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枢纽

都江堰水利枢纽
都江堰水利枢纽

都江堰水利枢纽

摘要:本章简要介绍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概况,都江堰枢纽的发展历程,以及都江堰对当地的巨大作用,分析了都江堰枢纽主体工程的功能和原理,研究了枢纽区在现当代的利用及面临的问题,和如何合理规划利用都江堰

关键词:都江堰,水资源,水问题,规划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特殊的水利工程价值。都江堰工程自建成2270年来,为灌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造福川中,沿用至今,堪称奇迹。

都江堰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枢纽工程合理的天然布局和顺应自然流态的水沙运动规律。以及我国人们悠久的水文化以及先进的水思想都江堰始建之初,除宝瓶口以外,鱼嘴、飞沙堰以及百丈堤、平水槽(现已封闭)、人字堤等工程无论在形式上、结构上甚至位置上都与现在的都江堰不同。1933年10月9日,岷江上游地震湖崩塌引发的洪水将都江堰渠首工程完全冲毁,洪水冲开离堆公园成河,现在离堆公园中的荷花池就是那场洪水肆虏的遗迹。1964年岷江洪水也基本上将都江堰渠首工程冲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地修了毁、毁了修,是人与自然此进彼退、和谐共存的一个动态过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都江堰(包括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外江闸、内江闸群、工业引水拦水闸等),其实都是采用了现代工程技术和建筑材料,对历朝历代治水先贤的治水思想不断总结、完善、发展的结果。都江堰在漫长的实践中还形成了杩槎、竹笼、干砌卵石等的治河工艺。浓缩了千百年治水经验总结出的“三字经”、“六字决”、“八字格言”,形成都江堰独特的治水思想。都江堰长期形成的管理机构和特有的管理办法,同样构成了都江堰水文化的一部分。如汉灵帝时(公元168年)已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等水利官员,专门负责维修管理都江堰渠首工程;三国时期,“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这些机构的设置对于都江堰历经二千多年而不衰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都江堰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李冰的个人智慧,更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1.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

都江堰位于长江上游支流岷江上,崛江以崛山导江而而得名,发源于松潘县弓杠岭和朗架岭,流经汉川、都江堰市、乐山市大渡河入汇,到肩{宾市后注入长江。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即位于崛江中游的都江堰市。都江堰流域分水源区和灌区,渠首枢纽以上的崛江为水源区,河道长340公里,落差达3009米,河道坡度4.83‰,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渠首枢纽以下的为灌区,流域面积21700 平方公里,灌溉农田1000多万亩。崛江流至紫坪

铺出关口后,地势由高山峡谷突变为平原,河床陡然开阔,水势趋缓,为都江堰渠首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此处位于呈扇形伸展的成都平原的顶部,海拔739米,是整个都江堰灌区的制高点。良好的地理位置,使都江堰既可扼制住刚出峡谷的崛江水势,使其不能直泻成都平原而引发洪水灾害,又可因地势高而控灌整个都江堰灌区,造福川西大地,是设置渠首枢纽的最佳位置。

都江堰早期以航运为主,兼有灌溉的效益,至汉代扩大灌区,渐以灌溉为主,到魏晋时,已具备分水、溢洪、引水二大主要工程设施的雏形。发展至今,都江堰已成为具有农业灌溉、城镇和工业供水、生态和文物保护、防洪、旅游、发电、水产和养殖等多目标,引、蓄、提相结合的综合性特大型水利工程。

2.都江堰水沙运动规律

都江堰使成都平原的万顷农田得到灌溉,使蜀郡成为秦国的重要粮食基地之一,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历代治蜀者和灌区人民都非常重视对都江堰的管理与维护,并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总结出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原则和“二字经”、“六字诀”、“八字格言”等丰富的治水经验,创造出了码搓、竹笼、羊圈、干砌卵石等传统工程技术,形成了具有都江堰特色的水利管理体制与制度。“创科学治水之先例,建华夏文明之瑰宝”。晋代周谁《益州记》中称“水旱从人,不知饥模,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都江堰枢纽主要由鱼嘴、金刚堤、飞沙堰和宝瓶口等组成分流、引水、排沙枢纽,河势见图

图:都江堰河势图

3.灌区渠系工程

都江堰枢纽将崛江分为右岸沙黑河总干渠、左岸内江总干渠和崛江干流。崛江干流从都江堰到新津河段长70余公里,为崛江的排洪河道。内江水流进宝瓶口后,通过总干渠至仰天窝节制闸一分为二,再经蒲柏、走江闸二分为四,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倾斜,一分再分,形成自流灌溉的渠道体系,灌溉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区一千余万亩农田。山民江右岸则由沙黑总河进口后灌溉崛江右岸的土地,灌区分布如图

1949年以后,在老灌区修建了50余座重要分水枢纽,改造了3万多条旧渠道,到2000年,渠系工程共有干渠37条,分干渠60条,长3550公里;万亩以上支渠272条,长3627公里;万亩至千亩斗渠2848条,长11847公里;千亩以下农渠34868条,长23172公里;斗渠以上建筑物4.89万座。其中干渠工程有水闸998座,隧洞334座,渡槽415座,涵洞964座,倒虹管91座。灌区内农业生产总值368亿元,占全省的25.3%,工农业生产总值1645亿元,占全省的43.0%,国民生产总值1502亿元,占全省的41.6%,在全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

