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知识:白血病介绍

医学知识:白血病介绍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因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临床可见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据报道,我国各地区白血病的发病率在各种肿瘤中占第六位。

病因

1.病毒因素

RNA病毒在鼠、猫、鸡和牛等动物的致白血病作用已经肯定,这类病毒所致的白血病多属于T细胞型。

2.化学因素

一些化学物质有致白血病的作用。接触苯及其衍生物的人群白血病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亦有亚硝胺类物质、保泰松及其衍生物、氯霉素等诱发白血病的报道。某些抗肿瘤细胞毒药物,如氮芥、环磷酰胺、甲基苄肼、VP16、VM26等都有致白血病作用。

3.放射因素

有证据显示,各种电离辐射可以引起人类白血病。白血病的发生取决于人体吸收辐射的剂量,整个身体或部分躯体受到中等剂量或大剂量辐射后都可诱发白血病。小剂量辐射能否引起白血病仍不确定。经常接触放射线物质(如钴-60)者白血病发病率明显增加。大剂量放射线诊断和治疗可使白血病发生率增高。

4.遗传因素

有染色体畸变的人群白血病发病率高于正常人。

分类

按起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细胞分化停滞在早期阶段,以原始及早幼细胞为主,疾病发展迅速,病程数月。慢性白血病细胞分化较好,以幼稚或成熟细胞为主,发展缓慢,病程数年。按病变细胞系列分类,包括髓系的粒、单、红、巨核系和淋巴系

的T和B细胞系。临床上常将白血病分为淋巴细胞白血病、髓细胞白血病、混合细胞白血病等。

临床表现

儿童及青少年急性白血病多起病急骤。常见的首发症状包括发热、进行性贫血、显著的出血倾向或骨关节疼痛等。起病缓慢者以老年及部分青年病人居多,病情逐渐进展。此外,少数患者可以抽搐、失明、牙痛、牙龈肿胀、心包积液、双下肢截瘫等为首发症状。

1.发热

是白血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和热型。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其中以咽峡炎、口腔炎、肛周感染最常见,肺炎、扁桃体炎、齿龈炎、肛周脓肿等也较常见。耳部发炎、肠炎、痈、肾盂肾炎等也可见到,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脓毒血症等。发热也可以是急性白血病本身的症状,而不伴有任何感染迹象。

2.感染

病原体以细菌多见,疾病后期,由于长期粒细胞低于正常和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逐渐增加。病毒感染虽少见但凶险,须加以注意。

3.出血

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肤、牙龈、鼻腔出血最常见,也可有视网膜、耳内出血和颅内、消化道、呼吸道等内脏大出血。女性月经过多也较常见,可以是首发症状。

4.贫血

早期即可出现,少数病例可在确诊前数月或数年先出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以后再发展成白血病。病人往往伴有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下肢水肿等症状。贫血可见于各类型的白血病,老年病人更多见。

5.骨和关节疼痛

骨和骨膜的白血病浸润引起骨痛,可为肢体或背部弥漫性疼痛,亦可局限于关节痛,常导致行动困难。逾1/3患者有胸骨压痛,此征有助于本病诊断。

6.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以轻、中度肝脾肿大为多见。ALL比AML肝脾肿大的发生率高,慢性比急性白血病脾脏肿大更为常见,程度也更明显。淋巴结肿大ALL也比AML多见,可累及浅表或深部如纵隔、肠系膜、腹膜后等淋巴结。

7.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

CNSL系急性白血病严重并发症,常见于ALL和AML中的M4和M5,但其他类型也可见到。由于常用化疗药物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因此成为现代急性白血病治疗的盲点和难点。浸润部位多发生在蛛网膜、硬脑膜,其次为脑实质、脉络膜或颅神经。重症者有头痛、呕吐、项强、视乳头水肿,甚至抽搐、昏迷等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可类似颅内出血,轻者仅诉轻微头痛、头晕。颅神经(第VI、Ⅶ对颅神经为主)受累可出现视力障碍和面瘫等。

8.其他组织和器官浸润

ALL皮肤浸润比AML少见,但睾丸浸润较多见。睾丸白血病也常出现在缓解期ALL,表现为单或双侧睾丸的无痛性肿大,质地坚硬无触痛,是仅次于CNSL的白血病髓外复发根源。白血病浸润还可累及肺、胸膜、肾、消化道、心、脑、子宫、卵巢、乳房、腮腺和眼部等各种组织和器官,并表现相应脏器的功能障碍。

9.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症状

起病缓慢,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多因健康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才发现血象异常或脾肿大而确诊。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陈代谢亢进的表现。由于脾肿大而感左上腹坠胀、食后饱胀等症状。检查时最为突出的是脾肿大,往往就医时已达脐平面。病情可稳定1~4年,之后进入加速期,迅速出现贫血及更多症状,然后很快进入急变期,可以急变为AML或者ALL,临床表现与急性白血病完全一样,治疗效果和预后则比原发性急性白血病更差,通常迅速死亡。

检查

1.急性白血病

(1)血象:血红蛋白、血小板进行性减少,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或减少,分类可见原始或幼稚细胞。

(2)骨髓象:增生活跃至极度活跃,可伴骨髓纤维化或骨髓坏死。按增生细胞的系列不同,分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其骨髓特点如下:

