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及概念62页word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及概念62页word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及概念62页word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及概念

第一章审计概论

一.审计概念:是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根据授权,对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会计报表和其他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并发表意见。

二.审计的目的: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发表意见(一般目的)。会计报表审计是现代审计的支柱。

三审计对象:审计对象是指审计的客体,包括被审计的实体和内容。通常审计对象可概括为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具体地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

2.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

四.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一)区别,列表如下:

(二)联系:

1。联系参见民间审计与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都是现代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两者都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事项进行审计,在很多时候,注册会计师审计需要考虑利用内部审计工作,以提高审计效率,而内部审计部门也经常要求注册会计师审计提供管理建议。

2.(结合P152[准则原文]、P160学习)任何一种外部审计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审计时,都要对其内部审计的情况进行了解并考虑是否利用其审计工作成果。这是因为:

第一,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工作上具有一致性;

第三,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

第三章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

一.独立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独立审计业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

行为准则,是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标准,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核心部分,由注协制定报财政部批准后施行,他包括以下三下层次

1.独立审计基本准则

2.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

以上两层次属法定要求

3.执业规范指南

独立原则,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同时具备)独立于委托单位和其他机构。具体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层,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是要求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心态才能客观、公正。

第二层,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是对第三者而言的,即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一种独立于委托单位的身份,即在他人看来是独立的。

第三,独立原则在强调注册会计师对于委托单位保持独立性的同时,也要求他独立于外部其他机构和组织。具体来说又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注册会计师“对所发表的意见负责”;二是,不论是业务承接、执行,还是报告的形成与提交,注册会计师均应依法办事,独立自主,不依附于其他机构和组织,也不受其干扰和影响;三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无须经任何部门审定和批准。

2、独立原则的重要性

(1)超然关系。注册会计师尽管接受委托单位的委托执行业务,而且要向委托单位收取费用,但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却是对于整个社会公众的责任,这就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必须与委托单位和外部组织之间保持一种。超然独立的关系。

(2)注册会计师的灵魂---独立性。是“鬼”。是客观、公正的基础。注册会计师又称独立会计师、独立审计。

综上所述,在理解独立性原则时,一定要搞清楚以下几点:

(1)正确把握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两个概念。辅导教材在这方面一直以来都给的比较模糊,尤其是没有明确指出书中所列举的事例究竟属于何种类型的独立性要求。在历年的考前辅导班上,当按照教材内容阐述完后,当提问学员:“注册会计师持有委托单位的股票若不实行回避,则违反了实质上的独立要求,还是违反了形式上的独立要求?”决大多数学员都回答错误!为什么?没有正确理解了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两个概念的本质内涵。

其实,就差一句话,一句对二者的本质解释。实际上,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的公正无偏的态度,又称为“精神上的独立性”、“内在的独立性”或“事实上的独立性”,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以及在履行专业判断和发表审计意见时不依赖和屈从于外界的压力和影响,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严格保持超然性,不能主观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

尤其不应使自己的结论依附和屈从于持反对意见利益集团或人士的影响和压力。

如果注册会计师虽然具备了实质上的独立,但是报表使用者却认为他们是客户的辩护人,那么审计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注册会计师保持实质上的独立性固然关键,但是报表使用者对这种独立性的信任也很重要。这种信任使得注册会计师又具备了形式上的独立性。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性,又称为“形体独立性”、“外在独立性”或“表面独立性”,具体是指辅导教材中几乎全部列举的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的情形。

(2)正确把握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的关系

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有时又密不可分。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无形的,难以测量的;而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有形的,可以观察的。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不仅要保持实质上的独立,而且要保持形式上的独立。因为实质上的独立只有当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真正保持中立(即不偏不倚)时才成立,而形式上的独立则是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评判的结果。即使注册会计师确实保持了实质上的独立,但如果社会公众认为其偏袒了委托人或其他任何一方而有失形式上的独立,则审计结果即使再正确也是徒劳,因为社会公众只能通过观察注册会计师外观上是否独立而决定是否信任其报告的信息。现在,公众通过观察认为注册会计师形式上不独立,那

么,就算注册会计师确实保持了实质上的独立,他的服务也会丧失其价值。因此,可以说,形式上的独立是实质上的独立的重要保证。

(3)独立性是客观、公正的基础。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正因如此,注册会计师又称为独立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为独立审计。

(4)注册会计师审计表现出双向独立性的特征,既独立于委托人,又独立于被审计单位。

二.质量控制:是指会计事务所为了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控制程序的总称。控制程序包括指导、监督、复核

三.职业道德:背具体准则原文

第四章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一.被审单位的会计责任:建立和建全内部控制制度;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提交审计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和完整。该责任应写入审计业务约定书中,以示负责

二.审计失败:指注册会计由于没有遵守公认审计准则而形成或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从而导致了审计风险

三.注会的审计责任: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充分考虑审计风险,通过实施必要和适当的审计程序,将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误及舞弊揭露出来。四.被审单位的责任:错误舞弊和违反法规行为及经营失败

五.注会的法律责任:违约、过失、欺诈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关系[P44已学过]

(二)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审验责任、审核责任及审阅责任)在本书中的明示

错误与舞弊、违反法规行为的区别

第五章审计目标与审计范围

一.审计总目标:对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的合法性与公允性发表意见二.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

