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瓷鉴定

元代青花瓷鉴定
元代青花瓷鉴定

元代青花瓷特点与真假鉴定

2010年08月19日 15:06

1﹑胎釉

元代青花一般胎体厚重,整体造型具有霸气.制瓷原料就采用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其胎色较洁白,胎质较粗,并有细小的孔隙。釉面白中泛青,青花呈色有浓艳和灰淡两种,均有铁锈斑,器底无釉。盘碗底足中心有脐状突起,圈足边墙多外撇。多棱梅瓶,多棱玉壶春瓶以及高颈大罐等为元代特有器形。梅瓶口沿多为平口或上窄下宽。因元青花胎土二元配方的使用提高了烧成温度,这样就能相应地改变釉的配方。元代时增加了釉果成分而减少了釉灰成分,这样改变了釉面状态,使釉层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光泽柔和,釉面白中泛青,釉色莹润透亮,光洁滋润,积釉处显鸭蛋青色,具有恰到好处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泽,能更好地衬托青花的表现力。(注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 元代青花所用钴料, 有国产与进口的青料。国产料发色灰, 进口料绘画的青花色泽浓艳, 层次清晰, 明净素雅, 黑色斑点。如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瓶一类大器多采用进口青料。国产料多是用于小件器物, 如菲律宾出土物及江西九江市博物馆征得的至正十一年墓出土的青花莲菊连座瓶炉。

2 ﹑工艺

元代瓷器器里的底、腹等处接胎痕明显,瓶、罐之类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器里的底、腹、颈等处接胎痕明显。元瓷制作时多数器物底部露胎不施釉,采用垫砂支烧方法,烧成后即形成砂底。砂底的边缘常出现粘砂,还常见釉斑,盘底上留有工匠有意涂刷的淡黄色的护胎釉。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碗的底部胎体较厚重,足内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称“鸡心状突起”,实为修胎痕迹,圈足施釉往往不到底,稍有露胎,呈褐红色。大罐底部多为宽圈足,不规整,有的底中心有较浅的螺纹痕迹。青花瓷是陶瓷工艺中的瑰宝。它以显示对比分明的青白二色而定名, 其制作工艺是以着色力强, 色泽浓艳清新的钴料在高岭土瓷胎上绘以纹饰, 然后施透明清澈的白釉, 经1350度高温烧结而成。成品的釉下彩呈现蓝色花纹, 明净典雅。

3﹑纹饰

元代青花纹饰内容题材丰富,多数器物青花纹饰满布全器,图案分多层次布局,繁而不乱。多数器物青花纹饰满布全器,图案分多层次布局。有的瓷气用苏料和国产料搭配使用,提高了元代青花瓷器艺术水平,极为稀少。(如图1) (如图2)。瓶、罐一类器近底部多有仰莲瓣纹。元代莲瓣有两点特征,一是莲瓣边框采用青花涂抹成粗线,二是每瓣分开描绘。而明代以后青花瓷一般莲瓣之间不再分开描绘,莲瓣边框一般用细线条勾勒,其中不再填涂青料,花卉有: 牡丹﹑月季﹑荷莲﹑蕃莲﹑宝相花﹑菊花﹑梅花﹑月影梅﹑松竹梅﹑牵牛﹑射干

﹑灵芝﹑芭蕉﹑竹石﹑瓜果﹑葡萄等。云龙纹是历代沿袭运用的纹饰, 龙的形象一般是头小﹑双角﹑颈细身长, 有三﹑四﹑五爪之分。龙凤纹主要为独龙﹑团龙﹑行龙﹑穿花龙﹑云凤﹑穿花凤。云纹有团云﹑灵花龙﹑如意形云﹑飘状长带云, 一﹑二连三云片或山字形大片云。人物多采用历史故事, 主要有: 蒙活将军﹑周亚夫细柳营﹑萧何追韩信﹑韩信赠金﹑文姬归汉﹑昭君出塞﹑三顾茅庐﹑吕洞宾﹑尉迟恭单鞭救主﹑四爱人物( 周茂叔爱莲﹑陶渊

明爱菊﹑林如靖爱梅﹑王羲爱鹅) ﹑西厢( 拜月﹑拷红) 等等, 以及仕女﹑婴戏图。佛教的法器金刚杵﹑道教的八仙也入画面。人物形象多高大而清秀, 但开光四爱人物则景小, 神态飘逸, 辅助的边饰采用卷草纹﹑钱纹﹑水纹﹑回纹﹑串珠纹﹑蕉叶﹑变形莲瓣纹等。动物有: 天鹿﹑麒麟﹑狮﹑虎﹑豹﹑象﹑鹿﹑羊﹑海马﹑白兔﹑仙鹤﹑孔雀﹑鹭鸶﹑长尾鸟﹑芦雁

﹑鸳鸯﹑莲池鱼藻﹑秋虫螳螂等, 均栩栩如生。文字诗句者较少见, 这一装饰系受磁州窑影响, 如高安窖藏出土的青花高足碗, 以草体书写“人生百年长如醉, 算来三万六千场”的

警世之言, 书体流畅。还有上写“福”“寿”以及属姓氏的何﹑黄者。纪事干支纪年铭也见于装饰之中, 如至正七年即是。

如何鉴定真假元青花

1、在胎釉上找差别真品元青花总的观感为青白色,但青白的程度不一致,有的白中泛点儿青,有的较白,有的偏青,更重要的是釉面坚实感强。新品元青花胎釉很复杂,以青白釉为主,但呈色上有的偏白,有的青灰,有的经打磨后釉面无光泽。假的,造型上没有元代青花的霸气风格特点。真品元青花使用两种青花料,一种为大型漂亮的青花瓷器所使用,多为进口原料,色调蓝艳,有宝石蓝的感觉,带有黑褐色的斑点,有的微微带点儿锡光,手感微微下凹。这种斑点是自然形成的,斑点中心为深褐色,外围蓝黑色晕散到釉中。另一种为国内墓葬出土或外销到东南亚的小件青花瓷,多使用国产料,色调蓝灰。这类仿品比较少见。新仿制的元青花使用的是现代配制的之青花料,呈现出的黑褐色斑点比较密集,斑点颜色较浓重,侧看斑点处,釉上仿佛浮有一层薄薄的银灰色金属片。有的瓷器有很明显做旧痕迹。

2、在纹饰上找不足真品元青花纹饰紧凑和谐,笔线有力,具有一种壮美之感。人物,动物,花卉,龙云纹,等图案栩栩如生,繁而不乱。新制品笔线拘谨无力,有的画面纹饰较稀松,繁乱,器表给人的感觉过于工细造作,没有流畅用笔,没有元代真品那种的传神之感。