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都江堰的创建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在于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

4.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变迁

都江堰从创建至今,经历代的改建、维修和完善,才具有现在的布局,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鱼嘴初建时位于今鱼嘴以上1650m的古白沙邮,元代更上移至距今鱼嘴约2000m的盐井关和水西关之间。见图,而清乾隆年间又下移至今鱼嘴以下700m的虎头岩对面河心,上下变化近3000米。1936年在现位置修建浆砌条石鱼嘴,1974年重新加固,2002年维修时采用钢筋混凝土彻底整修。鱼嘴的结构有卵石竹笼、条石污工、铁龟铁牛、浆砌条石,直至新修的钢筋混凝土工程。图元代都江堰渠首工程示意图(引自《都江堰志》175页)。飞沙堰长期与金刚堤上的平水槽共同承担内江的泄洪任务。如元代的石门、

清代的湃水河,都是内江河段的旁侧泄洪水道,直至1962年封闭平水槽,加宽飞沙堰,沿用至今。飞沙堰的口门宽度和堰顶高程也是经长期实践,反复论证,直至1964年重修时才稳固下来。

宝瓶口在天然砾宕上开凿而成,形状不规则,为上大下小的梯形。1970年用混凝土加固,平均宽度20.4m。为了保证灌区的供水,减少因竹笼杩杈冲毁而导致内江引水不足或杩

圈拆除不及时而导致内江洪水灾害的发生,在1973年修建了外江临时闸。为了提高灌溉用水的保证率和岁修期间成都的供水安全,1992年又在飞沙堰尾修建了工业引水挡水闸。两座闸的修建完全改变了都江堰千百年来无坝引水的历史,也改变了都江堰的景观,但也更充分发挥了其水利工程的效益。

5.都江堰生态环境的变化

(1)金马河的断流

枯水期的都江堰为引水的需要,每年需拦断外江河口,使水流全部进入内江。从有记载的20年代开始,统计了外江断流的天数(都江堰志276-278页,1993)1921到1949共29年,平均每年断流63.1天;1950-1973共24年,平均每年断流43.7天;1974-1992共19年,平均每年断流173.8天。统计资料表明,在修建外江临时闸以前,每年断流大约2个月。当外江临时闸建成后,为了保证灌区供水,外江断流时间接近半年。

崛江干流金马河河段(都江堰至新津)长时间的断流对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的繁衍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干流两岸台地的沙卵石层具有很强的透水性,部分水流可以渗回河道,加之沿程的支流文井江(多年平均径流量4.67亿m3)、斜江(2.0亿m3)和故江(4.76亿m3)的补水,长期以来该河段的生态环境基本能维持平衡。

(2)成都供水

成都市的水源由环绕成都而过的两条人工河流府南河(成都市的护城河)供水。府河(古称郸江)、南河(古称检江、锦江)从都江堰取水,为秦蜀守李冰所建,“蜀守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史记·河渠书》)。《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冰乃雍江作绷,穿郸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

历史上府南河被誉为“翡翠项链”的河流,环境优美,水质良好,人们在河里淘米,更以取河心之水泡茶为上品。府南河还是古代成都通往中国沿海的黄金水道,可以一水走天下。

20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农业和城市用水急剧增加,都江堰灌区面积超过1000万亩。致使府南河旱季断流、泥沙淤积,洪季堤防溃决、灾害频发,经济损失巨大,府南河变成了“臭水沟”。环境破坏不仅危及区域的地下蓄水层,还对崛江流域和长江上游的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因而对府南河进行综合治理势在必行。

1994年投资27亿全面启动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对防洪、治污、安居、绿化、文化和道路管网工程进行全面治理。计划未来二年投资60亿兀,在2004年底使生活污水处理率提升至60%以上,2005年底达到80%。府南河在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方面的杰出贡献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先后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最佳水岸设计奖”及“地方政府首创奖”。

紫坪铺工程建成后,枯水期向成都提供20m3/s的环保用水,为改善成都市的水环境提供了根本保证。

6.都江堰水流泥沙规律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与其同期修建的郑国渠早已湮没无存,灵渠也失去了它以航运为主的功能,只有都江堰水利工程还在不断发展,除了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管理维护以外,水流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的特性也是维持工程长期生命力的重要条件。因而有必要研究都江堰工程各时期分流、引水、防沙的科学原理,泥沙冲淤规律及河床演变特性;特别是要总结建国后在工程改建、科学管理、灌区配套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及充分发挥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为都江堰水利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1)鱼嘴分流规律研究

都江堰鱼嘴位于二土庙山脚下的江心,将干流分为内、外江,内江河口过水宽度130 m,外江河口过水宽度96 m。都江堰治水二字经中的“分四六、平潦旱”指的就是在天然条件下鱼嘴的分流规律,在枯水季节需要引水灌溉时,内江分流六成,外江分四成;到洪水季节时,外江分六成而内江分四成。其实,鱼嘴内外江的分流比不是严格的4:6和6:4,所谓洪、枯水亦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对内江而言,大致是小水时分流比大于50%,大水时分流比小于50% 。

