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损伤后综合征

心脏损伤后综合征
心脏损伤后综合征

心脏损伤后综合征(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 PCIS)是指心脏受到各种损伤后出现的以心包、胸膜和肺实质炎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1。该综合征最初用来描述发生于心脏外伤、心脏手术和急性心肌梗死后的迟发的心包炎。目前,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除了上述心脏损伤外,该综合征还可发生于心脏介入治疗后。鉴于心导管操作日益增多,提高对该综合征的认识,有利于及早诊断和对症处理。

一、定义

PCIS实际上包含两种不同的临床情况,即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又名Dressler 综合征)和心脏切开后综合征(Postcardiotomy syndrome,

PCS)。介入治疗相关PCIS文献中尚无确切定义,一般指心脏介入手术一周左右出现的发热、胸痛、心包胸膜炎、血沉加快和血白细胞增多等一系列临床表现2-3。

二、流行病学

有关PCIS的文献最早见于1953年,目前该综合征仍然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0-50%4。急性心肌梗死后Dressler

综合征报道的发生率最初约2-10%,但由于口服抗凝药和溶栓药的广泛应用,近年发生率显着减少5。

近十年来,随着心导管和心脏介入手术的增多,文献报道PCIS可发生于临时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2,6-7、心外膜心脏起搏术、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8-9、冠状动脉支架术10和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3,11-12。PCIS是心脏介入手术少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目前尚缺乏资料。

三、发病机制

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明。较多的观点支持免疫反应可能在该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心脏损伤程度并非与PCIS的发生直接相关,这一点支持该综合征免疫源性的发病机制13。有研究检测到该综合征患者心包、胸腔积液中存在抗心肌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等自身抗体,据此提出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病机制,即心脏损伤后释放心肌抗原,与心脏抗体发生作用,触发自身免疫反应而导致发热、心包炎等一系列的迟发免疫反应14。

另外,个体的易感性也与PCIS的发生有关9。此外,有学者观察到该综合征的发生存在季节性的变异,由此提示病毒感染也可能参与PCIS的发病。

还有一种假说认为7,心脏损伤、心脏穿孔导致血液渗入心包间隙对该综合征的发生非常重要,因此介入术后的PCIS

常继发于心脏穿孔后。但是,亦有报道PCIS可以发生在心脏无明显损伤的介入治疗后9-10,12,可见上述假说并非PCIS发生必需。而射频消融术后的PCIS还可能与射频能量对心包间接刺激导致心包反应有关。

四、临床表现

PCIS

临床特点为发热、胸(心包和胸膜)痛、心包炎、胸膜炎和肺实质受累。其中胸膜及肺受累是该综合征的常见表现。Stelzner15回顾分析了35例诊断为PCIS的患者的胸肺部表现后发现:PCIS在心脏受损后平均20天起病,临床表现为胸膜炎者占91%,其它主要症状和体征依次为:发热66%、心包摩擦音63%、呼吸困难57%、罗音51%和胸膜摩擦音46%。实验室异常有:血沉加快96%、胸片异常(胸水伴或不伴肺浸润)94%、肺实质浸润74%、心影增大49%、白细胞增多49%。胸水发生率高达83%,其中45%病例为左侧胸水,17%为右侧,双侧胸水占38%。对胸水分析显示:70%为血性渗出液,PH值大于,胸水糖、蛋白、乳酸脱氢酶和白细胞显着增高。文献报道的PCIS其它临床表现还有:咯血、关节炎、关节痛和贫血等。

Light16比较了PCIS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术后胸腔积液的特点:前者胸腔积液伴有发热、胸痛,合并心包炎常见,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和激素疗效显着;CABG术后大多数病例会合并少量左侧胸腔积液,约10%有大量胸水,临床突出的特点是呼吸困难,而发热和胸痛不常见,胸水经一至三次穿刺抽液后常能得到有效控制。Toole等17分析了一组55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合并急性心包炎,其中一半同时出现了胸腔积液或肺实质浸润。

PCIS的病程数周至数月不等,经过为良性,可为复发性,少见的并发症有心包填塞、心包缩窄、冠状动脉桥血管阻塞等。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虽然PCIS的提出已数十年,但由于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的诊断性试验,目前确诊该综合征仍有困难。有作者提出主要和次要标准用于诊断该综合征13。主要标准包括发热、胸痛、心包和/或胸膜摩擦音。次要标准为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血白细胞增多和心脏损伤后一周以上。诊断PCIS提

需以上两个主要标准和一个次要标准。但上述判断方式亦未获得广泛认可。此外,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果显着也支持该综合征的诊断。

Stelzner等15提出利用胸水穿刺分析胸水特点以协助PCIS的诊断。Kim18及其同事进一步利用免疫学评价方法,检测了胸水抗心肌抗体,提出该方法可能为诊断提供帮助。但是,由于心肌自身抗体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因此对于它们在PCIS诊断中的价值仍有争议。

介入相关的PCIS起病时常常伴随胸痛、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因此鉴别诊断需排除手术并发症如血/气胸、肺部感染等,还需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动脉夹层等疾病;特别需要排除的是肺栓塞。Sklaroff19报告了3例疑似肺栓塞的PCIS,患者表现为胸痛、咳嗽和呼吸困难,但持续发热、心包炎、胸水以及对皮质醇反应良好均支持PCIS的诊断。同时,在该综合征的诊断过程中,还需要排除心力衰竭、结核、肿瘤、病毒、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等可能引起心包和胸腔积液的多种疾病。

六、治疗

PCIS目前无特殊治疗方法。介入治疗相关的PCIS如症状轻微者,仅需一般对症处理。有明

显发热、胸痛症状的患者,可给予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如吲哚美辛)。对于有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者,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PCIS过程中的复发性心包炎和胸膜炎,激素治疗亦有效。

Mott20曾经观察了预防性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对于儿童心脏外科术后PCIS发生率和病情影响。结果发现,预防性应用激素,并没有减少PCIS的发生,相反使该综合征严重程度有所增加。

七、介入治疗相关PCIS的病例报道

1.静脉起搏器植入术后的PCIS

至今有多例报道认为PCIS可以作为临时和永久起搏器的并发症而发生。1975年Kaye等首次描述了一位患者因起搏器植入术而出现发热、心包摩擦音和心包炎。Miller及同事报道,一例患者在起搏器植入术后因PCIS而导致大量心包积液,出现了心动过速、低血压等心包填塞的症状6。Hargreaves2和Bajaj7各报告了一例起初临时起搏器、随后永久单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出现发热、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而诊断为PCIS的病例。

2.射频消融(RFCA)术后的PCIS

目前关于PFCA术后的PCIS文献报道共有4例。1993年Rovang11首先报告了一例左侧旁道RFCA术后3周出现心包和双侧胸腔积液而诊断为Dressler综合征。Turitto等3于1998年报告了两例RFCA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导致自限性心脏穿孔后发生的PCIS:一例于消融术后3天出现左侧胸腔积液;一例胸腔积液发生于术后1周,伴咳嗽、胸痛、发热,术后4个月又出现心包积液,经对症处理和激素治疗后积液吸收。作者提出在RFCA治疗心律失常过程中,约3%发生心脏穿孔和心包积液的并发症,如这类患者日后出现复发的、不能解释的心包和胸腔积液时,应疑及PCIS的诊断。最近Koller12报告了另一例发生于RFCA术后的PCIS。一位64岁的妇女因心房扑动接受了右心房线性消融术,术中和术后即刻均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在术后第2天出现了少量心包积液、大量左侧胸腔积液,同时伴炎性标志物显着升高。予口服激素治疗两个月,心包和胸腔积液完全消失。该例是继发于无并发症的射频消融术后的PCIS。

