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复分解反应(教案)

第2课时 复分解反应(教案)
第2课时 复分解反应(教案)

第2课时复分解反应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理解酸、碱、盐等基本概念;对重点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整理;能正确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对物质的分类有进一步的认识;重点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 过程与方法

尝试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创造情景活动,鼓动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敢于创新;同时使学生学会分类、比较、归纳等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也为学生提供发现的机会,使之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

2. 掌握复分解反应产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

掌握复分解反应产生的条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几种常见的盐,重点学习了食盐,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另外几种常见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来了解复分解反应。

【回顾】

请书写出实验室制取C0

2

的方程式。

CaC0

3 +2HC1 = CaC1

2

+ C0

2

↑ + H

2

【讨论】

根据上述反应,请问Na

2C0

3

和NaHC0

3

能否与稀盐酸反应,如果能反应,请问

它们又会生成什么物质?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

74

实验11 - 1和实验11-2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提出问题】

上述实验现象是否完全相同?引导学生分析现象相似和差异的原因。

【交流回答】

各组讨论分析,并展示各组成果。

【演示实验11-1】

【归纳总结】

1. 化学式中含有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化合物叫碳酸盐。它们跟酸反应都有C0

2

生成,故检验它们的方法为:把它们放入盐酸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物质中含碳酸根或碳酸氢根;

2. 含碳酸氢根的物质一般与盐酸反应放出C0

2

气体的速率较快,并且等质量的含碳酸根和含碳酸氢根的物质分别与盐酸反应,由于含碳酸氢根的物质中碳

的含量大些,故与盐酸反应放出的C0

2

也多些。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三个反应与我们前面所学的化合、分解、置换三种反应有什么不同?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交换意见。

化学方程式:

2HC1 + Na

2C0

3

=2NaC1 + H

2

0 + C0

2

HC1 + NaHC0

3=NaC1 + H

2

0 + C0

2

Na

2C0

3

+Ca(0H)

2

= CaC0

3

↓+2Na0H

【归纳总结】

上述三个反应都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这样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提出问题】

复分解反应一般发生在酸、碱、盐和金属氧化物之间,那么是不是酸、碱、盐和金属氧化物之间就一定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呢?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按教材P

75

“讨论”中的要求进行活动,然后做好归纳。

【交流讨论】

1. 上述两个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共同之处是两个反应都有沉淀生成;

2. 前面学习过酸、碱中和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相同的生成物是水;

3. 可观察到共同现象是有气泡产生。

【归纳总结】

并不是任何酸、碱、盐和金属氧化物之间就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只有当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且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活动与探究3】

请同学们按教材P

75

“探究”要求进行活动。按要求判断表中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1. 碳酸根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 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必要条件。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2课时复分解反应

一、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1)检验试剂: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

(2)检验方法:取盐的样品少量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原盐的样品中含有

C0

32-(或HC0

3

-)。

二、复分解反应

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

教学反思

结合实验让学生掌握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理解复分解反

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教学中可加强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免疫调节》 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免疫的类型;第2课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对教学目标的阐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5)培养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的形式了解艾滋病及其防治。 (2)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了解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2)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3)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四)重、难点的分析与突破

免疫调节教案讲课教案

免疫调节教案

免疫调节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免疫的类型;第2课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对教学目标的阐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5)培养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的形式了解艾滋病及其防治。 (2)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的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的优秀教案 篇一:《离子反应》优秀教案 高xx级化学《离子反应》教案 (第一课时)(李季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让学生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 (3)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得到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条件,并能分析离子共存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和设想验证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实验现象出发探寻反应本质。 (2)通过分析离子共存问题,让学生形成从现象到本质再到运用的思维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二.教学重点、 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及其条件、离子的共存问题。三.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实验四.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在学习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时,简单介绍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生成了离子的知识。那么,请问:是不是所有的酸碱盐都能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呢?哪些物质能发生电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学习新知识——离子反应。要学习离子反应的知识,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解质的问题。 〔讨论〕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概念: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分析:1.强调关键字。2.强调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讨论1: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那些是非电解质? 稀硫酸、氯化氢气体、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碳酸钙、铜、石墨、氧化镁固体、甲烷、蔗糖、酒精、葡萄糖。小结:化合物: 1、电解质:(常见的电解质)酸、碱、盐和许多金属氧化物。 2、非电解质:(常见的非电解质)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如蔗糖、酒精等。 讨论2:二氧化碳、氨气是否电解质?强调电解质必须自身电离而导电。 讨论3: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

