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沭断裂带跨断层形变异常及其解释
宿迁地震台跨断层短水准异常分析

宿迁地震台跨断层短水准异常分析张荣杉;冯武;彭澎【摘要】宿迁地震台跨断层短水准2017年初出现破年变现象,本文中通过对短水准观测场地环境、观测场地标志的稳定性、仪器工作状态、气象因素、水文因素、人为影响、异常变化特点及机理等因素分析,判断宿迁台短水准OA测线压性异常非干扰所致,是断层形变的一种体现,并据此为后续处理提供意见.【期刊名称】《内陆地震》【年(卷),期】2018(032)003【总页数】8页(P244-251)【关键词】宿迁地震台;短水准;异常分析【作者】张荣杉;冯武;彭澎【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地震台,江苏宿迁223800;江苏省宿迁地震台,江苏宿迁223800;江苏省宿迁地震台,江苏宿迁223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跨断层形变观测是研究地震前兆的一种重要手段,主要是通过观测断层两盘的相对位移,从而发现活断层应力变化状态,并从中提取地震前兆信息[1]。
宿迁台短水准场地位于郯庐断裂带上,对断层活动监测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2017年年初宿迁台短水准OA段(EW向)持续高值波动,打破了原有的年初低值的年变形态,截至本文完稿时,破年变的形态一直持续。
通过勘察观测场地环境、观测系统、水文气象信息,排除人为因素,对短水准观测资料异常变化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对该异常性质做出判断,并据此提出处理意见。
1 台站背景资料1.1 台站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宿迁地震台为江苏省省属地震台,位于宿迁市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地处郯庐断裂带F1(昌邑—大店断裂)和F2(白芬子—浮来山断裂)断裂之间,地质结构为白垩纪王氏组底部的紫红色砾岩,第四纪覆盖层仅为0~1 m。
台址向西在F1和F2之中依次排序F7、F6、F5(安丘—莒县断裂)断裂,在F2断裂往西排序F3(沂水—汤头断裂)、F4(鄌郚—葛沟断裂)断裂[2](图1,F6,F7断裂太小未标注)。
观测场地西侧为骆马湖水库,距离观测场地A点约3 km。
观测场地附近无河流通过,无地下水开采,场地地形平坦,高差起伏不大,土层覆盖浅,为0.5~1.5 m左右,基岩出露较好。
新元古代沂沭海峡地震引发的软沉积物变形及其微量元素信息

新元古代沂沭海峡地震引发的软沉积物变形及其微量元素信息张邦花;田洪水;A.J. Tom van Loon【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年(卷),期】2017(019)001【摘要】新元古代沂沭海峡位于郯庐断裂带昌邑—大店断层西侧宽60~90,km、长300,km 的区域内,其分布范围基本与郯庐断裂带中段一致。
新元古代,该海峡盆地先后沉积了青白口系、南华系及震旦系的滨—浅海相陆源碎屑、泥质及碳酸盐沉积物,其岩石地层称之为土门群。
本次研究从该海峡盆地土门群佟家庄组(由石英砂岩、泥灰岩和页岩组成,属南华系)、浮来山组(由细—粉砂岩夹页岩组成,属震旦系)及石旺庄组(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下部夹页岩,属震旦系)中鉴别出了一系列地震触动软沉积物形成的变形构造,包括液化砂墙和砂脉、负载构造、火焰构造、球枕构造、软布丁构造、底辟构造、滑塌褶曲和同沉积断层等。
它们是地震事件的记录———震积岩。
新元古代中晚期(约800—600,Ma)沂沭海峡盆地拉张裂陷是它们形成的动力机制。
根据石旺庄组中的微亮晶方解石脉与地震成因的变形构造(如负载、火焰、软布丁及同沉积断层等)共(伴)生的事实,并结合模拟地震试验结果分析,认为微亮晶方解石脉很可能是地震引发的饱和灰泥(方解石微粒)液化脉。
微量化学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震积岩中的w(La)/w(Sc)和w(La)/w(Th)值高于上地壳平均值和正常沉积层,而w(Th)/w(Sc)值则较低,深源微量元素 Ni 和 Cr 的含量也高于上地壳平均值及正常沉积层。
这些微量元素特征是当时的盆地基底不稳定、快速沉积且伴有深部物质元素混入的反映,强地震很可能是快速沉积和促进深源物质混入的主要动力。
土门群中发育的一系列地震引起的软沉积物变形(震积岩),再次证明了古郯庐断裂带的存在,由它们记录的地震事件也是晋宁运动乃至 Rodinia 超大陆的裂解的响应。
%The Yishu Strait is a region of 60 ~90,km wide and 300,km long that is located at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Changyi-Dadian Faul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which extent is essentially as same as that of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During the Neoproterozoic,littoral neritic sediments composed of terrigenous clastics,clays and