内外江分流的自动调节功能是由鱼嘴以上河段的自然条件形成的,山民江出山口的抓住节点关口可视为都江堰河段的进口,其对都江堰河段水流的流向有重要的作用。小水时水流坐弯,在关口右岸山嘴挑流的作用下,水流出关口后偏向左岸,又因韩家坝河心滩在小水位时不过流,所以水流一直沿左岸弯道向下,到鱼嘴时主流仍然偏左,致使内江分流比大于50%。在洪水期,关口右岸山嘴的挑流作用减弱,韩家坝河心滩过流,水流趋直,到鱼嘴时主流正对外江,所以外江分流比大于50%。该河段洪、枯水的主流线示意如图

图:鱼嘴上游河段洪、枯水主流线示意图

在都江堰长期的运行过程中,中小流量很多都受到人为因素的控制,如春季灌溉期间,在鱼嘴前外江一侧设置竹笼杩杈,迫使水流进入内江,所以内江的分流比明显大于外江。在用水的高峰时期,山民江来水甚至全部引入内江,外江完全断流。为了行洪度汛,春灌后须拆除杩杈,如遇伏旱需加大引水量时,又得重新设置竹笼杩杈。这样多次地设置竹笼杩杈,既耗工费时,又耽误农事,还很不安全,所以在1973年修建了外江闸。1974年外江闸运行后对引水流量的抓住有了极大的改善,灌区引水和泄洪排沙都都能有效地控制,每年需水季节可以多引约7亿立方水量。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天然情况下,不是鱼嘴在洪、枯季节自动地调节分流比,而是鱼嘴以上河段的河势控制了洪、枯季节主流的流路,达到了理想的分流效果。在春灌期则是主要以竹笼杩杈控制分流比,内江引水比例大大增加。外江闸建成后,中小流量的内外江分流

比主要由人为控制。

(2)飞沙堰分流排沙规律研究

飞沙堰距鱼嘴约1000 m,堰长约260 m,堰顶高出河槽约2.15 m,内侧为1:5的缓坡。飞沙堰对岸为风栖窝,用以标定淘滩深度的卧铁即在该处。

图:飞沙堰河段河势

在内江流量小于350 m3/s时,飞沙堰不溢流,水流过宝瓶口进入引水渠。当内江流量大于350 m3/s时灌区又需水的春季,在飞沙堰顶堆放卵石竹笼拦水以保证灌渠引水,到汛前拆除竹笼或由洪水自然冲毁,飞沙堰发挥其泄洪功能。

由于飞沙堰具有拦水入宝瓶口和宣泄内江洪水的双重功能,堰顶高程低了不足以拦水,高了又不利泄洪。所以只能按保证泄洪的要求设计,在需要加大引水时在堰上临时用竹笼加高,洪水时破笼泄洪,如破笼不及时则可能造成洪水灾害。当来流洪枯变化频繁,则引水、防洪都难以保证。此外,每年岁修期间要在飞沙堰尾部架设临时挡水板,从外江引水穿过离堆公园向成都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1992年在飞沙堰尾建成工业引水挡水闸后,宝瓶口能保证的进水流量从330 m3/s提高到530 m3/s,岁修内江断流期间保证向成都供水40 m3/s 。都江堰的治水格言“深淘滩,低作堰”,就是指在飞沙堰河段的风栖窝的河道要深淘,深度到河底的“卧铁”,保证在天然情况下宝瓶口的进流量;低作堰则是说飞沙堰的高度不能高,方能充分发挥其泄洪功效。

鱼嘴以下的内江河段在平面上为弯曲河道,坡陡流急,平均水面比降1.31%。将产生强烈的弯道环流如图。

表层水流的流速快,惯性大,主流指向凹岸,在凹岸边主流下潜,推动底部流速较小的水体流向凸岸,形成螺旋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进入内江的卵石90%以上从飞沙堰排入外江,实测从飞沙堰排出的卵石直径达600mm以上,1966年7月28口洪水冲毁二土庙山下部分浆砌卵石堤埂,其中有一块重逾2吨的碎块翻过飞沙堰顶。在飞沙堰顶,底流横切,卵石和高浓度的近底悬沙能有效地排走,表层水流则基本与堰顶平行而流向下游,形成堰顶溢流时

底部单位面积的泄流量大,上部单位面积的泄流量小的特殊流态。

(3)宝瓶口引水规律研究

宝瓶口距鱼嘴1220 m,上宽下窄,平均宽度20.4 m,见图。

在离堆右侧还有一低堰,口门宽65m,底高程731.5m,称为人字堤。在小流量时,飞沙堰不过流,进入内江的水流全部进入宝瓶口。

在大洪水时,希一望引水干渠的咽喉宝瓶口尽量少分流,以利灌区防洪。宝瓶口的平均宽度20.4m,比飞沙堰的前沿宽度小于余倍。洪水期的内江主流直冲离堆的凹形崖壁,主流反冲后形成的横向射流与宝瓶口的进水方向几乎成直角,极大地挤压了宝瓶口的有效过水面积,控制了宝瓶口的进流量,使进入内江的水流大部分从飞沙堰外泄,再加上人字堤的分洪作用,使得崛江洪水越大,宝瓶口的分流比越小。如1964年崛江流量为7700 m3/s时,进入宝瓶口的流量只有73 8 m3/s,不足崛江总流量的10% 。二大主体工程中,只有宝瓶口还保留了其历史的风貌和引水的功能。

7.都江堰面临的水问题

都江堰无疑是“天人合一”、“巧夺天工”,但它毕竟是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兴建和发展的漫漫过程中,没有预先进行完整的规划和设计。随着都江堰灌区经

