种惊天动地的品格从哪里练出来的?就是在平常「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种情况下练出来的。

这里这句话我们也可以引申一下,你看看这里「执虚器」就是执空的,拿着空着的碗和拿着装满水的碗,假如让你去拿,你是喜欢拿空的碗,还是喜欢拿装满水的碗?哪个比较容易拿?大家肯定说拿着空的碗当然比较好拿,拿装着水的碗,即使是很谨慎,也怕不小心这水会溅出来。这么一个小小的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都是希望、都是喜欢拿空心的、拿虚的这些器物。在《易经》上就有一段这样的话,它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鬼神害盈而福谦」。《易经》中告诉我们,在六十四卦当中,唯有谦卦是六爻皆吉。一卦有六爻,每一爻都是吉的唯有「谦」这一卦,其它卦都是有吉有凶。

从这种自然的道理我们可以了解到,人如果能够谦虚,这样的人就有福了。正如我们刚才问大家,你喜欢拿虚器,还是喜欢拿盈器?大家自然会喜欢拿虚器,这就是「人道恶盈而好谦」。大家都喜欢谦虚的人,讨厌那些傲慢的人、骄横的人,天地鬼神也都是这样子。你看天,很明显从月亮一个月的周期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当月亮到了满月的时候,今天是元宵节十五,满月,月亮达到了最圆满,我们说是盈月,明天开始月就亏损。所以当一个人达到盛极的时候,我们知道他亏损的日子也就不远了。这大地上的道理也是如此,江河湖海,假如一个湖它满了,水就要溢出来,就要流到其它地方去。而水都是从高处往低处去流,流到那些谦虚卑下的地方。懂

得这个道理的话,就知道谦敬的人有福。 10.5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所循。

享礼,有容色。

私觌,愉愉如也。

【入虚室如有人】

【注释】入:进入。虚室:意为无人的房间。

【解读】进入无人的房间要像进入有人的房间一样约束自己。

《中庸》开篇第一章就告诉人们:“君子在没人能看见的地方也一样警惕审慎,在没人能听见的时候也一样担心害怕。没有什么比隐秘之处,细微之处更容易暴露出一个人的内心了。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也非常谨慎。”

(《中庸?第一章》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人最不该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是:管他呢,反正没人看见;最不该对别人讲的一句话就是:管他呢,反正没人看见。这句话在对人对己昭示着你的内心,只要没人看见啥事都可以做,啥事都可以干!

《大学》在解释“修身”的四个先决条件之一“诚意”时说道:“谓诚其意着,毋自欺也。”大意是:“人都有善恶之分,要让自己的内心自自然然地好善而厌恶,明知道不该做的事情,就不要自欺欺人地去做。”《大学》在解释“诚意“时还说道:“小人平时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见到君子后还一副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的样子,掩饰住其不好的一面,显明其好的一面。但在别人眼中看他,就如同能清清楚楚地看透他的肺和肝一样,有什么用呢?实际上一个人的内心中有什么,一定会在外表上显现出来。所以自身修养高的君子即使在一个人独处时也必定是谨慎又谨

慎。”(《大学》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于独也。)

个人独处时也不放纵自己,恣意妄行,在个人修养方面叫做“慎独”。独处时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的内心,独处时更能体现出一个人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小人在人面前也会装模作样地做得比君子还“君子”,没人的时候则会“去伪存真”,肆无忌惮,“真小人”的面目昭然若揭。

所以《中庸》中说:“君子对于一般人来说无法企及的地方,大概就在于其无人看见时的表现吧。” (《中庸?第三十三章》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曾经去一个朋友的单位,看到她办公室的同事文质彬彬,挺有礼貌的,于是向朋友夸赞她这位同事,朋友不置可否地笑笑。后来听这位朋友说,以前她对这位同事印象也挺好的,可就是有一次她正在粘贴报销单据时,外面走廊里有同事喊她,于是就把手中正在粘贴的报销单据放下,并把手机压在了上面,出去和外面走廊里的同事说了一会儿话,回来时就发现手机放在报销单据旁边了,心里挺别扭的,不是报销单据有什么秘密,看不得,而是心里有一种被人窥视了的感觉,从此后就对这位同事的人品打了折扣。真是的,自以为悄然窥视了别人的报销单据,但本压在上面的手机无意中往旁边一放就让人心知肚明你刚才干了什么,真应了那句俗话:“暗中做的亏心事自以为无人知晓,实际上上天的眼睛看得清清楚楚。”(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去一个单位办事,如果办公室没人,最好在门外等着别进去,要不然人家回到办公室猛然发现办公室多了一个“外人”,心里会很不舒服的。如果办公室的门是大敞开的,进去也就进去了,但最好在沙发上坐着等,没有沙发就在离办公桌远些的椅

子上面坐着等,千万不要碰人家的东西,更不要翻看人家的东西。一个到哪儿都不把自己当外人的人让人很反感,很讨厌的!曾经听说一个人到上级单位里办事,办公室里没人,就坐在那里翻看人家办公桌上的文件,后来人家专门打电话过来告了她一状!多丢人,很多文件是带有涉密性质的,翻什么翻?!坐在那里闲得无聊数手指头也不能翻人家的文件啊!真是错把他人办公室当自己办公室,错把他人办公桌当自己办公桌了!

曾国藩进京赶考时借钱的例子。雨水湿地。

原文【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易解】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苦怕难而犹豫退缩,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地应付了事。

事勿忙忙多错

【注释】忙:急迫,急切地做。错:过失。

【解读一】做事情不要急于去做,要考虑周全再去做,否则容易出现很多过失。《易》书上说:“君子慎重地对待事情的开始。因为开始时虽然只有毫厘之差,但结果却可能造成千里之误。”

(《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曾国藩说:“事前加慎,事后不悔。”

《中庸》中说:“任何事情事前有所准备,考虑得周全就会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说话之前考虑好说话的内容,说起话来就不会磕磕绊绊;做事之前考虑好如何去做,做起事来就不会被难住;行动之前考虑周全,做起事来就不会因失误而内心愧疚;做事的原则决定下来,做起事来就不会使自己陷于穷途末路。”

(《中庸?第二十章》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

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有的人,想到什么,脑子一热,就去做什么,做着做着不行了,又随意地放弃了,急进急退,忽冷忽热。其实,在你决定做一件事时,一定要想好再做;在你决定放弃一件事时,也一定要想好再放弃。

有一句广告词叫“心动不如行动”,在决定一件重要事情时尤其可能是自己一生中重要转折点时千万不要那么快就行动,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心动,心动,再行动。”否则不如不动。

人不经过深思熟虑去做一件事情,往往会酿成大错,使你人生就此拐了个弯,或从此走上了下坡路;人不经过深思熟虑去做一件事情,往往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或许使你多年积累下来的资产一夜之间之间化为乌有!

人不仅在决定一件大事时要深思熟虑,日常办事时也应该遵循“急事缓办”的原则,哪怕再急的事情,都要考虑一下,能不能再拖一下,再做决定。因为人在焦急、急躁的时候,往往会做出不理智的

行为,搁一搁,拖一拖,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也许今天发生的事情,急起来这样处理,可到了第二天,冷静下来,会发现有更妥当一些的处理方式。

另外,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情后,做的过程中也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或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大打折扣。

孔子的学生子夏做了鲁国一个小城闾父的总管,请教老师应该如何去处理政事。孔子说:“做事不要急于求成,不要目光短浅地把小钱看在眼里。做事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则难以成就大事。”

(《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现代的人因为急于求成和贪图小利,而难以成就大事的人太多了。做事一是心急,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二是做的过程中受到的其他诱惑太多。没办法啊,好像现在的人都浮躁的很!