carbonates were deposited in the basin.These sediments be-long stratigraphically to the Tumen Group from the Qingbaikou to Sinian.A variety of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SSDS )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Tumen Group, including dikes or veins of liquefied sand, load cast structures, flame structures, ball-and-pillow structures, soft boudinages, diapirs, slumps and synsedimentary faults.They occur in the Nanhua Tongjiazhuang Formation (which consists of quartz sandstones,marls and shales),the Sinian Fulaishan Formation (which consists of fine sandstones and silty sandstones interbedded with shales) and the Shiwangzhuang Formation (with mainly carbonate rocks,interbedded in the lower part with sandy shales) of the Tumen Group.They are records of seismic events,i.e.seismites,which were related to tectonic tension and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Paleo-Tanlu Fault Zone.Strong earthquakes caused by the rifting of the strait basin was the dynamic trigger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SSDS during the mid-late stage of the Neoproterozoic (approx.800 -600,Ma).Because of the joint occurrence of microspar calcite veins (molar tooth structures) and seis-mogenic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such as load casts, flames, boudinage features and synsedimentayfaults),incombination with the results of earthquake-simulation experiments,it must be deduced that the micro-spar calcite veins represent most probably veins of fluidized saturated lime-mud (a water-saturated sediment consisting of fine calcite particles) in the Shiwangzhuang Formation.The results of trace-element analyses show that w(La)/w(Sc)and the w(La)/w(Th)ratios in the seismites are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ratios in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and in normal sedimentary layers,whereas the w(Th)/w(Sc)ratio is lower.The Ni and Cr content in seismites is also higher than in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and in normal sedimentarylayers.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ce-elements reflect the instability of the basin basement,rapid deposition,and the mixing with elements from deep sources.A series of seismite with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in the Tumen Group once more prove the existence and activity of the paleo-Tanlu Fault Zone.The seismic events recorded by these seismites might also be consid-ered as a response to the Tsinning tectonics and even to the breakup of the Rodinia supercontinent.