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ΞΞΞ

□徐承红 刘 攀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 610074][摘 要] 成渝经济区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渝经济区的良好

发展,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长江上游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何推进成渝经济

区快速协调发展,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特点出发,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成渝经济区; 协调发展; 西部大开发[中图分类号] F06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05(2007)05-0014-04

一、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为纽带,由成都市、重庆直辖市、内江市和自贡市29个市辖区、10个县级市、38个县(按1997年行政区划)组成的经济地域,国土面积11.25万平方公里,1997年总人口5247.62万人,国内生产总值2732.71亿元,分别占四川盆地国土面积、总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5912%、68105%和8617%,是四川盆地中部最发达的地区,这一经济区域在长江上游乃至西南部具有重要

的地位[1]

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地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川渝地区是西部地区最大的消费市场,也是西部地区购买力最强的地区,而成渝经济区是川渝地区的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最强,也是西部地区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最有条件和优势率先开发的区域。作为西部仅有的三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中的两个———成都、重庆都位于这个经济区中。成都、重庆的综合经济实力居西部城市之首,都是中国的特大型城市,这两个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成渝经济区有着极大的影响。由重庆经济区和成都经济区所形成的双核模式的城市群经济区,由于他们的各自发展和相互作用,已成为成渝经济区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重庆经济区,包括重庆城区、下属四个县级市及

三峡库区。该地区在历史上就是中国西南地区商品集散地和工商重镇,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较强的综合配套能力,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起着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作用;同时它也是长江上游地区唯一的内河外贸港口城市,具有良好的水陆交通条件,为上游地区的商品出口及开展对外贸易活动提供便捷、完善的服务,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重要的商品物资集散中心和经济中心。但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国有独资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68%,这一比例高出全国21个百分点。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活力不强、效益不高、创新能力差,这也造成私营资本相对弱小,活跃程度不够。此外,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经济增长贡献率低,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重庆经济区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成都经济区,包括成都、绵阳、乐山、雅安等地市。该经济区的大部分地区位于成都平原,是连接川南和川北、攀西、阿坝各区的中心地带,是全省经济联系的纽带。该区古有“天府之国”的美名,农业基础好、工业商贸发达、交通便捷、科技实力雄厚、城镇繁荣,是四川省最发达的区域。该经济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形成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科教优势未完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经济优势;过度地追求休闲安逸生活也惰化了人们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在市场的转型和升级上,成都也还需

ΞΞ

Ξ[作者简介] 

徐承红(1966—)女,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区域经济学博士;刘攀(1982—)男,四川成都人,西南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 

2007-04-23J 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 s Edition )Oct.2007,Vol.9,No.5

做出进一步的努力[2,3]。

作为包含重庆经济区和成都经济区的成渝经济区,经济区划中的省际壁垒是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最大障碍,主要表现在:第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各省市之间的竞争有效增强了区域内经济活力,但另一方面资源低效配置等负面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重庆与成都由于历史和地缘关系,联系往来十分密切,但相互之间激烈的竞争却一直没有停止过[4];第二,成渝经济区农村人口多、农民收入少、公共产品建设发展缓慢,城乡二元结构现象十分明显。它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上,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网络、通讯、卫生、科教文化体育、城乡一体化体系的建立方面与三大经济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三大经济区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极大的“增长极”作用,而成渝经济区要在西部地区发挥经济“增长极”的作用还需较长时期的努力;第三,成渝经济区内外交通落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格局虽有所改变,但由于其间山路较多,火车很难提速,使产品运输成本增加,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外资的吸引力。长江航运在三峡库区形成后将会有很大改善,但上游航道疏浚整治缓慢,低运费的优势难以发挥。区内城市之间运输直达性较低,限制了城市间分工协作的发展。第四,产业集群处于初步起步阶段,如重庆摩托车产业、绵阳的电子工业产业、德阳的重型机械产业等,产业集群的经济辐射力和知识外溢效性还有待进一步培育;第五,国有、中央、军工企业比重高,改革难度大,企业投资效率低、企业盈利能力差。这些问题都阻碍着成渝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政策上找到成渝经济区的协调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的目标与发展方向

“十一五”期间,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加强两地的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促进产业优势互补、城乡共同繁荣,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共同推动西部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5]。具体目标和发展方向表现为:

第一,成渝经济区的区域协调进程将进一步促使该区域经济更好发展。加快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建设,同时带动整个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真正西南地区甚至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对缩短东西部的经济差异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成渝经济区可以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地域差异、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城镇发展格局,使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推进。

第三,成渝两地的经济合作,尤其是产业间的优势互补,不仅将带动成渝两市的经济繁荣,而且也促使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成都经济区应重点鼓励和引导现代服务业聚集,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和绿色休闲产业,形成中央商务区、休闲商务区、科技商务区、文化旅游休闲中心、会展中心、商贸中心和信息服务基地。而重庆经济区应建立新型工业重点发展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增强资金、技术、产业和人口聚集能力,形成重要的城市功能增长极,并建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冶金建材、石油化工、汽车、家具、食品等产业集群区。成渝的中间地区将建立特色产业发展区,将因地制宜增大区域中心镇的规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

第四,以城市群、城市带为依托,把重庆、成都两大增长极连接和整合为一个巨大的增长轴,推进成渝经济区的快速发展。通过城市群带动城市带形成西部大的增长极的这种空间布局,既可以突出双核城市群的特色,也可以以此为基础相互扩散、吸引和对周边城镇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如对绵阳、德阳、内江、资阳、宜宾、乐山甚至包括川东北经济区、三峡生态经济区等地,都会带来经济辐射效应。

第五,努力实现领跑中西部的目标。成渝经济区应加强区域合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依托成渝经济区,积极开展同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翼等区域的交流和合作,重点提升产业发展、交通运输、科技创新、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水平,形成产业互补、市场互通、资源互用、政策互动、共同繁荣的新局面[6]。

三、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成渝经济区如何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等的动态变化,科学确定自身各方面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城市的定位,在不断的合作发展中提高自身的经济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成渝地区、西南地区甚至西部的发展,我们需要建立根

J ournal of UESTC(Social Science s Edition)Oct.2007,Vol.9,No.5

本的制度创新。

(一)制订切实可行的成渝经济区区域合作规划

按照2006年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区域经济诸要素空间协调进行布局,尽快制订成渝经济区协调发展规划,一方面对区域未来发展定位,对产业发展方向、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约束性的要求,这是区域合作制定共同行为准则的前提和基础。在制订成渝经济区规划时,应按照功能分区的原则,将成渝经济区划分为五个次区域,各个区域之间实行功能分工和密切合作,促进本地区的协调发展。这五个次区域分别为:1),西南最大的交通通信枢纽的重庆城市群。2)定位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交通通信枢纽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新型工业基地的成都城市群。3)定位为能源、化工等资源开发基地的川南经济区。4)定位为现代农业基地的川东北经济区。5)定位为生态保护和库区安全为主的三峡生态经济区。

(二)发挥高层政府统一行政约束力的推动作用

由于行政区域关系的制约,使得同处西部和长江上游经济带的两大城市客观上存在着对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的激烈竞争关系,因此高层政府的行政约束力在区域协调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区域宏观调控政策是区域协调合作的保障,特别是跨省级行政区的区域合作,更需要高层政府统一的行政约束力,必要的情况下应考虑中央政府的介入。

(三)建立地方政府长期有效的对话协调机制

对于跨省级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来讲,更应建立长期有效的对话协调机制,以保障区域内各产业的良好合作,减少矛盾,深化合作。两城市要在思想观念上大破大立,要破除行政区划带来的人为设置的藩篱,从西部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经济区合作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各自所具有的竞争力优势,研讨分工合作的领域、范围及模式,跳出谁是“西部王”的狭隘地方官之争,促进以两城市分工合作为基础的成渝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四)成渝经济区区域自组织机制的培育是区域协调的重要内容

成渝经济区应大力培育区域自组织机制。区域经济的自组织功能表现在:通过经济活动实现在大城市之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及更为广阔的经济腹地之间的空间集群与空间扩散,使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和经济腹地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实现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实现结构调整、功能转化和空间形态的变化。它一方面取决于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区域内点、线、网络以及域面等空间要素的发育程度及空间组合状态。

(五)构建成渝经济区内的交通网络建设,形成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一方面加紧完善公路、铁路、水路网络,加强两城市在电力、电信及管道运输等方面基础设施的沟通和联合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交通在基础设施的区域协作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快出省通道建设,结合国家财政政策,积极推进大运量的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提高轨道交通的比重,建设一个纵横交错的现代化轨道交通网,为核心城市有机疏散和区域重新集中创造条件。

