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Chinese and Foreign Architecture History 课程代码:8022

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要是着力于知识面的拓宽。这门课程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建筑历史理论知识与相关资料的教学,结合图片,让学生了解建筑发展历史和建筑风格流派,为今后的设计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的基本知识,提高建筑理论、建筑艺术和建筑历史的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史观。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认识建筑体系的独特传统、自然地理和人文背景;了解中外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脉络;认识历史上重要建筑的组群布局、平面构成、结构体系、外观形式、构件做法和细部装饰的基本形态和具体形制,掌握建筑的主要术语;了解中外建筑师的活动概况和创作思想。了解和掌握各种自然条件、文化类型、社会和经济因素对建筑发展的影响;了解建筑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专业学科基础课,是其他艺术理论课程的基础。其中分为《中国建筑史》部分与《外国建筑史》部分,两者为并行关系,属于同一课程的两大组成部分。先学《外国建筑史》部分,后学《中国建筑史》部分,有利于对中国历史建筑的讲解,有利于进行中外建筑史的比较。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可修建筑设计基础。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篇《外国建筑史》19世纪叶以前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从第一章到第六章主要阐述外国建筑历史发展的一般情况,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学习这一部分要着重理解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了解以欧美国家为主线的外国建筑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基本史实,建筑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解各时期建筑理论和建筑美学的主要观点。二是了解和掌握历史上建筑空间、环境与场所等概念的发展及其与意识形态、结构技术、社会生活等的关系。掌握代表性建筑的风格特征、技术特点以及社会文化内涵。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一)古埃及的建筑。

(二)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第二章欧洲“古典时代”的建筑

(一)爱琴文化的建筑。

(二)古代希腊的建筑。

(三)古罗马的建筑

第三章欧洲中世纪建筑

(一)拜占庭的建筑。

(二)洲中世纪建筑。

第四章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二)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三)欧洲其他国家16—18世纪建筑。

第五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三)欧洲其他各国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建筑。

(四)美洲殖民地和美国独立前后的建筑。

(五)19世纪中叶的欧洲与北美建筑。

第六章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

(一)伊斯兰国家的建筑。

(二)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

(三)朝鲜和日本的建筑。

第七章美洲印第安人建筑

(一)玛雅的建筑。

(二)阿兹特克的建筑

(三)印加的建筑。

三、考核知识点

1.古埃及建筑

2.爱琴文化建筑、古希腊建筑

3.古罗马建筑

4.拜占庭建筑

5.罗马风建筑与哥特教堂

6.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7.巴洛克建筑与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8.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四、考核要求

(一)古埃及建筑

1.识记:(1)方尖碑。(2)金字塔。(3)太阳神庙。(4)玛斯塔巴。(5)阿玛尔纳宫殿。(6)吉萨金字塔群。

2.领会:(1)金字塔的形制演化过程及艺术成就。(2)古埃及太阳神庙的形制与特色。(3)古埃及建筑的主要成就与风格。

(二)爱琴文化建筑、古希腊建筑

3.识记:(1)古代爱琴地区文化。(2)迈西尼狮子门。(3)柱式。(4)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5)叠柱式。(6)雅典卫城。(7)帕提农神庙。(8)伊瑞克提翁神庙。

4.领会:(1)雅典卫城建筑群的艺术特点,图示说明。(2)帕提农神庙(伊克底努)的建筑特点、视觉调整手法,图示说明。(3)伊瑞克提翁神庙的建筑特色。(4)雅典奖杯亭的建筑特色。(5)

古希腊庙宇的基本形制。

5.简单应用:(1)运用古希腊建筑的主要成就和风格特征,其纪念性建筑和建筑群的艺术形式的完美,说明古希腊建筑中古典柱式的使用规律、古典构图的原理。(2)通过雅典卫城建筑群的

空间组合特点,分析欧洲古建筑自由平面布局的手法。(3)分析雅典卫城各建筑的特征与风格

的协调性。(4)分析古希腊建筑的主要成就和风格。

(三)古罗马建筑

1.识记:(1)天然混凝土的运用。(2)罗马的十字拱。(3)拱顶体系、肋架拱。(4)券柱式、罗马叠柱式。(5)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6)巴西利卡。(7)公共浴场。(8)塔斯干柱式、混合柱式。

2.领会:(1)罗马万神庙的建筑特色,图示说明。(2)《建筑十书》的内容与成就。(3)大角斗场的结构与建筑特色。(4)古罗马公共浴场的建筑特色。(5)古罗马建筑的主要成就和风格。(6)古罗马广场的演化过程。

3.简单应用:(1)运用古罗马建筑的主要成就和风格特征,其技术进步与风格特征变化,说明古

希腊建筑与古罗马建筑的比较。(2)分析材料和结构技术的改进,对古罗马建筑外观形式的影响。

(3)分析罗马万神庙的技术成就和意义。

6.综合应用:(1)运用古典主义建筑的主要风格特征,古典主义建筑的风格与构图对现代建筑的影响。(2)分析并说明古罗马建筑的主要成就和风格。

(四)拜占庭建筑

1.识记:(1)帆拱的结构特征。(2)希腊十字式平面布局。(3)玻璃摩塞克的装饰手法。

2.领会:(1)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平面、结构特点,以及空间艺术,图示说明。(2)东欧小教堂的建筑特点。(3)拜占庭建筑的主要成就和风格。

3.简单应用:运用拜占庭建筑的主要成就和风格,结构技术的创新,说明技术结构进步对于建筑造型的影响。

(五)罗马风建筑与哥特教堂

1.识记:(1)“罗马风”。(2)拉丁十字式平面布局。(3)骨架券。(4)尖拱(尖券)。(5)飞券(飞扶壁)。(6)玫瑰窗。(7)穆达迦风格。(8)束柱结构。

2.领会:(1)“罗马风”建筑的形成和特点。(2)哥特式教堂结构上的特色。(3)哥特式教堂艺术处理上的特色。(4)比萨主教堂建筑群。(5)西班牙中世纪的建筑特色——阿尔罕布拉宫。(6)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特色,图示说明。(7)威尼斯的总督府的设计手法。

3.简单应用:(1)运用罗马风与哥特建筑的主要成就和风格,结构技术的特点,说明罗马风与哥特建筑的继承和不同。(2)分析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于哥特建筑风格的提取和运用。

4.综合应用:运用哥特建筑的的内部空间处理和外部形式处理,说明欧洲古建筑中结构、功能与造型的统一性。

(六)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1.识记:(1)文艺复兴。(2)人文主义。(3)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4)美狄奇府邸。(5)坦比哀多教堂。(6)教条主义和手法主义。(7)伯拉孟特。(8)米开朗琪罗。(9)维尼奥拉。(10)帕拉第奥母题。(11)《论建筑》。