【解读二】做事情不要太慌慌张张的,否则容易出现很多差错过失。

曾国藩说:“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人常说,忙中出错,很多事情何尝不是慌乱着急中出的差错?而且有些差错能出的很可笑。比如说曾经有个人星期天去火车站接一朋友,因为起床起得晚,接站时间来不及了,就一边穿衣服一边拿东西,为了方便和朋友联系,顺手抄起手机塞到裤兜里就往外跑。上了公共汽车,车开出去没几站后,发现周围老有人冲他莫名其妙地笑。后来听到手机铃响,他以为是自己的手机响,伸手就去裤兜里掏,谁知掏出来的竟是电视机遥控器,响的是别人的手机,原来自己慌乱出门中拿错了东西,见他手拿遥控器的窘样,周围人笑得更开心了!还有个人也挺有意思,早上急着出门,慌慌张张穿上鞋锁上门就走,一上午又是坐公交又是打的,去了好几个地方办事,终于把事办完了,回家的路上低头一看,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自己穿了两只不一样的鞋子,一只鞋跟高一点,一只鞋跟低一点,心想怪不得今天老觉得自己有点瘸,走路时一只脚高一只脚低的,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还好,这两只鞋子虽然不是一双,但都是黑色的,样式也都差不多,要不然丢人丢大了!

这都不算什么,只不过闹出个笑话而已,没有什么经济损失。据报纸上报道,某地一个火锅店有一天因生意太好,人太多,客人是一拨接一拨,当天营业额也是平常的四倍。人多,结账时要求开发票的客人也多,收银员从早上九点多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忙中出错,收银员把一位客人消费的一百多元发票开成了十几万元的发票,

直到晚上十点多下班前对账时才发现打错了票。别小看这三位数的发票打成了六位数的发票,为此,火锅店要多缴纳上万元的税款。如果为此承担责任的话,这个收银员半年的工资就打水漂了!

唉,人越是忙时,心越是要静啊!

现代人都很忙,忙来忙去其实我们看到很多事情不需要这么忙。为什么忙?其实大部分的原因,都在于自己没有能够很好的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没有预先筹画好,所以临急临忙就不知所措。《大学》里面告诉我们,「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凡事都有个开头结尾,都有个先后顺序,当你懂得先后顺序,什么事现在做,什么事将来做,自然就有条不紊。我们看到一些成功的领导人或者是商业鉅子,他们的生活往往并不很忙,还有时间去打高尔夫球,有时间去做一些娱乐,不像是那种忙得不可开交的人。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有这种智慧,懂得做事的先后,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因此临事自然能够从容不迫。

【勿畏难,勿轻略】

【注释】畏:害怕,恐惧。难:困难,艰难。

【解读】做事情不要因为畏惧困难而不去做,或者做着做着半途而废。

孔子的学生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而是自己的能力实在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的话,是走到半路上停下来。如今你现在还没有开始,就画地为牢,断定自己能力不够。”

(《论语?雍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也,中道而废。今女画。”)曾子说:“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不能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肩负重任,并且在奋斗的过程中路途漫长而遥远。”

(《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中庸》中说:“只有天下最至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他自身的能力;能充分发挥他自身的能力,就可以调动,带动众人发挥众人的能力;能发挥众人的能力,就可以充分发挥自然界中物的作用;能充分发挥自然界中物的作用,就能帮助天地化育万物,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界;能帮助天地化育万物,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界,就可以与天、地并立为‘三’了。”

(《中庸?第二十二章》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按照《中庸》的道理,一个人只有拥有一颗至诚的心,才能充分发挥他个人的能力,调动,带动众人发挥众人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自然界中物的作用,最终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界,由此便可以作为一个大写的“人”与天地匹配,其做人也理所当然地达到了最高境界。

一个人只有拥有一颗至诚的心,才能支撑着自己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地去探索,去追求,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人类从古至今取得的一切成果,无不是在勇于进取,不畏艰难,百折不回的艰苦奋斗中取得的,人类正是在一个个大写的“人”的带领下,历经磨难,永不言弃,才创造了我们的今天的生活。

苏轼曾说过:“古往今来凡是能够成就大事的人,不仅仅有超乎寻常的才能,也必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给儿子留下了著名的38封信,其中一封信中说道:“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可取代毅力。才干也不可以,怀才不遇者比比皆是,一事无成的

天才也很普遍;教育也不可以,世上充满了学无所用的人。只有毅力和决心无往而不胜。”

是啊,所谓的天才,所谓的聪明人,世界上多着呢,但意志力的缺乏足以使上天赋予他的天分白搭;所谓的受过高等教育,所谓有满肚子学问的人多着呢,但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去做一件事,足以使他多年下苦功得到学问烂在肚子里,学了也白学!

也许,所谓的成功者,他们与普通人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别人认为很难,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他去做了;别人认为不可能,不去做的事情,他去做了,而且意志坚定,投入全身心地去做了,这样,他就成功了,就与众不同了!

我们学习也好,做事也好,修道也好,不管做什么,只要立定目标坚持不懈,一定可以成功。而坚持不懈当中又要懂得小心谨慎,不可以轻忽,不可以轻视。往往一件事情不能成功有两个大障碍,一个就是『畏难』,一个是『轻略』,他就畏惧困难,觉得学习好辛苦。你看孩子现在上学天天背着大书包,从小学开始就很辛苦,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将来可能还要读研究所念博士,最起码二十年就花在读书上。我自己本人就读了二十年,还算读得快的,确实也是不容易,求学的路也是条艰辛的路,但是你不可以把它想得太难。我母亲以前给我写信,我在美国念书,留学,我母亲待在中国。她给我写信就告诉我,「书,你就慢慢的读,反正你读书也是这么过,你做事工作也是这么过,当然你就好好去读书,清清静静这样去读书,反而没有做事工作来得烦恼」。

勿畏难

《易经?乾卦》中说:“上天的运行强健而有力,君子靠自我强健而永不停息。”(《易经?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按照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天道日夜运行,四季交替,永不停息,相应于此,人类中的君子也是像天道一样,刚毅图强,永不停息。

【登顶蛤蟆的启示】

有一则蛤蟆爬铁塔的故事,它是说:一群蛤蟆在进行竞赛,看谁先到达一座高塔的顶端。周围有一大群围观的蛤蟆在看热闹。竞赛开始了,只听到围观者一片嘘声:“你们无法到达塔顶的!” 其它的蛤蟆都被说服停下来了,只有一只蛤蟆一如既往继续向前,并且更加努力。比赛结束,其它蛤蟆都半途而废,只有那只蛤蟆以令人不解的毅力,一直坚持了下来,竭尽全力到达了塔顶。其它蛤蟆都很好奇,纷纷向他讨教成功的秘诀,结果大家才发现——它是一只聋蛤蟆!

那么多蛤蟆都在试图爬上铁塔顶端,为什么都失败了,都半途而废了,单单一个聋蛤蟆就成功了?

或许不受周围蛤蟆纷扰,坚持自我,永不言弃才是聋蛤蟆成功的秘诀。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一个经典的“决不放弃”的演讲】

那是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的“成功秘诀”专题讲座,当时已经极富盛名的丘吉尔作了一个极为简短却寓意深刻的演讲:“我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是,决不放弃;第二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是,决不,决不,决不放弃!我的演讲结束了!”就走下了讲台。这短短的一分钟演讲震惊了在场所有人。这个演讲虽然短,却回味无穷,也道出了成功真谛:不坚持就什么事都干不成!

人一定要坚定自己的意志,不要轻易受他人影响。让别人说:“不行啊,不行啊,这事干不成啊!”去吧,权当自己是个聋子;自己也决不说:“不行啊,不行啊,这事干不成啊!”因为既然决定做了,已经在做了,就决不能放弃,放弃意味着前功尽弃!或许还意味着一事无成!