3.PTCA和支架术后导致的PCIS

Escaned8等于1992年首先报道了一例PTCA术后的PCIS。患者在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时出现了冠脉穿孔的并发症,次日即出现了胸痛、心包炎和胸膜炎症状。1993年Velander9描述了一例发生在支架术后的PCIS。患者9年前心肌梗死后曾发生了Dressler综合征;此次因心绞痛植入支架,术中无心脏穿孔等并发症,支架术后

1周发生PCIS,作者因此认为PCIS的发生具有个体易感性。Hearne10及同事报道了另一例继发于支架术后的PCIS。一位79岁的女性患者因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及心绞痛而植入支架,在术后3周出现气急、咳嗽、大量胸腔积液和少量心包积液,予以强的松治疗后,上述症状逐渐消退。该例PCIS亦是发生于无并发症的介入治疗术后。

八、结语

心导管等介入性操作可能是导致PCIS的新的原因之一。随着起搏器植入术、PTCA、支架术和射频消融术等心脏介入手术的广泛开展,PCIS的发生将会增多,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综合征的认识和处理,以避免误诊和漏诊。

参考文献:

1 Khan AH. The 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s. Clin Cardiol, 1992, 15: 67–72.

2 Hargreaves M, Bashir Y. Postcardiotomy syndrome following transvenous pacemaker insertion. Eur Heart J, 1994,15:1005-1007.

3 Turitto G, Abordo MG Jr, Mandawat MK, et 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cardiac arrhythmias causing 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 Am J Cardiol, 1998, 81:369-370.

4 Miller RH, Horneffer PJ, Gardner TJ, 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the postpericardiotomy syndrome: a common complication of surgery. Am Heart J, 1988,116:1323-1329.

5 Shahar A, Hod H, Barabash GM, et al. Disappearance of a syndrome: Dressler's syndrome in the era of thrombolysis. Cardiology, 1994, 85:255-258.

6 Miller RH, Coccio EB, Sharma SC. Postpericardiotomy syndrome and cardiac tamponade following transvenous pacemaker placement. Clin Cardiol, 1996,

19:255-256.

7 Bajaj BPS, Evans KE, Thomas P. Postpericardiotomy syndrome following temporary and permanent transvenous pacing. Postgrad Med J, 1999, 75: 357–358.

8 Escaned J, Ahmad RA, Shiu MF. Pleural effusion following coronary perforation during balloon angioplasty: an unu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postpericardiotomy syndrome. Eur Heart J, 1992, 13: 716–717.

9 Velander M, Grip L, Mogensen L. The 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 following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Clin Cardiol, 1993, 16: 353–354.

10 Hearne C, Forjuoh SN. 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 after coronary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J Am Board Fam Pract, 2003, 16:73-74.

11 Rovang KS, Hee TT, Pagano TV, et al. Dressler's syndrome complicating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an accessory atrioventricular pathway.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1993, 16: 251-253.

12 Koller ML, Maier SK, Bauer WR, et al. 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 following radiofrequeny ablation of atrial flutter. Z Kardiol, 2004, 93: 560-565.

13 Bartels C, Honig R, Burger G, et al. The significance of anticardiolipin antibodies and anti-heart muscle antibodies for the diagnosis of postpericardiotomy syndrome. Eur Heart J, 1994, 15:1494-1499.

14 Shrivastava R, Venkatesh S, Pavlovich B, et al. Immunological analysis of pleural fluid in 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 Postgrad Med J, 2002, 78:

362-363.

15 Stelzner TJ, King TE Jr, Antony VB, et al. The pleuropulmonary manifestations of the 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 Chest, 1983, 84: 383–387.

16 Light RW. Pleural effusions following cardiac injury an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1, 22: 657-664.

17 Toole JC, Silverman ME. Pericardit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hest, 1975, 67: 647-653.

18 Kim S, Sahn SA. 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 An immunologic pleural fluid analysis. Chest, 1996, 109: 570-572.

19 Sklaroff HJ. The post-pulmonary infarction syndrome. Am Heart J, 1979, 98: 722–726.

20 Mott AR, Fraser CD, Kusnoor AV, et al. The effect of short-term prophylactic methylprednisolone on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postpericardiotomy syndrome in children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 with cardiopulmonary bypass. J Am Coll Cardiol, 2001, 37: 1700 - 1706.

心肺复苏规范操作及复苏后处理

心肺复苏规范操作及复苏后处理 1、双人婴儿CPR中,胸外按压的首选方法是:D、双拇指环绕法 2、2015心肺复苏指南中建议亚低温的目标温度为:A、32-36℃ 3、双人成人CPR的建议按压-通气比为多少:D、30比2 4、日本政府在“关于非医务人员应用AED”的立法实在哪年?B、2004 5、某可疑气道梗阻的成人患者失去反应,10秒内无呼吸及脉搏时,你接下来应该怎么做:C、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6、下列哪个选项不作为推荐治疗心脏骤停综合征的措施:C、激素治疗 7、下列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C、一般对PCAS无意识成人患者需降温32-34℃,并持续至少48h 8、哪一年国际复苏联盟、AHA等8个学会专家形成共识:将复苏后综合征命名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D、2008 9、胸外按压间隔时间应在多少秒以内:A、10秒 10、我国目前医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生存率是:D、<1% 11、AED可以出产的心律包括:D A.A、心动过缓 B.B、房室传导阻滞 C.C、房颤 D.D、室颤 12、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主要院内致死原因是什么:C

B.B、心脏 C.C、多脏器功能衰竭 D.D、重症感染 13、儿童患者胸外按压的正确深度为多少:B A.A、至少胸部厚度的1/4,约4CM B.B、至少胸部厚度的1/3,约5CM C.C、至少胸部厚度的1/2,约8CM D.D、至少胸部厚度的2/3,约10CM 14、下列哪个选项是不作为推荐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措施:C A.A、亚低温治疗 B.B、维持稳定循环功能 C.C、激素治疗 D.D、维持氧合功能 15、某可疑气道梗阻的成人患者失去反应,10秒内无呼吸未及脉搏时,你接下来应该怎么做:C A.A、继续触摸颈动脉有无搏动 B.B、开始实施CPR C.C、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呼吸系统-第八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

