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弗洛伊德与荣格的潜意识理论差异
心理学流派中的死的本能名词解释

心理学流派中的死的本能名词解释在心理学中,有许多流派对于死亡本能有着不同的解释。
本文将会介绍几种常见心理学流派关于死亡本能的名词解释。
1.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提出了死亡本能理论。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死亡本能指的是一种人类内在的驱动力,追求生命的终结和无意识的宁静状态。
他认为,这种强烈的欲望在个体内部具有深层次的存在,并与生命本能相互作用。
2.尼采的虚无主义观点尼采也在心理学领域留下了自己的独特观点。
他认为,人类在面对死亡时,会感受到一种深刻的虚无和绝望,这是一种内在的本能反应。
他将这种本能与人类对生命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认为人类不仅追求生命的意义,也追求超越生命的存在。
3.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自我实现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追求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成长。
死亡本能在罗杰斯的理论中被视为一种对死亡的客观意识,它激励着人们更加珍视生命,更加努力地追求自我实现的目标。
4.荣格的个体潜意识理论荣格的理论强调了人类个体内在的潜意识力量。
在他的观点中,死亡本能代表着个体对于生命的终结和归宿的渴望。
他认为,这种本能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内在驱动力,它推动着人们与潜意识中的死亡力量对话和实现个体的内外平衡。
总结起来,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于死亡本能有着不同的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它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尼采将其与虚无主义联系在一起,罗杰斯看待它为人生意识的一部分,而荣格将其视为人类潜意识中的渴望。
这些不同的解释为我们理解人类对于死亡的态度提供了多元化的观点和思考角度。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些理论,更好地理解和帮助那些面对死亡问题的人们。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从弗洛伊德到五大人格特质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从弗洛伊德到五大人格特质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对于人格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到现代的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人格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不断丰富和完善着我们对人格的认知。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格理论家之一。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是由个体内部的冲突和动机所驱动的。
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了人类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自我是一个中介者,调节本我和现实之间的冲突,超我则是道德准则和内在价值观的集合。
2.荣格的个人无意识理论荣格是另一位开创性的人格理论家,他提出了个人无意识的概念。
他认为人格是由个人无意识中的各种符号和象征所决定的。
荣格的个人无意识理论强调了潜意识对人格的影响,开拓了人格理论的新方向。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人格的发展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皮亚杰认为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从婴儿时期的感知运动阶段到逻辑操作阶段。
他的理论为人格发展的研究提供了认知和发展的视角。
4.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艾森克是五十年代最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人格的三个维度: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
他认为个体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将决定他们的人格类型。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打下了基础。
5.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也称为"大五人格模型",是现代心理学中最主流的人格理论之一。
这一理论将人格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
这五个维度涵盖了人类个体的主要特质和行为模式,并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和实践中。
总结起来,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到现代的五大人格特质理论,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发展。