勿轻略

【注释】轻:轻视,不重视。略:1.要点,概要。2.简单。

【解读】做事情要抓住重点、要点去做;做事情不要忽视细小简单处。

值得注意的是:“略”在这里有两个正相反的含义:一个是要点,概要,如“战略”、“宏才大略”;一个是简单,如”略微”、“略有所闻”。“勿轻略”也就有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含义:即:我们做事情一是要抓住要点,重点,二是不可轻视简单细微之处。

【解读一】做事情要抓住重点、要点去做。

有一个成语叫“提纲挈领”,比喻做事情要抓住要领,就像打渔的撒渔网一样,抓住渔网的总绳往外一撒,所有的网眼就自动张开了;就像人掂起件衣服一样,提起衣服的领子,衣服自然就顺势而起了。(纲:渔网的总绳)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中说:“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一一摄万目而后得,则是劳而难,引其纲而鱼已囊矣。”大意是说:“善于撒网的人总是抓住渔网的总绳往外撒,不会把网眼一一张开去捕鱼,把网眼一一张开去捕鱼,既辛劳又难以做到,抓住渔网的总绳往外一撒去捕鱼,则鱼尽在网中了。”

在读书上我们只要把所读的书纲领性的内容吃透,其它的内容则都是围绕着它阐述的。比如读《大学》,理解了“三纲八目”(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本书关于修己治人的道理读起来就融会贯通了。

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对翠萍说:“你在山里打游击的时候,鬼子来了,战斗马上就要打响了,你还能去喂猪吗?”这就是余则成在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来说指导翠萍做事情先要分析事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认清事情的本末、轻重、缓急,然

后从重要方面下手,用一句俗语来说,就是:“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可是有的人做起事情来乱七八糟,毫无章法可循,也没个主次、轻重缓急之分,眉毛胡子一把抓,逮着什么干什么,整天辛辛苦苦,忙忙碌碌的,也没忙到正地方,只落了个事倍功半,或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当几件事情挤到一起时,先要定下心来想一想,哪些事情是主要的,哪些事情是次要的;哪些事情是时间要求紧迫的,哪些事情是可以暂时缓缓的。考虑清楚事情的主次轻重缓急再做,这样做起事情来就会忙而不乱,有条有理,事半功倍了。【解读二】做事情不要忽视细小简单处。

《淮南子?原道训》中有一句话:“事之成败,必由小生。”意思是说:“无论事情的成功还是失败,必定是从细小处开始的。”因为事物的发展都是从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或是走向成功,或是导致了失败。这也告诉我们,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凡事要从一点一滴处做起,从简单平凡处做起,从一点一滴处积累成绩,从简单平凡处取得成功;任何失败也不是突然就一败涂地的,总是由于人们的疏忽大意一点一点把失败的因素积累起来造成的。这也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细节决定成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河沟里也可翻船。

《中庸》中说:“如果做不到化育万物与天地并列为‘三’的圣人,那么做事情就从一点一滴处做起,并且要注重细节,做事情能从一点一滴处做起并注重细节,是有诚心的一种体现,有诚心去做事,诚心就会在所做的事上体现出来,所做的事就会由初具轮廓到显而易见,由显而易见到清晰明亮,

由清晰明亮到受到他人关注,影响他人,使他人产生变化,继而受到感化,只有天下用至诚的心去做事的人才能够做到感化他人。

(《中庸?第二十三章》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

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这段话大致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普通老百姓虽非圣贤之辈,但只要我们用一颗至诚的心,锲而不舍,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做事,最终也能有所成就。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大意是说:“要想做难一些的事情,就要从容易一些的事情做起;要想做大一些事的事情,就要从小一些的事情做起。天下看似困难的事情,无一不是从容易的事情做起,天下看似大的事情,无一不是从细小的事情做起。所以说圣人始终没有做什么大事,最后反而成就了大事。”

老子的意思大概是说:做事要从小事做起,从容易的事做起,并且不要功利性太强,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做,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反而成就了大事。

有人说:“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

一个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半年的大学生有一次在跟家人说话时感慨道:“上了半年班,我算学会倒水了。”家里人问为什么,他说:“早上要给同事倒水,开会时要给参加会议的人倒水。我现在倒水很有经验了,怎么倒水才能杯子里倒的正好,怎么倒水才能不洒到桌子上。”家里人说:“这就对了,要不然你上个班连个水都不会倒才叫没学会上班呢。”

一般来说,大学生分配到一个单位,总是要从基础的工作做起,从简单琐碎的事情做起,复印个材料了,送个文件了,取个东西了,打扫打扫办公室卫生了,以此来慢慢熟悉单位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周围同事。可是很多初到一个单位的大学生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才高八斗,是做大事的人,小的事情根本看不到眼里去,这

成天干些日常琐碎的工作简直是浪费时间,大材小用!读了那么多年的书,难道就为了干点那初中生高中生的人也能干的事?心不顺,难免做起事来就不用心,敷衍了事,屡屡出错,错出多了,领导和同事反而认为你一点小事都干不成,这样下去,即使有大事哪还能轮得着你干?这样的话,在单位里岂不是越来越被动,越来越不顺,越来越走下坡路走了吗?这不正应了荀子那句话:“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国家这样,国家完蛋;个人这样,个人完蛋。”《荀子大略》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

哪个爷爷不是从当孙子过来的,初到一个单位是孙子就是要当好孙子;“万丈高楼平地起”,你连打地基都不愿意,何来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一脚出去就想跨到千里之外,可能吗?

有道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要在乎一时的“大材小用”!

《弟子规》中“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这简简单单的四句话却概括了一个人想要成功地做一件事情需要的几个重要方面。首先要选准目标,其次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轻言放弃;其三就是做事要善于抓大放小,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其四就是要注重细节,注重积累,由量变引发质变,最终走向成功之路。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也诠释了管子的“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管子?乘马》)管子的这句话是说:“各项事业都是产生于深思熟虑中,成功于脚踏实地中,失败于轻慢骄傲中。”

【欲速不达】

从前,有个人挑着一担子橘①子进城。天快黑了,他怕在关闭城门之前赶不到城里,心里十分着急。恰巧迎面走来一个行人,他便问那人能不能赶进城。那人瞧他慌张

的样子,就告诉他,如果慢慢走还可能赶得上。挑橘子的听了很生气,以为那人在拿他开玩笑。他想难道慢走可以进城,快走反倒进不了城吗?于是他加快脚步,不料,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橘子撒了一地。他急忙一个一个地往担子里装橘子,好大一会儿才收拾完。这时,天已经黑了,这个人果真没能及时赶进城里。

