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论文

城市社会学论文
城市社会学论文

消费文化影响下的城市消费空间

——比较磁器口古镇和重庆新天地

摘要 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理论家亨利.列斐伏尔认为“社会空间是被使用或者消费的产品,不应该简单的将消费看做一种消极行为,而应该将消费空间看做是一种具有城市生活创造力的生活场所”。消费文化成为当今的主流,其影响着消费空间的产生。消费文化创造了消费空间,消费空间同时也塑造了消费文化。

关键词:消费空间,消费文化,城市生活

Abstract : City school of marxism theorist Henry column aspects lefebvre think "social space is used or consumption of products, should not simply to consumption as a negative behavior, and consumption space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form of life with city life creativity". Today's

consumer culture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its influence on consumption space. Consumption culture has created the space, the space also shaped the consumption culture.

Keywords :Consumption space, Consumer culture, City life

1.前言

在中国,消费空间的概念首先出现在经济发

达城市,而城市中的“中产阶级”产生了对商品

符号的消费需求。早在80年代,消费空间在我国

主要是以主题公园的形式出现。例如早期的锦绣

中华(如图1),后期著名的如杭州宋城,大连极

地海洋公园等。 进入21世纪以来,消费文化开始渗透到我国城市的日常的生活中来,这一时期的城市空间的开发形式表现为大量商业区的开发及原有古城镇的改造重建。反映到重庆的典型案例就是磁器口古镇和重庆新天地。这两个项目可以说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商业开发模式,但却同样都受到了消费文化理念的影响,磁器口古镇是以旅游购物为主题,在原有旧城的基础上进行小规模的改造和更新从而形成新的城市消费空间;而重庆新天地可以看做是历史风貌区商业化重建的典范。这两种商业开发模式几乎同时出现,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这并非偶然,

这说明我

图1 锦绣中华

国的消费文化在大城市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作者将运用社会学理论,以消费文化为背景来对磁器口和重庆新天地这两种城市消费空间进行比较分析。

2.消费文化和消费空间

消费文化指源于西方的消费社会的文化样式。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大工业化生产注重生产而忽视消费,最终由于产品过剩导致经济危机,于是消费被重视,而商家对其商品大肆宣传,试图凭借符号意义的联想诱发消费者的购买欲,由此形成的脱离了商品物质属性,崇尚意义,符号,精神消费的文化即为消费文化。

消费空间则指除了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商业空间外还包括娱乐空间,休闲空间;消费空间的概念可以包括一切公共发生的消费行为的空间。

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理论家亨利.列斐伏尔认为“社会空间是被使用或者消费的产品,不应该简单的将消费看做一种消极行为,而应该将消费空间看做是一种具有城市生活创造力的生活场所”。消费文化成为当今的主流,其影响着消费空间的产生。消费文化创造了消费空间,消费空间同时也塑造了消费文化。

3.磁器口古镇和重庆新天地

3.1磁器口古镇和重庆新天地两个消费空间的表现

3.1.1磁器口古镇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其一直

以盛产瓷器而闻名,并在明清两代成为重庆的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解放后,由于重庆城市发

展重心转移等原因,磁器口由过去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转变成了城市发展的瓶颈地带(如图

2)。磁器口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居民生活

质量差,失业率高,人口流失严重等问题。在1998年,国务院批准磁器口为首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后来当地政府为了更好的保护历史街区和文化遗产,

开始

图2 旧时的磁器口古镇

利用其文化产业优势开展旅游业,并由此给磁器口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已有1800

年的磁器口素有巴渝第一古镇之称,保存了

较为完整的古建。古镇有古朴粗犷的巴渝遗

风,有古风犹存的茶馆、有历史传承的码头

文化;有佛、道、儒三教并存的九宫十八庙;

有正气凛然的红岩志士抗战遗址;有独具特色的川剧清唱、火龙表演,有工艺独特、品种繁多的传统旅游产品,有享誉四方的毛血旺、千张皮、椒盐花生等饮食三宝”。(如图3)这就是现在的磁器口活力的表现。经过98年至今十余年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磁器口的空间,产业结构和居民的生活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这种发展演变的特征更加明显。

3.1.2重庆新天地

“重庆天地”(如图4)即化龙桥旧城改

造开发项目,是瑞安“天地”系列的中国西

部首个力作。项目地处主城核心渝中区化龙

桥区域,紧接渝中CBD 。东起嘉华大桥,西

至红岩革命纪念馆,北临嘉陵江,背靠鹅岭,占地约1900亩,总建筑面积288万平方米,

拥约2公里江岸线。重庆天地由高低村落、文化剧场、吊脚楼、商业主楼及精品酒店五个精致建筑群落组成 。

重庆天地担当起这座城市的历史博物

馆,骑楼古朴,拱门通幽是重庆人历史生活

空间的精致再现,她是旧时光、国际化和本

地风的混搭,是了解这个城市过往历史一个

必要的入口和途径。时尚的夜宴、酒会、

PARTY ,先锋的潮流演出,璀璨的灯光映照在青砖中,穿着礼服的淑女和衣冠楚楚的绅士,同国际化的白色情人节、巧克力BMW1与特色的咖啡厅共同映衬出国际化的符号与小资情调(如图5)

。消费文化

图3 现在的磁器口古镇

图4 重庆新天地

图5 新天地中一景

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淋漓的体现,本土文化与舶来文化交响辉映,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与消费欲。

3.2磁器口古镇和重庆新天地的消费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生产的三种类型:空间实践,空间的表达和展现的空间。列斐伏尔主张既要看到空间的物质属性,也要看到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空间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3.2.1空间实践