1.男,65岁,吸烟患者。反复咳嗽、咳痰20年,气短10年,近3天来发热,咳黄痰,夜间不能平卧而入院。查体:BP160/90mmHg,唇发绀,桶状胸,双肺叩诊呈过清音,触诊语颤减弱,听诊呼吸音减弱,可闻及干、湿啰音,剑突下见心脏搏动,三尖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B.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风湿性心脏病 D.原发性心肌病 E.先天性心脏病 【答案】:B 【解析】:考察肺心病的临床表现。肺心病肺、心功能代偿期:咳嗽、咳痰、气急、喘息,活动后感心悸、呼吸困难、乏力、运动耐受力下降等。急性感染可加重上述症状。可有不同程度发绀和肺气肿体征。心音遥远,肺动脉第二心音亢进和剑突下心脏冲动。可出现颈静脉充盈。下肢可有轻微水肿等。该患者的表现符合肺心病的表现。 2.患者男性,80岁,COPD病史30年,进来发生气喘明显,不能平卧,剑突下可见心尖搏动,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水肿,临床诊断肺心病,肺心病病人使用利尿剂的原则是 A.缓慢、大量、间歇 B.缓慢、小量、间歇 C.缓慢、小量、持续 D.快速、小量、间歇 E.快速、小量、持续 【答案】:B 【解析】:考察肺心病的治疗。肺心病病人使用利尿剂是以缓慢、小量、间歇为原则,快速大量利尿可引起血液浓缩、痰液黏稠,加重气道阻塞,并可发生低钾血症。 3.患者男性,慢性阻塞性肺气肿20年伴肺心病5年。病人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原则是 A.快速、小剂量 B.缓慢、小剂量 C.快速、大剂量

D.缓慢、小剂量 E.快速、小剂量,维持 【答案】:A 【解析】:考察肺心病的治疗。由于肺心病病人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对洋地黄药物的耐受性低,容易中毒,故使用时应以快速、小剂量为原则。 4.患者女性,72岁,慢支伴阻塞性肺气肿病史20年,进来发生明显呼吸困难,加重10天,伴咳嗽咳痰,下肢水肿,夜间不能平卧,听诊:三尖瓣区闻及收缩期杂音,临床诊断肺心病,请问肺心病呼吸功能失代偿期易出现 A.反应迟钝 B.肺性脑病 C.呼吸性碱中毒 D.咳嗽、咳痰加重 E.发热 【答案】:B 【解析】:考察肺心病的临床表现。肺心病病人呼吸功能失代偿时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易发生肺性脑病,表现为头痛、神志恍惚、淡漠、谵妄、抽搐、昏迷、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潮红、多汗等症状与体征。 5.患者男性,53岁,COPD合并肺心病6年,请问肺源性心脏病肺、心功能代偿期的表现不包括 A.慢性阻塞性肺炎表现 B.肺动脉高压体征 C.右心室肥大体征 D.颈静脉充盈 E.心力衰竭 【答案】:E 【解析】:考察肺心病的临床表现。肺心病肺、心功能代偿期:咳嗽、咳痰、气急、喘息,活动后感心悸、呼吸困难、乏力、运动耐受力下降等。急性感染可加重上述症状。可有不同程度发绀和肺气肿体征。心音遥远,肺动脉第二心音亢进和剑突下心脏冲动。可出现颈静脉充盈。下肢可有轻微水肿等。右心衰竭是肺、心功能失代偿期的表现。 6.患者女性,慢支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2年,一周来出现发热,咳黄脓痰,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而入院,听诊:呼吸音减弱,可闻及干、湿性啰音,诊断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专家论坛?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张新超 自20世纪50年代末现代心肺复苏学开创以来,历经半个世纪的医学实践与理论探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cardiopulmo- naryresuscitation,CPR)后约30%~40%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of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然而,由于心脏骤停而导致全身长时间的完全性缺血,机体在ROSC后又进入更为复杂的新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心脏骤停后的脑损害、心肌损害、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或促发心脏骤停的尚未消除的各种原有疾病(或病因)等[1]。早在20世纪70年代,Vladimir教授就认识到复苏后ROSC由于全身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而产生的各种病理生理状态,称之为复苏后病(post-resuscitationdisease),但考虑到上述经复苏ROSC后的各种病理生理状态而表现多种不同的症候群,此后的学者将其称之“复苏后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syn-drome,PRS)。PRS病理生理异常的严重程度与临床表现并不一致,取决于心脏停搏的时间、CPR的时间以及基础疾病等。 然而,现今“复苏”概念广泛应用,如严重脓毒症液体复苏、各种休克复苏等,但这些情况都不存在循环的停止;另外,从字面意义上讲,“复苏后”似乎意味着复苏过程的结束,而实际上,心脏骤停经CPR而ROSC后,机体又进入到一个需要进一步复苏的新的病理生理过程。近期,由国际多个相关学会中有代表性的专家形成新的学术共识,将心脏骤停ROSC后的异常病理生理状态命名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arrestsyndrome,PCAS)。 1 PCAS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1畅1 心脏骤停后的脑损害 是患者死亡与神经致残的常见原因。脑组织对缺氧耐受性差,脑血流突然停止(临床)15s即可昏迷;1min脑干功能停止(终末期呼吸、瞳孔固定);2~4min无氧代谢停止、不再有ATP产生;4~6min ATP消耗殆尽,所有需能反应停止(钠泵、新陈代谢、生命活动),损伤不可逆。ROSC后即使提供较高的灌注压,一方面,脑部灌注压的升高与脑血管自身调节的障碍通常会引起脑部再灌注性充血,由此导致脑水肿和再灌注损伤;另一方面,仍可见脑部微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持续性缺血、灶性梗死。表现为昏迷、抽搐、肌阵挛、认知障碍、脑卒中、植物状态、脑死亡等。心脏骤停后脑损害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包括神经元兴奋毒性、钙离子失衡、自由基形成、病理性蛋白酶级联反应,以及细胞死亡信号传导通路激活等。 1畅2 心脏骤停后的心肌损害 心脏骤停者在ROSC后血流动力学处于不稳定状态,表现为心排血量降低、低血压、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包括心肌功能不全、血管内容量减少与血管自身调节失常。应当认识到,心脏骤停者在ROSC后出现的心肌功能障碍,主要缘自弥漫性心肌运动减弱(心肌顿抑),是可逆的与可治的。 1畅3 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肺复苏或胸部按压只能部分解决氧与营养物质的输送与排出问题,即使在ROSC后,由于心肌功能不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与微循环障碍等,组织氧供不足也是持续存在的。而再灌注、重氧合必然导致再灌注损伤。 系统性缺血与再灌注引起广泛的免疫系统与凝血系统活化,进而产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高凝状态、肾上腺功能受抑、组织氧供/氧需受损、感染易感性增高、酸碱失衡与水电解质紊乱、应激性溃疡和肠出血、高血糖、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与严重脓毒症有类似之处。 导致或促发心脏骤停的、尚未消除的各种原有疾病(或病因),诸如急性冠脉综合征、肺部疾病、脓毒症、出血以及各种中毒(毒物或药物过量)等。原有疾病本身就很复杂,而在心脏骤停后的诊断与治 ?043 ?ChineseJournalofCardiovascularMedicine,October2010,Vol畅15,No畅5 DOI:10畅3969/j畅issn畅1007-5410畅2010畅05畅005 作者单位:100730卫生部北京医院急诊科