【总页数】18页(P99-116)【作者】张邦花;田洪水;A.J. Tom van Loon【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山东济南 250101;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山东济南 250101;山东建筑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山东济南250101;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山东济南 250101;Geological Institute,Adam Mickiewicz University,Maków Polnych 16,61 -606 Poznan,Poland【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相关文献】1.沂沭带北段近期地震活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预测 [J], 华爱军;赵兴兰2.书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地震与古地震记录 [J], 万天丰3.地震和非地震引发的软沉积物变形 [J], 杜远生;余文超4.沂沭带地震活动性异常与邻区中强地震的关系 [J], 孟庆武5.地震成因软沉积物变形记录的地震强度研究进展 [J], 钟宁;蒋汉朝;李海兵;苏德辰;徐红艳;梁莲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沂沭断裂带及附近地区分段平均波速比研究

龙源期刊网
沂沭断裂带及附近地区分段平均波速比研究作者:李霞周彦文赵瑞刘瑞峰钟普浴王峰
来源:《地震研究》2013年第02期
0 引言
波速比是P和S波速度的比值,由于比值消除了介质密度和杨氏模量的共性因素影响,所以仅反映泊松比的改变。
泊松比的物理意义是介质横向缩短与纵向长度伸长之比,因此波速比所反映的是介质的弹性形变特征。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波速比在较大地震前后会出现异常变化,并且异常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和空间范围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波速比的研究,冯德益(1981)总结了波速比异常时间、幅度、形态与强震的关系;陆远忠和陈章立(1985)、梅世蓉等(1993)参考波速比异常预报地震;嘉世旭和刘昌铨(1996)、傅征祥和程燕(1988)讨论了不同震源区波速比与中强震的关系。
利用孔壁竖向裂缝方位数据分析沂沭断裂带的地应力场特征

地震地质Vol. 42, No. 6Dec., 2020第42卷第6期2020年12月SEISMOLOGY AND GEOLOGY doi : 10.3969/j.issn.0253-4467.2020.06.004利用孔壁竖向裂缝方位数据分析沂沐断裂带的地应力场特征王璞王成虎* 王洪陈念周昊魏学勇[收稿日期〕2220-01-09收稿,2020-09-30改回〔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4488)资助。
*通讯作者:王成虎,男,178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地应力测量与地质力学研究,E-mail :huchenhwacg@163. com(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3)摘要 区域地应力场状态的特征参数对于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深部能源和资源开采以及深部 基础设施建设都至关重要。
主应力方向是地应力场的重要特征指标之一。
在众多基于钻孔的地应力 测量与估算方法中,利用钻孔孔壁诱发裂缝(DISF )确定区域应力场最大水平应力方向是最直接的方 法之一。
利用跨沂沭断裂带布置的3个深度约400m 的钻孔,于2012-2214年开展了为期3a 的高精 度超声波钻孔电视重复扫描录井及水压致裂应力测量工作,以期准确确定区域的地应力场特征。
通 过录井图像精确识别出竖向裂缝共4/组,其中包括钻孔诱发裂缝99组、水压致裂裂缝43组、后期 生长裂缝37组。
经循环统计方法确定的沂沭断裂带区域应力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为 92. 28°,并在优势方向附近首次发现竖向裂缝自然生长现象,进一步验证了利用超声波钻孔电视确 定应力方向的准确性。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地应力场超声波钻孔电视钻孔诱发裂缝主应力方向中图分类号:P314.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33-4967( 2022) 06- 1416- 190引言目前确定应力场的方法已有多种,主要包括基于钻孔的方法(实测)和基于震源机制解(反 演)2类。
鲁西隆起、沂沭断裂带及胶南隆起区域地壳厚度、泊松比分析

鲁西隆起、沂沭断裂带及胶南隆起区域地壳厚度、泊松比分析作者:申金超张斌苏道磊刘晨来源:《地震研究》2016年第02期摘要: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方法得到鲁西隆起、沂沭断裂带及胶南隆起区域30个宽频带地震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泊松比值。
