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应用于白血病患者护理的临床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心理护理在血液科白血病护理中的应用

心理护理在血液科白血病护理中的应用

心理护理在血液科白血病护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为了分析心理护理在血液科白血病护理中的应用。

方法:随机抽取2019年1月到6月来我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80例白血病患者,将其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的40名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护理方法,对对照组的40名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的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对照组的40名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要高于试验组。

结论:心理护理有利于帮助血液科的护理人员稳定白血病患者的情绪,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值得进行临床的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血液科;白血病护理;应用分析在临床中,白血病是血液科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并且近年来,发病率仍在提高,对患者的生活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同时,由于该病的巨大危害,使得患者在患病后常常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的心理情绪,这使得治疗的效果下降,基于此,我院为了分析心理护理对血液科白血病护理的应用效果,做了相关的实验,现将实验资料以及实验结论报道如下。

1实验资料与实验方法1.1基本资料。

随机抽取2019年1月到6月来我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80例白血病患者,将其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20到58岁;对照组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22到60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没有明显的差异(P>0.5),具有可比性。

1.2实验方法。

对试验组的40名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护理方法,即传统的护理方法:耐心主动的帮助患者了解医院的环境,注意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帮助患者接受相关治疗,建立良好的医院关系。

对对照组的40名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的护理方法,帮助患者排解出悲观、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心理护理的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2.1入院时及时把握患者的心理状态。

在患者办理入院手续住院以后,医护人员应该及时地到病房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并通过根据与患者的交流情况,对患者的心理以及情绪变化进行判断,准确的记录患者的心理状态。

探索心理护理在白血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探索心理护理在白血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探索心理护理在白血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心理护理在白血病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分析白血病患者的心理需求,可以更好地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缓解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治疗效果,并改善生活质量。

心理护理还能够促进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从而提升整体护理水平。

在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不容忽视。

持续发展心理护理对提升患者的综合护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白血病、心理护理、心理健康、焦虑、抑郁、治疗效果、生活质量、依从性、综合护理水平、重要性、价值、持续发展、提升、探索、应用。

1. 引言1.1 白血病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当患上白血病这一严重的疾病时,患者不仅要面对疾病本身带来的身体痛苦和治疗的不确定性,同时还需要应对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和困扰。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康复速度和生活质量。

白血病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表现在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研究显示,心理状态良好的患者更容易遵循医嘱、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效果。

相反,心理压力大的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免疫功能,降低治疗效果。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白血病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在白血病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面对诸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这会给患者的心理健康带来巨大考验。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还在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治疗的依从性,进而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改善。

关注和加强白血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护理支持,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也能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提升患者的综合护理水平。

在白血病治疗中,心理护理不可或缺,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1.2 心理护理在白血病治疗中的作用白血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恶性肿瘤疾病,其治疗过程常常伴随着身体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困扰。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治疗过程漫长且辛苦,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心理护理在白血病患者的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患者应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和康复过程,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包括心理支持、教育和心理干预等方面。

一、心理支持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身体疾病,患者通常会经历焦虑、恐惧、压力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心理支持是帮助患者面对这些情绪、缓解压力和促进康复的重要手段。

1.提供情感支持:通过倾听和理解患者的感受来建立信任和亲近感,鼓励他们表达出内心的压力和担忧。

护士可以使用情感化沟通的技巧,如积极倾听、关切询问和体察患者的感受,来帮助患者释放情绪和情感。

2.鼓励患者沟通:白血病患者通常会面临生活和经济上的困难,护士可以鼓励他们与家人、朋友和社会资源沟通和寻求支持。

在交流中,护士可以提供信息和建议,帮助患者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3.提供乐观的环境:护士可以通过鼓励患者参与活动、聆听音乐或观看喜剧等方法,创造一个积极愉快的环境,减轻患者的压力和焦虑。

二、教育白血病患者和他们的家人对于白血病的了解通常较少,缺乏对治疗和康复的知识。

教育是帮助患者和家人理解白血病的重要手段,可以提供他们正确的信息,增强他们在治疗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1.提供疾病知识:护士可以向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提供关于白血病的基本知识,包括疾病的原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等方面。

通过增加患者和家人对疾病的了解,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配合治疗,减轻不必要的担忧。

