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社会福利理论及发展策略1

发展性社会福利理论及发展策略1
发展性社会福利理论及发展策略1

发展性社会福利理论及发展策略1

方巍2

摘要:不同于传统的社会福利思想,社会发展或发展性福利注重福利项目的生产性和投资性取向,认为经济和社会是发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注重发展成果惠及所有的社会阶层。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发展性福利的概念、特点和具体实践策略,就其对社会福利发展的积极意义和局限做出客观评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福利制度也取得了重大发展,形成了所谓的福利国家。一些学者自信地认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政府对社会福利的承诺日益制度化,社会福利将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成为社会的第一道防线(Wilensky & Lebeaux, 1965)。

然而,伴随着上一世纪70年代经济发展的挫折,新右派在西方取得了主导地位。他们推崇市场及其功能,反对政府对市场的介入。他们认为福利国家影响了自由、效益和经济发展,认为社会福利破坏了社会调控结构,损害了家庭等传统社会组织和制度在社会福利中的作用,主张大幅度削减福利开支,推进公共部门的私营化(George & Wilding, 1994)。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学者为了克服传统福利思想重消费轻发展的不足,在第三世界国家实践、联合国推动、以及西方相应学术渊源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社会发展(social development)或发展性福利(developmental welfare)的思想,试图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共同进步(Midgley, 1994;1995)。本文将重点概括介绍社会发展的概念及其政策思想、具体对策,并简要评述其积极意义和局限,以便为中国社会政策实践和研究提供借鉴。

一、社会发展的概念

关于社会发展的界定,首先涉及的是发展概念。迈德尔(Gunnar Myrdal,1974)认为,“发展指的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上升性变动”(p.729)。但是,对于发展的内容,很长时间内则普遍局限于经济的增长(Midgley,1995)。联合国上一世纪60年代的第一个十年发展计划,几乎也将发展等同于经济的增长(Elliott, 1993)。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领袖视经济增长为消除贫困的灵丹妙药,将其作为实现现代文明和美满幸福的惟一手段(Omer, 1979)。直至70年代的第二个发展十年,联合国及其有关部门才开始认识到发展不仅只是生产能力的提高,而且是社会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Omer, 1979; Cummings, 1982; Elliott, 1993)。

至于社会发展的概念,最早也许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社会学研究。当时,社会学家大量使用社会发展的概念,用以说明社会从小型的同质社区向大型的复杂和异质社会转型的过程(Midgley,1995)。不同于社会学的宏观视角,心里学侧重于微观或个体的层面探讨社会发展,指的是儿童社会技能的获取过程。在社

1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方社会政策最新理论发展研究》阶段成果之一。

2 方巍: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福利博士,社会浙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会工作领域,社会发展具有微观和宏观两种取向,既表示个人的发展或自我的实现过程,也代表一种着重于社区组织、社会政策制定、社会规划和社会行政的实践形式(Midgley,1995)。然而,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社会发展概念只是在上一世纪的60年代才在联合国得到广泛的运用(Omer, 1979; Elliott, 1993)。

尽管准确界定社会发展并非易事(Paiva,1977);但学术界也存在一定的共识。卡明斯(Robert Cummings,1983)认为大多数社会发展的定义具有六个方面的共同特点,即①关注政治与经济体系;②关注科学技术提高人类能力的方式;

③关注社会体制内福利的成败;④关注确立自由与人道的社会政策途径;⑤关注人类价值及其行为向更为人道德社会运作水平的转变;⑥促进社会运作的“伙伴”合作关系。佩瓦(J. F. X. Paiva,1977)认为,重视社会福利的改善和人们自我决择能力的提高,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前提条件。

关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奥默(Salima Omer,1977)归纳总结了三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原则,即人类尊严(human dignity)、平等(equality)和社会正义(social justice)。此外,社会发展还主张弘扬合作反对竞争,提倡集体反对个人主义。埃利奥特(Doreen Elliott,1993)援引斯潘杰(I. A. Spergel)的观点指出,除了个体取向以外,社会发展在关于人类权利和自由主义取向方面,与社会工作具有不少共同目标。至于这些价值的具体表现,便是提高人类的福祉。卡明斯(Cummings,1982;1983)认为社会发展过程便是人们借助社会参与掌握自己命运的一种尝试;佩瓦(Paiva,1977)和米奇利(James Midgley,1995)认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及其实质是人类的福祉;奥默(Omer,1979)也指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其实是同义词;福尔克(Dennis Falk,1984)认为,社会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变革,借助全面的、综合的社会服务,满足人类需要、促进其潜能的实现。早在上一世纪60年代末,联合国也作出了类似的定义,社会发展便是“社会体系、结构、制度、服务和政策能力的提升过程,其目的是更好地利用资源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说,社会发展牵涉到人们公认的价值以及收入、财富和机会的合理分配” (参见Elliott, 1993)。从人类福利的实现途径来看,社会发展被视为“一个有计划的社会变革过程,其目的是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促进整个人口的福祉”(Midgley,1995,p.25)。

关于社会发展水平的度量,最有影响的是美国学者埃斯蒂斯(Richard Estes)的社会发展指数(Social Development Index)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 Nations Devcelopment Programme)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Midgley,1995)。早在1984年,埃斯蒂斯便在《国家的社会进步》(The Social Progress of Nations)一书中建立了社会发展指数,并先后用以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估。2000年,埃斯蒂斯与香港社会服务联会(Hong Kong Council of Social Service)合作,首次发表了香港社会发展指数(Social Development Index for HK SAR)。该发展指数综合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14个类别的47项指标,较为具体和客观地记录了1986年以来香港社会的发展状况,具体包括国际化、政治参与、公民社会力量、家庭团结、经济、人身安全、卫生健康、环境质量、治安、教育、科技、房屋、文娱、以及运动与休闲等领域(Estes,2000)。至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主要由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综合入学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四个方面的指标构成。它最早形成于上一世纪80年代末,并从1990年起连续出版了各个年度的《人类发展报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s),为我们比较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水平提供了横向与纵向

的依据(UNDP,2004)。

二、发展性福利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特点

人们曾经深信,经济增加将会自发地促进社会的进步。然而,事实无情地粉碎了这一美好愿望。经济增长不但没有带来社会平等、相反却扩大了收入和其他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1971)。米奇利(Midgley,1995)指出,即使在经济发展并不理想的第三世界国家,事实上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绝大多数国家也不是没有经济增长,它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的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这一状况突出表现在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尽管其经济增长令人瞩目,但是贫困现象始终十分突出。米奇利(Midgley,1995)进而指出,在那些西方工业化国家,高度发达的经济也没有消除贫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在所有的社会阶层中得到体现,特别是没有在城市贫民区和相对剥夺的农村社区得到反映。在美国,尽管密西西比流域地区的经济增长十分突出,但是贫困水平却是全国最高的,婴儿的死亡率甚至超出不少第三世界国家。这种经济和社会增长的不同步现象被称作为不协调发展、扭曲发展或畸形发展(distorted development)。社会发展的基本主张是,确保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发展的结果惠及所有的阶层。

早在上一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合国便提出了社会和经济协同发展的思想。1969年底,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Stockholm)举行社会政策与规划专家会议(Meeting of Experts on Social Policy and Planning)。与会专家在报告中批评了社会和经济发展领域的人为划分,呼吁联合国尽快实施新的统一发展战略,在国家和国际两个层面的发展政策制定过程中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面融合。联合国及其有关机构通过了经济和社会委员会(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1494号决议和联合国大会(General Assembly)2681号决议,采纳了专家会议的建议。1995年,联合国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召开社会发展国际峰会(World Summit on the Socail Development)。会议宣言再次强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关系,并认为它们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United Nations, 1995)。