结果显示:该区域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呈现不均一、变化大的特征,其中泰山地区、沂沭断裂带郯城一莒县段及RZH台下方地壳厚度值小、泊松比值高。
经分析认为,鲁西隆起地壳厚度薄、泊松比值高的区域与底部地幔物质上涌及热侵蚀作用相关;沂沭断裂带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具有明显分段的特征,体现在断裂带郯城-莒县段地壳厚度薄、泊松比高:莒县-安丘段与断裂两侧的地壳厚度、泊松比值相近,说明其壳幔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郯城一莒县段:胶南隆起地区仅RZH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值低、泊松比值高,结合该区域重力异常梯度带特征,推测大型的北北东向断裂带可能是造成RZH台站下方低地壳厚度值和高泊松比值的原因。
关键词:远震接收函数;地壳厚度;泊松比;鲁西隆起、沂沭断裂带及胶南隆起区中图分类号:P3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6)02-0246-090 引言鲁西隆起、沂沭断裂带及胶南隆起区域位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拼合地带,构造环境复杂,以沂沭断裂带为界,鲁西隆起和胶南隆起分别位于断裂带西侧和东侧,其中鲁西隆起为华北板块内部伸展作用的结果,沂沭断裂带为大型走滑剪切构造带,胶南隆起属于碰撞造山的产物,多种类型的构造作用导致该区域地壳变形强烈。
目前鲁西隆起伸展构造的成因模式还存在多种观点:(1)受郯庐断裂剪切和后期南北向拉张作用,形成的以掀斜断块为特征的伸展构造(李万程,1998);(2)受地幔作用影响而形成的伸展隆起构造(牛树银等,2004;燕守勋,1994);(3)类变质核杂岩模式(王桂梁等,1992;张自恒,1995)等。
无论哪种观点,均需要从整个地壳尺度来判断。
沂沭断裂带为大型走滑断裂,其深度已切割至地幔,底部地幔活动必然会对断裂构造产生影响,地壳深部构造特征便成为分析沂沭断裂带壳幔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要素,前人对沂沭断裂带的地壳结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方法多样(张碧秀,汤永安,1988;魏梦华等,1980;刘昌铨等,1983),但缺乏关于沿断裂带方向的地壳结构差异和地幔活动影响范围的表述;胶南隆起的深部构造特征,目前还未引起足够关注,相关研究也较少。
中条山北麓断裂跨断层水准数据异常特征分析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OBSERV ATION AND RESEARCH第41卷 第1期2020年 2月Vol.41 No. 1Feb. 2020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doi: 10. 3969/j. issn. 1003-3246. 2020. 01. 0120 引言地震是地壳剧烈运动的一种形式,地震的孕育和发生通常伴随地壳形变,而断层活动是地壳形变最直观、最显著的表现方式。
跨断层水准测量是利用经典大地测量法获得测点间的高差随时间的变化来研究断层上下盘的相对垂直运动,是一种高精度的监测断层活动的观测手段(周海涛等,2013)。
山西南部的中条山北麓断裂是鄂尔多斯块体周边活动断裂系东南部的一条深大断裂,是运城盆地的主要活动断裂,也是运城盆地的主控边界(盆地东、南缘边界)断裂。
为了监测中条山北麓断裂的活动,在其上布设了2条跨断层流动水准测线,即永济风伯峪测线和夏县南山底测线。
本文采用异常参数R 值法和年滑动速率比法分别对2条测线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观测数据异常变化与该地区及周边地震活动间的关系,以期为该地区的地震预测研究提供参考。
1 观测场地概况运城盆地内第四纪活动断层较为发育,盆地南端的中条山北麓断裂和北端的峨嵋台地南缘断裂控制了运城盆地的沉降构造格局。
断块隆起区形成了高地和台塬,断块陷落区形成了盆地平原。
从运城盆地地质构造图(图1)可见,盆地内断裂走向多以NNE 、NE 、NEE 向为主,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多条NW 向的隐伏断裂。
作者简介:李晓锐(1990—),男,山西夏县人,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E -mail :lixiaorui90@ 基金项目:山西省地震局科研项目“基于Python 的ObsPy 包在地震震相自动拾取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 SBK -2026)本文收到日期:2019-08-08中条山北麓断裂跨断层水准数据异常特征分析李晓锐1),2) 刘国俊1),2) 常 姣1),2) 姚林鹏1),2) 李 民1),2)1)中国山西044400山西省地震局夏县中心地震台2)中国山西 030025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摘要 中条山北麓断裂是运城盆地的主控断裂。
山东沂沭断裂带中段金矿床地质特征

1 1 地层 .
