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教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教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教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什么是教学艺术?这是个早已为人们注重的问题,但仍然没有一致的理解。近20年来,人们对教学艺术内涵的界说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方法技巧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艺术就是教学过程中综合使用教学方法体系的技能技巧。如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学艺术,就是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套方法。”②还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学艺术就是培养人才的能取得最佳效果的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教学艺术就是教学方法的升华,是综合使用教学方法体系的出神入化,是解决教学问题使教师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心灵契机和巨大魅力。”③这种观点在一定水准上揭示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与教学艺术的密切关系,但它只注意到教学方法技巧与教学艺术的“形似”,而没有看到教学艺术的本质和内核。灵活多变的方法和技巧充其量只能是教学艺术的外显形式或手段,决非教学艺术本身。将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混同的观点,必然使教学艺术流于形式上一招一式的简单枚举,成为缺乏内在感染力的花架子。

2.美的创造说。这种观点认为按照美的规律、美的原则实行的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就是教学艺术。如有学者认为,“创造性”和按照“美的规律”实行是教学艺术的两个本质特点。其依据是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阐述,从而将教学艺术定义为“遵循美的规律、贯彻美的原则而实行的创造性教学。”④诚然,“美的创造”是教学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但却并非是教学艺术所独有的本质特征。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马克思的论述。马克思以前说过:“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活动———动物仅仅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实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使用到对象上去;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⑤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按照美的规律建造”是就整个人类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来说的。所以,它不但仅适用于教学艺术,也同样适用于教学科学。其次,艺术贵在创造,但科学也同样贵在创造,自由创造的精神是艺术与科学

的相通之处。所以,“按照‘美的规律’实行的创造性教学”不足以区

分教学艺术与教学科学,未能全面地揭示教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3.个性表演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艺术就是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性

而独具特色的艺术创造活动。罗伯特特拉弗斯指出:“教学是一种独

具特色的表演艺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注意到自己的个性特色,

并把个性因素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⑥我国有学者也认为:“教学

艺术就是受制于个性风格,具有美学价值和创造性使用各种教学方式方

法的个人才华。其本质属性和种差是个别性、审美性和创造性。教学

艺术的实质,是教师本人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定向在教学领域中的

结晶。”⑦这种观点肯定了“美的创造”这个教学艺术特征,并且进一

步揭示了教学艺术就是教师个性在教学中的体现这个重要特征。不过

遗憾的是,它忽视了教学活动的双边性,排除了学生在教学艺术实践以

及教学艺术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教学的双边性决定了教学艺术的双主体,即教师和学生。而双主体的互动是教学艺术得以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学生同教师积极地默契地协作与配合,

教学艺术就只能是教师不切实际的天马行空和孤芳自赏式的个人表演。

4.方法、创造、个性综合说。针对上述三种观点的片面与不足,有学

者在综合以上各观点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方法、创造、个性综合说”,认为“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娴熟地使用综合的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和

原则实行的独特的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⑧这种观点,综合了上述三

观点对教学艺术本质特征的论述,避免了它们的极端片面性,较系统较

全面地阐述了教学艺术的本质内涵。但它也仅仅将上述三种观点作了

简单的联合,不作任何补充和进一步分析,因而未能补足上述观点的缺陷,从根本上揭示教学艺术的实质。诚然,以上各种观点已涉及到教学

艺术与教学方法技巧的关系,教学艺术与教学创造的关系以及教学艺术

与教师个性的关系。从某些方面或一定水准上揭示了教学艺术的本质

特征,对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教学艺术的本质有一定启发。但这些研究,往往片面地强调教学艺术的某一方面,或仅仅停留在直观上或经验层面

上的描述,并且,观点的提出也缺乏有说服力的分析。我们认为,国内外

对教学艺术本质的探讨,包括以上四种观点的探讨,实际上是对教学的

科学性和艺术性以及艺术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探讨。所以,探讨教学艺

术的本质,要从分析教学艺术与教学科学的关系,以及教学艺术与一般

艺术的关系入手。所谓本质,是指事物内部的质的规定性。教学艺术的

本质是由其内在规定性决定的,没有准确把握教学艺术与教学科学、教

学艺术与一般艺术的关系,就不可能真正分析出教学艺术的内在规定性,因而也就不可能准确揭示教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教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之一。

即使教学论的奠基人之一夸美纽斯早就提出,教学就是“把一切事物教

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⑨不过,在此后的数百年里,很多教育家更

多地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教学的科学性方面,很少注重教学艺术的研究。尤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动了对“科学”和“效率”的追求。

20世纪以来,因为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教学上特别注重确立精确的、具体的课程目标,强调教学步骤与教学环节的科学性。如桑代克在《算术心理学》中就曾提出了3000多个精确的具体目标,⑩新行为主

义者斯金纳也十分注重教学步骤和环节的科学性。50、60年代流行的

程序教学和“教学设计”都十分讲究科学性。因为对科学的注重,人们

普遍确立了按照科学规律实行教学实践并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学加以把

握和研究的理解。这种教学科学主义确实给教学提供了规范的可操作

性指导,带来了高效率。不过,正如教学艺术主义者海特(GilbertHighet)所指出的那样,一个被“科学地”培养出来的儿童将

是一个可怜的怪物。对科学规律和科学教学方法的片面注重,势必损伤

教学的生动性,抹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人本身的情感和价值。海特

在其《教学艺术》一书中,比较详尽地阐述了“教学是艺术,而不是科学”的观点,否认了对教学实行科学把握和科学研究的可能性。○11这个观点立刻遭到了教学科学主义者盖奇(N.L.Gage)的强烈反对,他指出,如果把教学视为艺术,并排除对它的科学探索,就会导致教学变为纯粹