空间实践指的是一种扩展的,物质的环境。包括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磁器口古镇的空间生产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是空间生产的主体。而在市场经济时代,磁器口的空间再生产的内容和主体都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外围包括磁童路的通车,沿江高速公路及停车场的改善,磁器口大桥的通车以及沿城市道路两侧的现代化商业界面的出现及建筑密度的提升等;而磁器口内部则包括了沿磁器口正街,横街及黄葛坪一街等局部建筑的层数和高度的增加以及空间功能和使用者的置换等。此时空间再生产的主体由政府转变为了政府,投资者,居民三者共同参与。正是由于投资者的参与,磁器口空间的再生产受到了来自权利和资本的共同推进,于是便出现权利保护下的核心街区与资本主导的外围产业空间相隔离的局面,磁器口古镇的内外的现代化程度差别明显。核心街区消费空间生产的主体是政府和居民,由于居民的空间改造受到政府政策的制约,只能最小程度的更新,而外围由于更多受到资本的控制,会出现较大规模的改建,但此地段并没有居民,于是居民并没有从空间的再生产中得到实惠,生活水平也并无改变,古镇的发展出现了较大的不平衡。

重庆新天地的设计理念源自于上海新天地,与上海新天地在原有旧房基础上改建不同的是,重庆新天地是在一块空地上通过重建来刻意的去营造一种地域特色。但是,这些地域特色是不是真的很地域?

上海新天地和重庆新天地都带有着佐尼斯提出的批判地域主义色彩,所谓的批判地域主义就是为了反思现代主义对历史和地方特色的忽视,同时反对保护和新建的“地域”建筑用过度熟悉的符号来制造带有乡愁意味的“博物馆”。上海新天地的成功在于他即保护了传统的建筑空间又在传统建筑空间实践上避免了

过度的融入博物馆符号,从而将其成功的塑造成了一个消费空间。但我个人认为重庆新天地却刻意的去运用了带有地域色彩的符号,试图勾起人们对其地域认同,吊脚楼和高矮建筑似乎成为了重庆地域建筑空间的缩影。这些违背了批判地域主义初衷的手法,我认为将重庆新天地打造成了一个矫情的带有“地域博物馆”性质的消费空间。

3.2.2空间的表达和展现的空间

空间的表达指的是总体上最终决定和控制

空间实践的东西,即空间将自己与某种符号或者

话语连接起来,从而成为被社会精英阶层所认知

的空间。

磁器口古镇内有许多年久失修的建筑,伴随

着旧建筑的拆除,新的建筑空间形式不断的出

现。新建筑为了配合老建筑,通过对新建筑进行

立面符号(如图6)的拼贴和装饰来统一建筑色

彩与建筑屋顶形式成为协调新旧建筑风貌最常

用的手法,这也是一种在短期内较易获得利益的做法。在磁器口,随处可见现代版的穿斗结构,伪装的坡屋顶,泛滥的民俗饰品等纷繁的符号与景象弥漫在消费空间里。根据相关统计,磁器口的业态仍然主要以小吃,工艺品,服饰类为主,业态相对单一,业态也同重庆其他商业空间存在趋同性。符号的复制和大量制造在试图营造磁器口的地方特征的同时也将他的文化片段化,也造成了人们对于当地文化认识的偏差,最终产生了文化与历史的割裂。与此同时,大量与磁器口不想关的现代产业文化和消费空间在激发人们消费欲的同时却也与地方的文化产生了冲突。大量的意识符号,标志性的话语等对于游客而言是极具吸引力的,但当地的居民生活空间被侵占,居民无法享受资本对于空间改造的益处,这是磁器口的遗憾。

同样,重庆新天地(如图7)在设计手法上运用了陌生化和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来处理空间和形态,也是通过符号化来塑造其消费空间,意图让新天地成为新的社会共享空间和提供新的“陌生的地域感”。但是由于其定位在高档的餐饮,成衣和会所,所以其并没有真正的成为社会的共享空间,

发生在空间中的活动被

图6 磁器口中的符号元素

主要限定在了特别的人群——中产阶级身上。

其在设计中运用的陌生化符号实际是在建立

某种联系,这种符号联系最终使得重庆新天地

成为了中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地位和进行炫耀

性消费的空间。

4.结论

消费文化作为一种资本主义的文化舶来品,在传入我国之后,对我国的消费空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列斐伏尔所说的空间的实践上,资本伴随着消费文化的进入,使得磁器口的内外空间的发展主体利益诉求产生了不同,从而导致磁器口内外发展在文化和空间上产生了割裂;而新天地也由于资本对利益诉求的最大化,而成为了一个不彻底的批判地域主义的消费空间。而在空间的表达和展现方面,磁器口和重庆新天地都陷入到了同一个怪圈中,那就是过分的进行符号化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但使磁器口形成一种文化的氛围,也产生了文化的片段,造成了文化与历史的割裂;而新天地的符号化联系导致了其消费空间“中产阶级”化,从而没有其实现社会共享的初衷。我认为这都是因为消费文化的内涵与我国仍然是生产性社会的矛盾所产生的。最终,这些消费空间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成为了列斐伏尔所说的:“人造环境是对社会关系粗暴的浓缩,在城市化过程中,设计在对空间加以排列和分类,以便为特定的阶级效劳。他们更多的关系空间的交换价值,而非广大民众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现代与后现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7

[2] 西莉娅·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夏建忠.城市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 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梁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 罗小未.上海新天地广场——旧城改造的一种模式.北京:时代建筑,