2.指导自我管理:白血病治疗通常需要患者参与自己的康复过程,护士可以教授患者和家人一些自我管理的方法,如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药物管理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3.提供心理应对策略:护士可以教授患者和家人一些心理应对策略,如放松练习、正面思考和积极应对等。

这些策略可以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困难和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

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体会及效果评价

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体会及效果评价

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体会及效果评价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心理护理对白血病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得出结论:及早对白血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可减轻患者的心理障碍,促进疾病的转归,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白血病心理护理疾病转归白血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

由于病情重、变化快及预后不良,患者精神上极度紧张,大多表现为焦虑、恐惧、抑郁、绝望等负性情绪,使原发病加重或使患者不能由始至终地坚持而导致失败,再加之白血病的基础治疗目前主要以化学药物治疗为主,这些药物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使患者身心极度痛苦。

无数研究已充分证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展和转归中均起到重要作用[1],因此适当的心理护理对白血病患者尤为重要。

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白血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职业、经历和心理需求等有效地展开护理,我科护理人员及早发现患者心理上的变化并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心理护理,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我科从2009年1月—2010年3月共收治白血病患者108例,其中男65例,女43例,年龄18—75岁,各种文化程度都有,对疾病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2 心理反应2.1焦虑、恐惧患病前期患者多表现为焦虑、恐惧,缺乏对疾病的认识,担心不能治愈,不能支付治疗费用而产生焦虑情绪。

2.2淡漠、抑郁多发生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由于疾病久治不愈,再加上化疗过程中出现的毒副作用造成患者躯体持续不适,以致逐渐失去信心,日趋消极,表现为抑郁寡欢,食欲减退,懒言,甚至拒不理采[2]。

2.3悲观厌世经过几个疗程的化疗,病情未见好转,自认为无药可救,或病痛难忍,对治疗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热情,常常忧郁、叹气,心情烦躁不安。

抑郁的患者由于心情的原因导致活动较少,长期不活动可能导致很多不利后果。

是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3 心理护理对策3.1交谈宣教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热情接待,耐心介绍病区环境等各方面的信息,使患者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减轻患者恐惧害怕心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满足其心理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以消除顾虑,减轻恐癌心理负担。

探索心理护理在白血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探索心理护理在白血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探索心理护理在白血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心理护理对降低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护理满意度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两组,对其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案。

一组实施常规护理,另一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

结果研究发现,实施了针对性心理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及满意度明显强于实施了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适合大力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血液科;白血病;护理引言白血病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此疾病病程快、发病迅速,治疗费用较高,不仅仅会给白血病患者带来极大的生理痛苦,影响到白血病患者的心理状态。

白血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等症状,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

目前,治疗白血病通常采用的治疗方案是化疗,但其伴随着一系列不良反应,给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带来痛苦折磨。

因此,本文研究了心理护理模式对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护理满意度的效果,探索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较好,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80例。

其中男性44例,女性36例。

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18~70岁,平均(33.0±3.2)岁。

所有患者经临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检测均符合白血病诊断标准。

现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并对其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案,两组人员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具体如下:①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结合其及家属的家庭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有利于患者后期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制定。

②健康宣教。

患者到新环境后,对陌生环境普遍会存在恐惧、焦躁等情绪,护理人员可将入院环境、主要负责的主治医师、整体住院环境以及疾病相关知识以温和语气进行详细讲解,同时结合患者喜好播放音乐、动画录像等,帮助其消减负面情绪,建立起护患间信任的桥梁,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健康宣教活动。

心理护理在白血病化疗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心理护理在白血病化疗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心理护理在白血病化疗患者中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在白血病化疗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8.11-2020.11期间在我院接受化疗的白血病患者86例,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其中对照组实施普通护理,实验组实施普通护理加心理护理,统计两组患者在治疗中的配合依从率,焦虑抑郁发生率,及对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对比。

结果:实验组接受心理护理后,配合依从率及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焦虑抑郁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期间,实施普通护理的基础上更要开展心理护理,能提高患者治疗中的依从率,减少患者焦虑恐惧心理,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可在临床推广开展。