济社会的发展,都江堰除了承担农业用水外,还要承担工业用水、城市生活用水、环境用水、发电、养殖等综合用水。都江堰目前所面临的水问题,概括来说有资源问题和工程问题。(1)水资源问题

岷江具有丰沛的水资源,多年平均共290亿m3(径流总量为253·22亿m3,地下水36.78亿m3)。其中,岷江上游来水148亿m3,占总资源的50.8%,为都江堰灌区的主力水源。但根据岷江50余年实测资料,经时段逐年分析,岷江来水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见表)。从水资源总量来看,

全灌区人口1953.3万人,现有耕地94.83万公顷,人均水资源量为1480m3,亩均水资源量为2040m3,分别为全省平均值的40%和44%;人均径流量为1300m3,亩均径流量为1780m3,分别占全省的43%和47%,均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如再加上新增毗河规划区的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均、亩均拥有的水资源量和径流量还要低得多。因此,都江堰灌区的水资源在总量上是不足的,并将随着灌区经济发展,社会综合需水量的增加,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另外,岷江来水在年内分配不均, 5~10月约占全年径流的75.2%~79.1%, 6~9月主汛期约占全年径流的52.9%~58.3%,历年11月~次年4月为枯水期占全年的24.8%~27.9%。

目前,都江堰内外江引入水量93.87亿m3,占岷江来水的63.3%,已达到国际公认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极限。但是由于岷江来水年内分配不均,引入水量中丰水期较多,枯水期1~5月平原直灌区几乎年年缺水,多年平均缺水3.24亿m3, P=90%的大旱年缺水7.32亿m3,缺水时段主要在2~5月。都江堰灌区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与日巨增。目前,都江堰给成都市工业和生活供水28m3/s,给青白江工业供水16m3/s,共计34m3/s,年供水量近11亿m3。按都江堰总体规划,远期成都市工业生活供水将增至50m3/s。枯水期还要增加环境供水20m3/s,年增供水3.15亿m3。但近年岷江来水最枯流量仅为68m3/s,加上岷江上游太平驿、映秀湾、渔子溪等径流式电站调峰运行,造成上游来水涨落频繁,呈脉冲状态,更增大了灌区调度的困难。所以,目前都江堰的现状是无法满足灌区用水需求的,缺水问题已成为制约灌区工农业发展的瓶颈。

(2)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都江堰渠首上游岷江无调节水源的工程,给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带来困难;二是灌区工程老化、跑水、冒水、漏水、渗水,造成水资源损失较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考虑当前的需求,又必须考虑资源本身的承载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从水量利用方面来看,岷江水资源的开发程度达到了39.4%。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河流本身的开发

利用率不得超过40%,都江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较高。在都江堰290亿m3水资源的构成中,岷江上游来水147.3亿m3,为灌区的主力水源;成都平原水资源58.96亿m3,包括地表径流24.9亿m3,地下水34.04亿m3;丘陵灌区水资源46.27亿m3,包括地表径流43.78亿m3,地下水2.74亿m3;边缘山区河流37.22亿m3。成都平原地表径流由于三水转化复杂,平原区纵横渠网化,河床多是第四系松散堆积层,透水性大,地表径流一部分直接进入灌溉渠系,一部分渗入地下通过河床回归,又汇合于都江堰的直灌水中,无法开发单独利用。地下水的开采量目前已达9.86亿m3,占可开采量的29%;个别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丘陵区现有工程已拦蓄当地径流的60%,要进一步提高利用程度,投资将非常大。边缘山区河流水资源的50%~70%集中在汛期,枯水期设计年可提供水量5.7亿m3,目前这部分水量已为5.8万hm2农田所利用。边缘山区枯水期水量不足的矛盾可采取修建蓄水工程的措施解决。

通过分析,依据岷江上游水源具有的优越自然地理条件,径流年际变化不大,水量稳定,现状条件下,只要在岷江上游修建调节性的水利枢纽工程,对岷江水量进行调峰补枯,确保宝瓶口进水530m3/s,即可使宝瓶口比现状条件下多引水量约22亿m3。这对合理开发灌区水资源,实现都江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灌区乃至四川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都江堰灌区的工程,多是50年代至70年代修建。特别是丘陵扩灌区,是70年代在“人定胜天”的指导思想下修建的,多属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三边”工程,设计标准低,渠道及输水建筑物过水能力不足,很多达不到原设计过流能力。施工队伍也多是由受益地区的农民组成,施工质量较差,运行几十年后,工程老化,渠道渗漏、垮塌,边坡崩塌堵塞渠道等现象严重,灌区工程被水利部评为“二类老损工程”。

近期我国出台了号称全世界最严格的水资源规划利用法案,这表明在我国水资源和水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焦点。而都江堰作为当地水源地经济命脉则更应该体会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性。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切实依据当地水资源规划要求优化工农业的水资源配置关系,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新增用水企业的耗水量必须达到节水要求,城市污水可通过污水净化再利用和一水多用的方式提高水使用率 2.实行市场经济下的阶梯水费的建立完善与实施,并依据政策税收等方式遏制水污染提高水利用率3.通过多元化融资管理方式吸引民间资金参与水力工程设施建设。4.建立信息化公共水资源水文系统,使不同部门之间水信息可以共享,减少信息重复采集。

参考文献:

1.邵学军,王兴奎。河流动力学概论

2.百度百科。都江堰

3.陈家扬。岷江都江堰河段河道演变和都江堰工程布局的发展。泥沙研究, 1982(4):86-9

4.