1.存在或发生:是否把不应列入的项目挤入报表,即不多计

2.完整性:不少列应列项目

3.权利与义务:通常涉及所有权权利和法律义务问题,只与资产负债表组成要素有关

4.估价或分摊:各项目的计价是否合理、适当

5.表达与披露:各报表要素是否被适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披露。

三.一般审计目标

1.总体合理性:评价帐户余额中是否有重要错报

2.真实性:余额真实,由管理当局关于“存在或发生”的认定推论得出

3.完整性:由完整性认定的推论得出

4.所有权:由权利和义务认定推论得出

5.估价:所列金额均正确估价和计量

6.截止:确定交易是否记入恰当的期间

7.机械准确性:不存在数理计算上的差错

5-7项由估价或分摊的认定推论得出

8.披露:报表中恰当地反映了帐户余额和相应的披露要求

9.分类:所列金额分类恰当

四.审计过程:包括计划阶段、实施审计阶段、审计完成阶段

五.审计业务约定书:指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明确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

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

六.审计的工作责任:依据按独立审计准则出具审计报告,并对发表的意见负责。

第六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一.审计证据的种类

1.实物证据:指通过实际观察或盘点所取得的、用以确定某些实物资

产是否确实存在的证据,对应的具体审计目标为真实性、完整性、估价、截止。

2.书面证据:以书面文件形式的一类证据,也称基本证据,可对应所有具体审计目标,内容包括:

外部证据:如函证回函、注会自己编制的各种计算表、分析表等证明力最强

内部证据:由被审单位提供,如会计记录等

3.口头证据:可提供一些重要线索,可对应除机械准确性外的审计目标

4.环境证据:一般不属基本证据,只对应总体合理性的审计目标二.审计证据的充分性:足够性,足以支持审计意见,应考虑以下因素1.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的数量成正比

2.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性:与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成正比

3.注会及助理人员的审计经验:与证据数量成反比

4.是否发现错误及舞弊:若发现则应增加证据数量

5.证据的类型与获取途径

三.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即相关性和可靠性,与证据数量成反比

四.审计证据的获取:即审计程序,包括以下几种

1.检查:对会计资料和其他书面文件的可靠程度进行审阅与复核

2.监盘:现场监督被审单位对各种实物资产及货币资金的盘点,并进行适当抽查。

3.观察:实地察看被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关控制程序的

执行情况

4.查询及函证

5.计算

6.分析性复核

审计证据与具体审计目标的关系(要背熟)

五.审计程序的分类(按运用目的)

1.对内控取得了解的程序:每次审计都必须执行

2.控制测试程序

3.实质性测试程序

六.审计工作底稿:是注会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

录和获取的资料,其全部内容是注会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包括综合类、业务类、和备查类三种

七.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

1.第一级:由项目经理逐张复核

2.第二级:由部门经理对重要会计帐项的审计、重要审计程序的执行以及审计调整事项进行复核

3.每三级:由主任会计师对重大会计审计问题、重大审计调整事项及重要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

第七章审计计划、重要性及审计风险

一.审计计划: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审计目标,在执行具体审计程序之前

制定的工作计划。

二.分析性复核:指注会分析被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审计中使用本程序的假定是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数据间继续存在一定的关系三.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或决策

四.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站在报表使用者角度考虑,在不影响报表使用者进行判断或决策的前提下,所允许的最大错漏报金额,即可容忍性误差

五.重要性的运用

1.一般要求:A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

B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可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

2.金额性质的考虑:以下各项金额不重要,但从性质方面考虑可能是重要的

A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

B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

C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

D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如现金或资本帐户存在的错漏报

3.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呈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

但反之重要性水平越高,搜集的审计证据就越少,又有可能提高审计风险,所二者关系不是绝对的。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实质是假设会计报表或帐户的漏错报程度低于这个水平时,不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或判断。

六。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断应考虑的因素

5.有关法规对会计的要求:若存在可自主决定处理的会计事项,应从严确定重要性水平

6.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与重要性水平的绝对值呈正比

7.内控制度健全,重要性水平可定得高一些,反之,应低

8.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说来,报表使用者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所以应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9.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波动幅度。

七.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

1.评价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大大低于编制计划时的水平时,应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必要时追加执行程序。

2.汇总已发现或通过分析性复核程序推断出来的尚未调整的错漏报金额,并考虑其对报表是否产生重大影响

3.当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时,为降低审计风险,注会应考虑:A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进一步确认汇总数是否重要;B提请被单位调整报表,使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

4.若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或扩大测试后尚未调整的汇总数仍超过重要性水平,注会应发表保留意见(只影响个别决策但就整体而言是公允时)或否定意见(非常重要,可影响大多数使用者决策时)5.若前期尚未调整的错漏报未消除且导致本期报表严重失实,汇总时也应包括进来,另外,汇总进还应考虑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是否已进行适当处理。

八.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各阶段中的用途

1.计划阶段:使注会对被审单位的经营情况获得更好的了解和确认资料间异常的关系和意外的波动,以便找出存在潜在错报风险的领域(必须使用)

2.实施阶段: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搜集相关认定的证据(可选)3.报告阶段:对报表的整体合理性作最后的复核(必须用)

九.计划阶段对分析性复核的依赖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

1.被分析项目的重要性,若很重要,就不能只依赖分析性复核来形成结论。

2.分析的结果与对相同目标招执行其他程序的结论的一致性

3.预期分析性复核结果的准确性,对准确性较低的项目,不能过分依赖

4.若固有、控制风险的水平高,则不能过分依赖本程序,而应依赖更多的详细测试。

十.审计风险(AR):指报表存在重大错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若发表了,有可能被追究职业责

任),包括以下3种:

1.固有风险(IR):假设不存在相关内控时,某一帐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漏报的可能性2.控制风险(CR):某一帐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漏报而未能被内控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3.检查风险(DR):某一帐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漏报而未能被审计人员通过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4.三者关系:AR=IR X CR X DR,对IR和CR,因与被审单位有关,注会无能为力;若固有及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注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注会就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将检查风险尽量降低

十一.评估固有风险应考虑的因素

(一)评估与报表层次有关的应考虑

1.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诚信度和能力越高,固有风险越小

2.财务人员变动的频繁程度:与固有风险呈正比

3.管理人员遭受的异常压力:与固风成正比

4.业务性质的复杂程度

5.影响所在行业的环境因素

(二).评估与帐户余额或交易类别有关的固有风险应考虑

1.容易产生错报的报表项目

2.需利用专家工作结果佐证的重要交易或事项的复杂程度

3.确定帐户金额时,需要运用估计和判断的程度

4.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

5.临近会计期末发生的异常及复杂交易

6.在正常会计处理程序中容易被漏记的交易和事项

十三。控制测试与控制风险的进一步评估:注会若拟依赖内控,应当实施控制测试程序,以评估控制风险,控制风险水平越低,注会就应获取越多的关于内控设计合理和运行有效的证据

如实质性测试表明,控制风险水平高于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水平,可能意味着根据对控制风险初步评估结论而设计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不能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此时注会应考虑追加相应的程序。

十四。检查风险的评估基础:固有和控制风险的水平越高,注会就应实施越详细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十五。检查风险对确定实质性测试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影响

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

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向委托人提交的最终产品。注册会计师只有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才能报告。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从而履行业务约定的责任。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欢迎阅读学习! 1、标题:统一规范为审计报告。 2、收件人:按照业务约定书的要求致送审计报告的对象,通常为被审计单位的股东或治理层。如:ABC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 3、引言段。指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名称、日期或涵盖的期间以及重要会计政策概要和其他解释性信息。 4、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 管理层的责任段指明编制财务报表是管理层的责任。如果结合财务报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注册会计师应当删除责任段中但目的并非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的措辞。

5、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 6、审计意见段 审计意见段表明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发表审计意见。 如果存在法律法规要求在审计报告中报告的事项,在审计报告增加其他报告的段落。 7、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 审计报告采用双签制: (1)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由一名对审计项目负最终复核责任的合伙人和一名负责该项目的注册会计师签名盖章。 (2)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由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或其授权的副主任会计师和一名负责该项目的注册会计师签名盖章。 8、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

标明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城市即可。 9、报告日期 审计报告日期不应早于管理层签署财务报表的日期,也不应早于管理层签署书面声明的日期。签署审计报告的日期通常与管理层签署财务报表的日期为同一天,或晚于管理层签署已审财务报表的日期。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审计报告日期时,应当确信已获取下列审计证据:(1)构成整套财务报表的所有报表已编制完成;(2)被审计单位的董事会、管理层或类似机构已经认可其对财务报表负责。

重要性概念在审计中的运用

重要性概念在审计中的运用 重要性概念,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属于注册会计师(CPA)的专业判断范畴。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中,对重要性的定义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因此,正确理解、全面掌握、科学运用重要性概念,对于制定审计策略、选择审计方法、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避免审计风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要性概念在审计中的运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及分配 1.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有固定比率法、变动比率法两种。固定比率法即在选定判断某础上,乘上一个固定百分比,求得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但这个百分比是多少,世界各国的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都没有作出规定。以下是实务中用来判断重要性水平的一些参考数值。 ────┬─────┬────┬─────── 方法│指标│国际上│一些国内事务所 ────┼─────┼────┼─────── 总资产法│资产总额│0.5%~1%│0.3%~0.5% ────┼─────┼────┼─────── 总收入法│营业收入│0.5%~1%│0.3%~0.5% ────┼─────┼────┼─────── 利润法│税前净利润│5%~10%│3%~5%

────┼─────┼────┼─────── 净资产法│净资产│1%│0.5%~1% ────┴─────┴────┴─────── 笔者比较倾向于使用一些同内事务所的数值。因为审计风险的高低往往取决于重要性水平的判断,而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由于我们目前所向临的会计环境并不尽如人意,为了减少CPA自身的审计风险,我们应接受相对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当然审计重要性的运用,绝对不能完全依赖外部的界定,而只能由会计师事务所按照被审计对象的不同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根据CPA的专业判断来确认其重要性水平。 变动比率法的基本原理是:规模越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报或漏报的金额比率就越小,一般是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两者中较大的一项来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2.确定账户余额层次的重要性水平。CPA在制定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的审计程序前,可将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也可单独确定它们的重要性水平。但单独确定的各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的重要性水平之和不应大于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否则,就收集不到充分、适当的证据。 3.实际工作中的特殊考虑。在实际工作中,CPA应当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性质、面临的特定环境和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首先应考虑错报或漏报的性质,即先按错报或漏报的原因判断其

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界定与运用探析

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界定与运用探析——基于新审计准则 陈波/杨欣 【专题名称】财务与会计导刊(实务版) 【专题号】F1011 【复印期号】2012年02期 【原文出处】《财务与会计》(京)2011年11期第57,59页 【作者简介】陈波,杨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重要性水平的界定和运用涉及大量的专业判断,是审计实务中公认的难点问题。2010年11月1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新修订的审计准则体系,并将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本次准则修订中,现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被拆分为两项准则,即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和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 一、审计重要性水平相关准则的重大变化 与现行准则相比,我国新修订的审计重要性相关准则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重大变化。 从形式上看,相关准则发生的重大变化主要包括:第一,重要性水平相关准则被一分为二,突出了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工作中的两项主要用途,即一方面用于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另一方面被用于评价审计结果,体现出重要性水平是一个贯穿审计过程始终的重要概念。第二,两项相关准则均按照总则、定义、目标、要求、附则的新体例进行了改写,结构更为合理,语言更为简洁和清晰,便于理解和执行。第三,我国的审计准则体系分为执业准则和应用指南两大部分,应用指南作为对执业准则重要条款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和举例,其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