2001

图7 新天地中的传统建筑元素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版)知识分享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 版)

城市社会学 题型:填空名词解释不定项选择题论述简答时间:6月3日晚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概述 1城市概念的关键理解: 1)人口聚集(城市和城市社会组织行成的基础) 2)非农生产(区别于农村,体现社会分工) 3)市场(城市运作的经济动力) 体的城市社区,而多元城市社区的结合构成了城市社会这一开放性社会系统。若从主体与客体角度看,是人与自然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体;若从地狱共同体的角度,是多类社区的有机结合体;若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是古代、近代、现代城市更替的社会有机体。 4经典社会学的城市观点: ?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1)礼俗社会: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人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彼此冷漠,互不关心。 ?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⑴机械联结是指在共同信仰和习惯、共同仪式和标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联系,是乡村的特征; ⑵而有机联结是城市的特征,它是建立在相互差别基础上的依赖于复杂的劳动分工的社会联系,人们从事不同职业,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整体。 ★迪尔凯姆认为分工是城市的特征,是破坏传统社会整合性的力量和建立新型社会聚合力的基础。他认为城市内的社会差别和个性发展,是保持社会聚 ?齐美尔的城市精神生活 ⑴主要观点:城市生活环境复杂、生活节奏较快、社会组织严密、时间观念强、感官刺激强烈,个人应学会适应城市。在他看来,都市是完全不同于乡村的世界,都市的制度和过程改变了人的心理、性情和行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性的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个人必须适应都市。 ⑵齐美尔指出出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是个人面对都市中的各种力量、传统、文化和技术如何保持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个人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力量。 认为同农村人的偏狭、封闭相比,都市人在精神上是自由的,但是与这种自由相伴而生的是孤独和失落的情感。 ⑶齐美尔认为都市中的“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发展不平衡。在他看来,正是都市滋养和产生了现代两种形式的个人主义:第一都市将个人从各种压迫性的关系中解放出来,赋予每一个个人自由和独立性;第二,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鼓舞下,另一种个人主义理想出现了。 ?韦伯的城市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 韦伯考察了西方和东方历史上的城市并加以比较,在1920年发表的《论城市》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的完全城市社区”。他认为这种完全城市社区应该具备贸易、军事、法律、社交和政治等方面的职能。它需要具备下列特征:①城市以贸易和商业为基础;②城市相对自治;③城市内存在一定的民间社团性组织和正式组织;④防卫力量。韦伯认为只有中世纪的城市才是完全城市社区。同时,他强调政治、经济因素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政治、经济的互动不同,产生的城市也就不同。 5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早期探索:20世纪初传入我国,最早资料可查是1917年清华大学教授狄特莫指导该校学生在北京西郊对195家居民的生活费用调查。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 1人类社会生命网:竞争、冲突、适应、同化 2社会生态平衡:帕克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生态和文化两个层次组织起来的,竞争是共生层次的基础,而沟通及共识是文化层次的基础的,两个层次是整个社会的两面。 3帕克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总的来说,有三点:第一,帕克把城市看作一种分析单位。第二,帕克认识到日益以正规结构为其特征。第三,帕克强调城市生活的心理因素。

社会保障学结课论文

社保大作业 —从福利国家的问题和改革中谈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与发展 班级人力1001班 学号 201009100303 姓名田豆豆

内容摘要: 本文以西欧社会党在改革福利国家时遇到的问题和措施为借鉴,在此基础上揭示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对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趋势的总结,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社保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和前景

<一> 西欧社会党的社保改革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模式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的替罪羊。在各种责难中,绝大部分都是针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来的,而且基本上都将问题集中在福利负担过重的焦点上。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涉及面太广,西欧各国对它的改革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只是处于尝试阶段,真正进行实质性改革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作为福利国家建设的原创者和积极推进者,西欧各国社会党(包括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工党)在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上也在20世纪90年代后变得越来越积极,并且成为改革的政治主力军。到目前为止,西欧社会党在社保改革的问题上作了很大努力。 一、西欧社会党的“积极福利”改革模式 西欧右翼政党认为,片面追求公正而不重视效率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同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完全相悖。在他们看来,只有建立以效率为核心的公正机制,改变甚至完全放弃国家大包大揽的社会福利运行方式,才能彻底走出福利国家的困境。社会福利制度对于一个“自由、平等、互助”的理想社会的建构来说极其重要,福利国家的问题不是根本性的,不需要以完全废除它的方式来解决,只需对它进行改革,建立责权利明晰的多元化的新机制就可以更好地运转。为此,西欧社会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改革就围绕建立这种积极福利模式而展开的。围绕着这些思路,西欧各国社会党在执政时期推行的改革措施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在观念上破除公民的福利依赖意识,积极倡导“没有责任就没有权利”的社会福利观。要改革福利国家制度,首先要改变原有的社会福利观,而且首先要革除那种片面强调个人的社会权利而忽视其社会责任的思想,建立权利和责任之间的平衡机制。社会党人提出了他们的新责任观,认为责任是健全社会的基石。它是个人的,又属于社会。社会行动的目的不是要用社会或国家的行为代替个人的责任,而是要通过改善社会来促进公民个人自我完善的实现。与此相应,作为个人都要积极回报社会的关爱,为社会和他人承担义务,真正实现“机会和权利共享、风险与义务共担”的基于现代意义的社会公正。 第二,化“消极福利”为“积极福利”,将提供福利关照改为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变“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实现功能上的革新。“积极福利”的意义有二:一是改变福利对象被动等待的观念,让他们积极寻求自立和自新的机会;二是改事后救济为主动扶持。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是隶属于社会学论文最早的一个小分支,主要是讨论现代城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城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结构组织,研究的方向是社会学中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城市社会学论文包含了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提供了121条优秀的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学习。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除夕安排 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 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 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 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 8. 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11.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 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 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 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 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 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 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 21. 跨境“双非儿童”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 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 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 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 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 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 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 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 39.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 40. 标准化的存在感觉与影响