4.郑钧。都江堰枢纽区水流泥沙运动规律研究。1-2研究现状(3~8)

5.徐明。论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1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2200多年来,至今仍在发挥它的巨大效益 Dujiangyan Dam was built in 256 B.C. amazingly it is still in operation after 2200 years 介绍来自网络资料: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建过程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

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1、宝瓶口的修建过程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 叫“离堆”。 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2、分水鱼嘴的修建过程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

海绵城市与都江堰生态智慧 (1)

浅析都江堰古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及启示 Brief analysis on ancient city of Dujiangyan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摘要:都江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所在地,其在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古城选址与规划、空间格局、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了都江堰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建设经验和启示。这些古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值得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参考和借鉴。关键词:生态基础设施;都江堰;古城;水环境;经验 Abstract:Dujiangyan is a famous landscape and cultural city in China, and where is home to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Dujiangya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Have a lot of experience on the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Discuss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Dujiangyan on the ancient city site selection and planning,spatial pattern,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Dujiangyan City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ollows the idea of natural philosophy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which combines the flood control system, flood control technology with the water control culture to build sustainable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with the the function of ecology,aesthetics and cultural function.The experience of ancient city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worthy for modern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reference. Key words: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Dujiangyan, Ancient city, Water environment,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李 姝 LI Shu 姜 涛 JIANG Tao 舒 茜 SHU Xi 陈其兵* CHEN Qibing 水文环境是城市重要的自然要素,其对城市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景观营造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水文环境相适应的城市形态关乎到城市的安全构筑与人地和谐关系的建设[1]。自古以来,城市文明的出现就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文环境的综合整治情况。良好的水文环境离不开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不仅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具有重要的美学、生态、社会、文化价值,而且在关乎城市兴衰存亡的城市防洪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角度探索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正确处理人与水文环境关系的例子,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这一古老的水利基础设施由先秦蜀郡太守李冰率众开凿于公元前256年前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仍然有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而且提供了防洪、灌溉、水产、旅游、教育等多种复合功能,为成 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提供了重要保障。其中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的就是因水而兴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一座具备完善水生态基础设施的“水城”,深刻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处理水文环境过程中所体现的生态智慧,是古人生存艺术的体现[2]。有学者对都江堰古城的城市形态、景观营造、风景名胜、建筑设计等进行了研究[3-6],也从遗产、旅游、文化等视角对都江堰城市建设进行了探析[7-8]。本文试图探索古城建设中的水文环境适应性,从古城选址与规划、空间格局、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等分析水文环境与古城的密切关系,总结古城在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的历史经验,为现代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启示。 1研究区域与方法 1.1研究区域 都江堰市古称灌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与岷山山脉交界处。城市北部为高山,西南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为冲击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战国末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都江堰水利岷江排沙洪灌溉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都江堰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构造原理,浅析了修建都江堰的重大意义。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区以西的岷江上游。是在战国末年,由时任秦国蜀郡郡守的李冰及其子主持建造的。它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唯一以无坝引水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具有引水灌溉、防洪排沙以及水运、城市供水的多重效用。整个工程可分为渠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渠首又由鱼嘴(分水堤坝)、飞沙堰(泄洪排沙道)和宝瓶口(引水口)等三项主体工程以及金刚堤、人字堤等附属建筑组成。两千多年来,由于都江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为什么称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合,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为什么要修宝瓶口? 只要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暴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田得到了灌溉。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室瓶口,怎样才能让水更多地往东流入宝瓶口呢?从而引出要修分水鱼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目前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1998年超过一千万亩。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热涨冷缩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外江仍循原流,内江经人工造渠,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让人们知道“枯水(低水位)不淹足,洪水(高水位)不过肩”。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国游人,其中有些是水利专家。有的水利专有他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 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 鱼嘴分水工程

都江堰市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都江堰市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市情概况。都江堰市地处四川成都平原西北部,以世界水利名珠都江堰而得名,山环水绕,城景交融,天人相应,品味独绝,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1988年撤灌县设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等众多桂冠。都江堰、青城山和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与九寨沟、黄龙、峨眉、乐山连成一线,相得益彰,成为西部黄金旅游线上的枢纽。青城山—都江堰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一五”期间全省三大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之一。全市幅员面积1207平方公里,现辖19个乡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人口60万,城市人口19.66万,建成区面积27.51平方公里。近年来,都江堰市确立了“创最佳人居环境、最佳创业环境,建西部经济强市、全国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以发展生态型经济为导向,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围绕工业强市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围绕富民兴市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围绕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致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了法国拉法基等世界500强企业和扬子江、双良等知名大型企业集团前来投资,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旅游概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都江堰市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大旅游发展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市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大力实施“四个一体化”(即城区与景区一体化、旅游与文化一