自从上一世纪70年代开始,社会与经济的协同发展问题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代表性的,除了《社会发展:社会福利的发展性视野》(Social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 in Social Welfare)(Midgley,1995)一书以外,还包括米奇利等人的一系列文章(Midgley,1999;2000;2003b;Midgley & Livermore, 1997;Midgley & Sherraden,2000;Midgley & Tang,2001;Miah & Tracy,2001)。这些著作和文章,对社会和经济协同发展的思想及其具体策略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例如,米奇利(Midgley。 2003b)指出社会发展具有社会变革、社会干预、普遍主义和包容性、以及社会与经济政策的和谐等特点。米奇利和邓广良(Midgley & Tang, 2001)认为,发展性福利的三项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以此为目标的就业政策、以及实施投资取向或生产主义(productivist)的社会项目。达尔等(Dahl, Dr?pping & L?demel, 2001)认为发展性福利具有普遍性、生产型和投资性三个特点。米奇利和利弗莫尔(Midgley & Livermore, 1997)从具体社会项目的角度概括了发展性福利的三项要求,即确保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组织或制度保证、经济发展项目必须对公民福利具有直接的影响、以及社会政策必须超越传统开支和消费方法并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影

响。米奇利和谢拉登(Midgley & Sherraden, 2000)指出,社会发展方法在强调政府干预的同时重视个人与社区的协作,它的服务对象除了传统接受社会福利服务的弱者以外还包括整个人口。它注重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结合,力图在促进物质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

与传统福利相比,社会发展思想最大的特点是注重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社会和经济构成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经济发展,就谈不上社会发展;而如果缺乏整个人口的社会福利改善,经济发展又是没有意义的。”(Midgley,1995,23)由于社会发展思想关于社会福利实现方式的这一独特价值取向,它也常常被称之为发展性福利。笔者以为,这一原则在社会政策方面的具体表现,主要是福利开支的生产主义或投资取向、社会福利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和福利对象的自立自强(empowerment)、以及政府干预前提下的多元化制度主义(institutionalist)安排等三个方面。

首先,在社会开支方面,发展性福利重效益、主张社会福利项目的生产主义或投资取向。

在西方社会,根据功能和实施原则,社会福利可以分为补缺(redisual)和制度两种模式(Titmuss,1974);根据执行社会福利的主体,社会福利的方法又有慈善、社会工作和社会行政等不同区分(Midgley,1995;Midgley & Tang,2001)。但是,社会福利的所有这些不同方法和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便是它们都是以维持福利对象一定的生活水平为目标。传统福利模式及其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提供一种防范天灾人祸的安全网,是对福利接受者的事后补偿,它并不能防止问题的发生,其重点也不是帮助援助对象发挥潜能并借此赢得自立。在这种福利取向之下,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完全是两回事。蒂特马斯(Richard M. Titmuss,1974)便认为获取经济产品的途径是市场,而社会福利产品的供给则应该由国家予以控制。传统福利的开支是一种消费,是收入总额的减少,不能带来直接的新产出,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收入的制约。

传统社会福利模式对可供支配收入的消费性依赖,使得西方社会的福利国家制度遭到了新右派的强烈批评。他们认为福利国家不但破坏了家庭和宗教等制度和组织在西方社会中的功能,而且其庞大的开支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他们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不景气的现象归因于福利国家(George & Wilding,1994),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项目,并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造成重大影响(Midgley,2003a)。尽管新右派的有关指责并没有多少实证的依据,但是,它对传统福利模式及其方法的消费性特点的说明还是不无道理的。

发展性福利成为应对西方社会右翼思潮、维护政府对社会福利干预的一种依据(Midgley,1999)。作为对新右派关于社会福利影响经济发展指责的反驳,发展性福利思想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依存性,强调社会福利开支的生产主义或投资取向。所谓的生产主义便是社会福利支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对物质财富增长的贡献,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实现社会开支的经济回报和成本效益。这也是发展性福利关于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的核心思想(Midgley & Tang,2001)。

其次,在关于福利对象态度方面,发展性福利改变了传统社会福利模式及其方法对福利对象的维持性救助形式,试图促使福利接受者的自立和自强。

新右派对于福利国家的另一项指责是该制度养成了福利对象的依赖感、甚至认为在西方社会形成了所谓的“下层阶层”(underclass)(George & Wilding,1994)。尽管一些研究认为这种指责并无依据(Novak,1998),但是,西方社会

的主导文化仍然发生了某种转变。当年,马歇尔(Thomas H. Marshall, 1965)关于公民权的理论曾经改变了社会福利的耻辱化、成为制度模式社会福利的基础,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如今,公民的社会权利不再被认为是一种理所当然的选择,而是与义务和责任相对应(Midgley,2001)。这在当前西方一些国家的福利改革、特别是以工作为取向的福利(workfare)改革中得到了明显反映。

这种趋势在发展性福利思想中也有体现。尽管并非完全否定矫治性和维持性社会福利项目,但是发展性福利的倡导者认为,社会福利项目应该改变过于着重对福利对象的补贴而忽视对经济发展贡献的的倾向。从这种价值取向出发,发展主义福利主张强化福利对象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并借此实现脱贫自立。他们认为,社会福利接受者更愿意参加生产性的就业、而不是依赖于福利补助。与一些西方国家福利改革过程中采取的终止福利补助、威胁性的惩罚或迫使其工作不同,发展性福利观认为,要使那些福利接受者摆脱救济实现自立自强,社会必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援和帮助(Midgley & Tang,2001)。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发展性福利特别关注那些被经济发展所忽略或没有享受到发展成果的个人或群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社会福利方法,力图在促进整个人群福利的同时提高特定阶层的福利水平,在对象上具有包容性和普遍性的特点(inclusive and universalistic)(Midgley,1995)。

第三,在组织形式上,发展性福利继承了费边主义(Fabianism)和社会行政学派政府干预的观点,主张实施政府、社区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制度主义模式。

米奇利(Midgley,1995)曾经比较以往实现社会福利的三种方式,认为发展性福利不同于社会行政方法或社会服务行政方法。然而,笔者以为,这种说法并不确切。诚如上文提及,如果从传统社会福利模式的消费性或维持基本生活标准的角度来说,发展性福利确实形成了自己新的生产性或投资取向的特点;但是,从实现社会福利的方式上来说,社会发展方法与社会行政方法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事实上还存在着某种继承关系。

社会福利的社会行政方法源自于英国的社会行政学派(social administration school),它继承了费边主义的思想,认为政府应该在社会福利中占主导地位,并对社会问题采取干预措施(Mishra,1981)。20世纪50、60年代,受马歇尔(Marshall,1950)、蒂特马斯(Titmuss,1974)和威伦斯基和勒博克斯(Wilensky & Lebeaux, 1965)等人理论的影响,社会福利被视为公民权利的组成部分,是工业化时代政府对公民面临的新社会问题的一种承诺,是对公民利他主义有组织的表现形式。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作用急剧扩大,形成了制度主义的社会福利模式,并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实现了福利国家制度。制度主义福利方法认为,要想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福利应该得到立法保证,而政府则是提供社会福利的最佳机构(Midgley,2000;Miah & Tracy,2001)。