主观的活动,没有规律可循,最终陷入不可知论的误区。

所以教学是一门科学而非艺术。○12在教学科学主义与教学艺术主义论争的同时,加拉格尔(Gallagher)针对极端化的教学艺术主义提出了

调和的观点。他认为,能够承认教学是一种艺术,但如果教学的艺术性

少一些的话对教学更有利。在他看来,把某样东西归作艺术,具有两种

含义:一是只有极少数人能拥有“艺术家”所必备的技能;二是艺术家

也难以描述自己的技艺,难以用供模仿的示范表演来传授。所以,若要

改进教学,就需要对教学实行系统研究,消除教学的某些神秘色彩。

○13我们倾向于教学科学艺术主义,认为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

艺术,科学性与艺术性是教学的两种基本属性。对教学的科学性的研究

构成了教学科学,而对教学的艺术性的研究则构成了教学艺术。教学科

学和教学艺术都存有着科学性和艺术性这两种基本性质。不过,教学艺

术与教学科学两者既有共通点也有差异性,教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即内

在规定性)既包括两者的共通点也包括教学艺术独特的性质。“真”是

教学艺术与教学科学两者的共通点,即两者均蕴含真诚的态度,以客观

规律为根基。教学科学强调以客观规律为基础注重师生真诚合作,其“真”的特征显而易见,不再赘述。而教学艺术的形成也同样依赖于客

观规律的前提保证。

任何艺术,无论是教学还是雕刻,都追求逼真传神,其创作过程是有原

则的,受客观规律制约。此外,教学艺术也充盈着真诚的态度。失“真”的教学决不是教学艺术,不可能具备教学艺术应有的信服力。教学要成

为一门充盈着魅力的艺术,就理应蕴含着“真”。即使教学艺术具有个性,但个体之间又有其共同的本质,有共同的身心发展规律,再加上教学

内容的相通性,这就决定了教学艺术的形成必然有其共同的科学基础。

教学艺术只有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并实行美的创造和艺术的升华,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才能达到理想化的教学艺术境界。教学艺术

与教学科学两者的差异是明显的。首先,从理论来源看,教学科学更多

的来自于教学实验,以科学实验为其生长点。更加注重群体的理论研究

和理性理解。而教学艺术则更多的来源于教学实践,以新鲜的经验为其

生长点,更增强调个体的经验体会或灵感和顿悟,注重感性理解。由此

可见,教学艺术具有鲜明的经验性。其次,从形态特征看,教学科学主要

表现为由群体共同创造的理论形态,是科学教学的知识体系,包括一般

规律和科学的原则与方法。而教学艺术则表现为个体灵活多变的创造

性教学活动。这种创造性教学活动,既是个体对教学经验的探索,也是

个体对教学科学的发挥、升华和超越。

如,对教学方法的使用,有科学地使用和艺术地使用两种,科学使用主

张操作程序的规范性,规范的教学操作程序是人人都能够掌握和使用的,但艺术地使用教学方法则因人而异,所谓“使用之妙,存乎一心”,同是

客观规律,却会因掌握和使用它的主体的不同而发挥出截然不同的作用

和效果。教学艺术使用艺术的方法,主要表现为技艺、技巧和具有审美

形态的东西。也就是说,它是非理性、非认知的方法,它不强调共性、

普遍适合性、必然性,不主张为教学提供一般的相对稳定的规则和程序,即没有规范性;而主张“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特别强调个性、特殊规

定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为教学提供具体的可变通的策略。可见,个体

创造性是教学艺术重要的本质特征之一。

教学之所以成其为一门艺术,以及“教学艺术”这个概念的提出,其根

源在于教学现象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色彩。首先,教师就是艺术家。高尔

基以前说过,“人按其天性来说,就是艺术家”。教师作为人所具有的

审美特性和艺术天赋,就决定了他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家。因为

“他们掌握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能唤醒自己,也唤醒他们接触的人”。所以,“他们能成为艺术家,人类关系的艺术家,成为人的问题这

个艰难领域中的美的创造者”。○14其次,学生也是创作的对象。教学的对象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青少年学生,教学是美化学生心灵,塑造健康、完善的个性的创作活动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身心的发展

变化,是生动活泼、美丽多姿的,充盈着艺术的色彩。再次,教学内容的

艺术色彩。

任何学科都追求美。社会科学学科和人文科学学科中的艺术美已为人

们熟知,不再赘述。而自然科学中也处处蕴涵着美的因素。著名物理学

家杨振宁在《美和理论物理学》一文中,指出理论物理学包含着三种美:

一是“现象之美”,如“行星的轨道都是椭圆的,这是非常美的现象”;二是“理论描述之美”,如“关于库仑力的定律是一个漂亮的描述,它

描述了先前不服从任何特殊定律的现象,而现在它们却服从了”;三是“理论结构之美”,指理论公式本身趋向于有一个漂亮的结构,追求简

洁之美。○15这三种美同样存有于其他的自然科学之中。所以,无论是社会(或人文)科学学科抑或自然科学学科,其内容本身就富含着审美的因素,具有艺术的特色。最后,教学方式的艺术色彩。艺术之所以具有

诱人的魅力,在于它有三大突出特点:形象性、情感性和创造性。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指艺术总是用具体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而形

象就是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形象的描绘和塑造。情感性是艺术的血液,任何艺术无论反映客观世界还是反映人的主观世界,都离不开对人的情感、价值和命运的关怀,没有情

感的艺术是苍白无力的,所以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创造性是艺术的生命。艺术贵在创造,艺术创造就是要持续超越别人,超越自己,避免重复或停滞,创造出新颖独特的作品,使艺术之树常青。在教学中,艺术的三大特征也有不同水准的体现。教学同样要借助于直观、具体、