2.领会:(1)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的建筑特色。(2)坦比哀多小教堂的建筑特色,图示说明。(3)文艺复兴城市广场的艺术特色。(4)圣马可广场的设计手法,图示说明。(5)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特色。(6)主要建筑师的代表作品与理论。(7)圆厅别墅的建筑特色,图示说明。

3.简单应用:(1)分析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设计的结构与造型手法、以及施工上的进步。(2)分析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设计的意义。(3)分析圣马可广场设计中对于不同风格、不同时期作品的设计处理手法。(4)分析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演变过程。

7.综合应用:(1)运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发展历程,主要建筑师的作品与理论,说明人文思潮对于欧洲古建筑发展的影响。

(七)巴洛克建筑与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1.识记:(1)巴洛克风格。(2)双柱式。(3)耶稣会教堂。(4)圣彼得大广场。(5)西班牙大台阶。(6)古典主义。(7)凡尔赛宫。(8)恩瓦立德新教堂。(9)洛可可。(10)旺道姆广场(古典主义)。(11)调和广场(洛可可)。(12)罗马教堂。

2.领会:(1)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特点。(2)巴洛克建筑的历史背景。(3)巴洛克时期罗马教堂的主要特点。(4)巴洛克时期壁画、雕刻的主要特点。(5)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的主要特点。(6)古典主义建筑的成就与影响。(7)古典主义建筑理论的形成与特色。(8)古典主义城市广场的特色。(9)洛可可城市广场的特色。(10)洛可可装饰的主要特色。(11)鲁佛尔宫(卢浮宫)东立面的建筑特色。(12)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

3.简单应用:(1)从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巴洛克时期建筑作为文艺复兴晚期手法主义的发展,其产生的原因。(2)从巴洛克时期建筑的装饰风格,分析绘画、雕塑与建筑的关系,以及运用手法。

(3)通过对巴洛克、洛可可以及古典主义时期城市广场的案例分析,归纳欧洲公共广场设计的元素与特点。(4)分析古典主义建筑的构图手法。

4.综合应用:(1)通过对巴洛克、洛可可以及古典主义时期建筑风格的归纳总结,对比中西方古建筑设计手法上的异同点。(2)通过对巴洛克、洛可可以及古典主义时期城市广场的归纳总结,

对比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上的异同点。(3)分析巴洛克建筑的表现建筑动态的一些主要手法。

(八)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1.识记:(1)古典复兴。(2)帝国风格。(3)英雄主义。(4)帕拉第奥主义。(5)浪漫主义。(6)折衷主义。(7)水晶宫。(8)埃菲尔铁塔。(9)花园城市(田园城市)。(10)带形城市。

2.领会:(1)罗马复兴风格的建筑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美国国会大厦设计风格特色。(2)浪漫主义风格的建筑特色,及其代表作品英国国会大厦设计风格特色。(3)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特色,及其代表作品巴黎歌剧院设计风格特色。(4)水晶宫、埃菲尔铁塔的技术特点和设计意义。

3.简单应用:(1)分析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的风格特征,分析科技革命对古典主义建筑的影响和冲击。(2)分析花园城市的设计概念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和意义,图示说明。(3)通过水晶宫、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分析,说明新材料、新技术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4)分析早期现代建筑设计中出现的功能主义倾向。

4.综合应用:(1)运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的发展历程,主要风格特点,说明现代建筑设计中功能与形式的关系。

第二篇《中国建筑史》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本篇主要讲述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体系特点和构成形态,分析、评价中国古建筑遗产的典型实例、创作思想和设计手法;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西方建筑体系对我国建筑发展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融合。

本篇对学生的要求是:认识中国建筑体系的独特传统和历史局限,了解中国建筑的自然地理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认识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平面构成、构架体系、外观形式、构件做法和细部装饰的基本形态和具体形制,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术语;了解中国原始建筑、奴隶社会建筑、封建社会建筑和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脉络;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宫殿、坛庙、陵墓和宗教建筑的类型特点、构成形制及其典型实例;认识各地区、各民族乡土建筑的类别、特点及其比较分析,了解传统园林建筑的主要类别、构成要素、造园思想和设计手法;概略了解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概况、基本特点,了解近代中国建筑的基本类型和风格面貌,了解中国近代建筑师的活动概况和创作思想。

二、课程内容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

(一)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二)城市建设。

(三)住宅与聚落。

(四)宫殿、坛庙、陵墓。

(五)宗教建筑。

(六)园林与风景建设。

(七)建筑意匠。

(八)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第二篇近代中国建筑

(一)建筑发展概况。

(二)城市建设。

(三)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

(四)建筑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机构。

(五)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

二、考核知识点

1.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基本概念。

2.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3.中国古代住宅。

4.宫殿、陵墓、坛庙。

5.宗教建筑。

6.中国古代园林。

7.近代城市建设。

8.近代建筑制度与设计机构。

9.近代主要建筑思潮。

四、考核要求

(一)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基本概念

1.识记:(1)木结构体系。(2)穿斗式。(3)抬梁式。(4)井干式。(5)“间”的概念。(6)古代工匠的职能。(7)《营造法式》。(8)样式雷。(9)台基与栏杆。(10)斗拱。(11)大木作与小木作。(12)屋顶。(13)安济桥(赵州桥)。

2.领会:(1)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特点,其优势与缺憾。(2)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3)中国古代建筑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的特点。(4)中国古代主要建筑设计著作。(5)古代主要采用的结构体系。(6)斗拱在古代木构建筑中的作用,以及其演变的历史。(7)古代木构建筑中小木作装修的种类。(8)宋代与清代彩画种类与等级。(9)古代木构建筑屋面的做法、主要类型,及其等级。

3.简单应用:(1)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特点,其优势与缺憾,承重结构体系以及相关的技术问题,说明古代木构建筑对于抗震的优势,并举例说明。(2)分析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外形特点,以及形式上对气候、地理环境的适应性。(3)分析斗拱对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形式与结构上的重要性。(4)说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如何在形式上,建筑群体组合上体现等级的观念。

4.综合应用:(1)通过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关系,建筑与环境的处理手法,以及儒家和道家的两大主流哲学思想,说明传统四合院的生态意义。(2)通过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大木作特点分析,说明中西方古代建筑的在形式与结构上不同之处。(3)通过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小木作特点分析,说明中西方古代建筑的在装修上的不同之处。(4)通过中国古代建筑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的特点,分析说明中西方古代建筑师不同的环境观。

(二)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1.识记:(1)《考工记》。(2)唐代长安城。(3)里坊制。(4)城市结构与布局。(5)宫城、皇城与廓城。(6)道路与漕运。(7)商业街和工场作坊。(8)西汉长安。(9)明清北京城。