免疫调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第1课时) 一、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2.能力目标: 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2)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二、教学重点: (1)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三、教学难点: 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能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不能直接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的细胞。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要靠什么调节呢? 学生:免疫调节。 播放视频1:温家宝总理看望阜阳艾滋病孤儿和患者。 教师:这是中国防治艾滋病历程中又一个历史镜头——在第21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温总理专程前往阜阳,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交谈。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艾滋病也许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艾滋病正在对人类的生命和尊严发出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而我们又对它了解多少呢? 学生:根据艾滋病资料的搜集情况,从以下几方面交流讨论: (1) 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 (2) 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3) 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 (4) 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面对艾滋病,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5) 你知道世界艾滋病日吗?历年的主题是什么?开展世界艾滋病运动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艾滋病的病因是什么?艾滋病的死因是什么?为什么艾滋病病人最后往往是患不同的疾病而死亡?为什么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 观察物体(2)教案 (优选.)

第2课时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的例2和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图形判断观察物体的方位。 2.根据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猜它是何图形。 3.通过观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文体、圆柱体、球。 【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大家已经知道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观察物体的知识。除了观察已知的物体外,请同学们思考,若是已知一个物体某个面的形状,是否能由此推测出这个物体是何立体图形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通过图形判断观察物体的方位 1.出示不同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分小组下发,每个小组观察一个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别在自己小组的位置上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并画

出图形。 2.小组活动:四人一组,其中三人按课本第69页例2中小朋友的方位围绕桌子站好,观察并画出自己看到的图形。剩下的一名同学判断这三张图分别是由哪位同学画出的。 3.交换角色,小组间交换物体,进行多次观察活动。 4.小组内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5.讨论:小朋友们观察得很仔细,活动中都非常认真。(出示例2图)相信大家很快能判断出课本上这幅图中的三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位小朋友观察到的。 6.小结:小长方形是观察者从侧面看才能看到的,所以是小英看到的,横着的长方形是观察者从正面看才能看到的,所以是小刚看到的;竖着的长方形是观察者站在右边从上往下看才能看到的,所以是小强看到的。 知识点2 由物体的某个面,判断是何立体图形 1.出示一个正方形。 师:这个正方形是观察者看到的某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它可能是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那么推想——什么物体从某一面看是正方形呢?从这个角度,就能得出结果。 3.学生汇报、交流。 (有的认为可能是一个正方体,有的认为可能是一个长方体) 4.小结:同学们答得都对,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也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故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长方体。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22离子反应第二课时实用教案设计

离子反应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通过实验和分析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能够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3.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 4.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学习重点】 1.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学习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温故知新】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①NaCl固体、②磷酸、③硫、④蔗糖、⑤氨 水、⑥铜、⑦盐酸、⑧酒精、⑨NaOH溶液、⑩CO2 弱电解质:强电解质:电解质:非电解质: 【新知探究】 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一)离子反应:有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实验2-1】(填写P31表格) (二)离子方程式: 符号表示反应的式子。参加反应的 1、离子方程式:用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依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把物质离子形式。把物质仍 用表示。 (3):去方程式两边反应的离子,并使方程式中系数为。 守恒和:根据(守恒,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4) 和是否相等。【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向Ba(OH)溶液中滴加

稀硫酸 1、澄清石灰水中通入少量CO222 O 4、向碳酸钙中加入盐酸↑+4HCl== MnCl+Cl+2HMnO3、△2(浓)222 5、单质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6、醋酸溶液与氨水反应 7、氧化铜放入稀硫酸 8、澄清石灰水与碳酸钠溶液混合 3、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注意事项 (1)不是在进行的反应,不能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如:KClO的加热分解3 澄清溶液: (2)易电离的微溶物作反应物“” 浑浊状态: (3)可写成离子的物质: 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课堂练习】下列四个图示中,能表示向澄清石灰水中通CO气体至过量的是()2 写出变化过程中发生的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讨论】请写出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 4、离子方程式的意义:(1)揭示了离子反应的实质-+ H+OHO 表示:=H)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例如:(22-+H【练习】下列各反应中,能用离子方程式 H+OH=O表示的是()2、硫酸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 A B、盐酸和氨水反应、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C D、醋酸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实验】2-3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4节免疫调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及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能力目标: (1)能够概括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能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通过课堂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身的了解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免疫调节可以杀灭病原体,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一样,对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还记得免疫的概念吗?(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异性的保护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异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免疫的功能是什么?①防卫功能②监控和清除功能 根据免疫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与病原体发生作用的一般顺序,我们又将免疫系统划分为三道防线。请同学们翻到必修3的第36页,给大家1min时间预习三道防线的内容。思考三道防线如何消灭病原体? 【板书】第4节免疫调节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粘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具有阻挡和杀灭病原体、清扫异物的功能。 2.第二道防线