每个人格理论都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认知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框架。
通过人格理论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并为个体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提供指导和支持。
电影《危险方法》

电影《危险方法》电影《危险方法》是由大卫·克朗伯格执导的一部剧情片,于2011年上映。
该片根据约翰·兰迪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与精神病患者希丽娜·斯皮尔雷的治疗过程和荣格与弗洛伊德之间的冲突。
该片的故事发生在1904年至1913年的瑞士苏黎世。
卡尔·荣格作为心理学家,在精神病患者希丽娜·斯皮尔雷的病例中尝试着新的治疗方法。
希丽娜患有极度的情感压抑,并表现出自残和吃完弥漫症的症状。
荣格采用了“分析性心理学”的方法,试图通过探索和解剖患者的潜意识来治愈她。
在治疗的过程中,卡尔·荣格与弗洛伊德之间的理论和方法差异逐渐浮现。
弗洛伊德主张性本能和潜意识的重要性,而荣格则更侧重于个体的意识和自我实现。
两者的不同观点和个人生活经历逐渐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冲突。
电影中展现了荣格在治疗希丽娜的过程中的挣扎与探索。
他试图通过与患者建立密切的联系和互动来揭示患者的隐秘内心世界。
荣格通过自己的无意识感知到了弗洛伊德对于我世界中性的泛滥的担忧和不满。
在这个过程中,荣格认识到了自己对患者情感上的依赖和欺骗行为,同时也赢得了强大的洞察力和自省能力。
除了荣格和弗洛伊德之间的理论冲突,电影还展示了早期心理学界的男性主导问题。
荣格的妻子艾玛在影片中是一个英勇而坚强的女性形象,她支持丈夫的职业发展,同时也与自己的情感纠葛作斗争。
电影通过这一情节表达了性别角色和社会期望对于个体在当时时代中的限制和影响。
《危险方法》是一部交织了心理学、医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观点的影片。
它探讨了性、暴力、人性、自由意志、欲望和潜意识等复杂的主题。
电影中通过荣格和希丽娜的对话和治疗过程中的互动,传达了一个深刻而复杂的心理学故事。
影片的制作上也非常出色,克朗伯格运用了风格化的表现手法和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构图。
它通过富有视觉冲击力的镜头语言和环境背景的营造,增强了影片的张力和思想深度。
弗洛伊德 潜意识学说

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潜意识学说对于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的基本概念、相关实验研究以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察觉的心理过程和内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与潜意识两个层面。
意识是人们能够清晰感知和思考的心理过程,而潜意识则是那些被压抑、被忽略或被遗忘的心理内容。
潜意识中包含了个体的欲望、冲动、情感和经验等,它对行为和个体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通过一系列临床观察和分析,提出了潜意识学说的核心概念,如自由联想、梦境分析和心理防御机制等。
自由联想是指让个体尽可能地自由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暴露和触发潜意识中的内容。
梦境分析则是通过解析梦境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揭示个体内心的潜意识冲突和欲望。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潜意识冲突的影响而采取的心理策略,如压抑、替代和反抗等。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得到了许多实验研究的支持。
例如,弗洛伊德的学生卡尔·荣格通过对潜意识内容的研究,提出了个体的集体无意识概念,认为个体的潜意识中还包含了与文化和社会共享的无意识内容。
此外,心理学家也通过非意识加工、条件反射和隐喻等实验手段,证明了潜意识对行为和情绪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在心理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揭示和解决潜意识冲突和欲望,帮助个体实现心理的平衡和健康。
除了精神分析,潜意识学说还对其他心理治疗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认知行为疗法、催眠治疗和心理动力学等。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个体内心深处的冲突和欲望,并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和治疗方法帮助个体实现心理的平衡和健康。
潜意识学说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心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潜意识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关于潜意识的新发现和突破。
性格心理学--新精神分析流派———“人格结构”

新精神分析流派弗洛伊德之后,许多后继者对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及埃里克森等,这些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学者反对以本我为中心的泛性论,一方面,更强调自我的功能,包括自我的发展,有意识的思维过程和控制等,另一方面,他们加入了社会和环境变量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同时认为人格的发展不仅限于儿童期而是持续一生,这些修正和发展对现代心理学仍然产生着影响。