发展性福利继承了上述基本立场,与传统的制度主义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Midgley & Tang,2001)。首先,它强调了政府对于市场干预的重要性。“对于社会进步是市场经济运作必然结果或历史必然结果的看法,发展性福利观的支持者抱批评态度。他们认为,要想实现社会福利的进步,必须采取有组织的干预”(Midgley,1995,pp. 26-27),并予以公共开支的保证(Midgley & Sherraden,2000)。其次,发展性福利还主张在中央政府设立协调机构,以便确保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正是由于发展性福利对于政府核心作用的强调,它也被不少

学者称作为新制度主义(neo-institutionalist)(Midgley,1999;Midgley & Tang,2001;Miah & Tracy,2001)。

当然,发展性福利在实现社会福利的方法上与传统制度主义或社会行政方法也存在一些差异。首先,强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其次,强调通过投资促使福利对象的自立自强,而不是注重社会权利或利他主义(Midgley & Tang,2001);第三,在政府主导前提下,提倡个人、社区和国家的合作(Midgley,1995,140-141)。

三、发展性福利的具体对策

对于如何将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贯彻于实践,米奇利等人曾经撰文作了详尽的阐述(Midgley,1999;Midgley,2003b;Midgley & Sherraden,2000;Midgley & Tang,2001)。简要地说,主要包括如下一些具体的对策:

首先,加强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厂房、机器等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和货币、股票与债券等金融资本(financial capital)相比,人们拥有的技术和知识被认为是一种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除了获取技术和知识的教育以外,健康、甚至国内的移徙方面的开支都被认为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Schultz,1961)。米奇利和谢拉登(Midgley & Sherraden,2000)对人力资本的内容给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描述,认为除了个人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以外,还可以包括健康、创造性和精力等方面。教育经济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育开支不仅对个人,而且对经济和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的投资还被扩展到营养方面,认为儿童、特别是贫困地区或贫困家庭儿童的营养开支对于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正是能够有效地增加投资者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并产生丰厚的投入产出效益,因此,人力资本的投资近年来引起了持发展性福利观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成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Midgley,1999;Midgley,2003;Midgley & Sherraden,2000;Midgley & Tang,2001)。

其次,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根据科尔曼(James S. Coleman,1988)的定义,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它有助于拥有者在这一结构中行动。其具体形式包括对于特定社会结构的义务、预期和信任,信息渠道,以及一定的规则和对违反规则行为的有效惩罚。在社会政策领域,社会资本被视为一种社会网络和制度化的社会关系,具有促进群体凝聚的作用。它更侧重于社会资本在社区方面的作用,将其视为一种社会基础设施,认为它不仅提供了社区发展的物质设施,而且促进了社区团结及居民对地方发展的承诺(Midgley,1995)。自从科尔曼(Coleman,1988)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以后,帕特南等(Putnum,Leonardi & Nanetti,1993)关于意大利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扩大了社会资本概念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那些有助于社会资本形成的项目,对于经济发展、提高当地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具有促进作用。此外,科尔曼(Coleman,1988)等人的研究表明,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本对于促进下一代的人力资本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早期的街坊文化教育(settlement house)运动开始,社区建设便在社会福利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百余年来,西方的社会工作者在基层社区、特别是一些贫困社区进行了大量工作。但是,他们以往的工作重点更多集中在促进人们对于地方组织的参与、呼吁改善社区服务,经济发展则不是他们主要关注的问题。社

会资本理论的导入则对社区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为此,一些学者提出应该发挥社区组织在社会资本形成中的作用,并通过社会资本的形成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Midgley & Livermore,1998)。具体地,他们认为应该鼓励人们参与地方事务,支持小型企业的建立和运作。此外,还应在当地建立职业介绍机构,增加与地方规划者与经济发展部门的联系等(Midgley & Tang,2001)。

第三,提倡个人与社区资产(assets)的积累。资产便是家庭拥有的财富储备(Sherraden,1988)。尽管收入往往是决定社会福利供给的重要标准,但研究发现,西方社会资产的不平等远远大于收入的差距。根据谢拉登(Michael Sherraden)援引的上一世纪80年代美国人口调查的数据,从收入角度衡量,美国5%最为富有阶层拥有的收入是最底层40%人的总和;但是,从资产拥有的情况看,1%富有阶层的资产则相当于90%底层人口的拥有量(Sherraden,1988)。然而,在美国等几乎所有的国家,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往往都不允许福利接受者拥有资产。其结果是,社会救济只能起到维持起码生活水准的效果,而不能真正帮助受救济对象摆脱贫困。事实上,个人或家庭拥有的资产在社会福利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资产对于伴随重大疾病、失业和婚姻破碎等导致的收入震荡有着极大的缓冲作用;它可以增加个体或家庭对于未来生活的信心,从而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改善其现状;此外,资产有助于家庭获得质量更高的产品、更为可靠的服务、以及制度化的支持渠道,从而减少家庭诸如因为购买旧车、无法获得好的医疗保险或由家庭承担各种风险而带来的交易成本(Sherraden,1988)。

为此,谢拉登等学者提出应该改变原有社会福利重收入轻资产的思路,鼓励资产积累促进贫困者自立自强,增强其抵御风险、并最终摆脱贫困的能力(Sherraden,1988;1991;2001;2003)。然而,尽管从上一世纪80年代以来资产积累在一些国家的社会福利中逐渐取得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这种政策并没有包含穷人。谢拉登(2001)通过对社会福利开支的构成分析表明,西方国家政府的福利开支包括直接开支(direct expenditure)和减税形式的税收开支(tax expenditure)两个部分。尽管直接开支是用于收入转移的,但是作为社会政策新的表现形式的税收开支,绝大部分却表现为资产的形式。由于拥有资产从而享有减税的都是富人,因此,这部分庞大开支并没有用于穷人。西方国家现有的资产积累方法绝大部分不具备进步主义的倾向,不但没有消除、相反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换言之,西方社会的公共政策是社会贫富差距内在结构的组成部分(Sherraden,2001;2003)。

米奇利(2003c)也注意到,资产方法可以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持右翼观点的人可能将资产方法视为促进自立的有效工具,而持左翼观点者可能将其看作资源的再分配。倡导发展性福利观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呼吁注重资产积累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增强福利接受者自强自立的能力。为此,他们主张设立个人发展账户(individual development accounts),通过政府的相应配额鼓励穷人储蓄(Sherraden,1991;2001;2003)。在具体实践上,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central provident funds)被视为发展性福利思想的典范。该制度规定,雇主和雇员共同支付养老储蓄建立个人帐户。除了养老以外,帐户持有者还可以将账户资金用于住房、医疗、投资和教育等具有再生产效应的场合;此外,由于该帐户也允许用于其亲友医疗等方面的开支,从而也发挥了社会资本的功能。(Sherraden,1997b;Vasoo & Lee,2001;Vasoo & Tang,2002)。

第四,鼓励自谋职业等生产性就业。面对新右派对于社会救济对象的各种指责,近年来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强调社会救济的工作取