中太 古代沂水岩群 以包体形式残存 于变质变形 花 岗岩 中 , 主要 岩性为二辉麻粒 岩夹紫苏麻粒 岩 、 紫 苏斜长 角闪岩 、 云 变粒 岩 。原 岩 为超镁 铁 质一 镁 黑 铁质熔 岩 、 凝灰 质及泥质砂岩夹 硅铁质岩石 , 变质程 度为麻粒 岩 相一角 闪岩相 。地 层 中金含 量 可 达 2 0
28
1 )北北东 向断裂 : 沂水一 汤头断裂是 区 内规模 最 大的北 北 东构 造 , 1 。一 5 方 向展 布 , 响 宽 呈 0 2。 影 度 10— 00 m不 等。 总体 产状 2 0 2 5 /3 。 5 10 8 。~ 9 。 5 _
~
5。 6 。其活动性 质 以左行压扭性 为主 , 多期 活动 具
泥石化 、 绿帘石化为主要找矿标志, 矿体的 圈定几乎全凭样品分析结果来进行。有 用矿物 以银金矿 为
主, 自然金 次之 , 隙金 和 晶隙金 是其 主要 的赋 存 状 态 , 裂 黄铁 绢英 岩 化 与 金 矿 关 系密 切 。金 矿床 的主 成
矿期为晚侏 罗世一早 白垩世。根据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沿沂水一 汤头断裂有 良好的找矿前景。
北往南 产有青上 铜矿 、 石 岭铅 锌矿 、 泉 站金 矿 、 白 龙 牛 家小 河 金 矿 和 快 堡 铅 锌 矿 等 。
2 )北东 向断裂 : 是沂水一 汤头 和安丘一 莒县 断 裂之 间并与之 有 2 。 右 交 角 的一 组 断裂 , 向 多 0左 走
在 4。 5。 间, 5 ~ 0之 以南 东倾 为主 , 角 6 。~ 5 之 倾 0 8。
13 控矿构造 .
13 1 基底构造特征 ..
汞丹 山凸起 区基 底韧性 变形 带 可划分 为二 期 : 第一 期为近东西 向 中深 层 次 的韧性 变形 带 , 二期 第 为晋 宁期北 东 向中浅层 次 的韧性 变 形带 , 由一 系列 变形 强带及夹 于其 间 的变形 弱 带构 成 , 据变形 带 根
从几例地震的形变异常评定跨断层流动测量的作用

何翔
【期刊名称】《地壳形变与地震》
【年(卷),期】1990(010)002
【摘 要】本文利用云南省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流动测量资料,总结了越南莱州地震(1983)的形变异常,说明了该手段的监测预报作用,且阐明在地震预报中,须用形变场与形变传递相结合的观点来解释与地震有关的、大范围内的形变异常及某些断裂不产生异常的原因。同时,分别计算了莱州地震、禄劝地震(1985)以及澜沧、耿马地震(1988)前各断裂的位移矢量,反推出大震前应力方向的变化,从而说明该手段在研究应力场动态变化中的作用。本文还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
【总页数】9页(P84-92)
【作 者】何翔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P315.7
【相关文献】
1.断层形变异常强度在跨断层水准测量中的应用——以安徽及临近地区为例 [J], 葛计划;宁斌;孙军;邵轲;戈宁;周自强;杨军
2.四川省跨断层大地形变测量异常与地震 [J], 廖敬梅;郭科
3.康定6.3级地震前鲜水河南段跨断层形变异常分析 [J], 马伶俐;苏琴;李菲菲;杨洋
4.北天山地区中强地震前跨断层形变强度异常特征分析 [J], 苏力坦·玉散;方伟;艾力夏提·玉山;朱治国;李桂荣
5.呼图壁MS6.2地震跨断层形变场地资料异常变化分析 [J], 方伟;李桂荣;陈丽;苏力坦·玉散;徐小明;赵磊;朱治国;滕海涛;刘代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3 1卷
图4 跨断层的 4 5段高差变化曲线 F i g . 4 E l e v a t i o nd i f f e r e n c ec h a n g ec u r v ef r o m4t o 5c r o s s f a u l t s e c t i o n
2 . 2 五胜流动短水准
1 ) 场地及资料概况 五胜场地位于山东省费县境内, 测线跨蒙山山 前断裂( 断层走向 N 5 5 ° W, 倾向 S W, 倾角 6 5 ° ) , 呈 南北布设, 全长 4 1 4m 。4座基岩水准标石分别布设 于断层两侧, 断层下盘( 北端点) 为花岗片麻岩, 断 层上盘( 南端) 为白垩系火山角砾岩。测点东偏北 m有一小型水库, 经分析水库库容变化对观测 约 1k 数据没有明显影响。 该测点 1 9 8 6年开始观测, 期间因修路停测过, 观测数据在趋势下降变化的背景下有一年变特征, 9 9 8年 1 0月出 没有监测到明显的地震前兆异常。1 现过的南倾趋势异常很可能是区域应力增强后断层
第 4期
李杰等: 沂沭断裂带跨断层形变异常及其解释
1 9