体化、旅游与生态一体化、旅游与城市建设一体化),着力推进“旅游业三个转变”(即旅游产品由单一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会展等特色旅游转变,旅游市场由国内游为主向国内游与入境游并重转变,旅游经济从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变),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不断加大景区投入,打造城市品牌,调整产品结构,创新旅游营销,优化旅游环境,“行、游、住、食、购、娱”六大基础产业要素规模逐步壮大,全市旅游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市每年接待中外游客均在4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10多亿元。全市有导游人员102人,景区讲解员540人,旅游从业人员8.9万人。旅游业已成为市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05年全市共接待游客53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1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15亿元,其中旅游门票收入达1亿元。预计2006年,全市接待游客将达到583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1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亿元,其中旅游门票收入确保1.3亿元,力争1.5亿元。 旅游资源。都江堰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资源富集。一是人文胜迹众多。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仍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堪称“举世无双”,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凸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是世界水文化宝库中首屈一指的稀世奇宝,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自古即以“幽甲天下”著称于世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天师道的祖山祖庭,凝聚了中国道教文化的精华。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意义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意义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要紧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操纵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进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修建在岷江出山口处。那个地方群山环抱,大江中流,气势恢宏,景色绝佳。堰功人物,代代相济;文人墨客,多会与此。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要紧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人民渠 都江堰灌区是四川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物华天宝,地杰人灵”,历史上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灌区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市华彩及城镇风光,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灌区水利,星罗密布,各展风韵,各具特色,令人赏心悦目,“人民渠、东风渠、三合堰、通济堰,碧水荡伯;黑龙滩、三岔湖、鲁班水库,湖光涟滟;龙泉洞穿,天工开物,灵水泉涌”。全灌区呈现出“长龙地上走,银河天际流;彩虹起深谷,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图景。 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文化的杰作。

都江堰城市基本概况【解决之道】

都江堰城市基本资料 1.基本概况 都江堰市是成都市下辖县级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以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天府之源”。全市幅员面积1207平方公里,辖6街道、13个镇、1个乡,2012年人65万。 都江堰市也是四川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市)”。2012年,全市GDP超过208.18亿元。 都江堰是国际旅游名城,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 都江堰市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江堰市是山水园林城市,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市域林木覆盖率达70%,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 2.自然资源 经济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籽、药材、蚕桑等多种农产品,是国家发展茶叶、川芎、红梅、黄柏、杜仲、厚朴、猕猴桃生产基地。[3] 植物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208科、1130属、3127种,其中木本植物1000种,有国家列为珍稀濒危的重点保护植物46种,有珙桐、连香树、水青树、银鹊等“活化石”。还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30余种国家保护动物。 都江堰市有矿产资源数十种,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石英砂、河沙等建筑材料丰富。 3.区划详情 都江堰市下辖6街道、13个镇、1个乡: 街道:灌口街道办事处、幸福街道办事处、银杏街道办事处、永丰街道办事处、奎光塔街道办事处 镇:蒲阳镇、聚源镇、崇义镇、天马镇、石羊镇、柳街镇、玉堂镇、中兴镇、青城山镇、龙池镇、胥家镇、安龙镇、大观镇、紫坪铺镇;

乡:向峨乡。 4.交通状况 航空 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60公里,30分钟可直达国家级航空枢纽、西部第一、中国第四的双流航空港,该港拥有141条国内定期航线和54条国际地区航线,通航城市达146各:具备5000万以上年旅客吞吐能力和150万吨年货邮处置能力。此外,都江堰通用航空俱乐部可全面保障各型直升机起降。[7] 公路 213国道(兰州至昆明)横贯市境东西,国省道、县市道、乡村道、专用道已形成都江堰市交通网络,截至2011年,通车里程近千公里,黑色化、水泥化的高等级和次高等级公路占1/3以上。纵向通过成灌高速、成青旅游快速通道、沙西线延伸段三大走廊与成都市相连,纵向依托三横道路体系将城市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更有都江堰-成都-北海、都江堰-成都-重庆-上海两条高速出海通道使都江堰与世界紧密相连。[7] 铁路 成汶铁路直达市区,通过都江堰-成都城际快铁至成都仅需20分钟,到重庆市仅需90分钟,都江堰市火车站距离成都货运中心站青白江车站60公里,年吞吐能力250万吨。 5.经济 综述 都江堰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49.3亿元,到2009年GDP达116.6亿多元。 2012年,都江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8.18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99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6.17亿元,同比增长1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0.02亿元,同比增长12.6%。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0.6:36.6:52.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3.6%、47.6%和48.8%。都江堰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30.86亿元,同比增长16%,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2.9%。[9] 第一产业 截至2011年,都江堰建成了5个高效农业示范区,粮食总产量2.7亿公斤,是国家确定的粮油生产基地县(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粮食生产先进县(市)。 2012年,都江堰实现农业增加值21.99亿元,同比增长4.5%。都江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6.87万亩,总产量16.61万吨,同比下降1.2%;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29万亩,总产量1.95万吨,同比增长1.8%。畜牧业生产小幅增长。2012年,都江堰生猪出栏75.03万头,同比增长3.4%;猪肉产量5.11万吨,同比增长3.5%;家禽出栏1104万羽,禽肉产量2万吨,同比增长4.1%。全年新增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1.2万亩、设施农业2400亩;启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开展“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6家。[9] 第二产业 都江堰市有机械、电力、建筑建材、食品、冶金、轻纺、医药、化工等8大支柱产业。截至2011年,有工业企业1435家,年工业总产值54.7亿元。大中型企业主要有江机械厂、青城造纸厂、都江造纸厂、宁江机床厂、都江电力设备厂、青城钢铁厂。 2012年,都江堰工业完成增加值48.51亿元,同比增长17.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1%,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都江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家,完成增加值38.38亿元,同比增长19.3%。