应用指南各条目的排列顺序按照执业准则的条目顺序进行了调整,同时,应用指南中大量增加了“对小型被审计单位的特殊考虑”和“对公共部门实体的特殊考虑”模块,而执业准则本身不再涉及相关内容。 从内容上看,相关准则也发生了诸多实质性的重大变化。新准则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原则导向”的准则制定思路,减少了不适当的条条框框对于审计人员的束缚,给予审计人员更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同时,新准则结合相关理论与实务的最新进展,对重要性的内涵和层次进行了重新界定,引入了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概念,强化了对于已识别错报的沟通与更正要求,使得重要性的概念在逻辑上更为合理,并在审计过程中得到更加有效的应用。 二、审计重要性水平界定和运用要点阐释 (一)对于重要性水平内涵的理解 第1221号新准则没有直接给出重要性的定义,而是给出了理解财务报告基础上重要性水平概念的三个要点。其中,第三个要点尤其值得关注,它强调重要性水平“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并指出“由于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一规定意味着注册会计师不必考虑个别报表使用者的特殊信息需求,也不负责识别只影响个别使用者决策的错报。在确定重要性水平之前,注册会计师必须识别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以及对于财务报表的共同信息需求,股东、债权人的信息需求通常是注册会计师关注的重点。 第1221号新准则的另一项重要规定是引入了关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四项合理假定。这些假定实际上将注册会计师承担责任的对象进一步限定在成熟、理性的报表使用者范围内,例如机构投资者、财务分析师等,从而扩大了报表使用者应承担的责任。笔者认为,关于使用者的合理假定符合成熟资本市场上报表使用者的基本特征,有助于在不利的法律环境下限制针对注册会计师的不合理诉讼。然而,由于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落实科学发展现和正确政绩观,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的监督,一方面可以获取客观准确的经济信息,有助于我们掌握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实施科学的调控措施;另一方面可以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有利于领导干部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规范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最大限度地减少领导干部在经济工作中的失误。 其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要环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仅要注重加强对干部的培养教育,而且更要注重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必须建立科学的考核方法和完善的监督机制,约束和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行为、经济管理行为、政策执行行为、自我约束行为进行审计评判,从而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纪,为区委正确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通过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还可以使广大干部受到教育,有所警诫、有所镜鉴,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 第三,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促进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引导领导干部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严肃财经法纪,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经济责任审计作

为一种经常性的审计监督,可以发现和纠正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避免问题继续扩展和蔓延,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从而清除腐败赖以滋生的土壤,遏制腐败行为。 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 一是为各级党委政府正确考核、使用干部提供了依据,进一步完善了干部管理监督制度。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有助于把对领导干部的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用客观数据和经济指标评价经济业绩和任期经济责任,增强了干部监督部门对领导干部考核的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二是提高了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管理职责的能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中关于财政财务收支状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个人廉政情况等的评价,不但为干部管理使用提供了依据,而且有助于领导干部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三是增强了领导干部遵守和执行国家财经纪律的自觉性,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对干部任期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使政绩突出的干部得到充分肯定,违反财经法纪的干部受到查处,促进了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职责,依法行政,自觉遵守财经法纪。

2020注册会计师考试《审计》章节习题:审计报告含答案

2020注册会计师考试《审计》章节习题:审计报告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情形中,可能作为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报告中沟通的是()。 A、公开披露某事项可能妨碍相关机构对某项违法行为或疑似违法行为的调查 B、导致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 C、被审计单位运用持续经营假设适当但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且财务报表对此已作出充分披露 D、被认为具有高度估计不确定性的会计估计 2、下列情况中不属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情况是()。 A、管理层阻止注册会计师实施存货监盘

B、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记录已被损坏 C、注册会计师由于应收账款函证时间过长,决定不进行函证 D、注册会计师接受审计委托的时间安排,使注册会计师无法实施存货监盘 3、下列关于否定意见和无保留意见的区别和联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否定意见需要加“形成否定意见的基础”的段落 B、审计意见段标题不同 C、无保留意见中可以增加强调事项段 D、均用“我们审计了”的措辞 4、下列关于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注册会计师拟从与治理层沟通过的事项中选择对当期财务报

表影响最大的事项作为关键审计事项 B、为便于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理解全部关键审计事项,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报告中逐项描述每一关键审计事项 C、考虑到审计过程中对重要性的运用较多地涉及重大审计判断,注册会计师拟将对重要性的运用作为关键审计事项之一 D、由于审计项目组在评价甲公司与持续经营相关的重大不确定性方面耗费的审计资源最多,注册会计师拟在关键审计事项部分沟通与持续经营相关的重大不确定性 5、以下情形中,注册会计师将极有可能发表无法表示意见的是()。 A、客户没有反映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所要求的补充信息 B、重要信息披露不充分 C、客户施加的重大范围限制 D、子公司的其他审计师发表了保留意见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 ——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 (2019年2月20日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和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运用重要性概念,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以及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时,如何运用重要性概念。 第三条财务报告编制基础通常从编制和列报财务报表的角度阐释重要性概念。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可能以不同的术语解释重要性,但通常而言,重要性概念可从下列方面进行理解: (一)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二)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三)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由于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