第八节 脑外伤后综合征

第八节脑外伤后综合征 脑外伤后综合征,系指病人在脑震荡或脑挫裂伤后数月或数年内仍有头昏头痛、恶心厌食、疲劳耳鸣等自觉症状,但神经系统检查并无客观体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多因在脑的轧度器质性损伤和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加之病人思想和精神因素所致。 根据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其病属于中医学“头部内伤”、“头痛”、“眩晕”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是由于颅脑外伤,疲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颅脑损伤,思虑忧患,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一则气滞更加重血疲,二则肝郁犯脾,脾虚失运,痰浊内生,阻遏清窍而致眩晕头昏;颅脑伤害,痰疲阻闭,新血不生,经久不愈而致气血亏虚,脑神失养而致诸症丛生。 一、辨证论治 (一)痕阻脑络证 【证候】头痛状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甚或痴呆,心悸失眠,多梦易惊,舌质紫黯,或有疲斑、疲点,舌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痕,开窍醒神。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丹参3摊,当归尾12g,川芍lOg,赤芍12g,红花lOg,钩藤(r下)12g,桃仁lOg,川牛膝15g,察香0. OS g,老葱lOg,夜交藤12g,制大黄logo (二)痰浊阻窍证 【证候】头痛昏重,恶心、呕吐,胸闷痰多,失眠多梦,表情淡漠,口腻食少,舌质淡,舌苔腻,脉滑。 【治法】涤痰开窍,佐以活血。 【方药】涤痰汤加减:法半夏lOg,青檬石20g,僵蚕lOg,石营蒲12g,竹茹lOg,丹参30g,白芷lOg,胆南星12g,川芍lOg,赤芍12g,积实lOg,细辛3g,陈皮logo (三)肝阳上亢证 【证候】头目胀痛,目赤眩晕,头重脚轻,行走飘浮,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心烦失眠,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息风开窍。 【方药】天麻钩藤饮合龙胆泻肝汤加减:天麻1摊,石决明(先煎..) 30g,龙胆lOg,钩藤(后下)12g,生地黄15g,桅子lOg,川牛膝12g,泽泻10g,芜蔚子12g,僵蚕lOg,夜交藤12g,黄答lOg,生牡砺(先煎)12go (四)心脾两虚证 【证候】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神疲倦怠,少气懒言,食少便塘,唇甲不泽,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补血养神。 [方药]人参归脾汤加减:黄茂15g,当归12g,丹参24g,党参12g,白术10g,获神15g,酸枣仁12},桂圆肉lOg,砂仁(后下)Sg,合欢皮12g,菊花lOg,炙甘草Sgo 三、成药选择 可辨证选用以下中成药: 1.脑血康胶囊;1次1粒,1日3次。 2.脉络通颗粒;1次6g,1日3次。 3.脑安颗粒:1次1. 2g,1日2次。 4.脑脉泰胶囊;1次2粒,1日3次。 5.脑得生胶囊;1次4粒,1日3次。 6.脑震宁颗粒:1次20一30g,1日2次。 7.益脑宁片:1次4一5片,1日3次。

心脏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心脏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1954年,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作为首个心脏标志物被应用于临床。半个世纪以来,医学工作者陆续发现许多心脏生物标志物,其中部分心脏标志物已以临床实践中逐步得到应用,心脏标志物为临床提供了方便、非创伤性的诊断检验依据。 目前临床应用的心脏标志物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主要反映心肌组织损伤的标志物;第二类上是了解心脏功能的标志物;第三是作为心血管炎症疾病的标志物。 一、反映心肌组织损伤的标志物 临床实践中已陆续发现多种反遇心肌组织损伤的标志物,包括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的标志,包括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的标志物如缺血修饰白蛋白;髓过氧化物酶;CD40配体等;心肌缺血坏死早期暨发病6h内的标志物,如肌红蛋白;脂 肪酸结合蛋白;糖原磷酸化酶BB同工酶等;心肌组织损伤坏死的确定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等。而AST、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和β-羟丁酸脱氢酶等因灵敏度和特异性都相对较差,在心肌损伤的诊断检测中已不再应用或逐步停用。 近10年的临床初中证明,心肌肌钙蛋白(cTn)是目前临床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已成为心肌组织损伤(如心肌梗死)最重要的诊断论据。在不能使用cTn

的情况时,也可以使用CK-MB质量(CK-MB mass)检测。 cnT检测在急性冠状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用途主要有:协助或确定诊断;危险性分类;估计病理情;治疗指导.在考虑心肌梗死(MI)诊断时,心脏标志物检测结果的评价应结合临床表现(病史、体格检查)和心电图(ECG)检查的结果。cTn或CK-MB mass的检测值高于参考范围上限值的ACS 病人存在心肌损伤,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或ECG检测结果,可以考虑诊断为MI。属高危险性,这些病人应尽快得到有效治疗,以减少危险性。 cTn的临床应用正在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约90%的实验室已开展cTn的检测,3年中增加了2倍,CAP 的2002年心肌标志物室间质评中,开展cTn检测的实验室数超过了3500,比1999年增加了123%,我国的许多医院检验部门也开展了cTn检测。 临床现今应用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 I)或心肌肌钙蛋白T(cTn T)的检测方法对心肌特异性都已达到100%。由此外周血中出现任何一种可检测到的cTn必然是心肌细胞受损伤的结果。 cTn可以用高度敏感的免疫化学发光法作定量检测,也可用固定相免疫析法作快速定量检测,但固相免疫层析法的检测灵敏度相对稍差,检测范围相对较窄。 检测cTn I或cTn T在了解心肌损伤的临床价值相同,

颅脑损伤患者后遗症有哪些

颅脑损伤患者后遗症有哪些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外伤,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损伤复合存在。其分类根据颅脑解剖部位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与脑损伤,三者可合并存在。头皮损伤包括头皮血肿、头皮裂伤、头皮撕脱伤。颅骨骨折包括颅盖骨线状骨折、颅底骨折、凹陷性骨折。脑损伤包括脑震荡、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按损伤发生的时间和类型又可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按颅腔内容物是否与外界交通分为闭合性颅脑损伤和开放性颅脑损伤。根据伤情程度又可分为轻、中、重、特重四型。 灵通键发现,颅脑损伤患者常常会有一些后遗症,因为颅脑损伤会有很多危害,如: 颅脑损伤后综合征:由于脑精密易受损而且再生能力差,所以发生颅脑损伤,病人出现颅脑损伤综合症的概率很高。表现头痛、头重、头昏、恶心、易疲乏、注意不易集中、记忆减退、情绪不稳、睡眠障碍等,通常称脑震荡后综合症。 神经症状:有疑病、焦虑、癔症等表现,如痉挛发生、聋哑症、偏瘫、截瘫等。 痴呆:部分严惩脑外伤昏迷时间较久的患者,可后遗痴呆状态,表现近记忆、理解和判断明显减退,思维迟钝。并常伴有人格改变,表现主动性缺乏、情感迟钝或易激惹、愉悦感、羞耻感丧失等。 外伤性癫痫:颅脑损伤后,可能间隔很长一段时间才出现癫痫发作。 人格障碍:多发生于严重颅脑外伤,特别是额叶损伤时,常与痴呆并存。变得情绪不稳、易激惹、自我控制能力减退,性格乖戾、粗暴、固执、自私和丧失进取心。还可能有精神分裂症样状态,以幻觉妄想为主症、被迫害内容居多。 灵通键牌γ-氨基丁酸猪脑蛋白酶解液,是一种特殊脑营养产品,包含脑小肽、脑脂质物、脑多烯酸等多种必需脑结构性营养物质,对于修复脑神经,补充脑营养有非常好的效果。颅脑损伤患者可以找灵通键。