3、从釉斑上辨真假,真品底部都有釉斑,可能当时工匠在施满釉后需将底部釉很快擦断掉,但又没有彻底擦干净,只要使其在窑内不粘连就可以了。釉斑有大有小,或宽或窄,釉斑周围有的还有浅淡的火石红色。现在的新产品,釉斑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随便抹成的,釉面扁平,光亮不自然,有的火石红一檫就掉,有的不自然,系人为加上的。

元青花的特点体现在造型、胎釉、款识、工艺技法等多方面,这些时代特点是经过几代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但是,目前古玩市场上出现的赝品多将传世品中许多“开门”的特点通过作伪的手法一一表现出来。那么 ,该如何鉴别元青花的真与假呢?只有多了解元代时期风土人情,时代背景,综合判断造型、胎釉、工艺技法等多方面,才能更好判断真假元青花。

恩师中华文化基金会主席中美文物协会会长徐耀指导学生梁文写作

元青花鉴定从胎土入手

元青花鉴定从胎土入手 骨董时光讲堂2017-10-25 在当今收藏火爆的情景下,谁都想一剑封喉似地找出识别元青花真伪的密匙,从已经枯竭的原料入手似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麻仓土作为典型元青花瓷胎的主要原料,有无留下非她莫属的特征?本文试图从挖掘含麻仓土瓷胎的感官特征入手,通过分析原料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在淘洗和烧造过程中的变化,去科学解释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从而寻找出因麻仓土而带来的独一无二的感官特征。然而,在扑朔迷离的探索过程中,作者没有找到可“封喉”的“一剑”,却发现了一整套综合成因的“剑法”。1-含有麻仓土的瓷胎的感官特征2-认识麻仓土3-了解瓷石 4-麻仓土和瓷石的混合烧造,带来了什么?5-原料的配比对瓷胎外观表现的影响6-淘洗工艺对瓷胎外观表现的影响7- 瓷胎的感官评价与理化指标的关系8-结论关键词麻仓土元 青花高岭土瓷石淘洗瓷土化学组成矿物组成陶瓷前 言在元青花真与伪的纷扰之争中,麻仓土与苏麻离青的代表特征,成了人们寻找元青花鉴别之秘方的宝贵线索。众所周知,典型元青花的胎土是由瓷石与麻仓土混合而成,这是元代景德镇陶工的发明创造。硕大的器型,是西亚地区使用习俗的要求,二元配方的工艺创新,使得这一需求得以满足。【图一土耳其拓扑卡比宫元青花大盘】因原料的枯竭,人

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只要抓住麻仓土在瓷器烧成后所表现出来的外观特征,便掌握了识别元青花真伪的密匙。思路似乎不错,于是我很自然地顺应着这样的想法儿,不厌其烦地收集、比较了众多元、明、清及现代不同时期的瓷胎,试图寻找与总结出元青花瓷胎的代表特征,并从科学上去解释某些独一无二的特征。含有麻仓土的瓷胎的感官特征典型元青花的瓷胎有一些共同的特征:1-滑腻感元青花的底足露胎部分,用手去触摸,有一种滑腻感,如婴儿的臀部,极为舒服。这种滑腻的舒适感,往往伴随着戳破视觉印象后的惊喜。因为不少元代器物的底足,给人一种粗糙和松软的视觉印象,然而一旦伸手与之亲密接触,那种完全不同于视觉印象的滑腻感,带给你的是一种随之而来的惊喜。【图二伊朗国家博物馆元青花壶底】2-糯软感与滑腻感不同的是,元青花胎土的糯软感,很好地协同了视觉与触觉的感受,那种比粘土块要致密、比石头要糯软、比软木塞要坚硬,不致密又不太疏松、似粉状的又不干涩,似粗糙的又滑腻的感官印象,像极了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图三】3-内部有细长缝隙如果用放大镜把你的视觉延伸到元青花瓷胎的内 部微观结构中,会发现那些瓷胎的断面,常有细小的缝隙,有点像用手将软木塞挤扁后、随之把木塞材料的空隙也挤扁了的感觉。【图五】经过大量的图片比对和器物的观摩,在捕捉因麻仓土的加入而带来的典型元青花的瓷胎特征

钻石鉴定

对于钻石原石的鉴别,其结晶上的一些特点是很明显的,例如,晶形上常呈八面体、歪八面体,还可见呈立方体或各种聚型({111}+{100});对那些表面常被熔蚀成浑圆状的钻石原石,可发现一些反映结晶特点的蚀像,如八面体中有三角形的蚀像,立方体中有四边形蚀像;此外,晶面上的阶梯状生长纹及典型的金刚光泽也是重要的鉴别依据。 钻石成品的鉴别 对于钻石成品,则有如下的鉴别方法: 1.钻石的肉眼(含10×放大镜下)鉴定 (1)注意宝石的光泽与色散。钻石应呈现典型的金刚光泽,除非受不合格抛光质量的影响; 切磨标准的钻石成品应能呈现出明显的“火彩”,但需注意常见的人造仿钻品(如立方氧化锆、钛酸锶、钇铝榴石……)呈现出更明显的“火彩”,从冠部观察见泛出七彩色光,而钻石的“火彩”一般泛出的只是蓝色和橙色两种光。 观看下面的图片: 中间是钻石,从1点钟位置起,依次是:萤石、石英、托帕石、合成蓝宝石、合成尖晶石、YAG、玻璃、GGG、锆石、CZ、铌酸锂、钛酸锶和合成金红石。

(2)注意钻石某些特性的表象。这些特性及其表象主要有:A、由于钻石的最高硬度,所以在钻石的表面不应有擦痕。

B、由于钻石属等轴晶系,所以有双折射的天然代钻品很可能是锆石。 C、由于钻石的高折光率及精良的切工,当将钻石成品台面向下倒置于一文字上时,从亭部将无法看清该字,此称“读字法”;若将钻石的台面倾向观察者侧置,从台面观察宝石亭部与观察者视线相对的一侧,看不到因为光线漏出而呈现的暗窗,此称“暗窗法”。 将钻石台面向下倒置于一玻璃器皿中,加水至相当钻石底尖位置的高度,以聚敛光源垂直照射其底尖,当将容器拿离下承物一定距离后,在下承物背景上可看到一光芒四射的影像,而且四射光芒远离中心的光域范围,不似其它宝石的影像,光芒与光域交织在一起,此称“看图法”。

瓷器鉴定常见名词解释

瓷器鉴定常见名词解释 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故名。“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颜色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