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四条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重要性概念的规定,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确定重要性提供了参考依据。如果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未对重要性概念作出规定,本准则第三条为注册会计师确定重要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五条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确定属于职业判断,受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认识的影响。就审计而言,注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下列假定是合理的: (一)拥有经营、经济活动和会计方面的适当知识,并有意愿认真研究财务报表中的信息; (二)理解财务报表是在运用重要性水平基础上编制、列报和审计的; (三)认可建立在对估计和判断的应用以及对未来事项的考虑的基础上的会计计量具有固有的不确定性; (四)依据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第六条在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以及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意见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 第七条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判断何种情形构成重大错报。 作出的判断为下列方面提供基础: (一)确定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二)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三)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第二章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1)

2009-9-9 2 §2.1-2.2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职业道德 理解审计准则的概念、注册会计师道德准则规范;掌握独立审计准则概念和框架,独立审计准则的内容。 掌握独立审计准则概念和框架,独立审计准则的内容;注册会计师道德准则规范。 审计特征、审计职能和审计作用分别是什么?审计的主体有哪些? 课堂讲授 如何理解独立原则? 通过讲解基本能理解审计准则的概念、注册会计师道德准则规范;掌念和框架,独立审计准则的内容。 由案例引出讲解,并在讲解中穿插相应的案例,学生更能掌握本章的基本知识。

[旧课复习] 上节课讲解了审计的概论 1、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2、审计的定义 (1)审计特征:独立性、权威性 (2)审计职能:经济监督、经济鉴证、经济评价 (3)审计作用:制约性作用、建设性作用 (4)审计对象 3、审计主体:国家审计机关和人员、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民间审计组织 和人员 [新课导入] 通过一个案例分析引入注册会计师必须遵守执业准则、相应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教学新知] §2.1-2.2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职业道德 引导案例: 银广夏是1993年8月30日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体改委和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批准,采用社会筹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6月17日,公司的股票在深交所上市。上市6年内公司资产总额从1.97亿元增至24.3亿元,股本从7,400万股扩张至50,526万股,税后利润增长率达540%,具备了成为中国未来大蓝筹股的潜质。 2001年8月媒体对银广夏造假进行了全面报道,据财政部、证监会、中注协的调查表明,银广夏公司从1998年至2001年期间,累计虚增销售收入104,962.6万元,少计费用4,945.34万元,导致虚增利润77,156.7万元,其中1998年虚增利润1,776.1万元,1999年虚增利润17,781.86万元,2000年虚增利润56,704.74万元,2001年上半年虚增利润894万元。1999年实际亏损5003.2万元,2000年实际亏损14940.1万元,2001年上半年实际亏损2557.1万元。调整以后的2001年中报显示,股东权益由年

审计重要性标准

重要性标准的理解与运用 一、概念解释 “重要性”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会用到的概念,在这方面,我们各有各的看法,运用各自的判断,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例如: (1)你的月工资短缺到什么地步,你才会询问人事部门? -1元 -10元 -100元 -视差额是否多于或少于月工资数额 (2)在超市购物后,你到收银处付款并找回零钱。钱少了多少的情况下,你会回头再找收银处? -1毛 -1元 -10元 -50元 -视消费额的多少 你可以向办公室的同事们提出这些问题。你得到的各种不同的答案会让你大吃一惊。 但是,当我们说到“重要性”时,有时候数值本身的大小并不重要。比如,我们为奥运会建造一个游泳池,如果游泳池的长度短了10厘米,是否事关重大? 回答是肯定的。 同样的,在审计过程中我们也会运用重要性的概念。就是报表数额出入达到何种地步才会影响到报表使用者。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不同的报表使用人根据其自身的情况对报表数据的准确性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对不同的使用者,重要性水平也是不同的。而对于我们会计师来说,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合理确信会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所以重要性水平的概念其实相当简单,我们将某个数字放到一套报表中作参照,看看我们找出来的未调整的错误是否超出或者是否接近这个数字,如果是,那么我们就不能签发无保留审计意见。 二、重要性水平的三个层次 在我们的审计方法中,我们按三个等级来看重要性问题: 重要性水平(PM)――对财务报表整体而言 可容忍错误(TE)――对帐户余额而言 名义数额(SAD)――对每笔交易而言

这是审计方法中需要项目负责人进行判断的其中一个领域。设定重要性水平应考虑的因素:1、报表使用者的要求 2、客户的固定风险 3、客户的内部控制制度 4、以往审计的情况 可容忍错误用于帐户余额。可容忍错误一般为重要性水平的50%,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客户的评估提高或降低百分比。简单概况其产生的效果是:我们所设定的百分率越高,则导致误报和漏报的机率就越小,相应地,我们的测试范围也就越小。 而当我们考察每一笔交易时,我们必须设定一个较小的数额。这个数额(SAD)也是一种针对单笔交易的判断性数额,一般为TE的10%。任何高于该数的错误应汇总至审计差异汇总表中。 在国内,以下项目是没有重要性可言的,即:该余额必须完全正确。 ●合营企业付给合营单位的股利(如:按合营合同平均分配条件,在已审财务报表之中的 股利应完全分配给合营双方,以避免得失任何一方。) ●任何与税务有关的预提(税务局眼中的重要性可能与我们不一样,任何“不重要”的低估 可能引致严重后果。) ●付给董事及高级管理层的酬金(缺少此类项目可能引起一些提问。) ●对职工福利、房屋补贴及统筹金的预提是另一类敏感范围。 ●股份公司税后利润计提盈余公积金。 ●注册资本。 三、审计中发现的错误的实务处理 当发现的错误小于SAD,可以忽略,不再汇总至审计差异汇总表中; 当错误大于SAD,原则上可以进行审计调整,如果暂不调整则必须汇总到审计差异汇总表中; 当错误大于TE,则应该进行审计调整,若遇客户坚持不愿调整等特殊情况,先汇总至审计差异汇总表中,然后视整体审计情况再作考虑; 当错误大于PM,则必须进行审计调整,若不调整则不能出具无保留意见报告。 审计完成后必须将审计差异汇总表进行统计汇总,若累计的错误影响接近PM,则必须挑选出相对比较主要的错误予以调整,来释放部分审计风险。因为审计差异汇总表统计的是已发现未调整的错误,我们应该考虑到还存在审计未发现的错误的可能性,所以对于审计差异的汇总影响与PM间必须留有余地; 若遇无法调整,而审计差异汇总影响接近或超过PM,则不能出具无保留意见报告。

