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中毒诊疗指南资料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疗规范

一、理化特性

铅为柔软略带灰白色的重金属。原子量207.21,密度11.34g/cm3,质软,延展性大,在常温下即可轧成铅皮、铅箔。熔点324.7℃,沸点1620℃,加热至400~500℃时即有大量铅蒸气冒出,在空气中迅速氧化成氧化亚铅(Pb

2

O),凝集为烟尘。随着温度的升高可进一步氧化为氧化铅(PbO);温度升高到接近450℃

时进一步氧化成三氧化二铅(樟丹,Pb

2O

3

),至450℃以上时形成四氧化三铅

(Pb

3O

4

)。金属铅不溶于水,但溶于稀盐酸、碳酸和有机酸。铅的化合物很多,

常用的有:一氧化铅(黄丹、密陀僧)、四氧化三铅(红丹)、二氧化铅、碱式碳酸铅、碱式硫酸铅、硫化铅、硫酸铅、铬酸铅、醋酸铅、砷酸铅、硝酸铅、硅酸铅、碱式亚磷酸氢铅。

二、接触机会

常见的职业性铅接触行业有:铅矿开采及冶炼;蓄电池行业;制造含铅耐腐蚀化工设备、管道、构件等;交通运输业;制造放射线防护材料;印刷行业;电力与电子行业;军火工业;化工行业;食品行业。铅化合物接触行业有:油漆、颜料行业;塑料工业;橡胶工业;农药工业;玻璃、景泰蓝、陶瓷工业等。

三、毒代动力学

1、吸收铅化合物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一般不经皮肤吸收。有机铅如醋酸铅可有少量经皮肤吸收。铅经呼吸道吸收较为迅速,吸入的氧化铅烟约有40%吸收入血循环,其余由呼吸道排出。铅尘的吸收取决于颗粒大小和溶解度。消化道摄入的铅化合物约有5%~10%通过胃肠道吸收。缺铁、缺钙及高脂饮食可增加胃肠道对铅的吸收。

2、分布进入血液的铅大部分与红细胞结合,其余在血浆中。血浆中的铅与血浆蛋白结合,少量形成磷酸氢铅。血循环中的铅早期分布于肝、肾、脑、皮肤和骨骼肌中,数周后,由软组织转移到骨,并以难溶的磷酸铅形式沉积下来。铅在骨内先进入长骨小梁部,然后逐渐分布于皮质。人体内90%~95%的铅储存于骨内,比较稳定。

3、代谢铅在体内的代谢与钙相似,当缺钙或因感染、饮酒、外伤、服用酸性药物等改变体内酸碱平衡时,以及骨疾病(如骨质疏松、骨折),可导致骨

内储存的磷酸铅转化为溶解度增大100倍的磷酸氢铅而进入血液,引起铅中毒症状发生。

4、排泄体内的铅排出缓慢,半减期估计5~10年,主要通过肾脏排出,尿中排出量可代表铅吸收状况。少部分铅可随粪便、唾液、汗液、脱落的皮屑等排出。血铅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乳汁内的铅也可影响婴儿。

四、发病机制

由于铅是带正电的金属,对带负电的巯基具有高度亲和力,其毒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各个器官中与巯基有关的酶,其中受干扰最严重的是抑制呼吸色素的生成,抑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及细胞膜的运输功能。

1、铅对造血系统的损伤:

(1)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卟啉是血红蛋白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血红蛋白的合成过程中,受到一系列巯基酶的作用,由于铅对δ-氨基-γ-酮戊酸脱水酶(ALA)的抑制作用,血中ALA增多,由尿排出;铅抑制粪卟啉原氧化酶,使血中粪卟啉Ⅸ增多,尿中排出粪卟啉增多;铅抑制亚铁结合酶,使原卟啉不能与二价铁结合为血红素,使血红细胞中原卟啉增多;并可与红细胞线粒体内含量丰富的锌结合,致锌原卟啉增加,结果由于卟啉代谢障碍而影响血红素的合成。铅导致骨髓内纤维细胞代偿性增生,血液中点彩、网织红细胞增多,可能与铅抑制红细胞嘧啶-5-核苷酸酶,使大量核苷酸蓄积在细胞浆内,并妨碍微粒体RNA 的降解有关。(2)溶血:铅可激活红细胞膜上的Na+-K+-ATP酶,使细胞内钾增加,钠减少,钾逸出红细胞,至细胞膜崩溃,铅还与红细胞表面的磷酸盐结合成不溶性磷酸铅,使红细胞机械脆性增加,导致红细胞易于溶解、破坏,引起溶血。

2、铅对神经系统的损伤:铅影响卟啉代谢,引起血内ALA增多,由于ALA 与中枢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化学结构相似,ALA又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与GABA竞争突触膜上的GABA受体,影响GABA的功能,引起认知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神经行为学改变。铅对中枢神经毒性作用的研究还发现,铅能明显抑制培养皮层神经元的存活和突起生长,铅浓度越大越明显。由于血红素是合成细胞色素的辅基,铅干扰血红素合成,导致脑内及周围神经内细胞色素C 浓度降低,影响氧化磷酸化过程而干扰神经细胞的代谢,使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铅接触者部分可出现神经-肌电图的异常改变。

3、铅对消化系统的损伤:铅可抑制肠壁碱性磷酸酶和ATP的活性,致太阳丛神经病变,引起肠壁平滑肌痉挛;或致小动脉壁平滑肌收缩引起肠道缺血,导致肠道平滑肌痉挛,发生腹绞痛。由于铅主要蓄积部位是肝脏,肝损害多见于急性铅中毒,临床观察职业性铅中毒也可引起肝损害。

4、铅对肾脏的损伤:铅在体内软组织中的分布,以肝、肾组织内含量最高。由于铅影响线粒体的功能,可造成肾小管的损害,铅与线粒体膜蛋白结合,也可进入线粒体基质与氨基酸的某些反应基团结合,对线粒体中的几种酶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而影响线粒体的功能。

急性铅肾病多见于儿童铅中毒,以损害肾近曲小管壁细胞为主,使肾小管再吸收障碍。慢性铅肾病多见于成人职业性铅接触,病理特点是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与细胞增生并存,早期临床表现很隐匿。

五、临床表现

经口摄入大量铅化合物可致急性铅中毒,多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绞痛,少数出现中毒性脑病。工业生产中急性中毒已极罕见。职业性铅中毒基本上为慢性中毒,早期表现为乏力、关节肌肉酸痛、胃肠道症状等。随着接触增加,病情进展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患者可有头痛、头昏、乏力、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性情烦躁等。