心脏疾病病人的护理-试卷2

心脏疾病病人的护理-试卷2 (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食管癌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分数:2.00) A.吻合口瘘√ B.切口感染 C.吻合口出血 D.乳糜胸 E.肺部感染 解析: 2.结肠代食管术后患者,病人常闻到粪便气味,此情况一般多久后逐渐缓解 (分数:2.00) A.3个月 B.2个月 C.6个月√ D.12个月 E.1个月 解析: 3.食管癌根治术后,恢复饮食后,食后多长时间不宜平卧 (分数:2.00) A.15min B.30min C.90min D.120min √ E.150min 解析:解析: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可发生胃液反流入食管,病人有反酸、呕吐的症状,平卧时加重,饭后2小时勿平卧。 4.食管癌病人术前最重要的护理诊断是 (分数:2.00) A.知识缺乏 B.低效性呼吸型态 C.有外伤的危险 D.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E.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解析: 5.食管癌术后胃肠减压的护理措施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分数:2.00) A.严密观察引流量、性状、气味 B.观察生命体征 C.妥善固定胃肠减压管,一旦脱落重新插入√ D.观察肠蠕动的情况 E.防止胃管堵塞 解析:解析:胃管脱出后应严密观察病情,不再盲目插入,以免戳穿吻合口,造成吻合口瘘。 6.下列哪部位的血液不会流入右心房 (分数:2.00) A.上腔静脉

B.下腔静脉 C.心大静脉 D.肺静脉√ E.房间隔缺损时左房的血液 解析: 7.对于心包的描述不对的是 (分数:2.00) A.心包覆盖着心脏,分为壁层和脏层 B.心包内有20ml左右的浆液,起润滑作用 C.壁层心包紧贴心脏表面√ D.心包前面是胸骨、后面是胸椎、下连膈肌 E.心包积液时中心静脉压会升高 解析: 8.下列哪项不是心导管检查术的目的 (分数:2.00) A.发现心内畸形 B.测量心血管各部位的压力 C.测量各部位的血氧饱和度,以明确异常分流 D.明确心功能,计算射血分数√ E.以上均不是 解析: 9.右心导管检查术后卧床时间为 (分数:2.00) A.4~6h B.6~12h √ C.12~18h D.12~24h E.24~48h 解析: 10.准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为防止术中出血不止,术前应多久开始停止口服抗凝药物 (分数:2.00) A.1d B.2~3d C.3~5d √ D.7~9d E.10~14d 解析:解析:口服抗凝药物大多为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术前3~5天停药即可。 11.下列哪种药物能有效防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吻合口血栓形成 (分数:2.00) A.阿司匹林肠溶片√ B.硝苯地平缓释片 C.卡托普利片 D.酒石酸美托洛尔片 E.硫氮唑酮片 解析:解析:阿司匹林肠溶片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临床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12.体外循环的目的是 (分数:2.00)

脑震荡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发病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一)

脑震荡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发病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一) 【摘要】因交通事故所致的脑震荡常见,其症状特征及发生率没有确切依据,导致其临床诊断和治疗缺乏可靠性。现就脑震荡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发病机制及病理、客观指标、影响因素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脑震荡后综合征;发生率;发病机制;客观指标;影响因素 交通事故所致的脑震荡后综合征(Postconcussionalsyndrome,PCS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在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实践中,由于当事人常以持久的PCS导致精神残疾为由,要求对方赔偿,增加调解难度。当事人主要表现为持久的躯体、认知和行为症状(头痛、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眩晕、焦虑、失眠、抑郁、易激惹、疲乏及对声、光敏感〔1〕。然而,因为认识上的分歧以及PCS缺乏稳定的检查指标、当事人的个体价值取向、获益心理、个体生活史、伤前人格及性别、年龄、文化背景、防御机制、社会支持和诚实性等影响,致其症状特点、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难以确定,妨碍了对PCS的客观评定,给司法鉴定带来了较大困难。为此,本文对相关问题的近期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PCS发生率 应用不同的诊断标准及调查方法,PCS发生率相差较大。有人对178例外伤性脑损伤和104例颅脑外伤试验得出结论,用DSM_IV和ICD_10做标准测试PCS发生率分别为11.0%和64.0%〔2〕。有人对1912个轻度脑外伤病人进行研究,最终1425人参与分析,平均年龄24岁,44%是女性。3个月后有53%的人患有PCS,平均里蒙得PCS问卷(RPQ得4分〔3〕。约35%的脑损伤患者出现PCS,所造成的影响可为慢性甚至持续〔4〕。WANG等〔4〕研究发现,健康大学生发生PCS的症状概率较高,而且和神经心理功能无关。其中症状发生率分别为易疲劳(76.9%,思维迟缓(60.3%,注意力不集中(58.7%,睡眠障碍(50.4%,情绪低落(46.3%。健康人群的PCS症状与脑外伤后的PCS症状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症状大致为1躯体症状①头痛:30%~90%的PCS患者有头痛,1年后仍存在(8%~32%。急性头痛,2个月内恢复,而慢性者可开始于伤后2周,持续时间长于2周。②头晕:发生率50.0%(75%的患者,1年患病率19.0%~25.0%。③知觉障碍:14%的患者出现视力模糊(由聚光困难引起。10%的患者对声光耐受性下降。5%的人第一对脑神经损伤导致嗅觉、味觉减退。听力丧失者达50.0%。2精神症状:人格改变、易激惹、焦虑、抑郁。大多数有这些症状的病人伤后3个月内CT 无明显改变。联合性焦虑障碍包括广泛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在创伤后脑外伤病人中发生率为11.0%~70.0%,焦虑症可见于左右半球损伤。情感淡漠,原发者见于10%闭合性脑外伤患者,继发者见于60%的患者。有1%~10%的重度脑外伤患者有精神分裂症样精神病。3认知缺损:最常见的认知缺损是言语和非言语记忆缺损。记忆缺损发生率为20.0%~79.0%。4%~25%的PCS患者伤后1年仍存在记忆缺损和分配性注意缺损。研究发现,50%的轻度头颅外伤患者出现PCS,且发现伤后3个月有62%的患者至少存在一项症状,40%达到PCS诊断标准,且RPQ得分与PCS严重性成正比。有人对67例(平均年龄33.2岁患者做了试验,平均创伤后遗忘时间7.8d,1年后73%的患者恢复工作,但仍有84%有不适主诉,最多的是头痛(32%,易激惹(34%,健忘和注意力不集中(42%,易疲劳(45%,根据Glasgow结局评分恢复良好82%,中等残废18%;用另外一个更详细的量表(DOS显示更多认知(40%异常和行为问题(48%异常妨碍恢复工作。 2PCS的发病机制及病理 脑震荡是由于大脑皮质、基底节、丘脑下部及脑干的轻微病损,使大脑皮层功能弱化,皮层下功能失调,而出现的各种临床神经精神症状〔5〕。其主要病理变化是轴索旋转和拉伸变形。轴索损伤的范围决定了意识丧失和外伤后遗忘的时间长短。由于神经元损伤会导致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_氨基丁酸,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谷氨酸、天冬氨酸的释放,这将导致更进一步神经元损害。还有一些改变导致弥漫性神经损伤如过度钙内流向损伤的神经元,细