精讲《弟子规》第二十九讲

精讲《弟子规》第二十九讲 标签:传统文化分类:东魁著作 上堂课讲到“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说的是我们不该轻视任何一个人。一个人的地位越高,就代表造福社会,帮助大众的责任越多,不要因为自己地位高而轻视别人。 有一位高官的夫人,常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做很多慈善,她的这种心性就非常好。她参加这些活动都是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捐款,让这些孩子真正有书念。不少偏远山区的孩子每天早晨三四点钟就要起床,走四个多小时的路才能到学校,比较困难。我们最近以博爱书馆的名义资助了一百多位特困生,有很多家庭都是在山区。有的孩子,为了问父母要两块钱都会挨打,很可怜。 有一个六年级的孩子跟他的朋友讲,他明天就不能来读书了。别人就问他为什么呀?他说:家里父亲去世了,母亲供我们上学不起。其实,他一年学费也就两百多块钱,这两百多块钱对于我们来说,随手就花掉了,可是对他们来说却无比珍贵。 还有一个孩子,父母去世,就剩下一个残疾的伯伯还拄着拐杖,我和这个孩子说话的时候真的很感触,他在学校里面为了省下生活费,经常捡别人扔的东西吃,没办法。他没有生活费,他伯伯残疾还靠别人救济呢。孩子自己也怕别人笑话,捡别人扔的东西后就悄悄地藏起来去没人的角落吃。 我们还看到很多孩子家里真的是土房、土墙,大雨要来了,很容易垮塌,有的孩子父母两个人都是傻瓜,见到我们“哈哈哈,哈哈哈”,只会笑,什么都不会说。 所以我们今年后半年,又增加了特困学生资助人数。有时候我们节省一点钱,可以做很多事情,帮助很多人。现在很多人地位很高,钱财很多,家庭也特别富有,却骄奢淫逸,不懂得帮助别人,其实很可怜。 就像我跟朋友聊天常说,仁德之人以财发身,无德之人却是以身发财。 你看现在很多人无德,开药店卖假药,卖菜短斤少两,做生意不诚信,都是在以身发财呢。放弃了良心、慈悲、博爱的精神,也放弃了做人的资格。不爱惜身体,也是一种以身发财,为了挣点钱天天应酬去吃肉、喝酒,把自己吃成三高人,你看,是不是以身发财。 我就遇到很多老板很有意思。我说:你别喝酒了,对身体不好。他就说:没办法呀,我不喝这个酒生意做不下来呀。我一听,又是个以身发财的,不懂得这是得不偿失。 你挣十万不算多,你要真睡到病床上得个癌症,就麻烦了,一百万都救不了你的命。你要得个半身不遂,麻烦了,永远挣不了钱了,身体也会报废。 有很多人以身发财把自己发进医院、发进监狱了,甚至为陪人喝酒,开车出车祸把自己发到阎王爷那儿去了,不划算呀。

秦东魁老师宣讲《弟子规》第十四讲

精讲《弟子规》第十四讲 (2012-08-14 13:01:04) 转载▼ 分类:东魁著作 标签: 杂谈 这节课我们讲“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进入房间时不论揭帘子还是开门的动作都要轻一点慢一些,避免发生出声响,在室内行走或拐弯时,应小心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以免受伤害。 咱们古代的家里呀,有很多帘子。当我们进家门的时候,不论是揭帘子还是开我们现在的这种门,都要轻一点慢一些。为什么呢?第一是让我们从生活上养成一种“慢”的习惯,可以去除我们的急躁;第二当家中有人的时候,避免因为我们粗鲁的动作,打扰到他人的休息;第三,家中要是有小孩子,如果您的动静太大的话,有可能把小孩子给惊吓到。 现在都不用帘子了,但是希望我们大家在开关门的时候,尤其在公共场所,一定要注意个人的形象和生活习惯。 另外,不光是在家里,就是出门在外骑自行车或者开车,也一定要宽转弯,把前面的这种距离拉大一点是最好的。 我们看下面这个故事:苏嘉是西汉著名大臣苏武的哥哥,曾经负责给皇帝驾车。有一次皇帝外出,苏嘉给皇帝驾车,从都城长安来到郊外的行宫。当皇帝正要下车时,苏嘉因为不小心一下子把车辕撞到了门前的柱子上,车辕被撞断了,皇帝也受了惊吓。结果苏嘉被判为大不敬的罪责,只好自杀。所以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小心谨慎,一件小事情有时也会酿成大祸。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人都是在一个细节上面出了错,导致终生痛苦。所以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真的是要步步小心,处处要学会替他人着想,才能让我们的人生中,树敌越来越少,波折越来越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注意一些礼节,比如我们在回家关单元楼门、自己家门的时候,一定要轻轻的关,如果声音太大就会扰到四邻;还要注意上楼的脚步也要轻;在家中拉窗帘时也要轻轻地拉。 一是对物品的一种爱护;二是如果家里有人还没起床,这样也不会影响到其他人的休息。另外在餐厅里吃饭前后或清理卫生时,移动桌椅板凳时一定要将它们提离地面再移动,这样做的好处之一是使它们本身的使用寿命更加持久,二是对家人特别是在楼下居住的邻居比较尊重,不会使他们因为听到噪音而产生烦恼。 你看我们现在很多人搬东西,都为了省事在地上那么直接推拉。既损害了自己的家具,又影响到了别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一点一滴地关心周围每一个人。这样无论对自己的身心和德行都有所提升。

弟子规第一节完整版

弟子规第一节完整版 第一节 rù zé xiào 入则孝 fù mǔ hūyìng wù huǎnfù mǔ mìngxíng wù lǎn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fù mǔ jiàoxū jìng tīngfù mǔ zéxū shùn chéng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解释】父母呼唤,应即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 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 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 责备教诫时,理应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dōng zé wēnxià zé jìngchén zé xǐnghūn zé dìng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chū bì gàofǎn bì miànjū yǒu chángyè wú biàn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解释】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在二十四孝故事里,九岁的黄香,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 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况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 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让父母安心。平时生活起居,要保 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shì suī xiǎowù shàn wéigǒu shàn wéizǐ dào kuī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wù suī xiǎowù sī cánggǒu sī cángqīn xīn shāng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解释】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所以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能够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 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qīn suǒ hàolì wèi jùqīn suǒ wùjǐn wèi qù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shēn yǒu shāngyí qīn yōudé yǒu shāngyí qīn xiū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qīn ài wǒxiào hé nánqīn zēng wǒxiào fāng xián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解释】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 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孝经》子曰:“身体 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能够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 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 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qīn yǒu guòjiàn shǐ gēngyí wú sèróu wú shēng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弟子规第十三课

《弟子规》第十三课教学设计 石人乡小学陈婕 《弟子规》第十三课围绕着装礼仪,通过原文、译解、拓展和故事四个板块展开,将为人处世的小心谨慎渗透于穿衣戴帽之中。原文中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要求我们要做到穿着整齐;“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要求我们要做到穿着干净;“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则要求我们要做到穿着得体。译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能比照原文参考译解轻松理解文章意思,并从中有所感悟。拓展部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诠释韵文的同时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将理论联系实际,为生活提供参考。小故事《子路拜师》进一步阐释了在着装中渗透的“大礼仪”。 1.学生能正确、流利的诵读原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韵律。 2.结合译解和故事,学生能理解原文中对着装礼仪的要求,整 齐、干净、得体。 3.紧扣拓展,联系生活,学生能反思自己生活中的着装陋习, 并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规范自己的着装习惯。 4.在反复吟诵,激烈讨论,实例演示中,挖掘学生的古典文化 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华礼仪之邦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1.读文明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一年级学生而言,

要很快理解文言是有困难的。但是原文朗朗上口,迎合了 学生的阅读需求,让其有诵读的愿望。在反复诵读中,相 机创设情境,讲解译文,分享故事,使学生在简单轻松的 氛围中熟读成诵。 2.知行合一。对于原文能读能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的目的 是为了用,为了指导实践,知行合一。在学生理解原文后, 相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反思,用《弟子规》的 要求规范自己的生活行为习惯。 (一)导入 1.谈话导入:你们是喜欢和穿戴整齐干净的人做朋友还是喜欢邋遢肮脏的人做朋友? 2.小故事: 张九龄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张九龄容貌清秀,平时总是衣帽整洁,总在路上,总显得风度潇洒,与众不同,总能赢得路人的目光。并且每当朝廷重要的朝会时,在众人中间,他也是很显眼的,连皇帝对他的举止都赞赏不已。凡是张九龄在,那里的气氛就会格外愉快,大家都乐意同他这位衣帽整洁而且又有风度的人在一起谈笑、玩乐和探讨学问。张九龄的注重仪表给他带来了好人缘。 3.你会穿衣吗?怎样的着装能为我们赢得好人缘呢? (二)诵读