1)ANLL:①M1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原粒细胞≥90%(非红系细胞),早幼粒细胞少见,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不见或罕见;可见Auer小体。红系、巨核细胞系增生受抑。②M2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粒系明显增生,可见Auer小体;红系、巨核细胞系增生受抑。根据粒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又分为:M2a型:原粒细胞30%~90%(非红系细胞),单核细胞<20%,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10%。M2b型: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但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胞核常有核仁,核浆发育明显不平衡,此类细胞>30%。③M3型(急性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此类细胞>30%(非红系细胞);易见Auer 小体;红系、巨核细胞系增生受抑。根据粒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又分为:M3a型(粗颗粒型):嗜苯胺蓝颗粒粗大,密集或融合。M3b型(细颗粒型):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④M4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系、单核细胞系增生,红系、巨核细胞系增生受抑。根据粒系、单核细胞系形态不同,又分四种类型:M4a: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单核细胞系≥20%(非红系细胞)。M4b: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粒和早幼粒细胞>20%(非红系细胞)。M4c:原始细胞即具粒细胞系,又具单核细胞系形态特征者>30%(非红系细胞)。M4Eo:除具上述特点外,还有粗大而圆的嗜酸颗粒及着色较深的嗜碱颗粒,占5%~30%(非红系细胞)。⑤M5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单核细胞系增生,可见细小Auer小体;红系、粒系及巨核细胞系增生受抑。根据单核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又分为:M5a型(未分化型):原始单核细胞≥80%(非红系细胞)。M5b型(部分分化型):原始、幼稚>30%,原始单核细胞<80%(非红系细胞)。

⑥M6型(红白血病):红细胞系>50%,且有形态学异常,非红细

胞系原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30%(非红系细胞);若血片中原粒细胞或原单核细胞>5%,骨髓非红系细胞中原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20%。巨核细胞减少。⑦M7型(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原巨核细胞>30%。红系、粒系增生相对抑制。

2)ALL:①L1型: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明显增生,比例增高,以小淋巴细胞为主;核圆形,偶有凹陷与折叠,染色质较粗,结构较一致核仁少,不清楚;胞浆少,轻或中度嗜碱。②L2型: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明显增生,比例增高,淋巴细胞大小不一,以大细胞为主;核形不规则,凹陷与折叠易见,染色质较疏松,结构不一致,核仁较清楚,一个或多个;胞浆量较多,轻或中度嗜碱。③L3型: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明显增生,比例增高,但细胞大小较一致,以大细胞为主;核形较规则,染色质呈均匀细点状,核仁一个或多个,较明显,呈小泡状;胞浆量多,深蓝色,空泡常明显,呈蜂窝状。

(3)细胞化学染色

1)过氧化物酶及苏丹黑染色:急淋细胞呈阴性(阳性<3%);急粒细胞呈强阳性;急单细胞呈阳性或弱阳性。

2)糖原染色:急淋细胞呈阳性(粗颗粒或粗块状,常集于胞浆一侧);急粒、急单细胞呈弱阳性(弥散性细颗粒状);红白血病:幼红细胞呈强阳性。

3)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急单细胞呈强阳性,能被氟化钠明显抑制(>50%);急粒细胞呈阳性或弱阳性,氟化钠轻度抑制(<50%);急淋细胞一般呈阴性。

4)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急淋白血病积分增高或正常;急粒白血病明显减低;急单白血病可增高或减低。

有条件应做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基因分型。

2.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1)病史;

(2)体格检查:特别是淋巴结包括咽淋巴环和肝脾的大小;

(3)体能状态:ECOG及疾病累积评分表(CIRS)评分;

(4)症状:盗汗、发热、体重减轻;

(5)血常规检测,包括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等;

(6)血清生化检测,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等;

(7)骨髓活检±涂片:治疗前、疗效评估及鉴别血细胞减少原因。

诊断

CLL的诊断

1.外周血B淋巴细胞

计数≥5x109/L,且≥3个月。B细胞<5x109/L,存在CLL细胞骨髓浸润所致血细胞减少,也可诊断CLL;

2.血涂片

其中白血病细胞特征性的表现为小的、成熟淋巴细胞,胞质少、核致密、核仁不明显、染色质部分聚集。涂抹细胞也是CLL的特征。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幼稚淋巴细胞<55%;

3.典型的免疫表型

CD5+、CD10-、CD19+、FMC7-、CD23+、CD43+/-、CCND1-。表面免疫球蛋白(sIg)、CD20、CD22及CD79b弱表达(dim)。白血病细胞限制性表达κ或λ轻链。

治疗

由于白血病分型和预后分层复杂,因此没有千篇一律的治疗方法,需要结合细致的分型和预后分层制定治疗方案。目前主要有下列几类治疗方法: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干细胞移植等。通过合理的综合性治疗,白血病预后得到极大的改观,相当多的患者可以获得治愈或者长期稳定,白血病是“不治之症”的时代过去了。

1.AML治疗(非M3)

通常需要首先进行联合化疗,即所谓“诱导化疗”,常用DA(3+7)方案。诱导治疗后,如果获得缓解,进一步可以根据预后分层安排继续强化巩固化疗或者进入干细胞移植程序。巩固治疗后,目前通常不进行维持治疗,可以停药观察,定期随诊。

