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言中植物文化含义差异浅析

汉英语言中植物文化含义差异浅析
汉英语言中植物文化含义差异浅析

汉英语言中植物文化含义差异浅析

外国语学院FW

摘要:汉英语言都具有丰富的植物词汇,但由于文化传统、生活环境和社会习俗等的不同,同一植物引起的联想意义往往存在差别,因此形成了汉英不同的植物文化。本文主要阐述了汉英植物联想意义的异同,探讨汉英植物文化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关键词:汉英植物文化,植物词汇,联想意义,差异

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但又受制于文化,它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和使用,也不能脱离一个民族的传统而流传下来。在语言的各种要素中,词汇是其最基本、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必然有所体现,对词汇的解释也必然能体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词汇具有概念意义也有联想意义。概念意义是客观对象本质特征的反映,一般已被固定下来,也是文化交际中首先必须掌握的基本意义。联想意义则是词语被附加的或隐含的意义 ,它的产生是由于语言使用者受其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而产生的审美想象 ,脱离了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 ,这种联想可能就不复存在或产生变异。有些词甚至由于其深刻的联想意义而失去或淡化了其概念意义。由于在地理、民俗、宗教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的民族在表达同一概念的词时,必然会产生受各自独特民族文化影响的不同的联想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词汇联想意义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更准确的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从而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

植物与人类生活环境休戚相关,并且两者日渐和谐。植物不仅对人类具有实用价值,还以其独特的形态特点和习性引起人们的遐想,并进一步借植物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情和抒发理想。于是,植物就具有了高度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人们对于植物的的看法态度和各种植物具有的特殊意义就构成了该民族植物文化的基本内容。因此,植物文化的差异就体现了民族文化中有关历史文化、道德情操、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不同。要恰当确切地探究汉英植物词汇的差异就有必要将两种民族文化联系起来,找出同一个植物在不同文化中所引起的联想意义的异同及其形成根源,从而掌握其变化规律。

为更好地了解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及其文化差异,在此可以把与植物有关的词汇异同概括为以下几类。

一、汉英联想意义部分相同的植物词汇

马克思说过,语言就其形态而言是意识的,而就其内容而言却是物质的,归根究底语言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同一植物引起的汉英联想意义相同或部分相同就并非偶然情况,而是由汉英文化的共通性以及人类生活的客观环境的相似性和认知规律的趋同性决定的。古老的中华大地和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孕育出了以松、竹、梅、牡丹等为代表的植物文化,而英语民族以玫瑰、百合、栎树为代表的植物文化则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以及西方宗教文化影响的结果。在汉英两种不同的文化中,有些植物词汇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他方面也会引起不同的联想。

桂树(laurel),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人们都把它和出类拔萃与荣誉联系在一

起。桂树四季常青,又因其香气清可荡涤、浓可致远,有“九里香”的美称,一直深得人们喜爱,诗人刘禹锡曾说“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还有李清照也在《鹧鸪天·桂花》中赞叹“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另外,古人用桂枝编冠戴饰,叫“桂冠”。在中国封建社会举人若考中状元,便被人们形容为“蟾宫折桂”,喻指夺得第一名。在现代汉语中,“折桂”一词仍在使用,表示在考试或比赛中夺得冠军。古希腊人用月桂树枝编成冠冕,授予竞赛的优胜者,称为桂冠(laureate) 。英美人也喜欢用桂枝编成花环(laurel wreath)戴在勇士和诗人的头上,后来桂树渐渐成了荣誉和成功的象征。英文中win one's laurels表示赢到荣誉,look to one's laurels 表示小心翼翼地保持荣誉,rest on one's laurels则指满足已有的成绩。这种联想意义相同的词语不会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不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不会影响跨文化交际。

玫瑰(rose)在中西方文化中都象征着爱情,在中国人们还常用“带刺的玫瑰”形容容貌美但不易接近的姑娘。但英语中有关rose的成语如under the rose 则是“秘密”和“沉默”的象征,在西方会议桌上方悬挂玫瑰花就意味着与会人员都必须保守秘密。这一习惯源于希腊神话:Cupid 给了沉默之神Harpocrates 一枝玫瑰以防止他泄露Venus的不检点行为。所以,两种文化赋予了玫瑰(rose)部分相同的联想意义。