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关节疼痛伴肢体远端手套、袜套样浅感觉障碍,重者则表现为“铅麻痹”,或因伸肌无力而出现“垂腕”,多以手为重,“垂足”临床已少见。神经-肌电图检查可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远端潜伏期延长。

严重者出现中毒性脑病: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精神抑郁或狂躁、强迫妄想、幻觉、谵妄、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或癫痫样抽搐,可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少数患者可有视乳头水肿,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轻度增高,蛋白增高。

2.消化系统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隐性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重者可出现腹绞痛,多为突然发作,部位常在脐周,发作时患者面色苍白、烦躁、冷汗、体位卷曲,一般止痛药不易缓解,发作可持续数分钟以上。检查腹部常平坦柔软,轻度压痛但无固定点,肠鸣减弱。少数患者可有肝大,但肝功能多无异

常。

3.血液及造血系统可有轻度贫血,多呈低色素正常细胞型贫血;卟啉代谢障碍,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碱粒红细胞增多等,白细胞和血小板无明显变化。

4.其它口腔卫生不好者,在齿龈与牙齿交界边缘上可出现由硫化铅颗粒沉淀形成的暗蓝色线,即铅线。部分患者肾脏受到损害,表现为近曲小管损伤引起的Fanconi综合征,伴有氨基酸尿、糖尿和磷酸盐尿。少数较重患者可出现蛋白尿,尿中红细胞、管型及肾功能减退。此外,尚可引起月经失调、流产等。

六、实验室检查

1、尿铅:是反映近期接触铅水平的敏感指标之一。国内认为尿铅与空气中铅浓度、血铅、尿ALA、EP、ZPP有显著相关,与临床症状有一定相关。是观察驱铅效果的最后指标。

2、血铅:是反映近期接触铅的敏感指标,血铅浓度与尿铅、尿ALA、EP、ZPP及中毒程度呈正相关。观察对象:血铅≥1.9umol/L(0.4mg/L);轻度中毒:血铅≥2.9umol/L(0.6mg/L)。

3、EP、ZPP 铅中毒或缺铁性贫血时二者可于血中存在。血红细胞游离原卟啉(EP)≥3.56umol/L(2mg/L、2000ug/L);红细胞原卟啉(ZPP)≥2.9umol/L (13.0ug/gHb)。

4、尿ALA 因敏感性差,只作为与血、尿铅联合应用时的常用指标。轻度铅中毒尿ALA≥61umol/L(8mg/L)。

5、尿粪卟啉(CP)中毒时呈现阳性,属非特异性指标。

6、其他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相关酶谱检查、神经-肌电图检查、脑电图及头颅CT、神经行为学检查等。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根据确切的职业史及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为主的临床表现与有关实验室检查,参考作业环境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国家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分级标准:

1、观察对象:有密切铅接触史,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a)尿铅≥0.34μmol/L(0.07mg/L、70μg/L)或0.48μmol/24h(0.1mg/24h、100μg/24h);b)血铅≥1.9μmol/L(0.4mg/L、400μg/L,);c)诊断性驱铅试验后尿铅≥1.45μmol/L(0.3mg/L、300μg/L)而<3.86μmol/L(0.8m g/L)者。

2、轻度中毒:血铅≥2.9μmol/L(0.6mg/L、600μg/L)或尿铅

≥0.58μmol/L(0.12mg/L、120μg/L);且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a)尿δ-氨基-r-酮戊酸≥61.0μmol/L(8mg/L、8000μg/L)者;b)血红细胞游离原卟啉(EP)≥3.56μmol/L(2mg/L、2000μg/L);c)红细胞锌原卟啉(ZPP)≥2.91μmol/L(13.0μg/gHb);d)有腹部隐痛、腹胀、便秘等症状。诊断性驱铅试验,尿铅≥3.86μmol/L(0.8mg/L、800μg/L)或4.82μmol/24h(1mg/24h、1000μg/24h)者,可诊断为轻度铅中毒。

3、中度中毒:在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a)腹绞痛; b)贫血; c)轻度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4、重度中毒: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 a)铅麻痹;b)中毒性脑病。

(二)鉴别诊断

1、急腹症:铅中毒引起的腹痛症状易误诊为急腹症,应仔细询问病史及毒物接触史,相关辅助检查以区别

2、其他疾病所致周围神经病变:仔细询问慢性病史,如糖尿病病史等。

3、其他血液系统疾病鉴别:贫血相关疾病鉴别。

八、治疗

1.急性铅中毒

(1)清除毒物:经消化道急性中毒者,立即用1%硫酸镁或硫酸钠溶液洗胃,以形成难溶性铅,防止大量吸收,并给硫酸镁导泻。洗胃后可灌以活性炭,吸附毒物。

(2)对症与支持疗法:腹绞痛剧烈时,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20ml静注。此外,尚可注射阿托品,口服钙剂及维生素C等。

(3)驱铅治疗:可用依地酸钙钠0.5~1.0g加入10%葡萄糖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3~4天为一疗程。有中毒性脑病者不宜用二巯丁二酸口服。

2.慢性中毒

(1)一般疗法:适当休息,给予合理营养、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等。必要时可加用中药治疗。

(2)对症治疗:腹绞痛发作时,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或肌内注射阿托品。对缓解腹绞痛,治疗中毒性脑病、周围神经病、贫血等最有效的疗法是驱铅治疗。(3)驱铅治疗:

1)依地酸钙钠:目前驱铅治疗的首选药物,用药剂量每日1g,静脉滴注,亦可加入50%葡萄糖液20~40ml内静脉注射,3~4天为一疗程,间隔3~4天进行第二疗程。可根据病情,酌用3~5个疗程。儿童用量12.5~25mg/kg体重,每天最大剂量不超过1g。疗程同上。

2)二巯丁二钠:剂量为1g溶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20~40ml内,缓慢静注。每日一次,疗程与间隔同依地酸钙钠。

3)微量元素补充:依地酸钙钠可与体内的钙、锌等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而排出,可能导致血钙降低或其他微量元素排出过多,故长期用药可出现“过络合综征”,患者自觉疲劳、乏力、食欲减退等,建议补充微量元素如金施尔康等。

4)其他治疗:慢性铅中毒患者,脱离铅作业数年后,铅大部分转移至骨骼,血液中铅浓度不超标,无需驱铅治疗,仅对症治疗即可。如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改善腹胀等。