城市社会学 论文

大家现在都是网络e族,相信对“蚁族”、“北漂”、“新生代农民工”等新鲜词汇是不陌生的,但是这些现象是属于什么概念的范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等等大家可能不甚了解。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城市社会流动,让大家能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先来看看本节内容提纲: 社会流动的概念和类型 2.我国建国以来有哪几次社会流动 3.代际流动的特点(重点) 4.城市社会流动的影响(重点) 专题:成都户籍改革(难点:体现在与热点联系) 好了,了解到内容提纲后,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部分,社会流动的概念和类型。第一部分社会流动的概念和类型 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 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参照基点和原因,社会流动可相应地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 水平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 2.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 自由流动是相对于结构流动而言的,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流动。比如,我国“文革”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改革开放以后,大批农民流向城市变成工人;近年来兴起的“新生代民工潮”等都是结构性的流动。

3.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的职业的异同表现出来的。代际流动率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或垂直的流动。 当然,知道概念和类型是不能使大家对社会流动在现实中的表现有深刻的感受,那我们接下来学习第二部分,我国建国以来有哪几次社会流动。 第二部分我国建国以来有哪几次社会流动 我国的社会流动是与社会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当然也与我国的一些政策有关,各个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大体来说从建国到2006年这近六十年的时间里,可以分六个时期来考察。 第一个时期是从建国初期到1960年。一方面,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新的阶级阶层结构;另一方面,在经济恢复之后,又很快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国家组织了大批工厂内迁和农业垦殖活动,人口的职业流动和区域流动程度都很高。特别是“大跃进”以后,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企事业单位的职工队伍猛增。 第二个时期从1961年到1965年,是国家经济调整时期。大部分进城农民被清退回乡,国家加强了户口登记管理,严格控制城市规模,限制个人自由流动。同时,原来由国家组织的集体移动也接近停止。 第三个时期从1966年到1976年,即“文革”十年,经济停滞,人口迁移率低,大专院校停止招生考试,教育不再成为决定人们社会流动特别是上向流动的重要因素。后期,国家搞了一些三线建设工程,并组织了大批干部下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使社会流动略有增加。 第四个时期从1977年到1991年,进入第四个时期。城乡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流动。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社会劳动者人数增加很快。乡镇企业的兴起虽然使一部分农民实现了就地职业转化,但仍有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逐步下降。1977年

社会学结课论文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领域频繁发生安全问题,像2003年含敌敌畏的金华火腿,对肠食道胃粘膜有影响,可能致死;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严重可致死;2005年碘超标的雀巢奶粉,影响甲状腺功能;2006年含瘦肉精的猪肉,人食用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2008年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可能导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致死。以及近年来一直困扰在人们心头的地沟油,人食用后会破坏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像此类事件多的难以计数,被发现的也许只是一小部分,到底还有多少有害食品被我们在食用着呢? 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好好的进行反思,食品安全恶化到如此程度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是人们的道德素质的滑坡,还是庞大利益的驱使,还有有关部门监管不力,还是国家的立法还待完善等等等等。 下面我们就从以上所谈的几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第一人们道德素质滑坡 我们先来看看近年来发生的除了食品领域的问题外,,看看其他方面有关道德滑坡的事件。 事件一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 彭宇表示无辜。他说,当天早晨3辆公交车同时靠站,老太要去赶第3 辆车,而自己从第2辆车的后门下来。“一下车,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赶忙去扶她了,不一会儿,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动过来扶老太。老太不停地说谢谢,后来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彭宇继续说,接下来,事情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 2007年9月4日下午4点半,鼓楼区法院一审宣判。法院认为,本案主要存在两个争议焦点: 1.彭宇与老人是否相撞 2.应赔偿的损失数额问题 法院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对受害人的 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此,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