桃子(peach)是一种常见的水果,白里透红,柔嫩多汁,人们很容易透过它联想到粉面桃腮的少女,于是汉英文化中都有用桃花来指代皮肤细洁、白里透红的妙龄少女的现象。例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红花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诗中“桃花”一语双关,桃花春意,美人姿色。又如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中“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处的“桃花”也喻指意外邂逅的美貌女子。无独有偶,在英语中,She is really a peach 也常常用来形容漂亮有魅力的女子。另外桃花(peach)也可用来形容女性白里透红的肤色,尤指少女。例如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家刻画少女饮酒后脸上出现的红晕时常用“一杯竹叶穿肠过,两朵桃花脸上来”。汉语中把女子的脸庞成为“桃腮”,英文中对应的说法是peachy cheeks。正因为桃花在汉语中常常与女性联想起来,所以桃花有爱情的联想。中国人常把艳遇称为“桃花运”,把风流韵事称为“桃色事件”。宋代诗人陆游曾在沈园墙上题词《钗头凤》,下阕为“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叙述自己与表妹唐婉爱情无果的离愁别绪。诗中用桃花象征他们之间过去的夫妻恩爱之情,只是在封建礼教的摧残压迫下,劳燕分飞一场空。而英语文化中只是将桃色新闻称为love affair,没有汉语中的联想意义。所以,桃花与peach在联想意义上也只是部分相同。

二、汉英联想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的植物词汇

某些植物在汉英文化中都可能引起联想,但是其联想意义可能不同或者截然相反。在中国古代及现在由柳树(willow)引起的联想意义就有许多。例如柳树因通“留”,通常被赋予“离别、挽留、思念”的联想意义;传说柳树为古代四大鬼树之一,有聚集阴魂的迷信之说;柳树有对女子阴柔赞美之说;柳树为阳性树种,民间多用于避邪及招风水;柳树在泉城,树、泉、人和谐相伴,素有“家家清泉,户户垂柳”之胜境。文学作品中也常常有兼具独特联想意义的柳的各种形象,像斜柳、垂柳、翠柳、烟柳、高柳、古柳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柳树多被用来抒发离别思念之情,折柳赠别的习惯更是广为流传。其中以柳刻画离别的

莫过于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和“唯有相思似春色”把依依惜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柳树之所以有这样的文化内涵,是由中国汉字文化中的谐音造成的。在长期的文字使用过程中,将“挽留、离别、思念”的含义赋予柳树也是自然的,这与中国人喜欢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崇尚自然的文化心理是密切相关的。然而在英语中,willow常常引起悲哀和忧愁的联想,具有失落和死亡的象征意义,比如wear the willow就表示“失恋”或“悼念心爱的人”。莎士比亚在悲剧《奥赛罗》中,描写苔丝德蒙娜遭到丈夫怀疑与人私通时忧伤得唱了一首歌:可怜的她坐在枫树下哭泣 / 歌唱那青青杨柳/她手扶胸膛,她低头靠膝 / 唱杨柳,杨柳,杨柳 / 她的热泪融化了顽石的心—唱柳树,柳树,柳树。另外在《威尼斯商人》中,Lorenzo提到女王Dido所爱的人Aeneas 遗弃了她时,莎士比亚用柳树象征悲哀,女王因过度悲哀而自杀。所以柳树在汉英文化中的联想意义是不同的。

红豆(read bean)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讨喜的植物,又叫相思豆,象征着爱情和思念,最为典型的便是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另外,《红楼梦》中“红豆词”云:“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花春柳满画楼”,以红豆比喻别离情人相思之泪。但是在英语文化中,red bean是贬义的,象征着为了眼前微小的利益牺牲重大利益,《圣经》中Esau为了一碗红豆汤出卖长子的故事便是佐证。在中国,荷花(lotus flower)是清廉正直、超凡脱俗、高洁的君子形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对它最高的赞赏。但是在西方,lotus 却是忘忧果的意思。这点源于欧·亨利的《忘忧果与玻璃瓶》:在从特洛伊返回路途中,奥德修斯和他的随从来到一个岛上,岛上的居民只以忘忧树的果实和花为食物,这种神奇的植物拥有魔力,谁只要吃了它就会忘记往事,而陷入恍恍惚惚的昏睡状态,然后失去回家的动力。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能把一种文化所接受的植物词的联想意义简单移植到另一种文化环境,而应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掌握其内涵,准确把握含义,合理运用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三、汉英文化中彼此存在联想意义空缺的植物词汇