形象的手段,如语言、动作、实物、图象以及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激

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并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共同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同时,教学中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它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依据自身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材情况创造性

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除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因素外,还借鉴和吸收了各种艺术的表现方式和手法,使

教学活动处处蕴含着美,闪烁着艺术的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

陶冶,于是形成了教学艺术。教学艺术与一般艺术一样都存有着浓厚的艺术色彩,这种艺术色彩的核心就是“美”。总来说之,“美”是教学

艺术与一般艺术的共同点。教学艺术虽然是一门艺术,但却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区别于其他一般艺术的特殊之处,也构成为教学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首先,活动双边性。一般艺术的活动是艺术创作者的单边活动,而教学艺术是双边活动。从事教学艺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学双方,

即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与协作,产生思维的共振与情感的共鸣。在教学艺术实践中,小

到一堂好课的完美之作,大到教学艺术境界的出神入化,都是师生双方

共同求真、崇善、尚美的“艺术作品”,而并非是任何一方单方面努力的结果。其次,协调统一性。教学艺术活动的方法手段的综合性是教学艺术区别于一般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教学艺术实践必须根据教学的

具体任务,综合考虑师生的实际与特点,灵活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它追求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和媒体的协调统一、优化整合,强调

教学各部分组成及其多向互动的艺术性。最后,审美的功利性。审美是艺术的主要功能,没有审美也就没有艺术;纯艺术的审美能够超越功利,将美发挥到极致。而对于教学艺术来说,审美只能是手段,是从属于教

学效益的,并且以教学效益为其评价和取舍的最终标准。正如盖奇所言,如果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也只能是“一门有用或实用的艺术,而不是

一门以创造美和唤起审美快感为目的的艺术”。○16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即指教学艺术本身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据此,教学艺术具有三个本质特征:1.教学艺术具有教学科学中“真”(真诚和客观)和一般艺术的“美”的基本属性;2.教学艺术受教学科学规律所制约,

但又是教学科学的升华和超越,是一种教师个体经验性、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技巧;3.教学艺术具有一般艺术的塑造性、审美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等艺术色彩,但教学艺术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活动,它又是

师生双边共同创造的,多种因素协调统一的和具有审美功利性的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要点

《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要点 第一章教学艺术概述 第一节艺术与教学艺术 一、艺术:情感、美 二、教学艺术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艺术:指教的艺术和学的艺术的统一活动方式。在这一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在教学规律和美学规律的指导下紧密合作,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个性与创造性以及教学环境的一切条件,灵活地运用富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使双方能够在愉悦中有效地教和学,以取得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艺术就是塑造人、培养人的艺术。在此过程中,教学艺术突出了艺术的教育功能,这种教育功能是通过寓教于乐的审美形式来体现的。 第二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一、教学艺术的历史 关于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认识,追溯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一)教学艺术思想的历史发展 (二)教学艺术局限于技艺技巧的偏差 (三)教学艺术论的研究现状 二、“科学主义”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偏差 赫尔巴特 三、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科学:求真共性普遍可复制艺术:创新个性特殊不可复制 (一)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历史考察 (二)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内在统一的逻辑发展可分三个层次:经验性教学——科学性教学——艺术性教学。 (三)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辩证统一的理论逻辑 首先,科学与人文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分工合作的整体。 其次,客观世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秩序或规律:精确的、严格的秩序和混沌的、奔放的秩序,需要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去把握这个世界,这就是科学和艺术。 再次,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即教育活动的对象是人。教学包括感情和人的价值。 第三节教学艺术的特点及作用 一、教学艺术的特点 (一)形象性:语言、表情、动作、图象、音响等,形象。 (二)情感性:真情实感打动人。知情意行……。情感交流……。 (三)创造性与灵活性:教学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高难度性;创造性地运用校内外各种教育影响;面临的新的教学任务;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即兴性的、应变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四)表演性:现场表演。教师还应作导演,师生双方共同演出。 (五)个性化:不可盲目模仿照搬 (六)审美性 二、教学艺术的作用

艺术本质

二、艺术本质论[一] 一、艺术摹仿论 ?对自然世界的形象进行模仿,是人类早期视觉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段。 ?摹仿论出现于古代希腊,而延续至十九世纪,历经两千余年,影响极广。 ?理论要点: 摹仿论认为,只有外部现实世界才是艺术的绝对本源和终极本体,艺术本质上是对外部现实世界的摹仿。 ?艺术价值观: 对自然本体摹仿的真实程度,决定了艺术成功的程度。 ?柏拉图(古希腊哲人)—— 艺术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随心所欲的进行创作,因为他只要拿一面镜子四处照照就可以了。 ?达·芬奇(十六世纪)—— 艺术家的心灵,应该像一面镜子那样去反映和摄取自然。绘画越是忠实地描绘对象,它就越值得赞美。 ?直到今天,摹仿论的精神一直笼罩着艺术创作,“描绘”、“再现”、“反映”与其精神走向完全一致。 二、艺术表现论 ?艺术表现的自发形态——艺术行为中始终存在自发的、但并不一定自觉的表现行为。 ?情感体验是人内在的、自发的心理活动。 ?模仿本身就含有对内在体验的模仿。 ?艺术表现的理论形态——艺术表现论的出现相当晚近的事。 “艺术表现论仅仅是在最近二百年之内才取代了艺术摹仿论。在此之前,艺术摹仿论占了绝对统治地位。” ——约翰·霍斯伯斯 ?表现理论把艺术本质建立在艺术与人的紧密联系上,艺术成为主体生命的外在表现。 “艺术作品本质上是内心激情外射的结果,是艺术家的感觉、情思的整合外化。”——阿布拉姆斯 ?表现理论设定艺术家的心灵是创作的本源,因此,外部自然只有经过心灵的体验才有审美价值。