从城市社会学论文

从城市社会学角度浅析城市拆迁中的矛盾和冲突 [摘要]城市拆迁中的冲突现象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在拆迁所形成的特定"场域"中,地方政府、开发商与被拆迁人等主要的三类利益主体是能动的"行动者",已有的拆迁制度往往是他们为实现利益目标进行讨价还价的知识或策略,但制度并不完全限制他们的行动选择,拆迁制度的不断完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拆迁中的矛盾和冲突。诉求公平和正义原则,强化利益表达机制,可以减少拆迁冲突,并可降低其中潜在的社会代价。 [关键词]城市建设;拆迁;利益主体;冲突;社会学 拆迁现象:不得不正视的社会问题 城市化是人类从落后走向文明不可抗拒的铁律。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建设的速度之快、力度之强、规模之大,是世人所罕见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一边是连片的摩天大厦拔地而起,另一边则不断出现一个个格外醒目的被画了圆圈的"拆"字。就是这样一个"拆"字,街道更加宽了,广场更加大了,绿地更加多了,市容更加整洁了,同时,也让整个城市越来越"失忆"了。同时,被拆迁人只能远离原来出行、上学、就医等较方便的熟人社区,眼看一座座高档住宅小区或写字楼挺立在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望楼兴叹,曾经栖息的屋舍在脑海中留下了久久不能挥去的沉重记忆。 城市拆迁是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中突显出来的社会现象,由此产生的利益冲突也变成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自1990年代以来,大规模城市扩张、旧城改造以及开发区建设,使房屋拆迁成为必然。这一彰显政府关爱的"民心工程",有时却变成了某些地方官员以赢利为目的并强制执行的"扰民工程"或借以捞取升迁资本的"政绩工程",由此引发的利益冲突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冲突主要发生在地方政府、拆迁人(开发商)与被拆迁人之间,焦点在于:一是强行拆迁,粗暴对待被拆迁户,使被拆迁人对房屋的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受到剥夺;二是补偿安置不合理,社会保障缺位,被拆迁人因拆致贫,固有生活方式被打乱。 这里列出几个近年来因城市拆迁引发冲突的典型例子。2003年8月22日,南京市39岁的被拆迁人翁彪在玄武区邓府巷拆迁指挥部办公室点燃自己浇满汽油的身体,造成一死七伤的惨剧。2003年9月15日上午,安徽省青阳县农民朱正亮因拆迁补偿不合理,在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前,往自己身上泼洒汽油后点燃,火虽当场被执勤民警扑灭,但人被烧成重伤。①2004年5月,湖南省嘉禾县委、政府为进行珠泉商贸城开发,由县委书记亲自任拆迁总指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滥用行政权力、动用公检法等部门强制推进房屋拆迁,打出标语:"谁影响嘉禾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谁不顾嘉禾的面子,谁就被摘帽子。谁工作通不开面子,谁就要换位子。"②对11户被拆迁人下达强制拆迁执行书,多名拆迁户的家属被逮捕,并先后对11名公职人员进行了降职、调离原工作岗位到边远乡镇工作等错误处理。最后,由于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这起集体滥用行政权力、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规事件才被制止。2004年5月,甘肃省清水县也发生一起类似嘉禾的地方政府强制拆迁事件,一位被拆迁人如是说:"民工们每揭一片瓦,就像在撕我的肉一样,我被数名警察架着不能动弹,大声哀求也无济于事。"③这起强制拆迁事件最后受到"嘉禾拆迁事件"影响,才被制止。 据建设部统计, 2002年1月~7月,全国因房屋拆除引发的三级以上事故共5起,造成26人死亡, 16人受伤。2002年1月~8月,建设部受理来信共4820件次,其中,涉及拆迁问题的占28%。上访1730批次,其中反映拆迁问题的占70%。在集体上访的123批次中,拆迁问题占

浅谈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浅谈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姓名:李凤班级:城规1102 学号:3110803206 【摘要】:城市规划与社会学研究与服务的主体都是人,当前城市规划工作及 其学科范畴已大大突破了其传统内涵,并在某些情境下愈来愈明显地呈现出一种社会规划的特质。所以在“以人为本”的这个基础上城市规划与社会有了很大的关系。这就需要将空间问题置于更为全面的社会生产条件中加以考量.实现城市规划与社会学的双向渗透与多层面耦合。 【关键词】:城市规划、社会学、影响与关系 一、城市社会学的简要概括 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现状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中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研究内容包括:①人类生态学;②城市社区的划分; ③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④城市化。在城市化国家,城市社会学与任何一门社会学科都有联系,如犯罪学和异常行为研究主要针对城市治安状况;人口统计学中很大部分涉及到城市人口迁移过程和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对社会政策、家庭、老龄化、医疗、社会差别等的研究都与城市社会学有关。 2、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在途中,无论是城市学的二级学 科还是社会学的二级学科、都可以 形成城市社会学的一个有机的组 成部分。如城市规划学和城市社会 学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社会发展规 划研究;城市经济学和城市社会学 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经济社会协调 发展研究;政治;社会学和城市社 会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社会管理机 制的研究;文化社会学和城市社会 学交叉,可以形成城市社会文化研 究等等。由此看来,城市社会学的 现代框架和过去相比,和其他学科 相比,应该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而又相当复杂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会与时俱进地更加丰富和复杂,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会和很多与之相关的学科、内容共同探讨和研究。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多方利益主体需要协调,有诸多决策需要公众参与.有新旧社会矛盾需要面对,这就使城市规划在某些情境下愈来

社会学概论课程论文

社会学概论课程论文 --浅谈乡土文化的命运 摘要: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 关键词:乡土乡土文化命运 什么是乡土文化;众说纷纭,笼统地说,乡土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你所在家乡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像我小时候见过的,“跳大神” 听过很多传说故事,传唱的民歌,民谣,过年过节的一系列活动,等等。这一系列东西就是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特质的主心骨,民间传统技艺等等,丰富多彩而又蔚为大观,它们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其一脉相承

造就了民族文化生命的主力。乡土文化做为一民族共同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本乡本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确切概念以后再考证)。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具有一种诗性的思维,并以诗性的目光看待外物,将自然的物体当作具有活泼性灵的生命实体。于是乡土文化在劳动中具备了最原始的雏形,乡土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传统文明的表现,乡土民歌又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乡土农民文明生活航船的帆影。它从一诞生就深深扎根于充满民族气息的文化土壤之中,其深根固蒂是这灿烂文化的起源。原始的祖辈是聪慧的群体,他们在介乎客观世界与纯主观思维之间搭筑了独特的文化建构模式,因其根植于思维的底层,故其核心在发展中能经受各种打击,时至如今,其性质仍具有原始的民族特性。 乡土文化的命运 虽然乡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大的土壤,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其本身的地域局限性及封闭性。在几千年是历史中与其他文化的碰撞,冲突,交融中,虽然遗失了大多数,现有的乡土文化研究中,有一批学者提出了“在城市化的冲击下,乡土文化危机四伏、严重失序”的论断。由于现代性因素向农村的全方位渗