审计理论与实务-第三章审计准则、质量控制标准和职业道德知识点

第三章审计准则、质量控制标准和职业道德 目录 01考情分析 02内容介绍 03内容讲解 【考情分析】 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审计职业道德都是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每年考试都有所涉及,单选或多选,分值3分左右。 本章考试大纲对中级与初级审计师的要求相似,初级在内部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仅要求了解。 内容介绍 第一节审计准则 第二节审计质量控制标准 第三节审计职业道德 第一节审计准则 一、审计准则的含义与作用 二、国家审计准则 三、内部审计准则 四、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一、审计准则的含义与作用 审计准则的产生迎合了来自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来自于审计职业界内部为审计人员提供工作标准和指南,规范审计人员资格条件和工作方式的要求;

二是来源于审计职业界外部为审计服务使用者提供审计工作质量评价依据的要求。(一)审计准则的含义 审计准则是对审计业务中一般公认的惯例加以归纳而形成的,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评价审计质量的重要依据。 (二)审计准则的结构 内容广泛: 1.不同的审计主体应有不同的审计准则。 2.不同性质的审计业务应有不同的审计准则。 3.不同层次的审计行为应有不同层次形式的审计准则(基本、具体)。 【例题1·单选题】下列有关审计准则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B.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为证明审计事项而收集的证明材料 C.审计准则是衡量和评价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标准 D.审计准则是审计机关进行处理处罚的唯一依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根据审计准则定义判断。 (三)审计准则的作用(重点) 1.审计准则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客观标准 2.审计准则是明确审计责任的依据 3.审计准则是审计组织与社会进行沟通的媒介 4.审计准则是完善审计组织内部管理的基础 另外,审计准则的颁布也为解决审计争议提供了仲裁标准,为审计教育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例题2·单选题】下列有关审计准则的表述,错误的是: A.审计准则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客观标准 B.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C.审计准则是明确审计责任的依据 D.审计准则是判断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选项D是审计标准的表述,选项ABC是审计准则的表述。

审计报告的含义及意见类型介绍

审计报告的含义及意见类型介绍 审计报告的含义及意见类型 一、审计报告的含义 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准则的规定,在执行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向委托人提交的最终产品,具有以下特征: 1.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 2.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才能出具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以此作为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 风险评估程序本身并不足以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对评估的风险设计和实施恰当的应对措施。 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上述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 3.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履行业务约定书约定的责任。 4.注册会计师应当以书面形式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

面按照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已审计的财务报表附于审计报告之后,以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正确理解和使用审计报告,并防止被审计单位替换、更改已审计的财务报表。 二、审计意见的形成和审计报告的类型 (一)审计意见的形成 注册会计师应当就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形成审计意见。 在得出结论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方面: 1.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l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的规定,是否已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在形成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所有相关的审计证据,无论该证据与财务报表认定相互印证还是相互矛盾。 如果对重大的财务报表认定没有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尽可能获取进一步的审计证据。 2.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l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的规定,未更正错报单独或汇总起来是否构成重大错报。 在确定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