【关键词】心理护理;白血病;化疗;效果白血病发病率近年来在临床中呈上升趋势,其属于一种恶性度极高的血液肿瘤,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和出血,并且我国白血病的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有2.76人发病。

起因多为过量的接触化学物质,电离辐射,以及有害射线等,治疗以化疗杀灭癌细胞为主[1]。

加以中药和西药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癌细胞扩散,更大程度提高患者生命周期和生活质量。

化疗过程中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会使患者增加焦虑恐惧心理,影响治疗中配合度,本文探讨增加心理护理后对白血病化疗过程有何效果,结果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实验中选取86例我院在2018.11-2020.11期间在我院接受化疗的白血病患者,纳入标准:(1)年满18周岁(2)签署知情同意(3)确诊并符合化疗标准。

将该86例分为实验组43例,对照组43例。

实验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29-67岁,平均(43.78±3.18)岁。

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30-65岁,平均(44.01±2.96)岁。

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继续研究。

1.2方法1.2.1对照组患者采取普通护理,记录患者体温,血象及肝肾功能各项指标。

心理护理对白血病患儿治疗作用的观察

心理护理对白血病患儿治疗作用的观察
a lv ae h i an ef c iey. l its t er p i f t l e e v
【 e od 】 Pyhlg a nri ; Lu e a K yw rs sco i l us g oc n ekmi
随 着近 几 十年 来 儿 童 白血 病 的治 疗 进 展 , 白血 患儿 骨髓穿 刺 ( 骨穿 ) 腰椎 穿刺 ( 、 腰穿 ) 以及 化疗 过 程 中出现不 良反 应期 间进 行 心理 护理 , 得 了较 好 取 的成绩 , 报道 如下 。 现
Ni g o W o n & Ch l r n’ s i 1 Ni g o 31 01 n b me id e S Ho p t . n b 5 2,Ch n a ia
Emal C 06 7@ 1 3. o i:C y 4 6 c m

【 bt c】 bet e T vsgt t f t f s hl i l u i nt h d nwt l — A s at O jc v oi eta e f c o py o g a nrn o e i r i u r i n i e h ee c o c s g h c l e he
c ln r i shep u o t u c s f ra me t I i c e s s t e o la c fl u e a c id e n a u snge c mp in e o e k mi h l r n a d h
心 理 护 理 对 白血 病 患 儿 治 疗 作 用 的 观 察
陈 燕 云
【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 白血病患儿治疗过程 中的作用。方法 将我 院20 0 9年 1月一
21 0 0年 l 0月收 治 的 4 4例 白血 病 患儿 随机 分 为心理 护理 组 和对 照组 各 2 2例 。心理 护理 组在 骨 髓

护理程序在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护理程序在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护理程序在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观察摘要】目的:对应用护理程序对患有白血病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白血病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4例。

采用常规白血病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在常规白血病护理模式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程度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

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白血病治疗期间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白血病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在白血病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结论:应用护理程序对患有白血病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护理程序;白血病;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4-0156-02癌症与患者的心理因素之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临床上大多数癌症疾病患者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恐惧、紧张、绝望等不良情绪[1]。