(六)促进成渝经济区产业互补和发展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地方保护,促进两城市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引导和鼓励两城市间的产业分工、转移和调整。两城市产业间有很强的互补性,为两城市的产业分工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例如,重庆制造业比较发达,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寻求产业内部的分工,提高产业聚集和辐射的半径,与成都及周边城市形成产业分工合作的关系,构成一个互动的产业链条;成都在经济活力和市场功能方面有优势,但也要突破地域限制,寻求更大的拓展空间,与重庆合作,优势互补,把市场做得更大更强。再如,两城市都有极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都是西部重要的旅游城市,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可以扩大旅游资源效应,从而进一步拓宽旅游市场和提升旅游产业。此外,成都、重庆都是西部地区科技和教育力量最雄厚的城市,加强两城市的合作,整合两城市现有的科教资源,对提升两城市竞争力有重要的作用。还应建立跨地域的行业联合机构,建立覆盖巴蜀大地的物流系统以及企业个人资讯共享制度,最终建立跳出行政区界的经济一体化合作模式。

(七)共建成渝经济区市场体系

逐步建立健全规模不等、层次不同、功能各异的区域性市场体系。包括区域大市场、省级区域市场、地区级基层区域市场的不同层次、规模和功能的商品流通中心;支持各地工商企业联手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和专卖场;培育一体化的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最终构成完整的泛区域市场体系。

(八)建立统一的环境保护治理机制,共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J ournal of UESTC(Social Science s Edition)Oct.2007,Vol.9,No.5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成渝经济区的最大特色,是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最为不同之处,它使成渝地区不仅向全国、全社会提供物质产品,而且要提供生态公共产品。建议设立“长江上游与三峡库区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局”,一是在长江上游长期进行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搞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入库区等生态环境建设;二是防止流域内的工业、生活污染;三是在金沙江上建设向家坝、溪洛渡等大型水电站,拦阻流沙,保证三峡大坝的安全[7]。

(九)促进两地文化交流,深化经济合作

文化传统及城市居民的精神面貌也是一种生产力,也是一个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和成

,各具丰富的文化产业特色,但因同处四川盆地,相似的生活环境、亲近的人文氛围、优秀的巴蜀文化共同孕育着成渝经济区的人民,这种文化底蕴所体现出来的区域竞争力,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研究四川、重庆国学和巴蜀文化,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做到立足巴蜀,面向全国,突出地方特色,共同促进巴蜀文化的繁荣,以促使和深化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凌.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黄晓玲.成都经济区的现状及发展思路初探[J].区域经济研究.1998,2(6):104-105.

[3]欧书阳.重庆与成都竞争力比较.城市问题[J].2003, (6):22-26.

[4]郑连虎.行政区经济大战[J].城市.2003,1(6):24-29.

[5]陈栋生.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J].工业技术经济.2006,(12):4.

[6]倪鹏飞.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景体华.2005~2006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On the R 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hengdu-Chongqing E conomical R egion

X U Cheng-hong LI U Pan

(S 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0074 China)

Abstract Chengdu-Chongqing Economy Region has such a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That its g ood and s ound condition will be greatly conducive to boost the overall West Development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Y angtze River.Therefore,how to push on Chengdu-Chongqing Eco2 nomical Region and quicke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ill necessarily be a major issue to which we should attach an im portance.The paper attem pts to analyze the main problems that this region faces and als o raises s ome suggestive poli2 cies in accelerating th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al Region,based on the sta2 tus quo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al Region.

K ey Words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al Reg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West Development