弟子规·第十四课时

《弟子规》教案 第十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导入新课。 1、请学生背诵上一课内容 2、上节课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请同学准备一个你喜欢的与读书有关的故事。我现在非常想听故事。同学们,你们愿意听故事吗?哪位同学勇敢的走上讲台来充当一回小老师,把你喜欢的小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总结:刚才两位同学的故事讲的可真好。我们给他们点掌声好吗?相信其他同学也有很多好故事。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大胆地走上讲台,与大家分享你们的故事。我们每周要评出一个“故事大王”,所以你们可要精心准备哦,把故事讲的越准确、生动越好。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弟子规·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译文】: 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见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对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译文】: 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学问,要专一,要专精才能深入,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又欣羡其他的书,想看其他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在订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原先窒碍不通,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都迎刃而解了。(中庸:用功日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应随时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确实明白它的真义。(不耻下问) (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 1、读一读,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的内容有哪些?是什么意思? 2、背一背,唱一唱。原文是怎样介绍这些内容的? 3、学生或读、或背、或唱、或演。 (三)、交流方法展示成果。 1、同学们运用了那些方法学习《弟子规》? 2、请自由组合,一起商量商量,准备表演。 3、学生交流、准备。 4、展示成果: 要求:(1)告诉大家,展示的形式;(2)选择这个内容的理由;(3)其他同学观看是虚心学习。 表演(老师相机评价,点拨,) 5、小结:我们班同学真是多才多艺,学习方法很巧妙,很有趣。例如:把其中的一段话改编成一个小品,唱拍手歌;画一幅画;编舞蹈等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有趣的方法,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新方法,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有趣。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课内容。 2、请同学们回去之后查阅资料,找一找与读书有关的故事,下节课和大家一起分享。

《弟子规》第五讲

第五讲 【故事】四川凉山小姑娘照顾精神病妈妈 【提问】 1 现场的孩子,你如何发现父母是爱你的? 2 现场的孩子可以为父母做哪些事情?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出必告,反必面 这个“告”字,古音读“故”,告就是报告的意思,事先要跟父母打好招呼,征得父母的同意,父母批准了我们才出去,这些都是必要的礼貌。“反必面”,就是回到家里必定先跟父母报告我回来了,让父母看得到我,他的心也就安了。这些行为都是体现出一个孝子心里常常存着父母,因为心里存着父母,所以他必然就“出必告,反必面”。如果心里面把父母忘了,很可能这些细节他也就忽略了,出门他就会忘记跟父母打招呼。只有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才想起父母来。 我讲这个小事儿,是想说:这个世界上,谁最关心孩子?当然是父母,对孩子的安危,父母时刻都是惦记在心的,所以,这句话“出必告,反必面”的一个核心点是“安危”。孩子出门的时候,告诉一下父母去哪里,与哪位朋友出去,父母心里不但知晓了你的行踪,还会考量安全程度,比如小孩子去河边玩,按照他自己的意愿,那是最快乐的地方了,没有问题的,可是,恰恰那里是最容易出危险的地方,所以家长就会阻止,或者提出陪着一起去,这是“出必告”的好处,对孩子来说,这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保护程序。 因此,对于年龄不大的孩子来说,“出必告”里面意味着“保护”,孩子与父母对事情的评判标准不一样,往往在出门的动机、目标、要见的人、出去的地点、同行的人等等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把关。网友会面出事的,肯定没有与家里人说。 孩子“出必告”是让父母知“安危”; 大人“出必告”是让父母知“安慰”。 父母对我们的关心是一生的,无论我们多大了,取得多大成就,有多高的社会地位,在他们的眼中都是孩子,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惦记我们的平安。 【母亲牵挂儿子的故事】 记得有一次,母亲一大早突然给我打电话,反反复复告诉我,要注意安全,要注意不要吃不好的东西等等,讲了太多,我很不耐烦,就问干嘛讲这些啊?后来母亲吞吞吐吐说了缘由,说是昨天晚上做梦,梦到我,就像小时候一样还是个孩子,她带着我去山里玩,结果我丢了,母亲哭着喊着到处找,漫山遍野地找,无论如何怎么都找不到,结果哭醒了。于是开始担心我,马上拿起电话问我是否一切都好,甚至开始想这是不是什么预兆。我于是立刻明白了,赶快开解母亲,我一切都好,那只是一个梦,不要担心。

精讲弟子规第十讲

精讲《弟子规》第十讲 (2012-08-14 12:50:38) 标签:分类: 今天讲到《弟子规》第二篇《出则悌》中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小培养,无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从小教育孩子,让孩子养成正确的习惯,因为一言一行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德行。 昨天有个朋友对我说,他心里孝顺就行了,心里有慈悲心就行了。我就跟他说,那你也不用真的吃饭了,心里想想就行了,你看看十天不吃饭是不是照样能把你饿死。 我们做任何事情,不光要心里认识到,更重要的是言语、行为也要体现出来,这才叫言行一致,才能真正做到身体力行。 比如吃饭时,我们一定要先让父母坐下,等父母先动筷子,我们再动,这样才不失为人子女。可是现在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景象了。我去过很多朋友家,看到的大多是父母孝顺儿女,很少看到儿女孝敬父母。 我们要反省一下自己,我们是不是爱孩子爱得如皇帝一般,对父母却像对乞丐一样,我们在生活细节上面是否能真正落实“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我们自己有没有形成这种意识。这个很重要。 我在家里每次买完东西以后,就对儿子说,这些是买给爷爷奶奶的;我没有说过是买给我们自己的。很有意思,孩子每次把东西给完爷爷奶奶以后,还会说,妈妈没有,爸爸没有,还会自动地拿些东西来给我们。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影响到孩子。我们一定要去感化大家,不要去教育,你教育别人会很烦恼、会很痛苦,而感化是通过我们自身的言行,让别人从心里意识到要改正,要向善。 现在每次看到我妈在厨房里做好饭,我都要主动去把饭菜端出来,要不然会觉得很惭愧。以前我妈给我端菜端饭,我也觉得很正常,我是她儿子嘛。可现在学了《弟子规》我才明白其实不正常,我们把许多原有的为人子女的礼节都忘掉了,还认为父母为我们的付出都是正常的。 希望我们各位朋友、各位学友,家里有老人的话,有任何好吃的东西一定要先给老人吃。现在好多人家里有了好吃的都是先让自己的子女吃,却不是先孝敬父母。 我还碰到过一个家庭,老人家过80岁大寿,祝寿的人多得不得了。可在主座上坐的却不是老寿星,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儿子给父亲过寿,请了一位很了不得的领导,就让领导坐了主座。你看这成了给领导过寿,不是给老人过寿了。这种颠倒的程度让我们没有了人的味道。