2.领会:(1)新石器时代聚落或村落的布局特点,举例说明。(2)《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

(3)中国古代城市的构成元素与规划特点。(4)中国古代汉长安的城市规划布局。(5)中国古代唐长安城的布局特征,图示说明。(6)明清北京城演变的历史。(7)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特征,图示说明。(8)中国古代城市的防御措施。

3.简单应用:(1)通过《考工记》关于中国古代营国制度的描述,说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和理念。(2)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构成元素及影响城市建设的要素。(3)从城市功能布局方面,比较汉长安与唐长安城的规划。(4)对比唐长安城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特征。

4.综合应用:(1)通过对比唐长安城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特征,分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社会、经济意义。

(三)住宅与聚落

1.识记:(1)干阑式。(2)抬梁式。(3)穿斗式。(4)井干式。(5)穴居与巢居。(6)北京四合院。(7)影壁。(8)倒座。(9)垂花门。(10)抄手廊。(11)正房、耳房、厢房、罩房。(12)苏州住宅。(13)空斗墙。(14)民族住宅。(15)窑洞。(16)客家土楼。

2.领会:(1)中国古代住宅主要的结构类型,举例说明。(2)中国古代住宅的起源。(3)北京四合院的平面布局特征,图示说明。(4)苏州住宅的平面布局特征,举例说明。(5)中国古代民族住宅的特点。举例说明。(6)巴蜀民居的主要结构形式,建筑特征。(7)河南窑洞的主要类型与特点。(8)云南一颗印的建筑特点。

3.简单应用:(1)通过中国古代住宅院落式特征的描述,说明中国古代居住行为与居住礼制的影响。(2)分析北京四合院与南方民居的异同之处,举例说明。(3)从民族文化、地方气候与环境

方面,比较各民族住宅的特点,举例说明。

4.综合应用:(1)通过中国古代住宅的类型分析,与地方环境条件的关系,说明民间居住建筑的地域性与生态性。(2)中国古代住宅的院落式特征,分析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对民居建筑的影响。(四)宫殿、陵墓、坛庙

1.识记:(1)三朝五门。(2)前朝后寝。(3)西汉未央宫。(4)唐大明宫。(5)明清北京故宫。

(6)故宫三大殿。(7)外朝与内廷。(8)陵墓。(9)唐乾陵。(10)明十三陵。(11)方城明楼。

(12)社稷坛。(13)太庙。(14)曲阜孔庙。(15)北京天坛。

2.领会:(1)中国古代宫殿的制度,举例说明。(2)周朝宫室制度,的“三朝五门”、“前朝后寝”,对后世宫殿格局的深远影响。(3)西汉大朝未央宫的布局特征。(4)唐大明宫的布局特征。(5)明清北京故宫的特点与艺术成就。(6)中国古代宫殿屋顶的等级制度。(7)中国古代宫殿彩画的特征与类型。(8)唐乾陵的特点,图示说明。(9)明十三陵的空间布局特点,图示说明。(10)曲阜孔庙的平面特征。(11)北京天坛的布局特征,与纪念气氛的烘托。

3.简单应用:(1)通过明清北京故宫特点与艺术成就的描述,说明对建筑对皇权的烘托。(2)分析故宫建设成功之点,举例说明。(3)分析对比唐乾陵与明十三陵的不同和演变。(4)分析天坛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成功之处,与祈年殿的建筑艺术特征,图示说明。

4.综合应用:(1)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2)清式彩画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以及在宫殿建筑中的应用。(3)综合分析中国古代陵墓的演变历史。(4)通过分析天坛的环境艺术设计,分析纪念性空间的设计元素,以及如何通过环境烘托纪念气氛。

(五)宗教建筑

1.识记:(1)佛教建筑。(2)佛教殿堂。(3)南禅寺正殿。(4)佛光寺大殿。(5)金厢斗底槽。

(6)独乐寺观音阁。(7)佛塔。(8)西应县佛宫寺释伽塔。(9)河南登封嵩岳塔。(10)石窟。(11)道教建筑。(12)太原晋祠。(13)副阶周匝(14)伊斯兰教建筑。

2.领会:(1)寺院在中国的传播与起源。(2)佛教寺院的平面功能布局特征。(3)布达拉宫的艺术成就与造型特点。(4)石窟寺的起源与种类,举例说明。(5)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平面与立面特征,图示说明。(6)佛光寺大殿的剖面结构与空间艺术。(7)河北蓟县独乐寺辽代观音阁的建筑特征。(8)佛塔的起源与类型,各类型的特征,举例说明。(9)西应县佛宫寺释伽塔的平面与结构特征,图示说明。(10)北京元代妙应寺白塔的造型特征,图示说明。(11)太原晋祠圣母殿的平面与立面特征。(12)伊斯兰教建筑的基本格局。

3.简单应用:(1)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2)结合西藏布达拉宫的建筑特点,分析藏传佛教寺院特征,以及与地方风格的结合。(3)分析几种佛塔的结构、材料与造型特征。(4)分析并对比唐代建筑与明清建筑风格与结构的不同。

4.综合应用:(1)河北蓟县独乐寺辽代观音阁的建筑结构特征,西应县佛宫寺释伽塔的平面与结构特征,分析中国木构架建筑的抗震性能。(2)佛教寺院的平面功能布局特征,分析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对建筑功能布局的影响。

(六)中国古代园林

1.识记:(1)皇家园林。(2)颐和园。(3)北海。(4)承德避暑山庄。(5)江南园林(私园)。(6)拙政园。(7)留园。(8)网师园。(9)寄畅园。(10)造园手法。(11)《园冶》。

2.领会:(1)园林的兴盛与演变历史。(2)中国古代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宗教园林等类型的特点。(3)颐和园的布局与造园艺术。(4)《园冶》的作者,及其著作思想。(5)承德避暑山庄的造园特征。(6)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7)拙政园的造园艺术。(8)寄畅园的造园艺术。

3.简单应用:(1)分析和对比皇家园林与江南园林(私园)的异同点,举例说明。(2)结合拙政园与寄畅园的特点,分析江南园林(私园)的造园手法与造景元素。

4.综合应用:(1)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的不同特征。(2)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庭园的不同特征。

(七)近代城市建设

1.识记:(1)通商开埠。(2)公共租界。(3)交通城市。(4)工矿专业城市。(5)近代上海。(6)近代北京。(7)近代南京。

2.领会:(1)近代城市的主要类型。举例说明。(2)上海大都市的崛起、城市结构与进展。(3)