2.M3治疗

由于靶向治疗和诱导凋亡治疗的成功,PML-RARα阳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成为整个AML中预后最好的类型。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砷剂治疗可以治愈绝大多数M3患者。治疗需要严格按照疗程进行,后期维持治疗的长短则主要依据融合基因残留情况决定。

3.ALL治疗

通常先进行诱导化疗,成人与儿童常用方案有差异,但是近年来研究认为,采用儿童方案治疗成人患者结果可能优于传统成人方案。缓解后需要坚持巩固和维持治疗。高危患者有条件可以做干细胞移植。合并Ph1染色体阳性的患者推荐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进行治疗。

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

慢性期首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治疗,建议尽早且足量治疗,延迟使用和使用不规范容易导致耐药。因此,如果决定使用伊马替尼,首先不要拖延,其次一定要坚持长期服用(接近终生),而且服用期间千万不要擅自减量或者停服,否则容易导致耐药。加速期、急变期通常需要先进行靶向治疗(伊马替尼加量或者使用二代药物),然后选择机会尽早安排异体移植。

5.慢性淋巴细胞治疗

早期无症状患者通常无需治疗,晚期则可选用多种化疗方案,例如留可然单药治疗,氟达拉滨、环磷酰胺联合美罗华等化疗。新药苯达莫司汀、抗CD52单抗等也有效。近年来发现BCR通路抑制剂的靶向治疗可能有显著效果。有条件的难治患者可以考虑异体移植治疗。

6.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治疗

虽然ALL、AML中的M4、M5等类型常见合并CNSL,但是其他急性白血病也都可以出现。由于常用药物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因此这些患者通常需要做腰穿鞘注预防和治疗CNSL。部分难治性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全颅脑脊髓放疗。

7.干细胞移植

除了少数特殊患者可能会从自体移植中受益,绝大多数白血病患

者应该做异体移植。随着移植技术的进步,供者选择、移植风险及远期预后等方面都已经有显著进步,因此,异体移植目前是各种中高危白血病重要的根治性手段。

8.新的治疗方法展望

虽然移植可以获得较好的生存效果,但是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选择性免疫治疗和各种分子靶向治疗是将来治愈白血病的希望,例如肿瘤疫苗、细胞治疗、细胞信号通路调节剂等。

预后

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外,急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都具有多种不同预后指标,根据不同的指标,可以将这些患者分为不同预后层次,从而采取不同强度的治疗。因此,现代医学对于白血病的认识越来越细化,所有患者在确诊后都应该尽可能完善各种预后分层所需要的全面检查,然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些预后指标中,尤其以染色体和各种基因异常为重要。

急性髓系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造血祖细胞恶性变转化。 基本信息 2主要病因 白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尽管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白血病的病因仍未被完全了解。目前普遍认为,绝大多数白血病是环境因素与细胞的遗传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的。 2、化学物质如油漆、苯、染发剂等通过对骨髓损害,也可诱发白血病。最近北京的一份调查报告发现许多儿童白血病患者在半年来均做过室内装饰。 3、细胞毒药物致病:急性白血病与口服氯霉素可能有关,其它尚有氨基比林、安乃近、磺胺类、保泰松等。 4、病毒感染:近十年来的研究提示白血病很可能是病毒引起的。病毒引起禽类、小鼠、大鼠、豚鼠、猫、狗、牛、猪、猴的白血病,此外,目前认为C类RNA肿瘤病毒与人类白血病的病因有关。 3诊断标准 3.1英法美协诊断标准 英法美协作组(FAB协作组)于1976和1985年先后提出了AML的形态学诊断标准及修改建议,1991年又增补一特殊亚型,即AML微分化型,先介绍如下。

(1)M0(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分化型):骨髓中原始细胞≥90%(NEC),胞浆大多透亮或中度嗜碱,五嗜天青 及(或)CD13可阳性。淋系抗原阴性,但可有CD7+,Td T+;电镜髓过氧化酶(MPO)阳性。 (2)M1(急性白粒细胞白血病未化型);原理细胞(I+II型)≥90%(NEC),其中至少有3%的原粒细胞过氧化 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10%,单核细胞10%时,亦属此型。 核细胞(常为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20%。 2) 骨髓象如上所述,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系(包括原始、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5X109/L。 3) 骨髓象如上所述,外周血单核细胞系<5×109/L,而血清溶菌酶以及细胞化学支持单核细胞数量显著者。 4) 骨髓象类似M2,而单核细胞系>20%,或血清溶菌酶超过正常(11.5±4)mg/L,的3倍,或尿溶菌酶超过正常(2.5mg/L)的3倍。 5) 骨髓象类似M2,而外周血单核细胞系≥5×109/L时亦可划分为M4。M4EO(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除具有上述M4个性特点外,骨髓嗜酸粒细胞>5%(NEC),其形态除有典型的嗜酸颗粒外,还有大而不成熟的嗜碱颗粒,核常不分叶,细胞化学氯乙酸脂酶及PAS染色明显阳性。 (6)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又分为两种亚型。 M5a:骨髓原单核细胞I+II型≥80%(NEC)。 M5b:骨髓原单核细胞I+II型<80%(NEC),其余为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等。 (7)M6(红白血病):骨髓原始细胞(原粒细胞或原单核细胞,NEC)I+II型≥30%,红细胞系≥50%。 (8)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原巨核细胞≥30%,如原始细胞呈未分化型,形态不能确定时,应做电镜血小板过氧化物酶活性检查,或用血小板膜糖蛋白IIb/Ⅲa或ⅧR;Ag以证明其为巨核细胞系。如骨髓干抽,有 注:原始细胞:指不包括原始红细胞及小巨核细胞,原始细胞包括Ⅰ型和Ⅱ型,Ⅰ型为典型原始细胞,Ⅱ型胞质可出现少许细小嗜天颗粒。核质比例稍低,其他同Ⅰ型原始细胞。