向。为了鼓励福利接受者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一些国家往往采取胡萝卜加棍子的方法,一方面通过对雇主的补助、对就业者的返税补助等措施鼓励就业,另一方面则对福利救济施加种种条件,缩短救济时间,要求被救济者接受就业训练,以此减少公共救助开支以促进经济发展。然而,实践证明这些做法的效果并不明显。由于当前劳动力市场国际化的影响和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的减少,社会救助对象能够找到低技术要求的就业机会不多;加上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就业减少、非全日制工种增加、以及这种情况下劳动报酬的下降,劳动者即使找到工作也不能因此摆脱贫困。尽管发展性福利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指导思想与上述某些措施有所不同,但同样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

与西方国家历史上的一些做法类似,发展性福利也十分重视通过政府或其他机构创造就业机会来促进就业。尽管这些做法并不一定带来赢利,但是它还是得到发展性福利观支持者的重视,认为它们不但有助于提高福利救济对象的自尊和信心,而且也存在着实现赢利的可能性。此外,发展性福利的倡导者也热衷于通过对自谋职业者的投资,来实现生产性自救。在这方面,鼓励救济对象投资创建小型企业成为发展性福利支持者的重点。尽管这类创业对自谋职业者的技术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而且失败的风险也较大;但是,发展性福利观的追随者认为,只要自谋职业者加强合作、并能够获得合适的信贷,其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Midgley,1999;Midgley & Tang,2001)。

第五,消除经济参与的障碍,创造有助于发展的社会氛围。发展性福利的支持者认为,与其他阶层相比,社会福利救济对象在参与生产性经济活动方面面临许多障碍。在制度和其他阶层的态度上,贫困阶层受到众多与种族、性别、年龄、民族或身体残疾等有关的歧视和偏见,这对于特殊阶层的就业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另外,社会福利的救济对象要想取得正常就业,在交通和日托等服务方面也承受着其他阶层所没有的困难。如果不消除这些障碍,就无法保证他们真正融入生产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效应的经济活动(Midgley & Tang,2001)。

此外,发展性福利还认为,要想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保证全体成员融入到生产性自救活动之中,还需要具备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和政治背景。诸如政治不稳定、社会冲突、制度化的腐败、以及犯罪和暴力等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经济参与的成本,妨碍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想保证各个阶层都积极参与生产性经济活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性福利观的追随者认为必须减少上述成本,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Midgley,1999)。

四、关于发展性福利理论的评论

发展性福利思想迄今仅仅50余年历史,它影响的真正扩大则是上一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联合国社会发展国际峰会的召开和米奇利(Midgley, 1995)专著的出版,发展性福利才逐渐为国际社会所了解。但是,它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政策领域的影响依然有限。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拒绝出席联合国社会发展国际峰会,不但表明当今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拒绝接受发展性福利的理念,而且也因此影响了发展性福利思想在国际范围内的普及。但是,发展性福利在世界其他一些地区,特别是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仍然有着它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可以相信,随着概念日益为人们了解,它在社会政策领域的影响力将继续加强。

在实践方面,发展性福利思想的最大贡献是突破了传统社会福利政策孤立

地看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弊端,揭示了两者的相互依存关系。这是人们对社会政策认识上的一大突破,必将因此对未来的实践带来深远的影响。这一思想的提出,不论是对于西方社会应对新右派对社会福利的攻击,还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对社会福利的投入,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理论方面,发展性福利是人们对西方传统社会福利模式认识的一大突破。诚如前文已经提到的,尽管历来对于社会福利的模式有补缺和制度之分(Wilensky & Lebeaux, 1965; Titmuss, 1974),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又有三个世界的差异(Esping-Andersen,1990),但是,所有这种划分都是建立在社会福利的消费和收入的基础上的。发展性福利的概念则从投资和资产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社会资源分配的新思路。一方面,它顺应了当今世界社会政策的基本走向;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人类对社会福利性质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因此,它不仅对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在理论上也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然而,发展性福利思想也有其自身的局限。米奇利(Midgley, 1997)自己也认识到,“社会发展并不是世界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笔者以为,发展性福利更着重于宏观社会问题,着重于从整体的角度和整个群体的角度来解决社会福利存在的问题。它的生产性或投资取向、特别是关于促使社会福利对象自立自强的做法,是以服务对象一定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为基础的。在缺乏外界介入和援助的前提下,在无法控制外界环境变化的情景下,个人能力的提升是有限的。对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某些弱势群体,如老人、儿童、残疾者、以及某些极端贫困者,发展性福利不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且因为对象的特点而失去了其有效性。埃利奥特(Elliott,1993)曾经援引米奇利的观点指出,过于关注发展性福利可能忽略矫治性社会福利项目。从这一角度来看,补缺性对策永远是社会福利政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正因为如此,发展性福利理论也暴露出其概念上存在的问题。前面已经提到,在米奇利等代表性学者看来,社会发展与发展性福利是一回事;但是,上述评论表明,从社会发展追求的人类福祉目标上来看,发展性福利倡导的投资取向与生产主义的策略并不是实现人类福祉的充分条件。将发展性福利等同于社会发展,也许可以提高该理论的伦理价值地位,增加它与新右派论战中的社会正义感,但是由此也暴露了自己方法上的局限性。笔者以为,发展性福利充其量之不过是社会资源分配的一种原则,具有自己特定的适应范围。要想真正实现社会发展所倡导的人类福祉目标,必须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特别是针对不同社会弱势群体的特点,结合消费性和投资性两种社会资源的分配原则,综合运用矫治性和发展性手段。因此,我们不应该将作为社会资源分配原则的发展性福利与作为人类福祉目标的社会发展相等同。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评价社会资源分配的各种不同方式,从而更好地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Coleman, J. S.(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 ol. 94. Supplement. S95-S120.

Cummings, R. (1982).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lanning: Toward a Social Ecology. Social Development Issues. V ol. 6. 15-26.

Cummings, R. (1983). Social Development: The Economic, the Political, and the Normative Emphases.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V ol. 26. No. 1. 13-25.

Dahl, E., Dr?pping, J. A. & L?demel, I.(2001). Norway: Relevance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Model for Post-War Welfare Policy.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1971). Evolu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Approach to Planning for Unifie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troduction.

Unifie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Some New Horiz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Development Review. No. 3.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Elliott, D.(1993). Social Work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wards and Integrative Model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V ol. 36. No. 1. 21-36. Esping-Andersen, C?sta.(1990).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Cambridge: Polty Press.

Estes, R.(1985). The Social Progress of Nations. New York: Praeger.

Estes, R.(2002). Toward a Social Development Index for Hong Kong: The Process of Community Engagement.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V ol. 58. No. 1-3. 313-347. Falk, D. (1984). The Social Development Paradigm. Social Development Issues. V ol.

8. No. 3. 4-14.

George, V. & Wilding, P.(1994). Welfare and Ideology. London: Harvester Wheasheaf.

Marshall, T. H.(1950).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ah, M. & Tracy, M. B.(2001). The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Social Policy. Social Development Issues. V ol. 23. No. 1. 58-64.

Midgley, J.(1993). Ideological Roo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ocial Development Issues. V ol. 15. No. 1. 1-13.

Midgley, J.(1994). Defining Social Development: Historical Trends and Conceptual Formulations. Social Development Issues. V ol. 16. No. 3. 3-19.

Midgley, J.(1995). Social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in Social Welfar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idgley, J.(1997).Social Work and International Socialc Development: Promoting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in the Profession. In M. C. Hokenstad and J.

Midgley eds. Issues in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Global Challenges for a New Century. Washington, DC: NASW Press. 11-26.

Midgley, J.(1999). Growth, Redistribution, and Welfare: Toward Social Investment.