旧都北京的近代演进与建筑风貌。(4)南京的城市转型与建筑风貌。

3.简单应用:(1)分析旧都北京对旧城格局的突破和城市现代化进展。

(八)近代建筑制度与设计机构

1.识记:(1)建筑立法。(2)建筑教育。(3)中国营造学社。(4)建筑师事务所。(5)近代上海。

(6)近代北京。(7)近代南京。

2.领会:(1)建筑制度近代化的历史作用。(2)近代建筑教育的渠道。(3)中国营造学社的研究

与影响。

(九)近代主要建筑思潮

1.识记:(1)样式建筑。(2)殖民地式。(3)折衷主义。(4)传统复兴。(5)南京中山陵。(6)

宫殿式。(7)混合式。(8)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9)现代建筑。

2.领会:(1)近代主要的建筑思潮。(2)折衷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发展。(3)传统复兴的形成背景,

及其三种设计模式。(4)南京的城市转型与建筑风貌。

3.简单应用:(1)分析旧都北京对旧城格局的突破和城市现代化进展。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

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

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

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材

1、指定教材

《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版。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陈志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版。

2、参考教材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罗小未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年。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

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教材时,要逐段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这可从中加深对问

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3、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

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提高能力的

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节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

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重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

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

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5学分,建议总课时90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20%、“领会”为30%、“应用”为50%。

3、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5、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画图题等。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六,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以下用作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度量单位的是。

A、间

B、斗口

C、院

D、步架

(二)多项选择题

以下所列各结构部件属于大木作的有。

A、梁

B、枋

C、屏风

D、窗

E、柱

(三)简答题

简述哥特教堂的结构特点。

(四)论述题

试论述唐长安城与明清北京城在城市布局上的异同点。(五)画图题

画出维琴察圆厅别墅的正立面。

中外学前教育史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中外学前教育史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1.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公养公育 2.奴隶社会胎教的起源:我国历史上,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时期被后人誉为“贤妣”的太任与周妃后。 3.奴隶社会的胎教制度:最早起源于西周。是我国胎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初始阶段,胎教主要实施于帝王之家,宫廷之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胎教之道才开始走出宫廷。 4.贾谊论“早谕教”:婴儿时期就要开始施教。 5.贾谊“慎选左右”的教育思想:慎选左右是对太子进行早期教育取得成功的保证。人生而同,而后亦有所不同,在于个人所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不同。主张在宫廷内应设置专门辅导,教育太子的师、保、傅官,建立保傅教育制度。 6.朱熹重视学习“眼前事”:认为儿童“智识未开”,主张小学学习内容应该力求浅近、具体、贴近儿童生活。还提出以“教事”为主的思想。代表作《童蒙须知》 7.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1)设立学前教育机构幼稚园(2)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分为:日本式和宗教式。8.1934年2月中央苏区人民政府内务委员部颁布了《托儿所组织条例》,这是红色政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文件。 9.康有为是儿童公育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大同书》中。 10.蔡元培论儿童公育:他提出一个完整的儿童公育体系,即把从胎

儿到六岁这个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胎儿期,母亲怀孕后便入公立胎教院,实施胎教;第二阶段是零岁到三岁,儿童出生后入公立育婴院。第三阶段是三岁到六岁,儿童满三岁后进入幼儿园,毕业入小学,接受普通教育。提出五育并举,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11.毛泽东为陶行知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 12.张雪门明确提出要“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拟定四项目标:(一)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二)唤起我民族的信心;(三)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四)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奋斗之决心与实力。 13.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在初等教育司内设置幼儿教育处。1952年11月幼儿教育处由原来的司属处调整为教育部的一个直属单位。 14.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学制。规定了我国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机构,在幼儿教育方面包括: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 15.昆体良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演说家雄辩家。 16.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17.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认为,政治的优劣取决于城邦是否具有美德,即智慧、正义、勇敢和节制,而天赋、习惯和理性是具有这些美德的三条主要途径。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121341 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 History of World Architecture 课程总学时/学分: 48/2(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一、本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建筑的形式、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认识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的主要社会功能。从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寻找中、外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通过吸收前辈的建筑艺术成就,进一步指导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与创作,为设计思维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领域和时间领域。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做法; 2、重点掌握宫殿、坛庙、宗教等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清式做法中的“大木作、小木作、油漆、彩画作”等具体做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仿古建筑的设计能力。 3、了解其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思潮; 4、掌握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等; 5、了解外国建筑的发展概况; 6、掌握古典建筑柱式、拱券技术、各个时期的代表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成就以及有关的建筑理论等。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中国建筑史部分(26学时) 第1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及发展概况(4学时) 1.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知识点: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为主,一脉相承;宫式建筑为典型,等级森严;建筑布局讲究群体环境观念;建筑形式综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全民审美素质”等风格特征。 1.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知识点:介绍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建筑发展概况 重点和难点:封建社会建筑。

《中外建筑简史》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简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目的 中外建筑简史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群的必修课,它以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兴趣,全面了解中外建筑艺术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建筑的特点与风格,拓宽对建筑艺术的直观感受,开阔学生们的眼界为目的。 2、要求 学生学完课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 ①掌握建筑的发展演变历程; ②理解各种不同建筑风格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历史原因; ③了解建筑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及建筑内外结构。 ④通过古今中外的建筑纵横对比加深对建筑流派的体系特点和建筑构成形态认知。 3、课程重点及难点 课程重点: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建筑和建筑师。 课程难点:①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 ②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结构。 (二)教学基本内容概况(共32学时)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史(共16学时) 第一节大兴土木,缘何无石——中国建筑的材料(2学时) 第二节中国建筑的艺术语言(2学时) 第三节百层之台,起于垒土——中国建筑的结构(4学时) 第四节雕梁画栋,美不胜收——中国建筑的装饰(2学时) 第五节庭院深深,秩序井然——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2学时) 第六节佛门之花,怒放神州——中国的宗教建筑(1学时) 第七节帝王建筑——宫殿、坛庙、陵墓(2学时) 第八节店肆与民居(1学时) 第二章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共16学时) 第一节史前建筑(0.5学时) 第二节神秘的古埃及建筑(1学时) 第三节古代西亚建筑——塔庙与宫殿的兴起(1学时) 第四节古希腊建筑——永恒的魅力(1学时) 第五节古罗马建筑——帝国风貌的展示(2学时) 第六节早期基督教建筑(1学时)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1、必修课; 2、专业课、理论课 (二)课程定位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工程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历史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建筑史学知识的深化;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本职工作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生态度和工作作风。 (三)课程设计思路 由案例导入教学,分析案例中的理论,最后总结。加强学生知识记忆。 二、课程基本目标