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 概述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 SCA)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其最常见的心脏机制为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pulseles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其次为心室静止(ventricular asystole)及无脉电活动(pulseless electric activity, PEA);心脏骤停后即出现意识丧失,脉搏消失及呼吸停止,经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部分患者可获存活。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指未能预料的于突发心脏症状1小时内发生的心脏原因死亡。心脏骤停不治是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直接死因。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抢救生命最基本的医疗技术和方法,包括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电除颤纠正VF/VT,以及药物治疗等,目的是使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covery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和自主呼吸。 病理 病理生理机制 心脏骤停导致全身血流中断。然而不同器官对缺血损伤的敏感性不同,甚至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也有所差别。脑是人体中最易受缺血损害的重要器官,其中尤以分布在大脑皮层、海马和小脑的神经元细胞损伤最为明显;其次易受缺血损伤的器官是心脏;肾脏、胃肠道、骨骼肌较脑和心脏耐受缺血能力强。 正常体温情况下,心脏停搏5分钟后,脑细胞开始发生不可逆的缺血损害;心脏骤停10分钟内未行心肺复苏,神经功能极少能恢复到发病前的水平。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相关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按时间依次划分为骤停前期、骤停期、复苏期、复苏后期四个阶段。 (一)骤停前期 心脏骤停前,机体潜在的疾病及促发心脏骤停的因素能明显影响心肌细胞的代谢状态,也将影响到复苏后细胞的存活能力。如窒息引起心脏骤停,之前的低氧血症和低血压状态消耗了细胞能量储存,导致酸中毒,又可明显加剧复苏中缺血损伤的程度。相反,细胞也可能对慢性或间断性缺血产生“预处理”效应,从而可对较长时间的缺血有较好的耐受性。 (二)骤停期 心脏骤停引起血液循环中断,数秒钟内即导致组织缺氧和有氧代谢中断。这种情况下细胞代谢转为无氧代谢。无氧代谢所产生的三磷酸腺苷极少,难以维持细胞存活所必需的离子浓度梯度。能量消耗的速度因组织不同而不同,同时取决于其能量储备和代谢需求程度。心肌能量消耗与心脏骤停时的心律失常相关,与无脉电活动或心室停搏相比较,发生颤动的心肌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能量的耗竭导致细胞膜去极化,从而触发启动了一系列的代谢反应,包括细胞内钙超载、大量自由基产生、线粒体功能异常、基因异常表达、降解酶(磷脂酶、核酸内切酶、蛋白酶等)的激活和炎症反应等。 (三)复苏期 复苏阶段仍是全身缺血病理过程的延续,标准的胸外按压产生的心排出量仅为正常时的30%左右,并随着复苏开始时间的延迟和胸外按压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大量研究表明,标准心肺复苏所产生的灌注压远不能满足基础状态下心脏和脑的能量需求。最初数分钟,发生内源性儿茶酚胺和血管活性肽大量释放,增加了次要组织的血管收缩,使得血液优先供应脑和心脏。血液灌注的优先分配机制在心肺复苏期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心肺复苏的目的就是产生足够的心肌血液灌注使心脏重新恢复节律和有效的机械收缩功能,减少重要器官脑的缺血损伤。然而机体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持续存在着血管收缩状态,对血流动力学有着明显不良的影响。复苏成功后,血管收缩导致后负荷的明显增加,给已相当脆弱的心脏增加了

心脏病患者护理的注意事项

心脏病患者护理的注意事项 心脏与生命息息相关,所以说心脏病突发会威胁到性命的,在平时一定要重视心脏病的护理,保证自己的健康安全.下面请求医专家为 我们介绍心脏病的日常护理工作. 心脏病患者的日常护理措施 心脏病护理1、坚果有益.学会吃零食,在办公桌里放些核桃、白果、花生等坚果,它们是心脏的益友.调查表明,每天只吃1次坚果的人,比不吃者患心脏病的危险减少53%.这主要得益于坚果中所含的 不饱和脂肪酸.堆积于胸腹部的脂肪流动性强,容易进入血液影响心脏.脸腹部肥胖的苹果型身体者危险更大.持之以恒采取节食、限制 脂肪食品摄入以及多运动等减肥措施,不可半途而废,否则会增加罹 患心脏病的危险. 心脏病护理要注意的禁忌 心脏病护理2、经常吃鱼.吃鱼对保护心脏极为有益,这是因为鱼类中普遍含有一种特殊不饱和脂肪酸-22碳6-烯酸.新近发现,鱼肉 中还含有另一种叫w-3脂肪酸的不饱和脂肪成分,是心脏病的保护神.只要每天平均吃上30克-50克鱼,则可使人患心脏病的危险减少一半. 心脏病护理3、抽点时间晒太阳.合理、适当地晒太阳可保护心脏.阳光有益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可以有效地降低血中胆固醇的水平.据调查:凡是阳光照射率高的地区,罹患心脏病的比例都小.日光浴的最佳时机上午8点-10点,下午4点-6点. 心脏病护理4、及时治牙病.慢性牙病的细菌是心脏病的潜在隐患,因此,积极防治牙病,保护口腔卫生,也可收到保护心脏的功效. 心脏病护理5、预防感冒.感冒可招致心脏病等发生,中老年人尤然.专家解释:感冒等感染性疾病所激发的人体免疫反应如白细胞数

量的上升以及抗体等免疫活性物质的增加,在抵抗细菌或病毒的侵袭,也可沉积于血管壁,导致动脉硬化,诱发或加重心脏损害. 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护理措施 1、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2、经治疗好转后,可参加一般轻体力工作. 3、轻度心衰时,病人应适当休息,加强饮食调理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恢复后可照常工作. 4、心衰较重时,应长期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不超过2克,饮食应少量多餐,选用营养丰富及易消化食品. 心脏病护理要注意的禁忌 1、忌晨跑.清晨慢跑对心脏可造成压力,故应采取散步、练气功等方式. 2、忌饮酒.包括含有酒精的饮料,有引起心肌梗塞的危险. 3、忌急剧减肥.体重过快下降,致使大量蛋白质消耗与肌肉组织减少,造成心肌组织的衰退,诱发心力衰竭. 4、忌饱食.三餐进食过饱,胃壁扩张,会使肺内压力升高,导致心脏代谢增加,容易诱发致命性的心肌梗塞. 心脏病护理要注意的禁忌 5、忌菜籽油.菜籽油中含有40%的芥酸,心脏病人食后会使血管 壁增厚,心脏脂肪堆积,加重病情. 6、忌频繁起夜.心脏病人半夜起夜有危险. 7、忌拒绝脂肪.研究表明,如果心脏病人每周食用两次鱼、肉、脂肪,其死亡率比限制全部脂肪,只食纤维素较高食物的病人还低30%.故心脏病人在一日三餐中适当安排鱼、禽食品,有助于心脏康复. 先天性心脏病家庭的护理

脑损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与康复治疗(新)