Social Service Review. V ol. 73. No. 1. 3-21.

Midgley, J.(2000). The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Social Policy. In Midgley, J., Tracy, M. B. & Livermore, M. ed.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olicy.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465-476.

Midgley, J.(2003a). Social Development: The Intellectual Heritag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 ol. 15. No.7. 831-844.

Midgley, J.(2003b). Poverty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pproach. In K. Tang and

C. Wang. Ed. Poverty Monitoring and Alleviation in East Asia. Nova Science

Publications, Inc. 153-176.

Midgley, J.(2003c). Assets in the Context of Welfare Theory: A Developmentalist Interpret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Issues. V ol. 25. No. 1/2. 12-28.

Midgley, J. & Livermore, M.(1997). 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for A New Century.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V ol. 33. No. 3. 573-586.

Midgley, J. & Tang, K.L.(2001). Social Policy,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al Welfa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V ol. 10. No. 4.

244-252.

Midgley, J. & Sherraden, M.(2000). The Soci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in Social Policy. In Midgley, J., Tracy, M. B. & Livermore, M. ed.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olicy.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435-446.

Mishra, R. Society and Social Policy.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Myrdal, G.(1974). What Is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V ol. 8. No. 4.

729-736.

Novak, T.(1998). Poverty and the ‘Underclass’. In K. Blakemore ed. Social Policy: An Introduc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214-227.

Omer, S.(1961). Social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V ol. 22. No. 2.

11-26.

Paiva, J. F. X.(1977). A Concept of Social Development. Social Service Review. V ol.

51. No. 2. 327-336.

Putnum, R.D., Leonardi, R. & Nanetti, R. Y.(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chultz, T. W.(1961).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 ol. 51. No. 1. 1-17.

Sherraden, M.(1988). Rethinking Social Welfare: Toward Assets. Social Policy. V ol.

18. No.3. 37-43.

Sherraden, M.(1991). Assets and the Poor: A New American Welfare Policy. Armonk, NY: M.E. Sharpe.

Sherraden, M.(1997). Provident Funds and Social Protection: The Case of Sigapore.

In J. Midgley & M. Sherraden eds. Alternatives to Social Security: An

International Inquiry. Westport, CT: Auburn House. 33-60.

Sherraden, M.(2001). Asset-Building Policy and Programs for the Poor. In T. M.

Shapiro & E. N. Wolff eds.. Assets for the Poor: Benefits and Mechanisms of

Spreading Asset Ownership.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302-323. Sherraden, M.(2003). Individual Accounts in Social Security: Can they Be Progressive?.

Titmuss, R. M. (1974). Social Polic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UNDP(2004).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4: Cultural Liberty in Today’s Diverse World.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ited Nations(1995). Declaration and Programme of Action of the World Summit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Copenhagen: United Nations.

Vasoo, S. & Lee, J.(2001). Singapore: Social Development, Housing and Central Provident Fu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V ol. 10. No. 4. 276-283. Vasoo, S. & Tang, K. (2002). Implementing Socioeconomic Measures to Tackle Economic Uncertainties in Singapore. Th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sian

Development. V ol. 1. No. 2. 151-170.

Wilensky, H. & Lebeaux, C. N.(1965). Industrial Society and Social Welfar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文章来源:作者投稿

中国社会学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21497948.html,

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重要性

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重要性 电气工程学院周志航201530254008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将经历怎样的发展阶段,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项空白。我们党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的不断再认识,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并形成了一种系统的理论,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这是在马克思时代不曾提出和不能解决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生活于19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代,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研究是根据西欧、北美文明国家的实际,以英国为典型,做出有关的理论结论的。所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而是从我国具体情况出发,坚持他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也就是说,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 我国原来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和文化都相当落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不可能迅速地创立起社会主义较高发展阶段所要求的那样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因而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还只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上。这就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回顾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正是在对我国国情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从“社会主义建立”与“社会主义建成”两个概念的区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无一不是同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和改变这种落后状况需要经过长期努力的估计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同我国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的充分估计联系在一起的。相反,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的二十多年间,我们党在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之所以屡犯“左”的错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去我们往往忽视了经典著作作家分析问题的严肃、科学的方法,喜欢简单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家的个别结论和个别观点,把马克思根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情况而设想的社会主义作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实践证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吞活剥。对国情一知半解,都将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做出不正确的估计,从而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和立论基础,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认真研究和探讨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化国情和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国是人口大国,社会发展程度也不均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物质基础还很薄弱,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社会财富的积累,还需要持续不断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阶段必然是长期性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私有制,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必要手段,当社会主义发展达到极限,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高度丰富,文化素质高度发展的时候,社会分配制度由现在的按劳分配过度到按需分配,就完成了社会主义的使命,私有制和剥削自然消失,步入共产主义社会。

幼儿社会性培养

幼儿社会性培养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但长期以来,在幼儿保教方面,人们往往只注意对幼儿生活的照顾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幼儿进行社会性的教育。作为新一代的使命人,他们将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瞬息万变的、竞争性极强的社会里,他们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智力,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注意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对幼儿进行社会性的教育。 一、教导幼儿遵守规则,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 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首先让幼儿掌握和遵守最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各种感受,并把由此产生的观念、认识、情感转变为行动。幼儿年纪小,尚未形成系统的世界观,因此,要从小开始培养,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观点,并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从而逐步学会控制自己,时间长了他们的意志就能得到锻炼和加强。要达到以上目的,首先应该给幼儿提供大量的行为实践机会。只有在实际生活中,幼儿才能进行社会知识、经验、行为规则的学习,将所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并逐渐养成习惯。在教学工作中,为提高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周边环境教育资源丰富、扩展孩子们的社会经验,我会经常组织中班的全体小朋友参加一些社会性实践活动,比如到附近的乐购超市进行参观和购买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体验到自己购物的乐趣,感受到货币与物品的关系,学会了感恩,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对于幼儿掌握社会交往的本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要重视和鼓励幼儿的同伴交往,给予幼儿充分与同伴接触、交往的机会。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游戏不仅是幼儿喜爱的活动,而且能为幼儿提供大量的交往机会,满足幼儿参与社会活动的愿望。例如:角色游戏《我是小主人》,幼儿通过扮演“主人”这一角色,学习了作为主人所应具有的职责和行为要求:照顾好客人;待人有礼貌;当接待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时,更应体贴、关心和爱护等等。通过游戏教育幼儿学习如何待人接物、关心同伴。其次,可以在游戏中引导和培养幼儿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这种品质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社会性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幼儿自己商量如何进行游戏、建立游戏规则。在游戏中重视引导他们解决争执和矛盾,学习如何协调各种关系,正确采纳别人的意见等。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行为是幼儿行为的榜样,幼儿会主动地观察、学习教师的行为。因此,教师要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榜样作用。教师的观念、价值观的选择、言行举止、心理行为特征、外表着装特征等都无时无刻地、潜移默化地、有力地影响着幼儿。如果老师亲切友善、乐于助人,无形中就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幼儿天天与老师在一起,也会逐渐表现出同样积极的行为。其次,老师与幼儿都不是单一、独立相处的,因此,教师对某一孩子的关心、体贴,不仅温暖了这一个孩子的心,也会起到