白血病健康教育

白血病健康教育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异常的克隆性恶性疾病。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聚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同时使正常造血受抑制,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及各器官浸润症状. 发病原因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白血病的病因学已从群体医学、细胞生物学进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尽管许多因素被认为和白血病发生有关,但人类白血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目前在白血病的发病原因方面,仍然认为与感染,放射因素,化学因素,遗传因素有关 疾病分类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一、急性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祖细胞来源的恶性克隆性血液系统疾病。临床以感染、出血、贫血和髓外组织器官浸润为主要表现,病情进展迅速,自然病程仅有数周至数月。一般可根据白血病细胞系列归属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两大类。

二、慢性白血病:其特征是有功能的已分化成熟细胞过度增生,因此慢性白血应是一种由于信号传导不良或细胞增殖失控所至的疾患,而非成熟障碍所至。慢性白血病常见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疾病诊断 症状和体征 (1)发热:发热大多数是由感染所致. (2)出血:早期可有皮肤粘膜出血;继而内脏出血或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贫血:进行性加重。 (4)白血病细胞的浸润表现:淋巴结、肝、脾肿大,胸骨压痛。亦可表现其他部位浸润,如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或心包积液,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等。 疾病治疗 1。支持治疗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一旦可以确立,接下来的24~48h通常为患者接受诱导化疗做准备,往往患者的一般情况越好对诱导化疗的耐受性越强,下述的情况在几乎所有的要接受诱导化疗的患者均会遇到的情况。 1)利尿和纠正电解质平衡:维持适当的尿量是预防由于细胞崩解而导致肾功衰竭的重要手段。 2)预防尿酸性肾病. 3)血制品的正确使用:许多急性白血病的患者均伴有骨髓功能障碍,因此必须纠正症状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 4)发热及感染的防治。 2。化学治疗

医学知识:白血病介绍

医学知识:白血病介绍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因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临床可见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据报道,我国各地区白血病的发病率在各种肿瘤中占第六位。 病因 1.病毒因素 RNA病毒在鼠、猫、鸡和牛等动物的致白血病作用已经肯定,这类病毒所致的白血病多属于T细胞型。 2.化学因素 一些化学物质有致白血病的作用。接触苯及其衍生物的人群白血病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亦有亚硝胺类物质、保泰松及其衍生物、氯霉素等诱发白血病的报道。某些抗肿瘤细胞毒药物,如氮芥、环磷酰胺、甲基苄肼、VP16、VM26等都有致白血病作用。 3.放射因素 有证据显示,各种电离辐射可以引起人类白血病。白血病的发生取决于人体吸收辐射的剂量,整个身体或部分躯体受到中等剂量或大剂量辐射后都可诱发白血病。小剂量辐射能否引起白血病仍不确定。经常接触放射线物质(如钴-60)者白血病发病率明显增加。大剂量放射线诊断和治疗可使白血病发生率增高。 4.遗传因素 有染色体畸变的人群白血病发病率高于正常人。 分类 按起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细胞分化停滞在早期阶段,以原始及早幼细胞为主,疾病发展迅速,病程数月。慢性白血病细胞分化较好,以幼稚或成熟细胞为主,发展缓慢,病程数年。按病变细胞系列分类,包括髓系的粒、单、红、巨核系和淋巴系

的T和B细胞系。临床上常将白血病分为淋巴细胞白血病、髓细胞白血病、混合细胞白血病等。 临床表现 儿童及青少年急性白血病多起病急骤。常见的首发症状包括发热、进行性贫血、显著的出血倾向或骨关节疼痛等。起病缓慢者以老年及部分青年病人居多,病情逐渐进展。此外,少数患者可以抽搐、失明、牙痛、牙龈肿胀、心包积液、双下肢截瘫等为首发症状。 1.发热 是白血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和热型。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其中以咽峡炎、口腔炎、肛周感染最常见,肺炎、扁桃体炎、齿龈炎、肛周脓肿等也较常见。耳部发炎、肠炎、痈、肾盂肾炎等也可见到,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脓毒血症等。发热也可以是急性白血病本身的症状,而不伴有任何感染迹象。 2.感染 病原体以细菌多见,疾病后期,由于长期粒细胞低于正常和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逐渐增加。病毒感染虽少见但凶险,须加以注意。 3.出血 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肤、牙龈、鼻腔出血最常见,也可有视网膜、耳内出血和颅内、消化道、呼吸道等内脏大出血。女性月经过多也较常见,可以是首发症状。 4.贫血 早期即可出现,少数病例可在确诊前数月或数年先出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以后再发展成白血病。病人往往伴有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下肢水肿等症状。贫血可见于各类型的白血病,老年病人更多见。 5.骨和关节疼痛 骨和骨膜的白血病浸润引起骨痛,可为肢体或背部弥漫性疼痛,亦可局限于关节痛,常导致行动困难。逾1/3患者有胸骨压痛,此征有助于本病诊断。