没有被第一道防线消灭的病原体继续攻击人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具有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的功能。 【提问】这两道防线有何特点呢? 这两道防线的主要功能是杀灭侵入人体的大多数病菌。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所以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承接】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因为不具有特异性,所以作用效果也很弱,如果前两道防线被突破,就需要第三道防线起作用了。提问:第三道防线由什么构成呢?(板书: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ppt显示其组成和分类)。 3.第三道防线 【过渡】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并且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又称为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怎样起作用的呢? 当病原体突破前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就会产生特异性免疫来对付这种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又被称为抗原,而专门抗击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被称为抗体。抗原、抗体具有什么特点呢?首先来学习一下抗原。 (板书:抗原,ppt显示抗原的概念,并讲解)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如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 【过渡】抗原与抗体有何联系了? 抗体: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板书:抗体,ppt显示抗体的概念,并讲解其特点) 抗体是一种球蛋白,抗体分泌出来后,到哪儿起作用呢? 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还存在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母乳喂养的孩子,在哺乳期间不容易生病,就是因为婴儿直接在母乳中获得了抗体。 【思考讨论】:细胞中与抗体合成与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哪些?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过渡】根据抗原、抗体的特点,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它们是如何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呢?同学们阅读课本37页第三段并讨论思考以下问题:1、特异性免疫分为哪几种?2、分别是由什么细胞起主要作用? (三)、特异性免疫的类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2.4《免疫调节(第2课时)》名师教案

第4节免疫调节(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几个方面。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贯彻这些观念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比较能突出学科素养之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培养。 《免疫调节》一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在第一课时,我们已学习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防卫功能的“三道防线”、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对于免疫学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了解。本节内容主要围绕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大越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学的应用等反面进行展开。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配合多媒体教学,利用一些情境动画、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免疫调节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涉及,对于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免疫的功能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免疫学应用方面缺乏系统的学习。另外,免疫学的很多知识与我们的生活与健康是紧密联系的,使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且对于免疫学方面的案例如:流行性感冒、过敏反应、艾滋病、器官移植等,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或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也会有一定的了解。教师通过布置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观看视频录像,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更科学的认识了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和科学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师生交流,能够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通过收集、查阅资料,能够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观看图片、资料分析,能够关注艾滋病的流行与预防。 4、通过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能够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科素养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离子反应》属于高一课本第一章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离理论又没有学习,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本节分三次课完成,本次课是学习离子方程式书写后的第二课时。 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情况分析:对于离子反应,学生基本上理解准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也清楚,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写法也基本掌握了。但学生因为初中基础薄弱,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如复分解反应性质掌握不牢,常见的难溶物、易溶物记忆不清,书写时不太细心如化学符号写错等。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采用练习-错例分析-重点讲解-纠错-重写-总结-系统化,让学生感受化学用语的生成过程,巩固理解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并理解其重要性。 并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技术准备:电脑、无线鼠标、多媒体投影仪 前期准备:预习完成如下问题: 1.将下列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 2.如何判断一个离子反应方程式是否正确?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观察物体(二)(2课时)