(一)知识目标: 根据授课对象均为新生的特点。建筑史课程的深度和内容都应更加的清晰和简洁,提出课程中的现状和历史问题,让新生对建筑史的概念由模糊到清晰。 (二)职业技能目标: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从历史的古到今,导入建筑学的基础。 (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对建筑史的新鲜和兴趣,在课堂上遵循诱导的方式,让同学大胆畅言对建筑史的认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一)课程主要内容说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筑的发生与发展;建筑的构建因素;建筑创作、建筑鉴赏和建筑批评的一般规律。 (二)课程组织安排说明 对课程“教、学、做”于一体,其中教学方式与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建筑历史的基本情况,用以指导建筑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也可适当组织参观周边优秀建筑,鉴赏建筑作品开展课堂专题讨论等,并能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实践环节的设计:集体鉴赏与参观优秀的建筑。 四、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课程(含课内实践)

中国建筑史重点

中外建筑史重点 中建史部分 1.名词解释集锦: 宇文恺&诫 宇文恺:隋代人。隋代东西两大都城的规划与营造宫室,宗庙的兴建几乎都出于他手。 而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筑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功例之一。 诫:宋代人。长期在将作监任职。 成就:突出成就在于修编《营造法式》; 影响:详细记录当时的官式做法。使后人得以全面了解宋代官式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状况。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 时间:夏朝; 意义:至今为止发现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州桥 春建造;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37米。在技术与造型上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 都料 唐代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 《营造法式》 解释:《营造法式》是王安石推行政治改革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它是当时朝廷下令制定各种财政,经济条例众书中的一本,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由将作监诫所著,书中资料主要采自历来工匠经传可行之法的建筑技术书籍。 特点:①重在工程管理,疏于工程设计;②制定严密的模数制,确定“以材为祖”的设计原则,把一整材分制用文字确定下来;③功限定额的制度,达到十分细密的程度;④注重设计的灵活性; ⑤图文并茂。 里坊制 里坊制确立期:把全城分割成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者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里,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令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时期的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完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布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做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这是在前一阶段较自由的里坊制城市布局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结果。 坞壁阿以旺一颗印 坞壁: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

《中外建筑史》考试大纲

《中外建筑史》考试大纲适用专业名称:建筑与土木工程(建筑学方向) 科目代码及名称839中外建筑史 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测试考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外国古代和近现代建筑的基本理论知识,各时 期主要的建筑风格特点,主要作品代表人物和艺术特色。 测试考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类 型建筑的特点、构成形制;了解传统园林建筑的造园思想和设计手法。 考生还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论述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徒手绘制与中外 建筑史有关的图形。 二、试卷结构 内容比例: 外国古代建筑部分约 40分 外国近现代建筑部分约 35分 中国建筑史部分约 75分 题型比例: 1.名词解释约 30分 2. 绘图题约 40分 3.简答题约 40分 4.论述题约 40分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外国古代建筑部分 考试内容 奴隶制社会建筑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中世纪拜占庭建筑与哥特建筑的结构与空 间特色 ;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主要代表建筑的艺术特色; 意大利巴洛克和法国古典 主义建筑的代表建筑和艺术特色; 欧美资本主义建立初期复古主义建筑的特色。 考试要求 1.基本概念:奴隶制社会建筑;拜占庭建筑;哥特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 筑;意大利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复古主义建筑。 2.各时期主要的建筑风格特点,主要作品和代表人物。 3.各时期主要的主要作品样式。 4.各时期主要的建筑风格艺术特色。 (二)外国近现代建筑部分 考试内容 新建筑运动诸流派代表建筑和艺术特色; 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建筑理论; 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埃、密斯·凡·德·罗和赖特的建筑理论与代表建筑; 二战后西方建筑思潮建筑理论。 考试要求 1.基本概念:新建筑运动诸流派;现代主义建筑;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 埃、密斯·凡·德·罗和赖特的建筑理论;二战后西方建筑思潮建。 2.四位大师建筑风格特点,主要作品和艺术特色。 3.各时期主要的建筑风格特点,主要作品和代表人物。 4.各时期主要的主要作品样式。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吧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吧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建筑与规划学院的前身是学校建筑工程系的建筑设计教研室1984年成立建筑系。xx年改名为建筑与规划学院。目前设有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两个本科专业。 中文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创办时间,1984年。类别,公立。学校类型,理工。属性,省属。所属地区,中国吉林。主管部门,省教育厅吉林。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学院简介建筑学专业1980年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95年学制改为五年。xx年和xx年建筑学专业两次参加并通过了本科专业教育合格评估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建筑系设立城市规划专业。1995年改为四年制本科专业。xx年学制改为五年。建筑与规划学院现拥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和“建筑技术科学”两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建筑设计”。“建筑美术”。“居住区规划设计”三门省级优秀课程。xx年建筑学专业被评为吉林省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同年被确认为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xx年“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经过近30年的努力。建筑与规划学院已为国家和地方培养输送了1700余名毕业生。其中建筑学专业毕业生1200余人。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500余人。

毕业生中有2人获“吉林省建筑设计大师”称号。1人获“吉林省规划大师”称号。4人获“吉林省优秀青年建筑师”称号。1人获* 人居环境署授予的“优秀设计师”奖。经统计。约有60%的毕业生工作在吉林省内建设行业并成长为业务骨干, 较好地满足了国家和地方基本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在吉林省内具有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的人中。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占70%以上。 专业设置。建筑学专业简介:本专业以建筑设计为主线。 相关建筑理论知识为主干课程。培养掌握建筑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基本设计方法。获得建筑师基本训练。并能够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及相应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综合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干课程:该专业开设主要课程有: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中外建筑史。建筑结构和建筑力学等。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到各城市建筑设计院。 主干课程:该专业开始主要课程有: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城市建设史。城市设计原理。建筑设计原理。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等。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到各城市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城市建设规划管理部门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以及管理工作。或到教学。科研。房地产。开发部门从事相关的教学。研究。策划和建筑开发工作。学制:五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代码040500

专业代码040500 山东省财政专项支持项目 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 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试行) 山东省教育厅制定