烧炼而成。 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平等青——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 回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石子青——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晾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产于今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发色鲜明青翠。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 挖足——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长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挖足。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

元青花瓷的不可仿及价值体现

元青花瓷的不可仿及价值体现 元青花瓷的不可仿及价值体现 (史爱平) 近些年元青花瓷仿品不少,低仿、高仿、精仿等等,但效果并非像宣传,总做不到位,让越来越清楚元青花瓷是如何一回事的收藏者们洞悉入骨。一再地证明了元青花瓷的不可仿。这得益于以下诸方面: 一、出现的突然性。正如马未都先生所说,元青花瓷一出现即是大树一棵,前世不明,后世无续。这种文化存灭形成的突然性反差使后世无法消化模仿。

我们知道,唐、宋时期就已经出现简单的青花瓷,所用颜料色泽比较晦暗,为当时某种国产颜料,不如元代后使用过的石子青。更无法企及元代中后期从元大国西部进入内地的苏勃尼青料或回青料(按现今情况称为进口料)。元青花瓷其颜料完全是自成一派,很难看到承袭之痕迹。因此单从颜料上看,唐宋时期的青花即使对后来有些影响也是有限的(仅局限在蓝颜色的启发上)。谈到消失,元青花瓷的工艺特征只坚持到明早期,明宣德后便无踪影了。 由于民族性格的殊异、原材料的绝版、画风的变异取舍,特别是朝代更替的政治态度,导致元青花瓷这一绝品在历史上嘎然而止,在明清两代连仿造都未出现,即明清两代是没有元青花瓷仿品的,形成一个极为特殊的近600年的历史空白区。这个空白区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晚期。也就是说,中国乃至世界到1985年时,还很少有人知道元青花瓷,更别说大量仿制了。1952年后,美国人波普博士确定了元青花瓷的存在,才导致国内上海进行了这方面的微弱宣传,到七十年代才有上海极少量人的论文发表。至八十年代中后期景德镇开始仿制元青花大盘,后又陆续仿制其它不同造型器物。当时仿制的大盘看起来似乎不错,而且被认为能乱真。但时至今日,当人们逐渐摸清元青花瓷的本质特征时,才发现元青花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认识苏麻离青料;玩转元青花。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认识苏麻离青料;玩转元青 花。 展开全文 元青花苏麻离青进口料高清拍摄、揭开苏麻离青的迷雾、苏麻离青元青花的不可复制的标志 苏麻离青~到底是啥玩意。元代时期一克苏麻离青等于三克黄金。~它就是元青花的标志和身份证。~准确识别苏麻离青灰常重要……

真正到代元青花苏麻离青料特征:流淌状铁斑、晕散铁斑自然无规律可寻;苏麻离青研磨不精细的地方出现炸花、胎釉下陷胎骨内陷!青花的深沉感、下沉感~可以感受的到。 苏麻离青属低锰高铁类钴料,青花呈色浓重青翠,色性安定,因为苏麻离青含铁高而含锰量低,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还会出现银黑色四氧化三铁结晶斑,即“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代景德镇与明初的青花瓷,大多用它绘制花卉枝叶,明成化以后,渐被回青等代替。 真正到代元青花苏麻离青料特征:流淌状铁斑、晕散铁斑自然无规律可寻;苏麻离青研磨不精细的地方出现炸花、胎釉下陷胎骨内陷!青花的深沉感、下沉感~可以感受的到。 凡是用苏麻离青料绘画的图案都有下沉并渗入胎骨的特点,侧光看器物釉面青料凹陷下沉并渗入胎骨,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的感觉。凡是早期青花瓷用苏麻离青料绘画的图案,或深或浅都有凹陷下沉并渗入胎骨的特点。这一自然特点仿品在技术上是做不到的。用国产青料绘画的图案没有凹陷下沉,用手抚摸或侧光看没有凹凸不平的感觉,而且具有往釉

上飘浮的特点。 真正到代元青花苏麻离青料特征:流淌状铁斑、晕散铁斑自然无规律可寻;苏麻离青研磨不精细的地方出现炸花、胎釉下陷胎骨内陷!青花的深沉感、下沉感~可以感受的到。 “苏麻离青”来自伊拉克 中国早期青花瓷器使用的釉下青料通称“苏麻离青”或“苏勃泥青”,其主要呈色剂——钴蓝料是从哪里来的?百年来,中国陶瓷专家一直在孜孜不懈地寻找答案。 元代早期缠枝牡丹纹兽耳大罐 苏麻离青流淌状铁斑、晕散毛刺状;青花发色深沉、沉入胎骨;局部出现大面积铁斑。 苏麻离青微观观察:铁斑100倍放大 微观老化拍摄:色釉开始结晶、出现豆花状、云朵状老化… 胎骨老化拍摄:胎骨经历了近700年的老化、开始出现烂坑、

瓷器鉴定收藏知识大全

瓷器鉴定收藏知识大全 第一章瓷器鉴定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瓷器研究与鉴定的两个阶段 第二节瓷器鉴定的内容与年代依据 第三节瓷器鉴定的重要性 第四节掌握瓷器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1、瓷器发展史的知识 2、瓷器烧造的工艺知识 (1)窑炉 (2)窑具 (3)器物成型 (4)化学原素与烧成气氛 第二章宋代五大名窑、民谣精品及瓷片标本赏析 23 第一节北宋官窑的鉴别 1、汝窑 2、钧窑 第二节南宋官窑的鉴别 1、修内司窑 2、郊坛窑

第三章宋代民窑的鉴别35 第一节宋代北方民窑的鉴别 l、以定窑为代表的印花白瓷 2、以耀州窑为代表的刻花青瓷 3、以磁州窑为代表的白地黑花瓷器 4、以钧窑为代表的花釉瓷器 第二节宋代南方民窑的鉴别 1、以越窑为代表的划花青瓷器 2、以龙泉窑为代表的青瓷器 3、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白瓷器 (1)青白瓷的兴起(北宋初期) (2)青白瓷的发展(北宋末至南宋初) (3)青白瓷的衰落(南宋中后期) 4、以建窑为代表的黑釉瓷器 第四章历代名瓷的产生、发展、风格演变及其鉴定50 帝王与龙纹瓷器 元代枢府白瓷 元青花瓷器 宫廷御用黄釉瓷 明代红釉瓷器 永乐甜白瓷