重要性概念在审计中的运用

重要性概念,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属于注册会计师(CPA)的专业判断范畴。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中,对重要性的定义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因此,正确理解、全面掌握、科学运用重要性概念,对于制定审计策略、选择审计方法、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避免审计风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要性概念在审计中的运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及分配1.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有固定比率法、变动比率法两种。固定比率法即在选定判断某础上,乘上一个固定百分比,求得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但这个百分比是多少,世界各国的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都没有作出规定。以下是实务中用来判断重要性水平的一些参考数值。────┬─────┬────┬───────方法│指标│国际上│一些国内事务所────┼─────┼────┼───────总资产法│资产总额│0.5%~1%│0.3%~0.5%────┼─────┼────┼───────总收入法│营业收入│0.5%~1%│0.3%~0.5%────┼─────┼────┼───────利润法│税前净利润│5%~10%│3%~5%────┼─────┼────┼───────净资产法│净资产│1%│0.5%~1%────┴─────┴────┴───────笔者比较倾向于使用一些同内事务所的数值。因为审计风险的高低往往取决于重要性水平的判断,而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由于我们目前所向临的会计环境并不尽如人意,为了减少CPA 自身的审计风险,我们应接受相对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当然审计重要性的运用,绝对不能完全依赖外部的界定,而只能由会计师事务所按照被审计对象的不同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根据CPA的专业判断来确认其重要性水平。变动比率法的基本原理是:规模越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报或漏报的金额比率就越小,一般是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两者中较大的一项来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2.确定账户余额层次的重要性水平。CPA在制定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的审计程序前,可将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也可单独确定它们的重要性水平。但单独确定的各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的重要性水平之和不应大于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否则,就收集不到充分、适当的证据。3.实际工作中的特殊考虑。在实际工作中,CPA应当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性质、面临的特定环境和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1)首先应考虑错报或漏报的性质,即先按错报或漏报的原因判断其重要性水平。有的错报或漏报从量的方面看,可能并不重要,但从其性质方面考虑,却可能是重要的。例如:①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对于会计报表使用者而言,蓄意错报或漏报比相同金额的笔误更严重。②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比如,某项错报或漏报使得企业的营运资金增加几百元,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但这项错报或漏报使营运资金从低于贷款合同规定的营运资金数变为稍稍高于贷款合同规定的营运资金数,这就影响了贷款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所以是重要的。③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例如,某项错报或漏报使企业由亏损变为盈利,或使企业由盈利变为7损,或使企业的收益由每年递增1%的趋势变为本年度收益下降1%,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就具有重要性。④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如现金、应交税金和实收资本账户存在错报或漏报,就应当引起高度重视。[!--empirenews.page--](2)重要性水平数量标准计算方法的使用范围。一般来说,利润法适用于利润比较稳定,回报率较合理的企业;总收入法适用于微利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因为微利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一般收入总额大而利润相对较小,如果采用利润法,必然会得到太高的重要性水平,这时注册会计师就会扩大审计范围或追加审计程序,而实际上,只能是浪费时间和人力;总资产法适用于金融、保险或其他资产大而盈利小的企业。(3)如果同一时期被审计单位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CPA应当选择其最低值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4.重要性水平的分配。CPA在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分配办法,具体分配备账户余额的重要性水平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①被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

第四章习题及答案(审计学)

4.2.1填空题 1.审计准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它既是一个,又是一个。 2.审计准则是专业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必须恪守的最高,它是____的权威性判断标准。 3.审计准则既对____提出要求,也对社会提供——保证。 4.在西方国家,审计准则是20世纪____才开始出现的,美国在就开始研究和制定审计准则。 5.西方国家的审计准则,大多是以____为蓝本加以补充、修正而成的;国际组织制定的审计准则,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____最具代表性。 6.美国的民间审计准则称为____,它主要适用于民间审计所从事的____。 7.国际性组织制定的国际审计准则,目前已取得的主要成果有____和____。 8.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是由____颁发,并适用于____。 9.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建设过程主要包括____、____、____ 和____。 10.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主要有____和____。 11.审计依据是____、____的客观标准。 12.____解决如何进行审计问题,是审计人员行动的指南和规范;___ _则解决审计人员根据什么标准提出这样或那样的审计意见。 13.审计依据按其来源分类,可分为____制定的审计依据和____制定的审计依据。 14.从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来看,的法规、制度不能违反___ _的法规、制度。 15.运用审计依据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时,应坚持____、____和国家法规与地方法规发生矛盾时要慎重处理等原则。 4.2.2 判断题(正确的剡“√”,错误的划“×”) 1.审计准则是审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审计人员并无制约作用。( ) 2.审计准则是通过审计人员执行审计程序体现出来的。( ) 3.民间审计人员有了会计准则,对其审计工作提供了方便,因而就不需要审计准则了。( ) 4.审计准则的实施使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工作时有了规范和指南,便于考核审计工作质量,推动了审计事业的发展。( ) 5.实施审计准则可以维护审计组织和人员的合法权益。( ) 6.根据世界各国现行的审计准则来看,其内容相差很大,缺乏可比性。( ) 7.美国的民间审计准则,除为美国民间审计所遵循外,对民间审计领域以 外的各种审计,对其他国家乃至国际审计准则的建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8.在国际审计准则中,有关一般准则的说明和解释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 9.国际审计准则只适用于各国的政府审计,不适用于各国的民间审计。( ) 10.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则是由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负责拟定并颁发的。( ) 11.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逐步完善及整体结构的逐步充实,将促进中国审计准则的国际化。( ) 12.修订后的中国审计准则在内容上,充分采用了国际审计准则所有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程序。 13.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形成一个完整单一的国家审计准则。

审计理论与实务-第九章审计报告知识点

审计理论与方法——第九章审计报告 目录 01考情分析 02内容介绍 03内容讲解 【考情分析】 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表现形式。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审计报告有各自的特点。考试中以单、多选题出现,分值3分左右。 初级资格在国家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书的编审程序、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制、复核和报送、社会审计报告类型方面是了解。 内容介绍 第一节审计报告概述 第二节国家审计的审计报告 第三节内部审计的审计报告 第四节社会审计的审计报告 第一节审计报告概述 一、审计报告的概念 审计报告是指具体承办审计事项的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在实施审计后,就审计工作的结果向其委托人、授权人或其他法定报告对象提交的书面文件。它是体现审计成果的主要形式。 二、审计报告的作用 1.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评价被审计人承担和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发表审计意见和提出审计建议的载体。 2.审计报告是国家审计机关向被审计单位做出审计决定的依据。 3.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编制审计信息、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服务的重要信息来源。 4.注册会计师签发的审计报告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可以起到经济鉴证作用。 5.审计报告也是总结审计过程和结果,评价审计人员工作、控制审计质量的重要依据。