九、预防

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铅;降低车间空气中铅浓度;加强个人防护;定期监测与健康检查。职业禁忌证:贫血、卟啉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GBZ37-2002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

GBZ37-2002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 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Chronic Lead Poisoning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是由于接触铅烟或铅尘所致的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诊断及处理。非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诊断和处理亦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180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 3 诊断原则 根据确切的职业史及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为主的临床表现与有关实验室检查,参考作业环境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4 观察对象 有密切铅接触史,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a)尿铅≥0.34mmol/L(0.07mg/L、70mg/L)或0.48mmol/24h(0.1mg/24h、100mg/24h); b)血铅≥1.9/mmol/L(0.4mg/L、400mg/L,); c)诊断性驱铅试验后尿铅≥1.45mmol/L(0.3mg/L、300mg/L)而< 3.86/mmol/L(0.8mg/L)者。 5 诊断及分级标准 5.1 轻度中毒 5.1.1 血铅≥2.9mmol/L(0.6mg/L、600mg/L)或尿铅≥0.58mmol/L(0.12mg/L、120mg/L);且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 a)尿δ-氨基-r-酮戊酸≥61.0mmol/L(8mg/L、8000mg/L)者; b)血红细胞游离原卟啉(EP)≥3.56mmol/L(2mg/L、2000mg/L); c)红细胞锌原卟啉(ZPP)≥2.91mmol/L(13.0mg/gHb); d)有腹部隐痛、腹胀、便秘等症状。 5.1.2诊断性驱铅试验,尿铅≥3.86mmol/L(0.8mg/L、800mg/L)或 4.82mmol/24h(1mg/24h、1000mg/24h)者,可诊断为轻度铅中毒。 5.2 中度中毒 在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 a)腹绞痛; b)贫血; c)轻度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5.3 重度中毒

中国颅脑创伤病人脑保护药物治疗指南

生垡煎丝窆E叠苤盍兰Q堕生!Q旦筮丝鲞筮!Q塑鱼hi!』盟型堕!强:坐绝鲢!塑!,!些丝:!丛!Q 中国颅脑创伤病人脑保护药物治疗指南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 一、宗旨 为了指导我困神经外科医生证确使用脑保护药物治疗 颅脑创伤病人,减轻脑功能障碍、促进脑功能恢复、减少不良 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减轻凶家和病人的医疗负担。 二、科学依据 通过收集和分析已经完成的国外有关脑保护药物治疗 颅脑创伤病人疗效的I级临床循证医学证据(EvidenceClass I),结合中国颅脑刨伤病人治疗的实际情况,作出比较客 观、科学的结论。 三、I级临床循证医学证据 1.激素:国内外多个临床医学中心曾开展类固醇激素 治疗颅脑创伤病人的临床研究,大多数临床研究结果令人失 望。2004年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大剂量激素治疗 10008例急性颅脑创伤病人前赡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 结果让人震惊。5007例急性颅脑创伤病人(GCS<14分)伤 后8h内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48h总剂馈21.29), 另5001例同样伤情病人给予安慰剂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 甲基强的松龙组病人死亡率21.1%,对照组死亡率为 17.9%(P=0.0001)。导致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感染 和消化道出血。研究结果呼吁急性颅脑创伤病人小应该使 用大剂蜮激素…。有关常规剂量激素治疗急性颅脑创伤病 人的疗效争议很大,目前尚无确切结论。 2.钙离子拮抗剂:欧洲和国际多中心对钙离子拮抗 剂——尼莫地平(尼莫同)治疗颅脑创伤和外伤性蛛网膜下 腔出血(tSAH)进行了为期12年、共四期的前瞻性随机双盲 临床对照研究。I期对351例急性颅脑创伤病人进行了前 瞻性随机双肓临床对照研究,结果发现九效。随后进行了Ⅱ 期对852例急性颅脑创伤病人lii『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 究,同样证明对颅脑创伤病人无效,但在分析临床资料后发 现,尼莫同对tSAH有效。为了证明它对tSAH病人的确切 疗效,欧洲又进行了Ⅲ期尼莫同治疗123例tSAH病人的前 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埘照研究,结果也表明有效。随后,又开 展了Ⅳ期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研究在 13个国家35家医院进行,592例tSAH病人的前瞻性随机双 盲l临床对照研究,结果令人失望,尼莫同尤任何治疗作用。 由于尼奠同的临床效果争议很大,故国际上已经不把尼莫地 平列为治疗急性颅脑创伤病人和tSAH病人的药物(研究结 果未公开发表)旧-3]。 3.白蛋白:白蛋白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颅脑创伤脑水 肿的常用药物。但是,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得出相反的 结论。2007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有关白蛋白与生理 ?723?.专家共识. 盐水治疗急性颅脑创伤病人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结果。 460例病人的入选标准:急件颅脑损伤、GCS≤13分、CT扣描 证实有颅脑损伤。4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231例 (50.2%)白蛋白治疗组,全部采用4%白蛋白液体治疗28d 或直至死亡;229例(49.8%)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两组病人 治疗前的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0例病人中,重型 颅脑创伤病人(GCS3~8分):白蛋白治疗组160例 (69.3%),生理盐水对照组158例(69.O%)。伤后24个月 临床疗效随访结果,214例白蛋白组死亡7l例(33.2%), 206例生理盐水组死亡42例(20.4%)(P=0.003)。重型颅 脑创伤病人中,146例自蛋自治疗组死亡6l例(41.8%), 144例生理盐水对照组死亡32例(22.2%)(P<0.001)。中 型颅脑创伤病人中,50例白蛋白治疗组死亡8例(16.0%), 37例生理盐水对照组死亡8例(21.6%)(P=0.50)。研究 发现门蛋白增加重型颅脑创伤病人死亡率141。 4.镁离子:2007年英国《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卜-发表 了的一组美围7个医学中心采用硫酸镁治疗499例前瞻性 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结果。研究分组:低剂量组(血浆镁 离子浓度1.0~1.85mmol/L),高剂量组(1.25~2.5mmol/L) 和对照组。研究结果发现病人死亡率:对照组48%、低剂茸 组54%(P=0.007)、高剂昔组52%(P=0.7)。研究表明硫 酸镁对急性颅脑创伤病人无效,甚至有害”J。 5.谷氨酸拮抗剂:Selfotel是于1988年世界上合成的第 1种谷氨酸受体拮抗剂。I期志愿者试验时,发现它会引起 精神和(或)心理疾病的不良反应;II期108例急性颅脑创 伤病人的lf;}i床研究最示具有降低颅内压作用;11I期临床试验 对860例重型颅脑创伤病人进行了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双盲 临床对照研究,研究结果证明无效。Cerestat是谷氨酸的非 竞争性拮抗剂,它结合在谷氨酸受体通道上镁的结合位点, 并且只有当受体被高浓度谷氨酸激活时/4‘发挥药理作用。 Ⅲ期临床试验共有欧洲和美国的70个中心对340例颅脑创 伤病人进行了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无效。谷氨酸拮抗剂CPl01—606比前二者的不良反应少。 它在脑组织的浓度是血浆中的4倍,町以很快达到治疗浓 度。Ⅲ期临床试验对400例颅脑创伤病人进行r前瞻性随 机双肓临床对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无效。谷氨酸拮抗剂 D—CPP—erie在欧洲51个中心进行了前瞻性随机双旨临床 对照研究,治疗920例急性颅脑创伤病人。伤后6个月时随 访结果显示,治疗组病人预后比安慰剂组差,但无统计学意 义。Dexanabinol不但是非竞争性NMDA抑制剂,还是自由 基清除剂、抗氧化剂和抗d肿瘤坏死因子致炎作用的抑制万方数据