(编辑 刘 波) J ournal of UESTC(Social Science s Edition)Oct.2007,Vol.9,No.5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试卷 只选错的 1、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时期,产业结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三产、二产、一产。 正确 错误 2、四大功能区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又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相结合。 正确 错误 3、城市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 正确 错误 4、民生的最基本问题是“三就一保障”。三就指就业、就学、就医;一保障指必要的社会保障。 正确 错误 5、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中要求,要把过去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转变为二三产协调拉动。 正确 错误 6、东部地区在发展现代产业服务业时,一方面要体现(),促进社会经济 市场经济规律 以人为本 以产业为中心 高科技含量 7、国土的开发密度和开发水平较高,资源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却已开始减弱,这样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8、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的聚集条件较好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9、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经济和人口的大规模聚集条件较差的区域被划定为()。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0、国家依法设立的保护区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 遵循商品价值规律 遵循宏观调控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方法 最终目标 15、我国的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强制执行 政府援助 公共服务 财政管理 16、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禁止开发区的是() 自然保护区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财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我国财税政策方面的缺陷,如分税制、税收优惠、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要求我们合理选择和创新财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经济转型或经济起飞时期都要面临的一个难题。同样,这个难题也困扰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中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因此,在目前以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抑制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趋势,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之间的社会福利水平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财税政策扶持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做到促进国家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差距、消除地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合理的分工布局、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作。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主要可以通过市场和政府这两个途径来协调区域发展。当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协调是基础,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协调是补充,它以市场协调为对象,弥补市场失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是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因为市场机制缺陷所引起的,而市场本身并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区域之间经济的巨大差距,这就必须要由政府采取相关措施,来纠正市场机制所造成的国民经济空间结构的某些缺陷,以达到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杠杆之一的财税政策,历来是各国政府作用于经济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起到自动调节和“熨平”经济的作用,而且对经济结构的转变、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财税政策是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投资、消费、国际贸易,公共品的供给三个方面来影响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引导资源市场、要素市场、产品市场的重新调整,保持发达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财税政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干预经济:政府直接投资或运用财税政策引导私人资本流向落后地区公共产品领域,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逐步实现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利用财政工具对市场需求进行直接启动,如通过政府采购从产品市场上直接启动落后区域的需求,促进整体经济的区域结构性转换;通过调整产业政策,限制某些产业的区域进入或促进某些产业的区域退出;政府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来影响私人经济主体的区域决策行为,引导私人经济作出符合财税政策导向的决策,促进要素流向目标区域。 二、现行财税政策与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不适应性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财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现行财税政策与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1953~1978年,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平衡”的时期。那时的“平衡”是一种生产力

高考地理热点: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 【一】相关资讯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 主要包括:重庆(市区)、成都、雅安、乐山、 绵阳、德阳等33个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 市。数据显示,成渝经济区面积约16.8万平 方公里,占全国幅员面积 1.8%,区域内自然 资源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森林 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区2007年底总人 口接近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8%,并有 较大的熟练产业工人群体,劳动力资源丰富; 同时,区域内GDP达1.24万亿元,约占全国 GDP的5%,农业条件较好,是我国粮食、生猪、 柑橘、蔬菜、蚕丝、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 工业和交通也有了相当基础。成渝经济区是西 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 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承接悠久的合作渊源,重庆、成都两地特大城市将成为经济区的龙头,成渝经济区的范围包括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 2008年5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正式启动,今年在成都召开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上,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四川 省编制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四川意见》, 并进一步明确了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国家 重要增长极,我国内陆开放示范区,国家统筹 城乡发展先行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国家 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 经济区建成后,两地将立足现有产业基 础,共同培育和建设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 地、高技术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防科 研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区 域内产业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分工合理、 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强互相协调,共同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的布局将是经济区产业分工协作的重要任务。 【二】考点分析 1.成渝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概况; 2.成渝经济圈的发展优势及劣势; 3.成渝经济圈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4.川气东送的原因、路线以及对成渝经济圈的影响; 5.我国西南铁路网(如:成渝线、宝成线、川黔线、襄渝线等); 【三】精选试题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自然环境差异大的国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国历史上就一直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本文在描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具体的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最后,点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东部中部西部 正文 纵观我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骄傲的说这是一个奇迹,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家整体国际竞争力排名世界前列。中国这条巨龙终于开始腾飞。然而隐藏在这一现象之后的危机也慢慢浮现。相对于东部来说,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由于历史的日积月累,改革开放后政策向东部倾斜,计划经济的转轨以及中西部地区自身的问题等,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如果把中国比喻为一个东方巨人的话,有人形象地称西部地区为“巨人的跛足”,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存在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较长时期,我国经济一直采取“两分法”,即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20世纪80年代,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1]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都有很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地区间发展不协调更加突出、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1.总体发展水平比较 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人口占全国的28%。但是其经济发展与其人口规模及国土面积极不相称; (1)国民生产总值 1998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分别为46211.50亿元、21921.37亿元、14647.38亿元,东中西部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15:1.5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中、西部分别为10032元、5258元和4123元,其中东部的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达25192元,西部的贵州最低,为2301元,前者是后者的11倍。 (2)社会经济结构 1998年,东、中、西部的第一产业之比为1.66:1.3:1,第二产业之比为3.76:1.66:1,第三产业之比为3.55:1.42:1。由此可见,从第三产业角度考虑,东部的先进和西部的落后主要是在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其次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企业所有制结构——以各类所有制企业工业总值占本区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东部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40%,而其他所有制企业(包括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比重占60%;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74%,其他所有制企业的