0 0 7年 1月达到较低值。由周期分析法处理 是于 2 后可明显地看出 2 0 0 6 1 0 —2 0 0 8 1 2月观测曲线打破 了正常变化形态, 没有出现正常的周期形态, 而是在 同一水平呈波动变化, 为显著的破年变异常 ( 图2 ( a ) ) , 异常最 大 幅 度 为 2 . 0 2m m , 异常持续 2 9个 月。 对于该异常先后两次进行了现场落实, 并收集 了当地的降雨等资料, 分析认为该变化不是环境和 降 雨 等 干 扰 影 响, 是地壳应变异常的可能性较 大①②③。由图 2可见, 2 0 0 9年 1月观测值恢复正常 变化形态, 但是 2 0 0 9 —2 0 1 0年当地降雨量较少, 甘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跨断层形变; 流动短水准; 异常; 地壳应力
+ 中图分类号: P 3 1 5 . 7 2 6 文献标识码: A
C R O S S F A U L TD E F O R MA T I O NA N O MA L YO FY I S H UF A U L T A N DI T S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 w e t h i n kt h a t t h e t h r e e a n o m a f a u l t z o n ea n ds u r r o u n d i n g N Ws t r i k e f a u l t s a n dd i s c u s s i n g t h e a n o m a l y m e c h a n i s m l y i e s a r el i k e l yc a u s e db yc r u s t a l s t r e s s i n c r e a s i n gi nt h i s a r e ab e f o r ea n da f t e r We n c h u a ne a r t h q u a k e . K e yw o r d s : Y i s h uf a u l t z o n e ; c r o s s f a u l t d e f o r m a t i o n ; m o b i l es h o r t l e v e l i n g ; a n o m a l y ; c r u s t a l s t r e s s 岩标石, 南段 9个场地, 1个为钢管基岩标石, 8个为 基岩水准标石。观测资料长度为 1 7~ 2 5年不等, 观 测精度均满足观测规范要求。2 0 0 6年以来出现异 常的甘霖、 五胜和高峰头短水准场地均位于沂沭断 裂带南段及其附近北西向断裂上( 图1 ) , 该地区具 有发生强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历史上曾发生过郯城 1 1 ] 8 级巨震和苍山 5 . 2级强震 [ , 该地区的跨断层 2 短水准也曾因应力的增强出现过显著的形变异常变
示蒙山山前断裂与苍山 尼山断裂之间的地块受北 东方向力的作用呈北东向相对运动, 而苍山 尼山断 裂以南和安丘 莒县断裂以西呈南西向运动, 说明异 常期间沂沭断裂带及以西的区域应力有增强 减弱 的变化过程, 但并未导致中强地震的发生。
高峰头观测场地位于山东省郯城县高峰头村, 跨安丘莒县断裂( 断层走向 N 1 5 ° E , 倾向 S E , 倾角 8 0 ° ) , 东、 西两侧标石分别为砂岩、 砂页岩基岩水准 标石, 东 端 点 岩 石 已 经 裸 露, 风 化 较 重, 测线全长 2 4 0m 。 该测点 1 9 8 6年观测以来资料连续性、 可靠性较 0 0 2年 5 —1 0月因修路停测, 恢复观测后 好, 只有 2 观测值在缓慢上升的背景上以随机变化为主, 并且 于2 0 0 6年、 2 0 0 8年、 2 0 0 9年出现显著高值异常变 化。经现场落实与资料分析, 认为是西端点不稳引 起的变化 ①②③ , 到目前为止, 该场地没有监测到明显 的地震前兆异常。 2 ) 异常特征分析 由于该场地西端测点存在不稳, 本文重点分析 了2 0 0 8年以后的观测资料。2 0 0 8年全省流动短水 准采用数字水准仪观测, 高峰头短水准场地过渡点 标志固定, 可生成过渡点之间的高差, 通过对过渡点 高差的分析, 确认了跨断层的第 4号点和第 5号点 标石稳定。跨断层的 4 5段高差 2 0 0 8 0 1 —2 0 0 9 0 6 月断层活动速率约为 0 . 7 2m m/ a , 反映断层受张性
L i J i e ,Y i nH a i t a o ,WuC h e n ,N i n gB i n ,H a nB i n ga n dL i uL i ( E a r t h q u a k e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o f S h a n d o n gP r o v i n c e ,J i n a n 2 5 0 0 1 4 )