目录 指导思想.............................................................................................................................................. - 4 - 教学计划.............................................................................................................................................. - 4 - 课程标准............................................................................................................................................ - 23 - 土木工程识图课程标准..................................................... - 23 - 建筑材料及检测课程标准................................................... - 27 - 建筑CAD课程标准......................................................... - 31 - 基础会计课程标准......................................................... - 35 - 建筑法规课程标准......................................................... - 39 -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标准................................................. - 43 - 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标准................................................. - 48 - 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标准..................................................... - 52 - 毕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 - 54 - 建筑力学基础课程标准..................................................... - 57 - 建筑结构课程标准......................................................... - 61 - 建筑构造课程标准......................................................... - 65 - 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课程标准............................................... - 69 - 建筑工程概预算及清单计价课程标准......................................... - 76 - 建筑工程预算电算化课程标准............................................... - 82 - 建筑管道工程与施工课程标准............................................... - 86 - 建筑电气工程与施工课程标准............................................... - 90 - 安装工程概预算及清单计价课程标准......................................... - 95 - 安装工程预算电算化课程标准.............................................. - 102 - 市政安装工程概预算及清单计价课程标准.................................... - 107 - 建筑装饰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 109 - 建筑装饰材料课程标准.................................................... - 112 - 建筑装饰构造课程标准.................................................... - 119 - 建筑装饰施工课程标准.................................................... - 123 - 装饰工程概预算及清单计价课程标准........................................ - 127 -

建筑史重点

外国建筑史 第一篇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第一章古代埃及的建筑 1 古埃及建筑史有四个主要时期: (1)古王国时期 玛斯塔巴---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 金字塔多层金字塔---萨卡拉的昭赛尔金字塔 方锥形金字塔---吉萨的三大金字塔:库富、哈弗拉、门卡乌拉 (2)中王国时期 峡谷里凿石窟:曼都赫特普三世墓 (3)新王国时期 太阳神庙:卡纳克和鲁克索的阿蒙神庙 庙宇有两个艺术重点:一个外部的,是大门,群众性的宗教仪式在它面前 举行,力求富丽堂皇,和宗教仪式的戏剧性相适应;另一个内部的,是大 殿,皇帝在这里接受少数人的朝拜,力求幽暗而威压,和仪典仪式的神秘 性相适应. (4)后期、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 第二章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山岳台:是一种用土坯砌筑或夯土的高台,一般为7层.乌尔的山岳台,生土 夯筑,第一层为黑色,象征冥界,第二层为红色,象征人间,第三层两河流域为青色,象征天堂,第四层为白色,象征明月. 饰面技术:陶钉 琉璃砖---新巴比伦城的伊什达城门 亚述帝国:最重要的建筑遗迹---萨艮二世王宫 伊朗高原:波斯---帕塞玻里斯---仪典中心,帝国的象征 第二篇欧洲“古典时代”的建筑 古典时代---古希腊和古罗马 第三章爱琴文化的建筑 先后以克里特岛和巴尔干半岛上的迈锡尼为中心 克里特:克诺索斯宫殿---有世界上最早的露天剧场;费斯特宫殿 迈锡尼:狮子门 第四章古代希腊的建筑 1 古希腊的建筑史分为四个时期: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 2 多立克柱式与爱奥尼柱式的特色 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 (1)比例粗壮,开间较小(1)比例细长,开间较宽 (2)檐部较厚重(2)檐部较轻 (3)柱头为简单而刚挺的倒立的圆锥台,(3)柱头是精巧柔和的涡卷,外廊下垂外廊上举(4)柱身凹槽的棱上还有一小段圆面,24个(4)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20个(5)柱础复杂,看上去富有弹性 (5)没有柱础,直接立在台基上(6)柱子的收分卷杀不很明显 (6)柱子收分卷杀较明显(7)使用多种复合的曲面的线脚,线脚上串着(7)线脚很少,偶或有之,也是方线脚雕饰,最重要的母题是盾剑饰、桂叶和忍(8)台基是三层朴素的台阶,而且中央高、冬草叶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 总学时数32 讲课30 实 践 2 周 学 时 2 多媒体30 市场调研、考察0 学分 2 习题作业0 作业小结 2 开课单位艺术设计系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先修课程《环境写生》、《环境艺术设计概论》 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素质拓展课(专业限选、 任选) 选用教材1、《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5版1次 2、《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陈志华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第3版1次 主要教学参考书1、《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李婉贞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1次 2、《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25次 3、《建筑历史》.沈福煦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1次 4、《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刘松茯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1次 5、《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罗小未、蔡琬英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1次 本课程地位(作用)和任务 中外建筑史是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素质拓展(专业限选、任选)课群选修课,培养学生认识建筑的本质和它的系统结构,它将为今后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牢固的基础。本课程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的发展历史,讲授不同时期国内外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及建筑的基本词汇与设计手法。对中外建筑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国古建筑发展、古建筑特征、各建筑类型和国外各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建筑流派、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建筑艺术欣赏能力,建立和巩固专业思想,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建筑和建筑设计,提高学生的建筑艺术素养,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与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它与所处的社会的政治、地域、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特点。为后续课程建立起比较全面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为今后的学习和设计创作道路树立正确的理论基础。

课程名称古建筑修缮保护技术

课程名称:古建筑修缮保护技术 课程编码:7036801 课程学分:2学分 课程学时:32学时 适用专业:建筑学风景园林学 《古建筑修缮保护技术》Repair and protection Technolog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建筑学专业三年级第一学期及风景园林专业三年级学生选修课,为专业选修课。 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完整、准确地认识中国古典建筑的修缮保护基础知识,了解必要的修缮施工工艺与东西方遗产保护理论,了解中国古典建筑修缮保护中需注意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并了解修缮保护的地域特色与时代特点,为相关的后续学习和实践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中国古建筑修缮与保护中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中国与欧洲古建筑修缮保护的理念差异与实践; 第二部分唐辽宋金元明时期的建筑构造、工艺特点及修缮实例分析;清式建筑的构造、工艺特点及修缮实例分析; 第三部分大遗址保护实例分析;大型建筑群的遗产保护案例分析; 第四部分几个主要地区地域性建筑修缮保护实例分析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古建筑修缮保护的意义与目标要求; 了解古建筑修缮保护基本原则与技术思路; 了解东西方修缮保护理念与应对上的差异; 了解实例案例中的典型操作; 了解不同地域民居的构造差异性与保护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前修课程: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古建筑做法后续课程:传统园林与建筑哲学,古建筑实习

五、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理论讲授、专题讲座、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以PPT形式授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并适当辅以实地参观调研与现场讲授。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文化部文物保护科研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教学参考书目: 1、(宋)李诫.营造法式 2、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4、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5、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6、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7、马清林等.铁质文物保护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省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案例与研究.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9 9、其它有关专业期刊,如《文物》、《考古》、《古建园林技术》等等 七、本课程的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标准 为衡量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实现情况,主要考核形式可以采取闭卷考试,也可以采取在给定题目下独立完成的资料搜集与结课研究报告作为考核方法,要求图文结合,资料内容翔实准确,逻辑分析到位。成绩以百分制计算,期末成绩所占比例为100%。 大纲编撰人:赵向东 大纲审阅人:梁玮男 系负责人:梁玮男 学院负责人:白传栋 制定(修订)日期: 2018年6月