弟子规 亲有疾 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弟子规》第十五讲-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亲有疾,药先尝】 朗读和解释这句话:这是告诉我们当父母生病的时候,为人子女应该怎麽样来照顾父母。过去药几乎都是中药,是汤药,刚煮好的汤药一定非常的烫。我们要端给父母、长辈吃的话,要特别注意它的温度是不是太烫,太烫了会烫嘴,太冷了喝下去胃会不舒服。所以子女往往会倒一点点,喝喝看,它是不是太烫还是太冷。所以古人对父母的侍奉,可以说是无微不至。那么,现在如果父母生病的时候服用的西药,我们应该注意提醒让父母按时服药,不可以服错药。 『昼夜侍,不离床』 昼就是白天,夜晚侍候在旁,不离开床边。为什麽要做到这样?父母养我们,这样的恩德非常大。想想小时候,父母照顾我们,当我们会走路,他怕我们跌倒;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他半夜不晓得要看我们几次,摸了我们的额头,一摸再摸,怕我们发烧。随时随地都在关心我们,体贴我们。这个时候父母年纪已经大了,他们生病了,身体不好了,正是我们回馈的时候,所以说『药先尝』,应该的。「昼夜侍,不离床」,也是应当的。【丧三年,常悲咽。】如果不幸父母走完了人生最终点站之後,在此三年之内,我们要常常追思父母教养的恩德。古人都有守丧三年的这种美德。为什麽要守丧三年?因为子女从出生到三岁才能稍微离开父母的怀抱,自己吃饭、穿衣,为人子女在父母过世守丧三年,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在以前,经常孝子就会在坟墓的旁边筑一个简陋的草棚子,就在那里居住。 『居处变,酒肉绝』。面对家里有过世父母,在这个时候我们生活应该要简朴,想到平常父母跟我们一道吃饭,此刻一个位子空着,我们看到这种景象,往往是咽不下饭,吃不下食物。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子女真的也无心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 因此在守孝的期间,我们的饮食、我们日常生活都要特别的节俭,可以说是对父母的一种哀悼。虽然我们现在物质环境这麽好,但是在这一段时间之内,我们能替父母,把父母生前如果他有留下很多财物,我们在这个时候也可以让父母的钱财遗留人间,替他布施或者做有意义的事情,也是非常好的,也是一种尽孝的表现。 【丧尽礼,祭尽诚。】 这里提到办丧事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尽到礼节,不可以随便。但是这个礼节并不是很舖张,很浪费,应该要庄严肃穆。丧礼很舖张,完全是做给别人看的,这个不是真正的孝道,反而是一种浪费。形式的丧礼不是真正的尽到礼节,应该是发自内心才是真正的礼节。 『祭尽诚』,这里「祭」所指的是祭拜的时候要真诚。我们祭拜祖先,或者在祭拜刚过世的父母,要有怎样的心?要有他彷佛就在我们旁边这样的心。「祭神如神在」,虽然他们已经远离了我们,但是我们在祭拜他,就好像我们呼请他回来一样,这样的亲切,让父母在天之灵也能得到宽慰。

精讲《弟子规》第十九讲

精讲《弟子规》第十九讲 (2012-08-14 19:36:44) 转载▼ 标签: 分类:东魁著作 文化 我们大家接着上一堂课讲“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我们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攀比心、好面子的这种心理还是很重,我们经常会攀比我们穿的衣服是什么品牌,甚至我们吃的鲍鱼、鱼翅价值多少钱。我们在攀比心中,助长了自私自利的念头,导致为人处世时,会看轻夫妻感情。 看轻夫妻感情,我们从什么地方看呢?离婚率极高啊。我最近有一个朋友跟我说,说社会调查发现,中国境内也出现早上领结婚证,下午离婚的事情了。过去好像认为是国外的事情,现在中国也有了。 我们被物质蒙蔽了人原有的这种善念,就像《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 本善”,我们本善的心没有了,为什么没有了呢?攀比心啊。 就像我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讲,我说富人也可怜,为什么也可怜?我一个朋友就讲了,现在的孩子攀吃攀穿,比吃穿、比牌子,年纪小小,银行卡口袋里都装满了。 给孩子灌输的这种竞争思想,这种思想就会变成什么呀?对父母他也要赢,跟姐妹之间他也要赢,就灌输了一个利欲熏心之心。那有利益了,这个心能安抚;没有利益,怎么办?除害啊。 我最近这几天就碰到一个母亲,凡是市场上有名的衣服,好的造型,她都花钱给儿子买。在有一次家长会的时候,老师就提建议了,说您的孩子不像学生。这个母亲就问老师了,为什么不像学生啊?老师说,你儿子打个耳环,染着头发,经常穿的衣服都像是社会上闲散人员穿的衣服。 她母亲就开始和老师辩论了,说你这老师太迂腐了,现在年轻人要彰显自己的个性,他戴耳环多有个性啊,你为什么能记住我儿子?全班有几个学生戴耳环?老师说没有,就你儿子一个。她母亲又说那不是好事情?你永远记住他了。明明有个性,你又说我们家孩子像社会闲杂人员,不行,我要去教委举报你。老师一想怎么办?不理睬了。 当这个母亲做生意赔钱以后,急得生病了。她的孩子天天除了伸手要钱以外,别的没有,她才逐渐后悔,才明白她给她孩子过去灌输的就是攀比之心,我们为人父母在教育子女上面,错了不能怪孩子。 父母一身就兼三职,做之君、做之亲、做之师。只有我们把这三个责任落实到位,您教育出来的孩子才能真正做到养父母心、养父母志、养父母身啊。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孩子不孝顺,很多孩子比品牌,错在谁啊?错在父母啊。 我们能不能以身示教?我们不能。我最近去过很多学校,去学校以后,看看校风。一般中午的时候,我会去学生食堂吃饭,就我一个人去,因为老师去了看不到真实的东西。我会看什么呀?我会看这个学校乱扔饭菜的人有多少,那十个里要有七个,这个学校的学生难教啊。为什么呀?70%都不知道父母的钱来之不易,全部浪费了。

弟子规第十六讲-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弟子规》第十六讲-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讲课时间:二00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地点:新闸路 一授课老师心理准备 1真诚心:愿做弘扬弟子规的一颗火种。用圣贤的智慧指引自己的讲课。 2清静心:忘我。 3平等心:有教无类,无论年龄、宗教、相识与否都是奉献的对象。4正觉心:存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5慈悲心:愿来的人都能真正受益。愿天下人都有无怨无悔、幸福美满的人生。 二教学目标 1 教学对象:3到15岁。 2 教学重点:对“道”、“友”、“恭”、“睦”的理解。 3 教学难点:理解“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和如何在生活中实践。 三教学辅助 1 讲故事《孔融让梨》 2动画片《李勋焚须》

教学过程: 一全篇朗读 要求:手指点读诵读可以静心,学生到达有先后,9点开始授课老师带领大家朗读,训导老师指引迟到的学生进入教室后马上跟读。 二师生问好

1训导老师选出小班长感口令:“起立,给老师们行礼。” 2全体学生站立鞠躬。 3老师们回礼。 三开宗明义 1强调学习弟子规的重要性 2读书志在圣贤 各言而志 3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二篇“出则悌”。四引入 1出示学习的内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2朗读 五学习“兄道友” (一)解释 道:方法、道义、准则的意思。 友:1,亲爱、友爱;2,帮助、协助;3,和顺。 兄道友:作为兄长的要以友爱、友善为行为准则。 弟道恭:作为弟弟的要以恭敬、恭顺作为行为准则。 “兄道友,弟道恭”就是告诉我们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处。

精讲《弟子规》第28讲

精讲《弟子规》第二十八讲 (2012-08-14 19:53:52) 转载▼ 分类:东魁著作 标签: 文化 这一堂课我们讲“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善相劝,德皆建”,说的是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过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过不规,道两亏”,说的是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缺陷。 “攻人之恶,勿太严”,我们在说别人恶事的时候,攻击别人或者是指正别人的时候,我们不要太严厉,太严厉以后可能会起反作用,因为劝的度没有掌握好。“当思其堪受”,就是说我们劝的力度,要让他刚好能适应,不要说得太激烈,太激烈就会适得其反。 “劝人之善勿太高,当思其可从否”,就是劝人善的时候,千万别一上来就用高标准要求别人,要给别人进步的空间和时间。要考虑他能不能接受?能不能和你一块来?这个是很重要的。 我们即使和朋友关系很好,也要正确、适度地劝解他人,在劝人的时候,要多用智慧,要巧妙,不然朋友没得做。 我们看下面的故事,春秋时期,郑庄公的母亲武姜非常宠爱他的小儿子公叔段,结果公叔段起而造反,郑庄公对母亲武姜帮助弟弟叛乱十分不满,就把武姜迁到城外去住,并发誓不到黄泉誓不见她。一年多过去了,郑庄公感觉到自己对母亲做法太过分,很后悔,但他发过誓,不能违背誓言去接回母亲,因此内心十分矛盾。当时他发誓说:不到黄泉誓不见她。就是说以后两个人都死了,在黄泉路上才见面,活着绝对不见。 后来,郑庄公整天闷闷不乐。今河南登封西南的守将颍考叔听说这件事,就向庄公敬献供品,借机见到庄公。庄公请颍考叔吃饭,颖考叔把肉留在一旁不吃,庄公感到奇怪问他:你为什么不吃啊?颍考叔回答:臣下家有老母,平时只吃臣下的食物,没有尝过大王的肉羹,请允许我留下带给老母。 你看,大臣的智慧体现出来了。郑庄公正感到对他母亲有愧疚感,大臣不直接劝,免得庄公难堪,用自己的行为主动诱导庄公说心里话。庄公果然就说:你有母亲可送食物,只有寡人没法送去。 什么叫做智慧?我经常和朋友聊天说:知道并发现自己的过错还能改正,就叫开悟;发现别人的过错,天天指责别人的过错,叫犯错。为什么呀?我们只能要求自己,我们对自己的缺点一定要斩尽杀绝,那我们对别人的缺点怎么办,包容加上巧妙地引导,这样就对了。