对成渝经济区现状分析及一体化的建议

对成渝经济区现状分析及一体化的建议 通过对成渝经济区的构想和四川、重庆两地经济现状的比较,阐述了成渝经济区区域的经济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情况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标签:成渝经济区;行政壁垒;产业集群;城市群;一体化 1 对成渝经济区的现状分析 1.1 经济区内经济现状及产业的分布、类型、梯度对经济合作的障碍 2007年四川省常住人口8127万人,全省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2893.2万人,乡村人口5233.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35.6%,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98元,增长18.7%,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47元,增收544元,增长18.1%。全省生产总值10505.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92.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4595.5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3817.7亿元,增长13.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6%、59.5%和34.9%。但整个四川农业基础仍旧非常脆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效益差。作为人口大省,农业结构调整艰难,农业产业化水平处于初始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四川工业属于资源开发、速度效益型,重工业多于轻工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多于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多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企业产销率较低,创新能力不强;四川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仍很低,服务业中低层次和传 统行业多、高层次和现代产业少、从业人员素质低。 2007年重庆全市常住人口281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61.35万人,城镇化率48.3%。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09元,比上年增加635元,增长22.1%。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农业生产恢复 性增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1.65亿元,增长9.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 值1832.22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47.95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2.9:44.6:42.5。整个重庆产业结构有三个方面的矛盾: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趋势与第二、第三产业大量冗员之间的矛盾;高投 入与低产出之间的矛盾;资本闲置和资本短缺的矛盾。 1.2 经济区内城市群的构成,城市间的巨大差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徐元挺学号:200701100130 院系:法学院班级:07级法学3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探讨了东北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问题,提出了以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来推动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并就两城市之间的协同分工政策安排进行了阐述。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及其新进展(精)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及其新进展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戴宾 2003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在部署安排“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时,把区域规划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要组织编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珠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五个大的区域规划。由于珠三角只涉及广东一个省,所以珠三角区域规划委托广东省自行编制。长三角、京津冀、成渝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四个区域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地区司负责组织编制。2004年,国冢发改委先期启动了长三角、京津冀两个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上述两个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但尚未正式发布,拟先期出台指导性意见口2008年lO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升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京津冀地区的指导性意见还未出台。 上述两个区域规划编制完成后,2007年国家发改委委托中科院地理所开始着手《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前期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完成初稿,正在征求四川省和重庆市的书面意见。下个月,国家发改委杜鹰副主任可能带队到四川,专门听取四川省的意见。今天借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成渝经济区以及成渝经济区规划的最新进展。 l‘成渝经济区在国家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基础 2.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提出与最新进展 3.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成渝经济区在国家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基础 (一)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地位 国家之所以将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区域并列,纳入国家层面的区域舰划,这是因为成渝经济区在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区域影响。 我国开发历史最早,开发频率最高的区域之一。成渝地区有4000年的开发历史。1891年重庆开埠,近代工业开始在长扛沿岸城镇兴起,成渝经济区也就成为西部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新中国成立后成渝经济区一直是国家成为重要的开

申论热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申论热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2011国家公考《申论》热点总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之主体功能区 理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18)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加强国际通道、边境城市和口岸建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北方民族大学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 学院名称:经济学院 学生姓名:吴优 专业:经济学 学号:20100828 指导教师姓名:任志军 论文提交时间:2013年9月1日

摘要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而产生的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节行为。因此,严格地说,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改革开放后才正式形成的,并越来越显示出特殊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区域发展,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我国经济全局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因此,研究、完善和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布局成为我国区域政策体系中最重要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融合且基础较差、发展又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有可 能的。 ABSTRACT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s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market defect of the government's macro adjust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strictly speaking,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formally forme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increasingly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pecial. The party's 16th national congress put forward as a whole the area development, indicates that regional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rom entered the stage of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the study, improve and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egional economy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layout and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our regional policy system, one of the most urgent task.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ain conclusion is: the China such a large, multinational fusion and poor foundation, and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have very important sense, as long as the right way, the correct steps,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s entirely possible .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成渝经济区的历史发展