脑损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与康复治疗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黄任秀 一1概述: 脑瘫是引起儿童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随着近年来对脑瘫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普遍认为早期干预对脑瘫的治疗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脑瘫早期诊断的代名词—中枢性协调障碍已不能涵盖脑损伤后可能发生的其他脑功能损伤的情况,故有作者提出“脑损伤综合征的过渡性诊断,这样不仅可不遗漏脑瘫的诊断,也不会扩大诊断,还可使其他类型的脑损伤得到早期治疗。 2定义: 1)脑损伤综合症: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已有临床异常,尚不能诊断为脑瘫或其他脑功能障碍者。 ?中枢性协调障碍 ?脑性瘫痪 ?精神发育迟滞 2)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中枢神经损伤后,使中枢神经协调作用障碍而出现姿势反射异常和肌张力改变的病症。 是德国沃伊特(V ojta)博士首先提出的,用于早期诊断脑损伤性疾病的概念。实际上是对具有高危因素和姿势反射性异常的脑瘫危险儿或脑损伤儿的早期诊断。目前诊断的主要依据V ojta7种姿势反射。具体为:(1)拉起反射;(2)俯卧位悬垂反射;(3)腋窝悬垂反应;(4)侧位悬垂反应;(5)Collis水平反射;(6)倒位悬垂反应;(7)Collis垂直反射。 ?V ojta姿势反射异常是中枢性协调障碍的客观指标。 ?中枢性协调障碍诊断标准为: (1)极轻度中枢性协调障碍:1~3种反射异常; (2)轻度中枢性协调障碍:4~5种反射异常; (3)中度中枢性协调障碍:6~7种反射异常; (4)重度中枢性协调障碍:7种反射均异常,并有肌张力异常。 ?中-重度的ZKS发展成脑瘫的比例分别为80%和100%。 3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 (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在2006年8月长沙第二届全国儿童康复、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讨论通过,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年5月第29卷第5期309页发表的“标准与指南”) 1)定义: 脑性瘫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①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而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 ②脑部病变是非进行性的,除外一过性和进行性病变以及暂时性发育落后; ③脑损伤和发育缺陷的时期是未成熟脑阶段即脑发育早期; ④症状出现在生后早期(指一岁以内),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持续存在但可

中医治疗脑外伤后遗症

中医治疗脑外伤后遗症 脑外伤后遗症又叫脑外伤后综合征(post-traumatic brain syndrome),是指脑外伤病人在恢复期以后,长期存在的一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或精神性症状。包括头痛、神经过敏、易怒、注意力集中障碍、记忆力障碍、头晕、失眠、疲劳等症状。 1临床表现 脑外伤 人可能无法回忆或说出某物体的名称(命名性失语),有的命名性失语患者不记得物体正确的名称,而有的人知道这个词却无法表达出来。构音障碍是指不能清晰和准确地发音。 2. 脑外伤失认:失认是一种少见症状,能看见或感知某物体但不能把它与该物体的作用和功能联系起来。失认患者不能辨认熟悉的面孔或一些普通的物体如勺子或铅笔,尽管他能看见也能描述这些物体。 3.脑外伤后癫痫:外伤后癫痫是指脑外伤以后发生的癫痫。癫痫发作是由于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引起, 10 %的严重脑非贯通伤和 40 %脑贯通伤患者发生癫痫,可以在脑外伤后数年才出现。发作类型与异常放电起源的部位有 关。 2辩证论治 中医认为脑外伤后遗症为脑络损伤,临床辨证者先应抓住一个“瘀”字。 2.1瘀阻脑络者头痛有定处,痛如锥刺,痛无休止,头昏头胀,时轻时重,重者昏迷目闭,不省人事;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点,脉涩不利。治以活血祛瘀,方用“通脑瘀汤”化裁。苏木15克,刘寄奴10克,菖蒲10克,郗莶草15克,鸡血藤30克,泽兰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 2.2痰浊蒙窍者神志呆滞,失语,癫痫,呕不欲食;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治拟化痰开窍,温化寒痰用二陈汤;清化热痰用贝母、竹茹、竹沥、白矾;重镇祛瘀用礞石、铁落、朱砂、磁石;化痰开窍用石菖蒲、远志、白矾;熄风化痰用天麻、胆南星、天竺黄、羚羊角等。 2.3髓海空虚者头痛且晕,健忘,目光呆滞,反应迟钝,久则骨骼痿弱,偏废失用。治以填精荣脑,方用大补元煎加减。其中紫河车10克,龙眼肉15克,桑椹30克,熟地黄18克,太子参 15克,丹参15克,赤白芍各9克,郁金12克,菖蒲9克,远志9克,茯苓9克,生蒲黄12克。 2.4气血亏虚者头晕肢麻,重者痿废不用,面色无华,失眠多梦,食少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治以补气养血,安神定志,方用归脾汤加减,其中党参15克,白术15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茯神15克,远志15克,龙眼肉10克,阿胶(烊化)12克,莲子15克,杏仁15克,炙甘草 6克。

32系统精讲-循环系统-第六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

1.应用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正确的护理是 A.药物用温开水送服 B.药物置口中,立即咽下 C.舌下含化,药物被唾液溶解使吸收减少 D.含药时宜坐位或卧位以防低血压 E.观察头晕、血压偏高表现 【答案】:D 【解析】:考察心绞痛的用药护理。应用硝酸甘油时,嘱咐病人舌下含服,或嚼碎后含服,应在舌下保留一些唾液,以利药物迅速溶解而吸收。含药后应平卧,以防低血压的发生。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后常有头胀、面红、头晕、心悸等血管扩张的表现,一般持续用药数天后可自行好转。 2.患者,女性,53岁,患高血压病8年,近半个月来间断发生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持续3~5分钟,休息后可缓解。经入院检查确诊为心绞痛,责任护士讲解硝酸甘油的用药知识,以下不妥的是 A.首次应卧位或坐位服药,以防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B.该药应舌下含服,不可吞服或嚼服 C.该药可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 D.常见不良反应有头面部皮肤潮红、搏动性头痛等 E.出现不良反应需立即停药 【答案】:E 【解析】:考察心绞痛的用药护理。应用硝酸甘油时,嘱咐病人舌下含服,或嚼碎后含服,应在舌下保留一些唾液,以利药物迅速溶解而吸收。含药后应平卧,以防低血压的发生。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后常有头胀、面红、头晕、心悸等血管扩张的表现,一般持续用药数天后可自行好转。 3.女性,48岁,高血压病史12年,一直间断服降压药维持,血压时高时低,多在21.3/13.3kPa(160/100mmHg),4小时前心前区持续疼痛,出冷汗急诊来院,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进行观察,l小时后出现呼吸困难,两肺布满湿啰音,心率112次/分,律齐。首先考虑病人的病情变化是 A.急性左心衰竭 B.再次心肌梗死 C.肺部感染