城市社会学论文

城市社会学论文 院系: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建筑学 年级:2012级 学号:12150240106 姓名:

从城市社会学角度浅析城市化背后的问题 作者:刘佳 年级:2012级建筑系一班 学号:12150240106 [摘要] 城市拆迁中的冲突现象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在拆迁所形成的特定“场域”中,地方政府、开发商与被拆迁人等主要的三类利益主体是能动的“行动者”,已有的拆迁制度往往是他们为实现利益目标进行讨价还价的知识或策略,但制度并不完全限制他们的行动选择,拆迁制度的不断完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拆迁中的矛盾和冲突。诉求公平和正义原则,强化利益表达机制,可以减少拆迁冲突,并可降低其中潜在的社会代价。 参考文献: 《城市社会学》 《比较社会学》 《城市与社会》 《社会科学学报》 [关键词] 城市建设;拆迁;利益主体;冲突;社会学 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建设的速度之快、力度之强、规模之大,是所以人所罕见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一边是连片的摩天大厦拔地而起,另一边则不断出现一个个格外醒目的被画了圆圈的“拆”字。就是这样一个“拆”字,街道更加宽了,广场更加大了,绿地更加多了,市容更加整洁了。同时,被拆迁人只能远离原来出行、上学、就医等较方便的熟人社区,眼看一座座高档住宅小区或写字楼挺立在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望楼兴叹,曾经栖息的屋舍在脑海中留下了久久不能挥去的沉重记忆。 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中突出的社会现象-城市拆迁,城市拆迁产生的利益冲突也变成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自1990年代以来,大规模城市扩张、旧城改造以及开发区建设,使房屋拆迁成为必然。这一彰显政府关爱的“民心工程”,有时却变成了某些地方官员以赢利为目的并强制执行的“扰民工程”或借以捞取升迁资本的“政绩工程”,由此引发的利益冲突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冲突主要发生在地方政府、拆迁人(开发商)与被拆迁人之间,焦点在于:一是强行拆迁,粗暴对待被拆迁户,使被拆迁人对房屋的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受到剥夺;二是补偿安置不合理,社会保障缺位,被拆迁人因拆致贫,固有生活方式被打乱。 这里列出几个近年来因城市拆迁引发冲突的典型例子。2003年8月22日,南京市39 岁的被拆迁人翁彪在玄武区邓府巷拆迁指挥部办公室点燃自己浇满汽油的身体,造成一死七伤的惨剧。2003年9月15日上午,安徽省青阳县农民朱正亮因拆迁补偿不合理,在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前,往自己身上泼洒汽油后点燃,火虽当场被执勤民警扑灭,但人被烧成重伤。①2004年5月,湖南省嘉禾县委、政府为进行珠泉商贸城开发,由县委书记亲自任拆迁总指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滥用行政权力、动用公检法等部门强制推进房屋拆迁,打出标语:“谁影响嘉禾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谁不顾嘉禾的面子,谁就被摘帽子。谁工作通不开面子,谁就要换位子。”②对11户被拆迁人下达强制拆迁执行书,多名拆迁户的家属被逮捕,并先后对11名公职人员进行了降职、调离原工作岗位到边远乡镇工作等错误处理。最后,由于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这起集体滥用行政权力、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规事件才被制止。2004年5月,甘肃省清水县也发生一起类似嘉禾的地方政府强制拆迁事件,一位被拆迁人如是说: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黑体,5号字)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社会学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城市规划专业 开课学期:春季学期 总学时:32学时 总学分:2学分 预修课程: 课程简介: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推荐教材: [1]《城市社会学》,顾朝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2]《城市社会学案例教程》,章友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目: [1] 城市社会学,帕克等,华夏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2] 城市社会学,康少邦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 [3] 城市社会学,章友德等,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4] 城市社会学,许英,齐鲁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5] 城市社会学,向德平,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6] 城市社会学,顾朝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7] 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蔡禾等,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8] 城市社会学,郑也夫,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9] 城市社会学案例教程章友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二、课程总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应该理解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理解城市化过程及其主要问题;理解有关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地域规律;理解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理解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理解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等。同时能结合城市社会学有关理论对世界各国城市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和研究。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含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课时) 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