所谓联想意义空缺就是一个词汇在汉语中有其独特的联想意义,但在英语中不具有,而只是单纯的作为了一个语言符号,反之亦然。这种现象就是汉英社会文化的差异在文化空缺上的直接反映。汉英民族重视的花木不同,这便是汉英植物文化最基本的区别。

众所周知,在汉语文化里,松、竹、梅、牡丹、荷花、菊花、兰花、柳树等都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关于他们的比喻和象征等联想意义也很丰富。例如牡丹,凭借雍容华贵和千娇百媚的姿态在众多花木中脱颖而出,成为从唐代到清代的“国花”,至今仍有很高的评价,其中,洛阳牡丹更是闻名中外。被成为“世外佳人”的梅花,也因其耐寒,不趋时附势,开在百花之先的特性有“花魁”之美誉。在中国文化中,“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其中菊花是供观赏的花卉,因重阳节赏菊花、喝花茶是重要的风俗,所以菊花又成为“友谊”的象征和“君子”的典范。我国古代诗歌更是不乏对菊花的赞美,陶渊明曾赞它“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也因此菊花被称为“霜杰”。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郑所南也曾吟“宁可枝头抱香杀,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些诗都称赞了菊花毅然挺立、忠贞不屈的

傲骨。而英语民族对汉民族所重视的花木却不见得有特殊的感情,因此在汉语文化中有特殊联系意义的植物词汇,在英语文化中却无任何附加意义。例如,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特质亦被用来象征人的高贵品质:松树象征坚定,竹象征正直、坚贞的气节,梅花象征坚毅、容忍、不屈的精神。这在古诗词中也有明显体现,李白曾在《赠韦御黄裳二首》中说“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表露对松树的赞赏之情。另外,“松”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也象征长寿,并常与“鹤”连用,“松鹤延年”尤为典型。竹,因其高直挺拔、四季常青、中空有节、质地坚硬等特点,也颇被文人雅士喜爱,赏竹、画竹、咏竹的现象更是常见,因此流传下来许多关于竹的字画。清朝郑板桥题画《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他的咏竹名句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西南北风。”有关竹子作为喻体的成语也有很多:势如破竹、罄竹难书、竹篮打水一场空等。李白有首诗说:“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青梅竹马”比喻男孩女孩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如果翻译为英语the game of childhood则索然无味,完全丧失了汉语喻意的美好。关于梅花的名句有宋朝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以此来赞叹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另有“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来告诉世人发愤图强方能成就大业。在汉语文化里,花木已被人格化,借花木以咏人亦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对英语文化来讲,松、竹、梅仅仅是三种普通的植物,没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反观英语中,也有许多植物词有独特的联想意义,而汉语中却没有。例如,常见的clover(苜蓿)长有三片叶子,不过也有些是由四片、六片或更多组成,但并不常见。于是英美人相信四叶苜蓿能给人好运,live in clover就表示生活舒适。Daffodil在汉语里是水仙花,但也仅仅是一种花,但在英语里它是春天、欢乐的象征。这在英国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莎翁在《冬之歌》中写到:“When daffodils begin to peer / with height , the doxy over the dale ! ”诗人华兹华斯在“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中对这种花的最典型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当时愉悦的心情。Apple也是备受西方人青睐的植物,比较有代表性的是“An apple a day keeps a doctor away”这句话,《圣经》中也有有关苹果的成语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出现。the Big Apple则是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的别名。还有palm(棕树)在英语文化中也是颇有含义的,复活节前的星期日就被称为Palm Sunday,是为纪念耶稣受难前进入耶路撒冷时人们手持棕榈树欢迎他而命名的。在英美人心目中,palm是荣誉、胜利、优越的象征,例如习语bear the palm汉语意义便是“获胜、夺冠、居首位”。此外还有cabbage(卷心菜)象征胸无大志、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人,tomato(西红柿)表示漂亮的女人,而onion(洋葱)、lemon(柠檬)则可喻指令人讨厌的家伙。

除上述之外,有必要提及的还有汉语中植物词还可构成并列式的复合名词并具有比喻意义,而这在英语中里并不多见。例如,“松竹”“松菊”都可象征坚贞的节操,“椿松”以及前文提及的“松鹤”则象征长寿,“桑梓”可代表故乡或父老乡亲,而“桑榆”则表示日暮、事情发展的最后阶段、晚年或隐居的田园。