一、人格结构(一)自我相比较于弗洛伊德的三我结构,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学者更多的将人格视为一个整体,并强调自我的地位和作用。
霍尼认为人格是完整的、动态的自我组成,她将自我分为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是指个体在此时此地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总和,是别人所能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独立于个体的自我概念和知觉。
真实自我是指个体自我实现的中心,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力量,只要环境适宜,真实自我就能发展为健全的人格。
理想自我是指完美的自我意象,由于童年时期遭受父母的忽略和贬低,形成了轻视的自我,个体会感到焦虑和无助,因为形成一种防御方式,将自己缺少什么转化为自己应当成为的样子。
在理想自我的控制下,个体会产生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
(二)荣格的潜意识学说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在意识的三层次理论中,荣格认为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层面构成了人的整个精神世界。
意识处于最外层,以自我为中心,主要功能是适应环境,中间层是个人潜意识,最深层是集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由曾经一度存在于意识领域内而后被压抑、隐藏、遗忘或忽略的经验组成,还包括一些因为太过微弱而无法存在于意识层面的经验。
个体潜意识的主要成分是各种情结,即被压抑在个体潜意识中的具有情绪色彩的心理观念丛,是观念与情绪的结合体,具有自主性,可以强有力的控制人的思想和行为。
情结的形成多与早期童年的创伤经历或特殊经验有关。
当个体具有某种情结时,就会执意沉溺于某种东西而不能自拔,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与这个情结有关的活动中。
弗洛伊德与荣格:从相识到决裂

弗洛伊德与荣格:从相识到决裂西方有人认为:“20世纪是精神分析的世纪。
”这种说法虽然不免过于夸大,但却从某种角度说明了精神分析理论在西方所产生的影响之大。
弗洛伊德作为这一理论的创建者,荣格作为这一理论的有力推动与发展者都成为现代心理学中极其重要的心理学家。
而发生在这两位巨擎间的由相识到决裂的恩恩怨怨也就成为精神分析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我们本文中所要做的就是重新回顾那段历史,去了解发生在两人间的一场恩怨沧桑。
相识我们先从精神分析学的奠基者弗洛伊德说起。
弗洛伊德,出生于1856年。
1873年进入世界闻名的维也纳大学医科学校,师从当时很有影响的布吕克。
后与布罗伊尔合作,探讨用自由联想法治疗神经症状。
1895年,两人合作写成《癔病研究》一书。
后来由于弗洛伊德强调性混乱是癔病的根源,而布罗伊尔拒绝接受这种观点,两人的合作与友谊就此结束。
此后,弗洛伊德单枪匹马地进行拓荒工作。
1900年他出版了自己第一部巨著《梦的解析》,此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基础的建立,也揭开了一段恩怨沧桑的序幕。
此时年仅25岁的荣格,刚从医科学校毕业,并在苏黎士一家精神病院任有名的精神病学家布洛伊勒的助教。
当时的荣格正开始执着而坚定地在诸多令他困惑的有关精神病的问题中努力探索,想寻找出一条他可以在事业上勇往直前地走向成功的途径。
《梦的解析》刚刚出版,受到导师的推荐,荣格读了这本书的第一版。
但对当时的荣格来说,还缺乏欣赏此书的准备。
因为他还缺乏切身的体验,无法充分领悟到弗洛伊德所进行的这项开拓性的研究的重大意义。
于是,他把书放到了一边。
在随后的几年中,荣格开始从事著名的“语词联想”测验。
这种测验是把一个词汇表上的词汇一次一个地读给病人听并要求病人对它们做出反应。
如果病人在做出反应时显得犹豫不决,或者在做出反应时流露出某种情绪,就表明该词很可能触及到了荣格后来称为“情结”的某种东西。
荣格独立完成的这项伟大实验,一方面为他赢得了荣誉,另一方面为他接受弗洛伊德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潜意识概念的发展

潜意识概念的发展作者:刘莉来源:《卷宗》2013年第08期摘要:潜意识概念首先是由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来,他大胆的冲破了当时社会的束缚并否定了理性主义的禁锢,创立了潜意识人格结构,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核心,拓宽了心理领域。
后来,潜意识概念又经过荣格和弗洛姆等人的发展,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里程碑。
关键词: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社会潜意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被人与爱因斯坦、马克思并称为“影响世界历史的三个犹太人”,可见他在心理学乃至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贡献,而潜意识概念是他研究领域的核心。
潜意识,又称为无意识,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到潜意识的支配的,也就是人类活动的动力。