中外建筑史的重点

1四大文明是指? 古埃及、古中东、古中国、古印度 2原始人的建筑类型分哪两类?为什么? 居住建筑------为自己和族人提供住所 巨石建筑------为信仰的神秘力量和先人提供膜拜祭祀的场所 3引起建筑变化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产方式的变化、阶级关系的变化、国家形态的变化 4主流建筑的三个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统一性 5埃及的主要技术能力以及建筑成就? 技术能力:精巧的石工艺技术;雕塑艺术的日臻完善;精确的几何学、测量学;发明了起重、运输、机械;具有了协助、组织能力;学会了绘制建筑图纸(三维色彩轴测图) 建筑成就:开创人类从无到有的建筑史;产生最早的住宅、府邸(阿玛纳)、宫殿(阿玛纳)、庙宇、城市(卡宏城)陵墓等类型的建筑;建成大批有代表性的陵墓建筑;创造高艺术水平的庙宇建筑群;提高巨石建筑水平 6金字塔的艺术构思是什么? 埃及人迷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只要保住尸体,三千年后可以重生 7两河流域的文明是指哪2河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8两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对建筑的影响?两河流域建筑的代表作是什么?影响:①建材:土---日晒瓦,牢固耐久,怕水,雨水入墙倒塌成土堆② 常年多下暴雨:须防水、牢固措施③盛产石油:多用沥青保护墙面;木材和石材较少 代表作:乌尔山岳台 9爱琴文化的建筑分哪两部分?各自的风格是什么? 迈锡尼建筑:粗犷雄健、防御性强 克里特建筑:纤秀华丽、毫不设防 10古代希腊柱式的三种形态?以及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多立克:比例粗壮、刚劲雄健、浑厚有力 爱奥尼:比例修长、精巧清秀、柔美典雅 科林斯:比例细长、纤巧精致、高贵华丽 11雅典卫城的建造目的以及组成部分,空间特色。

中外建筑史试题库(附参考答案).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一、选择(15分,可随机抽取15道题) 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D A 穿斗 B 内柱升高 C 彻上露明造 D 草栿 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C A 小木作 B 大木作 C 铺作 D 檐下作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A A 宋 B 宋以前 C 明清 D元 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C A 隆兴寺摩尼殿 B 晋祠圣母殿 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D 少林寺初祖庵 5.宋代的“材”为C A 斗口高 B 斗口宽 C 单拱高 B 单栱断面 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C) A、宇文恺B、李诫C、蒯祥D、也黑迭尔 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A)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 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 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B) A 模数化 B 承重 C 装饰 D 材等 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C A 晋 B 冀 C 苏 D 赣 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B A 东周 B 西汉 C 唐宋 D 明清 11.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A A 宗法制度 B 秦始皇 C 胡服骑射 D 丝绸之路 12.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B A 南怀仁 B W·钱伯斯 C J·朗世宁 D 汤若望 13.以下哪条不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A A 全面保护 B 重点保护 C 有限保护 D 酌情保护 14.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以下列哪一条为口号C A 历史主义 B 民族形式 C 中国固有形式 D 民粹主义 15.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B) A、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B、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C、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D、安阳洹北遗址 16.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C) A、兆域图B、西京长安图 C、平江府图D、清明上河图 17.汉代四象中指东方的是(A) A、青龙B、白虎C、朱雀D、玄武 18.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C)城的风貌。

614《中外建筑史与建筑设计原理》考试大纲

614《中外建筑史与建筑设计原理》考试大纲 一、考试基本要求 1、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外建筑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基本史实,了解各种不同建筑类型的历史演变与类型特征;熟悉中外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 2、熟悉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建筑发展规律;了解建筑学发展态势;具有综合分析、比较、论证建筑理论问题的能力。 3、熟悉建筑的基本要求,掌握公共建筑设计、居住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主要的建筑设计规范。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六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2] 《中国古代建筑史》编委会.中国古代建筑史(多卷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20XX [3] 刘先觉,汪晓茜.外国建筑简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4] 罗小未,蔡婉英.外国建筑历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5]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6] 张文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7] 朱昌廉,魏宏杨,龙灝.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第3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8] [荷]赫曼·赫茨伯格著. 建筑学教程1:设计原理[M].仲德崑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XX [9] [荷]赫曼·赫茨伯格著. 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M].刘大馨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XX [10] 现行有关建筑设计规范及近年来《建筑学报》等建筑类期刊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绘图题、绘图说明题、简答题、论述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中国建筑史部分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 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及各时期建筑发展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发展概况及各时期典型城市规划设计特点; 3、掌握典型住宅与聚落的设计特点,并对典型实例进行分析;掌握宫殿、坛庙、陵墓及宗教建筑的规划设计特点,并对重点实例进行分析; 4、了解、掌握园林建筑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并能利用造园要素指导园林设计实践; 5、了解中国古代单体建筑详部特征与构造做法。 第二篇近、现代中国建筑 6、了解近、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 7、对近、现代中国城市建设及规划设计有一定认识,了解典型城市规划建设特征; 8、认识近、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思潮的演变及其对中国建筑形式、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了解近、现代中国建筑制度、教育与主要设计机构的发展状况。 外国建筑史部分

《中外建筑史》考试大纲

《中外建筑史》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课程代码:00424060 课程类别:专业理论课 适用对象:16级本科环境设计专业(4年制) 总学时:30学时讲授学时:25学时课内实践学时:5学时 独立实践学时:无 一、考试目的 (一)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部分考查学生是否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理论和 基本知识;是否知道认中国封建社会宫殿、坛庙、陵墓和宗教建筑的类型特点、构成形 制及其典型实例;了解传统园林建筑的主要类别、构成要素、造园思想和设计手法;概 略了解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概况、了解近代中国建筑的基本类型和风格面貌,了解中国 近代建筑师的活动概况和创作思想;考生还应具备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徒手绘制与中国建筑史有关的图形。 (二)外国建筑史 外国建筑史部分考查学生是否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西方与东方古代建筑的基本 理论和基本知识,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欧美建筑发展的历史背景,各时期主要建筑师 的理论,主要作品和建筑美学的基本观点和当代西方主要建筑流派的基本理论和代表人 物的主要作品的艺术特色,并能够徒手绘制外国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柱式等。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考察学生对中外建筑史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建筑风格、设计思潮倾向等 内容的理解。 (二)要求考生结合阶段的建筑思想,建筑特点建筑的发展和演变,综合分析评价 的能力。 (三)建筑柱式、建筑平面布局、典型剖面、立面造型、考查考生掌握形象思维能 力和掌握正确的比例、尺度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