四、植物词的联想意义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汉英民族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自然环境和社会风俗等不尽相同的情况,直接导致了两者不同的植物文化。但是两种语言中植物词的联想意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交错现象也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影响。由于语言与文化是

密切关系,植物的联想意义总是体现各民族的文化内涵。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又各自有其特性,反映在词汇上,使同一概念意义的词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引起相同或不同的联想意义,有些则仅存在于一种文化中。文化制约着植物符号意义的演变,而植物符号的联想意义又反映出文化的内容,由上述对比得知汉英文化植物蕴含的联想意义差异较大,很容易造成理解和表达上的错误,因此,了解和掌握汉英文化中植物的涵义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必要。

当然语言一直处在不断的演变之中,随着汉英文化交流的加深,不同语言中植物词汇的联想意义可以传播渗透到彼此中去,从而互相进步填补。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加强对汉英语言文化中植物词汇联想意义异同的研究,做好汉语文化对外传播交流的工作,把汉语的优秀文化如实确切地介绍给其他国度,同时加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以丰富汉语词汇系统。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做到全民族的进步。

参考文献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刘明阁:《跨文化交际中汉英语言文化比较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杨元刚、张安德:“英汉植物词文化联想意义对比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第4期

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2 汉英植物隐喻对比研究 3 哥特电影的黑暗之美-市场与文化的交接 4 论中国特色文化政治经济词汇和缩略语的英译策略 5 腐朽世界中的纯洁品质——解读《雾都孤儿》中费金的善与恶 6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析《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7 词汇和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影响及应对策略 8 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方式及其风险回避 9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 10 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义精神的比较研究—以《亚瑟王之死》和《水浒传》为例 11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2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 13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 14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 15 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 16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17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 18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 19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 20 标记信息结构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21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围城》的幽默翻译 22 中美文化差异对其商务谈判的影响 23 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 24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 25 试论爱伦?坡的作品在当时遭受非议的必然性 26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 27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28 中英文幽默映射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29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 30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 31 涉外商务用餐中的非言语交际 32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 33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34 工业化进程中的人性异化——解读https://www.360docs.net/doc/cd13878387.html,wrence《儿子与情人》 35 An Analysis of Life and Death in Mrs. Dalloway 36 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 37 论《双城记》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38 从文化角度浅析新闻英语的翻译 39 认知角度下的隐喻翻译 40 《追风筝的人》翻译中的美学体现 41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42 苔丝悲剧原因探究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主要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表明: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突出表现在词汇理解、阅读理解和表达方式等方面,主要受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和肢体语言等因素的影响。克服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不良影响的主要途径和策略如下:第一,熟悉中西文化差异;第二,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第三,转变传统思维方式。 标签:文化差异;英语学习;中国文化;西方文化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cd13878387.html,ki.1672-3198.2016.16.07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地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而语言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主要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以期为中国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提供参考和借鉴。 1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影响的表现 词汇理解上,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在宗教信仰、神话传说、风俗习惯方面,许多西方国家都有着其本土文化的特色。例如:西方国家将dog 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用“Love me,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等来表达对狗的喜爱。对比看来,中国却用“累成狗”、“看门狗”等来表示贬义。还有Cheesecake汉译为“奶酪蛋糕”,在西方却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汉译为“牛肉蛋糕”,在西方却指男性健美照;Black tea汉译为黑茶,在西方却指红茶,等等这些,在汉语翻译中都给英语学习者们带来了不少困扰。汉语中雨后春笋在英译中却是“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多如牛毛在英译中却是“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商业中“in the red”,不是盈利,相反却表示亏损、负债。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看似没有任何关系甚至词意相反的翻译,却因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不同层次的影响。 阅读理解上,笔者指出:学习词汇是为了习得词组,学习词组是为了连成句子,学习句子是为了练就段落,学习段落是为了组合成一篇完美的文章。文章几乎涉及到了所有英语类知识,英语基础正是体现在每一篇文章的理解之上。实践表明,在英语文章阅读上,掌握词汇量是难点,而中西文化意识更是重难点。文章从头读到尾,却不能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核心观念,找不到文章的中心主题,导致对文章不理解,心情烦躁,题目难做,甚至放弃习题。这一点许多英语学习者深有体会。譬如:在第三版《综合英语教程》中第五单元标题“Is my team ploughing”,见此,大家第一感觉就会翻译成“我的团队努力(耕作)吗”或者其他,但是编者想表达意思的却是“我的马队是否在犁耕”,联系了 A.E.Housman 的诗歌题目,重点讲述的是“生死”,旨在表达作者告诫世人“Live in the present and cherish what we have”。翻译上的差异,导致我们对本单元的主题产生误导,甚至不理解文章大意。由此可见,对西方文化知识的缺乏会极大影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首先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概况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并且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找出两者差异所在.我们应该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找到互补之处,在中西文化交融之中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概况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况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影响了整个社会历史的,较为稳固而又具有动态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的总和.[1]中国特殊 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在区域位置上比较独立,但在文化上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内聚性,与此同时,中国辽阔的地域又使得各种文化的构成因素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从地理环境来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从物质生产方式来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固有的特征,即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相对封 闭性特点的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无论战乱纷争,政权更迭,其主流仍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得中华文化具 有了稳定性和延续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和发展基本上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进行的,被深深的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既厚重、质朴、进取,也包含着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弱点. (二)西方文化概况 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文化,其源头主要有两个:古希腊罗马文 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具有世俗精神的文化,在 思想、科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取得了令后世侧目的成就.中世纪