潜意识深藏在内心深处,是不可接近触摸的,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潜意识包括人的各种本能、原始冲动和出生后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虽然这些本能和欲望被社会伦理、法律以及风俗习惯所不允许,不能自由表现出来,长期被压抑和排斥,但是它们并没有彻底消失而是仍然存在于潜意识之中,长期游走,伺机以求满足,并成为心理的深层基础和活动的内驱力,支配人的行动。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部分:意识是人们即时觉察到的想法,前意识是人们提取再现的信息,潜意识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想法。
例如,我在想今天早餐吃什么,这就是意识;如果我努力回忆前天早餐吃的是什么食物,那就是前意识;而推动我吃早餐的动力就是生的本能,也就是生存下去的欲望,这就是潜意识了。
弗洛伊德用冰山来形容三者关系,露出水面的部分是意识,是人们可以清晰地感知的;随着海水忽上忽下,忽隐忽现的部分是前意识,是人们经过努力可以提取出来的;而那些永远淹没在水底的绝大部分冰山主体,却是人们所不能触及的潜意识。
这一经典的心理冰山模型为我们研究人类意识领域提出了一个先驱性的范例,后人的各种深入研究,都不得不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基础。
后来,弗洛伊德在原有人格结构基础上又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遵循快乐的原则,婴儿的本我十分强大,只考虑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不考虑其他任何条件。
人性理论-弗洛伊德+华生+荣格

心理学常考题目(1)分析比较弗洛伊德、斯金纳与罗杰斯的人性理论。
(见杨晓磊,2012)答:在心理学发展史上,人性问题是一直争论不休的心理学基本问题。
①弗洛伊德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
弗洛伊德在不同时期对人性的见解不尽相同,在早期他提出了性本能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认为攻击和敌意也是人类行为有力的动机和内在本性。
弗洛伊德最初的性欲本能说在他于布劳尔合著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1985)中有所体现。
他在临床中发现,那些病人被压抑的经验常与性爱有关,这就是他主义到性爱与精神病的关系,并认识到性欲在神经官能症中起支配作用。
二十世纪初弗洛伊德的生殖性欲本能说逐渐演变为心理性欲说,这时他认为性爱不仅仅是生殖方面的,范式能使身体得到快感的都包括在内,如乳儿吮吸母乳等。
之前他认为心理的主导原则是快乐——痛苦的原则,快乐的追求是个体发展的动力所在。
但在晚年他则更多的论述人性的攻击性,并最终将本能归结为两大类,即爱的本能和破坏的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弗洛伊德还认为这两种基本本能既相互冲突,又相互结合,比如性行为是一种侵犯行为,但其目的是最亲密的结合。
总而言之,弗洛伊德所提出的这些本能都是非理性的,直接与当时社会道德规范相对立的,也是一种典型的性恶论。
②马斯洛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
马斯洛的人性观的形成受当时流行的存在主义、人文主义哲学的影响。
马斯洛反对行为主义把人混同于动物,也不赞成精神分析把注意力集中于病人的精神状态,他认为这都漠视的人本身具有的巨大潜力。
马斯洛决心研究如何改善人性,他主张发现人类固有的善良价值,并认为人类自身是伟大的,人所具有的一切都是非恶的,都是值得尊重的。
马斯洛一人自身的内在价值为人性的标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人性,当然不会有“恶的”。
马斯洛认为人性的某些方面被认为是恶的,是因为人没有很好的受到尊重的结果。
马斯洛的潜能论,自我实现理论都翻译了他的人性观。
③比较弗洛伊德和马斯洛的人性观马斯洛是一个典型的性善论这,而弗洛伊德是一个典型的性恶论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 :
及 其 发 展 》 《 育 研 究》 0 6年 第 9期 。 , 教 ,2 0
a 申荷永 : 《 心理分析 : 理 解与体验 》 ,第 1 ,生活. 版 读
书. 知 三 联 书 店 ,2 0 新 0 4年 , 第 18页。 4
无 意识 ,走 向内在 心灵 世 界 的和谐 与安 宁 ,逐 步实 现 心灵 独特 而 整体 的 自性化 。这 样 个体 才会 更 富有
⑥ 申荷永 : 《 荣格 与分析 心理学》 ,广东高等教 育 出版社 ,
20 0 4年 , 第 4 4页。
( 荣格 : 《 格 选 集 第 9卷 》 荣 ,普 林 斯 顿 大 学 出版 社 。1 7 97
意 识 ,是 在 意识 和前 意识 之下 受到 压抑 的没 有被 意
容 称 为个体 潜 意识 。个体 潜意 识 的主要 内容 与形 式
是 “ 结 ” (o pe e) 情 c m lxs。所 谓 “ 结 ”就 是 个 人 情
伴 有 的一 组 一 组 的 心 理 内 容 f 括 观 念 的 和情 感 包 的1聚 集 在一起 ,形成 一簇 难 以解 开 的心 理丛 或 心 理结。 荣格认 为情 结最 深 层次 的根源 是集 体无 意识 。 集 体无 意识 是荣 格最伟 大 的发 现 。它是个 体始 终 意识 不 到的 心理 内容 .它 的存在并 不 取决 于个人
活 动 。而 且 自我 要 在 超 我 的 指 导 下 监 管 本 我 的 活
潜意 识 ,且 皆强调潜 意 识的重 要性 。但 二者对 潜 意 识 的 内容 与层 次 的观点存 在很 多不 同之 处 。弗 洛伊 德认 为潜 意识 的 内容包 括人 的原 始冲动 和各 种本 能
( 主要 是性 本 能 ) 以及 被压 抑 的各种 欲 望 ,而且 被 压抑 的内容更 多是 童年 早期 个体 所受 到 的性挫 折或
2 .荣 氏 人 格 结 构 理 论
他们 的理论体 系博 大精 深 ,仅试 图从 几个 方面对弗洛
伊德与荣格 的潜 意识理论 的观点不 同之处进 行浅析。
一
、
人 格结 构 问题
1弗 氏人 格 结 构 理 论 .