颅脑创伤脑保护药物指南

颅脑创伤脑保护药物指南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中国颅脑创伤脑保护药物指南 一、宗旨 为了指导我国神经外科医生正确使用脑保护药物治疗颅脑损伤病人,减轻脑功能障碍、促进脑功能恢复、减少毒副作用、提高颅脑创伤病人治疗效果,减轻国家和病人的医疗负担。 二、科学依据 通过收集和分析已经完成的国外有关脑保护药物治疗颅脑损伤病人疗效的I 级临床循证医学证据(Evidence Class I),经过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中国神经损伤专家委员会有关专家的认真讨论和仔细分析,做出比较客观科学结论。 三、I 级临床循证医学证据 1. 激素: 国内外多个临床医学中心曾开展类固醇激素治疗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研究,其疗效存在较大争议,大多数临床研究结果令人失望。2004 年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大剂量激素治疗 10008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结果让人震惊。5007 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GCS<14 分)伤后8 小时内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48小时甲基强的松龙总剂量克),另5001 例同样伤情病人给予安慰剂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甲基强的松龙组病人死亡率 %,对照组死亡率为 %,显着增加了病人死亡率 (P= 。导致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研究结果呼吁急性颅脑损伤病人不应该使用大剂

量激素(1)。有关常规剂量激素治疗急性颅脑创伤病人的疗效争议很大,目前尚无确切结论。 2. 钙离子拮抗剂: 欧洲和国际多中心对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尼莫同)治疗颅脑损伤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进行了为期 12 年、共进行了四期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 I 期对 351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了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结果发现无效。随后进行了 II期对 852 例急性颅脑损 伤病人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同样证明对颅脑损伤病人无效,但在分析临床资料后发现,尼莫同对外伤性蛛血病人(tSAH)有效。为了证明它对tSAH病人的确切疗效,欧洲又进行了 III 期尼莫同治疗 123例 tSAH 病人的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结果也表明有效。随后,又开展了 IV 期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研究在 13个国家 35个医院进行,592 例 tSAH 病人的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结果令人失望,尼莫同无任何治疗作用。由于尼莫同的临床效果争议很大,故国际上已经不把尼莫地平列为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和 tSAH 病人的药物(研究结果公开未发表)(2,3)。 3.白蛋白:白蛋白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颅脑损伤脑水肿的常用药物。但是,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得出相反的结论。2007 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有关白蛋白与生理盐水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结果。460 例病人的入选标准:急性颅脑损伤、GCS≤13、CT扫描证实有颅脑损伤。460 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231 例%)白蛋白治疗组,全部采用 4%白蛋白液体治疗28 天或直至死亡;229 例%)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两组病人治疗前的临床指标

2020年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课件)

2020年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 (课件) 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 颅脑损伤 是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的损伤,可分为颅和脑两部分损伤,颅部包括头皮、颅骨,脑部是泛指颅腔内容物而言,即脑组织、脑血管及脑脊液.颅脑损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即致伤的因素和损伤的性质.前者系指机械性致伤因素,如暴力作用方式、力的大小、速度、方向及次数等;后者则为各不同组织和结构在接受暴力之后,所造成的病理损伤及病理生理变化,故致伤因素不同,所致损伤的程度和性质也各异.由于致伤物体的物理性质不一致、头部受力的强度和部位不固定、颅脑各部组织的结构与密度不相同,因此,所造成的头皮、颅骨和脑损伤的情况亦有所差异.颅部与脑部的损伤可以同时并存,也可以各自单独发生。由于颅脑解剖生理的影响,头部受伤后所引起的病理过程也有其特殊性。当暴力作用于头部时,头皮、颅骨作为表面屏障首先对抗外力,如果暴力强度较小,仅引起头皮和/或颅骨的损伤,而脑部可以无损伤或损伤较轻微;若暴力超过了表面屏障的致伤阈,则头皮、

颅骨和脑组织将同时受损;若暴力是通过身体其他部位间接作用于头部时,则只引起脑组织的损伤,而头皮和颅骨往往完好无损。不仅如此,遭受暴力作用而致伤的脑组织,除了发生原发性损伤之外,并在受损组织的周围,还将引起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的脑缺血、出血、水肿及变性等一系列继发性损伤.而后,或继续加重、恶化,累及全脑甚至全身;或经一定时间逐渐吸收、消退和修复。......感谢聆听 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 (一)初步检查1。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生命体征: (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 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 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