观察物体(二) 第1课时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教材第13页例1) 教学目标 1.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具准备 形状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若干,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在图形上写出来。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教材例1。 摆一摆,看一看,连一连。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小华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连一连。 2.解决问题。 (1)摆一摆。 用自己手里的4个小正方体摆成图中的形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操作,教师巡视。 摆好后,交流、展示。 (2)看一看。 提问: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摆好的几何体,先想一想,观察时,需要注意什么? 组织全班交流,汇报结果。 ①观察物体时,先确定观察的方向。 ②观察时,视线要和观察的物体在同一水平线上。 ③观察时,要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来观察。 …… 现在,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摆好的几何体,你观察到的几何体是什么形状的? 引导学生观察几何体并进行联想。 (3)连一连。 课件展示: (4)说一说。 提问:谁能说说是怎样判断从前面、上面和左面看的结果的? 组织全班交流,汇报结果。 ①从上面看可以确定几何体的最下面一层中每个小正方体基本的摆放位置,有两排,前面一排摆放了3个小正方体,后面一排摆了1个小正方体;从列数看有3列,左面一列有2排,中间和右面各1排。

②从前面看是1层,有3列。 ③从左面看,这个几何体有两排,且都是1层。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四”第1~2题。 第1题: 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太理解或不懂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 从不同位置观察由小正方体拼摆的物体,辨认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的方法:在哪一位置观察物体,就从哪一面数出小正方形的数量,并确定摆出的形状。 例1: 教学反思 1.在摆一摆,看一看,连一连,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力。

免疫调节的教学设计( )

《免疫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用教材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其中第1课时,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的防卫功能。 生物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都是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密切相关,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教材力求与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相一致,将免疫也作为一种调节方式,突出它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从个体水平上来思考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免疫所涉及的内容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都有体现如艾滋病、过敏和接种疫苗,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学生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学生对免疫器官有一定认识,第一、二道防线的内容也已详细的介绍。这些学过的知识都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铺垫。高二的学生在学习了2本生物必修课本后,对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提高,在图文转换,阅读,分析问题内在联系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能力。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防控”。本节内容多而复杂,应先让学生有感性的认知。通过学生收集泡泡男孩、艾滋病资料等一系列问题讨论展开,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出对免疫调节的学习,提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在讲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中,第一、二道防线内容只做简单的回顾。本节的重点是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所起的作用,特异性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内容抽象,需通过图文师生共同分析,所以这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方面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防控。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防控,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拒接毒品,洁身自爱。 (2)了解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2.能力方面目标: (1)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收集数据的能力。 (2)以图文转化、问题串、小组交流合作、归纳讨论的方式学习的能力。 (3)利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实际生活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重、难点确定 教学重点(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教案(讲课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教案) 化学组:刘永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初步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2、通过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讲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通过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课堂练习,使学生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 教学 重难点重点:离子反应及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 方法实验探究、讨论、讲授 教具准备试剂:CuSO4溶液、BaCl2溶液、NaCl溶液、NaOH溶液、AgNO3溶液、KSCN溶液、苯酚溶液、饱和CH3COONa溶液、饱和Na2S溶液、1mol/L亚铁氰化钾溶液、饱和NaOH溶液等 仪器:试管、滴管等 多媒体课件 教师的行为体现教 学技能 学生的行为 兴趣实验魔术:“空试管”,使溶液变色实验 七个空试管,分别加入少量: 1、3%AgNO3溶液 2、5%KSCN溶液 3、饱和NaOH溶液 4、饱和CH3COONa溶液 5、饱和Na2S溶液 6、1mol/L亚铁氰化钾溶液 实验观 察分析 能力 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 神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教案《观察物体》第二课时

观察物体(二) 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组合,辨认从不同方面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能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和形状。 教学难点: 1.学会辨认从不同方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和形状。 2、明确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昨天的知识。(出示课件三幅图片1是38页的做一做、2是40页练习一、3是40页练习二) 今天我们将两个物体进行组合,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中的奥秘和乐趣。 二、新授新课 活动一:观察球体和圆柱体 1、师:(分别出示两个物体)你知道这个物体叫什么名字吗? 生:一个是球体,一个是圆柱体。 2、、观察球体 师: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这个球体,你看到了什么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分别从上、下、左、右去看,无论怎样看,这个球都是圆形的。 生2:我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观察我们看到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师:是的,同学们,球体无论从哪个位置上观察,给我们的视图感觉都是圆形的。(设计一道题