8.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

第八章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 教学目的与要求 基础知识 使大学生了解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掌握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内涵,中国社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掌握调整和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容。深刻理解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及对策措施。 思想教育 通过对发展战略及其特点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党提出的发展战略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重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能力培养 深刻领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特点;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道路 教学难点 创新型国家;可持续发展理念 本章结构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第三节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四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8课时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将突出六大重点:一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三是解决“三农”问题;四是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五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六是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 科学地分析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是党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的依据,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刘少奇在八大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明确地指出,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在大陆已不存在了;原来的地主、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处在消灭的过程中,民族资产阶级分子正在由剥削者向劳动者转变;广大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为社会主义集体劳动者;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知识界也改变了原来的面貌,组成了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我国已开始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应当“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他说:过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即已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新民主主义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又提出:要把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四个现代化”的提出 1954年9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对四个现代化的最早表述。 1957年以后,这种理解有了突破。同年3月,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里用“现代科学文化”代替了“现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阶段和代表人物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阶段和代表人物空想社会主义诞生以后,其思想理论的发展,是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数百年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名字,传颂着很多不朽篇章,留下了众多动人的故事。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从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阶段。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像一群灿烂的新星呈现在人类思想史上,主要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托马斯?闵采尔、托马斯?康帕内拉、杰拉德?温斯坦莱等人。他们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阐述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幻想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 托马斯?莫尔(1478—1535)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鼻祖。他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天资聪颖,14岁时就到牛津大学深造。在大学里,莫尔阅读了大量人文主义著作和古典作家的作品,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他最喜欢读的书。大学毕业后,他很快成为出色的律师和知名的议员,还担任过下议院议长和大法官,但他没有满足于锦绣仕途和荣华富贵,而是致力于社会问题的思考。他亲眼目睹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对“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深有感触,这引起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当时意大利著名航海家韦斯甫契的游记风靡整个欧洲,他在游记中说,在巴西南纬18度的地方留下了24个人,在那里安家落户。莫尔遂决定假借24个人中的一位,讲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于是写成了人类思想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乌托邦》。莫尔在书中控诉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他说: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致于吃人,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1535年7月7日,莫尔因反对国王亨利八世任英国教会的首领被判死刑。有人规劝莫尔悔过,他回答说:“自由的代价的确很高,但是我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在走向刑场时,他从容告别家人,面无惧色,一路谈笑风生;临刑前,他对刽子手说:“我的脖颈短,好好地瞄准,不要出丑。”莫尔被杀害后,其头颅被悬挂在伦敦桥上示众。

社会福利(论述)

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哪些?空想社会主义各发展阶段特征是什么? (一)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1、托马斯.莫尔:英国人,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位人文主义者,代表作是《乌托邦》,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 莫尔对理想社会的构想:财产共有和按需分配,消除城乡差别;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务农为本;控制城市规模;提高卫生水平;发展学术研究,推展国民教育 莫尔理想社会的局限性:以农业社会为基础的城市公社;整个社会的平等和福利建筑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倾向2、马索·康帕内拉:意大利哲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代表作是《太阳城》。 康帕内拉的乌托邦社会是建立在自然哲学的理性分析之上。 他对理想社会的构想 财产公有制 普遍参加劳动按照理性和法则 平等分配生活必需品 教育和科学文化对提高社会福利的积极作用 康帕内拉思想的局限性:对待妇女的态度;神秘主义;农业社会的平均主义 (二)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1、梅叶:法国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及唯物主义思想家。代表作《遗书》。通过革命暴力的手段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社会 2、摩莱里:法国著名的空想主义者。代表作《自然法典》。通过理性合法的力量来改造社会,建立以共产主义原则为基础的幸福社会。 3、马布利:法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学家,著作《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通过和平改良的方式建立合乎人自然本性的福利社会。反对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强调平均分配 (三)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1、圣西门:理想的福利社会——“实业制度”;关于劳动和分配——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关于领导——实业家和科学家;关于社会组织方式——协作制;实现方式——改良 2、傅立叶:“和谐制度论”;社会遵循从野蛮向文明,从文明向保障,再从保障向协作的发展过程;和谐制度是以普遍的协作为特征来组织生产、生活,以克服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状态。其中基层组织是“法郎吉”;和平改造资本主义社会。 3、欧文:慈善家,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按照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原则来改造社会,建立“劳动公社”的联合体,反对暴力革命。一系列社会试验,比如新和谐共产主义移民区等。但最终均已失败而告终。 简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1、威廉·配第-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资源和劳动力的利用学说 A 把产业设立在资源较廉价而调价合适的地方 B 尽量减少非生产性的人口 C 通过赋税及其他措施,促进投资、扩大生产,使社会闲散资金转到勤勉且有 经营才能的人手中;D 组织无业游民去兴建各种增进社会财富的公共工程 2、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国富论》;A利己主义:社会福利是建立在个人福利基础之上,如果每个人都能够顺着他的利己之心来活动,社会全体也会受益。 B主张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和“守夜人式国家”,市场第一、福利第二 国家的职责有三个:保卫国家不受到外来侵犯、建立严正的司法机关,保护公民的权益、举办和维护那些私营企业无利可图的公共福利事业和公共设施 C关注平民福利,改善下层阶级的生活状况。在不损害自由市场竞争的前提下进行3、大卫·李嘉图:史上最富裕的经济学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A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由竞争的作用,用更多的投资来发展生产性的劳动,以增加资本积累,增进国家财富。 B“价值悖论”——水与钻石 4、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A如没有限制,人口是呈指数速率(即:2,

幼儿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

?观察目的: ?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案例描述: ?小乖,是一个三岁的小女孩,特别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玩,有自己的好朋友,只和自己的好朋 友在一起玩,与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不会主动参与游戏。 一天,妈妈带小乖去院子里玩,遇到了两个男孩小朋友,妈妈想带她去和小朋友玩,但是小乖拒绝,不想去玩。 就这样拉着妈妈的手,在院子里走了一圈,没有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妈妈再次征求她的意见,是否和两个男孩朋友玩?小乖答应了,妈妈带着小乖去找小朋友玩,小乖只是站在旁边看着小朋友玩,没有主动去参与,小朋友邀请她去玩,她只是拉着妈妈的手,要求妈妈也陪他一起玩,当小朋友的妈妈和奶奶来邀请她玩的时候,小乖非常排斥,情绪激动。当妈妈陪她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和妈妈玩,和小朋友基本没有互动,比较黏着妈妈。随后,妈妈带着小乖去她的好朋友彤彤家里玩,小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心的和好朋友彤彤拥抱,在一起游戏玩耍,没有要求妈妈也必须参与游戏,和好朋友玩的很开心。

?案例分析: ?通过对小乖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与人交往的一个规律: ?1、与家庭成员的交往。爸爸妈妈上班,家里是奶奶爷爷带孩子,奶奶比较内向,不经常带孩子与 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最亲 密的关系是和妈妈的关系,只要妈妈在家里,就只和 妈妈游戏玩耍,不让其他家庭成员靠近。妈妈去上班 后,也能和家庭其他成员愉快相处。 ?2、与小朋友的交往。有自己固定的好朋友,喜欢和好朋友在一起玩耍,交往中自我意识比较强, 如果不合心意会哭闹。对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不敢 兴趣,不会主动参与。 ?3、与亲戚朋友的交往。比较排斥,遇到不认识的亲戚朋友会躲在妈妈的身后,或者妈妈的怀抱 里,不会对别人的语言有反应,会用闭上眼睛的方法 来逃避。 ?根据小乖与人交往的规律,我发现孩子不愿意与人交往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家庭环境 的影响。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小乖的家