宣德青花瓷 成化斗彩瓷 正德皇帝与伊斯兰纹饰瓷 嘉靖道教纹饰瓷 清代皇帝与万寿节瓷器 清宫习俗与插花瓷器 康雍乾珐琅彩 康熙开光纹饰瓷 康熙文房用瓷 雍正瓷 乾隆藏传佛教瓷 乾隆特种工艺瓷 乾隆御制诗瓷器 道光慎德堂款瓷器 同治婚礼用瓷 慈禧太后大雅斋瓷器 末代皇帝溥仪宣统瓷器 第五章元代瓷器鉴定的历史背景 229 第一节北方瓷窑的衰落 第二节龙泉窑青瓷的继续发展 第三节景德镇瓷窑的新成就 第四节青花与釉里红瓷器

明永宣时期青花瓷赏析

明永宣时期青花瓷赏析 学院:电气学院 班级:电气12-18 姓名:王通 学号:311208001825 日期:2013/10/24

明永宣时期青花瓷赏析论文摘要: 永宣青花,古陶瓷学界专有名词,特指明代永乐、宣德两朝烧造的青花瓷。明代永宣两朝的30余年里烧造的青花瓷,在青花瓷烧造历史上堪称稀世珍品。其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呈色、超凡脱俗的纹饰,被后人赞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永宣青花瓷代表了中国青花瓷制作的最高水平,它既不同于元青花瓷的热烈奔放,又有别于中晚明青花的典雅稚拙,更不同于清前期青花的明艳华美,它所体现的审美层次崇高而神圣,具有深邃无边的艺术底蕴。 关键词:中国瓷器青花瓷苏麻离青永宣青花工艺品文物 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让人们认识了解了青花瓷,听到了爱情的缠绵和凄婉,见到了雨打芭蕉的丽色江南,看到了农家姑娘小家碧玉楚楚动人,也让青花瓷多了一分神秘感。明代永宣青花瓷大气磅礴,有些官窑大器更有一股无法仿造的霸气。可以说永宣青花是梁红玉、花木兰、穆桂英,其优秀的典型器具有高山大川似的震撼力。而且目前元代青花在拍卖市场上的价位高不可攀。主要就是缘于其年代久远,存世稀少,以及著名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的石破天惊。永宣青花美得大气磅礴,万马奔腾。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当仁不让。 青花瓷滥觞于唐宋,成熟于元朝。而永宣的青花则登峰造极,如日中天。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事实上,科技越进步,手工业就越落后,因此,现代或将来的科学技术再高超,也复制不出永宣青花的那分厚重和美艳。 永乐皇帝朱棣是个干大事的人,很有霸气。他将建文帝赶下台后,亲率铁军平定天下,拓展疆土;派郑和七下西洋,使当时的中国与西南亚和非洲建立加强了联系,并带回了呈色艳丽的钴料“苏麻离青”;修《永乐大典》,使世界诞生了首部大百科全书。在此背景下产生的青花瓷美得磅礴,与永乐皇帝一样很大气。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作为明王朝创业之初,永乐朝庭政局稳定,国力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永乐三年,郑和首次率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标志着明朝的政治、经济步入发展正轨。郑和的船队发展贸易,他们在推销中国瓷器、丝绸的同时,又从西域带回了烧制青花瓷的上等色料“苏尼勃青”,也称“苏麻离青”。这是波斯语音译,意为“青金蓝色料”。这正是永宣青花一直被收藏家津津乐道的基础。 苏青料发色浓烈,晕散不匀,蓝中泛有黑斑,结晶处深入胎骨,用手抚之有凹感,过去鉴定永宣青花以此为要点,并认为后世没有仿制成功过。但近些年,高额利润的驱使,加上景德镇高手的不懈努力,使得仿永宣青花瓷器大获成功,确有肉眼观之与真品无二者,这对鉴定专家来说也有了新的更高的挑战。 郑和出使西洋把中国瓷器推向国外市场,随之而来的是海外市场对青花瓷的大量需求,

真假元青花对比鉴定技巧(有图有真相)

真假元青花对比鉴定技巧(有图有真相)如今世人对元青花的钟爱,导致景德镇元青花仿品销量大升。 景德镇对仿制元青花的热情也与日俱增,各种元青花的仿制品不断问世,并由当初的低档产品逐步向高档仿品发展。 对于鉴别高仿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 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 下文介绍几种实际的元青花新老特征对比供大家参考。 1元代青花瓷的胎质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 由于含杂质多,胎里大多有铁褐色小点。 胎是用高岭麻苍土做的。 高岭麻苍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因为当时粉碎的条件有限,工艺有限,所以可以见到很多气孔。 现在的胎是非常细的没有气孔。 过去老的胎泥,是有经过陈腐的过程,有机物经过陈腐会发生变化。 所以它的胎有细腻的感觉,现在做的胎没有陈腐显得很干。 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

元青花龙牡丹卷草纹双耳罐 现代景德镇流行的陶瓷成型工艺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 也就是说,器物的成形主要是用刀修出的。 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 主要是由于元代泥料可塑性较强,可以拉得很薄, 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 单修整。

现代仿元青花 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 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 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2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窑烧的,而现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气窑烧的,这两种工艺不同,釉质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也有所不同。 特别是釉中气泡的形成过程上,它是不一样的, 古代柴木窑烧的气泡要显得大小不一疏朗,气泡明亮。 而现代气窑烧的气泡较细小大小相间,不透亮。 这只是相对而言,也不能排除现代造假者用柴木窑仿造的器物,还得在器 形、纹饰等各方面深入研究,以致判断

十大类宝石的一般鉴定方法汇总

十大类宝石的一般鉴定方法汇总 钻石的鉴定 钻石是天然物质中最坚硬的物质,钻石可刻划任何其他宝石,但其他任何宝石却都刻划不动钻石。也可以用“标准硬度计”刻划,凡硬度小于9度,均是假钻石。钻石还具有亲油性,如以钢笔在钻石表面划一条线,则成一条连续不断的直线,而其他宝石则呈断断续续的间断线。上述方法在鉴定钻石中都有一定参考价值。还可以通过10倍放大镜观察,在10倍放大镜下,多数钻石可见霞疵,有三角形的生长纹,钻石的表面有“红、橙、蓝”等色的“火”光。光芒四射。 红宝石的鉴定 天然宝石“十红九裂”,没有一点瑕疵及裂纹的天然红宝石极为罕见。而人造红宝石颜色一致,内部缺陷或结晶质包裹体少、洁净,块体较大。作为珍贵宝石,市场上超过3克拉以上的天然红宝石十分少见,如碰到较大块体的红宝石,就要引起注意。 天然红宝石有较强的“二色性”,所谓二色性,即从不同方向看有红色和橙红色二种色调,如只有一种颜色,则可能是红色尖晶石、石榴石或红色玻璃等。红色尖晶石与天然红宝石十分相似,两者最易混淆,所以必须特别慎重。 蓝宝石的鉴定 天然蓝宝石的颜色往往不均匀,大多数具有平直的生长纹。人造蓝宝石颜色一致,其生长纹为弧形带,往往可见体内有面包屑状或珠状的气泡。 天然蓝宝石也具有明显的二色性,从一个方向看为蓝色,从另一个方向看则为蓝绿色。其他宝石的呈色性与天然蓝宝石不同,据此可以区分。 另外,最简便的方法可用硬度测定法,天然蓝宝石可在黄玉上刻划出痕迹,而其他蓝色宝石难以在黄玉上刻划出痕迹。 祖母绿的鉴定