社会学论文

社会于我 20141303007 张婷婷关于社会学,在没有细致接触之前,总觉得它的存在与否于我似乎没有任何影响,我的生活,我的悲喜,一切的一切,就像是两条平行的永不交汇的直线一般,没有丝毫联系。等到这个学期开始真正学了社会学并读了一些其他的参考书籍之后,我发现它并未像我想的那般无趣,反而是于我密切相关,对生活有着很大的指导和参考作用的一门学科。 我选择的第一本参考书是彼德●布劳的《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书的很大一部分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发展并逐步密切的。人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一切的运行也都是以人为核心而进行着的,我自己曾一度认为人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不依赖于他人,不受制于他人,只遵照自己的意思,随性即可,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有一些事情在一个人出生前就已经确定了,关于他的地域、种族、阶层和其他的一些身份辨识要素,一出生便已烙上了社会团体一员的印记,在生命的萌芽期时便已和世界有了联系,更何况在日后的不断成长中呢。谈论社会生活,就是谈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正是在人们建立的社会关系中,他们的利益才能得到表现,他们的愿望才能成为现实,人们的交往通过社会空间和时间激增,社会关系不仅把个体关系团结成群体,而且也把群体团结成社区和社会。每一个一出生便有了自己的小圈子,之后逐渐和圈子里的其他人熟悉并不断扩展自己的圈子范围,认识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程度上参与社会互动,“一个群体对一个人的吸引力激起他想成为一个成员的欲望,但只有当他证明了他自己对群体的其他成员具有吸引力时,他才能实现这种愿望并获得社会承认。为了能被他们承认,他必须证明他自己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伙伴。”想要从对方那里获得一些东西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个人也就需得做出相应的牺牲,这本就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不得不承认,社会上的每个处于交往中的人,大多数情况下都抱着一种得利的想法,要不然也不会有什么强大的理由能够把原本互不相识的人聚成一个个群体。而为了更好地融入进去已有的甚至于新的圈子,个人又需要有新的能让人信服、吸引对方向自己靠拢的能力,在这不同能力的衡量中,便会有了不同角色的区别,似乎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份额担当,有一种多劳多得的意味在其中,当一个人有能力赢得别人尊重、能够自我在社会中立足之时,他的社会化任务也便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心理需要和素质决定着哪些报酬能够引起他们的特别注意,也决定了他们将受谁的吸引。”一旦找到合适的吸引对象时,一种无形之中的交换关系也便形成,我通过我的部分从你那里换我需要的部分,我为了我所追求的付出着努力, 对方提供的利益让我做出了妥协和让步,像是契约一般,进行着对等互换,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对等很少能够实现,也正是一次又一次不均匀地交换,才给了双方更多的互动和了解对方的权力,为生存和其他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群像这样以这种交换的方式被联系起来,小的群体逐步扩大,不同类型的人聚在了一起,又该如何进行识别呢?一系列的分层也随之产生,根据经济能力、社会地位、威望荣誉等不同的标准,有了高级人群和低级人群的概念,也有了“歧视”和“不公”这类字眼的出现,尽管我一直不愿承认,但这就是事实了,一个需要付出极大极大努力才能改变的事实。 我选择的第二本书是鲍曼的《通过社会学去思考》,以一个新的角度去重新理解复杂的社会学,整本书感觉就像是一系列概念的详细阐述和对比,在讲述的过程中又经过不断的举例和类比,把社会这个很大的范围用一些特有的名词概述了出来,如此

城市社会学论文

城市社会学论文 12级建筑一班 12150240117 李雪霏

城市社会学论文 摘要:本文详细的阐述了什么是城市社会学,什么是城市社会学的组成以及成好似社会学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是探讨城市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管理和生活方式等问题的社会学分支学科。都市社会学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流派。城市社会学包括一下内容: 1.欧洲的传统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社会互动理论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和韦伯的思想只是对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城市的反映,他们的思想也是比较幼稚的,有很多不尽合理的地方。如滕尼斯的“通体社会”和“联组社会”的概念,迪尔凯姆的“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的概念都过于绝对化,城市远非他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欧洲传统城市社会学思想可以说只是城市社会学的启蒙思想,但他们的思想构成了传统城市社会学的核心和主要研究领域,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对城市社会学产生着重大的影响。2.美国的传统城市社会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入迅速工业化和城市高速发展时期,移民大量涌入。随着城市的发展,同样出现了严重的城市问题,美国城市社会学应运而生。 新学派对生态学派进行了猛烈地抨击,认为生态学派提出的城市通过竞争与适应而自动达到社会平衡的观点无法解释欧美社会普遍出现的城市骚乱,城市社

会并非日益整合、有序,而是阶级冲突和种族不平等日益严重。他们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的作用,财富的积累和权力的集中,社会阶级关系与国家管理职能等。新学派可分为两个学派,即“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和“城市管理主义学派”。前者包括第一是卡斯泰尔的集体消费,是指用结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城市社会。他认为城市空间是社会结构的表现,社会结构式由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系统组成的,其中经济系统起决定作用。第二是哈维的资本运动三级环程。包括初级环程,即资本向产业的投入和向消费资料的利润型生产的投入;次级环程,即资本向城市基础设施和物质结构的投入;第三级环程,即资本向科教、卫生、福利事业等劳动力再生产的投入。后者以雷克斯和保罗为代表,其研究将住宅作为阶级形成的基础,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质疑,70年代末该学派的研究开始停滞不前。 通过对城市社会学形成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理论学派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理论的发展是和城市的发展密切相连的。 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 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第二篇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它的思想渊源在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冲突理论以科塞尔、达伦道夫为代表,重点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是作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反思和对立物提出的。如果说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的是社会的稳定和整合,代表社会学的保守派,那么社会冲突论则是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展的积极作用,代表社会学激进派。该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流行于美国和一些西欧国家。 社会不可能仅仅是平衡与和谐,而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且长期存在着并非对社会只产生破坏作用的冲突,这是社会运行中的持续的必要现象。冲突并不一定指公开的暴力,也包括紧张、敌意、准竞争和在目标与价值标准上的分歧。冲突的产生是因为资源的稀有使其社会关于它的分配充满着不平等现象。 社会交换理论同时也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社会交换理论通过交换概念发现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和由此产生的权力地位的分化,并从各个权力层次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中找到社会系统发展、变迁的动力。更贴近地研究社会现实,更加强了社会学与社会运行的相互联系。