心脏标志物

目前临床应用的心脏标志物大致可分为三类: 心脏组织损伤的标志物;心脏功能的标志物;心血管炎症疾病的标志物 一、心脏组织损伤的标志物及应用 (一)标志物 1、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的标志物,如缺血修饰白蛋白、髓过氧化物酶、CD40配体等; 2、心肌缺血坏死早期暨发病6h内的标志物,如肌红蛋白、脂肪酸结合蛋白、糖原磷酸化酶BB同工酶等; 3、心肌组织损伤坏死的确定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等。 4、AST、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和β-羟丁酸脱氢酶等因灵敏度和特异性都相对较差,在心肌损伤的诊断检测中已逐步停用。 (二)应用: 1、心肌肌钙蛋白(cTn)是目前临床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已成为心肌组织损伤(如心肌梗死)最重要的诊断依据。在不能使用cTn的情况时,也可以使用CK -MB质量(CK-MB mass)检测。 2、cTn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用途主要有:协助或确定诊断;危险性分类;估计病情;治疗指导。 3、在考虑AMI诊断时,心肌标志物检测结果的评价应结合临床表现(病史、体格检查)和心电图(ECG)检查的结果。cTn或CK-MB mass的检测值高于参考范围上限值的ACS 病人存在心肌损伤,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或ECG检测结果,可以考虑诊断为MI,属高危险性。 4、临床较常用的主要是BNP和NT-proBNP的检测分析。 一般认为,NT-proBNP半衰期相对较长,浓度相对较稳定,含量相对较高(比BNP约高16~20倍),检测相对较容易,是较理想的预测标志物;BNP半衰期相对较短,在了解病人即刻情况时较有价值。 免疫分析方法的不同使检测特异性有所不同,应努力避免如同cTn一样的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检测结果不一致性问题。 二、心脏功能的标志物及应用 (一)标志物 1、A型心钠肽( ANP);B型心钠肽(BNP);CNP 两者分别主要由心房和心室分泌。刺激ANP和BNP释放的主要因素是心肌张力的增加。ANP的分泌释放调节主要在心房储存水平,新合成的很少;BNP的合成、分泌释放调节主要在基因表达水平。 2、ANP和BNP分别与相应的无生物活性的氨基端部分(NT-proANP或 NT-proBNP)以等摩尔同时分泌人血循环。ANP或BNP在外周血中的生物半衰期分别比相应的NT-proANP 或NT-proBNP短,在外周血中的浓度也分别比相应的NT-proANP或NT-proBNP低。(二)应用 心脏利钠肽的主要临床用途: (1)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如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心源性还是肺源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诊断;高血压心肌肥厚的诊断等。 (2)评价心脏功能:ANP、NT-proANP或BNP、NT-proBNP浓度与心衰程度相关,是判定心衰及其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 (3)心血管疾病预后估计和危险性分类:如心衰的预后评价,预测再次患病率和死亡率;急性心肌损伤后的预后评价,预测再次率和死亡率、估计心肌缺血的损伤范围、ACS危险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移植相关护理: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简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后少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1996年Hinchey最先提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这一临床影像综合征。随着对疾病的进一步认识,发现其还可累及顶枕叶白质以外的其他区域和大脑皮质.于是Casey 等[2]提出了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这一概念。 概念: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是一种与多种致病因素相关的临床影像学综合征,以头痛、癫痫发作、精神症状、视觉障碍、意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以顶枕叶可逆性脑白质病变为主。该病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可以消失。 病因: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病因复杂,与多种基础疾病有关 ,常见原因有高血压脑病、肾脏疾病、肾功能不全、子痫前期或子痫,恶性肿瘤化疗,免疫抑制剂及细胞毒性药物应用的毒性副反应,少数患者产后情绪波动也可引起本病。常见的可引起PRES的免疫抑制剂及细胞毒性药物包括:甲氨喋呤、环孢素、他克莫司、阿糖胞苷、L—ASP、环磷酰胺、糖皮质激素、顺铂等。而甲氨蝶呤及环孢素是导致PRES的重要诱因。 发病机制:PRES 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广泛认为有“高灌注学说”、“脑血管痉挛学说”以及“血管内皮损伤学说”。高灌注学说:血压升高,超过脑血流的正常自动调节能力,脑血流灌注过度,血管扩张,液体透过血脑屏障外渗至脑实质内产生血管源性水肿。脑血管痉挛学说:各种原因使脑血管调解机制过度反应,脑血管痉挛,脑组织缺血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内液渗透到细胞外间隙导致脑水肿。血管内皮损伤学说:各种高危因素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脑屏障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一些水分子和大分子进入脑织间隙造成血管源性水肿。不论是那种学说PRES 的主要机制是短暂急剧的血压升高使脑血管调节机能紊乱、崩溃,使血管扩张、痉挛及内皮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改变过程,最终导致的是以血管源性脑水肿为病理基础的一种可逆性脑疾病。 临床表现:PRES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头痛、抽搐、意识障碍和视力障碍。局灶性和全身性癫痫发作都非常常见,见于2/3的患者。视觉症状是枕叶的功能性损伤

30系统精讲-循环系统-第四节 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

1.小儿,6个月。健康查体时在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Ⅱ~Ⅲ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诊为房间隔缺损。行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 A.左房明显增大 B.主动脉弓抬高 C.左室增大 D.肺门舞蹈征 E.心脏外形无改变 【答案】:D 【解析】:考察房间隔缺损辅助检查。X线检查示心脏外形呈现轻、中度扩大,以右心房、右心室增大为主,肺动脉段突出,肺野充血,主动脉心影缩小。可见肺门“舞蹈”征。 2.某新生儿,出生后医生告知家属该小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该疾病合适的手术年龄为 A.1~2岁 B.3~5岁 C.5~9岁 D.9~12岁 E.12岁以后 【答案】:C 【解析】:考察法洛四联症外科治疗。绝大多数患儿可施行根治术。轻症患儿,手术年龄以5~9岁为宜。根治有困难可做姑息手术即体肺分流术。 3.患儿女,1岁。消瘦,哭闹时青紫,平静后青紫消失,查体: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并固定分裂。则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 A.室间隔缺损 B.房间隔缺损 C.动脉导管未闭 D.法洛四联症 E.主动脉狭窄

【答案】:B 【解析】:考察房间隔缺损临床表现。缺损小者可无症状。缺损大者,由于体循环血量减少而表现为气促、乏力、喂养困难,当哭闹、患肺炎或心力衰竭时,出现暂时性青紫。查体可见生长发育落后,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弥散,心浊音界扩大,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见Ⅱ~Ⅲ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或亢进,并呈固定分裂。该患儿符合房间隔缺损临床表现。 4.2~3岁小儿的正常心率为每分钟 A.120~140次 B. 110~130次 C. 100~120次 D.80~100次 E. 70~90次 【答案】:C 【解析】:考察小儿心率。新生儿时期,心率120~140次/分,1岁以内110~130次/分,2~3岁100~120次/分,4~7岁80~100次/分,8~14岁70~90次/分。 5.小儿,5岁。患有法洛四联症。其母带其健康体检时顺便咨询,该小儿行走过程中常有下蹲动作是否为病态,护士解释法洛四联症患儿喜蹲踞主要是由于蹲踞 A.缓解漏斗部肌肉痉挛 B.减少心脑等重要脏器的氧耗 C.使劳累及气促缓解 D.增大体循环阻力,减少右向左分流及回心血量 E.增加静脉回心血量 【答案】:D 【解析】:考察法洛四联症临床表现。法洛四联症患儿活动后,常主动蹲踞片刻,由于蹲踞时下肢屈曲,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减轻心脏负荷,同时,下肢动脉受压,循环阻力增大,使右向左分流减少,使缺氧症状暂时得到缓解。 6.小儿,1岁。患有法洛四联症,由母亲在家照顾。社区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中指出,对法洛四联症等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护理中,为防止其发生脑血栓等并发症,应特别注意 A.避免过劳 B.低盐饮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