水准场地相距约 5 1~ 1 0 0k m 。其中, 位于北西向的 两条断裂异常阶段受力方式相反, 蒙山山前断裂受 尼山断裂受张性应力作用。显 压性应力作用, 苍山
图3 五胜流动短水准与月降雨量对比 F i g . 3 C o n s t r a s t o f Wu s h e n gm o b i l es h o r t l e v e l i n gt or a i n f a l l m o n t h l y
2 场地概况及异常分析
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北西向断裂上有跨断层短 水准场地 1 6个, 其中北段有 7个场地, 均为钢管基
感地带, 也说明跨断层短水准也具有一定的监测地 震前兆的能力。
2 0 1 1 0 1 2 3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行业专项( 1 0- 2 1 5 ) ; 奥运安保项目( 2 0 0 8 G G 1 0 0 0 8 0 0 4 ) 作者简介: 李杰, 女, 1 9 6 3年生, 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地壳形变观测分析预报研究工作. E- m a i l : l i j i e @e q s d . g o v . c n
沂沭断裂带跨断层形变异常及其解释
李 杰 殷海涛 吴 晨 宁 斌 韩 冰 刘 莉
( 山东省地震局, 济南 2 5 0 0 1 4 )
摘 要 对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北西向断裂上存在的甘霖、 五胜和高峰头流动短水准异常进行了分析, 分析认为
存在的 3项短水准异常是汶川地震前后区域地壳应力增强引起的可能性较大。
图1 沂沭断裂带及异常点分布示意图 F i g .1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a n o m a l yp o i n t si nY i s h uf a u t a n d s u r r o u n d i n ga r e a
2 0 0 9年 霖水准在异常恢复过程中受到干旱的影响, 夏季没有完全恢复到正常低值水平, 2 0 1 0年又在持 续干旱的基础上出现同期最低值变化。
A b s t r a c t 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t h ea n o m a l yo f G a n l i n , Wu s h e n ga n dG a o f e n g t o um o b i l es h o r t l e v e l i n gi nY i s h u
2 ] 在雨水的作用下出现的蠕滑活动 [ 。
2 ) 异常特征分析 该测线 自 观 测 以 来 总 体 上 呈 趋 势 下 降 变 化。 2 0 0 1年之后下降速率加快, 呈逐年下降趋势, 与年 降雨总量有较好对应关系。但 2 0 0 7 —2 0 0 8年降雨 量正常, 观测值却没有了年变形态, 而是呈平稳略有 转向上升变化, 出现了偏离原趋势破年变的背景性 异常( 图3 ( a ) ) , 2 0 0 9 —2 0 1 0年在观测环境、 降雨等 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 观测值恢复了正常年 变形态和趋势, 说明观测数据的恢复可能是地壳应 变异常结束趋于正常活动的结果 ①②③ 。
李杰. 沂沭断裂带及附近地区跨断层形变异常跟踪分析[ R ] . 山 东省 2 0 0 8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 2 0 0 7 .
②
2 ) 异常特征分析 0 0 6年下半年打破以 甘霖场地水准观测资料 2 往正常年变化规律, 没有在 8 —9月达到最低值, 而
③
李杰. 跨断层流动短水准异常变化跟踪分析[ R ] . 山东省 2 0 0 9 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 2 0 0 8 . 李杰. 山东跨断层形变异常跟踪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R ] . 山东省 2 0 1 0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 2 0 0 9 .
2 ] 化[ , 有的测点曾出现短期异常对应过附近发生的 3 ] , 说明沂沭断裂带南段是应力应变变化的敏 地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