本次对应用护理程序对患有白血病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13年12月~2015年12月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白血病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4例。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44.7±8.6)岁;患者体重43~75kg,平均体重(53.6±8.4)kg;白血病患病时间1~16个月,平均患病时间(6.3±2.5)个月;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20例,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24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44.3±8.5)岁;患者体重45~71kg,平均体重(53.8±8.9)kg;白血病患病时间1~19个月,平均患病时间(6.2±2.6)个月;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19例,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25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护理应用于白血病患者护理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在白血病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17
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白血病患者中选取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
对照组和观察组,入组的研究对象一律行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
上根据患者病情开展全阶段心理护理。遵照治疗护理计划开展干预后,对比两组
患者治疗4周后的抑郁焦虑评分、临床疗效率和诊疗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
SDS、S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诊疗依
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血病性质恶劣,预后较差,对患
者开展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可逐步鼓励、引导患者坚定康复
的信念,不断促
进患者的诊疗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白血病;心理护理;临床疗效;
白血病是一种原发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疾病,发病率较高,是一种严重威
胁人们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疾病[1]。由于该病难以治愈、死亡率较高,患者发病
后很容易承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有些患者甚至会陷入绝望情绪,然而在长
期负面情绪的影响下,患者免疫系统会受到影响,严重时则可能引起免疫功能抑
制,这不仅不利于患者康复,还会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2]。此外,部分患者
还会在负面情绪影响下抵触或抗拒治疗,这会影响到正常诊疗活动的展开。为此,
我院于白血病临床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共选取样本100例,均为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白血病患者,
随即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如下:对照组50例患者,男
33例,女17例,年龄24-41岁,平均年龄36.6±3.3岁,19例多发性骨髓瘤,11例急性白血
病,10例慢性白血病,6例恶性淋巴瘤,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观察组50例患者,男
26例,女24例,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37.3±3.6岁,18例多发性骨髓瘤,12例急性白血
病,11例慢性白血病,5例恶性淋巴瘤,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
白血病类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符合白血病诊断标准,患者具备化疗指征,可接受常规治疗。
2)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全身性、器质性疾病患者。
3)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相应知情通知书。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展开全阶段心理
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开展观察和问诊,科学估计患者心理情况,分析其是否已经产
生抑郁或焦虑等,并对患者具体的心理状况进行详细记录,对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患者做心
理疏导,尽可能降低患者消极心理的发生率。(2)每周患者进行一次SDS、SAS评价,根据
评价结果制定不同级别的心理干预方案,有强度差别地实施心理干预。(3)行心理干预后
应当对患者及家属做疾病健康宣教,普及需要患者掌握的白血病常识和注意事项,使患者信
赖护理人员,提升护理依从性,提升患者康复信心。同时可利用健康教育的形式建立良好的
医患沟通,主要是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争取患者家属的协同配合,共同实施患者的心理护理。
(4)每次治疗结束后第一时间将治疗情况告诉患者,使患者了解治疗节奏,一方面有利于
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进而促进诊疗活动的
展开。(5)当患者负面情绪难以自制时,必要情况下使用镇定类药物进行干预。
1.4评价指标
1)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SDS、SAS评分。均采用自评量表评价。
2)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诊疗依从情况。
3)统计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率,显效:患者症状稳定可控,无抑郁焦虑,生活质量显著
提高。有效:患者症状、体征趋于稳定,轻微抑郁焦虑,生活质量较入院时改善。无效:患
者症状、体征未见好转,显著抑郁、焦虑,生活质量未见改善。临床有效率=(显效+有效)
/n*100%。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经t检验,计
数资料率表示,经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抑郁焦虑情况对比
治疗4周后,对患者采取SDS、SAS量表进行评分,观察组患者的SDS、SAS评分明显低
于对照组(P<0.05)。


2.2依从性对比
对照组50例患者,7例在诊疗期间发生抵触或抗拒治疗事件,发生率14.00%;观察组
50例患者,2例在诊疗期间发生抵触或抗拒治疗事件,发生率4.00%。观察组诊疗依从性优
于对照组(P<0.05)。
2.3临床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较为复杂,一方面是出于对白血病自身的畏惧,另一方面则是在疾病
影响下生理因素引起的应激变化[3]。绝大多数患者在得知自身发生白血病后会产生多种不良
心理,例如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此类消极的心理情绪会导致治疗预后水平降低,不利于
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康复进度。另一方面很多患者很容易在负面情绪下变得消极、自闭,甚至
抵触和抗拒治疗,临床诊疗工作也因此无法有序展开[4]。此外,心理因素会影响到中枢神经
系统,进而对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产生影响,诱发其他并发症等。
综合来说,在白血病临床中,负面情绪以及消极的心理状态均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
质量提高,需要对此类患者展开积极的心理干预,使患者能够在治疗期间轻松愉快地度过每
一天,改善患者的心理承受度,从而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免疫功能,对患者康
复和生活质量提高均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莉.心理护理应用于白血病患者护理的临床疗效[J].养生保健指南,2018,(50):376.
[2] 周玲.关于护理干预对白血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J].母婴世界,2018,(8):166.
[3] 李彩霞.舒适护理应用于小儿白血病腰穿鞘内注射术中的效果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
药,2018,25(3):56.
[4] 周艳花.综合优质护理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实践研究[J].健康必
读,2018,(11):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