弗 洛伊 德 的精神 分析 是 以潜 意识为 核 心 .以泛
性 论 为基础 所形 成 的一套 人格 发展 的学 说 。 ( )早期 思想— — 心理 地形 说 1
荣格 把 人 格 的 总体 称 为 “ 灵 ” 心 ,他 将 心灵 分 为意识 、个 体潜 意识 、集体潜 意识 三个 层 次 。 意 识是 人 的心灵 中唯 一能 够被个 体 直接感 知 的 部 分 。意识 起着 “ 门人 ”的 作用 ,它对 进人 心 灵 看
早期 ,弗 洛 伊 德提 出人 的 精神 层 次 分 为 意识 、
年 .第 42页 。 3
⑧ c. 荣格等 : 《 G・ 人及其表 象》 ,张 月译 ,中国国际广播 出
版 社 , 18 99年 , 第 2 4页 。
( 范 红 霞 、 高 岚 、 申荷 永 : 《 格 分 析 心 理 学 中 的 “ ” 荣 人
生 机 和创 造 力 。关 爱 自己 、认 识 自己 、反 思 自 己
原型 (rh tp ) ac e e ,所谓 “ 型 ” 是 一 种本 原 的模 y 原
型 ,是其他 各种 存在 成形 的基 础 ,是 “ 有人 共 有 所 的 同一 的精 神 结构 ” ,荣 格 说 “ 生 中有 多少 典 型 人
情景 就有 多少 原型 ” 。
3 .浅析 二者 区别
本 我 ( )处 于心 灵最 底层 ,是人 格 结 构形 成 i d 的基 础和人 类 活动 的 内驱力 ,它 由先 天 的本 能 、基
④ 荣格:《 体无 意识的概 念》 《 集 , 荣格 文集》 ,冯川 编译 ,
收 稿 日期 :0、 O —O 2 1 一 8 1 1 作 者 简 介 : 萍( 96 )女 , 西 运 城 人 ,山 西 大 学在 读 研 究 生 。 王 18 一 , 山
2 1 年 01
王 萍:浅析弗洛伊德与荥格的潜意识理论差异
第3 期
弗 洛 伊德 与荣 格 二者 都 注 重 对潜 意 识 的 研究 .
本 我 、 自我 、超 我 三 者 之 间 既存 在 密 切 的联 系 ,也存在 激 烈的 冲突 。 当三 者 和谐统 一 时 。人 格 便 处 于正 常状 态 ;当三者 相互 冲 突时 ,人格 就会 处
于失 调状态 。
大 ,他 的分析 心理 学 极大 地拓 展 了心理 学 的研 究 领
利 精 神 病 医 生 、心 理 学 家 、精 神 分 析 学 派 的创 始
人 。弗 洛伊德 提 出 的潜意 识理 论 把心 理学 的研 究 带 进 了人 的深层 精 神世 界 。为 现代 心理 学展 现 出一 个 全新 的领 域 。弗 氏理 论对 哲 学 、心理 学 、美学 甚 至 社 会 学 、文学 等 都有 深刻 的 影响 ,被 世人 誉 为 “ 精
出了新 的 “ 三部 人格 结构 ”理 论 。即整 个人 格 由本 我 (d 、 自我 (g) i) eo 、超 我 (u ee o sp rg )三 大 系 统
组成。
先 积 累的经 验 。是人 类必 须对 某些 事件 做 出特定反 是 各 种
的分歧 和 世界 观 等方 面 的差 异 而分 道扬 镰 。
立 者 。荣 格 一 生 著 述宏 富 。 在 心理 学 界 的 影 响 很
即使偶 尔 可 以通过 旅 游 、运 动使 问题得 到缓 解 ,但 重 新 回归生 活后 问题 依 然 未 得 到 根本 解 决 。 因此 ,
每 个人 都 可 以也应 该 不仅 关 注 自己的外 部世 界 的建
后 天 的经验 。而是在 漫 长的历 史演 化过 程 中人 类 祖
识 到 的心理 活动 ,代 表着 人类 更深 层 、更原 始 、更 根 本 的心理 能量 。它 包括 人 的原始 冲动 和各 种本 能