在自然界,和祖母绿相似的绿色透明宝石种类不少,较常见的有翡翠、碧玺、萤石、橄榄石、石榴石和锆石等,其中外观酷似祖母绿而容易混淆的是碧玺、萤石和翡翠。以肉眼观察,绿色翡翠一般都呈半透明状,往往有交织纤维斑状结构,而优质祖母绿透明晶莹。祖母绿的硬度7.5-8,而萤石硬度低,仅为4。祖母绿比重较小,而萤石、碧玺、翡翠的比重都较大。锆石则色散强并具有明显的双影。 此外,还有与天然祖母绿相似的人工祖母绿、绿色玻璃等,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之处是天然祖母绿绝大多数有瑕疵或包体,并可见二色性。当然,要严格正确的区分最好运用折光仪、偏光镜等鉴定仪器。 猫眼的鉴定 近年来,市场上有一种玻璃纤维猫眼戒面销售,镶在黄金或白银戒指上,使人真假莫辨。其鉴别方法是,当转动戒面时,假猫眼的弧形顶端可同时出现数条光带,而真猫眼只有一条。假猫眼眼线呆板,而真猫眼眼线张合灵活。真猫眼的颜色大多为褐黄或淡绿色,假猫眼则颜色多样,有红、蓝、绿等色。 欧泊的鉴定 欧泊根据它的颜色可分为黑欧泊、白欧泊、黄欧泊等,其中以黑欧泊价格最高。为了使价格较低的白或黄欧泊提高档次,有人就采用人工方法使其变色,成为“黑欧泊”,以牟取高利。其主要方法是用糖煮或注入塑料,使白欧泊变黑。识别的方法是,经过糖煮或注塑的欧泊比重明显不同,在水中测试,其比重值变轻。亦可用加热后的针测试注塑欧泊,天然欧泊热针扎不进,注塑欧泊能够扎进,并会产生塑料烊化后的气味。 碧玺的鉴定

正确的瓷器鉴定方法

正确的瓷器鉴定方法 具体到瓷器的鉴定上,本 质鉴定内容就是对瓷器胎土、 釉色和彩料的认定,也只有对 胎土、釉色和彩料进行综合判 断,才可以最大程度地鉴别古 董瓷器的真伪。胎是骨,釉是 衣,对胎土和釉色的鉴定最为 关键。当然我们首先要了解胎 和釉在各个时期的特征。 元代的胎土在淘炼中不是 很细腻,含有杂质,经过长时间自然的变化颗粒更明显,铁锈点和火石红斑都会带有沉着的色感。明代早期的胎土则淘炼得比较细腻,结构也显得紧密。明代中期胎土的淘炼则更为细腻,有了高质量的胎土才可以制作出如成化鸡缸杯等极为精细的作品。明代至清早期、后期胎土又变得粗糙,并导致瓷器制作整体水平的下降。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胎土的淘炼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胎骨结构更紧、更细密、有重量感、可塑性好,为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呈现多样化提供了保证。清中晚期的胎土则又向粗糙发展,器物的胎质多有颗粒和杂质,也显得疏松,整个瓷器的质量下降明显。元和明代青花瓷器多数都为青白

釉和小部分白釉,另外各种单色釉瓷器的釉面都特别肥厚润洁,以至于釉面结构也相当紧密。清以后青花瓷器的釉面则有更多的变化,有青白釉、白釉、灰釉等,而且釉面的质量也在不断的下降,变得稀薄和松软。 鉴定中对元、明、清瓷器的彩料也要有细微的分析研究。如青花、五彩、釉里红、粉彩、斗彩、珐琅彩、墨彩和各类单色釉。如青花彩料元代最有特色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明代青花则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永乐、宣德时期还用苏麻离青为主;成化、弘治、正德以国产的平等青为主;嘉靖、隆庆、万历大量使用进口的回青料;天启、崇祯浙料用的较多。清代青花呈色最好的是康熙中晚期,用云南明珠料,分色是所有青花瓷器中最好的,俗称“五彩青花”。雍正、乾隆青花有呈色浓郁深沉的特点。 了解各朝瓷器的胎土、釉色、彩料特点是为了更好地去掌握鉴定的本质内容,寻找到各朝瓷器在胎土、釉色、彩料方面所具有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也是为了更好的鉴定。共性的特点就是器物经过长时间自然变化所产生的一种内在物理性的转变特性,料深沉,光泽内敛有厚度,在整个器物的用色上有浓淡深浅的变化,另外,各类釉上彩的彩料都有自然的润光从彩料深处溢出,光芒闪烁让人心动。当然在瓷器鉴定中还是要全面地分析和判断,但从初始鉴定的角度来看,对胎土、釉色、彩料的认识应该还是最为关键的。胎土都有结晶,有润光,结构相对紧密,有一种厚重感。釉面温润如玉,有一种内在的宝光由里而外自然释放。彩料的特点和釉面相似,青花瓷器的用料深沉,光泽

再谈关于元青花的认识与研究

再谈关于元青花的认识与研究 再谈关于元青花的认识与研究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雷从云 元代青花瓷的成功烧制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元青花用料、配料,技术、工艺、绘画和审美等方面的重要成就,使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且为尔后青花瓷以至整个彩瓷的工艺技术与美学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现代人对元青花瓷的认识时间很短。这些年来,它引发出的种种问题,还把学术界、科技界的部分专家、学者,以至一部分收藏家和主管部门,搞到了一筹莫展的地步,一些问题也弄得难分难解,并且至今进展不大。自2005年以来.,本人曾多次谈及并著文《给元青花瓷以更多关注》、《希望对元青花的鉴定与研究有一个新突破》、《元青花瓷鉴定与研究的路数》和《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等,从诸多方面谈过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本文拟再就元青花瓷的认识与研究问题,谈一点看法,与同好切磋。