白血病知识点归纳

白血病知识点归纳 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疾病,白血病细胞无分化成熟能力,不断增殖且 有很强的存活能力,可侵犯正常骨髓及髓外器官,产生相应表现。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 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亦称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按病变的细胞系列分类包括髓系的粒、单、红、巨核系和淋巴系的T和B细胞系。 (一)临床表现 起病急缓不一,急者常以高热、感染、出血为主要表现,缓慢者以贫血、皮肤紫癜起病。 1.贫血常为首发表现,进行性加重。 2.发热白血病本身虽然可以发热,但是较高发热往往提示有继发感染。 3.出血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M3型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而出现全身广泛性出血。颅内出血是常见死亡原因。 4.器官和组织浸润的表现淋巴结和肝脾大多见于ALL;骨和关节疼痛和压痛,常有胸骨中下段压痛;齿龈和皮肤浸润以M4和M5型多见;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多见于ALL,常为髓外复发的主要根源;睾丸浸润多见于ALL,是仅次于CNS-L的髓外复发根源。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特点,白血病诊断不难。 1.血象白细胞可升高、正常或降低。超过100×109/L,称为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有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低者可低于1.0×109/L,称为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外周血分类幼稚细胞增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正细胞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2.骨髓象可提供确诊依据。骨髓增生活跃至极度活跃,原始细胞达到骨髓非红系有核细胞的≥30%(WHO 分型规定骨髓原始细胞≥20%),即可确定诊断。少数患者呈低增生性白血病。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常有形态异常,AML可见Auer小体。 确定诊断后还应进行FAB(法美英协作组)分型和以细胞形态学(M)、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和分子遗传学(M)相结合的MICM分型。 (三)治疗 1.一般治疗防治感染、纠正贫血、控制出血、防治高尿酸血症性肾病、维持营养等。 2.化疗原则早期、联合、足量、分阶段(诱导缓解、巩固强化、维持治疗)。完全缓解(CR)指白血病症状、体征消失,血象和骨髓象基本正常。其标准是:①相关的症状及体征消失:②血象:Hb≥100g/L (男性),或≥90g/L(女性和儿童),WBC正常,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plt≥100×109/L,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中无白血病细胞。③骨髓象:原始细胞≤5%,红系、巨核系正常。部分缓解(PR)为1~2项未达标,未缓解(NR)为3项均未达标。 3.常用化疗方案 (1)ALL:VP(长春新碱、泼尼松),儿童缓解率80%~90%,成人50%。成人常用VDP(VP+柔红霉素)或VDLP(VDP+门冬酰胺酶)。 (2)AML:标准诱导缓解方案为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此外,还有HA(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M3型(APL)使用全反式维甲酸和(或)砷剂治疗。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9047225.html,S-L防治脑脊液检查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 (1)压力增高(>200mmH2O)或大于60滴/分; (2)白细胞数>0.01×109/L: (3)找到白血病细胞;

白血病健康教育

白血病健康教育 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病,它会导致骨髓中的白细胞异常增殖,进而破坏正 常的血液功能。为了提高公众对白血病的认识和了解,以下是关于白血病的健康教育内容。 一、白血病的定义和分类 白血病是一类由骨髓或者淋巴系统异常细胞引起的恶性疾病。根据病变细胞的 类型和特点,白血病可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两大类。急性白血病是指白细胞系列的幼稚细胞大量增生,而慢性白血病则是指白细胞系列的成熟细胞异常增生。 二、白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白血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彻底明确,但有一些可能的危(wei)险因素,如化学 物质暴露、放射线暴露、染色体异常等。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异常基因突变和细胞凋亡失控等。 三、白血病的症状和体征 白血病的症状和体征因病情严重程度和类型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疲劳、贫血、发热、淋巴结肿大、骨痛等。体征方面,可见皮肤出血、淤血、肝脾肿大等。 四、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 白血病的诊断通常通过血液检查和骨髓穿刺等方法进行。治疗方面,常规的治 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和骨髓移植等。个体化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五、白血病的预防和康复 目前,白血病的预防措施尚未明确,但可以通过避免暴露于有害物质、保持健 康的生活方式等来降低患病风险。对于康复阶段的患者,需要进行规范的康复护理和心理支持,以提高生活质量。

六、白血病患者的心理健康 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对患者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因此心理健康的重要 性不可忽视。患者和家属需要积极面对疾病,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匡助,以更好地应对病情和康复过程。 七、白血病的研究发展和新治疗方法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白血病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新的治疗方 法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总结: 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病,对患者和家属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通过对白 血病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白血病的认识和了解,匡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同时也促进白血病的研究和治疗发展。如果您或者您的亲友患有白血病,建议及时就医并寻求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支持,同时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态。