( 主要是 性本 能 ) 以及 同本 能有 关 的各种 欲 望 。 ( )人 格结 构说 2 12 93年 ,在 《 自我 与 本 我 》 中 ,弗 洛 伊 德 对 他 前期 关 于潜 意识 的论述 进行 了补充 和修正 ,又 提
浅析弗洛伊德与荣格的潜意识理论差异
王 萍
( 山西 大 学 , 山西 太 原 0 0 0 ) 3 0 6
[ 摘
要 】 文 章 对 弗洛 伊 德 与 荣 格 的 精 神 分 析 理 论 中人 格 结 构 、人 格 动 力 源 、人 格 发 展 、 梦 的 学 说 哆 个
方 面 的 差异 进 行 浅析 :认 真 学 习 并且 有 效 把 握 二 者理 论 观 点 的 区 别有 利 于 学 习 者 清 楚地 建 立 自己 的理 论 知 识
体 系 .也 能 帮 助正 确 地 运 用二 者 的理 论 。
1
[ 关键词 】人格 结构;力比多;人格发展 ;梦 [ 中图分类号 】G 4 [ 4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号 )17 — 0 6 2 1 )3 0 1一 4 6 3 7 1 (0 10 - 0 1 o
.
西 格蒙 德 ・ 洛 伊 德 ( im n Fe d ,奥 地 弗 Sg u d ru )
本 欲 望 所 组 成 ,其 中 以性 本 能 为 主 。本 我 是 混 乱
的 、毫 无理性 的 ,一味 地按 “ 乐原 则 ”行事 ,寻 快
弗洛伊 德 与荣 格都 将人 的心 理结构 分 为意识 与
求 满 足 ,以释 放本 能能 量 。
自我 ( g )是 从 本 我 中 分化 出来 的 ,它 充 当 eo 着本 我 与外 部 世界 的联 络者 与 仲裁者 .既 要满 足本 我 的要 求 ,又 得 考 虑 客观 要 求 ,按 照 “ 实原 则 ” 现
改 革 出版 社 ,19 9 7年 , 第 8 3页。
⑤cG・ . 荣格 : 《 心理 类型 学》 ,吴康等 译 ,华岳 文艺 出版
社 ,18 9 9年 ,第 58页 。 8
设 ,同样更 需 要静 下 心来 去 审视 自己 ,关 注与 倾 听 内在心 灵 的呼 唤 ,关 注无 意识 的诉 求 ,沟通 意 识 与
性 、连 续性 。
个 体潜 意识 是潜 意识 的表 层 ,它包含 了一切 被 遗 忘 了 的记 忆 、知觉 以及 被压 抑 的经验 。荣 格将 这 些 发生 在个 体身 上 的 、与 个体 经验 相联 系 的心理 内
的 、能被召 唤 到清醒 意识 中的潜 意识 。是调 节 意识 和 无意识 的中介 机制 。它 的作 用是 阻止 潜意 识进 入 意识 。起 着 “ 检查 ” 作用 。深层 为 潜意 识 .又称无
维 也 纳初 次访 问弗 洛伊 德 。弗 洛伊 德与 荣 格之 间相
卡 尔 ・ 斯 塔 夫 ・ 格 ( al G J n ) 古 荣 Cr u g ,瑞 士 著 名 的心 理学 家 和精 神分 析 医师 。分 析心 理学 的创
互 倾慕 ,荣格 曾是 弗 洛伊 德最 得意 的学 生 ,弗 洛伊 德 也 曾希 望荣 格作 为 他 的继 承 者 。但二 人终 因学术
参考文献 :
( 埏) my tn 《 Mu S i:荣格 心灵地 图》 e ,朱侃如 译 ,蔡 昌雄
校, 台湾 : 绪 文化 事业 有 限公 司 ,9 9年 , 2 — 4页 。 立 18 第 02
[ 范红霞等. 1 】 荣格分析・ 理学中情结的结构、 功能及意义U. 】
中 国心 理 卫 生 杂志 ,0 8 ( . 20 , ) 4
前 意识 、潜 意识三 层 。表层 为 意识 .是 指一个 人 所 直 接感 知到 的 内容 。它是人 的有 目的 的、 自觉 的心 理 活动 ,可 用语 言表 达并 受社 会道 德 的约束 。 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