城市社会管理论文

城市社会管理论文 篇一:城市社会学论文 城市社会学论文 12级建筑一班 12150240117 李雪霏 城市社会学论文 摘要:本文详细的阐述了什么是城市社会学,什么是城市社会学的组成以及成好似社会学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是探讨城市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管理和生活方式等问题的社会学分支学科。都市社会学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流派。城市社会学包括一下内容: 1.欧洲的传统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社会互动理论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和韦伯的思想只是对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城市的反映,他们的思想也是比较幼稚的,有很多不尽合理的地方。如滕尼斯的“通体社会”和“联组社会”的概念,迪尔凯姆的“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的概念都过于绝对化,城市远非他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欧洲传统城市社会学思想可以说只是城市社会学的启蒙思想,但他们的思想构成了传统城市社会学的核心和主要研究领域,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对城市社会学产生着重大的影响。2.美国的传统城市社会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入迅速工业化和城市高速发展时期,移民大量涌入。随着城市的发展,同样出现了严重的城市问题,美国城市社会学应运而生。

新学派对生态学派进行了猛烈地抨击,认为生态学派提出的城市通过竞争与适应而自动达到社会平衡的观点无法解释欧美社会普遍出现的城市骚乱,城市社会并非日益整合、有序,而是阶级冲突和种族不平等日益严重。他们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的作用,财富的积累和权力的集中,社会阶级关系与国家管理职能等。新学派可分为两个学派,即“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和“城市管理主义学派”。前者包括第一是卡斯泰尔的集体消费,是指用结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城市社会。他认为城市空间是社会结构的表现,社会结构式由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系统组成的,其中经济系统起决定作用。第二是哈维的资本运动三级环程。包括初级环程,即资本向产业的投入和向消费资料的利润型生产的投入;次级环程,即资本向城市基础设施和物质结构的投入;第三级环程,即资本向科教、卫生、福利事业等劳动力再生产的投入。后者以雷克斯和保罗为代表,其研究将住宅作为阶级形成的基础,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质疑,70年代末该学派的研究开始停滞不前。 通过对城市社会学形成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理论学派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理论的发展是和城市的发展密切相连的。 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 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第二篇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它的思想渊源在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

城市社会学结课论文1

城市社会学结课论文 (一)对人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的认识 ——以广州为例 摘要: 人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城市空间相对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与要求,较大,是较为被动的;而人在城市发展中,一方面受制于其空间结构,一方面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在逐渐改变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发展的实质是城市人地关系各组成要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下城市人地关系的时空演变过程。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城市空间结构一般表现在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态三种形式。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城市形态经济结构 参考文献:《大城市》人地关系空间结构演变及其优化研究―—以上海为例》 向云波[1,3] 王圣云[2,3] 鼓秀芬[1] [1]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2]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3]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 《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以广州为例》阎小培中山大学 正文: 人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城市空间相对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与要求,较大,是较为被动的;而人在城市发展中,一方面受制于其空间结构,一方面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在逐渐改变着城市的空间结构。 首先,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的历史发展、地理位置、资源分布状况、气候情况、城市面积、居住人口数量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决定了一个城市适合以何种产业为导,最适合发展哪种贸易,拥有怎样的优势与劣势。因此,长期的发展也就确定了城市内部的各种经济成份所占的比例。这样一来,渐渐形成了一个城市的商业圈、居住圈、工业圈、教育圈等一系列的圈子。这些圈子依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状况呈现不同的分布特点:或集中、或分散;或环型、或不规则;或大,或小。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空间结构。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步伐,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城市规划,来适当调整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发展的实质是城市人地关系各组成要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下城市人地关系的时空演变过程。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

组织社会学论文

组织社会学论文——新东方企业的组织结构分析 新东方的组织核心人物——俞敏洪坚韧不拔的性格(领导理论) 出生在江苏农村的俞敏洪,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就是他最初的梦想。但是薄弱的知识基础使得他第一次高考溃不成军, 满分150 分的英语才考了30 分,而第二年依旧名落孙山,英语只考了55 分,第三年,俞敏洪总结了前两年的经验教训,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而且一考就考到了北京大学西语系。然而,迎接俞敏洪的大学生活,全然不是他想像中的那么灿烂风光。作为班里唯一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不会讲普通话,又从A 班调到较差的C 班,大三的一场肺结核又使他休学一年, 俞敏洪在北大求学的日子是非常郁闷的。毕业后,留学热潮兴起,看着周围同 学出国深造,俞敏洪觉得又有点低人一等了,于是也开始追随这股潮流。为了筹集留学学费,俞敏洪在校外兼课教英语,因此被北大记过处分,不得已,俞敏洪只得辞职离开。紧接着,就创办了新东方。由此可以看出,俞敏洪在经受失败和挫折的打击后,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明显变强了(当然也可能是适应或习惯了), 性格磨练得愈发坚韧不拔,并且也愈发乐观了。所以尽管后来在新东方创业阶段遇到了重重困难挫折,他依然执着坚强地走到了辉煌的今天。 新东方的组织决策和发展——民主型领导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学会分享。”这是俞敏洪在演讲中经常说的一句话。俞敏洪说:过去自己一个人演独角戏时各种成功“与荣耀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自己也可以一言九鼎。但是当组织结构不断扩大,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整个机构的运转时, 吸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成为管理成功的关键。”是的,在现代化的管理组织机构建立的过程中,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的智囊所淡化,同事们的直言甚至可能伤害自己的尊严。那么,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加强与团队中所有人员的相互了解。只有对每个人的个性、道德品格、缺点非常了解后,大家才可能一起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而且是毫不留情面。了解方式可以是工作中的互相切磋,可以是哥们似的促膝谈心,根据不同同事的性格制造增进了解的机会非常必要。当你知道了对方的缺点,也同时知道对方优点的时候,做一件事情要学的就是尽可能使用对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