白血病综述

白血病综述 (血癌) 概述 100多年前西欧Bennett和Virchow发现一贫血、肝脾肿大的病人,血液抽出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血液中有一层黄白色“脓样物”,其中全为白细胞,故称白血病。1847年德国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啸首次识别了白血病,白血病的病源是由于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异形成的骨髓中造血组织的不正常工作。骨髓中的干细胞(stem cell)每天可以制造成千上万的红血球和白血球。白血病病人过分

生产不成熟的白血球,妨害骨髓的其他工作,这使得骨髓生产其它血细胞的功能降低。白血病可以扩散到淋巴结、脾、肝、中枢神经系统和其它器官白血病(Leukemia)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又称“血癌”。其特征是骨髓、淋巴结等造血系统中一种或多种血细胞成分发生恶性肿瘤,并浸润体内各脏器组织,导致正常造血细胞受抑制,产生各种症状(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明显吸附)。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止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累积,并浸润其他组织和器官,而正常造血受抑制。 白血病临床上常以发热、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为特点。白血病一般按自然病程和细胞幼稚程度分为急性和慢性,按细胞类型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类型,临床表现各有异同之处。 白血病是常见肿瘤之一,占肿瘤发病率的第六位,约为3-4/10万人,其中急性多于慢性,急性者占70%以上,其中急粒占首位,急淋、急单次之。慢性白血病在我国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见。各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骨髓组织受白血病细胞浸润所引起的造血功能障碍之表现(如贫血、感染、出血等)以及白血病细胞的全身浸润引起脏器的异常表现两大方面。可经中药及化疗,大部分可达缓解,也可骨髓移植治疗,一部分可长期存活甚至治愈。未作特殊治疗的急性白血病,中数生存期为3.3月,近年来由于治疗的进步,预后大为改观。该病居年轻人恶性疾病中的首位。 根据回顾调查,我国各地区白血病的发病率在各种肿瘤中占第六位。白血病是骨髓、脾、肝等造血器官中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增生,可进入血循环、并且浸润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中,临床可见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 特征 其特征为白细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呈恶性、无限制地增生,浸润全身各组织和脏器,产生不同症状;周围血液血细胞有量和质的变化。每天骨髓能产生上百亿个新的血细胞,大多数为红细胞。而患有白血病的人体内产出的白细胞比实际需要的多,且多数的白细胞是不成熟的,为幼稚细胞,其存活期比正常情况下长。尽管这种白细胞数量很大,然而却不能像正常白细胞那样抗感染。体内这种白细胞的增多,会直接影响一些重要器官的功能,影响正常健康血细胞的产量。由于肿瘤细胞恶性增生,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止血的产生,甚至没有足够的正常白细胞抗感染,非常容易受伤、出血、感染。 死亡率 白血病按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大类。仅血细胞的不同系统可分为各种类型。如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白血病病人的骨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白血病细胞。外周血中也可见白血病细胞,但所占比例多少不一。我国急性白血病比慢性白血病多见(约5.5:1),其中急粒细胞白血病最多(1.62/10万),其次为急淋白血病(0.39/10万)、慢粒白血病(0.36/10万),慢淋白血病少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1.81:1)。成人急性白血病中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最多见。儿童中以急淋白血病较多见。慢粒白血病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逐渐升高。慢淋白血病发病在50岁以后,才明显增多。油田和污染地区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城市的发病率高于农村。我国白血病发病率与亚洲国家

中国白血病发病和死亡资料分析

中国白血病发病和死亡资料分析 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国也不例外。本文将分析中国白血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探讨其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近年来,中国白血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白血病在中国的发病率约为3/10万,每年约有5万人新诊断为白血病,其中儿童和青壮年人群最为易感。与此同时,白血病死亡率也较高,约为5/10万,每年约有5万人死于白血病。 白血病的发病原因多样,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在中国,白血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异常、病毒感染、化学物质接触等。例如,家族遗传因素是白血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遗传性疾病如范科尼综合征、唐氏综合征等也容易并发白血病。白血病死亡率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该病病程短、进展快,同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白血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化学药物治疗、放疗、免疫治疗等,但是这些治疗手段的疗效有限,且易复发。另外,白血病患者往往因为感染、出血、器官衰竭等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虽然白血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但是通过科学预防和积极治疗,仍

然可以控制其危害。以下是一些建议的预防措施: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有害化学物质的接触。 重视遗传因素对白血病发病的影响,加强遗传咨询和筛查。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愉悦等。 推广白血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中国白血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通过深入了解白血病的发病和死亡原因,我们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白血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医生和科研人员还应继续研究和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和方法,提高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为中国白血病的预防和治疗做出更大的贡献。 肿瘤登记制度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实行的公共卫生监测制度,对于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的了解至关重要。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实施肿瘤登记制度的意义更加重大。本文分析了中国肿瘤登记地区肿瘤发病和死亡资料,以期为深入了解中国肿瘤现状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中国肿瘤登记数据显示,中国肿瘤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越来越年轻化。其中,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是发病最为常见的三种