精讲《弟子规》第三十一讲

精讲《弟子规》第三十一讲 标签:传统文化分类:东魁著作 今天进入《弟子规》的最后一堂课。 《弟子规》这本书,从开头一直到结尾,都非常重要,我们一定不要轻视。它在总叙时就给我们讲到,“弟子规,圣人训”。圣人,真正能严格成为圣人的,他所讲的东西,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甚至不同宗教信仰的人都能接受。因为真理不会随着朝代的变迁、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古人很有智慧。《弟子规》最开始讲“入则孝”,讲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世上一切道德、爱心、慈悲,全部的根基都在孝道上。离开了孝道,慈悲不存在、博爱不存在、所做种种善事皆不存在。 《弟子规》的结尾也很重要。“非圣书,摒勿视,蔽聪明,坏心志”。今天我们把开始和结尾连起来,看看圣人给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方法。 一切的德性、慈悲、博爱,所作种种善行、善言、善心,根基皆在孝道之上。一个人,即使他把所有的钱财分给世界上的一切苦难人民,但他如果不孝敬父母,也不能算好人;一个人的道德之名,即使传遍地球,只要他不能做到孝敬父母,此德也为假非真;一个人即使常存慈悲之心、博爱之心,不能孝敬父母,此心也非真而假。这就是圣人给我们所讲的孝乃万善、万德、万慈、万爱之根基。 而要想真正明白如何孝敬父母,怎样培德、培慈、养口、养身、养心,必须从小教育选择圣书,所以《弟子规》结尾讲到“非圣书,摒勿视”。 圣贤书会教导我们成为一个真有德、真有慈悲、真有博爱心的人。那我们要是去看《厚黑学》之类的书呢,天天想着害人,那就惨了。书是能养我们的心、行和口的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弟子规》最后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为什么非圣书不能去看呢,后面讲了因为“蔽聪明”。 真正聪明的人,会做人的人,是以财发身的人。他有钱以后,懂得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这样才是有智慧啊。我们要是看了这些不是圣贤人讲的东西,就会没有智慧。我们的心性、行为就会出现自私自利。 我们的文化如同一棵五千年的古老树木,因此它的叶子能适应每一个朝代、年代,甚至每一天,能够帮助人们又聪明又有智慧。老的东西经过了时间的考证、大众的落实,能流传至今,一定是精华啊! 非圣贤书,不光蔽聪明,还会坏心志。善是由我们这个心所发,恶也是从我们这个心所发,善恶同出一人,都是我们的心所发。有人问我,善恶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说按我们现

第15课《弟子规.六》

第15课弟子规.六 课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注释: 对于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分,却不肯力行,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对的,如果只重力行,对于学问却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今日普遍流行诋毁圣贤的风气,怀疑古人,藐视伦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近几年来,更被视为隘板落伍,大家虽有心改革社会乱象,也动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导,终因伦常观念被大家忘失太久了,使得社会秩序无法整顿起来。孔子曾指出:“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广博的研究各种学问,然后用礼节来约束言行,这样一个具有知识和礼节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于太离谱了。”《弟子规》把礼的内容具体化,只要循着《弟子规》来实践,兼学各种经典和生活知识,就能拥有高远的智慧和实践的勇气,智勇双全的人,必然

不会偏离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达目标。 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的做到。读书时正在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别段,这段还未读完读通,不要因为没有兴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东翻西阅,不肯定下心来,按部就班的读完。读书时要有规范,读一本书或一门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有多余,就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读,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所以一规化好就要赶紧用功。 遇到滞塞难通的地方,更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解,这正是所谓书读千遍,其意自现。有疑问的地方,经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 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周墙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干净,所用的笔和砚台要摆放端正,在砚台上磨墨,如果墨条磨扁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写字若随便不公正,就是心里先有了病,排列经典图书,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读完以后立刻归还原处,即使发生紧急的事也要先收拾整齐以后才能离开。遇到书本有残缺损坏时,应立刻补好保持完整,你爱书,书爱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获,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获。 如果不是传输圣贤道理的书籍,一概摒除一旁不要理它,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我们的聪明智慧,会败坏我们纯正的志向。不要自以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堕落而放弃自己,圣贤的境界

弟子规·第十五课时

《弟子规》教案 第十五课时 一、教学目标: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导入新课。 1、请学生背诵上一课内容 2、上节课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请同学准备一个你喜欢的与读书有关的故事。我现在非常想听故事。同学们,你们愿意听故事吗?哪位同学勇敢的走上讲台来充当一回小老师,把你喜欢的小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总结:刚才两位同学的故事讲的可真好。我们给他们点掌声好吗?相信其他同学也有很多好故事。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大胆地走上讲台,与大家分享你们的故事。我们每周要评出一个“故事大王”,所以你们可要精心准备哦,把故事讲的越准确、生动越好。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弟子规·余力学文》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译文】: 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书籍课本应分类,排列整齐,放在固定的位置,读诵完毕须归还原处。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书本是智慧的结晶,有缺损就要修补,保持完整。(古人一书难求,

故有修补之举。)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译文】: 不是传述圣贤言行的著作,以及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书刊,都应该摒弃不要看,以免身心受到污染,智慧遭受蒙蔽,心志变得不健康。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顺眼,应该发愤向上努力学习,圣贤境界虽高,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孟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唐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 1、读一读,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的内容有哪些?是什么意思? 2、背一背,唱一唱。原文是怎样介绍这些内容的? 3、学生或读、或背、或唱、或演。 (三)、交流方法展示成果。 1、同学们运用了那些方法学习《弟子规》? 2、请自由组合,一起商量商量,准备表演。 3、学生交流、准备。 4、展示成果: 要求:(1)告诉大家,展示的形式;(2)选择这个内容的理由;(3)其他同学观看是虚心学习。 表演(老师相机评价,点拨,) 5、小结:我们班同学真是多才多艺,学习方法很巧妙,很有趣。例如:把其中的一段话改编成一个小品,唱拍手歌;画一幅画;编舞蹈等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有趣的方法,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新方法,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有趣。 老师介绍:古代的"忠""孝""仁""义"等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被人们所推崇。湖北有一个退休工作人员编写了一本新《家训》受到家长、老师以及同学们的喜爱。 课件显示:羊有跪乳之恩,鸭有反哺之情,孝也! 蜜蜂职责分明,大雁飞行有序,礼也! 鸡非定时不鸣,燕飞春社不至,信也! 鹿得草而寻群,蚁得食而报众,义也! 蜘蛛结网而食,鹦鹉学舌而语,智也!