铅中毒的诊断治疗

铅中毒的诊断治疗—临床教学查房教案 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毛云 教学查房计划书 教案正文: (一)依托病例: 病史简介:患者,男性,34岁,因“腹部胀痛5天”于2013-9-29 15:22收住我科。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痛、腹胀,有里急后重感,无排便。曾在当地医院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腹痛较前加重,遂来我院。予查全腹增强CT示:盆腔少量积液,腹部血管未见明显异常。追问个人病史,在塑化剂厂上班一年,有可疑长期重金属接触史。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药物过敏史,否认重大手术、外伤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 体格检查:T:37.1℃,P57次/分,R19次/分,BP163/84mmHg 神志清,精神稍软,心音适中,律尚齐,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墨菲氏征阴性,肠鸣音减弱,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病理征阴性。 辅助检查:2013.9.28本院全腹增强CT(影像号:684785)示:盆腔少量积液,腹部血管未见明显异常;2013.9.28本院腹部B超: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2013.9.28腹部X线(R1766967):腹部未见明显异常。 (二)教学过程: 1.请对该病例的主要特征进行总结。 答:1、青年男性2、有可疑长期重金属接触史,5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痛、腹胀,有里急后重感,无排便3、查体:BP163/84mmHg,神志清,精神稍软,腹平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墨菲氏征阴性,肠鸣音减弱,移动性浊音阴性。 2.根据上述病例特点,患者的腹痛、腹胀应考虑什么疾病? 答:首先考虑铅中毒。 3.下一步拟行什么检查? 答:血清重金属初筛检测、电子胃镜检查、血清淀粉酶检查 2013.9.28本院铅初筛检测:839ug/l,镉初筛检测5.40 ug/l(次日回报) 2013.9.28本院血清淀粉酶检查正常 2013.9.29本院电子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4.针对该患者,下一步如何治疗?血液净化驱铅治疗?予“EDTA类金属螯合剂、DMSA

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

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颅脑损伤 就是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得损伤,可分为颅与脑两部分损伤,颅部包括头皮、颅骨,脑部就是泛指颅腔内容物而言,即脑组织、脑血管及脑脊液。颅脑损伤得发生与发展过程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即致伤得因素与损伤得性质。前者系指机械性致伤因素,如暴力作用方式、力得大小、速度、方向及次数等;后者则为各不同组织与结构在接受暴力之后,所造成得病理损伤及病理生理变化,故致伤因素不同,所致损伤得程度与性质也各异。由于致伤物体得物理性质不一致、头部受力得强度与部位不固定、颅脑各部组织得结构与密度不相同,因此,所造成得头皮、颅骨与脑损伤得情况亦有所差异。颅部与脑部得损伤可以同时并存,也可以各自单独发生。由于颅脑解剖生理得影响,头部受伤后所引起得病理过程也有其特殊性。当暴力作用于头部时,头皮、颅骨作为表面屏障首先对抗外力,如果暴力强度较小,仅引起头皮与/或颅骨得损伤,而脑部可以无损伤或损伤较轻微;若暴力超过了表面屏障得致伤阈,则头皮、颅骨与脑组织将同时受损;若暴力就是通过身体其她部位间接作用于头部时,则只引起脑组织得损伤,而头皮与颅骨往往完好无损。不仅如此,遭受暴力作用而致伤得脑组织,除了发生原发性损伤之外,并在受损组织得周围,还将引起不同程度与不同范围得脑缺血、出血、水肿及变性等一系列继发性损伤。而后,或继续加重、恶化,累及全脑甚至全身;或经一定时间逐渐吸收、消退与修复。

急性颅脑损伤得现场急救处理 (一)初步检查 1、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 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生命体征: (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她部位得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得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得伤情判断目前主要就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得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得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与及时得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得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与全身情况得迅速认真得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现场急救得重点就是呼吸与循环功能得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得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得稳定。 现场急救顺序为: 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得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得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

急诊科急性颅脑损伤临床诊疗指南

急诊科急性颅脑损伤临床诊疗指南 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 (一)初步检查 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 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 (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 级。 (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现场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现

场急救顺序为: 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故应立即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必要时就地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应连接简易呼吸器作辅助呼吸。 2.制止活动性外出血:头皮血运极丰富,单纯头皮裂伤有时即可引起致死性外出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累计头皮的大小动脉,颅骨骨折可伤及颅内静脉窦,同时颅脑损伤往往合并有其他部位的复合伤均可造成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而导致循环功能衰竭。因此制止活动性外出血,维持循环功能极为重要。现场急救处理包括: (1)对可见的较粗动脉的搏动性喷血可用止血钳将血管夹闭。(2)对头皮裂伤的广泛出血可用绷带加压包扎暂时减少出血。在条件不允许时,可用粗丝线将头皮全层紧密缝合,到达医院后需进一步处理时再拆开。 3)静脉窦出血现场处理比较困难,在情况许可时最 好使伤员头高位或半坐位转送到医院再做进一步处理。 (4)对已暴露脑组织的开放性创面出血可用明胶海绵贴附再以干纱布覆盖,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加重脑组织损伤。 3.维持有效的循环功能:单纯颅脑损伤的病人很少出现休克,

儿童铅中毒及血铅检测

儿童铅中毒及血铅检测 铅是一种较常见的金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之中,据称全球年产量超过800吨。但是,铅是一种对人体没有任何益处的金属,尤其对于儿童,即使是低浓度铅的摄入,都有可能影响到认知功能和神经行为的健全发展。 儿童铅中毒的首选指标是血铅,血铅水平是目前儿童铅中毒的诊断和分级的首选指标,根据中铅的含量能判断儿童是否有过量的铅吸收,是否必须进行医学干预或治疗。血铅检测方法常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微分电位溶出法。 检测流程 1.血样采集:用0.2%硝酸、纯水、碘酒、酒精清洁皮肤后抽静脉血,采集末梢血则要求先洗手,用0.2%硝酸、纯水、碘酒、酒精清洁中指或无名指指腹后采血(尽量使用激光采血),让血自然流出,放弃第一滴,采集足够平行样血量。 2.血样检测:预热稳定、制备标准曲线、、样本平行样分析、实验记录、结果报告。 检测要求 1.基本条件:检验人员经培训考核取得相应的技术资格,采血场所无污染源,条件和仪器、耗材、试剂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2.基本检测方法:血铅检测方法的主要参数如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检出限应符合《血铅临床规范》要求。 3.:质量保证措施必须贯穿于整个分析步骤的每一个环节,样品的选择、采集、运输、实验记录、报告及评价等步骤都要有质量把关。 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1)尽可能地降低检测空白值:分析过程使用的试剂(抗凝剂、清洁和消毒液等)以及实验器皿(注射器、采血量器、带盖试管、消毒棉棍等)的空白抽检尤为重要,要求所有空白铅含量低于6 g/L。 (2)采血场所必须远离铅污染源,有流动水洗手设备,室内地面和墙壁应易于湿式清洗,采血前清洁采血场所、采血间不要使用风扇降温以防止污染。