三、简式审计报告和详式审计报告 根据详略程度,审计报告可以分为简式审计报告和详式审计报告。 1.简式审计报告 又称短式审计报告,是指审计人员用简练的语言扼要地说明审计过程、审计结果,并简略地表达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例如: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 2.详式审计报告 详式审计报告,又称长式审计报告,是指审计人员详细地叙述审计项目基本情况、审计评价意见、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审计建议等的审计报告。在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在实施审计后,通常都要撰写详式审计报告。 第二节国家审计的审计报告 一、国家审计报告的含义 我国国家审计的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后,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根据《审计法》的规定,我国国家审计的审计报告包括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和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两种。

加强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受到关注,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希望通过内部审计职能的优化来解决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领域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以此来促进整个组织的改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本文阐明了内部审计在经济实体中必要性,同时对强化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表述,对于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在经济主体中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建设性、指导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底稿;重要意义 Abstract:In recent years,along with the market economy unceasing development,the internal audit governed the role in the organization which acted to receive the attention day by day,the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 practical realm all hoped the challenge which solved the company through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optimization to govern which,the risk management,the internal control domain appeared the question and faces,and promoted the entire organization s improvement by this.Under such big background,strengthens interna l audit quality control to appear essential especially and important.This article had expounded internal audit in the economic entity the necessity,simultaneously to strengthened internal audit quality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o carry on the indication,regarding displayed internal audit effectively in the economic subject function,had the very strong constructive nature,the guidance and pointed. Keywords:Under internal audit;Quality control;Worksheet Vital significance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主体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运行格局突破了原有模式,这些都给内部审计带来了新的课题,内部审计发现问题,预防问题发生,为管理服务,这些作用的有效发挥,就必须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因此,改进内部审计管理,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十分必要且意义深远。 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管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他们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包括组织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作为组织成员的被审计单位(业务委托人)。内部审计师通过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分析、评估和报告,提出改进意见,并建立跟踪检查程序,以监督、保证针对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所采取的行动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为管理层、审计委员会以及被审计单位提供帮助。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组织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的管理手段,包括审计执行主管(总审计师、首席审计执行官、首席内审师等)为使审计工作的开展符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内部审计部门的章程及其他适用标准的要求,制定并实施的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包括监督、内部评价、外部评价等方面。 1.1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定位的特殊性和工作性质的重要性有必要加强自身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在组织中处于超脱地位。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活动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

论审计的重要性

目录 一、审计重要性的概念 (1) (一)审计重要性的概念、意义及原则特征 (1) 1.审计重要性的概念 (1) 2.审计重要性的意义 (2) 3.审计重要性是相对的、具体的 (2) 4.审计重要性具有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的特征 (2) 二、审计重要性的应用与规范 (3) (一)一般应用原则 (3) 1.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应用专业判断 (3) 2.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重要性原则应用 (3) 3.审计人员应当合理应用重要性原则 (4) 4.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 (4) (二)具体规范要求 (4) 1.审计重要性的金额与性质要求 (4) 2.审计重要性的两个层次要求 (5) 3.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5) 三、判断审计重要性方法 (6) (一)判断重要性应考虑的因素 (6) (二)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方法 (7)

一、审计重要性的概念 (一)审计重要性的概念、意义及原则特征 1.审计重要性的概念 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对审计重要性的定义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其在量上表现为审计重要性水平。”可见审计重要性实质上强调的是错报和漏报的“程度”,而且这一程度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如何正确理解这一定义,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重要性的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 判断一次业务重要性与否,应视其在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所做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若它是以改变或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则该项业务就是重要的,否则就是不重要的。 (2)重要性的概念必须从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角度来考虑 因为会计报表是为了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编制的,它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管理部门及社会公众等。他们需要利用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作出各种判断与决策。这里会计报表使用者指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够理性地作出判断和决策的行为者。 (3)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不同企业面临着不同的环境,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相同。例如某一金额对某一企业的会计报表来说是重要的,但对另一个企业的会计报表来说可能是不重要的,同时,对某一特定企业,重要性也会因时间的不同而改变。 (4)重要性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 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计划对重要性进行评估,确定其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帐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浅谈对审计重要性的理解

浅谈对会计重要性的理解 摘要:审计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理论中最杰出的成果,设定重要性水平是现代审计的一个创新,在开展审计工作中,审计重要性对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 一般来说,审计工作分为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都会使用到审计重要性这一基本概念。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报表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 “本准则所称重要性,是指被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一、审计重要性与会计重要性的区别 审计重要性与会计上的重要性存在一致性,但并不完全相同,其一致性体现在二者都需要考虑金额和性质两个方面,但二者本质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分属两个不同领域。 (一)会计上的重要性 会计上的重要性是针对发生的经济业务的概念,是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之一。重要性原则要求每个企业根据自身的状况,确定自己重要的会计事项。重要性原则与相关性原则相结合,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加以判断,充分表达出会计信息的影响力。企业实行这个原则,有利于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更有利于突出重点。 (二)审计上的重要性 审计上的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依据会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重要性概念是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而产生的。由于审计工作本身的局限性,注册会计师不可能披露会计报表中存在的全部差错,然而人们总是期望:经过注册会计师审查后,会计报表中尚存的差错能被有效地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使其不至于影响或改变他们根据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所做出的管理决策。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复杂,注册会计师已经不可能进行详细审计;而在抽样审计下,注册会计师为做出抽样决策,不得不涉及重要性问题。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抽样审计下,注册会计师对未查部分是否正确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风险的大小与重要性的判断有关,因此,注册会计师为保证审计质量,必须对重要性做出恰当的判断。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地运用重要性原则,如果运用不当,则往往导致审计成本过大,浪费人力和时间;或者审计风险过大,易于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