一 近些年来,对元青花瓷的研究成为陶瓷研究的热点之一。在中国先后举行了六七次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一些地方还举办过元青花瓷的专题研讨会,元青花瓷特别展览,各地先后成立了多个以元青花为主题的研究机构等,即是证明。不过,迄今在国内外仍不乏专家、学者,认为全世界现存元青花瓷不超过二三百件的。这无疑是一个误区。原因何在?因为“二三百件元青花”概念是“专指”,不是“泛指”,更不可能是元青花的“全部”。之所以长时间停留在“二三百件”的争论上,我以为有认识和观念上的问题,有识别、鉴定和研究上的难度,也还有体制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专家、科技检测、藏家、媒体和文物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 在对待元青花的认识与观念上的问题,首先是不要过早地把元青花瓷的数量局限在多少多少件上。原因很简单。从年头说,元朝历史从公元1271到1368年,长达近百年,况且直接有纪年的元青花瓷考古资料,即有前至正十三年(1276年)、延佑元年(1314年)、延佑四年(1317年)、延佑六年(1319年)、延佑七年(1320年)、至正十一年(1351年)等年款的元青花瓷,几乎含盖了元朝的各个时期。已经发现了这么多纪年款元青花,还有没有未发现的纪年款元青花呢?从地点上说,元青

钻石鉴定报告

钻石鉴定报告 如何分辨真假钻石 其实要鉴别一颗钻石的真伪,只需以一个10倍放大镜作辅助就可作数个简单的观测 方法一 观察钻石的腰部,若是磨沙状腰围就最适合用此方法,钻石因为比任何冒仿品坚硬,因此不会像冒仿品般出现细条状的纹路,钻石的腰围乃呈颗粒状外观。 方法二 同样因为钻石比冒仿品坚硬,冒仿品的刻面稜线往往会比钻石的感觉圆钝,而钻石的刻面稜线必是锐利的。 方法三 基于钻石比冒仿品坚硬,冒仿品的刻面稜线常常出现磨损的情况。 方法四 若钻石留有天然面,天然面上有机会发现到钻石独有的『三角形生长纹』 方法五 若钻石出现崩断口,外观通常皆为阶梯状,而冒仿品则会截然不同地呈弯弧或贝壳状。其它方法 1 比重测试法: 市面上有一种测量宝石比重的比重液;我们可以用3.32的比重液拿来测试真假钻石。天然钻石的比重为 3.52,所有天然钻石置于比重水中都会下沉,所以凡是浮在比重水上的宝石,都可肯定它不是钻石。 2 穿透观察法: 钻石具有高折光率,而折光率越高的钻石,光线反射力也越强,相对的透视度较低。可准备一张画有直线的纸张,将要测定的两颗不知名的钻石,正面朝下,压盖在直线上,由该钻石的背部直接以肉眼看下去,如能看到压在钻石下的直线,就肯定不是天然钻石。 3 亲油性法: 钻石对油脂有一种「吸油性」,仿冒钻石则无此特性。将钻石在脸上沾些微量的油脂,用拇指磨擦该钻石,拇指会感到一种胶黏性,不易滑动,而仿冒钻石则会让姆指有滑溜的感觉。 4 呵气试验: 天然钻石传热能力佳,热气散得快。将要测试的钻石靠近嘴巴,轻轻呵气,使被测试的钻石蒙上一层轻雾,此时立即注视该钻石雾气挥发的情形,如为天然钻石,雾气将立即散去,反之雾气会在仿冒钻石上维持一阵子, 才会散去。 5 度量与重量: 1克拉的天然钻石,直径尺寸约为6.50公厘(0.65公分),大多数的仿冒钻石在相同1克拉的重量下,其直径尺寸与天然钻石总有颇大的差距。 Date: GIA证书签发日期 GIA Report: 对印于每颗钻石的不同号码,就像人的身份证。 Shape: 钻石形状,圆形,梨形,橄榄形,椭圆形,心形,祖母绿形,公主方形,古法形。。。 Measurements: 钻石的实际尺寸,直径*直径*高 Weight: 钻石重量,1克拉为100分 Depth: 钻石台面到底尖的比例。 Table: 钻石腰部直径与台面直径的比例。

粉彩瓷器鉴定技巧和方法

粉彩瓷器鉴定技巧和方法 粉彩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 方法/步骤 1粉彩瓷的特点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采用的画法既有严整工细刻画微妙的工笔画,又有渗入淋漓挥洒,简洁洗练的写意画,还有夸张变形的装饰画风。甚至把版画,水彩画,油画以及水彩画等姐妹艺术都加以融汇运用,精微处,丝毫不爽;豪放处,生动活泼。粉彩的绘制,一般要经过打图,升图,做图,拍图,画线,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其中从打图到拍图,是一个用墨线起稿,进行创作构思,如绘瓷决定装饰内容与形象构图的阶段。正式绘制时定稿叫“升图”,把描过浓墨的图样从瓷器上拍印下来叫“做图”。接着把印有墨线的图纸转拍到要正式绘制的瓷胎上去即“拍图”,这样就可进行绘瓷。 粉彩的描绘,着色技法是比较复杂细致的,一般如画,彩,填,洗,扒,吹,点等技法。其所用工具有画笔,填笔,洗笔,彩笔,笃笔,赤金笔,金水笔,玛瑙笔,扒笔等许多特制笔。 2雍正粉彩鉴定技巧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风格,粉彩纹饰多绘团花、团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寿)、过枝花卉、水仙灵芝、仕女、麻姑献寿、婴戏等。纹饰明显疏朗、规整。如粉彩过枝桃蝠盘,从盘外壁开始绘桃枝叶及桃,通过盘口过到盘心接绘桃枝叶及蝙蝠,雍正时期一般绘8个桃,乾隆时多绘9个,有“雍八乾九”之说。雍正朝画的蝙蝠翅膀顶端下弯有钩,钩中有一点,嘴上有毛(但不绝对)。仕女幼童人物较小,面目清秀,或有疏简的山石树木等背景,或留较多的空白。这时和康熙朝一样,较多地使用“金红彩”,精细之作还在纹饰上方用墨彩行书题相应的诗词歌赋,并绘红色迎首或压角章,显露出当时社会文人的儒雅之风。一般民窑多在碗、盘、炉、罐、盘口瓶、小瓶上绘粉彩纹