白血病的血常规

白血病的血常规 白血病的血常规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临床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据报道,我国各地区白血病的发病率在各种肿瘤中占第六位。所以很多人对白血病的专注程度都是很高的,不管是普通人,白血病患者还是医护人士。白血病的血常规是与白血病有直接关联的一项检查。正常来说,普通人的血常规是正常的,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会有一些异常。 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表现在贫血、白细胞升高(部分减少)、血小板低下等情况,尤其是白细胞,非常敏感。 白血病的血常规检查 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检查,跟普通病人的血常规检查是一样的。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那么血常规的检查具体是怎么样的呢? 血常规检查一般的方法是取用末梢血检查,比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

把采集的血液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电脑报告结果,血常规的检查就基本完成了。 在以前科技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基本都是靠人工检查分类,效率比较低,而且工作量很大,又将血液常规的检查分为甲规或乙规进行。但是现在的血常规检验有了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基本是用机器来检测。集体做法是:将采取的抗凝全血注入5ml的真空采血管,摇匀后去掉密封上盖,将样本放到采血针下吸样,仪器显示结果后打印。 白血病的血常规有哪些指标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不管是不是白血病,通过血常规检查都有助于医生更好的了解身体的疾病情况,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血常规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 以下是血常规指标的参考标准: 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 2: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3.5~5.5),(单位:10^12/L) 3:血红蛋白浓度(HB)(参考值:120~160),(单位:g/L) 4: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40~48),(单位:%)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0~97),(单位:fL)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6.5~33.5),(单位:

关于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

急慢性白血病的治疗论述 白血病俗称血癌,大家对它充满了惧怕。最近几年来对于白血病的治疗已有了很大的打破,踊跃的化疗,放疗,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等联合治疗手段,可使 多数以上患者生计延长,少量还不可以获取临床康复。 慢性白血病患者的病程平时数年,跟着治疗水平的提升,采纳中西医治疗 方法,已有一些慢性白血病病人生计期显然延长,甚至有长达 10 余年的报导。 急性白血病病情发展迅速。假如诊断后不给与治疗,寿命一般不超出半年。 近 20 多年来跟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预后已有了很大的改观。第一是白血病的缓 解率有了显然的提升。所谓缓解,就是说经过合适的治疗,病人的血象及骨髓象 恢复了正常,甚至病人去医院检查,假如不告诉曾患白血病就检查不出来了。急 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率可达 90%以上,特别是少儿可达 100%。急性粒细胞白血 病的缓解率也可达 60%~80%。外国急性白血病 5 年以上的生计病例可达 20~80%, 国内也有许多长久生计的病例,生计十年以上也有许多报导,有一些病人已被彻 底治愈。 使急性白血病治疗改观的原由第一在于化学药物的增加,有烷化剂、抗代谢类、抗菌素、生物硷、酶和激素类等。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已不下 20 余种,这就 完整改变了本来单一用药的发展,骨髓移植的应用将对白血病治疗带来曙光。 其次,因为近 20 余年来血细胞动力学深入研究,认识了白血病细胞与化疗

药物的关系。依据血细胞动力学原理,合理地进行了联合化疗 : 引诱缓解、增强 牢固、保持记录引诱治疗和预防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等等。从而大大地提升 了治疗的成效。目前最为主要的是骨髓等造血细胞移植为白血病治疗开辟了新的 一页,因为采纳强有力的支持治疗,包含成分血的收集、输注,层流病房的消毒、隔断措施,采纳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已使许多白血病患者获取了根治。国内外骨 髓移植已从逐渐展开到广泛应用,比方美国西雅图移植中心就对数百例成功的报道。但花费和排异性都不容乐观。 因而可知,急性白血病容颜已有很大的改观。跟着科学的发展,对白血病认识的进一步深入,相信不久的未来白血病势必完全根治,白血病势必成为可治愈 之症。 我们采纳中医中药非输血非激素治疗疗法辩证治疗血液病,获得优异了的疗郊,总有效率达 95%以上。一般服药 20 天左右既可见到血象上涨,贫血症状改 善,一个月为一疗程,三个月为一治疗周期,一到二个治疗周期即可基基本缓解 和治愈。 临床出血是血液病以致死亡的原由之一,但现代医学对出血只好被动控制, 而不可以主动预防。中医治疗出血性疾病拥有改进出血症状快、稳固性好、无毒副作用等特色,所以被愈来愈多的血液病患者所接受。总之,只要能够运用祖国医学的整体看法和辨证施治相联合,做到即辨证更辨病,就必定获得好的疗效,这也是很多患者相同是在用中药治疗但疗效却有很大差其余主要原由。

中医对白血病的认识

中医对白血病的认识 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骨髓中恶性克隆细胞的增殖和蔓延,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中医学认为,白血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体质虚弱、情志不畅、饮食不当等。 中医对白血病的认识是基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体内的正气和邪气之间的平衡关系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而白血病的发生,则是因为体内的正气受到损伤,邪气盛行导致了病变的发生。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白血病属于中医学的“白痰病”范畴。白痰是指体内湿气和痰浊物质的积聚,形成痰块。中医认为,白痰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饮食不当、情志不畅、气血不足等。而白血病患者往往伴有体质虚弱、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这些都与白痰的形成有关。 中医治疗白血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血、化痰化湿、活血化瘀等。首先,中医强调调理气血,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中医认为,气血充足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而白血病患者往往伴有气血不足的症状,因此需要通过中药调理来补充气血。 中医强调化痰化湿,以消除体内的湿气和痰浊物质。中医认为,湿气和痰浊物质的积聚是导致白痰形成的主要原因,而白血病患者体