一道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综合题.doc

一道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综合题 四川省广汉市金雁中学叶家模邮编:618300 一、【背景材料】2002年11月25日星期一编写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我国长江支流岷江上游,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存留,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古代水利系统工程。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1年,历经2250多年仍在发挥作用,被全球水利界誉为“人类水利史上的丰碑”。自2002年11月13日起,国家将对它的内江进行断流、维修,工期42天,耗资3000万 元。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8题 1、都江堰水利工程具有的功能有 ①灌溉②排沙③防洪④发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是 ①分水鱼嘴②宝瓶口③金刚堤④飞沙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位于四川岷江上游的都江堰市西北9公里处,是四 川省西部大开发中的一项标志性大型水利工程,是新 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建设的最大水利工程,也是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灌区的重要水源工程。它是 A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B二滩水利枢纽工程 C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D关口水利枢纽工程 4、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战国末期秦国----主持修建的。 A史禄 B 李冰 C 郑国D白公 5、从经济常识看,对都江堰的内江进行断流、维修,耗资3000万元。这里的3000万元属于①非生产性基本建设资金②公共消费资金③扩大再生产资金④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从哲学上看,对这项工程进行断流、维修。表明了 A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紧密结合的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D整体决定部分,关键部分影响整体 7、从政治常识看,对这项工程进行断流、维修。体现了 A国家在行使搞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B党在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C国家在行使政治统治职能 D国家在行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8、简述四川盆地成为“天府之国”的历史和地理原因? 二、【简析】 这是一道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内江断流、维修”为切入点而设计的综合题,考查地理、历史及政治的相关知识点。第1~3题考查地理知识,第4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的有关知识,第5、6、7题考查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有关知识。第8题考查的是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 三、【参考答案】 1、A 2、C 3、A 4、B 5、D 6、A 7、A 8、第一,人口稠密,开发较早,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加之有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庞大的渠系工程,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历史)第二,为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地肥沃,便于精耕细作。(地理)。第三,气候温和,雨热同季,降水较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地区。(地理)。 (本文于2003年1月8日发表于《考试报》第三期上。供同行们参考)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坐落于成都附近,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张程农水03 1002040319 摘要: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个“生态水利工程”对周边农业及农业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 关键字:都江堰,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生态水利工程,农业环境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 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鱼嘴是对水流季节性分配的重要部分。水量大的将大量水引入外江;水量少的时候就将大量水的引入内江。合理方便灌溉。 2、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3、宝瓶口引水工程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宝瓶口极大的利用当地的地势,对当地的环境,尤其是农业环境无太多负

都江堰水利工程双语简介中文+英文

都江堰水利工程双语简介中文+英文 The Dujiangyan Dam, 45km north of Chengdu, is an ancient technological wonder of the country. More than 2000 yers ago, Li Bing(250-200BC) ,as a local governor of the Shu State, designed this water control and irrigation dam and organized thousands of local people to complete the project to check the Mingjiang River.For many years the river,flooded the Chengdu agricultural area and local farmers suffered a lot from the water disaster. Due to the success of the project, the dam automatically diverts the Mingjiang River and channels it into irrigation canals. For many years the dam has continued to make the most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works 。 都江堰大坝45 公里,成都北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技术奇迹。超过2000 年前,李兵(250-200bc) ,为蜀国的地方总督,设计了水利工程和组织当地数千人完成项目检查闽江。多年的河流,淹没了成都的农业区,当地农民遭受水害。由于项目的成 功,大坝自动将岷江和渠道进入灌溉渠。多年来,大坝继续发挥水利工程。 Expansion has been undertaken since 1949 and at present the system does a good job of irrigating farming land across 33counties of the western part of Sichuan Province. Local people feel proud of the system becaude it has supported a large amount of people in their daily life 。 What makes this system so good? 膨胀已自1949,目前该系统很好地灌溉农业土地在四川省西部33counties 当地人觉 得它支持大量的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系统因为骄傲。 是什么让这个系统很好吗,

都江堰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都江堰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都江堰市Ⅰ大区(一环路以内片区)为都江堰一环路、外江及都江堰—青城山世界遗产保护区核心区范围线围合区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5.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7.5万人。这一片区以建设路为界,分别为古城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和老城生活商住组团。 按照都江堰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都江堰市主城区被分为都江堰市Ⅰ大区(一环路以内片区)、都江堰市Ⅱ大区(天府大道片区)、都江堰市Ⅲ大区(蒲阳路片区)、都江堰市Ⅳ大区(都江堰大道片区)四大部分。 控制性详规,对都江堰中心城区建筑建设最大高度普遍进行了调整,如建设路、公园路以内的建筑最大高度规定为14米,而都江堰市二环路以外的建筑最大高度规划为60米。了解到,灾后都江堰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在提交送审稿时曾将建设路以内地区大部分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以下,新建设的地区建筑高度控制在15~20米之间。 都江堰市Ⅱ大区(天府大道片区)为金马河、一环路、成灌高速路入城段和都汶高速路围合区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11.77平方公里,人口约12.6万人。这一片区是都江堰市综合交通枢纽所在地,城市门户,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城市综合新区。 都江堰市Ⅲ大区(都江堰大道片区)北至学府路,西以观景路为界,南到迎宾大道和成灌高速,东至城市建设用地边缘,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8.68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1万人。这一片区主要功能为城市生活居住区,二环路东侧和幸福大道沿线为行政文化金融中心的职能。 都江堰市Ⅳ大区(蒲阳路片区)北至灵岩石山,西以观景路为界,南到学府路,东至城市建设用地边缘,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9.7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0万人。这一片区主要功能为城市生活居住区,片区东北侧为工业物流功能组团。