2020年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

作者:旧在几 作品编号:2254487796631145587263GF24000022 时间:2020.12.13 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颅脑损伤 是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的损伤,可分为颅和脑两部分损伤,颅部包括头皮、颅骨,脑部是泛指颅腔内容物而言,即脑组织、脑血管及脑脊液。颅脑损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即致伤的因素和损伤的性质。前者系指机械性致伤因素,如暴力作用方式、力的大小、速度、方向及次数等;后者则为各不同组织和结构在接受暴力之后,所造成的病理损伤及病理生理变化,故致伤因素不同,所致损伤的程度和性质也各异。由于致伤物体的物理性质不一致、头部受力的强度和部位不固定、颅脑各部组织的结构与密度不相同,因此,所造成的头皮、颅骨和脑损伤的情况亦有所差异。颅部与脑部的损伤可以同时并存,也可以各自单独发生。由于颅脑解剖生理的影响,头部受伤后所引起的病理过程也有其特殊性。当暴力作用于头部时,头皮、颅骨作为表面屏障首先对抗外力,如果暴力强度较小,仅引起头皮和/或颅骨的损伤,而脑部可以无损伤或损伤较轻微;若暴力超过了表面屏障的致伤阈,则头皮、颅骨和脑组织将同时受损;若暴力是通过身体其

他部位间接作用于头部时,则只引起脑组织的损伤,而头皮和颅骨往往完好无损。不仅如此,遭受暴力作用而致伤的脑组织,除了发生原发性损伤之外,并在受损组织的周围,还将引起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的脑缺血、出血、水肿及变性等一系列继发性损伤。而后,或继续加重、恶化,累及全脑甚至全身;或经一定时间逐渐吸收、消退和修复。 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 (一)初步检查 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 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 (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

前言 本标准的第6.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原标准GBll504—1989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根据全国范围的调查研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展,本次修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将原标准中的“铅吸收”一项改为“观察对象”。尿铅指标由原 0.39μmol/L(0.08mg/L)调整至 0.34μmol/L(0.07mg/L),以利于铅中毒的预防。 2.根据临床经验,将尿铅诊断起点值由原0.39μmol/L(0.08mg/L)调整为0.58μmol/L (0.12mg/L),以减少假阳性。 3.根据3588例的调查中,引进职业接触限值(可接受上限值)与诊断下限值(诊断值)的概念,并以诊断值作为诊断分级的基础,对原标准中的轻度中毒诊断起点作了较大的修改。既体现了单项指标的作用,也突出了多项指标综合诊断的重要性,使诊断更趋合理。 4.在治疗原则中加入了口服络合剂二巯丁二酸。 5.原标准中将多种测定方法列作标准的附录,鉴于多数与现已一致认可的标准化方法相同,故加精简。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西安市中心医院负责起草,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江西省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沈阳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湖南医科大学卫生系、广西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四川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株洲冶炼厂职工医院、绍兴市防疫站、甘肃省白银公司劳动卫生研究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景德镇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镇江市卫生防疫站、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研究室。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

预防铅中毒

一、婴幼儿铅中毒的危险 铅是一种多系统、多亲和性的毒物,铅及其化合物的蒸汽、烟和粉尘主要以呼吸道侵入人体,也可经消化道吸收,主要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消化系统、血管和肾脏,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心理行为发育、智力发育、潜能发展都会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并保留终身。理想状态下,人体内的含铅量应为零。一般来说,儿童铅中毒诊断标准为血铅水平超过或等于0.483 u mol/L,不管是否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血液生化变化。 血铅水平分五级 Ⅰ级:<0.483 u mol/L(10 ug/dl) Ⅱ-A级:0.483-0.1676 u mol/L(10-14 ug/dl) Ⅱ-B级:0.724-0.917 u mol/L(15-19 ug/dl) Ⅲ级:0.965-2.123 u mol/L(20-33 ug/dl) Ⅳ级:2.172-3.330 u mol/L(45-69 ug/dl) Ⅴ级:≥3.378 u mol/L(70 ug/dl) 目前认为,I级是相对安全的血铅水平,而Ⅱ一V级属于不同程度的铅中毒。 二、铅的来源 环境中的铅是造成婴幼儿铅中毒的根本原因。 1.大气中的铅的来源 (1)自然来源:自然环境中的铅可能经过地壳侵蚀、火山爆发、海啸和森林山火等自然现象而释放于大气环境中。 (2)非自然来源 非自然来源主要是指来自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的铅排放。 2.环境媒介中的铅 土壤是自然界中铅的最大储存库。土壤中的铅会在婴幼儿玩耍时被有意无意地摄入,造成婴幼儿的铅中毒。室内铅尘也是婴幼儿铅暴露的重要来源之一。室内铅尘的含量和婴幼儿血铅水平呈非常明显的相关,所以控制室内铅尘能有效降低婴幼儿的血铅水平。 3.水中的铅 一般情况下水中的铅不至于成为婴幼儿铅暴露的主要来源。清晨第一次打开水龙头放出的水往往含铅量较高。热水龙头放出的水含铅往往较冷水龙头为高。但其生物利用度往往较食物中的铅高。 4.食物中的铅 食物中的铅可能来自几个方面:大气中的铅直接沉积到谷物和蔬菜中;室内铅尘污染厨房中的食物;以含铅釉彩器皿储存食物造成污染;铅质焊锡制作的食品罐头对食物的污染等,其中,铅污染罐头食品的危害最大。 食品中的铅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

中国颅脑创伤病人脑保护药物治疗指南

中国颅脑创伤病人脑保护药物治疗指南 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 一、宗旨 为了指导我困神经外科医生证确使用脑保护药物治疗颅脑创伤病人,减轻脑功能障碍、促进脑功能恢复、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减轻凶家和病人的医疗负担。 二、科学依据 通过收集和分析已经完成的国外有关脑保护药物治疗颅脑创伤病人疗效的I级临床循证医学证据(Evidence Class I),结合中国颅脑刨伤病人治疗的实际情况,作出比较客观、科学的结论。 三、I级临床循证医学证据 1.激素: 国内外多个临床医学中心曾开展类固醇激素治疗颅脑创伤病人的临床研究,大多数临床研究结果令人失望。2004年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大剂量激素治疗10 008例急性颅脑创伤病人前赡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结果让人震惊。5007例急性颅脑创伤病人(GCS<14分)伤后8h内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48h总剂量21.2g),另5001例同样伤情病人给予安慰剂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甲基强的松龙组病人死亡率21.1%,对照组死亡率为17.9%(P=0.0001)。导致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研究结果呼吁急性颅脑创伤病人不应该使用大剂量激素。有关常规剂量激素治疗急性颅脑创伤病人的疗效争议很大,目前尚无确切结论。 2.钙离子拮抗剂: 欧洲和国际多中心对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尼莫同)治疗颅脑创伤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进行了为期12年、共四期的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I期对351例急性颅脑创伤病人