总结出:球体从不同位置上观察,我们看到的形状都是圆形。 3、观察圆柱体 (1)师:我们再来观察这个圆柱体,观察时注意:无论从哪个位置观察,视线都必须垂直于被 观察物体的表面。(师演示给学生看) (2)师:任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把你从不同位置上看到的形状和同学说一说,小组内有 疑议可以提出来和老师交流。 (3)学生自由观察 (4)学生汇报。 生1:我看到了圆柱体的上面,它是圆形的。 生2:我看到了圆柱体的侧面,发现它是一个长方形。 生3: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在侧面观察时,看到的不是长方形,看到的是带有弧度的图形。 师:你能把你看到的图形,画在黑板上吗?(学生画看到的图形) 师:那你能演示一下你是怎么看到的吗?(学生演示) 生1:老师她观察的方法不对,她的视线不是垂直看的。 生2:她的视线不垂直,所以她同时看到圆柱的上面和侧面。 师:刚才观察方法不对的同学,请用正确的方法再来观察一下好吗?(学生演示)生3:我觉得观察圆柱体的侧面时应该离远点看,如果在近处看的话,我们看到的图形也会是这样的。 师:那同学们就由从近到远的方式再试一试。(学生观察) 生:我发现了距离越远看着越像长方形。 …… 师:同学们说的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认 真看,老师将这个圆柱体由近向远处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生:这样看就是一个长方形了。 师:是的,长方体的侧面,从远处看给我们的视觉效果上确实是个长方形。 师:同学们再看,老师现在把这个圆柱体变矮了,你再看它的侧面是什么图形呢?生1:我看到了,它是一个正方形。 生2:我发现了,圆柱体的高矮不同,它的侧面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总结:圆柱体的高矮不同,它的侧面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发现有善于总结,其他的孩子一定要多向他学习。活动三:观察球和圆柱体的组合图形 师:通过观察同学们对这两个物体不同位置的形状已经有了清晰的表象,现在老师就把两个单一的几何体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组组合形体,让我们继续观察

免疫调节说课稿

免疫调节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设计反思。 一、说教材:这一部分又包括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说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在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基础上对免疫系统功能的认识。在学习免疫调节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这几种方式作为维持稳态的基础,对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课分三个部分内容,分别是:三大防线的组成、特异性免疫的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本课题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概述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其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⑵、能力目标:能够概括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能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学会构建过程图;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⑶、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身的了解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3、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重点的依据是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⑵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难点的依据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上的重要学科,主要是培养人的动脑、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讲授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 a、讲授法: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利用讲授法分析概念,联系学生已有知识,促进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相联系的能力。 b、读书指导法: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这些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促进学生横向思维的发展。 c、演示法:因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方案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的知识内容,是继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习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的相关内容之后所进行教学的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以及能够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从化学反应分类来看,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是新的分类方法,离子反应也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材在离子反应第一课时安排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的相关内容,从而得出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为学生在后面学习新内容-离子反应做好一定的基础和铺。纵观整个高中的化学内容,离子反应贯穿整个高中化学知识学习的全过程,在许多的地方都有所渗透。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联系着整个高中化学知识点的学习,占有基础性的作用和地位。它对于我们研究水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规律和特点有重要的意,它也对于后面进行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经过初三化学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已经掌握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在进入到高中化学的学习以后,学生通过本册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的学习,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所以对于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教学打下了基础。从离子反应本身的内容来看,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有关电解质以及电离、电离方程式的相关内容。尽管离子反应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的内容,也比较难,但是通过对前面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课堂上进行适当引导和讲解可以使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说出离子反应的概念以及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定义,了解离子反应的特点和实质;(2)让学生能够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会用其判断物质之间能否发生离子反应;(3)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能够正确书写复分解型离子反应的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的条件,并讨论离子共存问题;(2)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学会应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对知识和内容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2)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养成务实求真、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观察物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观察物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组合,辨认从不同方面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能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且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学会辨认从不同方面观察到的多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法学法】观察、猜想、推理、验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探究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出示球体和圆柱体平面图,让学生辨认它们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 2、指名回答,并让学生对照实物进行观察、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3、出示正方形,这是老师看到物体的一个面,同学们猜一猜这个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4、出示正方体、特殊的长方体、圆柱体加以验证。 5、现在我们不能根据这个图片判断它是什么图形,那需要增加什么条件呢? 三、巩固 1、出示P39做一做图,能确定他们的形状吗? 师提供实物加以验证。 2、P40第3题。 先独立思考,再指定学生回答,最后提供实物加以验证。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发现呢? 五、作业布置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学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学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从不同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课堂教学反思】 由于有例1的教学做基础,本课我仅有10分钟不到的时间即完