子主题一都江堰水利工程重难点分析(精)

重难点分析 重点:都江堰的历史文化价值。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由都江堰而产生了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早期的祭祀十分隆重,有十分隆重的血祭遗风,现代代之以“清明放水节”庆典活动,已成为都江堰特有的风俗。悠久的历史,让学生自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神秘的水文化,能引起学生的向往,激发学生探究的浓厚兴趣,因此而成为重点。 探究的主要问题是:都江堰的年龄大约是多少?它在工程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古代水利工程中硕果仅存的奇观?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在历史上有何贡献?都江堰水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历史文化价值何在? 1.千年古堰——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历史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

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1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2.都江堰水文化 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 可资借鉴的治水哲学思想和管理经验。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 都江堰工程按水势和地形特征,以杩槎截流导流、卵石护岸、竹笼盛石筑堤、卧铁展示淘滩标准,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和“深淘滩,低作堰”等遗迹构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功能显著,显示出都江堰水文化特征,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至于降伏孽龙的传说、望娘滩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文化内涵深刻,体现了人们对都江堰的爱护和依恋之情。至于宝瓶口的水尺和古水则,更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智慧,指导着灌区人民正确运用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双语简介 中文+英文

都江堰水利工程双语简介中文+英文The Dujiangyan Dam, 45km north of Chengdu, is an ancient technological wonder of the country. More than 2000 yers ago, Li Bing(250-200BC), as a local governor of the Shu State, designed this water control and irrigation dam and organized thousands of local people to complete the project to check the Mingjiang River.For many years the river,flooded the Chengdu agricultural area and local farmers suffered a lot from the water disaster. Due to the success of the project, the dam automatically diverts the Mingjiang River and channels it into irrigation canals. For many years the dam has continued to make the most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works。 都江堰大坝45公里,成都北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技术奇迹。超过2000年前,李 兵(250-200bc),为蜀国的地方总督,设计了水利工程和组织当地数千人完成项目 检查闽江。多年的河流,淹没了成都的农业区,当地农民遭受水害。由于项目的成 功,大坝自动将岷江和渠道进入灌溉渠。多年来,大坝继续发挥水利工程。 Expansion has been undertaken since 1949 and at present the system does a good job of irrigating farming land across 33counties of the western part of Sichuan Province. Local people feel proud of the system becaude it has supported a large amount of people in their daily life。 What makes this system so good?

都江堰水利工程双语简介 中文+英文

The Dujiangyan Dam, 45km north of Chengdu, is an ancient technological wonder of the country. More than 2000 yers ago, Li Bing(250-200BC),as a local governor of the Shu State, designed this water control and irrigation dam and organized thousands of local people to complete the project to check the Mingjiang River.For many years the river,flooded the Chengdu agricultural area and local farmers suffered a lot from the water disaster. Due to the success of the project, the dam automatically diverts the Mingjiang River and channels it into irrigation canals. For many years the dam has continued to make the most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works。 都江堰大坝45公里,成都北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技术奇迹。超过2000年前,李兵(250-200bc),为蜀国的地方总督,设计了水利工程和组织当地数千人完成项目检查闽江。多年的河流,淹没了成都的农业区,当地农民遭受水害。由于项目的成功,大坝自动将岷江和渠道进入灌溉渠。多年来,大坝继续发挥水利工程。 Expansion has been undertaken since 1949 and at present the system does a good job of irrigating farming land across 33counties of the western part of Sichuan Province. Local people feel proud of the system becaude it has supported a large amount of people in their daily life。 What makes this system so good? 膨胀已自1949,目前该系统很好地灌溉农业土地在四川省西部33counties。当地人觉得它支持大量的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系统因为骄傲。 是什么让这个系统很好吗? The system is a large hydraulic water project which consists of three main parts: the Fish Mouth Water-Dividing Dam, the Flying Sand Fence, and the Bottle-Neck Channel。 该系统是一个大型的水利工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鱼嘴分水大坝,飞砂栅,和瓶颈通道。 The Fish mouth functions to divide the flow of water into an inner river and an outer river. Long ago, when Li Bing worked as the local governor of the Shu State, he found the old river canal was too narrow to hold much water, which often overflowed the banks and caused disastrous flood. Based on natural geographic conditions, he organized the people to build a man-made dam. The whole dam looks like a fish, and the front dam has a circular cone shaped like a fish mouth. It is the dam that channels water into an outer canal and an inner canal. The outer water canal functions as the main stream and holds sixty percent of water in the river. The extra water goes through the inner canal for irrigation in Chengdu areas。 鱼嘴的功能是将水流入内河、外河。很久以前,当李兵作为蜀国的地方总督,他发现古河道太窄,装多少水,往往造成灾难性的洪水泛滥的银行。根据自然地理条件,他组织人民建设一个大坝。整个大坝看起来像鱼,与坝前有一个圆锥形状像鱼嘴。这是水坝,渠道水为外管和内管。外水管功能为主流,占有百分之六十的河水。多余的水通过在成都灌区内管。 The Flying Sand Fence joins the inner and outer canals. The fence functions t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