进行了前瞻性随机双肓临床对照研究,结果发现无效。随后进行了Ⅱ期对852例急性颅脑创伤病人的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同样证明对颅脑创伤病人无效,但在分析临床资料后发现,尼莫同对tSAH有效。为了证明它对tSAH病人的确切疗效,欧洲又进行了Ⅲ期尼莫同治疗123例tSAH病人的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结果也表明有效。随后,又开展了Ⅳ期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研究在13个国家35家医院进行,592例tSAH病人的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结果令人失望,尼莫同无任何治疗作用。由于尼奠同的临床效果争议很大,故国际上已经不把尼莫地平列为治疗急性颅脑创伤病人和tSAH病人的药物(研究结果未公开发表)。 3.白蛋白: 白蛋白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颅脑创伤脑水肿的常用药物。但是,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得出相反的结论。2007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有关白蛋白与生理盐水治疗急性颅脑创伤病人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结果。460例病人的入选标准:急件颅脑损伤、GCS≤13分、CT扫描证实有颅脑损伤。4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231例(50.2%)白蛋白治疗组,全部采用4%白蛋白液体治疗28d或直至死亡;229例(49.8%)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两组病人治疗前的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0例病人中,重型颅脑创伤病人(GCS 3~8分):白蛋白治疗组160例(69.3%),生理盐水对照组158例(69.0%)。伤后24个月临床疗效随访结果,214例白蛋白组死亡7l例(33.2%),206例生理盐水组死亡42例(20.4%)(P=0.003)。重型颅脑创伤病人中,146例自蛋自治疗组死亡6l例(41.8%),144例生理盐水对照组死亡32例(22.2%)(P<0.001)。中型颅脑创伤病人中,50例白蛋白治疗组死亡8例(16.0%),37例生理盐水对照组死亡8例(21.6%)(P=0.50)。研究发现白蛋白增加重型颅脑创伤病人死亡率。 4.镁离子: 2007年英国《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上发表了的一组美围7个医学中心采用硫酸镁治疗499例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结果。研究分组:低剂量组(血浆镁离子浓度1.0~1.85mmol/L),高剂量组(1.25~2.5mmol/L)和对照组。研究结果发现病人死亡率:对照组48%、低剂量组54%(P=0.007)、

2008《中国颅脑创伤脑保护药物指南》

《中国颅脑创伤脑保护药物指南》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损伤专家委员会 一、宗旨 为了指导我国神经外科医生正确使用脑保护药物治疗颅脑损伤病人,减轻脑功能障碍、促进脑功能恢复、减少毒副作用、提高颅脑创伤病人治疗效果,减轻国家和病人的医疗负担。 二、科学依据 通过收集和分析已经完成的国外有关脑保护药物治疗颅脑损伤病人疗效的I级临床循证医学证据(Evidence Class I),经过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中国神经损伤专家委员会有关专家的认真讨论和仔细分析,做出比较客观科学结论。 三、I级临床循证医学证据 1. 激素: 国内外多个临床医学中心曾开展类固醇激素治疗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研究,其疗效存在较大争议,大多数临床研究结果令人失望。2004年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大剂量激素治疗10008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结果让人震惊。5007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GCS<14分)伤后8小时内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48小时甲基强的松龙总剂量21.2克),另5001例同样伤情病人给予安慰剂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甲基强的松龙组病人死亡率21.1%,对照组死亡率为17.9%,显著增加了病人死亡率(P= 0.0001)。导致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研究结果呼吁急性颅脑损伤病人不应该使用大剂量激素(1)。有关常规剂量激素治疗急性颅脑创伤病人的疗效争议很大,目前尚无确切结论。 2. 钙离子拮抗剂: 欧洲和国际多中心对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尼莫同)治疗颅脑损伤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进行了为期12年、共进行了四期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I期对351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了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结果发现无效。随后进行了II期对852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同样证明对颅脑损伤病人无效,但在分析临床资料后发现,尼莫同对外伤性蛛血病人(tSAH)有效。为了证明它对tSAH病人的确切疗效,欧洲又进行了III期尼莫同治疗123例tSAH病人的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结果也表明有效。随后,又开展了IV期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研究在13个国家35个医院进行,592例tSAH病人的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结果令人失望,尼莫同无任何治疗作用。由于尼莫同的临床效果争议很大,故国际上已经不把尼莫地平列为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和tSAH病人的药物(研究结果公开未发表)(2,3)。 3.白蛋白:白蛋白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颅脑损伤脑水肿的常用药物。但是,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得出相反的结论。2007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有关白蛋白与生理盐水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结果。460例病人的入选标准:急性颅脑损伤、GCS≤13、CT扫描证实有颅脑损伤。4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231 例(50.2%)白蛋白治疗组,全部采用4%白蛋白液体治疗28天或直至死亡;229 例(49.8%)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两组病人治疗前的临床指标(年龄、伤情、CT扫描)无统计学差异。460例病人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人(GCS 3~8分):白蛋白治疗组160 例(69.3%),生理盐水对照组158例(69.0%)。伤后24个月临床疗效随访结果,214例白蛋白组死亡71例(33.2%), 206例生理盐水组死亡

急性颅脑损伤诊疗的指南

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 颅脑损伤 是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的损伤,可分为颅和脑两部分损伤,颅部包括头皮、颅骨,脑部是泛指颅腔内容物而言,即脑组织、脑血管及脑脊液。颅脑损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即致伤的因素和损伤的性质。前者系指机械性致伤因素,如暴力作用方式、力的大小、速度、方向及次数等;后者则为各不同组织和结构在接受暴力之后,所造成的病理损伤及病理生理变化,故致伤因素不同,所致损伤的程度和性质也各异。由于致伤物体的物理性质不一致、头部受力的强度和部位不固定、颅脑各部组织的结构与密度不相同,因此,所造成的头皮、颅骨和脑损伤的情况亦有所差异。颅部与脑部的损伤可以同时并存,也可以各自单独发生。由于颅脑解剖生理的影响,头部受伤后所引起的病理过程也有其特殊性。当暴力作用于头部时,头皮、颅骨作为表面屏障首先对抗外力,如果暴力强度较小,仅引起头皮和/或颅骨的损伤,而脑部可以无损伤或损伤较轻微;若暴力超过了表面屏障的致伤阈,则头皮、颅骨和脑组织将同时受损;若暴力是通过身体其他部位间接作用于头部时,则只引起脑组织的损伤,而头皮和颅骨往往完好无损。不仅如此,遭受暴力作用而致伤的脑组织,除了发生原发性损伤之外,并在受损组织的周围,还将引起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的脑缺血、出血、水肿及变性等一系列继发性损