(一)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二)木构架建筑概论 (三)建筑类型 (四)礼制建筑 (五)园林建筑 (六)西方古代建筑史 (七)古埃及建筑 (八)中世纪建筑 (九)17-18世纪建筑 (十)西方近代建筑 四、试题类型 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画图。 五、考试方法及考试时间 (一)考试方法:闭卷考试 (二)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 (三)考试时间:90分钟 六、成绩评定方式 考试课程:平时成绩(含考勤、课堂表现、课堂奖励分值)40%+期末考试成绩6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杨远《中外建筑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袁新华《中外建筑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建筑工程出版社 1980年版 杨远《中外建筑简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赵海涛《中外建筑史》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李之吉《中外建筑史》长春出版社 2006年版

建筑学基础考试大纲

沈阳建筑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初试《建筑学基础》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以建筑学一级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综合考查学生对建筑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建筑物理与建筑构造以及城市规划理论等主要专业课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掌握与理解。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初试科目满分为150分,其中建筑学通识基础50分,专业知识10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专业综合理论考试,由以下两部分内容构成: 1.第一部分:建筑学科通识基础50分 (1)建筑学基础知识30分(建筑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建筑构造) (2)城市规划学基础知识10分 (3)风景园林学基础知识10分 2.第二部分:专业知识100分 2.1 建筑历史与理论50分,包括: (1)《中国建筑史》(1册)占试题分数的40%; (2)《外国建筑史》(2册)占试题的60%。 2.2 建筑构造50分,包括: (1)《建筑构造》(上),占试题分数的70%; (2)《建筑构造》(下),占试题分数的30%; (四)试卷题型结构 建筑学科通识基础部分试题均为单项选择题; 专业知识部分试题以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为主,还可包括判断题、填空题、绘图题、计算题等。 三、考查内容及要求 (一)建筑学通识基础 1、建筑学基础知识 1.1建筑设计原理 教材《建筑设计原理》第2、3、4、5、6章各节内容,及第8章第3节内容。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条文5:场地设计”和“条文6:建筑物设计”部分内容。 1.1.1 建筑设计与原理 (1).对于第二章建筑各组成部分设计 ①.了解使用空间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②.掌握不同类型(生活用房、学习用房、展览用房、观演用房、辅助用房等)使用空间设计的设计要点,重点掌握展览用房、观演用房以及盥洗用房中的术语、定义、空间设计特点等; ③.重点掌握交通联系空间的设计要求和设计要点(包括水平交通空间和垂直交通空间),掌握教材和《通则》中的术语定义、需掌握的的设计数据和规范等;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本课程是建筑设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建筑的形式、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认识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的主要社会功能。从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寻找中、外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通过吸收前辈的建筑艺术成就,进一步指导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与创作,为设计思维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领域和时间领域。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做法。重点掌握宫殿、坛庙、宗教等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清式做法中的“大木作、小木作、油漆、彩画作”等具体做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仿古建筑的设计能力。了解其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思潮。掌握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等。了解外国建筑的发展概况。掌握古典建筑柱式、拱券技术、各个时期的代表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成就以及有关的建筑理论等。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 2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结构体系的优点,掌握木构架的组成及主要结构构件的功能;掌握木构架形式及各自特点;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在单体设计和群体组合上的典型特征;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在门窗、屋顶、天花和藻井、彩画等方面的装饰特征。 教学重点:中国木构架结构体系优缺点、木构架的组成、主要结构形式及其特点;单体建筑特征、群体组合特征。 教学难点:中国古建筑门窗、屋顶装饰、天花和藻井、色彩、彩画等特征。 第一节木构特征 一、木构架的优点 二、木构架结构体系 第二节建筑特征概述 一、单体建筑特征 二、建筑群体特征 第三节装饰特征 一、门窗 二、屋面装饰 三、天花和藻井 四、色彩与彩画 五、雕饰 第二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2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展概况;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等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掌握从原始社会至明清各历史时期在结构体系、材料、技术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成就。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各个历史阶段在结构体系、材料、建筑技术与艺术上的发展成就。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建筑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发展概况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发展概况 一、夏 二、商

中外建筑史考试要点

《中外建筑史》习题集 第一章溯源——原始建筑艺术 一、单项选择题 1.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原始社会中国南方()形式发展的见证。 A.穴居B.湖居C.巢居D.蜂居 2.西安半坡遗址是原始社会中国北方()形式发展的见证。 A.穴居B.巢居C.湖居D.蜂巢居 3.印度、巴比伦和罗马人热衷于(),这种自撑式弧形结构使得建筑在跨度和高度上不断增加。 A.拱券B.梁架C.湖居D.蜂居 4.原始人出于对死者的怀念,堆起象征永恒的(),形成了最初的墓葬。 A.穴居B.巢居C.湖居D.石台 二、多项选择题 1.《易·系辞》中的“昔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指的是原始社会的()居住形式。 A.湖居B.巢居C.穴居D.帐篷 2.原始社会居住建筑了常见类型有()。 A.穴居B.巢居C.石环D.湖居 3.原始巨石建筑的形式有()。 A.石柱B.列石C.石环D.石台 4.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架形式是()。 A.抬梁B.穿斗C.石环D.石台 三、填空题 1.建筑最基本的结构方式有两种:和。 2.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在建筑房屋时就离不开技术、形象和三个方面方面的因素。 3.原始社会纪念性的石柱、列石、石环、石台一般规模巨大,称为 。

4.英国的石环可以称为原始神庙的雏形。 5.马耳他岛上有许多史前庙宇,它们通常由两个小庙和组成。6.法国的巨石建筑之高大令人惊叹,其中最大的一个整石柱直径4.28米,高19.2米,重达260吨。 四、名词解释 1.英国索尔兹伯里石环 答案第一章溯源——原始建筑艺术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A 3. A 4. D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ABD 3.ABCD 4.AB 三、填空题 1.梁架拱券2.功能3.巨石建筑4.索尔兹伯里 5.圆形前院6.布列塔尼 四、名词解释 1.英国索尔兹伯里石环 英国索尔兹伯里的石环高5米、直径约32米,当中有5座门状的石塔。据推测,石环中的石杆与石门的排列形状与间距,与在每年主要节日中太阳与月亮起落时所投的影有关。在那些日子里,每当日出时,最高的一座门状石塔的横梁就变成太阳的祭台,因此,它可算是神庙的雏形。 第二章中西建筑艺术总体特征的差异 一、单项选择题 1.汉代《考工记》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成为历代宫殿建设和城市规划的法规,其中“左祖右社”是指()。 A.城市平面呈正方形B.宫殿要中轴线对称C.城市平面边长九里D.宫殿的左边(东)是祖庙,右边(西)是社禝 2.汉代《考工记》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