免疫调节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概述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联系与区别。 2.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分析的能力。 (2)学习用网络图的方式,归纳总结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3)培养探究性学习的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免疫调节对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关注艾滋病的流行与预防,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养成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关注热点激趣导入】 教师:以手机细菌培养实验引入,展示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病菌,通常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患病,就是因为什么呢? 【阅读教材建构概念】 教师:人体的免疫系统就是由什么组成的?请同学们请阅读教材35页内容。 利用生活经验,实例介绍免疫器官,如裸鼠、淋巴结、白血病、扁桃体发炎。 以血常规检查介绍免疫细胞,白细胞包括吞噬细胞与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又包括B淋巴细胞与 T淋巴细胞。病原体感染导致白细胞数量变化,可提示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如淋巴细胞数量上升一般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数量下降一般为病毒感染,为医生开提供依据。 介绍AIDS,即就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由HIV病毒感染引起。T细胞就是极为重要的免疫细胞,HIV 病毒专一性寄生在T细胞中,引发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利用形象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归纳免疫的三道防线。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课时观察物体

第 2 课时观察物体( 2 )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的例2 和例3。 【教学目标】 1. 通过图形判断观察物体的方位。 2. 根据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猜它是何图形。 3. 通过观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文体、圆柱体、球。 【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大家已经知道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观察物体的知识。除了观察已知的物体外,请同学们思考,若是已知一个物体某个面的形状,是否能由此推测出这个物体是何立体图形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通过图形判断观察物体的方位 1. 出示不同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分小组下发,每个小组观察一个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别在自己小组的位置上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并画出图形。 2. 小组活动:四人一组,其中三人按课本第69页例2中小朋友 的方位围绕桌子站好,观察并画出自己看到的图形。剩下的一名同学判断

这三张图分别是由哪位同学画出的。 3. 交换角色,小组间交换物体,进行多次观察活动。 4. 小组内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5. 讨论:小朋友们观察得很仔细,活动中都非常认真。(出示例2 图)相信大家很快能判断出课本上这幅图中的三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位小朋友观察到的。 6. 小结:小长方形是观察者从侧面看才能看到的,所以是小英看到的,横着的长方形是观察者从正面看才能看到的,所以是小刚看到的;竖着的长方形是观察者站在右边从上往下看才能看到的,所以是小强看到的。 知识点2 由物体的某个面,判断是何立体图形 1. 出示一个正方形。师:这个正方形是观察者看到的某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它可能是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那么推想——什么物体从某一面看是正方形呢?从这个角度,就能得出结果。 3. 学生汇报、交流。(有的认为可能是一个正方体,有的认为可能是一 个长方体) 4. 小结:同学们答得都对,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也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故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长方体。 【课堂作业】 课本练习十六第4、5 题。 答案:第4题:③①② 第5 题:略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学习了通过图形判断观察物体的方

《免疫调节(第1课时)》名师教案2

《免疫调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学情分析 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器官移植等免疫学相关信息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对免疫系统及其作用有较细致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和责任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看图片、阅读文本,能够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并能概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通过观看图像、教师讲解,能够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3)通过对问题情境分析,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比较、分析和判断得出正确结论的科学思维能力。 (4)通过图像分析,学会构建概念图;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学科素养 (1)基本思想(通过问题情境的分析及免疫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相关生物学素养) (2)基本活动经验(让学生了解免疫系统的重要性,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五、教法和学法:学案导学法、PPT、话剧表演、合作讨论 六、教学过程:

准备了细胞免疫的话剧。(1)细胞免疫话剧表演 (2)将错乱的免疫细胞排排队(3)思考问题,抓住细节 a.效应T细胞如何起作用的? b.细胞免疫把抗原怎样了?杀死了吗? c.若要把抗原杀死,还需要借助于哪种免疫产生的哪种物质? (4)在学案上构建细胞免疫概念图过程并构建细胞免 疫概念图。 学生讨论回答,归纳 T细胞在特异性免 疫联系。 点,让学生通过 话剧的形式,表 达细胞免疫过 程,让其他同学 更加形象直观 的看到细胞免 疫的过程,从而 达到理解细胞 免疫过程的教 学目标,很好的 突破教学难点 让学生思考、交 流、讨论,培养 学生的沟通交 流能力和表达 能力,进一步反 馈学生对知识 的掌握情况。 七、板书设计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