汉英语言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时间:2009-05-17 00:00 来源:.yingyulunwen. 点击:956次 摘要:因为民情风俗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给语言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语言的通约性给不同语言交流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可以实现沟通。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摘要:因为民情风俗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给语言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语言的通约性给不同语言交流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可以实现沟通。 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 一、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2)决定语言的指称容与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 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 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 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信仰、 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 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 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 make water; all at 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

跨越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的企业文化模式

导言: 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科学研究中有一个重要问题正在引起企业家的普遍关注,这就是跨越中西方文化间的企业文化如何来建立?或是说我们如何寻觅一种跨越文化的、可以使得不同民族互相交流与互相理解的企业文化模式。这种企业管理模式不但是反对全盘西方化企业文化模式的,也是反对所谓儒家文化管理模式的,它应当是在跨越文化差异障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汇与结合,并被中西双方共同认同和接纳、能够发挥两种文化优势的模式。 21世纪最显著的特征便是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这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其中企业文化的差距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挑战之一。我国企业如何成功借鉴西方成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探索适应中国特点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减少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是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挖掘中西方文化中蕴藏的巨大精神财富,融会贯通中西方文化精髓,建立跨越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企业文化模式,有助于指导我国企业登上竞争决胜的制高点,对改善我国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 对于什么是管理,管理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法国的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则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而西蒙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总之,管理是最普遍的一种人类活动,是人类为了使社会生活有序化和提高效率的-种最基本手段。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对人或事的管辖或处理,都需要对参加某项实践活动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管理是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的内容、方式、方法、制度、体制无不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不同,管理模式也不同;不同时代的管理模式也因时代文化的特色而有别;即使同一个国家在同一时期,不同的民族文化也会影响管理的风格。[1] 所谓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社会的产物,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文化,作为民族灵魂的体现,其深层表征为一种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并为某种价值信念的思想体系所规定。不同文化精神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显示出不同民族文化之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企业文化则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初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主题,上升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企业文化首先是一种文化,是企业员工在企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次,企业文化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并随着环境的变迁而丰富和发展;第三,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教育规律的科学揭示和反映,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的、独立的特征。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下,企业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差异。在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新的企业文化。正是从这种目标出发,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研究中,寻求一种共同的超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文化的要求日益强烈。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西语言的差异