元代青花瓷赏析

元代青花瓷赏 摘要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关键词元青花,景德镇,纹饰,色调,造型,装饰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青花器是一种釉下彩白釉蓝花瓷器,它是以含钻矿物颜料在瓷胎上绘画,上釉后经1200℃高温烧制而成。青花器的烧制成熟期应是元代晚期,它是中国陶瓷烧制史上的一次飞跃。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就采用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其胎料主要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花瓷,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一般大型器胎质疏松并有细小气孔,不够洁白,瓷化程度略差,底部露胎不施釉。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其成分为高锰、高铝的,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所描绘的青花纹饰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黑褐色的斑点较少,如含锰过高时青花纹饰呈色为蓝中微微泛红,釉面下凹并哑光;呈蓝艳者为进口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元青花器造型种类较多,有胎体厚重的大器,如罐、瓶、盘、碗等,也有胎体轻薄的精细作品,如高足碗、盘、碗等。瓶有梅瓶、玉壶春瓶、象耳大瓶、四系扁瓶、葫芦式瓶等;壶有执壶、梨式壶等;碗盘大者口径在30厘米以上。还有匝、鼎、觚、塔式瓶、军持、器座等。罐、瓶、壶各品种还有八棱形,较有特点。元青花中罐、瓶之类的大器较多,有的是两节或多节分段制胎,底部也是用胎泥另接,粘接处器表常常留有凸弦痕。底部无釉,多带粘砂痕,有的中心部位带有支烧痕。器足修整随意,常见足端外墙斜削一周,挖足底部有旋痕,说明修胎不讲究,工艺较粗糙。而小件器制作较规整,但有的碗底中心往往有乳钉状突起。高足杯的体与足为胎泥粘接,足的修整也常不规整。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元青花的装饰技法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说明

阿元: 在宋元以生产青白瓷著称 1278(忽必烈)在设浮梁瓷局,生产诸如“枢府”字眼的卵白瓷。 元代除生产青白瓷、白瓷、黑釉瓷以外,新品种有卵白釉(枢府)瓷、青花瓷、釉里红瓷和红瓷、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以及孔雀绿等低温颜色釉瓷。 卵白釉(枢府)瓷: 一、枢府瓷特征: 1、枢府瓷和青白瓷同样为白胎,但相对来说,比青白瓷厚 2、枢府瓷釉,变青白色为卵白色(更偏白,近似鹅蛋色),不如典型青白瓷—影青瓷那样呈玻璃光。 3、枢府瓷器形以盘、碗、执壶和高足杯为多见,极少大件器,最典型的枢府瓷,其碗为小底足。 4、枢府瓷中的折腰器,是突出造型,为人们所称道。(折腰是宋代定窑沿袭唐代金银器的式样而在瓷器制作中运用,著名的有元代的霍窑和的青白瓷、枢府瓷和青花瓷都有此式) 5、枢府瓷盘、碗的底足均为露胎,足壁厚,削足规整,有的底心有乳丁突起,且有明显旋纹。 二、枢府瓷装饰和文字: 枢府瓷分粗细两大类 1、精细的制品大多有印花装饰,图案花纹主要为缠枝莲、菊瓣、花蝶、云龙、云凤等,但印花多数显得浑圆而不太清晰,这类精细器物

的釉,基本上都是白乳浊色。 2、较粗制品,主要是日常用的盘、碗,一般均素面无纹,胎较厚重,釉色白中略偏灰青,偶然在器身有几道划纹。有戗金装饰。 3、枢府瓷铭文以“枢府”最为典型,一般印在盘碗器物壁口沿下,除枢府字样,还有“太禧”“福禄”“福寿”和“寿”“福”“良”等单个吉祥字样铭。美国博物馆有“昌江”字铭。 三、枢府瓷的鉴定要点 见特征,釉呈乳浊状而釉色偏青,无大器,底足较小 青花瓷: 一、定义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 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 (中国瓷器的发展: 唐代以前,青瓷占主导地位 唐代以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宋代,品种众多,百花争艳 元代,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占据主流 二、成熟元青花瓷主要要素有三点 1、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 2、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 3、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

鉴定钻石的一些方法

鉴定钻石的一些方法 钻石的肉眼鉴定 一、毛坯的肉眼鉴定 钻石的毛坯肉眼鉴定方法有以下几种: 1.观察光泽 由于钻石具有特殊的金刚光泽,是区别其他无色透明矿物(或材料)的重要特征。世界上许多著名钻石的发现,都因为其具有“亮晶晶”的外表,而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观察钻石光泽时还要注意,由于一些钻石毛坯表面晶面花纹十分发育,影响光泽的观察,应尽量从光滑晶面处进行光泽的观察,避免产生错觉。 2.观察钻石的外观形态和表面特征 在钻石毛坯中,发育良好的晶体占有相当的数量,通过观察晶体形态,也可帮助我们辨认钻石。钻石最常见的晶体形态是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及二者的聚形,在无色透明矿物中具有这几种晶形的矿物为数较少。即或是具备相似的形状,如无色的尖晶石、石榴石等,但由于其他的性质与钻石相去甚远亦可彼此区分。 除了观察毛坯的晶体形态外,另一个特征是钻石的晶面花纹,钻石的不同晶面常常具有特征的生长纹(晶面花纹)如八面体晶面常见三角形生长纹,三角形的尖端指向八面体的晶棱;立方体晶面常具正方形或长方形生长纹,与立方体平面呈45’的夹角;菱形十二面体晶面则常见平行于长对角线方向的凹槽等,这些均可作为钻石的识别特征。 3.估计钻石的密度 在所有与钻石的外观相似的天然矿物或人工材料中,除托帕石外,其他品种密度值均与钻石有一定的差别,用手掂量,感觉不同。可以“打手”的轻重感觉,来区分钻石及其仿制品。应该说明的是这种方法是在样品几乎相同大小的前提下才能使用,否则会造成谬误。这种方法最适同于区分相同大小的钻石和合成立方氧化锆,由于钻石的密度值为3.52g/cm’,而合成立方氧化锆的密度为5.95g /cm’左右,几乎是钻石的一倍,手掂的感觉明显不同,很易区分。 二、抛光钻石的肉眼鉴定 1.观察钻石的“火彩”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原理与标准.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原理与标准 刊于《收藏界》2008年第1期 伍秋鹏 古陶瓷鉴定与收藏是一门复杂的学问。目前的古陶瓷鉴定方法,可以分为传统鉴定和现代科学鉴定两种。传统鉴定,有时又被称为“眼学鉴定”,即鉴定者通过手摸、眼看、听声音、闻气味、掂重量等基本方法,对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款识、重量、声音以及制作、装烧工艺等方面进行仔细观察与分析,然后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对器物的真伪、年代、窑口和价值作出判断。现代科技鉴定,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古陶瓷鉴定领域,采用一定的科学检测仪器,对古陶瓷胎、釉的化学组成、理化性能进行测定和数据分析,从而对器物的真伪、年代和产地做出结论。目前常用的科技鉴定方法主要有热释光测定、微量元素分析、老化系数分析等。 关于中国古陶瓷鉴定的发展方向,多数专家的意见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走传统“眼学鉴定”与现代科学鉴定相结合的道路。但是,从目前古陶瓷鉴定的现状来看,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还是要依靠传统的眼学鉴定。这是因为,现代科学鉴定手段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在实际运用中不可避免地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诸如,仪器设备昂贵,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花时较多,需要储备各个时期、各个窑口的大量古陶瓷标本,建立庞大的数据库,鉴定成本较高;以及鉴定技术不成熟,误差较大,有的鉴定技术已经被作伪造假者破解等问题。 传统眼学鉴定的主观性较强,常给人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印象。由于传统“眼学鉴定”的依据是鉴定者的经验,每个鉴定者的专业经验、擅长领域、所处的地域环境等不尽相同,使用的鉴定标准和依据不同,对于同一器物常有不同的意见。以致有人认为传统眼学鉴定不科学,缺乏统一的标准,是一种主观经验。此外,许多初学古陶瓷鉴定的人,常常感觉古陶瓷鉴定很难。有的人看了不少的书,对古代陶瓷的历史发展、时代特征和各个窑口的特点都很熟悉,但结果却是买了很多的假货,水平仍然没有多大的提高。他们常常困惑的是:古陶瓷鉴定的基本原理与标准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一件陶瓷在有的情况下,大家能够取得一致的意见,真即是真,假即是假;然而在很多的时候,大家却难于取得一致的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原理或本质,简单地说就是:真假对比,识真辨伪。古陶瓷鉴定与日常生活中诸如钞票、烟、酒、电器、皮革、印刷品、出版物、衣服等物品的鉴定,在基本原理上是相同的。这些不同的物品,我们通常从包装、外观、