内往往存在湿气和痰浊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中药来化解湿气和痰浊。 中医还注重活血化瘀,以改善血液循环和纠正瘀血病变。中医认为,白血病的发生与血液循环障碍和瘀血有关,因此需要通过中药来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纠正瘀血病变。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中医认为,饮食对于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来改善患者的体质。此外,中医还推崇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运动等,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中医对白血病的认识是基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认为白血病的发生与体质虚弱、情志不畅、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中医治疗白血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血、化痰化湿、活血化瘀等,同时还注重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中医治疗白血病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强调整体调理,旨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促进康复。然而,中医治疗白血病的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需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你应该知道的白血病科普知识

你应该知道的白血病科普知识 随着社会压力加大,人们的生活方式愈加不健康,癌症的得病率越来越高,癌症病患也越来越年轻化,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疾病可能就悄然而至。白血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癌症,属于发病率比较高的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一旦得病是非常麻烦的。但随着科技进步、医疗水平不断发展,白血病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对它有正确的认识,就能积极面对,尽快治疗。 1. 什么是白血病 我们已经了解白血病是人体内的造血系统出现了问题,从而引发了严重的肿瘤。我们想要从根本上了解白血病,就可以从了解造血系统开始。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是消化系统,人体内一共有类似的八大系统,造血系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相对于消化系统来讲,人们对造血系统的了解是非常少的,造血系统又叫做血液系统,当然它不仅仅包括血液,骨髓、肝脏等功能是造血的人体组织都囊括在造血系统中。其中血液由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组成,有形成分指的是无法用肉眼看到的血液中的成分,比如血细胞,血细胞又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能用肉眼看到的血浆属于无形成分。有型成分中的血细胞都有自身固定的数量和功能,人体中的白细胞数量只要能保证在正常数值内,就能有效保护人体避免受到感染。红细胞和血小板分别承担着运输氧气和止血的功能。这三种血细胞的数量一旦遭到破坏,功能就会受到损害,血液系统就会出现问题。 非医学术语的对白血病的称呼被叫做血癌,同人体其他器官患上癌症一样,血液系统中的这个癌症也具有癌细胞不停增生的特性,和其他器官组织不同的是,血液无法切割。当癌细胞持续不停、不能被制约地不断再生时,血液中的疾病就变成了不能被轻易治疗的癌症。总的来说当癌细胞在肝脏等造血组织中持续不停、无法被制约地不断再生时,就有了白血病。血液遍布全身,又会将癌细胞带到人体中的其他组织,损害人体各部分功能,相继出现有关的症状。血液系统自身承受着最大的功能障碍,血细胞的被白血病细胞抑制生长,数量减少。

科普知识之一——白血病知识问答

白血病知识问答 ? 作者:严匡华博士(武汉大学中山医院中西医结合血液病诊疗中心和造血干细胞中心主任) ? 1. 白血病是怎样的疾病 答: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造血系统,所以我解释一下造血系统,普通老百姓都知道,我们人体有八大系统,如消化系统、呼吸、心血管、神经、内分泌、泌尿、生殖和运动系统,但是对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所知甚少,其实,造血系统也是人体的一大系统,它又称为血液系统,包括骨髓、肝脏、脾脏等造血组织和全身所有的血液。而血液则由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即血浆组成,所谓有形成分就是指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统称为血细胞,三种血细胞都有一定的数量和功能,比如人体的正常白细胞数为4千到1万,它主要发挥人体抗感染的功能,红细胞数为350万到550万,其作用是运输氧,而血小板数则为10万至30万,起止血的作用。 白血病就是造血系统的癌症,老百姓又称之为血癌。白血病作为癌症,也具有其他系统癌症如肝癌的普遍特性,如癌细胞进行性地、失去控制地无限制异常增生,因此,白血病就是异常的癌细胞即白血病细胞在骨髓等造血组织中进行性地、失去控制地无限制异常增生,“几乎同时”又由造血组织漫布到血液和全身各种脏器,亦即浸润到其它系统(上面我提到的各系统器官组织)中,损害这些系统器官的功能,出现有关的临床表现;当然了,血液系统本身的功能也发生障碍――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抑制了正常血细胞的生成,故而血液中的三种正常血细胞如白细胞的数量减少,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 2. 白血病是怎么发现和命名的 答:白血病最早是由一位法国医生于1827年报道,当时他描述的是一位63岁的花匠,临床表现为发烧、疲乏无力、尿结石和肝脾肿大。1847年一位名叫鲁道夫·魏尔啸的德国著名病理学家,首次创用“白血病”(leukemia)这个词来称呼这种病,意思是“白色的血液之病”。众所周知,人的血液颜色是红色的(这是红细胞的颜色,因三种血细胞中红细胞数量远远多于其他两种细胞),可是这种病人的血液经过离心沉淀后,可以发现管底部有白色沉淀物,“看起来像粘乎乎的脓液”,甚至有的病人血液不经沉淀,颜色也显得发白,这是由于本身颜色就“白”的异常白细胞增多的缘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