第26卷第1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26 No.12 2005年1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c.2005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西语言的差异 肖芳英 (湖南科技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 永州 425006) 摘要:语言与文化具有镜象关系,二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只有从文化差异出发去研究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本文着重从文化角度分析中西语言的差异。西方文化突出地具有一种“外倾性”,因此印欧语发展了精密性和逻辑性;而中国文化具有“主体的自我中心性”,因此汉语发展了一种能指优势。 关键词: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外倾性;主体的自我中心性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5)12-0201-02 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在比较中西语言的特点时曾说:“中国文字好像一个美丽的贵妇,西洋文字好像一个有用而不美的贱婢。”[1] 从上下间语境来看,高本汉的意思是说,中国语言因为是一种单音节词根语,它有声调,语法又比较简单,而且中国人一直非常重视在能指方面的锤炼,因此在漫长的历史中,汉语被造就成一种音韵铿锵、和谐和美丽的语言,在这方面它远胜西方语言一筹。 在我们看来,当印欧语突出地发展一种精密的逻辑功能的时候,汉语主要把精力放在能指的营造上,即在单音节词根语的基础上,非常重视对称和对偶,注重声调的抑扬起伏。因此如果说印欧语是一种适宜于认识对象与描述对象的理性语言,那么汉语则主要是一种简练、含蓄、优美动听、韵味十足的艺术语言,他非常适宜于表达人们的感受、体验与情感。汉语长于暗示、隐喻、旁敲侧击又留有余地,在这个方面,她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也许是无与伦比的。汉语和印欧语的这种不同,我们可以在对汉语与英语的比较中更清楚地看出来。 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合与意合 英语与汉语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前者语法构成具有明显的形式标志,英语的词、词组与句子的组合通常都受到一定的语法规则的严格限制。在英语中各种词具有很精密的划分:名词分为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动词有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有表语性形容词与定语性形容词。英语的动词有时态与语态的变化,能很细致地划分出过去、现在、完成与将来时态,语态则有主动与被动态的区别。在句子组合方面,英语拥有大量的介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等。英语明显具有一种以形统意的特点,这种语言的使用者是首先从语言抽象出一定的语法规范,并将其形式化标准化,然后以这种形式规范严格地统领着意义的表达。在英语中各种词、词组、主句和从句都有明确的形态标志,因此在识别时收稿日期:2005-09-20 作者简介:肖芳英(1981—),女,广西桂林人,助教。都可以一目了然。而汉语在句子的组合上所用的主要是一种意合法,所谓意合法就是指汉语的词、短语和句子的构成一般都缺少形式上的标志,其组合主要依靠构成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汉语、古代汉语的语法构成比较简单。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词和词素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基本上一个音节技术一个词:古汉语中的词性比较灵活,在没有进入句子之前,一个词往往既是名词又是动词或形容词,形态上一般也没有什么标志;古汉语的组合也比较自由,它缺乏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态划分,没有阴性与阳性、单数与复数的区分,而且在句子组合上,主语、谓语、宾语以及形容词副词等都可以颠倒甚至忽略。总之汉语有较大的自由和随意。中国语言学家王力曾经指出:“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中国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惟其是硬的,所以西洋语法有许多呆板的要求,如每一个clause里必须有一个主语;惟其是软的,所以中国语法只以达意为主。”[2]汉语句子组合的这种意合法特点给中国文学创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因为这种句式比较灵活,它摆脱了一些连接词的累赘,也较少受到语法的限制,中国作家在句式的组合方面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通过对句式的巧妙组合,用较少的语言表达较丰富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正因为汉语是以意合法作为基础,句子成分之间缺乏明确的语义关系,因此汉语的歧义结构特别多。例如:他欠你的钱;准备了两年的事物;找到了孩子的妈妈等等。汉语中有些句子一旦脱离了情境,就可以这样或那样理解,各种语义关系难以精确界定,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正如洪堡特所说:“在汉语的句子里,每一个词排在那儿,要你斟酌,要你从各种不同的关系去考察,然后才能往下读,由于思想的联系是由这些关系产生的,因此,这一纯粹的默想就代替了一部分语法。”[3]汉语在语法上的这个特点,使汉语不太适宜精密地描述对象和表达思想。 二聚集与流散 英语是一种形态语言,它非常明显地体现了操作这种语言的人对逻辑思维的倚重,西方人因为非常重视话语的条理性、清晰性,因此其语言中的句子总是有明确的逻辑中心,而句子中的附加成分不管有多么繁杂,它们又总是要与中心 201