“(人们)发现自然在蛮荒状态中,或者当它在他们身上引起模糊的恐怖感的时候,才是最美的。黑夜和峡谷的幽暗,使心灵为之毛骨悚然、惊惶失措的孤寂,正是浪漫主义者的爱好所在。” ——勃兰兑斯 ?艺术创作中第一位的是心灵的真实和感情的真实,至于外部自然,则是虚假的表象。 ?罗丹认为,艺术重要的不是描摹事物的外形,而是表现内在的真实,表现灵魂、情思的深度。 “当我没有强烈的感情时,是不会动手塑造的。” ——罗丹 ?托尔斯泰也认为,艺术就是运用一定的形象表达人人都可能经验过或可能体验到的情感。 “艺术是人类情感表现和交流的工具。” ——托尔斯泰 ?这样的认识,必然会影响到艺术的价值观,也会影响艺术的风格特征。 ?20世纪初,克罗奇将表现论推向极端:艺术的本源就是心灵的直觉。 ?他认为,直觉是心灵自主的活动,是心灵创造性的表现。 “艺术即直觉” ——克罗奇 ?现代的表现理论重视艺术形式与情感表现的同构关系——苏珊·朗格运用符号理论建立起新形态的表现理论:“艺术是情感符号”理论。 “凡是难以用语言完成的那些任务——呈现感情和情绪活动的本质和结构的任务——都可以由艺术品完成。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它们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 ——苏珊·朗格 三艺术形式论 ?基本观点: ?无论是对外部的模仿,还是对内部的表现,只要没有一个合适的、与复现内容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就可以被认为是非艺术的。 ?只有当形式确立时,才能带出意味。 ?形式与意味不可分离。 ?“ 有意味的形式” [ 克莱夫·贝尔] 三艺术形式论 ?理论关键: ?艺术品本身是一个封闭的自足统一体,也就是艺术本体所在。 ?封闭,自足统一体

谈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17173029.html, 谈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 作者:姜南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3期 【摘要】“戏剧”这一概念内涵本质的规定性,也即“戏剧”艺术的本质,明确地规定了“戏剧”必须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形式。有论者为强调这一本质特征,还进一步地解释和说明:“戏剧”是“由演员扮演成剧本中的登场人物出现在观众面前、并在舞台凭借其形体动作和语言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 【关键词】戏剧;表演;特征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46-01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具有构成“戏剧”所需的“四要素”,这就是作为戏剧艺术所不能缺少的:演员、剧本、观众、剧场。戏剧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染人的能动艺术。“戏剧”内涵这些质的规定性,就是“戏剧”艺术最本质的特征。也正是戏剧这一本质特征,将“戏剧”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乃至“电影”、“电视剧”等其它艺术形 式区别开来。即使它们很相近或十分相似,也不至于相互混淆。 一、戏剧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区别 电影、电视剧与戏剧有很多相似、相近之处,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也是由演员扮演剧中人物,根据剧本中的提示和要求拍摄而成的。观看时也需要有观众、剧场或一定的场所。虽然看似戏剧的“四要素”齐全,但它们仍不是上述严格意义的戏剧。因为戏剧艺术本质特征除有“演员扮演剧中角色”外,还有“在舞台上当众表演”这一质的规定性。“戏剧”艺术要求演员在舞台 上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真人观众。演员和观众之间可以直接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而电影或电视剧演员面对的则不是观众,而是冰冷的、没有情感的镜头。演员不可能与镜头进行交流,只能借助放映机、银幕或荧屏等物质媒介,将剧情传递给观众。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不能与演员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这就是“戏剧”必须“在舞台上当众表演”这一本质特征的规定性,将戏剧与电影明显地区分开来的。当然,能够把它们区分开来的还有一些其它方面,诸如在各自的艺术语言上,在表现方法和艺术手段上也都不尽相同。戏剧主要是通过构设尖锐的矛盾冲突,演示直观的舞台动作,运用独特的人物语言来表现和反映社会生活。艺术语言讲求矛盾冲突的尖锐性、舞台表演的动作性和人物语言的性格化等等。在具体表现方法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诸如,依靠“幕”、“功”、“暗转”等来实现时空转换等等。而电影或电视剧依靠的则主要是由镜头和画面为中心构成的“蒙太奇”式的镜头语言,讲求的是镜头上的远、近、中景,大、小特写等景别,镜头的推、拉、摇、移等不同拍摄方法的运用,以及叠印、淡出、画外音、内心独白等等。影视时空转换更为容易,只要将不同时间、地点拍摄的画面,运用蒙太奇的方法组接在一起即可。上述例证说明,戏剧与电影、电视剧等艺术样式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这是戏剧相对于电影或电视剧而言,戏剧相对于其它艺术样式亦然,真正能