成渝经济区的历史发展 成渝核心城市--重庆 重庆是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地处中国西南。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开发地区以及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历史悠久,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重庆亦有雾都、渝都、山城、桥都等别名。2013年,香港发布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重庆市列第十位。 成渝核心城市--成都 成都市是四川省的核心城市,简称“蓉”,别称“锦城”、“锦官城”,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川西平原腹心,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2003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成都综合实力位列第九位。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被《财富》(中文版)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商务城市”。2013,2014两度登上《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城市榜首。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从最初概念的萌芽到最终规划的出台,历经14年。 过去,连接成渝两地的重要通道是成渝高速公路;将来,成渝客专的竣工,将助力成渝经济区建设,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蓝图将一步步变为现实。 合作:从分治那一刻萌芽 现年85岁高龄的经济学家、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教授至今还记得,14年前四川和重庆分治时,四川学术界就已经在思考,两地在行政区划上分开后,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协调的问题。可以说,合作,从分治那一刻萌芽。 “十五”计划纲要将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开发的主体地位得以确定。但此时还没有明确提出成渝经济区的概念。 一年后签订的《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提出携手打造“成渝经济走廊”,第一次提出“成渝经济”这个概念。 又过了两年。2003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指出:“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与城镇数量最密集区域,也是西部地区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区域。建议加快整合成渝地区,使重庆增长极转化整合成一条巨大的增长轴,并使此增长轴具有两个单增长极所不具有的功能。” 尽管《纪要》和《报告》还没有正式形成成渝经济区的概念,但一次次促使人们关注这个区域。 成形:上升到国家层面 200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中国西部大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提出:“在未来5至10年内,要积极构建以成渝两大都市为中心、各级中心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试卷90分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试卷90分 1、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协调。 正确错误 2、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促进科学发展的核心。 正确错误 3、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抓好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其主要依靠的手段是市场调节机制。 正确错误 4、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产品结构的调整、产业布局的调整、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都非常重要。 正确错误 5、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两方面支持:一个是体制和机制的保证,另一个是资金上的支撑。 正确错误 6、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时期,产业结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三产、二产、一产。 正确错误 7、四大功能区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又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相结合。 正确错误 8、城市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 正确错误 9、民生的最基本问题是“三就一保障”。三就指就业、就学、就医;一保障指必要的社会保障。 正确错误 10、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中要求,要把过去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转变为二三产协调拉动。 正确错误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正确错误 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 正确错误 1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正确错误 1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标。 正确错误 15、我国的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正确错误 16、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总体战略概括如下:深入推进()大开发;全面振兴()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崛起;积极支持()率先发展。 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中部地区 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17、进入新世纪以后,党中央正式根据邓小平同志( )的思想,提出和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党中央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决策。 两个方针两个大局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 18、西部地区要根据自身资源、市场及各方面情况,大力发展具有( )的产业与产品。 区域特色绿色无污染高产性民族特色 19、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战略,设想在第三步(本世纪中叶)时,我国能够达到或赶上( )的水平。 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20、作为老工业基地,( )对我国实行工业化、实现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重要地位。 东南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 21、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东北地区在体制和机制上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 )的调整越来越重要。 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商业结构 22、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 )是不断地建立并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 目标方式策略核心 23、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从()到()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收入增长方式;收入发展方式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试卷90分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试卷90分 1、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公有制和非公经济的融合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 正确错误 2、生产要素流动的规律是边际效益率。生产要素流向边际效益低的地方。 正确错误 3、判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是否为公共财政,主要看其收入来源,而不是财政支出结构。 正确错误 4、农业现代化的一般和中国特色结合起来,才是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正确错误 5、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多种经济成分不断发展,非公经济越来越少,独资企业越来越多,各种企业的财产组织性日渐增多。 正确错误 6、我国的三大产业:工业、农业、服务业。 正确错误 7、我国东部地区想继续保持经济不断增长,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还要向质量效益型企业发展。 正确错误 8、建国初期我国重点发展农业,优于服务业,如今世界粮食危机严重,农业仍然是优于服务业发展。 正确错误 9、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把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变为进口协调拉动。 正确错误 10、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土资源划分为若干板块实行切合实际的区域政策。 正确错误 11、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分为三大功能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 正确错误 12、限制开发区如自然保护区等,有不允许开发的地区。 正确错误 13、国土开发格局的区域划分,以行政区为依托,没有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 正确错误 14、各主体功能区之间,需要西部向东部产业转移。 正确错误