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一、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 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 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 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 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 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 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 make water; all at 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 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 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 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 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 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语言毕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常常水乳交融,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英汉翻译者,若不知英汉各自的特点,不知两者的差异,是不能想象的。不要以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开始接触汉语,因此,就想象自己很了解汉语。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汉语到底有什么特点? 就汉语论汉语,因为没有距离,就看不真切,因为没有比较,就看不明白!只有当汉语和英语比肩而立,碰撞交流,才会燃爆出绚丽的火花,两者之差异,才会赫然呈现。 目前,从事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和专著在我国并不少,但是,当我们放眼这个领域,就觉得有必要正面回答一个问题:英汉对比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弄明白英汉的差异,并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至多只能是一种手段而已,而手段总得服务于一定的目的。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于翻译。 译界的实践证明:只有对英汉之差异了然于心,译者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下面结合英汉翻译的实际,对英汉之间的明显差异作鸟瞰式分析和归纳。 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有的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写英句,所谓“竹节”,则指其断不可缺的种种连接词(Connectives);有以“流水句法”写汉句,所谓“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的行文流畅。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 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例如,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 because加以表达的。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显然是存在的。 以上Nida所言,有一点需要加以纠正。他说:“我们也可以说It is 1ate,I must leave.” 此议不妥,因为这样缺乏连接词的英句是不合其表达习惯的,至少也是拙句(C1umsy Sentence)。比如: 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 译文:一个英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英语原句是一个典型的形合句,而相应的汉译则是意合句。假如,将英语原句改成意合句,那读上去还有英语味吗? There was an Englishman.He could not speak Chinese.H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同理,假如我们将此句译成: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英国人有一次在中国旅行。读上去便稍有绕口之嫌。 从语法范畴分析, 英语动词的时体显得极为丰富,从理论言,英语有十六个时态。若就“形态结构”的视角进行观察比较,似又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它注重形式的变化。就语法范畴言,英语的代词(名词)可以有性、数或格的形态变化, 动词还可有时、体、态、气等形态变化,等等。

高一作文:论中西文化差异作文1000字

论中西文化差异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

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浅谈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Introduction to the Differences of Languag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ZHANG Ru-qin Abstract: A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language i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ulture, it reflects the culture, is also influenced by culture.In different social environment, the use of language is different too.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 and culture,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briefly languag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 in greetings,appellation, farewell, plot everyday conversations, table languages etc. Key words: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society, the western I.Introduction "Except by the structure of rules , the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grammar and so on, the use of language also will be restricted by the rules. The rules for using here refers to the social culture, the language belongs to the social cultur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way and content of the language use appropriately."(From the mankind of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ue to the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culture, language is also developed, transformed.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is very obvious, the farther the distance, the greater the regional difference.Cultural difference come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religious beliefs, values, history and culture, race, climate, geography, etc, are different for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different language and culture.For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performance in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II.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eeting Greeting is the most common etiquette.But Chinese and western greetings’ objects, methods and content is not the same.In western countries it is natural that his greeting, even don't know the passers-by.Not they say "hello", the purpose of the object, but not in order to have further contact with you, just used a form of life etiquette.In China, if for no reason at all to this stranger greeting will cause their vigilance, think what's wrong with you.So, generally do not ignore stranger in China, most just laugh it off, there is no language communication.Actually no matter to anyone, in the face of someone smile to say hello, will be affected, like see the sunshine mood follow up, a naturally smile.As a result, tourism in western countries, if the oncoming person said hello to us, don't show a puzzling expression, even ignored!That's very impolite.The Chinese way of greeting is unique, very close to the life and personal, commonly used to say "where you going?""What's wrong with you?"Or "have a meal?""This period of time?"Although the use of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but does not need the exact answer, because it is only a greeting, to see each other, with all these words instead of

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3-07-09 作者简介:顾云峰,男,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 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顾云峰 (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摘要:广告翻译面临的不单是语言转换问题,还涉及到各国诸多的文化差异问题。从语言角度讲,译者 更应注重广告英语的特点,文章具体阐述由英汉语言差异引起的在英汉广告翻译中造成的三种差异;从 文化角度讲,国内译者注重的应该是各国间的跨文化因素对英汉广告翻译的影响。文章主要归纳出四 点英汉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关键词:广告;语言;跨文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24(2004)02-0023-0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的产品、服务、品牌也日益广泛、深入地参与了国际市场竞争。随之而来的便是营销全球化趋势,这使得跨文化广告传播日益频繁,对广告翻译提出了更大挑战。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承认,由于我国企业国际竞争经验不足,国际营销人才缺乏,在对外广告,尤其是外文广告方面,做得还有差距。本文将从广告语言特点和跨文化因素等方面,对跨文化广告的翻译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广告英语的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而翻译就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广告也是一种文化,是从属于商业文化的亚文化,作为广告文化信息的载体)))广告语言具有独特性,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化和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在国际交流中使用最广泛的广告语言便是英语。广告英语从文体上看,多为口语体,书面体并不多见。具体表现为: 词汇简单。词的内部结构比较简单,积极肯定、褒义的词占绝对优势,多用缩约词。名词词组中所有格/.s 0的出现频率很高,比用/of 0更为精炼。如:L otte,the VIP .s choice(L otte 旅馆)。 句型简单。句子长度一般都很短,结构简单,复合句少。如:Every man has his price(苏格兰威士忌酒)。 语法简单。动词词组非常简单,被动语态运用较少。过去时出现的频率极低,基本上采用一般现在时。因为使用一般现在时,商品的特征在人们的眼中成为和一般自然规律一样的永久特征,这是其他各种时态所做不到的。如:True values never change(钻石)。 修辞手法大量使用。常见的有比喻、双关、拟人、重复等等。如:Light as a breez e,sof t as a cloud (比喻,服装);Have a good time(双关,Certina-D A 手表)。 二、由语言差异引起的在广告翻译中的差异 广告英语的口语化和简单化是实际应用的需要。因为简单的文字容易理解,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其看完。而口语化的文字可以使人感到亲切、不拘束,能赢得读者的好感。但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呈现在广告翻译中主要是三类:语用意义、修辞手法和句型。 1、语用意义的差异。 跨文化广告传播最明显的障碍就是语言文字的隔阂。精通受众国的语言,适应其语言习惯及 第17卷第2期 2004年3月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 OURNAL O F NINGBO UNIVERS ITY (LIB ER AL AR TS EDI TION) Vol.17N O.2 Mar. 2004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但是相互之间必有差异。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而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长期统一与中华文化中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但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明显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表现在教育领域,只有身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表现在中国科技领域是导致中国科技的落后。 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国管理文化注重讲集中,求统一,以