浅谈艺术的本质

浅谈艺术的本质 作者:王宏建 《美术》自去年八月号发表千禾同志《"自我表现"不应视为绘画的本质》一文以来,又先后刊登了几篇提出商榷的文章。理论上的争论,对于促进学术的发展是有益的。本文仅就艺术的本质问题谈一些个人的浅见。 艺术的本质问题,是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也是美学上长期以来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把相关的概念和所论的范围确定下来,否则架空立论,把属于这一范畴的问题放到另一范畴去说,不容易把问题说清楚。当然,有些问题如创作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问题,艺术的社会功用问题等,都与艺术的本质相关,但毕竟不是一个范畴。我们说,所谓艺术的本质,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的性质以及艺术这一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内部联系;或换言之,也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内部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规定着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其它的什么事物。因此,要说明艺术的本质,就必须找出艺术内部的这种规定性,以及确定艺术同其它相关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差别。 关于艺术,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它本身,而首先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但它与相关的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又有本质的区别。恩格斯曾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承认不承认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是能不能正确理解艺术本质的前提。 唯心主义美学根本否认艺术是社会生活通过艺术家的头脑反映出来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否认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把艺术看作是艺术家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克罗齐就曾主张:艺术是直觉的创造,是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心灵的活动"。弗洛依德则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的表现。认为"绘画艺术的本质,就是画家内心的自我表现"的提法,也是在回答什么是艺术这一艺术哲学的根本问题时,把艺术看成是艺术家主观意识的产物,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仅仅是由于艺术家"内心的自我表现"。上述几种说法在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把艺术创作看成是纯主观意识的活动,是无关于外物也无关于艺术家对外物的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这种关于艺术本质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它把艺术创作中的某一特点加以绝对化,代之以"艺术的本质",从而否认艺术对现实的依赖关系,从根本上颠倒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旧唯物主义美学承认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肯定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反映客观存在的艺术是第二性的。如亚理斯多德就说,艺术"实际上是摹仿"。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提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他们在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上摆正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但只是从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上来考虑问题,还没有看到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艺术这种意识形态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因此也就无法全面而准确地阐明艺术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学说,在美学史上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我们探讨艺术的本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才有获得真理的可能性。 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多种形式,它们有共性,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同时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特殊性,各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和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有的可以直接反映经济基础,更接近经济基础,如政治、法律、道德等等;有的则间接反映经济基础,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如艺术、哲学、宗教等等。根据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思想,更高的意识形态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的。因此可以说,艺术这种更高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不同,但却是紧密相联的,特别是与政治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过去"四人帮"把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歪曲为艺术要为其反革命的具体政策服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极为荒谬和有害的。但是,如果因此就否认艺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说什么"当共产党取得政权之后……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就逐渐暴露出是下个不科学的危险的口号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同样是荒谬和有害的。中外艺术史上的大量事实证明,在任何阶级社会里,进步的、革命的艺术总是由上升的经济关系通过进步的、革命的政治所决定的,并反过来给其政治以至经济基础以积极的影响;而落后的、反动的艺术则是由落后的经济

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学《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图象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把教学艺术看成是某种高超的教学技巧、某种创造性教学设计、某种教师的动人表演都是不全面的。教学艺术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属于教学实践活动的范畴。教学艺术具有形象性,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艺术具有情感性,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是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教学艺术具有审美性,教学设计美、教态美、教学语言美、教学过程美、教学意境美、教学机智美、教学风格美、教师人格美等既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又使教学具有了审美价值。教学艺术具有表演性,机智幽默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和恰如其分的笑话等表演手段,使教育教学寓于娱乐之中。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教学的新颖性、灵活性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使教师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 《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真是受益匪浅。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教学艺术的能力,就意味着掌握了熟练的教学技能,能够灵活机智、得心应手地组织好教学。

同时教师的教学功力,也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启迪并引发学生强大的美感,使之沉浸并陶醉于其中。所以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艺术的能力。 一、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章是“教师言语艺术” “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欲使课堂显示出强大的魅力,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之中,就必须要求教师努力追求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艺术,尤其是教师那循循善诱,独具一格的评价语言。” 书中讲述了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读课文后,我们不妨这样说:“你读得很正确,若是声音能再洪亮点,效果会比现在好很多。”“你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试一试。”“你朗读时的感情和表情感染了我们,给我们带来了快乐,真是一种享受啊!”“你读得很流利,速度放慢一些情感就能更好的表达。”“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在课下用这样的态度多练习几遍,相信你会读得非常流利。”这样的评价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让学生知道朗读要做到声音洪亮、快慢适度、富有节奏、态度大方、读音准确、语言流畅,同时也明白了只有多练习,朗读水平才会提高。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老师的提示与批评、表扬与激励等手段会伴随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在这方面不知要说多少话。批评和表扬也要讲究艺术。一位学生答错了,一位学生答对了,如果说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 征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l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本质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史“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德国古典美术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也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但是,黑格尔关于美和艺术的看法又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理念”是内容,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 3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第二种,“主管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1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沦为后来的唯意志主

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2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管意志被说成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3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管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2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注意着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对“再现”。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

浅谈艺术的本质

浅谈艺术的本质 王宏建 艺术的本质问题,是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也是美学上长期以来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把相关的概念和所论的范围确定下来,否则架空立论,把属于这一范畴的问题放到另一范畴去说,不容易把问题说清楚。当然,有些问题如创作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问题,艺术的社会功用问题等,都与艺术的本质相关,但毕竟不是一个范畴。我们说,所谓艺术的本质,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的性质以及艺术这一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内部联系;或换言之,也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内部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规定着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其它的什么事物。因此,要说明艺术的本质,就必须找出艺术内部的这种规定性,以及确定艺术同其它相关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差别。 关于艺术,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它本身,而首先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但它与相关的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又有本质的区别。恩格斯曾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quot;①承认不承认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是能不能正确理解艺术本质的前提。 唯心主义美学根本否认艺术是社会生活通过艺术家的头脑反映出来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否认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把艺术看作是艺术家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克罗齐就曾主张:艺术是直觉的创造,是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心灵的活动"。弗洛依德则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的表现。认为"绘画艺术的本质,就是画家内心的自我表现"的提法,也是在回答什么是艺术这一艺术哲学的根本问题时,把艺术看成是艺术家主观意识的产物,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仅仅是由于艺术家"内心的自我表现"。上述几各种上说法在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把艺术创作看成是纯主观意识的活动,是无关于外物也无关于艺术家对外物的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这种关于艺术本质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它把艺术创作中的某一特点加以绝对化,代之以"艺术的本质",从而否认艺术对现实的依赖关系,从根本上颠倒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旧唯物主义美学承认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肯定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反映客观存在的艺术是第二性的。如亚理斯多德就说,艺术"实际上是摹仿"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提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②他们在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上摆正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但只是从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上来考虑问题,还没有看到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艺术这种意识形态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因此也就无法全面而准确地阐明艺术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学说,在美学史上作出了时代的贡献。我们探讨艺术的本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才有获得真理的可能性。 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多种形式,它们有共性,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同时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特殊性,各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和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有的可以直接反映经济基础,更接近经济基础,如政治、法律、道德等等;有的则间接反映经济基础,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③如艺术、哲学、宗教等等。根据恩格斯在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l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本质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史“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德国古典美术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也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但是,黑格尔关于美和艺术的看法又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理念”是内容,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 3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第二种,“主管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1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沦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2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