伤。而后,或继续加重、恶化,累及全脑甚至全身;或经一定时间逐渐吸收、消退和修复。 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 (一)初步检查 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 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 (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现场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现场急救顺序为:

解读“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

解读“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 根据最新版的“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指导意见,结合我科病种特色(颅脑外伤病人居多),了解目前国内外专家共识,对指导科室临床工作及提高手术医生的救治成功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有关颅脑创伤患者,特别是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征、时机和方法存在争议。鉴于外科手术无法进行双盲临床对照研究和伦理学问题,至今尚无有关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疗效的一级循证医学证据。2006年,美国神经外科专家在收集国际医学刊物发表的800多篇(二级或三级证据:)有关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方面论著的基础上,编写了美国《颅脑创伤外科治疗指南》(guidelinesforthesurgicalmanagementoftraumaticbraininjury),在Afe.wcwwge/iv杂志上全文刊登。对美国和全世界神经外科医生外科手术治疗颅脑创伤患者发挥了良好指导作用。鉴于我国神经外科医师在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再结合我国颅脑创伤患者伤情特点和医疗条件,今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召集了60多位神经外科专家,认真分析了我国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编写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专家共识,以指导我国从事颅脑创伤诊治医生的临床医疗实践,提高我国颅脑创伤患者救治水平。 一、急性硬膜外血肿 1.手术指征: ⑴急性硬膜外血肿>30 ml,颞部血肿>20 ml,需立刻开颅手术清除血肿;(2)急性硬膜外血肿<30 ml,颞部<20ml,最大厚度<15 mm,中线移位<5mm,GCS评分>8分,没有脑局灶损害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可保守治疗。但必须住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行头部CT动态观察血肿变化。一旦出现临床意识改变、高颅压症状、甚至瞳孔变化或CT血肿増大,都应该立刻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 2.手术方法: 按照血肿部位采取相应区域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和彻底止血,骨窗缘悬吊硬脑膜,骨瓣原位复位固定。但对于巨大硬膜外血肿、中线移位明显、瞳孔散大的患者,可采用去骨瓣减压和硬脑膜减张缝合技术,避免手术后大面积脑梗死造成的继发性高颅压和脑疝,再次行去骨瓣减压手术。 二、急性硬膜下血肿 1.手术指征: ⑴急性硬膜下血肿>30 ml、颞部血肿>20 ml、血肿厚度>10 mm,或中线移位>5mm的患者,需立刻采用手术清除血肿; (2)急性硬膜下血肿<30ml、颞部<20ml、血肿最大厚度<10 mm,中线移位<5 mm、GCS评分<9分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可以先行非手术治疗。如果出现伤后进行性意识障碍,GCS评分下降>2分,应该立刻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3)对于具有颅内压监测技术的医院,GCS评分<8分的重型颅脑创伤合并颅内出血的患者都应行颅内压监测。 2.手术方法: 对于临床最常见的额颞顶急性硬膜下血肿,特别是合并脑挫裂伤高颅压的患者,提倡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根据术前GCS评分、有无脑疝以及术中颅内压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骨瓣减压,硬膜原位缝合或减张缝合。双侧额颞顶急性硬膜下血肿应该行双侧标准外伤大骨

中国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摘要

中国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摘要 颅脑创伤患者颅内高压治疗阈值及方法 当颅内压上限为 2."7— 3."3kPa时,应开始降颅压治疗。颅腔内的代偿容积占总容积8%(10%以下)。治疗方案包括: 病因治疗、扩大颅腔容积、缩小颅内容物容积。 病因治疗: 为理想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如及时处理广泛的颅骨凹陷骨折和清除颅内血肿或脑脊液积聚,通过去除病因,ICP增高症状即可消失,ICP恢复正常。 扩大颅腔容积: 常用的有颞肌下减压术,手术骨窗减压术等。但因手术本身是对症处理的手段,虽可达到暂时缓解ICP增高和改善病情的目的,但毕竟不是病因治疗的根本方法,因此,应慎重选择。 缩小颅内容物容积: 手术清除血肿、失活脑组织进行内减压;控制脑水肿,其中甘露醇、血将白蛋白、速尿联合用药是目前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最有效的方法。 颅脑创伤患者血气指标监测及其意义 对颅脑创伤患者进行血气指标监测,能早期发现低氧血症,并为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纠正酸碱失衡提供依据。颅脑损伤急性期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呼吸性碱中毒是最常见的血气指标异常,且与脑损伤轻重、预后密切相关。动脉血呈碱血症的原因主要是过度通气,CSF酸中毒则为乳酸含量增高所致。 适当控制过度通气、气管切开、机械辅助呼吸以及呼气末正压给氧对纠正低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有益。

颅脑创伤患者CT扫描价值 动态CT检查是确诊颅脑损伤患者的首选方法。有条件的医院应将CT检查作为颅脑创伤患者常规措施。 轻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CT检查价值: 取决于是否存在以下临床表现: 1、"短期记忆丧失。 2、"药物或乙醇中毒。 3、"锁骨以上有明显的受伤体征。 4、"年龄大小60岁。 5、"抽搐发作。 6、"头痛。 7、"呕吐。出现临床表现越多,CT阳性几率越大,CT检查的意义也就越大。 重型颅脑损伤的CT检查价值: 必须争分夺秒。重型患者,必须早诊断、早治疗,对GCS评分低,颅内压持续升高,CT提示有较大颅内血肿、中线移位明显、脑室压闭、环池封闭者,须紧急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充分减压。术后加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的综合治疗,结合动态CT扫描,严密观察病情演变,防止并发症出现,一旦CT复查提示颅内病情恶化,应立即再次行手术治疗。 颅内血肿的CT检查价值: 对于颅内血肿,CT可准确定位、定性、定量。临床以多田明 (1981)提出的血肿量计算公式T=π/6xLxSlice(cm)(其中T为血肿量ml,L 为血肿最大长轴,S为血肿最大短轴,Slice为血肿层厚,单位均为cm)。慢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