弟子规第十三讲

第十三讲弟子规“信”之二 2 让学生懂得从小就要谨言慎行,并且明确告诫有三种言语是绝对不能说的。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讲授法,举例法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要求学生抄写《弟子规》谨之三

(13)信之二 《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要求孩子们从小就要谨言慎行,并且明确告诫孩子们有三种言语是绝对不能说的。那么,这三种言语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说过这种不得体的话?与人交谈中,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什么样的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说?如何才能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谈吐得体的人呢?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谈吐得体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不仅要求孩子们诚实守信,还要求孩子们从小就要谨言慎行,并且明确告诫有三种言语是绝对不能说的。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说过类似不得体的话?在与人交谈中,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又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说? 在上一讲里,我们讲了《弟子规》“信”这个部分,讲到人要讲信用、讲信誉。这个部分,首先就是从言语、词语开始的。言语高雅、风趣幽默的人,到哪里都会很受欢迎。相反,言语鄙俗、油滑、闪烁的人,到哪里都会遭到别人的反感。那么,如何让自己在社会上,在和朋友的交往当中受欢迎呢?《弟子规》首先要求大家做到如何不让别人反感,如何不让别人讨厌,要知道哪些话绝对不能说,哪些语气绝对不能用。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一定要警惕和戒除三种情况,哪三种情况呢?奸巧语,非常奸佞的、存心不良的花言巧语,这种话先得戒

蔡礼旭《弟子规》讲座第十五集

蔡礼旭《弟子规》讲座第十五集 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们刚刚提到了“长幼有序”,就是“兄友弟恭”,举了一些我们古代圣贤人的例子,可以感受到圣贤人的兄弟之情非常的深厚,可以为了兄弟舍掉生命,更何况是其它的财物、其它的东西,都能够为了兄弟之情而懂得谦让,懂得放下的功夫,所以这值得我们好好来效法。 有一首提到叙述兄弟之情的诗词,我们可以来看一看,这一段诗词很有味道,这一段提到了“兄弟连枝各自荣”,我们看第一句,“兄弟连枝各自荣”,兄弟是同气连枝,都是同一对父母所生,所以就好像一棵大树一样长出来很多的枝干,各自发展,各自能够延伸出来,能够枝繁叶茂。“些些言语莫伤情”,就是兄弟之间的言语应该和睦一点,不要太冲,不要因为言语的不当而起了冲突。我们都知道人与人当中最容易起冲突的是什么?就是言语,所以忍耐的功夫要从哪里开始忍?慎言,谨言开始做到,所以“些些言语莫伤情”。当兄弟之间有很冲的言语出来的时候,只要有一方能够退一步,能忍一时,就会风平浪静。当你能忍得下来,等对方情绪比较缓和下来的时候,他会想到我的态度不恰当,所以转而会生起一个愧疚之心,这样整个关系就不会破裂,甚至于他会因为你时时能忍能让,兄弟之间会对你产生一种佩服恭敬之心,所以要以德服人,要以德来服我们的兄弟姐妹,所以“些些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我们三、四十岁以后,这个感觉就会很强烈了,每次相见可能一年见不到两、三次,每一次一见好像皱纹多一条,或者白头发多几根出来,所以岁月催人老,所以要珍惜兄弟相处有爱的机会。“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从这句话我们感受到古代的人对于兄弟之情特别珍惜。有一三兄弟,每次兄弟一聚会一定要三个兄弟睡一张床,哪个亲得可能连他老婆都很嫉妒,所以这种兄弟之情很令我们羡慕。 “弟兄同居忍便安”,能够忍得住。我们在《弟子规》里面有提到“财物轻,怨何生”,对于财物都懂得礼让的时候就不容易起冲突。我们看中国这个“财”字,财物的财,它又通另外一个含义,是木材的“材”,木材够用的话,烧起来就够了,当你木材堆了很多的时候,很可能太阳照太久了会烧起来,所以你财太多了,很可能会引火自焚。所以当你时时都在搜刮财物,其实你自己的福分已经在耗损、在折福。当你搜刮的这个动作又被你的下一代学得非常彻底,所以你这个财物留得住吗?所以人要深谋远虑。当你们上一辈就演出在那里争夺财产的样子,那下一辈一定会学得很彻底。 我们说财产是五家共有,天灾要你的钱,水灾要你的钱,请问现在天灾多不多?多。水灾、火灾都属于天灾。为什么灾难那么多?我们的人心缺乏教化。所以现在有钱人自己心里面踏不踏实?也很难踏实。因为现在天灾人祸太多了,这个钱很容易就受不住,所以守住财富的方法特别重要。 在民国初年,曾国藩先生的外甥聂云台先生,他在上海住了几十年的时间,而上海这个地方是人财富大起大落最明显的一个地区,聂先生把他几十年所看的这些事实真相用笔记了下来,看到很多富极一时的人到最后都破产,所以就提到如何真正能够留住财富的道理。所以我们经营一个家庭,到底怎么把我们的财富留住,这个理你不能不懂。 有一位周先生他们家很富有,开钱庄的,而且开很多分店,在全国很多分店,他的财产有几百万两。他有一个分店的主管,因为当地发生天灾,所以主管拿出五百两来赈灾,五百两多不多?几百万两的人拿出五百两来。结果被这位周老板骂的狗血淋头,这钱是我的,你还给我拿去捐,这样一骂下去,以后主管敢不敢去布施?都不敢。所以他得意洋洋,都告诉别人,我这一生能够留住这么多财富的方法就是进得来、出不去,一定把它握住;就像守财奴一样,非常吝啬。 结果等他去世之后,刚好那个时候进入民国时代,他的财产转换成民国的单位是三千万圆,多不多?多。三千万圆,以前一个大圆就不得了。三千万圆假如换算成现在的单位,我看是几十亿了。这么多的钱分成十份,刚好他的子孙分成十份,结果这十份分完之后,下

弟子规 第十五讲 学习要专心

第十五讲学习要专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意思,诵读课文。 技能目标:通过诵读让学生养成学习专心致志的习惯。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做到专心学习。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学习要专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快乐导读: 毛主席读书期间,每天故意让自己坐在闹市看书,他就是这样锻炼自己做事的专注能力的。古今中外,每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都必须具备这种专心的品质,才有可能取得成就。同学们,让我们也养成专心的好习惯吧! 二、揭示课题: 课题:学习要专心 三、学习经典原文: 经典原文(一)(见ppt) 1、老师范读。 2、生齐读,师点评、纠正不足。 3、师讲解字义、文意。

4、全班诵读。 同样学习经典原文(二)、(三)、(四)、(五)、(六)。 四、读读背背 1、学生齐读经典原文 2、分组比赛,看哪一组在最短时间内可以背诵下来(可分工背) 3、抄写本课课文一遍。 第二课时 五、启迪故事 《牛顿煮鸡蛋》 有一次,牛顿在实验室里聚精会神地做实验,连吃饭的时间也忘了。他的助手便拿了几个鸡蛋,送到实验室去,对牛顿说:“这里有几个鸡蛋,你自己煮来吃吧。”牛顿说:“好,谢谢你,请你把鸡蛋放在那里吧。”说完,他又埋头做实验。过了很长的时间,牛顿的肚子饿了,才想起还没吃午餐。于是,他随手拿了一个小锅,把鸡蛋放在锅里,往炉子上一放,又开始做起实验来。过了半个小时,牛顿做完了实验。这时,他才想起锅里的鸡蛋。他打开锅盖一看,里面没有蛋,只有一个怀表。牛顿大吃一惊,抬头一看,鸡蛋还在桌子上,可是桌上的怀表却不见了。原来牛顿太过专心做实验,结果把怀表当成鸡蛋来煮。 提问:从本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何感悟? 六、活动广角 问卷调差 1、你有一边写家庭作业,一边吃东西或看电视的习惯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