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管意志被说成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3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管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2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注意着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对“再现”。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研究艺术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颇有意义的见解。 艺术的特征 形象性: 艺术形象性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一说的形象性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

艺术概论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年月日

是直接的、密切的。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五)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关系。 1、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是经济基础,它们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2、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教学艺术的本质

教学艺术的本质 教学艺术的本质是指教学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而能独立存在的内在规定性或根本特点。对教学艺术本质的揭示,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教学艺术的认识。 一、关于教学艺术本质的不同见解 教学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人们对此有着多种不同的理解,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 (一)技巧说 这种观点将教学艺术看作教学的方法或技巧。如王晋堂同志认为:“所谓教学艺术,就是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套方法。”①关甦霞同志也认为:“所谓教学艺术就是培养人才的能取得最佳效果的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教学艺术是教学方法的升华,是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体系的出神入化,是解决处理教学问题使教师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心灵契机和巨大魅力。”② (二)创造说 这种观点将教学艺术看作与艺术家一样的创造。如苏灵扬同志认为:“教师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教师创作的对象是生动活泼的人,创作本身不是集中、提炼与典型化,而是培养和发展。……所以教师又是艺术家,而且是有更特殊要求的艺术家。”① (三)审美说 这种观点将教学艺术看作是具有审美意义的教学。如阎增武同志认为:“借助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可以给教学艺术下一个定义: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到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② (四)规律说 这种观点把教学工作取得成效的规律和途径看作教学艺术的本质。如张翔同志认为:“毫无疑问,教学的合规律性是教学艺术的必要前提,教学的合个性是教学艺术的灵魂和源泉。教学艺术是合规律性与合个性的统一。……只有教学的合规律性和合个性的统一,教学才成为引人注目、令人为之倾倒的艺术品,教师才成为受人钦佩的教学艺术家。”③ (五)素养(才华)说

论艺术的本质

论艺术的本质 班级:09绘画2班 姓名:何影 学号:200910110007 学期:2010-2011学年(下) 指导老师:庞先超 课程:艺术概论

论艺术的本质 摘要: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西方美学史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公元前6世纪-公元17世纪),这是西方美学的古代自然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古希腊以来的“艺术摹仿自然论”为主旋律,以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是自然的镜子说”为变奏曲,突出艺术的客体性。第二阶段是从启蒙主义到德国古典美学(公元18世纪-19世纪中叶),这是西方美学的近代认识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经认识论观点改造过的“模仿论”和“镜子说”为主旋律,以“艺术的表现论”为变奏曲,高扬艺术的主体性。第三阶段是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到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这是西方美学的现代和后现代人类(社会)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时一曲曲无主题变奏曲,形形色色的观点交混回响,新曲层出不穷,怪腔怪调甚嚣尘上。尽管如此,这三个阶段如同历时演进的三部曲,其间的种种声音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与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的某种精神因素、人类的语言相联系。 关键词:西方美学艺术本质自然本体论美学认识论美学人类本体论美学 艺术本质是精神和物质、熟悉和实践、再次和表现、理性和感性、形象的高度统 ,在当代的现实世界里,是中西方艺术本质论的高度统 谈起艺术本质,我们有必要对中西方艺术本质论做个简单比较。中西艺术本质论虽然各有各的特征,都各自有理论支撑,但其熟悉起点上是相同的或者是一致的,这一点上人们已经得到了共识。在中国艺术词中的“艺”字,其本意有三个摘要:技艺、技术、种植。而在中国古代,对“艺”的解释即指种植之意,指农业生产技术,“术”其意是指技术,所以,中国古代“艺术”一词实指技术或技艺。在西方,“艺术”一词,源于古拉丁语中的“AIS”,类似希腊话中的“技艺”,也都相当于技术或技艺之意。这些得到的共识经验告诉我们,中西方艺术本质论有一个共同的熟悉发生的物质前提,这就是人类对世界的艺术把握方式产生于人类对世界的生产劳动实践的把握方式。在原始时代,人类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把握方式中,其根本是对生产劳动实践的把握,并且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舞蹈就是人类原始社会对艺术把握的一种活动,也是人类原始生产劳动的一种活动。在这种物质前提下,即艺术是对社会生产活动实践的把握,不管是中国的艺术本质论,还是西方艺术的本质论,艺术本质的体现被概括为物质实践的技术和技艺,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这种朴实的艺术本质论,是人类生产劳动活动的结果,是人们通过劳动实践而反映出来的,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艺术本质是一种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活动. 当中西方艺术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历史的变迁,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的影响,作为共同起点熟悉的艺术本质实践论也发生了变化,中西艺术本质