可靠性理论与方法报告

可靠性理论与方法报告 报告名称:复杂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姓名:杨天元 学号:u200910106 班级:统计0902班

摘要 在本文中,先后对串联系统稳定性、并联系统稳定性以及复杂系统稳定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理论分析。并利用matlab进行相应的仿真,以验证理论计算的结果,同时还对三类系统进行了相应的灵敏度分析。 在串联系统中,系统的可靠性等于各部件可靠性之积。在串联系统可靠性灵敏性分析中发现,串联系统稳定性对可靠性最低的部件最为敏感。在并联系统中,系统的失效率等于各部件均失效的概率,并联系统中的关键部件是可靠性最高的部件。在复杂系统中,系统可靠性可由串联系统、并联系统可靠性的计算方法组合而得到,在灵敏度分析中发现,复杂系统可靠性对那些较为“薄弱”的部件的依赖性较大,具体来说,在串联系统中的薄弱部件是可靠性较低的部件,在并联系统中的薄弱部件是可靠性较高的部件。 关键字:串联系统,并联系统,复杂系统,可靠性,灵敏性分析

目录 摘要 .................................................................................................................................................. I I 1 序言 . (1) 可靠性数学 (1) 可靠性物理 (1) 可靠性工程 (2) 可靠性教育和管理 (2) 2 串联系统可靠性分析 (3) 串联系统 (3) 仿真 (3) 串联系统性能灵敏性分析 (6) 3 并联系统可靠性分析 (9) 并联系统 (9) 仿真 (9) 并联系统灵敏性分析 (12) 4 复杂系统可靠性分析 (15) 复杂系统 (15) 仿真 (16) 复杂系统灵敏性分析 (19) 总结与展望 (21)

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

对一个世纪性的伟大领袖的最好纪念,是把他的未竟之业进行到底。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首先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其次,在于他力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打开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工作。虽然,毛泽东的探索没有获得成功,但他却为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许多正确的和错误的经验。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清理毛泽东的历史遗产中,纠正错误,继承正确和开拓创造,终于完成了毛泽东的未竟之业,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把科学社会主义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之所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它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提出的新阶段的历史任务,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代替旧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了新的一轮世界社会主义的周期运动,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的新纪元。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出色地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历史任务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回顾和考察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的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从《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历史阶段,而每一历史阶段都有其特殊矛盾性,有其不同的历史任务。在这里,我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为实现其阶段性的任务,大体上花去了40年左右的时间。第一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运动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阶段。在这一阶段里,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欧洲最发达国家的历史中上升到了首要地位,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物质条件。在这一阶段里,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人类业已创造出来的优秀思想成果,深入考察和研究了资本主义经

国家与社会社会福利体系结构性变迁规律与制度框架特征.

国家与社会:社会福利体系结构性变迁规律与制度框架特征 刘继同 刘继同,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副教授,博士,北京10008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040) 本文摘自《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 [摘要]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实质是国家在社会与福利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社会福利体系结构与政策框架主要由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组成,中国社会福利体系与制度安排在历史发展阶段、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体系结构建设方面均与欧美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这既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与政策模式的独特性,又说明福利制度建设与政策框架设计任重道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现代化尚有不小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现代化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关键词]福利状态;福利体系框架;福利结构变迁规律;福利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913.7 1文献标识码2 1文章编号21000-4769(2006)03-0115-06 一、四分五裂的福利状态与核心理论争议 中国社会福利现实状况四分五裂,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体系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与作用,社会福利基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社会发展实践迫切需要基础性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究。1949年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发展走过曲折道路,取得辉煌成就。但是,当代中国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状况不容乐观,社会福利安排处于典型的四分五裂状态“四分”是指社会福利体系基本按照城乡、行业系统、工作单位和身份地位四大标准区分。换言之,城乡户籍制度、行业系统、工作单位和身份地位成为划分不同福利类型的四大标准。“五裂”是指整个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体系主要由相互分隔和松散、破碎的五大部分组成。1949年以来,独特的历史环境与社会状况导致政府在1958年建立城乡分隔的二元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应运而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实质是城乡二元社会福利制度。[1]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组织体系和权力结构特征是条条块块相互交织。条条的福利待遇十分优厚,令人羡慕,块块的福利待遇明显落后。条条与块块、行业与系统福利待遇差别巨大。条块差别又集中反映为工作单位间的差别,不同性质、规模、行政级别、权力大小、资源多寡状况决定不同工作单位职工福利待遇的好坏[2] 。在微观层面上,个人特质和身份地位直接决定个人福利状况与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中国社会福利体系实际由民政福利!劳动与社会保障福利(含工青妇) 、医疗卫生、教育培训和住房服务五部分组成[3] 。这些福利分别归属不同的职能部门,互不统属,相互分隔,难以形成合力。这种状况的基本成因之一是福利研究严重滞后,四分五裂社会福利状态的负面社会影响巨大,牵涉一系列基础性福利理论与政策议题。四分五裂的福利状态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考试题型: 1.填空(10题) 2.名词解释(5题) 3.简答题(4题) 4.论述题(1题) 5.应用题(活动设计1题)考核要求: 作业一:10分:谈谈你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认识. 作业二:20分:分析你所在的幼儿园在培养幼儿社会性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本园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 闭卷考试:70%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依恋的发展; 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4、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5、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 6、幼儿品德的发展 幼儿社会性教育: 1、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 2、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 3、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方法; 4、幼儿社会性教育评价;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1、什么是幼儿社会性?P13 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P13 3、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P16。什么是幼儿社会性? 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 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掌握定义) 1、社会情感; 2、社会行为技能; 3、社会认知; 4、自我意识; 5、道德品质; 6、社会适应;什么是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指幼儿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情绪表达和控制、依恋感、愉快感、羞愧感、同情心、责任感等。 什么是社会行为技能? 1、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幼儿在与人交往,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步骤,了解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性,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内涵,掌握“两大战略”的实质。 教学重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步骤;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新型工业化道路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战略 授课时数:4学时 导入新课: 1927年大革命失败,全国一片白色恐怖,毛泽东分析了国内形势,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还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1946年8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谈话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表明了对反动派的极大蔑视。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核心。打仗的时候,我们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和平建设年代,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要从整体战略上布局,从局部战术上设计。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它主要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措施,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特点。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战略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是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目标,也是一个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二)邓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用十年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努力,原定于到2000 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于1995年提前完成。到20世纪末,我们已经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如果父母或照料者给予婴儿良好的照顾和爱抚,婴儿就会对父母产生信任感,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可信的地方。这种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也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感,体验意志的实现。儿童渴望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幼儿去做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个性;反之,如果父母过分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产生一种羞耻感。这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解决,对个人今后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理想的态度将产生重要影响。 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的圈子,他们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掌握新的任务。此时父母或教师认可儿童的活动并进行恰当的指导,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将获得发展。反之,如果父母嘲笑儿童的探索,或过多干涉,儿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 4.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这个时期,儿童已经进入学校,开始体会到能力和成功之间的关系。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及由此带来的教师和长辈的认可与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将增强儿童的胜任感,有利于形成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遭受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往往是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 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着忠诚的实现。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职业的选择、性别角色和人生观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个体在这一时期把这些方面很好地整合起来,其所想、所做与他的角色概念相符合,个体便获得了较好的自我同一性。如果不能整合,将会导致角色混乱或同一性延迟,产生同一性危机。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亲密感,体验爱情,避免孤独感。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能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为一体,获得共享的同一性。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个体会变得冷漠,回避人际交往。 7.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繁殖不仅指个人的生殖能力,而主要是指关心和指导下一代成长的需要。一个人即使没有孩子,只要能关心、教育孩子也可以具有繁殖感;反之,其人格贫乏和停滞,这个人便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8.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我国社会福利发展诉求与政策回应