整体性的宏观管理为主。同时,地理的阻隔,封闭的状态造成了思想上的保守,缺乏挑战意识。但是,疆土的封闭也造就了中国人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眷恋国土的情怀,使得我国今日的管理文化也体现出管理文化中的团队精神。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多数为三面或两面临海型,再加上人们对原始土地的开发,使得西方国家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都很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使其更加崇尚管理的精打细作,即所谓的微观管理而不太重视宏观管理。西方国家从其建立之初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的欲望以及在原始的土地开发上彼此强烈的竞争意识。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敛型文化。这种农业文化心态体现在管理文化上有以下特点:首先,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相结合。尽管今天的社会制度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专制主义的管理体制在今天的组织中体现尤为明显,强调绝对服从,抹煞个性、强调统一,忽视下级向上级的反馈。同时,中国农业社会的统治者也较早的认识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贵君轻”等民本主义对中国管理的重要性。这种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的制度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管理思想的基础。其次,狭义的中庸之道。周而复始的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中国人力求稳定、少走极端、和反对冒险的中庸精神。表现在管理上则力求使事物保持稳定、协调、平衡,这就构成了中国管理文化的标准和规范。

最新-透析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精品

透析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摘要因为民情风俗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 这种差异给语言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 语言的通约性给不同语言交流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可以实现沟通。 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一、引言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 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 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形式;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 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 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 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 ,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在地域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的差异,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交际用语的差异,数字内涵,委婉语和对应词及其内涵方面。我从中选取几个方面来,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讨论来探讨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首先要讨论两国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就应该了解什么叫文化,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的人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导其生活、保障其生存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生长何地,都是各自特定文化与表达文化的语言的产物。鲁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类型》中说道:“一个人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周围的环境与风俗习惯就影响着他的经历和行为。等到他咿呀学语的时候,他已成为此文化熏陶的一个小生灵了。待到他长大成人,能够参与社会活动时,这一特定的文化习惯便成了他的习惯,其特有的观念也变成了他的观念,其禁忌也就变成了他的禁忌。”这高度概括了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同时,语言与文化相依为命,不可能脱离另一方面而独立存在,语言反映文化特征并预示文化发展的方向,两者的关系可简单地比作内容与形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为美,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为丑;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毫无意义。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又体现在: 1.中英文动物词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集力量、智慧、运气、喜庆、威严、威武、权力于一身。封建时代的皇帝常把自己比做“龙”,中华民族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而在英语中,dragon被看作“邪恶”、“恐怖”,甚至“战争”的代名词。《圣经》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就是一个与上帝作对的诱惑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它被称作the old Dragon。英国着名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也以“Dragon”这个词来描述斯巴塞太太:……镇上的人们走来走去看见她坐在那儿,却把她看作这个银行的“毒龙”(Bank dragon)。 2.中英文植物词文化的差异 竹子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历代文人墨客赏竹、画竹、咏竹。郑板桥的竹画享誉世界,邵谒的名句“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深入人心,竹子逐渐成了中国人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的性格的象征。但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只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没有任何外延意义。 二.习俗文化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