教学艺术论纲复习提纲

教学艺术论纲复习提纲

一、举例教学艺术论的本质和特征?(40分) 教学艺术论的特征:2.补充:教学的情感性, 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充满情感色彩, 以真挚的感情 感染学生, 撞击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倾心学习, 主动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 学效果。特级教师于漪教学的成功, 就在于她不仅遵循教学规律, 而且总是把自己的情感融汇 于讲授之中, 以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炽热 的情感去教书育人。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 她通过描述, 把学生的思绪带进了繁华似锦、春色满圆的大自然中去, 使学生顿感心旷神怡。而在教散文《周总理, 您在哪里》一文时, 学生 却是热泪盈眶, 全场皆悲。可以肯定, 如果没有师生感情上的交流与撞击, 是不可能取得这样 的教学效果的。 5.补充:教学艺术的创造性,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备课钻研教材时所进行的创造性思 考。第二是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方案。教无定法,教学面对着千差万别的学生, 不可能有一套 刻板的程式。这就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案, 这个过程也反映了教学的创造性。第三是教学方

案组织实施的创造性。 二、PPT案例一: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教学事件发生在我初一的时候,当我们的第八课堂有办补习班。第一次的语文课上,老师从一上课自己讲课,眼睛直盯着天花板,整个教室一片喧哗和混乱,但这并不影响她正常讲课。过了大概五分钟,她发现最后排有个男生在大声的讲电话。于是,她当着全班六十多人的面,喊那位男生的名字,然后说了他几句。但那位男生并不怕她,也回顶了几句。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分钟里,都是他们一句又一句的互相在接下来反驳,那位老师不管我们班还有60多位同学在等着她讲课,只顾着和他评理。最后男生觉得没有意思,就背着书包离开了,老师这时候才停止对话,当她准备接着讲课时,下课铃响了。 问题思考: 1、这位老师的做法可取吗? 2、遇到这种问题应如何解决? 答:1.不可取。老师方面而言,出现了三种错误:第一,老师上课的眼神不正确,直盯天花板,没有与学生产生交流;第二,老师的教学行为不正确,老师从一上课就自己讲课,不管课堂的情况

我对艺术本质的看法

我对艺术本质的看法(艺术概论作业小论文) (2007-07-04 23:58:45) 转载▼ 何谓艺术?或曰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从古至今的各种形态的艺术中有没有共同的某些本质性特征,如果有的话,这些特征又是如何将艺术与非艺术加以区别?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亦像是什么是美的问题一样,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诱惑了不少哲学家、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来探讨、定义。 在《现代艺术学导论》一书中,强调了要找出一切门类的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的共同本质特点并用一个定义加以概括是一件难事。而我认为,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有同样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有其表达性,即它能表达其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涵义。当然,这个涵义是广义上的,我指的是所有的艺术品都能传达给其他人一个或一些涵义,不管这个涵义是隐晦的或是肤浅的、稀松平常的。 稍作思考,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还是希腊人的《巴台农神庙》、还是杜尚的《泉》、还是设计艺术中的服装设计、广告艺术都包含有其作者的意思。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例如,《维林多夫的维纳斯》,一件非常简单的原始人的雕塑作品,表达了原始人的生殖崇拜,这种生殖崇拜就是这件雕塑作品所要表达的涵义。所以,我们说《维林多夫的维纳斯》是一件艺术品。接下来的希腊古典时期的雕塑例如,《捞摺罚泶锪斯畔@叭硕越】档南M匀诵吞宓囊恢稚竺拦邸T偻螅蘼硎降慕ㄖ物以其稳重、敦实的形体表达、显示教会的权威。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的《大卫》表现了大卫的力量和气势以及他的那种雄浑壮阔的英雄气概。17、18世纪的欧洲,迭戈·贝拉斯克斯的作品《英诺森十世》表现了英诺森十世的威严以及他善于权术的特点。19世纪,文森特·凡·高的作品例如《星夜》、《向日葵》表达了他狂热的内心世界。二战前西方现代主义开始兴起,绘画、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作品都开始逐渐体现出其作者的个性以及其内心世界。如超现实主义的一位重要的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他的作品《记忆的持续性》,停滞的时间仿佛暗示了永恒。而二战后西方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其要表达的意义则愈发隐晦,让人匪夷所思。不过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些艺术家们想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给人们一个涵义。限于我个人的理解能力与知识的缺乏以及篇幅问题,我无法就这些作品一一地做一些深入的研究了。