2013年1月 第23卷第1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v(Social Science Editionl Jan.2013 Vo1.23 No .管理学 我国社会福利发展诉求与政策回应 —基于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的选择 姚云云,刘金良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摘要: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社会福利的实现,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仍将发展的内容局限于经济增 长,且把经济增长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尺度,忽视社会福利的改善,导致“扭曲的发展”问题出现。正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社会福利的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路径脱颖而出。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倡导经济和社会协 调发展来解决扭曲发展的问题,实施以人力资本投资为导向的政策,构建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推进城乡基本 公共福利服务均等化,实行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家庭等福利供给多元化策略,推行社会福利专业化服务模式, 从政策视角回应了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诉求。 关键词:社会发展;社会福利;扭曲的发展;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 中图分类号:D632.1文献标识fib: A文章编号:1008礴72X(2012)06-0018-06 收稿日期:2012-8-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我国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研究” (项目编号:12522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姚云云(1978-),女,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副教授,社会工作师,主要 从事社会学方向研究; 刘金良(1976-),男,黑龙江安达人,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富拉尔基分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哲 学、法学方向研究。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有增长无发展”、 “经济发展背离社会福利”己成为多数福利国家 的内在困境之一。以往的研究并没有非常清晰的 澄清社会发展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联,这需要从 一个全新的视角考察社会福利,并在此基础上重 新考量社会福利与社会发展的动态关联。“改革开 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与人民生活都发生了 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社会发展面临突出问题和挑 战,在社会福利领域表现也很突出,构建全民共 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已成为迫切的现实需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一、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特点,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但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而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段的人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 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给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因此,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三)个性的结构 1.个性倾向性系统 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需要与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要素。它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活动倾向性、积极性,集中地体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个性倾向性系统是构成个性的核心。 2、自我意识系统 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是个性独特性的集中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成分。性格是个性最核心的特征,反映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性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幼儿个性的成熟。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分离感是指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

可靠性理论基础知识

可靠性理论基础知识 1.可靠性定义 我国军用标准GIB 451A-2005《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术语》中,可靠性定义 为: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规定条件”包括使用时的环境条件和工作条件。 “规定时间”是指产品规定了的任务时间。 “规定功能”是指产品规定了的必须具备的功能及其技术指标。 可靠性的评价可以使用概率指标或时间指标,这些指标有:可靠度、失效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平均失效前时间、有效度等。典型的失效率曲线是浴盆曲线,其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失效期、偶然失效期、耗损失效期。早期失效期的失效率为递减形式,即新产品失效率很高,但经过磨合期,失效率会迅速下降。偶然失效期的失效率为一个平稳值,意味着产品进入了一个稳定的使用期。耗损失效期的失效率为递增形式,即产品进入老年期,失效率呈递增状态,产品需要更新。 1.1可靠性参数 1、失效概率密度和失效分布函数 失效分布函数就是寿命的分布函数,也称为不可靠度,记为)(t F 。它 是产品或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失效的概率,通常表示为 )()(t T P t F ≤= 失效概率密度是累积失效概率对时间t 的倒数,记为f(t)。它是产品在 包含t 的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可表示为)() ()('t F dt t dF t f ==。 2、可靠度 可靠度是指产品或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可靠度是时间的函数,可靠度是可靠性的定量指标。可靠度是时间的函数,记为 )(t R 。通常表示为?∞ =-=>=t dt t f t F t T P t R )()(1)()( 式中t 为规定的时间,T 表示产品寿命。 3、失效率 已工作到时刻t 的产品,在时刻t 后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成为该产品时刻 t 的失效率函数,简称失效率,记为)(t λ。) (1) ()()()()()(''t F t F t R t F t R t f t -===λ。 4、不可修复的产品的平均寿命是指产品失效前的平均工作时间,记为MTTF (Mean Time To Failure)。?∞ =0)(dt t R MTTF 。 5、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发展理论

1.生理“我”的自我评价 生理“我”是指我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设计我们对身高、体重、容貌、性别、身体状况等的认识和情绪体验。我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和满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信、自尊等自我体验的高低。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试着完成以下自测题。回答无对错之分,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在空格内填入相应的答案,或圈选相应的选项。 1)我有___cm高,我(很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比较不满意)我的身高。 2)我有___kg重,我(很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比较不满意)我的体重。 3)我是(男,女)性,我(完全认同,比较认同,无所谓,比较不认同,完全不认 同)我的性比属性。 4)相对于其他人,我长得(很漂亮,比较漂亮,一般,不太漂亮,根本不漂亮),我

(很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比较不满意)我的容貌。 5)我最满意的身体部位是(眼睛、鼻子、耳朵、嘴、眉毛、头发、皮肤、胸部、腹 部、背部、臂部、手臂、掌、腿、足),或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他人对我外貌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的身体状况(非常好,良好,一般,有点不好,非常不好)。 8)在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里,我感到精力(很充沛,比较充沛,一般,有点不充沛, 非常不充沛),思维(很清晰,比较清晰,一般,有点不清晰,非常不清晰)。 9)我(曾经,现在,从未)患过大疾病。如果有,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病对 我现在的生活影响(非常大,比较大,一般,轻微,没有)。 10)我现在(患有,不患有)慢性病。如果有,是_________________,该病对我现在 的生活影响(比较大,一般,轻微,没有)。 2.社会“我”的自我评价 社会“我”是我们队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认识,包括与父母、同伴和老师的关系以及自己子在这些圈子里的地位。 通过以下试题,你可以增进对社会“我”的认识。 1)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个人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 们与我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幼儿社会性的培养

教师简介 【主讲教师】张向葵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校长兼党直属支部书记;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互动教师】 胡亚南(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潜能开发部,部长) 王巧婧(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教师) 刁红梅(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教师)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幼儿的社会交往是幼儿与周围人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幼儿的社会交往对幼儿个性、情绪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幼儿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专题讲座部分介绍了幼儿的社会交往的范畴,幼儿社会交往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结合教育实例分析了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意义。最后从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两方面详细而具体地探讨了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幼儿教师和家长提出了有价值的、可操作的策略。互动对话环节中,三位幼儿教师根据以往丰富的教育经验,结合教育案例探讨了幼儿同伴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分析了受欢迎型和不受欢迎型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帮助不受欢迎的幼儿走近同伴,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另外,三位老师还探讨了一个新的观点,即在同伴交往中,除了要引导幼儿积极地与他人交往,还应教会孩子恰当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合理地拒绝他人。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可见,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是人类发展至关重要的一项能力。案例分析《不爱理人的乐乐》将带您了解幼儿不愿与人合作的原因及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 【学习要求】 (一)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幼儿社会交往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学习难点: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理解与认识 1.什么是幼儿的社会交往 2.社会学习理论的幼儿交往观点 3.认知加工理论的幼儿交往观点 4.需要层次理论的幼儿交往观点 5.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幼儿交往观点 6.儿童交往的社会成长价值 7.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意义 8.什么是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 9.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对同伴交往的影响 10.什么是移情能力 11.什么是观点采择能力 12.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三)实践与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