元青花赏析

元青花赏析 胡荣博材料092 5702109050 元青花的历史: 13世纪中后期,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蒙古,在中原汉地,建立了以中华正统而自居的元朝统治政权,蒙古民族在当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在《黑鞑事略》成书于公元1237年(南宋嘉熙元年),有所记载;“其言语,有音而无字,多从借声,译而通之谓之“通事”。统治民族政权为了达到其统治的目的,1278年也就是南宋统治政权被推翻时隔一年,根据蒙古民族自身的旧治(依俗而治)的统治原则,在浮梁建立了,具有统治性标志的“浮梁瓷局”。其目的,一是为被统治的民族依着蒙古民族的旧治制订统治的《法典》,二是为统治政权书写本民族的辉煌历史,在此之前,根据《黑鞑事略》载:蒙古民族“其事书之以木板,惊蛇屈蚓,如天书符篆,如曲谱五凡工尺,回回字殆兄弟也。”。因此:在“浮梁瓷局”创作产生了陶瓷釉下彩的黑华陶瓷统治文化,利用黑华瓷所蕴涵的思想理念,统治广大汉民族地区,从此元朝的黑华瓷艺术文化诞生了。今天所说的“青花”名词来源,是元代“浮梁瓷局”陶瓷釉下彩艺术文化内涵的一个缩影,是由元朝陶瓷艺术文化所承载的内涵决定的。是由于明初朱元璋提出的“驱逐胡褥,恢复中华。”的政治运动所决定的。由于明初学者曹昭《格古要论》是在文字狱时代著述的,为了避讳“黑”,避讳“华”而产生的“青花”陶瓷学术名词。在汉文化中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青花名词的由来。 原始青花瓷出现于唐宋,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而元青花作为青花瓷器的开端,则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胎质幼洁、色白。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独具特色。当时的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元代青花瓷器款式多样,造型别致,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元代青花瓷器具有精湛的装饰技法: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以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主的几种风格。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题材多样,其中以元代龙纹极具特色。总之,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 此罐高27.5cm,径宽33cm,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使用进口钴料绘出青花纹饰,共分四层,一层颈部饰水波纹,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主题画面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下山救徒的故事。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

几种宝石的鉴定方法

钻石的鉴定 钻石是天然物质中最坚硬的物质,钻石可刻划任何其他宝石,但其他任何宝石却都刻划不动钻石。也可以用“标准硬度计”刻划,凡硬度小于9度,均是假钻石。钻石还具有亲油性,如以钢笔在钻石表面划一条线,则成一条连续不断的直线,而其他宝石则呈断断续续的间断线。上述方法在鉴定钻石中都有一定参考价值。还可以通过10倍放大镜观察,在10倍放大镜下,多数钻石可见霞疵,有三角形的生长纹,钻石的表面有“红、橙、蓝”等色的“火”光。光芒四射。最准确可靠的方法是用“热导仪”,测出导热数据来区分真假钻石,但“热导仪”价格比较昂贵。 由于钻石是高贵豪华的首饰品,目前市场上以廉价宝石、人造宝石甚至玻璃来代替或冒称钻石屡见不鲜,常见的形形色色的假钻石有以下几种: ①锆石:与钻石极为相似,是钻石最佳代用品。鉴定方法是,锆石由于具有偏光性和很大双折射率,当用10倍放大镜观察加工后的锆石棱面时,由其顶面向下看,可以看出底部的棱线有明显的双影,而钻石绝无双影现象。 ②玻璃:玻璃的折光率很低,没有钻石那种闪烁的彩色光芒;尤其是沉入水中,玻璃制品光彩全无,立即露出马脚。 ③苏联钻:即立方氧化锆,最早由苏联人研制成功,故名。苏联钻是人造化合物,但在色散、折光率等方面与天然钻石很接近,也具有“火”光闪闪的诱人外貌。但它的硬度较低(8.5),可与钻石互相划刻区分。且导热性远低于钻石,可以“热导仪”鉴定,准确将其区分开来。 ④水晶:水晶虽然是天然矿物透明晶体,经加工后似钻石,但缺少钻石的彩色光芒。 红宝石的鉴定 天然宝石“十红九裂”,没有一点瑕疵及裂纹的天然红宝石极为罕见。而人造红宝石颜色一致,内部缺陷或结晶质包裹体少、洁净,块体较大。作为珍贵宝石,市场上超过3克拉以上的天然红宝石十分少见,如碰到较大块体的红宝石,就要引起注意,因为天然红宝石比人造红宝石价值高出千百倍,稍一疏忽,就会“吃药”。 天然红宝石有较强的“二色性”,所谓二色性,即从不同方向看有红色和橙红色二种色调,如只有一种颜色,则可能是红色尖晶石、石榴石或红色玻璃等。 红色尖晶石与天然红宝石十分相似,两者最易混淆,所以必须特别慎重。 蓝宝石的鉴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