课堂教学艺术概述

课堂教学艺术概述 一、生命化——课堂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传统教学过于注重学生认知的发展,书本独尊于教学生活中,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只注重认知结果的达成,学生则成了知识填鸭的对象,学生在教学中只是形式上的主体,而不是实质上的主体。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感悟、价值观等在书本知识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只能退居其次甚至无一席之地。 传统教学过于注重教师单方面的表演,学生培养偏于整齐划一;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师生关系二元对立;缺乏对教师本身生命价值的关注。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的不正常状况,而这种忽视了主体的生命存在与价值,背离我们的教学目的的教学形式却在课堂教学中或轻或重地存在并被应用,从而使师生双方都在缺乏情感体验、缺失人格、抹杀个性中不断地失去自我的存在感,试想:自我感觉皆已丧失,那么,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又从何谈起?如此循环,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可能会服务于社会与人类,倒有可能会让人类遭受生灵涂炭,这样的教学谈何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并试图建构新的视角的教学理论——生命化教学。 非生命化教学以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为终极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培养目标形同虚设,忽视了学生本体作为人的内在人格精神世界的完整性,使教学走入了迷途。 生命化教学所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完整,即人格心灵的完整,个性发展和情感与兴趣得满足。对生命化得教学我们作如下界定:生命化教学是指在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得关注,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人格得以塑造,个性加以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它不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也不是只以“学生为中心”的单——方为其发展的过程,更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与学的过程。它是在使学生具有正常的情感体验,具有真善美的价值人格、个性发展基础上给予教师一个职业生命的满足,使得师生双方生命都得以生成,得到完整的生活的教与学的过程。 (一)、教学的生命体验性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正因为如此,才弥足珍贵。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对生命都应珍惜。所以,课堂教学要把生活世界还给师生,把人格塑造、个性张扬回归于教学的本体,这是教学的根本所在;同时,教师作为课堂中人的主体之一,课堂教学也是其生命的一种经历,占用其成人之后三分之一以上的时空,其生命的意义及价值正是在此历程中显现并得以成就的。 生命个体作为独一无二得存在,它在社会存在中需要获得自我生命得确认感和生命力量自由绽放得愉悦感,这是作为生命个体所必需得生命体验感。体验是个体生命在生活世界中的存在前提,而体验性也正是在生命化教学中对于生命的个体(教师与学生)双方生命得以生成的前提。生命的本质在于通过对事物的体验而持久不断地生成。那么课堂教学也就是让作为课堂活动中的主体的教师与学

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重点

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重点

现代教学艺术论 第一章教学艺术概述 第一节艺术与教学艺术 一、艺术:情感、美 二、教学艺术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艺术:指教的艺术和学的艺术的统一活动方式。在这一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在教学规律和美学规律的指导下紧密合作,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个性与创造性以及教学环境的一切条件,灵活地运用富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使双方能够在愉悦中有效地教和学,以取得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艺术就是塑造人、培养人的艺术。在此过程中,教学艺术突出了艺术的教育功能,这种教育功能是通过寓教于乐的审美形式来体现的。 第二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一、教学艺术的历史 关于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认识,追溯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一)教学艺术思想的历史发展 (二)教学艺术局限于技艺技巧的偏差 (三)教学艺术论的研究现状 二、“科学主义”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偏差 赫尔巴特 三、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科学:求真共性普遍可复制艺术:创新个性特殊不可复制 (一)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历史考察 (二)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内在统一的逻辑发展可分三个层次:经验性教学——科学性教学——艺术性教学。 (三)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辩证统一的理论逻辑 首先,科学与人文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分工合作的整体。

其次,客观世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秩序或规律:精确的、严格的秩序和混沌的、奔放的秩序,需要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去把握这个世界,这就是科学和艺术。 再次,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即教育活动的对象是人。教学包括感情和人的价值。 第三节教学艺术的特点及作用 一、教学艺术的特点 (一)形象性:语言、表情、动作、图象、音响等,形象。 (二)情感性:真情实感打动人。知情意行……。情感交流……。 (三)创造性与灵活性:教学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高难度性;创造性地运用校内外各种教育影响;面临的新的教学任务;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即兴性的、应变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四)表演性:现场表演。教师还应作导演,师生双方共同演出。 (五)个性化:不可盲目模仿照搬 (六)审美性 二、教学艺术的作用

如何理解艺术的本质

如何理解艺术的本质 [摘要]艺术本质是精神与物质、认识与实践、再次与表现、理性与感性、抽形与形象的高度统一。在当代的现实世界里,是中西方艺术本质论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艺术本质中西方艺术 谈起艺术本质,我们有必要对中西方艺术本质论做个简单比较。中西艺术本质论虽然各有各的特点,都各自有理论支撑,但其认识起点上是相同的或者是一致的,这一点上人们已经得到了共识。在中国艺术词中的“艺”字,其本意有三个:技艺、技术、种植。而在中国古代,对“艺”的解释即指种植之意,指农业生产技术,“术”其意是指技术,所以,中国古代“艺术”一词实指技术或技艺。在西方,“艺术”一词,源于古拉丁语中的“Ais”,类似希腊话中的“技艺”,也都相当于技术或技艺之意。这些得到的共识经验告诉我们,中西方艺术本质论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发生的物质前提,这就是人类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产生于人类对世界的生产劳动实践的掌握方式。在原始时代,人类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掌握方式中,其根本是对生产劳动实践的掌握,并且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舞蹈就是人类原始社会对艺术掌握的一种活动,也是人类原始生产劳动的一种活动。在这种物质前提下,即艺术是对社会生产活动实践的掌握,不管是中国的艺术本质论,还是西方艺术的本质论,艺术本质的体现被概括为物质实践的技术和技艺,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这种朴实的艺术本质论,是人类生产劳动活动的结果,是人们通过劳动实践而反映出来的,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艺术本质是一种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活动. 当中西方艺术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历史的变迁,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的影响,作为共同起点认识的艺术本质实践论也发生了变化,中西艺术本质论也因诸多因素分道扬镳、,产生了各自的认识过程。在西方,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把艺术本质看作人类摹仿自然的一种活动,在他的理论箸作《著作残篇》中曾对艺术这样分析到:“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鸣学会了唱歌”。在他的《诗学》中对艺术本质也这样的描绘:“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是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最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它一步步发展,后来就由临时口颂而作出诗歌。”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达芬奇甚至把画家的心看作对自然的反映。以上告诉我的西方古代把艺术看作是对自然的“摹仿”是对自然的一种再现,而这种“摹仿”或再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一种认识过程,我们也可以简单认为艺术本质是对自然活动的一种再现,是一种认知的艺术。到了西方现代艺术则偏向于对主体事物的情感表现,认为“艺术是人本身生命的形式,表现就是展示人生的愉快与否。”现代著名哲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本质是人们对自然的直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