15、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正确错误 16、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 一体化多元化丰富化同步化 17、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立。 政企合并政企分开政企对立政企同步发展 18、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需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要实现公共服务,建立完善的公共体系,实现()。 基本公共服务特殊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公共服务优先化重点公共服务均等化 19、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对()进行就业援助制度。 单亲家庭军属家庭零就业家庭无子女家庭 20、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是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 核心关键因素前提条件手段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私有制混合所有制公有制公有制和私有制 22、《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出台出台和执行,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我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国有资产企业财产公共财产公有制财产 2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按年度单独编制,纳入本级人民政府预算,报()批准。 上级人民代表大会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当地财政部门国家财政部门 24、建立起城乡公共服务的统一制度,要靠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要靠全国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 财政直接支付制度资产异地管理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25、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五个统筹”提到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要与农民接受服务的能力和()相适应。 消费水平消费喜好消费环境家庭收入 26、十七大报告指出:把过去主要依靠()产业拉动,转变为一二三产协调拉动。 一二三四 27、企业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为()。①资金投入②取得技术效果③转化为经济效益④资金再投入 ①→③→②→④①→②→④→③③→②→①→④①→②→③→④ 28、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阶段。 大力兴农先工业后农业一元结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29、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是在()提出的。

成渝经济区的城市范围及产业定位

成渝经济区的城市范围及产业定位 绵阳 电子信息、科研生产基地,经济区西北部的中心城市和国家科技城。 南充 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轻纺服装、有机农产品加工、能源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经济区北部的中心城市、重要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德阳 全国重要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的新材料、精细化工、食品加工基地,现代工业城市。 眉山 机车制造、冶金建材、精细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国家粮食储备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资阳 全国重要的机车制造及出口基地,汽车与零部件制造、节能产品生产、食品生产配送、会展基地和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新兴工业城市。 遂宁 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商贸物流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乐山 清洁能源、新材料、冶金建材产业基地、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雅安

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产业基地,交通节点和生态旅游城市。 泸州 饮料食品、天然气和煤化工、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自贡 盐卤化工、机械制造、新材料、物流配送基地,现代工业城市。 宜宾 饮料食品、能源轻纺、机械制造和商贸物流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四川经济强市。 内江 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汽车零部件生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重要的商贸物流节点城市。 广安 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有色金属加工、汽车及汽摩零部件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供应、红色旅游基地,重要的交通物流节点和港口城市。 达州 天然气和磷硫化工、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基地,重要的商贸物流节点城市。 万州 能源化工、新型建材、轻纺食品、机械电子、商贸物流基地,经济区东北部的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重要的港口城市。 涪陵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文献虽多,但直接论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定义或内涵的文献却很少。目前,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张敦富,覃成林,2001)。区域协调发展是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区域间的相对平衡和动态协调的发展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和谐(张可云, 2007)。 第二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不同区域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的特点,确定不同要素约束条件下的开发模式,形成合理的分工,同时在政府的调控下,保持区域之间的发展条件、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在合理的范围内,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状态下的发展状态(郝寿义, 2007)。 第三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相互开放、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区域分工趋于合理,既保持区域经济整体高效增长,又把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并逐渐收敛,达到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良性互动的状态和过程(彭荣胜, 2007)。 第四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 程中,既要保持国民经济的高效运转和适度增长,又要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稳定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达到各区域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高志刚,2003)。 第五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持区域经济整体的高效增长,又能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地区间的发展差距稳定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并逐渐收敛,达到各区域协调互动、共同发展的一种区域发展战略(陈秀山,2006)。 区域之间 经 济 联 系日益密切区域之间分工趋向合理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在一定的【度】内,且逐步缩小区域经济整体高效 增长标志区域之间存在相互联系 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正 向促进与良性互动 前提目标图1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 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根据世界24个国家的数据,对区域经济增长趋势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倒“U”型理论。 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间差距将会扩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间不平衡将趋于稳定;当达到成熟阶段,区域间发展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